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装备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装备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装备技术论文

篇1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小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学校不建图书室,不配备相关图书资料,语文教学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个成员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学校不配备相应的设备,不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同样达不到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强农村中小学装备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障。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特别是落后农村中小学和城区或发达地区学校相比,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宣传,逐步达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师生配合,形成认识一致、齐抓共管的格局。2000年,我镇6所中小学通过借、贷等办法自筹资金7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2003年,5所小学自筹资金购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到目前为止,全镇11所中小学均实行了电脑办公。

二、整合资源是基础

由于农村中小学实行布局调整,一部分村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一部分村小实行联村办学或高年级集中到中心完小,原有的实验仪器闲置或发挥效益不够。对此,我们确定被撤销的学校的装备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已经没有高年级的村小的装备除保留简易教具箱外,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通过调配、重组,中心完小的实验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充实和完善,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集中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论文格式需要,我们对相关装备进行再调配。2002年又筹资3万多元为三所初中添置了仪器、药品,同时对全镇17个校点的地面卫星接收站进行全面维护,并锁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教育频道,充分发挥其电化教学的作用。

三、保证师资是关键

要提高师资水平,必须狠抓培训学习。培训教育技术装备师资应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管理人员,一类是操作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相应培训班;组织优质实验课、优质电教室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征订相关学习资料,如订阅《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开展相关教学研究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培养教育技术装备人员,从师资上保障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开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如加强实验教学,促进了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微机室,培养了一大批懂电脑、会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

四、管理常规是保障

篇2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

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

1.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篇3

本设计方案系统功能按用户权限,在Web浏览器可分成3种功能:一是普通用户(可以不登陆)可以实现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查询功能,查询生产厂家信息,气象装备目录信息,气象装备用户信息,气象装备许可证颁发记录档案;二是注册用户可实现基本气象技术装备许信息查询功能外,还可以进行可证申请和办理进度查询;三是系统管理用户进行数据录入、修改和变更,确保系统信息准确可靠,实现对各种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录入、修改、变更知识库的管理。系统功能按知识库和系统管理设计,可分为知识库管理管理、知识库查询和许可系统管理3个功能模块。系统模块设计包括:创建信息录入模块、信息统计模块、评估分析模块、到期自动提示模块和信息存储管理模块;设计许可证管理信息表;设计特定名称自动索引功能,特定名称索引不少于10种以上;设计许可证信息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模块;设计装备许可证相关材料的打印功能模块。依据上述系统的功能设计方案,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分为以下3个专题。

(1)创建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评估的知识库。主要从气象装备性能、业务运行率、观测数据质量、厂家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维修能力、技术升级情况等多方面对以往许可证评估管理的技术文档统一收集,集中管理,长期保存,归档整理,形成一套适用于现阶段使用许可证评估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现有使用许可证评估管理的业务需求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实现各类技术文档的无纸化归类管理,电子信息化管理。

(2)创建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强大、灵活的信息检索功能,可以自定义信息检索、组合条件信息检索、快速定位查询检索及模糊查询检索,以图表产品的形式显示查询统计、分析评估的结果。

(3)创建自动判定许可证有效期的关键算法,设置首页自动提醒功能。形成各类气象装备使用许可证评估的知识库,集中展现和反映各设备厂家的整体研究实力和水平,供技术人员共享,提高自身水平;创建自动录入、查询、统计和分析评估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监督透明度;实现许可证有效期自动判定算法和提醒,提高装备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3.1数据库表需求分析

我国气象技术装备主要包括地面常规气象观测仪器,高空探测设备及其探空器材,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土壤水分观测仪,气象卫星,大气成分观测仪等等。所有这些气象装备均有确定的名称、规格、型号,气象装备生产厂家也相对固定,气象装备的建设标准、业务使用规定和考评方法都有标准规范,因此可以将这些信息归类到相应的字典表里面。系统主要实现对所有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申请、审核、发证、续期申请、终止的全程跟踪管理,必须将每次申请材料和审核批准文档详细记录在许可证信息表,形成每一种气象技术装备的详细行踪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都有使用期,本系统数据库还需要设定气象技术装备续期申请数据信息表。

3.2气象技术装备数据库表的组成

(1)气象技术装备字典表:用于记录所有气象技术装备的详细信息,包括装备设计功能信息和简捷业务说明等,可按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分类;也可以按遥测、遥感和接触分类。

(2)生产厂家信息表:记录气象技术装备生产厂家的详细信息。

(3)气象技术装备用户表:登记所有用户的信息。

(4)全国业务台站站点表:记录气象技术装备业务使用站点信息。

(5)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行踪表:记录每一个种气象技术装备申请、审核、批准、终止详细文档信息。

(6)气象技术装备表:记录该装备身份信息(含名称、型号、仪器号码等)、生产情况,销售情况、业务运行数量、仪器性能状况、业务质量情况、故障记录、检定情况、装备评估。

4系统实现

本文设计的系统开发语言环境基于当前主流的Microsoft公司的可视化编程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和面向对象,运行于.NETFramework之上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VB或C#。系统软件开发使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可视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采用中间件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图表等成熟的软件开发通用技术,进行功能模块编程,最后系统编译联调,实现气象许可证评估信息的自动化录入,按需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分析、打印等功能。本文在对全国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基础上,利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和XML格式表建立装备许可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端核心数据库,管理装备许可证所有数据信息和装备一般属性信息(包括厂家、名称、型号、定型材料、应用评估等数据),以Web为平台在网络上所有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及一般属性信息,从而实现全国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息管理的网络化共享服务。

5结束语

本管理系统设计与原有的气象技术装备许可证信息管理相比,有以下5个方面的改进:

(1)实现各类技术文档的无纸化归类管理,电子信息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了自动化管理水平;

(2)系统中各类气象装备使用许可证评估的知识库,集中展现和反映各设备厂家的整体研究实力和水平,供技术人员共享,可大幅度提高自身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3)使用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气象装备质量监督透明度,规范化管理使用许可证评估业务,提高业务水平;

篇4

油田开发装备主要是指油田监测系统、参数监测站、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设备等等、油气处理系统装备等等,随着石油智能化、自动化开采理念的推广,这些装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是必不可少。结合我国石油业发展的现状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石油装备水平,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2.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深水油田开发装备水平

海洋(深水)油田开发与陆地油田开发相比,开发环境比较复杂、恶劣,因此,对于油田开发装备的性能要求也比较高。目前来看,我国深水油田开发装备还是比较落后,对于主要应用的水下生产系统、深水立管系统、浮式结构、水下航行器等装备,在技术集成、科技含量、安全性、使用效率等方面的性能还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相关的科技人员,应该基于成熟的信息技术考虑,对深水油田开发装备作进一步优化与研究,使其能具备水下定位、仿生、控制、导航等功能。

2.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油田勘探装备水平

在油田勘探作业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基础装备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有效、客观地收集、整合、处理数据资源,然后采用科学的方式对油田开发指标进行预测,从而提升油田勘探水平,促进油田开发的高效率。此外,石油企业还应该对勘探系统的落后的软硬件设备及时更换,配置先进设备,同时建立应用、处理、解释三位一体的万兆网络架、光纤存储系统、大容易自动磁带库,改善网络存储环境,保证成熟信息技术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油田勘探工作的效率。

2.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他开发装备水平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主要的油田开发装备进行优化,以提高装备水平,促进发展效率。例如,采油仪表、井下数据监测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抽油机等等,这些装备的有效应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石油装备的应用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地实施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运行,从而延长装备使用寿命、提升使用效率。

篇5

1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

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转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篇6

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简单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行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中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中做”、“应用”)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篇7

1.2利比里亚气候环境特点

利比里亚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形成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其内陆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几乎无雨,气温日变化剧烈,日差可达50℃以上。地面最高气温可高达60~80℃,昼夜温差大,每月1~2次的南风会在大部范围内引起沙尘暴,具有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

1.3苏丹气候环境特点

苏丹全国气候差异较大,由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干旱季节炎热少雨,雨季则湿热多雨,极易遭受旱、涝、沙漠化等自然灾害。其北部形成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南部则具有高温酷暑气候环境特点。

1.4黎巴嫩气候环境特点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海岸线长220km。该国家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沿海一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00mm,7月和1月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2℃和7℃。沿海地区形成潮湿盐雾气候特点。

1.5马里气候环境特点

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为内陆国家。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中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热季最高气温可达50℃,凉季最低气温为14℃。该国家北部及中部形成沙漠沙尘气候环境特点。综上所述,我军担任的国际维和支援国家的气候环境可以概括为具有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气候环境特点的国际维和任务区域。针对以上气候特点,分别介绍在这几种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对工程装备技术管理的要求和维护措施。

2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

特殊气候环境对工程装备的主要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高温酷暑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部件表面的涂油变稀,易于流失和蒸发,表面的防护漆常因老化而脱落,使金属部分暴露而容易锈蚀;橡胶、塑料部件也容易老化,特别是橡胶部件容易发粘,弹性降低;绝缘材料也因老化而降低绝缘性能;电子设备由于高温容易出现故障、寿命缩短、功率下降等多种现象;高温使剂流失、蒸发,造成机械传动部分磨损加剧。2)潮湿盐雾条件下,工程装备金属机件易锈蚀;漆层易脱落;道路通常松软泥泞,运动阻力大,附着力小,泥水易浸入传动部分和车内,容易造成机件磨损;能使电器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降低,导致击穿、短路、漏电、打火等现象发生,介质损耗加大;可使剂变质,当天气潮湿时各种油脂会吸收水分,当水分超过一定含量时,各种油脂会失去作用。3)沙漠沙尘条件下,沙尘容易侵入机构内部,影响正常动作,磨损机件;沙漠地区白天温度高,机器散热慢、困难,部分电气元件、半导体器件参数容易变化,变压器、电容器内的密封逐渐变质失效;橡胶制品易发粘和老化;内燃机燃油系、冷却系、系以及各种滤清装置易损坏。

3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要求及措施

在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等特殊条件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应按照特殊要求严格执行。

3.1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在特殊气候环境期来临之前,要完成工程装备防高温酷暑、潮湿盐雾、沙漠沙尘器材物资的准备工作。高温酷暑期要准备防高温、防雷击、防霉变、防锈蚀等器材物资;潮湿盐雾期要准备防潮、防盐雾、防锈蚀、防霉烂、烘烤等器材物资;沙漠沙尘环境要准备防沙、防尘等器材物资。要补齐在特殊气候环境中工程装备配套使用的工具、器材、备品附件等,并要充分考虑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工程装备零配件易损、易坏、自救、互救器材需求量大的特点,增大储备量。

3.2加强预防性检查工作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易出现金属零件生锈、橡胶和塑料制品老化和机件磨损加剧等情况进行检查;在沙漠沙尘条件下,应针对工程装备出现橡胶和塑料制品易老化,机件活动不灵、磨损加剧,发动机功率下降、启动困难等情况进行检查。在各特殊气候环境下对启封的工程装备应重点检查传动部分、操纵部分、光学部分、轮胎气压是否符合标准;应检查油、水的数质量,调整蓄电池电解液比重;应检查状态调整、维护保养、季节性油料更换、预防性器材和物资的准备情况。必要时,应组织对工程装备进行性能检测、鉴定和试运行、试操作,对发现的故障及时组织抢修,以达到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3.3采取预防措施

工程装备在高温酷暑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对重点部位采取遮盖、通风等方法进行处理,避免长时间受高温酷暑的侵害而失灵失效,如可用水、风扇等进行降温。施工作业期间休息时,应选择避阳、通风处停放。在潮湿盐雾条件下使用工程装备,应按照规定防潮、防盐雾和通风、通电,重点部位采取“包”、“热”、“通”等防潮措施。“包”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潮,避免长时间受潮湿盐雾的侵害而失灵失效;“热”就是可用电热设备等进行烘烤,驱除潮气;“通”就是对装备应勤通风和按规定进行通电驱除机器内部潮气,消除潮湿现象。工程装备在沙漠沙尘条件下使用,应按照规定防沙、防尘,应对工程装备重点部位采取包、裹、遮、盖等方法进行处理。就是采取包裹、装箱、遮盖、穿衣等方法防风沙,避免长时间受沙尘的侵害而失灵失效。

3.4科学保管保养

3.4.1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高温酷暑和潮湿盐雾气候环境下,应对工程装备做到勤检查、勤擦拭、勤通风,早擦雨雾,晚擦尘土,并放置生石灰等干燥剂,以防止潮湿、生锈、涂油流失、木质变形、皮革龟裂。每班保养应注意以下方面。1)防高湿:每天工程装备加电前开机0.5h,开机(通风)除湿;大型工程装备在野外停放时要穿戴护衣;遇雷雨天气不用工程装备时,工程装备及相关设备按时撤收,电缆头用棉布包扎,每日落实不少于1次的检查。若遭雨淋,先用清水冲洗、后晾干、再上油保养;车内存放干燥剂,库房内存放生石灰防潮;进场后,大型工程装备四周设置排水沟,防积水浸泡锈蚀。2)防高盐:每天下午训练结束后落实lh擦拭保养制度;每天落实一小擦、3天落实一大擦,防止工程装备锈蚀;每3天用酒精对电缆头进行1次擦拭除盐;电缆高架,防止电缆直接与大地接触被腐蚀。除每班保养外,高温酷暑条件下,应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应选用规定牌号的柴油,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水沸腾时,将装备停止行驶或作业,使内燃机保持低速运转,待温度下降后,再熄火加水;选用规定牌号的油;换用N68抗磨液压油;检查调整蓄电池电解液密度,其密度应为1.24/cm3(+15℃);轮胎气压应比标准气压低10%,以防爆裂。在潮湿盐雾条件下,应对脱漆的机件进行补漆或涂油,仔细检查各点的情况,保持油层;经常检查电气元件和线路有无发霉锈蚀、打火的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在海水中作业后,必须及时用淡水冲洗,并清除污迹、锈蚀,补涂漆料;使工程装备尽量远离海水、海雾和盐碱。如露天存放的工程装备,要盖上盖布或穿戴防护衣(罩);雨停、雾散后,要及时打开盖布擦拭、涂油;盖布要勤用淡水清洗,除去盐分后晒干使用;工程装备浸沾上海水后,应在2h内用淡水冲洗2~3次,然后擦干涂油。

3.4.2沙漠沙尘气候环境装备管理维护

在沙漠沙尘气候环境下装备的管理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改善工程装备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在营区植树种草,提高防风沙能力,以及加强工程装备的防护等。2)要在使用工程装备中尽量避开和减少沙尘对装备的沾染。3)要科学保养、合理分解,无沙操作和薄涂保护油。4)对各种装备进行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对装备的损坏。实施保养时,应及时清除车内外各机件上的尘土;检查空气蒸气阀的性能和泄水管是否畅通,内燃机启动1~2min后,敞开水箱盖,以便冷却系中的空气逸出;冷却系、内燃机系、空气滤清器的清洗周期应适当缩短;检查蓄电池通气孔,并保持通畅;沙漠地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夜间停放工程装备时,应注意保温,防止发动机被冻坏;露天停放工程装备时,要注意遮盖,防止沙尘进入各部机件的摩擦表面。

篇8

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从整体上进行管理,才能从细节上进行约束。把管理的理念深入到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去。随着我国的发展,人们对设备的安装质量更加关注。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日俱增,随之而来所匹配的机电设备也同样不断进入到高层次。由于技术的发展,机电设备的费用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在安装过程中更加关注它的安装质量,质量将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稳定性,对于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

2、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1振动问题

由于大多数的机电设备中都会配备有电机,它的振动与否将会直接带动设备的振动情况。泵的转子不平衡,轴承的间隙相对较大等都会造成电机在正常运转时发生较大的振动噪音。这些振动绝大多数是因为机械原因引起。由于在运转过程中,电机的旋转惯性力与偏心不平衡产生的扰力,都会引起设备的强烈振动,一时难以解决。设备的振动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基座与其他的连接物一起进行振动与噪音。这些设备的噪音通过空气或是其他的介质进行传播,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2]

2.2 螺栓连接的问题

在机电设备组成中,螺栓与螺母的连接是最基本的要素。它可以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稳固,避免设备在运转的过程中产生位移情况。在安装力过紧时,螺栓的机械应力与电磁力长时间的作用会造成螺栓连接的金属疲劳,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当机电设备的实际荷载超过它本身的极限强度时,就会产生断裂的危险,造成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操作人员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3超电流问题

一般当机电设备中的电机负载过大时,电流整定偏小,线路的电阻就会偏高。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电机的轴承损坏,转子与壳体发生了轻微的碰撞,或者在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内存在着一些不易消除的异物,这样甚至会有卡死的危险。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电机的功率偏小,速度下降,而发热功率增大。另外传送介质超过设计能力时也会发生超电流的问题,如密度大、粘度高等问题。[3]

2.4电气设备的问题

2.4.1 在进行设备的开关安装时,它的动静钥触头的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不够可能会导致接触面的氧化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其他部位的灼伤,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已经有案例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火灾是因为机电设备中的电气设备安装出现问题;

2.4.2在机电设备的电气供应中,断路器弧触指与触头装配存在不正确的现象,它的接触压力、同期性与其他的指标达不到要求时,会导致触头过热,熄弧的时间相对延长,导致绝缘介质存在分解的危险,引发爆炸事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4]

2.4.3电流互感器是机电设备中的一项重要部件,在安装过程中如果检修不到位的话,会使一次绕组断路的问题,造成非常高的过电压,对附近的人体生命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另外对于载调装置的调节装置机构安装错误时,或有杂物落入机电设备中时,造成机构卡死,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故障,造成安全与效益受到影响;

2.4.4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还存在着主变压器的绝缘破坏或者击穿的危险。在安装主变吊芯与高压管等主要环节时,因为疏忽,造成一引异物落入,造成套管中的排水不完全,密封安装错误,或者存在损坏的问题,都使得绝缘强度大为降低,造成绝缘破坏或是击穿的问题,从而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安全隐患。

3、机电设备安装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机电设备的安装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出现新的工艺技术与新的材料,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在吊装过程中注重更多的细节,保障更多的安全。一旦发生安装失误,将会不但存在影响经济效益的可能性,还有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安全威胁。机电设备的安装会对设备的使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更多的关注。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得到一一解决,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5]

4、机电设备安装技术完善措施

4.1安装前的准备

首先需要在安装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对设备本身的检查与对安装位置的检查。对设备的检查主要是对外观的检查,对设备中的装配螺栓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无松动现象,所使用的能源管路是否完好,无漏油、水、气的隐患。设备的电路布线同样需要关注,在布线的过程中要对隐患部位进行固定保护,避免与危险品旋转在同一区域。另外还需要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的使用的机具与工具、材料都要准备清楚。做到万事俱备。对设备的安装位置的检查,主要是包括基座是否稳定,环节中对噪音等情况的承受力,电气源的利用以及位置是否有利于后期进行维护与保养。

4.2对施工进行科学管理

设备的安装,尤其是对于大型建设工程而言,设备的安装是一项重要的体系工程,需要做到科学的管理。在安装中,要对设备的外观进行检查,在现场由专人负责指挥。另外上在高空的机电产品安装时需要做到安装人员的安全保护工作,确定其生命安全有所保障。对于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提出,并对问题进行根本解决,避免造成更大的问题。[6]

4.3对设备进行调试

机电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首先就是要对设备进行调试,它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对于工程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调试过程中,有可能会对设备以及周围的环节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化的运行方案模式。在设备的安装调试完成之后,要进行生产考核,当经济与技术指标都达到合同规定后,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在验收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文件与单证进行考察,严格审核,确保高质量通过验收。

5、结语

机电设备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的设置,只有在设备安装时预告考虑到有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才能有效的进行规避,对整个工程的相关环节都需要进行了解,并熟悉安装流程。在对设备的安装场地进行清洁,保持所有的线路安全可靠,设备都需要有保护装置,作业结束后,及时切断电源,避免出现意外因素。现场统一指挥,服从管理与安排。

人们的生活环节不断提升,对设备的使用与安装质量自然也提高了要求,在达不到满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酬劳的交付,所以需要施工人员提高素质,加强业务技能。要将复杂的机电设备安装变成为简单的统一化的工作,但保持足够的重视。加强每一个环节与细节的管理,做到进度合适,优化工序与施工工艺技术,减少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本勇,. 超高层建筑机电安装新技术[J]. 施工技术,2012,(20).

[2]朱宝国,.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设备材料成本控制[J]. 建筑经济,2013,(01).

[3]郭建,纪辉,. 试论煤矿机电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科技风,2012,(01).

篇9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机电设备安装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机电设备的安装要更加的科学和合理,就必须从科学安装的角度出发,切实明确安装的重要性,并控制安装质量。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

1、螺栓联接问题

螺栓、螺母联接是机电设备最基本装配,其用于电气工程传导电流的螺栓、螺母联接,安装时需考虑设备的机械效应,更要注意其电热效应。

① 螺栓、螺母联接时,压接不紧、联接过松都会使部件间的装配松动,增大接触电阻,造成通电时发热、接触面氧化、电阻增大的恶性循环,甚至在严重过热时,会烧熔联接处,引发接地短路、断开等事故;对于那些一次设备和母线,其联接线的并沟线夹、设备线夹、T型线夹和接线相等也都可能受其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事故。

② 螺栓、螺母联接过紧,容易使长期在机械力和电磁力作用下的螺栓产生金属疲劳,出现剪切或螺牙滑丝。

2、电气设备问题

① 隔离开关安装时操作不当或动、静触头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不够,会导致接触面电热氧化,增大接触电阻,灼伤、烧蚀触头,引起事故。

② 断路器弧触指与触头的装配不正确,接触压力、插入行程、分合闸速度及同期性达不到要求时,将使触头过热、延长熄弧时间,导致绝缘介质分解、压力骤增,甚至引发断路器爆炸事故。

③ 安装检修不慎,会使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开路,产生高强的过电压,对设备安全和人身造成威胁。

④ 在装配有载调压装置的调节装置机构时的装配错误,装配时不慎掉入的杂物卡住机构等问题,也将引发不同程度的事故。

⑤ 主变压器的主变吊芯及高压管等安装时,不慎掉入如螺帽与钥匙之类的杂物、器身及套管内排水不彻底、密封装置安装错误或在安装中损坏等,都会降低主变压器绝缘强度,导致局部绝缘被击穿或破坏,造成恶性事故。

3、超电流问题

① 泵内有异物、泵内轴承损坏、泵的转子与壳体相摩擦等会引起超电流。

② 电机的功率偏小、过载电流整定偏小、线路电阻偏高及电源缺相等也会引发超电流。

③ 工艺操作中密度大、粘度高、需求量高等现象,使所送介质超过泵设计能力,导致超电流。

4、振动的问题

① 泵的问题,多见泵内轴承间隙大、转子不平衡、转子和定子相摩擦、转子与壳体同心度差等。其工艺操作参数与泵的额定参数偏离太多,就会引起泵的运行不平稳。

② 电机的问题,常见为转子不平衡、轴承间隙大、转子和定子气隙不均匀等。

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框架

建筑机电安装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必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长和各分包负责人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机构,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质量控制除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有关规程、规范及施工各相关方管理文件外,施工现场应建立质量控制方面的管理体系制度,对施工过程各个工序的质量关键点进行控制。

质量控制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准备、设备安装、运行调试,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主要控制内容应包括体系文件、标准规范、系统平台、支撑技术、人员控制,即可定义为质量控制活动的“四个环节、五个层面”,如图。

三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1、关于安装建设时期要关注的原则理念

① 结合不一样的规定选取对应的装置

经由科研工作者的技术探索,选取优秀的装置,确保安装活动顺畅开展。

② 预定计划实施,总体布置,安装主次分明

科学、合理的计划机电设备的安装顺序,确保设备安装的连续性。施工前,对变电所、压风机等主要设备进行总体布置,以保证安装工作顺利。同时,在安装井架、提升绞车等设备时,按照主次分明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安装,以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

③ 结合设计规定开展安装工作

该项安装要切实依照设计规定开展,以降低安装活动时的损耗。

④ 保证建设者的综合素养优秀

安装项目的工作者要具有非常优秀的专业理论,在建设之前,应对其开展岗前培训活动,使其了解有关的安装内容以及建设规定,进而达到保质量、保安全的目的。

2、安装建设时期的品质管控活动

① 设置合乎建设的规定的综合化建设流程

建设活动的顺畅开展,离不开综合化的布局,在投入建设阶段要始终遵循先难后易、先大后小、先高后低的步骤。

② 建设前期的品质管控活动

在建设之前,要针对项目开展好前期的准备活动。比如要明确设计内容,熟悉所有的文件资料,而且要对有关的机械进行检查。最后要明确相关的活动规定,并开展好技术交底活动。

③ 建设时期的品质管控

安装的时候要切实遵循图纸和相关技术规定。如果发现图纸中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整,坚持执行“三检”制,重要的安装部位要有旁站监督;编制合理的质量控制程序,最后完成施工的相关记录。

④ 通电调试刚出厂的设备和已用过的设备

安装完成后,都要尽早的进行通电调试的操作。此外,新增、自制、改造的机械设备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调试。同时,在施工现场还要进行空负荷和负荷测试,确保其各项功能都能够达到有关的技术要求。

④ 关于验收

当项目完成之后,要对其开展综合化的自评活动,保证项目没有问题之后通知监理机构,由其开展预验活动。

四针对性的质量监控措施

配电装置构成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现了问题,设备将无法正常工作,供电的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会失去安全重心。由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再到安装调试,都应严格按图纸进行施工并做规范性验收。配电设备都较先进,其生产厂家通常规模可观,具有电业部的认可的产品使用许可证,通常不会出现技术性的问题。

电缆是用于传送电能的主要载体,如果电缆的质量存在问题,则会酿成火灾等恶性事故。大多数情况下,电缆主要沿桥架、竖井及、沟道进行铺设。电缆密度大、数量多、型号规格也比较繁杂,如果不仔细分类归纳,严格审查,就容易造成施工混乱,导致运行中的电缆温度过高,电信号相互干扰。建筑机电的安装是一种工艺性与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如果想做好整个建筑机电安装工作,主要是要抓住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与安装工艺的具体技术要求。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及设计文件中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的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再进行系统整体的调试和开通,并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配电箱的种类型号颇多,而工作原理又比较复杂,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运用特点,比较容易受到干扰,这一现状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设计修改通知单,变电箱内的设备与回路修改过多等问题。若施工单位订货过程中仅考虑到蓝图设计而忽略了其他的修改之处,在安装过程中单纯的对号入座,不进行严谨的技术审核,则很难满足部分专业性的功能要求。除此之外,建筑机电安装技术文件是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根本依据。这些文件包括了弱电系统的产品说明书、施工图纸、相关的技术标准、设计说明、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验收规范、弱电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信息,需要系统而科学的管理。

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进行敷设,同时还要保护接地系统的状态良好。电线槽、电线管、箱、盒的连接处跨接地线时,要紧密牢固,同时避免遗漏。电梯随行电缆在敷设过程中,长度要保证电梯轿箱处于极限位置时仍然不拖地、不受力。电梯机房内的配电及控制柜、屏、盘的安装布局要合理,摆正横竖端正。配电箱、配电盘以及设备配线的链接要保证牢固、包扎紧密、接触良好、绝缘可靠、标志清楚。

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工作具体包括接地电阻测量、电源检测、电动云台、线路检查、门禁系统、摄像机、监视器、控制器等进行单体的系统测试与调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机电安装工作是其中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在机电安装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施工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安装的流程和步骤进行作业,以此为提高安装质量的依据,进而为整体建设工程做好保障。

篇10

[2]邵利剑.装备“五性”技术与管理监督[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GJB368B-2009,装备维修性工作通用要求[S].

[4]GJB3872-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S].

[5]GJB2547A-2012,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S].

军用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1]怀国槟.中国军转民实录[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67.

[2]刘增勇,刘伟等.基于VE的车辆装备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9,(5):4.

[3]吴添祖,冯勤,欧阳钟健.技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21.

[4]张超勇,冯佩兰.汽车制造工业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31.

[5]谭跃进,陈英武.系统工程原理[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89.

军用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1]GJB900A-2012,装备安全性工作通用要求[S].

[2]GJB4239-2001,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S].

篇11

2、设施园艺作物高效安全栽培技术,包括水肥高效利用、温光高效利用的株型调控技术等;

3、温室环境控制与数字化管理技术,设施作物与设施环境模拟模型;

4、非耕地日光温室建造技术、非耕地设施作物专用新品种及其安全、优质、高效产业化生产技术;

5、工厂化育苗技术与植物补光灯节能技术。

参加人员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理事、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以及论文代表和从事与设施园艺有关的科研、教学、生产、企业、管理、技术推广等有关人员。

有关事项

(一)会议时间与地点

1、会议时间:2014年7月(具体日期见第二轮通知)

2、会议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翼龙大酒店

(二)会议日程

第一天: 全天,参会代表报到。

第二天: 上午: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下午:论文(专题)报告及分组学术交流;

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

第三天: 上午:论文(专题)报告及分组学术交流;

下午: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

第四天: 吐鲁番规模化育苗基地考察

(三)论文征集

本次会议将征集与设施园艺相关的创新性学术研究论文与专题综述,主要内容为我国设施农业温室工程及高效生产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设施环境工程调控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稿件经专家评审后,优秀论文将在《中国蔬菜》、《新疆农业科学》正刊刊发,其余合格论文将由《新疆农业科学》(增刊)刊发。来稿注意事项如下:

1、“专题综述”和“研究论文”撰写格式及注意事项参见《中国蔬菜》、《新疆农业科学》投稿指南的相关要求(附件1);

2、被《中国蔬菜》、《新疆农业科学》录用稿件按编辑部规定收取版面费;

3、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管理者、生产者、研究生等踊跃投稿,稿件请2014年1月15日前以word版格式发送至会务组电子邮箱(不接受纸质版论文)。

(四)报名及参会方式

1、因7月份为新疆旅游旺季,为保证会议与住宿安排,请与会者于2014年 4月1日前将会议回执表(附件2)、会议交流材料以及准备在会议上进行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有关材料以传真或Email方式发至会务组。

2、会务费待定,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展示。会务组联系方式:

马彩雯(0991-4550053,15999101958,)

张彩虹(13565822531,)

于秀针(18935922981,)

传真:0991-4500174

篇12

主办单位:上海化工装备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7251

国内刊号:31-1587/T

邮发代号:4-50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13

专稿与综述、工程设计与装备、法规验证与装备、装备应用与研究、自动化控制与装备、工艺与装备、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药包材与装备,等等。

二、来稿须知

1.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文字精炼,数据准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每篇不少于3 000字。

2.摘要、

关键词 单列,

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章末尾。

3.文内图表均应有序号和名称,图片要清晰,表格设计合理。

4.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

5.来稿必须为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

6.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对来稿有文字删改权;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投稿时说明。

7.文末请附详细的联系方式,并附作者信息,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研究方向等。

三、编辑部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山西路120号江苏成套大厦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