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实训总结实用13篇

会计信息系统实训总结

篇1

2数据库设计

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要存储和分析大量数据,需要一个安全、高效、高处理能力和吞吐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比较、分析,并从实际应用的数据规模、易用性、成本等方面出发,本系统拟采用MicrosoftSQLServer作为数据库的管理系统。MicrosoftSQLServer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能与其他系统间实现完美交互操作,具备可靠、易用、容易管理等特点,能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数据库解决方案,为关键业务提供值得信赖、高效、智能化平台,支持基于策略的管理审核和大规模的数据仓库。

2.1存储类型

通过分析实际培训数据得出,数据存储类型可以分为文本型、文件型和Image三种。其中“文本型”是指以文字的方式存储于数据库中的信息;“文件型”是以文件的形式储于数据库中的信息,如多媒体、Office等;“Image类型”是对要求权限高的文件型数据进行存储。

2.2文件结构设计

根据功能设计和数据流图分析,可将整个干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贮分为公共信息和培训信息两部分。为方便管理,在MicrosoftSQLServer中,将上述两部分数据统一到一个数据库中,以不同的文件名前缀进行区分管理。干部培训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案,以项目信息主文件为例。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迫切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信息化人才。信息系统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实现、系统使用和维护等各方面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把各种日常工作和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及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引人深思:学生熟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面对实际信息系统设计问题时,完全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着手。这种现象显示了学生实践经验匮乏,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加强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以课堂授课为理论基础,以实际案例为引导,围绕该课程的知识点设置实训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 实训教学内容设置

实训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需要在理论指引下锻炼具体的实践能力。实训环节内容设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 合理设置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经常有一些学生在学完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课程后,甚至不知道概念模型如何构建,这正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对理论的运用。如果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就不可能把这门课程学好。因此在实训教学环节设置实验内容时,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日常实际运用,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要贴近实际的开发案例,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例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体会,思考超市货物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训项目的融入程度,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1.2 阶梯式实训设置,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如果题目过于简单,难以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过难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采用阶梯式实训内容设置,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实训内容设置从基于基本理论的案例分析,到综合几个知识点的模块设计,再到完成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系统设计,逐步提高实训难度,并加强实训辅导,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使学生真正跨过理论到实践这道门槛。

以物流管理系统为例,将整个系统设计分为需求分析、过程建模、数据建模、数据库设计、软件设计、软件实现与测试等几个综合模块设计,每个模块中根据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基本实训案例。例如其中的数据建模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物流系统中应包含哪些实体,实体具有哪些属性,实体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E-R图,完成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1.3 系统化实训,实现多门课程知识的融合

信息类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例如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属于基本课程,课程中存在的知识点往往处于分散状态,学生难以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高级课程相互存在交叉,但侧重点各不相同。信息系统课程对以上课程的知识均有一定的包含,因此本课程系统实训案例设置应进行全面考虑,对前述课程均应有所包容。同时系统实训阶段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设计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根据设计的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实际工作。

仍以物流管理系统为例,需要运用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知识进行设计。物流中心与配送车辆之间需要通过无线网络等形式进行信息交互;配送车辆终端调试则需要一定的嵌入式系统知识;为配送车辆设计最优配送路线、为取件员设计最短路径等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离散数学中图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UML建模语言、PowerDesigner工具等完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作,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设计、综合模块设计、系统设计等阶梯式实训环节的锻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积累了基本的信息系统设计经验与常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容地运用信息系统的核心思想进行具体的系统设计。

2 实训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理论教学

实训环节需要注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分析,指导学生由理论过渡到实践。例如数据库设计中,概念模型向逻辑模型的转换是教学难点,结合学生选课等案例,对其E-R图进行详细分析,将其实体集、联系集转换为相应的关系模式,进而进行规范化,完成逻辑模型设计。通过该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转换过程。

同时让在实验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向大家演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其思维过程,提高学生争先创优的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2 实训教学的内容安排

1)实训方案设计。

实训教学环节包含3个阶段:基本案例分析、综合模块设计和系统设计。

第1阶段主要为验证型实验,对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定义进行验证实现,进一步加深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该阶段的实施主要由教员结合课程内容分析基本案例,由学生课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案例分析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概念模型向逻辑模型的转换方法应用于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中,作为其案例分析作业。

第2阶段进行综合模块的设计,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将前一阶段所学到的几个部分综合应用,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汇总。该阶段的实施方法为:由教员提供一个基本的系统框架,根据课程进度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部分的设计,如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第3阶段进行系统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开发,如“超市货物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该阶段任务由3~5名学生组队完成,最后要提交完整的系统设计报告、系统执行文件、系统使用说明等相关文档(给学生提供基本的文档模版)。本阶段设计可以将前面两个阶段的成果整合起来,进一步进行完善即可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通过3个阶段的实训锻炼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具备基本的系统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实验题目设计。

受学时数的限制,为学生上机实验所提供的每一个实验题目都需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力求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编写专门的实训指导书,所设计的实验题目要遵循以下几点:

(1)题目应源于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排除传统的技巧性解题,避免出现理论教材习题中常见的仅针对关键字和语法特点的题目,以免误导学生陷入学习误区,长时间在语法细节上转圈,单纯为完成习题而解题。

(2)在综合模块设计阶段的实验题目具备一定的概括性,题目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每一道题目的内容同时涵盖上一个教学阶段中涉及的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通过实践手段对自己近期所学的知识进行阶段性总结。

(3)各个阶段的实训分析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减少学生理解案例所需的时间。学生的课程设计题目可在课程开始时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定,课程中各个阶段要完成的案例分析作业针对自己选定的课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设计思路。

3)实验过程指导。

实验课组织形式是有意识地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课上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实验课时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对学生只进行方向性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把握设计方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现方案、步骤。只要总体目标达到,教师可不作特别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探索性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2.3 成绩评定

信息系统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课程作业完成分和综合设计完成分。本课程不再进行考试,更加突现实训环节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平时课程作业得分占总分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跟进情况,要求做的实验必须做,每次都要提交独立的实验报告。对完全相同的报告或相似度较高的报告,由学生进行口头思路讲解,保证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

综合设计环节得分占总分的70%。该环节的考核包括检查学生设计的信息系统,查看相关文档是否完备,并由学生对检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考核形式采用小组答辩形式,每个学生分别汇报自己完成的工作,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只有平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勤思考、勤动手的学生,才能在各个环节表现良好,才能获得好的成绩,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锻炼,真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3 结语

通过实训环节的实践,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轻松、主动。实训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互动性好,促使许多学生主动利用大量的休息时间,投入到实训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会不断遇到新技术、新方法、新软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多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思考、实践、主动摸索,学生毕业后才能尽早地适应工作需要,成为实践能力强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开发、测试、试运行,完成了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阶段,即审计项目作业系统已初步达到了使用功能,该系统是针对中储粮总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制定的计算机审计作业软件,先后3次在开封、太原、忻州直属库对审计作业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试审,并随之对试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调试,使软件功能不断贴近实际需要。该软件设计了包括审计项目管理、数据采集和转换、文档处理、数据科目分析、财务数据检查、审计模型预警、数据报表及指示、审计结果分析、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共9项常规处理程序。专门针对中储粮总公司业务的特殊性,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模板管理、审计报告模板管理、法律法规模板管理共3项专项处理程序。通过该软件,能使审计人员较便捷地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数据的采集与转换,能够快捷地使用凭证查询、科目分析、审计抽样、法律法规引用、审计文书模板等功能。达到了统一审计程序、统一审计工作底稿、统一审计报告的目的。

三、开展培训,推广软件运用

2011年9月,总公司在系统内组织开展了首次审计信息化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参与人数多。为了能够加强公司系统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总公司要求各分(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负责人及3名审计人员参加学习,据统计,共有13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二是内容贴近实际。针对中储粮系统的业务特点,根据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重点以及在开展试审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聘请专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审计人员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在培训过程中,着重突出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培训效果显著。为了解审计人员对审计软件使用的掌握情况以及本次培训的整体效果,专门安排了考试环节。从考核结果来看,多数学员都很好地掌握了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也为开发审计管理分析系统和远程实时监审系统及开展相应的培训奠定了基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如何将其与审计工作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综合水平。在公司系统推广审计作业软件后,各分(子)公司及时制订计划,明确要有效结合审计作业软件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向辖区内推广审计软件,扩大培训的范围和力度。2011年,浙江、湖北等分公司运用上求突破,将审计作业系统投入具体审计项目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中储粮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开端。审计软件对于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说还属于一个新事物,对它还比较陌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从中储粮的推广经验来看,只要帮助审计人员树立信心,逐步完成审计工作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审计软件势必会在工作中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这对于中储粮系统的内部审计发展,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主要成效

1.充分认识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必然性。中储粮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成功开发,使系统上下充分认识到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遇到了来自信息化技术的严峻挑战,审计对象的信息化要求审计手段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摆在审计工作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它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改进审计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2.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中储粮总公司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按照既懂得审计业务、又通晓信息化的基本要求,着手开展计算机审计培训,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和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篇4

一、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发展情况

人民银行内审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针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开展信息技术审计。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在机构和人员配置、审计工作开展、规章制度建立及内审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一)机构和人员配置方面

2000年8月,人民银行系统在贵阳召开了首届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座谈会。2001年,内审司专门设立了信息技术审计处。此后,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内审部门相继设置了信息技术审计科(室)或信息技术审计岗,明确了科室(岗位)职责、优化了人员配置,确定了信息技术审计的定位和方式方法,使信息技术审计逐步规范化、日常化。

(二)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从2001年开始,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先后对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统计监测、国库业务、货币发行、信贷登记、大额支付等信息系统以及外汇局有关计算机网络和业务系统进行了审计。2004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审计的力度,开展了机房、局域网、数据库管理等专项审计,还开展了科技服务外包、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等审计。2009年,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组织53家机构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运行管理专项审计;2010年,人民银行全系统共对72家分支机构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与系统运行管理专项审计,此项审计的开展使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由单项审计走向全面审计,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

(三)规章制度建立方面

在信息技术审计全面开展以前,人民银行总行通过借鉴和探索,2001年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内审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2003年又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审计规程(试行)》等规章制度,对信息技术审计的对象、内容、程序与方法等做出了统一规定。

(四)信息化建设方面

人民银行十分注重内审信息化建设。2007年,总行内审司在分支行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开发完成了《内审依据电子手册》,为内审人员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方便。2009年,总行内审司完成了“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试运行和推广工作,应用范围已覆盖所有地市中支以上的单位,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年,总行内审司购买了ACL审计软件,在有关审计中应用ACL对国库业务进行了审计,促进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在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中的应用。

二、基层央行信息技术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在加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审计在人民银行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制约信息技术审计的发展

部分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由上级行组织开发的信息系统绝对是安全可靠的,即使系统本身存在缺陷,也不属于基层央行处理范围。审计观念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央行信息技术审计的应用与发展。同时,基层央行虽然成立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但个别领导对系统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对信息技术审计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不利于信息技术审计的发展。

(二)系统推广与审计工作脱节,信息技术审计介入滞后

信息技术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对系统功能、层次架构和技术细节等方面有很深的了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人民银行系统的大部分信息系统都是由总行科技司统一规划、研发,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信息系统从设计开发、安装调试到推广建设以及内控约束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合实施的,整个过程缺乏内审部门的介入和参与。业务人员在提出应用系统的需求时,只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科技人员在开发系统时,也只是简单地满足业务人员提出的需要,并没有考虑审计人员的需求,在编写程序时没有给审计人员预留接口,导致信息技术事前、事中审计不易开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审计的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信息技术审计工作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有待完善

一是基层央行信息技术审计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侧重于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基础设施管理情况、系统管理使用等方面,审计层次较低。二是由于部门间协调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审计方法以面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文档资料等审计方法为主,而计算机系统内部运行安全性审计常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如审计软件法、数据检测法、嵌入审计模块法等在基层央行审计实践中却很少用到,信息技术审计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内审部门未实现与其他部门联网,无法从系统处理过程中发现风险苗头,以此来确定审计对象和目标,从而浪费了自身和被审计部门的时间。

(四)信息技术审计的规范化、标准化滞后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得旧有的某些审计规章制度已不能完全指导和规范信息技术审计实践,而内审部门也缺少对有关信息技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系统有效地将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归纳起来,形成详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指引。同时,部分业务电子化进程加快,而相关管理规定未能及时出台或完善,使得内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审计标准,审计依据也比较缺乏。

(五)复合型人才短缺,培训模式单一

信息技术审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有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而且要熟悉人民银行的各项业务。目前,基层央行的大多数审计人员尚未完成实施信息技术审计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转型,队伍建设总体上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虽然加大了对审计人员信息技术审计培训的力度,但是培训模式相对单一,培训名额较少,且受训人员的自身素质及接受水平对本单位开展再培训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各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系统推广使用、升级等培训时也是以本专业人员为主,内审人员无法参与其中,很难获得相关最新知识,影响了审计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央行信息技术审计的建议

(一)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信息技术审计重要性认识

内审人员要提高风险意识,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审计。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与被审部门共同分析问题成因,为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建议。二是要树立全程跟踪、整体审计的观念。审计人员要参与到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将信息技术审计和风险评估相结合,适时调整审计重点,真正做到信息系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逐步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同时,基层央行领导对信息技术审计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重视,加大人力、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的投入,树立起信息技术审计的权威性,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强化事前、事中审计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入运行后改变成本高,所以内审部门应该提前介入,对新系统的立项、开发、测试和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督审计,强化事前、事中审计,从而完善审计内容,有效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通过事前介入,内审人员可以及时提出审计业务的功能需求,要求科技人员编写程序时给审计人员预留接口,特别是要求系统最大限度地留下业务人员操作和业务处理流程的痕迹,为审计人员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同时,基层央行要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科技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在进行系统开发、购买、重大修改等重要事项时要通知内审部门参加,并及时将制定的操作规程等发送给内审部门;审计人员要积极参加科技和系统应用部门的会议,了解系统的最新情况,并就审计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技和系统应用部门进行通报和反馈,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审计的作用。

(三)拓展审计内容,完善审计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审计应以风险为基础,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购买、验收等方面作为信息技术的部分审计内容,置于内审的有效监督之下,从而有利于及早发现系统的缺陷和漏洞。在审计手段和方法上,要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由总行牵头,研究开发一套审计软件,在全国推广应用。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开发审计软件的同时,需要完善和改进央行各项业务系统程序,在各业务系统程序和管理信息系统上留有审计接口,建立起与被审计部门业务接口直接切入、数据信息共享的全方位立体信息系统。同时,基层央行应积极推行参与式审计,充分发挥被审计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的作用,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审计的质量水平。

(四)实现信息技术审计标准化,规范审计流程

随着信息技术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根据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和各项业务系统的升级变化,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及时修订完善审计规章制度、补充更新审计依据便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环节。同时,有必要结合多年的信息技术审计实践经验,系统地将有关概念、内容、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详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工作指南,给审计工作提供指导,规范审计工作。

(五)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基层央行内审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内审部门的科技力量。基层央行在为内审部门配备人员时,要考虑专业结构,合理增加计算机专业人员。通过审计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既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首先,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审计人员充分了解信息系统安全常识及操作规程,更好地与传统审计知识相融合,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其次,注重部门再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基层央行在派员参加总、分行信息系统培训时,要注重选派人员的个人素质,在自身充分掌握培训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部门开展再培训工作,将培训内容完整准确地教授给其他审计人员;再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培训平台,扩大培训覆盖面,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最后,通过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使内审人员有机会参加所有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系统推广升级培训班。同时,内审部门举办培训时,也可以邀请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参加,使得他们既能从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控制的角度考虑问题,又能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从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促进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民生,熊平兴.对我国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的探讨[J].华南金融电脑,2007(1):24-25.

篇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体系应运而生。在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和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课程体系安排和教学过程中,需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创新和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搭建实践创新的平台。

那么什么是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呢?根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要求,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会计信息化前沿理论的探讨、实际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简单开发,对会计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深层次利用,以及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会计信息化方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特别是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排斥和恐惧。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安排上为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系统开发奠定基础、创造平台,将申请和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具体课程安排,可按表1所示的顺序及开设学期进行,要注重各门课程主要内容的界定、语言和工具的选择,以及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表1)

(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4授课学时+8实验学时)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熟练一种应用广泛的windows平台上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具备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其中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教学需求选择Microsoft Access 、Microsoft Visual FoxPro 或Microsoft SQL Server 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关系型数据库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对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简单的实现。

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借助先进的CASE工具Power Designer进行数据库概念模型ER图和物理模型的辅助设计,通过该工具可以直接从概念模型导出物理模型,进而生成物理数据库,而不需要将相同的数据重复输入多次。教学中还可适度引进关系型数据库普遍使用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以便在后续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实践中运用。

(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40授课学时+32实验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编程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为后续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可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和本校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选择,包括Basic语言、C语言、Pascal等高级语言,高级语言的学习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环境,如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PowerBuilder等,这些开发环境都允许SQL语言的嵌入使用。语言和开发环境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后续课程的开设,在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中最好使用同一语言,以便学生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

本课程的讲解不能仅仅限于编程知识,编程环境与数据库的链接应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否则将与数据库脱节。此外,本课程的实验环节较为重要,这关系到会计专业本科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编程技能,以及是否具备会计信息化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管理信息系统(32授课学时+2周课程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其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一般过程。通过实例介绍和系统的编制及调试,使学生初步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

在学习了数据库原理和高级程序设计级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可选择简单的进销存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实际中的课题分小组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先修课程和本课程所学知识,对选定的实际系统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这其中需要借助Power Designer进行系统分析,绘制数据流程图DFD,进行数据库设计;借助高级语言开发环境对系统进行编程实现。

(四)会计信息系统(32授课学时+16实验学时)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常用开发方法,掌握传统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中核心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利用Real模型对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借助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系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部模块开发。

本课程是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高度交叉的学科,需要安排在学生掌握了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之后开设。本课程需要安排部分课时的实验,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开发思想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部模块分析、设计和开发。在分析和设计过程中,可借助CASE工具Power Designer,利用传统工具和REAL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单独借助Microsoft Access,或借助Visual Basic和Access数据库相结合的开发环境。

鉴于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和审计日趋重要,可引入杨周南教授提出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模型;鉴于实用性要求需要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财务软件,并结合现实数据以作业形式进行简单的操作使用。

(五)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2周上机实验)

每位学生模拟做一次真正的会计,根据提供的100多笔连续的典型经济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编制记账凭证、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最终编制出全套会计报表。4周的手工会计实务考核结束后,单独安排2周的时间,利用用友ERP-U8财务产品中的系统管理、总账系统和UFO报表,完成与手工操作配套的部分。

该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在手工会计实务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完全是模拟现场的实际操作,将所学过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工作,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和适应会计上岗和换岗的需要。

三、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的申报

恰逢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际,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各高校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为指导,不断参与和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体系,从而推进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借此契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选题可以涉及“基于VB(或Access)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与XBRL应用研究”、“会计信息系统风险与内部控制研究”等会计信息化的多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申报时机的把握。如果学习完以上全部课程之后申报,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科研和创新的基本条件可能最好,但却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他们本科四年即将结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如果申报得过早,在他们还没有数据库概念和编程基础时,就要他们开发系统,他们会无从下手。因此申报时机尤为重要,要视题目类型予以把握和判断。

如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类项目,可在本科第四学期申报校级科研训练计划。在其后一年的课程(第5学期的管理信息系统,第6学期的会计信息系统)学习中,便可借助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的机会将开发项目顺利完成。在校级科研训练项目的基础之上,第6个学期可组织申报省级或国家级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使项目的完成控制在第8学期之前。

其他会计信息化理论类科研训练项目的申请时间可稍微提前,但其完成过程最好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同步,以便对一些基本理念的把握和深入与指导老师沟通。

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的申报和完成,能够锻炼学生的资料搜索能力、文字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将所学习的会计信息化知识加以运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不仅能培养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对系统分析、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的兴趣和能力,还能为他们以后工作中的实践和创新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予以恰当的把握和引导,积极申报和完成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与训练计划,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篇6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一、“十一五”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五、措施建议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年度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年度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篇7

在新形势下,军委胡主席提出了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号召。总装科研试验部队的军事训练是全军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部队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是军事训练十分重要的环节。

总装科研试验部队军事训练有着显著的特点。近年来,科研试验部队中心任务繁重,在专业岗位构成上复杂,人员特别是旅团部队一级人员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因此,围绕中心任务开展的军事训练活动存在组训模式多、参训人员层次多、训练内容广泛、训练对象复杂、训练手段多样等特点。在目前科研试验部队进行的军事训练中,军事训练的方法手段明显落后于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仍然采取传统的以登记的方式为主,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符。为此,如何充分利用科研试验部队现有网络资源,实现对科研试验部队军事训练信息科学化、精细化、精确化管理,成为当前科研试验部队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课题。

二、实现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的条件

目前,对科研试验部队军事训练活动实行信息化管理已经具备了各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科研试验部队内部办公自动化的成熟应用提供了完善的硬件基础。科研试验部队经过多年的网络系统建设,已实现了网络接入到基层的目标。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实现科研试验部队军事训练基地、部站、信息分队三级管理。

其次是目前多种数据库及其开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为自主研发管理软件提供了软件基础。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管理软件、数据库和系统支撑软件。当前,大量成熟的、通用的大型软件开发工具及各种支撑软件为开发提供了成熟的工具和多种选择。

三是部队官兵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官兵个人科技素质的提高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人员的能力基础。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为此开展的军事训练也必将属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对应的军事训练管理也必须走信息化管理的路子,这一点已经成为部队官兵共识,部队官兵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它不再成为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限制条件。

三、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信息化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员素质、规章制度、标准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管理等,其中军事训练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平台,也是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方面。

(一)系统的构建原则

军事训练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应符合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建设的管理系统符合科研试验部队实际需要。

1.规范性

构建系统时,硬件要采购符合功能标准的服务器接入现有的网络;开发管理软件时,要按照国军标软件编制规范,开发符合规范的服务器端管理软件、客户端应用程序。同时,开发的管理软件应符合功能模块化要求,即功能模块可以方便地调试和修改,以便于日后扩展系统管理功能。

2.简易性

主要是指系统在安装、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方便性。客户端如果操作使用过于复杂,就会影响系统录入的效率。如果数据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安装和配置容易,数据的维护、备份、恢复就容易操作,系统就可保持稳定和一致。有些单位曾研制并使用一些军事训练信息管理软件,但由于软件从安装到使用都很繁杂,保密性又差,不符合官兵使用要求,就由不好用变为弃之不用。

3.全面性

军事训练工作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记录的信息很多。为了准确、全面反映军事训练工作,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军事训练的各个方面。如在人员基本情况上,考虑到机关人员、技术人员和士兵;在单位情况方面,要考虑到基地、部站、分队的层次性;在训练内容方面,要考虑到专业技术训练、共同科目、继续教育等。

4.实用性

在保障系统全面性和简易性的基础上,系统的实用性也相当重要。一些当前不需要的功能可以先不设计,以后需要时再考虑进行模块添加,在使用中逐步完善。在功能上重点考虑军事训练信息的录入、浏览、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而对于网上考核等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积累的功能,可以等到相关的基础数据如试题库等完成后,再适时添加。

5.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是指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方便与外界交流,以后根据需要添加硬件功能和软件模块。特别是系统软件要留有对外和对内接口。对内接口主要是指可以方便地增加部分功能模块,便于扩充功能,加强横向联系;对外接口主要是为了以后便于和总装军事训练信息管理中心进行连接,为最后实现总装部队军事训练信息的统一管理奠定基础。

6.安全性

安全性重点是考虑数据库的安全。一是考虑数据库数据的备份,设计成自动备份;二是数据库系统的稳定运行;三是要防止数据库被入侵。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按照功能模块设计系统软件,数据库端使用成熟和安全性好的数据库软件,如SQLServer等,并进行合理的设置确保安全。服务器端开发专用的管理软件,并能够进行分级控制,如基地一级管理员能够对各单位的军事训练信息进行管理,各单位管理员能够对分队军事训练信息进行管理,各分队、各部站之间的功能相互独立。系统可以采用B/S结构,军事训练信息录入端,直接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网页浏览器作为界面,由客户端直接进行军事训练信息远程录入,这样可以操作方便,于服务器端集中对数据进行管理。

(二)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是以军事训练信息的录入及处理为主。

1.信息录入

基层分队主要录入上级安排的各种训练活动、本级自行组织的各种训练活动、给下级安排的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计划、实施情况;分队的训练数据直接录入到部站的军事训练信息数据服务器。部站的军事训练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接收并审核基层分队军事训练信息,录入上级安排及本级开展的训练活动计划及实施情况,定期上报本单位军事训练信息,对本单位军事训练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基地的军事训练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收集各单位上报的数据并进行审核,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做好数据的安全管理。当与总部军事训练信息连接后,负责上报基地军事训练数据。

2.信息审核

基地管理员和部站管理员要对下级上报的军事训练信息进行审核。主要审核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审核训练实施是否与计划相符;二是是否符合录入规范要求,信息要素是否齐全;三是审核训练信息的真实性;四是审核是否上报及时。一旦军事训练信息审核通过,非管理人员不能对训练信息进行修改,而只能查询和浏览。

军事训练信息主要内容:从训练过程来看包括训练会议、训练计划、训练考核检查;从业务范围来看包括军事共同科目训练、专业技术训练、科研课题研究、继续教育、训练保障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

军事训练信息要素主要包括:训练时间、地点、参训人员、组训人员、训练课目、主要内容、训练效果。

(三)系统结构

系统硬件结构。利用现有局域网,设基地军事训练信息数据服务器,与基地局域网相连;设基地军事训练信息管理中心,由训练业务部门安排专人管理;在部站设本单位军事训练信息数据服务器和信息管理中心;各分队设军事训练信息录入微机,三者通过基地局域网与基地军事训练数据服务器相连。各部站管理员及所属分队能够在任何与基地局域网相连的微机上,通过登录军事训练信息管理网页录入训练信息。结构如下图:

系统软件结构。系统的构建设想是以基地局域网为基础,以Windows系统为操作系统,以关系数据库SQLServer等成熟、安全性好的数据库为核心数据库,在录入端直接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网页浏览器,服务器端则开发专用的管理软件。数据录入员可以在任何与基地局域网连接的微机上录入本单位军事训练信息,管理员则可以运用自己的管理权限,在安装有服务器端管理软件的微机上进行数据的管理、汇总、审核。

四、实现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保密工作

军事训练信息管理的保密工作属于比较高的级别。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军事训练涉及部队工作的各个方面,本身又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广,包含人员信息、分队信息、部站信息,一旦与总装相连接,还涉及到基地的基本信息,当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数据的密级会很高。二是有很大一部分数据涉及到编制体制情况,特别是分队、部队的情况;三是部分军事训练数据特别是专业技术训练情况会涉及到一部分科研试验情况。因此,做好军事训练信息的保密是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必须强调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加强基地和部站数据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加强硬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密码的管理,必须专人专管,加强责任制;二是加强部队官兵特别是基地和部站管理员的保密教育。

(二)信息的录入要有重点

军事训练信息的录入包括部队和官兵的情况,但在开始阶段,应主要以分队和部站训练信息为主、官兵个人的训练信息为辅,在一定时间后,再同时强调官兵个人的训练信息。

(三)及时全面地录入信息

军事训练是日常经常性工作,要确保军事训练信息的全面、准确反映部队训练情况,就要求对分队和部站开展的军事训练进行及时进行录入,且必须准确全面详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反映部队开展的军事训练情况,才能为部队全面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

五、对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科研试验部队军事训练的管理特别是信息化管理必须实现以下几点要求:

(一)信息录入的全面性

总装部队业务范围很广,人员层次差别也很大。随着军事训练信息化发展对管理方面的需要,可以从管理范围上进行拓展,从围绕着以分队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向以分队和以人员训练信息管理同时为重点的方向发展。

(二)功能的全面性

现在设想以军事训练信息的录入及管理为主,主要是考虑当前总装的实际情况,在总装部队还不能实现太多的军事训练管理,如网上考核、网上评价等。但随着训练数据的积累以及基础数据的逐步增加,还能够实现网上考核、网上训练、网上的训练情况评价等。

(三)与总装军事训练信息管事中心互联

目前,全军现在已经建立了军事训练网,总装也建立了军训网,并与全军相联。接入全军军训网,就可以共享全军军事训练的部分资源。通过定期上报基地训练数据,可以实现总装对基地的军事训练信息的有效管理,及时掌握各单位军事训练活动情况。因此,与总装的军事训练信息管理中心是必然趋势。

六、结论

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须趋势,同时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实现科研试验部队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探讨了一些观点,希望为实现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实现基地、总装乃至全军的军事训练信息化管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哲铮.潜通路分析技术及其在机载外挂物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光电与控制,2004,11(3):66.

[2]朱良平.潜通路分析技术在航天测试发射中的应用[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8,19(5):105.

篇8

“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

5、制度滞后和对下指导问题。由于当前出台的计算机审计有关法规还比较少,加上各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还都不够,且指导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做到分领域、分人才做相应、有效、及时的指导,从而造成不利于计算机审计的全面应用和推进的局面。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市审计局将以审计技术创新为动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为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初步实现“三个转变”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使审计效率、质量和审计覆盖面得到较大提高,审计监督职责履行的综合审计能力和质量到全面提升。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局在“十二五”期间,将严格按照上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审计网络建设,建成全市各级审计机关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抓好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积极应用各种审计业务软件,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覆盖面,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尝试实施网络环境下对财政、税务、银行、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重要部门和重点资金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审计干部队伍。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全市审计业务专网建设 ,确保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目前,我市审计业务专网是基于政务内网网络搭建起来的审计系统业务网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根据新出台的安全保密要求,下一阶段,将对网络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与完善,重点是对网络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由二层交换机升级为三层交换机,实现对ip地址的绑定和智能跟踪管理。

2、建设、完善县级审计机关的各种审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全省“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要求,市审计局将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审计局抓紧实施各单位的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内外网物理隔离、横向介入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网络(局域网、vpn、政务外网、互联网),确保全市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实现联网办公,都能实现与全省审计专网联通,顺利访问省政务专网,顺利通过全省“金审二期”工程建设验收。建设内容包括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服务器、内外网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等。

3、建成全市审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实现网上视频交流。在当地建设好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建设横向介入网,实现与政务外网的连通。在实现政务外网连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署关于建设审计会商系统的要求,着手建设全市审计会商系统,实现审计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网络视频会议和现场互动交流,丰富互动方式,密切沟通联系,提高互动频率和效率,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

4、全市审计机关统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按照审计署和省厅的工作要求,在市审计局和各县(市、区)审计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本部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审计数据、被审计单位资料等的数据间的交互使用和互联互通,实现本部机关办公(0a)与审计现场管理系统(ao)互通,全面提升对审计业务的支撑和审计办公管理、信息共享功能。其建设内容包括硬件、软件的购置、oa系统的部署和日后的维护服务等。

5、大力推广ao软件的应用力度,全面提升审计手段和成效。根据审计署的要求,在“十二五”末,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力争实现ao软件在年度审计项目应用的比例达到75%以上。在应用的基础上,每年度要注意着手征集、建立全市审计项目ao应用优秀实例库和计算机方法案例,并开展ao应用优秀实例、计算机方法案例成果演示或评比,鼓励、宣传应用成果,丰富、拓宽审计思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6、逐步探索、实施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市审计局将在时机成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开展一些以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或某些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审计,不断积累、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年度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年度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篇9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近三十年,根据财政部的规划,预计2010年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程度将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财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财务软件已达30多个,财务软件从简单的核算型发展到了集财务、业务于一体化的综合型财务管理软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小型企业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一些大中型的重点税源单位已开始使用集企业供应链、生产管理及财务管理于一体的ERP软件,不仅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产、供、销集成化的管理。还有一些跨国企业使用国外的ERP系统,内部采用局域网进行连接,总部和其他关联机构采用广域网方式连接,数据都存储于总部,信息高度共享。由此可见,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会计电算化新环境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新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深化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给税务稽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稽查的内容必须扩展

在会计电算化新环境中,所有的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手工会计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但是,如果系统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硬件不符合要求,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那么输入的原始数据即使再准确,经计算机按给定的程序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我国目前财务软件繁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有的财务软件公司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设置了一些功能,弱化了内部监控,如反记账、反结账、清空年度账等。因此,税务稽查内容不再局限于会计数据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进行审核,包括系统内部控制的检查、系统安全检查、系统合法性检查、系统操作规范性检查,更重要的是软件功能和正确性的检查。

(二)税务稽查的手段必须革新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纸张介质逐渐减少甚至无纸化,更多的或完全是新的载体,如硬盘、软盘、磁带、光盘等磁介质或光电材料。这些载体上存储的会计信息是肉眼看不到的电子信息,并且信息量非常大,如果继续采用人工手段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核查,将会严重影响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实现税务稽查手段的电算化,是税务稽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税务稽查手段电算化的实现一方面依靠计算机税务稽查软件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需开展计算机辅助税务稽查。

(三)税务稽查的方法必须改进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财务数据记录、存储、修改和删除都是通过计算机中的数据库功能来实现的,数据容易被人为修改、删除,而且一般不会留下痕迹,传统的稽查线索基本消失。随着财务软件在技术上的日新月异,稽查人员在检查这些数据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各种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这给税务稽查取证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在稽查的线索和内容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仍然采用常规的稽查技术和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稽查目的的。因此,必须基于财务软件的各种功能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对常规的稽查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提取各种所需要的会计数据,才有可能对所获得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稽查结论。

三、税务稽查人员现状

税务稽查工作的主体是税务稽查人员,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新环境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新要求,稽查人员必须具备和掌握除税务查账知识外的现代化综合技能,熟悉财务、税务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熟悉财务软件的日常处理流程以及系统参数的设置,才能够运用专门的查账软件进行系统的测试,或运用计算机辅助稽查技术去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财务软件。只有这样,税务稽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一般办公软件的运用对稽查人员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但是既精通计算机又精通财务软件的综合型税务稽查人才却非常欠缺,很多人对财务软件仍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稽查人员还是要求被稽查单位的会计人员操作财务软件,将所需的一些会计数据通过打印机打印成纸质资料,然后再针对纸质资料进行手工核查。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式,为企事业单位弄虚作假提供了机会。虽然少数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水平及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稽查人员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能够直接打开财务软件亲自将各种会计资料打印出来,但也很难保证稽查结果的正确性。因为在新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如果不是对财务软件的程序、功能有非常深入地了解,即使稽查人员现场打印,也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见目前大多数稽查人员已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税务稽查工作的要求,加强财务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升税务稽查人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已非常迫切。

四、常规培训模式的缺点

目前税务稽查人员的培训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与高校合作,依托高校资源建立培训基地;二是税务部门自身组织培训。从节约社会资源角度,前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与当地税务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依托大学的实验室资源和师资,对税务稽查人员进行轮训。在最初的培训过程中,立足于受训主体是税务稽查人员,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作为其中一门课程来讲授,讲授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财务软件进入相关系统,根据稽查要求快速查询打印所需的凭证、账簿、报表,并通过对证、账、表的分析和核对来获得稽查的线索和证据。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在帮助税务稽查人员快速熟悉财务软件界面,利用计算机辅助稽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对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结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系统处理流程、账套设置、用户权限分配、系统参数设置、账证表文件的存放路径和之间的勾稽关系等缺乏系统地介绍和培训,造成了税务稽查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得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从而无法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软件的正确性、程序有无舞弊和漏洞、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五、构建换位培训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税务稽查和企业会计电算化其实是一种对立关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把受训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以此为基础来设计培训模式,将克服传统常规培训模式的缺点,有利于提升税务稽查人员适应会计电算化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出既有较高水平的财务会计知识又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复合型税务稽查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查账技能及业务素质。这种换位培训模式的构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环境

利用学校已建立的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对企业财会部门的职业环境进行仿真,设有组合操作台,提供各种实验用的原始凭证以及账、证、表、单等会计专用工具。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硬件方面配有服务器一台、微机60台、教师操作台、多媒体投影仪、打印机,软件方面配有用友U-8系列ERP软件、金蝶K3系列ERP软件、税务稽查查账软件。

(二)培训内容

1.手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根据某企业某年最后一个月的财务资料,要求学员以一名会计人员的身份完成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与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账项核对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手工账务处理流程。

2.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培训中心提供的大型用友U-8系列或金蝶K3系列ERP软件和一套某企业的仿真综合实验资料,要求学员完成账套设置、人员权限分配、基础档案设置、总账系统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总账系统的期末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购销存系统初始设置、购销存日常业务处理等实验项目,熟悉企业的实时财务核算、供应链、生产制造等业务。

3.税务稽查查账软件实训。利用税务部门提供的税务稽查查账软件,要求学员熟练操作查账软件,完成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读取和转换,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抽样、查询、排序、分类、汇总,从而发现涉税疑点,确定稽查方向。

(三)培训方式

采取课堂讲解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理论教学与实验均在实验室进行,将培训内容分解成各个模块,教师边讲解学员边练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而且练习资料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实现了仿真化,从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了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建立一套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对每个模块应掌握的知识点都进行标识,并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实施培训全过程监控,对学员的培训结果进行量化考核。

为适应不同学员的情况,培训还可以进行模块化组装。例如,如果学员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基础,可以只选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如果培训时间有限,可以只选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培训模块。另外还有针对制造、商业、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等不同行业的仿真练习资料可供选择。这种菜单式的培训方式灵活方便,实用性较强。

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换位培训模式,税务稽查人员会计知识基础更加扎实,对企业财务和业务流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能真正体会并掌握到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精髓,从根本上提高税务稽查技能。“用友”和“金蝶”ERP软件是我国工商企业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际工作中纳税人可能使用其它软件,但是大同小异。税务人员只要熟练掌握一套ERP软件的管理与使用方法,就可以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财务软件,从而适应不同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晓鸣.浅谈税务稽查如何适应企业应用财务软件新环境[J].财会月刊,2008(26).

[2] 张玉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J].信息系统工程, 2008(6).

篇10

二、项目成本管理实践

(一)以实践经验为参考做“细”成本规划

参考项目管理计划、章程等内容,通过组织专家判断和到别的远程培训机构实地调研的方式制定了成本管理计划,组织专家考察队分别去了国内几所高校的远程教育部门、部分国家部委的远程培训项目进行了调研和经验借鉴,为教育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了指南和方向。之后,制定成本管理规划,依据WBS规定了精确度、准确度、组织程序、临界值和绩效测量等规则,确定了估算、预算、控制的标准,达成项目可交付物共识,为下一步进行项目成本估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规模估算为基础做“准”成本估算

项目成本估算的准确程度与项目实施质量、进度紧密相关。综合考虑该信息系统项目软硬件集成度高、业务广杂等实际情况,项目组根据各项活动计划所需资源,采用了类比估算、自底向上两种估算方法,将WBS词典的每一项计划活动与已顺利完工的类似信息系统项目进行对照,同时运用LOC法估算结果,计算出一个正常值M,然后依据经验得出悲观估算A、乐观估算B,运用公式[(4m+A+B)/6]计算出每项计划活动的平均工作量,并分配相应的人力等各项资源。系统还涵盖了软件、硬件、集成等费用,也要列出成本估算。为避免不可预见事件风险,预留总成本的5%作为应急成本,最终汇总形成项目估算总成本,作为成本预算依据。

(三)以成本估算为依据做“精”成本预算

该教育信息系统项目采用成本总计方法,根据WBS工作包,将项目总成本分摊到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子工作包;然后根据每个子工作包的预算成本,二次分配到各自所属的各项具体计划活动。同时,考虑到该教育信息系统项目培训、管理费等间接成本,按照直接成本的15%计算出间接成本,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估算成本。将计算估算值的20%和5%分别作为风险金和税金,估算值、风险金和税金三者之和就是项目成本总预算。由此,制订项目的成本基准计划,作为项目各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基准线。

(四)以成本预算为遵循做“严”成本控制

随着项目进程的变化,最初制定的成本预算也不可能会一成不变。有效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就在于发现及时项目成本偏差,将项目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对、监督、分析、比较和纠偏,把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作计划和成本预算之内。该教育信息系統项目成本跟踪、控制的辅助工具为MSProject2013。项目组严格执行周例会,组织组员、客户方项目负责人评估项目进展情况。绘制出ACWP、BCWS、BCWP,以曲线定时检查项目成本是否超支,实时进行控制和调整。例如,在工期第120天,该项目成本偏差CV=EV-AC=-8万元,进度偏差SV=EVPV=4万元,警示该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前了,但是项目的阶段性成本超支了,应当及时进行相应地调整和纠正。

(五)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做“优”人力成本

为加强团队建设和项目内外部的沟通,项目组针对技术难点请专业顾问进行指导,并让部分地州市教育行政和基层学校系统使用人员参与例会,使项目系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用好项目的激励机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把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项计划活动和每个项目成员,有效增强了项目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进而缩短了开发周期,合理降低了项目研发建设的总成本。

三、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基于有效的成本管理、估算、跟踪和控制手段,该教育信息系统项目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在各方大力支持协作下,项目比计划提前2周通过了xx省教育厅的验收,并正式上线运行,在管理上实现了与教师工作业务的流程化、精细化、智能化,数据上实现了基于大数据挖掘的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运行至今,性能良好,界面友好,受到业界一致好评,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为“在线教育奖励基金优秀项目”。但该项目在成本管理中也出现了值得反思和总结的经验教训,需要在今后的项目成本管理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整体反思

其一,教育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全员参与,是全体项目参加者的共同任务,要做到各单位、部门之间既相互协同又相互约束。其二,教育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管理要树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而不是只做简单的会计核算。事前要先算再干,事中要边做边算,事后要责任清算。其三,教育信息系统项目要处理好质量、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努力寻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处理质量、工期与成本时还要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细节反思

篇11

3、电子商务将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融合,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未来高校专业发展建设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势在必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经过6年的探索和教学建设,总结了一套与学院特色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物流管理专业现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重要性

1.1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辅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给予技术指导。纵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容比例已经大幅度提升,如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仓储管理操作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等,所以学院把优势专业的实操内容融合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学重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让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教学体系推广,把物流管理专业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现实、逼真化,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物流系统电子信息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

1.2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变得极为重要,强强联合的专业共建,综合化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应用型、实操型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应用层面较为广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则更需要以扎实的综合实践教学为基础条件。

1.3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表现特征

现今状况是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程的不统一,师资的不平衡,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

由于物流活动环节多、范围广,所涉面中的专业概念多且枯燥,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内容犹如纸上谈兵,多元化内容无法关联成一个整体。现代信息化处理的引入,借助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学生了解了最贴近生活的物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把所有实体化的物流内容变成最直观的数据信息;仓储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课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添加到物流管理当中去,强强联合的专业建设就转变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全新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数据分析、编写程序、信息化处理、软件操作等都有独到的经验。物理管理中信息处理、管理软件操作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最紧密相关的,发挥其专业特色,把独创的教学模式融入物理管理教学体系中,开创特色化专业教学模式。

(3)培养“双技术型”物流人才

“双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市场需求状况提出的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不仅能担当物流专业性设备操作的一线岗位工作,还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电子信息操作,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传统意义上就业的概念,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尤为突出,在对于性别要求高的行业缓解男女比例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性。人尽其才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性课程

2.1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物流管理活动是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如要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实操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如:数据库管理内容添加到仓储管理教学中;运输软件操作内容放到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把统计学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中;建立与电子信息处理相对应的实验室中心;维护并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等。

(2)物流设备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物流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得操作设备与计算机实现一体化:RFID终端与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的结合、电子信息展牌(电子标签)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结合、配单信息与运输管理软件的结合等。如果只是单一理论课程的知识讲解,在具体操作时就会乱作一团,所以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物流设备使用的课程时都会关联性的开设计算机软件实操课程,且学习的课堂就是设备使用场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体现在教师类型的“双师型”上,物流管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从物流方案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物流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相对难度高的专业综合性教师尤为难得,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特聘省内专家为专业指导,把教师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实训课两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理论教学模式,让教学场地变为“教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设备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综合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4)协调性原则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变统,把原本学生毕业后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放在每个学年教学任务计划中,使用的是“专业理论--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的综合协调性教学原则,把特色化的计算机操作实训作为教学重点,务必让学生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锻炼自身的就业技能。

2.2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性课程教学方案

(1)基础理论课程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学院在大力建设学科体系时已经把学院特色融入到各个专业中,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前就已经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VF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经过2年的系统化学习,计算机操作内容贯彻始终。

(2)实践课程

学院安排的校外实训课程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操作物流设备与设施,包括仓储管理中常见的运输设备和软件操作,如络捷斯特和中诺思等。物流系统软件操作是管理内容的关键,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ERP模拟实训软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预算等都是对于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考验。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实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相应原理的理解。目前我院已与陕西省物流协会、中通快递西安分部、西北建材物流中心等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培养新型信息化物流人才的关系;在校内开展物流信息管理设计大赛、小组方案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三建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特色化专业建设,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性教学保障机制。

3.1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现行的教师团队出现的怪现象:懂理论的不懂实践、懂操作的不懂物流、懂计算机的不懂设备使用。为了跳出这种怪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而增加个人技能是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核心。

3.2加强对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实训室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实验设备,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物流软件,提高实验开课率。学院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及设施,把书本上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实践就是操作。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安排岗位操作,提出物流设计方案,实体化软件操作,撰写方案报告,增加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学院—院系—学生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学院层面,将综合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检查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及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考核;2、院系层面,每学期通过下达教学任务,开展期中检查和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3、学生层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求学生对校内、外实训进行总结并整理反馈意见。

篇12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采用项目式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本文以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为例。

一、实训背景材料

本校图书馆系统的主要现实是解决图书馆馆存图书量大,查询起来费时费力,而且专业图书所占的比重小,管理方法简单图书的利用率低,安全性偏低等问题,在了解图书管理的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应用起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研发出一个新的系统来能够科学合理的管理图书,达到既省时又省力的状态,有效的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二、实训目的及任务

(1)掌握项目式实训法在具体实训中的应用方法。(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各阶段任务,进行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运行评价。(3)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如Visual FoxPro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运用。

三、实训内容

(一)项目组的产生。(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男生、女生尽量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一个教学班一般32人,因此我们决定分成4个项目组。(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二)实验方案的确定。(1)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实验要求,初步确定实验整体方案。(2)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实验方案。(3)项目负责人画出实验ERP图,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实验方案和ERP图,实验指导教师同意后可以开始实施。

(三)实训任务分工(1)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讲清实验方案,统一实验思想。(2)所在组人员对实训任务都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分工。

四、项目实施步骤

(1)讨论根据项目要求。(2)制订实训方法。(3)进行图书馆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调研。(4)了解系统用户请求,进行系统规划。(5)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6)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7)系统实施运行。(8)用户进行系统评价。(9)项目组进行总结。(10)写出实训报告,并把实训报告作成幻灯片。(11)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12)各项目组进行总结评比。

五、实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要写出你所完成的部分遇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你是如何解决的,把判断、分析以及解决过程要记录下来。

六、实训总结

实验有哪些收获,通过实验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另外也是指出你还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有哪些疑问,等等。

七、根据以上情况写出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可以一组一份,也可以每人把自己做的写出来,项目负责人最后整理,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训报告。

八、各项目组负责人进行汇报

把以上内容做成PPT汇报片,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全班同学边听可以边提问题,各组学生给打一个分,教师给打一个分。评选出优秀的项目组进行奖励。

九、教师总结

根据各项目组完成过程的具体情况,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指出问题所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讲评包括:汇报片制作,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结能力等。

十、实训作业

反复看本组实训报告和汇报片,深刻体会每一步骤,写出实训日记。

这种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个性指导,能力培养”的宗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领域与运作中,我们更新理念,转换机制,创新模式。建立从作业设计转向虚拟项目设计、真实项目设计三级实践环节。努力实现从学校进入企业做到无缝接轨。

篇13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渐复杂多样化、竞争范围的扩大、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等一系列变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财务信息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以及单纯的核算型电算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处理内容、处理流程、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以及会计内部控制,这些改变也直接影响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方式。首先,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扩大了会计工作范围。其次,会计信息化要求为决策者提供适时的会计信息,为决策服务,改变了会计提供信息的方式。再次,会计信息化要求重视业务流程优化。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为此,会计人员还必须参与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在企业中确保其传统的重要地位。

会计信息化建设人员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咨询人员、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人员、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人员、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人员等。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他们能力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会计信息化的成败。因此对这些人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训是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校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会计基础理论课程和必要的计算机课程后,进行相应的实训,能将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对会计信息化实施阶段不同人员所具备的不同能力进行培养。本实训方案为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并且可以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模块的选择。因此我们称之为“平台+模块”的实训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实训体系

(一)ERP沙盘模拟实训一物理沙盘+电子沙盘

该实训主要解决“ERP是什么?”的问题。ERP沙盘模拟实训凭借其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战性、竞争性、综合性、有效性的特点,正被各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所认可和接受。沙盘课程因其直观性、动手操作性、团队合作性而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因其教学方式的新颖性而为大家所关注,几乎成为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首选,会计业务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理解是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基本要求,而ERP沙盘模拟实训是学生全面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平台,在ERP沙盘模拟中,会计业务占有核心位置,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理解各项业务的发生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沙盘实训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来说,通过物理沙盘能够整体熟悉企业经营的业务流程,熟悉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熟悉规则,制订经营方案,经营运作、财务管理、市场竞争,初步体验管理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性。由于进行物理沙盘的过程中规则比较复杂,学生很难全部记清,这就导致经营过程中会无意识的犯错误,或有意识的钻空子,而又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有些操作也无法可逆,使得竞争失去了公平性,因此在进行了至少两轮的物理沙盘后可以将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并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局面。监控运营过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出现失误。特别提醒的是不要开始就只用电子沙盘而舍弃物理沙盘,因为沙盘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竞争,获得输赢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沙盘盘面和教具感受运营的过程,体验经营的业务流程以及运营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动。而电子沙盘虽然能有效地监控过程,加快进程,但缺乏实物感,因此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并用是最好的选择。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实训

该实训主要解决“会计软件怎么用?”的问题。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下来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实训。成熟的会计软件涵盖资金流运动的全部过程,包括应收、应付、存货核算、银行对账、总账、报表等模块,通过该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整体掌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目前国内众多高校会计软件的实验主要是分模块独立进行的。数据量小,周期短,并且数据不够连贯,没有将完整的财务业务数据实施到软件中,这样对各模块之间数据的联系和模块控制关系理解不深。本实训将进行至少两个周期的数据录入,数据覆盖企业管理的所有主要业务,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入供应链管理,将采购、销售、库存模块纳入信息化管理中,将资金流与信息流统一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对软件的学习和操作过程,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功能,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完整过程,充分感受企业经营的连续性。

(三)模拟企业综合业务实训

该实训主要解决“企业管理中每项工作怎么做?”的问题。ERP沙盘虽然可以从企业整体角度理解企业的业务运作,但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说,仅掌握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将来要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以及实施,对业务的了解必须全面具体,而沙盘模拟企业运营中各环节都不够细致。例如会计业务仅仅停留在填制管理费用明细表、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成本的计算不够具体,会计分录编制和账簿的登记也没做具体要求,生产环节,产品仅抽象为P产品,BOM和制程规划体现得不够具体、过于简化。无法体验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的过程。

基于以上情况,进行模拟企业综合业务实训,即将生产制造企业移入学校,模拟企业生产真实的产品,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选择一种产品,我们选择的是学校更新换代淘汰的电脑,将旧电脑拆卸成的组件作为原材料,将电脑的组装过程编制成制程规划,电脑组装结构形成BOM清单,企业由生产、仓库、销售、采购、财务、质检等部门组成。每个部门在每项业务中要填写真实的单据,部门之间的信息靠单据进行传递,生产部要填制生产通知单给车间、填写领料单给仓库,仓库根据出库

单和入库单登记材料保管账,车间进行电脑的组装生产。并进行工时记录,财务部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并登记各种账簿、根据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以及制造费用计算不同类型电脑产品的成本,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模拟企业实训使学生亲自参与生产经营过程,完成企业生产经营各种会计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通过真实的单据填写及传递来体会信息流的运动、通过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体会资金流的运动、通过产品的生产加工体会物流的运动。学生在实训中的角色更具体,通过轮岗、角色互换,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培训,缩短学生毕业时进入工作岗位的心理、技能和职位的转换期,实现零距离就业,同时为后期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实训奠定基础。

(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训

该实训解决“会计软件怎样设计?”的问题。会计信息化人员的一部分是会计软件的开发人员,因此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尤为重要,本实训基于前面介绍的模拟企业综合业务实训的业务进行数据调查和业务流程分析,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亲历亲为的实践,对被调查的仿真企业十分熟悉,避免了以往的通过查资料或凭空想象来分析业务。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相对有限,因此设计的系统相对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功能要简化许多。主要是将所学的系统分析的工具和方法综合运用,设计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功能模块图,设计出关系数据库以及进行程序设计,最后进行系统功能的测试。本实训中设计的会计系统将由多名学生协作完成,可以按照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阶段进行分工,分别承担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编程人员、测试人员等角色,也可以按照业务范围进行分工,分别承担应收、应付、总账、报表等不同子系统的分析设计。通过本实训让学生充分体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各个阶段、编写每个阶段的文档资料,并且保持各阶段文档之间连贯性。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任何一个系统的成功设计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靠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和配合来完成。

(五)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实训

该实训解决“企业怎样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问题。该实训培养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咨询和实施能力。结合企业特点制定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工作是本实训的主要内容。如果上面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训中设计的系统比较成功,功能比较完善的话,可以将此系统实施于模拟企业;否则可以选择商品化软件进行实施工作。

深入分析该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并基于ERP的管理思想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对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生产、采购、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循环和周转更趋通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