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计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主观因素
一个具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可以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相反,一个审计人员的素质若是不高,也可以大大的提高审计的风险。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首先要对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掌握应有的处理审计工作的能力,另外,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显得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致使在工作中对于审计的某些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有效的处理。我国的事业单位中的某些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也存在着问题,工作不认真不积极,敷衍了事,以致于忽略了审计活动中的很多问题,另外,某些审计人员如果违反规定,做出一些不合乎法律规定的事情,会大大的提高审计的风险。被审计方的态度,也是影响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很多单位都不愿意审计,使审计工作实施起来非常的困难,进而提高了事业单位审计的风险。
二、事业单位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审计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机制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的风险,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就如何建立审计风险评估机制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并且对有关审计风险的环境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从而建立起审计方案的初稿;其次,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需要对与单位运营有关的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的相关信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且依据这些信息数据,做出一个相关的计划书,计划书拟好之后,将其移交至事业单位的审计委员处,审计委员对这份计划书进行一个合理的评判;再次,如果审计委员认为审计人员所制定的计划书合理有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及科学性,那么需要将计划书交回给审计人员,要求审计人员依据计划书来进行具体的工作,审计人员要对计划书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做好记录,并且记录要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在充分的了解了计划书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审计计划进行完善,使计划书能够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二)提高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前面已经提到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审计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审计人员需要对与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处理审计工作的相关问题打好基础。由于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审计活动的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审计人员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紧跟时展的潮流,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积累丰富的处理审计风险的知识,才能有效的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我国已经颁布了与审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时需要遵守的相关规定,所以,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需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确保自己的每一项审计活动都是符合法律法规的,确保自己没有违反法律的行为的出现,不徇私枉法。其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事业单位相关的审计行动准则为依据,事业单位建立的审计行动准则要符合实际需要,确保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规范的约束。由于审计的行动准则是根据审计人员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得来的,所以其对于审计人员工作的指导性非常强,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借鉴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使自己的审计工作更加的合理有效,进而提高自己的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最后,一个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帮助审计人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求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工作当中保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依法办事,坚决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明确告知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确保审计人员积极认真的进行审计工作。
篇2
我国目前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在内控审计指引的带领下逐步走了方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数量逐年增加,然而许多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不统一,审计机构在进行内控审计时的依据也有许多差别,这都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依据不统一
不同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评价时,选择的主要评价依据存在差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是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评价时比较集中的选择,也有的审计机构运用其他准则作为评价依据,另外,上市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有较大不同,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等一些其他类型的报告。
(二)审计机构未建立与我国配套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指引主要表述的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一些内容与要求,它只是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指明了初步方向,并没有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制审计评价体系,但是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时,面对的对象会是各种类型的公司,因此审计机构应当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真正匹配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
(三)审计机构人员审计评价能力不足
审计机构人员的审计评价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发展及其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依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多数审计机构人员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比较?T乏,对于许多理论的理解较为模糊与片面。另外,由于相关工作经验也比较少,大多数审计人员尚没能具备良好的评价能力。
(四)审计评价结论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结束之后,审计机构会出具最终评价结论,并对所发现的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这无论是对企业的后续改进还是对审计机构相关经验总结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而目前的状况是,审计机构所提出的一些改进意见,通常只是将其通知被审计部门,相关内外监管部门往往对其后期改进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入,没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改进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审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结论的利用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对审计评价结论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整理与提炼。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评价依据
政府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情况的观察,确定最适合我国企业目前状况的评价标准,发挥其引领作用,尽快将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相关政策统一起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供审计机构参照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依据,规定审计机构必须在同样的评价依据下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不再容许自行选择。各审计机构评价依据的统一,能够很大程度上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起到规范作用,使得审计评价结论也就更加具备可比性,更加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的了解与比较,进行投资、信贷决策。
(二)审计机构应建立起与我国配套的评价体系
审计机构在建立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时也可以从这五要素开始着手,在各要素之下,确定更加详细的具体因素,并为各因素选取指标、赋予权重。总之,审计机构要建立起来的体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该体系必须要有严格的层次划分,且各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评价依据都要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其次,该体系一定要科学,要符合我国的制度特点、客观实际情况,无论是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还是相关指标的选择上,都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政策的要求相符合,也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制度背景特点,做到客观可信、切合实际、科学合理。最后,该体系要具备实际可操作的特点,要尽量寻找那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标准与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高效率进行。
(三)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其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积极去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再教育,要经常与一些内部控制审计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力和相应工作能力。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对其员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指导,对其职业道德也要进行教育与提升,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制度,以此来防范内部控制审计经验较为丰富的人才流失,同时对审计经验较为缺乏的员工可以起到较好的督促与引导作用
(四)充分利用审计评价结论
篇3
一、建筑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做法
在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过程中,积极探索全过程跟踪审计新的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对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和施工单位充分沟通,确保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全过程跟踪审计重要性认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才有成效。在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前期,集团公司召集全体内审人员对全过程跟踪审计项目进行讨论,统一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对集团公司及子公司改善项目投资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性;确定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对象、范围、重点和难点,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方法和时间要求;对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方案进行认真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理解;在思想上为全过程跟踪审计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精心组织,拟定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方案。重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组织内审人员对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重要性讨论过程中,发挥全体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对全过程跟踪审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综合讨论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经集团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主要领导批准后执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方案是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规范性文件,方案明确审计范围与对象,审计方法,审计中介机构选择办法,审计费用结算及支付方式,组织、协调和监督。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按实施方案进行,配合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按方案开展工作,有的放矢,确保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
(三)精选中介,提高审计工作执行力。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委托招标机构对工程跟踪、决算审计进行公开招标。招标文件经招标机构、审计部共同修改,确认后对外公开。
(四)关注过程,确保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关键是审计人员参与项目全过程。从购进土地开始,审计人员参与项目立项论证、图纸设计、施工和设备招投标过程,参加有关业务会议,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特别是在施工阶段,要求中介机构委派具有相应资质和从业经验的审计人员驻点工程现场;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更换具有相应资质的审计人员;审计部每月定期派人深入审计现场,检查现场审计情况;审计人员每月向法规审计部书面报告审计情况。检查结果和书面报告等作为对中介机构审计费用支付依据之一,并作为要求更换审计人员和中介审计机构的依据。加强审计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确保编制审计报告质量。
(五)沟通协调,确保全过程跟踪审计顺利进行。在全过程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协调一致,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请求解决;及时传递相关信息,请业务部门人员参加审计会议,共同分析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建议。项目审核结束后,要求施工单位或业务单位核对人员及时在审计定案表上签字确认,审计人员及时报送审计报告,结束项目审计工作。
二、建筑工程项目中全过程审计的重要内容
1、工程收入确认的审计
根据建设合同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建设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计算,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目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由于受客观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建设合同会计准则的要求计算收入,具体表现在:
(1)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较低,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者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更充分地得到实惠和利益等目的,可能操纵收益多计收入;有的为了以长远打算,将当期完成的工作量隐瞒不报留在下期再报,造成人为的少计收入,或待工程决算以后再冲回或再计收入,
(2)建设单位或业住按形象进度审定的工程量不及时和不准确(仅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参考依据)。
(3)与建设单位或业主工程决算审定严重滞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由工程项目的工程预算员编制工程形象进度预算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2、工程成本确认的审计。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过程中搞好成本控制,达到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目的,是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特别重要的环节,对施工过程中成本审计主要通过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等构成成本的各要素审查,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和建议。
3、安全、质量、工期的审查,审查施工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拖延工期,拖延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办理了工期延期签证,是否存在只抓进度而放松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有无违规操作而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造成经济损失。
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几点经验总结
1、领导重视是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前提。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审批审计工作方案,并明确纪律,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协调解决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对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重视,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篇4
往来款项是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工作也是财务报告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有效的往来款项审计程序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于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往来款项审计的重要意义
往来款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应收、应付款项及预收、预付款项。它不但是企业流动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流动资产主要的项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主要核算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即销售行为,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则主要核算企业的采购行为,其他应收款及其他应付款则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之外的往来款项,如工程设备款、费用、质量保证金、赔款、罚款等。在审计中经常会遇到往来款项的问题,如:企业往来款项对账不及时,账务处理不规范,利用往来款项调节利润、进行舞弊,不定期进行清理等。因此,科学、有效并认真的进行往来款项的审计工作对于提高资金利用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维护购销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往来款项的审计程序
确定错综复杂的往来款项的审计程序,有利于完成对往来科目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与分摊的认定,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是每个作为审计的人员应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此,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企业往来款项的审计应遵循以下程序。
1.核对被审计单位期初余额与上年度审计期末余额是否一致,将被审计单位的期初余额录入往来款项审计工作底稿中。如被审计单位期初余额与上年度审计期末余额有不相符事项,首先看是否存在重分类或账项调整,如果存在调整事项则调整后金额应与上年度审计期末余额一致,如果还不一致就需要向被审计单位询问原因并进行记录,经过与企业协商后做出是否调整的决定。达成一致后将被审计单位的期初余额录入往来款项审计工作底稿中。
2.对企业往来款项在本审计年度内的发生额进行复核。(1)应收账款。复核应收账款借方累计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是否配比,并将当期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与管理层考核指标比较,如存在差异应查明原因;对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进行整体分析,将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与银行存款中相应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进行核对分析,以发现应收账款的回收中货币资金流入总额;将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中结转应收票据的部分与应收票据借方发生额进行对比分析,核实应收票据来源及背书、贴现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通过(特定)关联方虚构交易;分析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中结转其他资产、通过债务重组转出的部分,复核是否存在将虚构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转入实物资产、其他往来或通过债务重组核销确认非经营性损失。(2)应付账款。对应付账款借方发生额与货币资金流出、应付票据贷方发生额等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为虚增利润而虚构采购交易产生的应付账款、关联循环交易产生的应付账款、为贸易融资进行的三方虚拟交易产生的应付融资款及将虚构的长期挂账应付账款作为无需支付款项转入营业外收入的可能。
3.复核企业往来款项账龄划分区间是否正确,评价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适当。获取或编制往来款项账龄分析表,资产类往来款项按其借方累计发生额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账龄划分,负债类往来款项按其贷方累计发生额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账龄划分,测试企业往来款项账龄计算是否准确,尤其针对应收及预付款项,不同的账龄计提坏账准备金额不同,而坏账准备又会对企业的利润总额产生影响,增加了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取得或编制坏账准备计算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坏账准备总账、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一致,并将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准备本期计提数与资产减值损失相应明细项目的发生额核对是否相符,检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取得书面报告等证明文件,评价计提坏账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方法,其计算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抽查凭证。抽查凭证是审计最基础也是必备环节,对企业凭证进行抽查主要关注企业所做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有跨期(年)现象,发票抬头是否有误,授权、财务签字是否完整,发票金额与记账凭证金额是否一致,附件是否完整正确等。针对往来款项的凭证抽查尤其关注大额有异常的借贷方向的发生额,进行具体分析:(1)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借方主要对应主营业务收入,因此可以结合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抽查,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所附原始凭证是否有销售发票、出库单,记账期间是否正确;应收账款的贷方主要对应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因此主要检查所附原始凭证是否有银行回单、银行承兑汇票、金额是否相符。(2)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贷方主要对应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可以结合进行抽查,主要关注所附原始凭证是否含有采购发票、入库单,入账期间是否正确;应付账款的借方主要对应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因此也主要检查所附原始凭证是否有银行回单、银行承兑汇票、金额是否相符。
5.对往来款项进行函证。向与被审计单位存在业务往来的企业发函,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从企业外部获取的证据比内部证据更有说服力,因此函证是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审计程序,对往来款项进行函证必不可少。询证函应由注册会计师直接收发,不得由被审计单位人员;被询证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函的,应要求被询证者寄回询证函原件;如果未能收到积极式函证回函,应当考虑与被询证者联系,要求对方作出回应或再次寄发询证函;收到回函时应核对回函内容与被审计单位账面记录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分析不符事项的原因;根据往年经验,审计人员收到的回函一般较少,所以审计人员应提前做好替代测试,抽查有关原始凭证、提供支持性证据,尤其是针对较大的发生额要尤为关注,较小额的发生额审计人员可结合审计的重要性水平给予适当关注进行抽查。
6.对相关往来款项科目进行重分类调整。针对不同的款项性质,企业有可能放入不恰当的往来科目,如企业发生的技术提成费应放入其他应付款科目,而企业放入了应付账款科目,这是就涉及到了重分类调整;如企业预付的工程设备款期末需要重分类至其他非流动资产科目。针对往来款项期末余额为负数的明细科目也需要进行重分类调整,如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为负数的明细科目重分类调整至预付账款,预付账款期末余额为负数的明细科目重分类调整至应付账款,其他往来科目期末也需做类似的调整,即对于应收及预付款项,分析有贷方余额的项目,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重分类调整;对于应付及预收款项,分析有借方余额的项目,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重分类调整。在进行重分类调整之前,审计人员应先向自己的项目经理报告,之后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沟通协商,说明这么做的原因,并听取企业会计人员做出的解释以及对一些特殊事项的说明,以便于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审计处理进行再判断,最后在审计人员与会计人员沟通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作出合理调整。
四、结束语
对于往来款项的审计程序目前并没有成文的、详细的规定,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使用的审计程序也不相同,审计程序大都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总结探索出来的,科学、严谨、有效的审计程序可以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通读相关文献的情况下,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往来款项进行审计时应遵循的审计程序,以期为审计人员起到借鉴作用,使审计人员可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审计任务,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切实的发挥好外部监督作用。(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两者的概念和目的不同,决定了两者的内容也就不同。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静态的资产负债表、动态的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类项目的金额,进行相关联的比较计算出各类财务比率,从而分析总结出有意义的信息供决策者使用,重点在计算和分析。财务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经济业务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合法性、正确性、真实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重点在核实和监督,内容不同就要求两者在实际操作上使用的方法不同。财务分析的方法很多,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每种方法里又有很多分支。这些方法有些财务审计同样可以应用,有的财务审计人员却不会应用,或者应用后对财务审计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财务审计的方法是由取证方法和查账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方法在财务分析过程中都无法应用。
二、财务分析与财务审计的联系
两者的渊源相同,两者最初的渊源都是从会计实务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了企业所有者对企业了解的需求。两者的工作基础对象相同。财务分析和财务审计工作的基础对象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经营活动。但财务分析工作更注重财务会计核算结果的应用,丽财务审计更关心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保证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两者的服务对象基本一致,基本都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或所有权人,或是债权人,或是企业经营篦理者,他们与企业的资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工作人员都存在一定的责任风险。财务分析人员对其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也同样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有时会由于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财务凭证自身存在问题,而是财务分析人员和审计人员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也就存在了责任风险。
三、财务分析与财务审计的依存关系
篇6
一、会计监督概述
(一)会计监督的定义
会计监督实质上是指企业会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审计组织以及会计工作者,可依照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活动以及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以确保企业合法合规地经营。
(二)会计监督的主要意义
会计监督的作用,一是维护现有的财经法规,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检查,促使企业依照财经法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二是控制风险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同时使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决策、预算更具实际效果,进而帮助企业进行相关经营决策。
(三)会计监督的主要范围
一是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凭证等资料予以严格监督。二是对企业财产予以严格监督。三是对企业财务收支予以严格监督。四是对经济合同等活动予以严格监督。五是对企业成本费用予以严格监督。
二、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的观念淡薄
从中小企业的管理组织架构来看,企业所有权以及企业经营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通常来讲,如果参与决策的人员过少,决策活动的主观性就会大,决策人数与决策效果的科学性成反比。由于企业经营决策权过于集中,决策者难以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并且不愿执行内部控制。与此同时,管理者在选拔管理者时,往往会更中意迎合自己的人选,这一情况尤其体现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中。如此一来,管理者便能更好地牟取利益。除此之外,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采用家长制的管理形式。长此以往,企业逐渐形成无视相关制衡、监督以及授权等制度的氛围。
(二)企业财务制度缺失
从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来看,这些企业财务制度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稽核制度的缺失、验收制度的缺失、核算制度的缺失、牵制制度的缺失以及资产清查制度的缺失等方面。在财务制度存在缺失的情况下,会计工作无章可循,很难规范开展各项会计工作。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为减少费用开支,不设置专职的会计岗位,会计工作由其他部门员工兼职。
(三)会计监督执行不力
从目前我国现行会计监督制度来看,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不够严格,无法促使注册会计师依法严格履行审查职责,导致虚假的审计报告不断出现。在监督不力以及违法不究的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十分严重的失真现象。
三、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第一,会计工作者素质不高。从会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情况来看,仍有部分会计工作者无视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出现造假等不良行为,导致会计工作出现混乱。究其原因,一是会计领域的聘用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为降低开支,往往聘用一些不具备会计任职资格的人员,这就无法发挥会计监督的效果。二是会计工作者自身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失去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这也对会计监督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缺乏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从目前会计监督环境来看,会计人员的工作容易受到企业高管的影响,导致财务工作不能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究其原因,一是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会计工作者的升迁、奖惩均由高层管理人员所决定。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为牟取利益,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工作进行干预,导致会计工作者失去独立性,只能屈从领导意愿。二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聘用“内部人”担任会计。而这些内部人的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在执行会计任务时往往优先考虑企业以及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严格依照会计制度,导致会计监督从根本上失去意义。三是高层管理者没有对内部监督形成良好认识。中小企业通常规模不大,并且管理制度与大型企业相比也存在差距,这导致管理者难以对内部监督予以重视。一些企业决策者往往将精力用于日常的运营中,而忽视了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长此以往,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必将出现弱化问题。
第三,缺少内部审计机构。中小企业设置审计机构可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通常来讲,每个企业都应设置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但仍有部分中小企业缺少审计机构;一些企业虽设有审计机构,却缺少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导致审计机构成为摆设。缺少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使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进而加剧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
(二)外部因素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失去独立性、公正性。就目前社会监督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抢夺客户,一味迎合委托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甚至与委托人共同参与会计信息造假,为企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应以公正的立场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如果事务所过于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失去应有的公正性,就会失去监督意义。
第二,政府监督不力。相关政府部门是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力量。但从实际监督情况来看,政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体现在立法不足以及执法不力等方面。目前与会计监督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财务违法事件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这也加剧了财务违法行为的发生,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加强会计监督的策略
(一)从企业自身出发
第一,提高会计工作者职业素养。要想抑制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高会计工作者职业素质。企业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门槛,坚决不使用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大力引进会计理论知识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工作者,以此提升会计工作质量。二是对新入职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及时间可结合其担任的工作岗位情况进行安排。培训可邀请大专院校的财务会计方面的教授,向会计员工进行财务会计的理论培训;也可邀请行业优秀会计从业人员,向会计员工传授业务实操经验,以此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三是针对会计员工制定奖惩制度,对会计业务能力强且能严格遵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参与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给予严厉惩罚。
第二,创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企业不仅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监督制度来开展经营业务,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摸索最适合的监督形式。作为企业高管,应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也应加强对企业会计机构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使会计工作者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高管不得干预具体的财务会计工作,以此为会计员工合法履行会计职责提供保障。二是企业高管应加强对会计以及财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适应会计监督工作。
第三,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企业应将完善审计机构作为企业会计监督改革的重要举措,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范围,赋予审计机构应有的权力,细化审计内容。企业在设立审计机构时,应结合企业会计工作现状,完善审计机构的各项制度,保证内部监督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
(二)从社会环境出发
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作为注册会计师,应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对委托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法律责任。因此,应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监管。目前,国内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监督,二是行业监督。政府监督主要是依靠财政部、证监会以及审计署等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进行检查。行业监督主要是依靠协会组织对事务所进行检查。此外,可尝试设立司法机制,促使注册会计师自觉遵守司法制度,以此配合政府监督以及行业监督。
第二,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通常来讲,法律法规往往来源于实际实践经验总结。就会计监督法律来讲,应将《会计法》等法律条款进一步完善,以加快会计准则以及会计监督等制度的建设。同时,应保证会计法律的可操作性,并细化违法的处罚规定,加大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五、结语
本文对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督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进行考虑。从内部因素来看,造成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有三点,分别是会计工作者欠缺职业素养、监督环境较差以及缺少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从外部因素来看,造成会计监督受阻的原因有两点,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失去公正性以及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因此,本文基于内外部因素给出加强会计监督有效性的可行措施。提高会计工作者素养,邀请院校财经教授及行业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向会计员工传授会计工作经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审计机构的管理范围,并赋予审计机构应有的权力;加强企业高管对会计监督的正确认识,引导会计工作者依照法规履行会计职责;依靠政府力量以及协会组织,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为深圳市国丹健康医疗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7
篇8
工程签证单是基建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重要依据。所谓工程签证单通常是指在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现场出具的因设计或施工变更等原因造成的施工承包合同范围之外的工程量和单价的增减变动而要求建设单位予以认可的书面凭据,也有称之为工程联系单或设计施工变更单。 在基建工程施工中,建设规模、建筑物使用功能、装修标准等方面的改动会经常发生,加之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换代,建筑材料价格的浮动多变等因素,使得基建工程产生了大量的签证单,签证单涉及的费用也越来越多,有的特殊工程签证单的费用在工程总造价中的比重达到15%-20%,有的甚至达到了50%。因此,对工程签证单的审计已成为基建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一项基本内容。经过几年的审计工作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在审计签证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一、程序性审核。
所谓程序性审核就是从签证程序的合法、合规性角度来检验签证的真实性。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检验签证的真实性。一般签证书面材料中有业主驻工地代表、承包商、监理工程师的签字盖章。审计发现许多签证在签字过程中模仿笔迹、变相复印、其他人等多种形式。如审计中发现一个工程的签证,业主和承包商提供的签证复印件不一致,经过反复核实,发现部分签证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符,经向业主驻工地代表进行调查了解,承包商提供的签证上的签名系别人模仿他的笔迹签署的。所以,对签证审核时,首先要认定签名盖章、复印件的真实性。(二)检查签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如从签证有无相关单位盖章,印章是否伪造,复印件与原件是否一致等方面入手审核签证的合法性、有效性。笔者曾遇到一张关于基础开挖的签证,一幢两层砖混结构的学生宿舍楼的砖石基础挖土深度超过了5米,砖石基础也砌了5米多,这张签证有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代表和监理工程师三方签字。乍一看这张签证具备一张签证所必需具备的要素,但细看研究下,这张签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就很值得怀疑。首先从基坑开挖的施工技术要求来看,根据相关的施工技术要求,凡是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米必须召开专家论证会讨论确定施工方案,经查实这一步在竣工技术资料里面没有任何的反映,询问建设单位代表也不知道有这回事;再者就是砖石基础砌了5米多!(原设计为1.5米),从高度上来讲已经差不到有这层两层宿舍楼那么高了。从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来看,它的高宽比、稳定性等严重偏离了正常值,这张签证也没有设计单位的签字盖章,换句话来说它的结构安全性没有得到再次的验证或采取别的施工方法来保证它的安全性,进行可以充分地怀疑它的真实、合法及有效性。
二、实质性审核。
由于县级教育方面的工程建设项目较多,大多业主驻工地代表甚至法人代表在工程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局限性,所以,对于程序合法合规的签证,仍要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甄别:
(一)工程量审核法。对于工程量的签证,审核时必须到现场逐项丈量、计算,逐笔核实。特别是对装饰工程和附属工程的隐蔽部分应作为审核的重点。因为这两部分往往没有图纸或者图纸不很规范,而现场勘察又比较困难。对此,审核人员应在征得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破坏性检查,以核准工程量。现时现场实地查看也是核实与判断工程量及其费用合理与否的工程量审核方法之一,如某学校教学楼项目的二度运输签证:施工期间运输材料必经的桥梁跨塌施工材料无法直接运到施工现场,因而产生了二度搬运费用(从河一头搬到另一头然后再装车),据实地了解,在施工期间该河流的河水深度仅接近正常人的膝盖深,并且该河流的长度接近10米,该签证里面的一项签证为铝合金玻璃窗搬运费,一平方米35元,当地的散工一天的工钱大概为80元。试想下,一个工人在水深不过膝且长仅为10米的河流里一天(按工作8小时算)只能搬两平方多点的铝合金玻璃窗,显然与事实相差太远,这张签证里的其他材料的搬运费用也是如此。因而审计人员只要实地查看丈量分析就不难判断该如何处理这张签证了。
篇9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认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1)管理意识不积极的现状问题。近年来事业单位比较重视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但在很多时候仍然停留在制度及口号上,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单位领导层管理意识的不积极仍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管理意识不积极、不科学,造成财务管理从制度到执行都力度不足,单位内部人员参与管理的氛围也不够浓厚,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将财务管理质量进行真正提升。(2)财务管理流于形式。财务管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账房先生”的尴尬境地。虽然近年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不断深入?c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受到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意识偏差、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种种问题,而难以实现现代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及促进作用,从而造成比较普遍的重核算、轻管理;重资金、轻资产问题。(3)无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在新的会计制度及财务规则引导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该更加重视如应收账款管理、文物文化资产管理等方面,从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管理职能发挥,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总体质量。但在具体工作中,上述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与提高,管理混乱与粗糙僵化仍然比较突出,从而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转型及水平的提高。(4)监督的现状问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及层面非常广,如果仅仅依靠事后分析总结,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亡羊补牢的作用,但由于缺乏过程监督,难免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这也暴露了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都明显不足。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1、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意识。在新的会计制度及财务规则出台后,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升其决策支持作用与职能转变已然成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心,财务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意识上的转变仍然比较缓慢,以至于制度建设及人员队伍建设也存在滞后。提高财务管理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推进单位各项业务开展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明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自身特点,这样才能够避免盲目学习、照搬照抄,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进的正确道路及方法。
2、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化建设。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化建设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各环节及部门通力配合。笔者认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化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让科学预算编制成为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从而有效指导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科学预算编制应该推行零基础编制方法,以单位现在的工作内容及未来建设与业务开展需要作为预算编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杜绝部门间贫富差距的拉大,为新兴业务开展提供充足资金。其次,成本控制要以预算编制为基础,实现预算与成本的首尾呼应,增强资金管理的规范性与精细化程度,避免管理失控。固定资产管理也需按照预算编制严格执行,并加强从审批、购置、运输、入库、领用、报废回收等一系列环节的管控力度,避免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给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3、加强事业单位应收账款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收账款管理,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强化催缴制度并引入奖惩制度来提升工作人员应收账款催缴积极性,同时严格推行应收账款一对一档案跟踪记录制度,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对催缴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其次,要严格执行备用金制度,要在科学分析、合理化安排基础之上进行备用金定额确定,并对逾期3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报批与核销,在核销工作中要进行严格且真实的备查簿登记,以备查阅。
4、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而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我们更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风险管控,应该加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数据库,针对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加强诸如文物文化财务管理案例收集分析、应收账款历史管理案例收集分析等,并扩大数据收集范围,力求数据库数据的真实、可靠、有效。其次,针对上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和关键环节设置财务数据监控体系,实现24小时往来数据监控及安全等级评定,对于风险数据要及时发现及时分析,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应对措施,避免隐藏风险转变为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