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会计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会计基础知识

篇1

2.财务会计的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应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第一,单项实训。(1)货币资金实训;(2)应收及预付款项实训;(3)存货实训;(4)对外投资实训;(5)固定资产实训;(6)负债实训;(7)所有者权益实训;(8)收入、费用和利润实训。第二,综合实训、编制财务报表。以某一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综合模拟,编制财务报表。

3.实训方法

篇2

当前,只有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会计实用性人才,才能更好地加强我国现代化企业的运作。但是,这又是摆在我国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本文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持续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办好相应的中职教育,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

1.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很多的中职院校都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建立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实验室等,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实践性教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使得在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手段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会计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比较少的,另外。在课程时间的科学规划上还是不合理,中职学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校内培训,其二,校外生产实习,但是,校外实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即便是一些对口的校外实习,又会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使得很多的企业单位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操作机会,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有很大的欠缺的,如果是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去,就会给当前的实习单位带来很多的麻烦,为此,校外实习只是停留在观摩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

1.2实践教学环境的分析

从当前的实践教学来说,会计的实践教学是能够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或者是可以到单位进行实习的一种必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会计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的会计校外实习很多采用“流放式”,很多的会计模拟实验都通过校内的实践方式来进行完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呆板僵硬,使得很多的实践性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却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双重”教师的缺乏

在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不仅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性水平,更需要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性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为社会直接输送大量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我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现在由于很多的会计教师教学任务重,往往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2.关于改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分析

2.1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

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并且也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税务以及财务管理等众多的内容,而且在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要能以会计专业为主线,全面地突出主干部分,并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在会计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实践技能水平,以及课程的相应安排内容进行结合,才能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学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和利用效率,逐步引导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利用一切的手段,加强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程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践操作的目标和作用的实践情况,实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3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

近些年,进入到中职学校的基本上都是高学历的教师,但是他们对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解程度不够,并且实践技能以及教学经验存在严重的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可专门聘请一些会计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担任学校的指导教师,他们虽然说没有丰富的理论性知识,但是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由专业教师配合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技能就会得到显著地提升,也会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或者,我们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教学的内容加以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可以发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效地弥补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

3.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作,我们要深入分析中职财务会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实践性教学问题。为此,本文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其二,“双重”教师的缺乏,其三,实践教学环境的不利。只有不断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持续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才能共同促进我国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滕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2(02):30-45

篇3

早在2012年,我国财务部门颁发了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的出现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满足了社会主意市场经济化发展的需求,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相比,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强化,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全面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任务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二、新旧会计制度业务处理的差异比较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将传统会计制度中的原则创新、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并对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项全新的会计信息方案。而这一方案的出现可以让全国的事业单位实现会计信息的比对与分析,了解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促进事业单位快速l展。新会计制度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有着灵活、方便、快捷、开放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全新的会计制度,并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比性操作。

2.新会计制度原则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在对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其中的核算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会产生一定对冲入,主要指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固定资产的租期未还满,其中的归于事业单位所有。从经济角度来讲,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所有权都会随着企业的经济效益风险进行转变,并将其转交给承租人进行控制。

3.新会计制度处理方法与原则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得的各项财产都会按照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并根据新会计制度中的基本原则对事业单位的财产下的减值问题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事业单位的回收价值,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而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进行合理规划,这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不能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原则实施各项投机行为。

三、新会计制度的特点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将事业单位的资产计价和财政管理体系流程创新、完善,并将财务的收支分类、集中支付、资产管理等各个部分融入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并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进行总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发展;(2)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现状开展对应的分类管理工作,比如说员工的工资、津贴、保险费等,只有这样才能将事业单位员工的合法权益体现出来,并对其进行保护;(3)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加强了对净资产的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增强了财政补贴的结转,实现了事业单位部门的预决算管理工作,强化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精细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进行;(4)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将事业单位的支出与收入进行细化,从而将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流程的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制定,并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明细核算进行仔细监测,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将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现结构内容进行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体现出来。

四、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1.账务处理问题

在我国新会计制度制定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设,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全新的财务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另外,事业单位加强了对财务处理的改善与宣传,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力,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保证会计预算工作以一个合理化、科学化的形式运行下去,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2.固定资产管理的强化分析

在新会计制度颁发之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以一个会计核算的形式运行, 并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进行重新规定,将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进行定位。如果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资产价值没有达到制定的标准,那么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就会以核算的形式进行处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问题,可以将其转交给上级财务部门进行处理,并根据新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原则进行折旧年限计算,如果没有达到制定的年限,那么可以通过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进行折旧年限计算,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权责现象发生。

3.财务管理中财务工作人员

现阶段,我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较低,在实际工作期间常常会一些失误现象,从而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根据管理工作现状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另外,事业单位还应该定期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总结:新会计制度实施之后,可以有效的强化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财务管理操作要求,并将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再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4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基于结果的支出绩效管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提高公共部门运行效率、增强公共部门责任意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公众监督和推进民主建设的时代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决策研究机构就致力于在公共管理中推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也有不少相关研究,但具体反映中国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财务评价的研究则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关绩效评估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财务分析指标的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进行实证性分析。

一、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指标设计的必要性

设计评价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财务指标体系,其主旨在于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指标来客观地反映政府社会保障决策效果、执法力度、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支出是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的。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制订发展计划的倾向,资金使用中不注重成本效益比较,浪费比较严重。建立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包括行政约束和舆论约束),使社会保障部门以可操作、可量化的形式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强公共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

第二,借助参照指标加以对比考察,分析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评价其是否起到了保障和安定社会的作用。通过科学、系统的社会保障绩效财务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对政府社会保障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判,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三,通过评价指标实际值与既定目标值之间的对比分析,监测和评价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实施状况,监测和跟踪社会保障的运行过程。对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状况做出预测,揭示偏差指标,从中发现问题及其成因,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二、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分为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评价指标和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各组成要素绩效的评价指标两部分。前者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概况,后者则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部结构上,具体反映各组成要素的绩效表现。

1.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财务分析指标

鉴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劣及其最终绩效,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财务状况、国民收入分配结果以及社会就业状况等方面,因而,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概况作为一级指标,其下可设置社会保障效应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分别设置以下几个三级指标:

(1)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x1):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为20%~35%,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在10%左右,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平均值是16%,因而可以初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6%。

(2)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2):该指标反映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40%~55%,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2006年的比例在30%左右,咽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30%。

(3)基尼系数(x3):该指标反映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基尼系数大于0.4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4。该指标是一个逆向指标,越小说明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但并非是越小越好,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明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会影响一国效率的提升。

(4)失业率()(4):该指标反映一国失业状况,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失业率不超过4%,属于正常失业率。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4%,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

(5)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x5):该指标等于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总额),该指标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但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不同,结余率也不同。理论界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基金至少要有三个月(占全年的1/4)的储备,以应对相应的支付需要,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x6):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或者是存入银行,或者是购买国债。但在目前银行利率涨幅不及CPI涨幅的情况下,社保基金面临相当程度的“缩水”风险。与存入银行相比,购买国债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能实现保值增值。本文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同期国债平均利率。

2.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各组成要素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因此,社会保障支出各组成要素的财务分析指标下设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三个绩效评估指标。其中,社会保险指标按照社会保险的体系构成下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个二级指标;社会救济指标下设城镇救济状况和农村救济状况两个二级指标;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下设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支出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两个二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下面再设置22个三级指标(参见表1),其中主要的三级指标含义及其标准值的判断依据如下:

(1)社会保险绩效财务分析指标

按照目前社会保险的险种覆盖情况,社会保险指标应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指标构成,其主要评估指标应包括养老保险覆盖率(x7)、养老金替代率(x8)、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x9)、失业保险覆盖率(x10)、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率(x11)、医疗保险覆盖率(x12)、医疗保险支付率(x13)、医 疗保险基金结余率(x14)、工伤保险覆盖率(x15)、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率(x16)、生育保险覆盖率(x17)、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x18)。其中各类保险的覆盖率反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理论上覆盖率应为100%,因而可将指标评估标准值也确定为100%。各类保险的基金结余率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标准值确定为25%。

(2)反映社会救济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①城镇贫困指数(X19)和农村贫困指数(X20):这两项指标分别是指全国城镇(农村)贫困人口数÷全国城镇(农村)人口数,反映全国城镇(农村)人口的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通常贫困率越低,表明一国居民收入状况越好。

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x21)和农村贫困线标准(x22):这两项指标反映我国政府对各地城镇(农村)贫困人口的平均救助水平。按照2008年世界银行新规定的贫困救助标准为人均每日消费1.25美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标准值折合人民币约为每月251元/人,农村贫困线标准值约为人民币每年3100元/人。

(3)反映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社会福利既包括精神福利也包括物质福利,精神福利通常较难用具体评估指标来衡量,有些物质福利也难以用指标来衡量,本文分析的绩效评价指标仅考虑物质福利中的部分财务分析指标。

①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x23):该指标指每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各国财政在这方面的开支数额都相当大,发达国家一般占政府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发展中国家也达到30%左右。因而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可设为30%。

②义务教育入学率(x24):该指标反映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程度。理论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③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x25):据建设部的相关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美国60平方米,英国和德国38平方米,法国37平方米,日本31平方米。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再考虑到时间的因素,因而可以将当前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定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即29.3平方米)。

④农村人均住房面积(X26):参照上一个指标,将其标准值设为29.3平方米。

⑤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27):该指标指每一万个人所拥有的医院和卫生院的治疗床位的数量。2000年该指标的世界水平为74张/万人,因而可将该指标的标准值设为74。

⑥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x28):该指标是指每一万人口中医师的数量,它是反映社会医疗水平的一项国际性的通用指标,其国际标准值为50人。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及其实证分析

1.指标实际值的采集

鉴于某些指标难以找到最新数据,为保证指标体系计算时间的统一,本文所有指标实际值均采集2008年的数据,数据来源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表。

2.指标权重的赋值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采取依重要性及影响程度赋值,也可采取平均化的方法。在本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各指标重要性差异不够明确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对于能够明确判断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由于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是综合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现状的指标,其重要性超过其他一级指标,因而赋予0.3的权重。由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因而也赋予0.3的权重。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两个一级指标赋予0.2的权重。为避免主观偏差影响指标最终得分,一级指标下设的各项三级指标,均遵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方法赋值。

3.各项指标分值的计算

所有指标均通过与标准值的比较得出分值。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作为标准值;二是采用国际上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三是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对于每个定量指标得分值则采用指数法来确定,将指标的标准值赋予10分,对于正向指标,指标分值=10×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指标分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10。

4.综合得分方法

对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值,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表1中的每个三级评估指标,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的财务绩效状况,但要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状况,仍需对上述评估指标加以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这一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公式为:

Bj=∑(xi×Ri)

AL=∑(Bj×wj)

Y=∑(AL×QL)

上式中,B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xi是某三级指标的评价值,彤是某三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w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价指标的分值,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

四、结论

第一,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为8.17分,其中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指标标准分3分,得分1.90分;社会保险指标标准分3分,得分3.49分;社会救济指标标准分2分,得分1.65分;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标准分2分,得分1.13分。

第二,得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整体财务绩效表现良好,按百分制计算超过了80分。这说明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每年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总体上发挥了分担风险、互助互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篇5

一、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关注实践教学,而将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主要任务。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实践教学,但专业的实践教师较少,导致学生对会计实践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受校方经济实力的影响,实践设备不足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少,一些高校则直接取消学生的实习过程。这导致教师在会计教学中不再重点强调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中逐渐被忽略。

(二)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目前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我国会计专业教学和改革,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拉大。实验同会计实践教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高校实验设置的灵活性不足,学生无法独自选择会计实验,那么就不能实现其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我国会计专业案例研究上技术较为落后且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实践教学材料缺失、模式落后

首先:实践教学教材不同于基础教材,需要根据企业实践进行编制。但问题是编撰的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编撰内容不全甚至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广泛存在。而正版的会计实践教材则大量缺乏。同时缺乏安全的财务规范体系,教学激励机制的缺乏也导致教师在材料提供以及教育工作者在材料编撰上缺乏信心,实践教学的专业材料较少。

其次:传统教育对会计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使得企业实践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单一,实践缺乏层次性、对学生的考核依旧停留在成绩单上,考核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兴趣降低。实际上,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公平的评价,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但目前很多高校忽视了这一问题,创新意识较差。因此导致会计专业教学效率不高,能够适应社会的实践人才较少,使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失去信心,改变这一现状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会计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其对基础会计教学的影响和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核算技能是会计从业的基础,下文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案例进行例证。

(一)实践教学在基础会计学中的应用

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其中包含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会计单据及凭证的制作以及基础的财务问题处理等。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了解会计专业的内容和流程,了解会计凭证与账簿结构、填写规则。同时,要求学习者能够了解会计对象经济信息的传递方式,基础会计与会计实务工作紧密相连。如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凭证的分类、借贷记账方式以及会计表格的填写都是会计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它能够促进会计教学的效率。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很少强调实践教学的作用,因此增加实践内容是会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会计授借贷记账法为例,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如下:

首先:展示会计业务所涉及的银行进账单、入库与出库单、业务合同以及其它原始凭证;原始凭证能够帮助学生对会计行为进行简单的了解,并了解账务登记的重要性。

其次:结合实际判断所涉及经济业务的性质、科目以及金额:使学生了解会计财务记账中的成本核算;

再次:使学生了解和学会记账原则,包括会计行为成本计算、所有者权益、负债以及收入类会计科目贷方增加或贷方减少等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具体演示学生的登记过程,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了解和体会会计记账的基本流程,学会其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二)实践教学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

财务会计是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处理方式,因此其主要课程分为会计要素的分析,核算方法和内容等。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便可通过其能力和对会计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但此时的会计知识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学习,这就是财务会计教学最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帮助学生更加完整的认识会计核算。学生完整会计知识链条的形成源于其在实践中对会计流程的了解。以增值税明细账核算为例,其中,增值税的二级科目包括应交增值税与未交直接税。但由于这一课程涉及过多的明细科目,涉及借贷双方以及多种核算方式,因此单纯的课堂讲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够使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核算。根据财务会计涉及的多个项目,教师应一一与实践联系进行讲解,其中包括企业采购、销售以及财务增值税的缴纳等多个方面。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财务掌握的填写和登记方式。使财务专业学生增加了自身对增值税明细账处理方式的了解,使其处理方式更加细腻。从而最终实现会计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使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技术更加娴熟。

(三)会计实践教学实践实例――校企合作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对实践的重视程度提高,在高校建立了会计实践基地。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压力,教学效率较低。基于此,学校应与企业进行合作,缩小会计教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大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学生进入真正的会计核算环境中,其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多,并且能在亲手操作中了解会计核算的一些细节。同时,企业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校企合作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压力和学校的经济压力。并且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其日后找工作提供了条件。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进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对学生的信任的程度低等问题,相关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应出台必要的政策,加速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另外,学校应致力于与企业打好关系,与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与企业接轨。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科研基地,为会计专业师生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实习机会。

(四)会计实践教学实例――网络技术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进入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综合性实验增加而验证性实验减少。会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多媒体课件,可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从保险、税收等行业扩展到综合贸易,将会计实验内容从单纯的记账扩展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的掌握。当然,根据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网络实践还应在实践中设置会计出纳、核算等职业岗位。最后,网络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还体现在高校会计课堂多媒体实验室的建立。信息社会,网络教学实践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手段。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达,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逐渐开设了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网上检索资源库等。会计教学实现了信息共享。另外,网络技术的发达对高校会计实践的作用还体现在其使学生了解了更详细的企业规则,会计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逐渐增加,但企业还是存在人才缺乏的现象。这与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关系,高校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效率低下是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以及企业适应能力较差,影响其工作和生活。总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而其在会计教学中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姝娟.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9).

[2] 郭铭芝,郭泽沛.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J].管理信息化,2010(17).

篇6

一、两个基本出发点:税务人员学会计和给税务人员讲会计

税务干部学习会计并不是要做会计工作,他们学习会计的关键是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了哪些信息,会计信息是怎样记录、分类、汇总的,怎样读懂会计信息,在税务稽查、税务管理等岗位上如何运用会计信息。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重点不是会计账簿的登记要求,而是账户设置和运用的原理;不是会计报表编制技巧的熟练掌握,而是经济业务分析能力的提高。账户设置和运用的原理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的特点、账户运用的特点、账户分类的特点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等。经济业务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资产负债业务分析、损益业务分析、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和利润表结构分析等。

教学结构调整的关键切入点是从认识会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这样实施教学基于以下认识。税务人员可能对会计知识所知甚少,或者是不系统,甚至就是入门学习,但是他们有从事税务工作的经验,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实际会计工作。他们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经验,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必亦步亦趋,按部就班,而是可以直奔会计信息的本质。

二、总体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设计

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的总体结构是按照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会计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七种方法)—会计报表的体例进行讲解的。调整后的总体设计是按照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会计报表的结构进行教学的,简称“报表—账户—报表结构”。这个总体结构的思路由两个相互联系,但有不同教学侧重点的部分相连接,即“报表—账户”和“账户—报表”。采用“报表—账户—报表”教学结构,开门见山地让学员了解会计提供了什么信息,从整体上把握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汇总。

第一阶段,“报表—账户”阶段。通过总揽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会计报表作为初始阶段教学内容,回答什么是会计,提供了什么会计信息。

首先阅读资产负债表。通过资产负债表表头、编制单位、编制时点以及计量单位的介绍,引入和初步讲解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概念。在讲解这些概念时与学员的社会经济生活经验和知识建立起联系,使其了解会计信息的使用就在日常经济生活中。通过观察资产负债表结构初步认识资产、负债、所有权益的概念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初步让学员建立起资产负债表是平衡表的概念,使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使其了解这个等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法则。在阅读资产的负债表、初步讲解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时,要重点讲解“留存收益”的概念。学员以其社会经济生活经验和对一般经济常识的认知,对于资产运营的结果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这个概念不难理解,重点提示学员始终注意会计是如何确认、计量、报告这个结果的。而且可以提示有关这个结果的信息不但对会计核算很重要,而且与所得税的计算也有关联,以提升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注意点。

其次,开始观察经济业务的发生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即资产负债表的变动。特别向学员提出并分析销售交易的发生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由此引入利润计算的基本概念,留存收益的形成和记录,最终引出第二报表——利润表。

在这个阶段对销售交易的分析,侧重收入和费用概念的初步引入以及如何在报表中反映交易结果(净利润)。对于把成本为600元的存货以900元售出这样的例子,学员已经具备的经济知识很容易接受毛利、利润、净利润这样的概念,关键是引导学员注意会计是如何记录和报告这些信息的。

第三是账户的学习。这个部分是会计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通过设问“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是如何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归类整理的”这样的问题把学员引入对账户学习中来。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内容包括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账户的结算、账户的平行登记、账户的试算平衡、从账户到报表等内容;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包括记账凭证(会计分录)、分类账、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程序等内容。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中,最终把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程序: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完整地进行介绍。考虑到税务人员学会计的需求和给税务人员讲会计的特点,以及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对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的格式和手工簿记系统下的编制和登记要求不做详细讲解。

在账户的学习阶段,着力引入资产负债表账户(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利润表账户(损益类账户)的概念,从核算内容上让学员建立起报表和账户的整体联系;着力引入“永久性账户”和“暂记性账户”的概念,从账户结构和不同结账方式上让学员了解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的不同特点。

第二阶段,“账户—报表”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入,是会计基础业务核算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的日常核算。在结构组织上打破传统的按“销”流通讲解基本核算业务的教学套路,改按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讲解。特点就是结合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特殊需求,按利润表项目,即收入、费用的核算来组织业务核算。比如在讲到收入的核算时,一方面介绍收入确认的原则(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另一方面学习应收账款要素的核算知识;比如在讲到费用的核算时,一方面学习费用的确认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核算,另一方面学习存货(营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要素的核算知识。不按理财—购货—生产—成果及其分配的财务循环组织内容,而是直接按报表要素组织内容,这与“报表—账户—报表”的整体教学思路是一致的,也与会计准则体例保持一致。

三、总体教学思路的把握

按照“报表—账户—报表”的总体结构安排,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思路是按照基本会计等式进行串联的。

在“报表—账户”阶段,重点讲解和要求学员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的意义和具体运用,包括报表结构、资产负债表要素、账户设置等。在基本会计等式的教学中注意让学员了解这一等式的重要变形的意义,即资产-负债=净资产。

在“账户—报表”阶段,主要是按照“收入-费用=净利润(留存收益)”组织要素费用的核算,重点讲解和要求学员掌握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初步让学员建立起“收入-费用=净利润(留存收益)”和“应税收入-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 这两个公式是指导会计核算和所得税认定的基本概念框架。初步让学员了解“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不同功能、结构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几个问题的教学尺度。

第一,主要会计概念的教学。会计基础概念,如会计主体、资产以及留存收益等都是初学者不好理解的问题。把这些基本概念融入到具体报表、账户、业务中的讲解中,学员就比较容易接受。结合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特殊要求,处理好一些概念的讲解。比如在会计要素中并没有“支出”的定义,但是在所得税税收法规中就有关于支出的细致描述,我们就在教学中引入“支出”这个概念,讲解其含义,讲解与资产、负债、费用的联系,还结合权责发生制辨析权责发生制支出和现金收付制支出的区别。再如,在传统的会计基础知识学习中不涉及非货币性资产这样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会计计量的问题中其已是基本知识,在所得税法中也有这个概念的运用,我们就在讲解资产负债表结构和要素时,在讲解资产货币计量原则时引入这个概念。

第二,有关会计核算原则的教学。同会计基础概念的教学一样,会计核算原则的教学也是会计基础知识教学的难点。将这些原则穿插在具体业务的讲解中,在“报表——账户——报表”的统一结构中讲解,教学效率和效果较好。比如,在引入资产负债表时讲解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在讲解收入和费用时再处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就比较自然。

四、总结

总括以上所述,将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总结如下表。

参考文献

[1]哈里森,亨格瑞.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2、及时准确的完成各月记账、结账和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填报市各类月度、季度、年终统计报表,按时向各部门报送。完成了税务申报与缴纳,以及往来银行间的业务和各种日常费用的缴纳。

3、对各类财务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归档。

20xx年学习方面和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认真学习财经方面的各项规定,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

2、通过报纸杂志、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

3、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巩固和丰富综合知识,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的培训,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工作。

20xx年中仍然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们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必须看到工作存在的不足:

1、只干工作,不善于总结,所以有些工作费力气大,但与收效不成比例,事倍功半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要逐步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善总结、勤思考,逐步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2、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深入探讨、思考、认认真真的研究条件及财务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少,工作有广度,没深度。

3、理论水平不高,当前社会财务会计知识和业务更新换代比较快,缺乏对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的系统学习,导致了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缺乏,影响来工作水平的提高。

篇8

2、及时准确的完成各月记账、结账和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填报市各类月度、季度、年终统计报表,按时向各部门报送。完成了税务申报与缴纳,以及往来银行间的业务和各种日常费用的缴纳。

3、对各类财务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归档。

20xx年学习方面和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认真学习财经方面的各项规定,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

2、通过报纸杂志、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

3、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巩固和丰富综合知识,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的培训,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工作。

20xx年中仍然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们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必须看到工作存在的不足:

1、只干工作,不善于总结,所以有些工作费力气大,但与收效不成比例,事倍功半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要逐步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善总结、勤思考,逐步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2、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深入探讨、思考、认认真真的研究条件及财务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少,工作有广度,没深度。

3、理论水平不高,当前社会财务会计知识和业务更新换代比较快,缺乏对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的系统学习,导致了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缺乏,影响来工作水平的提高。

篇9

2、及时准确的完成各月记账、结账和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填报市各类月度、季度、年终统计报表,按时向各部门报送。完成了税务申报与缴纳,以及往来银行间的业务和各种日常费用的缴纳。

3、对各类财务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归档。

20**年学习方面和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认真学习财经方面的各项规定,自觉按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办事。

2、通过报纸杂志、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加强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

3、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讲求学习效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学以致用,注重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巩固和丰富综合知识,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4、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的培训,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始终把工作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上,脚踏实地工作。

20**年中仍然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们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必须看到工作存在的不足:

1、只干工作,不善于总结,所以有些工作费力气大,但与收效不成比例,事倍功半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要逐步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善总结、勤思考,逐步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2、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深入探讨、思考、认认真真的研究条件及财务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少,工作有广度,没深度。

3、理论水平不高,当前社会财务会计知识和业务更新换代比较快,缺乏对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的系统学习,导致了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缺乏,影响来工作水平的提高。

篇10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87-02

会计基础工作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随着财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逐步增大,按照企业财务工作的发展思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的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管理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等。具体内容:

(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1.会计机构:会计机构的设置应与本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求相适应,保证单位所涉及的会计事项都能够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2.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配备应符合集团公司规定任职条件;在岗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根据业务需要合理设置会计岗位且符合内部牵制要求,建立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制定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根据业务变化及时更新;应定期对本单位会计人员进行轮岗;出纳岗位人员任期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年, 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二)会计交接

1.会计人员工作调动(包括轮换岗)或离职,必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清册应列明移交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账表、凭证、印章、有价证券、发票、文件及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系统管理员在交接双方交接完毕后,撤销或再分配移接双方的会计处理权限,并作记录。

2.移交清册应包括岗位名称、交接日期、交接双方和监交人的职务及签名。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交接,由单位负责人或总会计师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派人会同监交。

(三)会计核算

1.原始凭证:发票本身应合法合规并加盖开票单位发票专用章;原始凭证(自制和外来)应要素齐全:凭证名称、日期和编号、填制单位和填制人、接收单位名称、经济内容和摘要、经济业务的数量和金额、经办人签名和盖章;原始凭证不允许有挖、补、刮、擦或字迹不清、内容不明情况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如果批准文件需要单独归档的,应当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件字号;购买物品原始发票必须有经办人、验收或保管人签字;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或收款人公章和签字;对于已核销的票证必须加盖已核销章。

2.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金额、附件张数与所附原始凭证的金额、张数应完全相符;会计分录正确;各项辅助信息准确齐全;记账凭证的摘要简明扼要,能够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内容;记账凭证要素要齐全,应有审核人签字、财务主管盖章;涉及货币资金的收付凭证必须有“收讫、付讫”章,出纳盖章、经办人签字;调账凭证应附调账原因的详细说明和被调凭证的复印件,调账后在原凭证上注有“此凭证已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号凭证作调整”的说明,同时应由调账凭证编制人及原凭证编制人在调账说明签章;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应当科学、合理,具体传递办法由各单位业务需要自行规定。但会计凭证应当及时传递,不得积压;记账凭证的装订要整齐、美观、规范:凭证封面有年月日、凭证册号和起止号;凭证侧脊要有年月日、册号、起止号、卷号;凭证要有财务主管和装订人盖章;封面所有数字戳和盖章必须清晰、端正。

(四)会计账簿

按规定填写账簿使用登记表,内容填写齐全,加盖公章,贴上印花税,并按规定划线以示注销;现金、银行存款及内部存款日记账原则上不准出现贷方余额;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不得坐支;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对账,并编制对账单、银行余额调节表、盘点表等相关表单,表单内容填写齐全;库存现金盘点表、现金日记账与库存现金相符;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商品(产品)明细账与实物管理部门实物台账相符,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

(五)会计档案

1.每个会计期间结束应将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保存在电子介质上,原则上要求每天进行备份;备份时应至少备份两份,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备份永久保留。

2.履行档案借阅、归档手续并做好记录;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外,按规定程序销毁。

3.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财务预算、工作总结、各种文件资料以及其他重要会计资料必须存档保管,归档的会计档案必须与归档清册数据一致。

4.会计档案要按规定整理立卷、编制目录,按时归档保管,做到安全保密、存放有序、外观整齐。

5.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和其他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

6.其他会计资料:包括其他会计资料包括会计人员岗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它们也是会计资料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目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各企业核算中成本核算业务较多,成本控制与单位的业绩挂钩,会计人员难以违背本单位领导意志单独进行会计核算,无法真正行使会计职权,使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能力弱化,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企业会计基础规范的理解各异

每年会计人员都要参加由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通过会计证的年审工作,但有部分财务人员认为这种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都是走形式,对会计知识的更新不能很好的掌握,导致对规范的理解各异,使会计基础工作做的不规范不扎实。企业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学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规政策和专业知识,才能做好会计业务处理。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企业管理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建设高质量的企业会计文化。

(三)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致使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各异

1.原始凭证内容不完整。最常见的是部分内控表单需填写的内容不完整。如付款审批单中的付款方式、附件张数、工程项目结算表中付款事由等内容不填写。

2.如何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正确归集成本各异。由于目前财务系统科目已定义化,财务人员对成本费用理解不一致,生产部门结算单上费用归口不明确,导致部分成本费用入账时科目会造成偏差,对费用的归口可能在信息传递中不明确,造成核算不准确。。

3.经济合同管理不规范。财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定、执行与结算过程监管缺失,财务人员被动地接受生产部门传来的结算单据,依据自己对结算单据的理解进行核算,这种经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准确、不及时,导致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严重滞后,使出具的财务报表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脱节。

4.原始凭证更改后,更改处未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按会计规范规定,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但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有凭证单上附件张数,与实际附件张数不一致,更改后未及时盖章取,不利于日后凭证查阅,也可能导致某些人为达到非法目的而有可乘之机。

三、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些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财务会计工作就是支付款项中心,不重视会计人员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这也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某些会计人员总是认为只要财务数据正确就万事大吉,忽略了会计基础工作。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学习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对新业务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法规的学习。此外,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均非会计专业毕业,对会计工作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理解,再加上培训学习的力度不够,对会计基础工作就习惯成自然,总是廷续前任会计的工作方式,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忽略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三)自我约束、检查力度不够

目前有些企业已效益或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经营目标,因此某些单位的会计工作有时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造成会计部门对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没有引起重视。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分管监督部门及领导惯于从大的违规违纪问题看起,对一般事物性的工作不重视,即只重查问题,轻视了某些基础性工作。

四、如何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一)认真学习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熟悉和掌握其中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各类规定,做好依法建账、准确报账等工作,扎扎实实的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同时做好宣传工作,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二)抓好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

有的单位制定了各种财务规章制度,并随着经济内容的扩大、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不断的更新或完善,如资金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管理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也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管理的角度对会计基础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对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把各种财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制度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可以建立必要的检查和奖励制度,对执行情况加以考核。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监督

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加强会计监督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保证,单位应成立检查小组,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一方面由上级部门委派审计部门检查,另一方面由本单位会计人员组成,相互检查、相互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作用,定期进行审计,检查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企业内制制度是否完善及其执行情况。

(四)大力提倡会计人员参与生产过程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是广泛的,会计基础工作在单位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流程,它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业务水平提高的体现,其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进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是会计人员永远都要学习的内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待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细微之处做起,最终实现整个经济活动的有序运作,为单位经营向生产延伸提供基础。

五、总结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基础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就是财务信息复杂、多变。确保财务信息的质量,不单纯的靠几个财务工作者来维系,财务工作要有精良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科学管理方法来运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一个管理层面的整体提升,对巩固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延方,李艳.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2.魏小玲.如何做好会计基础工作.2009

3.刘彩霞.浅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财务与会计导刊

4.安燕宁.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百热化,企业从内部到外部、从定性与定量结合、从重物到重人等等,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及工具,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却忽视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对规范会计行为,乃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企业由于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或因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因单位内部配合不够,以及存在会计基础规范化检查走过场等原因,使得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十分薄弱。这不仅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影响了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这里结合中会计基础工作的普遍现象、风险、以及如何加强规范化管理,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会计基础工作现状

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的内容小到原始凭证的审查,大到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范围广,涉及面宽,这里只以点带面的分析几点常见的不规范现象: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会计凭证上的出纳、制证、审核、记帐、主管等职责不到位;会计帐簿设置不规范;会计档案的装订、保管不规范。

2、不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原始凭证的要求:对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审核不严,真伪识别不力,甚至虚开发票入帐;自制的原始凭证上指定人员签字、盖章不齐全;在支付依据不可靠、签字不全的情况下也会对外支付款项,甚至白条入帐。

3、经济业务发生后,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入帐,反映财务情况不真实,不完整。如,对于发票未到的材料不及时办理入库、出库手续,造成当期成本偏低;对未收到款项的业务不确认收入,推迟收入确认时间。更有单位收到款项不入帐,私设小金库,设置帐外帐。

4、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差,不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和定期轮换其工作岗位,并且监督机制不到位,为其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经济犯罪提供可趁之机。如出纳人员利用职务公款私存,挪用公款、甚至携款潜逃的现象比比皆是。

5、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认识有误解,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会计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企业领导为谋取私利,还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给企业、个人带来的风险

实际工作中,由于不论是会计人员还是企业领导,都对会计基础工作不重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然也就不能清楚的认识它的不规范,为企业、个人带来的风险。

1、从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上看,企业必需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人员从取得不规范的原始凭证开始,到使用会计科目不当,不遵循会计核算的原则(如前面提到的权责发生制)而进行帐务处理,再到会计档案(如原始凭证、合同)保管不当,处处都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失去了应有的实用价值,而且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带来经营风险。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不仅对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的工作职责做了要求,还从法律责任上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如第四十条对会计人员“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规定。第四十五条对企业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规定。3、从“税法”的角度看,如前列举的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现象中,就存在许多纳税风险。如“收到款项不入帐”即是逃税行为;取得的非法原始凭证入帐,或支付款项依据不全,都会被认定为挤占企业利润,不得做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等。按税法的规定,企业不但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及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增加企业额外的税收负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诚信度。

三、如何加强会计基础规范管理

通过对会计基础工作从现状到风险进行分析后,我们该如何加强会计基础规范管理呢?

1、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要知道会计行为的规范,在宏观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会计工作自身,它不仅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具有其它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

(1)、企业领导应该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领导的支持、理解,能够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带来有效的工作环境,并且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

(2)、建立会计人员培养体系,从思想政治、业务素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特别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或者委派制,以利于会计人员适应不同的岗位,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防止会计人员腐败现象的发生。

2、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管理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监督、有检查,执行效果与考核挂钩;对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整改,不走过场,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1)、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实际工作,确定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会计基础工作应抓的重点,如:①会计核算工作;②原始凭证、自制付款依据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和审核程序;③会计帐薄设置及更正错误的方法和数字的准确性;④内部控制制度和其它会计管理制度。当然,在抓重点的同时也还应兼顾其它方面。这里要说明,其它方面未被列入重点,并非等于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其它方面目前普遍已做得较好(如会计人员持有从业资格证)或问题不突出、现象不明显或只是个别现象。

篇12

一、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的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的内容小到原始凭证的审查,大到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这里只以点带面的分析几点常见的不规范现象:

1.会计人员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由于会计人员是单位工作人员,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所掌握和决定,受业绩及利益驱动,使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能力弱化,存在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2.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注重知识更新

每年会计人员都要参加由单位组织或者自行报名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以通过会计证的年审工作,但事实上有的单位会计部门指定专人代同事网上学习、网上答题,使会计人员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常会流于形式,致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做的不规范不扎实、会计人员业务知识没有得到更新及技能没有得到提高。

3.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致使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各异

具体表现为:

(1)会计记账随意性大。有的单位一方面设备已购进,甚至已使用一段时间,由于供货发票未到,但一直没办理固定资产增加手续,导致财务账面记录与实际不符,核算不真实。

(2)原始凭证不完整、不合规。原始凭证内容不完整,报销会议费、培训费未见通知、会议记录等相关会议信息;报销差旅费未标明出差事由;白条入账,代开发票不符合单位注册地或劳务发生地的税法规定。

(3)经济合同管理不规范。财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定、执行与结算过程监管缺失,甚至没有经济合同的备案资料,这种经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准确、不及时,导致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严重滞后,使出具的财务报表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脱节。

(4)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部分单位往来款项的管理存在清理不及时,跨越时间长,资金余额大等问题。

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财务会计工作就是支付中心,不重视会计人员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这也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

2.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学习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对新业务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法规的学习。此外,部分会计人员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严格执行制度,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3.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

三、实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意义

1.有利于执行财务标准制度和维护财经纪律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不仅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任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对会计主管、会计和出纳的业务分工和相互制约关系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从组织上保证了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

2.有利于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能对各项支出作出准确、及时的反映和有效的控制,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既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预算的执行情况,又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3.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会计基础工作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为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服务。使得财务工作汇总的难度和强度有所降低,从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如何加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会计人员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单位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必须靠全体财会人员来实现。

篇13

Key wordsHow do I;strengthened;accounting;the basis of work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管理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等。

(一)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指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或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包括引起或未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关键。而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以不真实甚至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就没有规范和约束,据此提供的会计资料不仅没有可信度,相反会误导使用者,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它会计资料。会计资料所记录和提供的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1. 会计凭证

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会计资料。如何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是确保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记账凭证的编制,必须以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保证记账凭证的质量。

2. 会计账簿

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对单位全部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登记和反映的簿籍,是会计资料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要求。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是保证会计资料记录真实,完整的重要基础。

3. 财务会计报告

是企业和其它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

4.其它会计资料

其它会计资料包括会计人员岗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它们也是会计资料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资料电子化分析和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对实现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和提高会计参与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要求,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和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为了减化会计核算手续,总账不设“现金”及“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还有一些单位总账不设“利润分配”科目,而是以“未分配利润”科目代替之。这样做是不符合科目设置要求的,也容易出现企业账实不符、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的现象。

(二)随意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关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它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在没有任何原始凭证的情况下,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等等,其做法是极其错误和恶劣的。

(三)记账、结账不符合规定,手续不清,差错严重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时,应将会计凭证的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它有关资料逐项登记入账;登记账簿要用蓝黑或黑色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和铅笔书写;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必须按照规定方法更正。结账时,应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有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只记余额,不记发生额,有的单位不按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分别登记总账和明细账,以致于账账不符。还有的单位记账和结账时用铅笔而不是按规定办理。有的单位结账不规范,会计年末根本就不结账,不能从账面上清楚地反映出全年的累计发生额,这些都是不规范的体现。

(四)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它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不符合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还很多,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觉学习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不少是“半路出家”,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此外,还有的会计人员尽管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但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去做,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三)蓄意造假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非法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还有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单位负责人、,等等。

(四)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因此,这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已经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能为各利益关系者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恢复和加强了会计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又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假账泛滥、账目不清。不难看出,这种状况下的会计工作是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