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式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导向式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导向式教学论文

篇1

1、项目教学法

该方法是将具体的项目或者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手机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并在任务完成过程当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咨询、评价、指导。

2、案例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对一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3、任务驱动教学法

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当中的任务,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当中使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职业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职业技术的熟练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尽量以平等、朋友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安排,过程当中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行为活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具体应用探索与分析

2.1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具体应用的探索

2.1.1.精心设计项目

行为导向教学法,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一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针对不同的专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的不同,项目的设定要基于其专业实际岗位的相关项目。项目的设计要尽量涵盖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所有知识点。项目的设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项目必须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的岗位特点,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项目的难以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让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开发的资料有能力自主的去开发。

(3)、项目设计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确的引导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索和充分发挥自身所长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的探索案例是以“世博风采宣传”为题目的一个word图文混排项目。要求学生用上前两单元所学知识和预习的即将学习的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word图文混排,并尽量做到美观大方,符合实际宣传需要。

2.1.2.分组教学

为了提高效率,尽可能的让每个同学都能最充分的参与到项目当中,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成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不宜超过五人,并由成员推选出小组长,然后进行项目的分析和计划,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完成项目。

2.1.2.过程控制与项目成果评价。

在项目教学法当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咨询和引导。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查询的线索和一些计算机知识的现场指导。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时刻牢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的不干扰学生的分工和思路。但是,要留意各个小组的项目进度和疑难困惑,发现问题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学生解决困难,或者具有普遍存在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讲解。

笔者在这一项目教学当中,仅提供了相关的材料来源网站。绝大部分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很好,一部分小组遇到了问题之后,通过翻书、上网查询来解决,并没有直接向笔者咨询。这一点儿很值得表扬。大部分的小组遇到的问题,通过咨询解决之后,也能够做到不犯第二次。学习效率极高!

最后项目成果评价,在鼓励与肯定了学生的同时,又对其项目开发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同时,对新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讲述。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有了兴趣,心中存有了问题,针对性比较强,所以听讲认真,学习效率非常高。

2.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当中的应用探索。

2.2.1精选案例。

案例的选择,或者是创建,要具有代表性。对案例当中的错误设置,要有深有浅,生动形象。太简单和太难都不容易起到该有的效果。笔者实施的是excel案例教学。设定了一个成绩单。其中有几处表格计算及设置错误。

2.2.2分组讨论案例。

分五人小组进行案例的错误的寻找和改正。过程当中教师仅仅稍加引导即可。然后再进行问题展示。一个小组说出一个存在的问题,并派代表进行实际操作改正。

2.2.3最后,需要教师将错误进行总结,并演示最标准的改正方式,同时结合案例进行知识的灌输。

2.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当中的应用探索。

2.3.1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计和选择任务是教学方案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务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难度要适度,不能太简单,否则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欲望。太难也不行,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笔者在课堂上是使用了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任务:让学生自选一个题目,制作一个不少于十页的ppt文件。

2.3.2任务分解。

对于一个任务,不光有笼统的布置,还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分解,以方便学生完成任务。要知道,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那些与教学无关的地方,教师要预见性的帮学生初步解决。而在这个powe-point任务当中,笔者将任务分解为:一、创建ppt文件,新建足够的空白ppt页。二、将搜集的材料的图片用画图工具进行简单处理。三、为幻灯片的文字图片添加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果。四、创建一个交互式的ppt文件。五、加入一个超级链接。通过任务分解,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工作更加调理,提高了效率。但是却没有减少知识的学习。

2.3.3任务结果评价。

篇2

2.1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由于行为导向教学法构建的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尤为重要。

2.2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讲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制订计划,总结、归纳问题并最终找出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挖掘自身在工作领域中的创新潜能。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通常会设置一定的模拟工作环境或者工作任务,尽量将学生的学习 环境与今后从业岗位的环境相一致,达到逼真化,而真实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强大的团队协调来共同完成,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地从传统的自己学自己做的教学模式中演进过来。

2.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工作素养和能力

教师在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要求就比较高,没有实践经验或者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很可能会误导学生。只有真正既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承担行为导向教学的重任,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

3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教师将课堂任务设置成一种具体工作项目或任务,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最终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并拥有相应的工作技能。国际贸易实务属于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使用此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将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

3.2项目设计

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将国际贸易的各环节分割成各个项目,本文中以第一项目“创建公司,推广产品”为例。学生2人一组,分饰进口和出口公司,选定simtrade产品库中一具体产品开始创建公司,推广产品,双方在经过市场调研,建交邮件往来后确定商贸关系。

3.3项目描述

3.3.1项目目的

该单元项目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建交流程,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寻到目标客户,学会如何对目标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同时发出建交邀请,双方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洽谈成功后正式建立起贸易关系。

3.3.2项目优势

和传统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相比,这种以设计项目为主的行为导向教学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模拟贸易实务操作掌握到国际贸易中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等知识点,生动地将工作环节带入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项目难点

学生语言基础较弱,实际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会表述或表述错误的情况;由于该课程开设的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在资信调查时缺乏金融知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草草了事;让学生掌握更多寻找客户的途径也成为一个难点,学生的思维局限性较大:由于课程设计的需要,教师会设置固定的合作对象,这类操作能帮助学生很快地寻找到交易对象,但是也局限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寻找目标客户时思考的有效途径。

3.3.4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难点,笔者尝试做出如下应对措施:

1)利用辅助课程如外贸函电等加强学生在贸易沟通方面的沟通能力,鼓励学生课后参阅各类专业英语读物,要求学生每周利用电子邮箱进行英文书信沟通。

2)通过国际贸易案例讲述资信状况不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的表现,尝试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

3)根据教师已有的外贸工作经验向学生介绍有效寻找客户的途径,并且要求学生利用每个途径为自己的产品寻找一个真实有效客户。由于现行的高职教学评价系统主要侧重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行为导向”则注重教学过程。因此,过程管理、任务管理等理念和做法必须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有效确保教学质量,而评价体系也应该摒弃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突出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教师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障,这就同时对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可以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即教师经过进行相关职业资格培训才有上岗资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如外贸公司跟单员等担任课外指导教师给予学生专业的实践指导。

篇3

2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的互动式导向式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在理论课课堂上,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担任剧情发展的总导演。那么,在实践课上,我们就要退居二线,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角。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药剂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3]然而,以往的药剂学实验课程基本以验证性实验草草完成,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就是一个机器人,按照实验指导上的处方与工艺,无需思考便能制备出质量合格的药物制剂。这与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为提高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一改以往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探索性实验,同学与老师共同参与其中,互动时碰擦出智慧的火花、遇到迷茫不清的问题时,教师也将引导正确方向。例如在半固体制剂(栓剂)的实验课上,在理论课已详述的基础上,要求同学根据药物性质自行进行处方设计、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包括实验小组的组建、实验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及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验结束后的总结等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同学和同学、同学和教师之间密切的配合与相互的支撑。在实验小组的建立过程中,教师会有意将在课堂上胆怯不爱积极发言的同学安排在组织协调的岗位,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班级就是个大家庭,要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大家服务并提升自身并快乐着。当然在整个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也是层出不穷的,如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有的同学容易跑偏,这时教师应及时与小组成员沟通讨论,使同学从理论上思想上认同并接受老师的建议,但要注意防止冷却同学对创建性思维的热情。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与详尽的实验记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实验结束后总结与分析的依据。有的同学粗心大意,可能错过重大发现,教师的时时关注与孜孜以求的实验态度会感染并带动同学对自己实验的关注度,和同学一同观察并讨论实验现象更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对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往往不够重视,因为结果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在这种探索式实验结束后,我们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对结果的理性分析与总结至关重要。例如有的同学对自己制作的栓剂进行质量检查,外观不合格呈现出一半透明一半浑浊现象,有的药物含量下降,有的融变时限不合格。针对问题的出现,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查找原因,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查因解惑,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收获才是最大的。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作为组织协调者,作为理论指导者,作为实验践行者。但应注意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一切为学生服务。在整过教学过程中,实时的互动交流与恰当的导向纠正贯穿始终,同学们反映收获颇丰。生产实习是学校近年来为适应企业的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积极与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工作的一部分。专门组织在校大四学生到对口企业内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锻炼。

篇4

小学语文 教师 教学评价 导向性 发挥

【引 言】

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知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也使得学习成为社会当中最有价值的一种行为。小学语文,作为对现代少年汉语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以汉字为凭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熏陶。教师的评价行为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反馈,监督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可以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优势与不足,实现快速进步。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师为载体,进行教学评价导向性问题的研究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

一、规范教师评价目的

在我国与语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当中,对于教师的评价行为的目的有明确的规定,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确认学生的学习程度有没有达到教学标准,更是为了使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提高,检验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角度有很多,选择哪一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才能使二者共同促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鼓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思考成果的交流能力作为重点。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其教学评价的方向应当寻求发展为准,利用辩证的方式与全面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评价。

比如说在讲解《怀素写字》这个正面故事之时,教师要利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全面了解怀素这一形象的鲜明性格,将其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当中。在讨论“怀素学习精神”这样的问题之时,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像“我觉得怀素是一个十分刻苦的孩子,从字的结构入手进行汉字的学习,并对字的笔画进行反复练习”或者“我认为怀素是一个十分节约的孩子,当他知道纸非常贵的时候,用木板作为材料进行练习”“我认为怀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可以在纸贵的时候找到木板写字”。这时,教师要明确教学评价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肯定学生的答案,并使学生将其所表达的优良品质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二、丰富教师评价内容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而教师评价的片面性会阻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师评价内容,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核心进行评价内容的调整。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其它某个单一的评价内容为主,使教学评价不具有较高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因此,小学教师要将教学态度的评价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全面融入到现代教学评价工作当中,使教学评价的导向更加科学与正规。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态度的考察之时,教学监督工作人员可以从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考察。比如说对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规划的制定认真程度进行考察,对教学规划的执行力度与全面度进行分析,看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可以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钻研等等。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之时,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考察,更要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进行考量,只有具备较高语文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素质的教师才可以更好地驾驭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钻研的学习态度。

三、扩充教师评价标准

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独立个体,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当有所不同,加强教师评价标准的丰富与扩充显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首先,在进行教师评价标准的丰富之时,要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年龄结构,利用不同尺度的教师评价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其次,要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师所带领的班级,将小学一到六年级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教不同年级的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师评价标准。

比如在小学的每一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与写字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汉语拼音的掌握程度与识字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这也是教师评价的重点所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不同的阶段要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精读能力与浏览能力进行提高,使学生完成从字面意义的理解到文化内涵的理解的过渡等等。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导向性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加强教师评价目的的明确、内容的丰富、标准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希望广大教师以教学评价作为重要凭借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机主导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强大的作用,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筛选和学习。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开放课堂,把社会问题引进教学;开放校园,增强校企联合培养。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采用项目教学、模拟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将知识、技能螺旋式地融于任务或项目中。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取自行业最新的丰富、生动的营销实例,易于学生理解,增强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和各营销环节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在学生的积极行动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根据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营销情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旅游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能力有很大帮助。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因果关系,并拟定解决方案,然后参与课堂讨论、交换意见,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得到激发,最后形成有创意的方案。行动导向教学重视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很快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行动导向教学具有启发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院校要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做到“以需定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面向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重实践、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过程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独立自主尝试解决真实性问题,形成符合旅游企业需要的行动能力和从业素质。

三、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启示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高校应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由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讨论,进行职业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确立目标,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和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进行教材编写。

篇6

1.2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很多学校为会计专业的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除了教室之外,大都配有专门的机房和手工实训室,学生听课在课堂,上机在机房,实操在实训室,但从笔者亲历的教学经历来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教学效率并不高,更多的出现“上课讲一遍,上机讲一遍,实操再讲一遍”的情况,这其中固然存在着生源质量等等因素的影响,但依旧不能否认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配置的观念是较为落后的。从行为导向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取资讯的来源(可以使用手机但极不方便),在机房,则是座位的固定使学生难以进行团队合作,这样脱节的教学资源配置直接阻碍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1.3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完成的,以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依据,以考试成绩为客观评价标准,最终评价结果偏向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比如,教学内容的深浅是否恰当,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最后以分数衡量教学效果。这是一种适用于集体式教学而不是行为导向模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必然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复杂性,忽视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特性,其更适用于长于抽象思维,喜欢听教师讲解的学生,而偏偏技工院校中此类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2改进措施

2.1转变思路

从学校到老师,切实转变思路,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制定符合企业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目标,这需要详尽的分析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胜任能力,也包括关键能力。在此教学目标之下,为了胜任新模式下的教学工作,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知识,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2.2优化资源配置

为会计专业建立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相契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该环境应当具备理论教学功能、团队讨论功能、实践操作功能。这样的一体化教学环境首先应该有一个教学区,具备多媒体教学仪器,投影仪和幕布作为讲解和演示必不可少,最好配备教学管理软件,如红蜘蛛、蓝鸽等;其次,学习区域与操作区域合并,根据岗位需求建设仿真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办公设备和网络,尽可能做到学生拥有独立间隔的办公区域,人手一台电脑,若干人共用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常规办公设备,会计工作材料,如常见账证表;最后,设立类似会议室的讨论区域,可以每间教室设置或者多个教室共用一个会议室,为团队合作和讨论提供保障。这是完全可以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达到的效果。

2.3完善激励模式

如前文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校领导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校领导重视教学改革,才能够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并继续投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方向性的调整、推动与激励和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和保证,包括但不仅限于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师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教材的选择或者研发等。

2.4建立适用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篇7

2.“行动导向”理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老师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重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单纯记忆,是所谓“填鸭式”教学,往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中心,以学生本身为主体,强调主体能动性的最大发挥。行动导向教学中,利用项目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教学实践中班级可能会分为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全体学生一起学习理论、动手实践,在所有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目标任务,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团体意识、合作意识、交流交往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好的适应实际的需要。

3.“行动导向”理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评价基本以老师命题为主,笔试是考核的唯一方法。成绩的高低是知识掌握好坏的标准。学生们为了取得高分死记硬背,但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张试卷考不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行动导向不单纯重视学生分数,而是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的应用

根据笔者多年在市场营销教学实践的经历,现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应适当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讲,他们平常主要是作为两种角色而存在,在学校他们是学生,在家庭他们是孩子。教学实践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试着去担当不同的角色,尤其是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让他们主动思考所扮演角色的内涵,思考作为不同角色自己该怎么做,体验和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例如,讲《人员推销》学习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推销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能够站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扮演营业员,顾客,竞争者。角色扮演法实施程序如下:

(1)布置场景,模拟公司环境;

(2)作好周密计划,设计每个模拟推销环节;

(3)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顾客,营销人员,竞争对手等,角色分配按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设置;

(4)编制评分标准,主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

(5)按照工作情景进行演;

(6)评价反馈。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不同于自身的角色,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的实践经验,扮演角色中不懂不会的地方还通过可以查看书籍、请教老师,从而强化记忆,真正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这样也才能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由老师选择和指定一个项目,交给学生单独操作和完成,项目信息的收集研读,项目方案、目标、计划的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都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教学法实践中,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小组,可能对同一项目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项目完成结果可能也会千差万别,可能会有好有坏,但项目教学法它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注重的是项目实施过程,而不是完成结果,当然教学过程中也得要求每个项目实施都得需要达成一定的结果。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对照目标任务,对照每一个环节,会自然而然地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完成,针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讲,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确定项目;

(2)制定项目计划;

(3)实施项目计划;

(4)检查和评估;

(5)归纳或成果应用。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由教师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案例,利用案例中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教师最后做总结指导,通过具体事例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品牌策略”章节学习,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如下:

(1)教师准备与“品牌策略”相关的小案例。如“宝洁”、“可口可乐”、“李宁”、“索尼”等公司案例。进而帮助学生阅读案例为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2)采用分组式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四个案例分别采用了什么品牌策略。

篇8

应以探究式教学不同的内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是问题探讨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针对广泛存在于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各类思想问题所开设的重要课程,其问题色彩鲜明,且问题源较为丰富。而问题探讨法则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在应用问题探究法的同时还可参考选材主题差异来开展包括展示性探究、搜集性探究、设计性探究以及调查性探究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主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着眼于道德发展现状以及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分组的方式搜集资料,并在组间展开讨论与总结,还可在班级内部进行交流以及相互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可给出问题,并基于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与谈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合理应对。学生通过此类小组活动逐步了解到如何在团队中开展相互合作以及如何有效交流彼此的观点与看法,了解到应善于听取别人迥异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能够着眼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探讨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利用此类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现实问题,同时其问题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3课堂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居于主体地位

篇9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公共必修课必须要和一些专业性的学科有所区分。但是,一直以来,有些专科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思政课的教学按照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进行,使得当今的大学生,对照本宣科的传授更加“畏葸不前”,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严重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加强,同时也导致思政课教学逐渐的被淡化,因此,专科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可行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应对这方面的不足。

二、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

1.对专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的挑战。

专科院校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依照教材的编排进行备课,单向度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模式。授课教师需要进行大量资料的汇总,以及要求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去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设置,方可完成对专题更加精确的提炼。同时关于课堂的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相关问题是由学生主要参与互动去完成的,整个课堂的氛围会更加的活跃,需要老师去更好的把握课堂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组织过程的顺畅。

2.对专科院校学生的挑战。

专科院校的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为问题的设置需要认真分析,方可真正意义上锻炼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被动接受教师宣讲的“依赖症”,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因此专科院校的学生必须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对专科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进行问题式教学需要改变过去大合班上课的模式,教学组织上应该是以小班上课为最佳方式,这就要求专科院校的授课教室有充分的保障。同时对于专科院校一些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科院校思政课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解决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的对策

1.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探讨和研究。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尤其是要充分结合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文化素质,不断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出发,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问题式教学的组织者,思政部教师首先要具备“通观全局”的组织意识;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史哲相关的内容以及不断进行问题式教学的研究,以此来充盈自身的知识储,从而可以更加从容进行问题式课堂教学”。①思政课还应该更加重视和本学院以及兄弟院校的思政部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相关运用方法的交流,从而促进自身能够更好的把握“问题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2.立足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专科院校的学生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由于不同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所站的角度不同时,其分析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有很大的偏差;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同,其对问题的把握会存在不足或者缺陷。因此,在整个授课环节,需要思政课教师循循渐进的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

3.不断去优化专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为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问题式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问题”。②采用问题式教学需要采用小班教学,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合班,这就要求专科院校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授课教室。同时对思政课教师的人员需求会进一步提升,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工作需要加大一定的力度,同时对专科院校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4.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考核机制上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建议采用操行考核和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操行评定包括学生的出勤率、玩手机、看小说。乱说话等相关情况的考核。水平考核包括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实践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平时的阶段性测评构成。通过操行评定可以有效开展课堂的纪律组织,通过水平考核促进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般而言,课程考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题式教学过程的成败以及教学效果。两种考核方法的共同推进,可以有效的推动问题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伟超.基于问题式学习初探[J].职教论坛,2010,(7):45-47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篇10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科学主义过分夸大技术的决定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导致教育对人的琉离

无论教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川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这种重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2.3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使得教育不似原来充满人文关怀,不利于师生人格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一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教育技术人文缺失的借鉴意义

3.1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

3.2擂家的“乐教”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教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篇11

该教师的上课环节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铺垫(7分钟),教师以讲授和问答法回顾了企业的概念,新授了“利润”、“经济效益”的概念。第二模块学生主体活动阶段(20分钟),学生汇报完成上节课教师布置的研究性作业的成果:共有17名学生(占班级学生人数的40%)分成观察组、调查组、访谈组和问题解答组,对学校食堂及其经营的小卖部的经营现状、经营中的问题分析、经营者和员工对经济效益的认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分别进行了小组合作式的汇报。第三模块是知识建构(18分钟),教师结合学生的活动讲授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内涵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在这一模块中,教师采用了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三种主要教法。

从此课的整体效果来看,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流畅、富于激情,学生的学习成绩汇报交流,声音响亮、神情自然、内容详实,教学内容寓德于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德育课,来听课的教师给这节课打出了九十分以上的高分。在他们的评课意见中,不少教师提到了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而据笔者的课堂观察,这节课的亮点和不足恰恰都集中在课堂中对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处理。

一方面,这节课整体上突出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使知识回归到生活,理论联系了实际,有效地将学生的认知通过运用和情感、态度、观念交织成了一个整体。

从整节课师生的教学活动来看(如图1),第一模块以教师的主导活动为主完成了新知的铺垫工作,为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打下基础;第二模块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在这一模块,我们又看到了师生在课前的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任务,动员组织指导学生分组去完成任务,这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去调查研究,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又是实实在在的主体性学习,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这一模块的设计让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第三模块又以教师的主导活动为主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建构,因此,实现了小组合作和班级授课组合,实现了课前实践调研和课堂教学的组合,实现了师生教学和生生教学的组合,实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结合;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整个教学流程演绎了从知识铺垫到主体活动到知识建构有机相融的过程,这使课堂实效有了保证。

但另一方面,在部分教学模块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了明显的主辅之分,有些环节甚至被人为割裂,导致了教育契机的丧失,学生有实效的主体学习被中断,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归到了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学习成果的模仿代替学习过程的生成,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模块,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问答法复习了旧知(企业内涵),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和讲解法导出了新知(利润和经济效益);但教师没有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或已有经验,而是直接通过读书法导出了两个新概念,并且对“利润”和“经济效益”只是进行了概念的解读。在这一环节,学生看书、听课,从理论到理论,达到的效果最多是听懂了,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对知识没有进行主动地建构和内化。但由于这一模块时间短,如果在第二模块教师能将主导和主体相融,这节课的实效性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课堂教学的第二模块,课堂走向了以学生为主体忽视教师主导的另一个极端。在这一模块中,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报幕员的角色,安排四个小组先后上台交流各自课前的研究性成果,模块结束后教师用了三分钟时间对四组同学的汇报进行了表扬。在这一模块中,17名学生先后成了课堂的主体,而其他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同学调研的结果,从积极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这模块看成是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同学自己调研的结论更容易让人信服和接受,但是从消极意义上说,这一阶段是以部分学生的主体性代替了全体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呈现研究结果的质量显然要比经过专门师范训练的教师低。

而这一切,究其根本在于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在每组学生汇报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地布置其他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复述学生汇报的核心内容,质疑学生汇报中存在的问题,补充学生汇报中的不足等等。在汇报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倾听者,更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教育契机的把握者,这样就决定了每组汇报后教师必须检测其余同学的学习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启发,导出学生的实效学习过程,这样才是把部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变成了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才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成功地实现了知识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铺垫,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德育课的实效性才有了切实的保障和提高。

篇12

一、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前的准备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前,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作为评判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2.选择讨论问题

高中物理教师在选择讨论问题时,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把握好讨论问题的难度,注重讨论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问题。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自行车转动与变速问题,这样的讨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3.制定讨论规则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发言不均衡、组织不力和讨论无序等问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制定一些讨论规则,以保证问题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明确小组成员在讨论时的责任,有条不紊开展问题讨论;明确讨论的内容,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等。

二、以问题讨论为导向教学方法需要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合作性原则

三、以问题讨论式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学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2.加强小组合作,组织有效讨论

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较差或者性格内向,不愿意在讨论问题时发表看法,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以提升问题讨论学习的效果。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讨论分析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②如何知道是否存在感电流?③感应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会减轻学生的紧张感,自由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使讨论学习更有成效。

3.交流讨论成果,重视信息反馈

在问题讨论学习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彼此分享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对讨论问题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表现,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归纳总结的讨论成果等,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依据信息反馈的结果设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分析讨论的成果进行回顾,从而将物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注重评价考核,强化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讨论交流的成果,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以正面积极的鼓励为主,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需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并且将课堂评价与书面测验相结合,这样可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让学生认可评价的结果。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以问题讨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3

一、前言

生物工程专业是培养掌握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等)及其产业化的基础科学理论、基本技能、工艺生产过程和工程设计等知识,能在生命科学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1,2]。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特点,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3]。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微观、抽象、信息量大。传统教学方法[4]相对枯燥、封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得不到良好培养,所以有必要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它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它的显著特征是把“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所发挥的作用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归纳提炼知识点、创设问题、构建问题氛围,学生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具有开放性、创意性和趣味性。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已在多种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南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担任生物工程专业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总结了在实践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三个关键点:

二、创设有效问题

问题(problem)是指在给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一些疑难和障碍,需要解决疑难和克服障碍的任务情境。根据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将问题分为三类[6]:(1)背景性问题。学生学习新知之前,提供相应的预备知识问题。(2)中心认知问题。为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供的需要解决的问题。(3)巩固性问题。将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需要练习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未知问题,问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创设背景性问题

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偏重于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重点讲授内容是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相关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和功能,部分教学内容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有重复,如DNA结构、DNA复制、遗传密码、原核生物RNA的转录和加工等,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课堂讲授的前期,创设一定量的背景性问题,如“中心法则的内容是什么”、“示意图方式解释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共价结构”、“操纵子模型是不是由Waston和Crick共同提出”、“DNA半不连续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基因突变的定义和类型”和“什么是tRNA,rRNA和mRNA”等。设计选择、判断和简答三种题型,通过背景性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中心认知问题

从课程内容中归纳、提炼知识点创设形成中心认知问题,如“如何保证DNA复制精确性”、“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蛋白质的翻译有什么不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P-DGGE)的工作原理和步骤”等。问题设计成选择、判断和简答三种题型,穿插于课堂教学,通过中心认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释,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创设巩固性问题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注重建设和发展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能源三个专业方向,其中以研究工业微生物为基础的发酵工程专业方向是重点。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后期,创设巩固性问题如“传统发酵食品白酒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酿酒酵母发酵五碳糖的分子技术研究”、“生物素亚适量调控谷氨酸分泌的分子机制”和“设计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实现高强度、高产发酵”等。通过文献查阅、分组讨论、学生汇报和教师评价四个阶段完成巩固性问题的分析和解答,问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学生通过查阅、分析、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熟悉课程内容在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还体验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了知识应用的经验,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就能较灵活地迁移和应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CAI课件

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微观,且学科发展迅速、前沿性强。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采用板书、挂图等教学手段,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进行教学,CAI课件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和控制来输出信息,相比较于板书、挂图等教学手段,具有显著优势:(1)生动性强。CAI课件教学将抽象、微观、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重组等用具体的图形或Flas表现出来,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2)移植性好。CAI课件可以拷贝复制给学生,供学生复习使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思考和回答问题,便于教师和学生互动。(3)集成性高。CAI课件具有节奏快、画面多、表现力强等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显著增加课堂容量。

目前,CAI课件多使用Powerpoint电子课件,在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存在交互性不强等缺点,导致CAI课件难以与问题导向教学法结合使用。Authorware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一款易学、方便和功能强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利用流程线和图标就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多媒体数据集成在一起,制作出需要编程语言才能实现的功能和效果[7]。另外,Authorware的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帮助教师制作习题库中所需的各种题型,并将问题穿插其间,非常适用!笔者在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基于Authorware 7.0软件制作并实践了CAI课件和习题库。尤其是习题库的建设和使用,充分利用了该软件的交互功能,同时设置问题的题型多样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利用Authorware 7.0软件制作的习题库,对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入和透彻,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教师需要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不断提高科研水平。首先,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新知识拓展知识层面。其次,将科研中试验现象、以及成功或失败的心得体会介绍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深入科研第一线利用实例创设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巩固性问题,评价总结学生问题答案时,言之有物,生动有趣。如在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后期,笔者创设巩固性问题“发酵食品白酒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在学生查阅文献、分组讨论和汇报的基础,首先结合自身研究课题和经历,包括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和16S rRNA分子鉴定,PCR-DGGE分析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活性污泥的高通量测序研究,白酒微生物(酒曲、酒醅和窖泥)的高通量测序研究,归纳总结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从常规平板培养、PCR-DGGE等常用技术介绍到最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如Rocher 454、Illumina Miseq等。其次,总结白酒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科研实例和经验讲授领域内的技术和前沿,学生遇类似情境,很容易知识迁移和应用。

五、结语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然而,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微观、抽象、信息量大和更新快,导致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难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创设有效问题、灵活运用CAI课件和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是成功实践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三个关键点,实践结果为推广和深化问题导向教学法,推进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红威,邵菊芳,冷云伟.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512-2514.

[2]薛刚,刘凤霞,罗建成,等.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77-178.

[3]赵亚华.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