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四年级应用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四年级应用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四年级应用题

篇1

3、一个养鸡场一月份运出肉鸡13600只,二月份运出的肉鸡是一月份的2倍,三月份运出的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0只,三月份运出了多少只;

4、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天生产90个,12天才能完成。结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8个,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5、4筐西红柿共重80千克,5筐青菜共重125千克。平均每筐青菜比西红柿重多少千克;

篇2

2、四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三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

3、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不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四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4、四年级学生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可塑性比较大,富弹性,坚固性较差,不容易骨折,且容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因此,要特别注意身体姿势的培养和练习前的准备活动。

5、四年级学生肌肉中含水率较高,肌肉细长而且柔嫩,大肌肉群发育比小肌肉的发育要早因此,要多安排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在注意发展大肌肉群的同时,也要注意小肌肉群的发展。

6、四年级学生的心脏容积和血管容积之比小于高年级,因此,不易进行过分剧烈或耐久性过大的练习活动。

7、四年级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逐渐占有主要地位,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将体育教学的五大领域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四年级学生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那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把相近的动作混淆起来,时间和空间感较差。

2、四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好,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

3、四年级学生无意记忆还占相当优势,因此,讲解不宜过长,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

4、四年级学生的情感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容易激动,动不动就提出批评意见,但仍愿意依靠老师,希望老师来做主。

5、男女生之间开始出现界限,男女生之间容易保持一定的距离,站队时的间距都比低年级大了,不愿意站的很近。

6、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担心自己体育成绩不佳、担心自己在练习中影响集体。开始能分辨同学中体育能力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的好坏。愿意听表扬,要求老师采取公平态度,老师批评不当,就不乐意,特别是女生.

二、教学目的

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5、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使他们真正起到教师助手作用。

9、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4、在课堂上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教具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5、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6、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三、教学进度

周次计划进度

一引导课,体育常识,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二1、队列队形;2、游戏:穿过小树林;

三1、基本体操;2、游戏:守卫红旗;

四1、基本体操;2、游戏:报数比赛

五1、基本体操;2、游戏:春种秋收;

六游戏课:1、穿城门;2、夹球接力;

七1、技巧:前滚翻起立接球;2、游戏:绑腿接力;

八1、技巧:不同开始姿势的前滚翻:2、复习前滚翻

九游戏课:1、端水平衡:2、障碍赛跑

十1、技巧:复习前后滚动;2、游戏:绕木棒接力

十一1、韵律活动;2、走:各种姿势的走

1、用各种正确姿势的走;2、游戏:迎面接力

十二1、队列:报数;2、复习各种姿势的走

1、韵律活动;2、队列:报数

十三1、技巧:前滚翻;2、游戏:跳垫子游戏

十四1、劳动模仿操;2、游戏:迎面接力

十五1、队列:齐步走—立定;2、复习劳动模仿操

游戏课:1、蹦蹦跳跳;2、猎人猎枪老虎

十六1、队列:走圆形;2、十字接力

1、技巧:立卧撑;2、游戏:换物接力

十七1、队列;行进间走;2、复习韵律操;

1、韵律操;2、游戏:单脚跳接力;

十八1、游戏课:1、踏石过河;2、攻关;

篇3

一、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的、前后无矛盾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大纲》要求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因为学生年龄小,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解题,而忽略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让学生熟悉正确解题思路的好处。(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是畅通的呢,还是不畅通的;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第三,节约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有等学生把题目做出得数来才能判断他们是否分会析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那么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等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会大大增加。学生用语言叙述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开始时往往语言哆嗦,层次不够清楚,因果关系说得不确切等,这时,我们不妨教给学生一个分析过程的固定模式。

用分析法分析时,让学生这样复述:要求××××问题,就得知道××××和××××;用综合法分析时,这样说:已知××××和××××,就可以求出××××。例如:某体育用品商行原计划6天销售体育用品共计36件,但是时间提前2天完成,平均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

用综合法分析:已知原计划6天销售体育用品36件,就可求出原计划1天销售体育用品的件数。已知原计划用6天,实际提前2天完成销售任务,就可以求出实际完成销售任务的天数。已知要销售体育用品36件,又知实际完成销售任务的天数,就可以求出实际1天销售体育用品的件数,已知实际1天和计划1天销售体育用品的件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销售体育用品的件数。

用分析法分析:要想求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销售多少件体育用品,就得知道实际每天销售多少件和计划每天销售多少件体育用品。要想求计划每天销售多少件,就得知道要实际每天销售多少件体育用品和计划用几天销售完成,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每天销售多少件体育用品,就得知道要销售体用用品的件数和实际用几天销售完成。销售体育用品的件数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用几天销售完成,就得知道计划用几天和实际比计划提前了几天,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

这样来教授学生进行分析。

二、重视评估,培养思维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是否正确,为了避免发生此类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时,先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清晰的反映出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在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先不肯定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只有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才会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的大大提升,思维的正确性也会明显增强。对仍有学生思维狭窄的现象,需要我们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促使他们用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教师具有良好心理因素和训练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数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篇4

具体来说,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的步骤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步:①读题,即把握题意,准确理解题目的设置的方向以及考察的内容;②说题,说提就是要厘清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题目中的关键词进去圈注。如表示数量的“一共”、“几倍”、“平均值”等,此外也应当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③析题。就是要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也是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这一步骤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一般来说,三年级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最基本的两种思路分别是综合法以及分析法。而所谓综合法,就是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根据已知的运算知识或者运算法则,分步骤的分析问题,最后求得答案。较为常见的引导式用语有“已知……和……,可推得……?”而与综合法相反,分析法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分析要得出答案需要什么样的已知条件。若所需的已知条件,题目中全部具备,则可以直接作答,否则还要先求出所需条件。这种分析法常见的引导语有:“若要求得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呢?”“题目中给出了什么已知条件?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生通过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红叠了23个飞机,小明比小红多叠了4个,小李比小明少叠了5个,问小李叠了多少个?”若是用分析法解答上述问题,可以问:“若要求得小李叠了多少个,那么必须知道谁叠的个数?”“小明叠了多少个不知道,那求小明叠的飞机的个数该怎么列式?”通过以上分析后得出:要想知道小李叠了多少个分级就必须先知道小明叠了多少个,而要求得小明叠了多少个,就必须知道小红叠的飞机的个数,小红的个数题干中已经给出,便可开始解答。④答题。根据上述分析列出算式,最后算出答案,若有单位一定要注意写明单位。⑤思题。即分析题目的解答思路以及考察的知识点,若该题做错,那么一定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

二、从经验入手,丰富生活体验

现在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越来越与实际生活相符,大部分都能在生活当中找到原型。如,苏教的三年级教材的上册,就经常会考察购物问题,若学生没有单独购物过,就对“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式很难理解。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章时,若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就不能够准确理解“净含量”的含义。在解答一些关于乘坐出租车的应用题中,若学生没有乘坐过出租车,就对这种问题比较难以下手。如,苏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实验教科书补充习题的第33页第三题:“根据表格,求得甲乙两队下半场各得了多少分?”有很多三年级的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难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篮球的计分规则不够了解。为有效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题意的理解能力,应当且必要引导学生们多观察周边世界,发现身边的数学,让他们了解应用题实际上并不难。我们应当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质。

三、从情境入手,增强解题兴趣

作为三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应用题与其他题型相比,其解题步骤更繁琐,许多同学因此对其兴趣不大。但是,如果能够巧妙的丰富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更生活化,那么学生会不会就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呢?那么解答应用题还会被学生当作是一种负担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反而可能会因此让学生乐于解答应用题。但是,如何为应用题创设情景呢?

(1)情境应当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例如一道应用题本来是这样问“36元可以买多少块标价为3元的蛋糕?”若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过生日,带你们到蛋糕店买蛋糕,我一共有36元,能给你们买多少块3块钱的蛋糕啊?”这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爱吃的心理,使得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积极性更高。

(2)可以适当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描述那些难以通过语言描述的应用题。例如,根据苏版教材的第35页的第四题:“称一杯水,算算里面的有多少克水。”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空杯在加水后,重量慢慢增加的过程。学生也就更易接受“杯子里水的重量=水和杯子的总重量-空杯重量”,这种教学模式就更加直观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对本文的一些拙见予以参考,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创新。相信通过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应用题这一重难点一定会被我们攻克。

篇5

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设计的认知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有:

一、分析教材,梳理教学内容

例如,对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3《制取氧气》进行分析教材,梳理教学内容,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二、分解学习任务,设计学生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明白本次学习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例如,我们对《制取氧气》进行学习步骤的分解:

教师在设计好学习步骤后,不是交给学生即可,而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它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促使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会受制于黑板和纸张的大小,而现今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思维导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篇6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出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苹果树2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篇7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篇8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 2+1=3倍数:56×(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图,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图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图、看图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图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二)

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图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5-20

=225-20

=205(张)

篇9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既有本质相通之处,也有形态层面的共融,当我们把音乐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再谈音乐文化时,可想之音乐中的“娱人―教化”作用显现得更为清晰。《乐记》中说到:“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者”是指音乐能表现出欢快情感,“乐也”是指音乐能使听者感到快乐并给人以,“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进一步说明人人都有欣赏音乐与审美的要求和欲望。既然音乐能使人感觉愉悦并获得快乐,人也能通过音乐对心灵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而以提高道德修养为乐,宏观上看;这就是音乐教化意义所产生的影响。音乐教化在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时期――先秦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音乐哲学,在当时对涉及内心秩序和社会规范的礼乐文化体系中音乐教化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这是音乐具有社会功能独特性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发展与进步,都会传达出每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思想。使社会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理念以及音乐赋予社会教育作用的多元影响产生了紧密联系,这必然使我们对音乐教育和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整体音乐文化更加引起重视。

1 音乐文化是与音乐教育共融发展的必然

全球化的音乐文化赋予了音乐教育以多元的、不同的、复合的音乐文化责任,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发展研究,我们更加着重于对音乐的重视和跨越音乐文化的文化精神以及音乐对于人的发展价值的体现。远古至今中外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从没有停止过,虽然不同民族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文化不仅带给人们音乐思想的思辨,同时在音乐文化作用下,人们也逐步有了自我规范的社会意识,这便是由音乐文化而转化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音乐文化的认知过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表达以及音乐与人类情感流露的交融,早已形成了音乐与社会、人类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所以传统音乐转向广泛的文化领域时,对于音乐形式、结构的感知、音乐形象、音乐表现等,都已超越了原有传统音乐意义范畴、它们不再是以单纯的音乐作为解密事物的本体、情感的变化以及对自然的咏颂。而是当人们了解了文化与音乐形态之间的联系时,人们的内心活动就会感受到一种不仅仅是音乐体验和音乐语言这种超越,然而让人们感受更多的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多元文化的一种融合对人的影响,这才是人们真正把音乐作为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领域需求。今天,我们把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联系起来谈音乐教育新观点,这是实现构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当音乐物质文化与音乐精神文化得到共同发展时,得到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共融的认同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亲子”关系,这是因为音乐教育不仅完成了具体的音乐实质内容,同时也能体现出超音乐范畴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要更加宽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纯理论、纯技术性操作的学习上,而是把音乐教育过程作为运用音乐能力和音乐的特殊手段,逐步完成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体验、音乐实践以及音乐能产生社会效应作用的所有应用功能。当学生开始走进音乐课堂的第一天起,师生之间就开始形成了指导和参与教学的互动关系,使音乐教育的呈现不仅是建立在音乐物质文化以及音乐制度文化的位置上,而是把指导音乐教育作用以最大限度融入到音乐文化实质的重要环节中加以认识,让音乐文化的扩大化影响与音乐教育优化指导因素的紧密结合,成为发展良好的音乐接受心理、音乐行为心理、音乐美感心理、音乐创造心理的途径,在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中,完成音乐教育多种形式的更多的感觉体验。从而达到丰富人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解读音乐文化内涵所进行人的感觉教育目的。

2 让“创造”成为音乐教育多模式的主题思想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培养,更是为了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人格培养,音乐教育全部内容是通过音乐作为表现体验来完成的。我们知道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移动性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重要身份和价值,尤其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会蕴藏巨大的创造能量。如今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已体现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一旦音乐与文化形成了紧密接轨时,音乐便能够满足人的创造环境,音乐创造也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正因为音乐文化与音乐创造的紧密结合,它才能尽善尽美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而被人们接受。如今我们对于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意义的理解已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着重看它更多内在的、深刻的东西。由于音乐新课程的提出,给予了音乐教育观念思辨的巨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通过我们把领悟到的动态音乐视角和音乐想象,全部释放在音乐教育当中,让学生懂得具体的音乐分子构成与音乐思想之间等音乐活动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从而改变和丰富以往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目前音乐教学提倡的以音乐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作为音乐教学中的根本原则来思考,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把音乐教育这门艺术,完善地呈现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节奏、课堂效果的优化控制中,实现真正理解音乐对人的发展价值的重要作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正是要求我们对待传统音乐课程产生多重思辨,在不断地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创造出符合音乐教学规律、符合培养育人目标、符合社会需求人才标准等多种教育模式,使音乐教学改革达到增强学生对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吸取多元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对待如何保护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音乐文化之间的认识和学习上,找到大家都能共识的平衡点,这就是我们对待认识音乐教育如何走向世界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不断解读音乐新课程的内涵,使教学思想、教学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到音乐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中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改革、思辨、创新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使学生尽快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音乐在多大程度上使你联想到一种非音乐的体验,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这种非音乐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音乐本身就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高度文明的精神领域里的需求也越来越纵横化,伴随人们生活的音乐已被赋予更多内涵的同时,备受社会关注,也备受人们关注。对于音乐的体现已不再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学习而单纯掌握音乐技术的领悟,音乐已成为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缩影和世界文化风格的展现。正因如此,音乐的文化、音乐的理念、音乐的创造应在音乐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完成思辨和创造过程,使音乐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内容等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实施有效的结合,让音乐联想到非音乐的体验过程,成为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10

第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应用题的每一个步骤,从问题开始一步一步往上推,想清楚每一步求什么用什么方法做,并且用关键词来代替。

第三,根据上一步推求的结果理顺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步骤,然后一步一步列式计算。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8页例题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是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第一步:我用线段示意图进行分析;

第二步:引导学生推求解题步骤并用关键词来表示:要求五年级栽树棵数必须求三、四年级的棵数,要求三、四年级的的棵数又必须求出四年级的(三年级的直接告诉),而四年级的可以通过“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用乘法求得。

于是,第一步的关键词是:“四年级”,第二步的关键词是“三、四年级总数”,第三步的关键词是“五年级”。

第三步列式计算:

四年级:56×2=112(棵)

三、四年级:56+112=168(棵)

五年级:168-10=158(棵)

篇11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通过读题,让学生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

二、仔细推敲,准确理解题意

字、词、句等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让学生用符号划出题目中的条件、问题、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了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四年级修补了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了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执果索因,根据问句找条件

如果题目中的问句中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从问题入手,执“问题”这个“果”去索取解决问题的“因”。例如:“某校六年级有男生150人,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3/5。

那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从问题出发,抓住“男生比女生多多少”来分析推理:要求差,就要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但女生人数题目没直接给出,要通过已知条件先求出总人数,才能得到女生的人数。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求“男生-女生”,就先求总人数,列式:150-(150÷3/5-150)。

四、对题目进行缩句

“缩句”就是抓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或者把应用题缩变成文字题,再列式计算。例如: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先找出题目中单位“1”的量,然后分析吃了谁的4/5,学生说出:是吃了100千克的4/5,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就是要求100的4/5是多少。这样一道应用题就变成了“求100的4/5是多少”的文字题了,学生很容易解答。

五、复述题意,进入情境

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六、模拟情境,展示数量关系

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境,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例如:小红和小军各有8支铅笔,小红送给小军3支后,小红比小军少几支?可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红、小军进行表演,通过一送一接转化为一减一加,从而意会到题意及数量关系。

篇12

一、对图表分析法重要性的认识是前提

数学应用题对于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不掌握一种直观而又科学的分析方法,不断开拓解题的思路和提高解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图表法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数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解决复杂关系的应用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还可调动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借助于图表法解题,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知识构架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题目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深奥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具体。

(二)借助于图表法解题,可以化繁为简

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涉及数量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往往让学生难以理清彼此间的关系,借助图表中的线段表示法可以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理清头绪,比较容易地解出要求的问题。

(三)借助于图表法解题,可以化知识为能力

运用图表法解应用题的前提是学会阅读题目,通过阅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画图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变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对数学中数量关系的准确分析是关键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数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寻找题中的数量;第二步是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第三步是解决各个产生的问题。下面以一道例题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数量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如:“学校举行书法大赛,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师:题中有几个数量呢?生:三个。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直接关系呢?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我们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师: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生:用乘法35 ×3=105(人)。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量: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那么哪两个数量间又存在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产生一个怎样的问题?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问题是: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少人?师: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样列呢?生:105+35=140(人)。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数量,又有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存在呢?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生: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师:那么解决最后问题的算式怎样列出呢?生:140+12=152(人)

三、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图表能力是基础

图表法因其直观性与实用性,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具体直观的画面,完成从文字到图表的抽象过程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接触应用题开始,就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审题的能力和画图的水平。一般来讲,可通过 个方面的科学训练,以达到准确熟练地实现从文本文字转换成图画符合。

(一)教师要躬亲示范做好榜样

要求教师在解题中形成运用图表法的习惯,从最基本的“1”开始,比如1个苹果可以用圆圈来表示,一个人可以用一竖横来表示,一段路程可以一横来表示,手把手来教会学生葫芦画瓢,仿照一步一步来画, 找准数量关系,切不可急于求成。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做好指导

随着学生对“1”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可以由此推及到大的数量,比如20米长如果真用20米画那困难大了,教师可指导学生用1厘米或者是3厘米、4厘米来表示长度,其中的1份代表多少厘米,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来。在具体过程中要将读题、口述、画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数量关系与图画的有机统一。

篇13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列表。

如“某粮食加工厂有3台磨面机,4小时可磨面粉2184千克,现在要增加同样的5台磨面机,7小时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便一目了然。台数时间千克数3421843+57?

又如:“某农场种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玉米比小麦多种300公亩,农场共种三种农作物多少公亩?”

│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共种?公亩│玉米比小麦(180公亩)多300公亩│这样列表条理清楚,不至于搞错数量间的关系。

2.画图。

如:“五(1)班─是男生,已知这个班的女生有24人,求男生的人数。”依题意可画出线段图:(附图{图})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24人”与“─”无直接关系,但从图中,可看出其对应分率应是“1-─”,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

或者利用上图,指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角度,将会发现:

(1)以女生人数为“1”,男生人数是它的1─倍。列式是24×1─。

(2)以男生人数为“1”,女生人数相当于它的─。列式是24÷─。

(3)数出男女生人数各占的格数,列式会更简便:24÷3×4。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计算题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3076-2980)+2136÷89。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又如3.68×[1÷(2.1-2.09)]+0.6。看的结果应是①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二、“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如:405×(3076-2980)+2136÷89││①││①││──┬──┬─│②││──┬──③│────────本文来自织梦

三、“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如:405×(3076-2980)+2136÷89。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

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151变形,达到简算。如4─+2.375+5─+7.75组合为(4─+7.75)+(24845.375+5─)。8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文字题

文字题是介于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是沟通式题与应用题的桥梁。加强文字题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解答应用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有些文字题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经常造成解题差错。因此要强化文字题的审题教学,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一、“扣”

“扣”就是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乘”、“乘以”、“被……乘”、“用……去乘”、“除”、“除以”、“被……除”、“用……去除”等等。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乘”,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28-14)×(182÷13)。“乘”这个关键词,它决定着什么量做被乘数,什么量做乘数,稍不慎就会把数量关系弄错。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着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3×12。

二、“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