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和加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根据《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以及《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关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综合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第三条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第四条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市工信局”)负责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市税务局、财政局及中山海关协同参与。市工信局牵头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指导,并牵头负责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第二章          认  定

第五条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一次。

第六条  申请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在中山市境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已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并正常运作一年以上。

(二)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行业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三)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运作管理规范,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明确,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行业内处于先进地位。

(五)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以及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六)相关指标必须同时达到以下规定:年度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少于400万元或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按行业系数折算后)不少于3%、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30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少于300万元。

(七)企业两年内(指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当年申请截止日期起向前推算两年)未发生下列情况:

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

2、涉嫌税收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

3、走私及其他严重违反进出口监管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认定程序:

(一)企业向镇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见附件一)和《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见附件二)。

(二)各镇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推荐企业名单,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一式两份)和推荐意见上报市工信局。

(三)市工信局委托有关中介评估机构,按照《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三)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初评,对初评合格的企业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和综合评定。

(四)依据评定结果,市工信局局根据市税务局、财政局和中山海关的情况反馈,确定认定名单并公布。

 

第三章    评  价

 

第八条  依据《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价。

第九条  评价程序:

(一)中山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于开展评价工作当年3月底前将评价材料报镇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评价材料包括《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见附件四)和《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等。

(二)各镇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评价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加盖公章后于当年4月15日前报市工信局(评价材料一式两份)。

(三)市工信局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评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

(四)市工信局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经核查后的数据按照《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并形成评价报告。

第十条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60分(含60分)至90分之间为合格。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为不合格:

1.评价得分低于60分;

2.逾期不上报评价材料的企业技术中心;

3.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或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第十一条  市工信局根据市税务局、财政局和中山海关的情况反馈,对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确认并公布。

 

第四章 终止与撤销

 

第十二条  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企业名称变更、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更(指股权结构变更导致企业性质发生变化)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告知各镇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由各镇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市工信局,同时抄送同级税务、财政和海关部门。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所在企业自行要求终止其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二)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

(三)所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发生重大变更;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评价不合格;

(二)经核实,所在企业上报的评价材料存在弄虚作假;

(三)所在企业涉税违法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五章  管  理

第十五条  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内容和数据应真实可靠。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企业,经核实后,取消申请资格,并且两年内不得申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第十六条  因第十四条原因被撤销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

第十七条  市工信局在评价工作完成后,对企业终止和撤销等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并予以公布。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各镇区可结合本镇区实际,参考本办法,制定相应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相应支持。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工信局负责解释。

 

 

 

附件一:

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

(编写提纲)

 

一、企业(集团)的基本情况

1、企业经营管理等基本情况,包括所有制性质、职工人数、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销售收入、利润、缴纳税费额、主导产品及市场占有率、技术来源等。

2、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内或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竞争能力(如规模、技术等)。

3、企业在同行业领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贡献。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基本情况

企业技术中心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功能(附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架构图)。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包括:各项制度建立,组织建设、研发经费的保障,激励机制,创新环境,产学研合作等。

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及试验的基础条件。

企业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企业间技术合作或产业技术联盟等。

企业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及创新团队的情况,人才培养情况。

企业技术中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3年之内)及其经济效益。

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规划及近中期目标。

 

附件二:       

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

 

中山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需要提交工作总结,以全面总结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中心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秘密可作技术处理)。

二、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情况、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情况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情况等)、合作创新情况(产学研之间、企业之间及国际合作情况)、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包括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创新情况。

五、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情况。

篇2

一、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因而其技术创新活动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断呈现出多样性和广泛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地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向消费者,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多样性。从创新方式上说,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转移、企业研究成品与开发等;从创新水平看,既有大量的渐进产品和工艺创新,也有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往往涉及到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或者从事技术转移,或者只是为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配套服务。总之,在创新来源、创新方式、创新过程以及创新成果等各个方面,中小企业都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许多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都有中小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在一些传统产业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重振与发展;而在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成功。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充分的活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量和质两方面都体现出很高的水平。有资料表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仅限于一般影响较小的产品创新,而且也包括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在许多中小企业中,技术创新者同时就是企业的创办人或经营者,更具有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市场导向以及运营时间较短,其组织结构一般较为扁平,组织内层级较少,这都有利于信息快速、保真地在企业上下、左右的流通和传递。另外,中小企业较为宽松、少干预的管理方式能保持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组织环境。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中小企业由于机制灵活,对市场与技术的变化比较敏感,富有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因此,其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都比较强,常常在高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工艺与设备的革新等方面打破常规,取得迅速的发展和重要的突破,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技术转移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1]。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意味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并不局限于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更多的是在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商业化方面。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赖于中小企业与外界机构的密切合作与联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外界在法律、会计、银行系统、资本市场以及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还需要已有的商业、技术基础设施的充分支持和中介机构的帮助。需要更好地处理企业与社会、市场等的关系,这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国外一些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一)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反映。2 300万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占93%,其中70%的企业雇员少于20人。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

美国中小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8.7%。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外部资源,与外部合作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获得外部资源,获得研发的规模与协调作用,减少风险和重复的工作,通过减少专用问题,提高研发投入的刺激。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与外部合作创新可以克服内部资源的限制,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能力应体现在如何与外部合作,有效获取外部资源。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很注重与其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盟,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从属或依附于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小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众多零部件提供商之一,但是大型企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之一,其中小企业也广泛地与各个大学合作。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构。

(二)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二战”以后,一直在技术创新上依附于大企业。因为当时日本的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欧美引进先进技术,而只有大企业才具有动员资金和人力资本的能力。小企业一般是大企业的下请企业,接受大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技术转移。中小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投入上是很少的。2007年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只占全国研发资金的7.5%。在技术设备投入上,日本中小企业并没有占据什么优势。在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同样存在着20世纪40年代或50年代的机床,但同时还有80年代的设备,它们能各尽其用。

在技术人员投入上,日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中小企业在技术人员的投入也是很大的。日本非常重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素质。都道府县及政府指定的城市,在产业界、学术界及公立试验机关的协助和国家资助下完成各种技术人员的进修工作。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在东京、关西、野方、旭川办有中小企业大学,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全国各地的200多个公立试验机关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技术人员。

(三)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

在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缺点也表现得比较集中。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可能充足。迄今为止,产业界的技术创新投入仍然局限于一些大企业。2007年,所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中,万人以上的企业投入占了一半,而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投入只占15%。

在研究人员方面,德国企业界集中了全国65%的以上的技术创新人员。但是中小企业人员缺乏的困境仍然无法解决。尽管德国失业人员超过了400万,但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员。

德国的中小企业有很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有些就是大企业的分包单位,这在汽车工业和电气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著名的西门子公司的数万个分包单位中,中小企业就占了2/3,他们同西门子公司有着长期和巩固的协作关系。

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德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尤其是研究开发领域更为突出。德国政府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出了中小企业促进计划,把中小企业员工的初始培训和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进修作为中小工作来抓。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定补贴。

三、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启示

(一)加强中小企业人才技术培训

人才培训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增加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培训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里设小企业信息中心,退休经理服务团,问讯处为小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培训和拘束援助等全方位的服务。小企业管理局还通过商会、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贸易协会和成年教育小组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经销及决策等管理方面的培训,开办讲座和讨论会。在日本各道府县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利用跨区域信息网和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

(二)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研究开发

为了鼓励企业从事研发项目,美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实行了特别的科研税收优惠,20世纪80年代后,对企业科研费用的增长额也进行税收冲抵。1983年开始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CSBIR)计划,要求开放的研究和研究开发基金超过I亿美金的联邦机构要从其研发经费中拿出固定的比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美国有22万多中小企业向SBIR提交了申请,3.3万家获得资助,金额达40多亿美元。据一项调查显示,6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SBIR/STTR项日可以直接提高企业销售额。这些企业表示这些销售额的增加受益于SBIR/STTR项目对产品创新与工艺改良。81%的企业认为获得SBIR/STTR资助可以从新产品,工艺及服务中获益。近年来,研究与技术部每年都向中小企业拨款2亿马克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三)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

鼓励中小企业使用新技术和加快技术改造是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的重要措施[3]。因此各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也应用来引导其采用先进技术。美国实施的STTR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而韩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

(四)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

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所以中小企业更具有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的倾向。据美国SBA的资料,在没有大学参与的研发中,大企业的支出回报率为30%,中小企业为44%。美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旨在加强中小企业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的研发实力,德国联邦研究与技术部于2003年执行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目的在于激发中小企业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性,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英国政府成立了工业研究协会,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服务,负责审议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资料和试验设备,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同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五)促进中小企业更新设备

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对于提高中小企业提高制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先进的设备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缩短制造周期。所以各国政府都积极地促进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设备。主要做法可以提供中小企业设备政策优惠贷款,提高折旧率,给中小企业补贴。如日本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的长期款。而提高折旧率不仅可以提高设备更新换代还可以减少当期的税收。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修改了旧的折旧法,对加速折旧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缩短固定资产折旧提成年限。德国的设备折旧率也从10%提高到20%。

(六)树立技术创新主体意识

国外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于其自身的需要,创新主体意识强烈,不断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和发展竞争意识。国外中小企业的决策者通常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科技意识”,每年都有固定的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而在中国,部分企业决策者的科技观念还不够牢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联度日益增大,不抓科技就会失去主动地出击市场的能力,因此,企业应该有主体意识,树立科技意识,主动强化技术创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建立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形成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功能。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工艺,消化新成果,获取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七)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举措充分说明,在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不能够忽略政府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客观上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引导、支持和管理力度,为企业创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切实贯彻落实好 《中小企业促进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逐步完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科研成果应用和技术转移的规范化、法制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成立相应的担保和保险机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基金用于创业企业。再次是建立统一健全的中小企业管理结构。

(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企业个体、政府的事务,也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社会的力量往往更为有效。中介组织是联结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也是加强企业间合作的最好媒介[4]。中国各级政府要有组织地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同业工会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执行标准和监督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机构的成立和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

篇3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及特征

1、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界定,各个国家有很大区别。1999年5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明确界定:一是企业已在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二是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思、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概括为:由有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

2、特征

(1)从事的行业及领域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己任。其技术领域主要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技术等。例如,中关村科技型企业产业结构的比重为:电子信息占63.3%;光机电一体化占12%;新材料、新能源及环境科学占10.6%;新药物、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占10.7%;其他3.4%。

(2)从业人员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或领办,并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实行运作的。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超过30%,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据对北京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科技人员13万,占61.5%。

(3)规模一般趋向小型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少则几人或几十人就可以经营运作,但大多数在100人左右,规模较大的也在500人以下,这也使科技兴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规模经济和资金雄厚的优势,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经行创新,并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事实证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转换和科技创新实现的主要载体。

(5)特有的机制特征

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行机制体系:创造物质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坚持自主开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机制;政企分开、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技工贸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同效益效率挂钩、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分配制度;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二、企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及其积极作用

最初的产业集群经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以分工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下的定义,即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这一理论。区域经济学家韦伯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同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做了如下定义: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机构是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企业集群做了以下定义: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按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它不仅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而且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以及一些辅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当然也包括政府及相关联机构提供的一些基础性设施。

我国企业集群的实践先于理论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江浙、福建和广东)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针对这些企业集群现象,国内经济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制度变迁、企业和企业家网络、企业创新、历史传统以及政府政策等视角切入,较为深入地进行了企业集群生成、发展和演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其中,仇保兴对中小企业集群给出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定义: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这么一种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同时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而相互适应;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中小企业间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集群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特征,集群化对中小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一,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企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极为有限,难于取得技术突破,即使有所进展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集群整体看,各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分工,无异于将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

第二,聚集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集群内各个企业基于相同的产业结合一起,促使他们以整个集群为单位对原材料供应商形成影响,同时也可以集中开发市场。

第三,信息的溢出可以聚集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在集群中,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其他配套的相关企业相互靠近,很容易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的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情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

第四,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竞争的协同性提高了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企业集群强化了企业间的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化会产生二重放大效应,一方面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使同行业之间形成是对手又是朋友的局面。

三、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在中小企业集群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上呈现处独特的优势,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相对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和组织结构简单使研发及自主创新产品或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以及它涉足的技术领域很广从而体现了创新的广泛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并提品或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及自主创新往往更多地采取合作和模仿模式,具有较大的外生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十分重视研发及自主创新活动,以增强其竞争优势,本身既是研发及自主创新成果的创造者,又是需求者。那么,相对于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通常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依靠单一企业难以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中聚集着若干高技术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同舟共济,就形成了一个跨组织合作创新网络。如硅谷的成功就是依赖于群内各种组织就技术创新活动展开相互学习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

第二,容易获得创新资源。如果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较快地获得创新资源,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聚集了大量相互补充的各种人才,企业很容易就近找到所需人才,而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群内企业间建立了长期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种氛围也有利于企业间筹措资金。而且人员之间、组织之间的广泛经常的接触还有利于企业获得有关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技术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共享成果。集群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不是由某一企业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而是依靠多方参与、群体攻关、资源整合完成的。这不仅包括集群内的企业,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非生产部门和单位。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集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创新成果受益于参与的各方,因而具有多赢共享性。因此,集群成员的利益趋于一致,使集群区的企业和各种非企业组织产生一种社区共荣意识。

第四,群内组织之间的竞合相携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能否取得优势,避免淘汰出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够产生创新的动力,合作同样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因素,合作能力越强,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多,创新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四、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

1、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扶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政策或法律,构造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创新激励环境,矫正市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缺陷,使创新者能更公平地享有创新收益;选择一些机制灵活、产品附加值高、有发展后劲的企业重点扶持,促使其成为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

2、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美国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创新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斯坦福大学在技术人才上的支持,从而使硅谷成为美国经济最活跃、创新最积极的地区。为此,我国政府应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集群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有名的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者董事会成员,鼓励这些人才积极创业并予以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优惠。

3、完善集群内服务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这些服务机构为群内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

4、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使那些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经济附加值高且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筹资成本获取创新资金。在融资渠道上,还应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如提供融资租赁、放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条件促使其上市以及降低债券发行额度使一些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5、加强集群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群内企业间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发展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和联系,而且还需要与集群外部的组织或群体加强联系,从而吸收外部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果集群只在内部相互联系,由于这种经常的交往和合作,就会形成企业间的强联系,而这种强联系会形成“技术锁定”,阻碍技术创新,排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

[5] 朱杏珍:论市场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7(25).

篇4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并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其涉及到的领域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光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

要实现农业种植的信息化,就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一个农业信息系统,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数据库的支撑。农业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农业种植的过程,做出信息化的管理,这样可以方便种植人员信息的查询和共享。依托于数据库技术还可以建立专家系统和模拟种植系统。专家系统指的是,将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输入到数据库当中,当种植人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专家系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省去了请专家亲自过来解决问题,从而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模拟种植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和模拟,可以直观的看到各项参数的问题,从而可以及时纠正,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pH值等环境条件,要求的比较严格。尤其在反季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因此,必须人为的创造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条件,就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以在种植过程中,实现实时的监控。如果再连接上处理器的话,则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指的是,利用监控摄像头,将农作物的情况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为工作人员作参考。可视技术能够保证工人按照工作要求和规范来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并且对于发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找到原因,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光照的情况。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时候自然光很难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就需要使用人工光源。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人工光源主要是:日光灯、白炽灯等。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光源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而且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光源,同时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来调整光照的强弱。同时,由于很多虫子都有趋光性,还可以利用光源,对害虫进行捕杀。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篇5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72-01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中,经济全球化后,这些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技术创新明显滞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主要表现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观念淡薄,创新积极性不高。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关心企业的短期经营业绩,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认识普遍不强,动力不足,对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积极性不高,依赖心理强,市场应变能力弱,创新观念淡薄。由于自身科技资金实力的薄弱,大多是“拿来主义”,缺乏自主创造。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还是政府行为,企业处于被动状态。

2.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也是中小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过经营管理,加之中小企业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及社会认识偏差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以吸引或留住创新型技术人才,甚至部分企业还延续家庭式的管理体制,不敢大胆使用外来人才,存在用人的排他性,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严重匮乏,进一步弱化了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技术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的落后状况。

3.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供给,融资环境较差。资金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关键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利润低,企业积累少,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不足,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和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外部资金加以扶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等原因,融资渠道受到限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后,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加强了资金风险的管理,造成中小企业的贷款减少,使得占我国工业产值50%左右的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各类投资基金尤其是风险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不健全,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从而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和营运资本相对缺乏,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到影响,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缺乏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发,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律化轨道,必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公平的政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在融资、技术引进、产品进出口、信息获取和社会服务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中小企业发展受到的制约比较大。

5.缺乏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要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包括产品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条件及时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本身活动范围有限,人员素质低,市场开发和调研力度不够,难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信息不灵,信息不对称,企业就难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策略,必然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业机构,这也影响中小企业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促进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策略建议

1.创建一个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体系,把技术创新正式纳入法制轨道,从法律上确保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制定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规,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正当权益,以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

2.确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中小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配套制度保障。

3.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性、全国性信息网,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加强指导和服务,以提高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

4.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体系。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助、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和企业自筹,并且都建立了金融扶持体系。我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扶持还处于探索阶段。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体系,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税收优惠,扶植具有高科技术的中小企业发展,以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在重点项目和领域内投入一定资金,引导和调动风险投资,允许风险投资公司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积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拓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利用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机会。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到海外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5.加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人才的聘用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中小企业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采取企业自我培训、企业互助、高校深造和联合办学的形式,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职工的生产技能。同时,中小企业要以优惠的待遇,引进具有真才实学、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允许和鼓励科技成果拥有者在成果转化时选择合适的受益方式,让人力资本和智力成果参与企业分配;鼓励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术创新,并确保技术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

篇6

为了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的食品企业必须要能够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此时,大数据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便成为了主要的管理技术手段,能够为食品安全管理作出巨大贡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当中包含了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当中均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以确保食品生产各个环节均具有安全性。本文主要对大数据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诸多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的重要性

食品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时,首先,数据采集方面。数据采集能够便于对食品安全管理当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搜集,继而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便于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原始数据作出整体、调动、跟踪和分析。其次日常工作记录方面。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食品企业的管理部门能够对日常工作进行更加准确的记录,且每一项工作均能够形成相应的管理档案,管理部门根据档案进行总结与分析,能够对企业自身的产品的信用、认证等情况准确掌握[1]。再次,质量跟踪方面。依靠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对食品的安全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有利于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最后,评价与决策方面。依据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对各项数据的管理,可以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便于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可以为企业高层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度较低

就我国的食品行业而言,大部分均为中小食品企业。该类食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即便要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却仍旧不会重视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同时,该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本身并与愿意增加成本进行能够应用计算机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硬件设备,亦不愿意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可以说,大部分中小食品企业缺少大数据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知。虽然个别中小食品企业能够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但却仍然存在着普及程度比较低的现象。

(二)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软硬件不发达

就当前我国与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相关的主要软件、硬件提供商而言,大多为国外品牌,我国与其相关的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仍旧比较落后,难以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大型的质量管理控制软件方面,国外的LIMS系统、ERP形同均已经成为了大型的物流管理系统,在我国占据了诸多市场份额,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此外,在硬件方面,我国的诸多食品企业所应用的计算机数据技术RFID系统,其中包括了重要的扫描仪和电子标识所需芯片,基本上以为国外出品[2]。由此可见,我国在此方面的生产能力以及质量保证均存在一定缺点,难以促进食品企业进行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应用策略

(一)加强中小食品企业的宣传与教育

对于大型的食品企业而言,其基本上均能够采用大数据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食品安全质量的管理。但是,我国的中小食品企业却难以恰当的运用大数据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诸多中小食品企业而言,且缺少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意识,因此,必须要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应用重要性的宣传。此外,必须要培养中小食品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应用大数据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意识,以便上行下效的提高应用先进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获得更加稳健的发展。

(二)鼓励与食品企业管理相关的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

大数据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若要在我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当中获得良好应用,必须要具有计算机信息产业良好发展的大力支持。为此,我国应该在与食品企业管理相关的计算机信息产品方面提供相应鼓励政策,并且予以我国国内诸多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以及硬件商一定的优惠措施,例如高新技术产品补贴、税收优惠等[3]。通过该种方式促使我国内部的计算机信息产业能够迅速成长,在我国国内的市场当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据此,将能够为中小食品企业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提供较大助力。结论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食品企业必须要能够恰当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食品企业能够进行更加全面的数据采集,更加准确的日常工作记录,且能够更加良好的进行质量跟踪,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与决策提供支持。但是,在中小食品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当中,必须要能够加强中小食品企业的宣传与教育,并且鼓励与食品企业管理相关的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以此方能够推动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非良好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弗里曼在1982年提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和表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技术创新是一个以从创造性技术构想出发到新产品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转移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二、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

中国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作为中小企业是在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崛起的,因此,其具有所有中小企业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行业,其也具有独特的制造业的行业特点:首先,数量多,比重大。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外的工业企业的大举进入,以及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造就了我国制造业行业以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的格局,同时这也符合我国人口多、资源廉价、农村工业刚启动的现实。其次,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起步晚,并且生长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受到来自国内外企业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同夹击,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很快实现企业“巨人化”,同时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能源消耗大。再次,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中国,行业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大型企业大多是由国家出资投资兴建,因而多为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多半为民营企业,我国市场逐渐放开,外资企业大肆进入国内市场。最后,组织程度差。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大企业是大而全,小企业是小而全,在生产领域专业化协作程度差,在销售方面缺少固定的渠道。特别是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也缺少扶持政策,同时缺少发达国家那样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小制造业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强。但是中小制造业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信息反馈迅速,因此也具有大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如下问题。

1、资源配置落后

技术、资金和管理可以称得上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在资金和工作环境上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因此导致了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尖端创新人才的匾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虽然,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家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有的却因为学习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而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开展。“技术做不强,管理跟不上”成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组织结构简单

中小制造业企业相比大企业来说,其内部组织层级少,管理幅度也不大,同时由于受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建立很灵活,富有弹性,易于沟通,有利于减少内部信息交流中的损失,经营管理集中更易对多变的环境作出迅速反应,及时确定创新决策。

3、企业触资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不强,债务比较沉重、资信较差、还款无保证等导致外部金融机构不愿意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上投资,中小制造业在发展上难以筹集到低成本资金甚至筹集不到资金,即使筹集到资金,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则易形成过高的企业负债率而导致企业盈利微薄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县(市)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尽管企业希望依赖政府和银行,但实际上90%的技术开发资金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因此,即使中小企业所选择的项目有前景,但由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技术、财务、管理等风险,好项目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和物力,而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实力不强,融资能力有限,导致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紧张,难以满足技术创新过程中研究与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4、国家政策扶持不够

由于我国具有相当长的计划经济的历史,因此,国家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一直以来很大,常年的积累导致了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水平相比中小制造业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全都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就现在的现状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资助也不多,导致了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面对重大技术创新往往有心无力。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所作的工作依旧是缺乏的。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具有系统性。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税收及财政政策上没有优惠政策,而且政府虽然有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但是其规模和运营方式都是不够成熟,而且基金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的不足。而且很多政策制定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全落实也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的原因。

5、创新成果保护难

在我国,虽然有多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存在,但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经常发生,而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一旦自己的专利技术被盗,就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风险,一旦知识产权受到侵犯,中小制造业企业要么选择昂贵的诉讼费要么选择接受知识产权被盗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技术创新模式有着不同的划分种类,而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技术创新模式,其在内容上是有交叉的,基于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在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互补,同时中小制造业企业更熟悉的就是自主、模仿、合作三种创新模式,因此本文将就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1、中小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通常只能有一家,其他都只能是跟随者。自主创新有时也用来表示一国的创新特征,与技术引进相对,仅指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和实现创新过程的活动。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另外,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自主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有效手段,可以说进行自主创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一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都适合于采取自主创新模式战略,就大多数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很渴望成长壮大,创新的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其在创新资源上还是非常缺乏,首先,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不雄厚,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档次和效率。其次,中小制造业企业无法承受自主创新的长期投入,为了避免半途夭折,许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宁愿选择放弃自主创新。

2、中小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模式分析

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由于其起点不高,是现行各国企业为了缩小和技术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而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模仿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巩固和超越。其中,“超越”是对技术引进更高一层的要求,是进行技术返销的重要手段。

大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都很弱,技术水平与大型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模仿创新是获取技术后发优势的客观基础。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都表明,模仿创新模式是各个企业都不能逃避的创新手段。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综合来说,模仿创新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接触先进技术的捷径,并且通过模仿创新,中小制造业企业还可以规避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避开了研发的高额投入。

3、中小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如果说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属于企业的内部创新,那么合作创新可以称为一种外部创新,它的出现是由于信息、经济、技术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加剧,技术研发的难度也不断加剧,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瓶颈单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给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来完成技术攻关创造了硬件条件。

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在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合作创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进行合作创新,首先要选择创新资源上最能体现互补的合作者,从而达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另外,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为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能够准确预测出可能的风险,并通过合作协议的法律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责、利,建立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三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互相之间也不具有代替性,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就不可能选择一种万能的创新模式来包括这三种模式,中小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方式成为保证创新成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战略一致原则、环境匹配原则、适宜原则、效益性原则和技术积累原则。此外,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新生、成长、成熟、衰退各个时期,都会受到政治、经济、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合理定位,扬长避短,结合企业自身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关键性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篇8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缺少资金支持。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自有资金有限。由于企业本来的目的就是要赚取利润,其必然首先要把资金用于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一些企业要把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因此,企业自身能用于创新活动的资金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资产数量少、资信水平差、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以及缺少足够的抵押担保等等,加大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投资的风险性和潜在成本,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因此,如何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融资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支持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一方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中介服务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资源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更是离不开中介服务的帮助与支持。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设施较差、服务水平不尽人意等问题,并且其运作往往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互补的服务体系,因此,很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除了政府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吸引力不足以外,相关法规政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一)政府行为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和法律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而法律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则起到一个保障与鼓励的作用。其次,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要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问题以及中小企业内部科技人才的缺乏等问题,必须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企业行为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家族式”的管理理念的不足之处,中小企业应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步伐,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其次,构建人才战略,培养创新人才。中小企业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总体谋划、总体思路,包括人才的获得、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等。最后,加强产学研联盟,走合作创新之路。由于规模、人才、实验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很难独自完成重大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因此,中小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就必须走合作创新的道路,加大与大企业或其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还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企业创新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晓庆.技术学习的模式

[J].科研管理,2003,(3).

[2]福布斯等.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管理新兴工业化经济的技术与创新(中本)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劲.技术超学习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6).

[4]谢伟,吴贵生.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J].中国软科学,2000,(1).

[5]万军,冯晓琦.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的提高:后发工业国技术进步的一个分析框架.

篇9

二、严禁酒后驾驶。驾驶客运、货运、危化品运输车辆的驾驶员都承担有神圣的责任,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就要求驾驶员要有更高的职业操守,坚决禁止酒后驾车。据有关数据分析,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比例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

三、严禁超员超载。据统计,我国有70%的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于车辆超限超载引发的,50%的群死群伤性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与超员超载有直接关系。客运、货运、危化品车辆车辆体积大,自重也较大,如果再超员超载那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遇紧急情况,稍有不慎车辆将无法控制,引发恶劣的群死群伤的交通事故。

四、严禁疲劳驾驶。疲劳驾驶不仅是指长时间驾驶车辆引起的疲劳,也有长时间工作引起的疲劳,还有的是药物引起的犯困以及季节变化导致人体有疲劳感等等,在这些情况下驾驶车辆都非常容易导致事故。疲劳驾驶可引发事故的高发期为凌晨2时至7时,希望广大驾驶员以确保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感到疲劳时切勿开车,只有自身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才能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五、严禁强行超车。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和实践经验,超车应选择道路宽直,视线良好、道路两侧均无障碍,被超车前方150米以内没有来车,并在交通法规许可的路段和情况下进行,千万不可冒险强行超车。在超越停驶的车辆时,应减速鸣喇叭,注意观察,保持警惕,并留有较大横向间距,随时做好紧急制动的准备,以防止该车突然起步驶入行车道而发生碰撞,或驾驶员突然开启车门下车。尤其是超越停在车站的客车时,更应注意被停车遮蔽处骤然出现横穿公路的行人。

六、严禁强闯红黄灯。闯红灯危害性很大,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路口闯红灯,一旦观察不力或者速度较快,特别容易引发事故。同时,抢黄灯的危险性也不亚于闯红灯。在黄灯转换时,其他方向的车辆和行人已准备开始通行,待“闯黄灯”的车辆冲过停止线行至路中间,恰好与横向穿越道路的车辆和行人相遇,而且闯行的车辆往往都会加速行驶,相当危险。

七、严禁随意变更车道。在本来就比较拥堵的路面条件下,客运、货运、危化品运输车辆随意变更车道、路口随意变道转弯等,这种驾驶行为迫使其他车辆纷纷刹车或避让,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同时,因自身车体较大,容易在对后侧方道路情况观察不清的情况下,而引发车毁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八、严禁不按规定使用车灯。客运、货运、危化品运输车辆经常会在夜间出行,车辆在会车时,请规范使用车灯,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远近光对驾驶员本人来说,区别并不是很大,但对于对面过来的汽车或行人而言则是一种保护,不会因对方被灯光刺眼而发生事故,自己还要承担责任。

九、严禁“涉牌”违法。遮挡、污损、涂抹机动车号牌的违法行为背后都有超速违法行为的存在,无视各种监控设施的存在,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秩序,存在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请各客运、货运、危化品运输企业加强内部驾驶人管理,确保车辆出厂保洁,文明行车。

篇10

在当今社会,随着消费者的知识水平以及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与专业化,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使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变短,加剧了企业的创新压力。另外,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使得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入新的市场变得容易。企业要实现创新必须对企业人才和企业知识资本进行新的架构与融合,寻求知识的激发与创造,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新技能,并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产,知识资本超越了其他传统资源,成为具有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新理念

1.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表面上看,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新创意的产生、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即从思想到实物的过程。但从本质来看,技术创新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知识的参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创新构想、技术创新开发和技术的经济开发三个阶段。一项技术创新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市场需求,而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因为信息根本上来说属于知识。在获取市场需求后,企业就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开发,这个阶段就是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相关知识,把技术创新构思变成包含创新知识的新技术。最后,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出来后面向市场销售,其实就是对包含创新知识的新技术的最大化应用,是对新知识的扩散和传播。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全过程。随着技术创新的展开,新知识的积累产生新的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演化过程。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有个人知识,也有组织知识;有显性知识,也有隐形知识;有公认的知识,也有尚未被认可的知识;有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有尚未被总结出来而存在于企业文化中的知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各种知识包括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等进行识别与处理,将它们用一种适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并集中成知识库,帮助和促进员工获取、吸收、利用和共享这些知识。知识管理通过传播和收集知识,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准确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针对失败的案例,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形成一定的数据库,从而有效地避免重复开发、重复建设,节约企业资源,减低创新成本,提高开发速度,增加企业绩效。

3.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倍增收益的同时,也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技术创新过程中机会成本偏高,创新的投入时间偏长,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会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时候,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都来源于一些重要知识的缺失。知识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导向作用。新的创意的产生、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借助于知识管理可以建立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有效集中,实现有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因为收集信息和掌握知识不充分造成的技术创新的失败;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技术创新中获得的新知识又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1.企业技术创新构思(与决策)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构思阶段是创新的起始阶段,创新构思的质量与来源决定着创新水平的高低,它的来源可以是自然科学家或者从事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发现,也可以是营销人员对市场环境的机会和消费者需求的感受。企业需要对潜在的市场需求、当前先进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状况和外部可利用资源等知识进行辨识、收集、整理与储存。有了创新构思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能力、可获得的资源进行系统评估,最后将其运用到技术创新的系统过程中。决策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技术创新的产品是否可以从一个构思变成为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商业化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以上各种知识的获取。同时,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注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知识管理使创新人员及时获取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创新方案,为技术创新的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2.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阶段的是根据前面阶段所产生的需要,调配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技术、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等,将创新产品由一个创意转变为具有清晰特征的产品原型的研究阶段,即创造新技术,研制出可利用的新产品、新工艺。这就要求企业员工需要具备产品开发有关的前沿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市场信息,并能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企业所要开发的新产品中。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全面监督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促使个人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分享利用使其再激发出新的隐形知识。这个阶段有效的知识交流最为重要,只有交流才能实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使知识发挥出应有价值和作用,提高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效率。有调查表明,实施知识管理越成功的企业,其产品开发实现生产能力所耗费的时间就会越短。

3.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与扩散)阶段。此阶段是企业从小批量生产新产品到大批量生产的过程,新工艺运用到生产过程中需要企业员工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员工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重要,知识需要转化为各种技能,即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进行转化。除此以外,企业为了顺利生产还会遇到新的工艺问题,所以需要员工重新学习与新产品生产制造相关的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知识需求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所以,此阶段的知识管理是对客户知识的管理。

三、针对技术创新目标,实现有效知识管理

1.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企业采用信息的搜索、开放式交流、竞争实战、项目反馈、外部参照等方式搜集信息,并以文档、数据、表格方式建立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借助外力,比如各个渠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企业信息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立关系等方式获取企业所需外部知识。企业通过对每个阶段信息的分析反馈,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对知识进行贮存,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形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机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

2.注重营造有利于创造新知识的文化环境,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企业通过企业内部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与共享,与企业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来增加知识存量,营造好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共享、创造的企业文化环境,可以鼓励员工毫无保留地奉献他们的个人知识与经验,使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协作、互助的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激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五个方面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运用系统思考,激活员工的自我超越,挑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等。企业通过建设富有合作意识的团队,依靠团队力量获取、整合与创造知识加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

3.导入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目前知识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类。其中,人物化管理模式强调积极投资人力资源,包括引入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企业内部发现和培训具有隐形知识的员工。编码管理模式强调投资与信息技术,注重开发收集与传播知识的管理系统,知识被编码并贮存在数据库,企业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复利用。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种知识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编码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知识共享成本,提高新技术开发效率;人物化管理模式依赖专家的经验和技巧(隐性知识)。企业需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比如企业自身主要依赖显性还是隐性知识、企业产品的特点等。同时,企业也可以将两种模式有机地融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模式。

4.重视技术创新人才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要想留住人才除了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外,还应制定公平多样的激励制度,重视员工的个体差异性。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能力而非资历,企业要为人才创造培训机会,要有完善的增进员工成长的管道,协助员工的自我成长;同时提供适当的诱因,对于有成果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培育相互信任的价值观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稳定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队伍。

篇11

一、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1.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最有效的动力

近200多年的科技、经济发展史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一种通行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它利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使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技术创新成果享有专用权。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使用该发明,从而使发明者能够通过自己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来回收发明的投入,并在技术创新市场化之后进一步获得超额价值。这就如同“给天才之火添加了利益之油”。这些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调动了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动力。

2.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

知识产权制度既构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又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保障。各国的专利法都对专利的申请,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专利的实施与许可等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同时,对于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各国政府都通过行政的或司法的方式予以惩处。

3.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规则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它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建立了公平竞争的规则。这些规定犹如体育比赛的规则,所有参加竞赛的人都是必须遵守的。只有依靠知识产权制度去规范经济市场,鼓励、支持和保护正当的竞争,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才能有效地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4.知识产权制度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加快技术创新的脚步。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专利检索,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5.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

知识产权制度规定了发明专利权人有长达20年的保护期限,在此时间内排除非法竞争,使得专利技术的实施比实施其他技术更为有利,专利发明人可以自己开办公司,或者带着自己的专利走向工矿企业,有偿转让他人实施自己的专利技术,这样逐渐形成了一批以专利技术为支柱的新兴产业。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不少企业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不注重自身智力成果的保护,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使知识产权流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以至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这里有恶意的明知故犯,但更多的是因无知酿成的后果。

2.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

多年来,一些企业在技术上一直依赖进口,实施“买进”战略,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企业的专利申请主要是科技含量较少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相当一部分创新性不强,质量不高,授权比例较低,原发性创新成果缺乏。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包括对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设置、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投入。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况,知识产权管理无制度、无机构、无经费的现象严重,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4.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步性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迅速,立法速度快,保护水平高,已得到世界的公认。但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新技术、新知识会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的新类别也相继出现,要求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日益多元化。然而,知识产权法律超前发展,与我国企业技术力量、经济实力不相适应,大量技术创新成果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

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1.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开设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课程,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树立产权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努力获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使创新成果符合有关规定。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更不能离开人才。不充分重视人才,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进行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把智力创造成果和商业标志转化为商品,并确定了如何分配利益的标准。从性质上讲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一种财产权利。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利用知识产权机制,奖励技术创新人。

3.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现代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已并非厂房和设备,而是研究开发成果以及知名的商标、商誉等知识财产。它们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制订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监督制度的实施,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到实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须与企业产业特点及公司规模相协调,如大型企业宜采取集权式管理模式、中型企业宜采用网络式管理模式、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

4.鼓励企业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高新技术企业应根据其规模、经营性质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 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监视与企业有关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动向。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以防止盲目开发,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资源,为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支撑。我国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应注意考虑以下几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加快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积极争取对我国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国际知识产权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12

1.1.1安装介绍

物资技术准备→测量定位→设备开箱检查→设备基础性钢制件→设备就位(同时做好内部各种接线的检查)→母线槽的测量→母线槽的安装→制件电缆桥架→电线敷设和线缆连接→实验的调整。

1.1.2配电施工中的注意点

首先是施工中的相关协调问题,尤其在审核图纸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例如配电间的通风、散热和事故后的排烟处理,要注意母线槽、桥架、基础槽钢的预埋铁及预留孔的设置,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其次,搬运通道要在配电间空出,如果没有的话,就需要预留大的吊装孔。再次,混凝土在浇捣的时候要注意将柜基础槽钢同时埋入,对于基础槽钢的外形尺寸要根据施工时的产品样本确定,同时根据施工的图纸确定结构轴线尺寸。建筑标高的定位必须要根据建筑的标准来进行测量。还有,搬运吊装配电设备工程中,要特别注意产品的保护,搬运点必须在重心下面,防止倾倒损坏设备,也不能碰撞摩擦。然后就是安排柜进场的程序,要根据平面布置图依据一定的原则,先里后外,等到一切没有问题后用螺栓进行固定。在正常施工的工作范围内,必须要明确相关产品的要求,动静触头的间隙要严格控制好。要确保抽屉式柜的机械联锁或电气联锁装置的动作准确可靠,隔离触头分开的时间选择要看断路器的分闸,只有分闸后才能分开,其中抽屉推拉要进行无卡阻碰撞的灵活处理。柜与基础槽钢要可靠与地相接。最后,做好低压柜与电源的强行连接,防止设备被损坏。

1.2防雷与接地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安装

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

1.2.1系统安装程序

在进行系统的安装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流程。

1.2.2防雷与接地系统安装中的注意点

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防直击雷的一般做法就是在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安装接闪器,这样可以通过引下线将其连接起来,在进行安装时,一定要确保避雷针网等与屋面突出的金属进行可靠连接,同时,为了避免感应雷与高电位入侵,可以在电缆进出户处安装铁脚支架,这样可以将其与电压保护器相接,从而更好地做好防雷设计。另外,高层建筑电气安装中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层建筑有着照明、排水、空调以及电梯等很多的设备,在用点上负荷很大,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备管线中一定要有相关的防火措施和相应的防雷震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1.3电缆敷设

1.3.1电缆敷设的顺序

在电缆的敷设上也讲究一定的程序,首先是电缆检查,其次是电缆分割分配,再次是电缆敷设,最后是电缆固定。

1.3.2电缆敷设的注意点

首先进行电缆检查,在敷设前一定要检查电缆的型号、规格与设计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机械损伤不能出现在要应用的电缆上。其次要根据工程中的实际需求,合理进行分配,因为工程现场相同型号规格的电缆会有很多,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尽量减少接头,有效使用电缆。再次就是做好电缆使用时的防护,不能蛮横乱推,要用特殊的机械吊卸,采用合适的措施做好电缆防护,防止对电缆的伤害。同时因为电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好相关的绝缘测试。水平敷设的大规格电缆,尽可能地利用机械进行牵引,注意电缆最大允许牵引强度不能超过规定值,机械牵引速度不应超过15m/min,电缆应从盘上放出,不能在地上拖拉电缆敷设,不应有超过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不应有机械损伤,敷设电缆应在首末两端留有备用余量,并及时封口、挂牌、标识。建筑物中会存在很多的接缝,电缆在这样的地方要注意有适当余量,以备后续整合。最后就是做好每个支架上电缆的固定,并且电缆敷设的角度要有合理的依据,固定距离按规范要求。做好电缆井中的防火和连电设施,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

1.4开关柜系统的安装

在建筑中,尤其是高层建筑,整个建筑的用电全赖于配电房的设计,而开关柜是控制配电柜的核心。因此,开关柜的系统安装就影响着整个电气工程的完工。为了使整个电气工程的稳定运行,此系统的完美构建至关重要。在开关柜的安装中需要注意的工作内容有,首先是配电的开关柜涉及整个的用电工程,在进行安装前核查相关的文件与资料至关重要,并且是头等大事,作为技术的核心一定要按照技术的规程以及操作要求进行安装。其次就要考虑负载能力,开关柜的承载能力是怎样的?只有知晓可承受强度,才能确保开关柜的牢固。箱内的导线整齐排列且在两端固定,盘面的导线要有适当的空余,便于出现问题时及时检修。最后就是开关柜的牢固性问题,一定要确保其牢固性,注意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安装一个可以灵活打开的门,并且用裸铜线以及金属构架进行连接。要对盘柜的安装进行严格控制,一定要参考相应指标要求。

1.5电气线路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注意点

现在高层建筑火灾时有发生,而在这些火灾事故中,电气原因造成的事故不占少数,并且电气原因事故多数是由电缆电线的原因造成。再加上绝缘材料很容易在火灾中被进一步引燃,使火灾扩大的速度加快,会带来很严重的人员伤亡。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损害的发生,必须要选用矿物绝缘的防火电缆,甚至是为了避免火灾或者发生火灾时的进一步扩大,要选用阻燃型的电缆。在电气线路的设计上,导线的选用在满足型号与规格的同时,要保证配电的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导线的选用原则是导线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一般在电流较小时,导线要进行机械强度的选择,同时,还要确保导线可以安全地运行,保证导线的持续载流量比最大负载电流要大。除此之外,电压的大小也要务必保证,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安全性是整个建筑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要保证电源引入端到负荷末端的电压损失不大于2.5%,做好安全保证设施的长远考虑。

1.6电梯系统的安装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不可忽视的通行工具,优异的电梯设计对于建筑的使用效能也起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电梯设计是现如今建筑工厂的重要考虑事项,而控制电梯的机房,很多的都是选择在井道上方。在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多采用的是高速或者是超高速的电梯,为的就是要缩短运输时间,并且在控制方式上多采用分组控制的方式。电梯的设计是为了在建筑的使用中达到安全方便舒适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电梯设计时一定要将电梯的配电开关以及各项控制问题做好前期考虑,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

篇13

传统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撑的局限

技术创新的含义

“创新”概念早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并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概念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目前,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下属三种含义:将技术创新视为技术或发明的商业应用,以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为代表。根据这一理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由新概念的构想到形成生产力并成功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把技术创新理解为技术与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技术创新,指自然界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用途,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社会创新,指基于社会中创造一种有效地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根据以上的观点,特别结合我国国情,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过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

中小企业在渐进的发展过程中,要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资金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企业规模和资金的影响。中小企业由于产量、产值和利税等方面的原因,无法持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一种产品研制成功后,投入市场数年而不轻易改变其面目,直到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亏损后,才考虑到转型。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在提高竞争力上的认识程度不够,产品生产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缺乏研究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使得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重销售,轻技术;重引进,轻自主创新和消化。创新人才的不稳定。创新人才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中小企业受思想观念,资金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往缺乏对技术开发人员必要的重视,未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科研环境,致使科研人员不愿安心本职工作,进而造成人才流失。市场竞争不规范。当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许多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未真正建立起来,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导致产品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产品的科技含量。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渐进实行,停止创新,企业就会失去生命。然而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再加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困难和制约,如果使用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很难见效的。

虚拟技术创新的内涵

虚拟创新是指若干成员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依靠信息手段以最快捷的速度进行组合形成的没有企业边界、超越空间约束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市场机遇一旦消失即解散的一种创新形式,其实质是企业间的暂时联盟。

对处于信息时代的企业而言,“组织间的协调”是继以价格机制为手段以及通过权威关系来实现组织生产方式的又一方式。“组织间协调”最早是由理查得森在1972年提出,他认为:“这种相互协调方式不应完全置于企业之中,因为这些活动并非相互替代,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力量,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某种物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而是单个企业投资计划之间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相互匹配”。虚拟技术创新就属于“组织间协调”的类型之一。

虚拟创新是在新的动态市场环境下产生的适应敏捷竞争需要的新型创新形式,在技术创新方面体现出下列优势:整合成员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这样成员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市场,实现单一成员无法实现的目的;减少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成本投入,分散了经营风险;极大缩短从产品概念到进入市场的时间;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有助于成员企业相互学习,加强技术积累,增强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

虚拟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活动是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为代表的。然而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市场寻求创新。

协同优势理论,是指利用虚拟运作模式,将企业优势资源集中起来,通过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完成创新,并获得更大的整体创新优势,同时增加自己的收益。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由不同环节组成、价值不断变化的循环过程,他们形成了企业自身价值增值的路径,在传统模式中,他们有企业单独完成的。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往往受制于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改善自己的薄弱环节,这不仅需要好长的时间,而且效果也未必理想。而虚拟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把多个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联合起来,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完成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创新目标。另外,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分散了创新风险,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创新风险的规避是虚拟技术创新获得协同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

经验――成本曲线是获取经验与投入成本之间的一种效应曲线。它是虚拟技术创新的另一优势(具体效果如图1)。曲线告诉我们:当企业在创新合作过程中经验越积越多时,可以观察到一种创新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这里的成本和经验是相伴的,主要有:寻找和选择合作伙伴及处理相互关系的经验与成本;资源整合的经验与成本;创新管理的经验与成本;创新技术和项目选择的经验与成本等。这种成本随经验积累而下降的情况对虚拟技术创新的企业非常重要。因为企业并不具备进行技术创新的全部资源和能力,为了维持市场地位,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才能保持创新地位,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资源整合成本,从而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说经验――成本曲线是虚拟技术创新的一种独特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所倡导的“知识经济”影响下,全球正在发生一场由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知识型经济的深刻转变,带来了各国工业企业的重新构造。虚拟运作正以轻薄、弹性大的特点,为全世界的企业所关注。

虚拟运作为中小企业所带来的优势

低成本运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有自己的生产场所,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生产经营体系,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初期投入,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难以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而虚拟运作的思想恰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它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前期支出大大的减少,而且由于虚拟所需要有的扁平化管理,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减少,中层管理人员减少,经营费用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高素质聚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自身经济实力较差,在与大企业抗衡时,无法吸引企业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所以企业始终处于劣势的位置。借助于网络技术,企业通过虚拟运作,就可将高素质人才调动起来,达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高素质人才的使用价值,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强弹性连接。产业的变化、产品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是每个企业所要面临的,而“船小好掉头”又是中小企业的特色之一,适应这一特色的基本点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有弹性的,虚拟运作恰可实现这一目的。借助于电子手段,中小企业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地集结所需人才开展业务,而在任务完成,各类人员可各归其位,从而使得企业的人才调动具有高度的弹性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给出中小企业进行虚拟技术创新的条件: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投入、培育,需要好的发展环境,但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观念。

建立企业创新系统和网络。企业创新系统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经济的创新绩效不只取决于企业个体的创新绩效,而且取决于企业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间的互动方式。

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励可以通过利用市场机制来获得,也可以由组织机制提供。市场经济通过制度安排,向在经济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对于生产和技术创新非常有利的激励,同时它又对每一个经济决策人有约束。然而组织所提供的激励存在着是否可以置信的问题。按照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影响活动”理论,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有一个上级,大家就会通过“寻租”活动来影响上级的决策,从而形成事后的利益再分配。越是权力集中的组织,越是有可能不兑现激励的承诺。在这种激励机制下科研部门(人员)有事前承诺的不可置信的预期,组织提供的激励就被弱化了。因此可以认为:市场机制对于企业虚拟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更加充分。

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塑造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主体,不断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尽快建立“企业家市场”,造就一批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

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组织的柔性化、扁平化及灵活性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虚拟技术创新使得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打破原有的分割,跨越体制障碍走向联合,必将极大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企业与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提升创新的效率与效益。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虚拟技术创新将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形式。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机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崔清泉,王波.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性研究经济师[J],2003.11

3.魏江.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发展与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0.10

4.刘学.技术合约与交易费用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