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总结

篇1

1、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很多新挑战及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了实效性,如果只凭一门思想品德课是无法收获到更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小学美术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它的色彩、线条反而容易觉得真实且被理解,与原来的思想品德枯燥的理论课完全不同,较为容易被小学生接受。

小学美术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是按照实际的教材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美术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将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互相渗透,在课堂进行德育的融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以此来达到所预定的教学目标。

2、德育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渗透

2.1 欣赏名作

名作的欣赏是可以快速提高学生道德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名著的图片或是课外活动带学生去美术馆去进行专题的欣赏。在欣赏的时候要求学生总结这些作用的特点,对艺术品欣赏的同时获得艺术素质的提升。同时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在大自然里,到外可以看到生机,风景优美、万物生辉,这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在自己的思想中激发对于自然热爱的道德修养,让学生知道保护自然的必要性、重要性。

2.2 多媒体欣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运用也是课堂上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最直接明了的方法。因为视频可以以丰富的色彩、完美的音效、动感的影像让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和平鸽》一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和平鸽在广场飞翔、悠闲进食的视频,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带给学生一种博大的情怀。让学生明白并热爱和平,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家,明白为了自己的家的宁静、和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德育教育在美术工艺课中的渗透

在小学美术的工艺课中,种类是非常多的,有抵纸、剪纸、布艺、泥塑等等,大约占到美术课内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制作工艺的时候,不单单要教会学生制作的方法和原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艺术的情操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剪贴风景画的一课中,通过运用彩色的纸剪贴风景画,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河山的教育。与此同时,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了物质以及精神的财富,我们周围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教育学生为了之后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爱劳动、爱艺术、努力学习,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美好的明天。

4、德育在绘画课中的渗透

绘画课是小学美术最重要的课之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进行作画。在作画的同时有机的结合德育的教育。比如在小学美术课有《民间塑像》一文,其中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塑像,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塑像绘画的过程和配色的原则,而且让学生知识自己所要画的人物的背景及资料有所了解。大家都知道塑像都是一些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做出过一定贡献的人,这样不单可以提高同学的绘画技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知道他们为祖国所做的一切。而对于年级段较低的同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我们国家的国旗,让学生学会画五星红旗。让学生了解五星红旗,知识它的色彩构成,图画构成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并告知学生五星红旗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可以成我们国家的国旗,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学会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

5、德育教育的其他方法

5.1 增加传统地方的美术内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此来增加传统地方艺术的内容。例如东北的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山东潍坊的风筝、广西的铜鼓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材料。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2 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2

一、以现实为题材,挖掘具有美潜质的事物

美术源自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艺术化和象征化体现,因而,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美潜质的事物,领悟生活中所蕴含的独特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高山流水、瑰丽的晚霞、初升的朝阳、辽阔的大海、巍峨的高楼、浪漫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等等,这些美丽的风景构成了学生身边的优美环境,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清新美好的味道,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绪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允分的挖掘学生生活周同的美术题材,将生活和自然带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发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辽阔的美术世界里。例如在《大自然的奥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课本当中的自然物象,让学生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自己身边美妙的世界,让学生寻找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大自然瑰丽的美,如播放辽阔的草原、雄伟的海潮、美丽的花园等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在课外活动中,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和动物园,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园中美丽的风景和动物园中可爱的动物。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述这些自然现象美在何处,抒发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将自然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绘出自己喜欢的色彩,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美妙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篇3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同其他形式的教育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提高审美教育有利于加速学生在品德教育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改变的转化,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模仿是动物的本能之一,低年级的孩子尤其如此。因此,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注意对教师言行的模仿。这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式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过授课内容本身。因此,教师用自身的言行来教育学生是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每节课都要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不能因为美术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就忽略这一点,要起到表率作用。在上课时语言要尽量做到简洁、准确,动作要保持规范,做到“语言美,行为美”,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组织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建构良好品德

美术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思想品德课,不能靠说教和口号。要更加重视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紧密联系生活,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具有育人功能。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汶川,帮助汶川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如何教育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用它们的画笔去展现他们的感受和心情,上一堂美育和德育结合的课,是每一个老师该思考的问题。在那天的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地震现场发回的视频,让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灾难的真实面貌,然后要求他们每个人画一幅画,写上一句祝福语送给灾区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那一次的作业孩子们画得格外用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净化。

篇4

二、寓德育于作品创作之中,运用新知

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是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美术课堂中常常用“运用新知”这一环节来完成。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德育与创作相结合。就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美术创作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立意,然后再思考怎样运用所学的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技法学习为表达思想服务,让思想感情促进技法运用与提高。

三、寓德育于作品分享之中,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与校正。它不仅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过程。在交流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不仅对作品的创作构思、构图及制作中的独特之处进行交流与评价,让全班同学明白作品好在哪里,学到创作的方法,而且要对作品的立意、情感、思想及含义进行交流与评价,让全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情、深深的意和高尚的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赞誉、同学的夸奖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四、寓德育于提炼概括之中,总结提高

篇5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的灵感和动手欲望,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创新,即不墨守陈规,而且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绘画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从原始的岩画到现代小学生画,述说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为新一代的美术从业人员要有自己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理解,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美的要求,才能创造出最美的东西。对于美术,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对身边的一切都要联想,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美的欣赏也越来越独特,人们已经把美用在不同的领域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了。

1. 美术教育需要给学生设计创造思维能力的情境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美术画围墙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的宣传栏,屋前堆放许多木头砖块,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的。

2.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小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小学生绘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艺术。在我们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立了美育课程,那么美术可教不可教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教,教和学是否具有创造性。凭着一位园丁的智慧、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帮助。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也要把学生自主发展。全身心投入和自由探索融入教育全过程,克服把美术教育作为单向灌输,束缚学生能动性的弊端;把美术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2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对新异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术一般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

2.3教学者如何对待学生的美术创作所体现的个性

在看学生的创作作品时,教学者应需要建立起美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是否体现创造性,体现小学生个性作为重要标准,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与教学者自己的标准。有许多的绘画技巧虽然很熟练,但并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有些学生技法虽不熟练,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谁更具有创造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用熟练的技巧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是需要他们具备创新的潜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泯灭。而对任何创造形式而言,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感情自由,学生们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

2.4 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旧模式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式。

2.5鼓励多方联想,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学会了画麻雀就可以掌握类似麻雀的许多鸟的画法。又如在教学竹的画法时掌握画竹叶难在组织,如何将竹叶作为基本功,很好地理解其叶安排。通过联想,在一节课中画窄长形的植物叶如批杷叶、荔枝叶、桃叶等等,就容易入门,由联想升发到创造性的想象,学习的进步就更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2.6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

3. 总结

社会的巨大变化必定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将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司绍喜.浅谈“愉快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

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

篇6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人生幸福和谐的金钥匙,全文虽然仅有1080个字,360句,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概括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它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六个方面,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教我们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完全符合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学习践行《弟子规》,是奠定学生完美人生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我把《弟子规》作为每节美术课的课前引入内容。通过课前诵读《弟子规》,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他们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造型表现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德育品质

“造型・表现”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造型表现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细致、严谨、认真的品质。首先,教师要有德育意识,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例如:教学生认识方形的造型特点“四条直边,四个直角,方方正正”,引申出做人也要站得直,行得正,堂堂正正,稳稳当当;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细致的辅导,学生画出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如《献爱心》《让我过来帮帮你》《我给妈妈捶背》等很多有德育题材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在设计应用中,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设计・应用”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在设计应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品质。例如:《布艺温馨》在教会他们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时,教育他们要爱物惜物;《中国结》是设计课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学生通过亲手制作中国结,对祖国的民间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一节好题材的美术课同时也是一节好的德育教育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在欣赏评述教学中,用优美的艺术形象陶冶学生的情操

“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在欣赏评述的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多种欣赏方式,引导学生用幼小的心灵去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养成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篇7

篇8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是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者,教师形象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教育作用,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

1.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随时随地给学生作榜样。例如艺术教师大都喜欢穿奇装异服、留长发、蓄胡须,这些对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都是校规校纪所不容的,所以要坚决制止。

2.加强师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美术教师要有对事业执着追求、顽强的进取精神,注意言行举止,养成良好习惯。

3.提高教学水平,讲究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强,水平高、效果好的美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高,有信任感,德育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好,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4.爱好广泛,发展特长。美术教师应广泛地展开学习,勤奋爱国。除了坚持习练专业之外,还应多关心国家时事,多读书、写写文章等等,这对教育影响学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国家民族的需要,更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的特点,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

三、因地制宜,随时随地进行德育教育

尽管作为美术老师,与学生的平时交往不多,但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老师平时与学生交流时多留心,做一个德育教育的有心人。

四、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坏境

如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我们的教学设备也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只是采用了教师的说教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只能通过课本手段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而如今我们学校实现每个班级都有了多媒体设备,就使我们的美术课更加的丰富生动,学生也更加的喜欢美术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不能沉湎于网络,使学生既学到了文化知识,美术知识,绘画技能技能,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播种者》这幅画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对梵高做一下搜索。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很详细的了解到梵高的生平故事,以及梵高的每一幅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梵高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的抒情笔调,体会劳动者的艰辛,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而且,通过多媒体可以从多角度、多渠道促进教师的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使德育与美育相衔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通过介绍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事迹。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譬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龙门石窟、万里长城等。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事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广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世界罕见,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面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观,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泉源。

六、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篇9

笔者在三年级教《动物明星》这一课中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尝试:提供学生发现和想象创造的平台,并且结合小班小组合作交流的特点进行造型的想象活动设计。

一、示范引导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选择了一种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先由里向外旋转涂了一个大椭圆形,接着进行添画,在添画每一步的同时询问学生你想到了哪种动物?学生从一开始说:乌龟、猪、河马,到最后教师完成,学生才确定说是大象。整个示范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想象、思维的过程。演示完成并提问:通过老师的演示,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老师是先涂一个形状,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随着添画的过程,我们猜了几种动物,最后老师添加完整我们确定是大象;老师今天画大象的方法是先用色彩涂形状,再勾出外形,和以往我们的绘画步骤是相反的。

学生整个观看教师掩饰的过程也是一个绘画思维的过程,不仅在形象上思维,更在方法上进行思维。教师将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自我发现。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不仅步骤演示,更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契机。这才更能体现学科的教育特色。

二、小组合作再创造

生生互动促进形象思维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小组互动“猜一猜”游戏,在他人的造型基础上进行自我想象,提供学生更多的形象思维空间,在交流互动过程学生互相启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广度。

三、小组互动游戏,请你猜一猜

小组每位成员先在自己的作业纸上涂出一个动物形状,然后交换作业纸,根据所涂的形状猜猜同学画的是什么动物,比比看谁猜得多、看谁猜得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启发学习的过程更是形象思维过程,最后再用线条添加勾勒出动物的外形轮廓,完成完整的造型描绘。并表扬猜对的学生,授予“想象大师”称号。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作业,感觉很好玩,原来一个形状可以想出不同的动物。这时教师及时总结,原来动物外形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我们要善于抓住共性,找准特点。才能把动物画得更生动更有趣。

在本节课上,学生一直处在主动去观察、去发现中,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提供学生想象创造的平台,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正如罗恩菲德的观点中指出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必然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一旦这种创新意识形成心理定式,就会自动地渗透和泛化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使他们习惯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创造和革新,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进社会迅速向前发展,让我们从学生发展出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通览教材,开发资源

教师在新课标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的讲解,认真分析教材找出重难点,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一些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改进。理解教材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实施。教学之前要通览全套教材,把握好各册内容,这样有利益设计教学时把握内容的深度。新教材与新课标相结合,实际与理论相联系,理论指导实践,才不会盲目,注意知识的纵横关系,具体的课题新涉及的学习领域,具体的课题知识的衔接关系等,不断的阅读新知识,理解教材,进行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学习先进的经验,去理解瓦解教材,为课堂弹响前奏曲,更好地为美术活动做铺垫。

二、转变观念,营造自由氛围

美术课强调愉悦性,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才能有效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发展中的主体,美术创造的主体,因此充分发挥儿童在审美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得到培养,进而养成健康人格。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自由氛围,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美术课堂上,孩子的行为方式永远是自由的,他们不会也不需要永远都端坐在教室里,尤其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总喜欢时坐时起——情绪高涨时,还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他们的思维空间更自由的,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对我说“不”,可以想别人不敢想的,画与众不同的画。如此学生在充满“绿色”通道中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在知识的花海中汲取所需的蜂蜜,让创新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让学生在放飞自己的想象,放飞自己的情感,在快乐学习中完善自己。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分蛋糕》一课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把学生带入音乐《生日歌》的情境中,老师提出:“什么时候唱这首歌,生日会上最常吃的是什么食品?”这样的生活化问题,为孩子提供积极的语言表达空间,并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在说中进入了自由情境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接着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看“生日宴会”与生活交流,去观察蛋糕,审视情景,用视觉形象让学生在“自由说”的基础上调动孩子大胆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在视觉表现中的独特的审美语言,独特的色彩个性,体现儿童美术的“儿童化”特征,真正获得视觉表现的自由。最后以《生日歌》为主举行班级“生日宴”伴着乐曲,让学生自发奇想,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蛋糕,轻松自由地作出一种没有负担又有个性的、最新、最美的图画。

三、开放教学,师生互动

开放的美术教学应该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架子,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鼓励着。在课改中教师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因为再美好的规划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教学中。例如在教材一年级《乘上列车去画画》,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鼓励同学到书店、图书室或网络自行寻找祖国各地风景、风土人情。孩子在搜集信息时已有了感性认识,上课时把学生带来的资料信息投入到课堂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回忆和眷恋之中。教师因势利导说:“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想见它吗?让我们请它出来”(出示火车头饰并戴在头上)。整天东跑西忙,瞧见祖国可真大,各地风情不一样!你们羡慕我吗?想不想跟我一起去瞧瞧祖国有多大,有多美吗?”孩子在游戏中领略不同的风景、人文、风情,感受祖国广阔,祖国的壮美,并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美”。

在创作中,教师在黑板上布置出简单的布景,让部分的孩子上台绘画,并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补充或共同创作,比如运用色彩值进行剪贴或学生用自己的照片进行剪贴等等。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课堂活动,情绪高涨,进行着灵感的撞击,美的交流,体验审美的愉悦。师生在评价作业中,老师充当倾听者,欣赏着和发现者的角色,用心去倾听他们的观点,欣赏他们的个性的展示,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梳理总结,及时补救孩子知识的缺陷,这样建立起师生平等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四、学科整合,德育渗透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标准在“综合·探索”领域中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该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连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如在《办年货》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欣赏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讨论新年的来历和特点,让学生讲述并把精彩的词语收集在已用美术作品形式制作的钞票夹中,夹面上标出人民币单位,以便下个环节办年货时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语文与数学的结合应用;学生用收集的材料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好看的商品,教师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制作,同学们合作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体现出美术中的探索创新精神;开展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布置过年场景,模拟过年的情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在“超市”中选购自己喜欢的年货,进行评价。通过《办年货》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无”中生“有”的学科大串台中巧妙联系,融合渗透,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得到文化的浸染和道德的教化。

总而言之,新的理念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的老师,只有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提高和生成,让每一堂课、每一个美术教育活动都闪现着教师劳动的创造光辉。

篇11

情境一:皱纹纸团是这节课制作鱼的特殊材料,要求学生会做,可有同学不会做,纸片在手里弄来弄去,总是扁扁的,不能成纸团。后来我就请一名学生上来当小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再看不会做的同学,他们正恍然大悟地拿着刚做的纸团给我看,我笑了笑,说:“其实,你们也可以互相帮助,并不是只有老师能帮助你。”此刻,我也看到“小老师”自豪的表情。

情境二:学生会做纸团了,我说:“我们来个比赛吧!每组有相同的皱纹纸片,现在把它们全部变成纸团,看哪组做得最快。”学生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做起来,有一个学生两只手同时在做。最后得了第一名的小组高兴地跳了起来。我采访他们的组长:“你们组为什么做得这么快?”组长说:“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了。”“不错,这就是团结,团结力量大啊!”我赞叹道。

情境三:你能用纸团点排出不同的线吗?用你们组做的纸团点摆摆看。这时,我听到有同学在悄声说:“我们一起摆。”知道团结力量大了,我窃喜。很快,每组都摆出了不同的线条。

情境四:同学们很想自己制作《鱼》,可是没有工具材料,老师也没有,怎么办?大家无奈时,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礼物――纸团、纸片、胶水、卡纸。同学们高兴地鼓起掌来,我问:“你们为什么鼓掌?”“智慧爷爷在我们没有工具的时候,送来了工具材料,真是雪中送炭,所以我们鼓掌了。”学生回答得多好啊!“是啊!我们也要像智慧爷爷一样,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的手。”孩子们不住地点着头表示认可。

情境五:请五个组长上台接受智慧爷爷的礼物,其他同学观看、评评。有同学说:“他们排着队上台,很有纪律。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集体活动排队不拥挤。”“他们接到礼物说谢谢老师,很有礼貌。”……朴素的话语透出孩子们向上的品格,全班同学都坐得端端正正。

篇12

(1)因地制宜,有效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

新课程实施以来,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既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也是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陈老师以来自民间的“侗乡稻草龙”为切入点,将相关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提炼了稻草龙的特征、稻草龙的制作方法等若干知识点,并通过讲授稻草龙的文化历史,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关注细节,成就一节厚重的美术课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陈老师对细节的关注贯穿始终。从口诀导入、视频播放、造型分析、制作引导、鼓励创新、展示体验到拓展延伸等环节,都体现出教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如,导入环节采用猜谜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导入后的小结适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而稻草龙的视频画面展现了生动的舞龙场景。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完成稻草龙的制作是比较难处理的,教师却有收有放,张弛有度……在教师的努力下,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到位的细节处理,打造了一节高质量的美术课。

(3)抓住本质,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面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教师通常会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制作或设计上,而陈老师在处理好工艺制作的基础上,要求并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编制出有创意的龙头造型”,这种理念在展示环节得以延续。而“说一说作品的独特创意之处”,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2.商榷之处

通过阅读本课教学案例文本,笔者认为,本课不管是教学资源,还是师生的教和学生的活动,都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应该不会太从容。因此,教师对本课的设计还需适当地进行“瘦身”。举一小例,拓展环节的替换材料的研究可以删除,其实,突出稻草本身的价值、合理利用身边可用的“废旧”物的价值,就足以启发学生去主动关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并为我所用了。

点评二(张敏玉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侗乡稻草龙》一课对于沈阳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为该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我们中国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教师以侗族稻草龙的文化内涵和编制方法的学习为抓手,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时空阻隔,促进南北两地“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学习价值。

1.可取之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侗族稻草龙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会简单的编制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的编制方法进行创意造型,教师借助图片、文字、实物和微视频搭建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在感知、理解和创作视觉形象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多次运用微视频来帮助学生逐层攀登:第一次在文化学习时,通过微视频展示了侗族民间艺人舞龙的场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了侗族龙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习兴趣;第二次在方法初学时,播放了演示基本编制方法的视频,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借鉴;第三次在自主尝试时,再次播放上述视频,巩固强化,同时也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第四次在创意探究时,播放演示创意编制方法的视频,拓展学生思维,突破学习难点;第五次在自主创作时,再次播放上述视频,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降低了学习难度。这种阶梯式的设置,就如建筑中的“脚手架”,前一次的学习是后一次学习的基础,后一次学习是前一次学习的深化,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进视觉形象,达成目标。

2.商榷之处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师运用糯谷草这一新颖的制作媒材,引导学生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教师十分关注编制方法的学习,但是对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激发得不够。

如何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想象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师生合作完成创意编制、明确创意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条怎样的龙?它正在干什么?如果这是一条腾空而起、直入云霄、吼声如雷鸣般的威武的龙,你准备设计怎样的造型?如果这是一条正在嬉戏玩闹的龙宝宝,你又准备如何设计呢?……当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作品创作中时,就会赋予稻草龙充盈的生命力,会为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创造良好的契机,这可能比案例中“导入新课”环节的直白说教效果更好。

本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凸显,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果教师能遵循著名教育家怀特海的论断—一“学习是由浪漫、精确和概括这三种显著的特征构成的有节律的循环”——来进行开放的任务设计,让学习起始阶段的重心“落在自由而不是其他,只有如此,儿童才可能实现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行动”。如感受侗族稻草龙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上网查找资料,并用PPT的形式介绍侗族的概况、稻草龙的历史和工艺制作的特点;课堂上先进行小组交流,让学习在“自由和浪漫”中快乐前行,教师再进行总结、提升,让学习向“精确和概括”迈进。如编制方法的学习,教师为每组提供几个运用不同编制方法编制的龙头,然后布置任务:先拆一拆,再组一组,你学会了吗?这里教师将基本编制方法和创意编制方法的学习合并成一个环节,通过搭建任务单式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联系旧知,自主吸纳、自主建构,用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点评三(蒋春燕江苏省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陈老师执教的《侗乡稻草龙》一课,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法;基于学情的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层层推进的环节,不仅把学生领进门,更引导他们走向深入。

1.本课亮点

(1)关注学情,有效引导

由于沈阳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侗族稻草龙,对制作材料和编制工艺不熟悉,陈老师关注到了这一点,基于学情开展教学,用稻草龙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尤其是陈老师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引人人胜的表述、简洁凝练的讲析、适时有效的点拨,感染着学生的情绪、激荡着学生的思维、启迪着学生的心灵,带领学生在稻草龙的世界里探索知识、体验技法。教师时刻关注学情,并给予有效的反馈,体现了较高的教学机智。学生在老师智慧的推动下奋力前行,勇于表达,积极思考,勤于表现。

(2)技法指导,半扶半放

美术的“术”是学科的根,是学科价值的最大体现。陈老师在执教时能聚焦于“稻草龙是怎样编制的”这一点上,着手于指导的有效性,关注于学生技能的习得。这一课难就难在学生没有相关的稻草龙的知识积累和技能积累,因而教师在指导技法时,能在重点分析学情、重视讲解技法的基础上,用半扶半放的教学形式,既教给学生编制的方法,又讲清操作的步骤。他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将自己的演示拍成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演示媒体既有动态的操作过程,也有静态的图片解析,使学生能按照自身学习需求,在关键处、要点处反复观摩和练习,最终掌握技法难点。

上这一类手工制作的技法课,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师往往会采用示范式、讲授式的灌输型教学方法。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不是一味地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地发现、大胆地探究,将接受式学习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孩子们自然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指导时,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探索的需求去看、去听、去学。

(3)活动设计,层层推进

该课设计了“猜谜语”“析造型”“学方法”“求创新”等学习活动,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路径逐渐深入,有导向、有台阶、有抓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带着兴趣,由易到难地探索新知,既学有所乐,更学有所得。当学生制作龙头遇到障碍时,教师就适时地降低难度、分解步骤;当学生都能掌握技法时,就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最后,学生都能运用稻草龙的编制技法进行快乐体验。活动的设计,层层推进,很好地体现了“体用结合”的理念,即学习技法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业。

2.商榷之处

笔者也提出一点疑问与陈老师商榷:美术课的时间非常宝贵,既有老师讲课,又有学生创作,还有师生一起展评作品,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处理好各环节的时间。这节课,教师在前面的教学环节所费时间较多,导致后来学生体验、评价作品的时间有些紧张,未能充分展开。笔者建议两点:第一要把握“前紧后松”的原则,越到后面越要充分展开,留足学生制作和评价的时间,这是将学习内化的一个重要过程;第二要围绕教学目标,处理好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有的环节一笔带过,有的重要环节要浓墨重彩,进行强调,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

点评四(向衍湖南省汨罗市第一中学)

首先,我要为《侗乡稻草龙》这节课点个赞。陈老师以敏锐的眼光,因地制宜地将稻草引入美术课堂,创造性地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美术课。在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短缺、学生视野不太开阔、各种美术学具配备还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美术教学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既能让学生倍感亲切,又能使教学行之有效,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本课教学严谨、沉稳,教学目标落实得很好,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谜语导入后,教师介绍了“龙”这个中华民族的图腾的文化内涵,不但注重了美术知识的学习,更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处理好掌握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关系,以及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陈老师从桂林到沈阳为毫无准备的学生授课,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稻草龙龙头的手工制作任务,很不容易。为了使教学更加高效,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课前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些。教师可以编制几个龙头的上领、下颌,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既可以触摸实物,了解其造型、大小比例关系,又可以拆开,分解其制作步骤,使教学更为直观。

2.在学生学习编制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小组成员的分工更明确,将龙头的上颌、下颌、龙眼、龙舌和龙角等各个部位的制作分配到个人,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组装时间会更充分,展示体验和拓展延伸阶段的课堂可调控范围也会更大。

3.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送给学生一副对联,但对仗不太工整。笔者建议这样来结束本课:“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天涯何处无芳草,艺术创造出真龙。请同学们记住句子末尾的两个字——草、龙,也记住今天这节课,在今后的日子里,奋发图强,报效祖国,让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永远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点评五(沈立鲲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八小学)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围绕着侗族稻草龙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本课亮点

(1)民族文化情境浓厚

“新课标”提倡教师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新课程。陈老师把侗乡极具民族特色的稻草龙作为课程载体,将龙文化、稻草龙实物、图片、视频资料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营造出极其浓厚的民族文化情境。

(2)“土”味十足

本课充满了质朴、原生态的美感,让人充满了好奇和期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的稻草龙图片、视频和实物也都“土”昧十足,引人人胜。用侗乡土生土长的糯谷草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到新奇,充满了学习兴趣。这些“土”味为本课赋予了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2.值得商榷之处

(1)导入新课环节和课堂延伸环节用时过长,内容过多。简单的谜语导入有点勉强,七年级学生应该很容易知道谜底是“龙”,如果用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法也未尝不可。另外,课堂的延伸和小结安排的内容过多,可以更加简洁。

(2)龙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图腾文化,在各种版本的小学美术、语文教科书中都有关于龙的课程,对龙的特征和文化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比如在人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国龙》一课中,对龙的形成、发展、特征、文化,以及有关龙的活动等内容都有涉及。各地的中学生应该对龙的基本知识和文化都有所了解,教师在课中可不作赘述。

(3)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七年级学生经历了小学美术学习阶段的学习,应该具备了一定的制作能力。笔者上网搜索有关稻草龙的资料,发现很多地方都开展过类似的课程,既有中学的、也有小学的,甚至幼儿园都有过制作稻草龙的实例。比如,无锡教育网上的“胡埭中心幼儿园:传承传统手艺——稻草龙”,就是介绍该园教师通过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制作简单的稻草龙头,让孩子们体验编制、捆扎的过程。由此可见,本课的难点不是掌握稻草龙的编制和捆扎技术,而是对稻草龙头的创意和装饰。教师可以先制作出几种不同的稻草龙头,让学生分小组,通过自主拆开、组合的方式探究折法和捆法等,对于龙头装饰的多样性也可以探究。教师还可以选一些制作相对简单但有创意的稻草龙头作品,以降低学习难度,扩充学习广度,增强学生制作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本课安排了舞龙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但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制作的结果和场地来看,都不具备舞龙的条件,活动安排得有点牵强。如果在评价环节设置不同奖项,从创意、做工、装饰等方面设奖,也是实现有效评价的方法。

(5)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提到学生“显得拘谨”“有些缺乏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调动学生情绪和对课堂的掌控上还要多留意方法和策略。

点评六(黄思法安徽省亳州市丹华小学)

读完本课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陈老师既注重对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也注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现谈一谈个人的几点感受。

1.可取之处

(1)以地方民间艺术资源为载体,开发校本美术课程

陈老师对“新课标”理念的把握和理解很深、很透,他立足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校本美术课程,以侗族人创造的稻草龙为课程载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启发性。

(2)注重整体把握,以点带面,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指导和训练

陈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稻草龙的整体造型,了解其基本结构与特点,然后通过分析、讲解、示范,传授编制方法。稻草龙编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对比分析,又从局部回到整体,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回到龙头局部的基本编制方法的学习。通过整体把握,以点带面地学习了捆、折、扳、抽、拉、剪等稻草龙基本的编制手法,达到了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主练习创作作品的目标。

2.有待改进之处

(1)教师展示的单独龙头造型在精美程度上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中国早期的龙的图腾图案,如帛画、汉画像石上龙的造型等启发学生,向学生介绍:早期的龙的造型十分简洁,但是龙的特征十分明显,所谓简单中见精神,简单的造型也能突出龙的造型特点和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在龙的造型的创新表现上的指导还略显不足

创新表现是本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也被教师确定为教学难点之一。从学生作品展示结果来看,作品创意还有欠缺。本课在学习编制龙头的过程中,把上下颌合并成龙头雏形的基本造型之后,将龙头的进一步编制作为创意制作指导环节,这是一个完整的稻草龙头制作步骤中间的一环。在这一环节里,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创新点在哪里。教师在这里应该明确提出运用夸张、变形、综合材料添加等方法进行创意制作,创意的制作点就在龙的眼睛、龙须、龙角、龙舌等多处。

点评七(何军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1.可取之处

(1)本课精心“嫁接”当地独特的“稻草龙”美术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不亦乐乎地“畅游”其中,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从制作材料来看,稻草作为龙造型的载体,既古朴又新颖,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两者的巧妙结合,体现出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古朴、原始、传统、精神、民族、创意、生产、生活”等文化元素,也与“新课标”中倡导的“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相契合,这一做法值得不同地区的一线教师借鉴和学习。

(2)人文渗透“润物细无声”。稻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之一,古人在实用的基础上,制作出“稻草龙”在田间地头舞动,认为这样可以驱走虫害,带来丰收。而今,稻草龙主要用于祈福和节日庆典上的表演。教师这样的介绍能让学生了解稻草功能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3)分层的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从民间的稻草龙到七年级美术课堂中的稻草龙,二者之间落差较大,主要体现在制作者的年龄、经验有差异,课堂中稻草龙制作的时间、作品的大小都受限制,因而制作技术需删繁就简。陈老师从龙头基本形的制作到龙头的创意加工,降低难度,分层落实教学技能,完成了将稻草变成“龙”的变废为宝的转变,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了制作稻草龙的技能,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发展成长。

2.值得商榷之处

(1)导入环节,学生因缺少事先的准备,猜谜不够顺利。教师对龙文化的介绍不够到位,未能完全达到“调动学生情绪”的预期效果。紧接着,教师进行的德育渗透也略显生硬。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做相关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如,收集龙的图片、龙的传说、龙的信仰、龙的精神象征意义等,课上用自己的话介绍。这样,学生对龙文化的内涵会了解得更透彻。

(2)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请学生思考哪些材料可以替代稻草,意图是让学生寻找其他材料来学习稻草龙的编制。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地方特色的材料利用,稻草与“龙”之间有着生活上的必然联系。侗乡人是根据稻草材料来定“龙”的造型以及制作技法(折、捆等)的。如果换—个城市或地区,人们可能会选择其他材料和技法,做个不同类型的作品。因而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强调的是在生活中,哪些材料简便易得,由此可以生发出“龙”的造型创意,而不是“按图索骥”,寻找替代草的材料。培养学生根植于身边的日常生活,依据意图选材料,依据材料定造型,依据材料定创意,依据材料定技法,才能更加突出“设计·应用”课的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

点评八(周春晖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老师的《侗乡稻草龙》一课令我耳目一新,认真品读案例文本之后感受颇深,现谈一下个人看法,盼望同仁们交流指正。

1.本课亮点

(1)本课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侗族稻草龙文化的内涵,同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足见陈老师在平日教学中的用心和勤奋。

(2)以谜语导入,既能在—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巧妙通过谜语的谜面简单明确地讲出本课中心形象“龙”的造型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事半功倍。

(3)让学生初步掌握稻草龙的编制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稻草这种制作材料比较陌生,陈老师采用课件出示视频与现场分步骤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得明白,易于掌握,作业效果良好。

2.值得商榷之处

(1)导入环节过长

在本课开始9分钟后,教师才板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导入时间过长。导入环节的内容应简单、有趣,能很快切入主题,让学生及早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提升课堂效率,为接下来的学习争取时间。

(2)有的环节略显凌乱

陈老师在向学生展示稻草龙的图片时告诉学生,稻草龙的制作材料就是摆放在学生桌上的糯米草。望着桌上的材料,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正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触摸、分析稻草特性,自主讨论总结制作方法的好时机。而陈老师却错过了这个时机:他话锋一转,讲起了龙的结构,包括龙头、龙身和龙尾;还讲了龙头的结构,包括眼、角、须、嘴等;然后再转回来,直接灌输制作方法。这样不但费力,而且很明显,学生刚被激发的求知热情也已经被打断,继而消退了。

(3)评价语言单一,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

陈老师在展示学生完成的稻草龙作品时只用了“很不错”来评价,过于简单笼统。教师应该在肯定学生作品的优点之后,对作品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去思考和完善。笔者建议采用“自评一互评一师评”的评价方法。

(4)草草结束,没有拓展和要求

一节课的总结、拓展部分无疑是这节课知识的提炼和延伸,以及对学生继续深入了解、探索本课知识的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而陈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只是提示学生下课后要对龙头的编制方法多加练习,以一句话草草结束,更没有什么拓展,给人一种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的感觉。

此外,笔者认为,本课的作业练习也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生完全只是在教师的讲授下完成作业。教师是不是可以用更有指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去发现和探索呢?

点评九(李燕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侗乡稻草龙》是一节很成功的“设计·应用”课,体现出“新课标”对“设计·应用”课型的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本课亮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的兴趣始终集中在“龙”身上,运用愉快教学法,如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2)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先后运用了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对“龙”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通过看视频、教师示范展示、学生动手实践等讨论解决难点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效果有目共睹。

(3)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稻草龙的编制艺术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陈教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了有效教学。

(4)课堂采用了“互助互动”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分工制作稻草龙,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学习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这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建议之处

(1)要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动、好问、好说的天性,为学生创设条件。如果本课设置小组问答或制作竞赛等环节,使各个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能更大程度地促进组内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抓住重点与难点,展开“互助互动”。例如,在动手编制稻草龙环节,小组学生都可以动手体验,在扳下颌、捆龙头,加龙眼、龙须、龙角、龙舌时,小组成员可以讨论如何做得更好,最后每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3)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点评十(陈娟娟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可取之处

(1)校本引领,文化推广

本课既是一节手工制作课,又是一节传统文化的推介课。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学习了侗族稻草龙的编制方法,还介绍了稻草龙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其视觉传达的艺术语言,探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2)谜语接龙,着重教学

老师以谜语形式激趣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并引出本课教学的主题—一“龙”的造型特征,继而引出龙的精神。接下来的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稻草龙的结构特征。通过教师浓缩提炼做成的稻草龙实物的展示,引出本节课着重学习编制最能体现龙的特征的部分—一龙头。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可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有序降低了稻草龙的制作难度,让制作技术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中实现,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提升了学习乐趣。

(3)巧用媒体,直观形象

本课巧妙运用编制手法的学习与应用的演示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编制手法,和每次增添稻草的根数的变化,从而为接下来的学生小组合作按步骤编制打好基础。龙头的创意性编制方法视频,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完成本课的制作要求,让龙头的造型更加美观。在学生制作时,教师循环播放创意编制方法演示视频,巡视指导,降低了编制难度。

(4)立德树人,学科育人

本课始终贯穿着一条人文线,在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下,有机渗透了立德树人教育。教师对龙文化的介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等,无不激发起学生学习与创作的激情,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篇13

一、“游戏——创新”教学法的实施要求

1、角色扮演,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艺术课与其他的主学科相比,更重视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艺术氛围,营造轻松快乐的艺术情境,能够刺激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游戏—创新”教学法能够将教学内容变为游戏,使师生的角色作相应的改变,例如扮演童话里的角色,让学生置身于游戏情境,寓教于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深钻教材,设计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游戏内容,以便能在开课时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的游戏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不相符合,学生不感兴趣,便会弄巧成拙。

2、分组学习,游戏开展——体验游戏乐趣,启发创新思维。游戏开展可以运用小组比赛、分组奖励的形式,带动学生持久的创作热情与意志,并可实施德育,加强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维持轻松和谐的环境,与开课时步调一致,用边玩边练的方法,可以使枯燥的练习变得趣味十足。该阶段可以继续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此时要求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游戏,反对那种只顾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做法。要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那种需要集体配合和体现协作精神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互动创新,游戏评价——灵活把握“双基”,展现素质教育。此步骤对于整段教学内容既属收尾又属总结评价过程。教学过程到此便可将教师的所有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体现于此,并可判断此课是否最大程度地把握了学生的“双基”训练。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起来,互相走动互相评价,在互动中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用游戏评价的方式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在经过学习后,对本课内容有全面的巩固。

二、“游戏——创新”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游戏——创新”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小学美术低中年段。美术课《哈哈!变了样》,教材本身让学生学习折画法,按照步骤将画纸折叠、画完就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按部就班的教学只会使教材平庸,学生画过即忘。我思考再三,尝试在“变”上做文章,设计教学内容为“我变、我变、我变变变”的游戏;设计师生角色为“魔法师”;设计小组围坐讨论的方式,共同协作学习;设计教学过程为“大魔法师”教给“小魔法师”变魔法的本领,将折前的形象变为折后夸张变形的形象,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大胆创造新形象,完全感受不到这是枯燥的学习。低年级学生通常喜爱幻想,爱成为故事中的主角,通过这种心理特点,与其共同扮演魔法师,变魔术,做游戏,这必定会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古人也曾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一句“你们想知道魔术是怎么变的吗?”就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思维从疑开始。然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上述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解疑以及主动创造。在这方面“游戏—创新”教学法恰恰顺应了这一点,起到很好的设境激趣作用,对培养观察力、强化记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也会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事实证明,这节课无论放到哪个班上,气氛都是活跃的,不仅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折画法,并且会主动创造其他的方法来运用折画法能变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