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工程系毕业论文

篇1

 

但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是 _个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安排、实训基地 的长期有效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实践效果的评 价等研究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缺乏行之 有效的理论和思路进行理性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顶岗 实习的要求和管理也不尽相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 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更易受学生、指导老师、企业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上仍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为了 更好地保证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 效果,开展符合建筑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顶岗实习 和毕业设计的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从实训基地的建 设,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 探讨,为该实践教学阶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一)毕业设计(论文)

 

在许多高职院校,许多人认为高职学生不适合撰写专业理 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毕业 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不是太重视,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 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 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毕 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即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就直接进行 毕业设计。设计时间通常为四周,第五周进行答辩。毕业设计 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向);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工 程监理专业);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由于学生对项目没 有直观的了解,很多都是在网上下载,通过裁剪、粘贴完成;有 些学生还相互抄袭,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并且,由于近几年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学生就业压 力的增大,对于顶岗实习及工作单位还没落实的学生,他们的 很多精力都放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寻找和求职就业上,整天忙于 奔波在各个招聘会中,自然就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对 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投入的精力和 积极性也明显不足。再加上指导教师为考虑就业率,对学生在 毕业设计期间去求职也听之任之,都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 降。因此,很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安排进行调整,使其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又不影响寻找就业单位。

 

(二)顶岗实习

 

以往,顶岗实习的安排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进行,加 上第六学期,实习时间一般在26周左右。在顶岗实习的实施 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顶岗实习单位难落实。近 几年的扩招,加上就业前景较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 专业学生数都是三四百人,这给实习单位的安排带来极大地困 难;同时,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许多施工企业出于对安全的考 虑,把接收学生实习作为一种额外负担。因此,很多学校都是 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保证,与专业对口率 较低。在整个实习期间,许多学生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实 习质量。二是指导老师严重不足,每个老师要同时指导一二十 名学生,有的学校还更多,很难真正的完成指导工作。三是管 理不到位。学生实习地分散,再加上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 方法,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四是考核评价 难。多数学校对顶岗实习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 未形成科学的办法。一般是企业寥寥几句评语,教师给成绩,缺乏科学性,没有真实的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给学 生造成一个实习好坏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最终造成了顶岗实习的效果不理想。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为了改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工作技 能和就业竞争力,我院在2010年开始对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顶 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这两部分整合为毕业实训环 节,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一) 教学安排设计

 

在教学安排上,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具备一定的顶岗 能力,使企业愿意接收学生,不把学生的实习当做一种负担,本 专业安排了两个四周的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习。学生自 入学以来,经过第一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单项技 能,如_般建筑材料检测能力、建筑CAD绘图能力、建筑测量 能力等,进行第一次的校内单项技能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 习;经过第二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 知识,进行第二次的校内综合实训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实 习,通过两次校内实训和暑假企业见习的工学交替,学生基本 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在第三学年,学生完成一个月的拓展 课程学习后,改变以往先做毕业设计再进行顶岗实习的安排, 直接就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 设计。

 

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整合为毕业实训环节。首 先,学生在十月份就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绝大部分建筑企业都 处在生产高峰期,避免了以往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设计后,年底 才能进企业的局面。解决了建筑企业在年底停工,学生无岗可 顶的困境,其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结 合实习的实际工程,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建筑 工程技术专业)、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工程监理专业)、工 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

 

(二) 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解决实习单位难找的问题,按照互利互惠、共蠃发展的 原则,我院加强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首 先和长期与我院合作的、位于扬州及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共建 生产性的项目部,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增 加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其次,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员为学院 校外兼职教师,不断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校企合作的企 业也能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优先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满 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达到真正的双蠃。

 

(三) 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顺利实施毕业实训教学环节的关 键。首先,我院制定了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管理办法、顶岗实 习三方协议、顶岗实习安全协议、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教学大 纲、教学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及指导教师的考核等系列教学 文件。学生在进如企业前就强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重要 性,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和制定目标。其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 本由学校安排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学生相对集中,便于指导和 管理。第三,采用“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指导教师外,还聘 请了专业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员担任学生顶岗实 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外指导教师。由于是长期合作的企业,指导 教师的积极性与管理经验都相对丰富。同时要求学校的指导 教师与企业的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并到企业进行巡查,了 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加深学院与企业之间 的关系,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最后,强化考核体系,提高顶 岗实习质量。

 

(四) 考核评价

 

毕业实训环节的最终考核评价由实习过程考核、任务完成 效果以及汇报答辩三个部分组成。过程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校内指导 教师按照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 总结,结合实际工程完成的毕业设计以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 评价。最后,结合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 的顶岗实习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

 

三、结束语

 

毕业实训环节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 过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专业特 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 安排、管理和考核,使该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篇2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改善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手段。它是进行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提高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方法。

篇3

    2.以培养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及野外教学实习。①实验教学方面:实验类型: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的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大学生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营造工程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氛围,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电子教案—课件—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②野外教学实习方面:校区周边地区及岷江流域水电能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水利教学资源,地缘优势特别突出。根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等的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践效果,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学校“双支计划”和百名博士招聘为平台,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学校“双支”计划为平台,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对外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派遣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学习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以此作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4.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强化并加强专业教学的标准化管。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本着规范教学管理,依据教学管理的规律,着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水利与建筑工程系的自身建设为重点,切实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二、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以学校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继续保持和完善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索定单式培养、开放式办学模式;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主管和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作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指导教师,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和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对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科研专项辅导,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发表科研论文,确保免推或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

    2.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已引进人才4人;构建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形专业梯队;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进修,加强科研课题和教学课题的申报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篇5

一、前言

环境评价课程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环境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一门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且其内容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与技术基础、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1]。

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规范严格,这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学校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应进行创新改革,以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毕业生。

专业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特别是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对当前环境工程类环境评价课程的调查研究及分析,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如何适应新世纪的需求而进行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环境评价课程简介

从20世纪60年代初“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提出,到20世纪末的30多年中,环境影响评价既成为环境科学体系中一门基础性学科,也发展成为环境管理过程中一项具体制度,同时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2]。

环境评价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理论框架的学科体系。特别是近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法规与体制上,还是在内容、方法与技术上都有长足发展。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适应本科生培养的要求以及形势的需要,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列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技术与法规,融合可持续发展观,为以后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环境评价课程教学的探讨

1.重视教材的选用。科学、合理地选用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决定了能否达到课程的预期培养目标。然而,与其他课程不同,环境评价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涉及内容非常广,包括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技术方法和案例分析等。目前市面上环境评价教材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倾向于环境评价理论、技术和方法部分。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其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实际环评案例的分析,同时要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特别是最近几年实行环评上岗证培训和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制度以后,毕业后很多同学将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大军,选择教材应该参考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教材,兼顾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考试的内容,并使教材内容与环评上岗培训和环评工程师培训接轨。比如我们在教学中选用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写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此教材内容充实、实用、创新性强。这样,无形中我们就优化了知识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

2.突出工科院校课程体系开设的优势和特点。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环境工程也在迅猛发展。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各高校必须在相同的原则下,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环境评价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这方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环境评价教学必须围绕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建筑类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并在下列内容上做进一步的改革或完善:(1)围绕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调整课程、课程学时和课程教学内容。由于环境评价课程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门课,需要的前期知识较多,因此,该课程需要设置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环境监测和环境生态学等课程之后或同步开设,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学习课程的难度,更加熟练地学习该课程。(2)由于环境评价课时较短,需要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整合,全面分析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去除跟课程无关紧要的部分,增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将国内外和教师自己的新科研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环境评价知识体系是随着科学发展和大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更新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内容充实到课堂中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加强环境评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1)认真备课,这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对照大纲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同时,除了准备课本内容外,还要尽量多收集一些环境评价的相关资料和案例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搜集一些实际的环评案例和课本知识相结合,使得课本知识贴近日常生活,把抽象的原理化为具体,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和生活处处离不开环评,从而激发出他们自觉学习的热情。(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情况,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提问的内容可以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尽量把面铺得广一些,这样就能增强全班同学回答问题的热情。

4.重视学生的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同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计算机上机等教学实践环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一向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点,并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因此,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可增加即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同时学会写好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环境评价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实际,不能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环境评价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水、气、固、生态等,不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开阔的前期知识,还需要学生对各个行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污染物处理工艺等较为熟悉。这样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就会避免由于不了解工艺和设备情况,难以正确评价工程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因此,针对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评价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知识面,改善人才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5.加强环境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效果。在当今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对教师特别是环境评价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要加强环境评价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建议:(1)学校派课程教师有计划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师资培训班或研讨班。同时,加强同专业名牌大学和有经验的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评价课程教师的经验交流。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利于开拓眼界,吸收好的经验,促进环境评价课程的健康发展,使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中国的环境评价事业做出贡献。(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多向有其他兄弟高校和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不同教师的课,博采众长,这是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比较好的方式。这些资历丰富的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气氛的掌控方面都相当有经验。

四、结论

环境评价涉及内容广、实践性强,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及学科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真正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环境评价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刚,王宁.基于CAE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验课教学实践体会[J].实验室科学,2009,(4):51-53.

[2]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一、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方面的创新

(一)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巩固,而且还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习惯,激发对未来专业工作领域的“实战”欲望,甚至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就要求教和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上严谨务实。

2.毕业设计是连接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与就业工作阶段的桥梁。如果说高等教育使毕业生获得了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术劳动者的“上岗证”,那么,可以说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学习成果就是毕业生获得良好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方面,而是对其工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单位往往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求毕业生能独立工作,尽量缩短“适应期”。一个看似不尽合理的“需方市场”客观上也迫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设计教学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

因此,毕业设计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兼容并蓄的开放观念、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职业素质、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对建立创新机制必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科技的竞争实质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是“教”和“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积累知识,认同和领会前人的经验。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知识面还不够广,客观上也缺乏创新的基础。而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面对真实的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设计项目和工程课题,更能激发教与学两方面的创新潜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体会实践所带来的快乐。教师一定要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充满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要把教学重点放到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发挥创造条件。

2.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墨守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僵化的、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教学相长。

二、毕业设计教学组织工作方面的创新

(一)健全和细化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化建设包括:(1)毕业设计开题和选题准则;(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准则;(3)毕业设计学生学业准则;(4)毕业设计答辩准则;(5)毕业设计学生成果验收和归档准则;(6)毕业设计创新机制和鼓励政策等。为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技术工作方法,针对开题报告、计算书、论文、设计图纸、图签等编制了大量的格式化电子模板,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自始至终都处于规范化的训练氛围之中。

(二)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课题是否有科学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是决定毕业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先进的课题对知识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深度的课题能促使学生学习更深更新的知识。课题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众多学生不同的就业工作特点和个性化的兴趣要求。本系每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有200~300名(包括土木学院、网络学院、职教学院学生)。本系有18个研究室,研究方向众多,既有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的科研课题,又有许多大、中型工程实践项目,课题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60—70名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使得我们能够创造性地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进行课题选择,即由指导教师提交申报题目和课题简介以及对学生人数及其相关能力的要求,经系初步审核后公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填报3个选题志愿,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成绩绩点、课题要求和选题志愿统一协调,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意愿。同时,为保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对已经被本校录取的报送研究生,安排学生未来的导师进行指导,使这些学生能够尽早地加入到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工作。这种选题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课题内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一次自我能力的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初审,要求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不低于70%,课题内容租工作量以及课题难度应能够切实满足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单一课题的工作内容相对完整,严格遵循“一人一题”,鼓励“真题实做”,从源头保证了课题的质量。

(三)做好毕业设计前期组织动员。近几年一直坚持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组织动员。毕业设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作为毕业设计的前奏,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起着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毕业设计的实质和重要性。动员的重点在于统一认识,强化规章,对以往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毕业设计工作手册逐一解释,明确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同时邀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如何进行毕业设计”和“如何完成毕业论文”专题讲座。

(四)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历史上校内指导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原本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近年来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繁重等种种原因,对接受毕业设计实习生的态度一般都不太积极。但是,到企业去以实习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仍然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参与了项目设计全过程,往往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企业的实战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考察,发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本系多方联系校外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当前工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到生产企业、施工单位中寻求课题,或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实习和企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进一步拓宽选题的自由度,从老传统中走出新路子。

(五)以开放的方式组织毕业设计。为拓宽少数有特点学生的选题范围,毕业设计实行开放的组织方式,即接受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到本系进行毕业设计,同时也允许本系学生申请做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对于外系申请来本系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须经过二个系教学主管的审批并报学院备案。而本系则仅允许已经保送外系的免试研究生申报到外系做毕业设计,而且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本系还必须指定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学生随后还必须参加本系组织的公开答辩。

(六)充实与共享教学资源。本系大量补充购买了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手册等工具书;鼓励指导教师向学生开放研究室的资料,提供计算机等设备;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学生使用教学机房购买的正版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除按照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组织课题审核、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包括公开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毕业设计总结等制度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外,还进行了以下创造性工作。

(一)指导教师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的职称等个人状况,毕业设计教学经历,课题类型、难度及来源,对学生的要求,对所指导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了解和评价,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的意见,课题进展状态,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答辩状况,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学生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对课题的兴趣,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的意见,课题难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课题进展状态,所采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工具,毕业答辩,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和收获,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教师和学生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教学管理者真正了解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和学两个环节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改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设立“创新奖”。为激励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2008年起,针对每年的毕业设计成果,评选创新突出奖1名,创新优胜奖2~3名。在制定创新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到必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目标环境,为此,提高创新评价因子的比重,突出创新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有实质性的创新工作。判断学生是否有创新并不是只看学生论文的题目,而是看学生在具体的毕业设计中是否有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颁发奖金和奖励证书。获奖学生将被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四、毕业设计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果

(一)良好的选题机制激发了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近4年来,7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理论结合实际工程的课题,其中来自纵向科研项目的课题占比逐年提高。富有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占指导教师比例的60%~70%。这样的状况充分保证了课题质量。而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本人的志愿选择了课题,或在相近课题之间进行调剂。科学合理的选题机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毕业设计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篇7

1.工程的理解

人们对“工程”一词的理解有泛化的趋势,比如211工程、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希望工程等。归结起来,一般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将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活动;第二种含义是上述活动的结果,例如长江大桥、青藏铁路等;第三种含义是从上述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吸收有关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学科———工程学科。中国工程院目前包含的工程种类有17种:机械工程、运载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农业工程、轻纺工程、环境工程、医药工程、卫生工程。

2.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只有共同劳动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共同劳动是一种多人之间的协作行为,多人之间的共同劳动就可以进行分工,从而发挥各个个体的比较优势,这种多人之间的群体协作需要协调与指挥———即是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多人的共同劳动就具备了单个个体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共同劳动的效率与效益取决于管理,管理是多人多种生产要素能否具备规模经济的关键。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大强度的管理。管理是个多维的复合体,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经历了经验管理与管理理论萌芽、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异常活跃,众多的学者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各树一帜,建立了许多管理理论学派,形成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分散化。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和奥唐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带的丛林”。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主要包括以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或称管理程序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交流中心学派等。在实践领域中,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管理实践的不同认识。比如海尔响亮地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联想提出“世界的联想”,TCL要做“世界级的企业”,而诺基亚则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3.工程管理的理解

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管理,而建设工程的业务主要是以项目的方式展开的,所以有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工程管理专业改称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包括建设前的项目策划等前期的管理和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等管理以及建成后对工程实体的维护运营等的物业或设施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是指建设工程全寿命的管理,包括前期的策划与管理、实施期的管理和使用期的管理。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管理使项目增值,包括为工程建设增值和为工程使用增值。建设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建设工程的实践活动一般是一次性的活动,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多种学科多个领域的专门知识,涉及众多人的利益,现代建设工程项目正在向高、大、精、深方向发展。

4.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解

工程管理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既掌握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程管理教育不是简单的工程教育加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有了工科教育背景,再单独学一些管理学课程并不等于工程管理教育。只有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发挥1+1>2的效应。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要同时具备实施工程技术项目和进行专业化管理的能力,并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和物业管理方向等五个方向。从单个工程项目的实践来看,工程实践可以分为核心的形成工程产品的过程,为核心过程提供服务的辅工作过程以及在前两者之上的管理过程。作为工程管理者要取得1+1+1+1>4的效果,必须将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更应该要求教师有广阔的视野,要求教师首先融会贯通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囿于自己的狭窄领域。

三、对工程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1.SWOT分析框架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可以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2.SW分析

从上述[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培养结构体系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strength)在于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知识领域宽广,视野广。工程管理专业的劣势(weakness)在于博而不精,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我校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还不知道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总觉得工程管理专业不如土木工程、给水排水等专业目标明确。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有工程技术作为依托,背靠建设类的专门院校,各个工程技术专业我校基本齐全,有可以利用的工程技术资源。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还为北京市建设领域培育了成千上万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目前正活跃于北京市建设领域,也为我校人才的培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系资本,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和平台。但是,资源只是潜在的优势,潜在的资源能否转化为效益,主要依靠能力的发挥,资源需要通过能力去实现增值,能力只有通过使用资源创造价值才能体现。

3.OT分析

由于我国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在我国工程实践活动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尤其是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极为匮乏。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结果,认为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组成结构失衡和专业失衡同时存在。组成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而掌握先进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专业结构失衡则表现在当前工程管理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相对充足,而另一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基本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属于较为充足的行业。尽管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工程技术、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计算机应用和工程法律法规等领域的工作都是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承担,如工程技术、估价师、律师、合同工程师等,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交叉,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所以,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交叉和多样化,即项目管理者必须对各种职能工作有很深的了解,而各职能人员或参与项目的各种技术人员也必须了解项目管理,不能“隔行如隔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上互相参透,能力上互相补充的管理群体。这就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四、实践教学不足及其对策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突出的问题。学生在未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入学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各门课程的大作业、毕业论文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从教学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之间确实脱节,对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缺乏。

2.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

对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创立和总结的教学经验。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创立了“三明治”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认为,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才能获得。基于这种认识,以齐宝库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大胆尝试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教学资源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五个学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之后,到工程项目工地实践一个学期,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其余专业课和做毕业设计(论文)。“三明治”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以项目经理助理或工程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管理工作。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回学校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使学生在就业前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高等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工程制图、工程设计、施工测量、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2)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学生们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既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要参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这样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工程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充分发挥了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行“三明治”教学模式后,学生有机会深入到有关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使企业认识到培养人才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就调动了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了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弥补了学校办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为对“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改进,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配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实习加以指导。

五、新型工业化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1.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由于IT技术的迅速发展,IT技术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已经形成相应的产业,目前IT技术正在深刻地改造发达国家的传统行业。由于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目前又面临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可以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筑业和基本建设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其主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应用的观念上,也反映在有关知识管理以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由于建筑业的特性,目前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较差,使建筑业相对其他产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2.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

建设工程信息化是指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建设工程信息化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化,为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建设工程信息化包括软件、硬件、组织件和教育件四个要素,其中软件和硬件由信息产业提供,组织件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互动,而教育件作用的发挥则依靠教育部门。

(1)建设工程信息化要求人才具备信息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教授认为,人的因素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认为“充分理解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和物资、能源一样当做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这种认识和自觉性可以称为信息意识。现代化的人必须具备信息意识,它是人的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乌家培教授认为“管理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再生过程,它从管理主体收集信息开始,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储和传递,产生信息的决策信息,施效于管理客体,又得到反馈信息而汇集于另一轮收集的信息中,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管理和信息化密切相关。

(2)建设工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变

篇8

1.广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用来确定组织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组织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独立学院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1竞争优势分析

1.1.1专业设置合理,面向市场需求

广西的独立学院多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设置的专业都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改变各业招生人数的比例。例如:现我院大力发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我院建筑工程系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勘查技术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七个专业,其中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为新增的两个专业,且都是社会上急需的热门专业。

1.1.2人才培养定位优势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和就业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类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并且在把握好从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特色,这一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本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既可以占据原来优秀专科学生的就业市场,又可以填补本科和专科就业市场的间隙地带,同时还可以使一些学生向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进军。在就业定位上显示出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就业面的宽泛性的优势。

1.1.3办学母校品牌与区位优势

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是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在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科研水平、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人才培养质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社会效益良好。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形成的“品牌”效应,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的基础。我院师资主要以桂林理工大学引进为主,聘请为辅。专业设置方面,与母体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就业信息方面,利用母体学校优势资源,拓宽信息渠道,扩展就业市场。借助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企业推荐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独立学院更要主动出击,与政府人才机构联手,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1.1.4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

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许多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以待发展。其次,独立学院学生家长担任领导职位和企业负责人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就业的社会基础好,就业渠道较畅通,就业压力小。

1.2竞争劣势分析

1.2.1自身品牌尚未建立,社会认

知度不高

由于办学时间短,独立学院自身的品牌尚未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这在毕业生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失衡的状态下,将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

1.2.2实践课程缺乏,影响求职能力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满足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虽然我院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但从课程设置这个方面来看,部分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会有专业实习课程的编排,但由于缺乏业界人士和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对专业实践的意义并不凸显。

1.2.3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独立学院发展快,规模逐年快速增大,但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迟,缺乏专业人员。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招就办工作人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专职辅导员,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平时事务繁杂,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时难度大。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又缺乏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流动性大,所以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总是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1.2.4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竞争力弱

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本身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理想抱负水平和重点以及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而在上大学后,他们对三本院校的认同感或者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半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不清楚如何将自身和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此外,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就业观念不强,在校期间不愿刻苦钻研,不愿承担责任,他们一般对艰苦条件准备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分依赖父母亲朋或学校,难以把握推销自我的机遇,以至于在就业时竞争力弱。

1.3机会

1.3.1继续深造的需求增大,考研扩招

尽管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但随着考研的扩招,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摆脱“三本”的身份,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希望抓住考研扩招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以我院建筑类毕业生为例,近三年来,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上逐年上升,学生被录取率也稳步增长,同时居全院前列。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考研难度要比二本院校的学生要大得多,但是对于考研的学生,独立学院还是应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多加以引导。

1.3.2家庭环境影响较大,民营企业为就业重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好,就我院2012届建筑类毕业生目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分析,家里帮忙联系工作的约占48.1%,其中,民营约占43.5%。同时,选择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家庭成员中大多数从事建筑行业,早在入学前就已基本确定工作单位或方向。可见,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的家境状况会给就业带来优势。

1.4威胁

1.4.1就业面临多方竞争

一本、二本以及各类的专科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生都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强劲对手。专科院校针对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多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都比本科生强,对工资、待遇等期望值不高,所以就业率相对较高。而一本、二本及研究生在基础知识和个人综合能力方面也要比普遍的三本院校毕业生强,且企业的认可度也较高。

1.4.2社会偏见

独立学院一般招收“三本”类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本科学生而言,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导致市场形成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统计性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在独立学院最初几届毕业生质量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水平没有得到认可,这种统计性歧视还可能强化人们的成见。

2.对策

2.1创建学院品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招特色师资、建立特色学科、培养特色人才、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独立学院要利用母体高校优质资源的

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我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专门成立培训中心,与各类资格认证单位建立联系,并不定期邀请各考证机关来校开展各类资格证讲座,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平台。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较好成绩。

2.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环节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要经常性的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改善教育质量,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3健全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学生就业指导专职队伍,这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的组织保证。要通过内培外引,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来。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提供教育进修的机会。要走出去,进行对外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应对学生从入学起就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积极调动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就业工作负责人要经常性的与班主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交流,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意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和学生的就业状况,多层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理想抱负

要将就业与成才的理念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抱负层次与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第一,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或校园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肯定、相互理解、合作、诚信等健康的人格魅力。二是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目标,获得成就感和认知感。其三,加强基础竞争力锻炼,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打造良好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虽然在就业是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差距,但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不仅要吸取普通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更要开创本学院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树立学院就业品牌,突出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洋,孟繁星.给予swot分析下的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8,(29).

篇9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等学校教师专门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具体规范可表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并实施,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承担起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还要求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重视和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1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对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高职学生需求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形式多种,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人数激增。许多高职院校对师德建设工作比较重视,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能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出现了师德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责任心不强

部分高职老师缺乏责任心,把教学工作仅仅当成是维持生计的一份职业,以一种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对教材不认真钻研,课程内容不去认真理解,不去查阅资料,补充案例,更新知识,上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课程教学方式、内容等达不到高职教育培训人才目的。这部分教师在学生心中没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学生评教分数不高。有的教师,精力不是放在教学上,而是放在其他副业上,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对挣钱的副业却是充满激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2 缺乏对学生的关爱之心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只管上课,不重视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思想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与教师无关。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关键阶段,他们有了自己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缺乏成熟的判断力。有些学生,高中时候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勤”学生,到了高职院校,却变成了一个天天缺课,作业不交的“懒”学生,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自己思想上出了问题,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考上本科,进了高职院校,有自卑感,导致厌学;二是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公正对待学生,不关心学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以免其走歪路,走错路。

1.3 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

部分教师缺乏自身修养,认为自己是老师,就有相当的权威,对待学生过于严厉、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行为过分限制、苛求甚多,使教师与学生无法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和谐相处。有些老师,虽然关心学生,但言语过激,反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一些老师,不能自尊自律,清廉从教,做出一些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例如,有位学生毕业论文达不到老师要求,无法正常毕业,该学生态度极不端正,多次劝说老师接受其支付的报酬,来帮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后来,这位老师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我,竟然答应了学生的要求。此事曝光后,在学院师生中引起轩然大波,影响极坏。

2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

2.1 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学习,能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通过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才能形成全面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知识,才能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才能正确处理待遇与工作态度的关系,发扬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2.2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爱岗敬业

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教师要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主动和积极工作,这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精神动力。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首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有对教育事业的正确理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有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教师的职业就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崇高的职业理想使教师在创造满足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体验着自身价值。

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作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的有效途径。一个教师只有把教书这个职业确认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时,才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表现出责任心。

2.3 关爱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他会做学生良师益友,他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都会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真心关爱学生,这是做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有过想升入本科院校的理想,但由于高考失利或学习能力不足,未能如愿,进入到高职院校后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情绪对学生学习形成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热情,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不够成熟,人生观和心理上都处于形成阶段。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教师应当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承担起“解惑”的责任,真正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去,与学生平等相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生的指导者、生活的朋友,教师一定要用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关爱学生,就能赢得所有学生的认可和尊敬,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2.4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叶圣陶曾说过: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对于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一种外在风格和内在涵养的综合体现,是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教师的语言饱含学识与文化修养,能够折射出其独特的人格与品格的魅力。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决定成败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应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现代教育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篇10

消息传来,一直忙着在外地开会的马军却全然不知。马军将这一荣誉归结为团队协作,他希望能把大奖全部用于水污染研究和人才培养,着力解决我国水处理中尚未攻破的难题,培养出更多的年轻学者和专家。

科研之路,一马平川

1978年,16岁的马军考上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1990年,他成为该院给排水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做完博士后研究后,1993~1995年,马军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他顺利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如今,他是市政工程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后。

马军的科研历程看起来好像是一马平川。其实,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兴趣。高中毕业报考志愿,他报了两个专业,一个是通信工程,另一个是给排水专业,而且都是由班主任帮着填报的。这两个专业在当时都是冷门专业,所以当拿到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对该专业的认识还很模糊。于是他四处打听这个专业都教些什么?可是问来问去,知道这个专业的人也不是太多。最后,一个同学看了看他的录取通知书说:“你看马路边那些穿着胶皮衣服掏下水道的人都是学这个专业的。”

对于那时梦想着成为陈景润的马军来说,同学的这个猜测足以粉碎他对未来所有的美好的憧憬。马军说:“那时候我心里暗想:去学校看看,如果真是这样的一个专业就退学,重新再考,自己的年龄还小也不怕再考一年。”

就这样,马军抱着准备再考一年的想法来到学校。在专业介绍会上,他真正地了解了给排水专业,尤其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给排水专业发源地,这个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有较高的知名度。马军和他的同学们听到了老师对于给排水专业的详细介绍,他下决心学好自己的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兴趣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当你不断有新发现,不断取得进展,就会产生自信,而有了这种自信,你做什么都会觉得有趣。”

读研究生时,马军就初露锋芒,在导师指导下,他摸索出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丙烯酰胺的方法,使检测准确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90%以上,他随后又找出去除该污染物的方法,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应用于水厂。

1993年,在同济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的马军得到国际“居里夫人”一等博士后基金的资助,有机会到英国工科最强的帝国理工学院留学深造。这个基金在能源、生物和环境等三个高科技领域选拔一批青年博士后到国外进行学术研究,最终入选的都是各高校的青年科技精英。到了国外,刚30岁出头的马军看什么都“新鲜”,并平生第一次接触了“因特网”。在英国的那两年,马军对国外高校在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深深地认识到了国内的差距。

在国外期间,马军在权威杂志《国际臭氧科学与工程》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该期刊引用率最多的几篇论文之一。归国以后,马军选择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同时申请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国际合作项目。“这个国际合作课题对我的成长应该还是很重要的,它意味着我的工作又有一个新的展开。它让我能够认真地去探讨一些问题,能够坐下来去通过研究,通过实验发现一些问题,通过这些探索去揭示一些原来考虑的不太清楚的问题。”此后,马军又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1999年,回国不满5年的马军受聘成为国家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对于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得意“弟子”的成功,李圭白院士认为:一是马军研究方向比较正确。上个世纪80年代,面对“如何让人们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这个问题,污染水处理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当时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军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这一重大需求有意识地结合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他的研究就是寻找一种不同于国外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实用、简单易行的除污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还要能转化为生产力,并最终得到大规模推广。马军的研究方向是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一项科学技术。二是从个人的品性上来讲,马军非常刻苦,非常努力。一个科学工作老要想出成果,要想达到很高的学术造诣,必须得勤奋,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必然规律。另外,他还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他很注意在观察中形成自己一些新的想法。他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想到后马上抓住。因此,创新就是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是第一步,然后就是努力去解决问题,从各个角度去探索、完善它。

在谈到所取得的成绩时,马军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李圭白院士对自己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次参加专业介绍会时,李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比较深。他上课的态度非常认真严谨,他对每项技术的由来都要进行系统的讲解。我现在很多讲课方式都受到他的影响。李老师总到实验室跟学生讨论,并跟大家一起做实验。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就是,他刚做完手术,还坚持逐字逐句地反复修改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我深深地记得李老师说的一句话,‘什么最重要,不是一门两门课,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今我又把这句话告诉自己的学生。”

治水之路,马不停蹄

2002年,马军研究的“高锰酸盐复合剂除污染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一技术可显著地降低基建与设备投资。2005年,他主持研发的臭氧催化氧化除污染技术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科研成果的应用还被列入《城镇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

许多人至今都还记得,2005年11月,吉林市双苯厂爆炸,松花江水受到硝基苯和苯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面临水污染威胁,情况万分危急!哈尔滨市政府承诺停水3天后,要让放心水重新进入千家万户。这项任务落在了马军和相关科研人员的肩上。

正在外地开会的马军闻讯连夜赶回哈尔滨,家也没回,直奔水厂的水质中心现场。72小时,哈尔滨人能否喝上洁净安全的水?顶

着巨大的压力,马军组织近30名博士、硕士分组夜以继日地开展小型模拟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军和同事们按时拿出了最佳的处理工艺技术参数,在水厂提交专家组会议审核,最终被确定为进行恢复供水生产试验的技术参数,为保证按时恢复供水提供了技术依据。

谈到当时的感受,马军显得很平和:“我负责水厂工艺试验方面的工作,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风险和方案的可行性。为了抢时间,及时恢复供水,一些专家、老教师及省市领导和我们在一起,每天开会到凌晨。我感觉责任重大,但因为平时研究的积累,我的信心非常足。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方案很快形成。”

此外,在随后的北江镉污染事件及其治理中,马军的水研究成果被沿江的22座水厂采用,保障了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

2006年2月,牡丹江市水源地出现大量不明絮状物体,引起了市民的恐慌。马军应黑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作为专家组组长前往牡丹江,对水质进行调查处理。经过省环保局、省建设厅专家组的共同努力,查明絮状物体是一种水生生物,并及时制定了水厂供水应急方案。原来,海林市一家酒厂向海浪河里排放了大量酒糟,此时正逢当地气温突暖,酒糟发酵,促进了水生生物的加速生长,这些水生生物随着河流解冻流入牡丹江。在专家们共同努力查明水质污染情况后,马军及其专家组成员与政府部门及自来水公司一起,经过紧急协商提出了一套治理方案,对水厂工艺改造处理后,情况明显改观,消除了市民的恐慌情绪。

2007年“两会”召开前夕,马军作为“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的特派义工,前往陕西省志丹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其主要工作是对陕西农村水资源状况和饮水问题进行调查,在进行研究后形成可行性的治理方案。“我以前主要从事的大多是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工作,而对农村饮用水状况以及水质问题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没想到会那么困难。城市所面临的主要是水质问题,而有些农村所面临的是没水或严重缺水问题,有些地区往往处于一种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状况。”在亲眼见到当地的饮水状况后,马军由衷地感慨道。

让马军印象深刻的是,因为陕西农村缺水很严重,许多农户甚至要半夜去深沟里去找水,因为太阳一出来,沟里的水蒸发速度快,可能会打不到水,经常排长队等候沟里少量的渗出水。同时,这些地方的水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农民以水窖水作为水源,且很多年一直在用这种水,水窖水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后,经过一定时间储存后使用。这种水中含有悬浮物,还有细菌、微生物等,浊度很高,当地居民喝后腹部普遍感觉发胀。

马军调查的山村在改水前长期饮用沟底水和水窖水,水质差,牲畜都养不好,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极差。马军说:“我到的薛大爷家在当地还算是比较富裕的。他家里的摆设很简单:土坑、炉子、水桶,还有一根扁担。改水前年收入仅为1000~2000元。”“农村改水不但能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使西部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马军在认真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方案:水窖里面储存的水在一定的高差作用下靠重力流到用户,此时水仍然具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可通过一定方式在终端对它进行处理,如采用慢滤等方式。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完全免费为陕西农村供水提供各种服务,指导他们如何获得经济、低耗、简便的饮用水水质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办班的方式为当地农民介绍基本的饮用水处理常识,为当地农民培训水处理技术方面的业务骨干等。

“我一直对农村的净水问题很感兴趣,也在沂蒙山区等地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有一些中小城镇净水工程在生产中运行,但像这么缺水的农村还是头一次遇到。我想利用做这次义工的机会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是否能使上劲儿,如果能帮助农村饮水做点事儿还是很有意义的。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当地农民来说,却可能解决大问题。”

教学之路,一马当先

“忙工作”几乎是马军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不仅要搞科研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职务”:他现担任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给排水协会理事,国际臭氧协会IOA-EA3G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等期刊编委。

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同时,马军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要给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上课。他认为,作为学校来说,第一任务是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教学和科研之间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彼此可以相互促进。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多机遇,让你在接触科学前沿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思路,这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你可以将科研的新方法和新发现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之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2004年,市政工程系要求教师竞争上岗,并在全校率先推行责任教师制。马军主动请缨,和系主任韩洪军教授共同成为“水质工程学”课程的责任教师,为给排水专业的所有本科生讲授这一主干课程。马军的课受到本科生的欢迎,很多外校甚至外省的学生也专程赶来听他的课。2005年底,“水质工程学”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

对于马军的“忙”,他的学生深有体会。在实验室的时间里,找他的电话不断。一位学生说,他出差前的几分钟还在实验室。马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术上,而对于生活享受方面则看得很淡。几个曾去过马军家的学生说:“没去马老师家前,以为会是特别豪华。等到了一看,却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不大的家中,到处都是书。”一位学生说,去过马老师家好几次,觉得挺挤挺小的,在客厅讨论问题时,还得要搬凳子。更奇怪的是,竟然每个人都没有看见电视放在哪里。

马军虽然给人的印象是很忙,但他一有时间就到实验室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他特别喜欢学生和他谈论学术问题。有的学生晚上12点给他发电子邮件,第二天一早,他就打电话给学生,边吃东西边和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因为怕马军教授忙,有一段时间没和他联系,他在食堂偶然碰见该学生后却说:“你们千万不要怕我忙就不找我,谈课题是正事。”即使再忙,如果他答应今天找学生谈话,他从来不会拖延到明天。他经常告诫学生,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情。他一有空就挨个打电话给学生,询问他们最近资料看得怎么样、科研上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国际动态如何等问题。还有一件事情让学生们很感动。去年7月份,马军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第一天打电话给学生说要看看论文,第二天就把学生的论文拿来批改,到了第三天,他就跑到实验室和学生讨论。一位学生让他回去休息,马军却说:“我一躺在病床上,就觉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