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

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日渐提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在传统上由PC机处理的任务将转移到网络上处理,从而也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技术瓶颈”成为目前摆在PC制造商面前的主要困难,比如一种新型的个人计算方法等。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打破这些技术壁垒,就要求这些制造商们必须开发出更为高级的微处理技术和更先进的计算机存储技术。为此,目前各国的计算机研究开发人员正在加紧研制新型的计算机,计算机无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还是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乃至遍布于社会各个领域。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现在正在开发的第六代神经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变小,但性能、运行速度和存储功能却在不断提高。然而,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科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研究更好、更快、功能更强的计算机。从目前的研究方向看,未来电脑将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工作专业化。其实用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我们的每一件工作都需要一部高性能的PC才能完成,甚至有的时候,你采用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办一个简单的事情还可能带来麻烦,因为高性能会带来高能耗、高发热量等不良的负面效应。因而可以预测,未来的计算机会根据大家从事的工作不同,在其性能上和外观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专项工作的PC将会有专用设备,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其实现在您如果仔细留意的话,目前在我们的身边就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大型超市里的收银机、售卖彩票的PC机和银行的运行终端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某一项工作的效率和减少成本,逐渐由通用PC慢慢演变而来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趋势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比如用“家庭智控计算机”作为家用电器控制中心,为我们控制家中的电灯、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把我们的家变成一个智能的家。

(二)系统智能化。伴随着计算机的综合能力的日益强大,可以预见,未来民用化的计算机也可能会开始具备某种程度的智能化,以帮助我们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甚至出现以前我们所想的专门做家务活的机器人,这样可以让人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学习、交际和娱乐等。大家知道当今社会,电子宠物已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一代的喜爱。这不仅因为电子化的宠物比真实的小猫小狗饲养更加方便,而且它还可以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另外它更容易与主人进行交流,甚至可以模拟多种宠物,可以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等等。这些优势将让电子宠物取代一部分真正的宠物,成为未来人类的新伙伴。

(三)设计环保化。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社会的发展也应当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前提,计算机行业也不能例外。我们知道随着计算机综合性能的提高,其能耗也将随之越来越大;而且现在计算机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运行的时间也将随之变得更长。因而为了不让计算机成为家中用电量最大的电器,技术人员也想尽各种方法让计算机的能耗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专门化的计算机,它不仅让计算机的效率大幅提高,而且可以让低性能的硬件系统具备专业的功能,从而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架构,比如采用“量子”“光子”“纳米”方式代替现有的硅架构的计算机,大幅降低计算机的能耗。而耗电的第二大户——显示系统,也将因为LCD、OLED等显示器的普及,不再成为用电大户。

(四)交流人性化。作为未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以及家庭的智能控制中心,计算机需要和使用人之间进行不断地交流,才能更好为使用人服务。这就要求计算机和人之间的交流要人性化,才能让使用人真正乐意使用计算机。我们用美国微软古川副总裁所说“计算机将会变成一种能够与用户交流冷暖和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产品”这句话来阐述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思路,我想再贴切不过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想象,未来的计算机的与使用人的交互方式将会实现多样化.而且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提高,多数工作它们可以自动选择操作的流程,其中的过程无需人们参与,所以软件的界面也越来越简单,使用起来就像现在操作家用电器或者手机一样简单,使用人无需再进行专门的学习或培训,就连老人小孩都能运用自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与计算机交流就像与人交流一样。人们使用计算机将变得更自然。其结果是:计算机的用户界面将变得更像人,虽然其应用程序并非“人工智能”程序。

二、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各个行业新的业务和应用将随之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引入了移动计算的信息化平台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加上综合信息化平台不但要达成业务网络和传递网络的互联互通,还要具备移动或无线的运作能力。第二,可移动性将会带来自由性和自如性,这是丰富商务操作的充分条件,为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第三,让更为灵活的信息和越加务实的要约真正具有时空价值和可转让性,进而有机地在行业内化竞争为合作,化封闭为共赢,激活固化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和行业更加轻松面对机遇与挑战,使运营者富于想象力。这些都是构筑一个行业信息平台的必要条件。

移动计算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实在移动计算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的三个要素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而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而得到提高。移动计算,由于它是一个大融合的综合工具,所以它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为信息化“锦上添花”。首先,它可根据应用者不同的需要融合各种通信网络和技术,以达到效用的完全性;其次,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完美融合,能够使两者在行业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它可以将企业管理工具和业务工具融入信息化的大体系之中,使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的做出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平台之上,因而大大增加了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虽然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在行业内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为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间地域和频率地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间延缓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号通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当然,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迈入一个全新网络世界。那时候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将会如何,我想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篇2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篇3

职业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早进入信息化时代,使用的手机、电脑、笔记本、平板,哪一个也离不开网络的支撑,无论是企业老总,还是政府单位,大家都很重视单位网站建设,网络维护,网站建完,建博客,建完博客,建微信,网络信息已经无处不在。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培养出符合信息化井喷的时代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许多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将其定位自己的专业课题加以研究。

2 职业教育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目标

现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一般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是技能加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能够独立建网站、微信群等虚拟网络平台,能够灵活地使用网络上的资源,配置完善自己维护的虚拟网络平台。

该专业有网络工程、网站建设与管理和网络管理三个方向,培养的就业生要能够依据企业老总为单位建设符合需要的网页平台,完成其硬件的配置,以及单位虚拟网络的建设等等,能够对单位的网站安全进行分析;根据企业需求完成网站的维护,内容更新,网络营销等工作,掌握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当网站出现问题或网络中断之后,可以及时恢复网站页面。[1]

3 涉及的基本概念

一般的教育课程系统伦理知识的课程体系和应用理论的技能培训体系,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理论必须和实习结合在一起,理论指导实习,实习过程的结论验证理论知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就是将一个专业以后就业的工作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分解成一个一个要素,然后指向教学课程的相关内容,然后从事的职业中的每一个工作过程在教学课程中都能找的对应的内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以毕业生的就业为目标,以后可能从事的行业的工作过程系统的开发毕业生的潜在就业技能,工作过程的特征有:综合性、运动性和固定性。[2]

4 职业教育中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调整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一门综合性专业,任何单位都需要网络维护等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职业院校的有关课程的安排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时代,很多课程缺少实践环节,缺少应用的步骤,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就是最终评价系统,严重与社会脱节,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毕业生很难胜任岗位需求,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事业单位培训,才能真正上手工作。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现在单位所需要的网络方面的人才有网站建设和网站维护两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想胜任以上两种岗位职责的需求,就要进一步改革以前的填鸭式加一张试卷的教学评价方法,该专业的课程调整的方向就是按照岗位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反复练习,灵活掌握技能。[3]

5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调整网络技术专业有关课程的思路 [4]

构建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步骤有:行业任务分析,主要的工作描述、用学转置。

第一步,行业任务分析,就是针对网络技术专业的就业行业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分析,主动接触有关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哪里,听取他们对本单位从事网络工作人员的描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行业任务主要有:网页美化、网络布线、网站建设及相关硬件配置、网站维护及单位网络安全维护等几十项任务。[4]

第二步,主要的工作描述,通过上一步的行业任务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企事业单位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针对每一个需求进行有关工作描述,然后确定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应的课程设置。例如,网页美化,就是针对某一个单位的网站现状,根据单位进一步改进的需求,收集单位需求的网络资源,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有效改善网页的背景、结构等相关要素,这是一种具体的定向工作任务[5];像网站建设及相关硬件配置的工作描述就是针对单位的性质、文化、项目资金等情况,开始网站后台开发及数据库的建立,由此为基础,完成服务平台的设计和研发任务,再然后就是测试网站的运行能力。

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调整网络技术专业有关课程的具体要求 [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课程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高层次人才引进,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研究才有可能。同时加大对精品课程的评选,刺激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开展精品专业技术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在此基础上,职业学院还要加强校外的实习地点的建设,职业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人才交流的方式走出校园,找实习基地,一方面,有利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计算机网络专业,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不断的接触社会,在“工作”中学习,把企业真正的请进校园教学生,让学生零距离“工作”,比学校的实训场所更现实、更贴近社会,同时在企业里,学生不光学习到专业技能,而且将学到如何做到团队合作,与人交际等东西,企业里还有一些成熟的技术路线,但没有为什么,这一点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经验中反推专业理论;校企合作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不断地培训企业的在职员工,为他们学习理论知识提供了条件[5]。

7结语

构建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只是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的缩影之一。搞好体系构建工作,将有力地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有效缩短其融入企业、融入社会的速度。

篇4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Kong Qingyue,Liu Haimei

(Hebei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Shijiazhuang050026,China)

Abstract:Aimed at students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here is confus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study leading to understanding and lack of motivation,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building process-oriented one based on the work of attempts at reform,after three years of efforts and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Keywords:Work process-oriented;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Curriculum;Typical jobs

一、探索与思考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以就业为导向”3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专业教师针对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总结,于2008年4月,在教研室会议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这些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达成共识,从而萌生了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申报课题的愿望,并付诸于实施。

借鉴俞敏洪先生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观点,课题组成员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把研究的方向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上,这主要是给课题组成员以方向上的指导,解决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教什么,才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问题。只有这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满意,才能使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计划与实施

教育部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提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名称与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领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4。根据这一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而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要使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对工作岗位有深入的认识或邀请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于是课题经教育厅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制定了如下计划并逐一落实。

2008年7月-2008年8月调查学生的理想工作地点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理想就业工作地点选择石家庄的学生占95%,可以到北京和天津就业的学生占50%,可到其它地方工作的占6%,专接本的占10%。河北毗邻北京和天津,而北京和天津的对IT人才需求量大,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

2008年9月-2008年12月,分析、统计典型工作岗位

通过智联招聘网站搜索、调查京、津、冀三地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对近300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进行了浏览和统计。另外,还对北京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中泰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昊天科技有限公司、马鞍上大成科技有限公及河北谊联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 合作单位进行了走访,统计归纳出以下典型工作岗位:

1.网络管理员。2.网站设计、制作及优化。3.MIS系统开发。4.系统集成。5.IT产品营销。6.办公室文员。

2010年1月-2010年5月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过程

结合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对专业知识要求派专业教师到相关IT企业挂职锻炼并和IT行业工程师商讨、分析、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同时回访2009级和2010级两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工作中所用及所需专业知识。根据提炼出的典型工作过程先分析归纳出各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和技术和能力,根据典型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技术和能力由专业任课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经过反复的商讨确定了专业课数量、每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学时数量及课程安排顺序、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召集课题组成员、校企合作单位工作技术人员召开了三次研讨会,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交流,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新颖实用的课程体系,并修订了计算机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典型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此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工作要求,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零实习要求,并撰写了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2010年5月―2011年8月论证

邀请IT行业和企业专家组建新一届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论证,与会专家对人才培养计划给予肯定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通过在2009、2010、2011届毕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部分初步的改革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我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数据统计结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

三、反思与总结

反思与总结贯穿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思想,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秉承“学以近德,工以养技”的校训和“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有很多后续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亟待我们解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并以此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并初步撰写了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但很多工作还不够细化,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不断探索,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有待开发等,我们的工作将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衍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学科课程建设探索.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2):97-99.

篇5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然而,从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企业高薪聘请不到所需要的人才,感叹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大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也有较明显差距。因此,必须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采取“三针对”的思路,充分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对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广东省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设定专业方向,根据多媒体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能力,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岗位工作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相关层次人才所应担负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描述,以此确定专业应满足的具体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涉及面广,针对市场调研的情况,我们选定了图形图像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开发三个模块,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本专业选定的三个模块中,图形图像制作模块属于传统领域,就业市场平稳。该模块偏重于艺术设计。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审美观及较好的创意设计能力,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从事VI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等工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模块的就业市场比较稳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前台的页面设计和后台的动态编码技术。在页面设计部分与平面制作没有本质区别,在编码技术方面比较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生毕业后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页设计及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工作。多媒体开发模块的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该模块是对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合成,属于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比较平衡的模块。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多媒体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策划、设计及制作。

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课程

本专业应按岗位任职要求,通过分解岗位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知识点,确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培养各岗位核心工作能力。

1.按照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摄影及图像处理》、《广告创意与策划》、《商业简报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掌握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和编辑软件,具有一定的广告创意与策划能力,能进行图形图像制作。培养图形图像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2.按照国家网页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二维动画设计》、《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Web技术及应用》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网页设计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3.按照国家多媒体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影音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多媒体项目开发管理》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多媒体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制作软件,具有开发或制作多媒体软件产品的能力,能从事电子出版、光盘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多媒体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4所示。

构建阶梯递进型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入岗位职业标准,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四大课程模块组成,构建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凸显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体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直接参加相关认证考试,并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检验标准。同时,根据平面制作、网面制作、多媒体制作职业技能存在某些共性和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阶梯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5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改革方向,不断地修改、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京丹.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22-23.

[2]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3-46.

[3]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119-121.

[4]汪清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20-21.

[5]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3):97-98.

[6]陈正东.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5):73-74.

篇6

一、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1.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专业课程方案的形成,必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专业实训课程,是以职业任务和行为导向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学习课题单元,是对完成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全面的、综合的和系统的能力准备。作为高职院校以培养地方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所设置的课程方案必将以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为课程目标基础,依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参照其工作过程,通过课业设计,形成体现以地方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核心能力的优化课程。

2.专业主干项目课程的形成与实施,必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必然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按照工作逻辑,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项目课程标准的形成,体现的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研究形成计算机应用专业主干项目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项目课程的形成与实施,对专业教师形成了重大的挑战和压力,在实践中,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3.课程方案的实施,为高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提供范例。

首先通过研究,确定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探索一条培养金华地区乃至我省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大力发展我省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其次,通过对计算应用人才其岗位需求的分析,构建出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体系,对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全新的理念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形成计算机应用人才高职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性价值,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实践,结合社会需求提供理论研究。再次,通过研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互学习有着重要价值。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专家指导委员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开展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的主要问题:一是从事一线的计算机组装与网络构建或企业应用软件管理与维护工作时的基本素质不高,表现在刚工作时的能力与较新员工比较有一定的差距。二是从事企业材料组织工作及营销的毕业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业务洽谈技巧欠缺、不能准确地理解客户意图。三是从事企业IT方案策划及实施的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策划组织项目实施的能力欠缺,统筹创作的空间有限,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通过专业调研发现其中的几个要点:对于加强校企合作,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操作项目教学来完成;对于加强团队精神可以通过以团队方式完成实训项目来加以改善;对于加强综合性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专业综合课程里面开展项目教学来解决;而上述的几种解决策略,与进行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思想是相当符合的。

通过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总结,汇总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与维护能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与应用能力;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程序编写与测试能力;ERP实施与维护能力;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等。结合金华本地的特色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出了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能力包括三大部分:企业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企业应用软件及商务系统的维护能力。

2.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教师积极开展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等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把企业成熟案例引入课堂,把书本的理论要点融入案例,强调实践教学,通过上机实训,课程设计等环节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与实践订单人才培养。该专业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即在二年级学生中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组成订单班级,三年级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流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企业互派师资,校内校外交替进行,学生在毕业前三个月正式上岗。迄今为止,该专业有四个订单班级,与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养《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的软件编码》订单班、与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软件测试与维护》订单班、与浙江搜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培养《电子商务技术与运营》订单班、与金华利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电子商务技术与运营》订单班,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就业和实习,受到了企业高度评价。此外,编写课程大纲时充分融入职业资格鉴定要素,做到课证合一。该专业作为金华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IT类职业资格认证中心、浙江省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委托鉴定点、Linux高校推进联盟金华分支机构,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与题库,开展了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区域安防、计算机维修与调试、网络管理等职业资格认证。历年来,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达98%以上,其中获得高级证书达到55%以上。

三、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坚持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立足金华、面向浙江,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为突破口,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统。我校计算机专业群采用的是“3+X”人才培养模式,即用“语言模块+数据库模块+WEB模块”3个模块垒实职业基本能力,通过突出强化职业核心能力“X”;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以企业信息化实施为平台,重点培养企业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及维护能力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采用“订单培养”、“厂商认证”、“项目实战”等多元化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我校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着重于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管理员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通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从职业分析入手,用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现代职业活动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收集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汇总如图中圆角矩形框的内容所示。

根据专业的人才调研需求,适当调整了专业的课程模块,弱化了语言模块,增加了多媒体应用模块,结合区域性的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汇集,得出了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四、结束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统开发有它一定的操作步骤,通常会按照从组建专家批导委员会、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项目课程的步骤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与调研,只有经过大量的调研,经过多轮次的实践,才有可能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做得更加符合社会与企业的需要。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现有项目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实践,也仍然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2]高林,鲍洁.高职课改“三重门”[J].教育与职业,2008,(3).

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那就是一方面是社会对网络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高职所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用户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致。造成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是最根本的原因。为适应21世纪社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摒弃和改变传统的学科式教育观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逻辑起点;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为落脚点;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主线,科学地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面向就业行业及岗位、所设置的课程应直接面向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更应直接面向未来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专项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除了要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社会具体岗位能力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课程的设置要抛弃学科式体系的知识主线,而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来组织序化课程。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时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养成所需的环境,即要充分考虑到实训、实习环节及顶岗实习的实施,在课程设置中还要充分融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点、技能考核点。

3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高职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群)要求所需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职业技能。①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就是因为它具备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工具等方面具备自己的独到之处。基于这个思路,我们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为逻辑起点,分五个步骤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右图所示。

3.1 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调研等形式广泛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工作是课程体系开发的一项基础工作,目的是解决好专业的准确定位问题。②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岗位及岗位知识及能力要求、毕业生去向等。在完成大量的调研工作之后,还需要经过行业技术专家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哪些;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岗位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们一方面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开展独立的调研工作,另一方面也参考麦可思职业分析报告的结论。通过充分细致的调研、分析、论证工作,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群)分析报告。报告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高职人才社会需求面广,就业形势好。网络技术人才应具备“建网、管网、用网”等能力,主要面向的岗位有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WEB开发师。相应的岗位及岗位描述如下图。

3.2 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借助一批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专家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是成功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一个重要保障。通过在社会上聘请15个左右的行业、企业专家,按照他们的职业活动及职业成长规律分析归纳岗位工作任务,最终形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汇总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汇总了共40个工作任务(略)。

3.3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本阶段的目的是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载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主要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及工作组织;工作及技术要求等内容。最终得到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如下表)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表(略)。

表1 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

3.4 学习领域课程确定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事实上就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通常采用“能力递增法“实现,按照从简单典型工作任务到复杂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从教学的角度顺向分析。这个阶段的实现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要突出职业性,即学习领域的排序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二要满足教育性,即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任务的实现为主线,在工作过程中有机的插入相关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常来讲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一个学习领域,所以我们最终得到9门学习领域课程。

3.5 课程体系构建

学习领域的确定主要完成的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合格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及极强的职业后续发展能力,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有机交融。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按照三平台一领域的原则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如下图。

4 结束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制定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既要充分学习最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又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及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一批勇于探索实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符合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满足“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及与实际工作过程考核想吻合的考评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竞争力的高职人才的课程体系。

篇8

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加深计算机专业应用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保证学生对于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场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计算机培训的有效目标,完成学生对于实际就业的需求。在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职业目标逐渐特显,为了加强求助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能力优势,加深市场的科技改革开放发展,保证计算机岗位的市场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对于计算机培训的课程是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加强市场需求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的合理化,加强企业对于实际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认识,保证学生可以在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完成后,直接在企业中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加深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软件维护的能力学习,加强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保证计算机人才的相关市场实训经验,从而降低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培训时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树立合理的计算机能力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际计算机应用中的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拓展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企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水平

1.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职业模拟环境的培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师技术能力的配需,加强技术培训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认识,合理的编排教学课程安排,合理的分配完成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工作的环境,模拟实验完成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工作场合的认识,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相契合,保证实际工作的真实可行性。

篇9

1.教材设计和选定不合理

计算机类教材品类繁多,但教材选定存在一点盲目性,第一没有注重教材版本的实效性,第二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方法不当

计算机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操作方法,通过引入书中实例讲解,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等到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时,已脱离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之上机时老师对学生的辅导有限,学生只会做老师讲的,不会融会贯通,缺乏交流互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缺少有效的教学评价监督机制

教师仍用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基础理论课、操作技能课都要出一份理论试卷一考了之。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采用传统的分数或评判式评语评价。

4.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大多数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都比较年轻,缺少“双师”型的教师,经验不足,教学任务又重,科研水平也不高。

二、增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教材

(1)技工学校大多数的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在选定计算机应用课程时要注意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

(2)注重选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必须能贯穿技能强化训练与应用实践,充分利用设计师的原创性成果,使学生能快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3)注重适用性,要针对技工学生特点,选用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实训操作步骤详实的教材。

(4)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5)在重视和加强文字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声像教材及电子教材的建设。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材。

(6)建立教材库,每年都尽可能地引进一些新版的教材,让专业教师进行审核、挑选适用的教材。

2.选择合适的实训项目

开设实训课程讲解的实例和学生完成的题目一定要贴近实际,难度适中。贴近实际的实例可以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网页制作”课程,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页制作Dreamweaver CS3》教材,将各个知识点都用一个实例来讲解,从易到难,每一章为一个网站制作实训项目。

3.完善实践内容及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要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增加实践内容,做到每堂课后有实训,每章结束后要有小项目实训,期末实训时要完整地开发一个具体的项目。

采用“目标教学”制定每一章或几章的实训教学目标,通过目标驱动来实现实训教学总目标。同时,还应该按软件的实际应用来讲解,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分析、实验、完成项目,教师仅给予指导。

4.尝试进行考试改革、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逐年减少理论课程比例,降低文化理论考试难度,增加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课时与考核力度,实行多种技能证书制度,缩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教师通过收集学生作品,有意识地通过电子作品评价方式进行全班展示,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对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师生参与评价。

篇10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及国际化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结合我国计算机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方法,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具备从师任教的能力,能在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毕业后可在进行软件规划、设计与开发及应用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等从事计算机软件规划、咨询、监理、生产、软件技术研发、以及软件应用系统维护等方面技术工作。

通过上述培养目标的确立,我们确定了计算机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为: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强化师范性特色,突出师范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三、构建适用于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职技高师教育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为此,我院制订了详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及特色如下:

(一)科学分解计算机专业双师型人才的素质指标,组建取向明确、科学分布的模块化课程群

职技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素质指标可分解为思想品德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师范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并以此组建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课程群、基本能力素质课程群、师范素质课程群和专业技能素质课程群。具体素质课程群、包含主干课程及总学时、总学分(如表一所示)。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

为此2006年我院创办了“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确定了与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包含软件需求 、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10个知识领域;网络工程方向主要包含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和网络程序开发4个知识领域,因此,所制定的课程计划要体现并突出与这些核心能力相关的知识领域。

我们围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考虑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性,将主干课程分为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其中方向必修课主要是反映各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课程,方向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设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进行选修课程,具体课程设置(详见表二)。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

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的制定,需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与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相一致,实现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对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或实训,突出课程的综合技能培养;同时增加了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则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

篇11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以下专业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一)化工专业:炼油、石油化工(含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工)、煤化工、橡胶工业、无机化工等。

(二)精细化工专业:农药、染料、涂料、颜料等精细化学品,医药(含各种原料药、药物制剂)等。

(三)化工机械专业:化工设备及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等,化工企业中电气、自控与仪表、供排水、热工等。

(四)其他专业:化工医药企业的技术管理、化工分析、科技信息、标准化等。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四)重大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发展方向,积极进行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参与本单位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过科研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工作,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科研设计项目中关键的技术工作。

(二)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设计、技改项目在市以上推广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参加过对行业发展有影响的重点项目或系列产品的主要部分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工作。

(四)为主或独立承担的经济分析和市场分析预测,被主管部门或单位采纳,并经实践验证基本准确。

(五)制定、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被采纳,并用于实际。

(六)配合相关任务完成有关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并提出报告,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得到有关方面认可。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县(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县(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获奖项目的获奖者(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或对行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及相关任务,成果通过鉴定、验收。

(四)完成大型1项或中型3项以上工程成套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安装等,通过鉴定或验收,并经实践检验达到了要求,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参与编写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技术标准1项以上,并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六)完成3项配合重点项目的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经使用证明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l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本专业论文篇以上。

(三)在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市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业文章2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一定突破,年度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一)取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lO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厅)级以上授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或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篇12

取得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㈡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㈢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二、学历、资历要求

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㈡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㈢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㈣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㈤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关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㈠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的某一分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㈡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或新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开拓新的方法技术或新研究领域的能力。

㈢熟悉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

二、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省(部)级测绘科技、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㈡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测绘科技、工程项目2项以上。

㈢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2项以上,或主要参加3项以上。

㈣编制或审核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综合技术设计2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4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任务1项以上。

㈤主持完成3项以上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㈥编辑设计或编审过市级以上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㈦年承担完成了3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问题。

㈧主持完成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的安装测试工作1项以上。

㈨主要参加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技术推广工作,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工作。

㈩参与开发和研制测绘专业信息系统2项以上。

(十一)主持或组织完成2项以上500个生产工日以上的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图制图与印刷、地理信息等测绘工程项目。

三、业绩、成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㈡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市(厅)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㈢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以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㈣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2项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㈤在测绘生产技术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有创新,解决了本专业领域科研生产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编写了相应的技术报告。

四、论文、著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㈡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2篇以上。

㈢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以上。

㈣为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报告或编写的大中型项目技术设计书3篇以上。

五、外语要求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㈣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相关规定。

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㈣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关于申报研究员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注:机关公务员身份不能申报)

1.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2.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在工程技术岗位上工作满五年;

3.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有下列成绩之一:

⑴组织和解决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的关键性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

⑵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篇13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部分,逐渐在全国高校中占一席之位。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不断加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更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开发紧密结合,把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一、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实施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转变教学理念,逐步实现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变“带实验”为“引导实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学科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实验课程间合理分工和紧密衔接,建立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多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在开设与理论课程相配合的实验课程外,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开设独立于具体理论课程之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提高学生应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继续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师资的专业培训,要求教师每年至少到企业顶岗锻炼一个月,了解计算机专业社会发展行情,参与企业相关的技术工作,真实感受企业的工作过程;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外聘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具体的指导;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作学生的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教师、学生作专业技术讲座;也可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以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目标。

加大引进和接收实验中心人员的力度,加强在职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鼓励在职攻读学位以改善队伍结构,加强知识更新以提高学术水平,加强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有较强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产、学、研紧密结合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要进一步鼓励教师到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形成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将科研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并且将科研项目进行必要的分解,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与项目开发,为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条件,将生产、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与各大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引入最新科技技术;加强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力度,使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与项目实践,如网站开发、平面设计等,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对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

四、进一步提高实验场地、设施及设备的使用效益

结合实验中心的建设,以综合性、多功能为原则对实验室的功能进行布局,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并进一步对实验场地和设施进行优化,提高实验资源的共享。

五、全方位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1.做好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要多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讲解一个能贯穿全课程的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具体开发流程的讲解,带动学生学会该门课程的开发工作。要做到每堂课后有实训,每章结束后要有小项目实训,学生期末实训时每人要完整的开发一个具体的项目。

2.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高职院校要求“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要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是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的必备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学生通过各种认证考试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用认证方式验证课程的学习水平。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考取非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技术水平。

3.通过参加各种与专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个人技能水平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平台,通过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与专业结合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可开展如计算机组装比赛、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制作比赛、软件设计比赛等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知识的学习。

4.积极努力做好“订单”式人才培养

计算机专业可以与一些大集团确定“订单”培养,引进企业实训设备。做好各种专班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拟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岗位需要开设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一系列学习与培训,真正做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实现了就业零距离。

5.组织兴趣小组,培养各项技能的竞赛型学生。

为适应社会及教育系统各层次比赛需要,从高一起,选择有潜能、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使尖子生在一起训练,达到促进作用,并且做到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公布训练成绩,使尖子生之间有对比。这些尖子生可成为学生辅导员,他们是教师的助手,课堂内外对一般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指导,这样,专业教师有一定时间指导技能尖子,形成教师深入钻研、学生相互帮教的良性循环。

6.技能“导师制”,使学生学我所爱。

“导师制”教育特别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专长发展。学校每周开出3至4节课,作为“技能课”时间,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技能,选择喜爱的“导师”,进行技能训练。技能“导师制”强化了教师的技能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技能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在自我价值的显示、发现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7.厂内设校、校内设厂,实现学生的真实训练。

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将课程的实践环节到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工作环节。像photoshop这类课程就可以到摄影公司学习照片的拍摄及处理过程。另外,在校内可以建立计算机专业多种类型的工作室,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如对外接受软件开发等项目制作服务可成立软件服务工作室,利用实训设备锻炼学生的技能,体验真实的工作流程。

8.做好对中小企业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服务外包工作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中小企业及私人公司均涉及计算机维护、网站开发等相关工作,但又不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可与他们签订技术服务外包协议,每个单位配备1~3名学生做技术服务人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计算机或网络进行维护,也可为企业制作宣传网站。学生在为企业或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实现了与工作岗位零距离体验。

9.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第六学期将到企业或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专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为其快速就业铺路。而毕业设计环节为学生三年学习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毕业设计选题一定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设计查阅相关的专业资料,拓展个人知识范围,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

六、做好计算机专业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督,通过考核可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进行具体的引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可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如:对部分课程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将平时考核,出勤、日常作业、综合实训等成绩以一定比率纳入到总成绩;有的课程可直接参加某种认证考试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可参加国家一级等级考试;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也可采用无纸化考核方法,自己开发考试平台,让部分课程采用上机考核的方法或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多种考核方式并存逐步实现所有课程的教考分离,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总之,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