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开题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生开题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生开题报告

篇1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发现,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0,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避免大段引用原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篇2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篇3

1科研写作整体布局

1.1立意清晰

项目确立具体方向后,便可进行谋篇布局,所写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项目立项进行,可以开篇明提项目立意,也可在文末进行必要的总结。立意清晰既包括整篇内容的立意清晰,也包括每一段落有明确清晰的观点,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围绕着观点进行阐释,从而能更突出主题。学术论文的写作不需要让他人猜你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应该明确提出观点。只有纲举目张,才能使写作比较容易。对标题的命名,应反映实验的内容,标题应高度总结,而且能够具体说明项目的特色,实现概括与特色的统一。

1.2格式具体规范

带教老师为学生提供开题报告和结项报告模板,规范学术论文的格式,使学生按照已有的模板要求进行论文撰写,在形式上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字体大小、段落格式、图表的规范,以及参考文献格式等。模板内容规定得越具体,学生写作就越规范。因此,制作较为规范的模板对本科生的论文写作尤为重要。1.3段落写作合理对所有的内容进行大纲布局,有合理的观点阐述,每段内容或采取总分格式,或采用分总格式,明确提出具体观点。参考文献的组织应具有逻辑关系,既可有时间先后的推理关系,也可有根据理论进行的逻辑推演。段落的字数要求,每段以300~500字为宜,如果论述内容较多,尽量不出现1000字以上的大段,且以句号贯穿始终,要划分好具体的写作义群。

2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每篇文章一旦确立项目方向后,就可对关键词进行梳理,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文献检索的范围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学会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的检索,专业书籍更为系统地展现文献资料。数据库资源相对而言,对某一具体方面论述较多,因此应把图书馆书籍资源与文献数据库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文献检索,以使文献资源系专业。进行参考文献检索时,可对关键词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关键词前面的范围包括主题、提名、关键词、摘要,以及全文等,范围选择的不同,搜索的文献数量则不同,只有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搜到需要的目标文献。同时应学会关键词的转换,如将心肌梗死转换为缺血性心脏病。学生也可自己进行检索式的编写,练习编写检索式的方法,对提高检索效率有很大帮助。

3重点内容的写作要求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文件能力培养时,可下载优秀的科研论文或优秀的硕博论文,供其模仿。开题报告所涉及的立题依据、研究目标及内容、预期结果、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主要创新点、进度安排、成员及分工等内容,除立项依据外,其他内容学生均可较容易地模仿研究生论文。结项报告部分与开题报告内容相类似,唯有结果和讨论部分学生很难模仿。因此,对开题报告中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及内容、结项报告中的结果和讨论进行重点说明。

3.1开题报告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及内容

立项依据应写项目设立时的意义。如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的意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设置一些相关数据进行支撑,引用最新的临床调查结果。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应提出明确观点,对疾病可简略写一下大概情况。也可进行中西医药学治疗的写作,先列西医药治疗的一些弊端,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然后引出课题的实际意义,为项目立项奠定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是写作的难点,如何规划所写内容,将文献中的观点有机地进行整合,为立项提供必要支撑十分重要。所写内容要以自己表达的主要观点为支撑,而不是以参考文献数量的多少作为支撑,这也是目前本科生论文写作上存在的很大问题。篇幅的长短和要表达的观点应该一致,如果是核心内容,所占篇幅就该相应地大。对研究思路的描述,首先应对立项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然后提出研究目标,概述所研究的内容。对研究的具体项目,说明其在研究中的意义,切不可将实验项目写得非常具体,只简明扼要地说出其意义即可。对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而言,研究目标要精炼,研究内容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是研究方法的概述化,是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学生开始写作时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研究目标,什么是研究内容,因此写作前需要做详细的说明。

3.2结项报告的结果和讨论

结项报告前面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和实验方法均与立项依据相似,当然也可根据具体的实验结果进行调整。结项报告的撰写应注意对结果的描述和讨论部分,实验结果先以文字进行描述,然后以图表形式展现,一般情况下先表后图。表题在表的上方居中,图题在图的下方。图和表都要严格按照研究生的要求进行,对结果的描述,切忌出现结论性语句,结果主要描述实验的客观事实,不应出现相应的观点。观点在讨论中体现。讨论部分既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结果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可结合文献支撑其观点,有实验结果的结论和文献结果,可以进行对比,一致的地方可进一步推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不一致,要写明原因,分析是实验方法的问题还是操作的问题。讨论中可适当论述实验项目的弊端,也可展望下一步如何开展。由于对结项报告进行评分,并纳入学期成绩考核(占课程成绩的30%),故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3]。《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开题报告和结项报告的撰写,内容的谋篇布局,从格式到内容的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搜索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医学生未来的科研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于双成,吴运涛,李玉玲.医学生的科研与写作能力亟待提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19-20.

篇4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qyjg-201205)。

设计性实验是指在给定实验目的、结合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在设计性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给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开设一些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的设计性实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开设流行病学课程的班级中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班级6个,分别在不同班级中实施设计性实验,并在实验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调查6个班292人,问卷回收率100%,有效应答率100%。

1.2实施方法

(1)科研知识的普及:在开设设计性实验之前,由指导老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献检索的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论文的格式等相关内容。

(2)选题:结合理论课内容及可行性,拟定两个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分别为病例对照研究和伤害流行病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选择同一研究课题的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组成实验设计小组。

(3)研究方案与开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了解本研究实施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况,根据实验条件确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并呈报指导老师。

(4)课题实施:学生按自己设计的研究方案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并记录研究数据。

(5)撰写论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相关论文的撰写。

(6)评分:设计性实验考核的内容为实验的开题报告、课题现场实施和论文撰写三个方面,满分15分,其中三部分各占5分。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和分析。

1.4质量控制学生进行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教师均进行监督指导,保证各个环节顺利进行。

2、结果

2.1实施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意向性调查

表1不同专业医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态度

专业 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是否能提高综合能力

有必要(%) 没必要(%) 是(%) 否(%)

临床 102(97.1) 3(2.9) 103(98.1) 2(1.9)

预防 41(95.3) 2(4.7) 42(97.7) 1(2.3)

护理 52(92.9) 4(7.1) 54(96.4) 2(3.6)

检验 34(94.4) 2(5.6) 36(100.0) 0(0.0)

藏医 46(88.5) 6(11.5) 45(86.5) 7(13.5)

表1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均认为有必要开展设计性实验,98.1的临床专业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不同实验实施效果评价

表2不同实验在不同专业医学生中实施效果比较(±s)

专业 验证性 设计性 t值 P值

临床 11.90±1.23 14.47±0.87 21.033 0.000

预防 11.55±1.00 13.52±0.11 12.966 0.000

护理 11.88±1.30 14.34±0.48 13.934 0.000

检验 12.50±0.51 14.82±0.56 22.345 0.000

藏医 11.69±1.96 13.94±1.90 5.896 0.000

表2结果显示,对同一个实验在同一班级中分别进行验证性和设计性实施,各个专业的学生设计性实验分数均高于验证性实验,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专业有意愿进行设计性实验的人数占97.1%,需求最低的专业为藏医专业,这可能与所学专业的差别有关;另外,被调查的检验专业学生全部认为设计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余专业认为可提高综合能力也占到了90%以上;所以,设计性实验较验证性实验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其次,对同一班级同一实验内容分别进行验证性和设计性教学后,学生实验成绩结果显示,设计性实验成绩高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说明说明验证性实验更能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实践证明,传统实验教学并未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中,指导老师要负责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并在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的撰写各个环节中进行把关,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外,还要查阅文献资料,对自身的“知识库”不断更新和拓展,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同时也要求指导老师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更多的付出,要有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教风,能及时解答学生在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云,罗萍,郭刚,等,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511-3513

[2]陶晓军,韩兆丰,程嘉艺,等.关于药理学设计性实验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78,81

篇5

传统医学的本科教育注重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承,而在学生创新能力上培养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在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实验课中开展了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希望通过自主选题、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也希望通过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提高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505人。

2.方法。(1)分组和指导教师。在开学第一次实验课上向学生阐明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意义,给出创新性实验的具体任务安排。所有学生按学号分组,每小组5―6人。由教师组成专家组(博士2名,硕士3名,高级实验员1名),跟进实验全程,指导所有组别工作。(2)实验项目的选择。以“耐缺氧、抗疲劳”为主要方向,鼓励各小组根据兴趣设计实验方案。6周后各小组以开题报告形式进行立项评估,包括:立项依据、实验设计方案、仪器设备和资金需求等。其他小组会根据开题报告情况评分,共选出创新性项目8项。(3)实验执行情况。实验操作时间大致为5―8周。教研室将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设施、动物饲料和药品。实验动物来自桂林医学院动物房。(4)实验评估。包括实验过程评估和实验结果评估。实验过程评估包括:实验项目设计、实验过程组织、实验操作等情况。实验结果评估是指各实验组根据实验数据撰写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由专家组评分。优秀论文推荐发表[1]。

二、学生对创新性实验的评价

由调查问卷和座谈构成。调查问卷发放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

1.医学生对创新性实验开展必要性的评价。对于是否应该在医学临床本科开展创新性实验,56%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具有挑战性,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所必需的;10%的学生认为可以开展,为研究生教育打下基础;29%的学生不应该对实验结果定下过高的要求;另外5%的学生觉得到大学三年级为止,医学基础掌握得还不够充分,现在开展创新性实验会对科研工作产生畏难情绪。

2.创新性实验对能力的培养。84.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改革能够初步培养科研思维,也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2.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71.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专业资料查询、总结的能力,78.7%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有助于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

创新性实验是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2]是创新性实验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有机会早期接触科研。传统教学方式系统高效,却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3]。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将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有益的,锻炼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初步科研思维的培养。这与以往资料相符[4]。

2.创新性实验重在过程。2011级临床学生展开了8项创新性实验,顺利完成7项,仅有2项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在项目开展之前教研室就达成共识:科研项目的探索性和未知性使创新性实验的评估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以支持和指导为主,更倾向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尽管在座谈中有同学抱怨创新性实验耗时耗力,也有同学觉得在大三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创新”,但大多数的同学仍然认同创新性实验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尝试。

3.创新性实验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此次创新性实验以小组团队合作为基础。从小组立项开始到最终撰写论文,对没有接触过科研工作的临床医学生而言,每一步都是新的,小组团队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每个人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创新性实验中受益最多的是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优秀学生,但创新性实验不应是精英学生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团队协作的过程[5]。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所说:“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调查报告显示:78.7%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提高了组内、组间以及和其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在座谈中学生也认为团队合作有利于分担压力,分享成果,降低完成创新性实验全过程的难度。

4.创新性实验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71.5%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对专业资料查询、总结的能力提高有帮助。互联网、向专业教师咨询和使用图书馆馆藏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72.9%的同学选择上网查询(引擎搜索和医学专业数据库),57%的同学曾向相关教师咨询,相关教师不仅包括专业课教师,也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其他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独立查询获得设计方案独特性的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活跃的,信息共享和合作精神得到体现。

5.不足之处。此次创新性实验,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主选题”。并非不知道这种做法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限制,但医学院校基础条件各有不同。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文献检索课程跟不上实际需求、教师的科研知识不全面、实验室设备陈旧、配套资金不足[6],这些是地方性院校需要改进的现状,却不应成为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由。我们的体会是:只有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本科常规教学,才能让创新性实验在医学院扎下根来。

参考文献:

[1]王h,马宁,吴秋慧,等.黄芪精口服液对大鼠抗疲劳作用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4,36(3):101-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Z].教高函2007]20号.

[3]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183-186.

篇6

七年制医学教育计划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这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对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和继承,建立“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医学知识体系,还要求医学生逐步形成临床或科研思维模式。儿科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是从儿科医学理论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桥梁。但目前儿科临床见习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和医学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同时医学生人数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拟就如何在本校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见习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职业素养培养是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医学道德、医学伦理等新观念。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教学过程中需巧妙的应用语言技巧、动作等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使家属同意配合教学。为配合示教,我们购买了儿童玩具赠送给患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患儿的配合,效果较好。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实行的是规范性、填鸭式、灌输式教育,突出教师、课堂、书本这三个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显现出滞后于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在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它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见习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医学知识,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病例,教师全程指导,通过讨论病例,分析病例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同时介绍相关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这种典型病例讨论形式,能使见习生由单一纵向思维模式向横向临床思维模式转变,提高见习效果,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见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典型病例讨论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大课内容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上都好于传统临床病例示教[1]。

2.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创,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医学教育采用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实施步骤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总结。PBL在教学中贯穿“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权威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病例导入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从培养儿科临床医师的角度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真实的病例,以问题为基础,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其将既往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从而实现临床见习教学的目标。

3.循证医学教学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10年来现代医学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加拿大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其含义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在七年制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循证医学是指:医师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当前最佳临床研究结果为证据,结合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考虑患者需求,为患者作出最佳的诊治决策[2]。EBM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来源于临床实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对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七年制儿科见习教学学时较其他医学生多,教师能更详尽、具体地结合病例,引导学生应用EBM原则进行小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七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和正式临床工作中实践EBM打好基础。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

三、重视医学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已成为本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奠定与国际接轨基础的必然选择。七年制医学生公共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听力好,但专业英语接触少。针对这一问题,讲课时涉及疾病、检查的医学名词用英语表达,常用的医学缩略语要给出英文全称并要求学生掌握。在带教过程中,本校专门增设英语病例讨论部分,增强教学互动,对所涉及相关儿科专业术语采用英语表达,根据医学专业英语单词的前、后缀及字根等扩大其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对发音不准进行纠正。同时我们将每周一次的教授英语查房的病例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参加英语查房,然后和学生一起用英语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医学英语词汇量,提高了医学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使其初步具备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

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仅要让其具有完备的临床医学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对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七年制医学生毕业时要达到临床硕士研究生水平,其在临床见习的同时,面临即将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问题。因此,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求更高。儿科带教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渗透到儿科学的教学中。①有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正在进行科研活动,这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进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活动。②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见习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某些疾病研究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支气管哮喘”这一章节时,可以介绍目前有关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检索相关文献。③参加其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④开展读书报告会,形式多样,内容以儿科学内容为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儿科学的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对于选择儿科专业的七年制学生,要求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指导其文献查阅、综述撰写,部分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实验操作、学术交流等,逐步训练科研基本能力,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提高沟通能力

有学者认为,应在儿科学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实践中培养其沟通、交流能力,并将这一能力作为评估其综合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3]。在儿科见习教学中,医学生不仅要面对小患者,还要面对不同层次、文化背景和道德修养的患儿家长。因此,要强调与病儿家长接触时要有耐心,学会换位思考,要理解此时家长的心情。通过见习要强调医患沟通对临床实践的和重要性;在切入正题前要注意与病人家长以朋友间的交谈方式先做情感交流,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是发展良好医患关系最重要的一步[4]),获取患儿家长对你的信任和理解;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表情(包括:语调、语气、语速、眼神和肢体动作),加深家长对你的印象,进一步获取患儿家长的信任,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对配合的患儿及家长表示感谢,对不愿合作者表示理解。对不合作或病情较重患儿,则主要由教师示教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为学生和患者的交流搭建桥梁。另外,在课余时间开设医患沟通讲座,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医患沟通技巧、注意事项等,并组织学生模拟患儿及家长进行医患沟通实战训练,座谈医患沟通体会,相互交流见习中的见闻和体会等,也是提高七年制见习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临床见习课是医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起始点。我们倡导创新教育,在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及沟通能力,顺利完成见习阶段的学习,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云英,刘海燕.儿科临床见习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52-1053.

篇7

(二)开题报告评价

对两组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优秀、合格、不合格表示。与传统教学比较,P<0.05

二、讨论

(一)循证医学指导下CBL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GreenML将循证医学描述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订出患者的治疗方案”。现代医学教育因为循证医学的出现而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教育时,会提供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学习方式,其基本的解决步骤包括:依据临床病历资料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提出的问题寻找最好的临床证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临床专业知识将现有最好的成果应用于病人的诊断及诊疗决策中。循证医学可为多因素疾病的预后及有效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众多研究者认为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模式是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发展而来的全新教学方法。1969年Barrows教授首先创立了以学生自学为中心,老师为引导者,自我指导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PBL教学法。循证医学和CBL教学都强调:寻找发现问题、查找参考资料、解决问题的循环式学习方法。因此循证医学导向下采用CBL教学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二)循证医学指导下CBL教学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仍然沿用的“理论学习、临床见习再临床实习,最后直接接触临床”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它循序渐进的道理,但是却忽略了理论和实际结合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目前我们的教材大多落后于实际医学前沿发展,传统的理念固然重要,但是接受医学最前沿发展动态对于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最新的知识才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缺乏创造性这也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神经外科专业而言其医疗技术和理念更新很快,如果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那将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创造性成果和独特的见解。因此而对于神经外科研究生来说重要的是要学会查阅并运用最新的医学证据来验证并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不仅仅是对传统经验积累的思考。这正符合循证医学的理念和要求。而对于导师,也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运用更为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方式,例如CBL、PBL等教学法进行授课,这样才能“授之以渔”。有学者在本科临床教学中运用循证医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也说明了循证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得重要性。而在我们的前期工作中在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引用CBL教学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篇8

3组学生在各自导师和副导师的组织下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活动,读书报告组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病例讨论组定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课题研究组参与一项临床课题研究。研究周期为半年,项目结束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

2.1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理论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出相关问题,然后定期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中外文资料寻找答案,准备1周后由指定学生进行读书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2.2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邀请学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学生应提前熟悉病史、检查患者,在科室讨论前先自行讨论,并得出初步结论。科室讨论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科教师进行讨论,会后总结比较自己与教师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差异,学习教师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3参与临床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参与临床课题研究,根据本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临床研究设计,一般以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疾病康复评定和治疗方面的探索,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设计,进行开题报告,然后分工实施,定期通报研究进展及交流经验,最后由学生分析研究结果、提交研究报告及撰写论文。

3结果

在半年的研究周期内,举行了2次问题导向式读书报告会,分别由1名学生主讲,再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相关学习和讨论。组织学生参与了3次临床病例讨论,与临床专业人员一起询问病史、进行体检、评估和讨论。参与导师主持的1项临床研究项目,分工参与课题设计、实施、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工作。项目结束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均认为这3种教学形式是对理论授课的极好补充,有益于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问题导向式读书报告是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及研究热点的较好方法;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可以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参与临床课题研究则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了临床科研过程,在科研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调查反馈显示,其不足是理论知识的知识面和深度有限,使学生在参与上述实践教学过程中稍显能力不足,在参与时间上也感觉不够。

4讨论

康复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医学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和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列为现代医学的四大分支之一。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医学,现在已成为医学的前沿学科,康复医学课程在现代医学生的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该项目的研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医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思维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以此项目为载体,树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为方式的教育主导思想,采用综合性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创新探索意识高的复合型人才[4]。该项目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并有机会较早地接触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时,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较早地形成正确的临床和科研思维。此外,为了保证本科生科研的顺利进行,导师将已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博士生、硕士生作为副导师纳入指导教师行列,协助导师进行工作,使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教学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相互结合,能够使本科教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其研究型教学的目标。

篇9

本校医学院针对医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现状,根据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对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课程《生理科学实验》进行深化和改革,面向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64学时)。创新性实验是以班级为单位,由1位指导教师担任创新实验导师。在导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以下阶段:(1)专题讲座;(2)实验项目申报;(3)各小组开题报告和答辩;(4)自主实验研究;(5)数据分析处理,撰写论文;(6)结题答辩。2014年我们的项目是“calpain1激活在小鼠炎症性学习记忆障碍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现将我们在此将创新性实验中的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基石

导师首先告诫我们,科学实验要严谨、求是。这既是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是要求我们在立论依据的提出上要严谨求是。在选题和开题前,必须要对文献知识有全面认真的了解和研读。不能一味追求创新,天马行空,而忽略了研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二是要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到严谨求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避免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执行,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三是要求我们在实验的结果处理上要严谨求是。一味追求符合理论假说而篡改数据,则是严重的科研造假行为。因此,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始终贯穿我们创新性实验的每一个阶段,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医学科研工作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感,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科研道德对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性。

二、优秀的实验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导师给出了“钙蛋白酶,炎症,学习记忆”三个关键词,选题需与这三个关键词相关,让我们去准备在下次的课上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每个小组的设计题目,要经过答辩讨论,最佳的项目胜出作为全班的课题。经过专题讲座的培训,我们已经知道了医学基础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大家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开始埋头查阅文献。我们小组查阅的资料显示:钙蛋白酶在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炎症,尤其是神经炎症和学习记忆能力间密切相关。但是,钙蛋白酶与学习记忆能力间的关系尚未清楚。于是我们就想能否从这个点入手,研究钙蛋白酶抑制剂对神经炎症导致的学习记忆下降的影响。经过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阅读、分析、讨论,我们小组确定以“探究钙蛋白酶抑制剂对内毒素(LPS)诱导的神经炎症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作为小组的课题,采用LPS建立神经炎症模型,以小鼠为实验研究对象,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开题报告答辩过程中,我们从新手变成了能问尖锐专业问题的高手,用火眼金睛看出其他组设计中的漏洞。经过全班热火朝天的激烈讨论,在综合评判各组项目的缺点,组合各组的优点的基础上,全班投票表决,确定题目为“calpain1激活在小鼠炎症性学习记忆障碍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写好实验项目申请书是关键

选题后,我们开始进行申请书的撰写,其中主要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是将选题具体化的过程。导师叮嘱我们:要考虑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三者必须兼备。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和6000元经费的实际情况,以确定合适的方案。比如模型构建的过程中,LPS是采用侧脑室注射还是腹腔注射。我们查阅文献,两种方式均有被采用,但是侧脑室注射的难度远远大于腹腔注射,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非常不利,虽然侧脑室注射的效果会比较好,但最后还是采用了腹腔注射。另外,我们增加了TUNEL染色观察炎症是否导致凋亡和calpain活性检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查阅文献的技巧和专业英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申报书的撰写则是一个将选题和实验设计的成果转换成文字描述的过程。我们学会用科学、严谨的文字撰写申请书,做到有理有据的阐述,科研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四、重视创新性实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有了完善的实验方案,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实验项目的实施阶段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没有养过这么多小鼠,从来没有使用过水迷宫装置,从来没有进行过小鼠的组织样本灌流,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然而这种从无到有,一点点把自己的想法搭建出来的过程,却也是我们成就感最大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针头扎破过手,也因为连续的实验而奋战到深夜12点,但是我们乐在其中。比如,仪器不会使用,可以看说明书,说明书没有,可以网上查,查不到可以咨询学长。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再坐着等老师给出答案,而是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实验中来,有小组负责配药,有小组负责注射药品,有小组专门负责运送小鼠,有小组负责Western Blot,还有小组负责收取样本。那些专门负责水迷宫操作的女同学们,每次都细心的用纸巾擦干游泳上来的小鼠身上的水分,怕小鼠着凉,用两只手窝起来,护在手掌心中取暖。那些不时出现的“问题”与压力,让我们懂得了个体的付出与责任的重要内涵。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实验中的重要的一环,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争取做到最好。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与学校主管部门间的沟通等,一些即使看起来是细小的琐事,也都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比如,与学院动物中心沟通动物饲养问题,与组织形态学平台沟通组织学样本染色问题。

五、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选题和实验设计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开题设计阶段,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则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比如,水迷宫实验是我们这个项目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的实验内容。水迷宫实验,连续五天,从下午5点开始,一直做到次日凌晨,工作量相当大。尽管每天安排一组人员进行水迷宫实验,但是几乎每一天都有其他组的同学自愿参与,没有人介意自己工作量多或少,也从来没有人说累或者放弃。几乎每晚都会有同学带来夜宵,支援在前线做实验的同学。在一个小小的水迷宫实验室里,大家一起学习、切磋实验技能,相互提醒与帮助,只为共同目标努力,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创新性实验把大家的心和用的劲,都紧密连在了一起。实验锻炼了我们各自领导、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我们看到了彼此身上的优点,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开题报告答辩、申请书撰写、实验实施,等等过程中,团队的合作精神,提升了我们的效率,推动我们的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六、在失败中总结和提高

“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验中的失败不可避免,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会总结和分析,不会吸取教训。在整个实验中,尽管我们已经做到了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还是与我们的假说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太大,水迷宫检测的数据差异比较大;我们发现了calpain的激活确实参与了炎症性学习与记忆下降过程,但是使用的calpain抑制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的作用。面对这些实验数据,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可以先将小鼠进行水迷宫检测筛选,将特别聪明的小鼠或者特别笨的小鼠剔除出实验小组,以减小组内和组间的个体差异;calpain抑制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的作用,可能是剂量太低,或者是样本数还不过多。也许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创新发现的路上总有大大小小的意外发生,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当意外发生的时候,能够从容的去面对,善于学会分析原因,也许会有意外的新收获。

生理科学创新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是一个让医学本科生了解科研,接触科研,亲身实践科研的平台,给我们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我们创新的欲望。我们自主选题设计、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论文等工作。我们欣喜而激动,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思想碰撞、群策群力地自主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挫折与困难的磨砺,体悟到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在自主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真实地体会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从中感悟到医学科学研究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门实验课,更是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科研思维与创新的启蒙孕育,是一场身与心的历练。

参考文献:

篇10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临床医学由于其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因此,临床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强调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的均衡发展。为此,我们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三早”实践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早期接触临床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医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是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专业实习组成,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但由于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之间、尤其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造成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学生也只有在学完前三年的基础课后,在第四、五学年学习临床专业课和专业实习时,才能接触临床、接触病人,从而导致基础课与R床课教学内容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现阶段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强调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早期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如临床前期教学中即设置有临床医学导论、医患关系等课程,向医学生提供早期接触病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医学生在与病人和临床接触过程中,了解、熟悉和学习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

早期接触临床旨在让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进入临床感受医院和医生,认识疾病和病人,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的专业感知,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①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感受实践课程――临床医学导论,本课程除了介绍医学模式、医疗关系、疾病概论等相关知识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安排一定的学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教学。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带领下进入教学医院,主要了解医疗工作的基本程序,学习观察如何接待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往沟通等基本技能,学生写出观察记录分析表,由教师判定成绩。②在主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PBL教学和案例教学,以病案讨论为纽带,实现前期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早接触。通过让学生早期、多次、反复接触临床和接触病人的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接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就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终身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意识。

二、早期接触科研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独立学院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受到了特别重视。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低年级学习阶段科研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意识,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

1.把科研活动及时引入教学之中,促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主要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的整合改革中增加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如在机能学和分子检测与分析等实验课中引入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科研性质或课题性质,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综合性训练,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实践,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或自主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尽早接触科研。一是鼓励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同时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科技实践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12人次在全省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二是鼓励学生以个人兴趣和科研目标为导向,积极申报国家、省、校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即在教师指导下从查阅文献、书写标书、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乃至论文修改和发表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近五年我院医学系学生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支助达25项,通过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实施一系列业余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早期接触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来促使他们早期接触社会。

1.积极探索校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和途径,将社区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早期阶段。早期接触社区的活动包括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义务咨询等,由学院或系部组织,并选派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一般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如结合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必需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并以社区的流行病或慢性病实例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疾病调查的问卷设计、现场调查,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大力_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如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可集中联系到社会实践基地或自发组织回到学生家乡所在地进行,至少安排一周时间深入到社区、街道或乡镇医院等基层卫生医疗部门,调查当地基层卫生保健状况,了解基层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协助基层医院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到医院做义工或导医等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根据调查报告和实践表现综合评定成绩,并计入学分。

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在经过规模扩张的基础上,目前已进入内涵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建设阶段,通过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实践教学模式,对实现“社会所需要和期望的医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张阳,牛聪等.基于临床导论课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02-103.

(2)刘铁滨,符晓华,张坚松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191-193.

篇11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必备素质[1]。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崭新的概念――信息素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医学信息量激增。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医学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医学数字图书馆等新的医学信息载体。医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医学的发展,医学又与人类的健康、性命息息相关。因此,当今信息时代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以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为载体,在实践基础上,将信息素养与生物化学教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探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

1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和功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生物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学生依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并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生物化学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关生物化学知识网站、网址和自己的 E-mail 地址,使学生在课下能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并利用 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课题评价-课题延伸”6个环节。以2学时讲解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为例,包括,①创设情景:生活中常有新闻报道亲子鉴定,涉及基因的提取和鉴定,但首先考虑样本量。②提出课题:检测基因必须经过PCR技术在体外大量的扩增,才能检测到基因。③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同学上网搜索到PCR实验动画和PCR公司员工自编自唱的美妙的PCR之歌,这是同学的创新之处。④课题小结:同学以自制幻灯片形式上讲台报告, 开题前播放PCR之歌的视频来引题,让同学感受到了共享知识的乐趣,然后给老师、同学讲解PCR原理、步骤和应用。⑤课题评价:老师指出精彩、不足和错误之处,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并作评分。⑥课题延伸:PCR的相关技术――逆转录PCR ( RT-PCR ),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 PCR) 等最新进展的介绍。

生物化学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物化学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2 讨论

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界在信息社会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对信息技能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是通过对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的教育,不断提高信息用户的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水平,即通过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学习。它使各行各业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寻求、利用和创造信息,以实现他们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方面的目标。这是数字世界的基本人权,并且推动了各个国家社会内含物的发展。终生学习使得个人、团体和国家达到他们的目标,并且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从而帮助他们和他们的机构迎接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纠正劣势,推进全社会的福祉。

信息技能是科研创新的核心要求。科研创新是以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为前提条件的。信息素养低下,科研创新难以突破。高等院校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高等院校都力争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而科研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要求。科研创新,高等院校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爱武.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篇12

1.创新性实验的开展

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2]。病理生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交叉阶段的一门桥梁学科。要完成病理生理学的实验,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前两年半基础医学学习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也就是说,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因此,处于病理生理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是开设创新性实验最理想的对象。具体实施如下。

1.1教师队伍配备。

创新性实验通过“一带三”的形式开展,即一名教师辅导学生人数不超过三名,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辅导学生。创新性实验的教师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具备多年的科研经验,完全胜任创新性实验的教学任务。

1.2参与教师的课题。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和本室的硕士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首先,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让本科生第一次了解到科研,知道“什么是科研”,“科研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最终能够独立通过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科研文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科研文献,了解老师的科研领域,同时培养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原文的能力;然后,学生以硕士研究生助手的身份进入实验室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如:细胞培养、质粒提取、免疫蛋白印迹技术等。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一共2至3个月,均为本科生在课余自行安排时间完成。

1.3自行设计并完成课题。

在经过近3个月的培训后,学生已基本熟悉科研的基本流程和实验室的环境。这时候,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为教师所进行课题下的“子课题”或“小分支”,通过不太复杂的实验和时间不长的周期即可完成。学生自行制作开题报告,每个教师的课题小组内进行开题报告,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决定课题的可行性和实验路线,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最终设计出适合本科生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学生即可独立开展实验。实验完成后,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集中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名学生整理实验结果并撰写科研论文,经教师修改后投稿发表。

2.创新性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加入研究生行列的人数日益增多,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硕士阶段的科学研究已成大势所趋。我室在本科生病理生理教学阶段,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为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2.1实验室环境保证实验进行。

作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我室的设备仪器完全满足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我室已培养了多名硕士,硬件上的实验条件完全能满足创新性实验的需要。软件上,带教老师均有多年科研经验,硕士研究生也都有1年以上科研经历。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在本质上与硕士生的科研并无很大区别。我们采取理论上老师带教,技术上硕士生带教本科生的方式,既保证本科生能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又避免“揠苗助长”,过大地增加学生压力,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2.2初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创新性实验中,学生进行的文献检索、小组讨论、结果汇报等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过程。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均表示:通过进入实验室的学习,他们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研热情高涨;而且,学生的思想由以往的“盲目考验”、“跟风考研”,逐步转向为有目的、有兴趣、有针对的考研,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新型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科的单项实验转变验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型学生向研究型学生转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实验在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观、发展观及未来规划方面,也成为现代教育教书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篇13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基础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包括医学基础技能实验和专业基础技能实验两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1.1整合构建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医学基础技能实验改革的要点是突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以各门课程各自开设实验的相互隔离模式,将原有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从所属课程分离出来,按学科性质(形态、机能、分子、病原等)开展纵向或横向的有机整合,并独立设置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全部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整合为五门实验课程,即医学大体形态实验学(整合原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内容)、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实验学(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实验学(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将医学科研方法与文献检索、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论文写作等相关教学内容整合为“医学实验方法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专业基础技能实验部分则整合为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即临床基本技能实验学和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前者主要整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学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则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学科中的心电图、实验室诊断和医学影像如X线、超声、CT、MRI诊断等相关内容整合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和独立,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又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2.1.2深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确保基础实践改革的顺利实施,配合基础实验课程群建设,组织教师编写了与改革配套的相应整合性实验教材。同时开展了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和内容设计的改革研究,一是调整和优化基本实验项目,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减少重复性实验。二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自行查阅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三是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网络实验平台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问题式PBL教学等方法,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通过基础实践模块的教学和改革,促进了传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2专业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课间见习、临床通科实习、临床选科实习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教学环节。

2.2.1加强临床床边教学

临床床边教学,即临床课间见习与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交叉进行。床边见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体认症,然后教师结合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集中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见习报告。床边见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疾病认症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2.2.2改革临床实习模式

针对近年来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准备、就业应聘发生较大冲突的矛盾,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整体上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第八学期即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并将临床实习分为通科实习和选科实习两部分。临床通科实习,即临床轮转实习,共计42周,通过系统全面的临床各科轮转实习,使学生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具备独立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全部学生必须按实纲要求完成;通科实习结束后,安排6周临床选科实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临床学科强化专科技能培养。

2.2.3完善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

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强调以考察临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测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采取试卷笔试、床边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一是临床实习出科考试,主要进行临床技能床边测试,考核问诊、查体、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主要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笔试;三是实习结束综合考试,由毕业前临床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多站考试)组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成为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综合实践模块

为培养临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五年全程不间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课外见习、社区服务、开放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技能竞赛、业余科技活动等。

2.3.1实施创新教育

一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如机能学实验和分子医学实验中引入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有序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二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把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