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篇1

2、安全教育未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高中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自主生活空间很大,发生意外的几率提高。但高校的安全教育往往是在规定的时间设定相应的课程完成,缺乏实效性。

3、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近几年女生安全教育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但很少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或实践项目,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体系中。安全教育应更多的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4、家长过分呵护,使孩子缺乏安全意识

对高校安全教育思考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据相关报到的案例中显示,很多发生事故的大学生,往往家长都是大包大揽式的教育模式,而缺乏和孩子的沟通,使孩子缺乏应对社会安全隐患的能力。

二、高校女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根据新浪网对广泛报道过的女生侵害事件的分析与调查,总结出最危险几点:其一最危险年龄是20岁左右,大二也是危险的信号之一。其二最危险的地方是校外出租房和校内的宿舍。大部分女生受害的事件发生在校外,相较于校外,校内的环境稍稍安全一些,但女生宿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安全。其三最危险的行为是见网友,说分手。男性网友的危险性应该引起女生们的高度警惕。其四最危险的交通工具是黑车。今年8月份的3例女生受害事件原因都因搭黑车而导致恶性后果。其五最需要警惕的人是熟人。梳理的25起女生被侵害案例发现,有15例案件是熟人作案,占案件总数的60%。其六最致命的结果是至死。25起女生被侵害案例发现,28名被侵害的女学生中,死亡的女生有18人。

高校女生安全问题大体可归纳为刑事治安案件,高校安全事故,网络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四大块。然而女生校外意外事故往往是因网络安全以及日常的治安问题引起,很大程度需要我们加强对女生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以下是对女生安全教育提出的几点对策性建议。

1、提高女生安全意识教育和自救能力

女生安全问题中,绝大多数都是安全意识薄弱,容易轻信他人等原因引起。高校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女生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结合常见的安全事故科学设计演练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女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女生人防技防能力,组织开展女子自卫防身术的培训,使女生在面临危险时候能保持冷静,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安全的网络环境建设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获取信息的工具。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女生提高网络的甄别能力,帮助她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安全、法律等知识。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3、提高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中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和恶性事件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高校中心理问题人员要高于社会的同龄人,而且呈上升趋势。因此,教育教学人员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多参与学生活动,尤其参与到女生的生活学习中,了解她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帮助和疏导,降低心理危险因素,提高女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4、女生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女生安全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女生的群体特点,利用各种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讲授教育。

5、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近些年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依法治校、依法办学。高校应依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构建安全法制,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的保障女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篇2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从该模型可知: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篇3

1.3学校不重视安全教育宣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由于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加强对教学安全的有效引导,导致对场地器材、安全制度、课堂教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这种错误的做法造成了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良好的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健全是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所必需的物质保障,由于目前的体育设置时间较长,并且破旧、损坏的比率非常高,经常会出现不能运用的现象。加之,一些高校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疏于管理,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为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解决路径

2.1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主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能否保障学生的健康。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器械的意识,传授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学生生存能力意义重大。并且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有区别,在非身体对抗的项目中,如田径、体操、游泳等,要引导学生互相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从意识上培养安全意识,以提高项目的安全性;此外,在有身体对抗的体育项目中,如格斗、拳击、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是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最多的项目,在开展这些项目的教学时,首先从项目的规则上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遵守运动规则,其次要教育学生尊重对手,遵守比赛的体育精神,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风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2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教师是预防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怎么样去提高了教师的安全意识,怎么样去引导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力是减少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本。教师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就能把一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并有一定的防范措施。首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预见能力,认真备课包含了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包含了课时计划的制定。其次,提高课堂安全系数。教师要严格课堂纪律,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要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必须根据课时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观察学生的生理反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要注重保护与帮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护帮助,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3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并制定相关安全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安全,学校领导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把教学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制度引导,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建立体育教学安全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一些大学的附属机构,如学校医院、保卫部门和体育系部应该实行多部门联合,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切实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并建立相应的处理体育意外伤害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2.4学校要不断改善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物质条件。学校要加大场地器材的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还要对体育场地设施作定期检查、定期保养与维护。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又无法维修的场地设施要及时更换,严防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把体育教师做好学生体育安全工作,作为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纳入到职业道德建设内容中。

篇4

(一)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安全教育。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其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在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民办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对学校的校风、校纪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从而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保护,提高学生对于安全方面的意识。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在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当中,积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和普法宣传,以此树立起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比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墙报、黑板报、标语牌和橱窗的宣传作用,在这些地方写上安全警示和标语等,以此营造出校园安全教育氛围,同时达到宣传安全知识的目的。同时民办高校也要建立并完善校园安全制度,真正落实好安全责任制,构建出制度文化,这也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关键内容之一。(二)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安全教育。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只重视讲授教材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引导。实际上,利用课堂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确保了学生的安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关于法律知识和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学,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例如讲授《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条例,让学生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并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民办高校也可以正式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或是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将一些悲剧扼杀在摇篮中,保证了学生人身安全[3]。(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安全教育。面对当前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局势,高校学生都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互联网上的信息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引导,高校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危害到学生健康。比如最近从俄罗斯传入的“蓝鲸游戏”,就已经导致了部分青少年自杀,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所以,民办高校也要对此引起注意,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正确识别网络上的各种消息。学校可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比如《怎样正确运用互联网》教育讲座等,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与自控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智对待网络,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学会吸收其中积极的因素,摒弃消极的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四)加大投入是保险箱。民办高校缺乏教育经费和设施投入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要保证高校的安全,必须有一定的投入。所谓金钱买和平,这是真理。在这个阶段,一些传统的安全措施,如大学的墙壁,公寓,低保护窗口仍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确保安全标准和消防设施的施工质量保护设施,技术保护系统的改进,建立了电视监控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

从当前情况看,民办高校中关于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今有不少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从而影响到学生安全。对此,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课堂教学以及互联网,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刘世东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篇6

1.2对公安高校大学生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公安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反映出他们对国内外社会的了解状况,体现出他们解决危机或协助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更强调个体价值等不足。因此,公安高校要针对这些个体因素,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安全机器”队伍。

2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公安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

2.1实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纵深发展

将新媒体技术与公安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相结合,既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为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广阔、先进的平台。更重要地是将该技术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提供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实现对以往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的根本性跨越。

2.2更新公安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模式

公安院校具有较强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大多通过军事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等少数传统安全课程来获取信息。如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无论从解决问题的数量上,还是在平等沟通的氛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利用网络新技术制作符合当前形势,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视频、教育网站,把他们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传媒传播出去,拓展了教育形式。

2.3抢占网络和舆论等新传媒非传统安全教育阵地

公安院校宣传部门、团委以及从事非传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建立符合公安院校特色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网站,并紧密结合时事开展非传统安全形势政策教育,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理解。

篇7

1.2突发性疾病集体爆发,关注学生的卫生保健安全。经过03年的“非典”和09年的“甲流”两次疫情的考验,开展学生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成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的教育,制定对常规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另外,还需严防病从口入,确保师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

1.3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4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

2.学校安全问题的特点

2.1突发性。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比如打架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口角的争执开始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比较强,但控制能力较成年人弱,思想具有冲动性,遇事情不冷静,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暴力行为,酿成严重后果。此类突发性事件难以预防,需多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违规用电或电路老化造成的火灾也属于突发性事件,但此类事件如果做好了事前的安全设施排查与更新,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危害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轻者损失财物,重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无论是暴力事件还是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不力造成的。家长的溺爱和打骂,学校的专制、粗暴简单的语言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疏忽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2]

2.3低龄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已经使很多学生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尤其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思想品德的形成处在过渡期,具有可塑性。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身心发展的加快,但思想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之过重的学习压力,促使稚嫩的心灵发生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3.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3.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3.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3.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3]

3.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3.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3.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3.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篇8

高校的安全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而不应当是保卫部门的工作。学生的参与应当包括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改进。

(一)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

高校是密集的场所,学生也是易被感知的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向大学生传输安全知识,并帮助其了解和谐安定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通过学校宣传栏,在学习播放校园安全影像及印发一些宣传册等。通过这些宣传形式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保障高校校园安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进而积极加入其中。

(二)通过实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创新形式,比如通过生动、现实的实例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先进的人物榜样来学校进行演讲,举办一些心理剧等,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召学生。另外,学校在进行正常教学之中,也应当鼓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清高校安全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形成高校安全观。

篇9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篇10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安全意识淡漠,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没有认识到其必要性,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地用消防安全、防盗安全等常识性的安全教育代替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就进入实验室,无知从而无畏,导致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发生。(2)安全培训方案不甚科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优质的培训方案可以使安全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缺乏规范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计划不系统,专业性、实用性、操作性不足,存在虽经过培训依然无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情况。(3)安全培训队伍薄弱,影响培训效果。高校安全培训多由保卫处、国资处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承担,他们对于专业实验室的情况并不了解,对于实验室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状况没有经验,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有些学校的安全培训由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往往简单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安全知识的培训没有系统性,缺乏政策法规介绍。(4)缺乏制度保障,无法保证覆盖面和长效性。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大多由保卫处、国资处或装备处共同负责,但是对于安全培训由谁来牵头和负责,缺乏明确的职责指向。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其中本科生由教务处管理,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管理,教师、博士后、聘用人员由人事处管理,多部门管理的情况下,缺乏制度的保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2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系统而规范的安全培训体系应当具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专业的培训队伍、多样的培训方式,同时营造浓郁安全文化的氛围,巩固和促进安全教育的成效。

2.1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室由于存储和使用许多易燃、易爆、对人体有毒害的化学品,因此在实验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实验还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水电、气体钢瓶等。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设备使用、规范操作、应急(急救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5]。(1)消防安全:必备的消防知识,如火场逃生与自救、火灾报警、常见消防设施的使用,以及针对实验室不同类型的火情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等。(2)用电安全:化学实验室中有各种电器、设备以及反应装置,需要用到的有交流电(三相和单相)、直流电和弱电,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基本的电学常识和实验室用电的常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存在的电气危害、触电的预防、触电后的处理和急救及电气火灾的扑救等。(3)生物安全:化学学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到部分生物安全问题,应当知晓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以及初步的防范,知晓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学会基本的处理措施,并树立生物安全的概念以及自我防护、环境保护的意识。(4)辐射安全:化学实验室会用到具有放射源的仪器、用作标记物的放射性物质,应学会如何对辐射进行防护及辐射性废弃物如何处理,并建立职业健康思想,知道需要定期对场所进行辐射监测、定期进行工作人员的身体检查。(5)实验室常见设备:化学实验室用到的设备类型很多,如高温、高速、低温、加热、压力容器等。压力容器如带压反应釜、高压灭菌锅、气体钢瓶,属于特种设备,需要定期检查,有特定的操作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电炉、马弗炉、干燥箱(烘箱)等高温设备,大多功率较高,不能超过实验室用电的额定功率,不能将多个大功率设备插在一个接线板上同时使用,并应定期检查温控部件。(6)化学品安全: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品。由于其危害性,在采购、存储、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有相关的规定以及特殊的规范要求,实验者掌握并遵守有关规则才可以达成化学品的闭环管理。对于剧、易制爆、易制毒化学品,公安部门颁发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验者必须了解并强制执行有关规定。(7)应急处理:学会如何处理实验室突发事故,学会简单处置实验中的小伤害,如烫伤、割破手指、化学品溅入眼中等事故。

2.2防护措施

进行化学实验时必要的防护可以使工作人员减少或免受伤害,首先应当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如穿棉质工作服、戴防护眼镜及防护手套、穿不露脚趾的鞋子等。同时,应当在实验室硬件条件上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比如良好的通风以及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如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医用急救箱等,确保实验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2.3环境保护

在实验工作中学会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别人。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能影响环境和他人。应当了解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如何处理及在实验室如何遵守环保规定,例如实验的废弃物不得随意抛弃、生活垃圾与实验垃圾要分开收集、实验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等。

2.4规范的实验操作

据统计,大部分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由于操作而引起的[6]。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其特定的要求和专业的规范,不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可能引发事故。例如:蒸馏和回流时,不能是密闭回路,否则会引起冲料甚至爆炸;在加热液体时应加入沸石以防局部过热而爆沸。虽然在教学实验中已进行过实验操作的培训,但是学生真正步入科研实验室独自开展工作时,依然会有遗忘和疏忽,在安全培训中再次强调单元操作的规范性,可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预防科研实验中错误和疏漏的发生。

2.5事故案例分析

有针对性地选择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的典型安全事故,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而专业的剖析,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价值[7],可以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面对一个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鲜活案例,也可能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机械地灌输安全知识,具有更好的培训效果。

2.6政策法规解读

初步统计关于安全、环保的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多达30余种,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法规条例也在不断修改、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现行法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执行和遵守各项安全环保的规定。

3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规范健全的安全培训体系必须具有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实验室安全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可以由具备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共同组织成一支培训队伍,各自承担部分培训内容,比如教师承担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的讲解,管理人员解读政策法规,消防工作者介绍消防安全知识等,这种由多层次、多类型专业人士组成的培训队伍,才能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培训人员的再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促进培训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优化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安全环保理念。

4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8],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强化、不断重复,以期在思想意识中牢固树立安全的观念。(1)增加实践环节。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多是纸上谈兵,在实验室中面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必须经过演练和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才会真正应对。因此,消防器材的实训操作、消防演练、事故逃生演练、化学泄漏处理演练等,应当作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实验安全事故的实际应对能力。(2)多管齐下提高培训效果。将安全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使安全培训成为强制性的环节,例如北京大学化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研究生的必修课,或以讲座报告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学者、环保、消防等专业人士,开展不同方向的专业讲座,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又或者编写安全手册,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自学,将自学与讲学结合起来。(3)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和强化安全培训。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广安全教育和宣传:在网页上开设安全园地,介绍各种实验室安全的知识和规定;制作安全教育慕课课程,开展网络学习,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均制作有网上开放课程,供大家学习;利用虚拟仿真技术、VR技术对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当出现错误操作或违反操作规程时,危险状况通过虚拟画面呈现,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留下深刻印象,操作培训效果更加直观。(4)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氛围,可以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实验室安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营造氛围:实验室门口张贴安全警示以及潜在的安全危险,做好预防提示;将实验室安全制度张贴在实验室,明确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墙报、校刊、标语牌的作用进行安全宣传和安全气氛烘托;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实验室安全月活动,进行安全实验室表彰等活动,形成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氛围,达到比制度约束更为有力的效果[10]。

5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

5.1安全培训应当与安全管理制度相结合

构建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有手段促进执行、有机制激励完成,才能实施推行、达到效果。(1)建立考评制度,用考核来检验培训效果,并与实验室准入制度相联[11]。经过课程学习或自学后,参加网上的安全测试并与门禁系统联动,通过者颁发合格证书,合格者方可开通门禁进入实验室。通过强制的手段,使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经过安全测试,达到初步培训的效果。(2)通过安全检查制度,查找实验室危险因素[12],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因为课题研究方向不同或改变,以及各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不同且随时变化,所以要以检查促进针对性的培训、以检查促进个性化的安全管理。

5.2以学生为本,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建立课题组安全员制度,课题组安全员是由导师指定的学生。首先对安全员进行培训,再由他们将安全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安全知识向导师和同学传达;来自实验室的安全员,也可以将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反映出来,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安全员同时参与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其他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自己课题组注意。通过学生参与制度,使学生从被教育、被检查的角色,转换为教育者、检查者,真正成为实验室的主人,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6规范化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优势

6.1全员覆盖

随着高校科研任务的加重,科研合作者、科研助理、博士后、联合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研究生导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虽然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但是对于日益严格的安全要求及环保规定,并不了解或观念落后停滞,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教务处、人事处、国资处、保卫处的多部门联动,在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等各环节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全员覆盖。

6.2分层次具有针对性

篇11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篇12

1 现阶段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80年代范围逐渐扩大,到90年代在台湾深入发展,进入21世纪,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全球各地的学科。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现有研究在具体意义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学校教育不应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应该是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和发展;二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包括安全教育、信仰教育、感恩教育、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等教育实践;还有的强调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目的,最本质的意义是在教育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虽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即让人活的更自我,达到一种全面自由发展的生命终极状态。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对生命物理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在人文领域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也越老越多,这些研究都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尽管如此,但是国内外多是把生命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中小学之前的安全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的较少,大学生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校园事件频发的时期,更多的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2 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第一,生命教育缺乏一定理论体系的支撑。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其尺度依然比较局限,没有脱离以前安全教育的影响,并且所针对的人群很狭窄,说服力不是很强。虽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却又停留在实验报告、研讨会论文集、甚至谈话对话集的肤浅层面;虽然这些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由于缺乏深刻性、系统性,所以未能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来构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更形象更贴切地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进行理论上的全方位探索。

第二,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没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教学模式,也没有比较有效的案例分析。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理论性很强,缺乏现实的操作性,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在高校大力提倡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没有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缺乏切身学生实际的实践操作。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校园文化中也难以见到对生命观有正确引导的内容和安排。在家庭、社会中更难看见生命教育的实施。

3 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分析

第一,真正认知生命,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是我们要对生命有深刻认识。如何才能更真实的认识自己的生命,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意识,生命存在具有基础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要将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其次还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绝非是人存在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的意义。生命作为人的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及意义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有关人的论述将是空谈。所以,人不仅是生命本体的存在,更意味着生命精神意义层面的存在。这是教育工作者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真正的生命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经验世界,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本体所拥有的基本意义和尊严,最大意义的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及生命精神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第二,建设具有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保证。生命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等的作用,使之形成一支生命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并确保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之间有效的协作和配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相依存又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互相的交往过程中来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个自身缺乏正确生命教育观的教师不可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上的沟通,即使在课堂上对生命知识是多么的口若悬河,而学生课下依旧我行我素,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最终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但又绝不仅是一门课程,它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价值追求。它既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为促进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开展的。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生命教育课程应该融入关于生命、生命价值的知识,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应该配以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让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科学系统地了解生命,明确生命的责任、意义和价值。当然,理论是长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丰富自己的生命涵养,拥有正确的生命认识和态度。

第四,开展生命实践活动,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行动的教育感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绝大多数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多尝试生命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感受。观看优秀的人生题材影片,关爱老年人,献血,看望生病的朋友,这些都是很简单却很实际的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从课堂拿到生活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命价值。在这个领域很有教育意义的临终关怀可以很好的解释生命的存在意义,人的生命在拥有时,我们很少感到珍惜,也很少感受的生命的力量,而只要在特地的情景下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真实生命存在的意义,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活出有价值,有希望,有朝气的人生。

4 结束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这一代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他们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压力,多关心当代大学生是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职责,大学生生命教育正是基于现实的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特点、性格脉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认识,拓展生命真正的内涵,让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努力追寻生命更高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0.

[2]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3]万玉.关注生命[D].开封:河南大学,2003.

篇13

近些年来,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台湾地区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在2001年“生命教育年”后由高中及初中推广到大学的,大陆地区在2003年召开了“预防高校大学生自杀专题会议”,“算是大陆有史以来第一次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1]。同年高锦泉发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2],是大陆地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本专题论文。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并在最近几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生命教育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公布实施表明,“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必将掀起新一轮热潮,所以对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专著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著较少,通过检索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发现,只有8本这方面的专著。另外,还有部分专著是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谈生命教育的,加上这部分,专著的总数也不超过20本。这其中梅萍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4]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他的像欧巧云[5]、张旭东[6]、吴伟花[7]等人的专著也有一定影响力。此外,有些学者在其著作中也有许多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8]、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9]、何仁富的《生命教育引论》[10]等。

从期刊来看(参见表1和图1),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的搜索,直到2003年才出现了以大学生生命教育或高校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文献。之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文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1年,八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已达950多篇,仅2011年就新增相关文献243篇。在文献数量增长的同时,文献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其中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文献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但增长速度还远落后于普通文献的增长。目前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数只占全部文献总数的11%,所占比例仍旧偏低。

表1 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文献统计表

图1 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文献增长趋势图

由上可知,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的成果却很丰富。这其中,既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探讨,也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原则、内容和体系构建的研究;既有对生命教育实施现状的剖析,也有对实施途径的探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查到的文献中,高锦泉是最早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即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维护自然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11]。

赖雪芬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12]。这种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内涵: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

张国民则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具体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可以界定为“以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帮助与指导大学生树立生命意识,认识生命意义,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和过程”[13]。其内涵包括教育的方向性、教育的过程性和教育的目的性三方面。

王建林、党刘栓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大学生为生命教育的受体,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和人本性教育,传授生命的本质、特征、属性、发展规律、意义、价值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14]。

由上可知,虽然学术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表述,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一般都主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认识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