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睡眠质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睡眠质量

篇1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常的睡眠时间和节律是反映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1]睡眠质量低会导致个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逻辑推理能力下降,疲劳、易怒或健忘等。研究发现:睡眠质量低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大学生睡眠质量越差,身心健康状况也就越差。[2]石文娟等报告广州大学生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8.6%,[3]杨秋月等人调查显示有30.1%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4]戚东桂等报道有52.0%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5]其中,失眠是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类型,[6]大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亟需改善。

本研究旨在调查现今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

一、 对象与方法

在某大学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43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18份,有效率为94.35%。男性被试206人,占49.3%;女性被试212人,占50.7%。大一到大四的被试分布比例为28.9%、25.8%、25.1%、20.1%。被试的平均年龄是20.03±2.00。

采用李建明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Self— Rating Scale of Sleep )[7]及自编访谈问卷。 共有10 个项目、5 级评分,评分愈高,说明睡眠问题愈严重。此量表最低分为10 分,最高分为50 分。用spss18.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常模比较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常模比较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觉醒不足、睡眠时间、早醒、服药情况、失眠后反应及总分上都与常模有显著差异。

2.大学生睡眠质量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不稳、早醒、失眠后反应及总分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服药情况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见表2。

3.大学生睡眠质量年级差异

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年级差异显著。表3显示各级大学生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觉醒不足、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失眠后反应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1.结果讨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除入睡困难、睡眠不稳和噩梦早醒3项外,均与常模有显著差异。与常模相比,大学生普遍感觉睡眠稍欠缺一些,睡眠时间稍短,自觉睡眠质量较低,在失眠后心情较差,易心烦气躁。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从学习阶段到社会阶段的转型,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诸多的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睡眠质量不理想。

与男生相比,女生自觉睡眠质量较差,睡眠相对不足,睡眠中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更易受失眠情绪的影响。王靖的研究也发现男生较女生的睡眠效率高,入睡快,睡眠时间长;而女生较男生在日间更容易困倦和精力不足。[8]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关,女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更敏感多虑而影响睡眠质量。

除睡眠时间、噩梦觉醒、服药情况3项外,大学生睡眠质量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与大一年级相比,大三、大四学生感觉睡眠稍欠一些,大四学生尤其感觉睡眠不足。在睡眠质量及觉醒方面,大一学生自觉睡眠质量较高,在白天时头脑清醒,觉醒程度较高,大四学生自觉睡眠质量低,在日间觉醒不足。大四学生出现入睡困难、睡后惊醒、醒后难于入睡的情况显著多于大一大二,失眠后反应也较大一大二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与高中阶段相比,学习压力相对减小,也已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大四学生除面临考试压力外,还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时代即将结束,即将走上社会,因而产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压力。

2.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睡眠环境

大学生多住集体宿舍,彼此间生活习惯不同,有的习惯早睡,有的习惯晚睡,对睡眠环境要求较高的学生会受宿舍灯光、声音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对宿舍环境不满的学生睡眠质量较差,环境因素影响睡眠者占68%。[9]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会在宿舍通宵上网、看电影,或熬夜赶论文等,作息时间不规律,会影响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睡眠质量;陈蓉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使用电脑高频率的群体比低频率的群体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睡眠时间相对较短,日常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对较重。宿舍周边嘈杂的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睡眠质量。[10]此外,访谈时学生均报告天气状况,例如南方夏季天气炎热,气温过高也严重地影响了睡眠质量。

(2)生活事件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家庭经济状况、就业问题等日常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有密切联系。大四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大一大二学生差,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相处四年的同学要面临分离、恋人分手、就业压力、适应职场等的压力等等。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其睡眠质量越差。[11]由生活事件诱发的焦虑、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3)个体自身因素

情绪状态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例如临近考试时的紧张、失恋时的痛苦、人际冲突时的愤怒等消极情绪,若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则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以往研究也显示:具有焦虑、抑郁的学生睡眠质量明显要差,[12]焦虑个体的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而抑郁个体睡眠障碍的特征是早醒。[13]

大学生的生理状况也会影响其睡眠质量。身体不适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情,进而影响到睡眠质量,如生病时多梦易醒。研究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跑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效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14]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已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16PF中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和自制性等四项因素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三项因素有显著的负相关。[15]个性优柔寡断、情绪控制力差、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适应力差的个体,睡眠质量容易受到影响。

3.建议

大学生改善睡眠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2)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和舍友统一作息时间,减少相互间的干扰。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出现压力性生活事件时能有效调动相关资源来应对压力,减少其对个体内心的冲击。(4)合理宣泄情绪,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及时调整负性情绪。(5)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弹性。(6)健全人格,完善自身个性。(7)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适度的锻炼亦可以达到减压、调节情绪、缓解疲劳的作用。(8)寻求专业的支持与帮助。当出现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睡眠问题时,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慈书平,张希龙,杨宇等.睡眠与睡眠疾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6.

[2]童萍,吴承红.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2):181—184.

[3]石文娟,马绍斌.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6(06):470—471.

[4]杨秋月,王锋,胡丹丹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03):

88—89.

[5]戚东桂,刘荣,吴晓茜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05):875—877.

[6]唐丽媛.云南省某高校学生失眠症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李建明,尹素凤,段建勋,张庆波.SRSS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态的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

(03):351—353.

[8]王靖.大学生睡眠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01):56—58.

[9]毛伟民.关于在校大学生失眠状况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7, 7(02):159—160.

[10]陈蓉,陈琳婷,许世昌,张真林,王里,钟宏景.大学生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睡眠的影响[J].海峡科学,2010,40(04):9—14.

[11]刘灵,严由伟,林荣茂,唐向东,魏叶莹.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

(04):308—309.

[12]曾琳娜.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0,14(02):98—99.

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7年11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高等学校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2400份,收回有效量表2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778名;同期在某工科类专业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1700份,收回有效量表1642份,其中男生1038名,女生604名。

二、结果与分析

在1642名工科学生中,PSQI总分≥8的占21.13%;在≥2的各成分分中,以日间障碍最高,其次为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第三是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有3.84%的学生常因睡眠障碍而使用催眠药物。而在2368名医学类学生中,总分≥8的占33.19%,高于工科学生(x2=69.569,P

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指标外,医学类学生的PSQI总分和各成分得分均值都比工科学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三、讨论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33.19%的医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用同一判定标准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医学专业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方面均比工科类学生差,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也均比工科类学生严重。提示医学院校大学生总体睡眠状况不如工科学生。这是因为医学专业相对工科而言,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对睡眠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工科专业课程实践课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到工厂车间见习,从而由于紧张的学习引起的大脑疲劳可得到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虽然医学生对睡眠知识的认识、保健意识优于非医学类学生,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 记忆内容多,有的学生在入睡前仍在思考问题或记忆知识,长期的紧张学习而导致睡眠的质量问题。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尤其重要,学校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就寝管理,改善住宿条件和环境,同时加强开展课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正确处理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睡眠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对睡眠问题较严重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四、具体对策建议

1.加强身体锻炼。身体锻炼能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产生适度的运动疲劳。体质的增强能提高人体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增强能引起睡眠质量的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根据以往的研究:焦虑、抑郁、生活事件应激都是预测睡眠质量的可靠指标,锻炼可以使得这些指标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因而使睡眠质量得以提高。

2.改善睡眠环境。开灯睡觉不仅是一种能源浪费,而且影响睡眠质量。人体生物节律,包括生物钟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天黑睡觉”是人类生活常规。如果破坏这常规,夜间开灯睡觉,或在强烈的阳光下睡觉,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功能,包括正常的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甚至使人体的心跳、脉搏、血压异常,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睡觉尽量要在黑暗的环境下。

3.培养睡眠习惯。

开始每2~3天就提前5分钟起床。一个星期后,你就可以提前15分钟起床了;一个月后,你就可以提前1小时起床了,希望更早的起床,你可以慢慢地通过每周提前5分钟,坚持二、三个月。习惯培养后,你仍然需要坚持这个作息规律,按时睡觉,这样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睡眠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2.材料。BECK绝望量表(BH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合并为本研究的量表。BECK绝望量表(BHS)共20个条目分为三个因子:对未来的感觉、动机的丧失和对未来的愿望,每个条目有“是”“否”两个选项。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共8个条目,依次评测被试的入睡时间、夜间苏醒、早醒、睡眠时间、睡眠效果(无论睡多长)、白天情绪、白天身体功能和白天思睡8个方面,衡量被试的睡眠综合质量。每个条目分为4个严重程度,每条从无到严重分为0、1、2、3 四级评分,总分小于4:无睡眠障碍;如果总分在4-6之间:可疑失眠;如果总分在6 分以上:失眠。

3.程序。印制合并量表300份,由调查员发出,调查员经过集中培训,使用专门设计的指导语向被试解释调查意义并保证绝对保密,被试在调查员释疑后独立填写,不允许互相讨论,要当场完成并回收。

4.统计。数据回收后,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参与人数。纳入学生人数300人,共发放量表300份。剔除拒绝填写或填写信息不全或不符合标准的量表,有效量表281份,有效率为93.67%。

2.绝望感水平与睡眠质量各因子的相关(见表1、表2)。由表可知,绝望感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系数r=0.503(p

3.绝望感高水平组、低水平组的睡眠质量的差异性检验(见表3)。将绝望感水平分为高水平组(得分为7分和超过7分的)和低水平组(得分为3分和小于3分的)两组,低分组共78人,高分组共87人。将绝望感水平高低两组分别对相应的睡眠质量做差异检验,结果发现F=17.638,(p

4.绝望感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为了了解睡眠质量与绝望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无因果关系的问题,将绝望感水平的得分与睡眠质量的得分做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以睡眠质量的得分为自变量,以绝望感的得分为因变量运用enter法作单因素线性回归。根据表4可以看到模型拟合优度系数为0.253(调整后为0.250),说明解释变量基本对被解释变量进行了释义。根据表5可知:F=94.372(p

三、讨论

睡眠质量的确和绝望感存在关联,绝望感高的个体比绝望感低的个体睡眠质量要好。以下是对本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1.睡眠质量与白天情绪相关系数r=0.483(p

2.尽管我们证实了睡眠质量的确和绝望感存在关联,但是我们同时发现绝望感与入睡时间的相关系数r=0.297(p

3.睡眠质量与绝望感存在关联,而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绝望感之中,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干扰其正常学习和交往活动,还易导致吸烟、攻击,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由此可以推断,睡眠质量与自杀意念的产生也存在关联,那么沿着此思路,如果将睡眠问题进行充分解析,也许可以发现更多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相关的因子和预兆现象,而基于中国人对自杀问题所普遍持有回避态度的事实,更多的外显行为指示器也为自杀意念的筛查工作提高效率,为生命的护航事业增加了更多筹码。

表1:绝望感与睡眠质量的总体相关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表2:绝望感与睡眠质量各因子之间的相关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表示P

表3:绝望感水平对睡眠质量优劣的独立样本T-检验

(详见附表)

表4:线性回归模型统计检验

aPredictors: (Constant), 绝望感

bDependent Variable: 睡眠质量

表5:回归统计方差检验

aPredictors: (Constant), 绝望感

bDependent Variable: 睡眠质量

表6:系数检验

aDependent Variable: 睡眠质量

(附表)

表3:绝望感水平对睡眠质量优劣的独立样本T-检验

篇4

【摘 要】现代大学生睡眠质量不佳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有研究显示,对前途的担忧、学业的担忧都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睡眠质量决定了大脑机能的运转,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部分高校学的生睡眠质量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发现,精神压力、生活习惯、性别和专业都是影响大学生睡眠的原因。进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音乐聆听方法对睡眠质量不佳的群体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干预,结果显示,从被试主观感受角度出发,音乐聆听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听者的睡眠质量,尤其能有效提升日间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聆听;睡眠质量中图分类号:G64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61-02一、引言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充分的睡眠既可恢复精神又可解除疲劳。在国际社会公认的健康标准中,睡眠成为其中一项。2002年9月13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分会在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杭州、青岛6个省市为期半年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我国有四成半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近些年,大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4年8月,由《中国学生健康报》在北京举办的“大学生科学睡眠圆桌会”上,公开了最新的大学生人群睡眠质量调查,研究报告显示:90.7%的大学生存在各种睡眠质量问题,近三成大学生表示,没有睡好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业、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将会导致体内700多个基因发生改变。睡眠质量的下降通常表现为:焦虑感、烦乱感、疲惫感和孤独感加重,生理方面则表现出失眠、多梦、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大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中的诱惑日渐增多,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也会大量占用学生原本的睡眠时间;再加上很多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无所事事又没有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无规律,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睡眠质量。 基于此种社会现象,本研究拟在针对四川川西南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的基础之上,设计适用于大学生日常自我调节的音乐聆听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聆听音乐方式,辅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改善睡眠质量。二、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研究(一)调查对象本研究在四川川西南地区大学进行,向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了416份问卷,有效回收406份。其中,调查对象中男性190人,女性216人;理科方向专业146人,文科方向专业160人,艺体方向专业100人;年龄分布为19―22岁。(二)调查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使用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博士等人编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三)调查过程本研究在研读大量与大学生睡眠状况和音乐干预方法相关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设计实施方案,并于2015年12月开始在川西南地区部分高校随机发放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以互联网邮箱为主要发放方式。截止到2016年3月,本课题组共发放了416份问卷,有效回收406份。在问卷回收之后,为了更深入、细致地掌握被调查对象的睡眠状况,本组成员抽取了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访谈方式包括电话访谈、视频访谈、面对面访谈,共访谈60余人。访谈内容包括:你一般几点睡觉呢?能不能详细描述一下你的入睡情况和早上起来的状态?白天精神状态如何呢?你睡不好的时候,觉着是什么因素影响的呢?平时喜欢听音乐吗?睡觉的时候有听音乐的习惯吗?等等。(四)调查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PSQI的结果根据得分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睡眠质量很好、睡眠质量还行、睡眠质量一般、睡眠质量很差。本组使用SPSS对406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性别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性别与睡眠质量的整体评价有着显著相关。如下图: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性别对睡眠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性。在总得分的性别对比统计中发现,女生睡觉质量很好的比例为26.9%,男生睡眠质量很好的比例为37.9%。男生的睡眠质量很好的比例高于女生群体。在Mellinger的调查中同样发现,成人女性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为39%,而男性为31%;Kimi-Gray和Price分别对13~17岁和15~18岁的学生进行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国内有学者对广州地区1450名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也发现,女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现患率(19.4%)高于男大学生(16.0%)。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天生敏感,对待事物大多感性认识多些,思维方式曲折,易在内心深处反复思索一件事情,对于一些可能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情看得较重,较易受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扰。除此之外,在本次调查的年龄群体中,也存在着同龄女性较男性更成熟的问题,比如:对未来的焦虑、对情感的追求等因素可能使得女性群体更易出现担忧、抑郁的心理状态,也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2)专业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从统计结果中发现,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睡眠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图:在睡眠质量很好的区间中,文科、理科群体的比例分别为39.7%,艺体专业群体比例为20.6%。艺体专业群体的优质睡眠质量比例低于文科、理科专业群体。在睡眠质量很差的区间中,文科、理科群体的比例分别为25%,艺体专业群体比例为50%。艺体专业群体的极差睡眠质量比例又高于文科、理科专业群体。这一现象有待深入思考以及进一步调研,同样的住宿环境、同年龄段,是什么原因导致专业的差别间睡眠质量差异如此显著。(3)日间功能分析日间功能包括被试对自己日间状态的评价,包括日间精神状态和疲倦程度指标。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性别差异与日间功能情况无显著相关,但专业领域差异与日间功能情况显著相关。如图:从日间精神状态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日间精神状态最佳的区间,文科群体占35.4%,理科群体占43.1%,高于艺体专业群体的21.5%。在日间精神状态最差的区间,理科群体占23%,文科群体占30%,艺体群体占47%,对比下来差异明显。这同样说明了专业领域的区分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性,艺体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最差。根据前述分析的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原因,笔者推测,一是艺体生群体学生相对性格外向较多,善交往,因而宿舍的活络氛围和娱乐氛围可能较其他专业宿舍更强烈,而睡前的兴奋情绪会影响睡眠质量。二是艺体生群体的家庭环境相比较而言更为优越,电子产品的拥有量比例更大,这也是导致他们睡眠质量下降的显性原因,这有待进一步研究。(4)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其中,几名学生已经达到了睡眠质量极其不好的状态。例如,在与A同学的谈话中,我们发现,影响他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理时钟。A同学表示,由于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强,导致大二面临多门课程重修,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A同学精神压力日益加大,而且A认为宿舍吵杂的氛围也令他难以忍受。B同学睡眠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生活习惯上,据B同学个人描述,他是标准的“手机奴”,每天晚上都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B告诉我们,在近段时间里,不仅睡眠质量逐渐下降,视力以及精神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差,睡眠问题干扰自己已经有2年多时间了,中途尝试过躺到床上之后静下心来睡觉,但是心里总是想着手机短信和网络动态,从而越是静下心来却越是睡不着等等。(五)讨论综上,结合所有访谈对象的回答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精神压力和生活习惯,其中精神压力包括来自外力压力以及心理压力导致的精神异常。例如生活中的种种事件,可能给现今大学生造成各方面的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对未来的担忧等。正如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显示,焦虑、担忧、抑郁等情绪与睡眠质量有着高度的正相关(Duncan,1995;刘贤臣,1997)。具有焦虑、抑郁、担忧等心理状态的学生,睡眠质量明显要更差。本课题组建议有此类问题的群体可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来缓解压力,达到放松效果。另一方面,近十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趋势也是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也表示晚上入睡前经常会玩电子产品,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对其会产生依赖,感触最深的是会拖延入睡时间。这与已有调查的结果吻合,进入深度睡眠所需的时间与晚上9点以后是否使用手机成明显正相关。手机的吸引力和大量的信息会使大学生精神处于兴奋或紧张的状态,手机的辐射也会导致失眠,使得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不佳,头晕甚至恍惚。本课题组认为通过音乐干预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入睡前安静下来,在音乐的引导下放空思想,进入准备睡眠状态。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优质睡眠、释放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本课题组将更进一步研究并寻找高效的解决办法。作者简介:王彭伟(1995-),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4级音乐学专业;李文超(1996-),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4级音乐学专业;朱永康(1993-),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2级音乐表演专业。

篇5

1 小组背景

笔者首先在本班同学中展开了“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初步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得到访谈个案15个。其中,平均入睡时间在10点左右的有1人,11点左右的有5人,12点左右的有9人;平均起床时间在6点左右的有1人,7点左右的有3人,8点左右的6人,9点及以后的有5人;有3人抱怨自己睡眠质量极差,常常会被杂乱声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梦现象,有7人表示自己睡觉感觉不踏实,处于“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状态”,有6人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状态比较满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这项简单的调查虽然只在一个班级内部进行,但却是当代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缩影,仍然反映出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差的事实,因而笔者借由本学期的小组工作课程,开展了“早睡早起小组”,希望可以对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2 小组活动计划与过程

2.1 活动目标

2.1.1 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找到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帮助改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和水平,以改善亚健康的身体素质。

表1

2.1.2 具体目标

①帮助成员在小组中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探求个人睡眠质量不高的原因;

②改善睡眠环境,改变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2.2 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应用小组

(2)聚会次数:5次

(3)活动日期: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4)时间安排:每周六14:30至15:30(可随时调整)

(5)活动地点:小组活动室

(6)计划招募人数:8至12人

2.3 招募方法

(1)于B楼、H楼门口、各个寝室楼下张贴海报

(2)于人口密集处发放宣传单

(3)发动已报名的成员进行宣传,针对特殊情况工作员可亲自要求招募对象参加

2.4 活动内容设计(如表1)

2.5 活动过程(如表2)

3 评估与总结

表3

小组基本在每周六下午进行活动,每节活动约为60-90分钟。工作者1人,组员9人,志愿者1人。其中,第3节活动SM缺席、第四节活动PXQ缺席,其他三节均是全勤。小组活动一直在小组活动室开展,10位成员围坐成一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小组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小组成员的睡眠情况均有所改善,最后大家都认真填写了小组反馈表,具体评估和分析如下:

3.1 小组过程评析

3.1.1 小组早期(第一节)

小组的开始阶段是小组生命的重要时段。第一节活动中,组员的任务是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的、建立共同目标和规范、分享表层性感受等。由于是第一次的小组活动,各位组员在开始的阶段比较陌生和拘谨,比较被动。但是随着热身游戏的开展,各位组员消除了隔阂,打破先前比较拘谨的氛围,变得放松起来,组员之间也互相认识,逐渐加深了解。成员有被动的参与小组活动渐渐的变为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3.1.2 小组形成期(第二节)

第二节活动的目的是确定小组规范,了解小组成员存在的问题。经过了一次的小组活动,在本次的小组活动中,虽然气氛没有非常的活跃,每个人都主动参与进来,但是一些平日比较外向的,比较的小组成员已经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一些平日比较内向的小组成员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之下,也有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倾向。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多。

3.1.3 小组工作期(第三、四节)

小组进入这个阶段,凝聚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组员对小组产生了依恋,形成了轻松、快乐、温馨的活动氛围。

在第三节活动中,工作者做一项关于小组成员睡眠情况的调查,并进行了逐一分析和讨论,强调了音乐疗法和自我暗示的有效性,通过第四节活动的反馈来看,改善睡眠环境的方法是有成效的。

在第四次活动中,组员分享了关于食物影响睡眠的小知识,并请来“饮食营养与健康”小组组长WML同学担任嘉宾,为小组成员讲述饮食不正确对睡眠乃至身体健康的影响,小组成员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深化了以上知识,最后大家一起跟随视频做睡眠操。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互动,情景剧表演为部分。

3.1.4 小组结束期(第五节)

第五节活动是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离别的伤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组员的活动情绪。在临近结束阶段尤其是最后一期活动中,组员们纷纷表达了对小组活动的浓厚兴趣和依恋之情,表达了关于小组主题内容的收获,并认真填写了小组活动反馈表。由此,组员与工作者之间以及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转化为社会关系。

3.2 小组反馈

根据小组成员所填写的“小组活动反馈表”可以看出,小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目标基本实现。

如表3数据显示,小组活动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效果较好。成员经过参与小组活动,在认识自己睡眠状况、改善自身睡眠质量以及表达自我、挖掘自身潜力、面对未来发展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可见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3 成功与不足

在对小组记录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整体评价很高,成员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一是,组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改善。三位大一的组员睡眠一直保持有规律,SWL同学晚睡情况有所改善;四位大三的组员,LH同学晚睡的情况有所改善,DY和WJH为同寝室友,彼此又互相监督,睡眠环境有所改善,AQ夜里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也有相应改善;三位研一的组员,其中PXQ和JYY为同寝室友,彼此监督、提醒,LP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二是,小组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组员普遍对小组的形式及内容感到有兴趣,在每次的小组意见反馈中,组员们一致认为小组的活动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改善睡眠的方法和影响睡眠质量的小知识,较有效的改善了睡眠状况。

但是,本次小组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改善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帮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小组前期(第一次活动)组员拘禁、不想说话,对工作者有抵触心理。对此工作者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地采用游戏来缓解紧张气氛。

(2)组员参与游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而失落。对这些工作者要及时组织反馈。(3)沟通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组员介于年级和学习时间等的差异而不愿意与其他年级的组员沟通,这样的情况,工作者应该对讨论作充分的调动。

4 结论

本次小组工作的实践可以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通过调节音乐、光线等外部环境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通过调节饮食与适量增加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入睡速度、改善睡眠质量;通过闹钟设定、生物钟调节等方式,可以改进大学生“起床难”的问题。同时,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小组活动结束时,组内成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了改善,同时身体状况也得到相应改善,成员对小组参与小组的效果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明珠.学校小组工作活动的设计[J].社会工作,2010,5.

篇6

大学生面临来自于学习、就业、家庭、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的情绪紧张、心理负荷过重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倪杰等的研究发现,38.6%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日间功能障碍和入睡时间延长;王连发等的研究发现,失眠的大学生群体几个明显的特征: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应对和调节机制是大学生失眠的主要问题;潘敬菊等调查发现:大学生中38.3%睡眠时间为7-8h以上,12.1%睡眠不足6h,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4.89±2.39分,11.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Chien-MingYang等对台湾1922名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44.0%的学生经历了睡眠相关问题,如睡眠不足、失眠等;Veldi等调查的413名医学生显示29%的学生睡眠质量极好,40%睡眠质量好,24%睡眠质量中等,6%睡眠质量差,1%睡眠质量极差,睡眠质量与学习成绩、娱乐活动、生活环境等有关。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失眠可影响身体的舒适、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系统的人类睡眠剥夺实验揭示:睡眠剥夺会引起一些心理学的变化,认知减退和行为错误,然而在有些研究中,在36-40小时睡眠剥夺之前,认知性能测试的结果不一致[7]。研究发现,睡眠不仅可以使个体的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而且与个体的情绪、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同时,睡眠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发生。可见,大学生睡眠问题不容乐观,并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随机调查了200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的睡眠质量与健康状况,比较睡眠障碍大学生与睡眠正常大学生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睡眠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论文等文献,了解我国及全国其它高校关于学生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为论文设计、调研和撰写研究报告奠定基础。

(2)访谈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就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访谈部分在校学生及老师,获得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订问卷(问卷见附件)从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中随机选取2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80份,回收率90%,剔除无效问卷 11份,有效问卷共 169份,其中文旅学院43份,物电学院43份,政法学院42份,外国语学院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4.5%。

(4)数理统计法

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1、睡眠质量差导致的相关问题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全球睡眠调查表明,45.4%的中国人有失眠问题;45.2的车祸与失眠不足有关;50%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率是正常人的4.5倍。失眠症是一种未被广泛认知的疾病。

2、睡眠质量的重要体现

俗话说:“健康是福,睡眠是金,真正的健康是从睡眠开始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标准时间一般为7-8小时,保持者寿命长,睡眠时间减少寿命也缩短(但个体差异很大)。一个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但必须喝水;不喝水,可以活7天;但是不睡觉,只能活5天,足以说明睡眠比喝水吃饭还重要。

3、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前提保障

人们经常把睡眠问题与年长者联系在一起,但睡眠问题向青年群体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各种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经常性的作息不规律和失眠导致体质变差,容易感冒,有时还会头晕、耳鸣。睡眠不足和其他睡眠障碍对于身体的危害早已不是新闻。城市亚健康人口增多、白领电脑工程精英猝死、疲劳驾驶引发的车祸等事件不断证明着睡眠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众问题。高校学生的这种生活习惯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但若持续时间长了,会对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的睡眠节律可能会被打破。这对人的机体免疫力和器官都会造成危害,带来免疫力和康复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此外,还有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后果。

三、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现状

1、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时间

表1:在校学生入睡时间 N=169(人)

睡觉时间 频率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篇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308-309.)

慢性心理应激和睡眠质量关系研究是我国心理学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紧迫课题。前期对压力、压力源等重要心理应激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综述[1]。本文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从生活事件的视角找到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福州地区三所全国性招生的大学。采取分层随机取样方法,分文理科2类学院(专业),分别从大一至大四年级各抽取1个大班,每班人数在90~110人不等。再以简单随机方式在每班中抽取45名学生(其中,人数较少的1个班71人抽取35人),共计抽取350人,收回有效问卷315份。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83人;大一83人,大二77人,大三71人,大四84人。

1.2 工具

1.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 Check List,ASLEC)[2]

共27个项目,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丧失及其他。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事件造成的苦恼程度越深。ASLEC总分的计算采用累加各事件的评分值方法,而6个维度由于题量不同,为了便于维度间比较,采用维度内求各事件评分的平均值的方法。

1.2.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3]

由18个自评条目组成,含7个因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以PSQI总分≥8分为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标准,因子分≥2表示在该成分上的质或量较差或很差[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生活事件、睡眠质量的基本情况分析

大学生的生活事件总分为(30.8±15.3)。其中,学习压力因子得分(1.7±0.8)最高,人际交往(1.6±0.8)次之。PSQI总分为(6.0±2.4)。大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21.9%(69/315);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因子的检出率分别为65.7%、27.6%、22.2 %、11.7%、14.0%、2.2%、0.3%。

女生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高于男生[(8.7±3.7)vs.(7.7±4.1),(4.4±2.4)vs.(3.9±2.3),(1.8±0.8)vs.(1.6±0.9);t=2.25,2.02,2.37;P=0.025,0.044,0.019]。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事件总分、人际交往、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及入睡时间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2.86,4.34,4.61,4.57;P=0.014,0.037,0.005,0.004,0.004)。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大一学生生活事件总分及受惩罚因子分低于大二和大四学生[(26.5±12.3)vs.(34.0±16.8),(32.3±15.3),(2.9±2.8)vs.(5.4±5.2),(4.2±4.3)],大一学生人际交往及其他因子分均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6.8±3.2)vs.(8.2±3.7),(8.5±4.4),(8.0±4.0),(2.6±2.0)vs.(4.1±2.5),(3.6±2.9),(3.7±2.7)],大三学生受惩罚因子分低于大二学生[(3.8±4.5)vs.(5.4±5.2)];大四学生入睡时间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1.3±0.9)vs.(0.9±0.8),(0.9±0.7)]。

2.2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分析

ASLEC总分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r=0.28,P<0.001),效应量Zr=0.282,属于中效应[5]。

ASLEC 的6个因子分均与PSQI总分、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呈正相关(r= 0.13~0.31,P<0.05),学习压力得分与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得分呈正相关(r=0.17,0.16,0.14;P<0.05),健康适应得分与入睡时间得分正相关(r=0.11,P=0.002)。

2.3 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的回归分析

以生活事件总分为自变量,PSQI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对PSQI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75,t=5.059,P=0.000,ΔR2=0.073)。

为进一步考察具体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以生活事件各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PSQI总分及其各因子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进入不同的回归方程。由各回归方程可知,学习压力因子对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5个因子有正向预测作用( β=0.311,0.163,0.172,0.143,0.206,0.198;t=5.795,2.914,3.087,2.562,3.249,3.096;P=0.000,0.004,0.002,0.011,0.001,0.002;ΔR2=0.094,0.023,0.026,0.017,0.091,0.083);健康适应因子对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3,0.174;t=2.884,2.734;P=0.004,0.007;ΔR2=0.021;0.018)。

3 讨 论

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睡眠质量不理想[6],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本研究进一步提示,大学生生活事件总分与PSQI总分的正相关具有现实意义,生活事件对PSQI总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学业压力因子的预测作用最为显著,说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学业方面的负性事件越多,其睡眠质量越差。生活事件引发的各种压力反应可能导致机体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改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浓度,使睡眠模式出现异常[7]。另一方面,生活事件也可能诱发机体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睡眠质量[4,8]。

需要注意的是,负性生活事件可能通过生活压力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而压力涉及众多因素,它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睡眠质量,也可通过其他中介因素影响睡眠质量[9]。根据埃利斯的ABC理论,事件A仅仅是结果C的诱导因素,结果C往往由其中介因素B所造成。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或许要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这也可能是本研究结果中负性生活事件与PSQI相关系数较小,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对PSQI的解释率不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严由伟,刘明艳,唐向东,等.压力源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现象学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537-1547.

[2]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 Check List,ASLEC)[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6-108.

[3]刘贤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75-378.

[4]刘明艳,严由伟,陈芳蓉.福州地区高中生焦虑敏感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2):144-145.

[5]Cohen 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2nd ed.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Inc,1988:24-26.

[6]林荣茂,严由伟,唐向东.近15年中国青少年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39-844.

[7]Richardson GS.Human physiological models of insomnia[J].Sleep Med,2007,8(4):9-14.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阳中医学院2012级大一新生共2081人。其中男生907名(43.58%),女生596名(56.42%),平均年龄为(19.45±1.39)岁。

1.2工具

SCL-90量表共有90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与饮食情况等10个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各因子所表现的症状,采用5级评分制的方法。用1~5依次表示没有、很轻、中等、较重、严重5个程度,并计算总分、阳性项目数及10个因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心理问题越严重。量表中任一因子平均得分≥2时,表明被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平均得分≥3表示该症状“较严重”,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

1.3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大学一年级全部新生进行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经过一致性检验,在进行量表测评前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最后统一收回问卷。总共发放量表2128份,收回有效问卷2081份,占总人数的96.16%。

1.4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 SCL-90抑郁、焦虑与睡眠因子的得分结果见表1。

由表二可知:受试者抑郁情绪与焦虑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86,抑郁和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531(P

3讨论

据WHO和美国Michingan大学流行病学调查,焦虑、抑郁的共病率达50%,C. Lindsay Devane报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虑症状。国内报道抑郁症出现焦虑症状67.5%,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0%[6-9]。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抑郁情绪的大一新生往往伴有焦虑情绪,且二者与睡眠质量也有关系。大一新生性格还不是很稳定,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走入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需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良,独立生活能力差,以及恋爱受挫等一系列心理社会应激易导致大一新生的情绪消沉、紧张不安等情绪障碍。这些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较差,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青少年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且有助于防止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另有研究表明,偶尔的睡眠不足常会令人精神不济、心情变差,因为人体缺乏睡眠时,会使压力激素增加,经常失眠的人罹患重度抑郁症的几率比睡眠良好的人高出4-5倍,而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往往伴有焦虑情绪。因此,消除大一新生不良情绪的产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睡眠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加强体育锻炼,定期的心理讲座与辅导,独立性的培养,社交能力训练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显得必不可少。而对造成大学新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评价,从而针对性更强地采取干预对策,将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另外,本文只是对抑郁、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并不能阐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睡眠障碍引发抑郁、焦虑情绪,还是抑郁、焦虑情绪引起睡眠障碍,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00.

[2]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08-308.

[3]成义仁,马恩轩,主编.精神病学.第1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社,1995:441-442.

[4]王玲,叶明志,温盛霖,等.某医科大学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04-205.

[5]张胜男,田迎春,安力彬.本科护生睡眠障碍与焦虑症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18-919

[6]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7]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

[8]Devane CL, Chiao E, Franklin M, et al .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Statu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with Depression, Am J ManagCare.2005, 11(12suppl):344-353.

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延边大学文理科学生,1024人,其中理科生754人,文科生270人。

1.2方法

采用PSQI评价睡眠状况,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7个成分,每个等分按0-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趋势检验采用线性回归。

2 结果

文科生的PSQI总评分(5.39±2.50)高于理科生的总评分(4.7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生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附表)。

附表:理科生和文科生睡眠状况的比较

理科 文科 T(Z) P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

PSQI 1(0-1)

1(0-1)

0.79±0.65

0.62±0.05

0.79±0.54

0(0-0)

1.34±0.92

4.73±2.60 1(0-1)

1(0-2)

0.74±0.62

0.27±0.05

0.93±0.52

0(0-0)

1.73±0.93

5.39±2.50 -1.694

-2.189

-1.17

-0.12

-3.76

-1.174

-6.09

-3.62 0.148

0.017

0.244

0.902

<0.001

0.094

<0.001

<0.001

3讨论

PSQI理科生和文科生总平均分分别为4.73±2.60和5.39±2.50,低于嘉兴学院低年级学生及海南省3所高校大学生的PSQI总平均分[2,3]。本次调查结果延边大学学生有15.23%(156/1024 )的同学在近一个月内睡眠状况差,基本类似于同一判定标准的其他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13.93%D19.10%)[4,5,6]。

在本次调查中文科生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说明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睡眠障碍导致的日间功能障碍包括白天乏力、困倦、打盹、精力差、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精神紊乱等明显高于理科生。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的具体原因值得有待研究。

大学生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压力、上课时的注意力睡眠环境、睡眠习惯、健康状况、焦虑感、作息规律、运动锻炼、经济情况、应对能力、人际关系等因素[7,8]。

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尤其重要, 大学生经常采取的失眠应对方式是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调整作息等。其中排名前3位的是调整作息,加强运动锻炼、听音乐。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失眠现象并给予有效干预,开展科学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让学生了解关于改善睡眠状况的知识和方法。学生自己应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宣泄调节法、幽默调节法、转移调节法、换位思考法等。还可通过放松调节心情来让自己快速入睡[9]。

参考文献:

[1]毛洪祥.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33(1):1-4.

[2]黄健中,姜肖明.嘉兴学院低年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660-1662.

[3]王小丹,郭玉燕,李巧,等.海南省3所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75-1677.

[4]刘贤臣,唐茂琴,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5]肖南.大学生睡眠质量与人格类型和情绪障碍的关系.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50-251.

[6]王玲,叶明志,陶炯,等.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国校医,2002,16(1):13-15.

篇10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动,是复原、整合、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和维持健康的保证。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关键时期,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睡眠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解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睡眠状况,笔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法(PSQI)对医学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学生睡眠状况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1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2 400份,收回有效量表2 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 778名;同期在某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1 700份,收回有效量表1 642份,其中男生1 038名,女生604名。

1.2 方法 采用Buysse编制、刘贤臣等翻译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1],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测评。PSQI量表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第19个条目和5个其他条目不参与计分。参与计分的18个条目组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成分。各成分按0~3级计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PSQI各成分得分≥2表示该成分的质或量较差或差,以(x±s)为界,按PSQI总分≥8作为判定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回收的有关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在1 642名工科院校学生中,PSQI总分≥8的占21.13%;在≥2的各成分分中,以日间障碍最高,其次为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第三是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有3.84%的学生常因睡眠障碍而使用催眠药物。而在2 368名医学类院校学生中,总分≥8的占33.19%,高于工科院校(χ2=69.569,P

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指标外,医学院校学生的PSQI总分和各成分得分均值都比工科院校学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33.19%的医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学者用同一判定标准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13.93~19.10%)[2-4]。医学院校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方面均比工科院校学生差,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也均比工科院校学生严重。提示医学院校大学生总体睡眠状况不如工科院校学生。这是因为医学院校学生相对工科院校学生而言,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对睡眠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工科院校专业课程实践课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到工厂车间见习,从而由于紧张的学习引起的大脑疲劳可得到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虽然医学生对睡眠知识的认识、保健意识优于非医学类学生,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记忆内容多,有的学生在入睡前仍在思考问题或记忆知识,长期的紧张学习而导致睡眠的质量问题。

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尤其重要,学校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就寝管理,改善住宿条件和环境,同时加强开展课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正确处理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睡眠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对睡眠问题较严重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375-378.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篇11

1、对象

以云南民族大学4年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汉族大学生265人(56.9%)、少数民族大学生201人(43.1%);平均年龄(20.27±1.39)岁。

2、方法

问卷调查法。所用量表是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量表,该表包含了睡眠限制、饮食、刺激性和精神活性物质摄入、运动、焦虑情绪、睡眠环境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外源性因素。该表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Lacks & Roter 编制,能够客观评价环境因素对睡眠的破坏程度,了解患者对于睡眠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所存在的不良睡眠卫生习惯[4]。

二、结果

1、睡眠卫生意识现状

①睡眠卫生意识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均值为(3.65±0.62),民族差异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6,P

2、睡眠卫生习惯现状

①睡眠卫生习惯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习惯均值为(1.56±0.80);大学生群体睡眠卫生习惯在民族、专业、年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睡眠卫生习惯均值显著高于女生(t=3.113,P

②睡眠卫生习惯各项最高频率(表3)

篇12

【关键词】睡眠;睡眠障碍;知识;学生

大学生脑力活动比较多,而睡眠时间及质量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国内报道大学生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不好的文献较多。合理的睡眠时间、有效的睡眠质量不仅具有维持个体生存的功能,还有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的功能。同时,基本的睡眠知识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识之一。

本调查以城市学院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寝室楼并以寝室为单位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的睡眠状况以及对睡眠知识了解程度和需求,并通过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睡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确立大学生睡眠健康的教育方向,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学生(男女不限、年级不限)1200名。共计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198份,回收率为99.83%,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1171份,有效率为97.75%。其中,男生609名,女生562名,男、女生分别占51.8%和48.2%。大学一年级学生430名,占36.4%;二年级学生370名,占31.6%;三年级学生215名,占18.4%;四年级学生156名,占13.6%。由于四年级学生于6月底前结束了在校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因此在暑假的调查中该年级留校人数较少,本调查中所涉及的人数也较少。

1.2方法 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学生的睡眠质量、睡眠习惯及其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的调查员共60人,分成10个小组,每组6人,每位调查员需完成20份问卷。由调查员向被测者简单解说,后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当场收回。

2 结果

2.1睡眠状况 结果表明,很快入睡的学生只有1/4左右,而其余3/4的学生都存在着入睡延迟的问题。超过1/2的学生夜间睡眠没有中断,而另外将近1/2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易夜间苏醒的现象。49.0%的学生不在在早醒现象,37.4%的学生轻微提早,显著提早的学生占10.4%,严重提早或通宵不眠的学生占3.2%。有将近1/2的学生睡到自然醒,超过1/3的学生觉得目前的睡眠时间稍微不足,1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间不够。

15.0%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6h,61.8%在6~8h之间,21.2%在8~10h之间,大于10 h的占2.0%。一般成年人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h,结合人体必须的入睡时间可以发现,超过1/2的学生睡眠时间偏少,只有1/5的学生符合标准。

对睡眠质量的自评情况调查显示,10.9%认为很满意,35.9%认为比较满意,39.9%和13.3%的学生则分别认为是一般甚至不满意。

在睡前习惯调查中,20.0%有听音乐的习惯,11.4%有睡前喝热牛奶的习惯,26.5%会在睡前发短信,还有19.0%和17.4%的学生选择了寝室卧谈和看小说来打发入睡前的时间,另外还有5.7%有其他的睡前习惯,如打电话、稍微运动等。

2.2睡眠知识水平26.7%的学生认为周围环境会影响睡眠质量,30.0%认为心理问题占主导地位,选择室友的行为和睡前行为分别占26.0%和14.0%,其他的仅有3.2%。

获取睡眠相关知识和信息途径的结果显示,19.1%选择报纸,选择书刊的有25.0%,选择电视和朋友那儿获取睡眠知识与信息分别有17.2%和13.3%,选网络的有25.3%。

17.3%的学生非常渴望获得睡眠健康指导,意愿一般的占52.0%,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比例为29.1%,非常不想的学生仅有1.6%。

在解决睡眠困难方法的调查中,22.1%选择了看医生,15.7%选择了喝中药,23.6%决定从少喝茶或咖啡人手,想通过酒精入睡的占5.5%,顺其自然,没用什么方法的占28.8%,服用处方安眠药的有2.4%,其他的占2.0%。

12.5%曾经服用过安眠药的学生认为效果不错,34.8%认为效果不是很理想,38.8%的学生感觉没什么效果,13.8%认为开始还不错,但逐渐有耐药性产生。

3 讨论

篇13

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堪忧[1-2],具有良好时间管理倾向的大学生更少出现睡眠问题[3-4],失眠者通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5]。 Kecklund等[6]发现,就寝时的状态焦虑是睡眠质量的最佳预测变量之一。Kirkegaard等[7]强调,睡眠质量与负性情感有密切关系。刘贤臣等[8]的研究也发现,焦虑与睡眠质量中多个成份呈显著正相关。笔者探索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作用和路径,以便从深层次揭示影响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随机选取被试1 086人,剔除无效问卷208份,得到有效问卷8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8%。其中男生424名(48.3%),女生433名(49.3%),另有21人(2.4%)没有填写性别;全日制本科生大一年级学生154名,大二年级学生318名,大三年级学生117名,大四年级学生103名,研究生186名。被试年龄最小17岁,最大36岁,平均年龄(21.50±2.52)岁。被试的专业涉及自然科学119人(13.6%)、农业科学115人(13.1%)、医药科学82人(9.3%)、工程与技术科学329人(37.5%)、人文与社会科学205人(23.3%),另有28人(3.1%)专业不详。

1.2 测量工具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TMD)[9]:该量表由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3个分量表构成。

焦虑自评量表(Self-Anxiety Scale, SAS)[10]:该量表由Zung编制,包含20个自评项目,主要用于评价被试近期的焦虑状况。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该量表由18个条目构成,共7个成分,分别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的分数之和为PSQI的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 测试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3份问卷一次性完成。数据采用SPSS 10.0和AMOS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焦虑与睡眠质量状况 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焦虑总分、睡眠质量总分见表1。睡眠质量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3,P>0.05)。

2.2 时间管理倾向、焦虑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分析 见表2。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焦虑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的其他2个维度和睡眠质量的相关不显著。

2.3 结构化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时间管理倾向对焦虑的预测作用以及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4。时间效能感和时间价值观对焦虑的回归显著,焦虑和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回归显著。

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MOS构建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和睡眠质量之间的路径模型。模型的综合指标为χ2= 3.956,P=0.000,NFI= 0.973,RFI=0.963,IFI=0.979, TLI=0.972,CFI=0.979,RMSEA=0.086。各项指标基本拟和。路径模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焦虑对睡眠质量影响的路径中,有2条显著路径,其中,焦虑、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直接效应。从路径图中还可以看出,时间价值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间接效应,其因果效应值为0.17×0.49=0.083 3。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10,间接效应为-0.44×0.49=-0.215 6,其因果效应值为-0.315 6。

3 讨论

对878名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男、女生睡眠质量得分分别为(5.33±2.63)和(5.23±2.45)分,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sai等[11]研究发现,女性睡眠质量较男性差,一年级新生比其他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短,睡眠的潜伏期大四年级学生在周末最长。这在本研究中均没有发现,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研究方法、判断标准以及调查样本的不同。

时间管理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由于个体通过包括对睡眠在内的生活和学习的有条不紊安排,形成了良好的作息和有节律的生活,为高质量的睡眠提供了保障[4,12]。除时间监控观外,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与睡眠质量的相关不显著。这与Macan[13]和William等[14]的研究相吻合。睡眠质量和焦虑相关显著,这可以从2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有睡眠障碍的人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另一方面,焦虑症患者出现以入睡为主的睡眠问题,而抑郁症患者出现早醒的睡眠障碍[8]。

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焦虑、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个变量联合能解释睡眠质量28.3%的变异量。从路径分析可以看出,焦虑对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越焦虑的被试,其睡眠质量越差。同时,对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因果效应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不是很大,更多的是通过焦虑间接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时间效能感以焦虑为中介变量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分析中,时间效能感与睡眠质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简单的相关并不能揭示变量之间复杂的关系。在路径分析中,不仅发现了时间效能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也发现了时间效能感通过焦虑加强了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时间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5],同时也是自我效能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15],这就意味着时间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不是一味消极厌倦,而是锲而不舍付出更长时间的努力,他们体验到更多正面的情绪,拥有更佳的睡眠质量。在路径分析中还发现,时间价值感对睡眠质量的间接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越高的人,睡眠质量越差,这与笔者的预想相反。可能由于过于看重时间这一因素,反而对被试造成了压力,睡眠质量反而不理想。

4 参考文献

[1] MERCER PW, MERRITT SL.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sleep need among adolescents. J Adol Health,1998,23(5):259-263.

[2] 刘贤臣,唐茂芹.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26-29.

[3] 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心理科学,2001,24(5):516-519.

[4] MONK ,REYNOLDS TH,BUYSSE 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J Biol Med Rhythm Res,2003,20(1):97-107.

[5] ARRIAGA F, LARA E ,MATOS-PIRES A , et al. Diagnostic relevance of sleep complaints in 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 Eur Psychiatry , 1995,10:386-390.

[6] KECKLUND G, AKERSTEDT T. Apprehension of the subsequent working da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amount of slow wave sleep. Biolo Psychol,2004,66(2):169-176.

[7] KIRKEGAARD TD, MIMI YM, SREN C,et al.Rumination-relationship with negative mood and sleep qualit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4 (7):1 293-1 301.

[8]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1):25-27.

[9] 黄希庭,张志杰.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 2001, 33(4):338-343.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30-332.

[11]TSAI LL, LI SP. Sleep patterns in colleges students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 J Psychosom Res, 2004, 56(2):231-237.

[12]BROWN, BUBOLTZ FC Jr, SOPER WCB. Relationship of sleep hygiene awareness, sleep hygiene practices, 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Behav Med, 2002, 28 (1): 33-38.

[13]MACAN TH. Time management: Test of a process model. J Applied Psychol, 1994, 79(3): 381-3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