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舞蹈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舞蹈教案

篇1

知识目标:学会这个幼儿舞蹈

2.

技能目标:训练胯的柔韧性

3.

感情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幼儿舞蹈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部分幼儿舞蹈

三、教材分析:

《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

四、教学重点难点:

对脚盘坐压胯

旁开腿压胯

五、教学准备:

音乐,练功服

教学活动:

开始部分:

1.整队,点名,师生问好

2.检查出勤率

3.检查仪容仪表

中间部分:

一、基本功:1.热身

2.腿的练习

3.腰的练习

4.胯的练习

二、幼儿舞蹈部分:1.复习幼儿舞蹈《吹泡泡》《月儿》2.新课《蜗牛》

做法:

准备位置:身向一点,对脚盘坐,双手抓脚弓处

准备音乐:

(1)1-8保持准备姿势

第一段

(1)

1-2对脚盘坐压胯

3-4还原

5-8重复(1)1-4动作

(2)

1-2右手空握拳提腕至上

3-4落手还原

5-8重复(2)1-4动作

(3)

1-4双手落至头上,食指做出触角状

5-8掌心向前落手还原

(4)

1-4旁开腿勾脚,

第二段

(5)

1-2旁开腿压胯

3-4还原

5-8重复(5)1-4动作

(6)

1-2右手空握拳提腕至上

3-4落手还原

5-8反面重复(2)1-4动作

(7)

1-4双手落至头上,食指做出触角状

5-8掌心向前落手还原

(8)

1-4对脚盘坐,双手抓脚弓处

第三段

(9)-(11)重复(1)-(3)动作

(12)

1-2右手空握拳提腕至上

3-4重复(12)1-2反面动作,右手保持舞姿

5-7双手落至头上,食指做出触角状

四、二年级内容

二年级面临实习,上课内容仍以幼儿舞蹈创编为主

五、就业指导

幼儿舞蹈对学生以后的实习就业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勤加练习

结束部分

篇2

3、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师:同学们,周末就快到了,听说现在“云南大剧院”正在上演精彩的民族舞蹈展演,咱们云南可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也是民族文化孕育的摇篮,想必大家对这场表演很感兴趣吧,刚好现在老师找到了几张观看的门票,心动不如行动,就让我们赶快出发,一起去看看这场别开生面的云南民族舞蹈演出吧!(板书课题:云南民族舞蹈展演)。

(二)教师引路、学生展示

1、复习旧知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云南大剧院门口(课件出示图片)。哇,来看表演的人还真多,你看这里有个小小的通知:请各位拿到门票的参观者先通过一个小小的挑战才能顺利观看比赛。咱们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共同参与挑战吧!如何分组

A师:先来看看挑战规则(出示课件)哦,原来是“你能写多少”。要求小组内的同学配合在一分钟之内把你们所知道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名称写在桌上的题板上。一分钟后我们根据各组所写的名字个数摆上奖品。准备好了吗?记时开始!

B记时一分钟写民族名称。

C交流。

师:你们这个小组写出了哪几个?把题板拿起来,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听!

D小结:咱们的家乡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课件示)而且这些好客大方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舞蹈资源,舞姿优美,风格多样,是云南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2、教师引路

A师:既然闯过了第一关就让我们来好好欣赏一下精彩的民族舞蹈表演吧!(出示视频)红河哈尼族烟盒舞一个小段

正如我们看到的,各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课前我也对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常识做了了解,同学们想看看吗?下面就以刚才欣赏到的哈尼族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一下我收集到的讯息吧!注意听我是怎么介绍的,一会儿你也学着我的方法来试试。

3、教师小结

了解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应当从它与众不同之处入手,这样能帮你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到该民族舞蹈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同学们可以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的民族舞蹈知识和自己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并做个整理、归纳,选出一个了解的最为全面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了说的更完整、更具体,你可以模仿老师介绍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做调整,咱们一会儿每组派一个代表从一个民族舞蹈的姿势、流传地、有关传说、舞蹈分类、特点等方面来展示交流的成果。(课件提示要求)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整理归纳

4、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先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汇报一下,小组代表可以带上课前准备的材料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说的不完整的地方其他组员也可以帮他补充一下。

学生分组汇报增加趣味性、减少时间

教师提问点拨

(三)、游戏闯关、积累运用

大家课前准备得真充分,对云南的几个特点鲜明的少数民族舞蹈做了详尽的了解与介绍,那下边的闯关小游戏一定难不倒你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大显身手吧!

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A“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请大家仔细观看大屏幕中的图片,然后猜猜他(她)属于哪个民族?他们所展示的是什么舞蹈?(课件出示要求)

请各小组进行抢答比赛,回答正确的可获得一个民族展示品,如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可由其他组员纠正、补充,如还是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可由其他组补充、纠正。来快睁开你的大眼睛仔细看看大屏幕。

B课件出示图片展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舞蹈深入介绍的度

C小结。

师:大家真是太厉害了,对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了解的全面、细致!让我们乘胜追击,进入下一个闯关小游戏!

2、真真假假

A师:第二关“真真假假”。大家可要听仔细喽!这是一道抢答题,每听完一个题目,小组成员可相互讨论判断是真还是假,如果是假的,那真的又是怎样的呢?然后派一人起来抢答。在最短时间内站起来并回答正确的一组也可获得一个民族饰品。赶快竖起你的耳朵仔细听题吧!

B学生抢答。

3、欣赏了这些姿态优美、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呀,云南不愧被誉为“歌舞之乡”,它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步入云南,你如步入深邃而悠远的历史文化长廊;步入云南,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艺术殿堂。在云南各民族琳琅满目的艺术门类中,云南民族舞蹈艺术,丰富多彩,质朴绚丽,蔚为壮观,早已闻名于世。(板书:丰富多彩、质朴绚丽、蔚为壮观)难怪我们都沉醉了,陶醉在这歌的世界,陶醉在这舞的海洋,这个大舞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怪不得你们都舍不得走了呢!

(四)总结升华、交流鉴赏

师:看得出大家今天对云南民族舞蹈一定还有些意犹未尽,那么下课后大家就去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文化知识,并加以整理,制作一份精美的《云南民族小报》,课后咱们还可以相互借鉴,一起交流这些有趣的知识。

一、板书设计

云南民族舞蹈展演

篇3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篇4

1.1.2分析学情。分析学生自身学习方法、兴趣及成绩等方面的特点,包括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的设计与理念产。

1.1.3分析教学目标。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提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将他的理论结合到我国实际的教学上来,新课程目标将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的教学目标,它展现了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充分理解这种三维教学目标对做好导学案十分必要。

1.1.4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是一门学科中的核心知识,难点则是指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难点与重点不一定是重叠的,也不全是各自独立的,而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难点也不尽相同,在通常状况下,教师会着力于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这里要注意重点的分散,让学生易于接受,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突破重点,对于教学难点,要认真分析学生之间的落差距离,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

1.2整体高中物理教材的准备。首先要知道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在于注重基础性,它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衔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物理学基础知识技能与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2.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应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快速的引导学生进入有计划的、目标明确的学习状态中,同时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来调动起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2.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组织、引导与督促的作用,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及问题,实现少教多学的目的,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

2.3强化学生思考的引导。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学生已掌握与未掌握的知识,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讨论与交流过后仍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认真详细的讲解,同时要掌握好所讲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学生经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一起讨论、分析、交流并设计出一些相对应的问题,一步步引导着学生自己来进行分析与思考,最后寻得解决的措施,不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扎实,在这一过程中,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5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①。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②。这种学习方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核心就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现在若干个任务当中,使学生通过对任务解决的过程,掌握理解新的知识点,并且学会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对教学或工作目标的任务分解(化成若干个中小任务)和情境的创设,师生互动开展学习。在设计项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为主体”。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兴趣热点等特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任务设计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本专业的职业要求,要构建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与技能上,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3)任务的设计要难度适中。如果任务的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那么既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任务的难度过低,则会影响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施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要求把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经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常见教学步骤可以分为:完成任务——任务评价——明确任务——设置任务如在进行《道路因素与交通安全》一章的教学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设置任务。这是教师备课时的重点工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任务。任务设置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阶段:明确任务。教师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完成任务的思路。在上本章课程之间,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交通事故案例,对于分析交通事故的成因和探讨如何解决交通安全问题非常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自己的想法,只是有些想法过于简单,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研究。教师在完成理论讲解后,要指点学生进一步地明确任务,形成以下教学过程:

1.(任务一)我们身边的事故多发点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道路是按照国家规范设计的还会出现事故多发点?

2.(任务二)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什么类型的交通事故?涉及的知识点: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道路交叉口等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篇6

高职舞蹈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急需型人才,传播大众文化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艺术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相对于现实的艺术市场、大众需求来说,已明显出现滞后、脱节现象,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与高职舞蹈传统的教学观念、灌输式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艺术学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结合高职舞蹈的教学经验,笔者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舞蹈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促进教师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效能。

2.案例是专业素质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3.案例是舞蹈教学理论的基础。一个典型案例能从某一方面反映舞蹈实践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关键的、教师一人无法演绎的理论与技术环节,避免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偏差。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成功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花大力气来收集相关材料,选择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适合性:案例的运用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改变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明确了案例使用的目的之后,教师就要紧紧围绕理论知识点来选择案例,切忌不要就例子而讲例子,案例教学是系统的、理论的,不是零散的、破碎的,所以要选择适合理论知识系统化教学和记忆的案例。

真实性:案例是关于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论中得出的事实来替代。案例蕴含了舞蹈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问题性。案例的可贵在于它的真实性,案例教学是生命也源于案例的真实性。

典型性:教师要选择能反映问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性,能够适应具体教学环节需要的案例。例如:讲授古典舞的种类与特点这个问题时,可以根据古典舞所体现的不同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电影《十面埋伏》里的舞蹈。

时新性:高职舞蹈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材老化问题。面对出版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不能局限在教材上,要注意选择的多渠道,注意案例的时新性,否则这些案例的选择就是陈旧数据的叠加,无法给学生鲜活的信息。

全面性:在案例选择过程中,要顾及到教材以外的素材,如讲“舞剧”可让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整理案例,使学生快速、高效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可以采用国外的案例,如:西班牙大型现代舞剧《卡门》等。

2.学生的课前准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搜集和整理的案例,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案例的研究过程中来。课前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与媒体来搜集案例,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来分析并表演案例。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包括案例的课堂展示、讲解、评析和总结四部分。在舞蹈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与所讲舞蹈的特点与作用等方面的知识相配合的案例。这类案例要求精简而所演示的内容有很强的切合性;二是舞蹈教材以外的且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名家的舞蹈演出录像及东方卫视“舞林大会”等节目的案例。

课堂案例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利于学生在学习时能主动表达见解,积极思考问题,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同时对于安全材料要进行组织与编排,使得案例教学能够围绕主题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舞蹈录像《千手观音》的案例讲解为例:

(1)案例的课堂展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张继刚的《千手观音》录像实况。教师对案例的介绍、说明要简明扼要,学生通过声像接受教师传递的有效信息,在案例的展示过程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便于学生进行思考。

(2)案例的课堂讲解。学生对案例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讲解:“以听节拍并按节拍准确执行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规则,而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是听不到节拍的,但她们编导和老师创造了聋人舞者舞蹈的独特规则——呼吸,来达到整齐划一的完美表演。在整个舞蹈动作的手语指挥中,手语老师一直都在跳着几乎和演员们一样的动作:伸手呼气,收手吸气。你会惊叹演员的动作整齐划一,惊叹手语老师和演员的步调统一。老师和演员们通过呼吸这一规则来达到动作的一致。我们能听到节拍,就应该表演得更加努力,更加成功。”

(3)案例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要跳出个案分析的圈子而上升到与理论的结合或者共同规律的总结。可以针对《千手观音》中的音乐的协调,还可以分析舞台色彩与演员着装色彩的寓意等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4)案例的总结分析。结合课程讲授,教师对讲授的舞蹈知识进行归纳,学生对案例的作用环节进行总结,并在课后进一步练习,教师通过课后模仿与练习,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课后总结一般包括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考虑到高职舞蹈课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案例的介绍尽量使用多媒体,多媒体鲜活和生动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氛围。

篇7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篇8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目标,集中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二、组织领导

大队成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XXX大队长任组长,大队其他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中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X副大队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督导检查。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公路营运车辆的安全管理。“五一”节前,各(科)室中队要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突出客运企业、客运车辆、客车驾驶人这三个重点,加强对公路营运客运安全管理。督促辖区客运企业对9座以上大中型客运车辆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技术检查,特别是对车辆的制动、方向、轮胎等部位要严格检查,检查结果要由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业主签字,做到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排除,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坚决不允许从事客运。(责任单位:各(科)室中队)

2、严格大、中型客运车辆驾驶人的资格审查。对交通违法记满12分或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客车驾驶人,在按规定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前,一律不得驾驶车辆,坚决把事故隐患消除在上路之前。(责任单位:车管科)

3、认真排查整治危险路段。各(科)室中队要切实吸取“4.11”交通事故深刻教训,对辖区道路临崖、傍水、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路面损坏以及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标志、标线不全危及交通安全的路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排查情况要在29日前书面报送秩序科,秩序科要立即书面报告市政府,同时提请有关部门尽快整改到位。确实一时难以整改的,应提请政府采取临时应急措施,设立明显的提示或警告标牌,增加人力维护和监管,责任单位安排警力,严加防范,确保安全。(责任单位:各(科)室中队)

篇9

篇10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学案的编写。在编写学案的时候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目标性原则。即学案的编写要严格地根据课标的要求来进行,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整体性原则。即学案的编写必须考虑到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以利于他们的预习、学习和复习为原则;

第三、层次性原则。即学案的编写一定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要用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同时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整体框架:

【课标要求】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导学求思】自然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书中淘金】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双基训练】设计3-5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范例剖析】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思悟小结】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尖子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三、“学案”的形成过程

(一)在集体备课时(单独分配任务、大体研讨内容)[第一次集体备课]

(二)第一次个性化备课:

主备人在平时认真备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然后交给备课组长、学科负责人检查。

(三)第二次集体备课和第二次个性化备课:

在集体备课活动时,集体讨论并修改完善通案和个案。

(四)第三次个性化备课:

上课应用前,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案和个案,在上课后进行课后反馈的书写。

(五)装订上交:

每周五按上课次序装订,由备课组长上交到教导处。

(六)检查评比:

由备课组长检查通案的数量、个案的质量,并写好检查记录和总结。

(七)整理归档:

形成个人管理档案袋(将个人备课归入个人档案袋)和教务管理档案袋(将集体备课记录、通案备课检查、评比记录等归入教导处管理档案袋)

四、“学案”的使用要求

由于“学案”的编制还不是很完善,并且课堂态势也不断变化,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一)自主探究。依据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内容,但“学案”中问题不一定全部解决,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三)巩固练习。“学案”中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应注意多做案例、多设疑,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评讲时教师围绕学生疑难点、重点、关键点提问、追问、反问。

五、“学案”实施效果

(一)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具体内容。

(二)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篇11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全国比较盛行的模式,它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应该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学校物理组根据物理学案设计的特点,参照我们学校提出的四步教学法,规定了我们物理组学案导学模式的流程为:课前预习导学——课内交流学情——师生学习研讨——课内拓展训练。我们称之为“新四步教学法”。

一、课前预习导学

指导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我们编制导学案的课前“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这一块内容是我们学校物理导学案的一个重要特色,课前预习环节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编写几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广泛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我们抓住这一可利用的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比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的蒸发这一课时,我们就编制了这样的预习目标:1、什么是蒸发?你能观察到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2、刚洗好的衣服应该怎样晾晒才能干得快?为什么要这样做?3、你认为夏天扇电扇为什么凉快?猜一猜如果給一只温度计扇电扇他会凉快吗?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对这些题目进行思考,同时对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感,课堂就不容易开小差。

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过低,学生简单阅读课本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激发理性思维,进入不到物理研究的方法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认知能力就得不到训练。如果预习目标过高,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长期下来,影响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或对课堂产生依赖性,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上课的前天晚上,教师提前下发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把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案上所设计的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完成学案上“预习目标”部分。

二、课内交流学情

课内交流学情是一节物理课的第二个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导学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入新课后,激发学生讨论交流“预习目标”部分的有关题目,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本小组关于“预习目标”部分题目的理解。这一环节在教学导案上没有体现,学生还是依据学案上“预习目标”部分进行交流讨论

三、师生学习研讨

师生学习研讨是一节物理课的第三个环节,它是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要求,把学生所出现的问题,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进行疑难分析。教师一般采取设疑、点拔、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一般不采取直接讲解,不把结果告诉学生。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一定由学生自已完成。这一环节中对应导学案中的是“知识体系”部分.这一部分导学案的编写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理所当然的应具备课堂笔记的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将《课标》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罗列下来。但不必完整,可将要记忆的部分空缺。在学生经历探究、交流、归纳后完善这些空格。既对所学知识做了实时巩固,又记好了课堂笔记。比如在学习蒸发和沸腾这一课时时,我们编写了以下这个表格:

2.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根据需要对科学探究过程做出“学法指导”。比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我们在导学案中是这样处理的:

(1)猜想与假设:与同学讨论,你还知道影响水分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吗?

(2)设计实验:我们应当采用法来进行实验探究

A.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速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和保持不变。

B. 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和保持不变。

C. 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控制和保持不变。

(3)进行实验: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4)归纳与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 ;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

这样导学案中“知识体系”部分以知识点总结或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填写知识点总结表格或实验报告的时候掌握了重点知识或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操作中强化了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

四、课内拓展训练

课内拓展训练是通过导学案设计一些典型题目训练检测学生对疑难问题掌握情况,它对应的是导学案上的“课内检测”部分。在设计这一部分时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问题:

1、题目要“少而精”。课内检测要有时效性。即当堂练习,当堂讲评。我们的经验是每节课至多余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师生进行“课内检测”。老师在编写巩固题的时候要精挑细选那些有代表性的题型,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帮助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巩固题应难易恰当。课内检测既是一个检测环节,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是一个提高学生自信的环节。学生经历短暂一节课的学习,知识掌握不可能十分牢固和变通,此时不宜采用难度过大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延长处理时间,如若处理不当更会挫伤学生的信心。

篇12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还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思考,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导学案的组成

一般来说,导学案设置如下八个环节:

(一)信息和评价区

(二)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和学情分析。

1.使用说明:明确课前自学的内容,自学所用的时间(约15分钟),A、B、C三层学生分别要完成的题目及使用要求;2.学法指导:对自主学习的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如何自学,何时完成导学案;3.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等。

(三)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要按新课程三维目标准确设定;2.展示学习目标,体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位一体;3.老师对目标的解析要具体,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注意;4.整节课都围绕目标达成展开;5.既要重视既定目标的达成,又要注重生成目标的生成和挖掘,这些都取决于老师的判断、理解和技巧。

(四)自主学习。“自学指导”指导的是方法、思路,在自学过程中掌握一种能力。将基础知识设计成问题导学形式,引导学生梳理、理解;课本难度较大的地方要分解、细化,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便于学生自学。

(五)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内容的设计原则:题目设置注重能力培养,纯知识性题目不设计,在课本上能直接找出答案的题目少设计,不需要讨论的题目不设计,克服多而杂的问题;多设计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多联系生活实际。

(六)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依据课本又走出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训练的题目在课本是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的,这就促使学生们查找相关的资料,经过不断的筛选、鉴别、比较,最终才得出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完善满意的答案。这一过程的完成,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课堂检测。课堂检测题的编写要求:1.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2.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学困生要及时辅导跟进。

(八)学后反思。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感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填写“学后反思”,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导学案上应该有留白处,让师生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写下生成的知识点。

四、导学案的使用

(一)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2.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因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3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