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车间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车间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车间管理论文

篇1

②开展车间、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检查评价,分为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两部分。目标评价针对车间(县公司)的安全事故(事件)发生情况、安全目标完成情况;过程评价针对“安全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安全信息和突发事件报送情况、现场安全督查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对不安全事件、现场违章责任单位自我剖析和整改情况进行在线闭环反馈。

③开展安全例行工作评价,主要针对车间及班组安全例行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评价,每项工作评价结果对应工作权重形成安全分值。

④开展安全专项工作评价。由于专项工作发起时间的不确定性、完成要求及时限的特殊性,按执行标准、完成时限,开展质量进行评价。

⑤量化对标车间安全建设管理工作。对各车间、班组安全管理检查、安全例行工作、安全专项工作上报材料内容及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开展评价,评价分四个等级,“S”、“A”、“B”、“C”,分别对应为“好”、“较好”、“一般”、“差”,按权重分值对应评价系数分别为1.3、1、0.8、0.6,对评价为“S”、“B”、“C”的安全工作予以解释及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形成车间安全分值,开展对标激励、考核。

二成效分析

安全管理建设评价实施后,2014年不安全事件(含现场违章)情况及公司本部、县公司安全规范化管理情况。

篇2

二、软硬件配置

由于资金所限,车间计划用既有的通用型物流管理软件实施车间的物流信息化,通过对多种仓库物流管理软件的试用和比较,最终选择了一款仓库管理系统——车间购买了一套8用户的仓库管理系统用于物流管理,同时为配合物料的条码管理,利用《领跑条码标签设计系统》对物料进行条码编辑。硬件方面,由于该管理软件本身与公司ERP系统无法通讯兼容,只能独立运行,车间针对该系统单独设立了一台服务器,并组建了一个无线局域网,同时配置了相应的电脑、条码扫描枪等设施。另外,还专门配置了一台大屏幕显示器,用于公示缺料信息。

三、软件设置、流程设计及数据录入

该仓库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车间“(物资处)领用入库-(班组)领用出库”模式的仓库进出管理。根据需要和软件要求,在系统中对供应商资料、班组资料和材料档案按公司和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并输入数据。其中,材料档案的设置和信息完全与ERP系统相同,车间还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自带件类别,对所有的自带件进行了编码。用户方面,根据职能权限的不同,分别设置了系统管理员、工艺员、库管员和物流管理员等角色并配置相应的系统权限(图1)。流程方面,系统执行物资处领用、物资处退料、班组领用和班组退料四大流程。针对这四个流程,专门编辑了图示化的操作流程图。另外,车间针对技术组的数据管理、物管组的物流管理以及库房的定期盘点专门编制了相应的文件。新编的制度、文件和流程有:《材料档案更改规定》、《车间仓库管理工作流程及管理办法》、《库房盘点制度》、《库房出入库流程》和《异常物料处理流程》。以上所有工作要求和流程,车间均对相关工段长、工艺员和物管组全体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含软件实际操作及各项工作流程和要求。通过培训,使所有物流管理相关人员清楚相关的管理流程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具体要求。另外,车间根据电器屏柜制造物流特点,还针对性地提出了物料配料领料制、缺料送料制、缺料信息通过显示屏及时公示和低值物料开放等物流管理措施,车间通过每周五库房定时盘点和召开专题物流分析会等措施及时分析总结车间物流信息,为车间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为配合系统的条码扫描录入,车间还利用领跑条码标签设计系统对所有物料进行了条码编辑,内容包含物料号条形码、物料信息及库房信息,条码可以作为物料标签使用,也可作为物料扫描录入使用。

四、具体实施

通过前期的各项准备,2014年7月30日,随着HXD2C第一批物料进入库房,办理入库手续,车间仓库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管理流程为:

1.物资处领用工作流程为:ERP领料材料入库(库管员输入物资处领用单)物流管理员审核入库单物料成功入库。

2.班组领用工作流程为:物流管理员发出备料指令库管员输入班组领料单并打印库管员进行配料生产班组领料交接物流管理员审核领料单班组成功领料。

3.物资处退料工作流程为:物流管理员打印ERP退料单材料退库(库管员输入退料单)物流管理员审核退料单物料成功退料。

4.班组退料工作流程为:班组持有效单据向库管员退料库管员核对单据及实物库管员输入班组退料单物流管理员审核班组退料单完成班组退料。同时针对不合格品等异常物料的交接,还有如图3所示流程。整个运行实施过程均是针对于以上四大流程的管控,软件运行至今,车间相关人员对软件操作和作业流程从不熟悉到逐步熟练;从错单、错账不断到单据准确;从不习惯电脑管理到依靠电脑作业等巨大转变。期间,也经历了数据不完整、流程不健全等问题,车间都逐一解决。通过努力,目前,该仓库管理系统已初步融入车间的物流管理当中,车间物流管理也实现了由人管人到流程管人的转变。截至2014年9月10日,车间完成了首批20台HXD2C机车的出入库工作,通过最终盘点及数据统计,700余项物料均帐物相符,车间在此批次机车订单中首次实现了物料零亏损。

篇3

一、实现烟草企业车间设备管理的制度创新

为了促使烟草设备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标准化体系能够更好地衔接,首先需要对工厂内近几年的相关设备进行管理,并总结近期的维修工作经验和工作教训,制定良好的企业设备的管理标准。以此来全面提升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水平,就能够有效地使设备的管理的基础建设更加的科学化,也能够更加的符合实际,同时需要强化对于企业设备管理的各项考核工作,并将各项考核工作落实到工厂的各项政策和规定的范围内,以便于为烟草车间设备管理提供全面的准备基础支撑。

二、实现烟草企业车间设备维修费用管理工作的创新

首先需要将维修费用的考核落实到各项机台上,为了更好地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对于近年来的维修费用进行综合统计,并制定出相关标准,同时将相关费用指标直接下达到各个机组,这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对维修换件进行有效的把控,烟草企业车间的设备如果出现问题需要进行维修,一般有较大问题需要更换相关部件,这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支出,因此需要专门成立各个机型的工程师,并实际参与到维修工作当中,把握维修部件的更换工作,对于需要修复的零件需要及时挑出,而设备的应用程序和非正常损坏的,需要进行鉴定和处理,并据此制定相关的规定。同时也可以对废旧的一些机器零部件进行利用,提升变废为宝的应用价值,在提升维修工作费用的时候需要充分的对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对于车间的废旧件的修复和零件的损坏,需要制定严格的奖罚规定。

三、实现烟草及车间设备管理以人为本的机制创新

烟草车间设备以人为本管理机制的运用与实现对于提高烟草企业管理规范性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烟草车间生产环境对于设备的以人为本管理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就总体而言仍以以下四个管理要素作为主要依据。首先是烟草车间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烟草车间管理人员是设备管理影响的最直接要素,其基本管理能力与素质水平对于烟草车间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巨大。因此在人员方面,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车间设备管理人员,应及时的进行基础管理项目的培训,而对于达到相关考核标准的管理人员,则应考虑提升其管理范围,从而在烟草车间的以人为本设备管理方面做好人尽其才与物尽其用。其次是设备管理标准的制定,设备运行本质上的差异是其管理方案无法统一,此时便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可根据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符合设备运行管理需要的标准,继而提高烟草车间以人为本设备管理实际应用的有效性。由于烟草设备运行特殊性较高,因此在标准的设立过程中,应避免对烟草实际生产产生影响,并及时的对相关标准信息进行共享,以便于相关生产人员能够按照标准对设备进行操作,这便能够为设备的实际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再次是烟草车间管理制度的确立,管理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烟草车间设备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约束,从而使烟草设备管理能够达到以人为本预期的目标。管理制度的确立不仅要符合烟草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应与相关人员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以便于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按照管理标准执行管理工作,此时便可降低烟草车间设备管理的实际难度,使管理工作迈向合理化及规范化的发展。最后是设备的维护与检查,定期进行设备检查不容忽视,可有效避免设备运行故障及提高设备运行效益。设备的检查应以3个工作日为宜,同时需在设备完成相关生产作业时,及时的进行设备清理工作,以此为设备检查工作的进行做好准备。通常设备的运转检查需按照设备实际使用标准进行,如某设备在短期内实际运行频率较高及时长较长,则应逐步提升设备检查的基本频率,这便能够确保设备生产运行的稳定,并降低了设备产生坏损问题的基本概率,使设备使用寿命有所提升。在设备的维修方面,应以10个工作日为宜。通常设备运行故障概率相对较低,其维修的核心也均以磨损相对严重的部件为主,同时故障频率较高的设备也是设备定期维修的重点。继而采用此方法为烟草设备的稳定运行与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烟草车间设备管理规范及制度的确立虽能够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但其实际落实问题却成为影响相关制度规范有效实施的重要要素,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相关规范标准和制度的落实及执行效果,需及时启用责任管理模式开展有关工作,以便于相关管理人员可有效的按照标准进行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便为烟草车间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人员管理方面的帮助。设备维修管理特殊情况的产生较为常见,易对车间设备的以人为本管理执行产生影响,所以人员的合理分配问题逐步成为烟草车间创新管理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实际的人员分配过程中,应保障至少每三台设备有一名专业维修人员负责,并按照设备维修管理准则执行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设备维修管理资金的充裕,以便于在设备出现特殊性的技术故障时,能够及时的购进相关配件对设备进行系统化维修,进而有效解决车间设备坏损等相关方面问题。设备管理资金节省及设备管理的专业化执行是烟草车间设备以人为本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设备管理资金的节省较大程度上均依赖于企业内部设备的自主管理工作开展,因此设备管理的自主性及实际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设备管理的基本成本,而在设备管理的专业化执行方面,则多依赖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烟草车间以人为本设备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一环,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内部人员培训,应对具备一定的技术资质的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技术培养,以便于在复杂技术故障出现时能够及时的对设备采取维修措施。同时技术人才较为了解设备运行的基本机理,不仅在管理方面更加标准与规范,同时可为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专业建议,以此能够为现有烟草车间设备的以人为本管理做好铺垫。烟草车间设备的以人为本管理虽在理论上比较好实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便需要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企业内部人员对于设备管理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在规范的环境内更为深入的开展相关设备的管理工作。

四、结语

烟草企业车间设备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设备运行效益,同时可进一步延长相关设备的使用寿命,是现代烟草企业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烟草企业车间设备种类较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选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组织开展管理工作,以便于提高设备管理实际效果,以此为设备管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创造便利条件。

作者:石磊 张丽 单位: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卷烟厂

篇4

这是国外汽车配件经营实现网络化销售的一个实例。这种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实现网上经营,对我国的汽车配件销售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目前我国的汽车配件销售状况来看,整个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建设还很不健全,还是处在一种内部局域网的状况。这种网络的设置大都是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和日常管理,而非电子商务。

我国开展网上配件销售的前景,也可以从国外汽车配件网上销售的发展中得到启迪。在国外的汽车配件销售中,怎样才能做到“零公里”销售?怎样才能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有了互联网,上述两个问题可大大缓解。现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来购买汽车配件的人正在快速增加。

二、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的优点

网上购买汽车配件车不管对于顾客、经销商,还是对于汽车配件生产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首先,对于汽车配件生产企业来说,互联网可以更方便地收集顾客购买汽车配件过程中所提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可以据此分析出顾客的购买意愿,从而尽早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配件。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又抢得了市场先机。其次,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和便捷服务,生产企业可以及时得知配件销售商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生产和汽车配件调配计划。汽车配件销售商减少了库存,加快了资金流通,获得了较满意的收益。对用户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象“点菜单”似的随意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汽车配件。

市场信息对于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和销售商来说至关重要,而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获得。互联网汽车配件销售商可以给生产企业提供顾客实时实地的信息。这种需求意愿的信息可以帮助生产企业降低汽车配件销售费用,而这种费用通常将占到汽车配件最终销售价格的15%左右。如果算上促销费用的话,这种费用所占比例就更高了。事实上,互联网还可起到一定的广告促销作用。

以前,销售商所经销的汽车配件中总有一部分畅销,而另一部分滞销。滞销部分占用资金所引起的费用就要分摊到卖出去的汽车配件上。通过互联网,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都可以及时避免生产和销售市场销售不好的汽车配件。有了互联网的便捷服务,不仅仅节约了时间和费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还可引起一种观念的变革,使汽车配件生产企业、销售商和顾客贴得更近。

三、我国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和电子商务,已经开始呈现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的许多大中型汽车修理企业建立电脑管理系统,实现了内部联网。这种网络覆盖了整个维修业务。从业务接待到派工领料,再到检验结算。电脑化的实时控制使经营者可随时了解到厂内的实时状态,从而可以进行监控,并且大大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可取代手工做帐和对帐,加强配件管理。

与此同时,眼下一些经营规模较大、业绩较好的汽车配件经销商也引入了电脑化管理。由于汽车配件产品种类繁多,因此对使用此类管理软件的人员要求较高,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训才能上岗。此类汽配经营管理网络涵盖了汽配经营的全流程。从产品入库、确定零售和批发价格以及按车型、编号等方式分类管理,最后到出货、结算乃至做帐、销帐。连锁经营搞得比较好的经销商已把这种网络管理扩大到了它的整个分销点,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内网。许多汽车配件经销商都从网络管理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其最显著的特点就体现在商品的调拨上,通过网络管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近几年旧的汽车配件流通体制逐渐被打破,各地汽配件市场蓬勃发展,不断成熟壮大。一些有远见、有见地的经营者已感觉到了网络时代的临近,纷纷建立和启动市场网络。象长春汽车配件城、北京西郊汽车配件城、上海汽车配件城等市场都把网络化建设和虚拟市场作为2000年的发展重点。但就现实来看,这种网络还是相当稚嫩的,当然更无法实现网上交易和服务。

随着我国“入世”步伐的加快,业内人士为之称道的“三位一体”的销售模式也逐渐落户中华大地。譬如,上海通用在选择各地经销商时候,就以是否具备“三位一体”的销售能力来最终确定对象的,这种“三位一体”销售模式正是整个汽车配件流通领域网络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包括了从整车销售、配件供应以及维修保养的全过程。

提起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和电子商务,有人认为,汽车配件电话购物其实也是电子商务,因为两者之间只是通讯平台不同,后台的操作基本上是一样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电话商务和电子商务更象是近亲,在许多方面,电话商务先天不足。首先,消费者从电话中了解的信息很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客户要求。其次,如果发广告,或印刷配件目录给客户,由于销售的配件越来越多,使得印刷成本越来越高,而更新速度却越来越慢。另外,在电话中交流时,由于环境、语音、语速、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使电话业务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出错率不断增加。仅仅作电话商务,经营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四、汽车配件配送系统和网络化经营的构建

众所周知,如今在网上实现成功交易的有形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成衣等等,而汽车配件作为一种有一定科技含量、某些产品还有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工业产品,要实现网上交易,较之其他工业产品,更有其优势,销售者和购买者只要在互联网上和输入汽车配件的有关信息,例如车型、车款、配件名称、零件编号、生产地、价格、数量等,即可实现网上销售或购买。要真正实现电子商务概念的网上销售,除了解决买卖双方的“诚信”等问题外,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前说起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不外乎支付手段、安全认证等方面,真正做起来,才会发现汽车配件物流配送系统是最难、最花力气、最花钱的一块。许多汽车配件电子商务企业试图寻找现有的实体网络,比如邮政、快递甚至送报公司作为配送系统。但是,一个适合与电子商务的汽车配件配送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条件的实体网络能改造成为电子商务的汽车配件配送系统才会成本最低?

在商场购买大件商品,商场可以为顾客送货,连锁超市、连锁专卖店也有自己的配送系统。但商场送货都是一次,客户也不是固定的,说到底只是个服务概念,不是网络概念。同一客户再次需要商场的送货服务时,对商场而言,这又是一个新客户。连锁店的配送网络只连接起不同的店铺,真正到客户家里或汽车维修厂的“最后一公里”还是个空白。被人看好的邮政、速递、送报公司,能将触角伸到老百姓家里,可是每天基本上只送一次,而且不太可能递送体积和重量较大的汽车配件。所以,如果汽车配件配送系统不能真正建立,实现配件网上经营就无法实现。因为,一方面入网的修理厂家希望通过互联网找到价格合适的汽配产品,以实现零库存的最佳状态,但被选择的汽配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送达目的地,那网上交易实质上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当那些零部件制造企业发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再容易时,就会想到通过互联网的集约化配送来降低其流通成本,也就希望有这样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目前汽车配件流通领域内供大于求的状况,在短期内还根本无法改变,许多配件经销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货物积压,因此很需要通过网上完成过剩产品的交易,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作保证,否则网上交易也就名存实亡。

应该看到,单凭各企业自己去建立这样一套配送系统是绝对划不来的,所以可以预见随着汽车配件流通领域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这项服务领域的发展。而如何利用现有实体网络或自己建立配件配送系统,将是我国汽车配件流通领域要解决的关键。

那么,假如在拥有这样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前提下,如何来实现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建设呢?

1、汽配市场的网络建设必须坚持“小市场、大流通”的方针。比如在汽配城内建成完整的导购系统,客户入城后便能通过触摸式电脑对城内商家布局、产品价格和分类有详细地了解,使购物做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不仅如此,汽配城还必须把各自城内信息通过专业汽配互联网站发送出去,与全国其他汽配市场实现信息共享,以扩大各自城内商户的交易面。

2、汽配经销商的网络经营。各地的汽配经销商在完善各自的内部网络管理、调配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汽配网站及时提品价格目录和品牌目录,以供广大用户(主要是修理厂和大用户)进行选择、定购,最终实现网上交易。现阶段,在配送服务还不完善的状况下,最可行的就是把一些比较特殊的产品和一些发达地区可能已经淘汰的过剩产品通过专业网络实现按需交易。

篇5

1完善制度,建立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动车组运用整备包含动车组检修、三电检测、车体内外部保洁、集便吸污等多个方面,涉及车辆、运输、客运、机务、电务、铁通等多个部门,应以动车运用所调度为中心,形成专业负责、整体联动的动车组运用维修体系和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1.1健全规章制度

在动车组上线前,对运输、客运、机务、工务、电务、安监等部门的专业规章制度及作业标准进行梳理与对接,形成动车组综合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检修作业等基本制度及作业标准,根据铁道部《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动车组专项检修作业办法》,结合我段配属的CRH动车组运用、检修实际,反复对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工作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动车组一次检修作业程序》、《动车组机械师一次出乘作业标准》、《动车组专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和检修作业程序,为CRH动车组的运用检修提供可靠的作业标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理顺动车组运营组织、检修联动和作业互联互控等结合部问题。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检测监控手段,对动车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故障分析制度,形成超前预防的安全机制。

1.2优化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实现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就是要涵盖动车所内车辆、机务、电务、客运保洁和工厂售后服务的所有作业程序,涵盖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对各单位之间的作业衔接进行梳理和重点卡控,设置质量卡控节点,在流程中安排必要的质量卡控节点,将质量控制落实在过程中,以节点质量保出库质量。采用“节拍”时间管理,核定各作业环节的作业时分,从入库的诊断检测、保洁作业、检修作业到联检出库各个工序要有合理的时间节拍。针对先洗车、后进库和先进库、后洗车两种情况,分别制定两套动车组检修流程,可考虑滤网清洗作业采用换件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检修和整备平行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1.3建立结合部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协调联络会议,不断理顺作业关系、提高作业效率。机务、车辆、电务、铁通各工种间并行作业,严格落实结合部五项制度:人员入库“准入制”;每日作业计划制度;平台作业制度;供断电制度;一级检修作业流程制度。动车组开行后,建立站段每周协调联络会议制度;完善动车组应急处理体系,对动车组故障、事故制订应急预案,并组织实作演练,形成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应急有序。严格联检试验,对影响行车的关键设备进行重点测试,防止动车组带病出库。

2加强培训,组建专业检修队伍

一支高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的动车组检修运用队伍是确保检修质量、维系动车组品牌的根本保障。前期我们就要对动车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以适应动车组这一复杂技术检修运用的要求。

2.1建立动车组运用维修人员培训机制

公布标准、公开选拔、择优录用,按部、局统一部署,组织从技术干部、维修骨干、随车机械师三个层次的培训。在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进行理论培训,在工厂和铁路局进行实作培训,上岗考核。对管理干部培训的重点是加强动车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故障诊断、判别和处理能力;对随车机械师、地勤机械师的培训重点是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2.2强化实作培训,坚持学用结合

派技术骨干到工厂进行培训,在动车所利用既有车进行培训,跟班作业培训都是有效的途径。可分两批组织一线技术管理与生产人员,在上海、广州运用所跟班实作强化培训,并安排专家的现场讲解。以动车组运行一年来的实例为教材,将别人的成熟做法、重点故障分析当经验,从“我们看工厂干”、到“我们干工厂看”,通过各个层次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保证作业人员初步掌握动车组运用检修技术;坚持班前学习,利用每天早点名,学习有关作业标准及检修技能;强化轮训实作技能,利用接车、试运行等各种机会,轮流安排人员熟悉动车,为将来动车组开行储备人才。

2.3一体化考核融入工资分配方案

结合职工素质培训与使用待遇一体化考核实施办法和职工技能模块教学方案推行不同的技能评定工资分配方案。建立纵向逐级贯彻到底、横向覆盖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考核体系,把各个管理层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都纳入到考核中来。凡CRH动车组发生各类事故、事苗及严重“两违”,不仅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还要追究有关管理者、领导者的责任,将安全考核与经济奖罚、责任追究、竞争上岗、职务升降等挂起钩,充分体现一体化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

3统筹兼顾,抓好动车组试运行工作

动车组开行前期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如何确保铁道部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贯彻落实,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3.1落实基本程序

充分的运行试验和细致的技术整备是保证动车组上线质量的有效工作方法。严格按照铁道部确定的厂内静态检查、试运行动态交接、所内技术整备、上线前模拟运行四个方面的基本程序进行逐项落实。将运行测试、技术整备、质量整治等工作进行细分,落实责任,确保动车组正式上线时技术状态良好。

3.2统筹安排各项试运行工作

动车所是动车组运行维修的基本生产单元,同时也是车辆段的一个车间,要实现对动车所的主动管理。动车所技术管理成本、作业组织、作业控制、横向纵向协调、应急处置等方面纳入段内统一管理,段技术科、安全科、职教科等主要职能科室将动车所纳入管理范畴。

3.3掌握兄弟段动车组典型故障,划分维修等级

在第六次大提速时投入运行的动车组故障分析,给福州车辆段试运行准备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典型故障有:(1)曲轴箱(储油器)内的压力异常上升造成的主空压机喷油故障,为确保动车组空压机的正常工作,处理方法是保证空压机内部清洁度,在清扫或清洗吸入式滤尘器芯片时,应将滤尘器外表面清干净;(2)在发生紧急安全回路断开,并全车自动断电后,注意检查MC1合MC2110V配电柜内U4.K1.1.23开关跳开,如果跳开请将其闭合,如果闭合不上,说明有紧急安全回路上的设备有短路现象,须挑开安全回路负线,再闭合开关,此时可在非前进端司机室进行控制,自轮运行返回车站。申请换乘进库。(3)空调控制电源空气开关发生跳闸故障时,首先判断空调配电柜FPC24电源是否有电,如无电则判断为空气开关跳,合上开关。如有电则一般为FPC24故障,尝试通过空调控制旋钮进行复位,如复位不成功则打至通风位运行入库报告。

4严检细修,强化安全质量基础

对动车组的检修必须更新观念,坚持高标准。动车组质量的保证必须形成有效的常态机制,而不是传统客车依靠季节性整修,采取突击整治的方式进行维持。

4.1构建动车组安全控制体系

动车组的运行安全是关键,必须狠抓不放。试运行前,及时将动车所管理纳入《段安全管理控制体系》,按照路局“321”安全管理模式排查安全关键环节、安全关键控制点和卡控措施。动车组的走行部、制动系统、下部设备等仍是安全卡控的重点。对转向架,一是严格入库检查,实施记名检修,同时部里已组成了由工厂、路局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转向架状态进行定期跟踪。动车组车下设备多,清洗滤网又要经常性的开启裙板,对这一部分要作为重点盯防对象,严格作业者自检、检查员检查确认的措施,以大部件记名检修为重点,探索有效的操作方法实施记名修、记名检。对于制动系统,一方面对基础制动系统要严格检修,另一方面抓住试验的环节,确保性能良好。

4.2落实检修计划,实施专项修

动车组检修项点多,各部件检修周期不同,动车所要有强有力的生产组织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检修计划,保证动车组各系统、各部位按周期、按标准进行检修。成立专修组,严格执行专项检修的规定,落实定期检查、检测和维修保养工作,对滤尘网的清洗也必须成立专业组,实施专业化的清洗,确保清洗周期和质量。对影响旅客使用的空调系统、卫生系统、照明系统等故障进行彻底处理,实现零故障出库。

4.3做好故障统计分析,摸索掌握规律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借助计算机管理平台,对动车组的故障进行统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每日统计动车组运行出现的故障,对统计的故障进行周分析和月分析,综合分析故障发生的频次、部位,形成周、月分析报告,从而逐渐摸索动车组故障发生的规律。对于兄弟单位造成晚点20分钟以上的故障和对旅客造成影响的故障,本段要吸收借鉴经验教训。

要建立局厂故障通报制度,动车组开行后每月组织与厂方的故障通报会议,共同分析故障,制订解决措施。

篇6

1完善制度,建立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动车组运用整备包含动车组检修、三电检测、车体内外部保洁、集便吸污等多个方面,涉及车辆、运输、客运、机务、电务、铁通等多个部门,应以动车运用所调度为中心,形成专业负责、整体联动的动车组运用维修体系和动车组一体化检修管理模式。

1.1健全规章制度

在动车组上线前,对运输、客运、机务、工务、电务、安监等部门的专业规章制度及作业标准进行梳理与对接,形成动车组综合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检修作业等基本制度及作业标准,根据铁道部《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动车组专项检修作业办法》,结合我段配属的CRH动车组运用、检修实际,反复对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工作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动车组一次检修作业程序》、《动车组机械师一次出乘作业标准》、《动车组专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和检修作业程序,为CRH动车组的运用检修提供可靠的作业标准,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理顺动车组运营组织、检修联动和作业互联互控等结合部问题。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检测监控手段,对动车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故障分析制度,形成超前预防的安全机制。

1.2优化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实现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就是要涵盖动车所内车辆、机务、电务、客运保洁和工厂售后服务的所有作业程序,涵盖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对各单位之间的作业衔接进行梳理和重点卡控,设置质量卡控节点,在流程中安排必要的质量卡控节点,将质量控制落实在过程中,以节点质量保出库质量。采用“节拍”时间管理,核定各作业环节的作业时分,从入库的诊断检测、保洁作业、检修作业到联检出库各个工序要有合理的时间节拍。针对先洗车、后进库和先进库、后洗车两种情况,分别制定两套动车组检修流程,可考虑滤网清洗作业采用换件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检修和整备平行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1.3建立结合部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协调联络会议,不断理顺作业关系、提高作业效率。机务、车辆、电务、铁通各工种间并行作业,严格落实结合部五项制度:人员入库“准入制”;每日作业计划制度;平台作业制度;供断电制度;一级检修作业流程制度。动车组开行后,建立站段每周协调联络会议制度;完善动车组应急处理体系,对动车组故障、事故制订应急预案,并组织实作演练,形成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应急有序。严格联检试验,对影响行车的关键设备进行重点测试,防止动车组带病出库。

2加强培训,组建专业检修队伍

一支高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的动车组检修运用队伍是确保检修质量、维系动车组品牌的根本保障。前期我们就要对动车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以适应动车组这一复杂技术检修运用的要求。2.1建立动车组运用维修人员培训机制

篇7

(一)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理想。一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应付心理。目前,核保通常被作为业务流程的一个必经环节,并在电脑程序上进行限制,未经核保或核保未通过则不能出单。其本意是让基层公司重视核保工作,增强其核保及风险控制意识。但实务中存在单纯执行操作规程,为了能出单而核保的心理,并未严格、认真进行风险的审核、评估,使核保这一流程本身大于核保的内容和效果。二是在内容上核保实际上只是复核。目前核保一般只是对保险单内容进行审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承保操作的复核,风险识别、评估、选择的成分很少。三是在方法上仅是对保单要素的书面审核,核保人员对标的状况和风险水平不能全面掌握,主要依据保单中基本的要素信息及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感觉进行风险评估。四是流程上对核保工作设定不同权限,层层审批,带有公文流转色彩。作为管理者的有些上级审批人员对核保工作并不精通,甚至可能对业务都不熟悉,既影响了核保效果,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标准化程度低。一是核保标准粗放,不够具体、明确,具体核保操作依据不清晰。二是核保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未根据险种、险别、车种、客户群体以及新保、续保等不同情况和业务类型进行细化,无法满足市场化改革后车险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三是核保中的主观因素较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规范化程度低,不同的核保人员对同一业务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专业性不强。一是部分公司未设立专门的核保岗位和人员,或虽已设立,但核保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精通程度、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二是实行领导审批,尚未形成专业人员系列。三是核保工作不独立,核保人员权力不充分,工作受到干预。核保结果有时并非由核保人员决定。四是核保权限划分不科学,简单按照标的价值或保险金额(责任限额)进行划分,即不同级别的核保人员只能审批一定保额(限额)以内的业务,而没有综合考虑客户群体、标的种类、业务类型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分。五是核保方法与手段落后,未充分借助精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提高核保水平。

(四)内容简单,环节单一。一方面目前核保主要是对保单要素和条款费率正确适用等基本项目的审核,内容相对简单,重点不突出,部分重要核保内容未得到应有重视,如对损失幅度、损失概率、相关成本费用的审核;对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审核;对整体风险水平即自身偿付能力的审核,做到既要充分进行风险的分散,使同一地区的风险不会过于集中,避免风险累积;又要避免在一次事故中出现巨额损失,如高保额车辆的核保等。另一方面目前核保只限于出单前的一个环节,未向前、向后延伸,在业务流程的其他环节基本不存在;或者被分散到各环节中,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体系。

二、核保工作滞后的成因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滞后。我国对车险核保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操作都相对滞后,使得核保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缺少必要的实践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其整体水平跟不上业务发展的进程和需要。

(二)经营理念尚未转变。保险人还没有切实地建立起效益观念,一方面存在重规模、重发展、轻效益的观念,规模驱动导致业务质量让位于规模,对车险业务兼收并蓄,不注重核保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存在重理赔、轻核保的心理,习惯于通过事后严格控制赔付成本来提高效益,这可能影响服务质量,降低客户满意度。

(三)对核保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对核保工作的不重视,使得核保的技术含量与重要作用不能被充分认识、理解、挖掘和体现,使核保被误认为是一项低水平、低技能、低层次的工作,挫伤了核保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既不利于日常核保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影响了对核保的系统研究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核保工作的开展及整体核保水平的提高。

(四)对核保认识不全面。核保不仅是对单个风险的审核,还包括对总体风险的控制;不仅存在于签单前的审核环节,还贯穿从受理投保直到合同终止的全过程,包括承保前对风险的审核,承保后对保单的清分、复查,赔付后对出险、理赔数据的分析,保单终止后对标的风险的再评估,通过统计分析对核保体系进行评价、补充、完善等。因此,核保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是业务流程的核心,是经营管理的重点。而目前对此却未能正确的认识,是制约核保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责权利不明确。一是核保人员未被授予相应的权力,不能独立进行风险审核并决定最终承保方案;二是核保人员对核保结果不承担责任,不利于核保人员责任心的增强;三是核保结果未与个人利益挂钩,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核保人员的积极性并对其进行有效约束;四是考核制度不健全。

(六)专业人才匮乏。核保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多层面、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核保人员既要熟悉车险条款、费率,又要精通业务流程和实务操作,还要具有保险理论、风险管理、保险精算、数理统计、法律、汽车等相关知识,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核保人才的匮乏是目前车险核保发展中的一大瓶颈。

(七)统计数据不充分。核保要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保险人不可能准确的判断某一标的是否会发生损失,而只能根据对大量随机事件的观测而积累的历史经验数据所形成的损失概率分布对标的风险水平进行预测。由于以前不重视数据管理,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做支撑,增加了核保标准建立的难度,降低了核保工作的科学性,使其主观性、随意性加大。

三、全面构建车险核保体系

(一)建立人工与自动、事前与事后、现场与网络、个案与总体相结合的核保体系。核保至少应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基础核保。即受理投保时对有关信息的收集,包括对车辆的检验,主要由人和业务员进行。二是自动核保。根据事先厘订的费率和收集到的客户与车辆信息,由电脑程序自动确定适用的条款类型和费率档次;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自动校验和控制。三是管理核保。主要审核业务流程、投保要素、适用险种、费率、具体业务操作等是否规范。四是经验核保。即根据以往业务经验积累的核保标准,对易出险、易发生争议之处的专门审核。五是复查核保。即承保出单后对保单的再次审核清分,主要根据对保单的追踪和客户回访,考察投保人是否违反如实告知义务、标的真实风险状况、费率适用是否正确等。其中,对业务的事后审核尤为重要。六是续保核保。续保业务与新保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核保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续保核保应结合客户上期出险、赔付情况决定适用的险种、费率及无赔款优待,并对大客户和分散性客户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七是追溯核保。即在保单出险或终止后,结合对保单出险、赔付信息的统计分析,将新的核保标准补充到核保制度中。八是总体核保。即对某一地区或全公司总体风险水平的动态评估和监控。上述各环节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分工协作,共同构成车险核保体系。

(二)科学制定核保标准。虽然核保中应允许核保人员加入一定的个人经验,但主要还应依据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明确、统一、规范的核保标准是切实保证核保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核保作用的充分发挥,增强核保效果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业务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核保标准的制定首先必须在对以往业务数据与核保经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标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因此必须注重核保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管理。其次费率厘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标的风险进行归类进而制定核保标准的过程,因此,在厘订费率时应兼顾核保的需要。再次应针对不同的岗位(如管理核保和复查核保)、不同的客户群体(如私人和车队)、不同的业务种类(如新保和续保)、不同的车辆种类(如客车和货车等)制定差别化、精细化的核保标准。最后应实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篇8

自2008年杭州引入公共自行车项目以来,全国各个城市掀起了投资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浪潮。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灵活、便捷、节能,已获得各城市市民的重新审视和接受,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认可和推广。自行车由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化,体现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的新思维,解决了公交地铁最后一公里末端交通问题。但随着公共自行车项目的不断投资扩展,规模总量越来越大,其在运营模式、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公共自行车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的有限性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影响公共自行车良性发展。目前,国内公共自行车运营主要有“政府投入+企业运营”和“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运营”模式,后者是指政府提供网点用地、用电等必要条件,出让部分广告资源给运营公司补贴,公司负责项目前期建设投入和具体的运营服务。企业在接手公共自行车运行之前,必然经过慎重考虑,层层论证,公共自行车经营,虽不能为企业带来暴利,但若能正常运转,应该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1)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影响公共自行车的持续发展。从目前各地运营情况看,由于企业对利益的追逐,短期内追求最大利润,涸泽而渔,缺少对基础设施的再投入,加上政府监管缺位,使得公共自行车运转难以形成良性的、有序的发展态势。例如,山东烟台市在2010年由发展基金会投资109个站点,1300辆自行车,后来处于运行停摆状态,不得不向政府要求补贴;湖北武汉市早在2009年就大规模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成为我国首个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最高峰时,布置上千个站点,拥有自行车10万辆,综合排名世界第3,然而由于该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垄断经营,运营企业重利轻服务,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使得该项目在运行4年后“瘫痪”。(2)公共自行车收费低廉,入不敷出。据了解,公共自行车在规定时间内免费试用,超出时间(多设定为1小时)即采用阶梯收费方式,但每年收取的租赁费用相对于高额的建设费和运营费,几乎是杯水车薪。(3)公共自行车作为公益项目,持续投入少。公共自行车作为公益项目,政府本应该通过一种适度的、持续的投入,微利模式的运营,以及后续积极的监管,保证公共自行车的良性运转。

(二)资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1)布局设置不合理。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与人口密度和人流量不协调,是很多城市普遍反映的情况。在旅游景点、人流量比较大的区域站点分部少,对使用的便利产生影响。以北京为例,其公共自行车当前已经达到5万辆,但相当于北京的人口,普及率还远不够,不少市民反映,公共自行车离小区较远,不够方便,尤其是小区到地铁站的必经之路普及率远跟不上。(2)系统有待升级完善。方便居民随借随还的公共自行车,有时会因某站点锁桩满员而造成还车困难,或者在同城市间存在两套不同的系统,不能互通,使得公共自行车不能跨系统借还,或因为租借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还车。由此造成的损失目前多数城市都倾向于由租借者承担,这样显然不妥,在项目具体运行中就大量存在这类纠纷事件,导致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心存顾虑。(3)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分期投入,不同地区自行车规格型号、质量参差不齐,加上保养维修不及时,造成一些自行车存在破损,给租车人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损坏的自行车与车况良好的自行车混杂在一起,由于公共自行车的零部件本身有细小的特点,市民在借车和车辆管理人员进行车辆调度时都不易发现问题,造成损坏车辆在停驻站点得不到及时维修,给公共自行车的循环使用带来不便。

(三)自行车破坏严重,机制设计有待完善。纵观全国推行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城市,普遍存在自行车损坏严重的情况。除了正常的自然磨损,还存在一些人为的破坏。在呼和浩特,当地运行的1万多辆公共自行车损坏率高达65%,其中5%来自部分市民的暴力虐车,35%由于使用不当,25%源于自行车自然折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施加必要合理的惩治措施,激发全民保护公共自行车的觉悟,是解决公共自行车人为破坏的关键。

二、几点建议

(一)确定合理的投资模式,强化政府监管力度。从实践经验来看,以企业投资为主的模式前期费用高,运营过程中只顾收入,日常维护不积极,容易造成经营困难;而公共自行车项目本身作为改善民生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定位。为此,建议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运营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运营”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统一协调监管。

(二)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保证公共自行车良性运营。作为公益事业的公共自行车,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公共财政补贴。除此以外,运营者可以通过公共自行车车身、停车站点广告和语言广告等渠道,增加广告收入;通过租赁承包停车站点的摊位,在站点开展多种经营,如提供食品、饮料的销售,或办理公交卡、手机充值缴费服务等,增加收入来源。

(三)完善公共自行车项目系统建设,提升公共自行车维护管理水平。(1)合理确定规模,科学规划站点设置。自行车停靠点少,就会借还不方便;停靠点多,则需要的车辆设备维修维护、人员工资的开支就多。建议本着既方便市民,又减少成本的目的,根据现实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人流分布特征,参考市民意见,科学规划公共自行车投放量,将站点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交地铁线路相衔接。(2)增强租赁系统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首先应以便民为目的,在不同租赁点实现通借通还。目前,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通借通还。此外,针对“满桩与空桩不能及时响应、各停驻点信息不能共享”等公共自行车管理的软肋,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实施逐步解决,如安装车辆车况监测显示系统、停驻点监控系统、车辆使用实时记录系统等。(3)使用结实耐用自行车,保障骑车人安全。公共自行车的质量是关乎使用者安全的重大因素。考察国内使用公共自行车经验,采用前期投入相对较高的安全耐用型自行车,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在长远看又能比普通公共自行车节省开销。公共自行车应当选取统一规格、安全性能高、结实耐用的车辆使用,并随时维护保养,决不能因其为公共产品就使用低质量产品以次充好。作为公共产品重要民生工程,公共自行车的质量不能含糊。

(四)完善机制设计,约束和减少对公共自行车的破坏行

为。可采取对站点设置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控;采用差异化零部件,与市民自家车辆间不能互换;设置自行车身份识别器,对车辆进行跟踪定位等措施,来防止偷窃和恶意损坏的现象。此外,要建立公共自行车信用体系,推行公共自行车使用积分制,将公共自行车使用通过信用积分的方式纳入信用体系,对于存在长时间霸车不还、使用过程导致自行车、锁车器等设备损坏但不予赔偿等不文明行为的市民,将其拉入系统黑名单,终止继续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权利。总之,防止公共自行车被偷窃和破坏,要将柔性的道德说教、刚性的规则规范与合理的机制设计相结合,通过更加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设计,使公共自行车项目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

篇9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是必须树立法治观。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基本原则,切实转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以人治国、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建立与现代法制文明相适应、符合现代法治基本要求的正确法治观。二是必须树立司法公正观。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活动的价值追求。检察机关必须以保障实现公平和正义为目标,突出“强化监督,公正执法”的主题,确保法律的严格统一实施,维护司法公正。三是必须树立平等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存在任何僭越法律的特权,这是现代法治的基石,也是执法者应恪守的准则。检察机关要在执法中强化平等保护的意识,平等地保护每一个利益主体,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检察执法中得到体现。

由于受陈旧执法思想的影响,当前检察机关在执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重惩治犯罪,轻人权保护问题;重实体,轻程序问题;重打击,轻预防问题;重公正,轻效率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检察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因此,树立“严格执法”的现代执法理念,既是检察执法的基本前提,也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保证。

必须树立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惩治犯罪,轻人权保护”的思想。检察机关在履行惩治犯罪职责时,一方面要对犯罪分子坚决予以打击,另一方面也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在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时,也要保证依法定程序进行,对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要彻底纠正过去那种忽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陈旧观念,坚决摒弃漠视当事人诉讼权利等与现代民主法制要求相悖的错误做法,自觉地把人权保护贯穿于检察执法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文明执法保护公民的人权。

必须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在检察实务中,有的案件存在质量问题,有的证据不被采用,这些都是不严格执行程序法造成的结果。程序法是保障实体法实施的规程和规范,是制约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防止司法腐败,保证案件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检察机关要严格遵守程序法,严格依法办案,保证实体法得到正确实施,使案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必须树立惩治与预防并重的执版权所有法理念,切实转变“重办案,轻预防”的思想。要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通过查办具体案件,深入分析研究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针对发案单位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整章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要结合典型案例,积极开展个案预防,达到“查办一个案,教育一条线,治理一大片”的效果。要不断探索预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分散状态到集中状态的转变,从初级形式的预防到系统全面预防的转变,从专门机关预防到全社会预防的转变。

必须树立公正与效率并重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公正,轻效率”的思想。公正与效率是刑事诉讼追求的两大目标。但在检察执法中,有时会因片面追求公正而忽视效率,如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事实清楚而使案件久拖不决,案件层层把关拉长了办案周期等;有时也会为了提高效率而牺牲公正,如“严打”中过分强调快捕快诉而影响了案件质量等等。无论是偏重哪一方,都会产生弊端,都难以取得最佳的执法效果。因此,检察机关要确立“效率也是一种正义”的观点,迅速、及时、高效地履行检察职能,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益。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数量是质量的载体,质量是数量的灵魂。没有质量,数量只能为零。只追求办案数量,不讲案件质量,必将损害群众的利益,损害法律的尊严。检察机关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以质量为本,把案件质量作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在办案中严把质量关,把每一宗案件都办成铁案。

二、文明执法——检察执法的必然要求

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少数执法人员存在特权思想,不尊重当事人,作风粗暴、、刑讯逼供、违法办案等等,这些都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因此,树立“文明执法”的现代执法理念,既是检察执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

检察机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只讲执法,不讲感情”的思想。要避免简单理解严格执法,把执法活动变成冷冰冰的机械式的例行公事。在办案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如推行“告知犯罪嫌疑人制度”,搜查时避免未成年人、老人及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在场,搜查时对工资存折和维持家庭正常开销的费用一般不予扣押,采取强制措施时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尊严和人格等。要通过关心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生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达到以情感化。

检察机关要在执法过程中深层次地把握现代法制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作到法情相融,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存在的充分尊重,充分运用法律和政策,将法的严明公正与符合情理的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检察工作朝更加文明、公正的方向健康发展。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落到实处,首先得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

检察机关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治检,抓好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并结合“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强化执法教育,实现执法为民”和纪律教育月等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培养“会办案、会电脑、会外语、会驾驶、会调研”的高素质检察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三、为民执法——检察执法的本质特征

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就是要解决好为民执法的问题,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法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为民执法,决定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必须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检察干警是人民的公仆,是为民掌权,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二是要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检察执法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为大局服务的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检察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严打”整治、“两打一扫”、“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突出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依法快捕快诉,严惩各类刑事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社会影响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要案,严惩腐败分子,保护国家人民财产,鼓舞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通过强化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切实纠正民事和行政审判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信任。三是要认真处理好群体性上访和公民的控告申诉工作。要继续实行首办责任制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强调谁主管,谁负责,对群众反映的情况绝不推诿和敷衍,将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和基层。大力开展文明接待活动,继续保持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形象,热情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四是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将“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检务公开制度、执法监督员制度、定点挂钩联系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其作用。此外,要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制定检察院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工作制度,更好地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五是要加大服务力度,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开通“法律咨询服务站”,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检察机关要在执法过程中落实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提出的“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指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不满意、拥不拥护、赞不赞成作为检验检察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篇10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篇11

寻求外部资源,利用选矿的富余加工能力生产,可以摊薄固定成本,获取利润,是实现公司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不可少的外部途径。2010 年,矿业分公司选矿厂先后对来自国内的连云港矿、韦岗矿、鞍山矿等和来自国外的泰国矿、秘鲁矿等进行了小型试验,在获得一系列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盈利能力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秘鲁矿进入选矿流程。秘鲁矿矿石品位较高,以强磁性矿物为主,硫含量较高,硅偏高,均衡进入选矿流程,生产工艺不需要经过大的调整,生产指标稳定,尤其重要的是能降低尾矿品位,有一定效益优势。

从 2011 年 2 月 16 日开始,至 6 月 11 日结束,矿业分公司选厂共处理了 3 批次秘鲁矿,合计 7. 38万 t,获得综合品位 57% 的铁精矿 8. 05 万 t。经过效益测算,3 批次的外购矿共实现利润 554 万元,投资收益率为 11. 54%。另外,该项目存在巨大的潜在收益,由于秘鲁矿属于高硫磁铁矿,因此在脱硫工艺中能够生产一定量的硫精矿,减少尾矿输送量近1 万 t,综合效益远远大于财务测算的数字。外购矿项目的成功给了公司领导层很大的信心,在综合平衡后,计划 2012 年继续实施外购矿项目 10 万 t。外购矿项目的利润对于公司来说属于锦上添花,但围绕该项目的过程管理对公司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财务管理主导全过程运营。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外购矿项目作为一项经营单元,公司管理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获得利润。因此从项目策划开始,财务人员全过程参与,针对各项数据进行可行性分析。由于国际矿石价格居高不下,面临着投入大,风险大的局面。公司没有通晓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盲目进入外方主导的矿石进口贸易存在巨大的商业风险,因此公司领导层经过谨慎考虑,选择从二级市场,即首钢公司中购买秘鲁矿,规避了外汇风险。

在外购矿的选择、定位、对比试验、分析、采购、运输、生产、销售等流程中,财务人员根据各个环节制定了详尽的财务统计条目。从采购成本、加工成本、检修成本、销售收入,以及相关税金等作出了财务分析,为企业及时科学决策提供了客观参考依据,并为最后选择确定最佳方案给出了有力的佐证。

2 投资效益评估制度助力科学决策。

外购矿项目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协力转运成本、选厂加工成本和检修费用,其中除了采购成本不能确定外,其他成本项目属于自身和关联公司业务经营范围,费用相对比较固定。在开展外购矿项目之前,财务进行了经营单元盈亏平衡点测算,确定了外购矿采购成本的最大承受能力。公司选矿厂先后 10 多次对来自于国内外的矿石进行加工试验,对每次试验结果进行效益评估,一切全凭数据说话,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证。

3 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协同机制。

外购矿项目是公司面临的一项全新任务,得到公司上下的高度重视,相对于建设项目,此项目要求高、时间紧、指标特殊,对管理部门的协同机制以及运作是个很大的考验。矿业分公司充分发挥管理协同效应,财务部门为采购及运输费用筹集了足额的资金,生产部门及规划部门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选厂各车间则负责精心组织生产。由于自产矿石品位大大低于外购矿品位,为避免选别工序的负荷太大和生产指标的大幅波动,选矿厂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外购矿与自产矿的配比,使外购矿平稳、均匀的给入流程,有利于选矿工艺控制和稳定精矿质量。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各个环节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生产问题。

4 坚持对标管理和项目后评估制度。

严格规范的对标管理和项目后评估制度是项目闭环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中分析差距,查找原因,落实责任。财务部门为外购矿项目建立了财务数据统计,包括成本、效益、投资收益等方面的指标数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坚持对标管理,使得每一项实际成本数据都不超过成本测算中的数据,为整个项目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外购矿项目完成后,公司召开了经济效益剖析会,会议上各业务部门通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由于铁矿石市场价格的高度不确定性,为确保盈利,公司只能在合适的时机继续进行外购矿的采购和生产。

长期以来,为维持长远发展,矿业分公司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项目,但由于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缓慢,多种经营项目的进展很不理想,其中像线材项目、铸球项目、微晶玻璃项目等因亏损而先后停掉。外购矿项目的成功无疑是公司创立以来的一大突破,根据自身设备及技术优势,为矿山延长使用寿命,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一条创新道路。

参 考 文 献。

篇12

二、营运资本文献综述

我国对营运资本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至70年代,著名财政学家许毅先生和黄菊波先生等前辈对流动资金运行规律的探索性研究。那时的研究主要基于计划经济的制度和实践。市场经济下的营运资本管理,则始于毛付根教授的《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1995)一文。该文对营运资本存在的必要性、营运资本的盈利性和风险性,以及营运资本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协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论述。在毛教授看来,由于企业对偿付流动负债所形成的现金流出易于预测,而对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流入的预测则比较困难,因此,企业现金流入的不确定性与流出的确定性,及净现金流量难于预测和非协调一致性,将使企业必须保持一个适量的净营运资本水平。从盈利性看,与净营运资本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是以长期资本为其资本来源。基于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盈利能力上的差别,以及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筹资成本上的差别,净营运资本越多,意味着企业是以更大份额的筹资成本较高的长期资本投入到盈利能力较低的流动资产上,从而使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相应地降低;反之亦然。从风险性看,企业陷入无力偿付到期债务而导致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越大,净营运资本需求量就越大。显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越大,则企业陷入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可以看出,毛付根教授研究该问题的前提是大机器工业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电子商务网络的形成,会计分期假设形同虚设,上述营运资本运行机制就受到挑战和破坏。不过,人们对此并未予以足够认识。如杨雄胜(2000)、汪平(2007)等学者,曾就营运资本基本原理、营运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以及营运资本与现金流量管理的关系等方面,做过深入有益的探讨,但均未涉及技术进步、供应链和生产方式变革引发营运资本需求和占用的变化。王竹泉(2005、2007、2010、2011)是近年来研究营运资本较多的学者,他提出“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思路,主张企业应根据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配置营运资本,测算营运资本指数,改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该研究的原创新、前瞻性和实用性比较强,有力推进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

可以看出,虽然学界从未中断过对营运资本的研究,如Harry G. Guthmann(1933)对营运资本影响因素的论述,Charles. Cortez. Abbott(1944)对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营运资本占有量的差别分析,William Beranek(1966)对营运资本占用模式的归纳,Keith V. Smith(1973)建立了营运资本的多种管理方法,Kenneth P. Nunn(1981)将营运资本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提出“部分性永久性营运资本”,以及Hyun Hanshin(1998)、Matthew D. Hill(2010)等学者将营运资本同股东价值最大化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有余绪樱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教材中对营运资本的阐述,王庆成等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流动资金”的论述,但这些研究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大机器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在现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生产方式下的营运资本性质及其作用,就成为财务学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往,人们总认为营运资本是低收益资本,而流动资产是低收益或非收益性资产。但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很多学者将企业收益能力与营运资本占有额联系起来,并得出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Trivedi Savtia,2011;Vivek U. Pimplapur, Pushparaj P. Kulkarni,2011;Hernan Etiennot, Lorenzo A. Preve, and Virginia Sarria Allende, 2012; etc.)

实际上,财务组织机构、财务功能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也存在密切联系。财务功能是财务系统对其他经济系统发生关系时的做功能力。公司财务具有维护经营过程、发现价值和创造现金流量等功能。生产方式和财务系统的存在,以及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成为财务功能得到发挥的前提(罗福凯,2007)。而财务系统对企业其他系统做功,又是通过财务结构的工作来完成,财务结构是借助企业财务组织机构作桥梁,实现财务系统的功效和能力。财务组织机构设计的依据是企业组织和财务结构的实际情况。目前,很多企业财务组织的设计充分运用了团队工作原理,公司财务组织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财务机构成为公司价值链的重要节点,营运资本则成为财务机构的日常管理重心。

三、营运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及其特征

从公司财务视角看,资产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则是资产的价值形态。在不考虑无形资产的情况下, 劳动资料是固定资产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对象是流动资产的物质承担者。同理,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价值形式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又称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而流动资产的价值又称为营运资本,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则称为净营运资本。 那么, 营运资本就是企业的流动资金或流动资本了。显然, 研究营运资本离不开流动资产的探索。

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流动资产,不能从其自然形态出发给出定义,而要根据它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确定。不是从自然形态上看可以成为劳动资料的所有物品都属于固定资产,只有当它们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劳动手段的作用,或者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作为储备的劳动手段时,才是固定资产。同样,不是从自然形态上看可以成为劳动对象的所有物品都属于流动资产,只有当它们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成为劳动者利用机器设备进行加工的劳动对象时,或者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作为储备的劳动对象时,才是流动定资产。机械制造公司为了销售制造出来的机器尚未出售时,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劳动产品——流动资产;从机械制造公司运出来的机器还没有抵达购买企业时,也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库存产成品——流动资产。处在装配、安装和调试阶段的机器设备及其所有的劳动工具,还没有成为员工生产产品的工具,依然是作为劳动对象的流动资产而非固定资产。农民饲养的牛和驴,当它们被用于耕地、运输物资和繁殖牲畜的工具时,它们是固定资产;而当它们被作为加工肉制品的原材料时,它们又是流动资产。所以,一个实物究竟表现为原材料、劳动对象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特定作用和所处的地位,随着特定作用和地位的改变,其资产的性质也在改变。因此,要研究营运资本,就需要研究作为营运资本物质承担者主要成分的流动资产的特征和属性。

流动资产是相对于固定资产的一种经营性资产,其特征和属性与固定资产有别。固定资产的根本特征在于:实物形态上是整体一次性投入、退废和替换,而价值形态则是部分地渐次性转移、收回和补偿。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长期地固定在生产过程,成为生产过程中稳定的要素,它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期间内,不断地反复地执行相同的职能。它一经进入生产过程就不再离开,而在执行职能时把消耗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它生产的产品之中,另一部分则仍旧固定在自身之中。固定资产的实物不流通而只是价值形式的流通。流动资产则相反或更为复杂,其基本特征是: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合而为一,当一个生产周期开始其实物和价值一次性地进入生产过程,而在生产周期结束时又一次性地离开生产过程;其实物和价值全部构成新产品的实物和价值。企业的流动资产一经进入生产过程,就很快离开生产过程而进入市场或机构及个人消费领域,其价值也一同离开生产进入市场或消费领域并同时得到补偿和收回。即流动资产及其价值是同时进入生产过程,又一同离开生产过程而进入市场的。显然,只有那些与一种产品的生产周期完全一致、在较短的时间内作为经营对象经过生产和交易过程并很快收回其全部价值的资产, 才是流动资产。所以,流动资产的支出,不仅包括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在制半成品,以及尚未出售的产成品的资本垫支,还包括产品的市场调研费和客户订单开发费, 以及必要经营信息获取的支出。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没有市场调研获取订单和必要信息的支出, 那么,原材料购置和投入生产就会产生浪费, 生产过程难以为继。 当然, 产品研发设计支出、计件工资和加班费支出, 以及应付日常经营急需的现金储备等,也属于此类营业性资产性质。这说明, 企业的流动资产,实际上由部分实物资产、部 分货币资产, 少量客户资产和信息资产,以及部分短期人力资产等方面构成。可见,营运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包括存货和设备、货币现金、知识资产、信息资产、技术资产和人力资产等。

从价值形式和流动性的视角看,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产生或区别,在于其经营过程中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流动资本是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经过原材料的投入、加工和产成品的出售,完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形态的一次循环和周转。其循环周转时间与产品生产时间基本一致,时间较短,一般地,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会完成多个循环周转。而固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则是少量收回的价值与产品生产时间基本一致,这少量收回的价值作为货币资本形成营运资本的一部分,其大量的价值仍然束缚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实物形式上;固定资本的循环周转时间也比较长,其循环周转一次的时间相当于流动资本周转数次或数十次的时间。即固定资本需要经过多个会计年度才能完成一次循环周转。可见,营运资本不仅包含流动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和人力资产价值,还包括少量固定资产损耗价值。而且,营运资本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循环周转时间较短,与一个产品的生产时间基本吻合。而从生产要素的视角看,人力资产的价值形成企业人力资本,现金、应收账款和短期证券形成企业的货币资本,存货、机器设备和厂房则构成物质资本,而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兴资产则形成企业的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显然,营运资本是企业多种实时性要素资本的集合。

四、营运资本属性演进与存量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改进

由于固定资本是逐渐分次回流,并且通过流动资产作载体或中介,才能从产出价值中收回和实现,所以,一旦物质产品生产周期延滞或加长,固定资产周期所垫支的资本就会被占用较长时间,而且新的要素资本诸如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财务资本等还要不断地垫付下去,从而增加资本投入。显然,营运资本存量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技术含量、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有关。而固定资本的配置结构和效率决定着其单位时间内消耗流动资本的数量多少。固定资本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其最积极部分是机器设备。机器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机器设备作为生产工具,最初是简单的工具如石器、木器和和铁器,经过人们改进产生了人手开动的复合工具,如制造了发动机或由风力水力等自然力开动这些工具。随后,由复合工具改造为一些简单的机器,由简单的单一机器又改进为比较先进的复杂的机器体系。此时,手工业开始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再后来,就是电力和电器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智能高端机器装备。当以机器替代手工劳动为主的技术进步阶段,即在简单工具、复合工具和简单机器设备的生产发展时期,企业开采和加工每一单位普通原料要求有更多和更复杂的机器设备,而且,加工的原料需要经过连续的多环节工艺过程才能生产出产品,这就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相应地,流动资产的数量变化不是很多。但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于生产活动,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以及高端机械装备智能化的逐渐实现,单位时间单位固定资产所加工的劳动对象数量急剧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存量(含有形和无形资产)开始大幅度增加。此时,营运资本存量占企业资本总额的比重迅速提升。显然,企业营运资本存量的多少,不仅与其自身循环周转特点和固定资产工作状态有关,而且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改变和调节营运资本存量与固定资本周转速度,也改变和调节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使得生产组织和社会活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如,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S)的创建,企业生产自动化制造程度的提高,企业库存量大幅降低,不仅通过电脑辅助设计系统(CAD)设计产品,而且使用电脑辅助工程系统(CAE)测试产品设计,利用电脑辅助制造系统(CAM)生产产品,即使用电脑控制机器及机器人生产产品。整个企业生产系统的所有活动,从市场供应、设计、制造到市场销售,均借用计算机技术而使整个生产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予以整合而成为一个信息系统。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量趋近于零。在CAM系统中,弹性制造系统(FMS)是一种在电脑控制下,利用一组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设备,生产一批少量而多品种的产品制造系统。假如生产汽车且某一种类型的汽车有四门和两门之分,FMS可按客户需要混合生产该类汽车,不需要划分个别生产。企业生产车间不再是边角料堆撒满地,而是生产完全电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材料浪费趋近于零,生产现场一尘不染,直接成本的降低特别是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幅度和潜力几乎等于零。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已成为企业必要的基础性资产,并成为营运资本新的物质承担者。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企业营运资本占有量急剧下降。

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企业虚拟研发、虚拟生产和虚拟销售的实行,传统基于流动资产价值的营运资本开始趋近于零。由于研发活动包括团队构建、产品和生产过程设计、结果评价、修改完善等环节,传统企业研发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由自己完成,而现代企业借助外部力量,研发工作的部分甚至所有环节以虚拟化的方式运作。以美国公司为例,首先是研发团队虚拟化。该公司的T恤研发团队是由隐匿在互联网中的无数设计爱好者自发组成,这些设计者包括专业的T恤设计师,也包括非专业的T恤设计爱好者,他们成为研发团队的成员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是对T恤的热爱,二是希望获取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并因此取得奖金或其他荣誉。其次,过程设计的虚拟化。传统研发活动需要研发企业自己进行过程设计,对研发目标、步骤、进程等都做统一、细致的计划和安排。在网站上,大家看到都是已经设计成形的T恤,其整个设计过程都是由隐匿在互联网中的设计师们在私下完成的,不需要做任何参与。再次,虚拟制造生产方式普遍化。企业的制造活动包括厂房的建立、员工的组建、设备的购置、生产工艺的设计、加工过程的开展,以及生产组织和协调等。传统企业制造活动的所有环节都以机器设备为重心,集中在企业自己的车间里完成。现代企业虚拟制造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公司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攻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培植,产品的具体制造环节全部外包。如果生产过程分为产品设计、加工和销售等阶段,那么,虚拟制造就是企业自身负责设计和销售,中间环节的加工制造实行外包。如果一个行业整条产业链由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加工制造等7个环节构成,其中前6个环节是整条产业链中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环节,目前基本上均由西方人控制。我国企业仅处于加工制造业最底层粗放型的制造环节,属于最低价值环节。以广东制造的芭比娃娃为例,出厂价是一美元,到美国终端沃尔玛超市售价是9.99美元。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进行的是价值最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动的环节,即制造环节。当我国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的前提下创造出1美元的产品时,同时替美国制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因此,我国企业应尽力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中的高端环节。著名的波音公司777型大型客机的生产也是采取虚拟制造方式。波音公司对设计、研发、生产、总装和试飞的整个过程,采用了装配仿真、并行工程等先进的虚拟制造技术,通过CAD软件先设计出飞机的各部件模型,然后组装成一个三维飞机模型。接着对其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行进行结构的详细设计、系统布置、制定工艺计划和进行工装设计及跟踪服务等工作,使设计者和客户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飞机的组装过程。随后,对飞机各个部分进行检测,一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数字化预装配等虚拟制造技术,事先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波音公司再按照仿真的优化方案进行实物零部件组装。通过虚拟制造过程,波音公司实现了在没有制作原型机的情况下,一次试飞成功。在生产过程虚拟化、生产方式智能网络化和商业模式集聚模块化的情况下,企业营运资本的形式、性质、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亟待给出解释和答案。

企业生产过程的虚拟化、生产方式的智能网络化,以及商业模式的集聚模块化,其根源在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企业经营过程的普遍深度应用。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腾飞,都是源于技术革命引发新兴产业革命的结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质是以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世界技术革命的衍生品,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发展依靠信息和资源给予支持。因此,信息技术是当代技术中的基础性技术,技术和信息已成为当代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由传统的人力资产、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以及新型的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等要素所有者结合在一起的合约组织,各种资产相互配合,共同创造价值。在企业的人力资产、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以及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中,货币资产是显著的流动性资产,其价值形成企业的营运资本。从营运资本周转时间小于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看,企业的小部分人力资产、大部分信息资产的价值具有营运资本特征,重要的是,营运资本是完成一件或一个生产单位(一批订单或一种产品计划)的产品生产所必需垫支的资本,这是营运资本的基本性质。营运资本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的会计年度资本,主要由现金、应收账款和短期证券等货币资本、少量存货等实物资本,以及与货币资本同时存在的短期要素资本构成。由于生产过程的虚拟化,企业的很多资产开始成为流动性资产,如虚拟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垫支和样品、订单开发和网络信息,以及短期人力资产聘用等,都变成企业的流动资产且在企业边界内,而其固定资产数额则相对稳定甚至下降。相应地,企业的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企业的信仰、理念和意志等文化资产)开始大幅度增加,人力资产和机器设备及存货等实物资产则显著减少,存货趋近于零。当然,那些处于产业链分工低端的加工装配企业,其人力资产与机器设备及存货等实物资产仍然会占企业资产总额的较高比重。可见,科学技术在企业的深度应用和生产方式的智能网络化,使得企业资产呈现多样化趋势。在此情况下,营运资本属于流动性资产价值的性质没有改变,其周转时间等于一个产品生产周期或少于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也没有改变,但又增加了新的特征:其构成内容主要是多种短期实时性生产要素价值,其形式呈现多样化现象。

五、结论

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必要资本方式之一。企业的货币资本主要来自营运资本。营运资本的产生源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企业技术资产的日益增加,将对营运资本存量产生重要影响。营运资本的实物载体实际上由部分实物资产、部分货币资产,客户资产和信息资产,以及部分短期人力资产等项目构成。营运资本是企业实时性多种要素资本的集合,其主要构成内容有货币资本和短期生产要素资本,其特征是周转期短并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吻合。所以,研究营运资本必须联系企业技术进步和研发强度。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与企业技术资产的占有量及其配置比例密切相关,营运资本存量多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研究》1995年第1期。

[2]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王竹泉、刘文静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

-2008》,《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4]杨雄胜:《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社科)》2000年第5期。

[5]汪平、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报告数据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6]罗福凯:《论要素资本——由一则故事谈起》,《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7]罗福凯、袁龙龙、邵云:《中国会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2011论文集》。

[8]李海舰、陈小勇:《企业无边界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9]孙莹:《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0]Hernan Etiennot, Lorenzo A. Preve, and Virginia Sarria Allende.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 2012. No. 1, 162~175.

[11]Trivedi Savtia. Impact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Limited Companies. Advances In Management. 2011. Vol.4(10) Oct. 48~59.

篇13

hh同志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带头人,自建立伊始,就高屋建瓴,注重把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的建立与职工全员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x电”特色文化体系。20xx年12月划归北京国华电力公司管理以后,,hh同志注重吸收、引入国华电力公司先进企业文化理念,在“新”与“旧”、“老”与“少”的融合中,新鲜的“化学反应”使x电的企业文化兼具“现代”与“成熟”、“先进”与“深厚”的特点。hh同志推行和实践的x电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概况为六大特色文化,构成了特色“x电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安全质量文化。安全为天,责任为本。hh同志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强调,安全文化的核心是责任心,安全思想教育是基础。多年来,x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坚持科学的安全观,进一步落实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在职工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警句征集、互写安全家书、安全知识竞赛等,形成了企业特色文化,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连续实现八个安全年,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几年来,x电通过iso9000质量贯标认证和贯彻国华nosa体系,制定统一标准、细化工作程序、加强过程控制,落实人员责任,把质量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把员工的工作能力当作衡量个人优劣的最重的砝码,激发员工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xx发电有限公司热电检修公司更是以质量为生命,本着“接一个工程,交一方朋友,铸一座丰碑”的信念,以严谨的检修工艺、精益求精的责任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质量的“奇迹”。14年来合同额增长100倍,在电力检修市场上树立了响当当的“x电检修”品牌,成为x电一面质量的“旗帜”。20xx年,hh同志数次到公司的外部检修工地看望在外务工的检修职工,了解职工生活和工作情况,大大鼓舞了职工的士气,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平安和谐文化。hh同志始终认为,平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和睦相处的思想、协调发展的理念、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积极把和谐文化融入到职工思想行为和企业的发展当中,构建了班子和谐、人人和谐、人机和谐和机制和谐的“x电”和谐文化,努力形成和谐共进、和谐发展的氛围。

hh同志始终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环境。他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经营与市场、发电与供电等外部关系和主业与多经、主业与后勤、企业与职工等内部关系,形成相互支持、互利双赢的外部环境和团结拼搏、共同发展的内部环境。20xx年,hh同志深刻理解国家“节能减排”的环保政策,积极推动x电承担电力行业“上大压小”任务。在hh同志及公司各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5月22日成功实施两座90米高冷水塔和一座180米高烟囱的爆破拆除工作,并因为拆除的装机总容量达到550mw,列全国“上大压小”火力发电项目之最而成为“中国电力第一爆”。x电在拆除原址规划建设6台1000mw、一期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这一行动体现出x电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环境和谐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x电的发展历程。hh同志在爆破仪式上说,这一行动标志着x电在建设“烟囱不排尘,厂房不漏汽,废水不外排,噪声不扰民,灰渣再利用”的高效环保的新型火力发电企业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hh同志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企业的人文环境。把企业的整体利益与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观念,用共同愿景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层双元发展。在企业面临改制的过程中,组织“4+1”的主题教育活动统一员工思想;在人才开发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组织开展了学习型企 业的教育活动,挖掘员工学习潜力;在企业划归国华公司管理之后,hh同志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风气的“三个转变”,在职工思想上刮起了一阵强烈的“头脑风暴”。积极为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搭建职业舞台。建立了三类人才队伍,不断推动员工发展,多年来涌现出了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 今年,在实施资源配置过程中,hh同志积极推行走出去的战略,先后有203名优秀员工在国华系统内各发电企业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岗位。特别是在一些新建企业中,不仅为新企业输送了大批的成熟人才,更为个人发展拓展了巨大的新空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廉政勤政文化。廉洁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为此,hh同志提出,x电要通过廉洁文化建设,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消除陈旧观念,突破陈规陋习,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洁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努力在全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hh同志积极倡导“干事、干净”的x电廉洁文化理念,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廉洁是业绩,也出生产力”、“廉洁是进取之本,监督是最大关爱”的廉洁从业价值理念,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实绩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形式上,不断探索廉洁教育新途径。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进部室(车间、班组)、进岗位、进家庭活动,开展管理人员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活动,出台《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办法》。廉洁文化建设坚持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助,大力提倡读“廉洁书”、看“廉政网”、听“廉政课”、唱“廉政歌”、谈“廉政话”、写“廉政感”、述“廉政职”、观“廉政片”、发“廉政信”、评“廉政绩”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业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党政工团、各部门积极参与廉洁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

四是积极倡导和推行精细管理文化。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保证。在hh同志身体力行下,x电建立高效的决策体制,并做到了统一决策、协调,保证政令畅通。健全标准化的制度管理体系,做到科学、完善、实用。同时,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建设,把企业职工遵奉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

hh在工作中,注重以“精细化管理年”为契机,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精细化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使职工牢固树立“每一个过程都要精心、每一处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的观念和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他强调各部门要树立“按流程办事、靠数据说话、用制度管人”的理念,各单位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计划准确、过程精细、管理规范、结果精品,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他要求要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修订现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制度,对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进行修订完善,对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则予以废除,对明显滞后的一些管理流程进行重组或细化,最终建立起一系列精细周到的管控体系,形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管理流程体系,今年以来,经过实施,各项管理程序与工作环节之间实现了更加精密的配合,有效提升了管理品质。

五是积极倡导和推行服务执行文化。hh同志在x电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强化执行力,强化服务意识,一方面树立“企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基层,干部服务职工,后勤服务一线”的服务观;另一方面树立“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观,努力提高各级人员的执行力。近年来,x电在向社会提供优质电能的同时,也输送了x电人良好的品格品牌。在四川地震后,hh同志率先带头捐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职工共捐款50余万元,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