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一)精心选派驻村干部

我局选派的驻村干部人选,都经过局党组的充分讨论和集体决定。三批派驻的干部,都由局的年轻后备干部、正科长当组长,局的业务骨干当组员,把最有能力的干部派驻到村,把驻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局派出的第一批驻村干部,组长李孔祥同志是局的后备干部、会计科科长,组员冯志凡同志是绩效评价科的业务骨干,驻村锻炼回来后,提拔为副主任科员;第二批的驻村工作组组长陈治国同志是局的后备干部、法规科科长,组员赵晓波同志是人事教育科的业务骨干;第三批的驻村工作组组长林良鉴同志是局的后备干部、预算科科长,组员梁国钒是新提拔的契税征收中心副主任。

(二)大力加强对驻村工作的领导

局党组切实负起对驻村工作的领导责任,由党组书记对驻村工作负总责,分工负责人事教育工作的副局长主管驻村工作,其他领导也经常过问关心驻村工作。

局的两任局长王作雄同志和许培业同志亲自过问驻村工作,多次到驻点村走访驻村干部,调查指导工作。现任局长许培业同志,到任后与上任局长对驻村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交接,并到挂钩点深入听取驻村工作组的工作汇报,指出驻村工作要继续加大力度,完成市委下达的工作任务。

(三)全局干部职工共同支持驻村工作

局党组要求,驻村干部是代表局到驻点村开展工作,各科室要结合各自业务,对驻村工作的开展给予大力支持。局要作为驻村干部的坚强后盾,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配合,把驻村工作作为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派员驻村、全局参与的工作机制。如村两委的办公活动场所,共投入了29.7万元,是经过三批驻村干部“接力”完成的,参与协调申请资金和项目实施的的科室有局办公室、农业科、基建科、投资审核中心;村农田水利、修桥筑路等建设项目,局各科室也大力支持,配合做好资金筹措、项目实施等工作。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为驻点村办实事

驻村以来,我局全体干部职工与驻村干部一起,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服务驻点村群众为根本宗旨,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改善驻点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经我局各科室共同努力,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取得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至目前为止已筹集投入资金近90万元,切实解决了大岗村的一些实际困难,加快了大岗村的发展。

(一)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4万元,修复了松树岗村和望牛岗村水利陂头各一座,解决了5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投入3万元,疏通了旧寨村与木金水村长1公里的灌溉渠,解决了10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投入0.78万元,加宽了双捷青年运河引水渠泄洪坝,消除了泄洪坝的安全隐患,保障引水渠泄洪坝防洪灌溉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帮助兴办“造血”功能项目

出资4万元,扶持村委会购置325国道旁商住地350平方米;并向上级争取资金20万元,帮助村委会建起了二层300平方米的商铺。

(三)着力解决驻点村群众“行路难”问题

筹措资金17.5万元,修建了1公里硬底化公路;投入资金16万元,帮助建好了太平岗村青年运河上两座桥梁;初步解决了驻点村群众“行路难”问题。

(四)着力解决驻点村“读书难”问题

投入资金4万元,兴建村小学教学设备室2间共56平方米,改善了驻点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有效解决驻点村“读书难”问题。

(五)着力解决驻点村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

筹措资金3万元,帮助驻点村对3户孤寡老人的60平方米危房进行改造,使孤寡老人住得安心。

(六)着力改善驻点村卫生条件

投入资金9万元,帮助驻点村修建了两所公厕,改善了驻点村卫生条件。

(七)着力改善村两委办公活动条件

出资5.7万元,帮助驻点村两委改造办公和活动场所,建造了长20米的宣传专栏,购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一批。

今年下半年,我局还计划筹集20多万元为村修建硬底化公路1.2公里及小学球场一个;协调市、区计生局,向省申请补助,把村两委新办公楼建设成市级计生宣传示范点。下半年各项资金全部到位后,我局累计筹集投入改善村各项环境硬件设施的资金将达120万元。

三、引导村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发展信心

篇2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已经出现了矛盾,即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这就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迫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社区工作》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社区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当前的社区改革密切相关。该课程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现实问题和管理现状出发,注重案例研究,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形成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在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论探讨上,着重体现公共管理基础;在管理主体上,突出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在内容设计上,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在材料选取上,紧密结合社区改革实效经验等。总而言之,本课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的系统理论阐述,也是现阶段社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社区现代化建设,突显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国社区建设的新进展,能够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借鉴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管理相关业务。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导致各高校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国外,轻本土

中国的社区工作理论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基础,因此,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握好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理论,没有跳出理论了解中国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往往脱离中国社区的实际。

尽管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度,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居民意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区工作的本质不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要能够掌握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理论,才能更好地诠释我国社区工作这门课程。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实践

社区工作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重视实践,对社区工作不熟悉,怎能讲好相关理论?更别说能指导学生实践了。据统计,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农村主要的行政区划是乡或镇,很多同学对“社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到,陌生是没有好好进入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一无所知,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抽象。社区工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然而,多数教师在上完该课程后没有一次进入社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以书本为主,对社区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是缺乏实务指导的经验。教师本人对社区都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当前社区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门课,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指导。若不勤于进入社区,了解社区,那么该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为了修得学分,对实践技能帮助不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评方式上,重分数,轻能力

目前,我院校《社区工作》课程的开设,其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顺学院教务处规定,课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其他如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占30%,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为主。因此,部分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已经磨练出应付期末考试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就行,抱着上课听与不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便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学生无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它们。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3

作为审理二部的一名办案秘书,本年度新收案共计77件,共计结案53件,未结24件。已结案件中,裁决结案33件,调解结案17件,撤案2件;未结案件中,超审限案件0件。公告案件4件,鉴定案件2件,无法送达案件1件,其余均处于正常程序。总结本年度工作问题如下:1、案件送达难,很多被申请人电话无法联系到,邮寄也无法送达,需要本委派人前往送达,不配合情况较多;2、案件排庭难,在机关单位的仲裁员,因下社区,下南疆,很多情况下无法参加开庭,导致庭审程序延后;3、案件保全难,我委受理的多起案件,涉及证据保全的,法院无法立案,导致后续仲裁庭工作无法开展。4、本委前往被申请人住所地送达过程所遇问题主要是多数被申请人法律意识淡薄,对本委工作职能不了解,故对本委工作不配合。

个人工作经验总结:1、对于送达困难的案件,被申请人为公司的,卷中被申请人电话无法联系时,可以从网上搜索电话进行联系(例:天眼查app、企查查app、全国企业网络信息公示平台等),部分公司也可以通过其在网上的招聘信息联系其人事部,进而寻找该公司负责人进行送达;2、对于案情较明确的案件,要多做调解工作,认真看卷,了解案情,思考该案主要争议焦点,通过沟通,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提高结案效率;案件调解过程中,对于有老赖想法的被申请人,要向其告知现今法院施行的老赖平台,让其明白失信行为的严重后果;3、因电话无法联系,邮寄无法送达,本委前往送达的案件,在找到被申请人后,要做好被申请人工作,告知其权利义务,释明本委的职能,劝导其积极配合工作,更好的解决纠纷。

二、其他工作

除本职工作外,也服从单位安排,积极参加了如下工作:1、节假日期间,增派社区,配合我委驻华清社区工作队入户走访,为社区群众安装便民设施等;2、参加志愿者活动,多次前往腾飞大厦做文明出行志愿者,引导行人文明出行;

三、个人收获

篇4

一、社区戒毒的立法定位

根据我国《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社区戒毒在整个戒毒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社区戒毒是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者作出是否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时必须考虑的一般前提,只有当吸毒成瘾者出现拒绝接受社区戒毒、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经社区戒毒或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收注射等情形之后,公安机关才能对其采取强制隔离戒毒措施,而公安机关只有对吸食成瘾严重者才能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

经过近几年的戒毒实践工作的开展,我国存在自愿戒毒医疗机构(以云南戴托普戒毒治疗社区为代表)、公办戒毒康复所包括公安系统开办的和司法劳教系统开办的戒毒康复场所(如昆明市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及社区戒毒模式。几种模式各具优势,之所以立法上强调社区戒毒的基础性地位,是因为社区戒毒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二、社区戒毒困境分析

比较现存的几种戒毒模式,自愿戒毒方式适用范围不广,社区戒毒则是一般吸毒人员的适用模式;强制隔离戒毒虽已有了长远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吸毒人员回归社会,戒断效果不佳,而这正是社区戒毒的优势所在;社区康复虽有一部分也在社区进行,与社区戒毒有一定相似性,但属于强制隔离戒毒之后的补充措施,与之相比社区戒毒包括生理脱毒和心理戒毒,程序更专业复杂,对人员、措施、设施等要求更高。因此对社区戒毒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社区戒毒的困境刻不容缓。

通过对各地社区戒毒实践活动的分析,我认为我国社区戒毒发展的困境在队伍建设、管理、经费方面尤为突出。

(一)社区戒毒专业人员缺乏

从大量的相关调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起完整、专业的社区戒毒工作队伍。很多社区负责戒毒管理的人员都是由街道工作人员兼任,还有的是从街道群防队借调的,最好的也就是各公安局派来的专业禁毒志愿者,有的社区甚至只是简单将社区戒毒增添在以往负责综合治理的工作项目中,并未进行任何实质性的人员或公共品配备等相关工作安排或准备。虽然,在遇到实质性的社区戒毒工作前,大部分社区都进行了对社区工作人员集中的短期培训的工作,但这种短期培训要达到精通业务,完全胜任确实勉为其难,要提供专业援助就更显得有心无力了。

(二)戒毒管理不规范,戒毒人员权益得不到保障

戒毒法律体系中缺乏对社区戒毒人员的权利保障内容,比较《禁毒条例》第44条和第45条发现,法律对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权利保障比较到位,但是社区戒毒人员以《社区戒毒协议书》为主管依据。由于我国多年来禁毒的高压态势和社会上对吸毒人员的排斥,对吸毒人员的权利保护往往会忽视,因而《社区戒毒协议书》往往过分强调社区戒毒人员的义务责任,关于社区戒毒人员的权利内容很少提及。

(三)社区戒毒经费难以保障

根据原来的《强制戒毒办法》,强制戒毒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现在《禁毒法》规定,社区戒毒的经费由政府提供,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社区戒毒是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项目的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日后的正常运转也需要有长期的资金作为保障,因此,经费问题是此项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我国现阶段国情分析:一方面,地方财政经费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我国的捐赠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三、突破我国社区戒毒困境的建议

(一)社区戒毒的队伍建设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社区戒毒工作队伍可由专职人员、社会志愿者、公民三部分组成。

1、社区戒毒专职人员

社区戒毒专职人员是有一定的专业从事社区戒毒工作,有一定的岗位编制,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一定的耐心,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医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知识背景的人。

首先,现在有大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人才掌握了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再加以戒毒医学、心理学和戒毒社会工作实务岗位培训,就可以胜任戒毒社会工作。就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岗位培训上岗复合当前形势,也将是一项长期的培训手段;第二,香港已经具有几十年的戒毒社会工作务实经验,既可以请他们来进行培训,还可以请他们进行实物督导和内地督导的培训;第三,成功戒毒人员可以成为社区戒毒的工作人员。就是利用同伴辅导员的力量来有效改变群体中其他成员的社会工作方法,同伴辅导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相同背景、经历,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戒毒社会工作中,同伴辅导员就是曾经是吸毒成瘾者,但是已经成功戒断的人。我国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社从2003年开始成立了“戒毒沙龙”、“涅重生同伴教育辅导小组”“静安同伴自主小组”等同伴教育小组,也取得较好的成效。这种模式也可以相应解决一部分成功戒毒的人员的就业问题,更有利于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2、社区志愿者

长期以来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基层乡镇、街道办、居委会有大量多年从事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热心禁毒人士,还有老支书、老主任、老党员、老干部、老委员等五老人员,动员他们发挥余热,把他们请入社区戒毒工作小组,经过短期的培训作为专业戒毒社会工作者的帮手,也是一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就现阶段而言,我觉得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学生资源,既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机会,进行生动的禁毒宣传,也有效解决了工作人员缺乏的现象。

3、公民

可以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大众宣扬实施社区戒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社会大众认识到社区戒毒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样提高公民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到社区戒毒的实践中,做到不排斥戒毒人员,主动帮助戒毒人员,积极配合相关人员的工作,为社区戒毒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完善社区戒毒人员的管理措施

社区流动性大,人员流动频繁,居住环境复杂,对社区戒毒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是确保社区戒毒成效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对吸毒人员进行摸底排查,由派出所负责对社区内的吸毒人员成瘾程度进行分类,然后将适宜进行社区戒毒的人员名单转交给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对吸毒人员的身份情况、健康情况、固定住所、家庭情况、技能情况、经济情况和现实表现进行严格调查、核实,为每名社区戒毒人员建立档案。对于社区戒毒人员的毒瘾情况、现实表现等情况进行全程的评估,为社区戒毒工作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有利于在不同阶段对社区戒毒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教。

然后规范社区戒毒协议的格式和要求。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戒毒措施。规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如对于社区戒毒人员要求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接受美沙酮治疗,并配合相关检查,否则将自行承担治疗费用;对于社区戒毒小组及其成员不履行职责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纪律或者行政处分。同时要特别注意在协议中明确社区戒毒人员应有的权利保障。如可借鉴《禁毒条例》第四十五条内容,明确禁止侮辱、虐待、体罚戒毒人员,禁止向戒毒人员索要、收受财物等内容。

最后建立定期见面及情况汇报制度,这也是建立社区戒毒人员个人戒毒档案的前提,可以有效了解社区戒毒人员的现实情况和思想动态。

(三)社区戒毒的经费

各地政府要将社区戒毒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的戒毒经费保障和监督机制,完善社区戒毒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国家财政应当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

在政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多方面筹措和节约经费。

首先可以建立社区戒毒基金会,吸收慈善家和社会民间组织、企业、公司等机构的捐款。当然基于我国民众参加慈善捐款的热情也不容乐观。2008年是我国重大事件和巨大灾害引发慈善捐赠“井喷”的一年,全国接受各类捐赠款物共1070.49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46%,占GDP总量的0.356%。而美国2004年仅各类慈善机构获得的慈善捐款总额相当于GDP的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因此我国社区戒毒机构要努力建设多渠道筹款的构架,和社区居民形成共存共荣、共同成长的良好关系。而且可以建立社区戒毒评价机制并进行公布,一方面让公众认识到社区戒毒的成效,提高对社区戒毒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竞争机制对社区戒毒成效明显的社区给予更多的经费补助。

其次把社区戒毒事业当作产业来管理和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不仅动员了全社会的相关力量投入,而且提高了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例。具体来说比如可以针对现今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机构性失业问题,社区戒毒进行适应社会培训时可以针对具体的戒毒对象实行一些特殊技能的上岗培训,而这部分经费可以由接受劳动力的企业等组织来负担一部分,同时也可以让成功就业的戒毒对象在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负担一部分。

最后可以通过与民间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合作来节省经费。我国现有比较典型的自愿戒毒医疗机构是云南的戴托普。该机构运行模式是由社区服务站、居住社区、重返社区、善后照顾、项目办公室和康复基地组成,在对社区成员进行2~3周的生理脱瘾后,再进行最长可达15年的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等康复治疗。从戴托普系统发展、衍生出来帮助吸毒者的机构很多,如彩虹社区、70公社等。这些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虽经验和技术得到认可,但缺乏来自政府的长期稳定支持和保障。我认为可以将自愿戒毒和社区戒毒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共享资源,这也避免了场地的重复建设,节省了双方的费用。

社区戒毒是一项新生事物,如何开展,如何实现在社区戒毒效果最大化,是当前禁毒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现阶段对社区戒毒方面理论研究不系统,对社区戒毒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文献资料也不多,所以有必要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戒毒工作理论,构建我国社区戒毒工作理论体系。

注释:

金伟峰,崔浩.禁毒法律制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5.

篇5

㈡、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小学教育要为未来社会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创造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始建于1945年,曾是区重点小学,在社会上享有“治教严、质量高”的美誉。但从客观上看,因校舍小而分散,给各项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设备简而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均受到一定制约;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及课堂氛围已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三条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在小小的院落里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想开创工作新局面,创出一流的成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走创造教育之路”这是全校教职工的共识。于是从1995年7月开始,我校参加了区“开发全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题研究。经过探索研究,增强了我们进行教科研的信心,我校还确立了以创造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方法步骤

㈠方法:即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㈡实验步骤:第一步——组织落实

第二步——学习培训

第三步——探索研究

第四步——实验总结

三、实验过程(“四个寓”)

㈠寓创造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探索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我们遵循主体主导、民主和谐、成功激励、延缓判断等原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发问、勤于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创造性地学。具体作法是:

⒈探索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方法(归纳“六法”)

⑴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采用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情景激励法。根据学科内容采用录音、录像、挂图、布置环境、语言表达、课本剧、小品等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②质疑激励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师生),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其中包括探究质疑、发散质疑、求异质疑、逆向质疑、比较质疑。

③猜想激励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动脑思考、操作实验,解决问题。

⑵操作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如马昕老师数学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为了更好地贴近日常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行发芽实验。课上,老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讲授新课,既浅显又实际,易于理解新知,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⑶绘画法。即把课文中的“话”变成“画儿”,把“画儿”

变成“话”。通过绘画,一方面借助于形象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⑷游戏法。即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

识,锻炼能力。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低年级学生。(请林春老师介绍“立定跳远、造型接力”一课的教学设计)

⑸观察想象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情景,让学生去观

察、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姚健老师语文课《火烧云》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理解作者能把火烧云写得那么美妙神奇,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教师以课文为例,出示图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并表达出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⑹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或

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产生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⒉探索创造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模式。

开设思维训练课,因没有教材,造成教学中的困难。我们采取试点方法,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们根据创造思维训练课计划,确定每节课的发散点,设计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提问和创造思维含量高的练习题。

目前,创造思维训练课课型大体分为:⑴故事课;⑵议论课;⑶技法课;⑷操作课。同时,初步形成了创造思维训练课的六个基本环节:

⑴、提出问题,激发探讨欲望。

⑵、集体讨论,大胆想象,激起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

⑶、独立思考,合理构思。

⑷、动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⑸、汇报展出,引入竞争,标新立异。

⑹、老师讲评,总结归纳,表扬激励。

(请王晶老师介绍“打破常规”一课教学的设计)

㈡寓创造教育于多彩活动之中,培养创造才能

我校把创造教育渗透于各项教育活动中,力求让学生在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中受到启迪,体现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信心、独创性以及敢于质疑、富于挑战的创造性和非智力因素。

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我们抓住科技月活动这一契机,通过让学生拼摆七巧板、组装赛车、写小论文、搞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形式,展示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让他们把

所学到的书法知识、绘画知识、英语知识等运用到实践之中。学校则为他们开辟园地,展示其创作画、自创英语小报、红领巾小报、篆刻作品、手工艺品……每年坚持举办合唱节、艺术节、劳动竞赛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使他们乐于创造,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少先队的“五自”实践活动。我校少先队大队为突出学校创造教育的特色,以“五自”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体现队员是少先队的主人,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帮。队员们自己认领小课题,成立课题小组;队员们走向社会、步入家庭、走访老师、进行社会调查;队员们自制道具、自编自演小品、召开主题队会;队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21世纪新型的汽车和独特的车标;自行设计红领巾电视台台标、迎宾旗以及21世纪的上三条小学。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实践证明:创造来源于生活,动手实践则是创新人才具备的必要条件。

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街巷长跑;在院内做体育游戏、组织小型体活比赛;请全国跳绳大王、踢毽冠军、武术教练来校表演,以此推动全校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

快乐课间的创造活动。为保证良好的秩序,全校班班开展文明、有趣的课间活动。如跳绳、踢毽花样翻新、集体舞等。班班有高招,月月有新意。学期末,校内评比自创活动特色班。

㈢寓创造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发挥渗透功能

我们全校教职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创造性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力求每年都变一点、新一点、发展一点,力求“小巷陋室开新花,创造教育结硕果”,真正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校园,达到环境育人之目的。

巧设专用教室。我们把平日上课教室与兴趣班活动室合二为一,利用墙报、园地显示兴趣班的特色。如书法室、美术室、篆刻室、象棋室……。无荣誉室,则在校园门道设立了荣誉窗;无少先队大队部,则建立了红领巾走廊;无多媒体教室,则在教导处隔墙建立了电视台控制室。师生们在这简陋狭小的天地中,倍感创造的无穷乐趣。

力求墙壁说话。玻璃窗前挂名人画像、挂地图。院墙根下画儿童壁画、设书法园地。利用山墙设置标语、警句牌。利用校门口仅有的一面墙办橱窗,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教育特色,展示学生各方面学习收获,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既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信息交流,也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鞭策。

文化建设统一。即校园环境与班级环境相结合,体现“四有”:有主题、有系列、有特色、有展评。让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㈣寓创造教育于家庭社区之中,产生合力作用

以学校为主导,把创造教育引入家庭、社区教育,使其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则成效更大。

为了取得家长的认同,我们先后组织家长观看天津市右脑智力录像

灌输开发全脑的思想,进行会后座谈。我们请全校家长一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观看中央教育电视台对我校创造教育纪实报道的录像。我们组织过家长与学生的同场电影、同台演出。请家长来校听课、参加班会、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还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及个别访谈,向他们汇报学校教育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对学校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如为配合课堂教学,主动绘画课文插图,为班级设计壁报,为班队活动录像;带领学生开展假日小队的实践活动;为配合体育达标,带领孩子在校外、家中进行左右肢体训练……。

另外,社区是个大舞台。学生们可以实践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教育在社区。同时社区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依托。他们为我校开办家长讲座,市民学校,提高家教的认知水平,净化街道、家庭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幸福的氛围。我校学生在社区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动脑动手设计各种宣传卡,为居委会出板报等,得到了居委会的称赞。今年7月,我校的社区工作经验总结在全区进行了交流。

四、初步的成果

㈠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五年来创造教育的实验,推动了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通过不同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因而对实施创造教育充满了信心。

五年来,干部教师共撰写论文765篇,在全国、市、区获奖296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43篇。其中撰写创造教育论文453篇,获奖135篇,公开发表36篇。干部教师共做区级以上创造教育研究课22节。实验班数学老师连续3年在全市上研究课并在电视台录像。有2节创造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纪实分别在《星星火炬报》和中央教育台进行报道。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4人,区级导师4人,区研习生4人,区徒弟6人,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99年,我们请教育分院童长江老师对我校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创造思维水平的测试,结果是:发散思维、思维的变通性及创造性思维与对比班相比,均达到了P<0.0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独创性达到了P<0.01的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经过四年的培养和训练,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另外经过测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也初步形成。学生在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这三项主要品质的总分上均达到了P<0.05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实验班的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发言,词汇丰富,逻辑性强,善于分析说理,语言表达能力强。从学生学习的结果看,仍表明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㈢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创造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教育电视台先后对我校创造教育进行了纪实报道。98、99年曾两次召开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受到区领导、兄弟学

校的好评。我校创造教育实验荣获区“九·五”教育科研中期研究成果二等奖,创造教育课题组荣获区教育学会先进集体。今年9月,在全国创造教育研讨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创造教育科研实验先进单位。创造教育的研究,带动了我校各项工作。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保持了连续10年无一名留级生,《中国教育报》曾予以报道。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均榜上有名。98年我校被全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书法实验校。98年在区政府的教育督导中,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我校还被评为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优美校园等。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受到了对口中学的好评,也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四、讨论与结论

㈠实验证明:创造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开展创造教育可覆盖学校整体工作。实施创造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