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历史课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课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历史课件

篇1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对所讲新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哪些是抽象的,哪些需要图片辅助教学,哪些内容需要穿插视频,哪些内容需要插入音乐辅助导入情境,哪些需要插入一些名画进行辅助教学,并初步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方法为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使这节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那么,在确定了方案之后,就是课件素材的查找。

2、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材

课件的总体设计思路一经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搜集下载的资料要严格考查它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网络资源丰富繁杂,搜集素材一定要浏览正规的、合法的网站,因此必须认真筛选课件制作所需要的资料。在相似资料选择时,最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比较哪个资料更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哪个更适合表现本课内容,精挑细选才能做出好的课件。

3、课件设计要有科学性,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

在设计课件时尽量采用深色背景衬浅色字的幻灯片设计,在显示上减少不必要的、过于花哨的动画效果,以简洁、舒服为原则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视力上的疲劳。过多的声音和华丽的色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淡化教学效果。教学环节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应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来周密设计教学环节,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呈现教学内容过程中,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给文字设计一些动画效果来体现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

二、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历史课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地域空间概念性强,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解清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可把教学内容用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全脑记忆。多媒体课件中的结构图表、流程图、模型图片、过程演示、实况录像等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可尽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提供事实材料、可显示演变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亦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历史课所学的内容,具有过去性、陌生性、抽象性等特点,是过去人类实践活动的记载,历史课上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无法直接看到,教师也无法使历史重现。而且一切历史都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相联系,这就使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困难,寻找一种直观的辅助教学方式是老师们一直的追求,多媒体课件的旦生使这一困扰迎刃而解,多媒体课件将丰富的媒体资料如: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以一种全新、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帮助学生提高多维思考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某课时,中间可以穿插事件的视频,音频解说,还可以穿插事件及人物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仿佛那些场景就在眼前,仿佛是身在其中,这样就把过去难以讲清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解释清楚。

篇2

第一,文字和图画的输入

课件中大量的图文信息大部分是经过文字和图画的输入而得到的。常见的汉字输入方法有智能ABC、五笔字型、搜狗等。一般只要熟练一种输入方法就可以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图片,包括地图、景观图、人物像等,故图片的制作必不可少,比如在某些书籍中找到许多合适的历史图片,若要输入则要借助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摄,所获图片再用Windows2008自带的笔程序或专用的制图软件如Photoshop5.0加工,这样的图片信息会更突出。获取的图片将以文件的格式储存在硬盘上,以便制作课件的随时调用。

第二,影像制品的剪辑

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音像资料,有的同历史教学直接相关,若能把这些剪辑和收集过来,放置在课件中,则会大大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如:电影、电视剧、中央教育台的《考前指导》,还有一些学习历史的教育VCD光盘,我们把其中的某些片段制成电脑文件格式用于不同内容的历史课件中,有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录制电视或电影节目片段,电脑必须要配置专门的视霸卡或带视频输入的显示卡,运行其自带的播放程序,就可制成所要的精彩镜头,觉见的软件是premiere5.0,在采集窗口中单击RECORD按钮,就开始采集,结束时按停止键。

第三,软件的考贝

目前,电脑多媒体光盘在市场上非常普遍,其重要的特色就是容量大、携带方便、价格低、易于保存,在名目繁多的软件中也不乏有大量与历史课堂教学有关的媒体资料,包括文字说明、配音讲解、教学图片,以及大量生动的三维动画和背景音乐,象山东画报出自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史》多媒体知识光盘,它收录了近300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大量影视资料和20多万字的信息,广泛、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抗争崛起、励精图治的历史变迁,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优秀知识光盘,也是制作历史课件不可缺少的素材光盘,还有象武大(武汉大学)华软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科利华教育软件、翰林汇多媒体家庭课堂教育软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光盘版历史部分等,这些软件都是制作历史课件很好的素材来源,教师只要熟悉Windows2008的文件操作功能,就可以轻而义举地把所需要的相关文件挎贝至自己的课件中。

第四,现在的录制

在多媒体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采集自己需要或喜欢的声音和景象,这方面的素材可以使用麦克风插在声霸卡MIC插口上,打开Windows2008录音机程序或场卡自带程序,按录音键,就可把想说的话录制成一个扩展名为.WAV格式的文件。还有在教学过程别在乡土历史教学中把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实景用数码录像机录制到课件中去,这些对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必起极大的帮助作用。

第五,上网下载

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五花八门,虽不能说应有尺有,但可以说极为丰富。在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分开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以及台湾、香港和国外的很多研究资料、动态和教学情况,使自己大开眼界。凡是网上的文件,只要有兴趣,马上就可以下载或打印出来,真是方便极了。如果不断地以网上的资源丰富自己,自己的历史知识就一定能很快地丰富起来。对教师来说,上网只是时间的问题。对于历史教师而言,经常支浏览一些历史教育联系密切的网站,下载有用信息,还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很多网站都有着于历史教育的内容,有些网站是专门登载图片的,有些网丫是专门登载图片的,还有现成的课件等内容。

再次,还可以利用光盘素材在电脑上教学。现在一般的中学也都设了电教室。有了电脑,就可以用光盘素材进行教学,而现在已经出版的关于历史的光盘很多。例如由西北大学编写、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制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大型多媒体光盘,就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张光盘,包含了7000多张珍贵的图片,20分钟影视片断,30分钟录音解说以及虚拟动画片断,并增加了近2000字的文字材料,引人了近400万字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涵盖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著述。

篇3

    本次月考中,我校也涌现了一大批学习突出的典型:

    三个年级总分最高分的同学:

(一)九年级:

(二)八年级:

(一)七年级:

   以上三名同学是我们全体学生的楷模,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月考是一次阶段性考查,考试最大的功用并不是最后的分数,而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本次考试结束后,我听到了同学们无尽的抱怨:一些会做的题,要么条件看错了,要么公式写错了;要么数字运算错误,该得分的题目因为不该发生的错误而丢分。不该失误的分数因为非智力因素而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说,考试中不怕某一道题没有做,最怕每道题都有失误。

第一次月考,尘埃已落定,一切似乎又归于平淡,你是否明确的告诉自己,我想要什么,我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否已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我目前在哪里,离我想要的,想走到的目标还有多远,你是否清醒的认识到,成也罢,失也罢,都已成为过去,只有放下包袱,让心态归零,才能从头开始,只有放下……才能轻装上阵;只有认清形势、分析自己月考得失后才能在跌倒后再爬起来,才能站在胜利的阶梯上走向另一次胜利!

考试同样是一次行为习惯规范的考验。我们要求以后的每次考试做到:

(1)只带考试要用的物品,如:笔、尺、橡皮等进入考场。严禁携带手机等进入考室。

(2)考试时应认真安静地答卷,有不清楚的举手问监考,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夹带与考试有关的东西,一经发现,均以作弊论处,并且该科成绩以零分计算。

(3)考试期间的仪表要求如常,请同学们佩戴学生证。

(4)考试期间请同学们注意保持校园及所在考室的卫生,爱护学校、班级的公共设施。将在考试间隙时间对教室卫生进行检查,对破坏卫生严重的现象与人进行通报与批评。请班主任老师妥善安排,考试期间,坚持每天对教室与公共区卫生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清扫。

篇4

一、说教材和课标

本课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与本课对应的课标是: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工商业的兴起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因而本课教学应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同时创设思辨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模拟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不断深入。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学生虽已经历过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小组思想概括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学应注意将合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小组思想概括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2、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3、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早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入小说《威尼斯商人》、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寻找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材料分析、歌谣感悟, 知识小结, 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领悟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商人地位发生改变。理由是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贵族和农民阶层的变化。

难点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理由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和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法:小组成员在一定的合作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发表和交流个人观点,达到经验共享,提升问题解决的水平。教师提供四个任务情境,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突现小组讨论话题选择的自主性。

篇5

一、教师要先进行指导,提出要求

在讲解“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商鞅出逃但没有成功,最后被五马分尸的录像。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讨论热烈,进而解决了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等。尤其是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的名字记得特别好。原因是秦孝公的死和商鞅的死有直接关系,秦孝公不死商鞅也不会死。还为以后的埋下了伏笔,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制度的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这样教学设计精心定位了学生的思维点,通过形象的课件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形象的感知与视觉有效地结合起来,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件体现的材料要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形成定势。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讲“”这节课时,学生对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失败,说是旧制度的维护者,理解不了,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时,谭嗣同去找时的录像和光绪帝被软禁时的录像。学生看到和谭嗣同交谈时的慷慨激昂,光绪帝被囚禁时的无动于衷,不施援手,从而使两面派和封建制度维护者的嘴脸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使学生理解了不是真心拥护共和,而是妄图寻机复辟的真实目的。帮助学生感知体验,转换角度、视角转变思维定式,使思维具体化、多元化,消除疑难困惑心理,有效地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寻找最佳的播放时机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不是整节课都在播放课件,老师闲置一旁。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件展现的时机很重要,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学生需要释疑解难时教师要捕捉最好的播放时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兴趣。如在讲解“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这个知识点时,学生都是零零后对战争的残酷性,根本没有概念。我适时地播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片段。无辜的犹太人被法西斯用火车押到这里,在月台上,他们被分成两部分,干活的留下,老弱病残的被骗去洗澡,然后送到毒气室毒死。最大的毒气室,一次可以毒死2000人。这样就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法西斯痛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再联想到日本全面时对中国的。自然增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利用课件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做到大量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料,必须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眼光吸引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从而使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秦始皇这个人物时,教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设计了两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1)请你客观地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2)历史有这样的说法“秦皇汉武”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依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教材和老师给的资料,比较容易得出了结论,给秦始皇以客观的评价。第二个问题出现困难,教材给的资料比较少,不好下结论,这时我及时指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资料搜集,同学们一起协作整理资料,互相补充资料,最后得出结论性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知识奥秘的精神。

篇6

二、教师应该自己参与课件制作

近几年来,多媒体课件教学虽已不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历史教师也是一种考验,只有历史教师自己参与课件制作,才能把教材的精髓在课件中体现。要想参与课件制作,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的各种辅助软件制作课件,使课件制作效果能达到寓教于乐目的。如果教师不会制作课件,甚至连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都不熟练,那就无法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比如,常有一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种课件看似历史教师完成了课件的制作,但体现不出历史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更体现不出课件的互动性、交流性和趣味性,这样的课便是"流水课",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目的,谈何实效呢?若是干脆照搬别人的课件,这更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教师只有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能和技巧,吃透新课标,熟知需要制作课件的教学内容,真正参与课件制作,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课件,取别人之长补已之短,把教学思想精髓体现在课件的设计中,使用时才会得心应手,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效率地教学。

三、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应用课件教学时,不能只强调教而忽略了学,历史教师应注重课件教学内容的主导性原则,在应用课件教学时,应对每个历史时间段内发生的重大影响历史变革事件进行串插介绍,便于学生对历史变革事件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一成不变地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势必造成教学课件变成多媒体演示片,发挥不出来多媒体教学独有魅力的互动功能。如果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虽然看似内容丰富,但学生参与的机会却大大减少,思考的余地也不多。这实质上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最终实际效果肯定不符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因此,在对整个课堂教学课件流程设计时,应着重从学生认知性、理解性入手,选择合理的表现方式,为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趣味性的方案,使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四、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

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效率高而被认可。在课堂教学内容多,教学压力大情况下,如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活跃性,是任课教师燃眉之急。作为历史教师,我身有体会,学校一方面抓教学质量,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任课教师教学效率。为了不影响教学质量,全面抓好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在使用课件时,应注重历史事件逻辑性、条理性,切换课件速度的快慢,应考虑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的速度,不能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去看看而已,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调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索,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求知欲。因此,课件的设计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比如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答案要作成可控制的链接,不需要的时候空出,需要的时候,点一下链接就可以出来答案,供学生验证,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篇7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众多教师不得不思考与重视的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开始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求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表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其值得肯定的优势,但同时拥有一定的弊端。基于此,笔者谈谈历史课件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使教师更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二、历史课件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以研究中国古今历史为主要目标,其承载了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古代文明。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且有趣的学科,理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但初中历史实践教学表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激情参与历史学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教学资源的限制下,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仅仅是通过书本教材。因此,初中历史学科丰富的丰富内容并不能被大量的文字描述展示出来,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

教师在准备历史课件中应用多媒体首先能够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灵活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浩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

例如,青铜文明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代表,见证了我国古代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真实的青铜器照片,让学生不用进入博物馆也能够感受到我国璀璨的青铜文明,让学生迷醉在精美的青铜器物中。

又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丝绸之路的路径展示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了解在汉代出使西域的困难并领悟汉朝时期我国的繁荣与昌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应史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开通前后汉朝及西域社会的现状,让学生通过对比与参照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并对汉朝这一伟大的壮举有所感悟。

在多媒体教学的支撑下,教师将单纯的文字与图片转变为更加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及其他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感受历史的伟大和魅力。

(二)提高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更生动形象的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升。

以我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较为困难,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的信心也不够。在近代史的开端,学生需要面对、第二次、及。一连串重要的历史事件都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最让学生感到头疼的是记忆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同时需要学生正确区分不同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历史影响。

在学习兴趣并不浓厚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只会选择死记硬背,导致学习质量并不高。此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以上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归类,通过对比形式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的认知更深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应影视资料,也可以给学生展示珍贵的图片。在直观的观察中,学生所获得的认知比聆听教师的讲解和阅读教材更加深刻,学生也能够利用更加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联想记忆,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别以上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和历史影响。

如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的人生阅历较浅,导致学生并不能将以往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相互比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旧社会人们生活、娱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旧时代生活的艰难。相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旧时代的生活与如今的生活相互比较,通过对比深刻认识到当今生活的幸福,通过巨大反差认识到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掌握。

(三)有力支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意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效并不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但能够突出历史学科的丰富性,而且能够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以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因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应案例,如在的前夕,光绪帝与梁启超进行会谈,在守卫森严的皇宫中,两人的神色坚定。此时,笔者要求学生以此为背景展开探究,要求学生分析光绪帝与梁启超密探的内容,并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在多媒体的支撑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案例,能够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更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交流。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支撑小组交流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法,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支撑作用。

三、历史课件中多媒体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其巨大的优势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要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因此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历史图片或者播放相应的音像资料。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但是,由于教师对教学秩序的掌控力度不高,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使学生不再专注于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优势,同时把握好尺度。换言之,教师需要明确的教学计划,要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心理,并活用课堂提问将学生引入教学中。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部分教师善于利用互联网收集与整理多媒体教学资源。但在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有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其他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有的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也没有考虑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虽然拥有丰富的内容及更强的表现形式,其质量相对较高,却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实际的教学现状。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制作与选择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需要立足实践,需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现状,以此为基础优化和选择教学资源,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三)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最后,有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并不透彻,单纯地将多媒体当做传统教学资源的替代品。在教学中,教师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将其表现出来。

此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而是让学生从看黑板转变为看多媒体设备。在此过程中,学生仍旧是在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思考与探究,进而导致多媒体教学的效力没有发挥。

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历史教学时必须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结语

多媒体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实践教学中也验证了其优势。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需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并不断总结与反思,才能完善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推动其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1.在备课时,严格执行课标

课标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对于老师有一定约束力,是否认真领会课标精神,贯彻新课改理念,则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课标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融为一体。他们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的,事实上,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完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在备课时,我们心中要时刻有课标意识,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不能照搬教参的现成设计,而是要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情的了解,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和更易操作,同时也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2.整合挖掘课程资源,设计出创新教学内容

课标指出,“凡对于实现课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并不是新名词,它就存在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在过去和现在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传统的教材、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现代的网络和新的科技成果。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设计中同样要体现开发和发掘课程资源并落实到教学中。

2.1 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尽管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但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应该首先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基础。

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

通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老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不再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创新。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并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是我们教学创新的责任。

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不再是以往的“教本”,只能视为教学资源。它只是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载体,是教和学的一个依托。只有正确认识课标和教材,突破束缚,勇于创新,教材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学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2.2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创设情境、展示材料等,因此,历史教学一定要重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很多老师存在了误区,以为有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替代常规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提高。其实不然。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课程资源的广博、新奇而忽视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演绎课件,就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多媒体展示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学生的思考时间都被挤掉了,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只有因地制宜,运用合适的教具,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堂好课。

2.3 运用学生已有知识。

社会调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强化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这样的实践调查使学生真切感受历史。

要慎重使用社会调查,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比课堂教学方式要耗时,有些内容也不适合搞调查,也无需实践。

3. 改进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篇9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篇10

(一)教学观念

在有些学校,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没有将历史教学同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未能充分保证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制约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师资队伍的配备及其综合素质

在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并不是高校历史专业毕业的,其历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全面,在很多历史知识细节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同时,很多历史教师的专业教育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同学生的沟通能力差、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落后等。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错把高中历史教学当成历史知识的“记忆课”,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忽略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造成高中历史课堂上缺乏创新和活力,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良性提高。

二、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课前高效备课

为了提高课上高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在课前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进行有效的分析,提前制定最科学的授课策略。现在的高中生基本都是“90后”,在心理上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并且个性比较强,常规化的教学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就应当准备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提前制定课堂互动策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同学在老师面前有种亲切平等并且被重视的感觉。如教师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时,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建国大业》进行课程的备课。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会很快就被激发出来,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相对容易了。

(二)课堂上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组织与管理

为了切实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授课效率和高中生的历史素质,教师必须懂得在课上45分钟内提高效率,对历史课堂上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要懂得教学情境的营造,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况,通过问题提问、历史资料展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教师单纯将书本内容提炼后转移到多媒体上,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学龄特征,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料,先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详细讲解PPT课件中的主要内容。

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和历史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真正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

再次,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上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显然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重视课后的反思与评价

对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反思与评价,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中,教学评价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特性和学龄特点,对传统用于高考选拔的单一评价功能进行创新,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首先,高中历史评价的方法不能统一化,要允许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和行为,并有针对性的使用评语、等级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历史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和学习缺陷。其次,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到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当对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情绪以及特性等都可以纳入教学评价的范畴。再次,要运用多个评价主体,如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和历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高中历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选择,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荣军.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篇1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但其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仍使不少教师乐此不彼。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注重历史本身的社会性,即历史人物或事件带给今天社会的思考。理性认识是它的突出表现。但理性认识是源自感性认识的,所以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势必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史学的理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多媒体手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

例如讲授《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

1、历史的具象美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人类发展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中国又是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可观可感可触的历史实物,如古代墓群建筑,古代石窟艺术,战国编钟,古代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

2、创设情境,以美育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

不可否认,知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历史课进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不能一味突出历史的知识性,而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德育、智育功能外,历史课还有美育功能。

历史不单是教科书上那一行行抽象的文字,更是一幅幅血火交融的历史形象,爱恨情仇寓于其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做的不只是传授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和已成定局的历史评价,更应该注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健全和发展学生高尚人格上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导入无意注意,开发历史思维。

历史记录具有过去性,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众多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能依靠历史教师单薄的语言来描绘、解说,自然难以展现其全貌。因此形象化的信息是历史教学迫切需要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征突出的新奇刺激物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大卫塑像,蒙娜丽莎画像,夸张的"唐·吉柯德"头像,《小人国》插图等。先由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谁?它们的作者是谁?"学生借助积累的知识很容易的得出答案,接着再问:"他们是哪个文化时期的艺术家?"回答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此引出导语:"文艺复兴,是14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矛盾冲突,而最终衍化成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摒弃"神"中心论,强调"人"的发展。这里展示的一些作品突出的表现了这种进步倾向,同时也向我们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即将在欧洲孕育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文艺复兴带给我们的新兴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至此完成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用这种方式,可营造直观教学的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快的完成联想、记忆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

三、优化教学观念,突出个性魅力。

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

多媒体课程因其准备时间较长,教师在准备阶段势必要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因而在备课、思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历史素养,也使课堂教学投入、发挥游刃有余,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此外,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张扬也能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如,讲授"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一章时,我们在借助画面、视频及声音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爱国情绪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穿插叙述、分析,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推波助澜,将爱国情感导引入历史思考。

把握多媒体教学中图示历史的"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其教学过程、节奏、容量也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上好多媒体课,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的一些环节。

一、多媒体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

以"板书"的演示为例,图示要直观、简练,有较强的提示性、对比性、层递性。如将古代埃及这个金字塔国度的"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如讲到"殖民主义罪恶"时,用下面的三角图示表现"三角贸易"。通过图示将复杂的内容制成简要的提纲,直观又有条理,突出了重难点。

二、多媒体制作的目标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且有渐进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插图及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在迎合学生兴趣心理的前提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为避免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随意性,可通题的设置、讨论和反馈练习等来宏观调控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施形象课堂的目标化管理。

多媒体教学有形象化的优势,但学习主体的非理性心理,也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导方向,而淡化教材的知识属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适时地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条理化、目标化。通过目标化管理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目的、有意识地导向历史逻辑思维。

此外,还要做好课后的反馈工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反馈工作尤其重要,它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宁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组编)

篇12

1.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传统的历史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和几张挂图,一些历史场面靠的是教师用语言来描述。生动的语言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不能再现精彩的历史瞬间而给学生留下一些遗憾,最终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不同,电子课件的展示使历史场面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声音和画面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临其境。身心受到感染,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单纯的语言描述不能很好地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我们向学生展示当时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战争实况等资料,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感情有所升华,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反对霸权,反对战争。

二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例如,通过学习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在学完秦汉以后,组织学生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2]。这需要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的例子很多,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逼真,具有声、光、形、色再现的特点,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对知识加以形象化展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格局,恰当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把历史课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3.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把“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列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中体现了这一基本目标。历史教师应利用教材中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运用寓教于史、寓理于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汲取思想养料,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情操,纠正以往历史教育泛政治化、教条化的弊端,真正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新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观念,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广大教师必须从过去那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下解放出来,重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当中[3]。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与时事的结合,特别是要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例如,针对“分子”分裂祖国的言论,我们可以用史实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之,历史学科不会孤立存在,历史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特点更加凸显。

4.结语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每一个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观念,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今后我们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位历史教师都必须在一种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大胆地进行尝试,以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本人也在思考如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我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基于这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得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因此,新的课程需要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互动,更加贴近学生。

1.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充当“导演”角色,更多地把“课堂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实际上,学生的学才是教学活动真正的轴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可以更多地充当“配角”和“导演”工作,设计好课堂,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使得师生合作的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2.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要让学生在记住结论的同时,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形成结论的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注重学生对历史反思能力的培养。如,在“朝鲜战争”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日本等国的影响。再例如,让学生思考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如果不出兵朝鲜,对中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二、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1.注重对多媒体课件体系的挖掘和建设。多媒体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真实感。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着力在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多动脑筋。例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教学时,通过各种图片、录像资料的使用,来增加学生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使学生从心灵上得到震撼,这样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认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认识。

2.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体验历史。例如,在讲授郑成功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并模拟实景,通过学习课堂内容并查阅文献,了解当时的背景,鼓励学生通过上台表演的方式,模拟郑成功与荷兰殖民者的对话,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持久兴趣。

三、培养人文精神,重视素质教育

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泛政治化、教条化的弊端,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程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本质。而新课程标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观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别是强调要让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吸取思想养料,真正领会历史的教益,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背诵记忆。实际上,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强、寓意深刻的事例,通过合理地安排和引导,完全可以通过寓教于史、寓理于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方向。

四、突破作业的单一性,布置自主、开放性的作业

以往的教学中,作业形式相对比较机械和繁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进行一些革新,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而在作业的形式上,要更增加习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总体上,要让学生不能简单的背诵记忆,而要通过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例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章节时,组织或者布置学生观看电影《东京审判》,然后布置一些讨论题,比如,通过该电影你提取了哪些历史信息?你怎么看待东京审判?关于东京审判存在什么样的争议?等等。这样的开放式作业形式,会更受到学生的喜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消除过去对作业的枯燥感和无奈感,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空间。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和要求教师实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多样化。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同时,这种改革要求也给每个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倡导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