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课程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课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课程论文

篇1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篇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学生未来健康状况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开展体育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以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挑战,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函需解决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的健康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甚少涉及。研究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对于改变现实的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对象为山东省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

1.2.1.1问卷调查法,随机发放14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7份,(男生721人,女生686人)回收率为98%。

1.2.1.2访谈法。分别对各所被调查学校的分管校长,体育教师。

1.2.2文献法。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学学校体育的资料,以及在各学校查阅了在校生的体育课成绩以及素质达标成绩。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结果。本研究利用MicrosoftExcel以及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各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这一指导思想的理念显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强调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从事体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2.2教学模式现阶段,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改革有着极高的期望,山东省各所高校也有不同形式的探索,有些学校已经逐步地改变了传统的上课方式。如有些学校在2006新学年将实行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即从新生人学即开始上选项体育课,打开行政班的界限,实行一、二年级必修公共体育课选项的方式,三、四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的方式(原则上一年选择一项课程,个别素质全面的学生可以一年选择两项)。一年级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等实际状况,在进行分班,摸底,体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选项需求进行分班分项教学。二年级选修课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主要以提高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保健与康复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球类运动、康复保健知识以及物理康复治疗等内容为主。这一系列的尝试,使得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

2.3教学项目选择在体育课的选择项目上,各所高校都呈现了项目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学生更关注一些娱乐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如体育舞蹈、武术搏击、球类项目等。这就要求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应注意以人为本,淡化竞技体育,注重健身性的体育健康项目和竞技项目的搭配,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能延续到成年期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避免竟技体育教学内容的低层次重复,降低难度,改变规则,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感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2.4考核考核是课程建设的向导,考试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作用。通过访谈了解到,各高校对于学生的体育课考核,逐步步人综合的轨道,一般考试内容包括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占总成绩80%;理论知识,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总成绩10%。但是这种考试的内容、形式不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过程评价纳人最后的成绩,并且在占总成绩80%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的考核内容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山东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目标。

3.1.2教学模式实施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3.1.3山东省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学生喜爱,易于掌握的项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3.1.4体育健康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法较科学客观,且易于操作,能对学生的三维健康观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3.2建议

3.2.1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定位摒弃注重技术的教学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模式。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体育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进健康,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体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笔者对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向以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中学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其次,从教学体制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制,结合中学生体育运动实际,建立以增强中学生体质,提高中学生体育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强调在体育教学中相关文化知识,运动理论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结合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形成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着重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重视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中学体育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再次,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来看,要着重强调体育教材的实效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教育与体育锻炼实践相结合。在体育课程的理论的讲述中要着重强调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此外,为了保障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安全性,对于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也要进行详细讲授,以便更好的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最后,从课程整体编制来看,要注意编制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增大中学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将体育课外活动引入到中学体育课程之中,遵循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要求。

篇4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篇5

(3)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3)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4)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已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5)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6)推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认识、不同水平、惰性等,使学生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也不相同,为了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在学习中体现自我。同时,“分层次教学”也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多样化,这样方能驾驭教学,获得成功;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为主线,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终身性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7)倡导“围绕一个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注重三项结合”,实现终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是指强调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强调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三项结合”,是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注重短期效应与终生锻炼相结合。这些体育教学思想通过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贯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状况,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结束语

篇6

篇7

(二)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课外活动脱节,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与运动内容比较随意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与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或以体育社团形式进行的自主的、独立的体育锻炼活动。它不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也不是体育课程教学规定的内容。体育教师认为课外活动属于“第二课堂”,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体育课外活动加强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课外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方式都比较随意。这样,体育课外活动无法与体育教学内容相互呼应,无法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到体育课外活动的延伸,更无法使学生通过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而逐渐形成终身运动习惯。

二、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的“体育大课程”体系,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领域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点

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用脱节。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分层式教学法。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分组,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在备课时,要注意使各教学环节协调连贯,有效控制运动负荷,将教学和锻炼有机融合。最后,体育考核不能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考核标准,也不能单纯以技能掌握为考核标准。体育成绩评价应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体能测试成绩以及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课外活动、体育社团的表现,这样的考核方式才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健身习惯的养成。

(二)打造体育社团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中受学生喜欢,参加人数众多的学生社团之一。体育社团是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专项活动的重要平台,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大多热爱体育运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自身专项运动的技术技能水平并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自愿参与体育社团的教学训练活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部分学生对运动的热情,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搭建大型学生课外活动平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无论是体育课堂教学,还是体育社团,其目的都是通过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指导,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课外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的校园运动氛围。所有课外活动的开展,均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交由各体育社团自行组织。应鼓励社团骨干举办各种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班或讲座,进行体育普及教育,在校园中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运动。

篇8

(一)全国艺术类高校分布情况

艺术类高校指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我国现在有本科艺术类院校40余所,并且在各类师范类院校、综合类大学中多设置音乐、美术、传媒等学院(系、科)。截止到2013年全国拥有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95所,其中本科42所,专科53所。本科中公立院校30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民办本科独立院校5所,河北省现有艺术类高校19所。

(二)河北省艺术类高校招生学生人数现状分析———以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为例

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作为河北省民办独立自主招生艺术类本科院校,近年来受到社会的青睐。招生日益火爆,近三年来这两所大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800~4500人之间。在圆很多青少年梦想的同时也引来了连锁反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时男女比例1∶5,有的专业甚至只有1~2名男生或没有男生,这也就给大学体育课程造成很大困惑。

(三)公共体育课开设现状

教育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三自主”模式。各高校在遵循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同时,创新发展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努力满足当今学生健康需求,公共体育课选项课逐步增加,全国各地高校都已开始实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院校体育课程的有特色的创新改革。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也执行此规定,开设了不同的公共体育选修项目课程。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开设了公共基础课(身体素质练习),二年级都开设了不同种类的体育选修课(专选),三年级没有开设体育选修项目。河北美术学院把散打和初级剑术分别作为一门选修课项目来上,这两所学校开设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部分休闲体育项目。二年级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常规型教学课为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河北传媒学院为伤、残、病、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河北美术学院没有。但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的要求》,这两所学校开设的体育选修项目都没有达标(不少于15项),学期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三年级没有体育选修课)。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二年级选课时“被选课”和盲目跟随别人选课。同时对伤、残、病、弱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

(四)公共体育课师生比例

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为1∶150,从表4来看,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师生比都远远超出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数量缺口极大,尤其是河北美术学院。这就加重体育教师工作量,会导致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消极怠工,身体疲惫。

(五)公共体育课班容量及男、女生比例

河北传媒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年的男女比例为:1∶6,2014年为1∶5。河北美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2014年男女比例均为2∶3,这两所学校的女生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校园中的女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一方面,她们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她们也存在着“挑剔”和“求助”的消极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习惯,随年龄的增长其惰性明显上升,存在娇、懒、软、怕的不良习惯。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女学生走出校门后,便彻底与“体育”分道扬镳了。漂亮的面容、美丽的身材是当今所有女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有些女学生为了拥有美丽的身材往往去吃大量的减肥药,去过度地节食,这样大大地损害了身体的健康。女学生的身体的可塑性较大,她们的体型、肌肉和内脏机能都有显著的变化,她们除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等方面都比较差。女生被选课现象严重。

三、教学设施和场地利用

(一)教学工作实行微机管理

随着体育教学工作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已明显落后,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中导致低效率和高出错率,也不能更好地体现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在体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使用教务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网上评教系统,学生可以网上查询体育成绩,网上选课。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体育课程网络信息化管理。

(二)教学场地利用(以河北传媒学院运动场地为例)

学府路校区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8道),面积为18960m2(含足球场);室外篮球场7块,面积为3480m2;室外排球场2块,面积为2160m2(含周边空场地);羽毛球场地2块,面积为480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25080m2。警安路校区拥有300米标准田径场1个(6道),面积为6453.8m2(含足球场和2个室外篮球场);室外篮球场1块,面积为420m2;室外排球场1块,面积为162m2;综合室内运动场地1个,面积为2738m2;室内综合健身房1个,为974m2;室内练功房1个,面积为368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7035.8m2;室内场地面积为4080m2。栾城校区拥有室外篮球场5块,面积为2864.47m2;室外排球场12块,面积为4571m2;室外网球场10块,面积为6937.33m2;室外毛球场6块,面积为491.4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14664.2m2。三个校区的运动场地合计室外面积为46780m2,室内面积为4080m2。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学生人数在10000~20000规模的普通高等院校,运动场地人均室外4.7m2,室内人均0.3m2,我校运动场地室外面积应为62571.1m2,室内面积应为3993.9m2。我校现今运动场地室外缺失15791.1m2,室内缺失0m2。健身房现空置,有攀岩场地和多功能健身器材。运动场馆基本保证了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使用。推进群体活动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有部分室内场馆资源浪费。

篇9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及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价值有了了解与认识,但是从高校人文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认识不足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单单意味课程减负,降低学生的课程压力,它应该是一种与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态度高度契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合理教学范围内,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学习的体验度与感受度,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由衷的喜欢体育课程教学,并且在过程中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从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将课程人文教育的要求仅仅理解为从人文关怀角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心理及学习的“负担”究竟有没有减轻其实是个未知数。从高校学生具体特点来看,现阶段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压力和负担就是无兴趣却不得不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就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应从学生的特点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手段有效性待提高

除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外,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手段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不仅能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化,对于学生参与积极性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有工作的开展均需战术及战略的支撑,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例外。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走不出传统的框架与套路,要么重学生却轻了课程,要么顾课程又忽略了学生,难以把握二者关系的平衡。鉴于这一现状,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议应从宏观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各个击破,一步步建立和形教育的氛围,让学生从心底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走上综合发展与成长的道路。

三、落实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对策

结合时展趋势及现代高校学生具体发展特点来说,要想提高体育人文教育质量,必须从时代潮流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着力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具体策略及措施来说,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特点

高校学生与过去高校学生的特点相比,多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如果始终按照人文教育的老套路开展教学的话,不会发挥太大作用。比如教师如果想将“减负”这一内容作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突破口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解相应“减负”工作的意义。这一环节对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者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不严格把好关口,所有的工作都将会是徒劳。鉴于此,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现状来说,应着力提高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多样化教学内容,结合时展潮流及趋势对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的课程张力,通过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受益。

(二)与时俱进,充分融入时代性

除了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将其融入到具体教学设计中外,还应从时代特点入手,对新元素及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过程及内容,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及提升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激发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理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将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身心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延伸到更多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智慧与体质并重的综合型人才。时代性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应与课程教材内容保持高度一致性,不能偏离高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从教育的角度对时代内容进行筛选。时代性的东西总是具有正反一,两面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高校学生去吸取。在这两点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创新模式,强化情感路线

篇10

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老师才能从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而不是一味填鸭式学习。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陈旧观念,积极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动作讲解时如何能够做到准确示范和讲解会让学生更快领悟动作要领,同时教师身体力行地融入课堂也会让学生增进与体育教师的情感交流。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在备课方面,仪表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认真思考并提高,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3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以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教师更要动脑花费心思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通常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把体育和德育两门学科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体育情景活动,将需要讲授的体育内容融入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并有耐心,让学生有亲近感,同时对学生多加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2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开设体育课的最初目的也是要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以加分奖励,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活动,可以开展各类比赛,例如各种球类比赛、马拉松长跑等等,并设立一些奖项,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乐趣,并能在乐趣当中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3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优秀,而且收益终身。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生活例子中感受到运动员刻苦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选取恰当的事例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并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认识。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体育活动和平时的活动当中要注意给学生打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平台,树立友谊第一的思想信念,重视集体利益,培养自身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会形成自我的感受,对于平时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正确认识并且采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3.4其他方面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包含的方面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思想、身体、心理素质之外,作为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其他品质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上要适度渗透有关体育基础知识和理论常识,另外国家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也要向学生予以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进行体育器材的搬运以及使用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动手操作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肢体活动教学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在生活当中的思维能力,懂得思考,从而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

篇11

2.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随经济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当前,人们对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全面的知识,还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丰富社会生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目标来看,体育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实现,是促使普通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1.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转变观念

体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增强体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客观反映了人们对体育活动认识的进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我们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对人类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理念,反映了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总和。科学重视理性思考,追求真理、规律和知识。人文精神是基于人的基础上,追求感情、信仰和价值观的。体育课程本身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科学和技术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强大动力,课程也是在文化和教育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为体育人文观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为体育科学的发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要求我们找到它们的交集点,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篇12

1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内涵

所谓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在某一课程理念的统领下,课程中各层次之间符合规律的组织形式。而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则是以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框架为根本,对课程内容加以平衡及调控的优化过程。只有科学的设计体育课程结构,才会达到课程资源和学生身心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的体育课程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学习领域、科目及板块,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高中学生必须修满11个必修学分,这11个必修学分中包含1个学分的田径类项目和1个学分的健康教育类学科,只有修满这11个必修学分,才能达到体育课程的毕业要求。

2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分析

结构这个词主要指某一物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它是结构主义的中心概念,在系统结构的观点中,结构主要起到决定系统功能性质与大小的作用,而课程的结构功能则将在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所以,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是息息相关的。课程结构的好与不好,都将决定着培养目标的成功与否,课程结构的优化将会加快培养目标的实现步伐。

3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

3.1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匹配不协调

高中体育课程的选择权自应用到学校后,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模式开展逐渐地涌现出来,例如:基础课程选修模式、3年3次选项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考虑高中生选择体育课程的权利,并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不过目前,学校在何时开展选修课程、及各学习模块之间的组合等内容考虑欠缺,从而造成了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匹配不协调,导致体育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3.2体育课程理论设计与实施条件的矛盾

体育课程中选修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固定教学班的教学形式,重新划分班级,这种模式打乱了每个教学班级的教学情况,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受到了一定限制,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并不配合教师的授课模式,如遇到分组教学,由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从而阻碍了有效教学的进行。另外,体育课程的选修模块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每个高中校园的教师水平和健身器材都有限,从而限制了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模块的权利,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结构的设计模式。

3.3高中学生两种体育模块的矛盾

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多元化体育兴趣和固定模式的体育模块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让学生过早的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体育课程则会造成一部分较受欢迎的项目供不应求,事实上这种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学校仅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选修课是会加剧高中学生两种体育模块之间的矛盾的。

3.4高中体育课程的丰富性和实际操作行为的错位

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它的简单化行为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发展个性,认为某一体育模块就是对一个体育项目的单一训练,而体育课程本身的丰富内容却被抹杀,这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设计思路

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不仅要衡量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每一时期不同学生的身体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当前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要综合衡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体育课程的资源整合出来,形成最优化的教育效益。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课程指引下,需围绕学生的个好、体育锻炼习惯来强化学生的体育基本性能,并充分体现出体育课程的选择性特点,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体育课程结构的框架设计需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个是宏观结构;一个是微观结构。

4.1宏观结构

高中体育课程的宏观结构主要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选择。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并且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正确处理好高中学生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关系十分重要。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都希望尽快实现选修课程的愿望,所以,在高一阶段进行体育课程的模块选修也是较为合理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刚进高中校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体育课程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高一阶段的学生在普修的过程中有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同时也便于班级的统一管理。而对于高中体育的必修课程来说,它可以给与体育教学适当的强制性,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4.2微观结构

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还要考虑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兴趣爱好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中,其中,男生较喜爱球类,而女生则对健美操比较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并没有培养学生多样的体育兴趣爱好。特别是缺乏对球类和体操类项目中的相关技巧,相比之下,学生更加喜欢具有快节奏的体育项目,另外,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对游泳有很高的兴致。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主要强调高中体育教学的标准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更多选择与发展的机会。在体育课程的模块选择中,要以学生的体育锻炼为基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并将学生的爱好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高中体育课程的项目选修课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与乒乓球、武术与跆拳道、健身操与舞蹈等六个项目选修课程。而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篮球+健身跑跳投+体育舞蹈、足球+体操+健身跑跳投、排球+体操+健身跑跳投、小球+武术、武术+体操+跆拳道、健美操+舞蹈+健身跑跳投等六个模块。

5结语

目前,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已经成为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学科。课程选择的好坏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在高中体育课程中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体质是目前体育教师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充分体现所有高中学生运动天赋的课程才能称之为好的体育课程,高中体育课程的结构优化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新课程理念的标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符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东晓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13

2.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以上几所高职院校的的问卷调查(表1),分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人将学校领导不重视、师资专项技能缺乏和教师缺乏资源开发意识列为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而也有近八成学生认为经费、教材和配套的保障机制也是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问题方面,也有六成的师生选择;最后过半的师生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在社会、媒体推广,项目支持以及其他方面缺乏与其他学科相竞争的优势力。

2.2、分析与对策

(1)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学校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根本成功,学校的重视是其根本前提,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改革也不外如此。如果学校和相关部门并未对课程改革过程体育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没有引起重视,这势必会大大影响体育教师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甚至会削弱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该门课程的良性发展,使得学校愈加不重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改革进程。在场地、器材以及一些教学软件建设方面,需要学校进行重视投入经费,并且相关部门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提供一些政策倾斜,我们都知道,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属于奥运项目,相关级别比赛又少,这些都成为了学校和相关部门推诿、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借口,所以,各部门及学校首先要做到的是放下偏见,一视同仁,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项目的开展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身健体的重任,所以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是十分有必要的。(2)教师要改变观念,深挖课程资源。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教学观念是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各项教育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要进行的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如何对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进行深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是目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观念,加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以便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3)配备合格的师资队伍,强化激励机制。目前来说,虽然很多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配备了专任教师,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师的素质有些参差不齐,如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通过教师进修来实现,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来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才能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有一个显著地提升。学校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改革过程中取得出色工作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加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得激励机制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前进动力。(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一直占据主体,所以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无法引起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也就不能承担起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所以课程改革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乐趣,真正认识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