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多元化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多元化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多元化管理论文

篇1

(二)财务系统管理创新的目的与意义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社会必将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于此呼应的是财务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使得传统的财务运作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类信息多元化的增加,必然使得财务管理也会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企业负责也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财务系统必须要创新,这样才嫩给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三)科技的发展财务在安全系统上的变化科技快速的发展,电脑网络各种病毒木马的盛行使得财务管理也遇到了一个严重的危机。如何防范网络病毒和现实中工作人员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防范技术上去了,工作人员的小心思自然也就少了。由此可见网络防火墙防的不仅仅是木马病毒更多防的还是人。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的管理必须也要发展。

(四)企业需开发一套合理的财务网上运作系统社会上企业大大小小,层出不穷,并不是每一家的企业所用的财务系统都是一样,每家企业都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运作方式,同时财务在运作的时候,有很多的信息需要共享等等这也需要技术的支持。所以财务管理必须要创新。

二、财务系统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财务管理创新指的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由于诸多因素所引起,财务管理管理必须要通过一些变革来适应当代的社会。财务的变革主要从财务的管理目标、融资内容、资本结构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一)财务的管理目标企业的财务创新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不可分。由财务目标指导总的大体方向,然后企业按照指导方向循序渐进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追求利益最大化,即企业的利润最大。可能中间会忽略很多方面,比如员工利益,社会责任等等。当代环境条件所需求的财务管理应该是知识型财务管理。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使得财务管理向一个更深层次演变。知识型财务管理能够约束部分投资者,使得他们减少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员工和企业的整体利益。知识型财务管理可以使得企业与社会的一元化,让他们有着更多的联系,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赋予他们社会责任,有助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发展。

(二)财务的融资内容融资指的是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最低的风险来筹集资金。传统的金融系统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知识型企业融资已经势不可挡,知识风暴已然来袭。一套健全的知识融资系统使得企业拥有更大的潜力和更多的发展空间。知识型融资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集体式发展使得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也日益加剧。传统金融管理必然会因为技术,管理方式等原因会出现风险。因为传统的金融管理方式会使财务的固定成本上升,成本的上升比然会导致风险加大。而知识型管理虽然也会有因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有所风险,但与传统金融管理相比,产品的固有成本大大的减少了。两种管理方式都有风险因此企业在产品选择时就要抓住市场时机,理智的判断风险,尽可能的利用知识缩小所要承担的风险。

三、我国财务系统的不足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导向,没有可靠地技术作为支持。我国的经济产业发展方向集中趋向于“热门产业”。有一个产业相对热门,那么商家投资这边会蜂拥而上。大力投资项目。而不顾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本身也有没有可靠地技术支持二盲目的去发展项目。这导致很多不必要产业的出现,极大的加大投资者有政府的压力,有很多投资者本身是资金不足,但是他通过一些银行贷款等个人手段筹集了一笔款项。所投资的产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他们陷入了资金泥潭并且把一些银行也拉入水中。资金短缺,融资有限。我国中小型企业明显繁多,但是他们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建设产业能力有限。我国在这一块也没有完善的政策导向,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入不敷出,中小型企业还贷能力以及信用贷款额明显不如大型企业,有些还是用民间高额贷款这就使得他们的资金流跟更加的有限。这也是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管理模式陈旧,管理理念传统。我国大多企业的管理理念还是传统的金融管理,缺乏正确科学理论支持。我国大多企业的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统一,经营着就是拥有者,但是他们的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产业严重独立。这种现象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阻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陈旧而单一,运用的管理模式不当,财务管理相当混乱,这就使得原有的财务管理难上加难。财务管理人员低端,素质较差。缺少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很多企业没有专职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或者是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严重不足他们的知识涵养跟不上企业的自身发展,企业的财务经营混乱没有逻辑。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资金问题。

篇2

世界大型矿业公司的特点通过对国外大型矿业公司,尤其是三大铁矿石集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矿业公司在多国家、多地区进行矿产品的开采、加工和销售,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大,盈利能力可观,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多地区占有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资源。国外大型矿业公司之所以规模大、盈利能力强、实力雄厚,本质原因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在多地区占有了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如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都是重要的、大宗消费矿产。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基本情况就能看出,他们占有世界上优质的铁矿石资源,从源头上垄断和控制了铁矿石的开采供应,因此,具有雄厚的谈判实力、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进行矿产品的加工、贸易等活动,进行多元化经营。大型矿业公司不仅进行矿石开采,很多还拥有自己的冶炼厂,对矿产品进行加工。如必和必拓在氧化铝精炼和金属铝冶炼上拥有很强的实力。除此之外,三大矿业公司积极参与全球矿石贸易,在矿产品定价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并购重组、参与资本市场。BHP矿业和BILLITON矿业公司合并而成必和必拓集团、力拓并购加拿大铝业、必和必拓与力拓联合开发澳洲铁矿,瑞士斯特拉塔公司收购加拿大鹰桥矿业,以及现在正的嘉能可并购斯特拉塔公司,这些案例都说明大型矿业公司积极参与并购重组,有效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占有或垄断矿产地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进行矿产品开发和贸易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宗矿产品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港口、海运。大型矿业公司十分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三大矿业公司都在自己的矿产地拥有港口或铁路的运营权,而力拓和必和必拓还曾试图说服政府不允许其他公司进入本公司铁路网络。开展全球化经营。从几大矿业公司的矿产开采分布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公司在大的、优质成矿区域都进行资源开发,如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地,产品销售到世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日本、美国这种本身缺少矿产资源的国家,它们通过三井物产、美国铝业公司、菲尔普斯道奇公司等世界级矿业公司,在全球市场内进行资源配置。

国内大型矿业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冶金矿山为主)

我国矿产地分布范围广泛,20多万处矿床(点)散布在全国各地。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矿业公司开始蓬勃发展。如今,从事矿业开发的公司几乎遍布各个省市地区。这些矿业公司不仅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在经济不发达但资源丰富的地方同样具有一定的数量。在全国2204个县或县级行政区中,有2019个县或县级行政区有矿业开发活动,占全国县或县级行政区总数的9%。目前,比较优秀的矿山企业除了老牌的国有矿山,如鞍钢矿业、攀钢矿业、武钢矿业、马鞍山矿业、包钢矿业、本溪矿业、太钢矿业、梅山矿业、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鲁中矿业、海南铁矿这些黑色冶金矿山外,还有江西铜业、云南铜业、铜陵矿业、华锡集团、云锡集团等有色矿山,以及紫金矿业、西部矿业这样新兴的民营企业。国内几大矿山企业简要情况分析鞍山矿业公司是鞍钢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冶金矿山企业。探明铁矿石储量74亿t、工业储量44亿t,具备年产铁矿石4500万t、铁精矿1500万t的能力,占全国矿石产量的6%。“十二五规划”铁矿石产量将近3500万t。河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是河北钢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所属矿山整合组建而成,是以铁矿山采选加工为主业的国有大型冶金矿山企业。现有矿石储量10.37亿t,规划铁矿山资源储量46.26亿t。现有大型全资铁矿4个、控(参)股铁矿3个、正在开发建设铁矿3个,另有白云石矿、兆丰冶炼等多个企业。“十二五规划”铁矿石产量将近3000万t。中国五矿是中国最大的冶金工业原材料集成供应商,也是中国最大的钢铁贸易企业之一。目前拥有铁矿石储量约10亿t、焦煤储量约2.5亿t,焦炭、煤炭、铁合金、耐火材料等产品的出口量和铁矿砂、废船、废钢、钢坯的进口量居全国前列,年销售钢材2000万t。

在铁矿石生产领域,中国五矿重组了邯邢矿业有限公司、鲁中矿业有限公司。邯邢矿业先后建成18座铁矿山、9座选矿厂,资源控制量已增加至6亿t以上,在安徽霍邱地区已具备千万t铁矿石生产能力。目前,邯邢矿业拥有铁矿山10座、选矿厂9座,已建成年产铁矿石1000万t、铁精矿500万t的生产能力。鲁中矿业的铁矿资源总储量亿t,品位在45.5%以上,铁矿石生产能力400万t/a。中国五矿收购世界第二大锌公司———澳大利亚OZMinerals公司旗下多个矿产项目,基本上涵盖了OZMinerals公司所有的铅锌矿。拥有锌1820万t、铅260万t。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境外拥有多个已建成、在建和开发的有色矿山,拥有境外有色金属资源量1000万t,铝土矿资源量逾3亿t。在国内,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拥有铜、锌等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以及钽、铌、铍等稀有金属研发、加工科研生产基地。中钢集团是我国最早走出去从事资源开发的企业。目前,中钢集团拥有15个矿山企业,遍布国内4个省区及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尼、南非、津巴布韦、喀麦隆等国家。占有铁、铬、锰、镍、铀、钼、钒、萤石8个品种,控制资源量达30多亿t,其中在海外拥有铁矿石储量20多亿t,铬矿石储量2亿多t。同时,铬矿石在当地进行深加工,并销往世界各地。经过20多年的经营,尤其是近5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内矿石产能已达1000多万t,海外矿石产能已达2000多万t。资源开发作为中钢的三大主业之首,将来定将会有更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较好,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矿山企业投资建设了一批矿山,其中正在投资和即将建设的矿山生产规模达9000万t以上。#p#分页标题#e#

国内矿业公司的特点综合分析国内矿业公司的情况,它们显现出以下特点:国内矿山企业近年来成长快。有些老牌的矿山企业,如鞍钢矿业,尽管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开采,但是由于受中国整体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整个采矿行业真正开始市场化运作和蓬勃发展是在近三十年改革开发以后。企业的数量、规模、盈利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某些矿业公司经营的品种单一。有些传统的黑色冶金矿山拥有国内质量比较好、数量可观的铁矿资源,但其没有进行其他矿种的开发,矿产品结构单一。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相对比较弱。有些大型的矿山企业在国外没有矿山,或者在一些政治、经济局面不够稳定的地区进行矿山开采。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能力还有待提高。国内矿山企业市场集中度不够,缺少大型矿业集团。目前,我国经营各种矿种的矿山企业遍布各省市,在资源整装勘查、联合开采上缺乏有利条件,因此较难产生规模效应。所以,国内矿山企业需要进行兼并重组,以取得大型跨国矿业集团的优势。

国内外矿业公司的发展优劣势分析

国内外矿山企业发展积累程度不同。国外大型矿山企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而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也不过三十年。因此,国外跨国大型矿山基础厚实、规模庞大、经验丰富、运营资金充足,而国内矿山企业与国外大型矿业公司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大型矿山企业经验丰富。我国的矿山企业想要取得更大发展,应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大型矿山企业的经验,将他们的企业运作模式、企业价值标准、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等与国内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矿山企业发展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目前,我国矿业领域已经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关闭了一些规模小、效益差、污染严重的小型矿山,对矿产资源开始整装勘查和联合开采。此外,我国是个矿产品消费大国,接下来的城市化进程都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因此,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另外,钨、锡、锑、钼、稀土、萤石等我国传统的优势矿产资源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为国内矿山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内大型矿业公司的发展方向

通过大量获取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行业内的数据分析,2010年全球铁矿石消费量为18.2亿t,2011年约为19亿t,2012年将进一步增至19.9亿t;2011年,中国铁矿石产量已经达到13亿t,但外依存度仍超过60%;2011年全球粗钢产量约为15亿t,中国粗钢产量突破6.8亿t。因此,从行业情况判断,市场仍然在相对活跃的状态。资源性企业应当顺应行业的情况,提高自身的资源获取能力、扩大资源的拥有数量和质量,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环境。大量获得优质的矿产资源,积极投身全球范围的矿产资源配置,其途径应当多样化。在申请取得、投标取得、受让取得这些传统资源获取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参股、控股、并购、收购等方式获取资源。同时,在现有矿区的基础上,进行深部探矿、找矿,提高和扩大可采储量。对周边的矿区和矿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将分散的矿区按照成矿体系科学地结合成统一的大矿区,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此外,加大基础勘察力度,利用风险勘查基金,重视绿地项目,寻找新的大型重要资源。

篇3

网络教育引起的是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网络教育催生出新的学习方式,并业已成为新课程理念表达最现实最合适的手段。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教师的角色体现为对知识、资源垄断性的占有和使用,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容器。

新课程观认为,知识学习过程是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培养搜集和发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要求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重视过程评价,形成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1〕

新课程观还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2〕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由于其性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尤深,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距甚远:

阅读基本上没有被确认为是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被替代为一种统一的公共话语,学生的阅读过程处在控制之下,缺少独立的阅读人格。不能激发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难以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建立协作伙伴。无法实现学习过程中的随时互动交流。缺少在宏富的支援信息背景下的拓展整合,参考书成为解读唯一来源。从而导致“单元封闭的文化心态”,本质上否认了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本质在于培养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作为心智活动而存在,“心智的超群的秘密是批判精神”。〔3〕进入多元文化时代、开放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完成从“单元封闭的文化心态”向“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的转换。只用单一的阐释角度和价值标准去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大一统的思维模式,是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模式,是专制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的体现。它不是对真理的探讨,而是对真理的独占,以“话语霸权”的形式,压制“不同的声音”,导致一元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4〕

而网络教育恰好可以在革新传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发挥巨大的建设性作用。能为“倡导理念”和“多元解读”构筑有利环境。

首先,它能提供教师无可比拟的开放的信息导航,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打破课堂资源封闭、单一状况和教师对资源的垄断占有。

第二,是它的超时空性、虚拟性。突破时空限制,链接千里,勾通古今。能创设和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虚拟实践、活动社区,使学生获得现实情境体验,进行探究和发现性学习,完成意义的自主建构。

第三,它具有多元选择性。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

第四,它具有交互协作性。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的精力支出,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它还具有创造生产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学习不再成为单一的获取知识。根本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

因而,它将全方位地克服传统阅读的弊端:①网上多元文化可以构成对“单元”思想的冲击。②网上互动式学习方式可以构成对单向传递知识方式的冲击。③网上学习的创造性,虚拟性可以构成对教育的继承性,现实性的冲击。④网络学习的树状思维和非线形结构可以构成对课堂教学的逻辑思维和线形结构的冲击。〔5〕从而使语文阅读的自主多元化成为可能。

当然,信息技术,网络教育不会自动生成为这些优势,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资源要进行学习化的组织。现实中,网络环境往往不尽人意:

纯资源性,功能单一。

没有从“学习”的角度设计,不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没有科学的组织策略。

共享性差,壁垒多。

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的主题学习网站十分有必要,它能获得:

①主题化学习

主题化,就是把通过创设情境产生出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作为动机和纲目整合网络环境设计成以自主探究为旨归的任务程序。它能有助于顺利实现网络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转换: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交流的组织者,兴趣的激励者。

②情境体验

虚拟活动社区,将为学生提供在线环境下的活动和实践,如在线采访,在线辨论,在线调查,互动学习游戏等。

③形成整合格局

网站既是学习的平台,又是信息技术和电脑操作的载体。阅读是知识融会的出发点。

④助寻学习合作伙伴

专题学习网站使对话交流集中,合作伙伴,易于在交流中形成。

⑤相互分享彼此的思想

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并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⑥网站与学习者共同成长

学生的学习痕迹学习记录即网站的资源和成果。

选题的可行性:

①网络教育发展迅猛。网络教育符合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习观和文化多元、社会开放的要求。

②运用网络教育促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最佳切入点,是最现实最可行的方案。

③学校具备建设专题网站的硬件条件:一般已经开通了学校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可以下挂在学校网站上,实现开放和信息共享。

④以实际需要为原则,量力而行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网络媒体教育硬环境拟采用共享10M对等以太网,用中文Window98作为系统平台,E-mail、BBS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均采用公网提供的免费服务。专题学习网站不提供专项服务,仅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功能软件方面,尽量选择通用软件,通过各种通用软件之间搭配实现具体的应用。使用习惯方面尽量与单机环境相似,先搭建再逐步升级改善。不是特色资源一般不挂在本地网站,主要采用导航手段,充分利用公网资源。

⒉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纲要

“高中语文多元探究性阅读”学习网站是为利用网络环境实现高中语文阅读从“一元、封闭、孤立的文化心态”向“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转换而建构的主题化自主探究情境体验学习平台。它包括心灵自由、思想独立能动的学生;精神宽容、思维多元、积极探索的教师;以主题为圆点延展整理的信息资源;体现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组织策略四个基本要素。〔6〕这个网站为学生在网上的交互学习提供丰富的阅读,充分的交流,自主的表达支持,从而促成畅快、痛快、愉快的“多元解读”的产生,并在学习中自然地整合相关知识内容和信息技术。这个网站由课题组和参与学习的学生共同建设和维护。

网站具有以下特征:

①共享开放:网页上传互联网。何时、何地、何人都可以方便访问。

②学习性质:围绕“学习”设计建设。

③合作促进:以BBS、聊天室方式充分互动,发现形成学习伙伴,达到协作目的。

④情境体验:运用虚拟活动社区,创造生活情境,开辟语文在线实践活动。

⑤工具帮助:配备本地服务器,上挂自主开发的帮助学习和活动的小型工具软件。如“调查统计软件”、“辩论记录器”、“虚拟演讲厅”等。

⑥学习者本身也是资源,是网站资源的组成部分。学习者接受信息学习,学习记录又自动转化为网站资源,形成信息资源建设与学习活动共生。

⑦主题学习的一个个案例就是网站的生产信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也就是网站的成果,学习者的成长也就是网站的成长。

网站基本构架

“高中语文多元探究性阅读”学习网站,以主题化组织策略为基本构架。(详见图1)

主题的产生:阅读中经交互讨论后形成的有意义的想法和话题经电子投票表决,筛选提炼,按自主探究学习原则策略化,形成菜单式学习任务,公告。

每个主题开辟七个栏目:

主题区:提出主题和学习任务。

资源导航区:组织与阅读讨论话题有关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每个主题主页中的网络导航资源和存放在本地服务器上的资源,还有专题搜索引擎。

交流讨论区:以BBS和聊天室的方式实现,提供主题学习交流讨论空间。

活动社区: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供阅读拓展,进行与主题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下挂“在线调查”、“在线游览”、“在线辩论”、“在线采访”小区。

篇4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际上为子公司的资不抵债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为避免高估净资产,采取稳健的做法,全额反映在所有者权益项下。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没有担保和财务承诺的情况下,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清算,母公司也已不再产生损失。因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就要依母公司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而定:母公司对资不抵债子公司担保或财务承诺的部分,合并报表就应当确认为损失,反映在所有者权益“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本期损益“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项下;否则,就不应当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下,而应增设“子公司资不抵债额”科目反映,其性质介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类似“少数股东权益”。

(2)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财会[1999]10号)文件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均无需在当期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即导致母公司将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转移给由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来承担,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均无需确认,从而达到提高母公司利润及合并净利润目的。二是增设的两个项目是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对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反映,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三是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情况下,上述会计处理并不合适。四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存在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下,母公司进行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应与子公司剔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一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相关规定。

2.关于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期初数存在的问题

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期初数的衔接,特别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衔接较难处理。个别会计报表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就是上期的期末数。就算有调整,也可列出调整数,在报表附注中注释。但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填列期初数时,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不等于上期期末数。

3.关于报告期内其他权益的变动影响当期利润问题的探讨

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影响到当期净利润的确定。由于铁路体制的特点,各公司之间进行整体划转、资产的重组整合,会涉及到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上年净利润的确定,按现在的账务处理方式,在不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情况下,会影响当期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不真实、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4.关于报告期内各集团公司在确认当期净利润的确认原则不统一问题的探讨。

目前铁路企业的集团公司在确认子公司当期净利润时,一种做法是只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而确认当期净利润,不调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即对子公司的利润表只进行简单汇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并报表。另一种做法是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和,作为子公司当期损益,然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定原则,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重新确认当期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

二、解决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方法

1.合理编制年初数变动表,建立表与表之间钩稽关系

通过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年初数变动表”,建立本期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年初数与对应的上期期末数的核对关系,则可解决此问题。一来报表较易编制,二来也可以衔接上期年末数,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容易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年初数必须与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后的年初数一致。二是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前年初数与上年年末数一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项目必须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项目核对一致。三是合并后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依据母公司本级数确定。

2.设置权益类明细账,与相关报表进行核对

为便于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集团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应分别下设“年初数”、“调整年初数”、“当年发生数”明细账,与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核对。

3.分析子公司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合理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

对各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要进行分析。如果子公司上期末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则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如果子公司上期末已有未确认投资损失,则集团公司当期不确认为以前年度收益。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只在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账中登记,直至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

4.报告期内其他权益变动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以前期间确认子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报告期内子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如果影响到上期净利润的确认,应对上期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务处理外,还应由子公司上传集团公司通知书,以调整以前年度母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定。集团公司按照通知书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和未确认投资损失,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这样可解决由于子公司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本属于影响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影响当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确认不合理的问题,即对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

5.统一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原则

报告期内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认,应以集团公司分别对各子公司重新确认为原则,不得对各子公司填报的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简单加总。

三、完善铁路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建议

1.建议铁路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铁路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尚没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现行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规定。而铁路企业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为前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就合并范围、合并程度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出规定;而在合并程序中主要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抵销的项目。

2.做好个别会计报表的调整

我国现行《合并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因此笔者认为,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必须得到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3.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应如何抵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与权益?目前尚无正式的规定。笔者建议建立“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明细账,对报告期末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确认损失,对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需要在辅助账中逐笔进行登记,直至对该子公司可确认损失时再确认损失。

铁路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历史较短,企业在合并实践中遇到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合并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集团的高度综合性的信息,这有利于展示整个集团的全貌,使得信息使用者不必去仔细审阅集团中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但这一全貌掩盖了企业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的各个公司特别是母公司的个别情况,导致现行合并报表不能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所赋予的目标。因此,对现在合并报表予以改进的目标,就是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信息者的共同需要,使其更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篇5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向导,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制约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财务运行的一种驱动力。研究和确立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完善,还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成果的回顾

对于财务管理目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在此进行简单回顾,旨在评价各观点,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观点。

国外的观点主要有:利润最大化和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有:效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一)对国内外学者观点的评价

(1)利润最大化只看到了价值的增加,但是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利润最大化与每股盈余最大化观点没有考虑利润的实现时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没有考虑企业获得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容易造成经营者的实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短期经营行为。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

(2)股东财富最大化,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不够重视,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这种方式只适合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股东的财富只能依靠专家评估,所以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作者认为,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像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达到弱式有效,还不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3)经济增加值能反映一定时期内财富增加的净额,易于考核量化;但容易受金融环境的左右和管理者的操纵,其客观性很差。

(4)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它除了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该观点的美中不足就是目标过于笼统,不够详细具体,不利于各部门执行和对其进行考核。

(5)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一种比较理想化,但缺乏实践性的观点。

通过对上述各种观点的评价与分析,作者认为,单独把上述的哪一种观点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都不合适。鉴于此,下文将联系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提出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选择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选择财务管理目标需要考虑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因素、金融环境因素、政治法律因素和技术因素,这些因素都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要注意:1,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非常平稳,经济政策比较稳定,比较适合树立长远的财务管理目标。2,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金融市场一直没有放开,以前发展比较缓慢,金融衍生工具非常少而且都还不够成熟,3,目前,我国正在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新法规层出不穷,旧法规在不断的修订,这些法规时刻都在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企业治理模式

不同的企业治理模式会导致不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如果把企业治理看成企业资本供给者确保投资得到回报的制度安排,那么企业将关注股东财富的安全和增长,就会形成重视股东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现阶段,我国执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更加强调员工的权力与利益,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因事而宜。

(三)企业资源

企业内部资源是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我国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①就企业财务而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②我国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资产数量巨大,但是使用效率很低,而且困难重重,③我国企业的人员构成不够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这些情况和现象都是管理者选择或制定目标时必须要考虑的具体问题,以便使目标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四)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发展战略

财务管理目标要与企业总目标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企业的长远战略,要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确立对应的财务战略目标,形成以长远宏观目标为指导,以短期微观目标为保证和支撑的目标体系格局。

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从上文论述可知,不同因素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作者认为形成以一个目标为主导、众多目标为支撑的目标体系,是比较适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统领指导性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以强调员工的权力与利益,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指导思想和统领理念,而与该指导思想和理念相符合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价值的持续增长,关注全局,考虑长远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处于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统领地位,是企业高层领导者孜孜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策略性目标:依据环境变化确定财务管理策略

财务策略性目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指导思想,它注重考察环境因素和制度背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需要分析金融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经济波动的状况、行业盈利水平、税收的优惠和限制等对资金筹集和投放提供的机会或形成的制约。策略性财务管理目标需随着企业发展变化而调整,企业寿命周期也可以分为筹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时期策略性财务目标应随之变化。

(三)财务指标性目标:根据不同财务指标实施多元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确立策略性财务管理目标后,需要把策略性财务管理目标以财务指标的形式细化、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1)投资中心应实行现金流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投资中心是指拥有短期经营自和部分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决策权的经营单位和部门,

现金流最大化是指在考虑现金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现金流入和流出结构基础上,使单位财务状况在一段时期内处于最优状态的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以此为投资中心的目标实现了投资决策和管理控制口径的统一,同时也为投资中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现实可行的基础。现金流最大化主要体现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的增强。投资中心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总体目标,在财务策略性目标指导下,统筹中心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对现金流转过程进行管理,并深入挖掘财务潜力,有效的进行资金调度和平衡。投资中心要关注投资回收,加强对利润的预测和规划,注重折旧基金管理,努力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加快现金流转速度。同时,现金流最大化是建立在对财务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投资中心在使用资金时,要考虑资金来源和财务风险,保持合理的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

(2)利润中心应该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利润中心既控制收入也控制成本,需要对收入和成本负责,但无权进行投资决策,部门决策也多为短期决策,风险比较小,采取利润最大化作为此类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比较适合。这一层次的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它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约束下,可以避免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利润中心着眼于持续创造价值而产生利润,不断增加能够创造未来财富的循环再生收入,减少市场竞争之外的侥幸收入,杜绝依靠稀缺资源为代价换取正常普通收入。在降低成本过程中,中心需要对成本进一步细分,区别对待,通过制定、执行和分析成本标准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扩大产销量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通过精打细算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

篇6

一、问题的缘起

自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多元化的文学文本解读已成为语文教育界最时髦最流行的术语,它直接改变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销声匿迹,讨论、对话、探究、建构风起云涌,语文课堂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然而,在文本解读注重多元化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文本语言、放纵个性、过度阐释的问题,把多元解读错误地理解为抛弃文本的自由联想,结果导致文本解读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审判鲁达违背了人权;上《背影》,就控告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了交通法规;读《桃花源记》,就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批判陶渊明;读《三吏》《三别》,就以道家的出世观念批判杜甫。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被滥用、被歪曲,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语文课被异化成为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地理课、物理课等,文本自身的语言形式被淡化,甚至被悬置。

二、文学文本解读应该多元化

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已经被《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采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文本,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来阐发文本,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文本,从而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

其实,就文学理论而言,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文本和阐释(解读)。一方面,文本的不确定性、空白是文学文本多元化解读的前提。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而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想象和虚构,所描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现实对象性,同时,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描写性或表现性的,它充满着意义的不确定性、未定点与空白。这种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就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它是推动和激励读者参与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并且为读者预留了种种有利的位置,邀请读者去确定、去填补,在想象性的再创造中把潜在的文本转换成为现实的作品。解构主义更是主张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的、不稳定的,都是能指无限变换的游戏。巴特认为,语词的意义是无限延宕的,文本没有什么稳定的结构,没有什么确指的内容,文本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不断编织的过程,文本不像一个核桃,拨开外壳就能发现核桃仁;文本更像一颗洋葱,层层剥离,没有一个中心。德里达认为,文本语词意义既有空间上的差异又有时间上的延迟,意义处于无限延异之中,我们所把握的只有意义的播撒过程,所能看到的只是意义延异留下的踪迹,因此,对于文本不能获得稳定与确指的意义。德勒兹认为,传统的文学文本好似农业文化,它有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心,夏种秋收,有始有终;现代文学文本更似游牧文化,天苍苍、野茫茫,居无定所,四处飘游。

另一方面,阐释总是具有历史性。根据解释学,此在的时间性决定了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即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都受到特定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及其方法的运用总是浸透着历史的印迹,带有某种理解的“前结构”或“期待视野”,这便决定了阐释总是历史性的和有限性的。从历时性角度比较,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由于文化知识、生活视野、审美经验等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着差异;从共时性考察,即使同一个地域、同一个环境中的不同个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任何文本阐释都是在历史之内进行的,阐释永远无法逃脱历史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阐释永远是不同的理解,阐释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最终完成。

总之,无论是文本的不确定性、空白,还是阐释的历史性、未完成性,都说明文学文本解读不可能追求纯客观的、终极的意义,不存在对文本规范性的、权威性的答案,解读实际上就是意义在历史中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对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启发学生在解读的碰撞和磨合中生成多样化的理解。

三、语言,文学文本理论的立足点

尽管文学文本的解读应该个性化、多元化,但是文本并不是任人摆弄、随意生成的东西,文本语言存在的客观性顽强地抵抗着对它的胡思乱想。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是构成文学的本体,文学文本就是一个由各类词语按照一定组合规律编织而成的多层次的语言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本就是语言,语言就是文本。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能指(声音或字形)和所指(概念或意义)构成,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像传统语言学所认为的那样是透明的、清晰的、一一对应的,其意义产生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区别与差异。也就是说,语言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的符号体系,它有自己的构成规则和规律,是一个自主自足的世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构成了人的存在,是存在的家园。另一位持存在主义思想的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而且本身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展开方式。

西方20世纪文学文本理论正是抓住语言这一文学本体并适应现代语言论转向而形成的,这种文本理论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研究要有客观依据,这个依据就是陌生化的语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声音、节奏、音步、韵脚等文学构成要素,都应该具有陌生、反常、疏离的效果,文学的区别性特征“文学性”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与变形。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背景或作者生平,不是作者心灵或读者反映,而应该是作品本身;文学研究的方法就是“细读法”。所谓细读法,就是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本的语言、修辞、结构、语境等因素,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其具体做法是,严格分析格律、音步、语法、语调、语义、隐喻、意象、语境,品味探究含混、反讽、悖论、复义、张力,揭示文本的内部有机结构和内在意蕴。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把文学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客体,一个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则调节和转换,构成文学的内在结构;文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解释一部作品或对其作出某种价值评判,而是从形形的语言和形式中找寻“深层结构”及其转换规律。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语言是文学的原点,语言化的分析成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功。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质疑和反拨,针对结构主义将文学作品视作具有明确意义的封闭实体,认为文本并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可穷尽的意义解读过程,主宰文学的不是它的作者而是语言,语言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扩延的无限性正是文学魅力之所在,它使文学的意义空前延伸,并始终处于自由播散和无限生成的过程中;文学研究的方法重又采用新批评的“细读”,将文本分割、分解为不同种类的词群,改写为不同的话语,揭示文本含义的多义性、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学成为批评可在其中自由游戏的空间。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学文本理论产生的立足点,离开语言,就没有文本理论,更没有文学文本解读。所谓“文本理论”,就是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应该以文本为主,文本的语言存在是进行各种阐释的基础和前提。这样,文学研究就摆脱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和垄断,作者意图与创作背景就不再是文本分析的重点和文本意义之源泉。语言是文本的本体存在,文本是一个语言存在物,语言被赋予极高的地位,词语辨别、修辞分析、结构探究和意义重构在文本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文学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重视作者转向关注文本本身,文本分析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倡导以语言为立足点的多元文本解读方法

语言是文本存在的载体,更是文本安身立命的本体存在,对文本的阐释与解读也应该是对语言的阐释与解读。语文课程就是以语言作为手段、作为凭借、作为目标的课程,因而,语言不仅是语文的工具,而且是语言的内容,更是语文的目标。语言是文本与语文课程共同的核心。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就应该以语言作为立足点,作为根本,把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分析与拓展、锤炼与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就曾经特别强调:“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要尽心尽力地与语言打交道,一定要紧扣文本,立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文本的内涵还没有掌握,就拓展,就延伸,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1] (PP.5-7 )因此,必须立足语言进行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细读文本、沉入文本,特别是对于那些陌生化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新颖别致的写作方法要仔细咀嚼、反复揣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才能对文本的语言形式有透彻的把握,对文本丰富的内涵有全面的了解,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才真正具有“语文味”。

同时,由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变形性,文本故意留下的未定点、空白,这就为具有各种不同“期待视野”的学生带来了广袤的想象空间,提供了多样化解释的自由。文学文本绝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读出的种种不同的意义,文本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学生解读之中。因此,语文课文学文本解读就应该追求多元化,不要迷信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不要受到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盲从他人的理解,要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联系语境,参照互文,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读出他人心中所无的东西。

篇7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国家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的特点,能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更多的信息量、能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很难直观表达的问题,生动、灵活地表现出来。因此,多媒体教学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个高等学校建立了起来。经济管理院系怎样建好、用好、管好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问题。

1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不足

一般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由中央控制器、控制柜、投影机、屏幕、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功放、音箱、话筒等组合而成。其核心部分为中央控制器,其他的硬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并受控于它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然而,由于传统的中央控制器功能单一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管理归属不同,建设地点分散,建设时间、规格和型号不统一等原因,给教师的使用和管理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结合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引发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使用手续繁杂

教师使用多媒体所需要办理的手续繁杂。课前一般需要履行以下手续:填写使用登记表、取控制柜钥匙、打开柜锁、开启必要的设备进行授课;下课后,还需要将所有设备复位、关闭电源、锁好柜门、归还钥匙。

1.2故障排除不及时

多媒体系统的硬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之间的连线复杂,设备的故障率高,排除故障和维护的时间长。出现一些常见故障,只有通过电话或者下课时通知维护人员才能解决,不能及时排除,这样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1.3维护管理工作零碎繁重

在处理计算机病毒、系统破坏、软件丢失、系统和病毒库升级等问题时,只能在本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必须逐一操作而不能同时进行。这种单机的恢复无疑给维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1.4使用培训效果不明显

虽然开课前进行使用培训,但是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又忘记了操作步骤。还有因设备不统一而让教师搞混了各自的操作,造成在运用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人为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且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基于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势

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更好的方便老师们的教学,我们提出了基于智能化集中控制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在对各厂商生产的硬、软件产品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可选择一些在市场上比较成熟、稳定性高且功能上完全能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不足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创造性地建立多媒体教学智能中控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将由中控管理子系统、监控管理子系统、网控管理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组成,与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2.1批处理开关机

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室的多媒体中控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主控柜和各种硬件设施(如电子柜门、电脑、投影、电动屏幕、功放、IP电话等)的批处理开关机。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上课的老师就无须填写使用登记表和领用、归还控制柜的钥匙,从而可简化多媒体使用的手续。

2.2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

能够在中央控制室通过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中的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功能,及时发现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出现的故障,做到出现故障能在第一时间内解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故障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通过多媒体网络中控管理子系统,就可以对每一间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计算机同时进行查杀病毒、软件安装和系统升级,这将大大减轻管理和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3网络环境教学质量监控

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允许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园网内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通过授权就可以实时对每间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授课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方便管理。

2.4实时录播

在中央控制室可通过流媒体课件实时生成子系统,由一名操作人员控制,就能将优秀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进行实时的录像、整合、编辑、播放,提高时效性,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

3.1系统概述

多媒体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由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监控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录播子系统、网控子系统四部分组成。能根据课表自动开启或关闭教学系统设备,自动诊断故障。通过图形化的显示界面,实时显示多媒体教学系统内中控、投影机、计算机、主控台的工作状态。远程监视教学系统计算机桌面内容并能接管键盘和鼠标,方便进行远程处理与控制,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排查与维护。全方位、高清晰、实时监控,随时提供设备状态预警。系统能自动生成流媒体课件,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

3.2总体结构设计

整个多媒体智能中控系统,是由总控室、传输网络以及各独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三部分组成,其中总控室包括一台专业服务器和多台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分别完成设备控制、视频监控、网络控制、教学录播、课堂直播等工作。传输网络包括现有校园网和监控网络。多媒体教室内设备都可通过IP数据包在校园网上传送。监控的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可通过专用监控网络来传送。各教室相对独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较多,由智能中央控制器进行集中管理,主要完成上课时教师所需AV设备间的视频、VGA信号的切换等。

3.3主要系统功能设计

(1)智能中控管理系统。

系统应操作简单方便,可实现远程一键开启与关闭教学系统内所有设备(投影机关闭时可设有3-5分钟散热延时),并完成设备检测与故障排查。教师只需按课表安排,进教室即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主控台有蜂鸣器提示教师推开主控台,教师在柜门锁闭时可通过一键呼叫功能与主控室直接联系;非接触式IC卡,可实现刷卡自动打开主控台和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可由控制计算机与教室内集中控制器组成,所有操作由控制计算机向集中控制器传送232串口指令完成。集中控制器具有VGA矩阵、视频矩阵、音频矩阵、讲台门磁、投影机断线、电脑断线、大门门磁、投影灯开关检测模块、IP电话对讲、一键开关机等功能模块,通过集成电源管理,控制电动幕、投影机、电脑、功放等设备。

(2)监控子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全部实现不间断高清晰数字监控和全数字录像,能实时监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课堂和设备运行情况。监控系统可同时保持与教务处长及教学主管副校长、校长办公室的连通,真正实现高清晰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监控系统的录像(其摄像头可以远程任意变焦、350度自动旋转)、回放、自动保存、更新都可通过内网实时传递,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屏幕背投系统监看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监控信息可经过系统录制、编辑后,作为节目源供播放或点播。

监控显示画面可手动、自动切换,可25帧/秒全屏显示,可单画面、四画面、十六画面回放,压缩算法MPEG-4/H.264,录像速度50-200M/小时/路,音视频同步,可设置COM口与485的转发速率,可控制云台镜头与快球。

(3)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

流媒体课件自动生成子系统的功能是通过软件实现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把整合叠加的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图像(课件)数据保存到教学系统端或者远程服务器上。系统可采用流媒体技术课件到Internet。视频课件同步录制、同步生成、同步直播、同步网络存储、实时点播。适应宽带到窄带。

在视频压缩策略上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MPEG-4压缩编码技术,对连续性或清晰性计算机画面采取智能变率的压缩技术,清晰度可调,以调整数据量;采用流媒体格式传输,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码压缩格式;实现在窄带上传输动态性高的变化。通过VGA采集,不需要在教学用计算机上安装任何特别程序,就可以将计算机显示器能显示的内容全都采集(包括视频画面)。系统通过网络远程控制管理,网页式录入、维护;自动生成、自动同步更新记录库。

(4)网控子系统。

网控子系统可以对教学系统中各计算机进行远程管理,进行系统病毒库升级、远程维护,达到实时维护的效果。具有网络对拷功能,可以快速将一台机器上安装好的系统部署到整栋教学楼的所有计算机上。网控系统通过发射端收集所有网卡的MAC地址,在发射端进行排序,然后将参数传递过去,就能将所有的计算机的IP地址进行自动分配、修改并固定下来、通过传递参数还能实现批处理修改计算机名、设置DNS和网关等。

4结束语

随着国家、省、校三级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重中之重。智能化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与管理,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管理院系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篇8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篇9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篇10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篇11

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应运而生的,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此,审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于审计主体的因素所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种审计风险

首先,审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经验有高有低,

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加之当前审计力量的不足,审计任务的繁重,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有时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会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财务管理论文,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是否正确等。

其次,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跟不上各单位业务活动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结构组织的多元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被广泛运用,使得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审计风险随之产生。

(二)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

括两种情况:第一,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单位应建立而未建立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杂志网。如:钱账物应设置3个岗位,而单位只设置了2个岗位,但单位现金业务又相当频繁。因此,在货币资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第二,因被审计单位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2、被审计单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

性,例如: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会计人员本身或单位负责人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违规违纪;因被审计单位无意识存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收入、成本支出的会计资料提供得较为完整,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也比较好。而实际上,这些单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属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等并没有纳入财务账,而是入了私设的“小金库”,而这些会计资料通常是不会向审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一些部门、单位为掩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记假账、报假账的事时有发生,其中个别支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存在明显的不真实性问题,例如使用普通收支凭证而无正式的发票、无填制单位或填制人签章,审查起来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这无形中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审计风险。 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单位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单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财务管理论文,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查单位的经济运行以及会计报表管理者编制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到本世纪初期,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审计、关注审计、依赖审计,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依赖性也给审计部门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惧,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审计理论,结合平时审计实践,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木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从事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质量,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处在经济变革时代,我们的业务知识,审计工作、审计范围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审计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财务管理论文,还要更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审计基本准则,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审计程序上合法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学习好专业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出台,我们要随时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杂志网。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审计目的等合理配置审计力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取证时,审计人员绝不能满足于被审计单位自行提供的资料,要获取强有力的外部证据,多角度地取证、印证。在选用适当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审计单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审计单位应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审计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内部控制调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财务管理论文,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这样审计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备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15-137页

篇12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篇13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

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