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系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系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系毕业论文

篇1

数学说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说教材。说课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要说出所教知识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或小学阶段本年级、本册书、本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教材编写的意图,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要害,课时安排等。

2.说教法。说课者要说出教学内容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及其理论根据。一般来说,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管以哪种教法为主,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特长而定的,要注重实效。

3.说学法。说课者要说出通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后进生学习爱好,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把握学习方法。

4.说教学程序。说课者要说出所授内容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板书设计。

所谓教学思路,即打算怎样教,分几步完成,每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理论根据是什么。教学思路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设计。对于板书,则要说出板书设计的意图。

二、开展说课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上述“四说”之中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因此,要想使说课说得明白、说得有理有据,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法。

说课是对教学蓝图的分析、论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可见说课尽管是教师的切磋琢磨,但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一)说“准”教材,促进“三基”教学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上最主要的要求。实践表明,说“准”教材,能促进“三基”教学,而要说“准”就必须深钻教材。

首先,要切实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一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所谓全面,即不仅要有对知识的要求,也应当有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有对智育的要求,也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有对思想品德的要求。所谓具体,即指在40分钟里能够具体实现的。

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

其次,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新旧知识间有密切的联系,新知识一般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深钻教材时要找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要很好地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概念,已知概念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决定性催化剂。比如,要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先安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题,让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及算理,然后出几组通分的题让学生通分,接着就可以出现3/42/5一题,让学生讨论与复习的题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利用旧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习新知识的阶段。

(二)说“明”教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说明教法,就得研究教法,优化教法。一般来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四要”:一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熟悉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二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要遵循熟悉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四要注重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比如,关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有三种教法。

教法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教法二,列表,发现规律。教法三,将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个面积单位,让学生“数”,预计会出现三种数法:①逐个数;②按行(列)数;③先数后乘。在此基础上,教师擦去小方格而量长和宽。

比较上面三种教法,教法三是一种较优的教学方法。教法一是只教结论,不教过程;教法二虽有分析过程,但以数据为基础,没有“面积”的直观图形:而教法三则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于面积单位,让学生通过“数”发现规律,这种教法是让学生经历由直接计量到间接计量的过程。在寻求公式的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说“会”学法,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要害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实现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学生把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在教学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要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面积概念的建立,就应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学生摸一摸文具盒盖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比一比文具盒盖的面和课本封面的大小,抽象出物体表面有大有校紧接着在投影板上将四条线段围成一个图形,再将另外四条长一些线段围成一个图形,让学生判定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难以判定)。

教师再将大小相等的方格覆盖在图形上,让学生观察,数一数方格有多少个,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之分,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叫面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并把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四)说“清”教学程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说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说清楚理论根据,即不仅要说出怎样教,更要说出这样教的理由。因此,说课者设计每一步教学程序都应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篇2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篇3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

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比较。在社会本位和多元化价值观的指导下,美国大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为学生多元化职业发展服务。我国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很多高校仅仅把它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主动创业的精神和意识,更没有上升到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活力”的社会使命为己任的高度。美国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尤其是创业精神和能力,不以追求眼前的成功创业者为目的,而是为未来人才培养发展做储备,以非功利性创业教育为主。而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目的多是为了培养能够制造出更多工作岗位的人,功利性较为明显。

课程体系比较。一、课程体系成熟度不同。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的课程体系建设尚在探索之中,教学模式不够鲜活;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教学途径与形式也比较单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设计,关联性不强。二、课程内容丰富度不同。美国已经建立了丰富的课程内容,涉及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各个领域,典型课程包括“风险投资”、“创业营销”、“机会识别”和“创业研究”等,教学内容多以现实社会的状况为切入点,按照一个创业成功过程所需的因素来设计,并自始自终将现实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贯彻在教学过程,使学习者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加以引导。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我国的创业课程主要集中在企业运作管理领域,教学内容多为原理与方法表述,案例多为舶来品,探究性与体验性内容较少,专业性不强。三、课程形式多样度不同。美国的课程形式多种多样,各个学校可酌情决定课程形式,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我国大多是以讲授式、讲座式、任务式和案例式为主,教学内容说教式居多,教材编排整齐划一,课程形式较单一。四、创业课程实践度不同。美国大学创业实践活动十分丰富,既有专门的实践导向型课程,如商业机会选择、商业计划书制定、资本筹集等,又有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企业实地考察、实际体验、创业(创意)计划大赛、创业交流会(俱乐部、协会)等,而且每学期安排科学周密。而我国创业实践课程很少,一般只有商业计划书等2~3门,多数院校以理论课程为主,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实践课程,以“创业竞赛”、“现场参观”、“创办科技园”等活动来代替课程实践。

师资队伍比较。美国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人担任,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所占的比重很大,创业教育机构多。而我国主要由缺乏创业经历的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构成,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所占的比重小,创业教育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实施效果比较。美国创业教育对本国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学生全面发展作用显著。波士顿银行1997年《MIT:冲击创新》报告显示,自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佣110万人,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虽然成就了一批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好项目,一批颇具潜力的企业,但是在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凸现出来。

保障支持体系比较。美国社会重视和支持创业,创业文化氛围浓厚,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较为齐全,创业教育外部环境良好;而中国社会未形成支持、鼓励创业的氛围,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和法规,创业教育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StEins教授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unity)和威胁因素(Threat)。前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后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SWOT分析结果见下表。

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篇4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以其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满足了现代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教育层次、知识更新的需求。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中央电大和68所普通高校试点现代远程教育以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将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大多为在职从业人员,本身都在随岗实践,但随岗实践不能取代毕业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方案设计与比较能力、计算与绘图能力、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对象上与传统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如何在远程教育背景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指导服务,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摆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保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必要围绕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一、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支持服务。

2.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突出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的要求。因此,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必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3.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学生基础较差,多数为在职学习者,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比普通学生有更强的应用能力需求。因此,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4.明确教学主体各自职责

传统全日制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主体由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构成。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主体除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之外,还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外学习中心,如图l所示。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各教学主体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由教学资源体系、论文指导体系、论文答辩体系以及论文监控体系组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如图2。

1.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教师资源、学习资源与平台资源。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形式,除了学校聘用的异地指导教师外,学校需要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习中心在当地聘用符合学校要求的本地指导教师。针对相当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经常无头绪、无思路,不知道做什么论题的问题,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建设论题资源库,论题以应用型论题为主。此外,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初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类以及参考文献类的论文辅导资料,供学生写作参考。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网上论文指导与管理平台、网上答辩与集中答疑平台等平台资源,以便为学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2.论文指导体系

论文指导体系包括指导环节与指导形式。指导环节包括学习中心毕业论文动员、学校与学校中心指导学生论题库选题或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稿及终稿的写作、指导教师给出终稿评语及成绩等常规性教学环节。指导形式包括论文平台指导、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论文平台指导应作为论文指导的主要形式,同时辅以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电话、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

3.论文答辩体系

论文答辩体系包括答辩环节与答辩形式。答辩环节包括学校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校与学习中心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小组给出答辩评语及最终成绩。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与学习中心共同组织的网上毕业论文答辩应作为论文答辩的主要形式,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4.论文监控体系

论文监控体系用于学校对上述体系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符合学校要求,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只有学校审批同意后才能作为学校的本地论文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论文指导质量,学校需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并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指导评语及成绩进行审核。为了保证答辩质量,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的本地现场答辩进行全程监控,并对所有答辩评语及答辩成绩进行审核。

三、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

大连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构建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的实施。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

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

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

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篇5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篇6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曰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1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篇7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最基本的认识就是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下面就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策略展开论述。

 

一、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的社会化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化。社会职业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得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事先的专门培训,掌握专门的技能,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是由教育之本性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最根本的特点。在职业专业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它逐渐走向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向。

除此之外,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而人才的造就又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人才造就者的老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更高规格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英语教师职业而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在中国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受教育者对英语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象的发展。要想成功教育学生,教师本身必须是成功的受教育者,而锤炼自身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随着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教师的职业观也发生相应转变。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职业被等同于程序化机械化的职业,这种片面性的理解偏重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境界的提升等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使教师无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当教师职业成为和医生、律师等同等的专业化职业时,它已经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职业实践指向的对象是人的心理世界,人的心理成长是人类最复杂的领域,所以,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最复杂专业工作之一。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转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坚定对自己的职业追求,明确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形成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信念。而正式这种信念正式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趋向专业化的内在动力。

英语教师的职业观更应该形成自己专业化追求。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经不住诱惑,选择教师以外的其它高薪职业。而作为选择教师职业的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进而在打造自己的教师专业化上面狠下功夫。

 

(二) 勤修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既是教师职业中最基础的智慧和实践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以语言教学为主轴的英语教师应该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即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

语言的基本功是指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广大教师在师范院校进行英语专业学习的阶段,都十分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然而,语言是常用常新的,只有不断地去使用它,才能不断地提升能力。英语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为了避免语言能力的下滑,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定的语言氛围。除了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与学生交谈外,还应该保留用英语思维和读写的习惯,收听收看英语节目,参加英语角的free talk等活动。总之就是保持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形成语言能力专业化。##

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基本功的核心部分。由于教师的专业任务是教学工作,教学基本功又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什么样的“课”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但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命制考题、解题、教学反思。因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完成上述各工作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备课应该形成一定的专业化规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有机结合,规范书写教案和教学预案。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各种课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步骤,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烙上你的印记,你的课就是你专有的。批改作业、命制考题和成绩评定也是三项十分重要的专业工作,是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三项,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上的不足,不断进行改进提高,达到教育的目的。解题能力也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自己真正会解题,才能给学生讲题和命题。最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工作专业化重要体现。教学是一种遗憾艺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只有到了课后才可以进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及时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为自己的下一次教学提供经验。反思主要可以以反思日志和学期总结主要形式,重点突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教师的基本功更加突显教师专业化。各地每年举行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就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真正优秀的教学精英脱颖而出,更加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三) 提升理论水平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前人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总结。正确的理论对实践会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实践的顺利推进需要教学理论的有效指导。英语语言学习理论就是建立在语言学界前辈们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语言教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成为教学的行家,而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例如,我们高一备课组曾经将语言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研究记忆规律与词汇学习的关系,从而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证明了语言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升理论水平必须进行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学习是多途径的。一、个人自学进修。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研读各类专业论著、论文。有条件的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班,比如一些短期假期培训、在职硕士等。在理论学习中,个人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好地提升。二、集体学习。集体学习理论主要是针对全部任教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主要分为中心发言和集体讨论。中心发言是由一个老师详细介绍其最近学习的理论,让大家一起来学习。比如,我们教研组有些去过口语、任务型教学、新课标理论等培训的老师都会把取回来的经毫不保留地与大家分享。集体讨论主要是大家对一种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

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也更多就体现在把语言学习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因此,英语教学应该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像任务型教学,它实际上灌输的就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它主张以任务为主线,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务型教学应用要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从“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四) 开展教研活动

英语教师要走向真正的专业化,还必须开展一些专业性的研究活动。一、观察并记录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形成一定体系的教学札记或学术论文。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细心留意这些问题,加以积累总结,结合理论,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反思笔记。二、开展课题的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执行、检验反馈、得出结论。例如,我们最近教研组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研究就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持。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参与及自我语言体验与运用。这种特质决定了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的资源,开设内容广泛、切合学生实际的高中英语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补充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有限的不足。我们这次的校本研究主要是围绕口语、写作、听力、阅读、文化概况和英美文学等十大板块展开研究,开发相应的教材,并进行实施、改进、提高。

通过专业性的研究活动,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篇8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篇9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而对于实证会计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国近年来还处于介绍和初步运用阶段,所以对“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证”一词,我国会计学者在引入的过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绝大多数同志从“positive”和“positivism”(实证主义)词根的相似性入手,从哲学角度探讨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试图从中概括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对“实证”一词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来自“实证会计学派”(或称罗切斯特学派)。按照实证会计学派的代表——瓦茨和齐默尔曼的解释,“‘实证’一词来自于实证经济学,之所以将其研究冠名‘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意图是为了区别于业已存在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实证”一词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经济学文献(樊刚,1995;光,1997;张宇燕,1993)和典型的实证会计研究经典文献(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理论实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论实证过程包括(1)三个基本要素——有关会计问题的基本假设、一套逻辑严密的系统化的推理机制和方法以及最终的理论结论;(2)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三个紧密联系的步骤。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二、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之比较

1、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分化——一个简单的回顾。

会计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演变,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哲学家、科学家关于方法论的论述(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范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都对会计研究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真正对会计学产生直接影响的无疑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和变迁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直到本世纪初以前,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都主要是围绕着抽象演绎法和历史归纳法哪个更适合于经济分析而展开〔7〕。在此影响下,会计理论研究亦是以这两种方法为代表,如佩顿(WilliamPaton)、坎宁(Canning)、爱德华兹和玻尔(EdwardsandBell)、穆尼茨和斯普瑞斯(MoonitzsandSprouse)等都是演绎法的典型代表,而井尻雄士(YuijIjin)和利特尔顿(Littleton)等则极为推崇归纳法——一言以蔽之,该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为主,十分注意会计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而忽视对既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检验,我们将之总称为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一般认为,本世纪60年代末期以前,会计理论研究中是规范会计研究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规范会计研究的形成,一扫19世纪末期以前会计理论研究混乱、无目的的状况,在其大力推动下,会计理论体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方告初步形成。第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扩大化和广义化,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已不再满足于定性的演绎或者归纳推理,而是逐步转向实证分析。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财务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目前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更直接地从财务学中获得或移植某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质上财务学承担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产生影响的“载体”和“催化剂”的作用),一大批年轻的会计学者(以罗切斯特学派为主要代表)逐步竖起实证会计研究这面大旗,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给会计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震撼。(1)1968年,鲍尔和布朗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初露端倪;(2)70年代中期“罗切斯特学派”代表人物简森(Jensen)的“关于会计研究现状及会计管制的评论”一文可视为是向规范会计研究挑战的宣言;(3)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1978年“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导论”、1979年“实证会计研究的供需:一个借口市场”两篇论文的发表及1986年《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已逐渐与规范会计研究分庭抗礼。乃至1986年-1989年期间提呈给美国权威会计刊物《会计评论》(AccountingReview)的论文仅有一小部分可归类为规范研究〔8〕。

2、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

规范会计研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作用表现在:(1)规范会计研究对理论的论证具有重要作用,规范会计研究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可对某一个理论命题作出演绎证明。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这在会计基本理论和对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规范会计研究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3)规范会计研究同时还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及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但是,规范会计研究又有其不可克服的系统性缺陷。这表现在:(1)规范会计研究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题的判别和检验。(2)规范会计研究往往忽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将会计环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3)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代表了“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表现在:(1)实证会计研究从评价规范会计研究所依据的前提入手,对规范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的现实有效性进行检验,进而肯定或否定规范研究成果。(2)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的实证理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理论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些什么。可以说,实证会计研究使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从理想转向现实。(3)实证会计研究十分重视对会计主体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并大量引进了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呈现出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实证会计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1)实证会计研究力图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的只具有概率或然性。(2)实证会计研究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由于忽略某些想当然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偏差。(3)实证会计研究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作为“经济人”的会计研究者,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干扰。(4)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相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如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确切地说总是等到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时才能得以实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atts/Zimmerman在《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的作用只在于解释和预测,而并没有提及实证会计理论具有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

3、关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总的评价

(1)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规范会计研究在理论证明和构建会计理论时具有优势;实证会计研究则具有获得新知识、新理论的优势作用。

(2)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在运用时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规范会计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赖实证会计研究来进行经验检验,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3)单纯依靠规范会计研究或实证会计研究都有其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各自的系统缺陷。如实证会计研究结论的概率或然性质,规范会计研究大前提的来源及正确与否的问题。

(4)规范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忽略了人的认识本来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往复的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逻辑主义和非逻辑主义的统一。因此,片面强调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5)实证会计研究往往适合于对具体的会计理论问题进行证实或证伪,但如若涉及到对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则无能为力,而此时便必须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本文以上的论述可以说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着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以下将两者的结合简称为规范—实证会计研究。

三、试论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互补性

1、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互补性——会计理论发展模式的启迪〔9〕

会计理论体系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保持会计基本理论与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可用于指导会计理论研究,对会计理论研究起到规范的作用。同时,它一般经受得住某些“反常”的冲击、诘难,具有一定的弹性,并通过对理论的局部调整或修改辅前提、假说,把反对转化为支持,此时会计理论就处于上升时期。但是,任何会计理论总并非尽善尽美,总有其赖以存在的会计环境,一旦其在强大的“反常”面前一筹莫展并不能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理论框架之中时,就势必将会被新的会计理论代替,这时就需重新调整会计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此时,会计理论就处于显著变动状态,就强烈需求质变。但是,新的会计理论并非对旧的会计理论的完全抛弃,而是一种“扬弃”。新旧会计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包含或对应关系,新理论是对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整个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前进的上升运动,是向绝对真理逼近的过程。由此可见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是“相对稳定显著变动相对稳定…”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这样,在会计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相应的主要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应有区别:在会计理论体系相对稳定的阶段,会计理论表现出对会计研究的指导作用并具备应付反常冲击的弹性,因而可以在原有理论和思路指导下,主要运用规范会计研究(收敛性思维)继续进行研究,通过辅命题克服理论的困难,使理论作为规范较好地发挥作用。当会计理论发展进入显著变动阶段后,原有的会计理论如果继续存在势必会产生阻碍作用了,因而必须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才能克服困难,因而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发散性思维),持批判的态度从会计实践、现象的经验分析中创造出新的会计理论。总而言之,只有在会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在会计理论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某种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同时使用另外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对会计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而事实上,会计理论体系中不同会计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是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是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统一。如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SFAC)”便是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共同配合、协作成功的范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会计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从问题着手进行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问题可以直接来自于会计实践,也可以来自过去会计实践的产物——已有会计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会计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已有会计理论,同时不断从会计实践中吸收“营养”,发现新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绝不允许忽略会计实践。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会计知识由于其归纳特征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然性,因而必须从会计理论高度运用规范会计研究进行演绎推理,以发现其有无逻辑矛盾,得出正确的认识然后上升为会计理论。所以会计理论研究的整个过程可归纳为“会计理论会计实践新的会计理论…”这一不断往复、逐渐完善的过程。相应的,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可归纳为“规范实证规范…”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概括来讲,规范—实证会计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会计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并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演变为新的会计理论。

2、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

如果详细比较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大量会计文献之后不难发现两者在以下重大方面各具特色,也正是在这些重要方面,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需要互补:

(1)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少数几个基本会计概念(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目标)出发,主要运用演绎法来推出一套用来指导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而大凡实证会计研究,一般总是先根据大量的会计现象归纳出一个或多个命题,然后利用来源于会计信息市场的若干会计数据来进行经验检验;或者对规范会计研究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证实或证伪。一言以蔽之,规范会计研究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而实证会计研究则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根据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对会计现象的认识是由一般到具体和由具体到一般的有机结合,因此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不应有所偏颇。

(2)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较高的会计理论层面上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如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往往会作为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会计理论如存货发出的计价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先进先出法,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后进先出法等。近年来,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向是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小、越来越细致,一些规范会计研究者借此攻击实证会计研究对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没有贡献。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实际上,实证会计研究是规范会计研究的基础,因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会计现象的本质是什么(Whatitis),只有掌握了各种会计现象的本质,才能从逻辑高度上来进行探讨会计应该是什么(Whatitshouldbe)的问题;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和终极目的,因为研究会计现象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探讨会计是什么,而必须研究会计应该是什么。可以这么来讲,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实际上,Trueblood报告就曾指出,会计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会计目标层次越低,其研究的实证性就越强;会计目标的层次越高,越需要对之进行评价,因此其越具有规范性。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研究,角度不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整体。

(3)规范会计研究的较高层次性决定了其必然涉及到价值判断,而实证会计研究则由于侧重于在较低会计目标层次上进行研究,则涉及到事实判断。那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如何呢?两者的关系如下所示〔10〕:自然事实存在人类经验认知或判断事实判断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制约价值判断(肯定或否定)由此可见,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因此规范会计研究不可能排除事实判断,实证会计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摒弃价值判断。此外,按照哲学观点,“是什么”(事实判断)先于“应该是什么”(价值判断),所以实证会计研究是规范会计研究的基础;但是由于“是什么”总有些捉摸不准的味道(如会计基本假设来自于客观会计环境,具有客观性——“是什么”,而会计目标代表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需求即“应该是什么”,但是会计界却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两者并重,这是否对我们有所启发?),所以需要对“应该是什么”进行某些规定,这样规范会计研究同样必不可少。

3、小结

(1)会计理论研究之中,“是”与“应该是”,或者“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往往交织在一起,并无明确的界限可以辨别或者有意识地去遵循。

(2)从逻辑上来讲,事实的描述先于价值的形成,尽管在现实的会计研究之中,由于会计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不可捉摸性,是什么总有点捉摸不准的特点。

(3)虽然在会计理论研究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研究者个人先入为主的干扰,但是追求实证会计研究的“纯洁性”,将人为的干扰降低到最小仍是一种会计研究者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4)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之间并无人为的鸿沟,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精神的对事实解释和预测最终必须过渡到规范会计研究的主旨——会计应该是什么上来,换句话来讲,实证会计研究应该以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为归宿。

(5)在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由于两者的互补性,绝对地将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对立起来的态度固然不可取,但是绝对抹杀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做法也同样不可取。

(6)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由于是从逻辑高度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研究过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会计实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则立足于会计实务,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与会计实务中的结果比较吻合或基本接近,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孰优孰劣——“存在的未必合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规范会计研究的成果说到底是把会计实务界暂时认识不到的结果展示给会计界,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既定的利益格局,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借此改变会计人员的认识格局,并可能最终因此影响他们的选择。

四、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及应用

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区别大致有二:

(1)实证会计研究以有用事实为基准来检验假说,但“有用”并无一确定标准,对某一利益集团有用未必对另一利益集团也有用,因而实证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实质是以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社会需求为标准。而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以社会需求确立的课题为出发点,这既是形成会计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逆向思维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概而论之,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是思维模拟检验和社会实践检验的统一,其中思维模拟检验大量运用了形象思维,直觉逻辑思维的方式将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的理性客体蒸发、升华为理想客体,使其既保持了本质特征,又保持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社会实践检验则是对假说概念予以具体化,使之具备可度量性,从而将理论性假说转化为可实践性假说。

(2)实证会计研究片面强调感性经验对假说的检验,却忽略了作为会计理论研究主体的研究者的能动认识能力以及其创造性思维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所以最终也未逃出对会计实践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传统思维的来源。规范—实证会计研究辩证地运用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突出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及认识活动所应遵循的思维规律,因而具有明显的综合及辩证特征,并且具有在不同认识阶段调整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的内在调节机制。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是按规范(演绎)方法制定的,是准则制定者在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基础上做出的主观规定,它代表了规范会计实务的理想准则。但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是一个在经济体制改革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因而对准则的实际效用及预期目的之间关系的检验就变得尤其重要。准则制定者必须了解,现有准则的执行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强化、规范了企业的财务行为,是否增强了外部利益集团及企业内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而要获得以上各项认识,既不能依赖研究者的个人主观判断,又不能从原有理论中演绎推理而知,而必须展开广泛的会计实践,通过调查、征集意见,获得有关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反馈信息,才能不断修改原有准则,使会计准则不断地发展完善。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吸取了规范、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点,不仅弥补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缺陷,而且可促使研究者更加注意接触会计实践,按科学的程序,从会计实践中获得对会计准则更深刻的认识。

五、关于进行多样化会计研究的建议

诚如本文上述,实证会计研究具有时间上的相对滞后性,并不能在会计准则制定之前就为准则制定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意见,因此规范—实证会计研究也并非尽善尽美。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笔者建议:

(1)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大量开展实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尽管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力求在会计准则制定之前对会计实务和会计现象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

(2)应该尽量学习美国和台湾目前应用较好的实验会计研究(ExperimentalAccountingStudies),通过建立会计实验室,模拟与所要研究的会计准则相似的会计环境,对搜集的专家或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分类、分析和概括,事前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有益的意见。

(3)在会计研究之中大量运用数学方法、模型开展量化研究。也许有的同志认为鉴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还不太成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大量存在,由此搜集到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往往值得质疑,因而提倡在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时应该谨慎,并对国外会计文献中充斥着数学表示担忧和不理解。笔者认为这些同志混淆了会计研究中数学模型的两种类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前者是用数学符号对会计理论研究过程进行的表述,无须使用来自于会计信息市场的具体会计数据;而后者则必须带入会计数据,并要设定某些参数。笔者此处主要提倡会计研究的理论模型,因为数学语言表达最为简洁明了、无歧义,可以加强对会计理论问题的论证力度,逻辑严密并且更容易被证实或证伪,因而更符合科学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要求——一门学科只有在成功地使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此外,笔者也赞成利用恰当的计量模型进行会计研究(实际上,与国外的会计数据相比,我国的会计数据来源也许更加可靠),关键在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大型数据库,为日后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大量的会计研究奠定条件。

注释:(1)CharlesChristenson:“TheMethodologyofPositiveAccounting”,1983。

(2)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3〕葛家澍:“关于市场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原载于《财会月刊》,1996.2-6。—01—No.1.2000LIAONINGFINANCIALCOLLEGEJOURNALVol.2,SumNo.7

〔4〕马克·图恩:《自决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79,第279页。

〔5〕Hendrikesen:《AccountingTheory》1995,5thed,Chapter2。

〔6〕刘峰:“实证会计的方法论基础及批判”,《会计研究》,1997.7。

〔7〕樊刚:“思维方式的自我批判”,原载于《读书》1988年第12期。

〔8〕HaimMozes:“AFrameworkFor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JoumalofAccountingLiteratureVol.11,1992.P.93-120。

〔9〕本部分主要参考了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玻普尔和拉卡托斯的观点,如“范式理论”、“证伪主义”和“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是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会计理论研究之中并结合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情况后得到的结论。

〔10〕陈秉漳:《价值社会学》,台北市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0.8第314页。

主要参考文献:〔1〕Wattsand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1986。

〔2〕陈岱孙:“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科学》,1981年第三期。

〔3〕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光:“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1996年,原载于《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书。

〔5〕[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黎明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关士续等编:《自然辨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7〕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

〔8〕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9〕Watts/zimmerman:“TowardsaPositiveAccountingTheoryofDeterminationofAccountingSandards”,TheAccountingReview(Jan),1978,P.112-134。

〔10〕Watts/Zimmerman:“TheDemandforandSupplyofAccountingTheory:TheMarketforExcuses”,TheAccountingReview(April),1979,P273-305。

(11)Ball/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m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

〔12〕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5/13。

〔13〕刘元亮等编著:《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篇10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篇1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将合作学习与传统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工作相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作者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用于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效果,有效实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工科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工科学生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集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它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可以反映学生大学阶段培养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也能反映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能力。目前工科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包括如下:

1.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创造性、e极性匮乏。当前的工科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大都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讲为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是被动接受的,无法亲身接触现实的科研环境,缺乏主动设计毕业论文(包括选题、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等)的机会和真正参与科研的实践。大学阶段大量的被动学习,压抑学生的创造力、限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埋没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调研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能力都不具备,这样很难紧跟本领域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阻碍了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就业的前景。

2.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协同合作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不足。传统的大学教育,一般强调个人奋斗,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自学,大都是靠学生的个体努力“单兵作战”,即使有一定的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往往也缺乏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由于平时缺乏相应的系统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缺乏高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在毕业论文实践进程中往往缺少团队的协同合作,很难形成聚力高效的完成共同的任务。如果习惯于个人奋斗,毕业后即使个人能力突出,但由于缺乏团队合作的必要素养,也很难迅速适应工作角色和状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融入到一个团队中去。

二、合作学习教学改革实践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作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合作学习与传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形式相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结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创新、协作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接受知识的初级阶段向认识、反思、产生新知识的高级阶段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崇拜知识向挑战知识的创新模式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工作中。通过紧密联系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课题组成员定期讨论、集中完成共性实验、定期进行课题组进展报告、教师指导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等方式,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行”,从中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效果。应用改革的“合作学习”方法,笔者从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指导两届共12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其中2015年毕业生4人、2016年毕业生8人,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015年毕业生2人一组开展相近课题研究;2016年毕业生4人一组开展相近课题研究,相近课题名称列于表1中。12位同学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论文优良率达到了83.3%。学生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由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篇。

三、教学改革经验

以下分享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些经验。

1.设置紧密联系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通过设置研究方向一致、内容相关性较高且联系紧密的论文选题,使参与文科毕业论文学习的学生在论文内容上具备“合作学习”的基础条件。

2.组织课题组学生进行内部讨论。由教师设定讨论题目,课题组学生定期对课题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问题进行自主讨论。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轮流选做PPT讲解,讲解过程中,其他成员提问,并由讲解者回答问题。当各小组成员对于讨论观点分歧较大时,小组成员应集思广益,并自动推举出中心发言人,以便投入竞争式的课题讨论之中。小组讨论时,要求首先对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转入中心题。这样,就有了一个由进入中心的循序渐进过程。

3.集中完成部分共性实验。在各课题相互独立的基础上,课题研究中设置部分共性的实验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分工协作完成共性实验,分别获得各自的研究数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协调。

4.定期进行教师参与课题组进展报告。由教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对课题的研究进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手段、试验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每个学生轮流选做PPT讲解,讲解过程中,其他学生和教师提问,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合作学习还可以活跃学术气氛,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激发和锻炼教师的因材施教意识。

5.教师指导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教师经常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在指导过程中,对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或重要内容,安排学生自主讨论,再结合教师的讨论最终形成实验方案或解决办法。

四、展望

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方法可推广到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相关工科专业以及理工农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激发这些专业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在协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协作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国英,白非,徐立清.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8):20-22.

[2]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斯密斯.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育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刘春红,孙法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张东旭.合作学习运用于酶技术教学的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4,(6):83-84.

[4]董,王郑隆,杨云乔,夏丽丽,王璐,张东旭,柯乐芹,肖建中.杏鲍菇的菌株筛选与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5):782-786.

[5]徐立,王阳,张东旭.低聚果糖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J].饲料广角,2016,(1):35-37.

篇12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3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登录《幼儿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根据网站指示注册并上传参评论文的电子文档。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3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篇13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