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供应链体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篇2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Bing(1999)的研究,按照风险的来源,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类:一是联营体内部的风险,这是联营体所特有的风险,是因联营体内部各成员公司间发生矛盾而产生的,如选择了错误的合作伙伴,内部管理混乱,责权利界定不明等;二是项目特定的风险,这是由项目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如项目过于复杂造成工期延误或成本超支,或较高的融资成本导致施工费用拖欠,以及已完工程未达到设计要求等;三是联营体外部的风险,是指联营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受政治及司法环境、经济和行业条件、社会条件及特殊自然条件的影响。
Shen等人(2001)依据风险涉及的不同内容,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五种,依次是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政治风险,并进一步划分出58个风险因素。Gale与Luo(2004)依据联营体的生命周期,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的风险、联营阶段的风险和项目结束联营体解散阶段的风险。
本文使用的风险分类方法基本沿用Bing(1999)的分类法,略有改动,并借助层次分析法(AnalyicalHierarchyProcess,AHP),对国际工程联营体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给出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和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三、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评价模型
在Bing划分的三类国际过程联营体的风险基础上,对每一类风险进行更详细的划分。联营体内部的风险细分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合作伙伴的资质背景两个子类;项目特定的风险包括项目的特点和项目的配套资源两个子类;联营体外部的风险则分为政府因素和市场条件两个子类。其中,每个子类均包括多种风险因素,最终共可分解出25种风险因素。
对这25种风险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可构建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的层次递阶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对联营体风险的整体评价处于目标层,Bing识别出的三大类风险处于约束层,每一大类下的风险子类作为准则层,更详细的风险因素处于方案层。
建立了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后,即可由项目经理或有关专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对每一层的元素进行两两比对,构造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出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和相对重要性排序。针对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可构造10个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表1的每一矩阵中的字母A及A-1、A-1-1等分别代表图1中所示的各种风险类别,各矩阵中的具体数据来源于Sung-LinHsueh等人所做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另外,每个矩阵的最后一行表示的是该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权重。
表1各判断矩阵中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指标可进行汇总计算,如表2所示。
表2带*的项目为相对重要性所占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分别是:项目工期、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谈判难易度、良好的关系、政策变化、现金流的要求、当前实施的项目、遵守法律法规和公正性。
四、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管理措施与建议
从表2中相对重要性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可以看出,联营合作伙伴、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以及良好的公共关系等是国际工程联营体的主要风险,国际工程联营体应当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
对于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外承包公司组建的任何联营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承揽国际工程项目,我国工程承包企业都必须在选择合作伙伴、投标、签约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认真研究相关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风险以减少损失。国际工程联营体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联营伙伴的选择是建立联营体的基础,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是联营体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应当考虑对方的信誉、经验及财务、设施、人员及融资等实力,事先调查其优势和不足,力求与己方达成互补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以便利用其关系网络疏通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承包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选择与己方经营理念相契合,或者对外来企业文化持理解态度的联营伙伴,对于整个联营体的顺利经营、流畅运作也是一份强有力的保障。
(二)签订权责利明晰的联营体协议
在签订国际工程的联营体协议时,尽量采用英语作为书面语言,做到内容完整、定义准确、措辞严谨,按照整体风险最小化原则清晰划定合作各方的权责利,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各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综合;以联营体这一系统的高效率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减少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与方进行风险控制和履约的积极性。
(三)签订公平的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是连接业主和联营体的法律纽带,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划分联营体和业主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尤其需要对容易产生风险的工程合同的支付、调价、变更、索赔、不可抗力等条款做出明确规定。
(四)选择恰当的分包商/供应商
为了弥补联营体合作伙伴的不足,选择合适的分包商/供应商来承担部分工程不失为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在选择分包商/供应商时,同样需要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实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经验,并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联营体及分包商/供应商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五)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国际工程联营体除了需要维持好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外,更重要的还要营造并维持好与当地政府机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联营体“本土化”,得到当地社会的信任、认可和支持。另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外,建立各种渠道与项目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良好沟通,并确保这些交流渠道及时通畅也是很重要的维护公共关系的措施。
篇3
Key words: bidirectional supply chain;partners selection theory;two-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triangular fuzzy number
中图分类号:F25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12-03
0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都在不断加大。企业间既需要通过竞争来争夺市场与资源,又需要通过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提升核心能力以及分散风险。目前,对于供应链的研究已经由单一的供应链,向逆向供应链[1]、绿色供应链[2]等方面深化,并且进一步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由简单的供需关系,演变成合作双方互为供需方的战略合作模式。在供应链企业互为用户或供应商的背景下,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更加复杂,不仅有价格、订购数量等传统供应链讨论的因素或变量,更多地将面临如何构建相互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一些非定量化的变量,本文的研究通过引入三角模糊数的方法,对于不断融合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构建了理论模型,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由多个供应商、制造商(或加工商)组成的两个层级的互为买方和卖方的供需网络系统为研究背景,根据其与一般供应链的异同性,在论文中将这类互为买方和卖方的供需关系称之为双向供应链。双向供应链作为一种更为复杂而又紧密的合作链条,当参与者间处于不同的合作程度时,对其合作伙伴的要求也不同:初步合作的双向供应链,其需求的产生较具突发性,则在合作过程中重点关注任务完成的时效性;而越趋于长期稳定合作的双向供应链,对合作双方的兼容性等战略层面的内容有更高的要求。因而,不同合作程度下,合作伙伴的评价指标的内容存在相关的异同。
1 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对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最早、影响最大的是Dickson[3],他通过调查,归纳出了23项供应商效益评价准则;后来的学者们基于他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评价标准的数量化研究,例如Kiser[4]提出了60条评价标准。Geringer[5]将供应商评价指标分为两大类,即任务相关性指标和伙伴相关性指标,分别用于衡量合作伙伴的工作能力和合作契合度。
本文以Geringer关于供应商评价指标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其它学者对于合作伙伴评价标准的现有研究,本文构建了二维的合作伙伴评价体系,通过该体系更好的评价合作伙伴的适合程度,如图1所示。
其中,任务相关性指标主要是用于评价潜在合作伙伴的各项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匹配程度。即包括具体地描述合作的细节及其评价指标。伙伴相关性指标主要评价潜在合作伙伴与企业间的兼容以及在战略目标等方面的一致程度。合作程度越深,双方在该项目上彼此间的契合度也会不断提升。因此,对于中、长期合作伙伴而言,对伙伴相关性指标也相应有更高要求。
2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评价模型
目前,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成本分析法[6]、层次分析法[7-8]、多目标规划[9]等方法。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多目标多人决策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包括可量化指标(如质量水平可用合格率进行衡量)和模糊指标(如服务水平、信誉水平等一些很难用确定的数值评价的部分)。因此,论文根据三角模糊数便于将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转化成数值的这一特点,将三角模糊数理论应用于接下来的研究中,提出一种适合双向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用于有多个评价指标和多个评选专家的情形。
2.1 模糊三角数 模糊三角数基于Zaden模糊集理论提出,是将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转换成数值的一种方法,从而解决实际应用中由于无法准确评价对象的问题。通常将三角模糊数定义[10-11]为■=(1,m,u),若它的隶属度函数为?滋■(x):R[0,1],其中x∈R,即:
?滋■(x)=■,x∈[l,m]■,x∈[m,u]0,其它
如图2所示,若u-l越大,模糊强度越强。特别地,当l=m=u时,■为一个实数。
2.2 参数设定 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假定:所有指标、评价结果都是模糊的;所有模糊数都用三角模糊数表示。主要参数如下:
Pk(k=1,2,…,p):第k个合作伙伴的评选专家;
Sj(j=1,2,…,m):第j个通过初选且被确定为候选的合作伙伴;
?琢k(k=1,2,…,p):第k个评选专家的权重;
I■■(k=1,2,…,p; t=1,2,…,s):第k个评选专家对第t个指标组的评价权重;
C■■(t=1,2,…,s; i=1,2,…,n):第t个指标组的第i个评价指标;
■ ■■(k=1,2,…,p; i=1,2,…,n; t=1,2,…,s):第k个评选专家对第t个指标组的第i个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值;
■ ■■(k=1,2,…,p; i=1,2,…,n;j=1,2,…,m):第k个评选专家对第j个候选合作伙伴的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
2.3 评价模型
1)计算每个评选专家对每项指标评价的有效取值■ ■=I■■■ ■■。其中,■ ■■=■ ■■/■■ ■■,(i=1,2,…,n;t=1,2,…,s;k=1,2,…,p);
2)正规化模糊决策矩阵■ ■=(■ ■■)■。如上所述■ ■■是评选专家对候选合作伙伴指标的评价值。根据论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将这些指标分成两类类型:效益性指标和成本性指标[12]。
■ ■■=■■■/max(f■,f■,…,f■)∧1,C■为效益性指标min(f■,f■,…,f■)/■ ■■∧1,C■为成本性指标
其中i=1,2,…,n;t=1,2,…,s; k=1,2,…,p。
3)计算评选专家P■对候选的合作伙伴的模糊评价矩阵,■■=■ ■■■ ■,k=1,2,…,p。
4)加总所有评选专家Pk对候选的合作伙伴的评价,可得:■=α■=(■ ■,■ ■,…■ ■)则■ ■是决策群体对Sj的总体评价。
3 算例分析
某大型农机流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需要紧急提供一批定制产品A,该产品的生产及装配需要由该企业与若干个制造加工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但由于该批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大,且是个性化产品,因此在合伙伙伴的选择方法以短期合作为例。现有S1、S2、S3、S4四家候选合作伙伴通过初步筛选,该公司安排3名战略合作伙伴管理研究专家对这4家候选合作伙伴做进一步评估,择优合作。
运用AHP法确定评选专家的权重αk(k=1,2,3)和评选专家对指标组的评价权重I■■(k=1,2,3;t=1,2),这里假设α1=0.39,α2=0.29,α3=0.32,I■■的值如表1所示。
本文针对合作伙伴选择时所关注的因素,选择7种较典型的指标如下:任务相关指标(质量水平、价格水平、财务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和伙伴相关性指标(彼此兼容性、合作可信性)。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各指标最终的重要程度,并转化为三角模糊数形式如下:
■ ■=[(0.19,0.26,0.33),(0.11,0.17,0.28),(0.15,0.22, 0.33),(0.07,0.13,0.22),(0.15,0.22,0.33),(0.33,0.57,1),(0.22,0.43,0.8)]
■ ■= [(0.18,0.23,0.29),(0.18,0.23,0.29),(0.11,0.15,0.24),(0.11,0.15,0.24),(0.18,0.23,0.29),(0,0.25,1),(0.33,0.75,1)]
■ ■= [(0.21,0.3,0.4),(0.17,0.25,0.4),(0.13,0.2,0.33),(0,0.05,0.13),(0.13,0.2,0.33),(0.33,0.75,1),(0,0.25,1)]
各评选专家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正规化决策矩阵为:
S1 S2 S3 S4
■ ■=
(1.00,1.00,1.00) (0.96,0.96,0.96) (0.98,0.98,0.98) (0.99,0.99,0.99)(0.88,0.88,0.88) (1.00,1.00,1.00) (0.92,0.92,0.92) (0.92,0.92,0.92)(0.67,1.00,1.00) (0.33,0.60,1.00) (0.50,0.80,1.00) (0.50,0.80,1.00)(0.00,0.20,0.50) (1.00,1.00,1.00) (0.50,0.80,1.00) (0.17,0.40,0.75)(1.00,1.00,1.00) (0.50,0.80,1.00) (1.00,1.00,1.00) (0.50,0.80,1.00)(0.20,0.50,1.00) (0.40,0.75,1.00) (0.00,0.25,1.00) (1.00,1.00,1.00)(1.00,1.00,1.00) (0.50,0.80,1.00) (0.50,0.80,1.00) (1.00,1.00,1.00)
■ ■=
(1.00,1.00,1.00) (0.96,0.96,0.96) (0.98,0.98,0.98) (0.99,0.99,0.99)(0.88,0.88,0.88) (1.00,1.00,1.00) (0.92,0.92,0.92) (0.92,0.92,0.92)(1.00,1.00,1.00) (0.67,0.83,1.00) (0.40,0.50,0.80) (0.50,0.67,1.00)(0.17,0.40,0.75) (0.50,0.80,1.00) (1.00,1.00,1.00) (0.33,0.60,1.00)(1.00,1.00,1.00) (0.67,0.83,1.00) (1.00,1.00,1.00) (0.67,0.83,1.00)(0.40,0.75,1.00) (1.00,1.00,1.00) (0.00,0.25,0.40) (0.40,0.75,1.00)(1.00,1.00,1.00) (0.67,0.83,1.00) (0.50,0.67,1.00) (1.00,1.00,1.00)
■ ■=
(1.00,1.00,1.00) (0.96,0.96,0.96) (0.98,0.98,0.98) (0.99,0.99,0.99)(0.88,0.88,0.88) (1.00,1.00,1.00) (0.92,0.92,0.92) (0.92,0.92,0.92)(0.50,0.67,1.00) (1.00,1.00,1.00) (0.67,0.83,1.00) (0.33,0.50,0.80)(0.00,0.25,0.40) (1.00,1.00,1.00) (0.40,0.75,1.00) (0.40,0.75,1.00)(1.00,1.00,1.00) (1.00,1.00,1.00) (0.50,0.80,1.00) (0.67,0.83,1.00)(0.00,0.20,0.50) (0.50,0.80,1.00) (0.33,0.60,1.00) (1.00,1.00,1.00)(0.67,0.83,1.00) (1.00,1.00,1.00) (0.50,0.67,1.00) (1.00,1.00,1.00)
各评选专家的正规化模糊加权决策向量:
■ ■=■ ■■ ■=[(0.82,1.59,3.16),(0.73,1.63,3.29),(0.65,1.4,3.27),(1,1.82,3.22)]
■ ■=■ ■■ ■=[(0.97,1.82,3.24),(0.82,1.77,3.32),(0.83,1.47,2.66),(0.88,1.77,3.31)]
■ ■=■ ■■ ■=[(0.54,1.22,2.97),(0.78,1.84,3.58),(0.61,1.51,3.56),(0.82,1.83,3.5)]
计算得各候选合作伙伴的加权平均评价值为:
■=α■ =(■■ ■,■■ ■,■■ ■)则:
■ ■=(0.91,1.34,3);■ ■=(0.91,1.52,3.26);■■ ■=(0.82,1.27,3.04);■ ■=(1.05,1.57,3.21)
使用三角重心法[13]计算以上三角模糊数的重心值,校正后的结果如下:
T1=1.68;T2=1.84;T3=1.47;T4=2.12;
易知,4家候选合作伙伴的优劣排序为
S4∝S2∝S1∝S3。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供需双方相互融合的供应链,构建二维的合作伙伴的评价体系,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三角模糊理论及三角重心法对受评者进行加权评价和排序,建立一套完整的双向供应链的合作伙伴的评价方法。
针对供需双方相互融合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复杂性,本文采用模糊评价指标,更加切合管理实践。特别适用于多个评价指标和多个评选专家的情形,增加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注释:
①Cti分别为质量水平、价格水平、财务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彼此兼容性、合作可信性.
参考文献:
[1]贡文伟.逆向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江苏:江苏大学,2010.
[2]徐清新.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与协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07.
[3]Dickson G W. 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 [J].Journal of Purchasing,1966,2(1):5-17.
[4]Roa C P, Kisetr G E. Education buyers' perceptions of vendor attributes. J [J].Purchasing Material Management,1980,16: 25-30.
[5]Geringer J M. Strategic determinants of partner selection criteria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1,20:235-254.
[6]Roodhooft F, Konings J. Vendo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6,96:97-102.
[7]钱碧波,潘晓弘,程耀东.敏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4):45-49+4.
[8]马朋举,朱东波,丁玉成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在(F-AHP)的盟员优化选择算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7:110-112.
[9]王正成,田景红,叶良朋.敏捷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J].机械制造,2003,2:43-45.
[10]Chang D Y. Application of the extent analysis method on fuzzy AHP.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 95:649-955.
篇4
2.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3.设计(论文)所要设计、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
4.主要关键技术、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
5.设计(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等。
一.选题意义
做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解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过程包括完整的电子商务,也都是这四流实现的过程。现在看来,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问题。我的论文就是想将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情况进行浅要的分析与阐述。
二.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简述
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些偏差,以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认识的偏差在于:网上交易并没有完成商品实际转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更重要的转移,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证书转移而出现的商品实体转移,这个转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权最终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转移要靠取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这个转移则就要靠配送,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解决的。而目前我过的发展状况却比较令人担忧,中国物流落后发达国家30年,中国物流业是近6、7年才开始起步的,并进入了发展期。中国物流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但是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过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的管理体制也很混乱。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产物,想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就必须先解决物流的瓶颈,并完善物流的管理体制,把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当物流业走上正轨时,电子商务的道路也会相对平坦一些。超级秘书网
三. 论文提纲
第一章 传统物流已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
1.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2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第二章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2.1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的新特点
2.2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2.3供应链技术
2.4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2.4.1供应链短路化
2.4.2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
第三章 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1](美)佛莱哲利,任建标.物流战略咨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9;
篇5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经营的物流环节,以契约方式委托给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规模不大,效果不明显,但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数目众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寻求利润源和发展机会时出现了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的新动向。这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将能够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供应链服务是生产流通过程中,涉及将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免费论文参考网。而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是由物流行业内一系列的企业相互供应而完成。按现行市场来说,一条完整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应该是包含功能性物流服务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以工商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功能型物流企业的供应,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有可能最终提供客户所需的完整物流服务。
二、第三方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的动力和可能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化程度的提高,2005年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在设施、设备和技术上投入的增加,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又导致物流服务收费普遍降低,因此2005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利润率普遍下降。为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物流企业的服务日趋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市场按照行业、地域、产品不断细分。专业化趋势、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行业整体利润下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向的主要动力。
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都拥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较强的物流管理能力和运作经验,可以依靠自身这些优势,整合功能型物流企业的可用资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在转型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能达到物流全程过程控制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相对完善健全的物流运输网络;高度系统化、集成化的现代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系统、操作管理系统、组织协调系统、业务承揽谈判管理系统等一整套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高素质的物流专门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特殊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支撑转型的有利条件。
三、供应链服务商的类型和业务内容
按照物流服务的不同层次,物流服务供应链上也有着不同的内容。
1、一体化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对单一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免费论文参考网。该过程一般均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在整合基本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做好利用强大的信息系统提供由基本物流服务延伸出来的延伸物流服务或增值服务如货物跟踪、信息查询。同时要利用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提供含有一定管理优化技术的增值服务,如库存控制、线路设计及优化。
2、一体化物流方案的设计
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的物流战略、物流设施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流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赢得客户。
3、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
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与一体化物流方案的设计有交集,但有所不同。提供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接到订单后,首先要对订单产品制造过程进行分解,分别选择合适的制造商加工制造,其次还有原材料的采购。这两个过程都是需要在相当宽泛的地域内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所以供应链管理企业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选择和评估功能型物流服务商,并且依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进行协调和整合。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的方法和可能路径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其作用是为物流服务需求放提供全方位一揽子物流服务。其产生背景则是专业化和趋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围绕供应、计划、物流、需求等开展。免费论文参考网。服务供应链的管理目标要满足既定的服务水平,系统总成本最小,并且包括业务集成、信息集成、关系集成以及激励机制的集成。
结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和特点,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进行战略转型存在以下可能路径:
1、技术跳跃式方式
技术跳跃式方式是指企业通过采用企业自身已经拥有的物流核心技术,以此技术为先导,在战略转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能够依靠高端物流技术直接在一个较高的整合水平上进行转型。如企业可以把资源集中于某一关键技术上,以此带动其他增值服务的发展,或者以此为主要联结纽带,建立战略联盟,提供系统的物流服务,促进转型。简言之,企业可以利用较高的技术平台,渐渐跳跃转型,最终能够转向供应链服务商。
2、分布迂回推进方式
在转型战略目标下,根据企业的实际和环境的要求,由易到难地进行,并且以战略目标为主,不纠缠眼前的得失,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可以牺牲部分眼前利益,在具体方法上是迂回的而不是直接的。采取分步迂回推进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暂时绕开自己无法直接进行的业务或暂时无法克服的内部障碍,而将业务逐步推展开。通过供应链逐个业务的开展不断地克服内部障碍,而达到目标,实现转型。
3、全面综合推进方式
企业按既定战略内容和目标全面展开,同时迅速实现转化。对于业务来源有保证又具有良好基础和实力的大企业,可采取全面综合式推进方式,以迅速占领市场,取得优势和竞争力。提前赢得整体供应链服务的市场,实现专业化和竞争力提升。例如宝供等第三方物流,采取的就是全面综合推进的方式,直接从第三方物流瞄准供应链服务市场。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式,使得企业能够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
五、结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迅速变化,催生了物流产业的诸多业态。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行业利润走低、专业化趋势和核心竞争力要求的动力下,开始寻求供应链服务商角色,开辟新蓝海。虽然转型是一个漫长甚至关系企业是否存活的关键过程,但不谋求变化,企业同样遭遇红海的血腥竞争。物流行业从来就是先谋生存,再谋发展,第三方物流瞄准供应链,应该是向前迈进一大步,能否转型成功,能够接近国际先进供应链水平,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杜培枫、韦福祥,类物流企业的战略化转型研究,天津商学院学报[J],2005
[2] 刘飞燕,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的实施问题探讨,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J],2006
篇6
现代商业管理中经营管理模式最大的变化是企业不再以单独、自主经营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而是以企业之间合作的供应链形式参与竞争。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协同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为了方便以后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我们对供应链协同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1供应链协同层次结构研究现状
供应链协同是当今世界市场竞争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竞争战略,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的,是继VMI、CPFR、连续补充等思想被提出后由咨询界和学术界提出的。在1999年,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发表的“Synchronizes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中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2006年DaeSoo Kim从过程链的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的协同,提出过程链是供应链协作的新范式。
从决策范围和决策时间的角度,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
1.1战略层协同
战略层协同规定了战术层和操作层协同的程度和范围,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预期协同价值收益、协同机制方面的建模分析。
在供应链预期协同价值收益方面,刘红胜等(2009)在分析供应链协同动因的基础上,运用Shapley值模型对复杂产品制造业供应链的协同收益分配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供应链协同机制方面,俞燕(2008)研究了黑板、主-从、第三方TTP三种基于多系统的供应链协调机制。陆杉(2008)从有形协同和无形协同两个方面探讨了供应链机会的识别,并提出培植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立信任机制、建立集成化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应。郭俊芳(2011)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组织、信息和业务三个层面对闭环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机制展开研究,构建了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提出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1.2战术层协同
战术层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核心问题,包括具有直接供需管理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协同策略、产品设计协同策略、库存协同策略、物流系统策略、采购协同策略等。
在供应链协同库存方面,王海鹏(2002)提出了订货补贴、赊账销售及收取特权费,利润分配策略和价格折扣策略三种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策略。徐文亮(2002)建立相关模型,得出VMI总会导致供应链上总库存成本的减少和购买者收益的增加;供应商却不一定从这种成本降低中获利。韩亚欣等(2007)对库存协同策略进行了统一的形式化描述,并对不同的库存协同策略进行完整的分类,并对分类后的集成度进行了分析。
在供应链协同采购方面,蔡丽丽等(2008)提出了基于CPFR思想的供应链协同采购策略,包括共享策略、技术策略、关系策略、监控策略。
1.3操作层协同
葛亮(2005)从三个合作伙伴选择、合约设计的激励、协同运作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对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综述。合作伙伴的选择有很多方法,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采购成本比较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采购成本比较法、ABC成本分析法、层次分析法、Fuzzy聚类分析、TOP IS法和神圣网络法。供应链协同技术中起支撑作用的是信息技术,包括自动识别技术、电子交换技术EDI、GIS/GPS技术、电子订货技术EOS等。陈思云(2006)给出了供应链管理各层次和各环节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协同机制、协同技术。程国平(2003)提出评价供应链结构中信息协同程度衡量方法,采用二维指标来评价供应链中的需求、生产能力、库存、生产计划等信息广度和深度。
2结论
不同的学者从供应链战略层、策略层、操作层角度对供应链协同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存在研究侧重点和学术观点不一致,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供应链协同研究理论。供应链协同中很多概念有待澄清,许多方法的应用还存在分歧,对于供应链管理协同本质的把握和协同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DaeSoo Kim.Process chain:A new paradigm of collaborative commerce and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J].Business Horizons,2006(49):359-367.
[2] 刘红胜,王延娜,颜永才.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收益分配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1(9).
[3] 俞燕.基于多系统的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8(1):75-76+119.
[4] 陆杉.论供应链协同效应[J].科技与管理,2008(11):36-38.
[5] 郭俊芳.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王海鹏.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同库存控制策略[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7] 徐文亮,徐青川,乔卓.VMI下的供应链库存系统分析[J].物流技术,2002(11):18-19.
[8] 韩亚欣,徐学军,谢卓君.供应链协同库存策略分析[J].工业工程,2007(11):38-41.
[9] 蔡丽丽,宋福根,袁德玲.基于CPFR的供应链协同采购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08(3):52-55.
篇7
课程教学目标,对于一门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在规划课程目标时,需要科学把握该课程的主导思想与精髓,完整领会该课程知识体系与能力目标,才能科学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意义和重要作用,理解供应链体系结构、构建理论与策略,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形成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系统工程问题,领会供应链战略合作的思想和意义,树立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思想,培养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意义和重要作用;理解供应链结构、原则、步骤和策略,供应链运行优化等;掌握供应链管理概念、管理的内容,供应链构建内容等基础知识。了解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及制约因素,采购管理模型,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原理、意义,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发展趋势,供应链管理关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理解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委托机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方式、作用,库存与库存控制、库存优化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关系,电子订货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作用;掌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采购策略,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库存控制策略,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网络,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作用;熟练掌握联合库存管理策略。了解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基本原理和方法,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作用;理解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的方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基本原理;掌握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的方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熟练掌握供应链激励机制。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从供应链出发寻求系统工程问题最佳优化方案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讲授、分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深刻领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通过供应链战略合作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环节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环节,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体系内容多、覆盖面广、理解难度大,与系统工程相关课程衔接紧密等特点,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上,紧密结合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自身知识需求,精心进行了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
依据课程的教学对象特点和易具备知识结构情况,以及对学习课程的知识需求和兴趣情况,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选取。本课程依据教学内容共分为供应链管理基础、供应链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等内容。
教学环节安排。注重精讲与研讨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与方法应用的深刻理解与掌握;“精讲”贯穿教学全过程,由教员按单元统一组织;“研讨”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组织专题研讨,促进对知识点的拓展与深化。
全面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重点是,教学目标定位应聚焦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应着眼能力需求,教学过程方法应突出学生为主体。该课程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紧紧围绕教学转型,强化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倡导“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上,进一步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由灌输、讲授为主,向讲授、研讨、自主学习、创新提高、个人发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转变,实施有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当构建“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贯彻“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以供应链典型案例、著名企业供应链案例、知名品牌供应链案例为先导,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建议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经典案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目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研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教员与学生之间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课内课外的结合。课内教学注重对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的讲授,针对不同教学单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效果,合理运用精讲、案例驱动、研讨互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外组织学生围绕系统工程实践和经济管理领域等问题,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做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行学生学习策略调整。就是在角色定位上,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单纯讲授和学生被动听讲,教师由讲授者向设计者、组织者转变,学生由被动听讲向自主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重视自主学习。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衔接紧密,与此同时,供应链运作的实践性较强,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加强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归纳、总结、讨论的学习习惯,注重课堂学习的消化吸收;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中的网络课程、参考教材等渠道开展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研读经典案例。供应链管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经典案例多,认真学习研究经典案例,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的拓展深化。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有利于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实践中去。
篇8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深刻影响,现在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城市的居民吃着“不放心”的蔬菜;农村的农民买着大量伪劣产品等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层出不穷。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普遍存在农产品价格成倍上涨,农民在网上购物却不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农产品、农资流通缺乏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农村流通渠道、流通信息不畅和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所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流通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流通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也对流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手段,它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挑战,大大促进了商务理念和商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为流通领域带来了积极深刻的影响,使流通真正实现社会化成为可能。它导致流通费用的减少,提高流通渠道效率,改变现有流通模式与流通格局。
二、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研究现状
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夏英、宋伯生(2001)提出,我国农产品在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加上激素的滥用等,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为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达到ISO9000以及HACCP 认证标准,如何落实和执行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是关键,这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刘从九(2004)在《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组织重构》中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提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重构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刘美远(2006)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中提出对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模型并提出了建议。倪燕逾、燕翔在《农产品流通中第四方物流组织结构及其运作》中将第四方物流引入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第四方物流的结构框架,对农产品了流通五个层次进行整体协同运作,以提供一个综合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解决方案。俞海宏在其博士论文《基于服务供应链契约协调机制的农村流通供应链运作优化研究》,他是基于服务型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理论来研究农村流通供应链的优化。鉴于此,本文从农村物流的角度对农村流通供应链进行优化研究。
三、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现状
我国现在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式如下图1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存在如下问题:(1)技术设施薄弱,销售网点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2)中间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的农村流通企业。(3)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4)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与体制。(5)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监管成本高。(6)农村流通企业融资难度大,保险难度也比较大。
四、农村物流改善
1.农村物流组织。农村物流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规模物流企业的参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居民分散是阻碍物流企业进驻农村的关键因素。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实力普遍不强也是造成其进去农村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邮政有着百年品牌历史,多年来在每一位百姓生活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受农民信任;特别是设立在农村的代办员,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同时在拓展市场以及大用户发展、新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邮政完善的网络体系,覆盖面广的实物投递网、信息通畅的信息网和方便快捷的金融网三网合一,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顺畅。所以,农村物流组织可以考虑利用“邮政+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2.农村配送中心建设。农村配送是一个区域配送的概念,是相对于城市配送而言的。同样按照配送的一般概念,可以认为农村配送是以农村经济生活消费为目的,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一种既包含集货、储存、拣货、配货、装货等一系列狭义的物流活动,也包括输送、送达、验货等以送货上门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供应链环节。配送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配送体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然存在组织设置分散、实力较弱;配送渠道少、环节较多;配送技术水平低;配送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这方面主要研究在农村连锁经验配送模式下如何构建农村配送网络体系,主要包括配送网络的规划,配送中心选址和配送中心运营三个方面。在配送方式也可以考虑先到镇,再到村的配送二级模式。
3.农村信息技术建设。在技术方面,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Internet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国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无论是生产企业,政府监控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过Internet相关信息。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前提。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农村流通供应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方面主要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构建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农村信息系统。
五、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改善后的农村物流优化后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六、结论
本文提供了一种从物流的组织、配送中心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三个方面对农村物流进行改善的思路,并建立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的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农村物流改善和建设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 考 文 献
[1]李建军,苏庆艳,曲慧梅.电子商务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牛东来.流通业供应来年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2)
篇9
1 开展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说明了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的培养开始,但在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少之又少。所以,开展实训教学是教之所然,原因如下。
1.1 《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可以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供应链是物流的高级形态,所谓供应链,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应用实践实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无缝连接”。
1.2 高校本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中,实训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满足学生具有完整、系统的从业能力的要求。其次,通过实训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另外,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锻炼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科学构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许多经管类院校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是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培养质量。
1.3 《供应链管理》这门学科本身性质决定需要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和构架,就是去了企业也难以看清它的全部面貌。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手段及新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不断应用,供应链课程内容更新变化速度加快,理论教学又往往滞后于实际发展,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所脱节,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是供应链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接触到目前最新的、常用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 我院《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问题分析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在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中,主要以模拟软件操作和企业参观学习的方式为主,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1 模拟软件实训教学存在的局限
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主要从“供应链计划(SCP)”和“供应链执行(SCE)”的角度去考虑,通过“操作层”、“决策层”和“供应链电子商务层”这一框架以及各种企业经营思想来模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基本流程。在运用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每组5-6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这样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较好的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实工作联系起来,每个角色利用自己跟自己进行交易的方式进行操作,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2.1.1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幅度较小
由于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较低,供应链系统中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部分,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模拟问题与现实问题有些差异,使得角色只能按照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去完成,或多或少的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模拟某公司的业务流程外,实际上也是熟悉该软件的整个操作过程,所谓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操作软件的能力,没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
2.1.2 软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软件对硬件要求一般都比较高,使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速度偏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出现基本资料不能保存的现象,而有些地方却是不能写入,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2 企业参观学习的教学问题分析
另外一种较常见实训教学方式,就是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其形式要么是课程老师联系实训单位,要么是学校有固定实践实习基地。无论何种方式,都摆脱不了“参观”的窠臼。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参观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反而还会给企业添加不少麻烦,所以到企业的实践实习,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实践实习活动,学生没有固定的岗位,最终演变成企业某位主管人员的讲座形式、参观车间和简单介绍。这样既达不到供应链管理实践学习目的,又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居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如下方案。
3 《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3.1 比赛物品采购
此项目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比赛确实需要物品,都要花时间去购买。另一方面,把这个任务给学生去做,正好可以锻炼他们对采购的理解。比赛用的物品是鸡蛋,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计算好物品数量,给每组学生一些现金,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先回到指定地点和物品保质保量的为胜者。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关于采购策略的问题,等全部小组回来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锻炼。比赛名次排在后面的小组其成员将有不同程度的淘汰,具体淘汰对象由成员自己决定。
3.2 扩展型啤酒游戏设计
此项目的思想来源于著名的啤酒游戏,故称其为扩展型啤酒游戏。比赛规则是将上一轮没被淘汰的成员重新分组,比赛在各个小组中进行,为了让全部同学都参与到比赛中来,同时也将被淘汰的学生重新随机分到相应的小组,主要充当后勤和协助小组成员的角色。供应链模型可以用图1来说明。模型中,将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其中市场部分4个组,配送中心和生产商都分别为3个组;在生产商和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和市场之间,都会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学生在运输产品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最优路径。在比赛过程中,为了展示自己的优点,每个小组先将自己的经营目标写出来,形成文件,以备下游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作参考。比赛可以在一个大操场进行,市场组的同学根据手中的地图,到校园角落寻找预先存放好的订单,并回答订单上的问题,将其要求的数量和地点等信息送到市场,市场将订单信息传送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根据自己的策略再将订单信息传送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要求将散装的鸡蛋经过优化的路径运输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拣和包装,通过最短路径搬运到市场。在整个过程中,下游企业角色第一次订单都有选择选择供应商的过程,而上游企业都有选择最优路径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盈利的多少为依据对小组进行排序。
3.3 供应链知识竞赛
经过上面各环节的比赛,将没被淘汰的学生分成两个组展开问题抢答,被淘汰的同学作为他们的拉拉队和亲友团。问题主要设计供应链各方面的问题,比如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的核心理论以及供应链的前沿问题等,当然还可以涉及其他基本常识的问题,以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
3.4 两人循环搬运
在几个环节的比拼中,最终淘汰留下的两位同学,通过连续搬运货物来决定胜负,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甲乙双方的搬运路径都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比赛开始,甲乙双方以自己的方式向对方搬运的鸡蛋,然后空手返回,继续搬运,在规定的时间内,鸡蛋少的一方获胜。
4 结论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一周的实训,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去实践、在比赛中去体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牺牲精神,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进行实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道平,鲍新中.供应链管理教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4.
篇10
3.基于供应链管理(SCM)的物流管理
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6.基于ERP的企业物流管理
7.日本物流管理及关键绩效指标
8.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
9.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0.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11.基于Android终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浅析基于市场营销的企业物流管理
13.项目型企业及其物流管理
14.现代物流管理趋势与发展策略
15.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探讨
16.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
17.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
18.2009物流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9.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
20.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21.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辨析
22.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23.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
24.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25.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
26.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开发
27.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
28.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
29.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30.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32.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3.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
34.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5.我国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36.基于供应链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37.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8.分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现代医院物流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探讨
40.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1.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对策
42.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4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
44.探究物流管理信息化
45.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例
46.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思考
4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4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49.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50.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51.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52.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信息化探略
5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
54.广西凭祥保税区物流管理体系规划
55.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分析
5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军事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57.“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吗?
58.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
59.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6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
61.当前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
6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6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64.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复杂性特征研究
65.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6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67.中外危险品物流管理比较研究
68.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航空物流视角
69.论知识化管理与图书馆物流管理
70.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7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72.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73.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战略动向
74.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
75.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76.基于UML建模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7.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
78.浅谈物流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管理
79.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与设计
8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81.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82.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及其DEA绩效评价
8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8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85.国际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之一
86.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87.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走进现代物流管理领域
88.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89.浅谈医院物流管理现状与展望
90.论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91.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
92.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93.基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94.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95.支持物料追踪的物流管理模型
96.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
97.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篇11
一、引言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5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苏北地区属农业主产区,粮食、棉花、油料、瓜果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质量问题。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法是通过对农产品来源与加工过程监控来实现的,忽视了物流控制这一有效手段。封闭供应链体系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高级形式,是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基础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苏北地区物流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苏南、苏中地区。本文结合苏北地区特点,分析构建封闭供应链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理论综述
关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封闭供应链的概念由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于2006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具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具有可追溯性的供应链系统。陈恭和(2007)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详细描述了其系统的概念、功能、数据结构和开发框架。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其产生的质量问题,并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1)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2)强调供应链运行标准的一致性;(3)强调成员的门槛性。王多宏(2008)认为,研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首先应进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与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研究,然后开发基于JIT的配送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以及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的研究,最后实现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焦志伦(2009)在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封闭供应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食品封闭供应链的设计要素,并从这些设计要素出发,尝试从理论上构建不同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四种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包括生产核心、分销核心、加工核心和销售核心封闭供应链系统。彭剑(2009)认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较好地解决湖南省当前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较好地体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的研究仍然强调在封闭供应链内涵探讨等方面,尚缺乏针对性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为此,本文将着力于针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构建。
三、苏北地区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必要性
(一)苏北地区物流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管理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尽管苏北农产品物流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物流系统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由于缺乏共同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不仅如此,苏北农产品供应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开放的供应链体系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节约和价值增值。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就是在管理、技术以及运行上实行统一的标准和技术集成,通过供应链各级节点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达到高度一致的默契,从而实现消费者需求快速响应和即时准确供货,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目前,苏北地区供应链技术环节落后,难以保证物流过程中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整个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还十分简陋,技术手段落后。整个物流过程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为主,农产品在配送、运输、储存过程中保鲜技术缺乏,农产品损耗大。据统计,苏北地区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被控制在5%以下。因此,构建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迫在眉睫。
(三)降低成本的需要。苏北地区的供应链模式是环节开放式经营结构,不利于成本降低。食品经营企业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以价格为主要评判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反复的筛选、替换,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致使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混迹其中,危害消费者。同时,供应链的环节过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四、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积极培育苏北地区农产品核心企业,根据不同农产品和不同流通环节的特点,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以及部分农产品连锁超市等农产品流通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封闭供应链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农产品供应链设计时应坚持流程简洁性、能力(资源)互补性、运行协调性、响应敏捷性原则,这样才能尽可能吸取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合理因素,同时又有利于根据企业的综合能力和优势加以创新。
具体思路是:1、依据苏北地区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对各个企业的资源进行评估,明确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根据各个节点竞争实力的强弱,确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销售商或者是农产品加工制造商;2、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节点企业重组。通过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方法来改善资源状况,对于符合标准的企业尽量吸收入供应链,对负担性企业进行重组,以此整合优秀的上下游企业;3、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评估、选择企业之外的配套资源或合作者;4、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供应链运行的技术平台;5、根据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的性能条件、物流渠道、营销渠道和产品销售情况等因素来优化供应链结构。
(二)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主要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准入制度,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等。1、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企业准入许可体系。首先,开展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状况的日常监督检测和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及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等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其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在主体资格、程序、监管、法律适用上的一致性;再次,实施贴食品市场准入QS标志管理,实行产地标识制度和无公害标识制度,加强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查处和惩罚。最后,做好产地认证,对本地农产品和外来农产品的主产地实行安全农产品认证录,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加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2、农产品安全监控与管理体系。为了确保农产品跟踪追溯系统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及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无疑是有效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是多边共赢的关系,各阶段企业不能仅以自身的利益为重,而应该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充分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整个供应链就像是一个虚拟的企业,拥有共同的利益目标,通过功能整合、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合成整合式农产品物流增值链结构体系,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四)发挥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服务作用。政府应出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规划指导意见,通过规划来合理引导封闭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针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出台各种支持和鼓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蔬菜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近66667万公顷(1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153333万公顷(23亿亩)左右,产量由2亿吨提高到5亿吨,人均占有量由170千克左右增加到370千克左右。我国居民的蔬菜消费也开始由以产量为中心的“数量型”消费转向以健康和营养为中心的“质量型”消费。然而近些年来,从“毒豇豆”“避孕黄瓜”再到近期的“垃圾肥种菜”,无疑都暴露出我国蔬菜产业市场的种种问题。
1 我国蔬菜产业供应链现状
蔬菜供应链可以理解为是基于蔬菜所形成的供应链,指蔬菜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网络链条,它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在现阶段我国的蔬菜供应链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随机型供应链、农户自助型供应链和计划型供应链。
11 随机型供应链
随机型供应链属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主要模式,其支撑平台一般是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地批发市场。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对蔬菜进行采摘,使用自有运输工具运往产地批发市场,蔬菜进行简单分拣后,进行出售。或者由收购商在蔬菜产地进行收购后运往批发市场销售。若是短途运输,蔬菜可直接进行简单分拣后装车运输,而长途运输蔬菜一般需要进入冷库打冷,再被运往销售地批发市场。如图1所示。
在随机型供应链中,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一般较低,且规模一般都较小。资产的非专用性资产专用性可以表现为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殊用途的资产,是为支撑某种具体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由于专用性较强的资产在提前结束的交易中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一旦投资专用性资产,主体就会有冲动维持交易的持续性,为了保证在准租不被剥夺的情况下继续交易,主体会寻求一种相应的治理结构。因此,专用性资产投资越大,就越有一体化的倾向,反之则相反。(如作为运输工具的农用三轮车等,并不是专门针对蔬菜运输)导致了这种供应链模式下市场主体的交易具有松散性,大多数是随机交易。这种情况下,供应链难以提供有效的产品信息,政府也就就很难对市场的蔬菜信息进行监管。
12 农户自助型供应链
农民自助型供应链运作模式是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但是供应链运作过程的综合程度没有提高的条件下,存在的供应链形式。农民通过成立合作组织,一方面在与蔬菜买卖市场上争夺定价权,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内部交流,加强蔬菜的种植水平和对外界蔬菜供需关系的搜索能力等。如图2所示。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议不仅有利于降低蔬菜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也提高了蔬菜供应链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组织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可以与他人重复博弈,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被舍弃。为了赢得良好的声誉,合作组织的行为取向必然是向有利于蔬菜质量安全的方向发展。
13 计划型供应链
计划型供应链强调了这种供应链模式在蔬菜流通活动的计划性,它是伴随着蔬菜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蔬菜进军国际市场这一营销背景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计划型蔬菜供应链的核心是蔬菜加工企业,它的核心工作是对蔬菜的流通加工。加工企业与客户签订订单合同,加工企业按照合同约定,要求企业蔬菜供应农户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蔬菜种植。如图3所示。在计划型供应链中,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高低约束着蔬菜加工企业的规模,出于自身产品质量的考虑,有些蔬菜加工企业会在当地建立本公司的蔬菜基地,给予农户相应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2 供应链视角下蔬菜产业市场的问题分析
21 蔬菜产业消费市场的“柠檬市场”现象
“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是指产品的卖方对
图1 随机型供应
图2 农户自助型供应
图3 计划型供应链
产品质量、价格比买方具有更多的信息时,由于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低质量的产品将驱逐高质量的产品。在蔬菜产业的消费市场,蔬菜的经验性和信任性特征同样造成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仅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外表观察来了解蔬菜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用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而高质量的蔬菜如绿色蔬菜投入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低质量蔬菜的成本,所以造成利润下降,缺乏高质量带来的激励。
22 蔬菜产业中市场主体间力量失衡
我国农业生产自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呈分散化、小规模化、低组织化的特点,农户的力量在整个供应链中仍然是最薄弱的。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企业是供应链中最具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也要比个体农户要丰富迅速的多。各级别的经销商成为蔬菜供应链中承上启下的纽带,在蔬菜销售议价权上既强于个体农户,又可以一定程度地对抗农业企业。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整、惩罚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间力量的失衡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倾向,总是试图在契约约束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3 蔬菜产业政府市场监管的缺失
(1)市场监管的法律缺失问题。在我国农产品质量法律体系尚不完备,一方面适用法律部门门类少、法规的周密性与操作性不够强,不同部门之间在法规上存在积极或消极的冲突。另一方面在惩罚机制上,不能全面深入的对违法行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惩罚和规制。
(2)市场监管的技术标准缺陷问题。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标准平均2~5年修订一次,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涵盖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资品种不足40%。以蔬菜农残标准为例。规定我国蔬菜最大农药残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如表1所示,GB2763—2005对常用农药六六六(HCH)规定在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05mg/kg,GB184061—2001规定在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2mg/kg。这就可能在日常的检测中出现符合GB184061—2001要求,却又违反GB2763—2005要求的情况。
(3)市场监管机构的松散问题。表面上看蔬菜监管由卫生、工商、质检、农业、环保等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实则由于存在多头管理,以及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导致在具体的监管中各部门行动难以协调,最终形成“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监管机构众多,协调成本高,造成联合监管成本巨大,并且在国家层面上缺乏总体协调,效率低下。我国的蔬菜检测检验机构体系也无法为执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现有的部级检测机构基本上是在原有的科研单位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大多数实验室是由办公室改建而成,许多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达不到检测标准规定要求,严重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和重现性。
3 供应链视角下蔬菜产业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政府+市场认证”的市场监管机制
在蔬菜销售市场,包括交易主体——消费者和蔬菜零售商,监督主体——政府和媒体。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处于自身健康的考虑,不会故意购买低质量蔬菜。因此唯一能够影响蔬菜安全属性变化的是零售商。根据产权的最优配置原则当多人共同拥有某项资产时,决定所有权最优配置的总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该更大。,只有将蔬菜安全属性界定给销售商,才能实现蔬菜安全属性产权的最优配置。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这种产权安排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监督。与此同时媒体也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对政府和销售商的行为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对于蔬菜市场的监管,“政府+市场化认证”的双重治理机制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如图4所示,在该机制中,市场化的认证机构对零售商进行认证,并对认证结果承担责任。政府通过对蔬菜市场的蔬菜进行检测、奖惩监督认证企业,自由媒体可以对政府、认证企业、生产者、经营者进行宣传曝光,以起到监督警示作用。消费者在购买蔬菜过程中,蔬菜安全属性的信用品质转变成了搜寻品质,只需要了解那种认证值得信赖即可。其中,认证市场的开放,自由媒体是建立有效的蔬菜安全监管体制的基石。
图4 “政府+市场认证”的市场监管机制
32 构建实施配套的市场监管制度和标准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蔬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应尽快有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产地环境监管、生产与加工过程监管等的规定,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都有有效的法律来规范。
(2)建立农产品监管综合协调部门。我国的农产品监管涉及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环保等各个部门,在分散的管理体制下,因为分工不明确容易产生监管上的空白。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应该整合现有监管机构,将食品安全协调和监督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综合协调部门,建立高效运转、反应迅速的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建立与监管配套的蔬菜检测体系、整合资源、提升检测水准应是今后建设的重点。
(3)构建蔬菜可追溯体系。我国现在的蔬菜供应链中,蔬菜生产阶段大部分仍然是由分散的农户完成,即使在供应链末端发现质量问题,一是难以查找责任人,二是追溯成本巨大。为此,加快推进农业合作组织(如蔬菜生产基地和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功能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和生产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从而降低供货商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成本和提高其追溯的能力,也有利于实现蔬菜产业市场中市场主体创新,培养运销联合体,开展和完善蔬菜批发市场准入制度。
33 整合升级现有蔬菜产业供应链
蔬菜供应链中的市场主体众多,从上文论述可知农业企业是供应链中实力最强的主体,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营销水平也较高。从整个链条的方便性上看,农业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业务交叉也更多,农业企业应该视作整合蔬菜供应链的核心环节。为了实现蔬菜供应链中各方的共同利益,必须形成一种长期的博弈机制来加强蔬菜供应链中市场主体间的合作,使得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传统的随机型供应链中“分散农户+经销商”的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习惯于分散经营,也一直没有利益激励进行合作组织的创设。农业企业的出现,有利于刺激农户进行联合统一生产。农业企业通过例如农业园区建设,确保对园区统一设计,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和技术指导等。农户通过联合成立合作组织成为具体的生产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放弃不符合长期要求的短期利益。建立农业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机制,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将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减少企业分散导致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是蔬菜供应链未来发展的方向。参考文献:
[1]戴维·G布隆伯格,斯蒂芬·勒梅,乔·B汉纳综合物流管理入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安德鲁·伯杰,约翰·加托纳网络时代的供应链管理[M].马士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夏春玉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汝宜红物流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杨顺江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陈小霖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
[7]胡莲基于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平台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
[8]王艳林食品安全法概论[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9]钱永忠,王芳,王可山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张晓涛,王扬大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政策演变与食品安全监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2]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谢康,乌家培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篇13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