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媒体数字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媒体数字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媒体数字化

篇1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张大钟在会上做的报告题为《上海文广的数字新媒体实践与创新》。在其报告中,利用了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说明互动能力与内容选择的特性:大量年轻用户正从传统广播电视终端前面离去,年轻人的媒介消费时间的总量并不少于中老年人,可是他们的注意力与老年人不同。其中,手机电视,下载类内容受到欢迎,周点击比例为:点播6 30%,直播14 80%,下载7890%。用一句话说就是:“无聊消费”在手机电视中得到很好体现。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庆华介绍《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具体介绍STiMi技术和CMMB标准体系。

展场内 搭台唱戏

在本届BIRTV展览上,几乎整个7号馆,都被这些新媒体所“霸占”。

篇2

在传播方面,这种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作品表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更准确和深入地领悟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在音频和影视方面,数字信号有着更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音质和影视传播的质量,让音质和图像显示更加清晰,防止出现信号混乱的问题。[3]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传播更多的影视信息,较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能够利用光纤进行信息的发送,增加了电视频道,将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细分,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湖南媒体,其有ETV湖南经视、ETV都市、湖南娱乐等等,每一个频道所传播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需求。如今,很多数字化传播载体相继出现,如现在非常流行的DTV(数字电视),其对节目信号的所有接受和处理过程都是通过数字技术完成的,这种电视的分辨率较高,且信息传播效果好,人们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不同的频道,还可以上网,为生活提供了便捷。

(3)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创作和营销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其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并出现了“三网融合”的现象。其将广播、通信、互联网相互融合,推动了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减少了产业开支,丰富了影视形式,防止出现独自生产发展的问题,拓宽了信息传送渠道。据调查显示,如今,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较高,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超过了87%,而三网融合改变了这一现象,带动了新环节的收入成长。同时,很多影视媒体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将其影视作品通过大荧幕、互联网等载体进行展示,带动了票房的迅速生长。例如,《人在囧途》等疯狂地在互联网上下载播放,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良好的收入。

篇3

(2)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今,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得很多数字产品出现,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读物等等,其发展前景非常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例如,影视作品中的科幻题材,只有依附数字化技术才能将这种特效制造出来,让影视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地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同时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能够将需要的场景进行模拟,较为逼真,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

二、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1)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在创作方面,主要是指在以影视作品制作方面的应用。如今,新媒体技术逐渐展现出与传统的媒体不一样的特点。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写作,而不是用传统的手写方式。通过利用WPS这种写作软件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写作内容进行完整的保存,避免了内容的被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利用MMS(剧本写作软件)能够设计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创作,可以针对剧本的主人公、对话、故事情节等方面提问,并得到答案,以此为剧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在财务方面,由于很多大作品其投资金额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利用数字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影视制作成本和资金进行预算,并及时记录所有的花销和支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免了人工计算和记录的误差,并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资金记录和预算质量,降低了风险。例如,WPS中的表格软件,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记载,又如Producer其能够将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使得影视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财务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2)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传播中的应用

在传播方面,这种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作品表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更准确和深入地领悟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在音频和影视方面,数字信号有着更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音质和影视传播的质量,让音质和图像显示更加清晰,防止出现信号混乱的问题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传播更多的影视信息,较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能够利用光纤进行信息的发送,增加了电视频道,将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细分,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湖南媒体,其有ETV湖南经视、ETV都市、湖南娱乐等等,每一个频道所传播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需求。如今,很多数字化传播载体相继出现,如现在非常流行的DTV(数字电视),其对节目信号的所有接受和处理过程都是通过数字技术完成的,这种电视的分辨率较高,且信息传播效果好,人们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不同的频道,还可以上网,为生活提供了便捷。

(3)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创作和营销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其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并出现了“三网融合”的现象。其将广播、通信、互联网相互融合,推动了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减少了产业开支,丰富了影视形式,防止出现独自生产发展的问题,拓宽了信息传送渠道。据调查显示,如今,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较高,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超过了87%,而三网融合改变了这一现象,带动了新环节的收入成长。同时,很多影视媒体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将其影视作品通过大荧幕、互联网等载体进行展示,带动了票房的迅速生长。例如,《人在囧途》等疯狂地在互联网上下载播放,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良好的收入。

篇4

(一)改变了目前文本档案与声像档案分开管理的界限

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档案信息中的图、文、声像等各种档案实体有效的集中管理,是档案管理能够视听一体化,使得各种档案信息都能以非常生动活泼的形势保存并且再现,使得档案信息的管理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度改变了档案信息内容单一、表现乏味的状况,并且有效改变了目前档案信息中文本和声像档案分开管理的界限。

(二)使得档案实现无纸世界成为可能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将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压缩、存放在光盘、U盘等快捷内存中,这些内存设备可以海量的存储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从而使得档案管理实现了无纸化管理,如果给档案管理加以宽带、网络的传递应用,那么各个地方之间、各级管理之间都可以通过信息联网,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递大量的档案信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而且增强了各个地方、各级领导、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效率。

(三)实现声像档案的快速查询,减轻了档案管理的人工工作量

多媒体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图像、声音编辑功能,可以高保真、高效率、非常机密的将声像档案录入、播放输出以及多种检索再现服务等等从而有效实现了声像档案的快速查询,进一步减少了文件往来传递的时间,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可以以任意形式对档案信息进行组合打印输出,进行主题关键词的检索,自动进行文件组卷等等,使档案管理人员有效的从繁琐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使档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将所有的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自动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再现,这些管理方式都非常快捷方便,而且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也变得非常方便,所以,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大大减少了人工管理的工作量,也保证了蛋糕信息管理的质量和安全。

(四)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

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使得档案信息更加准确,多媒体技术利用扫描仪,把文本、图像等档案信息为可以被电脑接受处理的数据,而且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避免因复印对档案原件资料的损坏,最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有效的避免了档案文件在复印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信息泄密和进入其他文件查阅的情况。

(五)提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档案管理的归档程序,这是提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起点得归档工作,一直以来都得到非常的重视。每年,综合档案室都要收集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并且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和整合存储,文书处理部门和各档案业务部门立卷归档指导的工作量非常之大,任务繁重,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档案资料归档工作上。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加强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简化了繁杂的立卷归档工作,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文书处理部门随时随地都可以快速的将各种文件资料档案通过信息网络传递给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管理人员再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程序对文件资料进行准确、高效的分类、整合以及归档,从而高效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传统的档案分类、立卷、编目、移交以及统计等冗杂繁琐的工作通过多媒体技术都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文书处理部门、档案业务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给档案管理提供一个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二、未来多媒体技术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一)多媒体档案虚拟现实系统

未来的档案管理必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其档案管理方式应该采取真实和虚拟并存的方式,其中,虚拟档案管理应该采用数字模拟物品以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而且保存真实档案的库房不允许人随意进入,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操作者完全处在真实的幻觉空间中,操作者也只有戴上特制的眼镜才能看到真实的档案资料,因为档案管理的虚拟完全三维化,所以操作者置身其中就像是处在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世界,这些虚拟环境和真实情景几乎一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不被人怀疑,这样虚拟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档案资料的不安全因素和信息被毁坏、盗窃的危险。

(二)多媒体保安监控系统

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了档案管理保安监控系统的研究发展,除了原有的功能,保安监控系统还可以进行图像处理、语音报警、信息存储和查询等等,其中报警处理是多媒体保安监控系统的核心部件,报警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同时产生相应的语音提示、自动具体报警信息和值班信息,并且提供警报出现的具置,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多媒体档案信息检索系统

多媒体技术将数字音频、数字视频以及通信等多种先进的技术与计算机融合在一起,有效的实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它具有强大的功能,使档案信息检索系统不仅具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而且能够以非线性的结构组织信息。

三、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对档案数字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档案数字化中的重要地位,认真分析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的现状,它有效的改变了目前文本档案与声像档案分开管理的界限,使得档案实现无纸世界成为可能,全面实现了声像档案的快速查询,减轻了档案管理的人工工作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提高了提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并且用理智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多媒体技术在档案数字化应用的前景,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多媒体档案虚拟现实系统、多媒体保安监控系统以及多媒体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等等,所以,我们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放在工作的重要地位,加大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投资,尽可能快的实现多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的最大化的应用,从而为实现档案数字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4]余明阳.媒体广告的奥秘[M].第一版.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3.

[5]赵凯.解码新媒体[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6]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7]栾轶玫.媒介形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篇6

"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带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广播媒体中的个别环节或者某个领域采用数字技术;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个广播媒介领域,确切的名称为"全数字广播"。

就目前来看我国省级以上的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程度平均接近70%。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分配、接收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节目制作环节来看,MD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编辑系统、数字录音系统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在播出分配环节中自动播出系统、播出资料库也已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广播是信息服务的新领域,被看做是继第一代音频广播(电台)、第二代视频广播(电视台)之后的第三代广播业务类型,结合了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的特点,让用户利用已入户的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利用个人电脑或电视机,加装相应的接收设备,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多媒体信息服务。只要家里已接入了有线电视信号(当地的有线电视网络也接转了中国数据广播平台的信号),拥有个人电脑,(一般配置应在奔腾166,内存32M以上)和一个数据广播的专门接收设备,就可以接受中国数据广播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

另外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2005年组织的全国广播中心数字化、网络化状况调查显示:省级以上电台计划对录制系统进行更新改造的占53%,计划对播出系统进行改造的占40%,计划对传输系统进行更新改造的占20%。而到了2006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普查,全国已有6家省级以上广播电台建成了播控传输网,有60%的省会级以上的广播电台已经在计划或者启动播控传输网的建设了。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那样当前的数字化很大程度上都属于部分的数字化甚至是某电台一套系列节目的数字化,例如像2006年中央台的"全国春节大联播"和"全球华语联播"等网络联播节目的开展,也就是实现了广播节目的资料存储、编目标注、版权管理的网络化共享。

可以说广播媒体的数字化是遵循这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策略推进的。直到今天我们发现在广播节目的播出和传输系统得数字化上显得有些迟缓和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广播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挑战

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1978年他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迭的融合过程。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从本质上讲,媒介融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某种新传播技术,新传播技术具有多种技术特点又有其独特性;其次,媒介融合又是产品内容的整合,例如网络媒体可以把报纸上的文字新闻和电视上的图片新闻加以整合,再进行播报。"

目前,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网络、手机、音频、视频各种媒介的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媒介融合促使媒体的节目内容、发送、接收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就广播而言,从原来单一的线性播出方式转为点播、下载等方式传播节目,由原来单一的声音信息载体变成向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多个信息载体。 世界知名收听率调查公司阿比创(Arbitron)的《新媒体世界中的广播--互联网收听调查》中讲到,目前广播业正处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转折不仅仅起因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更起因于受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其他形式的收听选择。因此,新媒体融合的广阔背景在给广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蕴藏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三、广播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

篇7

由于各国政府都已经看到了数字电视是未来的消费热点之一,同时也是国际范围内数字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发展的重点。因此,都不约而同地把它看作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和模拟电视的关闭时间。2006年,荷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电视数字化的国家。美国为2009年,法国和日本为2011年,英国为2012年。欧洲、非洲和亚洲共有101个国家计划最迟在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在中国,早在2000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就明确提出: “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在2008年1月18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再次明确指出2015年基本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电视节目。在政策的鼓励下,全世界和中国的数字电视用户正呈快速增长之势(见图1、图2)。

平面媒体:从纸质到数字

在最近召开的国际新闻峰会上,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苏兹伯格表示: “我们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印刷《纽约时报》,日期待定。”这一言论再次凸显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的困境。甲面媒体的数字化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计算机、刚络的普及,促使人们更愿意通过电脑屏幕来阅读信息。人们更频繁的外出,促便了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可以有各种内容的选择、并且携带方便。电子阅读器这一可以将报纸、杂志、书籍等各类印刷品的数字版本集合在一起的设备,从2009年至今,受到了大家的热捧。2009年全球大约有400万电子图书阅读器出售;据美国相关市场情报公司预计,2010年全球电子阅读器的销量将达到1200万台,2012年将达到1800万台。从此之外,具备了电子阅读功能的iphone、ipad,更是受到了全球消赞者的疯狂追捧;ipad上市后15天的销售量就突破loo)5台。顺应这一趋势,各平面媒体不得不纷纷推出电子版刊物。据2009年《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电子图书读者总数已经突破了1亿人,数字化国民阅读比例已达24.6%(见图3),数字阅读正在逐渐走向大众化。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总产值已达795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户外:从平面到数字液晶

2003年至今,户外数字液晶有着跨越式的发展,楼宇/广场液晶屏、公交/地铁/出租车移动电视等数字液晶媒体纷纷出现;地铁灯箱、地铁看板、户外大牌等传统户外媒体纷纷向数字液晶屏转换。中国目前已有超过50万个左右屏幕,占到世界1/4。据CTR的CNRS调查,从各类媒体2009年与2006年日均到达率比较看,只有液晶电视广告的到达率呈上升趋势,其他传统户外媒体都呈下降趋势。

广播:从模拟音频到数字音频

与模拟音频相比,数字音频不仅可以传输声音,还能传输文字、图片、短片;不受干扰,传输音质高;传输容量大;可在高速中移动接收。与数字电视发展一样,世界各国也制定了关闭模拟音频的时间表。在中国,2010年2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推送式广播业务的运营,服务内容包括广播节目与广告信息两类,广播节目内容涵盖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娱乐、教育,以及精彩节目回放等,目前每日下发节目时长约1500分钟。通过推送式广播接收终端――听立方,听众可以储存约160个小时的节目,并自主点播喜欢的节目进行收听。这种全新的“点播服务”从时间、空间、内容三方面改变了广播节目“我播你听”的传统听法。

传统媒体数字化趋势下的因应之道

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过程中,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要继续抓住主流的观众群,就必须需要顺应受众的变化,在广告传播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看到,受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受众主导权增大、受众从被动接收到双向沟通、受众行为和效果的可测性。

受众主导权增大

数字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传输(储存)得到了成倍的扩大,电视频道从原来的几十个到几百个,还有海量的影片、电视剧、栏目供点播。在自己的ipad或电子阅读器中,可以储存海量的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或者直接从海量的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对于受众而言,可供选择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如何让自己的广告被受众所看到、注意到,将是大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内容营销是一个发展趋势。从电视刷电影的情节、道具植入,到飘柔《丝丝心动》、清扬《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的定制剧出现,内容营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但随着广电总局对植入广告有着更严格的规范,如何让内容更被观众所接受,这是内容营销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受众从被动接收到双向沟通

数字技术为媒体用户和信息源搭建了回传通路,用户信息的回流及信息源的响应形成了互动。对于数字技术对互动的作用力,尼葛罗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及: “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 ‘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受众从过去的“你播我看”、“你播我听”、“你印我看”的单向接受模式,转变为可以与媒体进行双向沟通的模式。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在广告传播中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互动的机会,企业可以即时了解消费者对广告、对产品的反应。但前提是,你如何让消费者愿意与你互动。

篇8

数字转换计划

2008年启动、2011年完成

经过一整年的分析评估,南非国家通信部(Depaitment of Commun

ications)终于在今年3月公布数字转换政策草案(Draft Broadcasting Digitaimigration Strategy for South Africa)及执行计划(Broadcasting Digitaimigraqtion Impiemetation Pian for Soutn Africa),确认数字化为南非未来5年广播电视政策的重要实施项目,同时制定出2008年启动,2011年完成的目标,以及3个阶段的转换时程:

1、switch-on:2008年11月开始进行数字信号播送,预计在2009年1月达到50%的覆盖率。

2、switch-over:2009-2011年,模拟及数字信号同步播送;预计到2010年1月达到85%的覆盖率,或至少70%的渗透率,其中,在数字电视信号无法传输(或不具备经济效益 )的地区,将辅助以卫星传输。

3、switoh-off:2011年终止模拟信号播送;预计2012年数字信号覆盖率可达100%。

事实上,以南非现今模拟电视信号覆盖率尚未达100%,且家庭电视用户数量偏低的情况看来,南非欲在4年内完成数字化,难度甚高。不过,根据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数字化改造经验,若选择较长的转换期间让公众自发的进行数字转换,反而成为终止模拟信号的障碍。因为,不论数字信号覆盖率达到多少,仍有部分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或低收入的家庭)不愿意数字化。而且,由于南非社会贫富差距极大,估计届时将有450万低收入家庭无法承担机顶盒费用,他们可能是影响数字转换工程的最大障碍。一旦数字转换时程拖得太长,国家经济损失就越大。因此,南非决定由国家主导数字转换工程,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协调广播电视、传送及数字电视机与机顶盒供应商等共同参与。

数字频谱分配

保障公共利益地方语言频道

首先,为确保数字化能如期在计划日程内完成,除了由通信部拟定国家整体数字发展及频谱政策,南非通信传播局(ICASA)规划、审核、管理广播电视频谱的使用外,南非还特别成立一个独立机构―――Digitai Dzonga,负责协助、监管整个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协助产业进行技术测试,以及举办全国性的推广活动,以加强公众对数字化的认识。

其次,在频率分配部分,政府以现有模拟频率为基础,规划了两个全区覆盖的Muitipiex发展数字无线电视(DTT)。每个Mux可提供8个SD频道,预计共释出16个数字频道,南非广播电视中心SABC分配到5个,商业电视e.tv分配到2个,民营收费电视M-Net则取得3个,剩下的6个则分别作为公益用(3 个)及地方语言频道(3 个)。

而为了2010年能以高清电视转播世界杯足球赛,南非亦计划在模拟、数字同步播送阶段,至少提供1个HDTV频道,只是考虑频谱资源有限,该高清频道将不使用地面数字电视方式播放,而是以卫星电视方式传送。

另外,为不干扰数字化的转换进程,在完成转换之前,暂时不开放新的业者(包括有线电视、地方台等)进入市场,但会以招标方式,开放2个区域网(以大城市为主)给移动通信业发展DVB-H。

再则,南非将以津贴及各种奖励措施,鼓励产业及消费者加速数字化。在产业一头,政府承诺提供南非公共广播电视中心SABC及国有传送公司Sentech一笔庞大资金,协助其进行数字化基础建设,以及进行软硬件制作播送设备的更换。这笔资金初估为南非币6亿元,SABC及Sentech各分得3亿元(约人民币3.5亿元)。

在消费者方面,政府预计将划拨6亿元,补助现有450万低收入家庭购买机顶盒,而针对普通消费大众,除了以降低机顶盒价格来吸引公众外,政府亦考虑采取废除收费制度或降低收费费率的方式来刺激消费,而收视费的减少的部分则改由政府经费补贴。

以上是针对数字转换的长期规划,而因应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国际转播需求,南非政府亦计划兴建一个“国际广播中心”(Internationai Broadcast Centre),提供2000名记者采访、报道、转播赛事所需的各种设备。该中心的前期工作已进入招标阶段,预计会在约翰内斯堡、开普顿或德班等城市择一处落脚。

承接数字化及世界杯足球赛工程SABC有硬仗要打

如同欧洲先期完成数字化国家(如英、德、芬兰等)在数字转换过程中,多赋予公益性质的广播电视媒体先导性的任务,这次南非广播电视数字化及世界杯足球赛转播的重任,也将由南非广播电视中心SABC所担负,为完成使命,SABC自2006年起就已陆续进行硬件设备的数字化,不过,面对2010年的世足赛,SABC仍有一场硬仗要打。

首先,SABC面临财源不足的窘境,为进行数字化,SABC于2006年就已陆续添购相关技术设备,估计已经花费将近南非币4亿元的资金,而未来5年尚需投入南非币12亿元购置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 system)、更新数字广播、电视后期制作设备、高清电视的室外转播车及棚内制作相关设备,以及进行技术研发及训练等。然而,目前南非政府承诺的补助经费仅为3亿元,两者差距悬殊。再加上政府为刺激消费者的数字转换意愿,甚至准备废除征收执照费或者减少执照费费率。虽然SABC的经费是以广告收入为主,执照费仅占总收入的二成,但若此说成真,对SABC的财源无疑是一大冲击。

另外,在数字传输网络的建设方面,也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经费。目前,SABC模拟频道的信号主要是通过国家传输公司Sentech传送。据Sentech估计,若想在未来3年内完成数字传输网络的建设,需要准备约南非币7亿元。然而,南非政府只承诺划拨3.18亿元(2007年拨给1.25亿元、2008年1.18亿元、2009年0.75亿元),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Sentech不愿意贸然投入建设,而此举将影响到整个数字化的进度。

最后,SABC内部缺乏广播、传输及精通数字化的技术人员。这是因为SABC在公益化改革之前,由于受到种族隔离政策的影响,内部员工以白人居多,公益化后,为了改善种族歧视问题,提升黑人工作权益,SABC内部制定了员工权益政策,大幅改变人事选用的原则,包括董事会、管理阶层及一般员工等的聘任,皆以黑人为优先。然而,过去在长期种族歧视与各种不平等制度下,黑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专业知识及能力均缺乏,素质参差不齐。虽然SABC已积极与日本索尼公司合作HDTV内部培训计划,但是专业人才的造就并非一时可蹴。

从上可知,2010年SABC能否顺利完成转播世界杯足球赛的精彩盛况,其关键点仍在政府在经费上能否给予充分支持,以及SABC能否尽快解决人才不足的困境。

附注:

篇9

如果你听到以上一段对话,是否会觉得诧异?诞生于1971年的星巴克今年42岁了,迄今为止,它已经在全球58个国家开过18000家店。在高速扩张的门店数量另一面,却是自2008年起一路下滑的利润,过去的三年半,星巴克的利润最多下降过69%。多年来,尽管星巴克获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功,但其对于业务单一所导致脆弱的担忧一直存在。

于是,精明于数据的星巴克大掌柜霍华德·舒尔茨意识到,随着门店数目接近饱和,靠扩张专区业绩的方式早晚会失效。可他为星巴克规划的多元化未来,到底是坚持做“咖啡专家”、另一家“沃尔玛”、或者甚至将星巴克彻底改头换面为一家科技公司呢?

“VIA”之困的短暂迷失

VIA之困回到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星巴克全球业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在第三季度时迎来了上市16年的首亏(第三季度净亏损670万美元),还被迫关掉全球900家业绩不佳的门店,裁员1.9万余人。

一年后,星巴克宣布推出了一款全新的产品“VIA速溶咖啡”,并且第一次在除星巴克自有店面之外的户外用品零售店REI、办公用品零售巨头欧迪销售这款新产品,美国COSTCO仓储超市、塔吉特百货公司及多家餐饮公司也出现了这款新产品的身影。

即使在最难过的2008年,舒尔茨也坚持给门店添置新的咖啡机提升咖啡质量,鼓励店员在制作过程中多花时间,可仅仅一年后VIA的横空出世又意欲何为呢?

实际上,在第一个市场——美国推广VIA之初,舒尔茨非常犹豫。他很想让人知道,VIA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速溶咖啡,而是改变整个市场的革新产品。最终,VIA以“星巴克咖啡,即刻随享”之名面世,在中国,VIA被称作“免煮咖啡”,可以说巧妙规避了“速溶”的直接说法,却并不规避速溶概念。

星巴克称,要将VIA做得“像鲜煮咖啡一样美味可口”,并从定价到包装有意与雀巢等低端速溶咖啡区分开,可消费者并不买账。从问世时的调查数据看,62%的人反对它,认为“星巴克在自毁品牌”。之后其销售状况也并不优秀,大多数分不出咖啡好坏的消费者认为,这款比雀巢速溶咖啡贵了4倍的产品“冲出来也是黑咖啡的味儿”。

VIA到底增加了星巴克的市场销量,还是冲击了门店的生意,成了摆在星巴克面前的一道难题。为刻意强调VIA与其他品牌速溶咖啡的差异,星巴克特意避开了小杂货店等零售渠道,企图塑造高端速溶咖啡的新形象。但之前,全球各地超市、卖场和杂货店里的星巴克袋装产品,则都是由食品巨头卡夫、并用卡夫的渠道进行销售的。在购买VIA的用户群数据的同时,星巴克便向卡夫提议,用赔偿金收回这部分零售业务自己来做。

星巴克提出了7.5亿美元的赔偿金额,卡夫断然拒绝。

升级的“口水战”

后来星巴克写了一封长信,列出“没能很好地推广星巴克袋装咖啡”、“零售店没有足够空间展示星巴克产品”、“没有对星巴克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和“没有与零售商谈判”控诉卡夫,同时找到另一家比卡夫小得多的合作伙伴。卡夫亦不示弱,拿出1998年起的数据,证明自己如何“将星巴克5000万美元的销售规模做到2010年的5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数据,是2010年美国的咖啡市场涨幅为8%。星巴克与另一家公司合作的行为使卡夫大为光火,最终,卡夫表态:根据合同,若星巴克想要拿回这部分业务,必须给卡夫足够的过渡时间,同时给出赔偿,赔偿金通常情况下需溢价35%,美国分析师计算,这笔钱,就高达15亿美元。除此之外,星巴克还需要投资数百万美元重新做推广及建立销售渠道。

2011年3月,双方不欢而散,结束十余年的合作关系。

也是2010年11月,星巴克宣布在中国云南自行种植咖啡豆,在咖啡源头上,总算不必再受制于人。这同时也表现出了星巴克对新兴市场的浓厚兴趣。

“没有COFFEE”的星巴克对自建零售渠道如此看重的原因几个月后马上就体现出来,2011年3月,星巴克Logo的绿色元圈外,“STARBUCKS COFFEE”字样被去掉,美人鱼的图标扩大。

超市货架上,冰柜里,瓶装星冰乐和冰激凌大举开卖。这些货品不同于曾出现在美国的星巴克红酒和中国的星巴克月饼,基本上全世界所有的超市和大卖场,都可以采购得到。星巴克的高管也借此机会高调宣称,将在非咖啡类的茶、其他饮料、点心等产品上开拓新的疆土。

除此之外,星巴克还致力于推出更多的“非咖啡类”新品摆满门店,它们包括茶、牛奶、点心、杯子、毛绒玩具等等。星巴克的竞争者透露,以上产品一个共同特点是毛利颇高,它们能够很好地帮助一家咖啡店面增加销售收入。

星巴克还开始筹划如何将这些商品通过更多的渠道卖给消费者。虽然目前对此星巴克尚未公布明确的计划安排,不过星巴克中国区对媒体的一段表述值得寻味:“星巴克将与顾客分享每一个时刻,不论是在世界各地的门店,在超市货架,还是在网络上。”

而就拿非咖啡类饮料的茶为例,星巴克中国区高管宣称,40年前,星巴克就开始在全球所有门店中进行茶的配售,主要有英式红茶和伯爵红茶两种,而中国区市场也有九种茶饮可以选择。这类新的饮品是星巴克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深谙茶道的很多中国人却认为,喝茶应该讲究一种意境,与西方人凡事都要标准化的习惯大相径庭。和做菜一样,中国人调配味道都用“适量”的香料,而西方人只会说出食物卡路里、脂肪含量等数据。

同时,“品茶聚聊”是中国人喝茶时的习惯,需要相应的环境。但标准化的店面装修、甚至桌椅的材质,都不能为光临星巴克喝茶的人提供适宜的环境,消费者能拥有的都是快餐的方式。

然而,并购加速对零售的野心开始凸显后,星巴克像一台装上加速器的机器,开始了更多领域的尝试。

2011年11月,星巴克以3000万美元购进加州的果汁产商Evolution Fresh公司,并于今年3月19日在华盛顿州Bellevue镇开设了首家Evolution Fresh果汁吧。第二家果汁吧也于近日在西雅图市区开业,并计划今年秋在西雅图和旧金山开设另外两家。

在这些果汁吧中,不仅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汁,同时还提供卷饼、沙拉等食物。星巴克希望借此巩固自己在500亿美元健康食品中的市场地位,虽然利润率不及咖啡店,但先抢下地盘才是星巴克真正的意图。

紧接着,4月,星巴克又推出了名为Refreshers的能量饮料,开始挑战红牛和Rockstar的市场地位。

6月,它完成了自己企业史上最大一笔收购,买下了烘焙商Bay Bread旗下的法式面包店La Boulange,而这家面包店主要销售的产品是燕麦、牛排三明治和有机面包。事实上,这是一次酝酿已久的收购。2010年12月的一次投资者大会上,舒尔茨就宣称星巴克即将收购一系列大型或小型公司,以帮助星巴克在袋装咖啡之外的消费品市场赚得一席之地。未来,超市和餐厅等各种渠道,都将出现更多星巴克品牌产品。

而对La Boulange完成收购之后,舒尔茨希望这些面包不只会出现在星巴克门店,还能出现在超市货架上。近日,星巴克又宣布旗下首家茶坊Tazo将于今年10月开业。该问位于接近公司总部所在西雅图大学村的茶坊,将销售超过80款茶类饮品,亦会提供糕点、巧克力、糖及蜂蜜等调味品。星巴克计划利用新的泰舒茶专卖店,为公司进军全球总值950亿美元茶市打响头炮。由此看来,与卡夫的零售权之战、去掉Logo上的“COFFEE”字样,都是为之后这一切所做的布局。星巴克的收购之路,仍远未停止。有人担忧,星巴克这样的多元化之路会损害其核心品牌价值,但舒尔茨似乎对此不以为然。这位美国梦的践行者坚定地认为自己在商业领域兢兢业业做着些利国利民的事,并藉此改进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数字业务同等重要

也是今年3月,亚当·伯特曼——星巴克数字风险投资前高级副总裁,被任命为星巴克的首席数字官。关于星巴克的网页、手机、社交媒体、数字营销、Starbucks Card和电子商务、Wi-Fi、星巴克数字网络、新兴的店内消费技术被打包,交给伯特曼打理。伯特曼自称,这些数字业务对星巴克的意义与卖出咖啡同等重要。

早在四年前,舒尔茨便对星巴克的数字化重组有所思考,他说:“顾客的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它与传统的市场观念完全不同,需要新的方法和思路,增加顾客和业务的流动性。”伯特曼将这句话解读为:“数字化将我们的品牌和顾客联系在一起”。

这方面,星巴克的工作已有起色。2011年1月,星巴克推出了移动支付系统,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iPhone和Android系统中植入2D条形码扫描系统。截至今年4月,星巴克已经处理了4500万笔移动支付交易。虽然伯特曼没有指出负责这项技术的小组都有哪些具体工作内容,但他表示支付系统技术将极大程度提高店内数字体验。

社会化媒体的方面,星巴克成绩斐然,在Facebook上,有30亿用户“喜欢”了解星巴克的最新信息,并参与到星巴克的状态更新中。伯特曼以非常合算的广告成本换得足够的,思考其媒体策略的时间。加上Twitter上超过2.5亿的follower,这个足够大的数据库,已经让他的技术团队在数据挖掘方面大有可为了。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检索;数字化;图书馆

作者简介:毕华(1965—),女,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20余篇。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科学方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之后,就实现了图书的电子化管理和检索,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有些人认为将传统图书馆中的文本文献全部转化成电子文档就是数字化图书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采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进行文献管理和检索;(2)馆藏文献不仅包括文本文献,而且包括各种多媒体形式的文献;(3)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以信息库的形式存在。当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已基本具备了第一个特征。但具备第二和第三个特征的图书馆还寥寥无几。

1什么是数字化图书馆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并不占用空间,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的存在方式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全球共享。与以往的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变集中“人”为集中信息和服务——“馆”的形式并不重要,其水平高低取决于“软件”质量。在专家眼中,一个建设完备的数字图书馆应当成为重要信息的生产基地,多种信息资源的聚集中心;读者、专家、图书馆员交互的枢纽;信息发现、搜索、捕捉的导航站点;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服务的知识喷泉。

2信息资源检索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数字化

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现代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遍布世界各地的Internet加速了世界范围内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的形成。高校图书馆正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推动改革和扩展了图书馆的各项职能。信息资源检索服务也是其中之一。

信息资源检索(Information Resource Retrieval)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 组织或存储起来,当读者或用户需要时找出或提供有关信息的过程。或者说,信息检索是将检索者提问的特征与检索标识进行比较,将检索和提问特征一致或相似的信息查找出来。信息检索包含资源存储的检索。信息检索有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实检索三种类型。文献检索是检索文献资料,是从已存储的文献中查找出所需文献的过程。文献检索可检索出某一国家和某一作者的文章和著作,事实检索是检索所需的事实,数据是检索确切的数据。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图书馆的运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服务正在由传统的手工文献资源检索向计算机系统的OPAC检索发展。尤其是广大师生员工查找图书馆资料所需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加快了信息检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

今天的计算机检索技术发展极快,已由脱机向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过渡。脱机检索是指以独立的计算机为单位,利用光盘、磁盘、磁带等存储介质进行的信息检索。联机检索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检索服务进入网络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检索系统。联机检索是利用通讯设备与存储有信息的计算机相联结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检索者在通讯线路畅通的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终端设备与主机进行人机对话查找信息的过程。检索者可在检索过程中随时修改自记的检索策略,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联机数据库检索服务系统有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的OCLC,美国络克希德公司的DOALOG,美国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美国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欧洲空间组织的ESA,日本的JOIS等。联机检索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多用户可同时进行检索。检索速度快,功能多,打印输出灵活方便。

今天,高校图书馆依托Internet开发和应用的服务项目众多。网络信息检索只是其中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之一。Internet上运行有功能完善的信息检索工具,如Gopher、WAIS、WWW等。Gopher(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是Internet的重要信息检索工具。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通过多级菜单界面便于检索者查看校园网的各种信息。WAIS(广域信息网)是Internet上的文本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它为检索者提供的自然语言界面受到检索者的普通欢迎。WWW(环球网)是Internet上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它集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WWW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具有优化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也是最受检索者喜爱的信息检索系统之一。Internet技术遵循统一的协议将不同的信息系统连结起来,将世界上成千上万台服务器联成一体,实现了各个信息系统向整体化和集成化的转换。各高校图书馆应用Internet技术建立本馆的Web网站和OPAC,便于检索者在各个地理位置的联机终端访问图书馆并快速地检索各学科的专业信息。因此,无论你在家中或在办公室都可以检索到高校图书馆网页上的网络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作为各校教学和科研的信息资源中心,大多购置和拥有丰富的馆藏印刷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大量的国内外光盘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的Web网站的OPAC上可无缝链接检索。如“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目录”、“万方数据光盘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Web版数据库,美国俄亥俄州OCLC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等。此外,有的高校图书馆还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引进一些入编质量高和数量大的世界高水平的学术性网络数据库及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总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渠道检索方式的高校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确为检索者访问图书馆,尤其是访问图书馆的Web网站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和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是数字化

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查询系统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已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系统是一种人机交互的、以多媒体信息库为基础的、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在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系统问世以前,在电信领域有可视图文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文献资料检索系统和各种数据库检索系统。因此,从信息检索服务的角度来看,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是可视图文、各种数据库检索服务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和变化的动因是信息从单一媒体表示发展为多媒体表示。高校图书馆要成为名符其实的数字化图书馆,必须逐步发展和提供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检索服务体系。

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技术是一个新的领域,其有关技术正在发展之中,尚有许多待研究的课题。多媒体与超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存储管理、人机界面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它作为人类信息通信与信息联想的工具,将促进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下转第288页)(上接第248页)的深入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数字化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俊.当代传媒新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8.

篇11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也在这场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普及的风暴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无论对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还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1 专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高职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时间较短,很短时间内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上不可能有非常完善的成就。因此,从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时展的需要,从促进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数字化的课程与专业拓展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意识,注重平时的资源的建设和积累,提升整体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的能力。

1.2 师生互动教学的需要

师生在数字化平台上交流教学内容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方法进行教与学的全新尝试,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是当前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知识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校企合作的需要

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合格人才的必需手段。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立给校企双方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企业参与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知识数据库的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了生命力保障。

1.4 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随着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变成了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无疑给移动学习带来的有效的学习资源。强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的媒体化研究利于拓宽数字学习的范畴,实现大教育、大职教的理念。

1.5 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市场对于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方式,而构建高职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今时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强化数字媒体实验室数字资源的建设,从而使学生能接受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良好训练,培养其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2、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原则

2.1 自主性学习的原则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普及和发展,媒体教学已经传统纸制资源补充,它的优点是生动趣味性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更适合自学,同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提供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资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自己学习的进度和计划进行自主学习,

2.2 互动性教学的原则

高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环境,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点。因此,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尤其是在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设计上要注重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同步或者异步的交流手段,如:BBS、Email、在线聊天室、在线会议系统、在线交流系统等,以便教学双方更好的进行互动。

2.3 平台化教学的原则

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学习者在线学习方式都是通过相关的教学平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也如此,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达到教学计划合理监控化、教学组织合理实施化,师生教学互动化、教学管理全程化、评价体系完善化的目的。

2.4 职业性与技能性合一的原则

高职培养的学生以职业性和技能性为主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现代化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影视编辑技术,提供一个完善的有关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的实验环境,为影视视听语言、平面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应用、电视摄像技术、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视觉文化、数字音视频处理、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电视节目编导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特技及后期合成、数字摄影等相关课程提供完善的学习条件。从而使学生能接受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良好训练,培养其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2.5 因材施教原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总体上是在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融合艺术设计类和人文类专业的特点来实施。在教学内容素材建设方面,需要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所有主干课程的教学课件和数字化教学参考资料、教师上课的视频资料等,还可以将学生的艺术设计作业和作品进行收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数字化共建共享、因材施教的特色。教学形式上也集结了互联网交互式、个性化、增值服务特色。如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3、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3.1 注重校企合作

在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纽带作用,广泛进行资源的采集,资源获得途径有:自主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而与企业合作开发主要是通过在专业建设中产学合作的方式,双方不断进行资源的交流与互动,然后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应用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当然,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行设计、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及其他途径,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

3.2 注重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有一个资源积累和推广使用的过程,它的建设应是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与维护、资源共享与评价、教学督导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通,根据学院教学需要可分别设置使用者的权限以达到教学管理需求。目前各学院教学资源的平台基本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素材的采集、教学资源的集成、教学资源的与应用。根据使用对象对资源的需求与权限的不同,资源平台可为本专业和同专业的其他高职院校通过校际网提供资源共享。

3.3 精品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是以课程标准(或课程教学大纲)为出发点,体现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要求,将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集成,并通过课程网站,精品课程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及特色等方面展示出课程建设成果,同时,为教师同行提供教学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目前数字媒体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是主干课程的建设,类同于省市、国家级各个层而的精品课程,提供给学生完整的课程资源。

3.4 学生互动社区

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多种通信机制与交流手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互动交流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交互活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与他人的交互活动多数是通过人――机――人的方式发生的,交流过程中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往往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图表等符号实现。学习者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从而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

3.5 教师交流平台与共享

为专业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网络。在校园网内增设专业服务器,实现网络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为教师备课、评课以及教务部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提供基础平台。该平台可以有效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化参与以及教研活动的交流,并能通过广域网络或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校园之间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它也是我校校园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6 教学资源的积累与链接

链接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专业的相关资源,有利于拓宽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促进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更好的把握专业的动态提供良好的途径。

4、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应用

4.1 学生社区

重点建设日常作业提交子系统、资源链接系统、摄影作品展示系统、学生优秀影视作品评价系统、课程评估系统、在线学习系统、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课程成绩管理子系统;主干课程作业批改系统;毕业设计;动画作品提交与展示系统;实践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等。

4.2 教师教学资源建设平台

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结合,并以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资源库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含教学资源素材的采集、资源的组织与集成、资源的与应用三个层面。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主要建设:

课程系统在线:课程的各类详细报表,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出勤、学习、评价信息,课程的教学进度以及具体内容,为师生学习和评价提供依据;

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能够支持多种试题的编辑,包含各种题型,要充分满足日常的课程考核;

多媒体演播室:支持在线制作,增强多媒体支持功能,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动画、影音等格式制作,并通过在线或者下载播放,轻松实现教师课件制作和学生作品的展示。

即时交流:支持在线交流讨论,可在模块下进行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即时交流;

职业技能证书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职业技能标准编制相关的课程资源,并利用系统为完成课程的学生发放标准化的结业电子证书;

专业平台拓展:平台设计引入插件技术,定义应用系统的接口技术,应用系统只需要按照接口进行安装接入即可扩展平台功能,满足不断拓展的专业教学需要。

4.3 精品课程的共享

与兄弟院校共享数字媒体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落实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课件、网络教材、特色教学资料、作品展示、教学视频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4 师生共建平台

通过开展视频点播、BBS、建立虚拟社区、在线交流系统、制作主题资源包等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建立数字媒体专业教研室、丰富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题视频、教学视频、学生视频作品等。同时师生参与共同建设数字媒体专业网站,展示本专业教学科研动态、企业发展动态,对网站积极进行专业化的设计与整合,发挥技术与艺术优势,展现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特色。

5、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且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刚发展起来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培养优秀的技术型高端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要建设完善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强强联合,它避免了各校教学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建设弊端,也包容了不同地区学校的个性特征,使建成的资源库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同时积极采用云技术手段,实现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将会使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得更加科学而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占元在京出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 .

篇12

    即使“纸媒寒冬”会到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纸媒市场的寒冬”,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纸媒在精品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分化重聚,寻求新的聚合平台,参与新平台的形成,这将会使纸媒市场重获新生。这一趋势在内容上表现为纸媒产品突破传统的版面局限,形成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产业形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的物质形态,把讯息通过分众的、定向的、交互的、即时的大众媒介进行扩散。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是否面临着寒冬,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仍然是其新的发展机遇。

    纸媒数字化转型: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例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成立于1933年,和《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属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但由于遭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2007年至2009年持续亏损。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把《新闻周刊》与新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现在的周刊归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2012年的10月份,正是IAC公司宣布《新闻周刊》要在2012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并在2013年初实现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出路,不论从媒体本身还是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都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微利时代下迎合中产阶级群体的文化消费。纸媒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是高风险经济产业,高风险经济体现在纸媒销量的非确定性和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上。一方面,纸媒销量的高低源于新闻的“变动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的追踪报道或许会延长这份报纸在一段周期内的高销量,一则深度报道也许会引起群体大规模的兴趣而购买,但同样平淡无奇的报道则会让受众迅速在短时间内流失,再加上区域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导致销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体现在高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上。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3]在高风险经济特征之下纸媒只能依靠广告来平衡支出,总体而言纸媒的印刷发行还是处于微利阶段。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全数字化运行的《新闻周刊》改称为《环球新闻周刊》,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来运营,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数字纸媒,而是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精英的、小众化的中产阶级的高端纸媒。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印刷制的零碎内容已失去兴趣,而倾向于能够解答自己领域内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付费订阅来得到的,在他们看来获得的讯息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也迎合了自己的文化消费。

    厚报时代下满足“受众本位”的主动选择。厚报时代意味着纸媒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也意味着纸媒竞争的必然结果。纸媒有“二次销售”的产业特征,媒体将读者当作产品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纸媒的扩版意味着能够增加广告版面,实现广告主投放纸媒的影响力经济。但是纸媒的扩版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受众对被动灌输的信息只会“泛读”。举个例子来说,一份50个版面的报纸读者只用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每个版面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几十秒就看完了一个版,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深刻记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是纸媒生存的根本。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期待,在读屏时代纸媒的受众不仅可以成为交互式阅读对象,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在人性化的阅读界面中充分自主地选择和阅览信息,发挥思维的跳跃。美国《新闻周刊》在改版成《环球新闻周刊》之后锁定的目标受众是高端精英人群,新杂志电子版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的网络阅读设备,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终端来呈现多元化的讯息,把受众在厚报时代单一的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让受众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操控者。

    竞合时代下实现媒介的“内容为王”。竞合时代指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下实现了移动APP产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媒体要把精力投在受众的服务体验价值上。当然,受众最需要的还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更有效、更精典、更便捷地使受众接收信息,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与受众所处的生活、工作领域息息相关,受众就更倾向于选谁。“内容为王”的模式始终还是受用的,纸媒在构建数字化平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内容的主旋律,用原创性的信息去绑定受众的目光。数字化媒体实现内容的优化体验比服务体验更能让受众自愿买单。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付费阅读也就会成为受众选择的一种方式,“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是争夺受众市场的良好渠道。

    展望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未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纸媒走数字化平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数字化平台:

    细分投放渠道。在市场营销学中所提到的细分市场,并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的,是从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期待心理,捕捉有效的受众群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传播策略,将关系到传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有效传播。[4]媒体只有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才能把有效内容精准投放,提高受众的阅读率,因此细分后的投放渠道对媒体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充满了机遇的。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也可以实现投放渠道的差异化。年轻一族是网络、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流行电子设备的主力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跟踪电子内容的生产、更新,传统纸媒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趣味性强的小说连载,开辟专栏与受众进行互动,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小说情节进行开放性的征集等等。而针对年长的受众,他们习惯了传统纸质报纸或者期刊的传阅,一时间对网络海量的讯息还无法适应,因此可以开设电子书,以PDF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这部分受众。

    精品内容为主流。纸媒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说是媒介形态的更新,也可以说是报网联合的一种新形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提升舆论引导力,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去快速搜取精准讯息来设置议程,提升媒介价值。因此,纸媒数字化平台投放的内容实质上会影响媒体的定位。

    早在几年前,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就提出了内容营销才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这一观点。的确如此,除了运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媒介符号烘托数字化内容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精品的内容讯息。在新闻讯息上体现为,要进行有影响有深度的采访报道和高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对客观现象与事实一针见血,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高效地实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共享,当然这也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第一时间内是精品化的。只有以精品的内容为主流才能体现出高端的媒介水平;只有锁定知识阶层的消费者,媒体才能在竞争大潮中保持常青。

    拓宽盈利模式。传统纸媒的盈利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依赖广告,媒体通过“二次销售”把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以此获利。该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如此的盈利模式也许能让传统纸媒获利,但却不稳定,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正在持续分散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价值。因此,纸媒在数字化平台上要拓宽盈利模式,改变以往被广告商牵制的局面。

篇13

1.建立报纸官方网站

当前,报纸新闻数字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建立报纸新闻的官方网站,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作联结。许多报纸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并把报纸的新闻内容复制到网站上,形成报纸的电子版。这样做既丰富了报纸新闻的传播方式,又能使更多的网络受众能够阅读新闻,了解实时的新闻信息。例如:人民网就是依托《人民日报》而建设起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专业网上信息平台,其中包括每日的《人民日报》电子版,由人民网定期向网络受众免费。人民网除了转载《人民日报》当日的信息外,还报纸上没有刊登的新闻信息,并且建立体育、文艺、教育以及科技等专栏,建立和网友的互动平台——新闻社区等。网站与报纸相结合,完善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

2.设立官方微博

微博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兴媒体,是自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报纸新闻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将报纸新闻与微博传播结合起来。报纸借用微博的平台来传播新闻,既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实时传播,又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与网友的互动交流。目前,国内有许多报纸都注册了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在新浪注册的官方微博现在粉丝数已经超过540万,《南方都市报》的粉丝数超过420万。可见微博庞大的受众群是保证报纸新闻传播的有力支撑。

3.采用二维码技术,使用手机阅读新闻

报纸新闻数字化发展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利用二维码技术来和手机媒体结合。记者将采访的新闻做成视频、音响等动态新闻,编辑制作完成后上传到网站,同时,报纸编辑将有价值的视频网址生成二维码,并将二维码刊印在新闻稿件之后,读者如果对该新闻感兴趣,想深入了解有关的新闻信息,就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然后用手机观看新闻的相关视频,实现报纸新闻的可视化、可听化效果。这种将文字、摄影以及视频新闻融合成一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更符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

二、报纸新闻数字化的不良运用——《苹果日报》“动新闻”案例

诚然,报纸新闻的数字化发展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它改变了过去纸质媒体陈旧的新闻传播模式,提高了报纸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等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数字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和影响。台湾《苹果日报》的“动新闻”就是报纸新闻数字化恶性发展的一个实例。“动新闻”是《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推出,它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来呈现新闻,手机可以下载,网络也可点阅。但它以大量模拟动画方式报道害、性骚扰、家暴等社会新闻,巨细靡遗地模拟暴力、自杀等画面,节目播出后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责。“动新闻”扭曲事实、误导视听,模糊了新闻与非新闻的界线,也模糊了新闻与道德的界线,对社会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在报纸新闻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杜绝类似“动新闻”式的不良运用。

参考文献:

[1]谢睿:《中国网络报纸的未来——多传媒+综合数字化服务》[J].《中国报行》2007年第2期

[2]王能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思考》[J].《出版广角》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