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牧局工作思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刷新六项主要经济指标
1、粮食总播面积56万亩,总产量2.3亿公斤,比上年增1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5万亩;
2、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比上年增10%,达到11亿公斤;
3、甜菜面积保证达到7万亩,其中纸筒育苗甜菜4万亩,总产22万吨,比上年增100%;
4、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11亿元,比上年增120%;
5、农村经济总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9%;
6、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比上年增16.6%。
三、推进十二项重点工作
1、继续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
巩固完善2007年沼气建设成果,完成留义村秸杆气化工程。20*年新建设户用沼气池2100户,大型沼气(500m3,幅射带动500户用气)池1座,中型沼气(300m3)池2座,吊灶、热水器、生物质能炉建设各1000个,(参照户用沼气投资标准),以上总投资1840万元,其中省投资980万元,市投资410万元,县配套410万元。
2、深化优化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在全县33个试点村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工程,把此项工程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之一。按照农民意愿,实行订单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建立“理论培训—地头指导—实地观摩—外送深造”四位一体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重点解决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实现农业技术的上档升级。期间,定向培训新型农民1320人,组织园区观摩3次,外派新型农民50人到北京农业院校学习深造。
3、优化三大种植基地建设
围绕工业原料基地建设新目标,依托各蔬菜批发市场,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依托玉雄淀粉有限公司,发展“三高”型优质玉米30万亩;依托中粮糖业公司,建设西部万亩联片糖菜基地5个。
4、打造精品农业新亮点
在南环线两侧2镇2乡21个村新建移动大棚500栋,面积1000亩。
5、强力推进农业工业化
在金城镇培育4个超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6、实施试验示范推广工程
紧紧抓住“引进一试验一示范一推广”四个环节,加强与农业部门、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一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主要在农业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应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实地开展技术指导;二是推广优良品种面积85万亩,优种覆盖率力争达到98%。重点引进玉米、蔬菜、糖菜新品种126个,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区25个,面积3000亩。三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主要推广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化肥深施、叶面追肥技术,突出在蔬菜地增加钾肥使用;四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蔬菜种苗的植物检疫和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病虫草害进行物理、生物的综合防治,并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特别要针对甜菜蟓甲、玉米红蜘蛛以及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做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此外,还要重点推广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立体种植技术等;五是加强植物检疫,开拓“促绿通道”。实行流程化管理,程序化操作,加强产地检疫,严把调运检疫关。
7、建设农作物质量安全和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
8、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个,整章建制,规范运行。
9、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10、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
引导性培训90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400人。
11、创新经营管理和农业执法工作
改革种子公司管理体制,大力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切实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在确保农贸市场健康运行的同时,重点探索加强植物检疫、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工作的新途径。
12、发挥好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作用
主动开展工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协助领导组组织好全县新农村建设各种工作会、现场促进会等。联系有关单位,落实村镇绿化、主街亮化、文化设施、农村超市、教育卫生等各项具体工作,继续编发新农村建设简报,通报情况,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同时,重点协助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完成26个试点村、重点推进村街巷硬化工程45公里,完成户户通硬化面积16万平米。
四、实施重点项目
1、继续实施沼气能源建设项目
坚持把以沼气为主的能源建设作为农村建设1号工程,按照“一池三改”的沼气模式推进示范和推广。积极探索沼气、温室、养殖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20*年,我县再次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在实施中,要继续推进以玉米、蔬菜、甜菜高产高效栽培种植和奶牛繁育管理为主的项目培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实行领导组成员目标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二是实行“三个公开”,确定培训资格。公开确定培训机构,公开招聘培训教师,公开在各村选择培训对象;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实行阵地建设和培训内容相结合、专题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培训基地展示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规范操作和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3、继续实施少耕穴灌聚肥节水项目
要在项目区开展少耕穴灌甜菜示范种植。
4、全力实施优势玉米基地县项目
在全县玉米主产区新建1个万亩丰产园区、10个千亩丰产示范村、1个百亩品种展示基地。总投资416万元,其中省投资240万元,市投资50万元,县投资126万元,年内完成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配套工程,实现亩增产62公斤的目标。
5、在义井乡实施3000亩盐碱地改良项目
总投资200万元,其中省投资100万元,市县和农民自筹100万元,年内主要完成打井修渠、增施土地改良剂等项工程。
6、在望岩村实施5000亩盐碱地改良项目
总投资200万元,其中省投资100万元,市县和农民自筹100万元,年内主要完成机械配套、综合技术推广及打井修渠等项工程。
7、争取农业部植保预警项目在20*年底开始实施
篇2
(二)目标任务:围绕蔬菜标准园创建,着力打造遵崇高速、国道、路及其他交通干线沿线蔬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和城市保供蔬菜。
1、力争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产量21.4万吨,产值3.05亿元。其中商品蔬菜12.8万吨,供应本地市场7.6万吨,有效保障城市人口的供给;常年蔬菜种植面积9.83万亩、产值2.417亿元、间套作蔬菜种植面积2.59万亩、产值0.1亿元、季节性蔬菜种植面积2.63万亩、产值0.526亿元。
2、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载体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根据“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蔬菜标准园创建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今年启动4个蔬菜标准园创建。通过逐年打造,力争创建一批达到农业部验收标准的蔬菜标准园,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
围绕遵崇高速公路、国道及其他交通干线规划布局蔬菜标准园。
1、高坪镇鸣庄蔬菜标准园。以市大桥种养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市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创建200亩设施标准园。
2、泗渡镇施家坝蔬菜标准园。以市永成果蔬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和设施为基础,辐射小溪和松杉村,创建1000亩露地标准园。
3、泗渡镇观坝蔬菜标准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公司或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创建观坝1000亩露地标准园。
4、团泽镇团泽居蔬菜标准园。以市凤山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和设施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创建1000亩露地标准园。
各镇除了要重点实施好以上标准园创建外,根据自身实际拟创建蔬菜标准园的,按照蔬菜标准园建设要求编制创建方案,报上级业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一并纳入全区蔬菜标准园创建范畴,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二)加强政策扶持
1、以项目的方式进行扶持。涉及中央、省、市的蔬菜项目,以蔬菜标准园为基础申报;区级资金在安排结构调整项目时优先满足蔬菜标准园;标准园建设通过省级验收的,给予50万元的项目奖励。
2、在技术环节予以支持。由区农牧局聘请教授或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制作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等,费用由区级资金解决;标准园(含200亩以上的经过土地流转的蔬菜基地)需技术员的,由实施主体自聘技术员1名(需经区农牧局审核同意,要求技术员学历达到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对技术员工资予以补助。
3、在育苗设施予以扶持。对于标准园(含100亩以上经过土地流转的蔬菜基地)的育苗大棚建设,优先安排农机购机补贴,同时区财政予以扶持补助,其标准为:农机购机补贴按上级规定执行,在建设总额中,除去农机购机补贴的资金后,对于剩余资金区级按50﹪的标准予以补助。育苗设施建设,由区农牧局根据各标准园的需求,结合农机购机补贴指标和区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4、在育苗环节予以扶持。在全区推广蔬菜漂盘育苗技术,按育苗设施面积(实际育苗面积)2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限补助一次。
5、所有蔬菜标准园的实施主体,在购置与蔬菜产业相关的农机(具)时,优先享受农机购机补贴政策。
6、产业化扶贫资金优先支持蔬菜标准园建设,产业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向标准园内的农户及标准园带动的从事蔬菜产业发展的农户予以倾斜。
7、整合项目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资源、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水利、交通、财政一事一议、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强化蔬菜标准园的机耕道、田间便道、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标准园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要求,并且主干道硬化。
8、支持蔬菜标准园内实施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实行申报备案制,由标准园创建主体申报,邀请市农委、农科所、职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围绕蔬菜集约化育苗、栽培、施肥、设施(延后)栽培等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拟定研究课题,根据项目实际实施情况匹配经费(原则上5个品种以上的新品种试验课题补助0.5—1.0万元,每个技术研究课题补助0.5—2.0万元,50亩以上的示范补助2.0万元)。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农药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由蔬菜标准园的创建主体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2、档案记录制度。区农牧局统一印制生产档案本发放各蔬菜标准园,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3、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配备必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对标准园蔬菜进行检测,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得采收,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准出证明。准出证明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在产品检测的合格的基础上出具,其中泗渡镇、板桥镇由泗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高坪镇、高桥镇、董公寺镇由高坪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团泽镇负责本镇,板桥镇、高桥镇、董公寺镇要负责本镇的样品抽取和送检工作。
4、质量追溯制度。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要实现产品质量信息自动化查询。
5、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把产品进入关,禁止无产地准出证明的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要求蔬菜产品实行挂牌销售(注明产品来源、品种名称、认证类别等)。
(四)强化产品商品化处理
1、实行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和扎把,对开展此项工作所需的配套设施,通过争取项目或由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予以补助,标准金额不超过总投资的30﹪。
2、推行产品包装销售。为适应市场准入要求,在全区启动蔬菜产品包装工作。凡区内蔬菜生产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制作产品包装箱的,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予以补助,补助金额不超过总资金的50﹪。
3、鼓励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建立冷链系统,实行商品化处理、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对冷链系统建设的扶持参照蔬菜育苗设施的扶持政策执行。
(五)健全营销网络
1、结合观坝蔬菜标准园的打造,依托项目资金和区级财力支持,完善观坝蔬菜批发市场配套设施,通过与观坝育苗中心打包招商引进实施主体,争取该市场2012年投入运行。
2、引导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在社区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蔬菜直销网点,完善标准园蔬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建立让利于民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3、充分利用商务部门平抑物价政策,积极争取农贸市场免费摊位,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在农贸市场开展产品直销。
4、扩大农超对接面,力争启动农校对接工作。鼓励和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与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农校对接试点,力争在2012年启动农校对接工作。
5、培育市场营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组织、纪纪人),架起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桥梁,通过合理流通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和稳定平抑蔬菜价格,同时促进我区蔬菜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6、支持蔬菜产品外销。引导营销主体在重庆等地建营销窗口,拉动我区蔬菜向外销售;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与蔬菜加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订单种植。
(六)突出品牌管理
1、标准园的生产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执行,确保标准园的产品100﹪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指导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3、推行品牌销售。凡属我区蔬菜标准园(包括带动)生产的产品,可以以各实施主体的名义销售,但必须统一为“娄山”牌蔬菜。
(七)推进产业化经营
1、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优、服务能力强、社会反响好”的要求,积极争取示范社建设项目,推动示范社创建工作的开展。
2、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合作社为桥梁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联结起来,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3、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就近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推动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建设。
4、实行“六个统一管理”,标准园的蔬菜生产要做到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
5、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采取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制度,以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合作社)为基础,积极申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标准园要实行100﹪的防统治项。
三、组织保障
篇3
根据向多部门领导、党内外人士和离退休干部征求到的意见,我局认真查找问题、组织调研、分析原因、明确方向,深刻评议,并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梳理归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创新科学发展机制、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求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实效。为增强整改的操作性,促进整改工作的具体落实,整改方案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五明确”。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在开展学习活动中,针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整改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解决深层次、群众反响和对农业生产工作制约较大的问题,对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及时整改,对当前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落实整改责任,努力尽快加以解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同时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如下整改: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特色农产品、种养殖生产粗放、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农业增收潜力不能充分挖掘。
整改情况:在总结多年来**农业发展基本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调研,认真分析,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最新要求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初稿在全局职工会议上讨论后吸收大家合理化建议,现已基本成型,报工管两委审查。编制上报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规划,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计划20xx年5月底完成。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头牵着广大农民群众,一头牵着广大消费者,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农业主管部门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警示和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积极按照上级要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部分违规行为,由于农户法律意识淡薄,整个工作形势严峻。
整改情况:(1)督促并协助饲料生产企业申办《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2)大力抓好屠宰检疫,确保肉食品安全上市;(3)以宣传教育和执法警示的形式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xx年12月10日对辖区内饲料生产企业(户)、经营店、规模养殖户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并对3家违法经营问题饲料的经营店、生产企业现场出具《责令停止对外经营饲料产品通知书》;20xx年1月9日,对**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2家农贸市场、化肥农药经营门市部7家、饲料经营4家、种植业基地26家、畜禽养殖18家、水产养殖12家,出动执法人员21人次,车辆3台次,发放宣传材料80份。(4)建立和监督兽药、农药、饲料经营台帐11家。(5)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局各执法中心站所在年初还制定了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计划,各中心站所每年至少进行10次专项执法检查。
3、单位制度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高效管理手段
**农牧局始终坚持执行人事劳动、组织部、纪工委相关管理制度,保证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和职能切实履行。但从规范职工行为、鼓励职工自觉遵守、对职工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理想,需要更完善。
整改情况: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培养和调动职工工作热情具有积极作用,是加强单位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建和谐欢快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职工的创造性思维。我局在坚持执行人事、纪工委、组织部等部门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以民主、科学、高效、和谐为目标,建立并执行《**经济开发区农牧局规章制度》,包含:《工作纪律制度》、《廉洁自律制度》、《政治学习和职工培训制度》、《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保密制度》、《传阅文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接待制度》、《请销假制度》、《年休假制度》、《工作汇报和监督制度》、《对外宣传制度》。现制度文本初稿已经完成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测评工作开展更 透明、更科学
篇4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在开展学习活动中,针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整改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解决深层次、群众反响和对农业生产工作制约较大的问题,对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及时整改,对当前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落实整改责任,努力尽快加以解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同时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如下整改: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缺乏特色农产品、种养殖生产粗放、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农业增收潜力不能充分挖掘。
整改情况:在总结多年来××农业发展基本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调研,认真分析,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最新要求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初稿在全局职工会议上讨论后吸收大家合理化建议,现已基本成型,报工管两委审查。编制上报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规划,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计划2009年5月底完成。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头牵着广大农民群众,一头牵着广大消费者,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农业主管部门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警示和启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积极按照上级要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部分违规行为,由于农户法律意识淡薄,整个工作形势严峻。
整改情况:(1)督促并协助饲料生产企业申办《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2)大力抓好屠宰检疫,确保肉食品安全上市;(3)以宣传教育和执法警示的形式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08年12月10日对辖区内饲料生产企业(户)、经营店、规模养殖户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并对3家违法经营问题饲料的经营店、生产企业现场出具《责令停止对外经营饲料产品通知书》;2009年1月9日,对××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2家农贸市场、化肥农药经营门市部7家、饲料经营4家、种植业基地26家、畜禽养殖18家、水产养殖12家,出动执法人员21人次,车辆3台次,发放宣传材料80份。(4)建立和监督兽药、农药、饲料经营台帐11家。(5)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局各执法中心站所在年初还制定了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计划,各中心站所每年至少进行10次专项执法检查。
3、单位制度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高效管理手段
××农牧局始终坚持执行人事劳动、组织部、纪工委相关管理制度,保证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和职能切实履行。但从规范职工行为、鼓励职工自觉遵守、对职工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理想,需要更完善。
整改情况: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培养和调动职工工作热情具有积极作用,是加强单位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建和谐欢快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职工的创造性思维。我局在坚持执行人事、纪工委、组织部等部门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以民主、科学、高效、和谐为目标,建立并执行《××经济开发区农牧局规章制度》,包含:《工作纪律制度》、《廉洁自律制度》、《政治学习和职工培训制度》、《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保密制度》、《传阅文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接待制度》、《请销假制度》、《年休假制度》、《工作汇报和监督制度》、《对外宣传制度》。现制度文本初稿已经完成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测评工作开展更透明、更科学
篇5
*市供销社作为全市供销系统的联合社,有成员社4个,即*县供销社、*县供销社、*市供销社、*区供销社,这4个成员社共有乡镇基层供销社2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8个,分别占全市乡(镇)、村个数的81.5%和58.1%。县(市)区供销社在册干部职工602人。有各类公司18个,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商店154个、日用品经营商店107个、综合经营商店127个,农贸市场2个、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场所44个。经营总面积186.7万平方米,仓储总面积3.6万平方米、院落等空闲地面积13万平方米。
二、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发展中求生存
随着社属企业改革转制工作的完成,供销社直属企业和基层网点基本上没有了,供销社机关失去了管理企业、管理资产的职能,网络服务功能几近丧失,供销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为此,20*年以来,我们克服各种困难,自找工作,自加压力,积极探索发展之路。首先,从农资供应入手,与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对全市农资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和经销假冒伪劣农资网点。在全系统推行服务承诺、诚信经营制度,引导企业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农资使用技术、科技推广等服务,提高农民对供销社这块牌子的信赖度,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努力,2*年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化肥等重要农资的销售量逐步占到全市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我社于20*年和20*年先后成立了*市农民经纪人协会和*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通过这两个平台,帮助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师资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向外省区推介销售农副产品、引导农民经纪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合作组织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年底,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97个,入会会员33747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98%,辐射带动78*7户农民。但由于供销社传统为农服务职能逐渐丧失,同时又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尽管我们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往往得不到理解、支持和重视。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项目多年来一直由农牧部门实施,供销社几乎插不上手,我们的许多工作大都靠感情推动,对农民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吸引力不强、推动力不大,引导合作组织发展工作总体措施不力、成效不显。痛定思痛,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企业改制时供销社没有参股,导致供销社在“三农”工作中资金不厚,实力不强,抓手不显,许多工作显得很被动。
篇6
二是内涵深,重点突出。建设全省肉牛繁养基地和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思路的提出,是在总结多年来发展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牛、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起点定位、目标要求的全面拓展和延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产业发展的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三是起点高,谋划长远。建设皇甫谧针灸医学基地,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更深的层次上丰富皇甫谧文化内涵,在更广的平台上汇聚发展要素,在更远的着眼点上打造皇甫谧品牌,高起点谋划,大思路构想作出的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打响皇甫谧文化品牌、增强皇甫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四是目标实,鼓舞人心。“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提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这一目标,全面包括了综合实力、产业优化、社会事业、社会文明、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确立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是一个鼓舞人心且经过努力可以全面实现的目标。
二、抓创新,谋发展,全力推进全县农业实现新跨越
农业部门服务于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必须紧紧围绕“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这一主题,在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抓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项目、增强发展基础;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抓三增一转变”为重点,全力实施旱作节水、生态循环、科技良种、绿色安全、农业信息“五大工程”,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旱作节水工程全面推进以全膜覆盖、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力争全县春播蔬菜、洋芋、瓜类种植实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覆盖,玉米生产实现适宜区全膜种植。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喷灌、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节水工程示范片,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逐步扩大我县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生态循环工程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牛、果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工程相结合、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加快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步伐,通过培育和完善肉牛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苹果生产链,实现农业生产的资源化和农产品无害化。依托建设有机苹果基地,以早熟马铃薯、辣椒等高效蔬菜作物为主,大力推广果园间作套种技术,切实增加幼龄果园经济收入,以蔬菜生产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良种工程以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优质、丰产、高效农作物良种和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调整充实乡镇农技服务队伍,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努力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整合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绿证”、“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抓好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等关键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绿色安全工程加快制定完善和推广应用特色农畜产品地方标准,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牛、果产业发展和蔬菜生产选择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和村,重点建设绿色肉牛、有机苹果、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连动温室、中小拱棚、滴灌喷灌、营养钵育苗、标准化菌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
公害“三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进程,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
农业信息工程积极争取实施“金农”、“三电合一”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三大重点项目,加快健全完善以县级网站为中心,覆盖全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村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县农业专家咨询、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等“数字农业”建设,为农民收集、信息,开展信息化培训及免费信息查询等多种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彻底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三、抓落实,求实效,确保实现开局之年新发展
篇7
二是内涵深,重点突出。建设全省肉牛繁养基地和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思路的提出,是在总结多年来发展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牛、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起点定位、目标要求的全面拓展和延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产业发展的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__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三是起点高,谋划长远。建设皇甫谧针灸医学基地,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更深的层次上丰富皇甫谧文化内涵,在更广的平台上汇聚发展要素,在更远的着眼点上打造皇甫谧品牌,高起点谋划,大思路构想作出的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打响皇甫谧文化品牌、增强皇甫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__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四是目标实,鼓舞人心。“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提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这一目标,全面包括了综合实力、产业优化、社会事业、社会文明、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确立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是一个鼓舞人心且经过努力可以全面实现的目标。
二、抓创新,谋发展,全力推进全县农业实现新跨越
农业部门服务于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必须紧紧围绕“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这一主题,在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抓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项目、增强发展基础;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抓三增一转变”为重点,全力实施旱作节水、生态循环、科技良种、绿色安全、农业信息“五大工程”,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旱作节水工程全面推进以全膜覆盖、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力争全县春播蔬菜、洋芋、瓜类种植实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覆盖,玉米生产实现适宜区全膜种植。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喷灌、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节水工程示范片,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逐步扩大我县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生态循环工程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牛、果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工程相结合、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加快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步伐,通过培育和完善肉牛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苹果生产链,实现农业生产的资源化和农产品无害化。依托建设有机苹果基地,以早熟马铃薯、辣椒等高效蔬菜作物为主,大力推广果园间作套种技术,切实增加幼龄果园经济收入,以蔬菜生产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良种工程以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优质、丰产、高效农作物良种和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调整充实乡镇农技服务队伍,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努力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整合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绿证”、“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抓好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等关键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绿色安全工程加快制定完善和推广应用特色农畜产品地方标准,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牛、果产业发展和蔬菜生产选择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和村,重点建设绿色肉牛、有机苹果、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连动温室、中小拱棚、滴灌喷灌、营养钵育苗、标准化菌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进程,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
农业信息工程积极争取实施“金农”、“三电合一”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三大重点项目,加快健全完善以县级网站为中心,覆盖全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村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县农业专家咨询、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等“数字农业”建设,为农民收集、信息,开展信息化培训及免费信息查询等多种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彻底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三、抓落实,求实效,确保实现开局之年新发展
篇8
二、关于严肃进行责任追究。近期,纪检监察部门对今年及往年部分乡镇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于涉嫌违法违纪的问题要彻底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妥善处理。
篇9
一、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6个乡(镇),935个村民委员会,4670个社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西宁地区已建立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15个,其中市政府农产品信息中心、市科技局“农业专线110”信息专线、市委农办的科技特派员信息站、市科技局的科技信息网站等市级信息服务机构8个,以及乡镇的流通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信息服务中心7个。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乡镇面达80%,信息网络的触角正逐步向最基层的自然村(组)延伸。2002年以来由市科技局、农牧局等部门赞助部分种养加流通大户出资添置电脑等设备的村级信息服务点有18个,村(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占15%。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初步形成
市政府设立农产品信息中心、西宁科技局开通“农业专线110”服务专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全市10个乡镇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分别配备了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农村信息采集、整理和。市乡两级还以不同方式培训农村电脑操作员100人,经过努力,初步拥有了一支150余人的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市场流通和科技知识的专兼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农村信息的采集网点逐步拓宽
已有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代表的种养科技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化肥、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信息采集渠道;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流通信息采集渠道;以气象、物价、新闻媒体等建立了信息联系渠道,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网络。
4、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形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网络、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会议、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信息栏等多种渠道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力和组织机构不足等问题。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不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和搜集信息,电话占有率不高、电视信号覆盖率低,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3、农村信息化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无法保证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农业数据库互相复制,机构重复设置,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低,造成了“信息孤岛”。
4、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普及率低。目前全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软件缺乏,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网络效能的有效发挥。
5、专业人才匮乏。各县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专业人员,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制作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6、传播途径不畅。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在农村通过电脑、电话、电视获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总之,西宁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农牧民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作物栽培、畜禽伺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开展网上交易、网上答疑等工作。因此应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它可以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部分组成。选择适合我市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技术培训等各种低成本的、农民认可的传播渠道,这也将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为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顺畅流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适时、有效的涉农信息,真正达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的目标服务。
三、加快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延伸,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区县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条件,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2、建立机构,落实人员。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机构是前提,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机构、组建队伍、引进人才。在农业网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好是既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为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是这项事业的投入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争取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引导西宁地区的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向农业信息工程加大投入。
篇10
1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础。各乡(镇)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土壤普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情况,做好主要农产品分类划区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继续抓好已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工作,结合各自优质、特色农产品特点,积极加强农产品基地认证工作,对已认证基地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推广,引导群众按标准化要求操作。在基地管理上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详细的生产档案,明确基地名称、范围、负责人,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产品基地管理水平。通化县农牧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责任制
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是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前提。农业综合执法部门要积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责任制,逐步完善农资打假工作长效机制。配合农业行政专项执法活动,切实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以及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组织成立一批农业投入品定点采购点,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期抽检,确保投入品的质量,保证群众的利益。突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对不符合规范的限期整顿,达不到要求的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取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档案制度,实行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管理。
3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为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确保出基地的农产品要有准出证,入市场的农产品要有检测报告。通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要制定产地农产品监测计划,加大对产地农产品的检测力度,重点解决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问题,配合通化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做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在内部建立农产品自检机构或者委托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对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入市交易。农户自产、入市交易的农产品提倡采取自愿的方式,向县农产品质检中心申请检验,由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出具检测报告。对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监督当事人销毁。
4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放心
目前,通化县15个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均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做到不承诺不上市、不检测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针对各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和监管人员、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种植大户及农民有组织分层次地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农产品监管人员监管能力,要不断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
5推进农产品生产档案规范化,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性
严格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要求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以及常年从事农产品种植大户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操作进行档案记录,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大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觉性。同时,逐步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编码,对每个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每个大棚逐个进行编号。要求每一个编号记录与生产过程同步,从种植到采收过程中,所有田间管理和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要保证真实、详细记载,以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识别、可溯源。
6打造农业名牌产品,全面推进“三品”认证工作
农业名牌产品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延伸,打造名牌产品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任务。各乡(镇)、办事处要积极鼓励引导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不断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促进农产品规模再扩大、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篇11
(一)办学特色定位
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对外服务、学校管理等特色,也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等特色。形成办学特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特色化,而关键就是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这就需要深刻分析本校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反思、现实分析和未来预测,同时进行横向比较。宁夏农校在60多年的发展中坚持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在这方面注重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终秉承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服务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清真牛羊肉、酿酒葡萄等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畜禽良种工程”“奶牛出户入园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工程”等系列工程,科学调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是在专业定位上强调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宽口径学科,找到正确合适的学科方向和侧重点,不办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学科,并通过夯实学科基础、改造传统学科、突破重点学科等有效措施,切实打造学科优势。现设有设施农业、畜牧兽医等23个中职专业,其中涉农专业15个,占总数的62.5%,基本形成了“以农牧为主、增设为辅、以短补长”的专业设置格局。
(二)办学模式定位
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应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具有基本文化课程、职业教育两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应接近实践、符合区域性特色;在教学手段上应联系实际,突出实践锻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面向“三农”和基层一线,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较高、实践能力突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以上考虑,宁夏农校科学制定“双元制”教学法,把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到6∶4,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例如:积极推行“驻场教学”,使课程开在了基地,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磨炼锤打”;大胆采取“模块培养”,使专业设置细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主动进行“联合办学”,使特色充分发挥,把弱项专业变强,把强项专业变得更强;坚持抓住“以产定销”,使就业瞄准需求,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有出路,等等。
(三)科研工作定位
有人认为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其实,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应用性研究的支持,如果没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其教学工作也难以上水平、创特色。宁夏农校的做法是,立足自身实际,制定措施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工作,倡导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内容的区域性、类型的资源性;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
二、坚持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面对“招生难、生源差”等严峻挑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办学立校的生命线,同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
(一)采取灵活有效的办学方式
灵活有效的办学形式能较好地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宁夏农校从2009年起,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享受免费教育的利好政策,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工作思路,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成功探索出“送教下乡”这样一条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精神。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分层管理和分散教学的办法,依托各市、县、乡教学点,紧密衔接宁夏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6个专业,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作了细化。如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又细分为设施蔬菜、设施果树等特色班,把畜牧兽医又细分为养牛班、养禽班等特色班。每个专业开设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等20余门课程,学制为3年,前2个学年为理论学习,第3学年为实践操作。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员忙时务农、闲时听课学习,考试考核合格并修满学分就可毕业。由于采取就近办学就近授课的方式,学员在不出县、不出乡甚至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2009年招生4600多人,2010年招生2800多人,生源遍布宁夏全区各个市、县(区)。通过这种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为宁夏农村培养了一批能人,锻炼了一批“带头人”,储备了一批“明白人”。
(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既要实行学历教育,又要实行非学历教育;既要有理论教学,也要有职业技能训练,在举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做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培训工作。宁夏农校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由于成效显著,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单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职业鉴定所”“全区年零就业家庭培训单位”。2011年上半年共对1729人次开展了培训或鉴定,其中根据宁夏银川市“下岗再就业及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求,先后培训失地农民348人;结合宁夏银川市“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鉴定果树栽培、奶牛饲养、淡水养殖等专业农民工406人。
(三)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作为稳定办学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宁夏农校坚持专人负责招生、全员定额宣传招生、奖励超额招生者等有效做法,深入宁夏全区各市、县(区)开展咨询、引导,宣讲涉农专业和农村贫困家庭免费上学并享受助学金补助相关政策;同时,把各科室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前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之本。具备过硬教学质量的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才能最终赢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任。
(一)整合资源,保障教学投入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备设施,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下大力气解决资源匮乏和资源浪费这一实际存在的矛盾”[1]。2010年以来,宁夏农校在高标准抓好34个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世行项目和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新建实验室40多个,建成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等2个实训基地,完善了葡萄酒车间。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支持教师开设实验课,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积极举办校内技能大赛,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去年全国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宁夏农业学校参赛的4个项目均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强化“软件”,提升教育质量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应加强教学纪律、教学质量的检查力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鉴于此,宁夏农校狠抓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全校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听课纪录和作业批改进行集中检查。通过“推门”听课活动和学生反馈,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将之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示范课教学活动,对青年教师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修订完善了《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实验人员岗位职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轨道。还通过制定教务公开栏、开通飞信平台、推进科务公开等有益做法,推动教学管理高效运转。
(三)以评促建,建立长效机制
以评促建是提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宁夏农校坚持把申报“千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单位”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校之力加以推进。利用申报工作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2009年牵头组建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宁夏自治区农牧厅、银川市农牧局、农垦中专学校、农广校以及24家涉农企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机制,初步实现了规模发展和联动发展。
四、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式发展的保证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12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抓住批发、零售两大环节,从制定制度入手,确保索证索票的有效性,制定批发环节管理制度、零售环节管理制度和索证索票顺向及逆向追溯管理的“三大制度”。
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和座谈,在局、所、组以及经营者之间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并且积极研究制定“三大制度”,完善具体落实办法,直指监管目标。
二、建立健全三大制度,直接瞄准整治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确定了*大任务和*项工作目标。其中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牵头,其它*大任务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配合相关部门来完成。*项工作目标中工商部门有*项,即从*月份开始到年底,县城以上城市的食品市场、超市*%建立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建立进货台帐制度;彻底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县城以上城市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问题。整治目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摸清本地市场运行特点和管理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的思路。该局的“三大制度”,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确立了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大制度:批发企业备案制度
从两个层面进行建设:一个层面是按照企业属地管理原则,对*市辖区内的所有批发商进行登记造册,摸清楚商品的来源和批发商品的走向,建立健全进货台帐和销货台帐,做好索证索票工作;另一个层面是对进入*市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业务的流动送货车进行摸底调查,与周边县市工商部门协调勾通,要求外县市送货车来我局进行备案。同时,要求所有从事批发业务的本地、外地经销商到销货地辖区工商所进行备案,实行一户多档制度,对本地批发商,由工商部门统一设计了销货单的格式,要求使用由工商部门统一设计的批发票据,在票据上公示工商部门的举报电话和有关提示。实行这一制度以来,商品源头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以往比较难以管理的*水产批发商发来的水发产品,鲜活水产,冷冻生熟食品都较好地提供了索证索票的所有手续,从酒泉市、瓜州县和嘉峪关市来*市进行批发的经销商也纳入了他们的监管,从而提高了食品的可追溯性。
第二大制度:零售企业“四对口”、“三统一”、“一认可”制度
在流通环节,要求城市所有商场、超市,乡镇、街道、社区的所有食杂店全部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和购销台帐制度,并要求落实“四对口制度”即:进销货发票、索取的证照及其它相关资料、进销货台帐与购进销售的商品一一对口,并且索取的票、证、照、检验报告等手续,要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证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要求,一律由供货商加盖红色印章,否则不予认可。“三统一”制度即:每一户经销商要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索证索票档案盒,使用统一的进货、销货台帐格式,按照统一的装订模式和装订顺序进行装订,以期达到保存*年以上的目的。“一认可”制度即:经营者在每一批次的进货或者销货业务发生后,要按照规定,进行索证索票和台帐登记,这项工作由巡查人员和经营者在台帐上签字进行认可后,方可存档。
第三大制度:索证索票顺向索取和逆向索取制度
这项制度有顺向索取和逆向索取两层含义。索证索票顺向索取制度即:商场、超市、食杂店以及批发企业,在购进商品时,必须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索取供货商的相关票证,并在进货台帐中如实记录。不准购进无照供货商的商品,违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索证索票逆向索取制度即:本地批发商和外地送货车在*市辖区内送货时,必须索取销货对象的加盖红色印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在销货台帐中如实进行记录,并在辖区工商所进行备案。不准向无照经营者批发商品,违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索证索票顺向索取和逆向索取制度,以加固流通领域商品购销链条机制为目的,有效杜绝了无照经营行为。
三、充实完善其它制度,确保三大制度有效运行
为确保三大制度有效运行,*市工商局又充实完善了十项制度做保证。
*、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解决索证索票链条中断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市工商局已经与食药局协调,解决了药店在药品经营中对保健食品的索证索票和购销台帐的监管问题;与农牧局协调,解决了兽药、饲料、农资经销商的索证索票和购销台帐的监管问题;与商务局协调,解决了市场内生猪销售厂场挂钩问题;与质监局协调,解决了本地生产加工企业检验报告的索取问题;与卫生局协调,解决了市场内卤肉摊点索证索票销售问题。
*、食品检测制度。目的是掌握市场食品质量现状,查处不合格食品,保证索证索票与食品抽检工作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定期督察制度。制定了领导小组每月一督察制度,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保证各项监管措施落实。
*、交叉巡查制度。市局定期不定期在各工商所(分局)之间,工商所(分局)定期不定期在内部各巡查组之间进行交叉巡查,及时发现工作不足,弥补工作漏洞。
*、典型引路制度。与商务局,食药局配合,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市场内部树立一批“食品安全示范户”,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索证索票工作。
*、“一会两站”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一会两站”在各乡镇、村组的市场监督作用,及时举报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和无照经营行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成果。
*、消费投诉分析制度。每月对*网络投诉举报和“一会两站”受理的投诉举报进行分析,寻找消费热点和维权难点,确立消保维权工作重点,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信息工作奖励制度。对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新闻报道和上报信息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确保专项整治宣传工作家喻户晓。
*、企业承诺制度。要求流通领域所有经营者,向社会做出两方面的承诺:即商品质量承诺和杜绝与无照经营者进行商品购销活动的承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专项整治目标中彻底解决无照经营问题。
篇13
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十二五”规划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措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每年批转下发全县农村能源工作安排意见,并制定下发了《泾川县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在沼气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各乡镇分别确定了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并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县农牧局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实行局领导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包项目乡(镇),技术人员包项目村和项目户的“双包”责任制,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县能源站与每名职工签定了工作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及任务完成情况与下乡差费挂钩,有力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完成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25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96万元,群众自筹963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解决能源短缺、改善用能结构、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国债资金项目,不断推广使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户用沼气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全县户用沼气累计达到2.1万户,占适宜建沼气农户总数2.65万户的79%,全县沼气普及率由“十一五”末的23%达到29%。
2、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全县累计推广太阳灶2.9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2万m2,太阳能路灯285盏,新型生物质节能炉853台,节能炕12.39万铺,省柴节煤灶7.63万台。
3、农村沼气综合效益日益凸现。全县2.1万口沼气池年可产沼气798万m3,折合节煤1.32万t,相当于保护林地7.35万亩,减少薪柴砍伐2.63万t。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3.5万t、二氧化硫296t,改善了大气质量。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加快。
三、主要措施
(一)规范管理提质量。
为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建设一座,成功一座,发挥效益一座,县能源站全站干部职工放弃双休日、节假日,负责调拨材料和技工调配,监督施工和质量把关,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坚持“六个统一”,严把“五个关口”, 落实“四项责任制,紧扣“三个环节”。即: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跟踪管理、统一由专业队施工、统一检查验收;严把技术关、开工关、技工关、质量关、验收关;落实目标责任制、合同管理制、资金专户制、安全管理制;紧扣沼气池坑开挖不规范不配料、沼气池气密性检查不合格不付技工工资、沼气池不产气不予验收。
(二)物资使用抓监管。
在项目物资采购工作中,坚持“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所需物资在网上招标公告,由县政府采购办负责牵头,县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参与,召开了泾川县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所需物资招标会议,确定中标供货商,签订水泥、砂石料、pvc管材等物资购销合同4份,由中标供货商将所需物资直接供应到项目户,并凭驻村技术人员、村主任和建池户三方签收清单,到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领取供应物资款,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解决沼气项目投资大,群众自筹能力有限,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卫生改厕等项目紧密结合,确保了改厕、改圈配套落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三)典型带动求突破。
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培育的工作方法,吸引群众自愿参与项目建设。在新建项目村,首先动员科技意识较强、建池愿望迫切的农户建池,培育一些典型示范户,通过效益吸引、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四)健全服务促效益。
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实施办法》的要求,建成了65个村级服务网点,各网点由能源站统一购制招牌,固定了1-2名管护人员,配送安全检测工具、出渣车、沼气灶具配件等。对管护人员人员进行了集中统一培训,使他们学习了解了沼气基础知识,沼气池修建技术,沼气综合利用等业务知识,还参与了沼气器材维修,沼渣车操作和演练学习,这支技术队伍经常深入沼气户,解决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对沼气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指导沼气户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等综合利用模式,带动了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绿色食品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用能结构不尽合理。
太阳能开发利用、秸秆固化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节能新技术推广等发展步伐缓慢,清洁、环保、高效能源所占比例偏低,部分农户还停留在燃烧秸秆、薪柴用能阶段。
(二)农村沼气建设难度逐年增大,农村沼气使用率有逐年下滑趋势。
受分散养殖萎缩,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缺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宅基地搬迁,沼气池停用;缺少保温措施;后续管理服务滞后等因素制约,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产气率逐年下降,群众对建沼气起于抵制情绪。
(三)后续管理服务不到位。
已建成的村级服务网点大部分处于停滞状态,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服务功能。
(四)“三沼”综合利用面还很窄。
沼液、沼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广面积小、集中连片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弱。
五、评估结论
多年来,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成为受益农民最多、群众得到实惠最广、最受农民欢迎的项目之一,得到了较好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功。项目适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必须解决项目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需要调整的内容及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需要调整的内容
从国家农村能源发展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看,我县农村能源“十二五”中需要做一下调整:一是将建成10个小型沼气工程调整为2个;二是将建立50个村级服务网点调整为建设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1处。
(二)发展思路
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能源适度超前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方针,以科技为先导,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替代功能多、社会效益好的优势,将清洁能源开发作为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切入点,立足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秸秆气化、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为补充,积极鼓励种植能源作物,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扩大清洁能源受益面,全面提升能源供应水平,使农民逐步实现生活环境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农村发展和谐化。
(三)政策建议
1、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我县丰富的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变废为宝。建议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扶持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同时,给予现有户用沼气一定资金扶持,发展秸秆沼气,解决原料不足、沼气池停用的问题。
2、拓宽农村清洁能源使用领域。由于农村沼气建设的持续推进,适宜建池农户已基本普及,沼气池发展空间有限,建议国家在农村大力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其它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