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

篇1

多数未切实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心理疾病有特殊的特点,比较具有隐蔽性并且需要求助者自身配合,经常采取心理测验等方法发现心理缺陷从而进行干预、调节、矫正等,很多学生认为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是非常难于接受的事情,甚至把心理畸形,心理缺陷等同于精神病或者是疯子。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难于开展相关工作。

(二)传统教育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环节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一般只重视考试科目,心理健康课程经常被当成自习课等,导致很多孩子心理或多或少的在成长中产生了错位或者畸形,家长或者教师则把此类症状归结为学生性格内向等。有很多学生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真正接触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当求助的大学生第一次迈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才了解到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是如何形成的,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慢慢的矫正和恢复。但也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要去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此这心结可能会伴随其成长,也可能会影响到其未来发展。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欠缺专业能力

在国内高校中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岗位,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离开家进入高校所接触的一线教育人员,他们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今后大学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国内一部分高校意识到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专门为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培训,培训确实对辅导员今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培训往往不足以训练出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即使通过短暂的培训后还是难于分辨出学生是否在心理方面有错位,这正是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能力的挑战。

二、高校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及途径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要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自身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辅导员在就业领域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就业中体现的焦虑不安、怀才不遇、过度攀比、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因此,辅导员要身兼二职,他们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又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通者。辅导员要注意到学生在就业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1.攀比型强迫症

很多大学生都有职业攀比心理,在就业面试之前,学生常常会询问其他同学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用他人的签约标准来衡量自己,这种攀比心理普遍存在,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每个人的自身条件、职业取向、对某种工作的认可程度都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单位,跳出相互攀比的怪圈,这对人生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正面影响。一些学生讲“荣誉”,觉得在大学校园里我的成绩比别人优秀,荣誉比别人多,在学生会头衔比别人大,在就业过程中自然要找到比别人更好的位置。殊不知,用人单位并不是以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好坏或学生干部职位的高低来衡量人才的,这些热衷于攀比的学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自恋自赏”的孤单和寂寞。还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学生签约到了好单位,往往因为心理不平衡而给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标准,即要求更高的月薪、更高的工作条件、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脱离自身条件、抹杀了兴趣与特长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也有的毕业生明明有了适合他的就业单位,或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由于别的学生签到了他认为比自己好的单位,心理不平衡,单方面毁掉了本来适合他的单位,在茫茫人海中再次寻找工作,这种心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当不利,也会加大学生就业型强迫症的深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仔细区分这几种心理强迫型疾病,对症下药,快速有效的医治好学生的心理疾病。

2.急功近利综合症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学生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收入、政治前途、功利名声等因素,一心只想在理想的大城市、国家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或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或转专业学习。大城市的确就业机会多、就业信息广,就业平台大,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在大城市生存。大城市的人才竞争压力大,就业群体复杂,就业不稳定性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反而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俗话也说“大树底下不长草”。面对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学毕业生,辅导员要告诫学生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鼠目寸光。

3.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型

有些毕业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专业,学习成绩又名列前茅,骄傲自满,大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感觉,看不上这个职位,瞧不起那个职位,第一天签约第二天就毁约,在用人单位心中缺乏良好稳定的信誉;也有的学生已经和好几个单位有就业意向,但犹豫不决不肯签约,浪费了大量现成的就业资源。也有毕业生妄自菲薄,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因而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抱怨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社会上没有伯乐,整天怨天尤人,怨声载道,使自己身心愈加疲惫。因此,辅导员教师要通过访谈、第二课堂活动、影片观摩等形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重新评价自己,走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心理怪圈。

(二)心理健康工作中心与辅导员相互配合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疏导专门化、专业化、正规化,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诊治自己的心理疾病,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或神经科专门医生负责,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定期外聘神经科大夫坐诊。同时,要切实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与辅导员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工作,并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有关心理健康的部分给予个案指导,每个专业的情况均有差异,因此学院内设立心理健康工作部门,例如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心灵委员等等,由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其培训,深入群体从而得到反馈。辅导员通过参与相关心理培训、以及考取心理咨询师等方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专业技能,参与到心理咨询中心的实际工作中去。

(三)高校重视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治疗能力和心理疏导技巧

高校开展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流砥柱,是科研的探索者、引导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极高,建设一支专业化,规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需要在科研、实践、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都齐抓共管,共同和谐发展,缺一不可。辅导员大学里不可缺少的必要因子,在大学管理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辅导员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他的管理和建议,更让辅导员承担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辅导员既要管理学生,又要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兼顾两者、融入创新理念。十以后,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辅导员已经成为被注入全新活力的主力军,辅导员有了创新的思想,管理能力大为增加,工作进展大为顺利,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也日新月异。学生也不会对辅导员的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感到不满和反感。首先,辅导员需要强化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有些辅导员缺少职业道德素养,在心理疏导中随意泄露学生的隐私,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强烈不满,也会使其他学生对此辅导员有强烈的戒备心和抵触情绪。其次,要拓展辅导员心理辅导或心理工作的场地和媒介。进入21世纪,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在办公桌前,辅导员们开始把自己的工作拓展到学生寝室、广大校园、咖啡厅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多方面去探求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有力疏导。网络可以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给学生留下很大的隐蔽和私人空间,通过网络平台,辅导员能够了解到一些原先不能了解的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动向,更加利于那些由于心理障碍不能与辅导员沟通或不方便与辅导员沟通的学生。从高校学生自身身心发展出发,上诉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这些问题是高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虽然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已经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主观臆断,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的伤害。

篇2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篇3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 ,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XX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XX]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XX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篇5

一、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健康的心理,辅导员怎么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为之提供帮助。有份调查报告显示,有4.4%的在职辅导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0%的则存在着轻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整体上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大多数辅导员都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但是随着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个人成就和工资待遇都比较低等问题的出现,较多的辅导员还是暴露出了心理危机。表现在了诸多方面,例如焦虑,厌烦,困惑,挫败。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在急剧上升,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思想都和辅导员有关。另外,一个辅导员就负责成百上千个学生的工作,试想一下这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岗位。他们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繁杂琐碎,多重角色的转换常常让辅导员身心疲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他们可以被学校的任何部门都可以“差遣”,使得他们更是无所适从。

虽然说辅导员属于教师的行列,但与正规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较,辅导员在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尤其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着各种问题,高职辅导员时常为个人的前途焦虑和烦躁,特别是工作越来越重的时候,辅导员心理压力也越大,焦虑、烦躁的心理越来越严重。[1]

辅导员的工作异常辛苦,但无法与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相比,也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容易,工作替代性很大,不少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也不完善,造成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作缺乏魅力的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难过,对工作也失去了动力和信心。只有当辅导员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时,辅导员的待遇也有相应的提高,他们才能解除自己的心理问题,安心本职,尽全力地工作。

二、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象日益严重,与学生接触最为直接的教师群体就是辅导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从侧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分析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辅导员的种种心理问题是内在和外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讲,主要有角色意识欠缺、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工作理念方法陈旧等因素;从外因来说,主要有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高专对辅导员的岗位价值和利益诉求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等因素。因此,要改善高职高专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必须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虽然现在学校从招聘辅导员就使用了严格、规范的机制。但在入职以后,还缺少专业化的建设,对他们的培训还不够充分,这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水平。辅导员所承担的学生思想工作、世界观培养、心理辅导、职业道路规划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仅仅靠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是不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群体的增大,学生的情况也变得越加复杂,这样对辅导员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在辅导员繁忙的工作之余,高职院校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组织一定的活动使辅导员的焦躁心理得到放松也是必要的。

辅导员职业化程度不够高,职业的自豪感降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对辅导员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他们的多重身份,疲于应付。由于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经历从事本职工作,所以才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高职院校以及辅导员自身应该明确自身位置,把工作重心搬回到思想教育上来。

三、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辅导员本身来说,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加强,理论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要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辅导员本身也应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应自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提高自我价值得体现。学习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提高应对压力的技术。辅导员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好工作、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方面的关系,避免过度负荷。[2]

相对于学校来说,各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显著的地位,在政策条件上积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发展机制;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年纪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与他们接触最近的辅导员。应从自身做起,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

篇6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与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辅导模式,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以及直接干预等特点。它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结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思考和探索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的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处理相关事情,因此,大学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往往会成为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消防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扰。事实上,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的首要对象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咨询老师接待同学中这些较为简单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应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最先向朋友或同伴倾诉和寻找帮助,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很少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辅导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同辈之间进行倾诉与交流时的气氛比较平等,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心理问题,减轻遇到心理困扰同学的敏感和紧张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想快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学校-院系-学生组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高校里的弱势学生群体求助意识差,因此,及时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和监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难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能深入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使这些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心理社团和其它学生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首先通过16PF和SCL-90问卷测试和面试,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精神健康状况及倾听、包容能力进行了解,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方面在乐群性、稳定性等因素上较好又善于倾听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其次,对所选对象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咨询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识辨与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最后,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班级和院系,与学生联系紧密,而且又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级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广泛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心理知识,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出版心航报纸、心理互动留言板等。

(三)注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系列培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心理辅导技能的人员。他们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在同学中间,可以及时观察和反馈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机构根据实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有助于学生有问题时进行求助;在发现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当学校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处理后,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积极参与。

三、朋辈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进行督导,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只能定位在对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

篇7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过大的危害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造成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强、工作压力大、成就感低、社会认可度低等职业焦虑,损害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平常谈论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并不乐观。在第一届全国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培训班上,清华大学李焰教授说道:“辅导员就像一个垃圾桶,谁有不顺心的事情都往里倒。很多时候,在开导学生的同时,辅导员的心里更渴望有人对其进行开导,因为辅导员的压力真的有点大,辅导员有时是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

心理压力已对高校辅导员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压力使高校教师有81.7%感到身心劳累不堪。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遵循心理健康的服务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预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否则,辅导员很有可能和心理工作者一样,应验了网上盛行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成为心理高危人群。

二、压力

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压力是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个体受到压力源长期的、持续的作用,在个体特征的影响下,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包括躯体创伤、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处责、悔恨、怨恨等)。社会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包括纯社会性的(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交往不良)。

三、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源

1.事务性工作。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使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远超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涉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党团员发展,班集体建设,各种评优推优、奖助学金的评比与发放,院系行政工作,以及各种临时性突发事件。

辅导员工作在实际中界定不明确造成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不被认可。从国务院教育部第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文件精神来看,辅导员的工作应该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但在实践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繁重的学生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几乎就是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校相关部门还常常将以上工作作为辅导员考评的依据。学生出现问题,辅导员要永远保持微笑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但责任只能自己承担,委屈只能放在心里。工作的繁琐,工作成绩没有被有效肯定等方面使辅导员身心疲惫。

2.在高压工作中辅导员的心理问题没有受重视。

教育部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超过1∶200,但事实上,随着高校的扩招,几乎每个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比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严重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高学历的群体,总体上看,是心理健康的群体,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正是由于大学生属于高智商和思维活跃型的群体,他们争强好胜,追求完美,思想活跃,但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较脆弱,自制力缺乏,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恋爱苦恼、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压力冲击下,忧患意识强烈,心理负荷过重,因此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何一个辅导员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认真学习、平安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但突发事件不是辅导员能预料到的。一旦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突发事件,第一责任人就是辅导员,学生家长会怨恨辅导员工作不负责,学校方面也会顾及学生家长而非辅导员。家庭与学校支持的缺失,加大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3.个人职业发展的局限使辅导员心理失衡。

高校辅导员虽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成员,但在各项优惠政策都向教学倾斜的高校,辅导员属于教师中不被重视的群体,待遇普遍比不上专任教师。另外,随着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断拓宽,无论在责任风险,还是个人素质能力方面都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但辅导员的工作却日益艰巨。由于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没有进行有效、准确的定位,年轻的辅导员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上更优秀,要克服工作经验不足的劣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自身成长方面,辅导员不仅要搞科研发论文,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取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生涯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在工作中,辅导员既要搞科研发论文来晋升职称,又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既要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活动,这无形中给辅导员带来了压力。

4.缺乏专业的心理培训致使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

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抗打击能力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容易加重心理负荷。调查反映,有53.2%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压力过大,无法排释的原因是缺乏专家或有经验人士的指导。目前高校未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心理互助机制,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还处在创建论证阶段,大部分辅导员自身也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技能培训,缺乏专业的心理自救能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时只能靠“自我消化”。

综上,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

四、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工作热情逐渐下降。

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辅导员出现情绪衰竭、个性化缺乏、成就感降低等,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缺乏宽容,这样就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讨厌甚至排斥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缺失,缺乏创新意识,出现职业倦怠。

2.人际关系失调。

辅导员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佳的情况: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小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易与同事发生争执,与学生产生对立,与领导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偏激、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进而引发自卑、嫉妒、埋怨等不良心理。

3.个人心理失衡。

有些辅导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形成嫉妒、愤懑、抑郁、焦虑等消极、恶性情绪,有的甚至出现思维迟滞、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性失调现象,长期处于紧张、忧郁的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基本情绪,性格反复无常,令学生无法适应。

4.生理健康失衡。

辅导员面对压力事件或者压力情境时,神经系统和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者逃避,如呼吸加速、血压上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增多等,身体各器官进入应激状态。如果压力过大或持续过久,个体难以承受,就容易导致身心俱疲,如精力缺乏、身体虚弱、抵抗力低,容易出现头痛、胃肠不适、失眠、幻听等身心疾病。

五、缓解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自我心理调适

调适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维持正常秩序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经过调适,彼此之间产生和谐关系。对辅导员心理压力的解决方法,除要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外,调查发现,84.8%的高校辅导员认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应内求——通过对自我心态的调整,排解内心压力,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全面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对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减少和避免与他人比较所产生的心理失衡。同时要承认自己在压力情境中存在的消极、冲突、痛苦反应,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宣泄,如忘却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在情绪激动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减心理压力;学会适当地倾诉、释放心里的积郁,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正当的消遣娱乐、旅游、体育运动和音乐欣赏、阅读等方式,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2.改变角色认知,增强事业归属感。

要让辅导员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工作中,就应改变辅导员的角色认知,让辅导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虽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正确的角色认知能让辅导员恰当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从而愉快地接受相应的职业角色。只有愉快地接受职业角色,辅导员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有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正确地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3.提高心理素养,增强抗压能力。

首先辅导员要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学培训,参照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自我心理教育的需要;其次,辅导员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辅导员要注重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第四,辅导员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学生特点的变化,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第五,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压力观,辩证地看待压力,努力控制和减少压力,勇敢面对和有效应对压力。

4.改变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调整为适度的期望水平。

真正认知客观现实并非易事,因为客观现实并不一定符合人的主观愿望和想法,有的时候甚至事与愿违。所以,辅导员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我期望。当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时,要学会面对它,不能回避。另外,确立自我期望不能片面地从自我出发。辅导员要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要适当,要看清主观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这样才容易把握自己。要摆脱压力的重负,辅导员就要正视压力、接受事实,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等。

六、结语

高校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对个体和群体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调适应从源头抓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坚定信念,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并掌握和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方法,这样,才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的健康成长。

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心理压力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形势下,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各方面协调发挥作用,辅导员才能缓解心理压力,才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权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及调适[J].新闻爱好者,2010,(14).

[2]周源源.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分析及其调适[J].江苏高教,2010,(04).

[3]肖晓哲.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3).

篇8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由心理健康问题所引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室友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等等。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不断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相结合也逐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需要引路人。因此高校辅导员理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和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调节学生的心理功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

辅导员在新生刚入学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验,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通过此档案,辅导员可以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应当特别关注测验得分不高的同学、贫困、孤儿、单亲学生,以便及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简而言之,在物质上的帮助的同时,辅导员要注重给大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和帮助。

(二)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学生的动态

现如今,辅导员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这个优势。因为有很多学生不愿意直面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利用QQ、微博、博客等网络工具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相应的,辅导员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及时密切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这种相对“隐蔽”的平台上与学生互动、沟通,学生们可以分享老师的观点,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作以解答。

(三)组建心理观察员

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所带的学生较多,很难全面的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辅导员在每个班级组建了心理观察员。通过对这些心理观察员的简单培训,替代辅导员的日常心理观察工作。这样既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培养了班级同学管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做到有事早汇报,及早把一些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但离实际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②可以说,专职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工作实效。而高校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等都与大学生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视为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候选群体,他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有着诸多优势。

(一)时间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属于高校教师编制。但辅导员一般并不需要上课,即使要上课,也没有课时量的限制。所以辅导员的时间分配较为自由,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处理和学生相关的事务。同时,目前各大高校都要求辅导员手机24小时开机,以便及时处理学生的突发时间。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处理学生事务方面。辅导员有绝对的时间优势关注学生,及早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信息的优势

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动态,甚至是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就业动向等等。在这种全方位对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等等都能深入了解。对于其它的专业老师来讲,辅导员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信息优势。这种无可替代的信息优势使辅导员能够比较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发现一些问题。

(三)角色优势

高校辅导员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双重角色,这种双重身份易于和学生接近和沟通。目前,相当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年龄与在校学生相差不大,并且学习经历、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等与学生接近,这种角色优势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和被管理者的身份,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很多学生乐于和辅导员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勤于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并能接受辅导员的劝告和建议。以此同时,辅导员在与学生亲密的接触中,也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四)功能优势

目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③而针对一些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在未工作前,也接受了单位组织的辅导员岗前培训,进入职业状态也相对比较容易。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四、小结

尽管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存在诸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辅导员在兼任心理咨询师的同时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其中角色的冲突极其明显。有学者指出,“不断泛化的学生工作内容造成了辅导员角色的不断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行为规范管理者、人生发展导航者、学生生活关心者、心理健康辅导者、学生集体领导者、专业学习指导者、就业工作规划者、思想理论研究者和党务工作者等等”。④此观点真实的反映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明确,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的状态。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配合、协调。例如,学生处希望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奖、助、困、贷、等工作,教务处希望辅导员做好教学的辅助工作,校团委希望辅导员做好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招生就业处希望辅导员协助做好招生宣传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等等……。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辅导员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这不仅涉及到辅导员制度本身的的机制问题,也需要辅导员们加强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总体素质,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注释]

①申小玲、钞秋玲.《人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篇9

一、高职辅导员的主要工作

1.思想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也是辅导员开始阶段最重要的工作。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需要辅导员侧面积极的引导。在辅导员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能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给予和学校的各项规定理解和支持。

2.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繁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具体而言,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包括:学习安排、集中活动、宿舍管理、社团管理、就业指导、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心理疏导、班级考评、奖惩措施、安全管理等等。

3.学习和生活指导工作

高职学生特别是高职新生,步入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自制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的持续性特别重要,这都需要辅导员的持续引导。大部分高职学生理论课程及比较差,不是其智商或者学习方法的问题,而是学习的习惯问题,没有良好的自制力。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班风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4.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轻则影响学业,重则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个别极端行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辅导员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制订详细而科学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准确把握,并据此传授相应的健康知识以及调试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二、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创新

1.转变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意识

必须牢固确立“人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以学生为本”,高职学生相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对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感情辨识能力,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高职辅导员在“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下,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艺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怀学生、培养和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根据学生个体化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引导学生认知自我,挖掘自身优势,增强成才信心。

2.创新工作方式,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经验

推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作教育管理模式。教育不应是分散地存在于某个教学环节,而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实习、生产实践等各个学习环节和各个学习阶段。而构建一个全面的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管理模式上有系统的协调。应建立从“系 + 辅导员 + 任课教师 ”的层层落实,建立任课教师协作管理的教育模式,每个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互相协调、分工负责、不仅经常与学生交流,还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对个性化教育中学生的潜在优势和教育艺术进行不断分析和研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要求。“管住学生”不是目的,让学生自己能够“管住自己”,并且在“管住自己”的基础上能够主动的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才是重点。学生要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活动,学习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

3.树立民主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贯彻民主原则,让民主管理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改变被动管理的消极局面,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在班级学生干部和督导员老师的指导和协调下,让学生管理自己,服务自己,发展自己。高职院校的民主管理核心是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力资源领域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辅导员必须肩负起培养和塑造新型人才的任务,使高职学生同其他大专院校的学生一起,成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职辅导员必须立足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工作方法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一、学生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

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只有具备这两样素质,才能保证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像是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就是辅导员对认知问题、情感沟通、意志坚定的综合考量,也能够反应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对于学生辅导员来讲,政治责任感和革命事业心都是建立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基础上,要能够表现一定的职业素养。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象都有明确的认识。而在新时期的学生思政工作的政策和方针都要与学生的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准确和清晰付诸于行动。

(二)良好的情感品质

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做思想工作,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在工作的过程中,职业贵任和社会责任都会影响自己的态度,能够决定自己是否积极向上以及乐观豁达。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世界,对于辅导学生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当辅导员能够很认真的对待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时候,他就能把自己的全部寄托赋予给教育事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热爱生活,有一个好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学生给予帮助和诱导,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成长起来。而如果辅导员能够热爱学生,这就表明他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热爱不仅仅是职业选择的内在要求,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个教师对学生所表现的爱和期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的发展。而由爱和期待所产生的思政工作也能够被学生所认同,从而也会促使他们支持自己的学生工作。

(三)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就是依靠着毅力而调节自身的一些行为,从而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地完成各项任务。而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又是复杂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可以具备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与挫折之时,表现出不退缩、不放弃的态度。他能把困难和挫折当做是千金路上的阶梯,从而争取成功。只有经得起失败和困难的考验,并从困难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向前发展。除此之外,意志品质还体现在面对事情的坚定性以及做出判断的果断性方面,要能快速高效的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在意外事故的处理中,表现的更加的得当合理。而要是表现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那就会使场面失控,而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这就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所要面对的与意志力的较量过程。当面对一些不讲道理,不遵纪守法,不懂礼貌,或是公开顶撞老师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就要能够表现的沉着,冷静的处理事端,能够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情感来感化学生,让他们能够端正思想,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辅导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学校里,教育学生是一项和复杂的工程,如果想让工程有效果,达到一定的育人目的,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其他人或是群体的关系,只有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而通过协调关系,也能够学习一些知识、信息从而发展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思想、态度、情感、信念等相互诉求,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保证这种协调关系正常的进行。而通常来讲,辅导员都具有良好的相容心理,更加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论是同事之间或是师生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辅导员能够在中间起到剂的作用。

(五)创新意识

所谓的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思政工作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创新意识对辅导员的要求是能够敢于创新、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能够实事求是地处理事情。在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不盲目地服从,机械地照搬,而是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有创造力的完成任务。而这个新任务能够体现自己独特的思想、作风以及方法。只有辅导员具备了创新的心理意识,才能不断的引导学生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求知、求异、求新。如果采用传统的思想教育学生,没有创新意识,那就只能阻碍学生接受新的思想、感受新的事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品质。 转贴于

二、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措施

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师资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把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考核、职

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力量源泉。

(一)自我调节措施

辅导员要想有心理保健的意识,就要能够做到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积极的情绪不仅仅对健康有帮助,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就会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辅导员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工作,多变的教育对象,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反应,这就要求能够调节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的疏导,就会影响到学生。当辅导员心理有不良的情绪时,可以尽量的改变一些情绪,使用心理的调节法,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2、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心理适应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拥有一个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帮助他提高适应的能力。因此辅导员要善于与人交往,能够融合到社会之中,这样才能与学生有良好的师生或是朋友关系。

3、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辅导员要具备积极的进取精神,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从自己努力的成果中收获激励和满足。而辅导员能够把工作当作乐事,乐于教育事业,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外部强化措施

1、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像是帮助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辅导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让辅导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做好岗上培训

辅导员的岗上培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面。而辅导员的工作很繁忙,很难做到自己学习,这就显得岗上培训的重要性。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2-0063-03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具备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相对高超的职业技能。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当前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够

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既非专业教师,又非行政干部,只是一个干繁杂事务、待遇又较同级专业技术人员偏低的工作者。由于认为地位不高,加之很多辅导员找不到可以实现的自我价值定位,以致辅导员岗位成为其它岗位的跳板,导致辅导员队伍中普遍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压力大、不是理想的职业,表示不会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这种情况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无人才梯队、无经验积累,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大多数年轻辅导员从业时间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当前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不太了解、没有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运用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辅导员职称晋升困难

辅导员的职称评审没有对应的适合工作特殊性的渠道,职称评审时的课时、科研等要求与专业教师相同,往往导致辅导员处于劣势。为了职称晋升,辅导员不得不在做学生复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专业研究,势必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辅导员专业素质不高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有工学、农学、文学、经济学、化工、美术等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相对太少。现在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缺乏不同专业的背景的区别化培训,没有系统地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于学生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教育学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是高等教育辅导员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广西农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性农业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不断深入。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确定辅导员的发展目标

一是培养辅导员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学生感恩诚信教育、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等方面所需的学科知识背景及专业素质;二是培养辅导员队伍成为一支工作能力强、敬业精神好、胜任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队伍;三是培养辅导员个人(或团队)具备在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学生工作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落实辅导员的招聘制度

学校按照1:200师生比优先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选聘辅导员。专职辅导员不足的,从党政管理人员和党员专业教师中选聘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者任兼职辅导员。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学校制定了《辅导员管理规定》、《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具体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同时,学校将辅导员分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等5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各专业领域的工作,通过明确分工促进辅导员在某一专业领域快速成长。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培养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鼓励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学校鼓励辅导员适当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课、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打消辅导员与专任老师不平等的思想认识。

督促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学校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每年以每生10元标准划拨辅导员队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专项经费,要求辅导员主持或参与l项以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每学期提交l篇以上的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报告,每年公开发表l篇以上的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支持辅导员提高学位层次学校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校对获得晋升学位的辅导员给予相应的学费补贴。

鼓励辅导员参加业务培圳学校按照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举办“辅导员上岗培训班”、每学期举办“辅导员专题培训班”,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工作论坛、专项学习。学校规定辅导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学校支持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规定辅导员完成具体工作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学期组织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不少于4次,随堂听课不少于5次,每月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述职、工作培训、经验交流等会议不少于1次,每周走访学生宿舍不少于1次,定期找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群体交流谈话。每次班会、团日、听课、谈话要做好记录。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考核辅导员的工作业绩

学校每年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由学生工作处考评、系部考评、学生评议、个人自评与等四部分组成,各项的权重分配是个人自评占10%,学生代表考核占30%,系部考核占30%,学生工作处考核占30%。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学校对于获得“优秀”等次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并优先提拔任用,对于工作表现较差、学生意见强烈的辅导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考评不合格的辅导员则转岗分流。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帮助辅导员的申报职称

学校在辅导员申报职称上给予教学时数的政策倾斜,规定获得年度工作考核“合格”等次以上的辅导员,每周计2个课时教学工作量用于职称评审。规定辅导员评、聘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或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取得的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实践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

辅导员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两年来,学校共安排6名辅导员参加岗前培训、3名辅导员参加骨干培训、23辅导员参加深度辅导能力培训、9名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6名辅导员考取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据调查统计,有103人次辅导员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13名辅导员获得行政职务晋升,学生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达到76.1%。

辅导员职称晋升得到提速

两年来,所有辅导员均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其中主持的校级以上课题达23项,以独著或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达37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加上,辅导员教学的工作量平均达60学时学期以上,获得年度考核“合格”等次以上辅导员给予2学时倜奖励,解决了辅导员参与职称申报所需课时数条件的瓶颈问题,使得辅导员职称晋升达到13人,年晋升人数是之前的2倍以上。

篇12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经济压力较大。其次,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学习压力较大。最后,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的单调乏味,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大力度,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立即层层上报,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迅速行动,启动应急措施,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辅导员异常重视,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突破自我局限,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实现体面就业,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纳入课堂教学,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强化自我教育,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一、辅导员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

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深厚的政治素质是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政治上,辅导员的政治态度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辅导员只有以身作则,政治立场坚定,才能教育周围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善于抓住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利用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例子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深刻的道理,识别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

二、辅导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辅导员的人生态度、行为作风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辅导员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辅导员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示。尤其是当今的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的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辅导员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协调、去感染。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爱学生的同时还需要思想与智慧,因此辅导员要广用赞语,巧施批评;要尊重信任,不必事必躬亲;要放下师道尊严,虚心向学生学习,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辅导员只有真心去爱每个学生,才会换来学生对老师的爱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是学生爱老师,而且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爱,以及使学生学会爱他人。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既要把他们当学生,更要把他们当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辅导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辅导员要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有的可能涉及价值观、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政治立场等。有人曾经说道,辅导员要从《六祖坛经》到琼瑶都看一遍,的确,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职业规划等学科知识,只有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没有障碍,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才能从心里认定你就是一名老师,而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要管着我的无聊人士。

既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又要育人,在思想上服人。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有内在的潜质,还要有外在大方得体的仪表和行为。辅导员应注意生活细节,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四、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主要任务之一,辅导员自身最需要成为一个心理调节师,一个幸福的行者,一个快乐的智者。辅导员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人格、积极心态、稳定情绪、自信自强等。但凡优秀的辅导员都能在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意,能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发生不断进步的改变,所以每天都很快乐。遗憾的是很多辅导员都没有用心去体察和感受,使得工作成了一种单调重复的机械操作。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当下许多辅导员感到工作乏味,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辅导员不仅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好处,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极其有利。

五、辅导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要与老师、学生、干部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合力的作用,有效地依靠班集体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和管理好班团骨干力量,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辅导员必须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成为胜任学生工作的全面手。

2.观察预测能力。辅导员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前瞻性地预测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工作未雨绸缪。

3.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其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形象生动而又富有哲理、严谨深刻又不乏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信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文字表达能力,是不仅能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还能写专业论文,进行学术研究等。

4.开拓创新能力。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变,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不断出现,因此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实行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5.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应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能及时进行处理。辅导员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指引者、品格塑造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也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故辅导员工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辅导员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还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引领学生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