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养老院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养老院调查报告

篇1

虽然这次实践我没有用到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但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与交往能力,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前来之不易,而且作为子女的人们应该多多想想在家的父母亲们,要常回家看看。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穿街走巷,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做着自己计划好的事。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要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这次的实践中不会有人告诉我这些,我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而且要自己做,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同时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让我思想更深一层。

在与老人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很多生活趣事,也知道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上的满足。从他们身上我还学到了挺多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我也和他们交流了我所学到的一些知识。

篇2

[7] 褚婧,孙鹃娟.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诸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8] 周秀慧,焦亚波,李汉,等.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J].价值工程,2012,(3).

[9] 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0).

[10] 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

[11] 同[6].

[12] 初炜,胡冬梅,宋桂荣,等.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

[13] 袁秀,阳四,王辉,等.城市居民养老意愿与养老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邯郸市为例[J].经济论坛,2012,(4).

[14] 同[9].

[15] 同[10].

[16] 同[13].

[17] 段贤来,朱继臣,张敏,等.安徽省城镇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

[18] 同[7].

[19] 曾子昂.关于武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报告[J].科技创业月刊,2013,(3).

[20] 丁煜,叶文振.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1,(2).

[21] 宋宝安,杨铁光.观念与需求: 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22] 同[12].

[23] 丁华,徐永德.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24] 周宇.养老机构发展呼唤创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机构的调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25] 同[8].

[26] 同[13].

[27] 赵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态度的调查报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8] 同[12].

[29] 同[20].

[30] 同[10].

[31] 杨晓龙,李彦.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烟台市的1273 位老年人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 2013,(2).

[32] 同[19].

[33] 宋红玲,陈志菊,顾桐语,等.南通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6).

[34] 同[7].

[35] 同[10].

篇3

他说,2010年,全国老龄办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发展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推动《老年人养护院建设标准》《失能老年人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和《养老机构等级划分标准》的颁布实施,适时《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报告》和《全国老年人失能状况的调查报告》。

此外,全国老龄办还将认真组织开展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编制起草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认真组织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老年温馨家庭创建活动,并继续做好基层老年群众工作。

(卫敏丽)

二、民政部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高龄津贴制度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近日在天津市鹤童老年福利协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养老院院长论坛上透露说,我国将采取有效措施从三方面规范高龄津贴制度。

王素英介绍说,2009年以来,各地纷纷探索建立高龄津贴制度,特别是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率先出台政策措施,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高龄津贴制度的省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国大部分省份也相继建立了程度不同的高龄津贴制度。

王素英表示,今后民政部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这项制度。一是要求各地统一本区域的津贴标准;二是要求各地优先将80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纳入保障范围;三是要求各地通过银行按月向符合标准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

王素英希望各地民政部门能对本地区的高龄津贴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确保这项工作能够规范有序进行,使老年人真正得到实惠。

(周润健)

三、我国将全面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近日在天津市鹤童老年福利协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养老院院长论坛上透露说,我国从今年起将全面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王素英强调指出,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以来,民政部先后在全国实施了县区社会福利中心、爱心护理机构、示范性养老基地等工程项目,建设了一批种类多样、社会急需的养老机构。

篇4

工作中注意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调查研究。在我市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为加快中职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我们对我市中职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化、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这一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丹东市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事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建议。该调查报告获全市计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调查报告获市政府机关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篇5

马莉太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刚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回到法国,她和老公一起去探望了很久没有联系过的表兄。76岁的马莉虽然不习惯坐飞机,可仍然每年至少乘坐一次。每当这对老夫妇随老年人协会的伙伴们旅游回来后,他们总是容光焕发、兴致勃勃的。她的小本本上记满了各个旅行社的价格、折扣,并早就进行了比较,每年她都能买到最便宜的飞机票去旅行,度过最美好的时光。

当然,法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很多样,除了许多像马莉太太这样的老年人之外,不少退休者即使自己有房产,也还是愿意住在养老院里。据法国就业和互助部1999年10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法国有47.5万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其中95%的人年龄超过65岁。他们当中87%的人同子女保持着联系,三分之二的孩子,每月至少会去养老院看望父母一次。

养尊处优的老人村

由于法国老人更加青睐养老院,为了让老人生活得快乐,活得更有尊严,法国政府专为这些老人设计了代替敬老院的村庄。

位于伊芙琳省什弗赫兹谷地的圣雷米老人村,处处可见如茵绿草。村里的居民都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84岁左右。为方便老年人的生活,村内邮局、杂货店、图书馆、美容美发店、健身中心、游泳池、酒吧、餐厅、音乐厅、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桥牌、舞会、音乐会、森林野餐、戏剧课、雕塑课、绘画课及水中体操,更是老人们的精神食粮。这些活动通常由年轻人负责策划安排。村里共有200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28岁。

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可以在村里享受快乐而充实的生活。病痛缠身、行动不便的老者,也可以安心住进特别设计的屋内,由一批专业医务人员照料。这些老人的生活与地方社区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村里的泳池,每星期三免费开放给邻近地区的小学童上游泳课。这些孩子每个月由老师带队,到村子里吃一次晚餐,跟老爷爷、老奶奶谈学校的课程及趣事。放长假时,老人村更热闹。从各地来的家属,与老人们欢聚一堂陪他们吃饭,有的还会住上几天。

法国老人无论是选择独立生活,还是进驻老人村,都体现了现代法国老人的一种“人老心不老”的精神状态。尽管人到晚年,但是他们不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依赖子女,独立生活,是法国老年人推崇的,但是他们也不会放过享受亲情的机会。每当孩子来探访时,老人们喜悦的心情都难以言表。这就是法国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

法国“颐养天年”的小镇排名

篇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养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公立养老院毕竟床位有限,并且公立养老院大多数针对孤寡老人,加上就业压力的加大,现在年轻人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大多数年轻人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所以民营养老机构无疑是这些老人的理想归宿。因此,本文对重庆市民营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和入住老人的家属以及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并以此为依据,了解重庆市民营养老机构的基本现状和重庆市老年人的需求,以重庆民营养老机构管理者的角度为重庆市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提出一些策略,并且为有想法自主创业民营养老机构的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二、重庆市民营养老机构和养老方式的基本介绍

(一)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重庆市15个市辖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渝北区、巴南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大足区 )总共有273家民营养老机构。据市民政局统计,我市每74名有养老需求的老人才有一个床位,不难得出,重庆4.5万老人急需养老服务,因此重庆民营养老机构的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二)重庆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基本情况

重庆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年龄基本在45岁以上,并且基本素质较低,特别是医疗意识较淡薄,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老人基本上不能给予良好的照顾,因此重庆民营养老机构需要从自身出发向医疗型养老机构发展。

(三)重庆市老人养老方式:1、居家养老方式2、社会福利养老3、民营机构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养老机构内以65岁以上的年龄层(占73.48%)为主,并且以女性老人(共141人占61.30%)为主,她们大多无配偶(未婚、丧偶),占了78.70%,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为退休金(63.91%);绝大部分(85.22%)老年人都是第一次入住养老机构,由于我国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较晚,目前很多基础的设施仍然不够完善,并且大多医疗护理条件差。因此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向医疗型养老机构发展必将是今后的趋势。

四、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

(一)重庆市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1.需求量远大于供应量,难以满足强大的养老需求

第六次人口调查结果显示重庆人口数目为2884.62万人,65岁以上人口数目为333.41万。由此可见,重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是相当大的。但是重庆市民营养老机构的床位设置按照前面调查报告的最大数算才仅仅有35800床位,显然重庆民营养老机构的需求量是远远大于供应量的。

2.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下

重庆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普遍比较低。在面对如此大的养老需求下,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这么低,是因为重庆民营养老机构本身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低,致使护理人员对老人的照顾不周,老人家属就不愿把老人送进这样医疗条件差,并且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的民营养老机构。

3.资金短缺,影响机构的正常运营

民营养老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相当严重,为了缓解资金问题,很多民营养老机构普遍都采取减少护理人员、让一个护理人员护理多个老人或者增加收费的方式,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服务质量以及机构的经营。

4.护理人员数量较少,难以满足老人的服务需求

在调查中,很多护理人员需要一个人照顾几个老人,只有16.67%的护理人员是专职照顾一个老人。因此不难想象,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内护理人员对老人的服务质量是可以想象的,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

(二)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向医疗型养老机构发展的策略分析

1.政府应该给予重庆民营养老机构相应的帮助

一直以来,昂贵的土地是民营养老机构的一只拦路虎,要想兴办一个一亩的养老机构,土地成本就需要上百万,因此为了降低重庆民营养老机构的土地成本,政府应该适当减免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和使用税等费用,让重庆民营养老机构能把成本用在医疗服务上。

2.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策略分析

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加软实力,努力和政府、医疗机构合作,让重庆民营养老机构向医疗型养老机构发展。

首先,积极与大型医疗机构合作。民营养老机构不像公立养老机构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重庆民营养老机构管理层需要和就近的医疗条件较好的公立医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医院的专业人员定期给入住老人进行检查,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当遇到突发性或者急性疾病时,能确保老人和医院的快速连接,甚至无缝连接。其次,严格控制入职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同时也应该定期组织对护理人员护理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让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越老越高。

参考文献:

[1]金丽英.宁波市海曙区城市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3.

[2]姜辉.我国养老院经营模式探讨[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沈晶.民办公助养老院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3.

[4]李兴密,郭立.浅谈我国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J].价值工程,2015,10.

篇7

Key words:Suzhou facilities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简介:张凌晨,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 于2006年2月24日发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到2020 年, 老年人口将达2.48 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 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 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 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 倍”。苏州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而且在机构养老建设情况上也排在全国前列,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苏州机构养老进行探究。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

所谓机构养老主要指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苏州市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是全国最早的老年型的城市之一。苏州市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众多的老年人口对居住、饮食、医疗、健身、娱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机构养老运作与管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苏州市老龄人口老龄化现状

苏州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每年以一定的规模在递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苏州市民政局于2008年3月22日的《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称“2006年,按户籍人口统计,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8.02%,比2005年增加5.85万人,增长0.61个百分点”。2007年苏州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8.20%。截至2008年底,苏州市有在籍老年人口120万,占总人口的19.50%。

2.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苏州市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2006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数约为111万,而2008年底老年人口在120万左右。苏州市老年人口数以每年4到5万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129.3万,到2030年将上升至247.7万,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进入了高龄老人的行列。苏州市各区域具体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太仓市老龄化程度已达到21.69%,平江区也达到了20.61%,而常熟市则为19.91%。老年人文化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文体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相应的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无法满足迅速老龄化的需求。

(二)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分析

苏州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仅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设施的多样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以苏州市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为例,截至2008年底,苏州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0万左右。苏州市统计局2008对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进行了统计抽样调查,市区城市家庭60岁以上老人中有13.79%选择住养老院作为自己希望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意向,住养老院的占15.13%。因此至少约有16.548万(120万×13.79%)老人有住养老院的期望。但是由于养老院价格及其他各种原因,实际有效住养老院的需求在期望的基础上有一定缩减的。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及供需矛盾分析

苏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机构养老的建设。2008年苏州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制了《关于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苏州机构养老得到很好很快的发展,但是在设施供给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

1.苏州市机构养老设施供给的种类

苏州市提供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医疗卫生、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和信息咨询四大类。其中包括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康复院、临终关怀机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诊所、健身器材、图书馆、计算机室等。

2.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给数量

由于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因此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苏州市机构养老总体上供不应求,老年人对设施的占有率比较低。平均每千名老年拥有的养老院的床位为15张。到2006年底苏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58所,总床位16527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57%;入住老年人数9327人,不足老年人口的0.9%;建筑面积469957.9万平方米。《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统计:“其中民办养老福利设施21所,股份制2所,各种养老福利设施总投资94671.39万元”;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29所,总床位3449张,入住老年人数2089人,占床位数60.6%;敬老院120所,总床位11772张,入住老年人数6417人,占床位数54.5%;护理(临终关怀)9所,总床位1306张,入住老年人数821人,占床位数62.9%。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分析

由于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裂变成现在流行的核心家庭,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的家庭及其子女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社会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机构养老。因此一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所提供的照顾服务成为家庭照顾的有效补充。苏州机构养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大量增加的需求,又显得严重不足。在苏州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为15张,而发达国家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数在五年前就已经超过50张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在增加,因此对护理院和社区医院、卫生站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今苏州几乎一个区或县级市才有一家护理院。对于健身设施来说,通常是很多才拥有几件的健身器材,一般都有人在使用了,常常要排队。

三、完善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一些建议

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机构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信息咨询需求。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关系到未来稳定发展的重要事业。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现给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做好规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调动各方资源参与机构养老建设与管理。以形成资源共享新局面。认真做好机构养老建设的规划,将机构养老纳入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不仅要在量上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健身设施、老年大学,而且应该更加注重这些设施针对不同需要的具体分类与合理的地理安排。

(二)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

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养老机构的建设,将机构养老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拨款。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养老如机构设施建设用地、用房优惠政策、机构养老收费优惠政策、机构养老事业的税收政策、福利彩票政策对机构养老建设予以优惠和倾斜。

(三)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的领域内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以降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其收费。如学校有些长期闲置不用的教室等可以开辟出来做养老院;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的体育场所、健身设施可以向老人开放(可以收取少量费用,或直接由政府补助给学校)。还可以多吸收志愿者参与到老年福利事业中来,与一些志愿者团体建立稳定的关系,志愿者定期服务,可以减少如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养老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因而促进收费的降低。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组织,吸收社会捐赠,来办机构养老事业。

(四)针对需求,建立设施项目

根据老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等对他们进行特点和需求分析,更加全面的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多与老年人交流与沟通,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建议,提供相应的设施。根据不同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上的不同,建造各种规模与档次的机构养老设施,并注意设施的配套,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关注老人精神生活。多在社区建设一些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场所,增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材,增加室内老年活动室和娱乐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的机构养老建设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苏州市民政部相当重视机构养老,但是机构养老的供给和设施的使用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设施供不应求、种类单调、分布不均、收费过高等。苏州市要立足自身,完善立法,做好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建立数量充足且符合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机构养老。并且要针对老年人特殊的需求,建设多层次多样花的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要。后期做好监督管理,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机构养老的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24

[2]苏州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30年将上升到247.7万.苏州日报.2008、11、29

[3]社会化养老体系扫描.苏州120万老人安享快乐和谐.苏州日报.2008、12、4

篇8

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终点,是人生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话题。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显著,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待死亡问题多采取回避态度。据国内文献[1,2]报道,老年人是我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老年人对死亡的高度恐惧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我国老年人的死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也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1 对我国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研究

1.1 定义

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它直接影响个体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生命质量[3]。

1.2 我国对老年人口死亡态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香港和台湾地区[4]才逐渐开展对死亡态度的研究,而大陆地区90年代才开始起步,至今,国内有关死亡态度方面的研究依旧很匮乏[5],尤其是对老年人口死亡态度方面的调查文献还很少。王雪莲对社区居家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居家老年人面对自我死亡有着乐观对待、无所谓、害怕及拒绝思考四种类型[6]。董佩芳、沈晓如等对杭州市两所三甲级综合医院60周岁以上的216例住院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对死亡接受态度的人数略高于持排斥态度的人,但绝大多数人对死亡持模糊态度[7]。王叶熙、康红芹[8]调查分析了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至少有十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身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老年人已成为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老年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行为,这给老年人自身、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崔静、张淋淋等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最高,对死亡存在回避和忌讳心理;其次,自然接受维度得分较高,能较坦然地接受死亡,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存在矛盾心理,同时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逃离导向的维度得分居中,可能因为疾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及经济负担;死亡恐惧与焦虑的维度得分较低;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维度得分最低,表明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相信死后有更好的世界存在,可能与其宗教文化密切相关[9]。黄子玲对江西省部分县城的养老院老人与居家老人死亡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居家老年人和养老院老人在死亡逃避上并无很大差别,但对死亡恐惧或焦虑和死亡接受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居家老人对死亡更为恐惧或焦虑,而养老院老人相较之则更能接受死亡[10]。

2 对我国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文化程度

国内外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文化程度与个体死亡态度呈正性相关关系[11],这与董佩芳等[7]、黄子玲[10]的调查结果一致。而刘丹萍、李宁秀等[3]的研究结果则显示:文化程度对社区中老年人口死亡态度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2.2 身心健康状况

刘丹萍、李宁秀等[3]研究结果显示:患有慢性病的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口对持接受态度的发生比是不患有慢性病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口的1.367倍。董佩芳等[7]研究认为,身体、心理状况好的患者比身体、心理状况差的患者能较乐观地看待死亡问题,这与王雪莲[6]、Abdel Khalek、Lockhart的研究结果一致。

2.3 家庭经济情况与医疗支付方式

刘丹萍、李宁秀等[3]研究表明:月收入高(3000元及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口对死亡持接受态度的可能性大;崔静、张淋淋等[9]研究分析得出:自费医疗费用的老年患者其死亡恐惧与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公费和社会医疗保险者。

2.4 和社会意识形态

崔静、张淋淋等[9]调查显示:有者其趋近导向死亡接受维度得分高于无者,这与王雪莲[6]、黄子玲[10]对居家老人和养老院老人的调查结果一致。而董佩芳等[7]、刘丹萍、李宁秀等[3]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对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的死亡态度无显著影响。王叶熙、康红芹[8]的分析得出:当今社会对死亡持有否认、逃避、拒绝的态度,使死亡遭到了扭曲,很多老年人因此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感。

2.5 死亡问题的接触情况

崔静、张淋淋等调查结果显示:家中未谈论过死亡或会有不舒服气氛家庭的老年患者的死亡态度多数是焦虑、恐惧或逃避,这与刘丹萍、李宁秀等[3]、董佩芳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董佩芳等的调查还显示:有过重病经历、接触过垂危患者的老年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更成熟。

2.6 其他因素

婚姻状况、配偶是否健在、职业等因素也会对老年人死亡态度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3 结论

通过对上述文献得回顾和总结,目前我国老年人对待死亡问题时,大多数仍然是恐惧和焦虑,不能坦然面对死亡。只有少数老年人能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他们真正面对死亡问题时,还是会采取回避态度,忌讳谈论或接触死亡。介于上述情况,提醒我们,我国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了,经过对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让我国老年人能够科学的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从而提高老年人的暮年生活质量。现在我国的死亡教育还处于探索的边缘,而且多数开展在学校,针对老年人的死亡教育研究寥寥无几,因此,系统地对我国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的干预措施,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金香.试析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死观与生死态度之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1(1):36-41.

[2]陈金香.构建老年人和谐生命:关于老年人生死观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1):7-9.

[3]刘丹萍,李宁秀,刘朝杰,裴丽昆.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2):41-44.

[4]郭琳.国内外死亡态度研究概况[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10(22).

[5]陈四光,金艳,郭斯萍.西方死亡态度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1).

[6]王雪莲.居家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4):2571-2574.

[7]董佩芳,沈晓如,金莉莉,陈琴蓝,杨燕,吴美蓉.21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1,43(1):84-86.

[8]王叶熙,康红芹.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29(3):57-60.

篇9

一、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某一地区老年人的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占到全部人口的10%,或者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占全部人口的7%,则认为该地区已呈现人口老龄化的形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大陆人口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2182 万人,占 16.15%,同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2.89 个百分点。[1]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为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而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为促进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改善公办养老机构“高耗低效”的现状,破解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难题,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即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丈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①

天津市作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其老龄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据天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5.91万人,占1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8.66万人,占9.61% [2](2010―2015年天津市老人数量详见图1)。而市老龄办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的“天津市失能老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显示,2014年天津市失能老人总数为14.33万人,到2020 年,将会有17.09万人,到2030年,将会有21.48万人。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失能失智老人增长快、老人空巢化现象严重等特点。

为应对巨大的养老压力,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地发展,天津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于2014年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并率先对区级国办的12家养老院进行公建民营的改革。

在传统养老管理体制饱受诟病,遭遇发展瓶颈的背景下,“公建民营”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养老事业改革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明晰天津市养老院“公建民营”改革的成效,并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养老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本文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家“公建民营”养老院,运用SWOT分析模型,从内部优势、劣势及其外部机遇与威胁四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

1.概念界定

“公建民营”作为新型的养老机构运行模式,学术界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曾指出,“公建民营” 是指在新建养老服务机构时,各级政府按照办管分离的发展思路,由政府出资,招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去经办和管理运作,政府则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负起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责任,[3]并认为公建民营与公办民营有所区别,“公办民营”是各级政府和公有制单位在已经办成的公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基础上的改革,是盘活存量领域的改革,“公建民营”则是在发展增量领域进行的改革。[4]

天津市民政局在《关于推进我市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意见》中提出,从2014年起,新建公办养老机构建成后,一律实行公建民营;对于现有的、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逐步实行公建民营改革。由此可知,天津市实行“公建民营”的范围不仅限于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也涵盖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

因此,依据国家及天津市相关政策文件中的阐述,本文对“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概念采取广义上的界定,即由政府出资全部或大部分,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其中改革对象包括新建的、以及现有的、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该模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政府于微观事物中脱离,承担起行政管理与监督职能,旨在增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内在活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与水平。

2.模式解析

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运行模式,是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时也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其具体运行模式是由政府出资,以公益性为主要功能定位,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经过各地的探索实践,代表性的实施模式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参股、出让等方式。政府与市场通过签订合同形成合作契约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市场成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则从直接提供服务转变为购买和监督服务,二者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其具体运作模式图如下:

如图所示,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不同于公办养老院政府统包统办或民办养老院自我发展模式,该模式涉及了政府、市场与老人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政府与市场通过租赁、委托、参股、出让等方式订立合同与契约,建立合作关系,政府于微观事务中脱离,承担监管职责,市场根据自负盈亏原则,负责具体服务与运营工作,从而有效规避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这既是对我国21世纪初倡导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深化,也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对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采取的多元主体混合供给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尝试。[5]老人始终居于该模式的中心地位,既有政府为养老院的公益性保驾护航,又有民间团体提供专业服务,无疑大大提高了老人机构养老的生活质量。

三、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SWOT分析

SWOT 模型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应用广泛的有效分析管理模型。其优势在于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类内外部因素相匹配以进行客观性分析。目前该模型已成功分析了社区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等养老模式。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天津市“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基础上,同样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发现其不足之处,进而寻求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

1.“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内部优势

(1)公私合营利于优势互补

天津市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模式,就是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突破以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将政府与市场相分割的传统,以合同的形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便是采取“公建国办、股份制合作、吸收社会资金、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则是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委托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改善了公办养老机构高耗低效的弊病,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养老活力,也降低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门槛。同时,其在性质上仍为国办养老机构,既可以保证其公益福利性|,又能够发挥运营团队的专业性,从而保证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2)政府帮扶降低运营成本

天津市政府大力帮扶公建民营类养老机构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其运营成本,使运营团队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用于养老服务之中。这是民营养老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武清区第二养老中心的运营便得益于政府的帮助。相关部门仅收取少量管理费用,在养老院的装修改造过程,资金也全由政府部门负担,水、电、气均按民用标准收费。政府的大力帮扶,着实减轻了该运营团队的经济压力,减少了其后顾之忧,从而使其更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专业团队保证服务质量

“公建民营”运行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发挥专业化团队优势,实施智能化管理。其不仅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还配备有专业营养师,并与老年大学合作,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其医养结合的特色,更是有效解决了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其完善的设施与服务使其成为全市具有医养结合特色的“绿色养老基地、机构养老标准化服务示范基地、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双拥共建养老示范基地和南开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中心”。

(4)政府监管保证公益属性

天津市民政局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继续发挥托底作用,留有适当比例床位,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②在政府的要求与监管下,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对低保老人、五保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优先入住,对经济困难的老军人、老教师、劳模等实施优惠入住,其收费标准也远低于同等条件的其他民办养老机构。南开区养老中心同样优先为部队老干部提供养老服务,并计划预留5%的床位用于免费向“三无”和困难老人提供公益和养老服务。由此可见,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公益属性得以保障。

2.“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内部劣势

(1)发展经验不足

天津市自2014年起实行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该运行模式作为新生事物,无论政府或者市场都缺乏足够的发展经验。如何让公建民营型养老机构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政府与市场的如何分工才更有效,两者的利益又该如何精细划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细节性的问题仍需要双方一共摸索,共同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方能使得该模式更加完善。

(2)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

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备。目前该类养老机构存在医疗设施不齐全,医保报销尚未落实,导致医疗功能沦为摆设,老人生病仍需外出就医。同时招工难,对于公建民营类的养老机构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大难题。

(3)部分运营者过于追求利益

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市场机制的固有弊端,在进行社会化运营,激发养老活力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过分追求利润的风险。部分运营者一味追求盈利,极易忽略福利性与公益性。另外为了降低运营分险,个别机构存在拒收失能失智老人的现象。

3.“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外部机遇

(1)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运营,天津市对“公建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给予了丰富的补贴政策。主要补贴内容有: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困难老年人入住补贴等。运营补贴,即对收养生活自理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床位,每年给予每张床位补贴1050元;对收养生活不能自理(介护)和半自理(介助)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床位,每年给予每张床位补贴2250元;困难老年人入住补贴,对收养的政府重点保障的困难老年人,给予全额或部分住养资金补贴。③同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还可享有防范意外风险补贴等的优惠政策。多样的补贴与扶持政策,降低了其运营成本,利于其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养老需求的增多

截至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5.91万人,占1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8.66万人,占9.61%。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同时京津冀养老一体化的实施,无疑又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外出打工子女人数的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养老的刚性需求使得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不断增多的养老需求,意味着广阔的养老市场,因此,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这对于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而言,无疑是巨大发展机遇。

(3)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逐步受到冲击,许多老人不再将入住养老院视为被抛弃。相反的是,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在一项对天津市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九成以上的老人属自愿入住养老院。其中有53.1%的老人是为了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46.9%的老人是为了享受专业人员的服务。37.5%的老人为了能和老年人在一起,共同语言多。[6] 由此可见,养老机构已获得许多老人的接受与认可,而专业全面的服务则是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取市场份额的重要条件。

4.“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外部威胁

(1)政府监管存在疏漏

在公建民营运行模式中,政府主要承担监管职责,对民间团体的资质及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天津市政府相关文件中也表示,要建立严格评估机制,加大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的监管仍存在疏漏之处。例如在服务质量的监管上,一是由于服务质量难以量化,二是由于检查周期的限制,使得政府的检查也只能反映当时或部分情况,而无法及时全面地反映问题。

(2)相关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在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天津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进行公建民营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而在公建民营的实际改革过程中,则是由各区政府负责,天津市政府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文件。该做法既有利于各区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创造性的养老体制改革,但也容易造成各区标准不一、发展进程与质量差距大等弊端,从而阻碍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改革步伐。

(3)容易发生目标偏离

由政府出资,社会化运营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极易陷入公益与盈利的矛盾之中。公办养老机构的首要目的便是发挥“兜底”功能,虽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都曾保证托底功能,但在运行过程中,民间团队极易发生偏离,利用政策优惠建成高档豪华盈利会所,收取高额费用,将那些有实际困难的老人及普通工薪阶层拒之门外。

三、完善养老院“公建民营”模式的对策分析

综合以上对天津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SWOT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晰该模式的优劣势及机遇与威胁。为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弥足劣势,利用好发展机遇,有效规避及应对可能的威胁,依据SWOT模型,其战略组合如表1所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如下:

1.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天津市政府在有效激发各区政府积极性的基础上,要以立法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整体战略,做好统筹指导。应在民间组织的资格认证、评审程序、政府的具体职责、相关主体的违规惩处等各方面出台较为详细的法规制度,从而对各区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各区在具体改革中,也可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中的失误。同时也应鼓励各区依据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形成各有特色的养老机构,以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而保证天津市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在大方针的引领下,做到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2. 促进养老产业协会的建立与完善

养老产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既发挥着监督政府与民营组织的作用,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公建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对于各区政府来说,都是新事物,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而养老产业协会的成立,则为其搭建了一个经验交流,共同探索,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从而利于天津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助推该类养老机构向高质量高服务方向发展。南开区养老协会的成立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3. 建立多元公开的监督机制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监督机制。监督主体主要为政府、第三方及老人自身。政府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对服务质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政府应该完善监管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并听取养老机构的工作汇报,以保证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同时应引入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运用专业的技术与方法,对养老机构的服务等进行评估,以弥补政府监管中的疏漏之处。此外,老人的利益诉求最值得重视,却最易忽略。因此,各养老机构应当鼓励院内老人成立老人自治组织,对养老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并集中老人们对饮食、护理、娱乐等方面的意见,反馈给院方,保证为老人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4. 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

天津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首先应该坚持医养结合特色。医养结合成为许多老人选择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第一理由。而坚持医养结合还应完善以下细节问题。一是应当保证基本医疗设施的完浼白愎蛔ㄒ狄交と嗽钡呐浔福防止医疗设备沦为摆设。其次相应的医保报销制度也应积极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其次要注重护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在岗的护理人员,应完善统一的培训制度,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缓解招工难问题。针对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的问题,该类养老机构可以与护工类的专业院校形成合作关系,从而为养老院注入年轻新活力。此外,该类养老机构可加大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率,以科学设备检测老人身体的各类指标,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保证了服务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5. 保证公益与福利属性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不能背离公益属性,鹤童公益养老集团董事长方嘉柯认为,公建民营的产权依然归国家所有,其天然的公益性决定了公建民营机构应该首先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高龄失能老人兜底,在公建民营过程中,各地应该明确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公益性,做好困难老人的兜底工作。[7]因此政府应当明确功能定位,建立甄别筛选机制,对该类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类别、收费标准等各方面做出严格规定与监管,优先保证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入住,从而满足弱势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政府也应列出相应负面清单,对民营组织的行为加以合理规制,防止公建民营养老院走形变样,丢失公益性。此外,政府要适当加大财政补贴与扶持力度,以减轻民营组织及弱势老人的经济负担,最终彰显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

参考文献:

[1] 201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国家统计局

[2] 2015年天津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协调小组办公室

[3] 阎青春.养老机构的“公办民营”与“公建民营”[J].社会福利,2011(01):13- 15.

[4] 王雪辉.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作模式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6(8):38-43

[5] 董红亚.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发展、问题及规制[J].中州学刊,2016(5):71- 76

[6]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课题组.关于天津市养老机构发展和入住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J].求知,2015(2):46- 48

[7] 方嘉柯.公建民营不能背离公益初衷[N].中国社会报,2014 - 09 -15.

篇10

美国现有17000多家疗养院,住户160多万人。由政府机关和宗教、慈善团体等非营利机构经营的为数不多,大部分疗养院则是由私人经营的营利企业。所有疗养院都必须经政府核准立案。

疗养院的经营原则是:住户要什么?他们的家人要什么?只要可能,都会立刻就办,即使是只有一名住户要求。纽约市有家叫“富兰克林复健与疗养中心”的养老院,有八层楼,每层都有交谊厅。老人有的在里头看电视,有的参加其它文娱活动。病房是一人一间或两人一间的套房,住户有自己的衣柜。全院共有320张床位,8位住院医师,70余名注册护士。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人工胃管、呼吸器、人工喂食、脑伤护理、气管切开手术、伤口治疗、临终护理、心理治疗、针灸按摩等。

住进疗养院的一般程序:如果医生建议从医院直接转到疗养院,由社工填写一份健康报告,交给疗养院人院部安排床位;如果是从家里入院,则先由疗养院派出护士至家中详细了解情况,填写报告,由入院部根据病情和床位决定是否收容住院。住在疗养院的老人,只要医疗手续办好了,费用全部由政府的“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负担。唯一要个人掏腰包的是理发,一次7美元。

据说,从前进疗养院的华人很少。主要是华人视疗养院为畏途。老人会感到住疗养院是被子女、亲人遗弃,晚辈送老人到疗养院怕落个“不孝”的恶名。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人认为疗养院有专门医护人员照顾,连老人上厕所、洗澡都有人帮忙,比家人照顾还要周全。许多老人也说,孩子都上班了,自己在家生活不能自理,又找不到人,整天对着四面墙,没人讲话,很孤独,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在疗养院生活和医疗都有专人照顾,还有伴,彼此讲讲话,孩子三天两天来看看,挺好的。

疗养院的阴暗面

《全美老人安养系统》参考政府查验疗养院的报告认为,全美办得比较好的老人疗养院不到20%,另有25%的疗养院办得不好,严重危及住户的健康及安全。联邦政府的调查报告也指出,全美的疗养院有24%没有医生处方给药,26%没有维护个人卫生,21%没有对伤口感染采取适当措施,20%没有适当照顾有导尿管的住户,36%没有搞好饮食卫生。根据调查,加州从2003年到2007年死于疗养院者,有7%的人是由于饥饿、脱水、褥疮和伤口感染所造成的。根据国际网络《耆老网页》的讯息,很多老人在院内没有得到妥善照顾,有人身上还有被殴伤、香烟烫过的痕迹。除了有形可见的身体虐待,还有言辞、行为上的侮辱,以及财物侵害等。

疗养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许多疗养院为节省营运成本,雇用人手不足,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收入又低,当然很难提供高品质服务了;另一个原因是,入院的老人,大部份身体很差,生活无法自理,有的身体残障或脾气古怪,更有的意识不清或患有精神疾病,很难与医护人员沟通合作,这些压力让他们面对住户时都发泄出来了。

篇11

根据样本结果,可估算本市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为6.65%。可计算出,到2019年底本市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14.33万人,且农村失能老人比例高于城市失能老人。按本次调查测算的失能老人占老年人的比例6.65%计算,到2020年,本市将有失能老人17.09万人;到2030年,将有失能老人21.48万人;到2050年,本市将有失能老人22.34万人。

重度失能者占36.82%

市老龄办副主任郭宁介绍,本次调查对象界定的失能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由于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日常活动必须由他人协助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的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调查结果显示,轻度失能老人占总样本的47.79%,中度失能老人占15.38%,重度失能老人占36.82%。平均失能时长为7.37年。其中5-2019年的最多,占25.98%,其次为10-20年,占19.55%。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失能程度有所加强;女性老人略多于男性;城镇的重度失能老人比例高于农村,轻度和中度失能老人的比例则低于农村。

受访老人中患高血压的比例最高,达到61.66%;其次是心脏病/冠心病,也已过半数(51.45%);位列第三位的是脑血管病(含中风),占49.18%;另外患糖尿病、颈/腰椎病、关节炎、青光眼/白内障、骨质疏松及耳聋的老人比例也较高,分别占20%-30%左右。

九成失能老人不愿去养老院

被调查老人中,93.59%的不愿意住养老机构,而他们的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怕被周围人认为“不孝顺”。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低,决定了其不可能支付太多费用入住养老机构。

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近一半老年人只能支付每月1000元的费用。而以某国办养老院收费标准为例,失能老人每人每天护理费45-90元、床位费26-150(8人间、4人间、2人间、单间收费不一),伙食费19元,按失能老人最低护理标准45元/天、8人间计算,一位失能老人每月所需最低费用为2700元。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收住一位失能老人的费用一般在4000-4500元。这与失能老人所能承担的费用差距较大。

部分受访老人表示自己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子女或亲属经济上的资助。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购买一些保险保障服务或是养老服务、保健品等,对自身健康方面的“投资”很少。

照顾者平均年龄59.47岁

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53.22%,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35.44%。

58.79%的受访老人表示就医不太方便,24.4%的老人说一般,16.81%的老人表示就医方便。有3.42%的老人去年使用过家庭病床服务。

受访老人2019年上半年用于医疗方面的平均支出为11368.46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平均支付了5248.18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平均支付了553.47元,子女或亲属平均支付了1784.20元,自己平均支付了3569.05元,商业医疗平均保险支付了5.06元,医疗救助平均支付了9.71元,其他来源平均支付了247.54元。

《报告》显示,86.1%的失能老人由配偶、子女或亲属照顾。而失能老人的照顾者,平均年龄达到了59.47岁。照顾者每天照料老人的时间达12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占到71.75%,有82%的照顾者表示每周照顾老人时间多于5天。受访照顾者中,40.35%的人会经常性出现“身体疲倦、睡眠不足、体力无法负荷”等身体不适症状;37.58%的人会偶尔出现身体不适。

居家养老要进行多项改革

篇12

但是,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要求现代人像古人一样尽孝几乎变得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成为奢望,人员流动性变大,大家要出去打工谋生、干事业,单纯在家中烧饭、端茶、倒水式的尽孝已经不可能。

国家老龄委开展的“中青年家庭养老状况典型调查”结果表明:255位被调查者中,近一半人反映工作太忙照料不了老人,而且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普遍的感受。

而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造成的生育率下降,也导致供养资源减少。夫妻2人供养4位老人、抚养1个小孩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

而且,死亡率的下降推动了寿命延长,父母寿命提高,赡养时间也逐步延长。同时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里会出现两代老人。另一方面,子女年龄也在相应增长,供养者的老龄化,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来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养老居住模式改变

“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的传统养老模式是现阶段老人居家养老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青一代纷纷选择离开父母成立小家庭,或异地工作等原因,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调查显示,北京“老人单独居住”的比例已高达46%,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或中西部地区的养老模式仍然较为传统。

而闰土咨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推出的《中国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报告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老人表示未来有可能改变养老模式,单独居住老人的改变可能性更大;在有可能改变的老人中,40%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其次是需要保姆或小时工照料生活起居,再次是换到老年社区居住。

虽然传统养老模式有其自身优势,但不可避免的代际矛盾和老人失去自己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数据显示,1/3以上的老人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北京老人的拒绝率更高达50%。

概括地说,经济社会较发达、思想观念较先进地区,传统养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必须有新的养老模式作为补充,甚至是代替传统养老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通过数据了解到,老人更希望和子女住在同一个小区或邻近小区,既彼此保持距离,又不要住得太远,是老人理想的与子女的居住距离。

上述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养老规划,27%的老人表示会选择养老机构。这一数字反映出,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认识在逐渐转好,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在大幅提高。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能够令老人改变居家养老的关键因素是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即在夫妻双方都处于半自理状态下,老人放弃居家养老的可能性最大,且选择养老机构的比例最高,达到50%;当老人身体状况较好或仅有一方需要护理时,更倾向寻求保姆或小时工照顾。

随着近年来养老机构的不断发展、设施设备和各项服务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等,人们对养老院的认知也在逐步转变。特别是“421”家庭中,老人对养老院的抗拒心理在逐步消除,甚至去一些收费高昂的养老机构,已成为其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象征。近年来,养老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层次、连锁化、国际化的发展特点,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上述调查报告特别指出,中等偏上文化知识的老人更有可能入住养老机构;且经济收入越高的老人,越有可能入住养老机构。

社会养老机构不足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国就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是瑞典。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

中国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2011年2月民政部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养老床位需新增340多万张,直接新增养老服务就业岗位500万个,机构养老将成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规划还指出,对社会组织兴办或运营的养老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

但目前,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我国老龄事业尚处在发展初期,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差距较大,我国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19.7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而且,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公共场所较少,现有的老年活动场所设施落后,使用率低。据一些省份统计,建有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室)的城市社区比例不足30%。可以说,从城市规划到社区资源配置,从社会监管机制到法律法规保障等,各方面建设都还比较初级甚至是空白。

此外,行业监管对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养老机构管理的专项行政法规,养老机构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民政部门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监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一些养老机构和小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在任何部门登记,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虐待老人事件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老年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因此,在发展初期就制定好游戏规则、准入机制、评级标准等,让市场更规范,对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养老机会

国内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办的,包括各地的社会福利院养老床位,托老所、农村敬老院,以及民政部门投入的老年公寓;另一种是民办的,主要由民间资金、国有企业、医院等兴办的社会化养老机构。

以前,社会化养老基本上都是靠政府财政支持,而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政府财力有限,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便顺理成章。从2000年国家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开始,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出台相关政策。

新近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明确政府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责任方面,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并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针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难”的突出问题,草案从城乡规划预留用地、土地取得方式及用途管制等三个层次对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作了特别规定。

其实,各级政府从上至下,已经出台了不少优惠措施。在河南,社会养老机构用地与公办养老机构一样,享受土地划拨政策;水、电、气、暖价格与居民相同;占地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免教育附加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多种税费;还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等等。

河南18个市地当中,郑州、洛阳、安阳、信阳、商丘、驻马店等6个市地近两年已经出台相关细化补贴政策,对新建社会养老机构进行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如郑州,一张床位最高补贴建设费用3000元,床位运营费用按入住老人数量每人每月补贴150元(须入住三个月以上)。

篇13

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属于国民再分配的范畴,关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为国民所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当前授课教师的突出任务。

一、社会保障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社会保障学教学体系逐渐成形。但是,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比较复杂、涉及面宽广,理论框架虽已定型,但是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教学中产生了特殊的教学难点。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琐细,并且世界各国规定千差万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关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社会保障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每项具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上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据教材,必然使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鉴于此,社会保障相较于其他课程,自身特点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其次,学生容易受自身阅历和课程内容影响,感到社会保障学整门课程内容都与“生老病死”有关,至少这些内容现在与自己没有关联,所以对课程内容自然提不起兴趣。最后,学生容易对本课程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没有体现出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学不太重视。

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能力:第一,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理论整体框架体系,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问题。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讨论教学法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专门依靠教师讲授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多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应如何发展。例如:养老保险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3)未来的养老保险如何才能应对老龄化?

其次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讨论,如: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会同意父母入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学习一直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各个维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以及产生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中如果不结合案例,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死板,内容枯燥乏味。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进行与案例问题相关理论的回顾或者阐释,再对与案例有关的政策规定做出正确解读。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现实政策,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险内容讲授中,对于社会保险的每一个险种而言,相关政策是实施依据,相关社会保险争议和问题往往是围绕政策实施形成的,借助相关案例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进而分配角色。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用了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既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有所增强,又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程实质,更为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课程内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实践教学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北京市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服务大厅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进行暑期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结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因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摸索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较大收获,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