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安全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4、所有临床实验检测一律在微生物室内进行, 工作场所要保持卫生,各种操作排列有序,注意窗户密闭,防止污染,严格保管传染菌种。
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确保报告准确无误。普通微生物标本要保留到出报告结果的两天后方可处理,特殊微生物标本经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销毁。
6、发现和怀疑由第一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时,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并在两小时内上报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市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治疗处理。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场所,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进行现场消毒,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并进行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2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进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篇3
2常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要求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体检、准入、防护、检测、消毒和记录等,对生物安全柜、压力灭菌器和其他检测用仪器设备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检定、校准。让有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生物安全规定规范化即完全彻底地执行,使各项操作和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洁实验场所、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和实验人员手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的要求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到清洁和无害化;实验废弃物应该及时处理,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4常检查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监督检查制度。所有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实事记录,以便备查、改进,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客观、独立评价。
5常改进常改进就是针对BSL-2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不断持续的行为规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的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用不断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来指导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运行
1常学习中心实验室7名微生物检测人员均参加、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和考核;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和艾滋病抗体、肠道致病菌检测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资格证书;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管科每年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检验科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并进行书面考核;检测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检测新技术培训;清洗、消毒辅助人员经过清洗、消毒操作专项培训。2011年全年参加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过培训,相关人员不断规范操作,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
2常规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组织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明确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质管科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量监督员为生物安全监督员,每个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目前运行的是第2版,内容包括了组织机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等17个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仪器操作规程6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63个,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细则和制度8个,相关记录表格68个。在开展实验室工作前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本底血清标本并长期保存,检查项目包括HIV(1+2型)抗体初筛、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检测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实行系统监测。明确规定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并进行操作比赛;熟记实验室行为规范,掌握检测方法和消毒技术;并要求经常对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了正确的操作习惯。
3常清洁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做到随时消毒和清洁。如撕开的试剂包装盒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实验台面清洁;用过的滴头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实验废弃物按照《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等作业指导书及时进行高压灭菌或消毒、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台面和地面再用合适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按照《洗手操作规程》正确洗手,实验室的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确保有效。消毒、灭菌过的物品分开存放、标记;消毒过的实验废弃物定点存放、定时运输,专人管理,防止了室内和室外污染。
4常检查检测人员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规定的岗位职责检查仪器设备、水、火、电、门窗安全并记录、签名;每个节假日科室自查,着重检查实验室设施安全及防护设施储备情况等;监督员对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人员具体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及时记录、上报,2011年共检查14次;科室负责人重点关注实验室消毒灭菌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质管科着重加强菌毒种管理;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年集中、全面检查2次,包括人员健康档案、检验人员操作、个人防护、清洗消毒情况,生物安全仪器检定和校准状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情况等。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生物安全委员会年底全面总结、评价。
篇4
生物安全管理和隔离区划是现代养禽生产的第一要素,也是大型养殖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非常适用于规模化肉鸡场养殖效益的提升。
肉鸡生产中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包括3个部分:交通控制、隔离、卫生消毒。围绕着这三大部分,把生物安全体系划分为3个不同的管理层次。一是建筑性生物安全措施,农贸市场、养殖场、孵化场和屠宰场选址和区划应远离村庄(1公里),远离主干道路(500米),应按要求做好隔离区划。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将简陋的人鸡共栖式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化、自动化大型养鸡场或小区式养鸡场模式;鸡场有院墙隔离,谢绝参观,避免病原入侵,避免场间交叉感染,将社会疫情拒之门外;鸡场人员驻守场内,人鸡分离,提倡饲养人员家中不养家禽,禁止与其它鸟类接触;多用夫妻工,隔离饲养,减少与社会的交往和接触。三是实施全进全出制,防止不同周龄鸡之间的相互传染。
二、理念性生物安全措施
净化环境,加强消毒,消除病原体,中断传染链。脏道、净道分离,鸡苗、饲料、人员和鸡粪各行其道,场区内及大门口道路务必硬化,便于消毒和防疫;确保足够的空舍期及禽场消毒程序;毛鸡车最好不入场,能在2~3 公里外设置淘鸡场最为理想;清粪车入场必须严格消毒车轮,装粪过程要防止洒漏;装满后用篷布严密覆盖,防止污染环境。种鸡场清舍期不小于8周。
要求鸡舍内无粉尘、无蛛网、无粪便、无垫料、无鸡毛、无甲虫、无裂缝、无鼠洞,进鸡前彻底清洗、消毒3~5遍,卫生检测合格后方能进鸡。
生产人员隔离和沐浴制度。严格门卫消毒制度,人员双手、鞋、衣服、工具、车辆、垫料均需消毒,外来车辆禁止入场;严格禽场内房间冬季保温和密闭措施,冬季消毒池加盐防冻(2.5立方米/150公斤工业盐);垫料消毒,防止霉变。进鸡前将垫料一次性进足,防止垫料携病入舍;做好鸡的饮水净化和消毒。
肉鸡场生物安全及消毒程序。一般肉鸡场空舍期不得少于15 天,20万只以上肉鸡场不得少于20天;鸡舍彻底清扫冲洗后,用3%火碱水喷洒地面及墙壁;干燥后,用过氧乙酸或戊二醛喷洒消毒;也可用甲醛+高锰酸钾薰蒸消毒。
肉鸡饲养期间的消毒。鸡场大门消毒池、鸡舍门口消毒盆、饮水及饲养人员消毒程序按常规执行;带鸡消毒可用碘伏,在28日龄以后,每周2次。
科学免疫接种,变易感鸡群为不易感鸡群。周密的免疫抗体监测,随时了解抗体消长规律,帮助指导免疫及疾病控制。种鸡场平日1次/月检测,冬春及产蛋高峰1次/周检测。
杀虫、灭鼠、防鸟、除草。鸡场内不养猫狗、蛋鸡、观赏鸟、水禽和猪;灭蚊蝇,灭甲虫,防止虫媒性疾病(苍蝇、甲壳虫、蚊、库蠓等);将死淘鸡和场内生产垃圾焚烧或深埋,提倡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严禁外卖。
对禽场污水进行集中沉淀和消毒后排放,鸡粪堆肥发酵3周后外运比较安全。
三、操作性生物安全措施
管理者应根据安全理念制定具体的日常工作细则,大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心饲养,减少应激
每一次疾病的发生,必然存在饲养管理失当的原因。肉鸡生产中80%的疾病问题由饲料、通风、保温、光照和供水不当所引起,鼠患对鸡群的骚扰和应激也很普遍。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减少应激,增强鸡群综合免疫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2.按兽医处方,科学正确用药
控制剂量和疗程,不用原料药,少用抗生素,避免药残和耐药;有目的地科学使用保健药(维生素类等),推广试用有机酸、益生素、酶制剂和植物性添加剂(牛至油、黄芪多糖等)。
3.仔细观察,随时挑出病、弱、残鸡,并进行隔离或淘汰
肉鸡疾病的发生,总是由少到多,由个体到群体逐步传播。为有效地防止疾病扩散,应该认真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特别在清晨喂料时,如果发现有不吃料、不喝水,精神差,或粪便异常的鸡,就要随时挑出淘汰,或暂时置于鸡舍下风头,隔离饲养观察2~3 天。如有恢复迹象,可继续调养一段,直至恢复正常;如隔离饲养2~3 天,仍无起色,应立即淘汰。
4.紧急接种
当鸡场中某一个鸡舍发生疫病时,要立即封锁发病舍。杜绝该舍人员及工具与其它鸡舍的来往。如确诊为新城疫、传支、传喉或传染性鼻炎,可立即从离发病舍最远的健康舍开始,实行紧急接种。新城疫可用3倍量La Sota肌肉注射。种鸡在接种La Sota的同时,可加注一针新城疫油苗,效果更好。
四、提高肉鸡生产的效益
禽流感、新城疫防疫形势十分严峻,尤其在冬春季节,防疫形势更为严峻。发病快、死亡率高,疾病损失可达20%~25%。
减少肉鸡疾病发生是最有效的养鸡能赚钱的方法。怎样才能把肉鸡养好?综上所述,严格的生物安全和区划隔离,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有效的免疫程序和合理用药是最关键的几点。
部分农户鸡舍简陋,规模过小,村场紧邻,人鸡共栖;同时存在多厂家、多龄化饲养,鸡场内外毫不设防的情况,又由于缺乏生物安全理念和具体的管理方法,肉鸡养殖遭受损失将不可避免。
一些肉鸡场养殖规模过大(48万只/场、64万只/场、甚至96万只/场),与孵化厂、杀鸡场生产规模不配套,无法做到全进全出;生物安全管理跟不上,一旦发病,损失惨重。
合适的养殖规模及配套为:
自养场:12万~24万只/场(2万只/舍),并与屠宰能力相匹配。农民合同户:1万只/舍,最大规模12万只/场。 由于浅层地表渗透水,大肠杆菌污染愈来愈重;应选择院内或鸡舍内打井获取水源。鸡粪不能随处堆放,以免污染饲养环境和水源。
篇5
生物质发电作为新兴产业被大力扶植,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发改委07年的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核准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累计超过170个,总装机超过460万千瓦,其中已经并网发电的项目超过50个,发电总装机已超过200万千瓦。
但生物质电厂安全形势非常不容乐观,迄今为止,全国生物质电厂发生近百例事故。如:2008年12月17日淮安某生物质电厂发生料仓爆燃事件;2009年5月7日下午,盐城市某生物桔杆发电厂原料堆场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2500平方米。
1 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电厂燃料存储场地大,为满足燃料收购淡季时机组生产需求,料场一般存储上万吨秸秆。燃料燃点低,易发生自燃。
1.2 燃料的收集、装卸、劳动力需求量大,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目前大多数生物质电厂均是采用人力、机械混杂卸货、短驳,存在挤压、撞击等机械伤害的危险。
1.3 燃料破碎生产能力低,目前大多数生物质电厂使用农业小型破碎机械,需要大量的人力上料、出料。农用机械易发生机械绞卷、触电、撞击、割伤等人员伤害,还易发生破碎机械电器部分打火引发火情。
1.4 因生物质燃料的品种多,燃料质量不统一,入炉燃料热值、灰分、挥发份不一,锅炉燃烧无法实现自动控制,易发生炉膛正压,料仓爆燃的事件。
1.5 外来人员众多,来厂送货车辆多,厂区因生产需要,特种车辆达十数辆,现场临时作业人员数十人,易发生人员撞伤,车辆碰撞等异常现象。
2 生物质电厂安全管理的对策
鉴于生物质电厂的特点及难点,生物质电厂在安全管理上有很大个性,同时又与火力发电厂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所以既要有火力发电厂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精细的操作规程,同时还要有生物质特点的部分。
2.1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是基础
首先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作,推行生产岗位一岗双责制,强化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提高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其次要加强两票三制、运行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的修订、执行,确保正常生产安全稳定。
2.2 安全意识培养和技能培训是重点
一是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做到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变被动接受安全管理为主动注意安全。二是在提高安全理论学习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提高一线员工操作技能和异常处理能力。降低一线人员操作失误率,及时发现各种参数和设备运行异常,并迅速有效处理,是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缩小事故影响范围的有力保障。
2.3 生物质电厂防火管理是关键
生物质电厂是各地方消防管理的重点防火单位,随着生物质电厂火情次数的增加,火情的影响和损失程度逐步扩大,电厂管理人员对火情的防治和重视度逐步增加。
防火管理首先是重在预防,在管理手段上有:对燃料分类分区存放,及时的燃料苫盖,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定期先后次序消耗燃料,防止燃料长期堆放发生自燃;针对生物质燃料普遍水分高的现象,加强燃料的翻晒,以稳定锅炉燃烧、降低燃料自燃的机率;加强现场巡查和火灾隐患排查,对燃料堆场加强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发现温度异常及时翻晒或组织入炉燃烧。
同时要加大消防设施投入和人员配备,提高火情处理能力。在各防火重点部位增加灭火器和消防设施的配置数量,并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灭火操作技能,将火情扑灭在初期。料场防火还应注意防止雷击、控制卸货人员和车辆携带火种,具体措施有:现场禁烟,车辆排气管加设防火罩,架设避雷针,现场设施喷涂防火材料等;高粉尘浓度的现场加强吸尘和扬尘控制,以确保高粉尘浓度现场不发生爆燃现象。
2.4 加强同类电厂学习交流和总结
在同类电厂、电力行业范围内加强交流、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手段,吸收其他电厂的事故教训,结合本厂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有预见性、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再者要加强本厂异常分析和总结,并对各项事故防范措施在实际执行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分析、改进。如研究试验在固定入炉燃料品种结构条件下,如何稳定燃烧,如何合理控制锅炉负压、氧量、排烟温度等参数,减少甚至杜绝锅炉正压、爆燃现象,有效保障生产安全。
2.5 重视长期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不仅可以减少负效益――事故损失,而且可以带来间接的正效益――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可大大提高工效、降低消耗,还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声誉,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还有社会效益,具有高收益的特点。安全管理追求的是企业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所以,我们要摒弃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投入的思想和行为,处理好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2.6 加强安全管理机制、职能的转变
篇6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必须逐步提高,实现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微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具有其独特性,随着实验室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切实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师生的安全健康,是实验室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
1.开放时间长。作为高校的开放实验室,除了固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必然要承担在校师生的大量科研实验活动,而且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决定了试验完成的周期较长,因此往往是全天、全年不间断长期开放。
2.服务面向广。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教师还包括校外技术合作的研究人员。
3.开放项目多。实验室不仅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验项目,还承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此外,教师的科研实验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
4.微生物菌种繁杂。实验项目多导致实验室内的菌种类型和数量众多。由于科研实验的前沿性特征,许多实验菌种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的以上特点无疑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因种种不安定因素而在实验室引发的,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使实验操作发生阻碍、失控、暂时或永久停止,并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故[1]。基于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自身特点,除了一般性的设备损坏、被盗,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外,笔者将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归类,并就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1.消防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1)用电隐患。一方面是供电系统问题,主要是供电线路老化,以致漏电着火,也有电容量不足,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问题:①设备“超期服役”,留下安全隐患,导致失火。②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和维修。③长时间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电源,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因温度过高而失火[2]。(2)用火隐患。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3)高压容器隐患。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常用设备,如果未按规定定期检验发生压力表失灵,安全阀堵塞等情况,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可导致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②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若操作不慎,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不按规程操作,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生物安全隐患。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①实验室环境条件差,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未配置生物安全柜,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如果管理不严格,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②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细菌可能产生变异,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辐射安全隐患。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导致身体损伤。
三、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安全教育优先。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因此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完善制度为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所以要落实制度,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3.规范操作是目的。事前教育,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为了最终保证实验室内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能够规范。如果实验室内的操作都能够按照实验流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则安全隐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让每个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能在了解实验流程、熟悉仪器操作后才正式开始实验十分重要。
4.硬件改善是保证。硬件条件是实验室安全的物质保证,涉及实验室安全的硬件改善是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通用安全设施配备;其次,要保证高品质专业环保设施及个体防护装置的到位;最后,要保证安全标识全覆盖。
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高校平稳、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面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迫切性,管理者必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优先保证资源配置,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相关措施。安全无小事,稳定是保障,安全稳定是高校快速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7
在人——车——路这个交通系统中,由于人的因素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数占97%左右,其中约有93%是由驾驶人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事故率,就必须做好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在驾驶人安全管理方面,多数局限于抓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和安全教育等,却忽视了人体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教育天天抓,客观环境和条件都不错,驾驶人自我保护意识、业务技术能力、责任心也都比较强,按常理不会出事故,结果竟出了事故。分析事故原因,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
2生物节律的一般规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机体内,按照自己的特定的“时间表”,进行运动的规律。生物节律原理是1960年冷泉港国际生物节律座谈会以后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它反映生命活动周期与人类体力、情绪及智力状态间的明显关系的理论。人从出生那天起,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就开始分别以23天、28天、33天的周期以“期一一临界期一一低潮期一一临界期一一期……”的顺序循环往复,各按正弦曲线(如下图1所示)变化,直至生命结束。每个周期中期和低潮期各占一半,期和低潮期之间转换的期间为临界期。人的状态受这3种生物节律的影响。在期,人处于相应的良好状态;在低潮期,人则处于较差状态;三节律曲线与时间轴相交的那一天为“临界日”,或包括其前后各1天为“临界期”,人处于此间状态最差,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处在变化过渡之中,是最不稳定的时期。三节律曲线各时期人各方面状态的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计算,在一个人的70年生命范围内,智力与情绪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55天;情绪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80天;智力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共有70天。三重临界期是更少的。在双重临界期特别是三重临界期,应注意避免人的失误,以防止出事故。
3生物节律对驾驶人安全行车的影响
驾驶人操纵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从环境(包括车内环境和车外环境)获取相关信息,经大脑中枢器处理(思考、判断),由手脚做出相应的控制动作。驾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统计表明,由于驾驶人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15%左右。驾驶人当日的体力、情绪、智力对整个驾驶操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他的生物节律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者指出,在体力的低潮期,体力和耐力下降,易疲劳。人疲劳,反应就会变慢。正常情况下,驾驶人从接收信息到做出反应约为0.5s,而全身困倦的驾驶人就需要18s,按汽车车速为50km/h计算,18s可行驶240m,比正常情况多233.06m,这对行车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在情绪的低潮期,驾驶人精神恍惚,喜怒无常、烦躁,易产生烦恼情绪,有烦恼情绪的驾驶人,开车注意力会发生偏移,对交通环境的感知减弱,容易遗漏必要的信息,而引发交通事故。生物节律的期,人表现得精神旺盛、生机勃勃、心情愉快、思维灵敏、记忆效果好,对驾驶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愉快情感的产生对工作是有利的,但极度愉快会导致过于激动,容易使人不时回味而沉浸在欢乐之中,从而出现凝神,旁若无人,思想开小差,引发交通事故。
驾驶过程需要驾驶人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驾驶这个行为上,在智力的低潮期,人的判断能力下降,很难从众多复杂的交通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特别在凌晨2—4点生物节律最“脆弱时间”,这时人的注意力几乎降到了零,驾驶人往往对出现的小状况不能做出最佳反应,在慌乱中使小状况变成了大事故。
最危险的是临界期,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生理、心理均处于频繁的变化中,人体各器官之间可能会出现失调现象,比如自我感觉明显不好,对工作或生活的情绪低沉,遇事会出现忧郁寡断,很容易肇事。据有关资料统计,驾驶人责任事故的发生有50~70%是在“临界期”之中发生的。
4生物节律在驾驶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提高驾驶工作的可靠性,我们要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到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实践证明这非常有效。江苏省某汽车运输企业,从2003年2月起开始运用生物节律指导安全管理,当年发生事故总起数较前一年下降了42%。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4.1强化教育,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通过开设培训班或讲座等形式,使得运输企业得管理人员乃至每一位驾驶人了解生物节律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安全驾驶的重要意义。
4.2依表行事,科学安排驾驶任务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绘制出每一位驾驶人的生物节律表和生物节律曲线,从中查出每位驾驶人每月的最危险区,危险区和临界区,以图表的形式公布在安全活动专栏内,并据此安排相应的驾驶任务。
4.3健全安全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区别管理
车队或班组长要具体掌握每个驾驶人的生物节律,对于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由车队分解到班组和个人进行联保,由班组承包个人的安全,不许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单独出车,对于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要进行安全谈心活动,明确其在安全上应注意的事项或安排其轮休,做到防患于未然。
4.4采用多种形式,提醒驾驶人注意
在每位驾驶人出车时,告知其当天的生物节律情况,对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在其车上插小红旗,以示提醒;或者把驾驶员当天的生物节律表打印出来贴在车上,对重要的情况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注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物节律情况,在车上放置一些小摆设提醒驾驶员。
5结语
生物节律与许多疾病关系密切,如睡眠障碍、抑郁症、肿瘤,为此我们要提高每一位驾驶人的身体素质。生物节律系统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工作中与领导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导致节律紊乱,出现与人体生物节律不相吻合的异常现象,要求每个驾驶人在掌握自身节律特点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各类环境对自身节律的影响充分考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应在安全上多留一份心,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探索事故隐患中的人体生物节律因素[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1,4(2).
篇8
感染的源头科室。目前,已有学者报道了检验科等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实例,因此,生物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源对每天与血液密切接触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自身感染和对患者的医源性感染,确保环境的生物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笔者就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报道如下。
1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的风险
1.1生物安全知识教育滞后
基层医院一般比较重视员工的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对生物安全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导致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匮乏。
1.2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漠
检验人员均具备医学常识,也清楚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但常年接触,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放松了戒备,特别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忽视自我防护。有些人员不戴工作帽、防护镜、口罩、手套进行操作,甚至在工作场所饮水、吸烟、进食,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间,不洗手接听手机等。有的人员在仪器出现故障时,急于抢修,接触标本污染的仪器部件时,也容易忽略防护措施。虽然强调了垃圾分类丢弃的制度,但我们在突击检查时仍然可以发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
1.3工作区布局欠合理
由于基层医院经济条件较差、资金困难,因此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造成房屋拥挤,未按作业流程设计,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不分明。各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屏障,或由于房屋陈旧老化,通风采光欠佳,因此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机会,有些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差,一般没有配备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不具备应急处理的功能。
1.4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
由于检验科面对全院标本,通常超负荷工作;检验人员长期与传染病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接触,并且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随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标本溅撒、皮肤破损、手部被刺伤的意外,因此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基层医院经费有限,因此对医疗废物、废水、医疗垃圾处理机构的设施投入不足,难以胜任和达到医疗废弃物安全化的任务和目标。
1.6卫生员是生物安全的薄弱环节
卫生员是医院招聘的下岗人员,其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医学知识也知之甚少,而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理、临床标本的收集、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废弃标本等的处理,也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
2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2.1对各类人员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各级医院领导应重视员工的生物安全教育,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力度,领导职工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和培训,使医院生物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务必使包括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实习学生在内的人员全面培训,树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学习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的有关规则;学习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规,检验科进而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应急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等。务必严格执行和落实以上制度,并委派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布置、检查、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是否按时填写表格并签名,医疗废弃物收集的重量等,对不按制度办事者、违反操作规程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实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2.2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遇到职业暴露的员工除及时处理外,还应上报预防保健科备案。
2.3 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防护设备
医院应合理安排资金,尽量创造条件添置生物安全柜、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可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有条件的单位可安装实用经济型的感应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可减少交叉感染。
2.4改造工作区域条件严格划分区域
创造条件改造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空气对流。检验科应合理设置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并有明显的标识,不同区域具备不同的功能,工作人员严禁将传染源放入清洁区,保证达到生物安全标准。
2.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疗废弃物收集和上交的重量要符合,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流入社会,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分别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和黑色垃圾袋收集后集中无害化处理。污染的采血针头、刀片等须放入利器盒存放,高压消毒后再行处理。
2.6规范采血检验报告单无害化处理
静脉采血必须实施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手指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检验报告单提倡通过计算机传输在清洁区2次打印或采用微波、化学熏蒸等方法消毒后发出,逐步实现与病区联网,无纸化办公。
2.7培养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
(1)检验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班,必要时穿隔离服、戴口罩和眼罩。操作时戴医用乳胶手套,但注意手套不能反复使用,发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2)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工作前和工作后,均要认真洗手,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每接触1例患者洗1次手。
(3)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严加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检验过程中出现污染的针头锐器损伤皮肤和黏膜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再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并包扎伤口。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检验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医疗环境的安全,在基层医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但只要领导重视,一定能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卞金陵,杨群芳,侯兵.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
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 2008,(08)
[2]赵智凝,,孙艳丹.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对策[J]现
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02)
[3]宋庆璋,刘瑞东,马志国. 生物安全柜动态条件下空气
细菌污染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06)
[4]胡育慧. 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7,(22)
[5] 陈利.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实用医技杂
志, 2007,(29)
[6]曹希忠.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青海医药
杂志, 2009,(10)
[7]格日乐,虹波. 检验科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J]武警医
学, 2005,(06)
[8]张桂英,吴云雁.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J]
现代医院, 2009,(01)
[9]陈蜀岚,陈先云.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
篇9
1 引言
在人――车――路这个交通系统中,由于人的因素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数占97%左右,其中约有93%是由驾驶人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事故率,就必须做好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在驾驶人安全管理方面,多数局限于抓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和安全教育等,却忽视了人体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教育天天抓,客观环境和条件都不错,驾驶人自我保护意识、业务技术能力、责任心也都比较强,按常理不会出事故,结果竟出了事故。分析事故原因,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
2 生物节律的一般规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机体内,按照自己的特定的“时间表”,进行运动的规律。生物节律原理是1960年冷泉港国际生物节律座谈会以后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它反映生命活动周期与人类体力、情绪及智力状态间的明显关系的理论。人从出生那天起,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就开始分别以23天、28天、33天的周期以“期一一临界期一一低潮期一一临界期一一期……”的顺序循环往复,各按正弦曲线(如下图1所示)变化,直至生命结束。每个周期中期和低潮期各占一半,期和低潮期之间转换的期间为临界期。人的状态受这3种生物节律的影响。在期,人处于相应的良好状态;在低潮期,人则处于较差状态;三节律曲线与时间轴相交的那一天为“临界日”,或包括其前后各1天为“临界期”,人处于此间状态最差,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处在变化过渡之中,是最不稳定的时期。三节律曲线各时期人各方面状态的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计算,在一个人的70年生命范围内,智力与情绪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55天;情绪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80天;智力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共有70天。三重临界期是更少的。在双重临界期特别是三重临界期,应注意避免人的失误,以防止出事故。
3 生物节律对驾驶人安全行车的影响
驾驶人操纵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从环境(包括车内环境和车外环境)获取相关信息,经大脑中枢器处理(思考、判断),由手脚做出相应的控制动作。驾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统计表明,由于驾驶人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15%左右。驾驶人当日的体力、情绪、智力对整个驾驶操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他的生物节律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者指出,在体力的低潮期,体力和耐力下降,易疲劳。人疲劳,反应就会变慢。正常情况下,驾驶人从接收信息到做出反应约为0.5s,而全身困倦的驾驶人就需要18s,按汽车车速为50km/h计算,18s可行驶240m,比正常情况多233.06m,这对行车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在情绪的低潮期,驾驶人精神恍惚,喜怒无常、烦躁,易产生烦恼情绪,有烦恼情绪的驾驶人,开车注意力会发生偏移,对交通环境的感知减弱,容易遗漏必要的信息,而引发交通事故。生物节律的期,人表现得精神旺盛、生机勃勃、心情愉快、思维灵敏、记忆效果好,对驾驶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愉快情感的产生对工作是有利的,但极度愉快会导致过于激动,容易使人不时回味而沉浸在欢乐之中,从而出现凝神,旁若无人,思想开小差,引发交通事故。
驾驶过程需要驾驶人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驾驶这个行为上,在智力的低潮期,人的判断能力下降,很难从众多复杂的交通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特别在凌晨2―4点生物节律最“脆弱时间”,这时人的注意力几乎降到了零,驾驶人往往对出现的小状况不能做出最佳反应,在慌乱中使小状况变成了大事故。
最危险的是临界期,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生理、心理均处于频繁的变化中,人体各器官之间可能会出现失调现象,比如自我感觉明显不好,对工作或生活的情绪低沉,遇事会出现忧郁寡断,很容易肇事。据有关资料统计,驾驶人责任事故的发生有50 ~70%是在“临界期”之中发生的。
4 生物节律在驾驶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提高驾驶工作的可靠性,我们要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到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实践证
明这非常有效。江苏省某汽车运输企业,从2003年2月起开始运用生物节律指导安全管理,当年发生事故总起数较前一年下降了42%。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4.1 强化教育,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通过开设培训班或讲座等形式,使得运输企业得管理人员乃至每一位驾驶人了解生物节律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安全驾驶的重要意义。
4.2 依表行事,科学安排驾驶任务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绘制出每一位驾驶人的生物节律表和生物节律曲线,从中查出每位驾驶人每月的最危险区,危险区和临界区,以图表的形式公布在安全活动专栏内,并据此安排相应的驾驶任务。
4.3 健全安全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区别管理
车队或班组长要具体掌握每个驾驶人的生物节律,对于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由车队分解到班组和个人进行联保,由班组承包个人的安全,不许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单独出车,对于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要进行安全谈心活动,明确其在安全上应注意的事项或安排其轮休,做到防患于未然。
4.4 采用多种形式,提醒驾驶人注意
在每位驾驶人出车时,告知其当天的生物节律情况,对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在其车上插小红旗,以示提醒;或者把驾驶员当天的生物节律表打印出来贴在车上,对重要的情况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注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物节律情况,在车上放置一些小摆设提醒驾驶员。
5 结语
生物节律与许多疾病关系密切,如睡眠障碍、抑郁症、肿瘤,为此我们要提高每一位驾驶人的身体素质。生物节律系统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工作中与领导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导致节律紊乱,出现与人体生物节律不相吻合的异常现象,要求每个驾驶人在掌握自身节律特点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各类环境对自身节律的影响充分考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应在安全上多留一份心,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探索事故隐患中的人体生物节律因素[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1,4(2) .
[2]马骏编著.交通运输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篇10
2.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可导致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②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若操作不慎,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不按规程操作,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生物安全隐患。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①实验室环境条件差,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未配置生物安全柜,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如果管理不严格,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②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细菌可能产生变异,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辐射安全隐患。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导致身体损伤。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安全教育优先。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因此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完善制度为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所以要落实制度,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养殖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时代,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总趋势。规模化猪场的生猪饲养数量大、饲养密度高、活动范围小、应激因素多,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生物安全管理作为综合性控制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越来越受到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重视。本文对猪场场址选择、猪场布局、猪场设施等应该在猪场建设时就应该解决好的生物安全问题和规模化养猪场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问题不加阐述,仅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简要谈谈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几个要点,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谨慎引种
规模化猪场引种如果引入致病性的病原体,对无免疫力的健康猪群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因此,引种要特别谨慎,严防引入病原体。
引入种猪只能从非疫区的无特定致病性病原体的猪场引种,引种前必须了解供种场的疫病控制情况,引种双方需要互通猪群健康状况、疫病暴况、血清学检测结果、尸体剖检情况、猪群生产性能等信息。供种方的产地疫病控制措施的相关信息对于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和诊断检测结果的正确解释都非常重要。在种猪运输之前,供种方应该将诊断检测结果提供给引种方的相关人员(最好是主管兽医),以方便为购买的种猪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准备。规模化养猪场引入种猪使用也要注意同样的问题。
引进的种猪到达猪场时,必须与猪场原有猪群进行隔离观察30~45 d,经补注疫苗、驱虫、再次检测特定病原体为阴性、带猪喷雾消毒后才可以并入生产区。
2 管好员工
规模化猪场要管理好员工,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要求员工遵守猪场的生物安全要求,这对规模化猪场的管理非常重要,也是规模化猪场内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规模化猪场的员工一般安排定期集中休息,要求员工休息期间尽量不要接触动物和未加工的新鲜家畜肉品,员工休息结束返回猪场时,应该脱掉自己的便装和鞋,经彻底沐浴后,换上在猪场内专用的衣服、鞋、工作服才可以进入猪场。猪场一般不允许其他人员进入,如果其他人员确因工作需要进入猪场,要遵守员工回场时的相同规定。猪场要尽量减少设备移出和移入猪舍内外,必须进入猪舍使用的设备,必须进行清洗和消毒后才能进入猪舍使用。猪场兽医不到外场出诊,严禁外人进生产区挑选生猪,饲养人员不能相互串舍。
3 管好车辆
污染的车辆对猪场的生物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只要有可能,就要限制车辆进入猪场。粪便可以携带大量的致病性病原体,也可以为病原体的长期存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进入猪场运载生猪的车辆应该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完全干透后方可进入猪场。合理的情况下,待售猪舍应该建在猪场的边缘区,外来运输动物的车辆只能停靠在猪场的专用上猪台周围附近,任何时间都不允许进入猪场生产区。对车辆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依次为:生猪运输车辆、粪车、场外饲料运送车、场内饲料运送车、业主用代步小汽车。
4 控制生物媒介
野生动物、鸟、犬、猫、啮齿动物和昆虫中的蚊、蝇等动物可以起到致病性病原体传播媒介的作用。规模化养猪场应该结合本场的环境情况,采取必要的合理的防控措施控制生物传播媒介。
灭蚊蝇:一是经常性整治好舍内外环境,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二是用捕蚊器、捕蝇器捕蚊、捕蝇。三是使用养殖场专用杀灭蝇蚊等昆虫的药物喷雾于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笼舍表面,杀灭猪场的苍蝇、蚊子、虱、跳蚤、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
灭老鼠:在猪场出现洞穴时立即堵塞;使用鼠笼、鼠夹之类工具捕鼠;猪场应每个季度定期除鼠1次,使用敌鼠钠盐作毒饵,此法安全有效。
防野鸟:宜用孔径
猪场内禁止饲养犬、猫、鸡等畜禽,严禁外来宠物进入生产区。
5 落实无害化处理
病死猪的处理方式包括焚烧、掩埋、堆肥处理和化制。病死猪的处理方法应与猪场的生物安全程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病原体的引入风险降至最小。化制处理通常是处理病死猪和扑杀猪以及被污染的垫料、剩料、粪尿、垃圾等,要挖坑并撒上消毒剂深埋,或浇上柴油焚烧。深埋或焚烧必须要在隔离区较远的地方。平时猪粪应运往场外隔离区的堆粪场,挖坑堆积,并在上面覆盖泥土密封发酵。42 d后可出肥清坑。患口蹄疫、猪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的病猪及带毒猪必须扑杀。如果本地建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规模化养猪场的病死生猪应必须由当地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猪场不得私自处理病死猪。
6 落实防疫消毒
消毒是杀灭和消除停留在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是实施猪场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规模化猪场的消毒首先要明确消毒对象,然后选用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是用好猪场大门口的消毒设施对进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二是做好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地面道路的清洁和环境消毒工作。三是要特别重视饲养人员消毒。四是加带猪消毒。五是空猪舍的消毒要彻底。六是运输车辆的消毒要细致充分。
7 科学饲养
规模化猪场科学饲养必须坚持的准则是:饲料优质全价、饮水清洁无污染、坚持“自繁自养”。相对而言,不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为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猪群提供优质配合饲料比较容易。推行适度“全进全出”制度,对繁殖母猪实行同期,集中配种,集中产仔,做到“全进全出”,以便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以后能集中进入保育猪舍、育成猪舍、肥猪舍,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后再接纳新的猪群。推行比较完全的“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就是采取多点式饲养方式,即将种母猪、保育猪、肥育猪或断奶―肥育猪饲养在不同的饲养场,执行这样的“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就能够对猪场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从而打破部分“全进全出”而导致的疾病循环。
8 定期驱虫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密度大、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繁殖、传播也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全群感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缓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时危害会更大。特别是患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球虫等寄生虫病时,寄生虫会侵入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拢。所以猪场要定期做好驱虫工作。猪场中种公母猪饲养年限较长,寄生虫感染机会多,是猪场主要的带虫者,是传播寄生虫的源头,因此种猪寄生虫的控制是猪场寄生虫控制的关键。如果对全场猪群实施驱虫,应按要求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并对粪便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
9 搞好免疫接种
篇12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课程,是以掌握病理状态下人体组织结构、细胞形态为特征的形态学科。病理实验室是病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为病理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病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指实验室缺乏安全意识和管理措施,在制作病理标本过程中,经常使用甲醛、二甲苯、氨水、DAB显色剂等有毒、致癌的化学物品,实验室废弃物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工作人员接触到病变的组织标本、尸体等对自身健康造成的影响等。这些不安全的因素,轻者会造成对工作人员自身的伤害,重者殃及社会,造成环境污染和传染病的流行。因此,病理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探讨的一个问题,现将病理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同道们在实践中参考:
病理实验室对预防生物污染的意识不强,没有制定专门的安全管理规定和预防措施,没有定期进行危险化学物品、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管理不够。病理实验室应统一思想、制定措施、加强管理。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等规定,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关于病理技术、职业防护、医院感染、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培训,同时定期不间断的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制定防范生物污染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定,由专人负责,加强监督力度,由责任人定期检查科室的环境和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病理实验室的建筑设计不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危险化学品、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不相适应,基础设施基本达不到国家相关管理和规定。有的实验室没有将办公室和试验区分开,缺乏有效的独立的排风排污系统。2005年10月1日国家颁布施行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通用要求》,规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建设的原则。将办公区和试验区、污染区和清洁区分开,实验室必须设置独立的排风及排污系统。禁止将个人物品、食物、书籍等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区和污染区,地面和实验台的消毒由专人负责定期执行。
病理实验室没有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做好和加强有害样品损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在制片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毒、致癌的化学物品。工作中应尽量用无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如:TO试剂代替二甲苯、无毒封片剂代替普通封片剂,AEC显色剂代替DAB显色剂等,尽量不用或少用有毒试剂。我国颁布的《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有关于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要求,实验室应按要求配备,并请专门的监测机构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室内环境监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实验室内放置一些花草树木,既可以帮助吸收有害气体,又可以美化环境。
病理实验室没有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和有害化学液体,造成实验室周边环境污染,甚至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危害社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化学物品应集中存放在阴凉通风的房间,统一管理、定期检查。取材、染色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水需要通过污水处理消毒后排放。取材后剩余的组织、医疗废物如到期的蜡块、玻片以及切片时产生的碎屑、用过的一次性刀片,一律按规定集中消毒处理或销毁。使用过的废弃化学物品如甲醛、酒精、二甲苯等采取同类废液集中存储,有条件的可回收再利用,数量较少不能回收的可燃有机毒物废液集中后燃烧,大量没有条件回收的废液可转移给专业处理场进行处理。
病理实验室没有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缺少必要的个人防护手段。实验室应配备常用的消毒急救包,取材、切片、穿刺时如不慎被锐器所伤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工作时一定要穿工作服、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取材和尸检时必须穿防水隔离衣、戴防护眼镜。取材、尸检后要及时将器械清洗并浸泡消毒。取材室和尸检室使用后要及时清洁台面和地面。穿刺时必须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穿刺前应洗手消毒。常规切片机和脱水机、包埋机、染色架等常规设备也要定期消毒,物体表面可采用500mg/l健之素消毒擦试,紫外线照射30分钟即可。实验室一定要严格消毒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总之,病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不仅危害到工作人员自身的健康,也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和传染病的流行。只要单位、科室和个人高度重视,强化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管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病理实验室的安全质量,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安全优美的工作环境。
篇13
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
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
实验室外禁止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
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4.
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5.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
6.
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7.
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
8.
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
9.
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架必须擦拭、消毒。
二.
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不得带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3.严格禁止用嘴吸液。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禁止舔标签。
3.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4.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小程度。任何使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5.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6.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7.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当潜在的危险物溅出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工作台表面应消毒。
8.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三.菌种管理制度:由于微生物细菌室工作内容仅限于临床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因此本工作完成后作灭菌消毒处理,原则上不保留菌种。
四、本制度适用于检验科任何检验室。
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