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非诚勿扰小品剧本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非诚勿扰小品剧本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非诚勿扰小品剧本

篇1

大 叔:别紧张,多好啊,到电视台来找对象,整不好全国都知道你了。

男嘉宾:全国都能知道吗?

大 叔:那肯定了,非诚勿扰啊,老火了,全国热门话题,收视率排行榜第一

男嘉宾:那什么,叔,到时候我该咋说呢?

大 叔:说你还不会说吗?挑好听地往大了说。

男嘉宾:咋大呢?

大 叔:大就是吹,吹你还不会吗?

男嘉宾:电视台还能吹吗?

大 叔:吹,不吹谁还能到这找。

男嘉宾:叔,你还不了解我吗,我一向喜欢被动,那到时候不行了你得给力啊!

大 叔:行你放心吧,把这个戴上。

男嘉宾:那什么,我不近视,

大 叔:在博士眼镜配的。戴上你就博士。来戴上。

==================开 始=====================

孟 非:准备好了吗?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交友互动节目“非诚不扰”。今天是“非诚不扰”特别

节目“一见钟情”,也就是一对一的交流。下面就请我们的男女嘉宾入场。(音乐:拉菲啦------)

女嘉宾:大家好!

男嘉宾:大家好!

孟 非:那个大叔,今天是特别节目一对一,不能一起来!

大 叔:我不来,我来啥啊我是亲友团。

孟 非:还有亲友团?看来这队伍还不小那您请坐。首先请男女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

女嘉宾:大家好,我叫于月仙,是一名宾馆服务员。很高兴来到“非诚不扰”特别节目“一见钟情”。希望大

家能够多多支持我,谢谢!

大 叔:哎哎,该你了!

男嘉宾:到我啦?大家好,我叫赵四。

大 叔:没问你外号。

男嘉宾:大名赵事。

孟 非:看来车没少撞。

男嘉宾:我今年35周年。

孟 非:啊啊?

大 叔:还35周年,那叫35周岁。这不活了咋地。

孟 非:吓的我都出一身汗。

男嘉宾:我也非常高兴能够参加“非诚不扰”特别节目,“”。

孟 非:一见,“一见钟情”。

大 叔:你这孩子整准了啊,这正扫黄呢。

孟 非:看来男嘉宾有点紧张,下面进行第一个------

男嘉宾:别进行啊,我还没说完呢。

孟 非:好好你接着说。

男嘉宾:我来自美丽的大城市铁岭。

孟 非:不小。

男嘉宾:俺们那交通全靠走,

大 叔:环保。

男嘉宾:治安全靠狗。

大 叔:地碳。

男嘉宾:通讯全靠吼,

大 叔:声大,

男嘉宾:睡觉全靠搂。

大 叔:暖和。

孟 非:这习惯可真够特别的啊。

男嘉宾:今天到这来,希望能讨个媳妇儿回去过年。谢谢大家!

孟 非:好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你问我答”。

大 叔:啥意思啊?

孟 非:就是男女双方可以向对方问些比较敏感的话题。

大 叔:知道了,那就是揭短。

孟 非:女嘉宾先来。

女嘉宾:请问男嘉宾你有什么爱好吗?

男嘉宾:爱好啊,抽烟了,喝酒了,打麻将啊------

孟 非:全是恶习。

大 叔:问你爱好,就是平常喜欢干啥。

男嘉宾:对,我喜欢上网。

孟 非:看来男嘉宾喜欢在网上博览群书。

男嘉宾:不是,我上网就干一件事——聊天。

女嘉宾:那你网名叫什么啊?

男嘉宾:叫啥来呢,叫------对叫“走走道疯了”。

大 叔:你拉倒吧,还“走走道疯了”不走道都不正常啊。不会起找我。

孟 非:大叔您也有网名?

大 叔:啊有啊,我叫“走走道笑了”

孟 非:看来都不怎么正常。

女嘉宾: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另一半呢?

男嘉宾:我觉得,如果你想要车,哥就是你身边那二飞鸽。想要房,哥就是高楼大厦带洋房。想要------

大 叔:别吹了,现在房价挺贵地。

孟 非:下面请男嘉宾问女嘉宾答。

大 叔:对你问问他别老问你。

男嘉宾:我问她,她不过敏啊?

孟 非:放心,只要你问的是在合理的范围。

男嘉宾:那什么你一个月挣多少妈眯?

女嘉宾:妈眯?

男嘉宾:就是那英文钱啊。

大 叔:那叫吗内还妈眯,一会在洗上桑拿了。

女嘉宾:我每个月挣两千块钱。

男嘉宾:那你能不能不嫌乎我钱挣的少呢?

女嘉宾:那你能挣多少啊?

男嘉宾:我跟你说我每月就一千多------

大 叔:(刀了)美圆!

女嘉宾:那也不少了啊。

男嘉宾:不是我自己都不够------

大 叔:自己都不购物,全是外卖。

女嘉宾:你这生活水平还挺高的。

男嘉宾:不是,我是月光------

大 叔:啊,每个月都逛商场。

女嘉宾:正好我也是购物狂。

男嘉宾:不是我------

孟 非:好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你看我演。

大 叔:耍猴啊?

孟 非:不耍猴,就是男女双方互相进行才艺展示,看有什么特长。

男嘉宾:叔啊,我有啥特长啊?

大 叔:你不能唱歌吗,就把你在家经常唱那个给大家听听。

孟 非:好唱个什么歌?(本文转自 盛清新浪博客)

男嘉宾:那我就给大家唱个《忐忑》吧。

大 叔:唉呀妈呀 这歌可老霸道了!

男嘉宾: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啵得阿啵得阿啵得阿啵得阿啵得阿啵得!

女嘉宾:你这是唱的啥啊?

大 叔:没听明白吗,怕过谁怕过谁怕过谁谁谁谁。

孟 非:你这在唱一会就干起来了。女嘉宾有什么才艺吗?

女嘉宾:那我就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吧。

孟 非:好,诗情画意!

女嘉宾:啊!

大 叔:这家整的,吓我一跳!

女嘉宾:你是多愁善感的乌鸦,你是活蹦乱跳的青蛙。你是出淤泥不染的泥鳅,你是我心中火红的大虾!

孟 非:我好象有点饿。

大 叔:是啊,这家整地,我还寻思有饭局呢。

孟 非:好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一锤订音。通过刚才的接触和表现,男女嘉宾发表最后的

意见,看是否配对成功。

大 叔:快点地,关键时刻了。

男嘉宾: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觉得女嘉宾非常优秀,也非常幽默。但有一点,你能不能不闲乎我长的丑呢?

孟 非:那女嘉宾的意见呢?

女嘉宾:你不丑,就是帅的的不明显。

男嘉宾:那你那意思就是同意了倍!

女嘉宾:先接触下看吧。

孟 非:有一点你俩可要想清楚啊,你们不在一个城市。

男嘉宾:没事我可以去她那里。

大 叔:去那干啥,人生地不熟悉地。

男嘉宾:(走到女嘉宾身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到哪都是天堂。

孟 非:好男女嘉宾配对成功,这期的节目就到这里欢迎下期同一时间继续收看非诚勿扰。再见!

大 叔:那啥,主持人,等等 我也有话要说,给我点的感言时间好吗?

篇2

乐器表演:高雅的乐器表演也是年会的亮点,有特长的同事就不要藏拙了,没准因为你的出色表演,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魔术:有才的朋友可以弄个小魔术来展现一下,当然公司经费允许的话可以请人来表演。

走秀:时尚的走秀,帅哥靓女加奇装异服也可以成为全场亮点。

男神女神季非诚勿扰:搞个相亲活动,解决一下公司剩男剩女的问题。

篇3

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对产品及品牌留下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这种广告通过情节、场景、台词等方式让观众在观看影视剧的同时记住品牌名字,对其产生好感,从而达到扩大其消费者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广告来讲,它是更加灵活、主动、渗透式的营销方式。

二、影视剧、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植入现象

植入式广告在好莱坞大片、冯小刚电影、春晚、各类电视选秀节目中频频与观众见面 ,使得人们对此类广告已不再陌生。

冯小刚导演的《没完没了》首开电影作品植入广告的先河。该片中,中国银行的产品多次与影片中的情节、人物结合。随后其导演的《大腕》《手机》都有植入广告的存在。如今,随着冯导贺岁片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其影片中的植入广告国际品牌也越来越多。如《天下无贼》中的惠普、佳能、诺基亚、宝马、长城油等;《非诚勿扰》中的剑南春、招商银行、海南航空、西溪湿地、摩托罗拉;《非诚勿扰2》从景点到汽车,从淘宝到手机,整部电影植入式广告无处不在,这使得冯小刚导演成为植入式广告的首席CEO。

导演宁浩也在其《疯狂的石头》中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中植入了宝马车、可口可乐、红塔山、班尼路、尼康相机等广告……刘仪伟导演利用其在影视娱乐营销中的智慧在《爱情呼叫转移》中植入了诺基亚、爱国者。此外,隔着银幕就能闻到《杜拉拉升职记》中某品牌咖啡的味道;《大笑江湖》中的琵琶膏、霸王洗手液;《赵氏孤儿》片头的忠孝之乡,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无处不在。

在电视剧中,植入式广告也大显身手,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捧红了葛优、吕丽萍等大批明星,也捧红了其中的植入式广告产品矿泉壶。2010年的《金婚风雨情》中,多款植入式广告占据荧屏,从食用油、奶粉、饺子、到名牌冰箱,再到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商量买何种保险。笔者统计该片广告多达数十种 ,以每集45分钟算,达到75分钟一个广告。这些俨然使得《金婚风雨情》成为广告大户。此外,《乡村爱情故事》成了某汽车家族新车大聚会;《一起来看流星雨》长达8分钟的广告打破了软性广告在影视中的纪录;电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也无处不在。

短短几年时间广告植入由蹒跚学步到泛滥成灾,由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现在的堂而皇之,影视节目和广告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植入式广告也逐渐成为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关于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国外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在1951年的好莱坞影片《非洲皇后号》上,该片中明显出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①《外星人》中能够吸引外星人的“里斯”牌巧克力豆的广告因其巧妙、不漏痕迹而被誉为植入式广告发展的里程碑。此后美国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也越来越多,如《007》系列中的宝马车和欧米茄手表;《黑客帝国》中的凯迪拉克;《变形金刚》中的雪佛兰;《偷天换日》的宝马车无不成为人们追崇向往的时尚品牌。随着电视的多元化发展,植入式广告在电视节目中也大显身手,美国的《美国偶像》等真人秀节目中的道具、场景中都能看到可口可乐、耐克等品牌的身影。国外的影视剧、电视节目中的植入式广告的时间、段落都有严格的规定,能够做到品牌、个性、内涵的完美融合,所以植入式广告在西方发展得相对成熟,这也给我们的植入式广告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经验。

三、植入式广告被钟情的原因

影视剧中植入广告,从早年的拦腰砍断、四分五裂到现在的大卸八块,观众要想看一集完整的影视节目还真不容易,然而植入式广告备受推崇有其一定的缘由。

(一)植入广告为影视节目提供了强大资金

如《天下无贼》的3 500万投资中,仅赞助商的赞助费就收回了一半左右,《非诚勿扰2》广告收入达到了6 000万元;据统计,自从央视春晚举办以来,广告收入一直呈直线上升的态势,2002年达2亿元,2006年近4亿元,2009年近5亿元,2010年春晚的广告收入已超过6.5亿元。②可见,植入式广告带来的资金收益不可忽视。

(二)植入广告相比硬性广告投入小,回报高,易于接受

商家正是看中了他们物美价廉且软性的特点,纷纷选择热门剧集投入广告,这种植入比直接在电视台相同时间投入相同时间的广告价格便宜很多。据娱乐消息报道,在《007》系列中的植入宝马车,该汽车公司付给米高梅电影公司300万美元,使其新型跑车在影片中与明星一同出生入死,充分展现自己的亮丽外观和卓越性能。据宝马公司统计,该片上映后,宝马汽车公司卖出了价值2.4亿美元的汽车。

(三)植入广告能激发观众对品牌的热情,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通过形象或场景,激发观众对品牌的热情或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电影《花样年华》公映后,人们纷纷被张曼玉扮演的女主角身着的紧身、高领旗袍所展示的无法抗拒而又绚丽无比的东方之美所打动,引起无数观众对旗袍的宠爱,这种宠爱一直延续至今,使得北京一家知名的旗袍老字号店瑞蚨祥成为人们定做张曼玉式旗袍的首选。再如2007年《乔家大院》播出后,山西的乔家大院成为旅游胜地;《非诚勿扰》上映后,杭州的西溪湿地游客倍增,北海道也成为人们旅游热门地。而《非诚勿扰2》上映后,无疑又会使人们对那群山之中,四季花开,既能眼望天际线,又能夜蝶泳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心驰神往。这无疑也是植入广告激发了人们对品牌的热情。

四、盐溶于水式的植入

植入式广告虽然能够为剧作方、广告商等带来可观的收入和效益,但如果盲目植入或植入过多,将会适得其反,植入式广告如果能做到如同盐溶于水一样,不知不觉中有味道,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选择合适的节目

对广告商来讲,应该选择在相应题材类型影视中植入自己的品牌,针对节目的受众群选择合适的产品,势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农村题材喜剧片《乡村爱情》中植入的撒可富复合肥,就是选择了合适的节目,因为该剧的受众就有很多是该产品的潜在使用者。韩国时尚偶像剧《冬季恋歌》中,植入的韩国三星出品的贝壳机、汽车等时尚元素,掀起了全亚洲的流行热潮。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植入的服装品牌、名车等,吻合了时尚白领的消费选择。

(二)选择合适的品牌

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适合植入式广告,只有那些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或处于成熟期的产品才适合植入,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否则被植入的产品可能会默默无闻地淹没在短短几秒的电视画面中。如在2005年央视春晚上蔡明和郭达出演的小品《最浪漫的事》中,郭达刚一出场手中便拎着两个纸袋,其中观众一眼就能认出是“蒙牛”,而另一个则因不具知名度而很难辨识,更无法让观众记住了。

(三)自然的植入

植入广告应该做到顺其自然的出现,做到润物细无声,而不能给人一种硬性套入的印象,是要产生盐溶于水的广告效果。在普遍受好评的《婚姻保卫战》中的植入广告包括丰田、淘宝、中国平安等,这些品牌大多依托于剧情而存在,如演员刘金山扮演的角色为4S店的老板,使得丰田汽车自然植入;黄磊扮演的角色利用网络交易平台销售产品,于是淘宝自然植入;袁立扮演的角色公司意外失火,于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自然植入。而且这些广告产品在植入中并没有特意提出其名称或反复诵读,真正做到了广告为剧情服务,而不是剧情为广告服务,这样产品与影视文化相结合,把产品融入剧情当中,符合了影视文化的规律。

(四)创意性的植入

植入式广告应该巧妙的、具有创造性的与娱乐元素结合在一起,成为节目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创新植入方式是成功植入广告的关键,利用独特道具、绚丽背景、幽默台词等途径实现完美融合。例如,《来的都是客》中酒店经理训斥厨师以创新菜为名制作的药膳导致客人不满现象,台词为“牛黄上清丸塞到鸡屁股里硬说是你的是独家配方”。这爆笑台词的植入方式并不会让受众觉得不舒服。但相反如果毫无创意,硬性植入,不但达不到广告的效果,甚至还会影响观众对节目本身的评价。

(五)分清主次

植入式广告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破坏影视剧本身的气氛以及完整,毕竟影视节目的精彩带动的高收视率才能使得植入其中的广告达到想要的效果,如果植入过于粗暴,势必会使得观众不满,遭到排斥。如《非诚勿扰2》中,从淘宝的横空杀出,到毫无征兆的“选美”。显然是生硬的广告植入,电影已然成为配角。

(六)切忌过多

过多既包括同一节目中品牌的数量也包括同一品牌在节目中出现的次数。看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本来是种精神享受,但如果每隔30分钟看到一个不合情理植入式广告,或整个节目中大量多次出现同一品牌的产品,定会让观众觉得大倒胃口。如在湖南卫视的自制青春励志剧《丑女无敌》中,清扬贯穿在整个剧集的故事、背景、情景中,从产品、到标识等多次在镜头背景中出现,广告风头俨然已盖过剧情本身。有观众甚至讽刺说看的不是节目,而是加长版的广告片。再如《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女主角去逛超市,超市里只有一种牌子的洗发水摆满了货架。这显然与真实生活有出入,为广告设计的剧情不合常理,也容易让观众反感。

五、正确看待植入式广告

随着影视节目的多元化发展,涉及影视节目中的植入广告也形形,几乎只要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产品都可以拿来做广告。而我们国家的植入式广告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太多,植入手法生硬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情绪。在2011年2月28日,广电总局条文规定将植入广告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强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推动植入式广告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受众来讲,应该以宽容正确的态度对待植入式广告,不要草木皆兵。如相对以往来说,2011年的春晚植入广告应该说是植入广告相对少的,但也有网友列出了此春晚广告的清单。如小品《美好时代》直接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角色名;小品《聪明丈夫》中提到“铁梨花”等。但事实上,在小品中使用《媳妇的美好时代》剧中人的名字会使观众觉得亲切,使小品的演绎更自然。而另一小品中提到的铁梨花正是由小品中的女演员陈数扮演。所以,笔者认为对于那些不影响节目本身质量和气氛并融入剧情中的的植入式广告,应给予肯定。而那些盲目追求广告收益植入不合情理广告的影视节目,既亵渎了影片内涵,也伤害了观众的情感,更难达到想要的广告效果。所以对待植入式广告,受众不应该以挑毛病为目的去观看节目,否则势必会本末倒置,根本体会不到节目本身带来的乐趣。只有以正确宽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植入式广告,才能体会到影视节目给观众带来的乐趣。

注释:

篇4

1979年,大批的知青返城,演艺人才青黄不接的全国艺术院校纷纷招生。葛优不知怎地预感到,他应该去当一名演员。于是他请假回到城里专门参加考试,第一个报考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接着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但由于长得不凛亮,表演也不太有才气,葛优屡败屡战,最终一个都没有考上。

心灰意懒的葛优,收拾行装,准备回到农场与大猪小猪为伴。这时父亲葛存壮的一个朋友来串门,对葛优说,全总文工团正在招生,可以去试试。他想想决定改变行程,第二天去报考。

考试的内容分三项。第一项是朗诵,第二项是唱歌,可以想见,葛优的嗓子好不到哪里去。第三项是小品。葛优犯愁了前面两项考试结果平平,第三项如果走以前的老路,肯定不会被录取。葛优灵感闪现,决定演一个小品:《喂猪》。

这时,葛优才发现自己两年多的喂猪生涯,仿佛就是为这次报考准备的。原先紧张的葛优,马上变得胸有成竹,他和猪共同生活了将近三年。在表演中,葛优自如得无与伦比:舞台没有猪,但他的眼睛里全是猪。

十年磨一剑,三年喂一猪,葛优最终被全总文工团录取,成为一名专业话剧演员。这年他25岁。

刚到全总文工团的时候葛优根本不知道怎么叫演戏,他的老师这样评价说:“你在台上,从这个台口,走到那个台口,可能连路都不会走。”葛优先后在《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路上雨蒙蒙》等话剧中跑龙套,当然根本谈不上演电影。在演出、练功之余,葛优悠然自得地打球、下围棋。葛优的母亲却心急如焚,她一度认为葛优没有什么表演天赋。

直到1988年,著名导演米家山的《顽主》改变了葛优的一生。最初的安排中葛优只是个跑龙套的小配角,但在试镜的过程中,米家山却觉得葛优的外形与表演都符合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于是对他青睐有加,请其担任了剧中的主角。葛优不负众望,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获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变得小有名气。

1989年,滕文骥拍《黄河谣》,葛优跳出“好人”、“坏人”的定势,扮演一个无端作恶、垂暮之年却向一生的仇人表示和解的土匪头子黑骨头。《黄河谣》使葛优获得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影视奖项――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之后,北京电视台1992年春节推出的长篇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李冬宝这个“义务献血、打苍蝇、灭鼠、购国库券、晚婚”的五好青年使葛优成了家喻户晓、最有观众缘的大明星。

从此,葛优一发不可收拾,他以其光头和不温不火的幽默风格,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奖项都往葛优的光头砸过去。1992年,夏刚执导的《大撒把》将葛优推上了金鸡奖影帝的宝座。而张艺谋《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则为葛优打开了一个表演上的新天地。《活着》里的福贵大哭大笑,大悲大喜,葛优时时出彩地演出了一场人生悲喜剧。他也因此而成为1993年的戛纳影帝。

1998年,葛优与冯小刚首度合作,开始了“贺岁片之旅”。真可谓“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葛优先后与刘蓓、徐帆、吴倩莲、关之琳等女主角合作,成功出演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贺岁片,使中国影坛刮起了一阵“贺岁片旋风”。

葛优的名声,和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一同成长起来。《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以及《非诚勿扰2》,十三年十三部贺片剧。虽然在《手机》里,冯小刚小小地满足了葛优“变一变”的愿望,让严守一“长”了头发,身份也从小人物变成了名人,但冯氏的喜剧风格依旧没有变:犀利、讥诮,一点儿正经没有,拿自己开涮。

冯小刚对葛优的最大赞美是“为人民服务的态度端正”。这句话一直鞭策着葛优不断前进。虽然是贺岁宴席里的“年年有余”,但葛优是一条有上进心的鱼,一直希望在角色和演技上有所突破,做一条特立独行的鱼。在人气鼎盛、人缘最好的这些年里,他也偶尔“突破”一下,在《夜宴》里出演厉帝,让观众笑场;支持青年导演加盟的《气喘吁吁》被人骂成是“烂片”……

篇5

这样的剧本还有机会被拍成电影,真是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导演和编剧自作聪明地想在自己所谓的惊悚电影中加入趣味性,却不知道那惊悚是假惊悚,那趣味是恶趣味,一杯劣质咖啡中加入了酱豆腐,还兴致勃勃地搅拌起来。这么说并不是讽刺,而是一种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烂片上映,国产电影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市场化并非低俗化,况且作为文艺作品,本身也担负着引导社会思潮,帮助提高社会欣赏水平的任务。模仿秀式的人物设定只会让作品显得廉价,过分强调戏剧性而失去逻辑的缜密性的作品会显得轻浮。如何讲故事,如何才叫真正的商业电影,值得很多导演在自我膨胀之前认真想想。

《芳心终结者》

城南草木生:

法国大女和法国小男的搭配。Romain饰演一个职业情侣拆伙人,专门收钱棒打鸳鸯,原则是不拆散幸福的以及不动真情,最后不顾职业道德与Vanessa在一起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当地点以及时间正确,人也就跟着正确了。就像子衿说的:爱情就是即兴的,它就是一刹那被点燃的感觉,某些时候它是人与氛围共同营造的,没有选择。我不相信你在点燃前可以理智地甄别对方的信息,如果是,那一定不是爱情。本来很平凡的爱情小品,因为演员选得好而增色不少,法国人总是能够保证品质。

鲸鱼先生:

如果要为“爱情”取个外号的话,与其叫“温暖”,不如叫“刺激”。爱情就像转瞬即逝的流星,明明只能璀璨一朝一夕,却依然让人们无法抗拒,因为短暂才是爱情真正的魅力,到底是化学反应还是精神作用尚无定论。隐忍的民族只好眉来眼去,而法兰西这样的国度是绝对可以拿爱情来大书特书的,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爱情的魔力高于金钱、高于杈力、高于安定团结。也许你比男主角更矮小,比女主角牙缝更大,但只要你懂得浪漫、足够疯狂,那么即使做出再荒唐的事,法国人民也会给你最广泛的支持,更何况那不过是一场电影,一场引起爱的共鸣的电影。

《给朱丽叶的信》

城南草木生:

从演员的编排到意大利景区的选择,《给朱丽叶的信》有一种过于夸张的视觉效果,为了造梦下手着实不轻。导演是拍过《女孩梦十三》《新娘大作战》的Gary Winick,跟上述两部作品一样,你抵挡不了人们相信和寻找真爱的决心,这种桥段还是能变着法地感动很多人,帮一个尘封五十年的真爱找主人,真的是很浪漫的事情。本片加分的地方在OST,本土炸子鸡Taylor Swift之外,有意大利原装Zero Assoluto和Malika Ayane and Pacifico倾情献唱,相较电影本身这张OST质量更优一筹,曲目不多却值得看完电影听上两遍。

鲸鱼先生:

爱情片通常都是拍给相信爱情的人看的,正所谓心中有怎样的世界,眼中就有怎样的世界,所以连《给朱丽叶的信》这样的电影都会让人们深受感动且深信不疑。细数电影史上的爱情电影真是多如牛毛,经典更是不胜枚举,但为什么中国却很难拍出精彩的爱情片,也许中国电影真的太渴望深刻,就连爱情片也被拍得似是而非,晦涩难懂。不如就先从基础开始学习,《给朱丽叶的信》就是很好的教材,优美的风景、轻松的主题。你看,冯小刚懂了,《非诚勿扰2》也快上映了。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城南草木生:

篇6

在张冠仁兴致勃勃地决定重新真正开始做他的本行时,《失恋33天》的编剧鲍鲸鲸已经在享受她的自由编剧生活了。现在她在去南极旅行的路上―不久前,她刚刚从尼泊尔旅行回来。

和张冠仁差不多,鲍鲸鲸也是剧作专业毕业,但在毕业后并未真正做过编剧。《失恋33天》的故事是她在豆瓣上写连载写出来的,后来发现很多人在跟这个故事,渐渐地帖子热了起来。直到导演滕华涛找到她,她才真的在毕业之后做了一回编剧。她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甚至把职业理想转型到“成为亚洲能排上名次的女溜溜球选手”。不过短期来看,可能会有新的转向,现在她已经确定会跟滕华涛继续合作电视剧《浮沉》和电影《幸福旅行团》。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市场开始细分了,类型化了。”张冠仁觉得自己机会太大了,“以前总是缺少好的剧本,虽然《失恋33天》算不上最好的剧本。但是,细分化后,这类题材现在可以有投资了。”

投资一直是电影的最大难题,它们总是奔向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2011年底的两部大片,《龙门飞甲》投资2亿,《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在全年总票房前50名中,中国产电影总共有24部,有8部电影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

排名第7的《失恋33天》投资仅为890万元,票房收入达到了3.5亿。这也让陈俪尹羡慕不已。

陈俪尹现在在香港一家电影公司做编剧助理,在他眼里,像《失恋33天》的编剧鲍鲸鲸这样第一次写剧本就能卖出去,并且趁着电影热卖的奇迹而一炮走红的编剧实在是

“命好到不行”,“这种状况也是太少太少了,要说羡慕肯定还是有点,嫉妒和恨就谈不上了,毕竟编剧圈子里的绝对多数都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熬出来的,最终加上机遇,但如果熬了一辈子没有机遇那也很惨……”

但在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看来,并不是机遇的问题,而是没有好剧本。

每年送到他手上的剧本不下200部,而最终能拍成电影的不超过5%。现在电影公司也好,院线也好,资金都很充裕,关键是缺乏优秀的剧本。“大多数编剧都注重剧本的深刻含义而缺乏讲故事的技巧,剧本不接地气,观众不埋单。”这也使得知名编剧的身价年年上涨。一线编剧一部戏的要价在400万左右,而刚刚入行的编剧一部戏可能也就只能卖几万元。

“所以,张艺谋最终还是得去找刘恒才拍了《金陵十三钗》。”张冠仁说。

刘恒,原本是小说家出身,剧作的主要作品囊括了各种主题,包括《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还有《集结号》、《铁人》,以及刚刚上映的《金陵十三钗》,等等。人们提到一线编剧都会提到他和邹静之。他最近结束了独立编剧的身份,签约小马奔腾集团。

“刘恒在国内的编剧里算是我们都很敬重的一位,他就有能力做好平衡。”《山楂树之恋》的编剧顾小白说,“可能,只有当编剧是一整个团队的时候,电影才更能做到同时保有商业性和有深度。”

他的朋友邵晓黎正在做这个事情。

邵晓黎,1997年开始以编剧的身份出现,曾写过《漂亮妈妈》、《周瑜的火车》。从1997年做编剧到现在10多年了,他的代表作依然是最早的那两部,所以跟最近几年的宁财神、石康和顾小白相比,圈外很少人知道邵晓黎的名字。在2009年初,邵晓黎和《奋斗》的编剧石康等20多个编剧成立了合伙人制的喜多瑞公司。

公司的名字是英文Story的谐音―一个以故事驱动的影视机构,在这里,编剧将变得更加重要。

在他看来,编剧是一个很难被统一量化的职业,一些知名的编剧可能本身还是作家或者导演。编剧们获得收入的主要方式是卖断版权,一年收入多少取决于写了多少部作品。虽然编剧可以采取类型化的方式产生作品,但即使对职业编剧来说,也很难100%为创作打包票。

编剧们往往会更愿意写电视剧本,这个赚钱的可能性更大点。除了电视剧一部下来集数更多、总稿酬更高之外,这个领域里,已经有部分编剧可以从最后的收益中获得分成,具体分成的点数会由电视公司和编剧们协议约定。

顾小白并不认为收入是制约编剧们创造出好故事的因素,“虽然这个行业不像金融业之类的有一些可以看到的数据来做量化标准,但懂行的人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是好故事,经验和能力会把编剧这个圈子分层。不同的人拿不同的收入,因为很多职业都是这样的。”

被认为从资深文青成功转型编剧的顾小白,算是编剧中收入不错的。

工科出身的他在2000年左右在论坛上写影评而渐渐有了一些追随者。他说,如果不是互联网,他应该也不会踏足跟电影相关的产业。后来在2002年,他算是卖出了第一个剧本,但是后来因为审查的原因没有拍成,后来又写过《红色康拜因》、《人山人海》、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和《山楂树之恋》等等。“不过这些剧本我拿到的稿酬都不高,可能毕竟写它们的时候自己的江湖地位还不到那个份上,此外,其中一些作品还是属于规模比较小的电影。既然投资不多,那么制片方在编剧这部分的支出也就相应的不会多。”

顾小白并不能算职业编剧,他有另一份被认为是更稳定的工作,是在《精品购物指南》做内容总监。

早期做媒体是因为需要一份稳定收入作为保障,但是现在,作为编剧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媒体工资,他仍然觉得还是要保留这份工作。“我也想在电影产业中有更多发展,但对它还是有所疑惑,例如现在这种似的、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还有诸多的审查制约,以及国内总体来说还不算成熟的观众群体对简单粗暴故事的兴趣的制约,等等。所以我觉得对这个职业的选择,还是要保持冷静。”

但邵晓黎觉得,现在,“编剧”这个职业本身也可以运营起来。

2011年,他的工作室又多了一家文化经纪公司,做起了编剧经纪人,签约的有70多个公司。邵晓黎、李鹰等人一起负责日常工作,“编剧的剧本和稿酬算编剧个人的收入。公司的日常开支主要来源是经纪业务。比如说当市面上编剧很多、剧本需求很大的时候,以前我们都是帮忙找编剧,为朋友义务劳动的。现在我们公司签约编剧就可以做这个业务,我们收取一定的佣金,作为公司日常开支。”

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彭浩翔也在微博上宣布自己和公

片,其最大问题是大部分剧本不知所云。要不当观众脑残弱智,要不就本末倒置,急于挪用大堆卖座电影或美剧的亮点作噱头,企图拼贴电影科学怪人。对此,我希望能做点事去改变,因此,我和公司研究后决定,由我为电影公司设立一个‘故事研发小组’聘请一批内地年轻编剧,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创作。”

每年都要看200多本剧本的高军,现在也在做这件事。他同时也是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与北京新锐兄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年编剧联盟”。

“现在电影公司也好,院线也好,资金都很充裕,关键是缺乏优秀的剧本。今年的那些大片没有真赚到钱的,反倒是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屡创奇迹。一些大制作票房惨淡,主要是剧本出了问题,现在很多编剧一味地复制和重复自己。”高军说,“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相当快,只剩下编剧行业还没有被市场化。”

类似这样的团队型故事创作团队在美国早已经存在,尤其是在电视剧领域里,剧本成了流水线上的一个被加工商品:一个编剧团队中,可能有人负责角色性格设定、有人负责场景设定和转换、有人负责故事大框架、有人负责对白、有人负责细节动作……周黎明在《好莱坞启示录》中还提到了“剧本医生”这个从编剧行业细分出来的一个特别小规模的职业,就是专门诊断这个剧本要卖出去还有什么边角问题或者本质问题的人。

但2011年的这些变化,让那个“未来的编剧”张冠仁意识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就像《英雄》出来后的情况一样。《英雄》让中国电影有了产业化的意识,才知道原来电影可以这样做。《失恋33天》让人们知道,只要有一个好故事,契合最热门的话题,再做到定位准确,市场就是有的。这是电影生产链上一次很重要的改变。”

绝大多数还处于潜伏状态的编剧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正在经历尴尬期,因为没有合同、没有资源,他们无法定义自己的生活状态。

“现在的支付方式基本上是分期给,比如大纲出来的时候,编剧拿到合同款项的10%,可能合同会规定,第一稿出来,拿到另一个百分比,然后第三稿拿一个百分比,最后在开机前一周左右,获得尾款。”顾小白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很多时候这个尾款都是拿不到的,因为有时候到了第三稿,制片方有各种原因决定不拍了,或者制片方的层层通过之后,审查那一关又过不了……如果最终没有开机,这个尾款就等于拿不到了。”

中国的编剧们和好莱坞的编剧们所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境遇。

2007年的时候,好莱坞的编剧们发起过一次,原因是编剧们发现自己的作品在电影之外的市场中被复制和流通,例如碟片或者电视,这些电影公司的边际收益不在编剧们合同约定的收益之中,于是他们要求对这部分重新签协议分成。但是,“现在的华语电影市场里,分成还完全是天方夜谭。”周黎明在《好莱坞启示录》中写道。

一直以来,华语片市场里,编剧们从来不是电影销售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他们只是电影的成本。很少见到用“编剧”来作为吸引人们买票进电影院的噱头,在宣传影片的时候,也只有极个别的知名编剧偶尔会参与,多数情况下,编剧并不是电影的主要宣传点。

“编剧签约制并不是非常普及,”北京多声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睿说,“据我了解,只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编剧会签剧本约。如果对创作者足够尊重,那么签约能够给编剧一个基本的收入保障,当然,双方会就剧本项目的数量和实际能够投入拍摄的比例有一个约定,编剧会丧失一定的创作自由度,但是也能提高双方共同认可的项目投入拍摄的可能性。”

他曾经是一个电影爱好者,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制作公司,2010年,曾和彭浩翔合作过《指甲人魔》。但有些编剧则觉得自己可以参与更多―他们可以进入电影生产的整个链条中。

邵晓黎的另一家公司叫映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他和编剧李鹰一起成立的,最近一年半他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个制作公司。2010年9月份,他租下了人民美术印刷厂院子里的一个二层单元作为工作室。之后,他们总共制作了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是1月6日上映的《绝录求生》。另一部暂定名《魔力一点点》刚刚完成拍摄,邵晓黎在这部片子里的身份是制片人。

他说:“在做电影这件事上,我发现自己想要更多的控制权,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电影人,你叫我非专业电影人也行。”

他们都知道电影需要一个好的故事,也就是一个好的剧本,但是对于编剧―这个电影产业链的最初始环节―如何讲好故事,他们的想法各有不同。

彭浩翔认为,“要成为好编剧,首先得成为个有趣的人,只有极少数的闷蛋能写出好剧本。要常具好奇心,不怕死,感情经历越乱越好,只要不影响创作。要耐得了孤独,又入得到世俗。而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狂放野性,但生活必须具严格的自律和毅力”。

不论是周黎明还是顾小白,都认为这种说法有八九成的正确性。“内心的丰富是思考周围故事的重要线索”,顾小白说。

觉得自己站在编剧圈最最的陈俪尹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经历催生成长嘛,如果没有经历辛苦,也没有资格去要求得到肯定,地位还是自己挣来的。”

张伟平很认定中国应该提升编剧的地位,“好故事要靠好的编剧来完成”。但邵晓黎却认为,编剧地位的问题,在中国面临太多制约。“目前的状况是一部作品的完成,编剧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在中国来说,版权问题没法解决,编剧们只能卖断版权,而且一部电影最后的故事也不完全由创作者本身决定,制片方本身内部就有多层博弈,加上最终还要送审。在你不掌握作品话语权的时候,自然也没办法谈提高地位。”邵晓黎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在美国和韩国,编剧可以花更多时间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然后通过版权不断获得收入,但在国内不行。”

影评人周黎明也在这个问题上跟邵晓黎形成了一种默契。“2007年好莱坞编剧罢工是为了对作品最终的利润分成,但中国的编剧连尾款都还无法按合同拿到,分成的要求太超前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相当肯定,“只有当一大批明星阵容但剧本很烂的电影接连赔钱,而没有明星但剧本吸引人的影片都像《失恋33天》那样赚钱,片商才会逐渐认识到编剧的重要,然后编剧的地位才能慢慢提高。”

以前,编剧不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环节,将来也不会是。他们的地位、收入都直接与他们的剧本挂钩―空谈游戏规则毫无意义。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部电影,就像他们的前辈宁浩或者滕华涛那样。现在,他们有更加细分化的市场,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去尝试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讲故事的方式。

“青年编剧联盟”在2011年12月举办了第一季华文剧本大赛。由于《小岛惊魂》和《失恋33天》的影响,这次大赛中出现了大量的悬疑惊悚和爱情题材,高军觉得这是因为“年轻编剧缺乏吸引大投资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写那些小制作的题材。

篇7

对于最终的效果,冯小刚已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他的回应带着点冯氏幽默:“导演春晚是做义工,不怕被骂。我很荣幸,感谢大家,就不感谢领导了,顶着骂名干这个,领导应该感谢我!”

美工冯小刚

1978年,爱好画画的冯小刚在北京入伍。军区剧团经常下基层演出,冯小刚就把演员们的舞台形象画下来,然后到处给人看。剧团领导见他画得不错,很快把他调到剧团美术组。后来他通过毛遂自荐,调进了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工会,当上了文体干事。城建总公司是个大单位,经常跟影视部门有工作上的联系,而只要有这方面的联系,冯小刚就利用职务之便,主动把事情揽到手。

不久,冯小刚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上了美工,1986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投拍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冯小刚是美术设计之一。在剧组里,美术设计属前期工作,正式开拍后,美工便没什么事了。冯小刚跟着道具人员一起忙前忙后搬这搬那,投资方和导演都对他的印象特别好。

后来,冯小刚在剧本中发现有一名连姓名都没有的“越南军官甲”的戏,他找到导演要求演。就这样,冯小刚一边在剧组里担任美工,一边慢慢渗透到真正的电影拍摄中。

编剧冯小刚

上世纪80年代,冯小刚开启了娱乐生涯,执导《永失我爱》时还兼职当美工,贺岁片从前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后期的《夜宴》《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均有不俗的票房成绩,也把张国立、刘蓓、葛优、范冰冰、徐帆、舒淇捧至国内一线。刘德华、章子怡、宋丹丹也先后成了最佳主角。冯小刚在华谊成立工作室更有大批明星资源做后盾,有网友说,以往剧组费力邀请而请不来的人,凭冯小刚的面子就行了。

其实早在1994年,冯小刚就曾参与过春晚的创作。当年由冯巩、牛群表演的《点子公司》就是由冯小刚编剧,此节目还曾获得过当年的春晚作品二等奖。1995年,冯小刚又与冯巩合作了小品《最差先生》,更是夺得当年的春晚作品一等奖。1996年,蔡明、郭达主演的著名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冯小刚也曾参与编剧。

《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冯小刚唯一的自传。书中呈现了一个执著于理想的“苦孩子”步履维艰的奋斗史。作者冯小刚既不作任何姿态也不戴任何面具,坦诚写下对青春往事的回忆,对中国电影的坚守与反思,对母亲妻女的感情。《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手机》等牵动着全国人民记忆的影视作品,冯小刚亦原原本本记录了它们不为人知的诞生历程。而他与王朔、刘震云、姜文、葛优、陈凯歌、陈道明等大腕儿的独特交情,也带着强烈的冯氏风格,连珠妙语跃然纸上,甚是精彩。

画家冯小刚

冯小刚从幼儿园就开始学画画,一直学到1988年,虽然后来停了,“但就像学了自行车就不会忘,永远知道平衡是怎么回事、知道它和速度的关系一样”,冯小刚曾经这么评价自己跟画画的关系,谈到自己的退休愿望,冯小刚说:“以后不拍戏了,和人打交道也少了,我和徐帆就找一个比较抒情的地方画画儿什么的。”

由于是美工出身,冯小刚业余时间喜欢画画,并以此解压。“2012年明星慈善夜”十周年庆典上,由冯小刚和曾梵志共同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一念》,此画未拍先火,最终拍得1800万元。

由于是合作绘画,冯小刚也被网友质疑到底在这画上画了几笔。随后,冯小刚在微博上传了创作视频,解释创作缘由,他称:“二十多年没摸画笔,去梵志画室玩,闻到松节油和颜料的味道,按捺不住,心生一念。”笔者在视频中看到,曾梵志先就作品的背景和色彩与冯小刚做了简单沟通后,由冯小刚率先在画布上涂抹了大幅浅黄底色,随后曾梵志执画笔勾勒出简洁的绛红色线条。整个创作过程被冯小刚浓缩在两分钟视频内,算是“以正视听”。

意犹未尽的冯小刚又上传了两幅自己独立创作的油画作品。不过离开了大师曾梵志的合作,其独立作品还是逊色不少,其中一幅大红底色的风景画被网友调侃为“火烧云”,而另一幅加拿大阿尔伯塔班芙露易丝湖写生油画则被网友笑问“湖在哪里”?对于冯小刚的跨界兴趣,网友们大多表示赞赏其生活态度,亦有专业网友点评其绘画有功底,“毕竟是舞美设计出身,有实力”。

好丈夫冯小刚

娱乐圈里的夫妻档中,冯小刚和徐帆是令不少人羡慕的一对。

徐帆与冯小刚第一次见面是在1991年。“我们当时在拍他写的一个电影《大撒把》,那时候请他和我们谈谈他写这个剧本的初衷。”但初次见面,冯小刚给徐帆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他当时骑摩托车,穿着皮裤、皮衣,我一看到他,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招摇!”

两人的第一次约会纯属巧合。

1993年9月一个晚上,冯小刚原本是打电话找好友陈小艺的,没想到独自留守在宿舍里的徐帆却接起了楼道的公用电话,“当时他只是说我们上华侨饭店那儿坐一会,聊聊天吧。”徐帆笑称,当时她其实洗衣服刚洗了一半。“你说有事推辞吧,也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所以就那么糊里糊涂地答应了。”

篇8

婴儿时期,车晓就被大人抱着当“道具”上镜,4岁就演小品、话剧、电视剧。母亲是她第一任老师。演的都是悲情戏份,上台就得哭,车晓常被母亲安置在角落里,酝酿情绪。这对小孩来说太难,车晓不开心,羡慕那些穿得艳丽、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的女孩。

儿时的车晓乖巧,提起她,全家都是赞美之词。唯有母亲扮白脸。车晓无论做什么,做得多完美,在母亲这都得不到一个“好”字。她考试考到90分,王丽云说太差,考到100分,则认为是应该。虽是独生女,但车晓喜欢的东西,母亲从不会全力满足。17元一条的裙子太贵,几元钱的小熊玩偶勉强接受。打压教育下,长辈说什么,车晓就做什么,早早懂得克制。

少女时代,车晓性格安静,很多男生喜欢她的淑女范,常塞来小纸条,惹她惊恐不已。高中毕业时,母亲去学校找车晓,要给她拍照留念。恰巧一俊朗男生走过,王丽云热情招呼:“来,拍张合影。”镜头里,车晓和男生绷着脸,都不敢笑。事后,王丽云才知,那男生偷偷喜欢车晓,车晓也对他有好感。她无意中给女儿留下了初恋纪念。

王丽云把工作看得比天都大,对己要求严苛,对车晓也严格。像很多中国母亲,她事无巨细地替女儿做决定,车晓百般不适应。尤其王丽云与车晓彤因性格不合,勉强在一起熬了十来年后终于离婚,失去爸爸的温暖让车晓和母亲越来越不对付。

王丽云察觉出车晓不在状态,以为是不完整的家对女儿成长不利。于是,她让车晓彤定期来看女儿,带女儿回奶奶家。逢年过节,她把车晓打扮一新,送去享受大家庭的温暖,而她独自在家里煮速冻水饺。

三观相异总调不到同一频道

车晓脾性随父亲,散漫恬淡,为人单纯。她18岁那年高考,王丽云一会儿觉得以车晓的性格做律师不错,一会儿觉得学金融挺好。车晓声称“没感觉的事做不来”,非报考王丽云不看好的北京电影学院。

毕业后,车晓的从业路并不平坦。王丽云托朋友介绍的角色,到了开拍那天,车晓连面都不露,害剧组干等。车晓振振有词,“我压根不想演,我要自己谈剧本。”有父母铺路,对新人是好机会,可车晓听别人介绍“这是王丽云的女儿”,都非常反感。

车晓还有个头痛事,就是跟着母亲做电视访谈节目。王丽云觉得做节目像过节,而车晓因做母亲的陪衬,难忍煎熬。

王丽云琢磨:女儿不好好演戏,不妨送她去德国留学。车晓的初级德语学得差不多了,王丽云赶着去外地拍戏,临走前在中级班给她报了名。

车晓学了没几天,内心小宇宙爆发了。她退了学费挥霍一空,借了同学一条狗带回家养着。等王丽云回来,见车晓在遛狗,追问缘由,车晓轻描淡写地说学费退了、花了,还两手一摊,摆出明知故问的模样。

母女像两只刺猬,家里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战火。王丽云见不得车晓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她当过兵当过工人,又多年扎根家庭伦理剧,没什么架子。她觉得车晓不食人间烟火,那清高样儿怎么看怎么不像她女儿。

车晓也迷茫,学了喜欢的专业,却无用武之地,只能没头没脑到处乱窜。

王丽云是国家一级演员,在圈里名气大。她开口,导演、制片人都会给面子,偏偏车晓拒绝母亲的推荐。王丽云搬来车晓彤做工作,车晓才放下芥蒂,对戏不对人。王丽云引荐的好剧本有合适的角色,她才肯出演。

车晓学业、事业上不服管,生活中也让母亲伤脑筋。一天,车晓彤告诉王丽云:“妞妞喜欢单手开车,我说了几次,她都听不进去。”“她另一只手呢?”“插在衣兜里。”王丽云想,这孩子简直往死里作。她从外地拍戏回来,打电话让车晓去接。车晓的确摆出很酷的姿势,在高速路上开车。王丽云狠狠熊了女儿一顿,车晓不买账。气得王丽云没收了车钥匙,勒令她自己赚钱买车。母女俩陷入冷战。

车晓私下告诉朋友,自己慢热,性格有两面,有冷的一面,也有贫的一面,而母亲和她总调不到同一频道。

车晓这边遗憾,母亲那边却有了变化。她惯于对女儿横加干涉,爱着急瞎操心,剑拔弩张之时,都得喊前夫来打圆场。离婚多年,两人倒越来越像好友,相处融洽。从前夫身上,王丽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该把工作中的强硬作风带到家里。

纵然三观不同,毕竟血浓于水,王丽云慢慢意识到自己过于强势,便放低姿态了,车晓也渐渐理解了母亲的用心。她回炉进修,读了个本科,算了却母亲的一桩夙愿。母女战争暂告一段落,车晓也渐渐崭露头角。2009年,她参演电影《非诚勿扰》“性冷淡”一角,获得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第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女配角提名。

离异母女都有强大的心脏

2010年,车晓与山西首富李兆会结婚,谁知两年后,就因性格不合离婚。王丽云看新闻才知这事。她气女儿擅自做决定,但作为过来人,她深谙女儿的痛苦。

众说纷纭,有人说车晓是因不孕被踢出豪门,有人说车晓分得3亿家产。王丽云劝她:“逃避不是办法。”于是,车晓坦然面对采访,“对方的家产是人家辛苦打拼来的,我不要。李先生非常优秀、孝顺、善良、上进,即便分手,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车晓很长时间接不到戏,外界言论已将她妖魔化,很多人甚至觉得她不缺钱、不需要工作。她也不叫苦。等风波过去,片约才一个一个来,她又一猛子扎到工作中。王丽云却知道她心里苦,自己唯有尽可能多陪伴她。

王丽云始终认为经营豪门婚姻不易,车晓则认为上一段婚姻不会留下阴影,家庭背景、外部条件不是选择一个人的关键。看到女儿的乐观,王丽云挺欣慰:“妞妞大了,不用操心了。我得注意自己身体,多陪她几年。”

演艺圈里,很多母女、父子热衷同台飙戏。车晓却抗拒,“我有压力,会影响发挥。”王丽云也不赞成,“我不能再对她指手画脚。”母女俩甚至许下“有我没她”的“誓言”。

篇9

廖凡:其实我认识像冯大理这样的朋友,他们混迹在欧洲,过的非常的自由自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挣钱生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不是特别高。生活在自己的安排下变得非常精彩,属于一种慢节奏的生活。他们通过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对生活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电影中国:《命中注定》里,你们合作最难忘的一场戏是什么?

汤唯:印象最深刻的是与搭档廖凡的一场戏,我自己没有什么台词,就看着他的表演一直强忍着眼泪,那场戏在雨中的墓地,他从墓地中出来,上了车,看着他演的那场戏,就回忆他与老先生的那一段交情。用冯导(冯小刚)的话说,他给出了一个影帝级的表演,应该说是很真切,就是在场的无不动容吧。还有一场冯导拍的7分40秒长镜头的戏,像是圆了我想尝试舞台剧的半个梦,那场戏是我与冯大理在房间,冯大理承认他不是宋昆明的那场戏,那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我相信看了电影都会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一个长镜头也是我入行以来最长的一个镜头,拍得很过瘾,感谢冯导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一下子像是圆了我半个梦一样。

廖凡:深刻的戏挺多的,因为意大利天气的原因重拍了一些戏,然后又转了好几次场,同样的戏在不同的地方都拍过两次,我觉得效果是越来越好的,在转场的过程当中我比较喜欢在卢卡和托斯卡纳拍的戏。可能受这个地理位置的影响比较大,在卢卡这个小城拍摄时我就感到非常的舒服,去哪拍戏都可以走着去,也不是旅游地,没有那么多游客,本地人的生活都很精彩,让人感觉特别安逸。

电影中国:到底是什么原因接拍这部戏的?是适合的角色?好玩的故事?还是风景如画的意大利?

汤唯:那是在一个很炎热的下午,我自己煮了一大碗好吃的面,吃完后非常愉快的看了这个剧本,看完以后我就很兴奋,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架构很有意思,而且是一个我从没有演过的人物。再一看,是在意大利这么美的地方拍摄,诸多原因都吸引着我。我是第一次在意大利拍戏,每一个景都可以用风景如画来形容。比如说像在佛罗伦萨拍摄,那些街道很美。然后在卢卡,我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油画般的街道中,看到了两道彩虹斜斜的在建筑物的中间出现,我觉得像是到了童话世界。还有就是我们在皮恩扎,那边简直美绝了,尤其是最后一天,那个云和雾,所有人都成了摄影师。我觉得意大利是很值得来的一个地方,我很幸运能够参与这部戏的拍摄,在那么美的地方表演,人的心情真的会完全不一样。

廖凡:当然是角色和故事,我想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有很多面,有些是别人没有看到过的。也许我在生活当中跟我在银幕上呈现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只是没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而已,所以我也会试着让自己去尝试《命中注定》这种类型的戏,而不是像以往大家所看到的我都是演着一个严肃的角色,让自己有不同的改变其实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我也热衷于干这种事情。

决定接这部影片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汤唯扮演的方圆,她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是每一个年轻人都会有的激情和冲动,很难得也很可贵,也许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做到,为自己想干的事去疯一把。另外一点是我扮演的角色,他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电影中他围着一个教堂说“围着这个建筑去修整个教堂,当你修一圈下来可能就要好几年,但你修完以后,最开始修的地方又旧了,你又要重新开始修,就围着这个教堂修一辈子,特别枯燥,特别无聊,但是你能够坚持下来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这句话表现了这个人物对待婚姻的一个状态,我觉得这两点都挺有意思。

电影中国:谈谈和冯导合作的感受吧。

汤唯:冯小刚的出现让整个剧本有了一个提升。因为这是一部翻拍片,但是他来了以后把整个剧本改的非常的生动,而且是很符合中国人的国情,所以可信度就一下子提高了。这对演员而言是特别重要的。

有一场戏,本身只是冯大理带着我们回到他家,在那个大宅子里面有一架钢琴,是一个客户的,但是后来被收走了。我们在边上看见,哦!很艺术。但是当冯小刚一改就改成,叮咚一响,进来一位抱着一面镜子的老太太,然后就引来了一段很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冯大理这个人物有了一个巨大的改观。我觉得这个改动是一个神来之笔。而且他有一个特点,他真的是想着想着然后便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蹦出来,然后再敲到剧本上,完完整整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都不用改动,真的很棒。他像是一个魔术师般在改着剧本,同时排练,着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们试过一天在剧本上连续工作14个小时,很特别的一段经历吧,希望有机会再试一把。

廖凡:我是跟冯小刚导演的第三次合作,之前的两部分别为《集结号》与《非诚勿扰2》,两个戏角色的反差性十分过瘾,我坚信冯导无论是导演还是监制总能做到最好。这一次呢,冯小刚不是作为导演而是做为监制,这个戏不能算是一个单纯的喜剧,它属于一个轻松的浪漫爱情故事,有一些喜剧的成分在里边,这也是他第一次做监制,我觉得他做监制和他做导演一样都非常的认真,特别的尽心。比如说他到意大利片场大概呆了半个月,基本上这半个月每天都在找我们台词、聊剧本、改剧本,让大家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到极致,把他觉得不好的地方都尽量的改正过来,几乎就是把整个剧本又重新写了一次,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氛围了,让我找回当初在学校排练小品时的那种兴奋感,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与热情。

电影中国:那么和导演张皓合作的怎么样?

汤唯:我觉得他很难得,他在现场很镇定,他心里对自己要什么其实是很清楚的,而且我觉得他的判断也都是蛮准确的,磨合了几个来回之后大概也都能知道他的要求。我相信这部作品应该是他蛮享受的一部作品吧。

廖凡:张皓导演是一位新导演,其实这次拍摄对他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来意大利拍戏,不但在和天气作斗争,也在和拍摄周期作斗争。片场有很多东西都不尽人意,比如说天气的影响,非常受局限。而且在意大利拍戏都需要报备,你不可能随意去改动拍摄计划。如果拍摄当天天气非常的好,是我们到米兰最好的一个晴天,但是我们已经报备了要拍室内戏,就根本就不能做任何的修改,特别的遗憾。对导演来说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事,因为这让你的创作不能够随性。张皓导演其实要求很高,对画面的感觉,对整个戏的东西都有很多好的想法,也想尽量的在这个戏中去完成,但是方方面面都不那么近人意的时候,他只能够尽量的把一切做到最好,然后尽量去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我挺佩服他的,面对这么一个局面的时候仍然还能坚持下去,而且毫无怨言,永远都是保持着一个最好的心态去做,这非常的难得。

篇10

契合度

契合度是目前广告主操作植入式营销第一要考虑到问题,因为80%的植入式广告都以影视剧为主要载体。这也就要求品牌内涵首先和剧本内容有关联,只有在满足这个大前提的情况下,植入到节目中的广告才可能有效果。而要做到这些,作为广告主首先要了解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做到企业的品牌内涵和节目内容关联性。

企业除了要考虑以上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剧本所要倡导的主题精神是否和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匹配,例如剧本是青春偶像剧,倡导的主题是青春、健康和活力,而安排在剧中的植入式广告是却是高端奢华品,如果是这样的逻辑关联显然是不合适的;还应考虑安排在情节片段中的场景与企业产品契合度,另外在制作时,采取什么样的隐性手法达到既不影响节目内容的情况下,将广告恰到好处的融入到节目中……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决定了企业产品在植入影片后的市场反响,因此作为广告主,除了要了解企业品牌和影片本身的契合度外,理应做到与剧组的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植入式广告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即通过广告主和编导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产品品牌被生硬的植入到影视剧本中引发观众反感。而在现阶段,往往是一边剧组拍摄,一边临时加广告,最终导致广告既显突兀,甚至连情节都被搞得支离破碎。

那么令人们疑问的是:为什么在冯导的作品中,虽然嵌入了很多的广告,但是并没有一起太多观众的反感,甚至觉得是理所应当呢?这一方面取决于在做植入式广告之前,冯导已经在剧本中恰如其分的安排了植入式广告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做到了与企业的有效沟通。据说在冯导的作品中,企业对于广告的植入细节是享有知情权的,这样企业既做到了对于植入广告的有效监控,又可保障不损害双方的利益。

相对冯导多年成功运作植入式广告形成的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机制而言,对于国内大多说企业和导演,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信息渠道,如何在影视制作节目前期就能把企业和节目组结合起来,进行深度的合作,成为植入式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如何解决沟通的问题呢,湖南台的一些现有模式或许可以给与了国内的影视同行一些启示,传统式模式一般是广告与节目制作是分离的,但是在湖南卫视,节目组与广告中心进行的是整合营销,广告中心主要负责对外沟通和洽谈投资,签约后,由节目组专门配备商业编导继续跟进,保证广告在节目中的操作细节。通过这样的跟进式服务,可以做到有效沟通,在保证节目质量是首位的同时,说服客户在尊重节目的基础中进行有效植入。

全新品牌VS成熟品牌

植入式广告,相对很多导入期的品牌并不适合,这一方面由于植入式广告是通过隐性的手法出现在节目中,如果是导入期的品牌,不能很快的引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自然也就谈不上加深印象,而相对于成熟品牌或者说趋于生命周期后期的品牌,通过做植入式的广告,可以起到加深品牌印象,巩固产品知名度的目的。

对于导入期的品牌是不是就不能做植入式广告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导入期的品牌,如果操作得当,甚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就涉及到了整合营销,也就是说除了在节目中植入企业的广告外,还需要从影视剧的开摄到后期的上映,企业一方面可以配合影片做一些广宣,以达到事先告知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影片的群众效应;在线下,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促销活动加深品牌告知。如果有条件的企业,在影片上映的同时,可以顺势开展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来提升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社会责任感。鉴于此,做为导入期的品牌,如果要做植入式广告,就有必要开展一系列营销事件来配合植入式广告,从而达到顺势、借势营销的目的。

植入式广告价格体系

植入式广告的效果评估及费用的收取拟定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探讨的。曝光率、节目出现时长等硬性指标是否适合作为节目收费的一个标准在业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目前的采取的方式则停留在成片后制作商将节目中的植入广告部分单独摘取出来,请客户给与评估,然后协商价格。而作为传统的广告价格方式:已经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完全按照投放时段和广告时长来拟定价格,其评估标准主要依靠的收视率指标,而作为植入是广告,则就不好那么评估了。

鉴于此,我认为其实植入式广告完全可以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譬如签订植入式广告合同后,可以采取预前支付和效果评估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节目播出前,节目制作商收取植入式广告的制作成本费,而在节目播出的3——5个月后,企业根据影片的票房收入比例来支付后期的广告费用,这样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节目制作商而言我认为都是比较合理的,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损害双方的利益。

两点启示

在前不久的政协会议上,张艺谋、冯小刚等六名政协委员大力呼吁多建影院,相信伴随着影视产业链的发展,植入式广告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定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研究的重点,笔者除了以上分析外,通过近阶段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同时得出了以下两点启示。

启示一:创造剧本初期,理应预留下合适的植入式广告位

前文中已经提到,在冯导的作品中,总是会在合适的时机就出现了适合的植入性品牌,既不会让观众感到生硬,同时又达成了与观众情感沟通的目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植入式广告势必成为广告行业中的一种媒介平台,因此,在剧本创造初期,做为剧本的编导就理应根据剧本的情节安排,留下合适的广告位,当剧本完成后,根据剧情的需要,亦通过社会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广告赞助商。而此举的推出,一方面可以解决植入式广告在节目中略显生硬的问题,同时也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企业方沟通广告植入方面的问题。

启示二:节目内容越精彩,植入式广告对于观众的负面影响就越小

篇11

从前几年的星星之火,到2010年的井喷,可以说植入营销经过了一个野蛮成长的历程,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虎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广告植入几乎到了一种肆无忌惮的地步,可以称得上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请不要在广告中插播春晚”,随着周立波的一句揶揄,让更多人知道了广告植入营销这种方式。尽管观众

消费者对广告植入的方式褒贬不一,而且不少植入广告过于粗糙直接,俨然一种不对路的强加之举,但作为企业投资方来说,优秀的植入广告以其新颖的形式更容易让观众接受,比起烧钱的硬广告来说,植入广告的投资少,收效大,何乐而不为呢?在植入式广告已经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已经不是考虑要不要“植入广告”的问题了,而是考虑“如何植入”的问题。

细数今年比较受关注的电影电视剧且不说春晚的广告植入成风,单是《杜拉拉升职记》,《手机》等备受关注的电影电视热播,就让观众对广告植入争议颇大,尽管如此对于商家而言,争议越大他们反而越喜欢。随着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对植入广告的青睐,这种营销方式会出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而更多的商家不计结果地“滥用”这种营销方式,急于“拔苗助长”,也让植入营销在出现的前期就已经陷入到了一种“野蛮的成长”中,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观,则会使植入营销在鱼龙混杂的局面之中过早夭折。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作为新兴的营销方式广告植入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可谓得失兼有,有很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失败的教训。以近期的《唐山大地震》为例,电影中被观众骂得最多的无非就是剑南春及中国人寿的两个广告植入,前者突出的让人感觉做作,而后者突兀的让人感到可笑。当然,电影中不乏感人的广告植入,两节白象电池的出现,恰如其分而又应时应景,让观众在怀旧中感到了一丝温暖,这就是成功的广告植入。其实作为剑南春而言,这个品牌应该是广告植入中最早尝到甜头的品牌之一,汶川地震之后的那年春晚上在播放灾区人民年夜饭的饭桌上,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摆放在桌面上的剑南春酒,就是这一短暂的镜头,让数以亿计的国人乃至世界友人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温暖的喜爱之情。

植入营销在国外已经有了80多年的历史,而在国内市场出现也有十几年了,但在最近几年才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将植入营销这个概念引领到国内市场的还是冯小刚。从最初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贺岁电影就能寻找到些许广告植入的影子,一直到近几年的《天下无贼》,《集结号》以及《非诚勿扰》,冯导将植入营销运用到了极致。而我们需要感谢虎年春晚,不仅仅是让广告植入招来骂声一片,更重要的还是在骂声中让老百姓深刻了解了这种营销方式。

据了解,在国外,广告植入成为了电影电视剧盈利的主要渠道,随着这种营销模式在国内的不断兴起,更多的商家开始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成本低,效果大的营销传播方式。对于品牌而言,不做传播就是等死,而如今宣传费用高得惊人,投放就是烧钱,不见成效那就是找死。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抉择中,植入营销的出现会缓解商家很大程度上的难题,少花钱,多办事,甚至是办成事,对于商家来说,简直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不过,目前国内的商家、企业主对于植入式营销的认识还没能到达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往往不顾产品的诉求硬往影视作品中植入,缺乏人性化,而商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做法一方面缺乏个性化诉求,另一方面甚至不规避负面植入带来的影响,认为只要植入就能带来效果,殊不知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植入营销需要走向规范

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植入营销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商家、文艺界以及观众(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互动将其规范,任何一方的不接受都会让这种营销形式变得毫无价值。从基础来讲,综合多方专家的观点,植入营销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改变。

首先,植入要做到完美结合,“润物细无声”。广告的植入不管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小品,话剧中,都应该首先与作品相结合,在特定的场景、环境及感情氛围中出现合适的广告植入避免“硬植入”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大大的品牌LOGO不合时宜的出现在观众面前除了突兀和无厘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植入要有“隐蔽性”,而在隐蔽的过程中深入到消费者的心中,晓之以情,让其产生购买的冲动,这才是成功的广告植入。

篇12

跑了六七年龙套

“有的时候我在家里想,我怎么就当了演员了?”也许与性格有关,葛优成为演员看起来似乎非常偶然。“一直到十八九岁都不知道自己将来是什么样的,直到我养猪那会儿,“”结束了,艺术院校招生,我才忽然好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我可能是一辈子的忠实观众吧。从性格来说,我到现在还不是那么放得开。比如进了一个大堂的地方,搞什么活动,我不是特别舒服。其实所有的梦想就在考艺术院校的时候,才逐渐形成。那时让我演一个动作:从后面捂女孩的眼睛,我太紧张了,捂住她眼睛,手就下不来了,那女孩最后只好把情人见面的戏变成了抓流氓戏。”葛优如是说。

虽然出身演员世家(父亲葛存壮是电影演员,母亲施文心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剧本编辑),从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长大,左邻右舍都是当时的知名演员,但葛优小时候似乎不喜欢表演,在幼儿园里,即使有老师的命令,他也不会表演节目。那时的父母都没看出葛优有什么表演天赋,更没有想到他会当演员。回想起葛优小时候的样子,葛存壮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他要跟人打架,一开战他就溜了,躲起来不正面冲突。现在他的性格也算是本性难移,不爱惹是生非,待人接物也懂得谦让,做事踏实,不张扬,我跟他妈特别放心他。”葛优回忆当时厂里一些年轻演员还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常常看到有些年轻演员穿着军大衣在厂里过,觉得特别羡慕。”

葛优最初的从艺之路并不顺利。中学毕业以后,葛优到北京郊区插队,因为身体单薄,被分去养猪。为了回城,葛优开始投考各类艺术团体,“电影学院我去了一趟,要是当时考上了就是另一回事儿了,但是这个事儿也难说。刷下去继续考,后来又考过实验话剧团、青年艺术学院、国防科影文工团,峨影来招人也考过,都不行。考了将近一个月,最后特别戏剧性。第二天我都准备回村继续喂猪了,我爸的一个同事来说,全总文工团还在招生,咱们有认识的人,是不是可以试试?所以第二天没走,就留下了。就这么一个信息让我考上了,这事要说起来就挺神的。全总文工团起码把我收留了,也培养了。” 这年他22岁。

接下来的几年葛优只是在舞台上跑龙套,“演了三四年之后,没什么动静,也演不了主角,电影也没拍过。我妈想让我改行,当摄影。她说,我当演员可能没出息,现在想起来这都是挺可怕的事,万一改了,今儿就没了。我的想法就是还想坚持,那个时候我知道摄影师要掌机器,得经过机械员到几层助理,才能最后熬到摄影师。这个事儿对我来说太渺茫,摸不着,还是坚持吧,还是喜欢演员。一个是里面有好玩的成分,弄这个人物,弄那个人物,男男女女的演员在一起玩,不像现在,现在理解不一样,现在要是说塑造什么人物,感觉都不一样了。”

跑了六七年的龙套,葛优的心态始终保持得很好,“也没有说不演主角就怎么着,心理挺平和的,没那么多奢望,想当这星那星的,没那么迫切。只是觉得已经干上演员了,就挺不错的了,慢慢找机会呗。然后1984年的时候就有电影来了,在《盛夏和她的未婚夫》里演了20多个镜头,还不是20多场戏,算是演过电影了。”这也是葛优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演员表上。

《顽主》里小人物的开端

不过,紧接着葛优就遇到了自己演艺生涯上的重大转折,“那时候是让人带着跑八一厂找戏,又拍了几部电影,记得还拍过一个立体电影叫《情投意合》,咱们国家自己生产的摄影机;还有陈胜利导演的《山的女儿》,是河南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这几个拍完以后还是没有动静,赶上一个《顽主》,《顽主》是重要阶段。那之后就有片子演了。”

1988年王朔小说《顽主》被改编成电影,葛优在影片扮演了三号人物杨重,一脸的老实本分和宠辱不惊,痛击神圣着的矫揉造作。葛优回忆:“《顽主》当时也没想找我,开始找的是一个文工团的浓眉大眼的男演员,米家山也没看过我的戏,见了一次以后,看了照片,就让我到峨影试镜头了。”

葛优首次在银幕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表演让所有人震惊,他在镜头前放松自如的状态到了令搭档顿感压力的程度。导演米家山回忆说,“张国立、梁天和葛优三个人在表演上实际是暗中较着劲的。当时剧组租了一个小单位的公寓楼,导演和主演都住在顶层,白天拍戏,晚上回来就讨论。国立在上这部片子前,一直是走正剧小生的路子,回来看完样片,他心里就急,找我说,怎么演着演着就觉得力不从心呢。国立是好演员,但当时我们拍戏的路子确实让葛优更加如鱼得水。” 葛优的外形与表演都契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葛优获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

此前,在传统的表演框架中葛优似乎束手束脚,此次他的现场表现力第一次有了合适的释放空间,“90年代,人们不把那些高大全当回事了,都想看到活生生的人,我有平民色彩,没太多虚头八脑,那时中国人开始需要大批量的幽默,不想进了电影院受教育上课,我代表那时人们的心态,比较放松,比较乐观,也比较普通,谁也别想教育谁,大家都是平等的。90年代的经济发展冲破了过去很多牢笼式的观念,大家忽然发现,不是只有那些长得好看的,说得好听的人才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连葛优都能上屏幕,谁不能呢?”

中国社会刚刚改革开放,人们很难像过去那样被明确界定为某一种类型,正茫然地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内心变得复杂和模糊,干预别人内心的那种权力尤其变得可憎和荒唐。于观、杨重这种小人物的流行,正是对片中父亲和德育教授所代表的荒唐权力进行的软对抗。影片借于观之口说出了这种观点:“我怎么就这么不顺您的心了?我没杀人,没上大街游行……非得绷着块儿,一副坚挺昂扬的样子,这才算好孩子吗?累不累?我不就庸俗了点吗?”

从《顽主》开始,葛优成了中国银幕上一类从未有过的小人物的开端,他是四年以后《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李东宝,五年后《大撒把》里的顾言,十年后《甲方乙方》里的姚远,二十年后《非诚勿扰》里的秦奋。

对此葛优也认为,“我觉得90年代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种开始,这是中国人人性的回归,小人物也可以当道了,你看这些年来,大家捧的人,赵本山、王宝强、张涵予,都不是什么看上去有多牛逼的人,他们和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电影的生命力在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你老把自己当回事儿,你的艺术生命也就快到头了。”

做人与演戏都讲分寸

不管怎么说,观众已经不再把这个看不出岁数,但有点儿谢顶,有点儿小坏,却又古道热肠的葛优当外人了。“有认识的了,礼士路的路北边有一片商场。我骑车回家从这里路过,有一个女的叫我杨重。我说这是谁呀?一回头一个女的,打一个招呼,这事记得特清楚。还有一次,在燕京饭店二楼吃饭,那个时候都在大堂,还不用奔单间。旁边一桌是一家人在吃饭,对面一个小女孩,也就是上中学,跟他们家人指着我,意思就是说那是演什么的。我当时特得意太高兴了,特意冲着他们坐,让他们看。演员当到那个时候是很舒服的。”

葛优在这里用了“舒服”二字,要达到这种境界,最终就是需要分寸的把握。无论是成名之后的为人处世,还是在表演上的追求,分寸一直是葛优取胜的关键。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李苒苒表示,“对于演员来说,恰恰是大喊大叫的过火表演容易些,而把握人物的真实是最难的。葛优恰恰不过火,他有眼下所有中国演员里难得的恰如其分。”

在与观众的关系上,他也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切感,除了演戏之外,观众甚至了解他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熟知他和妻子的婚恋故事,认可他对父母的孝顺,同情他失眠。与此同时,他似乎又不常常走出银幕或者在一些综艺类、访谈类节目上以演员的身份露面,又与观众保持着一种距离感。

回想起,《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他和王朔、冯小刚签字售书的情景,他说:“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算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我的一个里程碑,出大名了。那时候是冯小刚、王朔我们三个人,我们说这不是我们的事儿。人家说,这就是我们的事儿!心里还被震动过。签名开始是他签一个我签一个,后来来不及了,打起来了。开始是一本书一搁,三个人咔咔咔一本,三个人同时在一本上签,那就快了。再就是1992年《大撒把》,得金鸡奖,1992年拍的,当年还拍了一个《霸王别姬》。”葛优在享受着成名之后带来的喜悦的同时,却也一刻没有忘记过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

冯小刚如此评价他的这种为人之道,“到现在他有点儿改变,毕竟是一个成功接一个成功,拿了那么多奖,票房也高,观众也喜欢。但就算是这样,他也不敢掉以轻心,说‘什么时候咱也摆回谱儿’,他没有。他常有一种忧虑,那就是别人可能会说他:‘你现在是一影帝,翻过来你不就是一戏子吗!’他总是失眠,失眠就是想事情想得睡不着。他也不是就那一件事情想的,而是杂七杂八的事儿都想,很多事情在别人眼中一下子就过去了的,他就是过不去,他事后总是想:‘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老是这么琢磨,这样一来有的事情他就把它们想复杂了。比如:‘今天我跟记者说了这么一句话……好像不应该这么说……这太……’就这样想着,一晚上睡不着觉,这就是他的性格。”

贺岁片是重要阶段

“贺岁片对我作为演员还保持在这个位置上起了特别大的作用。”葛优与冯小刚合作的贺岁片已达十部之多,历经十六年,在大多数观众看来,看贺岁片已经成为每年年底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当然,葛优的偶然缺席也成为了观众最大的遗憾和对于明年的期待。

在葛优看来,贺岁片是他的一个“重要阶段”,“跟冯小刚合作,首先是他知道我能演到什么份儿上,分寸他能掌握,所以他写的剧本,我演起来有时候不很费劲,也能理解他的想法。刚才说影响大的人仅有他一个,影响还是早期的,在《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一直到现在,这个人对我不仅影响了,而且还一直提供了这块土地,而且这土地很肥沃。有人也这么议论,说你是帮了他忙了,因为你演这个戏他才成功,咱不这么说,我看到的是他给我提供的那些条件都很不错,而且演的这些戏,让我在观众里边的人气儿也一直在涨。这跟贺岁片有很大关系。冯小刚开辟的‘贺岁’这个事儿,最早是《编辑部的故事》拍了三集贺岁剧,那之后才有的中国电影贺岁片。所以演他的贺岁片,我觉得踏实,他也不是那种专为了拍贺岁片而拍,每年弄一个,不好就不拍,他现在就是求质量。”

而冯导也一样认为,对于葛优的了解和默契让他们的合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葛优其实是个特别谨小慎微的人。所以,要他演《不见不散》里刘元这种在美国瞎折腾的人,或者《大腕》里那个摄影师,跟现实的他拉开的距离挺大的,其实是貌似本色。葛优不淘气,但他片子里的角色就很淘气,也不是坏,就是在老实和坏之间的那种淘气,过了就是坏,不过就是老实,这就是他在片子里的淘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这也是他内心的一种愿望,希望自己不是那种思前想后的人,这是他的想象。这种想象在他的电影里头就是他生活中的另一种形象,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向往。比如,葛优特别喜欢《大腕》里的角色,那种人、那种眼神,戏到了,就是在他的想象中。所以要他演一个特别张狂的角色,他一定演得了,因为可能他已经想象过很多次了,再要他演的时候,就能在角色中释放得很好。”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葛优得以找到了一种延续性的风格,一步步紧随社会变迁对于人们内心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从《顽主》中茫然若失、玩世不恭的新一代青年,到《大撒把》中彷徨的留守者,从《不见不散》混在美国的刘元,到《非诚勿扰》以海归身份征婚的秦奋,葛优始终寻找着自己的生活与幸福。

对话葛优

《国历》:你和冯小刚合作多年,创造了贺岁片的概念,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风格。不过感觉好像这种风格早在你演王朔的《顽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葛优:王朔的这个作品对我影响大。冯小刚都叫王朔“师父”。冯小刚找我演《编辑部的故事》也是受《顽主》的影响,是因为王朔的戏我才出来的,包括后来的《大撒把》《甲方乙方》。当时,他们说我演王朔的戏,念他的台词都对。不知道怎么就合他们的辙,能领会他们的意思,拿人家开涮的那种,明白。

但其实我不是电影里演的那种人,我完全是一个老实孩子。

演完《编辑部的故事》有件事我现在都印象特别深。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一个生人不见。我住在燕京饭店边上,有一个小伙子来找我。我记得他穿西装,打着领带,提着一个包,挺规矩的,身上还有香水味。一进屋就找我,我问:“你什么事儿?”他吭哧半天,说是从安定医院出来的。我一听安定医院,不是有神经病吗?把我吓着了,我心说这怎么弄,赶紧安抚他,又让别人打电话叫人。他是因为失恋受刺激了,想找李东宝给他排忧解难。我陪他聊了半个多小时,一直安慰,怕他跳楼。当时我那是12楼,真把玻璃砸了倒是不一定能跳下去。所以说电视剧还是力量大,演完《顽主》时倒没有人来找。

《国历》:你和冯小刚的合作准确说是不是应该是从1997年开始的呢?

葛优:1992年拍完《编辑部的故事》,直到1997年的《甲方乙方》中间隔了五年。我记得,这中间有一次给北京电视台春晚弄过一个小品,我跟马晓晴演的,冯小刚写的本子。为这事儿还找过王朔,写到一半他说写不下去了,得找他师父去。

我们一直没断了联系,有时候还一块玩,他拍《永失我爱》的时候,还让我们去现场探过班。贺岁片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我的观众缘和现在这一线的位置,都是因为贺岁片。

《国历》:你们当时能走到一起,一直合作到现在,是不是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葛优:有共同的,比如对王朔的风格都喜欢。脾气上也比较说得来,但是他脾气比我急躁。那时候,我们常一起喝酒,现在都不喝了。跟他合作,首先是他知道我能演到什么份上,分寸他能掌握,所以他写的剧本,我演起来有时候不很费劲,也能理解他的想法。而且我觉得他拍的东西都是跟观众、看电影的人有关系,他们能摸得着的,就是所谓的共鸣。要不就是讽刺现实的,让老百姓过瘾。

《国历》:英达觉得您在表演上有无师自通的能耐,《围城》里的演技就没飙过您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您觉得自己是天才的演员吗?

葛优:不是,我可不是。你要让我现在说表演的事,理论上也没有。对演员来说,我觉得理论不是特别重要的。我喜欢杨二嘎的表演,但杨二嘎没文化,有时候他连台词都念错了。教学和实践当演员去演是两回事。

《国历》:听说你经常因为琢磨戏而失眠,那你都是从哪些方面琢磨呢?

葛优:这事儿我没仔细总结过。但是有一点,现在很多演员说台词,说的都不是口语。我特别注意这个方面,拍戏前都要把台词自己理顺了。比如说,“你们都去了吗?”在口语中是“去了吗都?”或者“你们去了吗都?”你说:“你们都去了吗?”也对,但是生活中不这么说。台词里面:“他走了过来。”口语里面就要改成:“他过来了。”

现在很多演员不注意这事儿,就是愣说,胆大,说出来的话都是书面用语,不是口语,造成的结果就是怎么听都不舒服。冯小刚的剧本里就不会写这样的台词,我有时候失眠,就是琢磨戏,第二天的戏全靠夜里琢磨,一放松脑子就特别活跃,好的想法全来了。

有很多演员拿着剧本在自己台词下画红线,最不可取了。你一画红线,你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你自己的台词上,把前面忘了,忽略了,这样说出来的台词就不对了。我从来不画,我看完这段词之后,先往前翻,到这儿了,是因为前面多少事儿你才说这么一句台词,才知道怎么把它说准确。

我觉得演员不用说那么多,就是准备好了,琢磨好了,“预备,开始”全对,就行了,演员真是干活儿的。

篇13

米拉麦克斯迎来新高管

米拉麦克斯(Miramax)2011年伊始迎来三名新高管。原生物制药巨头安进(Amgen)公司全球财务副总裁史蒂夫・司考治(Steve Schoch)成为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主管海外贸易发展、财务会计以及信息相关业务;新国际发行总裁克里斯塔・伟格纳(Krista Wegener)负责监管公司影片库在美国以外市场的发行;新的高级业务副总裁托马斯・莫雷诺(Thomas Moreno)则主管米拉麦克斯网站()的工作。米拉麦克斯2010年年底被迪士尼以6.63亿美元出售给私人投资团体Filmyard Holdings LLC。前新闻集团高管、现任米拉麦克斯CEO迈克・朗(Mike Lang)表示,公司将在未来12个月内放缓电影拍摄进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2011.01.06

谷歌欲借NFC开展数字支付

谷歌公司日前展示了具有“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的新一代智能手机Nexus S,并宣布Android系统自2.3版以后均将支持此项技术,使得NFC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NFC是一种近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在约10厘米的可用范围内可以实现电子身份识别或者数据传输。该技术在日本早已普及,但在欧美国家迟迟未见露面。谷歌计划2011年在美国开展基于NFC的无线支付服务。无独有偶,Verizon、AT&T和T-Mobile日前成立的合资企业ISIS同样准备着手开发NFC支付系统。苹果最近也聘请了NFC技术专家,并提出相关专利申请。

《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1.10

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揭晓提名

美国视觉效果协会(Visual Effects Society)近日公布了第九届视觉效果协会年度奖(VES)提名名单。克里斯托夫・诺兰执导的科幻动作巨制《盗梦空间》获得4项提名,成为本届协会奖提名的领跑者。《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创:战纪》、《钢铁侠2》、《驯龙高手》及《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各获三项提名。美国视觉效果协会是世界顶尖的视觉设计权威认证组织。每年的视觉效果协会奖更有美国电影视觉设计领域“奥斯卡”之称。本届协会奖将于2月1日揭晓。

《时代周刊》Time

2011.01.03

迪士尼经典动画将出蓝光3D版

迪士尼日前举行新闻会,宣布将在2011年推出15部蓝光3D电影。除正在上映的《创:战纪》和《魔发奇缘》,最有可能加入蓝光3D家族的当属经典动画《狮子王》和《美女与野兽》。迪士尼家庭娱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洛里・麦克弗森(Lori MacPherson)在会上表示,迪士尼将重制一批经典作品,给观众带来更愉快的家庭观影体验。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迪士尼动画长盛不衰在于其巧妙的情节和引起观众共鸣的人物,他们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之上,而不是陶醉于昔日的成功。

调 查

调查一:

2011年春节档电影你会选择去影院观看哪部电影?

《创:战纪》 29%

《武林外传》 23%

《致命伴旅》 19%

《新少林寺》 14%

《最强喜事》 10%

《神奇侠侣》 4%

调查二:

高满堂担任编剧、孔笙导演的热播电视剧《钢铁年代》中,你最喜欢的角色和演员是?

边立明(张译饰)51%

尚铁龙(陈宝国饰)20%

杨寿山(冯远征饰)15%

铃木加代(松峰莉璃饰)9%

韩麦草(姜宏波饰) 5%

声音

现在有些投资者只讲票房,不讲利润。其实,票房是产值,不是利润。利润才是真金白银。投资一亿,票房两亿,千万别外行地祝贺,去掉成本,结果片方可能是亏两千万。”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告诫中国电影人,通过票房拿回投资并不容易。

“有一个煤矿矿主来找我,说他可以投资我一个电影,拍什么他不管,但电影一定要用他女朋友当女主角,然后让她去电影节走红毯。”

谈及现在涌入电影市场的“非专业”热钱,导演彭浩翔爆出“猛料”。

“电影的好指的是给观众好的感受,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个标准是要看你平常对电影的态度和对电影的接受程度。在我个人看来,现在看了觉得好看,十年之后还好看的作品才是好电影。”

哈尔滨冰雪电影节名誉主席吴宇森在交流活动中回答影迷关于“好电影标准”的提问。

“弄一个好莱坞明星就是‘国际范儿’,张伟平真把中国观众当成没见过外国人的老土了?”

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重金请来克里斯蒂安・贝尔担任男主角,影片制片人张伟平称要“改掉国产片陋习,走国际范儿”,这一说法立刻招来媒体的反唇相讥。

“这不就是翻译了一遍吗?”

由湖南卫视和芒果影业共同打造的电视剧《一不小心爱上你》刚开播就招来不少声讨,有网友称,该剧情节完全照搬若干年前的韩剧《蓝色生死恋》,没有任何创新。

“现在中国在特技、硬件方面和美国已经同步,所以我们有可能接近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水平。”

导演冯小宁对其新作《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视觉效果自信爆棚。

“虽然影院放映电影前播放贴片广告是普遍问题,但如果没人去追究,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观众许先生夫妇因影片《唐山大地震》播映前长达20分钟的贴片广告,将深圳某影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1元,并提出让院方承诺在以后的影片放映前不再播放贴片广告。

“我抓到了类型本身的特点。”

以拍摄文艺片见长的贾樟柯今年将导演他个人的第一部武侠片《在清朝》,有人质疑他是否能拍好一部投资近亿元的商业作品,贾樟柯直言对“武侠”题材相当有信心。

“没看之前,以为这是一部多么复杂高科技的电影,看完电影还没出电影院,我们几个就把电影里想要说的那点事儿给捣鼓完了。”

一位观众如此评价电影《创:战纪》。

“这一指控完全是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是拉塞尔不满协会在合同期满后没有与他续约。”

金球奖颁奖前夕,金球奖主办方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的前公关负责人迈克尔・拉塞尔指控记者协会“内部存在不正当交易”,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日前发表声明正式回应。

数字

5000小时

目前,中央电视台已拥有版权音乐5000小时,另有音响效果400小时,中外音乐资料2000小时,所有资料均可现场试听与下载。

5元

《让子弹飞》剧组日前宣布票房已经实现6.5亿人民币,从1月21日零时起,土豆网正式上线 《让子弹飞》高清正版付费观看版,用户只需支付5元,就能在48小时内无限制点播观看该片的普通话版和四川话版。

90%

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会长朱永德曾指出,与好莱坞影片的产值构成相比,中国电影的赚钱方式过于单一,在美国票房收入只占到20%,但在中国,票房收入占到电影产值的90%。

5000元

从2005年开始,央视根据《劳动法》以“稿酬”名义向参与春晚的艺员支付劳务费。虎年春晚导演金越曾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透露对一般演员的酬劳通常是两个等级,1000元和2000元,大牌如王菲,春晚剧组为其支付的劳务费也不过5000元。

20个

2011年,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陆续推出第二季和第三季节目,并且将招募站扩大至20个。

2.84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

10亿

《金陵十三钗》制片人张伟平预期这部投资6亿元、创中国电影历史上最高投资的影片票房将达到10亿。

10部

拥有760部邵氏片库的天映娱乐宣布成立“新导演创艺坊”,并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推出“邵氏电影翻新”计划。天映娱乐提供10部邵氏经典影片作为青年导演的创作剧本素材。

20%

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日前表示,为了支持节目制作并提升科技水平,BBC将削减成本的目标从16%提升至20%,这使得公司成本削减的总金额又增加了4亿英镑。

产业博客

张艺谋点将贝尔便是多赢

据说,张艺谋对《金陵十三钗》的本子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开腔承认此乃20年导演生涯中碰到的最好剧本。这话夸不夸张、得不得体两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张艺谋独钟乃至偏爱此剧不假!视其为宝,必当上心呵护,故而张艺谋对剧中男主角的遴选之慎重和仔细,也就入情入理了;反观之,贝尔的演技、知名度和影响力毋庸置疑,且于张伟平而言,他至少是海外票房的保证,而于张艺谋来说,众人猜测的还另有一层推进意义:贝尔就是张艺谋进入好莱坞市场的开路人。当年《英雄》风靡亚洲乃至全球时,张艺谋的名声已在国外,但影片中的艺人无一例外是“国产”,不足“国际化”,而如今《金陵十三钗》中的演员中外合璧,非但有国际化之名,更有其之实,所以,张艺谋剑指何方便多了几分清晰迹象。

“没有本山就没有春晚”

是谁的悲哀

全国人民喜欢赵本山的小品没什么不对,赵本山的小品成为那台晚会上全国人民“唯一的期待”,不是赵本山有问题,而是那台晚会有问题。

再者说,赵本山的小品的确是俗,但是中国老百姓就好这一口也没什么问题吧?问题是那台晚会的主办方把这种俗文化不自觉地捧到了不恰当的位置,并且经常跟他们自己的春晚之外的其他俗文化过不去,“我可以俗,你们不可以”,我觉得这恐怕就有问题了。前不久《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说,没有葛优,就没有贺岁片是当下中国电影的悲哀。那么“没有赵本山就没有春晚”是谁的悲哀呢?

微博客营销的误区

可能有些所谓的社会媒体营销专家告诉你,微博客是个很新很有用的营销工具,不论你是哪类企业,也不论你销售的是哪类产品,都可以用微博进行营销。其实,这里有认识上的误区。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工具是适合任何企业的任何产品的,过去没有,今天没有,将来也没有,更何况是微博。

正确的做法是,你要研究对应企业及相关产品的特点,了解其产品定位及主要潜在客户的特点。起码这些产品的直接潜在客户或间接潜在客户要在微博中有一定数量,否则,你的营销活动就找错了地方。

热 微 博

@冯小刚:导演协会,因不允许说“奖”字,只能改称“表彰”。奖杯因为有奖字,主持人为避开这个奖字只能说:请表彰人向被表彰人颁发被表彰证明物体。请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也只能改为:请被表彰人发表得体感言。李雪健说,这么多导演这么严肃评的奖,为躲这么一字搞的这么累,让人心酸。赢得现场全体导演鼓掌。

@新浪科技:苹果今天2011财年第一财季财报:净利润6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3.8亿美元增长78%,创下历史新高。iPhone销量1624万部,同比增长86%;Mac电脑销量413万台,同比增长23%;iPod销量1945万部,同比下滑7%;iPad销量733万部。

@范东升:默多克创办的世界上第一家iPad报“The Daily”1月19日问世。据称默多克和乔布斯将联合在旧金山开会。这是报业数字化的最大项目,“将改变世界”,“The Daily”中将包含“尽可能多”的多媒体内容,包括3D。该报每周售价99美分,并将建立订阅制(以往iPad版多为单期下载)。目前已发试刊。

@李开复:公司员工微博纪律建议:1)员工如果在微博骂人,只要内容不涉及公司,可算私人行为;2)员工如果用粗话伤害公司形象,公司应该劝阻;3)员工如果公开用粗话骂客户,公司应该惩罚;4)员工如果披露秘密或威胁客户,公司应该解雇。

@鹦鹉史航:2010年内地华语片亏损排行榜(按亏损比例):《惊情》(投资2500万,票房10万)、《米香》、《异空危情》、《复兴之路》、《老虎都要嫁》、《打擂台》、《截拳道》、《日照重庆》、《庐山恋2010》、《初恋红豆冰》。摘自《新京报》红鱼先生文章。投资人啊,记着这些例子。

@王冉:Facebook在2010年前九个月有3.55亿美元的净利润,假设全年能做到5个亿,2011年再翻一番,这么看500亿美元的估值也就是50倍的前瞻市盈率。同很多在美国和境内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和媒体公司相比,这个估值并不显得太贵。那么反过来看,又是谁显得贵了呢?

@红娘丁当:微博最大的幻象,便是“与全世界名人团结起来”的幻象。它加强的是精英之间的互相鼓吹,和大众对精英的依赖。我不知道与大众传播时代相比,微博是否已在某种程度上把大众从精英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但它的未来,决不是一条解放的路。同样的,这也不是网络技术造成的,这是社会形态的另一种体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