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一级教师晋级履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领会精神。明确认识。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
陇西县实验小学作为甘肃省首批项目实施单位之一,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启动实施学校课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学校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和全体教师会议,推进学校课程建设,2011年12月通过省级达标验收,2012年4月,陇西县实验小学作为首批“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示范学校”被省教育厅授牌。
2 制定方案,开设课程,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了《学校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学校课程评价制度》等制度,为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全面实施学校课程奠定基础。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涵盖陇西李氏文化、物产特色、校园文化、红领巾礼仪岗建设、升降国旗仪式、小学生音体美兴趣活动、大课间新闻播报、课外阅读与好书推荐活动、才艺展示明星大赛活动、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科技创新活动、小学生日常习惯养成及假期安全教育活动、校园古诗文经典诵读及上下学路队儿歌传唱活动、小学生国语启蒙及魅力演讲活动、家庭实验室及校园中药材种植与营销实践活动、小学生个人成长评星晋级活动等,每个孩子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成长档案。
3 加强培训,分层推进,落实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开发与实施弥补了以往学校课程的缺失与空白,激发了全体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校课程最受小学生的欢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得依靠教师,必须得面向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所以,我们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展开培训:通过校长主持的学校课程启动大会、学校课程开发实施例行会议、学校课程开发研究阶段分析会诊会议,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辅导,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全体研究教师深入思考,及时反馈操作过程中的得失,改进方式方法,有效开展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家长培训,探讨家教信息、孩子兴趣培养、孩子习惯养成教育、日常安全法制教育等热点问题,家校达成良好共识,小手牵大手,促进了合作;积极开展学校课程学生培训,在课程及活动中培训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完善学校课程。
4 挖掘资源,丰富教材,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围绕校园棂星文化建设,因地因时因情而宜,设计实施短小精悍、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课程,由学校统计统一建立全校总课表,喷绘后在校园内公开张贴,让学生自愿选课,量身打造,及时满足成长需要,促进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形成了彰显棂星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4.1 人文素养类课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年龄特点确定了《做优秀的现代陇西人,做杰出的中国人》、《国学精品诵读》、《经典古诗文吟唱与诵读》、《“李朝威”文学社》等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经典诗、词、歌、赋等多种内容,结合学生才艺展示,读诵吟唱,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为了突出陇西李氏文化特色,我们还精心选编了历代李氏名人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诵读、欣赏,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2 地方特产类课程:学校结合陇西打造“中国药都”政策理念,选择了《中药材开发与种植》校本课程,在校园内开辟小块试验基地,由教师指导学生种植黄芪、党参、甘草等中药材。从种子的选育到试验田间管理,都由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工厂参观学习,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大大拓宽了对陇西地方特产的了解,树立了长大后建设陇西、发展陇西的信心。
4.3 校史文化类课程:陇西县实验小学积淀了百年的校史文化,学校开设了校史文化课程,让学生走进荣誉展览室,参观一件件荣誉奖牌、奖杯和奖状,比较中感悟学校发展的今昔变迁;走进教具展览室,让学生参观曾经的学生和老师用过的古旧简陋教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走进科普展览室,面对古老的电影放映机和幕布,聆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走进图书展览室,一本本破旧的连环画仍然让今天的孩子爱不释手,津津乐道;站在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前,崭新的记忆早已穿越了世纪的风风雨雨。
4.4 兴趣活动类课程:书法、民间棋类、魅力演讲、数学日记、英语课本剧、画院――少儿书画、舞动青春、乒乓世界、体操王子、扣篮明星、快乐军鼓、魔方世界、刺绣纺织、“五里亭”读书社、罗锦堂科学院等兴趣活动学校课程,让每个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图片3)
4.5 综合类实践课程:针对现代学生情况,开设了小学生安全自护、自省课(一日10分钟)、红领巾广播站及礼仪岗建设、升降国旗仪式、队干部管理学校、走进社区体验服务等十多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动态化学校课程,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5 文化搭桥,突出特色,加强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管理
陇西县实验小学注重学校课程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实施“自主自信自省自强”四自教育,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动态活动文化整合,初步形成了以校园内原县文庙“棂星门”及唐“五李亭”遗址为基调的棂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以李白为代表的陇西李氏文化、以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为内容的经典文化、以当代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德育文化、以师生兴趣培养为抓手的科技创新文化、以学教转化生成为突破口的高效课堂建设文化、以师生阳光大课问活动为抓手的读书竞赛交流及体艺文化、小学生习惯养成及红领巾礼仪建设文化、鲜活生动的班队文化及合作小组组名组训文化,突出特色,加强学校课程分层管理,积极创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校园内主教学楼上镶嵌着“自主自信自省自强”八字校训及“忠敬勤敏”四字题词(校友罗锦堂于2006年题),李白、李广、李善兰、李世民等李氏名人图像简介“一”字排开,校园内学生活动图片及师生书画作品时时点缀着大小橱窗、展板,经典诗文、文明礼仪教育图文、新课程学教理念及方法彩色喷绘真正让校园内、楼道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教室内外的多块黑板成了孩子们又写又画的美好天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公民道德公约》、《高效课堂展示歌》等宣传栏目温情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发展。
6 多向研究,提升素质。加强学校课程队伍建设
陇西县实验小学在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多向多元化研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结合学生时代需求特点、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和主题、研究学校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和评价制度,整合全校力量,不断加强学校课程队伍建设,提升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
7 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实现学校课程生本化目标
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始终把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借鉴周边学校做法,形成了学校课程常态化运行长效机制,包括校长组织策略、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创新策略、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等。学校围绕棂星文化,积极开展“棂星”评星晋级活动:1―3星为棂星一级,4―6星为棂星二级,7―9星为棂星三级,采用学生自评、班评、校评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办法,授予胸徽奖章,登上光荣榜。六年级学生毕业时都达到棂星9级,走红地毯,留下永久性纪念。
主人当家,参与就是最好的体验。学校鼓励每个学生掌握一门强身健体的运动技能,拥有一种文娱爱好,精读一本好书,取得一张信息技术操作的等级证书,完成一项小发明创造,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学期“文明班队”评选、班队周流动红旗竞赛、学生日评星晋级活动,处处是激励性评价,时时展开学校课程“大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明礼、诚信、积习、养德,健康成长,课堂内外,感受到小公民的履职价值和成长快乐。
8 彰显特色。提升品位。树立学校课程名校意识
陇西县实验小学是百年老校,历史底蕴深厚。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树立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大课堂理念,围绕“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呵护生命、启蒙童心、快乐成长构建学校课程。“读书沙龙”、“阳光课问”、1+2体艺兴趣活动,同样体现学校课程特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增长了才干,磨砺了心智,提高了综合素质。
9 不断开发。保障有力。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经费投入
篇2
评估的一般特点是以政府的管理性评估为主、以终结性评估居多。评估的主要目的逐步由原来改进办学条件,转变到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内涵发展有所要求。
二、 发展性学校评估的内涵和实践特点
1.发展性学校评估的内涵
发展性学校评估模式是英国在1997年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学校评估制度,其目标指向是改善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关注每一所学校的成功,为学校创建各种有利的发展条件。
关于发展性评估,教育部于2003年5月以项目的方式进行了“普通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验”研究。他们认为,所谓发展性高中评估是“为了发展的评估”,即以学校实际发展和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为目的;是“关于发展的评估”,即以评价学校发展的过程所采取的行动策略,以学生、教师和校长的发展为重点;是“在发展中的评估”即以学校现场中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生活为手段。试图根据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运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估多样化的高中,鼓励学校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塑造自己的学校文化,最终形成学校自主发展。
在评估学校的实践层面上,发展性学校评估至少应该表达三层意思:一是关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评估的是在均衡教育背景下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发展特色;二是关注学校的发展过程,评估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增值,促进学校发展能力的提升;三是关注学校教育价值的提升,评估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
2.发展性学校评估的特点
发展性学校评估需要把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转化为教育实践。所以,必须处理好下面的三种关系。
(1)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内涵发展能力不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教育资源是一种基本保障,本身并不起决定作用,不同的收效取决于不同的使用方式。评估需要从注重物质或人力的资源观念转向资源运作而发挥资源效益的观念,通过学校制度重建,提高已有教育资源投入至产出的效益。学校内涵的发展,更多地是在资源的优化过程中强调内涵发展的主动性。学校内涵发展要兼顾学校的“两个发展”,一是学校的过程发展,即学校发展过程的增值;一是学校的价值发展,即学校由基础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化。
(2)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差异性
认可教育发展在均衡发展理念上的现实差异。教育均衡发展应在增加教育资源上提供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学校评估中,既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要注意分区规划、分类指导,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办出特色。要将思路从取消重点校、扶持薄弱校,转变到消灭薄弱校、扩张优质校上来。
(3)教育均衡发展与发展性评估
发展性评估需要兼顾“两个责任”,一是政府的责任,强化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学校责任,即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问题。政府促进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政策引导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学校通过管理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评估就要客观表达政府、学校和社会对优质教育发展的促进和成就状态。高中学校评估要避免学校间出现恶性竞争。要求区县和学校制定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把等级评估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治理、标准化高中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等政策导向结合起来,在一定期限内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层面的均衡。
三、 发展性评估的基本框架
1.评价目标:促进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突出学校从资源配置到教育内涵的发展过程的评价,最终实现每一所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评估的模型理论框架:从资源配置到内涵发展的引领
(1)学校发展的一般规律
可以把表1的意义简化为表2。
首先,我们可以把学校发展规律表述为三个转化。
“三个转化”。学校由强调资源的政府配置,逐步转化到学校对自我资源的优化和开发;由强调硬件资源配置的基础发展,逐步到资源配置与内涵协调发展,再转化到对教育内涵发展的自觉要求;由强调与同类学校的攀比,转化为学校自身发展中的纵向发展和增值的努力程度和实现的速度。
其次,把评估学校发展规律表述为三个突出。
“三个突出”。弱化一般评价中只对少数优质学校横向甄别的评价,更加突出对所有高中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进步度的增值评价;弱化一般评价中对学校结果性的绩效评价,突出对学校教育质量提高、能力成长和价值提升的过程评价;弱化一般评价中关注教育的外部条件的静态评估,突出对学校内涵发展能力的动态评价。
(2)学校内涵发展能力的评价框架
①学校内涵发展能力的评价要素和关系
发展性评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注重学校发展历史中的变化与增值;重视学校的内涵发展,关注学校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重视课程改革在学校“人”的成长、提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可以把学校文化发展作为学校资源的文化部分。
②“三人两课”内涵发展模型
“三人两课”中的“三人”,是模型中关于“人”的概括,直接呈现的是学校发展中作为核心影响因素的价值。它包括学校的学习主体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学校教育发展的组织、控制者“校长”,即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
“两课”,指的是借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课程架构和课堂教学。在学校内涵发展中,它是“三人”发展的基础平台和实践平台。
一所学校内涵发展能力表现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上,它需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平台,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提升校长团队的教育领导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学生获得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③“三人两课”模型特征
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在相同或相近的资源配置条件下,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能力取决于“人”的主动发展能力。评价学校发展的过程所采取的行动策略,是以学生、教师和校长的发展为重点。
其次,以课程建设作为学校主动发展的基础平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为实践主线,强化它们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这是被不少优秀学校的成功经验所证实了的。这比以学校文化为核心抓手更能体现实践层面上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它可以表明,在相同或相近的教育产出条件下,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输入和教育过程。
再次,有利于基层学校强力纠偏。纠正忽视学校管理中人的发展与课程建设内涵发展方面,更多重视学校资源配置基础条件方面的教育误区。真正寻找到学校教育走向优质的正确道路。
3.评估的实践模型:学校主动发展的层级目标体系
建立一种高中教育可以产生持续拉动作用的、民主开放的动态激励机制。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尊重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兼顾教育发展过程中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评估的历史事实,设立学校主动发展的层级目标。
(1)层级目标设定的意义
从学校角度看,每一所高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现有的位置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学校主动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从教育引导角度看,既关注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比如一般高中到模范高中发展中的教育资源配置,又关注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学校责任,比如向低等级高中和高等级高中的主动发展。既关注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又保证了传统名校的示范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最高级的模范高中。
随着层级的提高,高中学校由关注自身学校个体的发展,逐步发展到对相对弱势学校的关注与扶持,逐步增加高中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对学校的管理实践中,优质高中学校具有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基础。一是优质高中认为这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赋予它们的责任义务;二是优质高中学校在这种社会责任的履职之中找到了社会角色的认可;三是学校发展战略影响的校外延伸。
(2)层级目标体系
依据前面对高中发展性评估的认识,我们尝试建立高中发展性评估的基本体系为:三类四级体系。
层级评估体系根据学校的不同发展状态,把普通高中分为3类4级。层级目标体系充分反映不同等级学校的品质特征。其中,一般高中属于最基础级,模范高中是最高级。
第一,三类。一类,基础发展。包括一般高中(1级)。二类,优质发展。兼容原来的重点高中(2级)、示范高中(3级)。赋予历史传统评价中“重点高中”和“示范高中”新的内涵。由原来的选择条件优势的学校到促进所有学校发展,由学校数量受到限制到支持学校自主呈现。三类,品牌发展。主要指模范高中(4级)。重点强化这类学校在和薄弱学校的资源分享中的责任效果。
第二,四级。1级:一般高中。标准主要反映基本合格的办学条件。凡是政府批准成立的高中,均可认定。2级:重点高中。符合国家标准化高中建设的条件,体现学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重视学校资源配置优化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协同水平。3级:示范高中。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办学水平。突出内涵发展,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与课程建设,形成以学校文化为取向的价值观;增加学校的社会责任,建立以示范学校为核心、一般高中学校为成员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并对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形式给予确定。4级:模范高中。突出学校优质教育品牌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重庆市、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特别考虑优质教育资源与薄弱学校的分享(联合、合并和帮扶等),并共同取得显著的效果,履职效果给予量化和质性评定。
(3)评价办法
综合评估。每项条件达标才视为符合申报条件,不以总分作为层级的标准。强调学校主要方面工作的协同发展。
动态管理。第一、层级目标体系都具有时效性,五年内必须复核或重新认定。有效期结束时,学校应主动向评估机构提出复核或重新认定申请。办学条件和水平出现下降的或者发生其他严重问题的学校,可以作降级处理。第二、学校升级不受上一级评估年限的限制,不同层级的学校符合上一层级的条件后即可申报上一级评估,但不支持越级评估。
兼顾现实。评价过程与现行教育政策整合,学校基础发展评价与高中的标准化建设整合,侧重教育资源的配置评估;学校协同发展评价与原来的市重点、示范高中经过评估整合,侧重与学校由硬件建设向内行发展的转化,强调教育创新和办学特色;学校主动发展评价,侧重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的形成,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原来的市重点、示范高中经过评估后,转到相应的层级,参照新的标准进行认定。其他高中进入层级目标体系评估,必须先参加起始于标准高中的评估。
(4)评估细则
注重从宏观层面评估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因素。如办学条件、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绩效、学校特色、学校文化等方面。有硬件要求,也有软件要求。各个类别等级有不同的评估标准。不同层级的学校在各项指标中的要求的高低有所不同。
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过程中,资源配置表现为合理配置到资源优化、再到资源主动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优质学校应该承担有差异的社会责任,比如模范高中或示范高中应该不同程度地承担起薄弱高中的转化责任,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实现优质资源的扩大。
(5)评估程序
①评价主体
在评价实施方案中,政府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教育政策和本市学校发展的需要,制定指导性评价框架,教育评估部门在兼顾社会满意度的前提下对学校实施主导性评价。学校则要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自我评价方案,发掘、实施和设计学校发展的水平和路线。
②责任部门
一类高中的评估由区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评估部门负责。
二类高中和三类高中的评估由市教育评估院负责。
③操作程序
学校自评申请,区县教育主管部门预评后推荐,评估机构进校实地考察并与学校讨论对话,校长答辩,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核并反馈评估意见,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④学校申报
学校在申报评估前,必须首先制定发展规划,经有关部门专家论证后实施;学校按规划建设,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发展规划基本完成方可接受评估。
评估对象为所有普通高中(无论公办校还是民办校)。不设晋级申报时间、晋升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突出学校的创建过程。
4.发展规划: 实事求是地科学发展
(1) 年度规划
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5年期为政策背景,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并设计规划目标。
(2)区域规划
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不同地区的目标任务。
说明:表中空白处具体数据应依据一定要求研究确定。
从学校内涵发展能力的培育入手建构促进优质学校发展的路径,尊重学校主体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提升每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使学校教育优质资源的不断生成和扩大;重要的是把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理念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实践措施,也承认了增加更多高中优质教育的过程性。
参考文献
[1] [英]萨丽・托马斯.运用增值评量指标评估学校表现.教育研究,2005(9).
[2] 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 教育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