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对象:全园教师。
(二)调查方法:个别调查法。
(三)调查步骤:
1.根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写的“对世纪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手册》”拟定调查的题目;
2.分别以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调查,同时,对我园教师1998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三、结果分析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 25岁以上的教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较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回答“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结果提示:为了使孩子能主动地学习,我们要改变以往以集体教育为主渠道的教育组织形式,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使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来认识事物;教师要因人施教,要给幼儿创造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起点、速度和水平学习知识。
对教育环境的认识调查显示,我园教师教育环境的认识不足,答题的正确率只为57.5%。说明多年来,我们教师虽然也是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对教育环境进行了创设,但忽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忽视幼儿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忽视创设发挥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忽视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
百分比统计说明,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环境的认识差异不大,百分比分别为58%和57.2%。
我园教师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前测情况比较中,答题的正确率差异不大,经统计检验,无显着差异。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总答题的正确率分别为55%和52.l%,经统计检验,无显着差异。可见,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研究前测水平总的来说是均衡的。
四、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2.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前的认识水平总体来说是均衡的。经统计检验,天显着性差异;
3.从1998年以来我园教师文章的发表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五、措施
1.根据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同时要使教育目标需求化,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从只注重教材和教师既定的目标与内容,转变为注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水平,并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教育目育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从而更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再次,教育的组织方式与策略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师,要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猜想并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物体相互作用,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只有幼儿真正愿意学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得好。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创新一方面必须重视对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在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同时,要吸收好的经验。
3.加强教师教育科研水平,走出一条“科研育师求创新”的路子。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必须以科研为先导,在学校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可以班或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科研组织网络,形成科研制度,科研活动做到有内容、有重点、有专题发言、有共同研究、有共同提高,形成科研的规范管理,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2016关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篇2
2、调查时间:XX年**月**日—**月**日
3、调查地点:*********
4、调查对象:**幼儿园
二、调查方式:
1、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2、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3、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
红太阳幼儿园是该村一名在外务工的返乡人员所建立的,他是个青年人,在与他交谈之后我得知,他在外打拼了一些年头,然后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就回村创办了这个幼儿园。但是这个幼儿园并不大,他在自家的庭院里圈起了一块地,然后购买了一些教学和娱乐的设备,教师主要就是他们夫妻两个人,生源主要就是周边住户家的孩子。
后来通过与他进一步的交流发现,他之所以办起了这个幼儿园是因为他发现有些人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致富了,所以他也就这样做了,他对幼儿的教育其实没有任何经验,家长之所以把孩子放到他哪里,也并没有多么高的要求,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或是孙子孙女找个托管的地方,能够有人照顾他们,同事也让他们有伙伴可以玩乐。
另外,小博士幼儿园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这所幼儿园同样是在创办者家里,她是一位女士,因为她丈夫是医生,夫妻两也没用种什么田地,有相当多的空闲时间,并且其人缘也比较好,所以在建立这所幼儿园后就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了过去。她这个幼儿园没有什么供孩子们玩乐的设备,孩子们主要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简单的字词计算,还有就是唱歌画画等,她虽然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但是由于建园时间比较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在通过对这两个幼儿园的调查,我发现这两所幼儿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未经审批注册擅自开办私人幼儿园,办园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有些办园者带着单纯盈利的目的,还有一些虽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可是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并没有任何教育意义,这种形式下建立的幼儿园不仅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学习和引导作用,更有可能会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形成长远的不利影响,从而误人子弟。
2、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没有任何幼儿教育经验,有些有一定经
验的教师,也没用受过专业的培训,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后,有的是聘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水平有限,导致教学质量不好。
3、学前教育设施缺失,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学前班学生无专门的活动场所,缺少最起码的玩具和学具,学前教育达不真正意义上教育目标。
4、对于地区性学前教育,缺乏当地政府的监管和政策保障。这样就导致了未经许可擅自办园等状况的出现,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的不规范等问题。另外就是由于缺乏政府的政策保障和管理出现办园规模小,办园条件简陋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不规范,抢挖生员,乱打广告等状况依然严重。 5、由于一些办园者知识的不足以及意识的缺乏,导致许多学前班出现管理不规范,卫生保健工作、教育工作不规范等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政府投入。
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评估和表彰。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留守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全面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满足农村幼儿教育之所需,力争每一个乡镇建设好一所中心幼儿园。
2、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上级部门严把办园审批关。
依据各级幼儿园登记注册办法和规定,对辖区内的幼儿园实行登记注册。登记注册后的幼儿园,名称变更、园址搬迁、停办合并等事项,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未经登记注册,擅自举办幼儿园,依法予以取缔。
3、严把教师准入关。
建立完善了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所有园长和教师都通过选聘产生。
4、加强幼儿教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育教学质量,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第一,办好职教中心幼师班,为今后大规模举办幼儿园全面、系统地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基础。第二,开展短期培训。县的做法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规定所有的幼儿教师都必须参加,费用由三方面负担,教师自己出一点,所在园拿一点,教育部门贴一点。第三,建立健全幼教辅导网,建立县教育部门、镇幼儿领导处、片区辅导员(或中心园园长)组成的业务辅导网,对幼儿(学前)教师进行全面指导。以乡镇中心园为龙头,开展教育、教学研讨,组织观摩、评估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以此带动村办、个体小园共同提高。
篇3
一、调查的目的
本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甘肃省农村和城郊基础薄弱生源较少的初中在自然减员小班化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今后这些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提供帮助。
二、调查方式
课题组选择甘肃省城市郊区和农村初中具有代表性学校两所集中问卷调查,其他问卷分散进行,问卷来自不同地区城郊和农村初中十几所初中。
三、调查过程
依据现实情况,制定出小班化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小班化认识情况、学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评价情况五大方面设计了30道题,包括26个选择题和4道解答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被试230名,主要分别在兰州市郊区、民勤县各一所学校,还有一些分散调查问卷。
从被试的数据都属于郊区和农村薄弱学校,抽测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这个数据主要和学生的性别比例有关系。抽测的学生都是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离家在4~5千米,为了方便学习有一大半学生住校。小班额人数最多34人,最少人数11人。因此,这样的设计和被试取样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小班化认识了解情况
这一问题主要设计的是简答题,从问卷上看出他们对小班化教学还不太了解,只是简单停留在:1.人数较少,老师比较容易管理;2.小班额气氛不好,大班额人数太多;3.小班额老师更好辅导学生,人数少不能很好探讨问题;4.人数多不利于老师管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小班化得优点,学生没有从中自己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小班化的优点,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想法:是不是学生人数少了,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怀疑。
(三)学习情况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小班化学习情况主要设计的类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学习态度、问题处理等方面。
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别的改进,还基本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模式,也就是传统模式,一些新的学习模式没有能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学习兴趣:兴趣是要慢慢培养的,而被测得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师指导的层面,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自己没有兴趣。这也是目前农村学校比较欠缺的,相比较城市还要差一点。
师生交流:从被试题目的数据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一般,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到了差不多一大半。其次是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这也是影响师生交流的很重要原因。其次对学习主体认识上还存在问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问题处理:学习态度良好,但对问题的处理解决是被动的,被动接受知识,还在执行教师灌输或者填鸭式获取知识的形式,这样接受的知识僵硬,不能灵活应用。
(四)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在小班化学习和活动参与中,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项目,学生普遍喜欢在学习中采取小组合作,人数少这样保证参加人员能最大限度得到教师指导,频率较高,每节课基本都会有小组合作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回答的概率也就比较高,教师和学生容易达成默契感,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发表独立的见解,个性得到张扬。
(五)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设计了三个测试题和一道简答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被试结果90%以上可以得到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答案是多样的,这和个体的差异有联系。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调查结果有很大比例学生选择怕说错。“解答题老师的评价合理吗?”回答100%都是合理的回答。“经常得到老师的评价吗?”回答差不多也都是得到老师的评价。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老师评价的简单化,评价的单一化,不能个体化,不能综合化。教师的评价有,不科学、学生惧怕回答错误、害怕当面出丑,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即使懂了或者能回答上问题,也都不愿意回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拉多大。
(六)在校学生情绪状况
小班额情况之下,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参与度较高,基本可以达到85%以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的次数、时间、频率较高。以一班30个人为例:一堂课教师提出平均8个问题,那么大概就有20~25人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得以实现,教师有时间分别给学生以指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关系。
五、调查结果与建议
(一)结论
1. 从调查的班级和学生数据上具有代表性,具体数据见前面的表格。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农村地区,最近几年来农村生源逐年在不断下降,师生比相对提高,小班化教学成了今后教学发展的普遍模式,也是今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被抽测的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状况良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多次的活动中参与度高,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喜欢和同学交流,在班级中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在课堂中与老师配合不好,没有良好的信任度,形不成独到的思想见解,大部分还是等待接受老师说出结论。在学习中自我展示很少,课堂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接受知识被动,知识面比较狭窄;虽然也有一定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讨论也只是形式而已,不彻底,合作精神体现不够。
3. 资源利用的优势,首先是师生比的扩大,教师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解决问题;其次是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率增加,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学习中、实践中锻炼自己,尽情展现自我。
4. 被测的数显示,有许多学生还没有适应小班化学习的情况,这些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还有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这些主要与老师、家长、社会有很大联系。
(二)措施建议
篇4
高中英语基础年级教学调查报告
***年***至***月份,对市内**所高中(不包括完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教学调查。我重点对所负责的英语学科基础年级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听课、评课,并与广大教师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共听课61节(包括3节外教课),交流人数近百人。现将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如下。一、总体概况1.英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1)青年教师比例剧增英语教师几年来一直短缺,再加之几年来扩大招生,老教师的相继退休,因此,青年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仅三年教龄的教师就约占25。如:20高中,36中,2中。2)青年老师队伍相对不稳定由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好的英语教师外流很多。有5、6名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考取了研究生、有的教师因私出国、有的教师辞职改行等等。3)教师职称评定难由于青年教师比例过大,而高级教师职称有限,给青年教师的职务评聘造成极大焦虑。4)拜师多流于形式师傅的作用仅限于将多出几年的教学经验传授他人,或徒弟看看师傅的课而已。有些经验之谈却束缚了青年教师的手脚。5)教师整体教学研究热情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从抓教师的听课、评课、进行自我教学反思为突破口,培养教师的教学后劲,逐步建立教学研究的意识、养成教学思考习惯并帮助一些教师获得一定的成就感。目前,有些教师在自己找课题,写论文,谈教后感。如:23中的李秀娟、吴玲等老师,三中的谢德伟、育明高中的韩菲老师等等。有的教研组研究气氛较浓。如:23中外语、20高中、12中等教研组。2.课堂教学现状现将所看的课分为三个层次:好课、一般课、差课。其百分比分别为:23,16,60。二、课堂教学特点1.好课的主要特点1)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杨春玲教师的《Savingtheearth》一课,不仅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点燃其智慧火花,还重视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震撼。2)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扎实,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使外语教学有了基本的保证。例如,辽师附中的曾罡老师的课,24中李老师,23中赵利明等老师,他们在课堂生活中为学生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并进一步将学生领入英语世界。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育明高中的倪淑英老师,20高中的卫丽、罗晶老师,二中魏黎、张冰等老师。他们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4)教学方法灵活,学法指导跟进。例如,辽师附中的孙莉,二中的王鹏,36中的于明淑,育明高中的王长虹等老师。他们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上课好的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认识、观点,关注学生的需要。2.一般课的情况1)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全面。例如,教学中缺少能力目标培养,不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2)提出的问题缺乏启发性和思维价值,往往为问而问。3)教学结构不够完整,教学环节安排缺乏科学性。4)不同课型重点不突出,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仍处于填鸭式教学方式。5)上课缺乏激情,不投入,不注重教学反馈,教学方法单一,进步较慢。3.差课的情况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2)对大纲、教材理解肤浅,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没有路子。3)缺乏对常规教学原则的理解,上课层次不清,教学环节不完整,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4)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不观察学生上课情况,使教与学严重脱节。5)教学基本功差,英语的语音、语调不标准,英语授课表达不清。总之,课上得好的教师大都属于事业心重、责任心强,肯钻研、善总结,积极向上,不断进步。课上得一般的教师大都爱吃老本,不善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生。不肯吃苦钻研,且孤芳自赏,不相信他人。差课多出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也有个别发生在中年教师身上。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没有入门或缺乏经验,是可理解的。但有些总是屡屡出现,使我们会问,我们的师范生在院校里除了语言知识以外还学了什么?他们在实习中学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我们在挑选教师时又该怎样掌握标准?本人与一些教师交谈过,了解一些情况。这一切使我们的岗上培训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尽快缩短他们的成长线。三、英语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费时多,收效低,既课堂效率问题解决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诸类问题解决外语学习者策略问题四、教学建议1.学校要了解一些外语教学的特点,仍可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和学生,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2.有些教师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真正认识教为学服务的意义。不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教学行为的改变便无从谈起。对于那些观念有所转变,但是教学行为上处于束手无策状态的教师,在教学操作上首先多观察、多模仿、多交流,逐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个人教学风格。3.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行动研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作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提高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不断总结、完善其实践知识。4.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首先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做课、听课、评课。市内教研亦调动教师评课的积极性,互相交流学习。同时抓典型教师,抓实验课题,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1]
在百度搜索:高中英语基础年级教学调查报告
篇5
在设计和修改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同时体现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这样强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日所进行的行政公文写作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和生活随笔写作训练之余,注重具体应用文体中的话语表述和答案探究。其次,实施调查阶段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想要针对某个问题得到最广泛的意见,首先要得到最广泛的配合,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与不同的调查对象打交道,这要求大学生具有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不能以固有的方式去做事。以项目组学生为例,由于要调查让胡路区的文化景观,所以自然要通过对城区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人员进行访问,特别是对城区建设有发言权的人进行访问。
起初的调查并不顺利,因为大学生习惯了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等较为单纯的沟通方式,而且不习惯捕捉他人谈话中的喜好和禁忌,所以调查往往以勉强填完问卷而草草完事,效果不甚理想。经过项目组同学的几次经验交流,及时调整了与不同人群的沟通方式,问卷调查的开展才较为顺利和理想,而无论是退休老干部的建议还是报刊亭女老板的建议都为项目组的研究提供了帮助。最后,分析统计和报告撰写总结两个阶段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锻炼。调查报告的撰写需要项目组学生的共同参与,每个人负责的方面不同,文字表述风格也不尽相同,但落实在调查报告中,则需要文字表达做到准确、流畅和风格统一,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筛选、汇总和梳理,提出的建议也要力求简明、清晰和可行,这就需要学生对有限的文字不断进行锤炼,这是在日常的公文写作和文学写作中较少训练的内容。学生的问题论述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调查报告撰写阶段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也正与我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以调查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倡导相吻合。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学生来说,社会调查最好利用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对象则为中小学师生,调查的选题也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中的师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除了上述文秘技能水平的提升之外,也可以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水平。首先,选取一个好的社会调查题目可以提升师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现代中小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状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强的教育,笔者在为本科生设计毕业调查题目的时候就时刻牢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诸如某中学学生人生信仰与追求情况的调查、某中学学生课后古诗词阅读情况的调查和某中学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等调查题目设计。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可以掌握中小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师范生在大学阶段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指明了方向。其次,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提升师范生与中小学生沟通的能力。在我国,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极为普遍,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在求学阶段就了解中小学生的沟通方式,并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良好沟通和疏导,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在课内外渗透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关注的知识,可以使得教师在学生心中更有魅力———做到这两点,便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实地调查中,还可以改变师范生在大学阶段对中小学的某些错误认识,而这些往往是在学习和实习中不易注意的。最后,调查报告的撰写可以提升师范学生的文字表述水平和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论文,主要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而对于学术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的培养,则不能仅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师范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基础教育中某一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能深化自身教育理念,为日后的求职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综上所述,社会调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也为完成较高水平的社会调查提供了保障。但必须强调的是大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调查和写作训练等技能训练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逐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原昊 赵丽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篇6
[4]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八年级下学期以后,随着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可以接受一些社会调查任务,通过他们与社会的接触,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教师提供的小资料或是教材课文JEFC Book Ⅲ Unit 3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 Unit 11 Planting Trees),在实践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有关问题的办法,并且用英语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3)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列举周围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与个人调查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情况
可根据学生所在社区、兴趣小组或是个人意愿,将活动成员分为4-5组,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好记录,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向大家介绍各小组的调查情况。(可以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英文材料)如:我们的团队有:名称(Name),小队长(Squad Leader),个人调查记录 。
(2)了解调查对象对环境、人、动物和植物的危害
由于每组调查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调查报告形式的多样性。该环节学生的自主性特别强、也乐于被他们所接受,所以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有学生问——“白色垃圾”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一些地方能见到它们?对环境、人、动植物有何危害?知道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有同学自己设计了调查表:
虽然该表略显稚嫩,但是为后面的用英语整理结果,进行口语汇报、讨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汇总各小组调查成果,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
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做中学”、用英语做事情。各小组成员首先逐次口头汇报调查报告,组内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每小组理清思路后,写出小组报告,并推选一名报告人与其他各组代表进行陈述和交流讨论。
·活动小结
通过学生交上来的调查报告,笔者感到欣慰。在他们的活动体会中,见到了许多这样的句子:
Extra?鄄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English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our English study.
All these activities will make our oral English more fluent.
I was very much impressed by it.
新课程、新标准、新尝试。这以任务活动为模式的课外活动教学自然有它的局限性,需结合教学实际去辩证地接受和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研究:
(1)活动成效受区域差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3)英语课外活动的教学评价问题。
综上所述,将课外活动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选择任务型模式于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英、黄艳明 《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Leech ,G.Priciples of Pragmatics [M]. England:Longman,1983
[4]袁桂林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指出美术的学习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反思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缺少整体创新,学生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审美观察与思考停留在表层;而我们生活的社区环境中蕴涵着原生态的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人文的和多样的美术教育空间。
利用社区美术资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等同于教材和教科书,有学者将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资源指供给课程活动并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①我国课程专家吴刚平则将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②按空间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由许多相互影响的附属部分构成,是一个动的体系。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现阶段,对于传统课程资源匮乏的普通农村初中来说,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以及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笔者和同事开展了课题《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研究》,对本地区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和教学实践研究,希望以此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和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要把握的原则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开放性教学的关系
应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学场所因教学时间等的局限性,因此更多的可以“请进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社区中的人、物或无形文化三类资源。
(二)处理好美术的学科特色与综合性的关系
在社区资源利用教学中,原生态综合的美术资源往往与社会知识、生活知识整合在一起,难免良莠不齐,必须认真甄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与美术学科联系紧密的课程资源,避免上成语文或历史课。
(三)要处理好美术课的人文性和视觉性的关系
在运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中,既不能太偏重美术的人文性的解读,把美术课上成历史课,又不能抛开文化把美术课上成美术技法课。例如,笔者在上《民间剪纸》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本地民间剪纸中既有趋吉辟邪的传统观念,也有简练秀美、万剪不断的视觉风格。
三、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一)通过美术课堂教学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以美术国家课程教科书为基础进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往往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美术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出去”,那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就是“请进来”。笔者把社区美术教育资源归纳为“人”、“物”、“无形的文化”三类资源。“物”的资源:例如地区的特色工艺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古镇建筑、学校、地区特产、纪念馆、博物馆。笔者在上《泥塑》一课时,由于农村初中购买陶泥不便,于是我就带领大家找到本地可用于雕塑的泥。如在笔者上的课题公开课中,就实地拍摄了本地优质资源博物馆和恐龙园中的图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人”的资源有:各类设计人员、艺术家、手工艺人、民间艺术的继承者、流行文化传播者。可以请进来的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也包括“无形文化资源”: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例如,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个本地传说和习俗展开连环漫画教学。只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同时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心胸,会发现可以吸纳进来的社区资源异常丰富。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在社区中进行的综合型美术实践课对学生意义,在于提供了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原生态的审美情境中欣赏、判断、交流、创新,自由地快乐成长。
1.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对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应尽量利用学校统一外出活动时进行。如笔者和另一位实验教师就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在07年组织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水乡古镇南杨桥》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变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家乡水乡古镇进行调查研究,写生、摄影和采风。
2.利用暑期学生小课题组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在07年暑期,我针对社区中各种美术形态和文化传统,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暑期调查研究活动。首先,是教师准备阶段。我先对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作了大量的收集和分类工作,还设计了《学生暑期课题研究指导方案》、《如何进行社区美术资源调查与访问》,以及空白调查报告表格、空白调查问卷表格和学校介绍信。其次,是学生前期准备阶段。我利用美术课对学生加以培训,每班成立一个小课题组,并选出组长。在暑期调查开展过程中,学生按课题小组、确定采访人群设计问卷、实施考察、测量、调查和访问,写调查报告等,在学校的两个回校日,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展开了检查、交流和调整。暑期过后,各小课题组上交整理好的调查报告及其他成果,教师对课题进行整理总结和展示。经过师生努力,活动形成了多种作业成果调查报告、调查问卷及分析、摄影、书画作品、剪纸和实物等。促进了师生对生活于其间的社区和对本地传统文化和美术形态和知识的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通过校本课程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笔者主持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水乡古镇南杨桥》的开发,对应用社区美术资源的教学研究成果予以了总结。围绕水乡古镇杨桥的建筑、风俗、文化、环境编写了校本教材,形成了应用社区资源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感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应尽量取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准备和合理的组织,对社区原生态的美术资源认真甄别和选择,转变观念及提高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从兴趣点入手,使学生在社区这个综合原生态的美术教学场所中思考、辨析、沟通、表现,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从视觉艺术角度看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生活中各种原生态的视觉艺术影像思考、解读、辨析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动态及特点的调查研究
4.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研究
5.中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6.中学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调查研究
7.中学领导、教师、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的调查研究
8.中学优秀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
9.现行中学教材与大学所用教材在内容上衔接程度的比较与研究
10.结合教学工作实习进行中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11.结合班主任实习开展班主任工作专题研究
12.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期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中指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第三次研讨会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不可缺少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我校与很多地方高校一样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但缺少变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1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
1.1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现状调查
我们对茂名学院今年入学新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进行的问卷调查见表1。
参加有效调查的总人数共842人(文科257人,理科585人),来自理工科、文科共12个专业,其中生源来自乡镇占75%,一般学校占71%。调查数据显示: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但由于各种原因,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乡镇学校。有超两成学生“都没学过”或“完全不会”,超七成学生处于“一般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中还要保留及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中,大部分对网络知识兴趣较大,而对Office和编程感兴趣的都不足三成;这说明多数学生都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为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学生一般对Office操作已有较好的掌握,而对编程则了解不深。
有超九成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说明他们都非常认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也愿意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因此,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要有目的性与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认证、资源建设等都应进行深入的整改。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需求分析
根据“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接收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或专科生在入职阶段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满意度”中选择“一般”的占52%,这表明现状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相关计算机认证的真实度”中选择“一般”的占75%,显示普遍认为这并不能真实体现实际水平。同时,55.2%的用人单位对新职员不提供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而是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好,内容包括:文字编辑、数据管理、演示文稿、网络应用、安全防范等,同时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及再学习能力。调查报告显示:
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期望求职的毕业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工作结合专业岗位有效地开展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需求促使计算机课程必须改革。由于应用需求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脱离现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校期间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开展多层次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础上,要多设置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计算机选修课程。
同时,还要完善认证与考核,使其成为促进学习的平台,并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
2地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宗旨
计算机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并且要求变得更加具体。“大工程观”要求: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核心。高校(特别地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因应发展要求,要了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岗位的具体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宗旨要以学生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大限度缩小毕业生的出校技能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减少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使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要注意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用人的不同要求,设置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的学习要求。
3构建计算机公共课程动态体系
3.1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计划
我们设置“三层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如表2),并且纳入学校“三大层次”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中,作为基础课程与技术基础课程共同建设。
3.2 基本课程设置
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结构,我们设计如下几类核心课程或课程包,作为各专业类别选择的依据,见表3。
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如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不同要求选择不同语言,如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同时程序设计课程从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和工具级程序设计。不论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4)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5)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6) 网络技术与应用。
3.3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要求,循序渐进建设立体化三级课程资源:一是根据本校实际,按照“课程目标章节目标问题(任务)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知识扩展”的建设思路,编写有针对性的校本特色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二是构建包括有“广东省计算机公共课程共享中心”课程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三是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开放性实验环境,并实现分层次开放。第一层次为基础教学实验,对一二年级开放,其中包括组装和维修电脑、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无纸化测试系统,企业用人单位模拟环境等,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第二层次为综合性教学实验,以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突出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可以创造性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现构思,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第三层次为参与各种竞赛的学生提供场地和指导,积极配合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第四层次为课题研究开发、系统设计等实验项目,由老师申请课题,吸引那些感兴趣又有能力的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3.4评价方式与实施建议
评价目标:变考试为能力认证,体现真实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让学生抛开考试的恐惧。
评价方式:通过教考分离,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建设无纸化考核平台,把一次性考试变为多次的通过性考核,真正以“考”促学。
评价内容: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一般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新生有七成。因此我们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通过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测试进行分流,通过者自动获得该课程学分,不通过者可选择参加自学(学校提供充足的立体化学习资源),或者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课程;对已通过考核的学生,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的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并开设专题讲座,形式可模拟用人单位的办公环境,让学生真正置身到岗位的实际操作中,如模拟策划与推广岗位,让学生排版和设计;如模拟金融与财务岗位,让他们学习一些财务管理软件,使他们能真正去处理财务管理问题,如计税、纳税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大工程观”建设中关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并推出一系列比赛和奖励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课程设置采取“1+X”方案,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当然必修与选修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不同专业有不同设置。如科学计算类专业,其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建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4结束语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提高教学效率,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平台,该平台的构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岗位的需要、学生发展与专业要求等,建立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采取动态的教学方式和多种形式评价方法与考核认证,最终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与资料汇编[R].2008.
[2] 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R].计算机教育,2008,(3).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uter’s public courses at local universities
CHEN Yi-ming
篇11
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着眼于未来的创业生活,培养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习和生活有计划性、创造性、超前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政治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图片或网络是不够的,应该利用地方乡土资源,开发地方资源中丰富的知识因素和教育因素,一方面强化、巩固政治课堂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得到升华,探索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从而使政治研究性学习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认识乡土资源价值,明确政治研究性学习目标
要使政治教学与时代同步,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固有模式。《关于福建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管理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地方课程的内容以地方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资源为主,既要体现地方的传统、特色,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时代性、地方性、实效性的原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资源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政治学科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植根地方乡土资源,确定政治研究性学习方向
中学政治研究性学习,实际是一种探究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确定研究方向为首义。虽然,各地区、各学校在内外条件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不同程度上都会具有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漳州市,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的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是闽南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海岸地区。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境内有东山岛、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南靖土楼等景点。。漳州有着我们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发利用好漳州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探究地方乡土资源,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
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提出研究问题――提出设想和方案――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进行相关拓展研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激活已储知识――学习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出相关建议――用文字或书面表达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政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具体操作过程为:
1.精选内容,确立研究主题。政治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因此,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导、管理与监督。研究主题的确立非常重要,在积淀丰厚的乡土资源中,应选择与确定那些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又能反映社会、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理想和培养宗旨的资源,确定主题。如笔者曾指导学生开展过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有《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研究》、《漳州户外广告状况的思》、《漳州市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研究》、《漳州市“摩的”市场现状调查》、《漳州市婚礼习俗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漳州拖鞋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漳州市民不文明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漳州市消费品过度包装调查研究》、《漳州市民理财方式的调查与研究》、《漳州大型超市满意度调查与研究》、《漳州九龙江水资源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课题。
2.上报课题,制订目标。选定课题后,师生密切协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规划是课题实施的保障。设计目标前,教师根据《高中政治教学大纲》和《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选择提供可供借鉴的研究资料,并作专题讲座,营造有关问题情境,接着,让学生围绕主题从兴趣和爱好出发,成立研究小组,推选组织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要求能从研究的目的、研究现状与基础、实施方案、活动安排、评价方式、成果交流等方面撰写课题方案,这样可以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比较规范和有序。
3.实践考察,活动实施。课题方案确定后,教师应带领有关课题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与课题相关的乡镇、街道、工厂、社区、历史名胜古迹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如《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实地参观乘坐漳州市公交车,漳州至天宝,漳州至南靖,漳州至龙海等线路的车辆,同时对乘客、司机和服务员进行采访、问卷调查等,详细记载了活动经过,收集到大量信息。《漳州九龙江水资源状况调查与研究》课题小组在老师的带队下,从加塘溪的源头开始沿溪而下进行实地考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溪段溪水质量的变化,溪两岸的污染源、污染物,溪水受污染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同时采访岸边耕作的农民、路过的行人等,在附近居民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记载了活动记录,并在电脑之中储存有关资料。这一过程,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是活动能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4.筛选信息,整合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后,课题组成员在组长的主持下,交流、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拓展相关研究,整合部分材料,写成结题报告,如《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小组写出了包括:(一)公交车上存在的不文明问题及分析,分别从乘客、司机、服务员的不文明举止及公交车上的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剖析;(二)我们的思考及建议,从社会各方面说明如何加强公交车上的文明建设,提出了构建文明车厢的构想。《漳州市民不文明行为的调查与研究》课题小组写出了“美德贵在坚持,文明重在行动”为主题的结题报告,分别从舆论宣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市民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
5.交流评比,深化成果。在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交流之后,教师应把学生的主要探究成果融汇总结,参加学校的成果展示评比;同时,本人还结合漳州市级各类小论文评比,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送去参赛,近六年来有三四十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如《推动绿色发展,创造低碳生活》获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高中组一等奖;《生财有道,理财有法》、《构建和谐车厢――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报告》、《文化生活,和谐消费漳州市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美德贵在坚持文明重在行动――漳州市民不文明行为的调查报告》均获漳州市政治小论文评选高中组一等奖;《飘落花瓶的诉说――交通安全的警示》、《“摩的”取缔与否――漳州市“摩的”市场现状的思考》、《贴出文明,秀出精彩》、《遏制过度包装,倡导简约生活--漳州市消费品过度包装调查报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二等奖等。这些都大大得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同时教师本人也结合自身在做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加以整合、推广。二年多来,笔者结合主持《乡土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设》这一省级教研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现实背景中主动对漳州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使我校的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初步构建起了以漳州乡土资源文化为研究内容的的特色之路,形成了有地方和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出了《政治小论文写作与鉴赏》、《漳州民俗风情》、《漳州旅游》等校本教材,大大丰富了地方的课程资源,同时这些教材对指导学生进一步参与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和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政治研究性学习,确实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实践机会。在高中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发挥教师科学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就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2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史料
在讲《中国古代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这节内容时,针对教材提到的“当时,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这一知识点,课前设计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习俗”这个研究性课题,并提示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去搜集史料。一周后,同学们都上交了他们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史料,并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中国古代史课本上所配的好几幅图片竟然就来自我们嘉峪关魏晋墓中的壁画,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来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图书和互联网搜集到的相关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所搜集到的信息材料的堆叠整理,最多也只是个“粗加工”, 他们的结论也仅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认同或复述,谈不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面对这种情况,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来获取第一手材料,来撰写较高水平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就显得尤为必要。
3.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把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所得出的结论或历史感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报告会、演讲赛、辩论会和宣传栏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从而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4.利用乡土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关注课本内容已经显得远远不够。乡土历史有着其它课本内容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考察自己家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必然能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具体实践中,我利用丰都县教科所编写的《丰都历史》,并结合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布置一个关于丰都近代史上最感人致深的大事件,学生自然想到抗战时期的丰都历史。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的目的。
篇13
汉语情感教育是现今汉语教学中顺应新课标的改革方式的一种,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同时也能够学生在提高听课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道德素质,让汉语教学能够真正做到教与学并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学,愿意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情感教育进行分析,从而让读者理解为何汉语情感教育在现今的汉语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
2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不仅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摒弃消极的思维,做到积极学习,只有让学生本人能够做到愿意学,想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培育人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汉语情感教育就能够在对基础汉语知识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学生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照顾到学生的想法,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天堂,可以说,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情感教育本身就是适合汉语教学发展的,受学生喜爱,老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对汉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2.1从教学角度看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要学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将教学者的真实情感溶于教学,能够与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才能与学生进行汉语上的问题研讨和情感交流,让老师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引,另外一个融洽亲切的教学课堂也会让学生能够参与进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听进去汉语,学进去汉语,这种教学情感的交流,要求教学者能够放下老师的身段,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愿意和老师说话,谈心,愿意将自己对汉语的难处和生活各方面的困扰和老师分享,从而让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带着自己的情感,让汉语课也变得有人情味,让学生愿意爱听汉语课,爱做汉语题,这样的教学是教学者的追求,同时也是情感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
2.2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出正确判断,现今的汉语死教书方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能够做到对学生做到真正性质的精神教学。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那么从素质教育这一层面看,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汉语教育也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改革,只有在教育中和学生建立情感基础,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中做到真正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另外,现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全方面的人才,过去的死读书型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的要求,要想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知识多的全方位人才,情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切实做到情感教育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知识,同时,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而主动学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现今社会发展的人才。
3实施合理的情感汉语教学方式
在理解情感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学者还需要对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加以理解,才能够更好的在课堂上对这种教育方式加以运用,让汉语课堂更情感化,让老师与学生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上,老师能够真正参与进去,成为学生迷茫期的指引明灯,让教学更顺应新课标的发展。
初中汉语教育对汉语教材的选择上也是有目标性,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深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有表达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沉感情的,也有表达挚爱亲情的,结合不同的文章的感情脉络,例如在杜甫《春望》一诗中就蕴含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对家园遭战乱侵犯的悲痛与无奈,对家乡同步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深深同情,如果教学这能够把握住这篇诗词的情感脉络,将这种真挚的情感通过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又何愁学生不会为这篇文章的真是情感而打动呢?这就教学者在教育过程中,在自身理解不同文章的感情情调的基础上,还要理清这些文章具体的情感线路,在授课时将这种感情有效的传递给学生。
4总结
汉语情感教育主旨在于响应新课标,在对学生基础汉语知识进行传授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以培养,进行汉语情感教育,也是让学生和老师能够融洽相处,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者,本文主要探究汉语情感教育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重要性和对汉语教学的积极影响,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生中所做的一份有关初中汉语教育在初中生中的反响的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知道,现今教育方式中,汉语情感教学对于老师教学起着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汉语知识,融进课堂教学的氛围,这也是保证课堂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因此汉语情感教学在初中汉语教学中应该进行推广使用,结合汉语情感教育自身的特色,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正确的汉语情感教育进行相应分析,让读者能够对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能够将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运用的更灵活合理。
参考文献:
[1]陈红星.中学汉语情感教育的策略.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