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篇1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一课是200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四第一节课内容,学生通过专题一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有了较深的了解,并且专题一第三节转基因工程应用也对转基因产品有所介绍,但关于转基因安全的问题没做过多的涉及,转基因产品已经走入我们身边,通过对转基因成果的关注及理性看待,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转基因成果带来的利和害,从而理性看待这一技术。同时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转基因技术,对核心内容的把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是本模块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原认知能力、认知的临近区)

1.已有知识基础,专题一基因工程原理及相关步骤。

2.生活中,通过媒体、书籍对基因工程产品有一定了解。

3.怎样看待转基因工程安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分析与确定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转基因与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合理梳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确定讨论第一方面转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问题,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确立本节课课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讨论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运用转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以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论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新的生物技术安全性讨论的必要性。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看待、求实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多层面、多角度的关注。

(2)运用转基因相关生物学知识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和讨论。

难点:(1)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和谐与发展,理性看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保证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以及问卷调查的组织工作有序、有效地实施。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1)预习本节的课本内容,网上查阅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并完成课前导学案卷。

(2)小组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并录制视频(调查报告)。

(3)小组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完成汇报交流。

2.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调查超市转基因食品、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检测案。签字笔及纸卡(小组完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观点的论据)。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成果

提问的形式,看看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展示超市调查转基因食品,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汇报转基因成果(小组协作学习)。

教师总结,引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2.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展示本组讨论的观点及论据,写在纸卡上,并展示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生思考、分析等综合能力。

3.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小组探究,给出小组角色扮演民众、科学工作者、政府官员。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剖析怎么去看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实现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讨论后,再给出学生问卷调查的汇报结果,从而更客观地体现民众对转基因的看法。

(三)课堂小结,课后检测案

本环节意图: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对本节课有逻辑关系的认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课后检测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做好课后延伸和拓展。

七、板书设计

(一)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止

(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三)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四)课堂小结

八、教学反思

篇2

品的利和弊将对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等等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和疑虑的问题。

当转基因再次敲醒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一新生事物呢?本刊特意邀请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吕晓华教授,就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用科学数据和专家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和阐述,为我们揭开转基因食品的另一面。

转基因食品的特性

《养生杂志》:多年来,转基因食品已渗入经济作物的方方面面,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接受还是不接受,每天都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那么,转基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我们不知晓的特性?

吕晓华:转基因食品是指那些转入由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细胞中提出的基因而获得良好特性的生物制成的食品。这些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其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的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所用载体基因称为标志基因;接受基因的作物称为亲本作物。

目前研究开发的转基因生物主要是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烟草、棉花、番茄、甜椒、水稻、玉米等。

转基因食品具有高产、生长期短、能抗病虫害、便于储存运输、改善营养成分、品质、以及去毒等特性。食品作物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其对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的需要,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将转基因技术用于农业可以不断增加粮食和其他食品作物的产量,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

《养生杂志》:你曾在美国工作和学习一段时间,那么,美国民众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如何?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普及吗?

吕晓华:据报道,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80万公顷,其中加拿大、美国种植面积高达23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84%。1999年全球播种的转基因抗虫玉米种量达到了1/3,2010年全球转基因种子销售额达到300亿美元。早在1999年,美国的玉米和大豆有50%采用转基因种子,也就是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已经开始生产含高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和含高番茄红素的抗癌西红柿。用西红柿、南瓜、酵母、土豆、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原料制成的食品已经在美国的超市出售了。

《养生杂志》:中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把转基因引进到农业经济作物中的呢?

吕晓华:转基因技术应用试验进入我国也有相当长的时间。1991年开始,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经推广1000万亩,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一年可减少杀虫剂用量5000吨以上。北京大学开发出转基因植物20多种,已进入大田实验6种,商品化许可的3种。在国内,其他转基因水稻、蔬菜应用研究亦取得了可喜成绩。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养生杂志》:虽然有不少专家力挺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和安全,但目前为止,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达成一致的科学共识。尤其在国内,公共对于转基因食品普遍持怀疑态度。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转基因食品?

吕晓华: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几个安全性问题。

第一,标志基因传递。转基因食品中新基因或活的微生物标志基因是否会传递给人或家畜的肠道微生物,危害人或家畜的健康。如果转基因食品作物中的抗生素抗性标志基因,通过转基因食品传递给人畜肠道微生物,并在其中表达使之转变为抗药菌株获得抗药性,这就有可能影响人畜口服抗生素的药效。

与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编码相同的标志基因,不应用于转基因食品,从有这种标志基因微生物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应该检查有无活的细菌和抗性编码的遗传物质,以及能否在人肠道中定值。本身是活菌或活菌的转基因食品需要保证菌株的纯净未发生突变。

第二,潜在致敏性。大多数转基因食品植物中都引入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有的不是人类食物的成分,这种异种蛋白质可能引起食物过敏。

第三,影响人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中的标志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引起菌群谱和数量变化,菌群失调影响人的正常消化功能。

第四,使食品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转基因食品营养成分的变化幅度较大,可能对人群膳食营养发生影响。

第五,天然毒素。芥酸、番茄毒素、棉酚、龙葵素、酪胺、组胺等天然毒素在转基因食品中含量偏高。

第六,重金属。由于新基因产物可能产生代谢的干扰,故转基因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改变亦应考虑。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有哪些方面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由于转基因食品差异较大,传统安全性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正在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

1990年FAO/WHO首先提出比较法,即把转基因食品作物与相应的亲本作物进行比较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相对安全性。

1993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生物技术安全性专家组提出实际等同性概念。即一个转基因食品经化学鉴定与其亲本作物“实际等同”就被认为无新的健康危险性,不再进行膳食摄入量,以及营养学和毒理学评价。

1996年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欧洲分会提出等同性和相似性定标法将转基因食品分为三类。

第一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或原料实际等同。生物的每个代谢物清楚,人摄入量与相似传统食品相差不大,全部DNA来自亲本生物,基因水平与亲本相同。这类转基因食品不需更深入的资料即可做出安全性评价。如Zeneea公司制成的转基因番茄酱与对照番茄酱36个化学指标分析结果与对照比较相关水平达到98.9%,且不含基因产物,故可评为“实际等同”。

第二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和原料十分相似,但某些性质有差别。具有或没有某种新的成分或性质,对新食品中新成分要重点进行安全性评价。

第三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既不等同也不类似,这类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原料需作深入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请给我们讲解一下转基因的“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2000年FAO/WHO联合专家委员会,就生物技术食品问题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总结1996年以来的工作,讨论是否可以根据新的科学信息建立新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新的科学研究评价“实质等同性原则”概念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局限性。

会议认为“实质等同性原则”方法是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但不是安全性评价的全部内容。因为实质等同性不能给危险性定性,因而只能是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会议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比较结果,如果出于食品本身的性质所得到的数据不足以充分支持安全性评价,就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尤其是主要食品之一的食品,没有食用史的食品,基因修饰而改变代谢方式的食品。如果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相比较出现一个或几个新基因及产物,并可能将其分离出来。则可按食品添加剂试验方法进行毒理学实验。但必须保证所试验物品在化学功能上与转基因食品中得来的一致。对长期食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时应作毒理学实验,90d动物喂养试验是最低要求,是否做其它毒理学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养生杂志》:那么,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有怎样的管理办法?

吕晓华: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初步制定有转基因食品的法规,通过一定程序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审批。

早在1990年FDA就证实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凝乳酶是安全的,这种酶作为添加剂用于乳制品生产。1992年FDA制定出管理新育种技术(如DNA重组技术)开发的新品种作物制成的食品及动物饲料法规大纲。1995年巴西成立了国家技术安全委员会(CTNBIO)制定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条文。

1997年FDA颁布“新植物来源食品咨询程序指南”中要求开发转基因食品的单位向FDA提交安全性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转基因食品名称、用途和目的、来源、特性、标志基因功能,基因表达产物特性与功能,及表达产物在作物食品中的含量,表达产物致敏性及毒性,安全食用的依据,转基因食品与亲本作物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天然毒素的比较,有关安全性和营养评价的其他资料。

1997年底FDA已完成玉米、番茄、黄瓜、木瓜、棉花、油菜、黄豆、菊苣、水稻等40多种转基因食品的咨询工作。这标志着基因种类计有抗生素抗性基因、除草剂耐受基因、金属代谢基因、氨基酸代谢基因、影响植物激素代谢基因,其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应用最广泛。

《养生杂志》: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呢?

吕晓华:1993年12月科技部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主要从技术角度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宏观调控。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从保护我国农业遗传资源,农业生物工程产业和农业生产安全角度对转基因作物的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入或商业化生产进行管理。2000年7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转基因植物作了规定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该进行安全性评价,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性控制措施,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方字标注,并应提示使用的安全控制措施。

2001年5月22日国务院公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7日农业部公布三个配套细则:《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志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从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入、商业化生产等进行全面管理。

篇3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迅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由1997年时以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为首的1 200万hm2的土地面积扩展到了2011年的1.60亿hm2。在这期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将近94倍。这一数字同时也说明转基因作物的时代已经到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简单阐述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与生态风险[1-2]。

1 转基因作物概述

1.1 转基因作物的概念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

1.2 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入的基因主要包括抗除草剂基因、抗虫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抗细菌病害基因、抗干旱基因、抗盐碱基因等。应用这些基因创造出的转基因作物能更有效地防治害虫和杂草,全面减少农药的应用,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土壤结构、植物养分等。然而,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环境问题、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等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1.3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

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1986年,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市场。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 [1,3-4] 。我国自1997年3月以来,共受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703项,批准517项,申请单位涉及国内科研教学单位41家,国外公司2家。批准商品化生产的有棉花、番茄、甜椒、矮牵牛花4种植物,基因工程疫苗和饲料用微生物;批准环境释放的有棉花、大豆、烟草、番茄、甜椒、马铃薯、水稻、黄瓜、杨树、玉米10种植物,4种微生物[3,5]。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约有3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等[6-10]。

英国在生物技术科研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英国现在有500处转基因作物试验田,总面积约为290 hm2,但这一技术在英国还没有进入商业化应用。其他国家也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加拿大批准了18种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日本批准了7种,澳大利亚批准了4种等。

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2.1 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危害[6,11-19]

2.1.1 直接危害 (1)转基因寄宿、受体或带菌生物感染人类、动物及植物;(2)转基因生物、组份或代谢物产生毒性或引起过敏反应;(3)因意外释放转基因生物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2.1.2 间接危害 (1)产生具有传染性或抗药性的微生物;(2)将有害的基因传给人类;(3)产生克隆环境、抑制原生植物或富有攻击性的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植物中有关基因物质转移到杂草类的相关植物中,使之增加抵抗力而变得具有生长的竞争性。

2.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之争

转基因作用的食品安全性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转基因作为食品对人类安全问题的影响,即转基因作物潜在的风险。重要问题是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是否会引起人类一切不良的过敏反应。

2.3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作物的争论愈演愈烈,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有其的必要性,虽然传统育种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还只局限于种内或者是近缘种间的有性杂交,没有任何的突破与重大进展。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很多,而且环境的多样性极其复杂,应该逐个去分析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品,无论是否是转基因作物,关键是应该落实在如何去控制量这个问题上。转基因作物目前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尚不成熟,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于解决日益剧增的世界人口温饱问题上,转基因作物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1-2,20-24]

转基因作物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风险:

(1)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如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2)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其他生物的杂草;(3)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转移至其野生亲缘种,产生“超级杂草”;(4)转基因的水平重组可能形成新的有毒细菌;(5)病毒型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重组有可能产生新的病毒;(6)杂草或害虫的抗性进化问题;(7)转基因作物可能会成为自然界的外来品种;(8)转基因作物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的影响;(9)对土壤系统的影响,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等;(10)使靶标生物产生抗性;(11)目标性状有效性的减弱或丧失;(12)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13)知识产权缺失潜在威胁社会稳定;(14)转基因食品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15)转基因作物使人体产生抗药性;(16)转基因作物的副作用能杀害人体。

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潜在的问题,促使了研究人员不得不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在转基因作物飞速发展期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同时加强自我创新工作,加速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进程中对其安全性的评估的重视程度。

4 对转基因作物的未来展望

转基因作物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是这一技术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转基因作物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要明确它的优点,同时看到它的劣势。从而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与分析,争取早日取得更多的成果。而转基因作物目前的发展趋势,很可能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产品,成为主流,但是与此同时,其他问题应运而生。所有的转基因作物几乎都是受到专利保护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掌握这些专利的公司和商家寥寥无几。日后的趋势是否会发展成为垄断的形式,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同时,还应同时关注转基因作物是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还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的影响等方面。

虽然政府在积极扶持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贴近国际化。转基因技术带的不仅是餐桌上的革命、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而且将是思维上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出现和发展正如哲学中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苏少泉.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12-14.

[2] 李建平,肖琴,王吉鹏.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5-9.

[3] 郭文文,李建勇,诸葛王平,等.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10):86-90.

[4] 徐征.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8):47-49.

[5] 杨崇良,张君亭,路兴波.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现状及安全性管理[J].山东农业科学,2002(5):50-52.

[6] 肖玫,朱铭亮,赵桂龙,等.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展望[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7):13-16.

[7] Hillers Virginia 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 in national plans Of action for nutrition[J]. Food Control,1997,8(1):7-13.

[8] 张慎举,袁仲,宋成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其安全性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3-115.

[9] 秦伟闻,邢莲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57-60.

[10] 王建平,秦海峰,温晓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J].华北农学报,2006(S3):102-104.

[11] 蔡磊明,王捷,宋宏宇.主要国际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动态[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1(5):29-33.

[12] 邓平建,李良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1):31-33.

[13] 王扬,张海琪,郑重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保障[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4):59-61.

[14] 王瑞淑.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6):3-9.

[15] 郭红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概况[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4):5-7.

[16] 李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9):10-11.

[17] 徐茂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6):64-68.

[18] 魏伟,钱迎情,马克平,等[J].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1(2):85-91.

[19] 黄幸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0(7):1-3.

[20] 陈刚,吴晓霞,顾蕴洁,等.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3):34-38.

[21] 史红梅,李爱军,张海燕.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6):12-15.

篇4

安全评价制度,始终是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核心

实施安全评价制度,安全评价是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制度,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最后由农业部审批。安全评价工作按照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类别,以科学为依据,以个案审查为原则,实行分级分阶段管理。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尚不存在危险,具有低度、中度、高度危险四个等级。

对转基因水稻等重要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一般从五方面、分五个阶段进行。一要考虑受体生物的安全性:二要考虑基因操作的安全性,如基因来源、结构、功能、转基因方法等是否安全;三要评价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四要将转基因产品与常规产品相比较,综合考察其安全性:五要联系转基因生物的用途、规模、应用环境及控制措施等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安全评价重点考察其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包括转基因作物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营养学评价,过敏性评价,毒理学评价等多方面。转基因大豆或油料作物有相应安全评价标准。

进口安全管理,规范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秩序

对境外公司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在中国境内进行两年多的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检测验证,并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合格后,由农业部共发放转基因大豆、油菜、棉花等18个品种的进口加工原料用安全证书。

标识管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凡在我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等5类17种产品。生产、销售和分装单位必须按规定进行标识,以便消费者知情和选择。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工商、消协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执法检查,并使消费者了解相关法规。2002年以来,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工商部门与消费者协会,连续四年对转基因农产品标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查处了多起违规案件。目前列入标识目录的转基因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标识,有效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篇5

您好!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所谓转基因食品 , 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 改造生物遗传特性, 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目标转变的食品。换句话说,就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 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科学家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各国的管理也是基于国内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目前,国外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大体可分为美国和欧盟两种模式。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国。美国主张,只要在科学上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就不应该限制,因而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相对宽松。欧洲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危害健康和环境的担忧比较强烈,认为只要不能否定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就应该加以限制。因此,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比较严格、复杂,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是以产品为基础, 认为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监控管理的对象是生物技术产品, 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健康检验局负责管理转基因植物的开发和田间试验;美国环保局负责对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则负责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安全性评估。美国最初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开放式管理, 如1992 年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有关转基因植物作为食物的法律提到,相关产品不需作市场前评价, 除非它引起新的安全问题。但自星联玉米事件后,美国政府开始采取谨慎态度, 并于2001 年1 月出台了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此后, 为监测和控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

篇6

一、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及发展

转基因产品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事物。什么是转基因产品?通常认为,转基因产品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包括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工设计的基因)改良生物品种及其新性状,甚至生成新物种的制成品”。转移因产品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转基因生物、药物、食品等,本文主要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进行粗浅的探讨。根据我国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包括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1983年美国培植成功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1991年转基因农作物获准在美国田间进行试验,1994年世界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西红柿获准开始进入美国市场,1996年转基因食品——西红柿酱开始在市场销售,这也意味着转基因食品开始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美国因其生物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非常广泛,相比较而言,欧洲国家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上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我国也开始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制度,我国目前已经获得安全批准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番木瓜和玉米,其中棉花和玉米已经批准可进行商业化种植,获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只能用作加工原料。

虽然转基因作物实行商业化种植和转基因食品上市流通已有20年历史,可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议从未停止过,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主要涉及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笔者主要从人类身体健康方面进行分析)。有的科学家认为,任何技术都存在风险,但能够人为控制风险的技术就是安全的,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并没出现大的问题,说明其具有安全性。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在下列方面存在危险:一是有些转基因产品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问题,也就是说某种食品添加了另外一种食品的基因,那么对后一种食品过敏的人可能对本来不过敏的前种食品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二是可能会导致人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三是外来基因会以人们目前无法知道的方式破坏食物的营养。也有的专家提出,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潜在的毒素,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二、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考虑,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国际上也有关于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国际条约。我国自本世纪初也相继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及《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5部规章,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我国管理制度包括:第一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即指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须在其产品或包装上标注其产品为“转基因食品”或采用“转基因食品原料”( 根据《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16条);第二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制度;第三是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加工及经营和进口的行政许可制度。

目前,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法律规制方面主要存在下列缺陷和不足:

(一)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立法层次较低,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

我国现行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管理的法律主要为国务院颁布的一部行政法规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颁布的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立法位阶较低,而且法规之间存在内容不协调的情况。比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第28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有明显的标识。”其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列举了 5类17中转基因生物,并没有包括在我国种植面积达3.5万亩的转基因番木瓜“华农一号”,所以转基因番木瓜“华农一号”由于不在目录里可不标识,但根据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16条的规定,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须加以标识的规定,转基因番木瓜“华农一号”应作标识。

(二)审批程序缺乏透明性,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我国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实验以及生产、进口环节实行审批制度,颁发安全许可证书,但到目前为止,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人员组成并未公开,对实际大众安全的转基因生物进口和生产许可的审批的程序不够公开透明,消费者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只知道审批结果,对审批过程和安全性的论证缺乏了解,这难免会导致一些不准确的信息流传,造成百姓误解。

(三)监管体制不健全,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处理

1.我国目前市场上存在某些转基因食品未加标识;或者虽有标识但不够明显或过于隐蔽,消费者不仔细查找根本无法发现;再有就是某些食品的辅料含有转基因成分但未注明,进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2.部分地区违规商业化种植、加工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水稻等)。据报道,湖北等地早已经进行水稻的商业化种植。

三、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思考

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量进口和商业化种植的趋势日益明显,转基因食品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目前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日趋重要。

(一)完善转基因农作物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立法

我国目前关于转基因产品立法层次较低,法规及规章之间也存在不够协调的情况,建议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或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增加转基因产品(食品)管理的规定,对转基因产品(食品)的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及标识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另外,根据张掖市的做法,笔者建议在转基因产品的种植以及推广方面,应允许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以保障地方对传统农产品的保护和发展。

(二)建立公正透明的安全评估机制

自从转基因食品市场化和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就未停止过,由于信息公开程度的欠缺,加上社会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传言较多,导致老百姓对转基因食品缺乏信任。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建立和健全公正、客观、科学和透明的转基因食品风险安全评估体制,转基因农作物安全委员人员的组成应公开和实行回避制度,定期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报告,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三)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出现的“黄金大米”和“亨氏婴儿营养米粉”等事件反映出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管理方面的漏洞。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农业部和卫生部等部门对转基因食品负有监督管理职责,这些部门应切实加强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安全。

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关于其安全性的讨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说:“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至少需要两代人的时间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机构,对于转基因,可以允许科研,但不应该强推这种食品,除非你能拿出真正的科学数据来告诉老百姓它是安全的。”笔者认为,只有从法律方面健全相关制度,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闫新甫.转基因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2]汪萍.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法律保障机制的具体制度构想[J].经济师,2004,(4).

[3]陈德敏,邓禾.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立法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汪平,美国、欧盟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法律规范[J].广西社会科学,2004,(4).

[5]柯坚,论生物安全法律保护的风险防范原则[J].法学杂志,2003(1).

篇7

二、转基因食品的特性

随着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的飞速发展,其共同的特性也日益呈现。其一,种类的持续增多,现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基因转移的植物已有两百多种,其中粮食作物类的有水稻、小麦、甘薯、马铃薯、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类的有棉花、油菜、大豆、亚麻、向日葵等,蔬菜类的有番茄、黄瓜、芥蓝、甘蓝、花椰菜、胡萝卜、前子、生菜、芹菜等;瓜果类的有苹果、核桃、番木瓜、甜瓜、草莓、香蕉等。其二,转基因作物逐渐走入商业化市场,自1994年到2003年这近十年间,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截止到2003年已有120多个品种实现商业化,而美国在1987年到1999年间批准了 4779项转基因农作物进行大田实验,我国在1987年到1999年间也审批了 26项转基因产品,在研究中的转基因产品共有五十余种,其中包括近百种目标基因。其三,转基因作物拥有的能增加收益的新性状逐渐增加,比较主要的新特性有:抗病毒性、抗虫性、抗除草剂性、抗旱与抗盐碱性,同时还有较为先进的生产药物、食品及可食性疫苗功能。其四,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上各项的研究实验中是更多地以理性的探究为核心精神,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研发与检测转基因作物产业。其五,转基因作物的新性状已能够在日常种植生产中得到高效的、稳定的表达,科学家逐步革新嵌合基因构建技术来改造转化载体以稳定基因整合,这样的改进可以更好的连理体外调控转基因表达技术体系。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的影响

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问题的逐渐显现,引发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虑和争论。大部分来自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的论方,认为社会大众不能对转基因食品掉以轻心。而赞成者则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使用。

反对方认为转基因食品改变了天然品种的结构,因此传统的检验与测试很难对转基因食品做出准确的评价;新的基因引入可能带入新的潜在毒性,出现长期的、累积的潜在效应,现今阶段很难被人们发现;转基因食品的全新性状在进入体内后,可能会改变人的免疫系统,造成隐形损伤;而将动物蛋白质基因转入农作物中,是否会侵犯素食者和者的权益。赞成者则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隐患可以得到克服,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中加入外援基因及产物的安全性,接受外源基因植物意外性状评价就可以实现其有效的安全评价;在潜在毒性和营养物质改变方面,转基因食品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层层检验与跟踪监测,分阶段颁发批准证书,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而在滞后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研究方面,并没有一起事例能证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毒性。生物安全方面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品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不利影响。转基因食品在生态环境中构成的风险与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外源基因的生存竞争能力,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使本地区本来就纤弱的物种迅速消失,而转基因生物则成为“入侵生物”;外源基因的横向发展,可能会重组出新的菌株或病毒,这些新病毒通过土壤及水源进入整个生态大环境中;转基因作物中的抗虫及抗病性状也可能是虫害及病毒更难防止,提高其浓度或加速其更新换代,直至出现超级病毒。赞成者方面则认为转基因生物难以构成生物安全问题,因为转基因生物生命力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几位著名英国科学家经过长达10年的反复试验后发现,一些抗除草剂或抗虫害的转基因植物在野生状态下并不比普通农作物生命力强,在实验中它们不但没有向周围地区扩张、蔓延,而且连在原范围内继续生存都有困难;而转基因作物的花粉传播能力有限,与不同原产地植物的杂交也难以发生,因此生物间的相互感染发生几率很小。转基因生物的新基因打破了自然界物种的界限、打破了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关系,是自然环境体系朝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甚至彻底失控;而大量“人造生物”的出现,会对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种植区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重组DNA通过土壤与水源进入环境生态系统后将会存活多年,在流入人体后会否引起其他危害,这些都是公众争论的焦点。但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加入一两个新基因不能等同于创造一个新物种;基因重组是所使用的DN段和酶都来自自然界,因此其创造的转基因产物也不能被看做是非自然的;在农作物中加入抗病抗虫基因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伦理问题只是公众在缺少科学证据下的疑虑,不能因此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事实上,全世界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一直在迅速上升,即使是曾抵制转基因农作物的印度和巴西也开始种植转基因农作物,而持怀疑态度的欧盟国家也开始扩大生产,渐渐接纳了转基因食品。

篇8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有目的地将来自一种生物的基因稳定地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去,使其表达并遗传给子代的综合技术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1 转基因技术的方法

遗传转化的方法按其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方法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

1.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中,近年来,农杆菌介导转化在一些单子叶植物(尤其是水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2基因枪介导转化法

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这一加速设备被称为基因枪),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基因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与农杆菌转化相比,基因枪法转化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而且其载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因此也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1.3花粉管通道法

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合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2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1体内电穿孔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电穿孔法转基因是将外源基因通过电场作用导入动物目标组织或器官细胞中的技术。Neumann 等首次成功应用该技术,把外源DNA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随后大量的实验证明,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包括植物原生质体、动物初生细胞,以及不能用其他方法转染的细胞和组织,都可以成功地使用电穿孔技术进行基因转移。Titomirov等应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DNA转入新生小鼠皮肤,实现了外源基因的体内转移。近年来体内电穿孔技术用于转基因研究的报道不断增多,在医学相关领域的优势也日趋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活体基因导入方法。

2.2转基因技术在种植业的应用

转基因作物是植物转基因技术投入应用的最先成果之一。最初出现的转基因作物是为了解决一般的农业问题,如控制灾害、控制杂草和保护土壤等。随着基因技术及其设备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育种方式的改变也是革命性的。最常见的转基因作物是大豆、玉米、油菜、棉花、西红柿和马铃薯。至今,全世界已有50多种转基因植物被批准投入商品化生产。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这4种主要转基因作物的特性除了抗除草剂外,就是抗病虫害。提高了植物的抗病性,抗虫性以及抗逆性;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植物品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基因转移改变植物中氨基酸、蛋白质含量等品质特性以及一些材料的加工性能。例如英国.Zeneca公司和London大学研究小组培育出了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极高的番茄,这种番茄对预防癌症有良好作用。

2.3转基因技术在养殖业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将大大改变这一传统产业的原有面貌。转基因动物技术将有效提高畜禽的抗病性、品质和产量,为增加肉、蛋、奶和其他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转基因技术在饲料工业领域也大有发展的前途。目前主要用作饲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虽然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多有质疑,但是美国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尚未发现转基因饲料对畜禽产生危害影响。随着转基因作物的迅速发展与应用,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将越来越多地用作饲料。

3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3.1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指食物中毒论。然而食物中毒有先天性与后天性的原因。后天性的原因主要是食品保存不当后腐烂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先天的原因是转基因食品转入的目的基因的供体生物本身具有毒素、激素等成分。有人担心在目的基因上位时使受体的DNA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有毒有害成分。这是概念不清所致。其一,所有生化反应是在生物酶作用下发生的,否则不属于生物工程学范畴;其二,对物种或工程菌的各种诱变是发生在日常生命过程之中,在蛋白质这个操作平台之上。而不在DNA这一平台的基因重组操作之中。就是对隐性基因所激活也得对DNA供体生物的染色体中的蛋白质进行诱变。在基因重组时只有基因的迭加,切除与上位等物理切除和整合的结构变化。在遗传学上还未见有基因重组时,上位基因与DNA之间有化合、分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而变质变异的理论。也不会见有新基因组产生的论述。基因恐慌论者也拿不出新的遗传学理论,来传统的遗传理论。

3.2转基因产品制作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有几个阶段而引发对其安全性的质疑。首先是选材。受体即接受外源基因的生物,它必定是优质{产的生物。因缺乏某种抗性而需取长补短,而引入外源基因而获得基因改良体生物。外源基因即目的基因,是具有某一特长的生物,叫供体生物。如果供体生物是对人体没有毒害的生物,可依据“同质等同”的法则,可减少对安全性的质疑度。

篇9

1.2国外监管现状

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难以准确预测外源基因在受体生物遗传中将如何表达,因此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该项生物技术从实验研究到商品化生产进行全程安全性评价和监控管理,已建立起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和规范。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研制出的新食物应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来进行安全评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AD)于1992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和管理指南,对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和食物进行管理;并在1997年公布了转基因食品咨询程序指南,要求开发商提交基于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和营养性的评估报告,与未经转基因化的同类产品在成分、特性以及营养成分、毒性方面进行比较后,组织企业与专家讨论实验数据和信息,以支持评估报告的结论。另外,FDA强调管理方针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允许随技术革新做出必要的修改。欧盟委员会认为,对于新生物技术食品需要执行更严格的审批程序,并对其评估、监管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欧盟议会和委员会新食品和食物成分管理条例”规定新食品和食物不能误导消费者,更不应给消费者带来危险。同时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欧盟要求新生物食品必须贴有标签。加拿大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新食品管理条例》和《新食品安全评价准则》要求生产商在销售和广告前应就新食品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使用及估计食用量等方面提交书面报告。此外,对于提出申请的生物技术食品进行评估,在批准前要提供详细的监测报告,包括对环境长期影响的风险评估。法国政府早在1997年就规定,禁止除玉米以外的其他转基因农产品的种植,并要求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明确标志是否为转基因产品。英国政府虽然支持生物科技的发展,但对转基因食品明确立法规定,在开展新生物技术食品之前,必须对其是否对环境、其他植物有害进行评估。

1.3国内监管现状

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转基因食物和食品的安全监管,相继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1990年国家卫生部出台《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对新资源食品的定义及其管理范围做出明确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进行规范。1993年科技部制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0年出台《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2001年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许可制度、安全评价制度以及经营许可制度、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做了规定。2002年,农业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办法》这一规章进行细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及农作物实行安全评价标志申报、审批制度;同年7月,卫生部出台《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要标注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产物的食品产品,并按照新资源食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2003年我国“绿宝牌大豆色拉油”明确标示其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2009年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于其他的相关法律,并强调转基因食品应以品种管理为主。另外,为推进我国新技术生物食品的规范化管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总的来说,我国对转基因生物持审慎态度,积极引导以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平稳发展和应用。

2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转基因食品具有特殊性,其安全性问题的管理相对于一般食品更为复杂。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较为合理谨慎,也正在完善相应的法规标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统一标准;二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测分析及评估缺乏完整系统的检验技术,目前监测技术远不能满足新产品研发及增长的需要;三是转基因食品标示制度落实不到位,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证。

3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对策

首先,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立长久的评估和生物监测预警系统。机构完善且分工协作的有机管理机构,是统一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较弱,应加大研究力度,加大科技人员培养投入,研究出更为高效经济的监测和评估技术。最后,建立规范的转基因产品标志体系。因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因此有必要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制作过程、性能等准确真实的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确保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

篇10

《财经文摘》:全球粮食危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仍将加剧,对于国内不少技术派提出的以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以解决拉美、非洲及亚洲贫国对粮食渴求的建议,诸多人士抱持谨慎怀疑的态度。依据绿色和平的观察,目前转基因技术在中国及在全球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绿色和平对此的关注始于何时,缘何对此抱以关注,绿色和平在转基因技术层面在全球及在中国分别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障碍,存在哪些工作上的困难?

卢思骋: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全球到2007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143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23个,其中美国以577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一。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和中国也是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大国。

中国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有矮牵牛、番木瓜和棉花,但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只有转基因棉花,已超过棉花种植面积的90%,而主要的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和小麦都没有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但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仍可能接触到由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成的食用油和其他加工食品。2008年7月份,中国国务院原则通过了达200亿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其中有20%左右将投入到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研究中。

绿色和平对转基因的关注始于1991年,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转基因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对该技术对环境和健康的安全评估却一直非常匮乏,特别是长期安全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绿色和平的工作推动了许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与公众,特别是普通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的理解。我们的工作包括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关注最新科研进展并将信息传达给公众。同时,绿色和平一直推动与所有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承诺不使用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原料,并且编辑小册子免费向公众发放,也在网站上持续更新这份《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这本小册子不仅仅能够让所有普通人有明白选择非转基因食品的机会,也是一个普及转基因知识的小工具。

有人对绿色和平的工作不理解,指责绿色和平伪环保或不科学。实际上,绿色和平并不完全反对转基因的研究,但我们的观点是,应该在预防原则的指导下研究转基因,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健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不应该大规模地释放到环境中,更不应该运用到食品生产与加工中。在转基因的科研中,也应该重视对安全性的研究。绿色和平相信,类似转基因这样的问题,要是等所有危害都显现出来再去处理,一是为时太晚,二来,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清除危害。既然现在我们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一定要用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去冒险呢?目前世界上掌握转基因技术专利和种子专利的跨国生物技术公司有多个,包括孟山都、先正达、拜耳等几个主要企业,他们一直在致力推动转基因技术在全球的扩张。

忧虑转基因

《财经文摘》:通过多年来对该领域的关注,绿色和平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负面作用有怎样的综合评价?其对生态平衡、人体健康及环境安全分别存在哪些值得忧虑的问题?

卢思骋: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将一个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过修饰后导入到另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限,比如研究人员可以将鱼体内的某个产生防冻作用的基因植入番茄之内,人为制造出新品种的耐寒番茄。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因此,转基因生物是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生命,过去亿万年来从未在地球出现过,将来也不可能通过自然进化的过程出现。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国际上并没有定论,但转基因食品对健康至少可能有以下几种影响:第一,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原,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若是已知过敏原,则有可能引起过敏人群的不良反应。第二,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已有的研究表明,喂养转基因食品后的动物出现肝和肾的毒性反应。第三,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抗生素标记基因有可能转移到肠道微生物上皮细胞中,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世界范围内,第一个转基因食品1994年才出现,随着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长期安全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2008年11月14日,美国化学学会《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发表了意大利国家食品和营养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对免疫系统有影响。2008年11月11日,奥地利维也纳兽医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进食转基因玉米后引起小白鼠的生育能力下降。2007年3月,法国科学家Gilles-Eric Seralini教授与其团队检查了孟山都公司为了获得欧盟上市批文所做的安全测试数据,发现饲喂了MON86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肝和肾有毒性反应。他们的研究驳斥了孟山都公司对400个实验鼠90天试验的研究报告,从而证实MON863转基因玉米有害。

转基因食品可能对健康有长期影响,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同样有威胁。这些环境危害已有部分在实验室水平得以证实或发生了实例。首先来看转基因作物――超级杂草。由于导入新的外源基因,转基因作物获得或增强了生存竞争和繁殖能力,使其在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都强于亲本或野生种。在自然条件下,栽培作物种内,栽培作物与其近缘野生种间,栽培作物和杂草之间都有可能发生基因漂流,可能会污染野生品种。转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他遗传资源,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抗虫基因不仅直接作用于目标害虫,对非目标害虫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伤害,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转基因作物是活生生的生物体,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很容易发生污染事件。一旦发生污染事件,转基因食品会残留在食物链很长的时间,很难完全清除出食物链。

粮食危机?

《财经文摘》:对于所谓粮食危机,绿色和平有怎样的具体感受及建议?

卢思骋:其实,世界上生产的粮食是可以养活所有人的,但由于分配不均而产生了饥饿和贫困。2008年的粮食危机更是因为一些国家将粮食生产用地用于种植玉米以生产生物能源,从而减少了粮食产量。转基因技术从其面世时就鼓吹这个技术能提高产量,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抗虫或者抗除草剂的,对产量没有任何直接帮助。其实,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提高产量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绿色和平一直认为,解决粮食的问题不需要依赖转基因技术,我们有其他的选择,如生态农业。避免转基因的风险首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转基因作物安全研究的投入,特别是长期安全性的研究。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不应该批准商业化种植,特别是像水稻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

转基因作物不是粮食危机的解决方案,相反,根据以往的经验,因为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需要额外支付一笔转基因专利费用,农民的种植成本会因此上升,转基因作物反而有可能让粮食价格进一步升高,使已经存在的粮食危机更严重。

国外的案例告诉我们,转基因种子价格昂贵。举例来说,2005年菲律宾孟山都转基因Bt玉米种的价格大约是常规杂交玉米种子价格的2―3倍,美国转基因棉花种子的价格是普通棉花种子的2―4倍,而且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不可以保留种子,必须每个种植季节购买新的转基因种子,这无疑增加了农民种植粮食的成本。而且现有的转基因作物并没有直接针对产量性状改良的品种,所以转基因作物能够使粮食增产并解决粮食危机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成立。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科学技术尚不成熟,种植转基因作物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统计数字显示转基因作物产量不稳定。转基因技术不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方法。

篇11

1.克隆食品

1.1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2克隆的种类

克隆的种类主要有:一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即每个基因彼此相同);二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即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1.3克隆食品

克隆食品(Klone 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2.转基因食品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2.2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2.3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3.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3.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 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3.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所以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说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像转基因农作物的超级杂草问题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篇12

(一)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

(三)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第三条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须经卫生部审查批准后方可生产或者进口。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不得生产或者进口,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

第四条转基因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其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第五条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得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

第六条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企业须达到国家有关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应当保留转基因食品进(出)货记录,包括进(出)货单位、地址、数量,相关记录至少保留二年备查。

第二章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

第七条卫生部建立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

卫生部制定和颁布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规程及有关标准。

第八条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处理等原则。

第九条卫生部设立转基因食品专家委员会,负责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的评价工作。委员会由食品安全、营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卫生部根据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工作的需要,认定具备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的验证工作。

第三章申报与批准

第十一条生产或者进口转基因食品必须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批准文件;

(三)企业标准;

(四)食用安全性的保证措施;

(五)设计包装及标识样稿;

(六)与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有关的技术资料;

(七)申请单位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报告和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的验证报告;

(八)其他有助于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的资料。

第十二条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有关的技术资料包括:

(一)转基因食品的(物种)名称;

(二)转基因食品的理化特性、用途与需要强调的功能;

(三)转基因食品可能的食品加工方式与终产品种类以及主要食物成分(包括营养和有害成分);

(四)基因修饰的目的与预期技术效果,以及对食品产品特性的预期影响;

(五)基因供体的名称、特性、食用史;载体物质的来源、特性、功能、食用史;基因插入的位点及特性;

(六)引入基因所表达产物的名称、特性、功能及含量;

(七)表达产物的已知或可疑致敏性和毒性,以及含有此种表达产物食用安全性的依据;

(八)可能产生的非期望效应(包括代谢产物的评价)。

第十三条申请进口转基因食品的除必须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出口国(地区)政府批准在本国(地区)生产、经营、使用的证明文件。

第十四条卫生部自受理转基因食品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五条批准的转基因食品,由卫生部列入可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转基因食品品种目录。

第四章标识

第十六条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和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XX食品”或“以转基因XX食品为原料”。

转基因食品来自潜在致敏食物的,还要标注“本品转XX食物基因,对XX食物过敏者注意”。

第十七条转基因食品采用下列方式标注:

(一)定型包装的,在标签的明显位置上标注;

(二)散装的,在价签上或另行设置的告示牌上标注;

(三)转运的,在交运单上标注;

(四)进口的,在贸易合同和报关单上标注。

第十八条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应当真实、客观,不得有下列内容:

(一)明示或暗示可以治疗疾病;

(二)虚假、夸大宣传产品的作用;

(三)卫生部规定的禁止标识的其他内容。

第五章监督

第十九条卫生部对已经批准生产或者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进行重新评价:

(一)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的科学认识发生改变的;

(二)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受到质疑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重新评价的。

第二十条卫生部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第二十一条卫生部认定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检验机构须按照卫生部制定的规程及有关标准进行评价。

对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或者疏于管理难以保证检验质量的,由卫生部责令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收回认定资格。

第二十二条从事转基因食品检验、评审和监督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二十三条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的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附则

篇13

彭于发表示,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是我国申请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前提条件之一。三个大豆品种已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并通过相关检测,通过了我国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申请。

彭于发同时表示,我国对这三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安全评审非常慎重,从最初收到申请到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证书,历时三年左右。而发放安全证书只是说明该品种是安全的,可以进口。进口与否以及进口数量是市场行为,大豆进口没有配额等贸易措施限制。

安全性尚无定论

很长时间以来,有很多人在问:“转基因作物对人体真的安全吗?”然而,一直以来深陷“有毒”漩涡的转基因作物,却无法回答。因为它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安全性始终没有定论。这也使得围绕转基因的争论一直继续不断。

“没有一个人因为食用转基因食品而生病,更没有人致死。”美国植物细胞生物学家布鲁姆瓦尔德表示,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担心主要出于不了解,认为转基因属于非自然的育种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实际上,动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也会出现基因突变,转基因不过是运用人类之手,有选择地引导基因变化而已,这只是人类漫长育种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今后还会有更先进的育种方式产生。

事实上,国际上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相关的组织都认可了转基因的安全性,譬如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科学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都确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转基因领域科学家看来,转基因粮食在增产和抗虫害等方面就有着极大的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世界市场上82%的棉花和75%的大豆都已经转基因化。据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推广种植,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亿公顷,包括德国、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在内的29个国家已批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报告说,国际市场上交易的转基因作物均经过严格审核,在大量实践中并未发现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事例。

据了解,全球至今没有完全公开转基因物种的详细报告,所以大众对转基因食品或者作物都存有疑虑。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表示,目前中国将转基因食品视同无害,“因为在现有的试验科学条件下,没有结论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一定有危害,但也不能证明一定无害,所以视同无害。”

在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首席科学家薛达元看来,“转基因是否有害,还说不清楚”。因为一些机构做的一些实验说转基因对健康是有危害的,但是这个报告出来之后,后面总是又被否定。“这里面一种情况就是它真的可能对健康不会有那么大的问题,第二种情况也可能是生物技术公司势力比较强大,施加了压力。所以,究竟是哪一种情况还没有办法区别。”

而在学术界和民间对转基因的安全尚有争议之时,农业部曾经在其科普宣传活动《百名专家谈转基因》中表示:将新兴的转基因技术妖魔化的无知谬论及盲目排斥,必不利于国家科技的进步,不利于国家粮食问题的解决。

转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有何区别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