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篇1

一、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不同

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农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仅仅考虑企业盈利,因为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农业企业往往还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民生问题等等。农业直接关系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连人民最根本的生活质量都无法满足,那么国家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除了企业自身的差别之外,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同的是其经营风险非常大。具体来说,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了政策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等。目前,世界上一大部分国家都出台了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减少农业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农业企业,对别的国家的农产品输入进行限制。比如,美国如果想要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业企业,就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的方法来限制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输入,从而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业企业的利益,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就受到影响。经济风险有国际上的也有国内的,国际上的经济风险一般为大型的经济危机,拿2011年的欧债危机为例,当时农产品的价格已经被压低到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位置,但是仍然没人购买,造成大量农产品滞销,农业企业损失惨重。国内的经济风险大多体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造成波动的原因是多维的,在此不再详述。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雹灾,冻灾,旱灾,虫灾以及各种瘟疫等自然现象,可能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绝收。自然风险是农业企业独有的,工业企业生产没有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对农业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改善,科技技术比较高的农业企业的产量和农产品质量要远远高于科技技术比较低的农业企业。这就会带来较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除了风险之外,农业企业的生产周期要比工业企业长,在进行生产经营的时候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随时应变,要考虑到自然规律。除此之外,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和工业企业有较大的不同,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大多是一些自然资源,来源稳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是农产品,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表现出和农产品相匹配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周期较短。而且农产品的保质期也较短,如果短时间无法出售,就会造成农产品质量的下降,形成滞销。

二、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1.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2.风险预防能力较低。3.农业交通发展滞后。农产品的季节性、周期性是影响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特定的季节,往往只能种植几种特定的作物,而且农产品的成熟周期也比较长。在春夏季节,环境适宜,可以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而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农作物不能存活,这是农业企业无法避免的问题,受限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周期性,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也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在农产品短缺的时间段,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不得不停工。另外,有一些高价格的农产品对种植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达不到环境需求,那么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会受到严重制约。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严重的水污染,农药质量不合格等因素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农药的应用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能吃,而是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质量差的农药会导致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生长状况受到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的水污染十分的严重,而水又是农作物生长的一个最根本因素,如果水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农作物的品质也就可想而知。情况严重时,人们食用了这些用受污染的水种植出来的作物后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危害人们的人身安全。我国的农业企业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相比,科技技术含量较低。无法对即将到来的风险做出预测。说到底,农业企业还是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然环境条件,但是却可以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对农产品种植地的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力等进行预测,然后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进行保收,使农产品的质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另外,我国农业企业大多处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化程度很差。这就导致农业企业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状况,也就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种植,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很多企业都处于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储存设施的建设也不完善,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特别高,这就很容易导致农产品的滞销,所以,想要改善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我国农业企业经营问题的应对方案

农业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想要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企业自身、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1.增加信息化程度。计算机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农业企业要改变传统思维,增加信息化程度。信息化之后,企业管理者可以快速的了解市场需求,农业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种植,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信息化程度提高之后,农业企业还可以增加管理效率,在传统的农业企业中,对产品的管理非常的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效率低下,而信息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另外,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农业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的农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种植模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信息化程度提高之后,农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的获取环境状况,在发现自然灾害风险之后,可以及时的制定应对方案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对此,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多次提出要增加我国农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2.规范市场制度,改善环境质量。除了农业企业自身之外,政府也要规范农药市场的交易状况。对制造销售质量较差的农药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农药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农业企业在选购农药的时候要到大型的销售场所进行购买,切不可为了贪小便宜吃大亏。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增加污染治理的力度,农业说到底还是要靠天吃饭靠地吃饭靠水吃饭,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十分的严重,给农产品的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农业企业在选择种植地的时候,要选择一些污染较小的种植区,减少农产品安全隐患。在农产品成熟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确保农产品可以安全食用,这样才可以增加企业竞争力。3.完善农业企业配套设施,建立农产品运输物流网络。我国的农村交通发展状况较差,农产品在成熟之后的运输极为困难,运输成本非常高,企业为了确保收益,只能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这样就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政府着手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减少农业企业的运输成本。另外,农业企业的配套设施如冷链、冷库、冷仓的建设也非常的重要,这些配套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保存和储藏,可以延长农产品的销售时间,增加农业企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磊,黄鑫,王立波.高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意义与思路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15-16.

[2]王磊.基于工作流程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摂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6(18):31-32.

[3]赵雪冰,路美奇,林雨濛.论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J].南方农机,2017,48(6):146-146.

篇2

一、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不同

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农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仅仅考虑企业盈利,因为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农业企业往往还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民生问题等等。农业直接关系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连人民最根本的生活质量都无法满足,那么国家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除了企业自身的差别之外,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同的是其经营风险非常大。具体来说,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了政策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等。目前,世界上一大部分国家都出台了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减少农业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农业企业,对别的国家的农产品输入进行限制。比如,美国如果想要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业企业,就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的方法来限制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输入,从而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业企业的利益,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就受到影响。经济风险有国际上的也有国内的,国际上的经济风险一般为大型的经济危机,拿2011年的欧债危机为例,当时农产品的价格已经被压低到了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位置,但是仍然没人购买,造成大量农产品滞销,农业企业损失惨重。国内的经济风险大多体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造成波动的原因是多维的,在此不再详述。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雹灾,冻灾,旱灾,虫灾以及各种瘟疫等自然现象,可能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绝收。自然风险是农业企业独有的,工业企业生产没有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对农业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改善,科技技术比较高的农业企业的产量和农产品质量要远远高于科技技术比较低的农业企业。这就会带来较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除了风险之外,农业企业的生产周期要比工业企业长,在进行生产经营的时候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随时应变,要考虑到自然规律。除此之外,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和工业企业有较大的不同,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大多是一些自然资源,来源稳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是农产品,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表现出和农产品相匹配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周期较短。而且农产品的保质期也较短,如果短时间无法出售,就会造成农产品质量的下降,形成滞销。

二、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1.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2.风险预防能力较低。3.农业交通发展滞后。农产品的季节性、周期性是影响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特定的季节,往往只能种植几种特定的作物,而且农产品的成熟周期也比较长。在春夏季节,环境适宜,可以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而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农作物不能存活,这是农业企业无法避免的问题,受限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周期性,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也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在农产品短缺的时间段,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不得不停工。另外,有一些高价格的农产品对种植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达不到环境需求,那么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会受到严重制约。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严重的水污染,农药质量不合格等因素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农药的应用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能吃,而是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质量差的农药会导致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生长状况受到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的水污染十分的严重,而水又是农作物生长的一个最根本因素,如果水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农作物的品质也就可想而知。情况严重时,人们食用了这些用受污染的水种植出来的作物后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危害人们的人身安全。我国的农业企业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相比,科技技术含量较低。无法对即将到来的风险做出预测。说到底,农业企业还是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然环境条件,但是却可以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对农产品种植地的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力等进行预测,然后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进行保收,使农产品的质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另外,我国农业企业大多处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化程度很差。这就导致农业企业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状况,也就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种植,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很多企业都处于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储存设施的建设也不完善,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特别高,这就很容易导致农产品的滞销,所以,想要改善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我国农业企业经营问题的应对方案

农业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想要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企业自身、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1.增加信息化程度。计算机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农业企业要改变传统思维,增加信息化程度。信息化之后,企业管理者可以快速的了解市场需求,农业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种植,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信息化程度提高之后,农业企业还可以增加管理效率,在传统的农业企业中,对产品的管理非常的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效率低下,而信息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另外,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农业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的农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种植模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信息化程度提高之后,农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的获取环境状况,在发现自然灾害风险之后,可以及时的制定应对方案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对此,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多次提出要增加我国农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2.规范市场制度,改善环境质量。除了农业企业自身之外,政府也要规范农药市场的交易状况。对制造销售质量较差的农药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农药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农业企业在选购农药的时候要到大型的销售场所进行购买,切不可为了贪小便宜吃大亏。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增加污染治理的力度,农业说到底还是要靠天吃饭靠地吃饭靠水吃饭,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十分的严重,给农产品的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农业企业在选择种植地的时候,要选择一些污染较小的种植区,减少农产品安全隐患。在农产品成熟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确保农产品可以安全食用,这样才可以增加企业竞争力。3.完善农业企业配套设施,建立农产品运输物流网络。我国的农村交通发展状况较差,农产品在成熟之后的运输极为困难,运输成本非常高,企业为了确保收益,只能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这样就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政府着手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减少农业企业的运输成本。另外,农业企业的配套设施如冷链、冷库、冷仓的建设也非常的重要,这些配套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保存和储藏,可以延长农产品的销售时间,增加农业企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磊,黄鑫,王立波.高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意义与思路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15-16.

[2]王磊.基于工作流程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摂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6(18):31-32.

[3]赵雪冰,路美奇,林雨濛.论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J].南方农机,2017,48(6):146-146.

篇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化经营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适应当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最好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从根本上消除和克服家庭经营局限性的一项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大量存在为前提。目前,中国已形成农业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专业户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民独资联合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约6.6万个。这些组织逐渐成了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的农业企业化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实践中农业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产品流通不畅,经营管理者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制约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当前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然而,民间的借贷数量少且不及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总额为27785亿元,贷款总额为19545亿元,存款总额相当于贷款总额的142%,资金净流出达到8240亿元;其中农户储蓄存款额为20766.17亿元,占存款总额的75%;然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总额和农户联保贷款总额为204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4.5%,只占农户储蓄额的10%;乡镇企业贷款额为178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1%。这反映了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不能“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农产品市场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但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储运加工系统的改革和完善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农业企业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难以分享作为企业应得的平均利润。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三)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这类企业很难得到且也不易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农业最基础、农村最穷、农民收入最低,农业院校毕业生远离了农村和农业,使得农业院校这条产生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出现“有渠无水”的尴尬。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相互制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农业企业化发展速度受制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我国农村劳动力多,土地资源少,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5.14亿,就业人数为4.2亿人,即有0.84亿的剩余劳动力。过去,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民离开他们成长的家乡并居住和工作在他乡或者城里。然而近几年由于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这些人员同进城的农民在就业上出现了冲突,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能继续适应市场需求,乡镇企业的数量由1994年的2494.74万个降低到2004年的2213.22万个,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导致农村就业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考虑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企业组织的创设和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农户家庭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及基础作用,有效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农户家庭积极创建和发展经营农业的专业经营组织,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逐步转化、演变成为一种农业企业组织。

(二)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引导和发展各类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企业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

首先,政府要对各种中介组织、市场管理者(企业)及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并为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制度。政府在农产品集散地、大城市和大宗产区建立包括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且使不同的市场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功能互补,及时各市场的供需信息,协调联动,保障农产品顺利流通。其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农业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消费需求变化,根据农产品中长期需求的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及配套策略。第一,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规定和标准化的要求生产,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量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技术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第二,通过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绿色食品标示认证,组织各种促销宣传活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造名牌农产品,使其明显区别于同类产品。例如蒙牛奶制品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

(四)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首先,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吸引各种人才加入农业企业。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经贸类毕业生加入农业企业;鼓励社会各界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士承包或创办农业企业,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奖励为农业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安徽省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其次,通过构建农业企业管理高级人才信息传递机制,有效降低企业与高级管理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既可以充分展示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便于高级管理人才在市场交易中实现较为理想的工资报酬,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将选择人才不当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农业企业应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进入壁垒。由于农业企业的人才选择余地相对有限,而且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是经过长期竞争,优胜劣汰后涌现的,所以在选择这些人才的时候要降低进入门槛,给更多人展示能力的机会。

(五)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促进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主导思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进城就业等多种形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次,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开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开办农业加工、流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政府应让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健康和其他服务方面享受与城市人同等待遇。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为其提供能够租得起的低成本住房,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营造一个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2、熊健.海峡两岸农业企业化经营和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1.经营目的农民从事农业旅游经营存在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3]。加州农民进入农业旅游业的最主要目标是增加盈利能力,出售农场产品以及为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机会。但出于盈利和就业原因的农业旅游经营者中有绝大部分还因为他们“想引导访客”,“享受与他人一起工作”,或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少部分经营者不是出于盈利目的,而是纯粹为接触社会或教育用途进入农业旅游行业。

2.经营项目加州农业旅游有丰富的经营项目,如农产品直接销售、观光游览、展示展览、培训或参与式活动等。总体上,直接销售收入平均占农业旅游总收入的45%左右,即与其他经营活动相比,农业旅游经营者从接销售农产品中赚取了更多的钱,最常见的是在农场售货点直销坚果或鲜花等产品。最常见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是举办田间学校游,其中只有17%收取费用。除了婚礼、过夜留宿、骑马或乘坐马车、钓鱼或打猎等,参与式活动需要收费的不到一半,农业旅游经营者更注重公共服务、教育和这些活动的市场营销与推广作用。

3.经营对象加州农业旅游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自本州,其中一半左右来自本县,只有约3%的游客来自加拿大或其他国家[7]。加州农业旅游游客接待上季节性明显,其中10月份接待游客数量最多,因为诸如南瓜园地游、苹果采摘、葡萄酒品尝、葡萄园观光、玉米迷宫、丰年节庆以及果蔬采购等活动主要集中于此月。

4.促销形式与经营效果口碑促销是绝大多数经营者采用的推广促销方式,居各种促销形式之首。户外标识、宣传册/宣传卡片、网站以及地方导游手册或名录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促销形式。大多数经营者曾使用某种形式的标识,但是部分人认为,县的分区管理以及州和联邦政府指定“风景道路”限制了标识的使用。由于互联网通常是制定假期计划和购物计划的第一信息来源,比如在2004年加州98.3万到访旅客中超过65%在线安排他们的行程[6],所以网站通常是一个农业旅游企业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大多数农业旅游企业都拥有一个网站,且对网站营销的效果表示满意,即使是市场营销费用低于500美元的经营者中也有大约2/3拥有自己的网站。

5.农业旅游收益将在农业旅游经营项目中收入比重超过50%的活动定义为主要活动。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美元的经营者中,其主要活动是玉米田地游/南瓜园地游、自然活动、农产品零售和举办体育比赛项目。但是对部分农业旅游经营者来说,盈利不是主要目标,而被认为是其他业务的一种促销方式。随着总收入的增加,农业旅游经营者自己评估的盈利能力也增加,2/3的经营者认为,农业旅游中农产品零售“相当盈利”。

二、加州农业旅游主要管理法规

美国农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195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户外游乐资源评估委员会(OutdoorRecreationResourcesCommission,ORRC),1964年建立了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WildnessPreservationSys-tem),1968年通过了《国家荒野和风景河流法案》(NationalWildandScenicRiversAc)t,这些法律推动美国旅游业及其管理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197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家旅游法案》(Na-tionalTourismAc)t,1981年成立美国全国旅游管理局(U.S.Nation-alTravelandAdministration),1992年国会批准成立了国家农业旅游基金会(NationalRuralTourismFoundation),加强了对农业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州议会也频频立法,成立了一系列专业性机构,加强对农业旅游业的投入,这些立法和规范成为美国政府发展农业旅游的法律依据。美国各级政府利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旅游的建设和经营,土地所有者在开办一个农业旅游项目时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复杂的规章制度[4,5]。以加州为例,农业旅游经营受到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强制性的约束和相关法律条文的规范。这些法律约束与农业旅游业规划息息相关,经营者在进行经营规划时必须了解规章的许可范围并进行资金预算。加州法律中涉及农业旅游项目的主要集中于渔业和运动条款、卫生和安全条款、食物和农业条款、经营和职业条款、劳动力条款等。启动一项农业旅游经营,必须获得县规划许可,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社区居民和游客。

1.土地利用和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筑条例、道路和交通、公共道路使用、标识等方面。其中土地利用规划、建筑条例由县政府颁布,道路和交通由联邦政府和县政府管理,公共道路使用由联邦或州政府管理,道路标识由州政府或县政府管理。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许可是开办农业旅游园区的第一步,需要联系县规划办公室找到适用的规划法律。每个县都有描述土地利用政策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体现县土地利用分区的地图,这决定了土地利用政策中每块地的用途。一般每10年各县会更新修正一次其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政策保护农场和牧场土地以免用做非农业用途。分区法规列出了土地的农业用途和兼用的非农业用途。由各县政府来决定土地做何用途以及何种条件和标准下来贯彻这些用途。分区法规区分了权利许可的非农业用途和需要使用许可的土地用途。“权利许可”意味着报批的土地利用只要是符合分区和其他要求就不用经过特殊的批准;需要使用许可的土地利用有赖于环境、复审和批准。许多县对特定的农业旅游经营设立了特别的土地使用条例。这些条例明确了法律要求,并大多提供了流程化批准程序。

(2)建筑条例。当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性改变时,如需要翻修旧建筑或建设新设备时,必须从县建筑条例办公室获得建筑许可,并且所有的公共用途建筑结构必须符合美国残疾人法案中的可到达标准。

(3)道路和交通。经营农业旅游意味着游客到访农场或牧场,及对道路交通要求的增加。这就需要申请一个使用许可,对应的县规划和公共实施办公室和/或CALTRANS将就涉及道路和交通的公共安全问题进行审查。他们可能会要求拓宽或平整通往参观地点的道路或者修建转弯或桥。

(4)公共道路使用。如果想在联邦或州属土地上从事商业活动或经营,必须从土地管理部门获得“特殊用途”许可,特定的娱乐活动如果涉及占用公共土地是需要获得批准的,如用于举办骑马、钓鱼、狩猎等活动,或举行包括距离赛马、耐力赛跑、流动晚餐等项目。批准程序的目标是明确所有可能产生的潜在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资源的冲突;明确适用的程序、许可和针对资源保护和公共使用需求的特殊条件;针对提议的用途在部门和申请人之间获得普遍的认同;界定时间期限、限制条件和责任。在提交特殊用途许可申请时,还必须提供一份地图和书面材料进行阐述,针对拟开展的项目和活动提供详尽的明确的信息,提供被相关部门列为附加责任险的参保证明。基于申请许可、项目描述和潜在环境影响,管理人员决定是否颁发特殊用途许可。

(5)道路标识。道路标识对农业旅游起到指示和广告作用,在县公路上的标识要符合县公共设施办公室规章。在州高速公路设置标识需要满足州交通局规定。

2.公共健康和安全规章主要包括由州法律规范的食品安全条例,州政府和县政府规定的厨师认证、农家住宿,县政府规定的公共安全条例。加州零售食物法规(CURF-FL)是加州健康和安全法典的一部分,明确描述了食品安全的需求,规定了农业旅游中食物准备、加工、制备、保存等活动,对加工食物的要求比非加工食品的要求更为严格。根据CURFFL,对外销售的加工食品不能够在家庭厨房制作。在地方,CURFFL是由县环境健康办公室推进的。该部门按照州法律规律详细制定规划并定期检查食品加工厂。如果新建或改建食品加工厂必须得到该部门批准。CURFFL规定,一个经营单位中从事食物加工制备对外销售的活动至少有一个人具有通用的“厨师认证”,在当地服务业部门学习食物安全课程可以获得该认证。加州健康和安全法典(1998)中对“农家住宿”进行了规定,即建立一个农家住宿需要满足下述所有要求:客房6间以下,床位14个以下;提供过夜住宿;只对登记客人提供食物,可随时提供餐饮服务,这些价格包括在住宿总费用中;住宿和饮食是附加服务而不是农家住宿的主要功能;农家住宿位于农场,是农场的一部分,并且农产品生产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按照该法律规定,运转中的农场可以留宿限定数目以内的过夜游客,并允许农场家庭利用农场厨房提供餐饮服务,农场厨房要符合联邦政府食品法典对家庭厨房的定义。农家住宿厨房由县环境健康办公室做常规检查。农家住宿必须满足所有的州和当地政府的适用法规和区划要求。另外,农业旅游运营涉及的公共事务必须符合公共安全和便利性规章。消防和安全设施需要符合当地消防办公室和司法办公室的规章和条例,包括类似灭火设备和就地用水等要求。

3.环境健康相关规章水资源保护方面,县环境健康办公室会审核农业旅游和自然旅游的经营申请,确保能为游客就地提供保质足量的水。垃圾处理方面,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垃圾处理标准,且通常需要获得许可来新建或改建一个垃圾处理系统。如果是占用空地新建,还需要对选址进行评估。评估决定垃圾就地丢弃和垃圾处理系统与地点和土壤是否适宜,如果已有垃圾处理系统,县环境健康办公室将评估报批的地点是否适合接待游客。

4.农产品直销规章州政府和县政府对于农场直销产品的称重计量、包装标签、有机认证和销售许可等都作了详细的规范。按照加州有机食品法(2003)的要求,在加州生产并销售有机产品,需要向县农业局申请认证。如果生产或销售有机产品的年毛收入超过5000美元,必须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在市场经营一个摊位并出售自己生产的已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必须从市场所在县农业局获得生产者证书(CPC)的认证。

5.经营相关规章根据加州法律规定,如果经营农业旅游选取的商业名称既不包含经营者的姓氏或其他名字,必须提交“虚拟商业名称声明”申请,由县首席法官办公室审核办理。商业执照和售酒许可的申请办理则分别由县税收办公室和州酒精类饮料管制办公室(ABC)负责。根据ABC手册,经营者必须亲自申请售酒许可。可以申请获得新许可,或者接手其他人或其他经营单位的许可。许可每年更新,并需要缴纳更新费用。经营农家留宿,必须支付临时占用税(TOT),TOT是一项由州政府规定的来自旅馆、汽车旅馆、招待所等行业的税收收入。在多数县和镇,TOT除了有州税收还有县税收。县的TOT税率是招待费的5%~12%不等。一般,县监事会将通过当地的商业公会、游客协会等将县的TOT税收用于支持农业旅游的提升和广告。经营者必须从游客那里收取TOT并分季度交到县税收处。但是经营者首先必须在县税收处进行登记,并取得“临时占用税收取证”。就像经营执照一样,这个认证需要张贴于农场或牧场显眼处。农业旅游企业中如果有雇工,必须获得雇主识别编码(EIN)及联邦税收识别编码,将经营企业在国内税务局、社会保障部和劳工部注册。为协助雇主建立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保障雇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加州产业关系部门规定在加州雇工的企业必须准备一份伤病计划,且必须得到特定的许可、执照和认证来遵从州健康和安全标准。为了保证雇员依法纳税,用人单位必须在州相关部门为雇员在州就业发展部门进行税收登记。随着劳动法的条款不断增加,经营企业对流动劳工、最低工资、工作场地安全和特别税等相关条例愈加重视。

三、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以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至今已经颇具规模[8]。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近年来中国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规划,推动建立一大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业的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但也必须看到,中国休闲农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缺少规划、粗放经营、促销手段单一、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突出等[10,11]。与之相比,美国加州农业旅游发展历史长,立法较完善,管理较规范,经营模式多样,在管理办法、经营形式、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可以对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主要有: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多部门分工协调从管理体制来看,由于涉及用地、税收、环境、卫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美国的联邦、州和县三级政府的许多部门均参与到加州农业旅游管理中,各部门均制定了或遵循了一定的法律规章,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虽然许多经营者对经营许可繁杂的办理程序表示不满,但遵从这些管理制度有助于在潜在的责任中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也是加州农业旅游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反观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由于涉及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旅游等多个部门的业务职能,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的现象。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明确的管理机构,管理力度不能深入而不能解决。所以有必要明确休闲农业各项业务对口管理部门,及时出台有关的法律政策、管理办法、标准,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现象,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均有指定部门依法进行规范与监督。

篇5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篇6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且可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无论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还是在推动旅游建设方面,休闲农业都显示出积极的功效。台湾与海南,作为中国两大岛屿省份,都在致力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对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予以启发。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台湾是中国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起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拯救趋于衰退的台湾农业,寻找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在2002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此外,台湾“农委会”还在台湾一些高校,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利用群众组织帮助农民转型,在持续的政策,法律支持下,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得到顺利发展,使得台湾农业得到质的飞跃。

目前,台湾休闲农庄约有1102家,平均每个乡镇有3.3个,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类型。休闲农业点平均占地约90亩,每个休闲农庄投资约为200万元新台币,每个休闲农庄年游客人数约45000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年营业总收益达40多亿元新台币。

二、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分析

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台湾休闲农业以发展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经营模式,在台湾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扶持下,坚持生产与经营并重,开展多种营销活动,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当局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主管部门明确,制定政策法规。台湾休闲农业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的定义。为了帮助发展休闲农业,当局在各个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如“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相关规定”等,在原有基础上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都形成了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积极推进“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明确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每一个农园和农户,也都积极从市场定位、项目设置、开发原则、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方面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

3.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扶持。1998年,台湾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2003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及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积极发挥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等综合功能。“农委会”在一些院校如台湾大学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此外,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

(二)以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开发多种休闲农业类型

上世纪四十年代,体验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出现。台湾休闲农业以体验农业为核心,发展体验经济。几乎100%的台湾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的项目和内容,包括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由此也形成了种类丰富的休闲农业。

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通过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让游客参与其中,同时集观光、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截至2011年6月30日,台湾真正通过申请,经由“农委会”准予筹设的休闲农场共有479家[1]。包括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农村产业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以种植经营有机蔬果为主的有机类休闲农场;生态型休闲农场,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专业化休闲农场,从事果蔬采摘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

2.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差远等。主要特点为在游客参观体验农产品时,满足好奇心,放松心情,延长游览时间,促进农产品的直销。如,挪威森林广场主题花园,环绕着天鹅湖而建。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贩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为游客提供如置身欧洲般的观光享受。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都市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由城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租赁经营的农业园区,市民在农业园区内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4.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将农民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以家庭成员经营为主,可以少量雇人,餐饮供应以当地特色食物为主。这些“民宿”具有度假、休闲、观光的功能,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截至2011年8月3日,台湾的合法民宿共有3310家[1]。

台湾休闲农业体验的项目内容众多,除了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外,还有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

除此之外,台湾还有教育农园、民俗旅游、农业公园等类型。休闲农业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在农业的实践,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境,这是未来休闲农场取胜的关键。

(三)生产经营一体化,创新多种营销方式

目前,台湾现有的休闲农场,基本都可以直接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与经营。多数休闲农场能集合初级产业、次级产业、三级产业于一体,休闲产品的品种、花色、项目、内容繁多;经营管理者重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开展休闲产品、旅游产品、健康产品、保健产品的系列开发,重视农业结构的升级和功能转化。

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本土农业与文化资源,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营销方式上力主多样化,扩大宣传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具体营销方式如下:

1.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开发。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业栽培、农产品,应更纵深地探究到农村、农民、农业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角落。引入当地文化,开发农业创意产业,才能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文化品位活动的需求。这些创意农业产品,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此外,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价格和品味都得到很大提升。

2.利用农业展会,进行农业宣传。台湾当地的市县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农业展览会、展销会。比如,2012年在“农委会”主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规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2],既推广了宜兰的美食,也让人们对宜兰的食物文化全面了解。展览宣传活动不仅仅在台湾岛内进行,有时也会联合大陆各省的市县组织农业会展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3.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台湾的休闲农业协会、农会不仅仅制作大量的印刷品进行广告宣传,而且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宣传推广。如,“NOW 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等。此外,网络媒体也成为重要的宣传平台,如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农业旅游咨询网、农业易游网等,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充分应用信息科技、互联网,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农场所提供的活动或服务最能符合他们所需。

三、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启示

海南休闲农业起步较晚,1999年,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最初的设想都是从“农家乐”起步,产业形态较为简单。200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局,据海南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报道,海南目前在建或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休闲农庄已有300多个,其中,全省休闲农业园区已达136家(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不在其内);直接从业人员9000人,带动农户1.3万户;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人均收入;休闲农业园区年经营收入4.7亿元。尽管如此,海南休闲农业在经营发展中还是表现出一些不足,如产品表现形式单一,产品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文化内涵,游客体验性不足;政府关注不够,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营销方式单一化,等等。

(一)加大政府重视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发展

各级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过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给予积极引导推动。其次,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再次,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扶持。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6月8日获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各级部门都对海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继2009年12月“冬交会”在海南省休闲农业体验之旅启动仪式上推出5条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之后,2010年8月6日,海南省农业厅与海口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发展海口热带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发展海口市休闲农业产业带、低碳农业产业示范区、海南省优势产业带等,计划3年内建成3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市[3]。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在国内具有极高的独特性,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区域,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现象。加强政府、休闲农业局以及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之间的协作,积极发挥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的作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体验经济,创新休闲农业产品

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雷同,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无法体现。各个项目之间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海南已有的休闲农业类型包括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垂钓园、科级示范区、度假型及其他。在已有的农业园区中,游客体验的内容有限,再加上配套的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比如住宿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娱乐活动项目数量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上,应围绕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如2012年海口火山口附近开业的开心农场,除了满足游客采摘,观光的需求,还设置了陶泥坊、豆腐坊,促进游客亲自制作食品、艺术品,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舒适的住宿设施,放心可口的餐饮,都为开心农场赢得了较多的利润。

(三)营销方式多元化,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知名度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知名度还较为有限,因此,增强市场营销意识,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广播、网站等,以此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四)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海南学习与借鉴。因此,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都应积极创造合作交流的环境。如利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冬交会”,或者组织专业考察团赴台考察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琼台两地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的深入合作,推动两地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琼.台湾各县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5).

篇7

一、利用财务分析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财务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的运营能力等,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是各个管理指标的有机结合,制定财务管理指标体系要从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求指标多,只求指标精,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反映企业自身的特点,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能满足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要能直观地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依据,各个指标的结合要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让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收益有一定概念,要能反映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让经营者对资金的周转有一定把握,要能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经营者对企业的未来做出规划。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角度来讲,财务分析可以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掌握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出入都要在财务分析中表现,对大金额的收支要出示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分析内部资金,可以掌握各部门的财务状况,对于资金紧缺的部门给予支持,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也可以为内部的考核提供依据,作为评价员工业绩的一项标准,对于业绩不合格和擅自挪用企业资金的员工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内部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制定过程中既要依据规范化的原则,又要灵活精细,对内部资金有足够操控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争得上风。农业企业对内和对外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确定后,完成了财务分析的重要一步,要进行接下来的财务分析,还要理清财务指标的层次,同一层次的指标同时进行分析,各个层次的指标进行综合,综合后的结果才能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方法

科学的经营方法是企业稳固发展的前提,企业管理过程涵盖的每个方面都需要科学的方法,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企业的命脉,采取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是必要的,企业经营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意义。在农业企业中,应该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引进人员时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在保证引进人员专业素养良好的前提下,注重引进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的全体员工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对资金的周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应该定期召开会议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认识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贯彻下一阶段的经营手段和资金周转战略,便于各个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交接。财务分析最终要以财务分析说明书的形式向管理者汇报,损益表、负债表、利润表是财务部门制作财务分析说明书的基本报表,要本着真实可靠的原则,采取更加精确的方法制作财务分析说明书,传统的方法较为简单,运用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便得出结论,可靠性较弱。财务分析人员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用多种精确度高的方法进行说明书的编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多个指标的相关性,不拘束于指标的两两比较,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三、加强财务分析的规范性

财务分析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部分,也需要企业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财务部门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涉及到大金额的资金流动,因此需要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需要审核,出示相关的发票,对于大金额的资金出入,发票要由企业领导审核,不能出现不明资金出入账的情况,监管部门的选择要公正公开,保证企业运行的规范化,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的行为必当严惩。农业企业的运行情况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内部还需要专门的财务风险评估小组,风险评估小组中要包括专业的资金风险评估人员,必要时邀请资金风险评估专家,当自然条件剧烈变化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时或企业的开支严重超出预估值时,风险评估小组要根据当下的市场发展状况做出企业财务风险预估,当风险足够大威胁到企业的正常发展时,企业经营者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财务上的稳定。财务分析的规范性首先要求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性,财务人员要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对财务分析人员的要求,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企业的发展有全方位的了解,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在企业财务陷入危机时提出适当的补救措施,重视企业规范规程的指导作用,做到严于律己。

四、结语

企业的资产是企业的生产条件,保证企业资产的稳固、掌握资产的流动情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管理者的要求。农业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对象,农业企业的发展与其他企业有相同之处,都需要采取适合自身的财务分析方法,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的稳固,保证企业财务发展与市场要求的协调,符合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但与其他企业也有不同之处,把财务分析应用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业这一基本行业的特殊性,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涵盖涉及农业发展的特有指标,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推动作用。

作者:滕雪连 单位:广西农垦国有明阳农场

参考文献:

[1]吴翔.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98.

篇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化经营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适应当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最好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从根本上消除和克服家庭经营局限性的一项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大量存在为前提。目前,中国已形成农业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专业户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民独资联合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约6.6万个。这些组织逐渐成了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的农业企业化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实践中农业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产品流通不畅,经营管理者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制约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当前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然而,民间的借贷数量少且不及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总额为27785亿元,贷款总额为19545亿元,存款总额相当于贷款总额的142%,资金净流出达到8240亿元;其中农户储蓄存款额为20766.17亿元,占存款总额的75%;然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总额和农户联保贷款总额为204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4.5%,只占农户储蓄额的10%;乡镇企业贷款额为178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1%。这反映了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不能“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农产品市场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但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储运加工系统的改革和完善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农业企业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难以分享作为企业应得的平均利润。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三)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这类企业很难得到且也不易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农业最基础、农村最穷、农民收入最低,农业院校毕业生远离了农村和农业,使得农业院校这条产生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出现“有渠无水”的尴尬。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相互制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农业企业化发展速度受制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我国农村劳动力多,土地资源少,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5.14亿,就业人数为4.2亿人,即有0.84亿的剩余劳动力。过去,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民离开他们成长的家乡并居住和工作在他乡或者城里。然而近几年由于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这些人员同进城的农民在就业上出现了冲突,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能继续适应市场需求,乡镇企业的数量由1994年的2494.74万个降低到2004年的2213.22万个,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导致农村就业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考虑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企业组织的创设和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农户家庭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及基础作用,有效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农户家庭积极创建和发展经营农业的专业经营组织,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逐步转化、演变成为一种农业企业组织。

(二)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引导和发展各类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企业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

首先,政府要对各种中介组织、市场管理者(企业)及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并为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制度。政府在农产品集散地、大城市和大宗产区建立包括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且使不同的市场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功能互补,及时各市场的供需信息,协调联动,保障农产品顺利流通。其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农业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消费需求变化,根据农产品中长期需求的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及配套策略。第一,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规定和标准化的要求生产,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量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技术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第二,通过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绿色食品标示认证,组织各种促销宣传活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造名牌农产品,使其明显区别于同类产品。例如蒙牛奶制品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

(四)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首先,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吸引各种人才加入农业企业。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经贸类毕业生加入农业企业;鼓励社会各界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士承包或创办农业企业,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奖励为农业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安徽省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其次,通过构建农业企业管理高级人才信息传递机制,有效降低企业与高级管理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既可以充分展示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便于高级管理人才在市场交易中实现较为理想的工资报酬,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将选择人才不当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农业企业应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进入壁垒。由于农业企业的人才选择余地相对有限,而且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是经过长期竞争,优胜劣汰后涌现的,所以在选择这些人才的时候要降低进入门槛,给更多人展示能力的机会。

(五)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促进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主导思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进城就业等多种形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次,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开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开办农业加工、流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政府应让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健康和其他服务方面享受与城市人同等待遇。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为其提供能够租得起的低成本住房,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营造一个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2、熊健.海峡两岸农业企业化经营和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篇9

一、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加强其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占据重要部分。接下来就对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地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利于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各企业应该从内部管理入手,提高其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农业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可以说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竞争形势随机应变,强化企业日常流动资金的管理工作,只有在农业企业中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更加合理规范地运用企业资金。因此,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将有利于提高其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加强农业企业的资金规范化运作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及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它管理手段是通过企业的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进行综合性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包括企业资金利用以及成本收入等,想要其资金得以正常运转,就需要加强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优化企业的资金流动结构,保证企业资金使用更好规范化、合理化。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经济效益

农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作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将企业内部资金实行有效运转,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而为农业企业的经营经济效益提供有效保障。因此,强化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将有利于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财务管理这一项重要措施,可以确保农业企业资金得以正常运转,它对农业企业来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接下来对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地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为企业规范化运作而服务的,每个环节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企业内的具体财务状况得以真实展现。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一些农业企业基础工作薄弱,并且未进行严格控制,而所谓的制度也只是墙上的一张废纸,形同虚设,未跟进时代的发展潮流,其中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随着而更新。因此,目前一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着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问题,企业领导需要根据内部状况与社会现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企业成本意识及管理水平较弱

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一旦遇到天灾,就会使企业损失惨重,从而就无法保证其生产物的准确数据,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由于经营成本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果未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资金结构的调整,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未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将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一些农业企业因为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导致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周转不顺。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降低企业中的各项成本。

(三)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农业企业整体情况来看,在财务监控这一环节上仍存在着问题。一些农业企业对于监控机构的认识不到位,财务管理的过程未对监控机制加以完善,以及未进行及时地贯彻落实,农业企业中的监控机制缺乏全面性及科学性,致使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资产不实、损益失调等问题。因此,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控机制是一项重要措施。

三、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财务管理作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有效对策,彻底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对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详细地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正确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及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树立正确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将企业人员的个人意识加以更新,将以前简单的会计核算及账目清算等工作任务,转变为明确财务管理目标、合理运行企业资金等新工作认识,改进以前旧套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农业企业财务有了新的管理理念之后,还需要从制度上加强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比如,洋浦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根据自己内部情况制订了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说明其财务管理制度只适用于本公司,这个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财务信息,规范其财务行为,保证资金和财产的安全,合理控制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制订本制度。洋浦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制订的财务管理制度总共为五章的内容:第一章是从整体入手,本制度的总则;第二章是讲财务部岗位设置与职责方面的各细节内容;第三章是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第四章是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为加强公司财产物资管理,保证公司财产物资安全;第五章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为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从本公司的制度内容来看,他们非常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切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

(二)增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

大多数人认为,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等几个方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了,逐渐加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以及财务预算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农业企业可以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养成一批新观念、高素质及管理水平高的专业管理人员,为农业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人才动力。企业可以多开展财务管理方面的讲座、竞赛以及培训等活动,使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加强工作人员日常的管理技能。为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实行完善的奖惩制度,使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在其的鼓励之下,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热情,抱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们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满足农业企业时展的人才需求。

(三)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结构,加大其的监督力度

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检查这六个方面,各个管理环节都需要彼此的配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农业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整体管理结构入手,把握宏观形势,优化农业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结构,使其管理工作得以良性循环,有条不紊。并且还要注重财务检查,它是实现财务监督的主要手段,进一步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将使企业中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更具有合法性、有效性及透明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从整体出发,以董事会管理为领导,依次排序,将财务管理另立一个部门,然后把它的基本环节进行细化,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结构。例如,北京康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财务管理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纲领性精神,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康顺达农业公司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企业内部改革,雄厚的资金,科学有序的管理,使这个农业企业在北京庞大的市场竞争中独占一角。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农业企业的更好发展,必须加强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其存在的常见问题连根拔起,彻底解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使农业企业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走得越发顺利,赢得市场经济中的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1]覃巧灵.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5(02):39-40.

[2]陈听芳.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5(36):66-67.

篇10

1农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农业生产不断的发展,并且农业也正在崛起,所需要的农业人才不断增加。在这样情况下,职业高中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责任十分重大,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多样化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农业管理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索,改变当前的教学管理现状,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树立起学生的主置。教师改变原有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才可以让学生在娱乐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放在实践上。教师使用案例分析和互动教学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带去更多的乐趣。案例分析方式的教学就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农业相关技术方式之后,在学习的基础之上,有教师精心化的设计,并且按照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有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立典型,将案例在课堂上做出分析,学生集体之间协作,更好的深入的运用所学知识了解案例的情况,通过集体讨论,师生交流、协商等等,让不同的观点火花都得到碰撞,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并且针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1]。

2农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2.1案例互动在农业经营管理教学中的导入

教师可以使用案例的方式导入每节课,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设置悬念,并且学生对课程的后续学习也会更感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去听课,找到自己疑问的答案。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农业产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农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案例,如何促进本地区的特色农业产品发展,学生讨论如何能够让本地区的葡萄酒成功转型,调整结构,走向更大的市场。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给出答案,而是要给学生制造悬念,引发其学生的好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兴趣去听课,也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2]。

2.2案例互动例证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非常多,这些理论若是教师单纯的采用黑板加教材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且非常枯燥乏味,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使用企业管理的一些实际案例做出分析、研讨和解释说明,争取运用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关注力,然后再让学生探讨深入的问题。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简单化的目标在这里得到了实现[3]。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农业公司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列举出某地公司加农户的案例,使学生更为清楚的了解农业公司组织管理的形式,具体的认识。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方面可以重点的讲解绿色农业有机菜的生产和标准,在市场上的位置,强化学生对绿色食品的理解,也认识到当前市场上绿色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学生参与到互动讨论中,说出你眼中的绿色健康食品是怎样的?

2.3案例互动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

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还需要对问题进行讲授分析,了解课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重点,了解学生的疑问点是什么,这样就可以提出案例,进行共同的分析与讨论,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享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与运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讨论关于订单农业的出路问题,并且学生在研讨之后也请学生代表到台上做总结,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做点评分析,传统的教师一言课堂变成多言课堂,极大的表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不仅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养成善于与他人沟通的好习惯,可以对语言和知识进行多方面的组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农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农业生产经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领域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会更加透彻,知识掌握也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篇11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四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农业投入和保障体系。一是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强化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减轻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偿机制,设立农业风险基金。政府可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专项资金作为农业风险补偿基金。三是设立更多农业保险机构。扩大农业保险种类和覆盖面,提高农业灾害损失补偿率。对开办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风险大的险种业务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补贴。四是大力倡导“金融生态区”建设。从培育信用文化、构筑信用基础、创建信用区域、树立信用典型、设立信用奖惩机制等方面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篇12

一、引言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是农、经、管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类,存在较强的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服务“三农”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实践、实习等环节往往因实践基地不足、经费不够、供需不匹配等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训练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能力,高校在教学设计以及毕业生就业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农化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促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开始更多的关注农商(Agribusiness)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2]然而各相关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了与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强的不适应性,如:农经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对农经专业认同感不高;农经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不愿意从事涉农行业,就业率和质量相对较差等。[1] [3]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经人才需求,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高校专门建设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各类实习、实践需要,但不同高校其组织方式和实践效果有很大差异[4],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实现农经专业毕业生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基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长期的工业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的同时,也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乡镇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缺失,广大农村地区急需一批懂得现代农场管理、市场营销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懂得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凸显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涉农就业、缓解农村人才缺失的重要举措。

二、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主体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是以农商管理知识为基础,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涉农就业、服务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它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基于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的目标

农商(Agribusiness)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伴随着美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农商包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和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的商事活动,是农产品生产、营销及相关活动的总称。[5]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商(Agribusiness)本科层次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各大学农业经济系最重要的专业方向。[7]一直以来,受我国农村细碎的小规模农业的影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的教学和研究还很少从农业的全产业链考虑。而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不断涌现,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环节,均需要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场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向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应建立基于农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增加农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和研究,开展专业和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以农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体系和教学体系。

(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载体

随着农业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培育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了新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发展。前期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发达的沿海省份,还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14年12月,目前符合统计标准的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已经超过100万家,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8万户,农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习岗位,也向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渴望。因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可以较好的实现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生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社会实践体系的需要,也是最终完成农商人才培养和实现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农业向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疑存在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需要开展研究。转型期的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小微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品种,使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而农业经营主体短时期内还不具备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条件,急需通过政府和科研院所来实现农业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即通过“产学研”的方式展开农业研究,实现合作收益。基于此,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相关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小微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既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也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需要。

(四)以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社会实践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较好的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并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项目执行单位的经济效益。农业微观经营主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计划,学校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炼出多个社会实践项目或产学研项目,拟开展实践的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向学校和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经过双向选择,实现项目和团队的构建。项目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的老师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专业素质等进行综合搭配,力争让项目团队都能发挥其所长并进行高效率的实践工作。学校和用人单位,在能力范围内,提供项目实施的相关条件和资金支持,在实践项目实施结束后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项目完成的效果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予经济奖励。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企业经营任务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具备企业的性质,通过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教学实践、产学研合作、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创新、服务农村经济的多赢局面。

三、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型农商(Agribusiness)人才需求,急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实现面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输出。通过设计多维一体的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人才需求中提炼实践项目,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实施专业社会实践,从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要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逻辑图

(一)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村庄、乡镇一级政府一直就是影响农村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多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制度实行对农村社会的干预,以期达到向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人才力量,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目的。然而,由于农村社会逻辑的存在,大学生村官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其专业技能,甚至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使得他们不能真正地在农村社会发挥作用。[8]因此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从村庄治理、乡镇经济发展领域中提炼各地区的实际工作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构建以专业教师带动的学生实践团队,开展实践、实习工作,可以较好的缓解大学生到村镇任职时的茫然,提升农经类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乡镇政府的能力。

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是指通过选派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到村镇一级的农村基层政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对当地的主要农村经济问题、村镇治理等方面开展实践攻关,以提升大学生服务乡镇政府的能力,为推动大学生村官、选派选调生等中央政策的更好实施提供前期基础和智力支持。具体包括:根据区位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差异,通过与基层乡镇政府或县域政府部门的合作,面向村庄和乡镇征集社会实践项目,根据项目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农业技术专家和学生参加的项目团队,对项目进行攻关实施;另外也可以通过选派学生到村镇及村镇主要职能部门挂职,担任村长助理、镇长助理等方式,直接参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探索,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大学生村官扶持政策,探索大学生支持、服务农村的实践与就业通道。

(二)建立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各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因农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农民、土地打交道,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工作。而一直以来农业企业仍然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一些在边远农村的农业企业更是缺乏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为了扭转农业企业人才缺乏,调整农经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提升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业企业的能力,重构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的形式提炼社会实践课题和产学研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并开展产学研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可以吸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派遣老师和学生到企业担任实际职务,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销项目。在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对实践项目进行完整的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企业第二课堂中的生产、教学、研究、就业的一条龙实践体系。通过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学习现代农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能运营现代农业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实现部分学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另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教师从企业发现创新的能力,为提升并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和修订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增加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提炼科学问题,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更是非常缺乏。[9]合作社是否具备一个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社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影响较大。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到农村合作社创业、立业将对合作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从事种植、养殖、运输、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从合作社人才需求的角度提炼社会实践项目课题,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财务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实践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每年不定期的向农民合作组织征集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根据各合作组织的运行现状,以项目工作组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经营实力。另外,也可以直接派遣学生和学生团队到合作社担任职业经理人,或者担任理事长助理,深入合作组织开展实践实习,在共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内容。

(四)建立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

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以家庭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物。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为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政策支持等均还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这就使得家庭农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在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建立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可以帮助家庭农场快速成长,实现实践教学和家庭农场成长的共赢。

通过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合作,从家庭农场发展的角度,以家庭农场的农场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为主要内容,提炼能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完善家庭农场管理的项目课题,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研,根据各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实际,以项目课题的形式,派遣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实践活动,为家庭农场直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家庭农场的生产项目相对单一,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学生在参与农场管理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家庭农场将成为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农商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微平台。

四、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实施措施

(一)适当增加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

农商(Agribusiness)课程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际上已经具备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可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引进部分国际上的农商课程,并渐进开发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商课程体系,以增加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

(二)对于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给予相应学分

学分制的大学培养管理方式是当前各大高校的普遍教学管理模式。为了让实践教学能更加深入,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量,并适当调高参与农村社会实践项目的学分权重,根据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具体任务量设置不同的学分级,并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成效,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给予一定的实践项目配套经费支持

以服务乡镇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主体内容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社会实践项目是从现代农业发展中提炼出的产学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被服务单位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实践实习经费、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多种途径来对实践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鼓励教师到农业企业、基层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的农商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良的农商教师队伍。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锻炼,可以培养并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可以快速补充教师的农商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科学问题,提炼产学研项目,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搭建产学研与实践教学的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农业企业家论坛、村官论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事长和家庭农场主论坛等为载体的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农商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交流研讨,探讨现代农商管理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社会实践体系完善与服务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

(六)优化实践项目管理的考评体系

实施新的社会实践体系后,通过知识考查、实践报告、项目验收的方法评价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的成效,听取学生、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层政府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实践项目的设计、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改进,不断优化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社会实践体系。

[ 注 释 ]

[1] 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9-21.

[2]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3] 胡宜挺,祝宏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72-74.

[4] 牟格格,任艳梅,周悦,徐凯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调查及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4):5-9.

[5]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6] King R P.Agri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554-570.

篇13

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