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声唱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早在十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就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使其变成了世界级歌唱家的摇篮。在当时的意大利,就开始了声乐教育,这为以后的诞生美声唱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美声唱法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欧洲美声唱法正式形成还归结于意大利的歌剧的产生。
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正歌剧已经正式诞生,而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时代。欧洲的美声唱法是由意大利歌剧艺术演变而来,并且不断发展和进步,才形成了现代的美声唱法。
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美声唱法渐渐成为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在这之后,音乐界也把它们统称为美声唱法。
在这段时期,在欧洲的整个声乐的表演领域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当时的艺术家们崇尚美好,要求自由的生活,追求个性解放,这些也影响到了欧洲的声乐艺术发展。声乐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相对完整的美声演唱体系。
二、声乐教育中西方美声音乐艺术的融合
目前,中国的声乐艺术主要是有上个世纪传入我国的欧洲美声唱法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声演唱艺术,几乎完全中国化的美声演唱。我相信,如果把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的唱法相融合,那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就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流传开来,以此让这种高雅的音乐艺术离我们不再遥远。
(一)欧洲美声唱法的传入与借鉴
欧洲的美声唱法在我国要与民族音乐的交融,这就要求在保留欧洲传统唱法基本特点和一些科学成分的同时,逐步进行融合,使之形成符合我国人民审美情趣的声乐体系。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老一辈的艺术家(如:郭兰英、王昆等)的努力下,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再借鉴学习欧洲的美声唱法的长处,使我国的声乐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推动了我国的声乐事业的发展。
在此之后的音乐艺术家(如:李双江、吴雁泽等),在欧洲的美声唱法基础之上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审美特征。
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美声唱法基础上,把民族韵味彰显的特别的浓烈,这也是他们的演唱能够得到中国人民喜欢的根本所在。
(二)欧洲的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的异同
1、欧洲的美声唱法最初是源自他们成熟的宗教音乐,而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是源于说唱、山歌,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民间戏曲。
2、欧洲的美声唱法的特点要求演唱者的发声要自然,声音要宏亮,这个演唱的音色要美妙而清纯,在过程当中要有适当的共鸣及连贯音的圆润,稳定的持续音,巧妙的滑音,特重的起音法,装饰音以及有规律的渐弱、渐强等,而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的演唱特色主要涉及到演唱的共鸣和呼吸,润色与行腔等,其审美的核心标准是字正腔圆。
3、欧洲的美声唱法注重演唱的声音的穿透力及感染力,没有太多华丽的表演,而中国的民族唱法情感的表达主要是以感动听众为目的。
正是有了以上的不同点,使得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音色具有差异性,美声所表现出来的是高亢、浑厚,而民族唱法说表现出来的是甜美而明亮。
(三)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进程
自从上个世纪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由于其科学性很快被国内的音乐界的艺术家们所接纳并且得到充分认可。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里,它与中国的民族唱法不断的进行碰撞、渗透、借鉴以及补充,不断的吸纳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来丰富自己,从而被中国大众所接受。
1、音色审美上的民族化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主要是相对于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的,它的民族化主要是在保留欧洲美声唱法的传统元素及所有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的声乐艺术语言。
在如何体现民族性的上,我认为首先作品本身应该具有民族性,就如用优美的声音说中文和英文一样的,这种对于声音的美感是具有共性的。当作品本身的音色审美对于普遍的听者具有认同性时,这就说明美声唱法已经正式具有民族性。
如:老一辈的艺术家王昆、胡松华等,他们在欧洲美声唱法基础之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所以让他们的演唱风格具有浓烈的民族韵味,这也是他们能够受到中国民众所喜欢的原因所在。
2、演唱语言的民族化
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从美声唱法传入至今,它一直都在对中国民族语言的韵味美进行着不懈追求。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演唱中运用本民族的语言韵味来表现,因为民族的特征是以民族语言来体现的。所以,要使西方的美声唱法更具民族性,就主要表现在其演唱的民族语言韵味表达。既能够引起中国大众的共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
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吴碧霞,她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她所演唱的《春江花月夜》、《洗菜心》等民歌中,表现出特色鲜明、声音自然以及浓厚民族韵味。在民族语言与美声的交融中,她做到了把民族的语言韵味融入到美声唱法中,既丰富了我国的声乐艺术语言,也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进步。
3、情感表达上的交融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表现方式,其主要是强调的以情动人。我们可以把声腔比作它的躯体,而传情则是它的灵魂所在,所以,它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和表演结合在一起的,力求“声、位、情、表”的配合,把情感表达到极致。
篇2
2、美声唱法
美声的唱法主要是从西欧中比较专业的且具有古典声乐特色的传统唱法中不断演变而来的,是在文艺复兴展开之后渐渐才形成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比较完备的歌唱体系,它对喉咙和气息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音域比较开阔,同时各个声区之间的连接也比较自如灵活,在转音中也十分流畅且能够精准的协调发声器官,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难度的技巧都可以完成,进而使音色得到美化,因此,这种唱法普遍被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民族声乐的传统韵味
我国地域十分辽阔,且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因所在的地理环境不一样,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各个地域的民歌都有着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有人曾说,韵味指的就是在演唱时存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色彩。由此可知,在民族声乐当中,韵味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中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声乐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一般都是把演唱者在演唱时是否有“韵味”来判断其演唱水平。而润腔这一技巧就是充分地将“韵味”给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让演唱的曲目更富有表现力,让作者更有自身的感染力。润腔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运用哭腔,注重字的缓慢轻重等,也就是说,在演唱中加入润腔能充分的将韵味给体现出来,而韵味就相当于一部作品的灵魂,我们必须将其保留下来。
三、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科学理论
1、声部划分
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每个人具有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不只是因为演唱者声带宽厚度不同,也主要受到演唱者共鸣腔大小和体积胖瘦等因素的左右,这样每名演唱者都具有不一样的音域和音色。而美声唱法关于声部划分这一理论就是经过划分不同的人的声部,确定其各自的类型,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就是注重“因材施教”,让演唱者将自己的嗓音发挥到最好,因此说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民族声乐中缺乏这一方面的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这一理论来提升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唱法。
2、科学且合理的发声体系
在美声唱法中其发声体系主要起着将演唱者的唱歌能力加以提高的作用,在这种体系中不但包涵了怎样训练声乐的方式方法,而且这也跟“由浅入深”这一原则相吻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将这一手段运用其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同时利于将教学质量加以提高。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同样也缺少这一理论的引用,因此我们借鉴这一理论在民族唱法中,就提高教学质量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与此同时,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其基本原理还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使二者互相学习各自的方法,进而将我国的民族唱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加以完善。
篇3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一)美声唱法
在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是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我国在解放初期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其实Bel canto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
“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在含义上是不尽一致的。“完美的歌唱”不仅仅包括声音,它还应该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等。而“美声唱法”很容易的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
(二)民族唱法
是与西洋唱法相对而言的。它按照我国人民的美学原则和欣赏习惯,用善于表现我们民族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字音语调、旋律特征的音乐形象和歌唱技巧,来演唱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的唱法,称为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等等的二度创作为目的。从广义上讲,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音乐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等等。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同点
美声唱法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因而音色明亮、丰满、圆润、松弛,声音具有一种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为其特点,声区统一,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和吐字,谁就懂得歌唱”。
美声唱法要求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歌唱中有正常的微颤,每秒6-7次,是合适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因忽视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出追求声音效果、炫耀技巧和程式化的倾向。
田玉斌老师曾对美声唱法概括整理为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美声唱法有声部之分;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美声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美声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美声唱法要求声情并茂。
民族唱法在传承我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与风格时也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式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在唱法上也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更要求声音连贯、声情并茂。在气息运用上也强调叹到哪就在哪儿唱,与美声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一)美声唱法有唱法之分,民族唱法没有区分
美声唱法将人的声音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
男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男高音、英雄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有特殊的花腔歌唱家。
女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一般没有女低音。
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它追求嗓音的丰美,即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
美声唱法一定程度上已经器乐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声区统一;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区别所在)。
(二)美声唱法要求歌唱时有大量的气息对抗,民族唱法不强调
美声唱法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讲究“集中”、“竖立”;气息运用自如,永不给人衰竭之感。
民族唱法则如同民歌手穿的民族服饰,讲究特定地方、特定人群的独特韵味。同一民族唱法在内部有大致统一的规范,但民族唱法之间却形态各异。一般说来,我国的民族唱法适应体格小、嗓子薄、说话发声靠前的特点,讲究声音的高亢嘹亮,假声的独特运用。民族歌曲多是当地语言音调的高度旋律化,丰富的“润腔”是它重要的欣赏点。
(三)美声唱法强调状态,民族唱法强调字
美声唱法以状态-声音-情感为走向,而民族唱法则以字-情感-声音为追求目标。二者强调的重心不一样。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演唱时的腔体运用不同
如图1所示:
从图1不难看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体现在:
美声唱法要求所有腔体都运用上,而民族唱法则要求淡化胸腔、腹腔。
美声唱法强调状态,民族唱法强调头声。
美声唱法强调胸、腹的运用,民族唱法强调口腔、头腔以及外口腔的运用。
(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声音有差异
美声唱法声音有共性,民族唱法没有共性,有个性。
(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音色上有较大区别
美声唱法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民族唱法要求真假声的独特运用,来达到声音高亢嘹亮、清脆、婉转、柔美的音色特点。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族歌曲创作的专家化和民族唱法教授的学院化,民歌的演唱特点在向美声逐渐靠拢;其中,特别是由于民族唱法以往出现的中、低声区弱的特点,大部分人就引用美声唱法的特点。在加上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流行歌曲受群众欢迎的现实情况,一些民歌的演唱风格又向流行歌曲靠拢。
参考文献:
篇4
“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Bdcanto意大利语的字面翻译应为“美妙的歌唱”,也可译作“美歌”或“美唱”。具体讲,美声唱法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情感。技巧上主张张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用“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来概括。
二、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声乐演唱讲究揣摩、润色、意境以及韵味。在中国艺术审美中“韵”是最高的范畴,中国艺术家认为“韵”是区别文艺与非常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南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曲调促,须于巧处讨好。”(《顾误录》)演唱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曲调特点,这好比量体裁衣,合适得体方能增加美感。
三、美声唱法中国法
1.美声唱法的传人、借鉴和发展。
美声唱法正式系统地在我国传授是始于1927年,在先生等的支持下和萧友梅先生的倡导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当时,萧友梅、黄自等用白话文写了许多以西洋唱法风格进行表达的独唱、合唱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海外游子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与爱慕深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残破的焦虑和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法,自己创作歌曲,均配以伴奏并广泛地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洋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以冼星海、聂耳为首的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文化传统、人民生活以及民族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极其光辉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可从“风格”、“节奏”、“曲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来分析。
风格。音乐风格主要是由作曲家气质、性格、素养、审美观点以及生活本身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节奏。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声音和休止的长短用“拍”来衡量。在传统的音乐中,可以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情绪来改变音乐中的拍值。欧洲音乐中的拍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常用“放松”和“拉紧”(拍值变长可以称作“放松”,拍值变短则可以叫做“拉紧”),使曲调充满变化和活力。
篇5
一、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的文化比较
第一,从中国民族声乐的角度进行分析,民族音乐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的基础上迄今为止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实力强大、影响力甚远的声乐学派。无论从其所蕴藏的内涵、深度、音乐美等方面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民族音乐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情感体现出民族音乐基本风格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但是,我国民族音乐在几千年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完整的体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是以我国汉语语言为基础,建立在民族悠久文化背景前提下,以民族情感为主导是构成民族音乐基本风格的主要特征的因素。并且,它是以民族审美情趣为依托,并且将情感融入其中表演者的表情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人们所具有的感情。
第二,美声唱法。这种唱法是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且在迅速的发展和完善下形成了美声唱法的雏形,集合于西方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根本上体现出了欧洲的整体感觉和风味。并且,在欧洲时期下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固定风格和特色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宗教不断的影响下逐渐让人们体会到了音乐中所蕴藏的忍和宽容之美。在这种形式下所产生的美声唱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容忍性、节制性,即便是美声唱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体现出了具有强烈情感的表达内容,展现出了具有节制性的明显特色。
二、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演唱技巧
在演唱不断变革的前提下,它成为了技术和情感融合于一体的学科,并且在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要求其技术性非常高。一首好歌,不仅意味着技术性高、嗓子好、并且要进行适当的训练掌握好呼吸的匀称度,从总体上提高声带共鸣的练习,真正的将音乐骨子里都魅力融入到音乐当中。
(一)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
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其最大的差异在于美声唱法是利用混合唱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演唱,其在音乐演唱过程中可以将声音非常真声音以及假声音两种方式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在进行演唱的时候,民族声乐更能体现出宽广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进行高音乐的演唱。但是,在美声唱法当中,它更加强调的是假声和真声的混合性歌唱,其主要是根据真声和假声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混合的效果,适合实现真声和假声的融合性演唱。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转换成真假声合并的现象。那么,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性呢?这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从我国传统的音乐着手,针对民族生育以及美声唱法的不同、音乐以及美感的不同、从结构和演唱方式的不同更好地区分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不同。掌握其各自所具有的内涵和底蕴,从而彰显出不同音乐的美感。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呼吸掌握
我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另外一个不同点在于,其呼吸节奏和深浅的掌握呈现出差异性。从民族声乐的角度进行分析,它强调了声音的协调性以及呼吸的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气息的要求很高。它主要是通过腹部呼吸为主导的联合式呼吸策略达到演唱的效果,保障其声音在发出之后呈现出圆满的局面。但是,从美声唱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它更强调的是节奏的快慢和呼气的强弱,在进行美声练习的过程中制定了特殊的方式和训练的内容,从根本上强调了自然呼吸和呼吸的不同姓,从而提高了声音的原动力,并且坚持声音合理的宗旨。
(三)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的声带共鸣
美声音乐最典型的唱法就是嗓音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它主要是以汉语为基本演唱语言的歌曲,通过汉语本身的内涵和底蕴,弘扬出我国伟大的文化。并且在利用汉语的过程中,掌握其汉字的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倡导追求原生态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概念,从美声唱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它强调了声音的集中性和适度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声音集中在牙缝之间,强调了声音的紧张性和位置性,从整体上将声音表现的更加明亮和动听。
美声唱法则是倡导声音的混合共鸣的结果,其将真音和假音混合在一起进行使用,从而一举声音的高与低判断歌唱内容的融合与否,从而保障声音在发出之后能够呈现出圆润和优美。并且,在利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主要利用的是头腔共鸣注重高音部分的唱功,在演唱的时候实现口腔、胸腔共同的状态,从而保障其能够实现和谐、统一的局面。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从唱法、音域、语言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有很大的差异性。尽管如此,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灵性,它能够将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了音乐美、内涵美、彰显出音乐的魅力和时尚。
参考文献:
篇6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它们之间不是格格不入,互相独立的歌唱艺术;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有共性,也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呼吸问题上,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歌唱技术相结合,又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调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依存,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是由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融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与方法,是我国人民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唱法。它包括中国的诸多的说唱艺术及中国的民族歌剧等体裁的演唱艺术。同时继承中国民歌唱法的精华,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先进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以意大利语作为语言基础,形成了“BelCanto”的歌唱艺术。在意大利语中意思是“美好的歌唱”。在我国声乐界中被称为“美声唱法”。它的特点是在演唱风格上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音区统一和谐;发声方法科学自如,音量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灵便流畅。这种演唱风格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现在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为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文艺复兴时,逐渐产生歌剧,美声唱法也趋于完善。它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美声唱法不受语言限制成为世界性的声乐艺术,融合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是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法。虽然两种唱法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没有共同性呢?
两种唱法的共同性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比较和研究两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唱法在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着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完美性。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科学的,两者都必须始终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声音完美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在歌唱者看来都必须具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都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在声音明亮、吐字自然、控制音量强弱的程度上都能一致。
2.呼吸位置的共同性:
两种唱法都有优美的音质,这足以证明是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的结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民族唱法讲求丹田运气,而美声唱法讲求胸腹式呼吸,实质上两者呼吸是完全一致的。两者都要求深呼吸,美声唱法通常以闻花、叹气、倒吸凉气、吓一跳等感觉使气沉下来;而民族唱法则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等方法来深呼吸歌唱,二者都是靠气息托住声音,以求纯净、优美的音质。他们提法各异,但所求目的却是一致的。
3.高位置的声音安放的共同性:
我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京剧唱腔,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这也足以说明了两者在声音安放的位置上是相通或是相近的,尤其京剧唱腔中的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老生的唱法自如、轻松、灵活,高音运用男高音的极限,足以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相比;如果用美声歌剧的唱法划分,京剧唱腔的各位演唱者真可谓是抒情的花腔女高音。所以美声唱法需要高位置发声,民族唱法也同样需要高位置歌唱,两者都需要面罩以上共鸣
4.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都需要高位置、深呼吸,都强调声音、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两者都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都主张用打呵欠状态或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歌唱。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甚至喉咙底部都要打开,无限制地扩张和硬撑。近年来,民族唱法大量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技巧,讲究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我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也具有了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5.心理因素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必须具有共同的歌唱心理素质,两者都需要具有能动、兴奋、积极、朝气蓬勃的歌唱心理状态,都需要展开想像的空间,形神兼备、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唱境界。
总之,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其共性。民族唱法,是我国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呼吸的运用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充分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在这一点上,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分析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民族唱法探索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兼容并蓄地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使之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我国的民族唱法。不难看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存在着许多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期。
篇7
作为声乐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声乐艺术,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识,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因此,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影响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公派国外留学生及国外声乐教师引进传入我国。在美声唱法传入初期,国人对该艺术相对陌生,在声乐教师及各类文化交流教育工作的支持下,美声唱法艺术模式在我国初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著名美声歌唱家到我国进行了示范性教学,主要对美声发声方法、发声练习方法以及发声技巧等进行讲解,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强调关闭唱法,引发了国人学习美声的热潮,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外著名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到我国进行讲学,传授了美声的歌唱技能、技巧,涉及到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声乐训练的整体水平。90年代后,世界著名歌唱家阿米玲到我国讲学授课,除了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讲述外,还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阐释与指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所能接受的美声强调的是声情并茂,要求在确保美声声音优美的同时,能够传达情感,这也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2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
2.1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
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首先表现为呼吸位置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及美声唱法都强调呼吸的顺畅性,其不仅是发声的原动力,更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要确保声音连贯、流畅,做到吐字清晰,并能够实现对音量强弱的有效控制,呈现出完美的演绎效果。其次,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在高位置声音安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借鉴的是京剧唱腔,美声唱法则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这一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声音的内在感染力。另外,我国民族声乐强调歌唱声音要上下贯通、流畅自如,而不是挤塞喉咙;美声唱法也明确强调歌唱要打开喉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2.2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头腔、喉咽腔、口腔、鼻腔等所有共鸣腔体的整体共鸣,尽可能确保同时并用,体现各腔体的共鸣优势,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发音技巧方面,多采用的是上下垂直柱状共鸣通道发声。而中国声乐艺术的共鸣则相对单一、清淡,主要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燕子、润腔的不同造成的。另外表现为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美声唱法关注声音的美感,强调技巧性突破,在确保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音质的清纯、饱满,实现对气息的持久控制,呈现出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美德,呈现出清灵、委婉、飘逸的嗓音特色。
3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依托于不断的交流与相互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及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不断渗透,对我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主要为戏曲,其在具体的演唱中多采用本音,且音域较窄,注重自行腔圆、悠扬绵长,以描述故事与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与世界声乐文化融合相对困难。而作为中西方声乐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入也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戏曲艺术中不乏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以戏曲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框架,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歌唱形式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引入是我国对西方声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中西方声乐文化做出了对比分析。老一辈声乐艺术家针对美声唱法传入的现象,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我国声乐艺术家将美声唱法特点融入到艺术歌曲创作中,出现了大批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优秀抗战歌曲。20世纪50年代,美声唱法技巧与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更进一步融合,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内容得到了丰富与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著名的有《草原之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
4结束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更加凸显。尽管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在文化艺术交流、碰撞过程中,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基于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合理引入,在借鉴的同时扬长避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促进我国声乐艺术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美声唱法,即意大利文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其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弗洛伦萨。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地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1)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2)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的毫不费力;(3)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概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后的美声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方面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加尔西亚父子歌唱学派、杜鲁雷学派、尚·德·雷斯克学派等四大美声流派。其中最瞩目的是西班牙人加尔西亚父子。其子小加尔西亚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声乐理论指导。并著有《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歌唱艺术论文全集》两书。1855年他发明了喉镜,为嗓音医学的发展与声乐教学的实际观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美声唱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自20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唱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把美声歌唱学派的歌唱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常美声唱法有两个概念:狭义概念中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指19世纪20年代以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为代表的华丽优美的歌剧风格。这个时期的歌剧要求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在声音上力求尽善尽美,因而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后来也被称为歌剧唱法。如前所述,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圆润,花腔装饰,乐句流畅灵便为其主要特点,但因忽视词意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出单纯追求声音效果,炫耀技巧和程式化的倾向。在我国,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已属于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那就是以意大利歌唱技术为基础传统的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融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它形成了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式。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声唱法的概念。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通称为民族唱法。
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声乐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新一代的民族声乐学派传承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20多年来,民族声乐逐步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民族歌唱流派中独树一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如蒋大为、李双江、、宋祖英等他们因声音明亮纯净,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准确,演唱轻松自然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位置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颚,打开额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头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
在20世纪这一百年中,通过几代声乐教育家的不懈努力,美声唱法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从最早的周淑安、肖友梅、应上能到李献敏、斯义桂再到后来的周小燕、沈湘等老一辈歌唱家、教育家。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培养出了大批我国自己的美声歌唱家。在今天,旅居海外活跃在国际歌坛上的胡小平、张建一等,还有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殷秀梅、程志等,他们在许多重大的国际声乐比赛中纷纷摘得桂冠,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世界歌坛所震惊。
篇9
美声唱法,即意大利文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其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弗洛伦萨。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地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1)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2)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的毫不费力;(3)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概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后的美声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方面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加尔西亚父子歌唱学派、杜鲁雷学派、尚·德·雷斯克学派等四大美声流派。其中最瞩目的是西班牙人加尔西亚父子。其子小加尔西亚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声乐理论指导。并著有《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歌唱艺术论文全集》两书。1855年他发明了喉镜,为嗓音医学的发展与声乐教学的实际观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美声唱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自20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唱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把美声歌唱学派的歌唱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常美声唱法有两个概念:狭义概念中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指19世纪20年代以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为代表的华丽优美的歌剧风格。这个时期的歌剧要求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在声音上力求尽善尽美,因而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后来也被称为歌剧唱法。如前所述,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圆润,花腔装饰,乐句流畅灵便为其主要特点,但因忽视词意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出单纯追求声音效果,炫耀技巧和程式化的倾向。在我国,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已属于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那就是以意大利歌唱技术为基础传统的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融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它形成了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式。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声唱法的概念。
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通称为民族唱法。
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声乐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新一代的民族声乐学派传承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20多年来,民族声乐逐步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民族歌唱流派中独树一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如蒋大为、李双江、、宋祖英等他们因声音明亮纯净,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准确,演唱轻松自然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位置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颚,打开额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头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
在20世纪这一百年中,通过几代声乐教育家的不懈努力,美声唱法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从最早的周淑安、肖友梅、应上能到李献敏、斯义桂再到后来的周小燕、沈湘等老一辈歌唱家、教育家。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培养出了大批我国自己的美声歌唱家。在今天,旅居海外活跃在国际歌坛上的胡小平、张建一等,还有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殷秀梅、程志等,他们在许多重大的国际声乐比赛中纷纷摘得桂冠,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世界歌坛所震惊。
篇10
一、从文化方面来比较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
(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历史变迁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各族人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是中华民族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国民族声乐也是经过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民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进而慢慢发展的。而中国的传统美德则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情感为主导的,所以弘扬民族情感便成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主流思想。而音乐又是经过数千年的淘洗与发展变化,所以中国的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区,不光有不同的唱法,连表达的主流感情都会有些不同。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并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域的差异。这样的事情就会直接性地发生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继而产生不同音乐种类。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唱法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作为人的意识形态的一种,它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这种唱法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产物,这种唱法在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下形成了美声唱法的雏形,集合欧洲整体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优秀的美声唱法。并且,在欧洲经济,文化,政治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和开始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音乐风格。同时,欧洲的宗教对于音乐有很大的影响,在宗教不断的影响下,逐渐让人们体会到了音乐中所包含的宽松之美。由于在这种浓厚的社会中,美声的唱法也开始变得宽广、浑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忍耐性。与中国民族声乐一样,美声唱法同样也蕴含着欧洲人民深刻的感情。例如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的作品,既有欢快的、洒脱的、雄健的民间歌曲,同时又有韵味绵长,多姿多彩的不同题材、体裁的创作歌曲。他将美声唱法巧妙的在自己的演唱中结合,丝毫没有故意的痕迹。含蓄悠远的《家乡寄来一幅山水画》《地下的星在欢笑》;潇洒豁达的《春风吹》《牡丹之歌》《火把节》《延河战火》;感情真挚的《青松岭》《边陲》《潜猎从这开始》等优秀作品,都蕴含了他饱满的激情和高超的歌唱技巧。
二、从演唱技巧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
在这个科技、文化、政治不断发展的时代中,演唱的技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革,它成为了技术与情感表达结合的一个载体,在声乐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对于演唱技巧的要求也很高。一首好的歌曲,不光对于声音的要求很高,对于唱歌的技巧也有很多的要求,不光要对声带的共鸣进行练习,更要对于感情的投入,一首没有感情的歌不会是一首好歌,也不会唱的深入人心,更不会收到人的欣赏。例如,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用那“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样的感情。”在歌唱活动中显现出那种挥洒自如,恢宏博大的气势和热烈真挚,强劲刚健的力度和那种纵横万里,奔放不羁的气派。而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昂扬激越的时代精神和豪迈奔放的精神之美。他演唱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牧马之歌》《再见吧,妈妈》《草原之夜》等不同的声乐作品。他既能够把握歌唱时代精神,同时又能体现独特的歌唱的技巧以及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
(一)发声训练中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声乐,是以民族演唱为主;美声唱法利用混合唱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演唱,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最大的差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经过几千年的淘洗的过程中进行演变发展,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的一些演唱技巧,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是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捕捉到充分表现自己声音特质和风格的,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中国民族的音乐是更能表现出更多领域的音乐。每一个歌唱家所具有的与个性气质相连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能力,促使歌唱家产生与音乐的共鸣。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具有的特色。而美声演唱,则是在演唱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通过真声音和假声音两种方式的结合。在演唱的时候主要采取真声和假声的混合性进行演唱,美声唱法主要通过真声和假声的转化与混合进行创作。除了表面上看到的这些,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方面到底有什么存在哪些更大的差异呢?这需要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的研究人员,从我国传统的音乐入手,从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及发展的原因开始研究,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的发展对于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声乐唱法,音乐结构以及美感的不同进行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去探索它们之间的不同。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呼吸掌握
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呼吸节奏和深浅的掌握表现出的差异性,则是我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另外一个不同点。民族声乐主要注重声音的协调性以及呼吸的平稳性,所以中国民族声乐对于气息的要求很高。唱歌的声音也大多由于腹部的呼吸与震动所产生,腹部呼吸与演唱,既对于嗓子的破坏性很小,其次也可以使声音更加的饱满与圆润。而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则与中国民族声乐的不同,美国唱法看重的是节奏的快慢和呼吸的强弱,而在训练方面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美声唱法对于训练是十分严格,练习美声唱法的歌手都要制定一些适合他们的特殊方式和训练项目。美声需要从自然的呼吸发展,提高声音利用的广度,并且从适合歌手角度来进行训练。
(三)在声带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的分析
嗓音具有一定的特点是美声音乐最典型的唱法,以汉语为基本,通过汉族本身的内涵和底蕴来演唱歌曲,以此来弘扬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汉语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一种伟大的语言。美声唱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语言的优势,可以给人一种磅礴的力量,并且可以充分发挥汉语的魅力,表现它特有的韵味。
其次,美声唱法强调了声音的爆发性和协调性,可以整体上将声音表现的更加浑厚及动听。
三、结语
由此可以推论出,无论从唱法、音域、语言等多方面来看,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都有很多的不同。不过,音乐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不会因为国界、唱法、区域的差异,而改变音乐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尚家骤.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省出版总社,1999.
[3]毛慧.2003 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2004,(12).
[4]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北京:艺术教育,2007,(01).
篇11
音乐表演艺术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声乐,一为器乐。其中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一表演形式在国外是专指歌唱,在中国则是歌唱、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的统称。与同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器乐演奏相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挚的特点。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并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好的歌唱并不是单纯的把声音发出来就可以了的,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语言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
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声乐语言,从创作到演唱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词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或者已经被创作过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语言——歌词。第二是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所呈现情感画面所创作的既能体现歌词的内容情感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旋律。最后是声乐演唱者通过对歌词和曲调的独特理解,用歌声把以上两种语言生动的表演出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简单的说为“歌必有词”。当然也有无词的歌,如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作于1943年,是苏联音乐史上第一首为人声而写的协奏曲,作品虽然没有直接体现战争主题,但它所描述的苏联大自然的美,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严峻考验的日子里表现出的纯洁自豪,满腔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对胜利的确信,都是紧紧地同当时的现实联系着的,正是因为这样,这首作品虽然没有歌词,但是它的内容却明确易解。还有一些歌曲中用大量的衬词以及歌曲的花腔部分,这些都是整个歌曲中随歌曲内容的情绪产生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表现了她的复仇心理,正因为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我们在学习声乐和教授声乐的过程中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基本特点学习和教学。
演奏音乐需要有乐器,人声乐器怎样发出歌唱的声音,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把其称为歌唱的语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无论歌唱者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离开语言,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更构不成歌唱的艺术,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心灵的情感和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这才是声乐艺术的魅力。“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早在《尚书》中的论述就明确了声乐艺术的性质。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这都是不可改变的重要原理。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尤其是我们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某些发声技术上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导致演唱的时候,听不出其中的歌词也就是语言,更不用说进一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内涵,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过分注意咬字,忽视了字的结构,把语言分解开演唱,使人听起来非常吃力,进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破坏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有人说美声唱法只注意声音而不注意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美声唱法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并不是发源地意大利地区民族天生就是那种声音,美声唱法的形成与意大利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得,意大利语的语言的发音特点比如,元音结尾,辅音比较纯,说话习惯的夸张性,以及豪放的热情性格等,这些特点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篇12
引子与缘起
“通俗唱法”的提法缘起于86年央视“青歌赛”,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成规模的进入我国大陆的一种盛行于欧、美及港、台的,极有群众基础的、遭俗易懂的、人人都便于参与的歌唱种类”。它在我国博兴时间不长,目前尚无成熟的体系规范,但易于大众接纳的美学品格却赚足人气。
“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它科学的发声体系被广泛认同,但它高难度的歌唱技术却将众多声乐爱好者拒之门外。于是,不少艺术家纷纷探寻两种唱法的共性和个性,并尝试将二者的优势积于一身的跨界演唱,他们取得了成功,并掀起了一股跨界演唱的风潮。
一、通俗唱法美声化概念阐释
1.通俗唱法美声化由来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它的文化围绕着消费展开。而围绕消费展开的文化则更多地与休闲娱乐和个人意志的张扬相关联。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经典,更崇尚标新与立异。从接受美学的视阙看:“存在源于需要”。大众对文化的求异心理,促成了“唱法”间的跨界与融合。而“通俗唱法美声化”则是诞生于这一文化生态之下,它是“跨界演唱”的众多范式之一,它的产生源于唱法的人为划定,源于舞台实践中“通美唱法”的成功范例,源于太众对艺术审美的多元需要,是歌唱艺术“唱法”多元绽放的美丽花朵。
2.通俗唱法美声化内涵
“唱法”即歌唱的方法,“通俗唱法美声化”是“通美唱法”的一种动态表述,是“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术、风格、流派等诸元经过碰撞、交流、渗透、融汇、改造、皆有、跨越,直至颠覆或超越,最终获得的一种新颖的理想歌唱状态。
3.通俗唱法美声化外延
如果说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内涵停留于两种唱法的技法和风格等诸元的交融或跨越而达到“唱法”跨界的话,那么通俗唱法美声化外延则具有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含义:它既有地域、种族、语言的“跨界”、又有审美意义上的“跨界”、更有文化意义的“跨借”。而从表演形态上看,通俗唱法美声化有不同歌唱领域歌手的“跨界”合作、有同一歌手皆有两种歌唱风格的“跨界”、又有性别上的“跨界”、还有人声器乐化的“跨界”。而随着通俗唱法美声化不断发展变化,其外延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
二、通俗唱法美声化的理论表述与舞台实践表现
目前,学术界有关“跨界”演唱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而舞台实践中的“跨界”演唱的范式也丰富多样。而学理意义上存在着“美声唱法通俗化。与“通俗唱法美声化”不同范式,二者在字面上极易混淆,那么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妨从理论意义和实践表现视角进行厘辩。
1.“通俗唱法美声化”与“美声唱法通俗化”的理论区别
目前,国内学术界讨论的“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跨界”范例多具有“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学术意味。如:《关于美声唱法通俗化的思考》(陈世阳、音乐教育与创作、2098、12);《跨界演唱研究》(李冰、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9、01)、《为跨界音乐把脉》(闫钊、安徽文学、2008、01)、《试论“古典跨界”现象》(曹锡、人民音乐2010、10)等。他们文中所例举的跨界歌手不约而同的将国外目标锁定在――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的演唱上;而将国内的跨界目光则聚焦于――廖昌永身上。通过对这些歌唱家的分析,我们不难找到共性:a、接受过系统的古典歌唱方法训练。b、成名于古典歌唱领域c、积极进行古典歌曲和流行歌曲跨界演唱的舞台实践。d、他们的跨界演唱富有古典气质。
那么,我们对“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否可以这样理解:a、没有古典歌唱训练的学术背景。b、成名于通俗歌曲演唱领域。c、积极进行流行和古典跨界演唱的舞台实践。d、她们的跨界演唱更富有流行性格。显然:席琳迪翁、维塔斯、刘欢、李娜、韩红等歌唱家可以对号入座。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判断这两种跨界演唱形态的标准则是:在歌者实施的跨界演唱中,歌者的本源“唱法”是什么,他站在哪一“唱法”领域对另一“唱法”领域实施“跨界”,也既是谁“跨”了谁的“界”;当然,我们也可通过歌手的演唱风格来进行判断,看他演唱中,那种风格居于“主导”地位。“通俗唱法美声化”则是实施“跨界”演唱的歌手原本立足于“通俗唱法”领域,在她们的演唱中有意识的运用“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法、风格、表现手段去演绎通俗歌曲。
2.国内外舞台实践中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具体表现
我国听众熟悉席琳迪翁大多通过其演唱的《我心永恒》(铁达尼号主题曲)和《The Power of Lover》,通过这些歌曲的聆听,我们不难发现席琳迪翁的歌唱中:咬字、歌唱语气及伴奏具有典型的流行特征;但她声音中固定频率的颤音、宽广的音域、开阔的高音又流露出优雅的古典气质。
维塔斯以一曲《歌剧2》震撼世界歌坛。《歌剧2》主调中强劲的节奏,述说的音调与普通流行音乐无异,但副歌中华丽的高音,则将听众带入了美妙的梦幻意境。这种高音是人声器乐化跨界的一种表现,运用的则是“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假声技巧。
刘欢、李娜、韩红等是我国流行乐坛实力派和常青树。他们的实力是什么?她们久唱不衰的秘密在哪里?我们听听刘欢“震撼京城雅居音乐会”中的演绎;听听李娜的《青藏高原》;听听韩红的《天路》就会发现,他们歌唱的呼吸支点较深且和声音结合完美、他们声线流畅、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共鸣丰富。他们的歌唱与一般意义的通俗唱法有了质的区别,他们的实力显然在于: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巧妙的“跨界”到了通俗歌曲的演唱当中,实现了完美的“跨界演唱”。
三、通俗唱法美声化在教学中的实践
“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实践源于舞台上“通美唱法”的成功实践,源于市场对学生歌唱风格的多样需求,是声乐教学手段的积极尝试与创新。当然,不是每位声乐教师都能开展跨界教学,也不是每位声乐学生都适宜参与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
1.对施教的学生应认真遴选
在声乐教学环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歌唱天赋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235页)和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进程。因此在开展“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实践前,必要对施教对象进行认真遴选。“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是培养实力派通俗歌手的代名词。在选材上首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立志于学习通俗唱法。其次,学生的歌唱禀赋非常重要,这里的禀赋指的是宽广的音域、良好的乐感、具有特色的声音气质。再次,学生的形象气质也要列入遴选范畴,但不一定非要以漂亮帅气为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个性、特点、特色。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事“通俗唱法美声化”教学的师资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唱法”领域,他们在“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跨界演唱能力上可能不及跨界演唱歌手,当然,我们也不必苛求其在课堂中非有精彩的范唱表现。但在对不同演唱风格、技术、流派、唱种、行当以及艺术规范的把握上,则教师必须熟练把握,灵活运用,也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才能在跨越不同声乐艺术领域、艺术派别、唱法形式、风格行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假借“跨界”之名的新潮而行漫无目的歌唱教学之实,则无异于误人子弟。
3.教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
完美的“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之上的。它发声的科学方法来源于对“美声唱法”科学发声体系的成功吸纳。“美声唱法”要求深呼吸、低喉器、声线统一、全通道共鸣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成为“通俗唱法美声化”歌唱的审美规范。如何获得这些科学方法?笔者对传统歌唱状态进行了解读:一、脖子梗。它是对歌者肢体状态的一种描述:歌者要把脖子立起来,身要直、胸要挺、腹微收,给人以挺拔向上之感。二、喉管撑。它是对打开喉咙及共鸣腔体的描述:把喉器吸下来,向后脖子贴,喉咙处于开帖姿势,保持吸着唱的状态。三、气息抗。把气息吸到腰围,并保持打开,小腹微收与横膈膜下压形成对抗。四、声音绷。指歌唱时声音要柔韧有弹性,假想口腔和后下支点保持延展姿态。要获得这些技术规范,除了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缺一不可。
从新文化视阈看,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艺术欣赏的多元拓展而催生出来的众多“跨界”演唱范式之一。也许,它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唱法,但正因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多样追求,对艺术创新的无限向往,才推动艺术领域向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迸发,才促成了今天声乐艺术的繁荣昌盛与人类生活的生机勃勃。
篇13
1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介绍
美声唱法的意思为“美好的歌唱”,其演唱风格和流派多种多样,一般以意大利学派(Bel Canto)为代表。它发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从最初的宗教圣咏、游吟歌手、牧歌到阉人歌手、意大利歌剧,再到后来的康塔塔与清唱剧、艺术歌曲等,它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美声唱法包括很多技术要求,如好的呼吸、起音、声区的统一、优美的音质、微颤等等,但很重要的一个技术技巧就是关闭唱法(close),或称掩盖唱法,而至今未能找出其发明者,一般都以杜布雷为代表。在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美声唱法歌唱人才辈出,但由于当时的科学尚不发达,只能做出一些经验主义的总结,很少能从科学理论上来进行提高。在十九世纪中叶前后,美声唱法从生理、物理上都发生了变化。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卡鲁索为代表的那个时代,关闭唱法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三四十年代是声乐概念不稳定的时期,五十年代后,唱法又趋于稳定,“前面安放工艺”已普及这个声乐领域。美声对不同风格、学派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声音要求,但不论它如何发展演变,效果上产生如何变化,从本质上说,仍然不外乎“水平”、“垂直”和介于二者之间比较折中的唱法。
讲到通俗唱法,首先应追溯到流行音乐的起源。它是根据英语PopularMusic(有时也简称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曾有过别的译法,《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上把这个词译成“通俗音乐”但在公众语言中还是“流行音乐”用得更普遍些。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流行”、“通俗”固然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但并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流行(通俗)的音乐”。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妇孺皆知,但这是古典音乐作品,爵士音乐在中国并不是很流行,却是流行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支系。那么,什么是流行音乐呢?在整个音乐艺术领域中,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地带,流行音乐便盘踞在这里。流行音乐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其一端伸向民间音乐,另二端伸向艺术音乐。在大多数情况下,民间音乐、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界限还是非常清楚的,但要给流行音乐下一个清晰简练的定义并不容易。
2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