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学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学学习计划

篇1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导学案。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计划内容:

1、认真学习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

2、突出新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合自身,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县教科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4、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5、常练教学基本功。

三、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

(2)认真完成作业,作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篇2

1.教学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教发[20*]73号文件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抓好教学流程的管理落实,指导检查常规落实情况。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全学科,开足学时,严格按教学进度上课。加强非工具学科的教学管理。加强听课指导,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重视英语学科教学,缩小校际之间、班级之间英语教学质量的差距。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抓课堂教学,追求4个精致,1个反思。备课精致。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位教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独立处理教材。备课以教师个人钻研为主,辅之以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学年组为单位隔周一次。上课精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精致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基础是吃透教材内容,条件是了解了学生状况,关键是优化教学结构,手段是利用农远资源。练习精致。精心选择习题,防止机械重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辅导精致。着力帮扶学困生,一抓基础、二抓巩固、三抓提高,追求辅导的实效性。做好教学反思。

2.教学研究工作

抓好平时的学科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提供平台。学校应真正以教学为中心,利用一切时间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质量。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新课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学困生质量提高的研究。各校每学科一学期至少搞一次相关人员参加的教研活动。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电教手段和农远工程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培养典型教师,推广典型教师经验。

开展好“教学开放周、校长进课堂月”活动。九月份要开展好“教育开放周”活动。做到让家长了解教师,让市民了解学校,让社会了解教育。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育教学为主渠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十月份要继续开展好“校长进课堂月”活动。校长、主任深入教学一线上课、备课、评课。做好活动总结。

3.质量监测工作

质量监测要坚持随堂测、周考、月考,月考后做好质量分析,提高教学质量。

4.校本培训工作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集体培训,强化自主学习。每位教师至少写2篇完整深刻的教学反思,每名教师自学笔记在5000字以上,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开展校本教研。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路,进行理论培训,学年组内同伴互助,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每堂课,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系列教学活动,走“边教边研”之路,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5.教育科研工作

篇3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的教书生涯转眼过了20年。回忆过去,我感慨万分。我数了数自己用过的备课本,足足有几大摞。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师办公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学校人人有电脑,我们上完课,可以随时编辑自己的学教案,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过程不如意的地方,回来立马改进,因为电脑就在身边,等再给下个班上课时,已经是改好了的教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其次,电脑的联网,给了我们集体备课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QQ聊天的形式,商讨学教案的编写。我们还和兄弟学校手拉手备课,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升华。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真是无处不在,例如,化学教学中的复习课,容量大内容多,上课时又要给学生讲,又要写出复习内容,又要观察学生的神态,看他们是否听懂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如何等,往往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忙个不亦乐乎,没有效果。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一切都迎刃而解,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达到了较好的化学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强化课前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课前研究是化学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我们这的学生来说,家家有电脑举不胜举,这就给教师的课前备课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我们的学案中,就有预习导航这一项,教师把这个内容通过电脑网络发给每个学生,比发给学生一大摞卷子好多了,因为电脑对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很快作业就做完了。有时,还可以在其中讲个小故事,或放一段自己的讲课的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你的作业有所期待,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好学的精神。

篇4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两个单元,主要内容是Windows系统的操作,认识windows窗口组成,掌握了对文件、文件夹的一般操作方法,以及电子邮箱的管理。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Windows系统,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能够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熟练的管理自己的邮件。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期所学知识是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流行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两章知识是当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热点知识,学生兴趣浓,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培养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才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知识点如下:

第一单元:掌握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概念,Windows、文件、文件夹及Windows资源管理器、压缩文件等概念;第二单元:掌握网上交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有关的文化、道德规范,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2、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重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潜能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五认真”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4、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内容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篇5

1.1 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有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不断变化,并且这些变化都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崭新内容,这就必须借助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来提供素材。

1.2 信息化下不断丰富的手段有助于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

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于数学来讲是较为“死气”的,因为其文科的特点决定了其融会贯通的弱性。信息化技术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理性的,而这些理性的内容同时又是通用的,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则能够改进语文教学方式,使其能够灵活、更有效地起到基础工具性的作用。

1.3 信息化能够使课堂冲破时空限制,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融入广阔的现实天地

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高科技元素,具备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同时空获取、处理、编辑、存储的功能。信息化的这一特性能够使课堂无限扩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枯燥的理论,而向实践不断进发。

2 小学语文教学的信息技术化技巧具体应用

2.1 在教学素材和内容方面应用信息化技巧中的信息开放性特点

信息技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的开放性,其与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较为固定和封闭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借助信息化的开放性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且有效的丰富。具体来说,就是要应用多种与语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增加教学的容量和密度,创造出知识与学问更多的来源。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雾凇》和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利用信息化来丰富教学内容。《雾凇》一课中,雾凇的形成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需要加强的内容,然而这一部分又是难点,单凭课文中的讲解学生很难深刻理解相应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信息化技巧对雾凇的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课文内容,更能拓展其视野。《小露珠》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并没有具体讲述露珠的形成过程,但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动态展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也将自然地表现给学生,从而丰富其知识面,使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

2.2 在教学手段和方式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化技巧中的多样化特点

现代信息化技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手段和方式的应用中。如现代信息化技术具备动态性,这种动态性能将静态死板的内容活起来,从而提升教与学的乐趣性。如《航天飞机》一课,虽然讲述的是当代社会科技进步的高端表现、在科技类知识中对学生也是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内容——航天,但是单凭课本的纯文字讲述,小学阶段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航天飞机的功能及作用原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将航天飞机的内部构造加以展现,并结合网络的应用将其作用原理穿插入演示动画中,就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本课内容了。

2.3 教研活动的信息技术化更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信息化不仅对教学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对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化的丰富性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多方面的便利,从而使其教学更加顺心、顺手、顺意,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并在便利的基础上产生更为强烈的创造欲望,有效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并改进教学。

2.4 信息技术化的广泛应用对师生沟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篇6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不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教育,他们面对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任务能够很轻松的完成。而有的身体素质很差,要让他们完成教师布置的锻炼任务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的提高,让他们树立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以便能够做到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对他们的动作进行及时指导。在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赖的心理感受,他们能够积极的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自主锻炼和探究,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结合竞赛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胜心。在好胜心的激励下,学生对体育动作的要求更高,他们为了达到动作的规范,不断进行探究,并和教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毅力来客服锻炼中的疲劳感。创设竞赛锻炼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并在锻炼中让他们形成坚强、有毅力的性格品质。例如,在练习短跑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了短跑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之后,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接力赛。在接力赛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在小组比赛中形成了较强的团队凝聚力,让他们更好的进行短跑动作的探究,提高了短跑的速度和技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锻炼效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体育项目的示范动作之后,要让学生提高对体育项目动作的掌握和理解,使他们在练习中能够正确、高效的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要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进来,在每个学生做出体育动作之后,在小组范围内对他们的动作进行分析,让他们改正错误的做法,掌握正确的体育动作。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体育动作的探究,能够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小组成员进行体育动作的探究时,教师要对他们学习情况进行指导,促进每个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耐心的指导他们,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掌握正确的体育动作,让他们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这些学生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探究讨论中,并通过积极发言来表达自己对体育动作的理解,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获得实效。

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设计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以下就谈谈自己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CAI)或辅助学(CAL)的认知工具,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赖以持续的情况与条件,最终的目标是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创建进行“整合”。“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主要是提倡“能力整合”。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这种能力的整合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整合”的落脚点是教学结构的变革,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可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取得“整合”的实质性成效――“学习共同体”。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讨论、共享资源、信息、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和方法,意义建构。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实验。例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具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做个别必要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效果要好的多。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自己(或合作)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图,通过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合作,最后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结语

传统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运用于探究式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乃至创造性都能普遍地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于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就是教学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只有发生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这种改变,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师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师生关系的主宰,而是倾向于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式“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着平等、民主、自由、尊重、理解、友情、友爱;是一种平等对话、相互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师生间的共享不仅是一种“文化共享”、也是一种“责任共享”、更是一种“精神共享”,在教学中营造信息化环境,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篇8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尤甚。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此,随着课改的进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进生活,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普遍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数学知识根源于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部分同学之所以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原因之一便是由于脱离了生活实际,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若脱离了实践活动,数学知识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数学知识扎根于现实生活。因此,“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将使得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不再陌生,变“要我学”与“我要学”是非常必要的。

2、数学知识概括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但并不等同于对生活本身的临摹,它是对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数学知识概括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较多地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而较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密切联系的教学,往往会忽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脱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很难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意义,更不要说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尽管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朦胧又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引导小学生用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就是“学好数学就是多做题”,普遍感到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其实,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的贴近小学生生活格外重要。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符合这一规律,它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及符号,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它在油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中起了过渡作用,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化的数学问题,可引起小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愉悦的情绪能引发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因素的制约,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并且对这些问题充满信心,还会主动地进行思索、探究,呈现出种种跃跃欲试的情态。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细致的观察力,抽象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细致的观察力,能让小学生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找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便于分析问题;抽象能力是小学生沟通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的一种必备能力,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能力,就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看得清楚一些,再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更容易解决;小学生会应用数学知识去成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还能使他们逐渐养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面大旗,对实现“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以及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因素,尽可能让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转变教师教育意识,课前预习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存在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数学教学服务。很多教师并不重视上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意识,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真正用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生活化的课前预习,这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性,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已具备一定知识背景,但它可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就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但这些正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可以使他们感到亲切、可信,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也可以从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看的图片和实物入手,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基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课外体验生活化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解答数学题的正确率来衡量,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通过数学教学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衡量。”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首先,可以将“生活化”延伸到家庭。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也是数学学习难得的资源。小学数学教师应把学生所熟悉的、有意义的家庭生活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受到强有力的感染。如,在学习了“统计”以后,教师可让小学生开展“统计丢弃塑料袋个数”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并统计班上每个同学、自己家里一周内丢掉的塑料袋”。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小学生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而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让小学生感受到了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生活化”可以延伸到社会。社会是广阔的数学学习天地,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教学资源。把数学学习的内容向社会拓展,能使小学生从小开始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关注小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必然的和迫切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一、以兴趣为引子,让学生参与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很好地利用了兴趣这一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生活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笔者发现在课堂提问时,教师所提的问题若是学生熟悉生活中的情景时,学生在思考时就会更为积极主动,在学习时小学生就会感到语文知识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探寻就会更感兴趣,在学习时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例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尽量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节,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将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大优势。

2.用竞争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竞争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就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去设计比赛,如背古诗大赛等,这样来进行新知的学习与旧知的温习,通过游戏竞答对学生的求知欲与注意力提升是很有帮助的。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鼓励能够让学生在竞争中不因为一时不利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教学活动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

二、以问题来入手,去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科目。教师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新课改以后,教学过程更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利用生活化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利用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Z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能使知识的传授由生活情境引入,再到情境中学习,最后发展到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三、走出课堂,以生活为大舞台

由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时间只有45分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只能进行初步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非常好。而生活化教学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学设计可以更多地展开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况,在课外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进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这一课时,笔者就根据生活化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让学生在春游的过程中发现春天的美,感受文章中所写的:“春姑娘向上轻轻一挥手,柳树上就长满了嫩芽。她帮房屋把雪都扫掉了。她把森林变成了一片绿色。她在田野旁的小路上撒满了花草的种子。不一会儿……梨树、桃树和杏树也都开满了梨花、桃花和杏花。”从而将文章中所写的细微之处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结合生活感触去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通过这次活动,就能让小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感性的认识,这样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好地感知文章中所传达的春的气息,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非常高,都在积极讨论自己眼中春的气息,彼此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热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都对“春”有所感受,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有好处的。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一定与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语文所带来的快乐,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所传达的知识与更好地享受语文学习的魅力都是有好处的。

生活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法使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将教学生活化。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脚踏实地,学会利用生活化思维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难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这些生活化教学的积极作用能够为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插上一双翅膀。

篇10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video 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193-02

0 引言

专修室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实验、实训的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运用电脑网络技术,使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新型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是一个包括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专修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

把专修室的资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符合规定标准的管理体系。能够拥有相应的技术来帮助完成测试资料自行的搜集、网上调度、教学信息安全的实现共享、人员量化考核、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等方方面面的技术作为支持。同时它也是连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用户的信息平台。

专修室管理系统建设的完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管理问题,但是要把它结合到教学上来,使它的优越性也体现在教学上的优化还需我们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在一体化专修室建设的前提条件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一体化专修室在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了理论教室、操作实训室、实装操作间和实验室,所以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创新要从教员怎么教和学员怎么学上去研究讨论,下面介绍几种新的模式:

1 教员授课模式

原来的授课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完全分离,通过理论讲解之后安排实践内容,在理论部分涉及到装备的内容只能通过照片、动画、视频等手段解决,不能实时的反应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践手段单一。

新的专修室安装了视频监控与教学系统,主要由前端采集部分、传输部分、控制部分以及显示记录部分四大部分组成。在信息化管理采集系统和摄像部分包含有射频信息采集卡、彩色摄像一体机(含可变镜头)、室内全方位云台、防尘罩等等;传输部分主要由视频服务器组成;控制部分中包含有图像切换、云台动作控制等等。专修室和实验室每个角落、每个装备上安装了全景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教员在任何教室都可以随意调取每个装备的实时影像,让理论教室与实装间通过视频系统相互连接。

1.1 在讲授理论课时 教员在讲授理论课时可以随时调取实装画面,使课堂更生动、直观,学员理解起来更容易。授课教员在教室就能让学员随时观察装备的所有操作现象,可以边操作边讲解,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让学员更直观的掌握理论知识。

如图1所示:显示了网络调取的其中一个摄像头的图像,教员在任意多媒体教室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观察装备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学员在教室里可以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观察装备的操作和运行情况,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的掌握所学知识。

如图2所示:是安装在装备内部的摄像头,此摄像头是全景摄像头,可以拆卸和更换位置。操控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对摄像头进行各种控制,如焦距、亮度及方向等等。便于使用者操控和观察装备内部情况。

如图3所示:此摄像头是安装在装备教学区顶部的,主要用来观察装备的整体外观和架设撤收操作,教员在教室就可以边讲解边让学员观察操作示范班的训练过程,使教学更生动、更具体。

1.2 在讲授操作课时 教员可以边讲解,边操作。在讲解和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控制相应区域的摄像头记录整个操作和讲解的过程,便于学员以后自学和操作提供指导视频。

在学员分组练习时,可以利用媒体提示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也可以通过监控记录下每组的操作视频,通过回看,便于学员自己查找自己的操作问题,找到关键的错误操作步骤,这不仅能让学员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为以后教学提供视频素材。

2 自主学习模式

目前,专修室装备空闲时间没有被充分利用,原因是学员自主学习时间不自由,装备使用时间不灵活。在改进装备管理方法后,可以大大改善自学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能充分掌握专修室装备和实验室设备的现有状态,学员通过网络可以查看装备使用情况和预约情况,通过查询可以合理安排自习时间。管理员也可以适当将预约学员进行分组处理,以提高装备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如图4所示。

但是学校需要核实使用相应实验室的人员的身份,分配对应的权限,与此同时,按照相关的权限核对和发放具有身份信息的智能卡。学员和教员只要刷卡就能够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许可,由此才能够使用实验仪器。该措施比较方便学员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避免实验室出现偷盗情况和闲置人员的随意进入。确保器材的完备性和实验室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的高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措施,都不需要教员针对一个实验做出重复的演示,而是采用视频图像记录实验的过程和仪器操作规范,以便在接下来的课堂中使用。这样的先进实验课教授方式比传统实验课上教员在台上亲自操作演示、讲解来说,更加方便,直观和生动。

随着基于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的不断应用,专修室的管理秩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方面增加了教学手段,使得理论教学和装备的实际教学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实践证明采用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倩晨.XML技术在高校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05.

[2]韩毓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25.

[3]杨淑杰.浅谈信息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 2011-05-08.

[4]Hans-Olof Bostrom, Ett tyrolersk■p,p■ Skokloster[J].Konsthis-

torisk Tidskrift/Journal of Art History,1975,44(1-2):1-14.

[5]韩毓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

篇11

1.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多年,英语四级和六级的衡

量标准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根深蒂固,文化的渗透在短时间内换

不来学生成绩上的突破,很多教师对此仍旧是嗤之以鼻,认为其满足不了自己教学成绩上的需求,然而这种看法是十分短浅的,毕竟我们的高等英语教育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国际化的交流和往来之中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四级和六级成绩单上的优异并不能够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例如,与外国友人的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礼节以及需要避讳的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数字化的成绩单上是丝毫体现不出来的,所以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施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必须随之有所改变,放弃眼前学生成绩提高的教学业绩,追求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突破。

2.学生认识的不足和实践的缺乏

我国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功利性特别强,过分地看重自己在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中的成绩和通过四六级考试能够给他们带来就业时的便利,对于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文化渗透深度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不足,并且由于我国的学生在性格方面较为内向,敢于开口说英语和与外国友人进行英语交流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了满腹的英语单词却很难开口使用,这无疑是我们高等英语教育的悲哀。与此同

时,由于这种功利性的英语学习态度,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很差,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之后更是拒绝再进行英语的学习,更谈不到英语文化的学习。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只是学会了这门语言而没有学懂这门语言。

3.考试制度的障碍

虽然我国大学英语以素质教育为主,提倡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高教学目标,但是考试制度的存在依然成为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的最大障碍,在考试制度的阻挠之下,跨文化交际型教学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即便是有很多教师深入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先进之处,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

践,但是收到的反响却令人心寒,很多学生还是热衷于考取英语能力的证明(四六级英语证书),对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仍然抱着一种看客的心态。另外,在我们的考试试题中对于文化方面的涉及也非常有限,在学生依然以考试为思维核心的局面之下,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上加以改变是极为关键的。

跨文化型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语言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难发现其与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一种文化差异的体现,另外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是与英语语法完全不相干或者相违背的,这些单纯地靠记忆是完全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要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只有掌握了英语的语言文化才能够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中举一反三、如数

家珍。

二、教学方法的应对

1.采取交际型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的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口语化的表达看似非常随意,而且用死板的语法区分还非常容易产生歧义,但是我们在观看一些英文影片和欣赏一些英文歌曲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看似极易产生歧义的口语却表达得非常精准,如果用常规的字面理解的意思与真实表达的意思

相去甚远,这是因为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鉴于此,我们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交际教学,让学生以交际为最高学习目标来学学英语,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交际使用中的英语,从文化的角度去接受这些书面英语中接触不到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通过这种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自己跨文化的英语学习。

2.培养学生非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非语言的交际能力完全是文化的体现,语言的交际是有声有形的,其中文化的成分占据有限,而非语言的交际就是完全的文化内涵的体现,例如,我们在观看英语国家出产的影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无声的场景或者是肢体动作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画面中虽然没有语言的表达,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极为丰富的,这种非交际能力的表达方式是培养学生理解异国文化的良好途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广泛地加以利用,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文化内涵的成长必然会造成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理解能力上的显著提升。另外,在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要渗透一些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礼仪方面的教学,这也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饱含着文化气息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能够领会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用跨越性的思维方式来熟悉并掌握这门语言,并最终在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加以利用。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还不是十分的成熟,所取得教学成果还不够丰富,但是在国家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造就一大批的国际化人才,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为我国的经济和外交建设建立功勋。另外,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以更深层的理解来取得学生在成绩和能力上的双突破,也能够让学生以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英语学习中,并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国家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玲.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1.

[2]王丽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中国成人教育,2009.

篇12

二、传统钳工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培养面临着一道道难关:复杂的机器不能拆卸,一些工厂、企业学生很难进去参观学习,一些昂贵的设备、仪器,学生很难有机会在现场操作等等 ,我们将其形象地概括为“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钳工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陈旧的阶段。 “一把锉刀闯天下”,所以有些学生戏称钳工实训是“锯烂铁”。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的原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钳工学习兴趣的培养,始终进行着一种简单师傅学徒式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三、钳工实训的信息化教学思考与尝试

信息化教学最关键是教学软件的开发,通过仿真模拟、实时评价等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都需要软件的技术性、实用性来保证。

1.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即在物质条件上做准备

这是开发研制信息化教学软件的前提,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步骤工作将从物质上、根本上决定这个教学软件是否成功、是否有较高的教学实用价值。教学资源既包括基于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知识的展示,更要包括扩展性学习资源的收集。中职钳工实训基本技能包含了:划线、锯割、锉削、钻削、铰孔、攻丝以及各种量具的使用等。知识点涉及机械专业各门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力学等等,以及必要的数学计算。这些资料都要收集进入软件数据库。

2.教学资源的加工组合,即在技术上开发研制教学软件

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步骤,主要是把教学资源组织起来,使之变活,变成可操作性强、方便实用的教学软件。它不仅仅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通用技术,更需要掌握Pro/E造型、3D SolidWorks软件设计等专业技术。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比较完善、兼容性较强、系统相对较复杂、性能却比较稳定的好软件,是能否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

在资源的加工组合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这两大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钳工实训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必须注意各种教学资源的分类,如面的加工分为平面、曲面和斜面;配合加工分为对配、全配和混合配;工件形式还可以分为单件、配合件和组合件。在软件开发时必须充分熟悉掌握教材,并加以归类、组合,便于在实际运用中统筹兼顾工艺分析与实技训练,使各种技能之间合理交叉训练,以期取得最佳实训效果。

3.教学软件的应用,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时,在教学软件里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通过动画等形式展现工件的制作过程,整个过程随时可以进行三维和二维的对应比较,不仅形象生动易懂,而且每一工步都会提示适用工具、注意事项等,大大提高了实训安全系数,更提高了实训效率。信息化教学平台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专家在线指导、问题答疑,也可以为学生提高远程讨论、交流和反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考核评价

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中的运用,其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一个交叉的、互动的过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共同学习和个别学习功能,增强学生学习评价的互动性。在安排实训课题时,先给学生分组并给予一定时间的讨论,让每一组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析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及时纠正不合理工艺方法,制定加工工艺卡,然后再经过教师重、难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后开始实训。这一过程的考核评价是实时的。在实训结束后,安排学生对实训工件进行互评,把测量结果输入教学软件中,系统会及时反馈工件加工质量,判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经过教师讲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钳工实训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1.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钳工实训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可以近距离观看往届学生的钳工实习作品,身临其境的体会校内外举办的钳工技能比赛。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体现出来,让学生觉得钳工操作既有新意,又很简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及时了解考工、考级及钳工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前认知钳工实训中一些较难的技术,如工艺安排、尺寸精度的掌握、配合件的完成、简单机器的装配等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迎接挑战的激情。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2.激发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在实训中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激发创造性思维是我们钳工实训教学的重要课题。信息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方法。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和启发性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好基础。

3.有利于开展分层次教育,确保实训效果

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开展分层次教育,可以不断重复、模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训练目标,适当降低技能训练要求,采取分层递进、分类指导,尽量找出其训练过程中的亮点给予鼓励,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确保技能训练的实际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立足社会。

五、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信息化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补充,绝对不是传统教学的替代品

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工作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增加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掌握技能并能运用技能,所以特别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学生从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发现学习为重心,使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主动掌握新工艺、新技能。

篇13

 

高级英语课不仅仅涉及语言知识,还要传达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为跨文化交际做准备。教育部在2000年3月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但我们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完全混为一谈,外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语言本身,文化教学将一直处于外语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那么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从高级英语文化教学的前提、内容和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化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教学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做好这一点,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以及旧有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条件的局限,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文化功底较为薄弱。在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沿用基础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重视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忽视或无力进行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高级英语所用教材语言难度较大,题材广泛,文化因素普遍而繁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高级英语教材含有大量繁杂的文化现象。为便于讨论,本文将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这样对文化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知识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知识,在高级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往往成为理解英语篇章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高级英语阶段文化教学的重点。交际文化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实际行为等,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难以驾驭的内容。 

 

1 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的积累是理解和欣赏高级英语课文的必要条件。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了解有利于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英语语言,并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如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f rom here?”。学生需要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时代背景,才能理解马丁路德为何呼吁黑人放弃与白人的冲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争取权利。第五册的“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现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热爱、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其文化的纪念。只有我们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与风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从作者那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中,真正体会到他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这个勇敢民族命运的深深叹息。 

在高级英语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其主要来源是《圣经》、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的“lion”,“lamb”,“vine”和“figtree”等名称便来自《圣经》,表示一种和谐和睦的理想生活状态。此类文化现象在高级英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种知识文化,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它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成为可感可视的文北成分,而是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构成文化教学的难点。交际文化的核心应是价值观,它可以“主宰或影响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平等观、宗教观、法制观、道德观、个体与群体观等。”michael pre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次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外语学习中。思维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与目的语思维方式直接联系。才能

真正达到。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递正确的信息;否则,很可能传递错误信息。英语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养成跨文化意识。认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高级英语阶段的教学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否有效地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学决定着高级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而对英语人才的文化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 差异对比 

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语言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如,由于文化差异,在荚汉语言中存在不少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表达。相对来讲,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如果与源语相同或相近,外语学习的难度就小一些:如果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与源语有差异,差异越大,困难就越大。对比法是克服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的英汉表达,让学生找出这些表达的异同,从而对英汉文化差异。特别是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2 课堂讨论 

若课文内容涉及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化议题,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归纳英语文化特征。课堂讨论力求脱稿,各抒己见,时间可长可短,讨论进程由教师主导。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课文“two kinds”反映了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做一番对比和讨论。将极大地加深对课文内涵,特别是对这对母女关系的理解。这种方法能促进主动学习,符合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 

 

3 必要阐释 

在教材中的有些文化内容完全超出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教师应尽可能用简捷明了的语言对教材中的这些有特定含义、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进行直接阐释。把艰涩深奥之处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学习《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第四课“professions for women”时。有这样一句:“she was utterly unselfish,if there is a chicken,she took the leg;if there is a draught she sat in it,”学生可能会颇感费解:既然无私,为什么还专吃美味的鸡腿:穿堂风让人凉爽而惬意。有什么牺牲可言?其实,英国人的最喜欢吃的是比鸡腿更嫩的鸡胸脯肉:而在较高维度的岛国,坐在有穿堂风的地方并不惬意。靠近壁炉的地方才最舒适。这样的解释会令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结束语 

 

高级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但我们须“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而不是从语言角度教文化。”英语文化的教学贯穿于高级英语教学始终。通过对比、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语言文字所反映出的外国文化。将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分析批判的能力。而且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