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书馆度意识形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篇1

1.1 政治意义。每个时代主流阶层的意识形态,都会在图书馆这个文化机构充分体现出来。主流阶层为了达到有效的社会意识控制,有利于本阶层对其成员的思想控制,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通过图书的保存与剔除,来达到有利于教化民众、宣扬社会主流意识、摈弃非主流的目的。尽管目前人们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但往往面对海量知识,却无从抉择,而具有整合优势、方便获取、符合人们学习、休闲环境的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更具吸引力。因此,在当今社会,选择既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社会主流意志),又易于获取的知识作为馆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重要体现,通过控制馆藏知识流动方向,使社会主流的思想能够通过图书馆馆藏知识这个媒介得到认同、吸收,这对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1.2 实践意义。在网络时代,一方面,馆藏通过馆员控制、识别知识流动,把握知识资源流向,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馆藏,使用户通过阅读,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除对馆藏控制外,还对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及时整理、收藏,方便用户回溯、探讨、引用,实行馆藏动态化,使馆藏不断更新,馆藏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的吸引力,通过有目的定向控制馆藏知识,使馆藏知识朝有利于用户方向流动,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和孵化器。

2 馆藏知识的生成

2.1 主流知识的生成。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中心,馆藏知识被权力所控制,成为反映一定时代群体意志的体现。从某种意识来说,权力生产知识,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并自身定向行为的实践和意识塑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作为一种被管理和被掌握的东西,已不再被视为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东西,而是将知识作为一件物品展现出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它更加体现了社会的意志,是主流社会权力意志的眼睛。知识改变命运,就体现了这一点。

其表现在:一是通过政府、组织收藏和流通、传播的代表主流阶层的图书、刊物以及数字图书、刊物等载体的知识;二是通过有影响的博客、论坛,转载、传播体现主流主旨的原生知识资源;三是通过各种媒介载体,收藏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知识。以上这些知识收藏,构成了馆藏知识的主要内容。

基于主流知识的生成环境,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大规模转移、传播,使图书馆馆藏数量得以快速增长,成为文化的蕴藏地和新知的发源地,成为吸引普通民众了解世界、接受新知、普及教育的场所。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传播面向全社会,使主流知识的传播更能体现主流阶层意志。

2.2 实践知识的形成。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存在于文件和存储系统中,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执行活动过程中,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因此,馆藏知识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馆藏实施的过程就是馆藏提供知识和用户接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人们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事实,并通过个人理解、吸收而形成的自身知识。用户接受馆藏的知识是国家、社会、图书馆采编人员等主流阶层在馆藏知识中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信念的体现。用户所接受的知识,都是符合主流法律、道德规范要求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并且会自觉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馆员提供的知识是以既定的馆藏知识为中介,通过交流沟通,使用户对文本形成新的理解,构成新的知识,进而不断继续探讨、实践,形成新的实践知识。

2.3 馆藏知识的选择。馆藏知识选择受控于主流阶层意识的影响,从主流社会各层次控制的角度看,每一个层面都有其相应的政策、规范来保证,对馆藏知识进行控制、选择,体现主流阶层意识形态作为馆藏知识的选择标准。

主流意识形态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规范,是合法化的一种形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所当然成为馆藏建设专家、馆员等法定的、唯一的馆藏知识选择标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意志,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阶层将对于自己有利的知识或希望获得的知识纳入图书馆的结果,如专业馆藏。因此,馆员与用户间的知识流动,都体现了主流阶层意识的渗透、控制,体现馆藏知识为社会优势阶层服务的主旨。

2.4 馆藏知识的传递。馆藏知识在向用户传递过程中,依然渗透着社会权利对知识控制,并以特有方式运行着。它体现了主流阶层的话语权和意志,是保证灌输主流阶层意志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形式。

在传递过程中,图书馆馆员通过图书馆这个阵地,传承和解读着社会意识形态,根据不同的阶层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知识,有选择地分配给社会中不同的用户,使馆藏知识与社会权利有效地融合、渗透,统一于馆藏知识的运行中。

馆员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馆员的自身事业发展紧紧联合在一起,馆员会自觉地吸纳社会主流阶层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成为意识形态传承的重要主体,自觉地将自己融于主流意识形态中,完成对自己、对用户的控制与引导。

而用户在社会习得过程中,自觉寻找符合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规范、要求,并且通过不断自我批评、反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这样用户更有利于融入主流,也容易被主流社会所接受,通过慢慢修正、习得,最终接受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成为主流阶层的代言人。

3 馆藏知识控制模型

如何控制馆藏知识流动,使之成为主流阶层输入其意志的真正工具,就需要对馆藏知识进行界定,明确哪些知识有利于主流意识的传播和吸纳?哪些知识便于用于索取和存放?通过建立知识流动控制模型,使馆藏知识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流动。

3.1 建立控制规则和方法。一是通过对馆藏知识检索,检索所藏知识是否符合国家的信息政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二是检查所藏知识是否适合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制度需求;三是检查所藏知识是否有利于用户索取和存放(复制、下载);四是检查所藏知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主流阶层权力的作用。

3.2 构建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馆藏知识流动是指通过馆员或其他媒介载体把馆藏(实体和虚拟)资源知识传递给用户之间流动的过程,其中馆藏是提供知识的主体,它既是知识接受主体又是知识供应主体,知识接受主体的知识整合程度、更新速度决定着知识质量,而知识供应主体的知识存量、表述能力、知识支持的能力则对知识流动效果起着正向影响和定向传播;[1]馆员是沟通不同知识主体间的主要流动渠道和媒介,它既是实体又可以是一个网络链接节点;馆藏知识流动的方向是流向用户,是最终接受者,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渴望程度对馆藏知识流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他们的知识获取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和利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馆藏知识流动产生影响,还有团队文化、知识流动评价与激励制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着馆藏知识流动方向和效果。

虚拟馆藏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借助于知识链接来实现的。知识流动是用户通过网络节点链接、知识转移,实现知识链接的目的。知识链接是建立在不同知识主体间的知识通过转载、扩散,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融合和创新的网链结构模式。[2]它是通过用户在不同链接节点进行一系列的选择、获取,并通过整合、吸收,进而形成符合主流的知识过程。因此,虚拟馆藏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体现了网络链接对知识的相互作用,对用户更好地利用馆藏,降低利用知识成本,提高馆藏流动的规模与效率,实现馆藏与用户之间协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提高馆员或其他媒介载体的沟通能力,来带动知识用户产生知识需求,刺激其知识需求欲望,及时鼓励、肯定其获取知识的行为使其产生新的知识需求;馆员知识的提高,与其学习、生活经历、经验和方法有直接关系,同时,学习能力和获取能力也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馆员知识的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治意识,主动学习、认真领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学习,强化服务意识,促进知识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为知识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通过轮岗,在不同岗位获取知识或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馆员和用户知识主体间的共有知识重合越多,其知识流动的效果就越好,知识差距越小,其服务的契合率就越高。

总之,构建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一方面对贯彻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促进用户与知识主体间的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以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定向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2

文气息,为读者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 图书馆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体现 

 

1.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倡导人文理论,实现人文价值,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图书馆学理论和教育家巴特勒,p.(1886-1953)在其代表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强调人文因素。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1892-1972)于1931年创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文因素。五条定律的前四条(书是为使用的;人有其书;书有其人;节约读者的时间)都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关系,充满着浓厚的人文价值思想。 

尽管中国图书馆人文思想观念进展十分缓慢,但我国图书馆界不少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坚持不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了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图书馆人文理论的学术流派。图书馆界在管理思想上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的开始。在图书馆学理论文献中,蒋永福先生是最早(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字眼的。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这可以说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名称的雏型。1993年起蒋永福先生连续撰文多篇呼吁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人文图书馆学的内容框架。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图书馆若要实现人文价值,就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朱晓华女士认为:传统人文精神在图书馆中的人文价值和意义表现有下述三点:(1)图书馆发扬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人自身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2)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及思想道德为己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人文精神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图书馆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发扬人文精神。(3)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和维持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实现这四项社会职能,依靠的不仅是政府的财政,更关键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实现其社会职能。 

目前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不少停留在口号上,人性化服务的开展不够深入。我们应该在服务中多从读者角度考虑,为读者分担困难,少一点行政强制管理,少一点惩罚,多一点温馨提示,多一点人性化服务,就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要把维护和关爱读者的服务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来到图书馆学习是一种享受。 

 

2 图书馆精神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图书馆风貌等内容,是图书馆意识形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含义:它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培育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图书馆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独特的、鲜明的、具有时代性的办馆思想和个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实质是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人文价值的属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功能具体体现为: 

2.1 图书馆哲

学 

图书馆哲学是指图书馆在实践中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使之达到既定目标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质是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用以指导图书馆价值观。 

2.2 图书馆价值观 

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图书馆意义的认识。弘扬图书馆人文价值,树立什么样图书馆价值观至关重要。 

2.3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现代意识与图书馆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可以通过馆歌、馆训、馆规、馆徽等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图书馆人文价值与精神的统一。 

2.4 图书馆道德 

图书馆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制度的必要补充。图书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图书馆道德规范最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价值,调整图书馆各种价值观念以实现图书馆人文价值。 

 

3 图书馆组织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图书馆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貌。图书馆组织文化既能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维持图书馆活动正常秩序,又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从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始终带有人文色彩,围绕图书馆人文价值来确立图书馆行为规范,具有如下人文价值功能: 

3.1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规范管理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图书馆实际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并达到习俗化程度,就会产生比规章制度更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作用,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并用公认的行为标准自觉地约束馆员遵守这一标准。 

3.2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对馆员价值标准导向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标准,确定了馆员的价值取向,规定了馆员所追求的目标,对图书馆馆员的价值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图书馆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变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 

3.3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组织文化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规定性。美国学者富兰西斯曾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热情,你也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文化而争取到。图书馆组织文化可以使图书馆全体馆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相互依存、相互团结、齐心协力、乐于参与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同时主动地将个人目标同化于图书馆的目标,最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4 结束语 

 

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都带有浓厚人文色彩,具有人文价值属性。图书馆人文价值集中表现在图书馆人文精神和图书馆文化方面,崇高的图书馆人文精神,先进的图书馆文化,都会对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图书馆人文价值观和人文主义传统会促使图书馆朝着人文的和文化的方向和谐、健康发展。总之,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 

[3] 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4] 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 

篇3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传统艺术历来是最为珍贵的历史财富,它历经了五千年的积淀,在表现学术期刊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天品牌战略无处不在的情况下,如何使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设计保持和发展民族化的发展趋向,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加深了解和认同,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教育课题。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只有坚持民族化的高校图书馆的设计思路,并且不断与先进文化相融合,才能在今天风格众多的国际图书馆界找到属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位置。高校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受众群,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传统艺术品位设计的教化育人作用也就更为突显了。

一、高校图书馆的艺术性特征

在时下,中国传统艺术与现实的审美文化发生了冲突,在艺术领域的高技术的视觉艺术信息的传播以及商业化的宣传模式,不但令整个中国社会为之震动,而且中国传统艺术也显出前所未有的困窘与被动。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经营位置、观照形式和对自然秩序的理解与模仿成为审美活动中必要的形式和元素。然而这种有五千年历史渊源的、经典的审美特征,却正在21世纪新一轮的审美浪潮中趋于淡化。美的和谐统一指导着艺术的与生活的审美经验,其焦点就在于一个空间与时间、理性和感性,即适应性和审美性的整体关系上。在当前高校师生的美学修养、审美趣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也需要在提升整体文化结构的同时,注重对其艺术表现力的探索,使图书馆外在形式和内在科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一种整体美与和谐美。高校图书馆要想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就必须具备独特的个性特征。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会使读者感知、接受和认同它的风格定位。艺术特色是高校图书馆文化中的精髓和灵魂的体现,它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自身的文化品格,同时又要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髓。高校图书馆的艺术性设计既应在探索中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特色,又要在此基础上突破许多传统观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作为恒久的、不懈的追求。这不但需要对中国传统艺术推陈出新的远见卓识,更需要领导者的胆识和勇气,去坚持本民族的特色,创造一种打上中国烙印的品牌特色。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受众因其自身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对于第一时间的打动,要求的似乎更为苛刻。理性多于感性会令他们从更深层次上去解读图书馆的形象与立意,而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为依托的图书馆的整体形象设计,将成为该类型图书馆的首选。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原创设计的有效运用,是其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一点。任何设计行为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依托的,设计方案的付诸实施也是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中显效的,这是由设计行为的社会性特征所决定的。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受众群往往是粗略划分的,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文化心理基础,针对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形式来进行设计,这就是所谓的注重中国传统艺术的设计意识。

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殊的、有较高知识结构的读者群而有别于公共图书馆,因此也更有优势在更高层次提升它的文化艺术品位。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设计是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物化的,因此,其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及各种设计要素的组合必然要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高校图书馆的艺术化特色设计并非脱离学术内容的空想,也并非脱离目标受众的个人情感的寄托,设计的目标必须在社会中实现,并注入本民族历史和社会文明的内涵。高校图书馆的风格特色一旦形成,将对目标读者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制订设计方案时,必须考虑众多的相关因素,以求得设计策略的正确与有效,以及有利于对读者产生良性的认知导向和心理导向。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其设计的良性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受到高校图书馆领导者的充分重视。如今,国家对于美育相当关注,这是由美育在诸育中的独立地位及其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辅助成分决定的,也是由于美育一度不被重视的醒悟和它对于受教育者在将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成为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基地。

三、高校图书馆的历史使命感

高校图书馆因其特有的高素质的和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似乎成了固守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阵营,然而它如今的尴尬却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下去,而不是摇曳于盲目追风与固守传统的彷徨境地,以致陷入一种既缺乏审美形式又没有特色的状态。而今天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闪烁的霓虹灯、林立的广告牌和美轮美奂的商品包装,都已经成为新世纪新的审美体验,从而对中国独有的传统美学的抽象性提出了挑战。在对高校图书馆的内在精神和风格特色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艺术捕捉现代的主题,令一本本充满了逻辑理性和人文思辨的图书和期刊生动感性起来,展现出一种精致的、深刻的、悠远的意蕴所带给我们的美。只有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真正办出高品位的图书馆;只有找到这个最佳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在图书馆界找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文化积淀和审美受众方面得到承认和赞赏。

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考虑,这种原创性的设计意识是获得更广阔的表现舞台的必要策略,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大量的超越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的商业宣传无差别地进入各个社会群体,使得各民族与社会中传统意识形态也受到严峻挑战。对于中国来说,历来所保持的意识形态和审美取向将成为最现实的挑战,而中国传统艺术将成为一把利剑,使中国居于不败之地,使西方的历史性文化危机不在中国重演。高校图书馆原创性构思和设计的实现,是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关键,从国家角度讲,它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反映;从学校自身角度讲,它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文品位。

如今,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设计已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图书馆接轨的意愿,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它的民族特色及其品牌含量。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灵魂的体现。高校图书馆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自身文化品格,同时又能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髓。而个性品牌特征,首先体现在设计的个性化和整体的品牌价值内涵,寻找最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设计元素,并找到了连接世界的契合点,从更深的一个层次来体现高等院校所倡导的学术品格和文化抱负,表现出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体现高校图书馆的高品位,使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成功结合,从而产生具有中国现代感的全新的视觉感受。具有经典意义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命题在进入21世纪之前,以其审美内涵的丰富、隽永、含蓄为特征阐发过无数几近完美的审美形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余韵,无不以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深层境界及永远的形象魅力照耀着艺术的传统领地。

此外,中国传统艺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设计中还表现出其传播功能、渗透功能、交流功能以及参与功能。它作为传播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会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成果渗透到它稳定的读者群和潜在受众中去,逐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作为与读者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中国传统艺术进入所有接受者的精神家园,以一颗关爱民族艺术的心参与传播,参与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发展出一种融传统与现代于其中、民族性与世界性共存的当代高校图书馆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篇5

在了解校园文化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那么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说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从古至今,学校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学生们接受教育进而获得成长与发展之基础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人人希望学有所成,有所建树,在图书馆里,人人渴求收获精神与知识财富。面对广阔的校园生活,感悟校园文化的真谛。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同时又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面貌、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主要特征是校园精神、文明举止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文化不仅被学校全体师生工作人员所认同和遵循,更重要的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念和精神。毫无疑问,校园文化的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排头兵”,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活动场所

图书馆在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图书馆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其本身就构成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事物,但是,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要是说道图书馆的建筑位置,很明显大多数是建在一个学校的中心地带,这更能说明,图书馆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对一个学校文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图书馆这个校园文化活动场所里,翻阅书籍,品味人生,纵观历史,横看朝夕,我们能被图书馆数不胜数的书籍所震撼,藏书无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横跨国内外著作。这也是校园文化对读者的一种校园文化的熏陶,在这个充满读书气息的图书馆里,校园文化的活动应有尽有,有更多的人涌入图书馆去学习,不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投入其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从中体会校园文化的切实内涵;也有更多的人在学习中掌握读书哲理,并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体会校园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图书馆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富含校园文化的一个重大象征。由于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的使命,系统、全面地收藏不仅反映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和知识经验,而且从中吸取校园文化的精髓,借鉴经验教训,更好地传播校园文化。图书馆丰厚的文化信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宽敞宁静的阅读环境为读者体验校园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图书馆就是一个让我们接触校园文化的最好平台。置身于优雅的学习环境,体会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触摸先进的检索设备、享受丰富的馆藏文献、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实施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实现人性化的服务等,这些都是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搭建物质的桥梁,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物质保障,更好地完善图书馆的建设。

(三)图书馆是校园文化资源的挖掘者与传承者

图书馆在建设学校文化的同时也担当着校园文化的资源的挖掘者和传承者。不单单是校园文化制度上的挖掘者和传承者更是校园文化精神上的挖掘者和传承者。

图书馆是各类文献信息汇集的中心,是读者进行自主学习、充实自我的第二课堂,是对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熏陶的理想场所。各种精神文化资源都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与重视。图书馆也可以借此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次。档次的高低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书籍收藏、优秀的文献资料,是读者学知识、学做人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便是校园文化精神上的挖掘者和传承者。

作为校园文化制度上的挖掘者和传承者,图书馆在其所制定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亮点。这成为学校文化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图书馆制度的合理与不合理,符不符合众多读者的需求都深深的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都可以有效地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满足读者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让读者从图书馆感受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浓厚。那么,制度的制定不单单只是管理图书上的,还包括服务态度,为读者服务的意识,以及尊重读者,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价值观念。从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来看待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这是一个值得图书馆注意的重大问题。图书馆的文化层次便是代表着一个学校文化的高低的标准。

为了让更多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建设好学校文化,接受校园文化真正的熏陶与积极的影响,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需要继续完善的。图书馆制度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校文化是带有根本性的建设,我们不可忽视其意义的重大。

(四)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展望者

在图书馆,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更多的是发挥图书馆的为培养读者服务基本职能。因为重视图书馆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多的读者明白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图书馆也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展望者。现代大学图书馆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校园文化也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图书馆的服务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图书馆通过自身资源优势,去引导读者,去净化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受到知识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受到校园文化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开展也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三、如何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

( 一) 提高馆藏质量,发挥资源优势

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在满足读者对书籍的需求,有计划地增加图书馆的藏书数量。高校图书馆藏书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种类多、载体多、内容多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的物质基础。那么,在高校里,图书馆的藏书应该根据自身学校专业的特点、课程安排、教师教学和读者的阅读爱好等,有针对性、有目的地选择、收集文献信息资源。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也在满足校园文化多学科、宽领域、多层面的知识需求,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

(二)加强阅读导控,发挥图书馆职能

在高校里的图书馆除了整理图书,端正服务态度,做好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做到加强阅读导控,尽量发挥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职能。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行为兴趣,强化读者传统阅读指导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为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宣传党的指导方针政策,提高读者阅读意识及阅读修养。图书馆在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读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读者利用电子阅览室在网上收集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信息的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读者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层次,以独立的学习态度,促进读者的全面发展,这是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校园文化也在图书馆信息化中应运而生。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校园文化逐渐地深入图书馆,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产生关注。对读者的态度冷漠,缺乏工作热情,缺乏人性化的服务,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也成为了人们普遍谈论的焦点。为了让高校更好地朝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发展及扩大,图书馆的服务意识确实值得大家去强化。图书馆是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场所,馆里的一切也即将成为校园文化所反射的一面。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人员的一起努力,强化服务意识,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完善实施强化服务意识的制度建设,营造为读者服务的内外环境氛围共同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伍洛鸿. 图书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6).

[2]卢笑明.论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6).

[3]白振飞.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张秀芝.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7~18.

篇6

[3] 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5-09-02]. http:///2015-09/02/content_324775.htm.

篇7

On College Libr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LI Qiuqi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bra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library culture, propose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librar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better for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but also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omplement each other, but also a key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And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building proposal in terms of identification, premises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Keywords: college; libr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1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概念

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中的一个子类别,要了解高校图书馆文化,首先要了解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图书馆管理学者作为一种新兴管理哲学率先提出的,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①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理念的兴起,对图书馆文化的研究也逐步加深,我国学者对于图书馆文化的定义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图书馆文化是指一个图书馆在自己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为全体人员所共同拥有的非物质特征的总和,即增强全体人员内聚力和向心力的意识形态的总和;②是指图书馆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大家所普遍遵守和奉行的价值取向、思想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最核心的内容乃是图书馆的价值观,也即图书馆人的价值观;③是指图书馆员们自我意识的价值观念、归属意识、群体心态以及馆内精神流向;④是指图书馆中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作为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交互活动的一种产品它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创造等方面的活动是一个具有多层内涵的概念等。⑤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显然,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应符合这些特点。例如,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读者是一个相对特定的群体,一般都为高校的师生。而在读者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思想开放、喜欢接受新事物,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同时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另外,高校图书馆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特点要符合整个学校的文化特点。就像著名的商业组织谷歌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一样,一流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有一流的文化作为发展的灵魂。

2 新时期,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信息数字化的趋势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正在剧烈冲击着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面对严峻的形势,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适应变革抓住机遇,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高校图书馆要有格调,格调就是一种文化。高校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个性化发展,最终成为校园中和师生们心目中的特殊符号。

因此,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图书馆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形成鲜明的图书馆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引导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阅读观念,从而更好的吸引读者,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达到支持教学和科研的目的。第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具有情报功能。有人说读大学就是读图书馆。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面相对单一,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扩大知识面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图书馆是各类信息和先进文化的集散地和传播地,图书馆是师生了解社会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更广泛的阅读,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具有优化功能。图书馆是储藏知识,传播知识的场所,图书馆一直都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体。一方面,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优化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良好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作为图书馆的灵魂可以推动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促进图书馆的传承和创新。第四,高校图书馆文化具有符号功能。图书馆是高校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建筑外形还是文化内涵上一般都是一个高校的标志。一个文化特色突出的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校园文化形成互补,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

3 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标识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高校中相对独立的部门,并且具有明确的使命和目标,要形成自身独立的文化氛围就要有适合自身文化氛围和发展愿景、办馆宗旨和标识或口号。独特的文化标识对内可以加强馆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外可以突出图书馆的形象从而增强其影响力。一些比较著名的图书馆已经设计了属于自己的标识,并沿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许多国内一流的高校图书馆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办馆宗旨和目标,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兼收并蓄 传承文明 创新服务 和谐发展”,其办馆理念为“以研究为基础,以服务为主导”。厦门大学图书馆则以“一切为了读者”为宗旨。人民大学图书馆以“特色人图、数字人图、专家人图”为理念,以“师生满意、业界一流”为办馆目标。这些宗旨、目标都为这些一流大学的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在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2 馆舍建设

教育家张楚廷先生认为,大学里,就人员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就活动而言,最重要的是学术;就建筑物而言,最重要的是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舍的装饰和布局是图书馆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同时图书馆的文化指向也会指导其馆舍的设计和布局。整个图书馆的主色调、墙上的挂饰、咖啡馆甚至每一个桌椅无不作为图书馆的一部分体现着图书馆的文化。一个高校图书馆是否有格调、是否能给读者营造最舒适的学习研究环境从而吸引读者到图书馆中来,馆舍的功能性,舒适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个重视阅读的图书馆文化会给阅读区域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桌椅,注重启发思考的图书馆则可以提供更好的讨论室。当图书馆的布局、装饰设计的科学、美观、合理,就能让读者在进入图书馆的同时被周围的氛围所感染,使广大师生油然产生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也就是说,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图书馆馆舍可以更好的吸引读者,并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环境。例如,人民大学在其图书馆功能布局上就以厚重、开放、谨严、方便的理念体现其文化底蕴。高校图书馆应大胆的创新改革,主动的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研究学习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尽量鼓励师生到图书馆中学习、讨论和研究备课,甚至应尽量的为学生活动提供场所和便利,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校园中的文化活动中心。

3.3 制度建设

如果说高校图书馆的标识和馆舍建设是体现有形的图书馆文化,那么制度建设就是无形的图书馆文化。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应包括读者的管理制度和馆员的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可以让图书馆的运作更加规范,同时提升馆员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科学的读者管理可以规范读者的行为,从而为所有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在制定制度时,高校图书馆在支持科研和学习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便利,要做到以人为本。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适应大学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调研、科学的论证,使制度具有可行性,并且通过相应的奖惩措施使制度能够被认真的执行。

3.4 活动建设

丰富多彩并且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得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形成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一方面馆员之间要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要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全体馆员为一个统一的目标而努力。馆内应该多组织馆员间的互动交流活动,尤其是工作经验的学习分享会,当某个馆员参加学习活动后可以组织相关业务的馆员聚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同时可以定期的举办小组讨论会,馆员们就某个业务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不一定要有一个结果,只需要所有参与者互相的激发灵感。这样不仅可以在业务工作上有所启发,还可以增进馆员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活动也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体现。高校图书馆应抛弃以往被动等待读者上门的做法,主动包装和推销自己,深入到学生读者之中去开展活动。可以多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并且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读书推广活动,例如,讲座、培训、研讨会、书画展览、图书互换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强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从而加深对图书馆文化的认知度。良好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可以在教师学生读者心目中树立一种独特又有内涵的图书馆形象。

注释

① 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J]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8.

② 王胜祥.论图书馆文化[J].黑龙江图书馆,1989(3):7-9.

篇8

纵观《手册》,条理清晰、结构简明是此书一大优点。全书由五大部分组成,详细分析了五种批判方法:意识形态分析、自传性分析、非语言传播分析、神话分析、生产要素分析等。从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的大背景到受众个体经验,从信息的非语言传播中的隐义到信息的组合方式,作者娓娓道来,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视角批判性地看待媒介内容以及其后的种种控制因素。

意识形态分析的基础是文化研究,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敏感识别媒体叙述中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转换视角防止被所谓的“主流”一味操纵。意识形态分析的理论框架包括:组织分析(如互联网与其所有权、媒介与政府、媒介与政治信仰等) ,国际视角(分析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人物和意识形态),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等。自传性分析是指个体依照自身经验,思考媒介对自身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影响。非语言传播分析介绍了如何从人们的面部表情、眼球运动、动作、姿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等解读其隐含的与所传播语言一致或相悖的意味。非语言传播行为通常属于人际传播研究的领域,但是作者把非语言传播的成果运用于对大众传播的批判性分析中,使读者耳目一新。神话分析是书中的一个较特别的部分。作者引用Max Mueller的话说明,“现在社会与荷马时代一样存在着神话,我们之所以没有觉察它,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神话的巨大阴影之下”。依作者观点,现代社会中媒体已经取代传统的口头传播而成为传播“现代神话”的主要方式――现代人通过大众传媒,不断寻求解决生活危难获得救渎的方法。最后是生产要素分析。在媒介生产信息的过程中,媒介工作者常常会主动地选择、控制、协调各种技术因素以支持他所传播的信息。其中的技术因素包括:编辑手段、色彩、灯光、线条、声响音乐等。这五种方法构成了一整套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的工具。

本书另一特点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说明问题,避免了抽象空洞的说教。比如在非语言传播分析中,作者对抽烟这个动作所隐含的意义就列举了十一种之多;面对使人不安的信息时,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自传性分析中,作者对情感反应分析着墨较多并提供了十种处理手段,比如从转移注意力,寻找信息的漏洞,或者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等等。

在《手册》中,作者精心选择的几十幅插图多为新闻照片、广告图片和影片剧照,不但每一幅都与论述的内容保持高相关度,而且形象精到地传达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辅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显示了作者匠心之独到。

但是,媒介素养除了重述、分析、质疑的能力,还包括互动、创新的能力,此书偏重的是前者。如果作者能指导读者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排除干扰信息提取所需,甚至如何成为建设性的信息创造和传播者就能使本书结构更完整。

而且,媒介素养的分析方法远远不止本书所提及的五种。其他方法还包括叙述学分析等。《手册》提供了批判性评价电影、电视、广告、广播和印刷等各种媒介的方法,但是网络方面篇幅较少,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神话分析的论述中,作者所引例子大多来自电影。其实除了电影、书籍,其他大众传媒如电视、广告、广播所传播的内容同样存在着神话因素。比如我国有些广告就采用了“黄帝”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神话原型。在该章节,作者若能拓宽探讨面就能使神话分析法更具说服力。

篇9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阵地和平台。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图书馆宣言》曾经这样指出:“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图书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知识性和专业性,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展开,这是关系到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正因为如此,学校在选择和物色管理人员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仅仅要有必要的文化素养,热爱图书管理工作、敬业奉献、勇于开拓和进取也是图书管理人员选拔过程中最应该看重的基本素养。同时,我们也应该打破旧时代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误区,图书管理工作不是无足轻重的,图书管理事业是现代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就是争取做好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工作。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学生知识和智力背景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图书馆,是向广大师生传播文化,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毫无疑问的将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图书馆作用于效能的发挥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工作者。那么,一名具有好技能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工作者都需要具备一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有严谨治学、工作的优良作风和态度。

选择图书管理工作就是选择了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在日常琐碎的图书管理中发现教书育人、严谨细致的精神内涵。同时对图书管理工作具有一腔独特的热爱,将图书管理工作视为教书育人的一方面来进行,通过细致、认真的工作给广大师生创造出井井有序的学习环境,从而使自己也能够深入领悟图书管理工作的深刻意义和独特的作用。图书管理工作也是教书育人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

二、专业素质过硬,业务熟练,能够具备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和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学校里面,尤其是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对图书馆藏书简单的分类、整理,而是逐步演化成一项学术性、创造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今天,专业黑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仅仅凭借一腔热情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做到既遵循图书管理的规定和独特性,又能够充分熟悉图书的分类依据以及检索的方法和流程,从而全面掌握图书馆图书收藏的范围与特点。

三、人际交流过程中学校图书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

在学校,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培养口号,致力于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图书馆效益最大化发挥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在图书的管理方面,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预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贡献力量。同时,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也是调动广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对广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学生时代的我们正处在意识形态塑造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艺术管理人员扮演的脚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者更是承担着育人的双重职责。

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而言,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给广大师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来充分发挥图书馆对学生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图书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要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些基本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图书管理工作者在与广大师生的交流中能够了解到不同的师生对图书馆的不同期望,从而发现自身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更好的改进工作方式,为广大师生服务,因此图书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和补充,积极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与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工作。

五、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紧跟时展的潮流。

基于以上的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想充分的实现自己的工作价值,就必须积极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从细节出发,从小事入手,全面提升自我:

作为一名21世纪的新型学校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紧跟时展的大潮流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因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信息技术迅速进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资料的保护和使用技术等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应用更加普及,在日常的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能够熟练地用计算机对各种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编排,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为广大师生服务,充分的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全面提升图书馆在广大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要有敬业奉献的精神。

无论到什么时候,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人员一定是热爱图书管理事业,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人。因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者才会拥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不图名利,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将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视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

结语:图书馆对广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学生时代正处在意识形态塑造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图书管理人员扮演的脚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者更是承担着育人的双重职责,在工作中,图书管理人员应该全面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业务素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给广大学生起到一个导航的关键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广大师生求职和向往的圣地,是学校里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篇10

一、研究古代图书分类与古代学术之间的关系

学科分类观念的产生和演变促进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自占主导地位的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在学术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图书分类又通过类目体系结构、类目序列及名称的变化,以及类序、解题、互著、别裁等方式反映学术源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的发展。早在上世纪初,姚名达先生就指出“学术思想之分对于图书之分类关系之密切矣”。②因此古代图书分类与古代学术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十年学界研究的一个方向。

谭华军从知识分类与图书分类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体系演变的过程,指出图书分类目录体系的沿革、演变,以及类序和解题,间接地反映出我国学术文化知识谱系的发展脉络。[1]左玉珂从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及其特征、古代图书分类与中国知识系统之演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中国知识系统的演变发展与古代图书分类发展的关系。[2]袁学良则总结道:“通观汉至清的各式各样的典籍分类法,虽类目有多寡,体例有差异,然而其基本板块结构却极为相似。究其原因,首先应该归结于它们具有相同的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基础。”[3]另外,他还将先秦图书分类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萌芽期(上古至春秋前期)、专门性分类法时期(春秋后期)和综合性分类法时期(战国至秦代)。[4]赵涛更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中的儒教、道教和佛教在古代图书分类法嬗变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

篇11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statutory license;feasibi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5-02

0 引言

利益平衡既是版权制度的基石,又是版权制度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版权立法中的难题[1]。利益平衡的维系依赖于法律对版权限制原则的科学制定和版权限制体系的合理设计与具体限制方法的正确适用。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关键,同样是要运用好版权限制和反限制原则,其中,把法定许可制度引入图书馆是正在受到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2]。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的可行性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现实意义、在法理上是否可行等多方面。

1 数字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的意义

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对于图书馆自身、权利人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版权利益平衡关系中三个主体面临的著作权问题,包括图书馆面对海量授权的困难、在新的复制技术下权利人经济利益的流失和公众及时获取新知识的问题。

1.1 减少数字图书馆侵犯版权的风险 数字图书馆面对海量作品难以取得全部授权,其中除了要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对于一些作品如多媒体作品,还需要取得各个邻接权人的授权,因此,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要么固守传统图书馆适用合理使用的途径进行资源建设,要么取得所有著作权人的授权,当然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发展速度之慢也是必然的。否则数字图书馆必然担负着巨大的侵犯版权的潜在危险。法定许可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免去授权许可的复杂性和不易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纯粹的合理使用对版权人利益的弱化。也就是说,适用法定许可,既保护了版权人适当的经济利益(可由法定许可统一规定费率),又打破了网络条件下可能不合理的权利滥用与过度垄断,从而消除了作品传播途径中的阻滞,扩大了作品的潜在市场,使更多的读者受益[3]。

1.2 保障权利人的经济利益 数字图书馆在适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同时,对作品的其他使用行为如数字化复制和信息网络传播适用法定许可,避免了对数字版权的侵犯,使权利人有了合理的经济回报。因为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后可以向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合法的信息资源,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经授权的违法使用行为具有克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上法定许可相对于授权许可对版权的保护虽然是一种“弱保护”,但现实中,在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执行及监管下,法定许可在某些方面,如保护权利人经济利益方面会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同时,尽管法定许可是“法定授权”,但是版权人可以通过“禁用声明”,阻止他人对其作品的利用,使“法定授权”转变为“意定授权”,充分尊重版权人对其权利的行使。

总之,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信息共享更加畅通。

2 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法理分析

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制度的现实意义在学术界是具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的,能够较好地解决“海量授权”的问题。但仅由此便提出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法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证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法经济分析 法经济学的源头在于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其学科基础是借用经济学的创新理论和前沿视角来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或者从制度和法律角度重新理解经济活动及其规律[4]。法经济学是经济学意识形态在法律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逻辑为按“理性经济人+法律效率观+经济学方法”这种图式展开理论的。也就是说法经济学的理论演绎,其逻辑起点是“理性经济人”假设,核心价值标准是“法律效率观”,加之“经济学方法”的使用,以此展开理论述说和问题分析的。[5]事实上从权利人经济自立性的角度来讲,法定许可并不是对权利人授权意愿的限制,相反是权利人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体现。因为如果从版权人的经济自利性角度去考虑,则法定许可制度不仅有利于公众,同时也是作者实现版权上权利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法定许可规定可以在不取得版权人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作品,这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使版权存在扩张的可能;其次,向相关权利人支付报酬是法定许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法定许可相对于合理使用、强制许可等版权限制制度能够很好地保障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因此法定许可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对公众利益的保护,也是版权人权利实现的有效途径。因此,与其说法定许可限制了版权人的自由意志,不如说其正好是版权人的经济理性的体现。[6]

2.2 数字图书馆具备应用法定许可的实质要件 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其中实质要件包括:第一,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应代表公众利益,即应该为公众获取信息、知识有利。如我国目前已有的法定许可使用主体都是优秀作品的传播者。第二,一般来说法定许可的使用主体应该是公益性组织。但在我国报刊、电台等也都属于营利性组织。但即使如此,其代表公众利益的性质也是无法改变的。第三,能够支付相应的许可费用。

图书馆具有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的实质要件,但不具有形式要件。首先,数字图书馆是优秀作品的传播者,在版权权利平衡两端代表公众的利益,为公众获取知识提供方便。第二,数字图书馆有固定的经费来源,由国家支持图书馆的运行,能够保证对著作权人经济利益的补偿。因此,数字图书馆具备了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的实质要件。但我国的著作权法没有赋予数字图书馆法定许可的权利,因此,数字图书馆不具备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的形式要件。

参考文献:

[1]郭禾.网络技术对著作权的影响[J].科技与法律,2001,(1):39-52.

[2]秦珂.法定许可权利在数字图书馆的适用与限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4):1-3.

[3]梁卫华.法定许可制度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2):26-28.

篇12

2、服务机制滞后不前。作为高校图书馆,其职能较其他图书馆有所不同。作为具有独特服务规模与价值的场所,其服务规范和价值体系与所在高校应具备的宗旨和目标紧密相连,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图书馆文化。然而,图书馆毕竟与高校文化和需求密不可分,图书馆的管理更是为了深入和拓展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坚固的后盾支持。因此,改变传统的服务机制,加强管理创新,成为高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对图书馆基础工作认识所存在的问题。由于意识形态和管理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十分不够,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仍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水平上,而当今深受大众所依赖的网络化水平并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的层次,这就需要各级管理者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全力进行改革,从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二、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1、管理观念的创新。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发展首先要求领导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应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要想使高校图书馆得以长久持续发展,其领导者应当根据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时代下对图书馆的新要求来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改革其中不合理的管理体制,让图书馆的发展更加有利于高校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需求。

此外,应对图书馆全体馆员进行观念创新。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应树立起知识信息的搜集、流通、使用、更新、创造等各类新理念,并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和效益观念,提高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是自己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馆员。

2、人本思想管理的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质量的优劣,服务水平的高低好坏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都与图书馆人员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加强人本思想的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组织实现业务创新的力量来源,以此,加强图书馆人员素质的提高,才能最大化的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决定图书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才能更好的充分掌握和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更好的为读者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服务模式和理念的创新。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基石,而服务创新则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的服务理念要求与时代和社会接轨,就必须要求有迅速快捷的服务方式相支撑,并要求服务的网络化与之相适应。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本校网络功能和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优势,来优化本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的导航系统,增强网页图文互译的网上信息检索服务动态演示提示,提供编制网上导读系统的索引。对用户长、短期培训、网络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的使用需求。

4、管理机制的创新。作为高校图书馆,其管理必须以科学严格的制度加以保障,一个优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的系统的约束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的创新,应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双向选择,实行竞争聘任制度,明确和细化每一位员工的岗位职责,从而建立起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工作制度,以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考核和监督。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和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并通过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最终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按岗定酬、按劳分配的有效管理机制。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1、以人为本理念的加强。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图书馆工作而言,其大部分是由全体官员来完成的。因此,图书馆管理创新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图书馆馆员。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发展应当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创新首先应被馆员所接受,并真正有利于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否则,所有的管理创新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得以实践。

2、专业化人才的引进。一个强大的图书馆,不仅仅要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便捷的网络信息,重要的是应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加大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断提高馆内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层面,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学校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3、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发展电子图书库。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引进先进的电子书库等网络资料和技术,让资源共享在师生中良性测传播互动,不断更新资源信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平台成为第一要务。如何更加快捷、快速、有效的利用这一新平台,获取更多的资料和信息,实现服务的终端化,成为图书馆的目的所在。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是图书馆改革与进步的重要问题。如何改善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成为目前工作的重点。而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都处于转型期与变革期,如何改变观念,如何发展创新,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发展创新,不断突破和改变,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使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

篇13

(一)公共图书馆休息设施的舒适度不够。公共图书馆在以往最注重的并非是读者在图书馆内阅读的舒适度而是更侧重于阅读室内的安静性和容量,这样一来阅读室内的设施相对要简单一些而且座椅的舒适度也极为有限。不仅如此,由于桌椅摆放的密集度较高很可能使得整个阅读室设施的摆设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感,从而降低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有效性。

(二)公共图书馆的通风系统较差。公共图书馆存放着大量的数据因为书架数量极多使得空气的流通本来就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有些阅读室甚至是全封闭的,这样的情况下在夏季和冬季虽然都可以用空调来保持室内温度,但是却不能做到良好的通风,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时常会感觉到胸闷头晕等情况。

(三)公共图书馆的灯光系统不完善。公共图书馆内的灯光在设置时与很多地方容易成为盲点致使在实际应用时很多地方无法很好地被灯光照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得不到很好的采光致使读者的阅读舒适性降低且对读者的眼睛也有损伤。而且一个明亮的灯光系统本身也会使读者的心理更加开朗愉快,对阅读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大增加,若是与之相反则会给读者带来压抑郁闷疲倦的心理感受,致使读者提前离开或是对阅读的效率大大降低。

(四)公共图书馆人员的服务意识较差。由于公共图书馆一般都是事业单位,所以图书馆内的人员的思维里对于服务意识十分淡薄,基本不会对读者使用敬语而且与读者沟通时也没有很亲切的态度显得十分生硬,对于读者的要求经常也会视若无睹,并且对于图书的管理也相对松散在对图书进行检索时经常敷衍了事。这是因为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对自己如今的位置做出一个深刻的认识思想一直停留在自己是管理者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并没有将读者当成自己应该服务的对象。

(五)公共图书馆的竞争意识薄弱。由于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单位,国家会对其全额拨款,并不需要依靠图书馆的收益来支付职工薪酬和投资建设。这使得公共图书馆的领导者失去了竞争意识,对于其他图书馆的改变经常视而不见,并不热衷于完善图书馆,使得图书馆的设施落后且藏书量也在逐渐降低。

二、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因读者而生存,因读者而发展,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读者服务工作的宗旨是永远不会变的,读者始终处于图书馆的中心主导地位,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其最高工作目标就是让读者满意。长期以来,图书馆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认为读者服务工作只是简简单单的借书、还书而已,服务方式“以守为主”、服务状态“以静为主”,缺乏对读者信息需求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无法实现启发读者对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信息需求这一“主动性、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目标。

(二)构建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图书馆服务的理想境界是使读者形成思维的兴奋,进而进入到高效的学习研究状态,最终达到身心的舒适和知识能力的提升,这就对图书馆的服务设施、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在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上,布局、采光、通风以及图书馆设备的放置上,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传统和阅读习惯,功能布局应尽量合理,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