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观测方法
1.2.1动态血糖监测(CGM)
所有入选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进行CGM(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仪)。动态血糖监测仪每10秒接受一次信号,每5分钟存储一个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测定值。共佩戴72h,72h后进行数据分析。
1.2.2血糖波动幅度指标
①血糖标准差(SDBG):动态血糖监测获得血糖值的标准差。②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当血糖波动幅度大于SDBG为一次有效波动,此次波动的峰值与谷值的差值为波动幅度;所有波动幅度的平均值为MAGE。
1.2.3血糖波动幅度评价标准
参照2011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血糖波动正常范围为: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作为异常血糖波动。
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周期为1个月,具体如下。
1.3.1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①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增强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遵医行为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其认识到遵医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向患者详细讲解各种降糖药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现及处理方法;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讲解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围,告知来院复查时间;⑤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情况,强化以上健康教育内容。
1.3.2心理干预
①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解除患者心理压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糖尿病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一般是由于对疾病认知的不足造成,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治疗方案、效果评价方法及治疗进展等,缓解其因对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惧心态。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应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帮助其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积极配合治疗;④做好患者家属工作,使其配合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战胜疾病,配合治疗。
1.3.3工娱疗法
活动内容一般包括手工艺劳动、文娱活动、体力劳动等,应由医务人员按病情选择进行。
1.3.4放松疗法
又称为松弛疗法,首先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最初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练习,掌握后自主进行放松练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
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女性和男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71.43%、47.09%,女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7,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26.67%VS50.0%VS78.13%),病程≥20年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最高,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病程<10年最低(χ2=4.874,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和≥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40.53%、66.67%,HbA1c≥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7.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P<0.05)。
2.2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关,并且与血糖的波动关系密切。有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血糖绝对水平升高造成的影响。王国凤等对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血糖波动是外周神经损害和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质疑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糖尿病与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EDIC)对T1DM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MAGE和SDBG作为血糖波动指标,结果显示视网膜和肾脏病变与HbA1c水平关系密切,而与血糖波动无关。因此,目前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T1DM,原因可能与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机制有关,T1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而激活氧化应激却并不明显;T2DM是由于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为餐后高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为激活氧化应激,因此血糖波动与T2DM更为密切。目前,有关血糖波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报道尚比较少见。本研究对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与性别、病程及HbA1c水平有关,与年龄等无关。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学者认为,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缺乏胰岛素对血糖的精细调节,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加。目前,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对血糖波动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病程的延长是血糖波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有药物引发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两者均和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关,随着T2DM患者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因此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此外,本次研究发现HbA1c水平是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HbA1c越高发生异常血糖波动的风险越高,具体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还发现,年龄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响因素,年龄的增加与异常血糖波动并不相关。基于以上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认识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强化健康宣教的同时,重视心理干预,使患者拥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在重视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工娱疗法和放松疗法,研究发现工娱治疗转移病态注意力,减轻病态体验,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负面情绪,纠正病态行为;放松疗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可用于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及恐怖症。
篇2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
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
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3.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如控制良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影响不大,从而增强信心,有助于药物治疗;②告知患者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也不在治疗中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3.3.1给予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剂量、时间、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对上述患者应耐心教育,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疑虑,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3.3.2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引导和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包括静养片刻,深呼吸,小睡几分钟,聊天等活动。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国外Turner等[3]报道,使用治疗性接触,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改善,还可加强免疫功能。
3.3.3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谈,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有一个平和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3:548.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本组男25例,女5例。年龄40~86岁,平均63岁。
1.2治疗方法通过饮食控制者血糖者12例,利用降糖药物治疗者15例,通过胰岛素治疗者3例。
1.3结果经过长期饮食控制血糖、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身体状况良好,生活质量提高。
2护理
2.1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致残和过早死亡,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并非单靠药物可以达到的。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了解糖尿病高血糖的危害,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长期配合治疗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果糖尿病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恐惧心里,自卑感,精神压力很大,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患者到处乱求医,对治疗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患者则满不在乎,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认真治疗;有的患者易产生急躁情绪。这些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稳定。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患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为患者着想,体贴关心患者。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即事实求是,又讲究语言艺术。应告诉患者及家属,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如果能够及时的治疗,就可以控制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对工作和家庭影响不大,但如果内紧张焦虑,可导致内心环境紊乱,激素释放异常,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让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使他们在了解糖尿病知识的基础上,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使家属也同样树立长期治疗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及家属真正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告诉他们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及时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早期治疗疾病,很好地控制血糖值,可使疾病控制在较轻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即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和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切忌语言简单,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病情进行疏导,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从而为长期治疗疾病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要充满信心,精神愉快,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质量,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无论哪一型糖尿病,不论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应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2]。因此护理应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以取得最佳效果。
2.2.1严格定时定量进食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尤应注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1]。
2.2.2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热量当患者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及蔬菜如南瓜、青蒜、小白菜、油菜、菠菜、西红柿、冬瓜、黄瓜、芹菜、大白菜、茄子、卷心菜、韭菜、丝瓜等。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体质量过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吃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的食物。
2.2.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冷饮、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患者需甜食时,可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发生低血糖时,可立即引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缓解。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应报告医师,调整饮食或药物。
2.2.4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应补充少量食物,防止低血糖。
2.2.5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包括豆类/菠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因食物中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延迟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时增加肠蠕动,有利于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
2.2.6每周定期测量体质量一次,衣服质量要相同,且用同一磅秤。
2.3休息与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质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还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患者心情舒畅。尤其对2型肥胖患者应鼓励运动和适当体力劳动。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以免交感神经及胰岛A细胞等,导致血糖升高。
2.3.1运动锻炼的方式最好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打门球等活动,其中步行活动安全,容易坚持,可作为首选的锻炼方式。有氧运动可达到重复大肌肉运动,加强心肺功能及降血糖的目的。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日定时活动。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2.3.2运动的注意事项在运动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应以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天气炎热应保证水的摄入,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或颤抖等低血糖症状时食用。身体状况不良应暂停运动。由于运动可加重心脑负担,使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收缩,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危险,还可使肾血流量减少使糖尿病肾病加重;运动时血压上升,增加玻璃体和视网膜出血的可能性。因此,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处理。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以备急需。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2.4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除了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外,还应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及时纠正不良反应。观察患者血糖、尿糖、尿量和体质量变化,评价药物疗效。指导患者按时进餐,切勿提前或推后。
2.5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2.5.1准确执行医嘱做到制剂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
2.5.2注射时间、部位和方法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1h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食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切不可逆行操作,以免将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内,影响其速效性。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法,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及疗效。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2.5.3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胰岛素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表现有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寻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罕见严重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使用该部位后可缓慢自然恢复。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果、含糖饮料或静注50%葡萄糖液20~30ml;对过敏反应者,立即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2.5.4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尿糖、血糖变化。
篇4
一、护士均学客家话
***区第二人民医院座落于***区布吉街道吉华路,医院原辐射范围(含南湾、坂田)的居民均以客家话为主,这些居民可谓该院的忠诚顾客。
针对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大多是讲客家话的特点,内一科护理单元开展了人人学讲客家话的活动,大家从最基本的客家话学起,克服了害羞、怕讲不好的心理关,护士长带头身体力行,从而解决了护患之间的沟通障碍,现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护士们都掌握了常用的客家话,不仅改善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提高了健康宣教的效果。2010年该科还开展了“八声服务”,即:(1)接诊患者有欢迎声;(2)观察巡视有问候声;(3)治疗操作有解释声;(4)请求合作有答谢声;(5)操作失当有谅解声;(6)节假日有问候声;(7)家属探视有应答声;(8)出院相送有叮嘱声。受到了患者的热烈欢迎。
二、善动脑筋治“压疮”
作为老年病病区,压疮是内一科常见的也是最令人头疼的护理问题。该科的护士们勇于创新,另辟蹊径,不断探索,利用自制中药“生肌玉红膏”为病人护理压疮,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该药膏原是一种外科用药在一个中医老专家的指导下,她们对该药膏的某些成份进行了改良,尽管开始应用“生肌玉红膏”在护理程序上非常麻烦,但护士们却毫无怨言地用“心”为患者换药。她们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报,短短的时间里,该科的压疮尤其是深度压疮患者的治愈率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疗费用。另外,该科采用气管导管引流护理腹泻患者,对改善患者皮肤压疮上也取到了一定的成效。如2010年该科收治了2例三度压疮伴大便失禁的病人,肛周皮肤潮红、湿润,经使用气管导管引流大便后,肛周皮肤很快得到了改善。该科这些有益的尝试,先后登载在核心期刊《护理实践与研究》等杂志上。
三、患者的温馨家园
糖尿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有不少的增加。
该科高度重视专科护理建设,自2008年起设立了糖尿病之友俱乐部,每月定期开展糖尿病病友座谈会,对象包括住院患者、出院的老病号以及家属。护士或者医生采用书面材料、幻灯、讲解、示教、健康处方相结合的形式,向受教者讲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加强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病人病情的长期治疗,病情的长期缓解打下坚实的基础。糖尿病病友会举办至今收效良好,参加的会友也越来越多,大家都喜欢在这里分享降低血糖、有益健康的快乐,不但增加了专科护理社会效益,也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四、医护关系很和谐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离不开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良好的沟通是医护和谐关系的保证。内一科护理人员注重医护沟通 , 医护双方在工作中注重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 以诚相待、 平等合作的关系, 通过医护人员职责界定共同管理好患者, 为患者提供全 方位、全程服务,从而使医护配合更为密切。护士跟随医生查房, 利用晨会、医护座谈会、春游、文艺演出、卡拉OK、定期聚餐等方式促进医护交流, 建立了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千方百计促进医护更有效地合作,为促进患者康复寻找着每一条途径。
五、专科护理有文章
篇5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
篇6
(f0004)征文启事 无
科研综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孔淑贞 蒋文慧
(1540)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为的研究现状 贺美玲 郭志华 王红星 丁伟华 程艮
(1542)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自我效能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王海燕 许燕玲 胡三莲 钱会娟
(1545)我国伤口护士角色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雅琴 宁宁 陈佳丽 廖灯彬
(1547)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韩金凤 王? 李书梅 黄叶莉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549)耳挂式象鼻型呕吐物收纳测量袋的设计 胡晓岚 张缤
科研论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对称体重依从性的影响 鞠阳 汪小华 仇静波 庞建红 冯萍 陆敏霞 赵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璐 孙国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园 周娟 吴军 彭毅志 彭代智 罗高兴 罗奇志 颜洪
李晓鲁 张家平
调查研究
(1558)本科实习护生文化胜任力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 张瑜 李秀艳 richard pescador
(1561)门诊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彭霞 莫霄云 宁余音
(156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小慧 刘海波
(1565)日间手术病人术前访视需求调查 杨霞 胡文娟 赵爱平 卢惠娟 陈哲颖 周亚芬
(1567)护士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氛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孙晓 万文洁 吴茜 朱晓萍 施雁
(1570)口腔专科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冬叶 万丽红 陈佩珠 黄秋雨 周凤
(1572)低年资护士工作应激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鑫 王维宁 丁芬芳
(1575)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1577)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吴祝凤 林细吟 卜秀青 方蘅英
临床研究
(1580)老年肾病病人长时间输液治疗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马莉冰 马国栋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毛羽佳 张先庚 李凤燕 梁清芳 王红艳
(1583)药护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英萍 张宁
(1585)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病人吞咽障碍的影响 王滨琳 徐德保 唐运姣 陶子荣 贺爱兰 贺莲香
(1587)卧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头车洗头的效果观察 黄秀华 梁秀萍 谭意萍 陆丽芳
记英 吴肖梅
(1589)两连线作为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方法的评估 罗卉 黄素芳 汪晖
(1591)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痰湿体质病人体质积分的影响 王翔 沈翠珍
(1593)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徐桂花 朱丽莎 张玉琴
(1595)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陈丽 许勤 刘林
(1597)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郑丽军 孟朋民 杨泉林 苏心镜
(1598)手足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 华影 亓新学 毕清泉
(1600)led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及护理 黄霞 胡蓉 关敏
(1602)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在脑卒中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叶日春 李彩红 覃小静 刘淑莹 侯伶
(1604)分腔式医用护理背包在海上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黄叶莉 李书梅 韩金凤
(1605)音乐疗法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 杨园园 蒙景雯 魏宁宁 李春华 梁爽 陈华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裴? 赵紫琴
(1610)生理盐水冲洗法在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堵塞中的应用研究 覃红桂 肖远琼 韦雪 廖燕湘 赖微
(1611)记录糖尿病生活日记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金伊俪 胡颖 罗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肿瘤病人情绪状况及护理干预 钟雪莲 唐小梅
(1615)三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加鼻胆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 韩娟 王超 任晓琼 柳莎
无
(1616)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无
临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颅面裂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宋丽娟 翟凤英 张广霞
(1618)经口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护理配合 姚娇 陈纯清
护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妇“三证”审核护理管理标准化流程的研究 舒军萍
(162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张莉 颜萍 刘畅 汪惠才
无
(1623)法令条例著录格式 无
护理管理研究
(1624)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
(1625)医护协作一体化模式在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探讨 李育玲 李丽红 张利 张敏
(1627)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高青 许翠萍
护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学习投入的影响 穆晓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叶艳胜 曹群英 丁芳 鲍翠玉
(1634)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丽霞 洪迎迎 李辉 林佩璜
(1636)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郑长花 赵国玺 彭
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强高职护生毕业实习期间隐性护理知识管理的探究 满力 郭宏
(1642)浅谈医疗改革视角下高校社区护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李瑜 董钊杨 吴小婉 黄红 吕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李为华 左凤林
无
(1645)辞书著录格式 无
护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刘幼昆 邓三妤
社区护理
(1648)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胡明 李小明 钟美容 林何梅 任洁娜
(1649)应用握力圈扩张手背浅表静脉的实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护生网络课程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李鸿艳 刘宇 冯琼 毕瑞雪 章洁 周湖燕 雷琼琼
(1653)老年综合征评价量表的性能实测分析 刘祚燕 龙纳 淳雪丽 陈? 胡秀英
(1655)护理人员激励问卷的编制 樊现岗 王维宁 孟繁洁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57)一次性多功能无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个案护理
(1658)1例桡动脉穿刺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沈磊 温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动脉置换加左肺切除术的术后护理 陈林 郑静
(1660)维生素k1与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引起肢体麻痹1例 鲍隆梅 刘俊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篇7
(f0003)移动护士站电子扫描仪在心脏专科中护理巡视的应用 张春霞
(f0004)征文启事 无
科研综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论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孔淑贞 蒋文慧
(1540)精神科医护人员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为的研究现状 贺美玲 郭志华 王红星 丁伟华 程艮
(1542)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自我效能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王海燕 许燕玲 胡三莲 钱会娟
(1545)我国伤口护士角色功能的研究进展 王雅琴 宁宁 陈佳丽 廖灯彬
(1547)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韩金凤 王玚 李书梅 黄叶莉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549)耳挂式象鼻型呕吐物收纳测量袋的设计 胡晓岚 张缤
科研论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体重管理相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对称体重依从性的影响 鞠阳 汪小华 仇静波 庞建红 冯萍 陆敏霞 赵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璐 孙国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园 周娟 吴军 彭毅志 彭代智 罗高兴 罗奇志 颜洪
李晓鲁 张家平
调查研究
(1558)本科实习护生文化胜任力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 张瑜 李秀艳 richard pescador
(1561)门诊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彭霞 莫霄云 宁余音
(156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小慧 刘海波
(1565)日间手术病人术前访视需求调查 杨霞 胡文娟 赵爱平 卢惠娟 陈哲颖 周亚芬
(1567)护士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氛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孙晓 万文洁 吴茜 朱晓萍 施雁
(1570)口腔专科医院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冬叶 万丽红 陈佩珠 黄秋雨 周凤
(1572)低年资护士工作应激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鑫 王维宁 丁芬芳
(1575)陕西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的调查与对策 张敏 何华 张亚婷 吴红娟 徐岁云
(1577)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吴祝凤 林细吟 卜秀青 方蘅英
临床研究
(1580)老年肾病病人长时间输液治疗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 马莉冰 马国栋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毛羽佳 张先庚 李凤燕 梁清芳 王红艳
(1583)药护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英萍 张宁
(1585)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病人吞咽障碍的影响 王滨琳 徐德保 唐运姣 陶子荣 贺爱兰 贺莲香
(1587)卧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头车洗头的效果观察 黄秀华 梁秀萍 谭意萍 陆丽芳
记英 吴肖梅
(1589)两连线作为成人胸外按压定位方法的评估 罗卉 黄素芳 汪晖
(1591)穴位按摩对高血压痰湿体质病人体质积分的影响 王翔 沈翠珍
(1593)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 徐桂花 朱丽莎 张玉琴
(1595)综合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病人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陈丽 许勤 刘林
(1597)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郑丽军 孟朋民 杨泉林 苏心镜
(1598)手足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 华影 亓新学 毕清泉
(1600)led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及护理 黄霞 胡蓉 关敏
(1602)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在脑卒中昏迷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叶日春 李彩红 覃小静 刘淑莹 侯伶
(1604)分腔式医用护理背包在海上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黄叶莉 李书梅 韩金凤
(1605)音乐疗法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 杨园园 蒙景雯 魏宁宁 李春华 梁爽 陈华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 裴璠 赵紫琴
(1610)生理盐水冲洗法在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堵塞中的应用研究 覃红桂 肖远琼 韦雪 廖燕湘 赖微
(1611)记录糖尿病生活日记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金伊俪 胡颖 罗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肿瘤病人情绪状况及护理干预 钟雪莲 唐小梅
(1615)三镜联合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加鼻胆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 韩娟 王超 任晓琼 柳莎
无
(1616)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无
临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颅面裂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宋丽娟 翟凤英 张广霞
(1618)经口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护理配合 姚娇 陈纯清
护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妇“三证”审核护理管理标准化流程的研究 舒军萍
(1622)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张莉 颜萍 刘畅 汪惠才
无
(1623)法令条例著录格式 无
护理管理研究
(1624)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甦
(1625)医护协作一体化模式在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探讨 李育玲 李丽红 张利 张敏
(1627)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高青 许翠萍
护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学习投入的影响 穆晓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叶艳胜 曹群英 丁芳 鲍翠玉
(1634)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丽霞 洪迎迎 李辉 林佩璜
(1636)高级助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郑长花 赵国玺 彭
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强高职护生毕业实习期间隐性护理知识管理的探究 满力 郭宏
(1642)浅谈医疗改革视角下高校社区护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李瑜 董钊杨 吴小婉 黄红 吕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李为华 左凤林
无
(1645)辞书著录格式 无
护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刘幼昆 邓三妤
社区护理
(1648)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胡明 李小明 钟美容 林何梅 任洁娜
(1649)应用握力圈扩张手背浅表静脉的实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护生网络课程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李鸿艳 刘宇 冯琼 毕瑞雪 章洁 周湖燕 雷琼琼
(1653)老年综合征评价量表的性能实测分析 刘祚燕 龙纳 淳雪丽 陈 胡秀英
(1655)护理人员激励问卷的编制 樊现岗 王维宁 孟繁洁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1657)一次性多功能无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个案护理
(1658)1例桡动脉穿刺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沈磊 温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动脉置换加左肺切除术的术后护理 陈林 郑静
(1660)维生素k1与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应用引起肢体麻痹1例 鲍隆梅 刘俊
专利及获奖产品介绍
篇8
张仲景认为人体正气虚弱,肾虚胃热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如《金T要略・消渴篇》中所述"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说明了虚劳、荣卫气血俱虚是产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金T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说明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摄水是消渴之根源,肾气丸温肾以化气,故而能愈消止渴,成为温阳治消之代表方。"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说明了胃中燥火亢盛亦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隋唐时期强调"燥热"和"肾虚"在消渴病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隋・《诸病源候论》消渴诸论中指出:"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使人下焦虚热"而致消渴,认为燥热伤肾,虚热上炎是消渴的病理机制。又云:"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强调热又可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由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腻之品,久而酝酿化热;或由服石不当,及至年老时下焦亏虚而石热独盛所致;"虚热"又多由房劳过度,或服石伤肾,肾阴亏损,终成虚热耗津之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创玉泉丸、黄连丸,建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唐・《外台秘要》云:"消渴者,原其发病,此责肾虚所致……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也。"指出消渴病病机在于腰肾虚冷。
时至宋代,"三消"理论逐渐形成。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刘河间《三消论》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察受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而不止而小便多。"刘氏认为糖尿病之病机在于燥热伤中,消烁津液,伤及肾脏所致。张子和不仅完整保存了刘河间的《三消论》,而且提出"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明确提出了并发症,关注消渴发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消渴的康复须经药物治疗、食疗护理、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结合。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说:"人惟欲态情,酒面无节,酷嗜炙乖闫桑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其热气
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骨节i疼,精走髓空,饮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朱氏以滋阴立论,对糖尿病病机认识重在饮食不节,积热伤中,热伏于下,导致肾阴不足,消渴乃成。
明清时期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既吸取前人的精华亦有所创获。明・张景岳对阳虚火亏致消有独到认识,创用温补肾阳治消之法,为后世开创益气温阳法治疗消渴之先法;唐容川《血证论・发渴》论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开近代活血化瘀治消渴病(糖尿病)之先河。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黄坤载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费伯雄对消渴的治疗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医醇腾义・三消》曰"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祛烦养胃汤主之。"
2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随着对DN研究的深入,现代中医专家对DN病机又有多种学说提出。彬,吕仁和[2]认为,DN的病机特点为: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气损耗及阳,伤及脾肾,以脾肾阴阳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五脏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储留,变证峰起。曹和欣等[3]认为DN的病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病变早期阴虚为本,日久耗气,致气阴两虚,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气虚运血无力,阳虚血行涩滞,久病入络皆可形成血瘀,瘀血既是DN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贯穿于DN始终。冯建春,时振声[4]认为,DN的基础是阴虚,病机的演变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标实有风寒、风热、湿热、水湿、气滞、瘀血、浊毒等。邵启慧[5]则提出DM各种并发症皆为阴虚血瘀。邹丽华等[6]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观察,总结DN病机特点以脾肾(或肝)气阴两虚夹血瘀为主,早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中、晚期则以
脾肾气阴两虚多见,瘀血是在脾肾(或肝肾)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阴虚、气虚是血瘀形成的重要基础。张永华[7]认为消渴为病,肺脾肾三脏俱损,关键在肾,气虚血行无力必致瘀血内生,故肾虚血瘀为DN的主要病理基础。刘洪陆[8]认为DN始终贯穿"虚"、"瘀"、"水"三大病理基础。周则卫[9]认为本病的
病机为气虚血瘀、肾阳亏损。
张家庆[10]等则认为经脉枯涩、瘀血阻滞是其主要病机,同时浊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周玉兰[11]提出"湿热"、"燥热"、"瘀热"内滞,津液难以输布,同时,阴虚津不化气,进而气阴两虚。张宗礼等[12]认为病机为虚、瘀、湿、逆,肾虚血瘀贯穿了DN始终。宋述菊等[13]则认为脾虚是关键,肾虚是易感因素。郑弼芳等[14]提出脾肾气阴俱虚,瘀血阻滞为病机,因此在补肾活血方药中重用活血化瘀药。张泽生等[15]认为病因病机主要是脾不升清,肾不藏精,瘀血阻络,浊毒内停,并指出脾肾两虚为DN病理基础,瘀浊内停为病理产物,主要的病理关键在于本虚标实。张福生[16]认为,瘀血是本病的发病根源,同时由于湿浊溺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成恶性循环。
关于DN的分型论治,现许多学者参照Mogensen分期方法的进行辩证分型论治,张瑞彬[17]将其分为三型:①气阴两虚,损及肝肾,为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为糖尿病肾病临床期。③阴阳俱虚,浊阴上逆症,本型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张琪教授[18]将糖尿病肾病分了三主型、三兼证。三个主型是:①气阴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及平素体质极度虚弱者,③脾肾虚衰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晚期,肾功能损伤明显,血清肌酐、尿素氮持续不降;并针对三个兼证瘀血、湿浊、湿浊(毒)瘀血壅结加减用药论还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病与肝郁(证)相关。
李大钧[19]等认为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有四型,而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多见的证候类型,以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总之许多学者[20-23]认为气阴两虚应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症候。乔玉秋[24]等认为痰浊是主要致病机制,主张从痰分型论治。痰浊中阻,治宜燥湿祛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热内蕴,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气虚痰阻经络,治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选参芪温胆汤加减。
综上所述,现代学者多认为本病是以虚为主,又兼夹有水湿、痰浊、瘀血等的本虚标实之证,虚、湿、痰、瘀是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而其治疗也应首先确立补虚的治则,在此基础上再衡量湿、痰、瘀的轻重缓急而用药。始于阴虚燥热,肺阴虚,虚热灼津,津不得布则多饮;胃阴虚,虚火消食,则多食易饥;肾阴虚,热迫膀胱,则尿多频数。然大多消渴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继之则以神疲乏力、倦怠懒言为主要见症,是因为热耗阴伤,使化气不足,加之虚火灼气,则气耗更多,导致病机逐渐向气虚转化,进入气阴两虚阶段,而随着气虚由微至甚,渐损及阳,最后将进入阴阳俱虚阶段。
参考文献
[1]吕仁和,时振声.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治[J].北京中医,1989,8(2):8-10.
[2]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2):96.
[3]曹和欣,何立群.糖肾宁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高过滤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5):19-21.
[4]冯建春.时振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学术思想和经验.第二届糖尿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03.
[5]邵启慧.滋肾活血法在治疗消渴兼证中的运用.辽宁中医杂志,1986,10(5): 19-21.
[6]邹丽华,易晓颖,郡红,等.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1,16(9):59-62.
[7]张永华,裴林.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桃红四物汤的治疗作用.浙江中医杂志. 1995,30(2):88-89.
[8]刘洪陆,郭惠芳.从痰瘀论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国医论坛,1999,14(3):22-23.
[9]周则卫.2型糖尿病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中医探讨.天津中医,2002,19(4):39.
[10]张家庆,郭赛珊,何国芬,等.关于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3.
[11]周玉兰.消渴病(糖尿病)湿热中阻型治疗研究.北京中医,2002,21(2):4-6.
[12]张宗礼,司福全.中药配合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J]月.四川中医,2001,19(12):33-34.
[13]宋述菊,牟宗透.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及辨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4):147-148.
[14]郑弼芳,张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21例[J].山西中医,2001,17(1) : 33.
[15]张泽生,袁遵守,杨新军,等.益肾扶脾化癖降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33(11):36-37.
[16]张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29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1.
[17]张瑞彬,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体会.河南中医,2003年,23(9):66-67.
[18]王晓光,王亚丽,张琪.张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陕西中医,2004,25(12):116-1118.
[19]李大钧,范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河北中医,2001,23(9):682.
[20]刘喜明,智文.糖尿病肾病的诊治与分型方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7):41-44.
[21]王立新.杨霓芝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拾萃.中医药研究,2000,16(6):36.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老年的定义:≥60岁为老年人。高血压病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而制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SBP (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和(或)DBP(舒张压)≥90 mm Hg, 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 方法 使用经校正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安静态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 每天测 4次,测量时间为7:00、11:00,17:00、23:00。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询问其吸烟史;定期查尿常规、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血脂、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眼底检查;必要时作动态心电图、颅脑CT等检查;按照检测结果分析两组高血压分级、危险度分层;记录其靶器官损害、晨峰现象、昼夜节律消失、肥胖与高脂血症等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分级比较 其中老年组158例病例中,1级67例,2级81例,3级10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10例;对照组152例病例中,1级55例,2级69例,3级28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5例。两组以2级高血压患者最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高血压危险度分层比较 其中老年组158例病例中,低危7例,中危38例,高危71例,极高危43例;对照组152例病例中,低危36例,中危52例,高危47例,极高危17例。低危组与中危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少于非老年组,而高危组与极高危组的老年患者显著多于非老年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比较 其中老年组158例病例中,脑血管损害21例,心脏疾病77例,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27例,高尿酸血症16例;对照组152例病例中,脑血管损害6例,心脏疾病38例,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19例,高尿酸血症9例。两组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以心脏疾病最多见,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压波动情况比较 老年高血压患者组的高脂血症、晨峰现象、昼夜节律消失、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均多于非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以上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显示,在两组高血压分级比较中,2级高血压在临床上最多见,一般可达到一半左右,同时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的2级高血压症状更常见,说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相对于非老年组患者的病情更严重。1级高血压的比较中老年组较非老年组多,而3级高血压老年组显著少于非老年组。两组高血压危险度分层比较可看出,低危组与中危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少于非老年组,而高危组与极高危组的老年患者显著多于非老年组,其主要影响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的各种重要脏器与内分泌腺功能衰退,导致老年人体质等身体各方面素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迅速降低,使得老年人患上高危性高血压的可能性更高。两组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比较,老年组脑血管损害、心脏疾病、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等指标均比对照组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高,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比非老年组多,应引起重视。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压波动情况比较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组的高脂血症、晨峰现象、昼夜节律消失、糖尿病、肥胖等因素的数量均多于非老年组,说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血压波动大、不稳定的特征,可能是由于内分泌腺功能衰退后,循环发生改变,自主神经活动紊乱,尤其是迷走神经活性和压力受体敏感性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由此导致血压水平升高,脉压增宽,血压昼夜节律消失[3]。
从以上临床数据资料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发病情况危急,突发事件多;危险程度大;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多;血压波动大。我们应根据这几个特点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较重,降压治疗前应做好全面评估,服用降压药要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目标血压和患者耐受性缓慢增加剂量。老年高血压在合并糖尿病或肾功不全时,降压的同时要注意控制血糖,不断关注脑血流降低适时调整药物种类、时间和剂量。用药宜选用长效及缓释剂型,平稳有效的降低整体血压水平,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多种药物联合用药,能更好的保护靶器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老年高血压病作为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等特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高血压研究的深入,高血压的控制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医学课题,因此掌握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对推动我国老年人群对高血压的防治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10
2 补法的临床研究
补法的应用, 首先, 按气血阴阳诸虚之不同, 区别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型。其次, 因气虚多发于脾、肺、心, 血虚易见于心与肝, 阴虚常表现在心、肝、肺、胃、肾( 而阳虚往往涉及到心、脾、肾, 所以尚须根据各脏器虚损之不同, 分别补之。仝选甫[6]依据“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旨, 在耳鼻喉科疾病中运用补气法进行辨证治疗, 收效良好, 苗英丽[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中医认为病久属正气虚弱、邪盛正虚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以中西医结合, 选择恰当的补气中药治疗,以改善气虚证候,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缓解症状,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汝明[8]认为产后病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气虚是产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医常用补气法治疗产后病, 补气法在产后病治疗中的应用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刘欣[9]认为各种补血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急慢性失血病症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补血法,对临床灵活运用补血成方,研制补血新方,治疗急慢性失血病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朱杰[10]认为慢性肾炎多属于中医阴水之范畴, 其病变的中心环节为本虚标实。本病表现为肺脾肾三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损伤, 标实主要为邪毒、水湿、瘀血。临床多表现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亏虚, 兼有阴虚者亦为多见。久病多兼瘀, 但慢性肾炎自始至终都存在气虚的病理变化,气虚是其关键。笔者在临床中对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患者,依据中医辨证分型,以补气温阳活血化瘀法对其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疗效满意。郝建莹[11]采用补肺益脾温肾法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3 实验研究
王健[12]在古今学者对补阴法及衰老认识基础上, 提出“阴虚乃衰老之本”的观点, 根据补阴法功能及衰老机制对补阴法延缓衰老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并借鉴己有阴虚证动物模型, 进行了部分免疫学实验研究。结果提示阴虚是衰老的基本机制, 补阴法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补阴法可用于防治老年病及延年益寿。故补阴法不仅可纠正衰老时的阴虚表现, 亦是改善衰老时阳虚、血瘀征象的重要方法。实验结果提示阴虚是衰老的基本机制, 补阴法是延缓衰老的基本法则。经现代研究证明, 补气药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尤其黄芪还有调节体内自由基作用。糖尿病气虚患者经黄芪治疗后, 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明显降低, 而丙二醛(MDA) 水平升高, 表明糖尿病气虚证确实存在着自由基平衡失调, 而黄芪能增高糖尿病气虚证患者SOD水平, 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 调节自由基平衡, 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气血阴阳再平衡[13] 。朱新平运用滋阴清热, 补气健脾法以补气养阴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 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胰岛素分泌, 降低血糖作用[14] 。另外, 在改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 补气药也有很好的表现。如强茗研究发现加味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 能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功能, 对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15] 。另外, 杨小翠等用藿朴夏苓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肥胖型玉糖尿病肾病发现其在减少尿蛋白, 改善肾功能方面有良好效果。且现代药理研究中, 玉屏风散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肾炎病理修复的作用, 因此在此类患者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6] 。黎明东[17]通过补益正气法对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免疫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为减少CAPD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以及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依据,为腹透患者提供一个有效、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治疗途径。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CAPD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6例,给与常规治疗护理加补气汤,每天一次;②对照组14例,只给与常规治疗护理,但不予中药治疗。两组均以治疗4个月。在4个月后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液分析、腹透液分析、细菌培养、白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并收集对应时间段的临床症状进行积分,及予临床上常用的整体评估(SGA)作营养分级,结果采用SPSS 16.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分析研究对象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和意义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相对于对照组腹膜炎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2.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SGA营养分级由2~3级恢复到0~1级,营养不良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免疫功能显著提升(P<0.01)。
总之,补法是目前争论较多的一个治法,现代有将补法理解,仅为补益气血阴阳,又有广泛致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协调脏腑功能的。即凡人体阴阳失调的病证均可采用补法治疗,补法之内涵也太泛泛。
补法作为中医治疗的大法,现代对其理论的应用研究比较丰富,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作了多方面的发挥,已从文献、实验、临床运用等不同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疗效值得肯定,但对《内经》中的补法理论尚未做系统的整理与深入研究,因此,对《内经》补法理论的内容作更进一步的深入整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3
[2] 王鸿儒.补法的运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J],1989,12(3):31-32
[3] 何任.论补法.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8,32(5):315-316
[4] 方药中,补法.陕西中医[J],1981,5(1):40-41
[5] 张珍玉,补法的运用[J].中医杂志,1989,8(1):452-453
[6] 仝选甫.补气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2,43(7): 531-532
[7]苗英丽.补气法在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11( 3 ):43-44
[8]汝明.补气法在产后病治疗中的应用[J].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9):23-24
[9]刘欣,补血法及其在急慢性失血病症中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10,30(2):97-98
[10]朱杰,补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30 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 (12): 7-8
[11]郝建莹,补肺益脾温肾法治疗变应性鼻炎60 例[J],中医杂志,2006, 47 (6)・423・
[12]王健,补阴法与延缓衰老[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4), 294-295
[13]杨宏杰, 张丹, 郑敏等. 黄芪对糖尿病气虚证患者自由基影响的临床研究[J] . 四川中医, 2006, 24( 4 ) : 55- 57.
[14]朱新平. 补气养阴降糖饮治疗2 型糖尿病82 例观察[J] .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 23 ( 7 ) : 429.
篇11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㈣、简洁性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影响。
医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措施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临床资料
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从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0~50岁38例,50~60岁52例,60岁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浅谈如下: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2.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要必须做到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2.4.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5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3.护理措施
3.1适量运动
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可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但患者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3.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3.3自我管理
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并伴有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宜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还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果患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再次,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如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滞留。最后,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每天可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同时,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最好在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有头晕、头痛、心慌、手指发麻、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症状时,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在我们护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属也要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同时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申涛.防治高血压从点滴做起[j];医药与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4:97~102.
篇12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of yin link channel
ZHU Danye MI Feifei LIU Haoyi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comprehensively. The study of its crossing points is not thorough enough for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related to yin link channel and analysed the effect of the crossing point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yin link channel maintains yin part" in Nanjing. It reveals that the yin link channel and its crossing points have the function of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It enriches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of yin link channel and provides the guide line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Crossing point
阴维脉由于古代文献记载少、古文献散佚、无专门穴位、交会穴少等原因,相关研究较少,医家在使用其交会穴时,仅作足三阴经以及任脉穴位使用,并未特别关注阴维脉特别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古代阴维脉相关权威且疗效被历代医家认可之文献,结合近现代阴维脉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交会穴临床疗效文献,充实阴维脉经络理论,为临床医生针灸辩证组方提供思路。
1 阴维脉理论研究
在现存可查阅文献中,其名最早见诸于《素问・刺腰痛篇》定位飞扬之脉的文字描述中,“飞阳之脉……,与阴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则明确指出阴维属奇经八脉之说,认为维脉“维络于身”故名为“维”,提及维脉的功效为“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难经・二十九难》则第一次述及维脉之病症“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持”,提出了“阴维为病苦心痛”之说。后世针灸医书在阴维脉功效病症方面大多遵从内难之言。
在现代阴维脉理论研究中,李鼎教授[1]认为阴维脉之功能为联系各阴经以通于任脉,其不似十四经有升降的特点,而是具有“维络”的特点。
阴维脉之交会穴来自足三阴和任脉,故而其交会穴应在功效上具备“惟络”之特点。而“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人之身体“以平为期”,有溢满必有匮乏,有积蓄之处必有缺少之地,而之所以出现“溢蓄”,乃阴阳不和,经脉不得贯通所致。阴维脉之交会穴,应在功能上具备和阴阳,通经脉以环流灌溉诸经的功能。《难经》之“阴维为病苦心痛”,并不能仅理解为现代医学之心痛,而应该与阴维脉之阴的属性相结合,阴维脉为病,苦人体里、阴之病痛。
2 阴维脉交会穴研究
内难两书皆未曾记载阴维脉相关穴位和经行,《针灸甲乙经》提出了廉泉、天突、期门、腹哀、大横、府舍、筑宾等阴维脉交会穴的定位和主治病症,并定筑宾穴为阴维脉之起点。《十四经发挥》提出了阴维脉循行,在交会穴上依旧为《甲乙经》述及的12穴。《奇经八脉考》在之前12穴基础上加冲门二穴,共14穴。近现代医家则对阴维脉之起点、循行提出了新颖之论。现相关经络腧穴之学科课本,亦遵从阴维脉起筑宾穴,以及《奇经八脉考》之阴维脉循行。
2.1 筑宾穴
足少阴、阴维之会,《素问・腰痛论》专列“飞阳之脉”令人腰痛,治以刺法。《甲乙经》、《外台秘要》记载:“主大疝,绝子,狂癫疾,呕吐”治之以灸。在近现代,筑宾穴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心绞痛,口腔溃疡,五心烦热等疾病的治疗[2],并且在痛风性关节炎[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及听力受损[5]等病症中配合其他穴位一起使用。筑宾穴之功效符合 《灵枢》之记载:“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同时符合《脉经・肾足少阴经病证》列举之两耳苦聋、腰痛等症。而它在治疗疝病方面的功效,则与足厥阴之主病相关,其在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疾病的特点则相关于足太阴脾经,在妇科病治疗方面则体现了联系任脉的特点。其治疗狂癫疾病、心绞痛以及皮肤瘙痒之症状,则印证了筑宾穴可以通过阴维脉之“维络”功能维护“君主之官”。
2.2 冲门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此穴名出于《甲乙经》,但该经中未提及冲门穴为阴维脉之交会穴。《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寒气腹满、癃泺、身热、腹中积痛、阴疝、乳难、子上冲心,治之以灸,并提及其为足太阴阴维之会。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多用于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崩漏、尿闭、胀痛、中风后遗症、肢厥、痿证(股神经损伤)[6]、足内侧痛[7]等疾患。其主治多符合《灵枢・经脉》之记载,“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烦心……水闭……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然疝病、胀痛与足厥阴相关,其主治亦大多为阴之病、里病且涉及心病,谓之具备“维络”功能未尝不可。
2.3 府舍穴
《甲乙经》记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且入腹络胸,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比太阴郄,三阴阳明支别,治之以刺灸。《普济方・针灸》谓其主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逆霍乱,治之以灸。现代临床研究将府舍穴用于治疗鞘膜积液[8]、治疗泌尿系结石[9]、调整女性内分泌[10]等。其用法符合《灵枢》相关足太阴之病症。参考《甲乙经》记载府舍穴与内脏和阴阳支别的联系,以及其功效与肾经、肝经、任脉之相关性,府舍穴之“维络”功效不言而喻。
2.4 大横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治之以刺灸。《医学入门》云:大横主腹热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动,多汗洞泄,大风逆气,多寒善愁。现代临床中大横穴用于治疗婴儿脐疝[11]、尿失禁尿潴留[12]、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3]、内科腹痛[14]、急性阑尾炎[15]、癔症性晕厥[16]等。大横穴除符合脾经之病症“体不能动摇、烦心、溏瘕泄,水闭”外,亦在治疗疝病、晕厥等相关于肝经、肾经,同时涉及到心智疾病的治疗,鉴于阴维脉“维系诸阴而主一身之里”,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推导其为脾经维络三阴经之穴位。
2.5 腹哀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甲乙经》云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治之以刺灸。现代临床除多按照此条目运用腹哀穴外,有运用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之病案,认为针刺右腹哀穴可明显松弛平滑肌,解痉镇痛,疏肝利胆,促进胆道收缩,使蛔虫退出胆道[17]。另外有利用腹哀穴结合大横穴及任脉等腹部穴位治疗脾肺气虚、心脾两虚和脾肾两虚之虚症,疗效甚佳[18]。这从临床病案角度印证了腹哀穴和大横穴所具备的维络功能。
2.6 期门穴
肝经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普济方・针灸》记载其主妇人产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目眩足寒、小便难、心切痛、善噫、恶闻酸臭、酸痹腹满、少腹尤痛、太息、贲豚、胁下气上下、胸中有热、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大坚不得息、咳嗽、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心大坚、贲豚上下、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而白、喑不能言。后世医家及近现代临床研究也大多承袭上述主治,并增加了乳癖、脏躁、气瘿、顽固性胁痛等病症[19]。其符合《灵枢・经脉》所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仰……妇人少腹肿……是主肝所生病者……呕逆,飧泄……遗溺,闭癃”,与《灵枢》所载脾经之食不下、水闭、不能卧等症状相合,其妇科疾病的治疗与任脉病症相合,其病症大多为里证,尤以“心切痛”相扣阴维脉之病症。期门穴作为阴维脉之维络大穴由此可知。
2.7 天突穴
阴维、任脉之会,《甲乙经》治之以刺灸法,《普济方・针灸》记载天突穴主咳逆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侠青绛脉气、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能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颈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陷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治中风失音,治五噎、黄瘅、醋心多唾、呕吐不止。现代临床研究中,因为天突穴内应肺系,外通气窍,为气息出入之要塞,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亦多为医家采用。在呃逆、冠心病、食道痉挛、食道狭窄、膈肌痉挛、梅核气[20]、癔病失语[21]、功能性失语、甲状腺肿大、神经官能症[22]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多为临床医生采用,起维持阴阳平衡之用。上述天突穴之功效除大部分符合任脉之主治外,身肉尽不仁、黄疸、呕吐等病症符合脾经、肾经、肝经的部分所主生病。且其治疗癔病失语尤其关乎于心神问题,暗合阴维脉之病。
2.8 廉泉穴
阴维任脉之会,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处,其余经脉直接通过,此处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23],廉泉穴本身即具备维络诸经的作用。《甲乙经》谓之主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涎出,治之以刺灸法,可留针。《普济方・针灸》在《甲乙经》的基础上加“咳逆少气、喘息呕沫、禁断上气窘屈胸满”,“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近现代临床也大多利用廉泉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小儿脑瘫流涎症、喉返神经损伤、中风失语等病症,一则廉泉穴处于迷走、吞咽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二则《灵枢・根结》谓“少阴结于廉泉”,选择刺灸廉泉穴能够促进肾精之激发,以濡养头面之孔窍。其维络之特点可见一斑。
3 结语
阴维脉之交会穴均位于足三阴经和任脉上,其除具有治疗足三阴经病症及人体里、阴之病痛,在理疗阳经疾病方面亦有明显效果,体现了维脉沟通、平衡阴阳之功效,突出了阴维脉维络,维护诸阴经之功能特点。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阴维脉极其交会穴的功能特点,指导取穴,达到治疗维护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鼎.针灸学释难(增订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84-85.
[2] 张爱林,刘秀玲.筑宾穴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8,(3):151-152.
[3] 宣丽华.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486-487.
[4] 郑学良,顾悦喜,黄晖.火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8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2,6(1):23.
[5] 孙德利,刘元亮,方剑乔,等.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卡那霉素中毒性听力损害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5,20(3):62-65.
[6] 林翠茹.浅谈冲门穴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57.
[7] 于德茹.独取冲门治疗足内侧痛[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189.
[8] 金恩忠.针灸治一例鞘膜积液[J].天津医药杂志,1965,(9):728.
[9] 史春娟.针刺分类治疗泌尿系结石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8):21-22.
[10] 周柏华.针刺对女性内分泌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1983,50(1):40.
[11] 何晓琴.艾灸大横治疗婴儿脐疝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3.
[12] 王宪利.深刺大横穴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1994,14(5):42.
[13] 赵文祥.深刺大横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A].首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249.
[14] 龚小琦.推拿大横穴治疗内科腹痛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2):53-54.
[15] 张玉甫,杨日和.针刺“膝四、大横”穴治疗急性阑尾炎750例[J].新中医,1985,(3):31-32.
[16] 沈书宇.针刺大横穴治疗癔症性晕厥[J].上海针灸杂志,1989,8(1):23.
[17] 张志武.针刺右腹哀穴治疗胆道蛔虫[J].中国社区医师,1992,6(9):15-16.
[18] 袁民.腹部疗法治疗虚症[A].第十三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经络分会委员会会议论文集[J].2008:59-62.
[19] 丁兆琳,姜揖君.姜揖君教授妙用期门穴临证应用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1):29-30.
[20] 李玲,贾文旭,施土生.天突穴的临床妙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5):46.
[21] 葛强,高先德.针刺天突穴为主治疗癔病失语1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6):41-42.
篇13
海训士兵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黄丽婷阎成美王晓霞李琦李妮翁庐英(5)
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蒋俊梅(7)
输血硅胶管在腔镜术中污水污气排放的应用李水薇吴继营刘纯坚(8)
介绍儿科手术中应用的简便约束板吴素英(29)
中频脉冲电治疗老年性便秘陈筱珊(41)
巧用一次性手套预防压疮潘静华林建芬林艳兰(59)
医学院护理系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苏保育陈汝兰杨宇(9)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调查分析李瑛张彦超(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肖春玲谢三英周静(13)
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方玉桂侯金林(15)
肿瘤患者光动力疗法光过敏反应的护理缪景霞张秀华罗宇玲张兰英(18)
增进层流室病人娱乐活动的护理对策卓淑霞林惠群骆天真(20)
应用血管闭合器后不同制动时间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潘楚梅赵自强陈海君(21)
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沈成亚(23)
血液透析患者行股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护理陶琳李兰英(24)
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中人工气道拔管的护理配合高志霞时兢何菊玲姜武佳蔡亚萍周淑芳(25)
高龄食道及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曹涌(2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置换关节脱位的护理成翠香乔敏巨宝兰张燕(28)
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间质内放疗手术患儿的护理陈游力赵丽萍(30)
同种异体大块下颌骨移植患者的护理谭雁红叶旺娣(3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宫内宫外复合妊娠病人的护理邓海松(32)
宫颈癌患者手术后尿潴留的综合防护张巧利(34)
全军第五届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35)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陈梅花董凤英黄莉兵蓝琼好李玉玲(36)
癌症病人化疗间歇期中心静脉导管的家庭护理指导吴少芳黎燕芳全红铨曹慧娇何湘子(38)
微波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和护理梁少飞刘秀媚(40)
心理干预对发热待查焦虑病人的影响邓蓉李小麟付学勤王海燕董瑜(42)
注射狂犬病疫苗病人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评价甘美连蒋玉梅林秀媚郑丽娟(44)
手术室护士在职教育有效形式探讨李翠媚陈小慧丁爱玲(46)
急症科护生实习效果双向评价表的设计与应用崔莉陈鹏王霞(47)
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林毅姜安丽(50)
市场营销观念在临产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陈慧娟(53)
签订护理工作安全责任书的效果评价杨顺秋李若惠张静商艳霞殷春红(54)
军队医院聘用护士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体会王红英孙娟王玲勉石会玲(56)
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管理者面对的挑战与对策张军花(57)
知情同意在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熊邦琴褚华秀龚金平(58)
门诊医院内感染的因素及对策陈莉倪冬青(60)
护士长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及体会何梅覃霞(61)
中医护理计划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张广清刘玉珍刘立捷雷丽芳李小华(3)
两种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李玲代高英文吉莲(5)
两种血压计袖带测量下肢血压对比研究邢攸红宁清秀周莉(7)
两种洗胃方法用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黄师菊李燕陈壮桂冯艳萍陈华丽(9)
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原因调查与分析陈树乔陈丽钰周逸如(11)
病人对社区护士知识及技能满意度的调查分析陆萍静张金勇石延宏(13)
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张雪静骆焕荣(16)
羊蹄草用于治疗静脉炎杨惠琼余同珍(15)
翻盖式垃圾桶巧开盖谭琳玲周春兰黄苏宁(26)
介绍一种胃管固定方法甘明艳谭瑞雄(56)
自制排便装置应对昏迷患者的大便失禁李湘君谢泽娟(73)
1例2月龄婴儿肠源性紫绀的报道金玉梅(90)
护理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陈红宇彭慧丹李娟罗艳华(18)
颌骨畸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郑欣罗亦民石秀英杨晶(21)
穿刺抽脓冲洗在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中的应用梁洁萍陈伟青(23)
双胎之一宫内死亡11例的孕期护理洪菊香许琼郭实贤(24)
结肠镜检查病人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观察黄明宜(27)
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陈远仿(29)
人性化护理在职业病病人中的应用戴县娇(30)
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整术患者的护理罗雪娜(32)
中心负压吸引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护理马海青(33)
中药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影响谢三英符林琴李淑惠陈泳如(35)
供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黄果花曾慧兰(37)
晚期食管癌行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患者的护理宋伟利缪景霞张浦婷(39)
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再脱离病人的护理谭雁红叶旺娣(41)
118例多汗的癌症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吴少芳黎燕芳钱穗毅全红铨何湘子(43)
重症哮喘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南方护理学报 黄文娟陈肇婉陈楚惠(44)
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的护理叶晓玲方燕徐春红胡海芬(46)
长途转诊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魏红云方玉桂鲍光欣张驰(48)
老年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王素云王丽华王红显(50)
癌症化疗患者家庭护理的实施效果评估王器玉郭丹苏小英林桂兰陈洪亮(52)
高校医院“联系人制度”护理医疗模式的构建卢兰姣(54)
超声波联合碘离子导人治疗小儿斜颈的效果观察郑琼美李茹红(57)
可再生使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波何玲周毅杜艳朱红艳(59)
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护理干预刘剑梅曾国艳王自秀(61)
精神分裂症立体定向手术病人心理分析及干预江晓莲王连仲余丽芝赵丹丹管艳艳(63)
子宫切除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的心理分析章兰英周丽华刘斌徐东燕明艳芬(65)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董明芬林爱宝(67)
扁桃体摘除术病人的双语护理教学查房李文姬杨华周春兰(69)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护生情感的激发林丽芳巫娇静郑乐仪(71)
优秀护理论文的评选及思考李漓刘雪琴(74)
聘用护士浮动工资奖励的方法和效果李武平江会钱皎月(76)
转变护理服务理念的做法与体会程军李新华陈明敏(78)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护理工作的作用及其管理关丽婵陈婉玲(80)
惩罚原则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赵梅霖(81)
新生儿病区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邱岸花邓靖怡(83)
未来海上救护护理管理模式的探讨白建萍夏鸳鸯李书华(85)
培训护工充实护理人力资源的方法欧芬何月桂梁便群(86)
整体护理工作标准——对包括补充与替代治疗形态的护理方式之思考葛国月LennyChiang-Haniskol(88)
1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家庭病房的护理管理宋春雷缪燕珍华丽群(91)
《南方护理学报》第1期继续教育答题卡(92)
胸腹部手术医用粘贴手术巾的改良梁建红耿清文张洛群史云赵巧丽(F003)
复合营养素对湿热创伤大鼠直肠温度和一氧化氮影响的研究李亚洁王影周春兰廖晓艳(1)
四肢骨折病人手术前不剃毛备皮法的临床应用研究黄少娟郭少英王应琼林细欢刘凡(4)
小儿24h食道pH及压力同步测定中两种置管方法的比较李瑞琼徐信兰谢丽芳罗丽红(7)
不同方法置胃管病人不良反应的观察罗小娟谢佩珠(9)
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影响许琼洪菊香蚁静君黄芳梅(11)
静脉用胰岛素注射液反复抽吸后细菌污染监测李瑛蒋美珍杨远荣(13)
探视对不同住院时间精神病患者的影响梁晶莹(15)
“全国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内容(6)
“全国妇产科儿科护理及介入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75)
在患儿静脉穿刺中防范护患纠纷的“十注意十禁忌”刘长青(10)
蚁智健康液外用治疗麻风病伴发褥疮1例王丽珠张鸣青(12)
1例可赛舒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报道陈冰玲李若铭曾奕芝(38)
泰能致癫痫发作1例报道张少瑜林卓华(41)
儿童交通伤害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高爱萍陆秀文(17)
驻桂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李丽君(19)
南方护理学报 温馨提示(20)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低大豆蛋白饮食的研究进展赵玉敏相锋李亚洁(21)
多种方法在压疮防治中的作用原理及应用申校燕刘惠方李漓(23)
电子胆道镜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护理配合李春芳周杰廖彩仙(26)
全麻术后病人护送途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陈颖李惠兰温济金黄荣杏(28)
威克伤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陈春燕(29)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护理黄丽红(31)
哮喘患者的健康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李淑霞(3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盘瑞兰詹福儿王晓秋何惠卿黎晓芳肖秋香(35)
51例有机锡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护理张雪静(37)
肺泡蛋白沉着症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的护理宋晨胥晓玲(39)
自体外周血CD34^+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赵洁徐丹许汇娟姚晶晶(42)
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效果观察许行王霞(44)
南方护理学报 持续静滴胰岛素治疗高血糖症早产儿的护理时亚平(46)
烧伤早期并发抽搐患儿的护理朱婉红(49)
不同诊治时间对视神经挫伤患者的疗效影响及护理罗巧苑谭素芬胡淑英(51)
癌症病人化疗全程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体会陈鹏于雁侯静(53)
儿童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的护理冯荣梅朱文军林丽婷翁海燕(55)
口服葡萄糖液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应用罗海英(57)
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的护理干预罗志萍马红宝(58)
利宁凝胶预防男性导尿术所致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王立波张丽娟张颖田甜(60)
活体肝移植患儿的心理护理宋燕波高军秦文俐(62)
集体疗法在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程军李新华(64)
医院创建抗癌俱乐部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肖丽蓉袁红(66)
多媒体技术在手术患者术前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印涛印洪李艳华孙辉(68)
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反应观察黄哲梅李剑妮彭秋燕曹丽红麦群弟(69)
《心肺复苏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效果评估周薇(71)
采用目标教学对ICU带教老师进行短期高效的培训邓小玲刘芳袁慧(73)
护理本科生阅读专业信息情况调查分析郭红霞谢红(76)
“顾客满意”经营理念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梁志金龙秀红(78)
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朱倩(80)HtTp://
新生儿监护病区患儿安全护理的效果评价刘卫英王祝芳陈瑞玲(82)
规范全院交接班制度的实施与体会明雅焜薛坚(84)
实施分组护理的效果评估南方护理学报 骆秀梅(85)
实施温馨工程提高护理质量王虹陈红宇胡君娥倪利蓉潘杰(87)
常规护理查房在干部病房科的实践与体会徐世琴(89)
借鉴国外护理经验谈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姜杨(91)
1例气管异物并发严重皮下及纵隔气肿患儿的急救护理李晓静林晔(93)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患者体质量增加相关因素分析邹新花(1)
NICU中集体测量患儿体温最佳部位的临床研究胡永群喻玲芳陈瑛(4)
1例瓣膜置换术后瓣膜急障碍的报道张明霞(3)
美容外科门诊护患沟通方法和技巧谢云辉(23)
心肺复苏新旧技术对照招丽华(58)
柴胡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黄桂香(69)
乳腺癌患者上衣的改制及应用孙秀娟(73)
社会办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静脉输液培训情况调查应碧荷庄玲(6)
对实习护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王晓娟付沫唐晓芸(9)
产妇的产后访视需求调查与分析李敬虹(12)
“全国妇产科儿科护理及介入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26)
“全国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内容(90)HtTp://
我国护理本科临床教育发展及展望方芳刘慧珠(14)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问题研究现状与对策林静霞李瑛钟梅(16)
术前备皮法的改良发展趋势黄少娟潘燕青郭少英(19)
临床护理专家与专科护士的有效管理赵俊文方玉桂李亚洁(21)
寒区指战员战时冻伤救护对策刘玉莹张绍敏秦洁(24)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特点分析姚菊峰付菊芳李锋王长海孙静马静王文(27)
南方护理学报 “工”型沙袋套应用于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彭雪莲梁宝珠李洁源欧碧英(29)
影响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的因素及护理干预高鹃顾芸(31)
待致阴道损伤患者的护理熊梦舟张军林爱玲(32)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患儿的监护昌艳军杨满青何振爱(34)
心脏手术后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分析及护理郭阳娇凌云杨满青(36)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监护闫雅凤唐晟刘宗琼(37)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护理配合陈秀云郭瑜韦小毛陈锦凤智发朝(39)
关节镜下治疗髌骨骨折患者的手术配合王玉霞李晓东苏秀菊(41)
颈前路植骨融合术患者的护理张欲晓石慧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