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焊接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确保焊接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开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经过多次研讨,首先将安全素养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并用一定的课时保障,同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构建。
2.1师资、教材、课时三落实
2.1.1师资建设。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效果如何,师资是关键。近几年来,我校通过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结对子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向一体化教师模式转变。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省技能操作资质认证,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我校已有两名焊工高级技师,两名焊工技师,这为顺利实施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2.1.2教材建设。目前,我校主要选用员工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用书《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学生用书《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及《焊工技能训练》三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授课,同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及题库建设,并借助于我们组织学生拍摄的“安全双述”(岗位描述及手指口述)视频综合进行安全素养教育授课。
2.1.3课时。为了保证教育的效果,我们已将焊接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开设专业素养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年至少保证30课时。一年级以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二年级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2.2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可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掌握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应具备的劳动卫生知识及防护措施,并具备一定的事故急救常识。使学生树立主动安全意识,掌握专业安全知识,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2.3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根据焊接专业岗位特点,设置安全素养教学内容如下:焊接与切割劳动卫生与防护;焊接与切割安全用电、焊接与切割防火防爆、各种焊接与切割方法安全操作技术(焊条焊与电弧切割、气体保护焊、气焊与气割、特殊焊接与切割作业)、各种事故安全急救常识及典型焊接与切割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等。在合理设置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了相应内容教学大纲的编制。
2.4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现场实习为辅,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焊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病以及职业伤害的特点,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光盘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通过案例再现、情景启发、视频解说等模式让学生领会“懂安全是前提,会安全是基础,能安全是关键,不出事是本事”的安全理念内涵,体会“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观转变的意义。实习教学不放松。现场教学是解读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校实习车间焊接作业环境、焊接设备及焊工劳动防护及焊接作业体会开展针对性教学,更容易充实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直观效果。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去各单位工厂见习,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学生及早预见未来职业岗位特点,利于调动学生主人翁参与感意识,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氛围中让安全知识深植于学生身心中。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实践活动宣讲相关知识,并聘请了一些企业焊工师傅现身说教。同时借助于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安全知识,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急救演练等活动,通过开展融教育与趣味性一体的多项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安全知识的兴趣。
篇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1YB37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时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广泛的提倡。[1-4]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5]在研究生扩招之前,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源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或者是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生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部分研究生在后续培养中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为例,对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篇3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360X
国内刊号:23-1178/TG
邮发代号:14-1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4
1.根据市场需求划分专业方向
从就业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热加工行业从我校招的毕业生一直以铸造、焊接、锻压为各对口专业,所以近年来,用人单位仍以此旧专业名称招收毕业生。加之企业在生产中分工较细,他们都希望有各个专业特长的人才,在短期内便可胜任一方面的技术工作。由此看来,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大专业制定一套新计划而完全取消过去的专业方向是不合适的。但专业方向如何设置仍需慎重。为此我们分析了近几年河北省对本专业的需求,连年来省内各中小企业对铸造、焊接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多,尤其我国加人WTO后,铸件出口量逐渐增多,优质高效的要求使他们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强。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的锻压方面的人才需求减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呈连年上升趋势,而且省外的某些模具加工基地也逐渐从我校招聘毕业生。分析了河北省的需求情况,我们又对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在我们收集的教学计划中有全国重点院校的,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也有一般院校的,如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从这些院校的教学计划看,重点大学基本不分专业方向,除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其他课程安排完全一致,专业性强的课程开设较少。分析原因,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考研率较高,从事科研工作的较多,而在企业从事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的较少。一般的地方院校的计划中在进人第6,7学期后,根据专业方向划分几个相应的专业模块,主要的专业课开设2一3门,因为这些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一些企业,将来主要从事技术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在短期内胜任具体工作。我校面向的主要是河北省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来校招人时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在工作岗位中独挡一面。
鉴于以上分析,决定在新的方案中,分出三个专业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焊接。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更近于机械工程学科、而铸造和焊接所需材料科学基础知识较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制订了模具方向、铸造和焊接方向两套培养方案。
2加强基础教育,优化学科基础
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范围,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应占较大比重,而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按学校对理工专业的要求开始的,包括两课、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而学科基础课的设置是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关键,在本方案中,首先确定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等学校框架内的几门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搭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模具方向以机械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因此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开设学时较多,而铸造、焊接方向则以材料科学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如开设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等课程;除以上因专业方向不同而开设的不同的学科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多门相同课程,其中包括必不可少的材料科学基础,另外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考虑到后续课的学习、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工程材料概论、文献检索、电工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成型控制基础、材料检测及控制工程等课程。
从课程的开设看,包含了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的课程,而且考虑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优化了学科基础课程。
3整合专业课,精选选修课
为加强专业综合教育,拓宽学科专业范围,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确定也很重要。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开设的,各方向根据专业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选择了几门构成专业框架的专业课。铸造方向是以设备、工艺、材料三方面的课程构成的框架;焊接方向则由电源、工艺、结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组成;模具方向则体现了模具设计(冲压模具、锻造模具、塑料模具)和制造(模具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方面,同时开设了计算机在模具中的应用(模具CAD/CAM)。
有了以上各专业方向的主体框架,考虑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及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小学时的专业性强的专业课(每个专业方向2一3门)。另外,为拓宽学科专业范围,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精选了一系列选修课:如材料成型新技术、工业机器人、工程软件、计算机在热加工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学等十几门课程可供选择。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的计划中,除了传统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外,模具方向增加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技能培训,主要有线切割编程加工、数控铣编程加工;铸造和焊接方向增设了两周专业实验周.,学生可自己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这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和动脑的机会,也给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篇5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1.25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电气职称论文范例欣赏:建筑电气中的低压电气安装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低压电气设备是建筑工程中基础性设施,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须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低压电气安装工程一般工期较长、工序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交叉施工,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施工技术,才能有效的保证低压电气安装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低压电气;安装
近年来,我国电气化安装技术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低压电气安装技术比较复杂,专业程度较高,施工中还涉及到多种交叉施工,因此,做好建筑低压电气安装技术的研究,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低压电气安装工程特点的概况
重视预防工作,严把质量关。由于低压电气安装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每道工程环节存在诸多质量隐患,因此要重点加强预防工作,严把施工质量关,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安装质量达到工程要求。影响因素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具有工种繁多、工期进度长等特点,也就决定工程必然面临着影响因素众多、施工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的问题。工期长工种复杂。施工之前,要做好接地网、管线铺设等前期土建工程,并开展焊接工作;该工序完成后,进入到设备试机阶段,全部工程竣工之后还要对电气系统进行总调试,再由有关部门进行最后的竣工检测验收。该工序阶段要涉及到土建、设备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验收等多个工种。
2.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技术
2.1充分领会图纸的设计意图
施工图纸是保证施工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充分熟悉施工图纸的基础上,才能够组织有效的施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解决,促进工程施工活动顺利开展。一般而言,电气系统具有种类繁多的设备和管线配置。在开展电气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施工图纸的审阅工作,尤其是设计中的变更部分,要逐一进行扫描。
2.2电柜、电箱和配电盘的安装技术
电柜、电箱和配电盘安装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事项:(1)施工人员在进行电柜、电箱和配电盘安装时,不仅要对安装位置进行准确定位,而且要确保内部线路的正确连接,从而保证整个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2)在制作电柜、电箱和配电盘时,要选用不可燃材料,保证安装牢固,各类技术参数指标处于正常状况。(3)箱内元件的分布要按照图纸结构而定,严格进行各个相序间的划分,线路界面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操作。(4)电柜、电箱和配电盘的金属框架及基础型钢要确保接地正确,设置相应的可开启门。门和框架的接地端子间要选择裸铜线连接,同时配备相应的电击保护,抽出式配电柜推拉需要保持正常动作。(5)电柜、电箱和配电盘内线路整齐没有交接无序现象,导线间应紧密连接,没有断股和伤芯线现象。(6)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设置合理,以免引起安全事故。
2.3管件预埋的安装技术
作为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的重要内容,管件预埋和焊接的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施工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容易发生错埋、漏埋或者是没有安装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管件的制作埋设。具体说来,管件预埋的施工技术包括如下方面:现场施工人员要对预埋件敷设的部位、数量、规格型号等与图纸进行认真核对,仔细检查钢管防腐、管口处理和焊接等;管间的连接、弯扁度、弯曲半径、过线盒和接线盒要符合相关规定;对设备基础、接地装置和接地网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对接地网的接地电阻进行测量,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位,采取增加接地极数或其他补救措施。
2.4接地装置的安装技术
要按照建筑工程低压电气的施工图纸进行接地装置的分布,接地电阻值应该符合标准的设计要求。埋设防雷接地的干线时,经人行通道处埋地深度要大于1m,同时在管道上方敷设沥青。接地模块顶面埋地深度要大于0.6m,接地模块间距大于模块长度的3~5倍,其埋设基坑通常是模块外形尺寸的1.2~1.4倍,并且在开挖深度内做好各项指标记录。接地模块要保持水平或垂直就位,同时把握好各个上层间的接触距离。对接地模块的引线进行集中处理,用干线将接地模块并联焊接成一个环路,干线的材质与接地模块焊接点要保持一致。当进行暗敷操作时,在抹灰层内的引下线设置固定装置,明敷操作时引下线不能弯曲,要尽量实现平整的放置,用油漆做好支架焊接位置的防腐工作。
2.5电线导管和线槽敷设的安装技术
电线导管和线槽敷设的施工要点包括:金属电缆导管和线槽必须接地或者是接零可靠。钢导管和金属线槽不能够熔焊跨接接地线,连接处需要使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接地线,并且两卡间铜芯软导线截面大于4mm2。非金属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两端跨接接地线。防爆导管不能使用倒扣连接,金属导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当绝缘导体在砌体上剔槽埋设时,要采用强度等级大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保护,并且保护层厚度大于15mm。室外埋地敷设电缆导管时,埋深要超过0.7m,并且壁厚小于2mm的钢导管不应该埋设在室外土壤内。所有管口在穿入电缆和电线后应该做密封处理。引向建筑物的导管,建筑物一侧的导管口应设在建筑物内。金属导管内外壁应做防腐处理,埋于混凝土内的到管内壁应做防腐处理。暗配的导管,其埋设深度和建筑物表面的距离要超过15mm;明配的导管,应该排列整齐,固定点间距均匀,并且安装牢固。导管和线槽在建筑物变形缝处,应该设补偿装置。
2.6低压电气安装的协调施工技术
如前文所述,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中涉及的工序较多,各工序间经常会交叉施工,因此在进行低压电气安装前,应该做好各专业施工顺序的协调,正确权衡不同施工顺序的重要性,从而科学安排不同施工工种的进度。如建筑工程低压电气与土建、给排水施工间进行协调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会影响到土建工程的进度,因此在对两者进行协调时,要做好主次的把握,实现以土建为主,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全面做好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2)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与给排水工程进行协调时,首先要认真比对和研究两个工种的图纸。由于这两个工种的图纸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低压电气安装的线管道与给排水作用的排水管道存在冲突时,一定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管道的安装工作,确定好安装顺序,然后再进行安装。
3.建筑工程低压电气的调试和运行技术
当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工程结束后,需要对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内各个元器件的运行进行考核,确保低压电气安装的有效性。具体说来:(1)成套配电(控制)设备的运行电流和电压要处于正常状态。(2)电动机应通电后观察其转向和机械转动是否正常,并且空载试运行的电机时间为2h。交流电动机在空载状态下持续启动两次,两次的断开时间在5min以上,确保电动机温度正常后方可再次启动;空载运行时,要记录电流、电压、温度和运行时间等参数,确保达到电气动产要求。(3)照明系统通电后,灯具回路控制要和配电箱回路相同,开关与灯具控制顺序也要逐一应对。
4、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总体质量,必须要高度重视其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提供指导意见,切实提高低压电气安装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学校多渠道与多个相关企业合作成立学生实习基地,双方就技术革新、企业员工进修培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同时让学生在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提前熟悉生产岗位工作及企业管理制度,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人际关系交往,同时聘请企业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但是实际普遍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企业出于考虑学生安全及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秩序等因素,同时企业的现实生产环境与接待能力有限,主观上不愿接收或不愿多接收实习毕业生。接收也是让学生看着企业的师傅操作,而学生无法亲自操作实践,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吃苦精神,嫌弃企业厂房或车间环境恶劣,学生主观上不愿意去,去的学生也经常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学校与企业就学生安全责任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减少企业对学生安全方面的顾虑。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友好往来,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对培养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指导,确实可以为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加大专业导师与企业的联系,专业导师和企业合作,开发合作项目,导师带学生以做课题的方式到企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际的动手操作。另外可以鼓励学生业从事一些业专业性不太强的岗位,比如说销售岗或基础性实验岗。在学生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企业不再盲目的追求毕业生的学历与学习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吃苦精神、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及是否具有爱心、责任心等。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如义务支教,义务献血,义务参与社区服务,争当社会类志愿者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与专业没有关系,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因此建议学校学生会和团委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提倡勤工俭学作为今后高等学校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学生个人经费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勤工俭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力更生,吃苦精神,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途径。建议学校多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同时也多联系校外相类似的机会。比如让学生打扫教室、利用课余时间送外卖、各种兼职等。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设立学生独立承包的跳蚤市场等。同时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二、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也有许多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毕业设计,其次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设计及动手类的竞赛项目。
(一)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得到锻炼。可采用如下措施:
1.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及毕业设计题目多样化。在大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后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然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共同完成。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注重多样化,内容包括:铸造: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塑性变形:有色尽速材料的挤压;钢铁材料的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挤压及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组织性能研究;模拟:利用专业软件模拟金属材在料塑性变形或焊接过程中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等等。每个老师至少有两到三个不同方面的课题让学生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并且要求学生在查阅参考文献后自己制定研究方案。
2.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高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应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管理制度,对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
成型专业学生在大四这一年里,除了可以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外,鼓励学生利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针对成型及机械类专业开展机械设计大赛、CAD画图大赛、金相大赛、焊接大赛、无碳小车大赛、组织分析大赛等等。同时向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和操作成型实验室现有的设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设备(如金相显微镜、线切割、磨床、万能试验机、硬度计、砂轮机、冷轧机、各种焊机),学生使用前,须对其进行理论及实际培训,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经考试合格后发放使用资格证书,以后在实验室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设备。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另外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所有实验室进行实验,让学生自主分析实验结果。
篇7
1.基本思想
传统的焊接实践教学环节常常采用验证性的实验方法,只要求学生通过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总结一种必然的结果或验证理论课某种理论的正确性,该实验方法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和体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但对学生整体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积极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不够,这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了调动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建立了开放型焊接实验室。
开放型焊接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求在完成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后,可以相应的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可以根据最后焊接的要求,在现有的焊接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自己设计,自己动手采用不同的焊接电压、焊接电流等焊接工艺参数和不同焊接方法对现有的材料进行焊接,并在最后进行对比性实验,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运用课本的知识来解决焊接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改变以往对实验课的看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焊接实验课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放式焊接综合实验室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和开发智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改革和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实验室实行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开放式实验,实验室人员协助指导的原则,网上报名,网上预约,开展网上选题,网上预习等,学生首先提交实验申请报告,经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FB090557
子课题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准后,由任课教师指导,实验室人员协助,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开放式焊接综合实验室能够提供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更多的同级别的实验项目。我们将实验分为五类: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学生可自主立题,查阅文献,自己写出实验可行性论证报告,经任课教师讨论通过后,学生参与准备工作,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后,进行实验,最后提交实验总结报告或研究论文,也可专业课上交流。学生应该有能力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介于基础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之间,有固定的方向,但具体内容和细节可千变万化,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自行设计。 开放型焊接实验室能够提供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更多的同级别的实验项目。我们可以将实验分为5大类:基础性焊接实验,设计性焊接实验,应用性焊接实验,综合性焊接实验和探索性焊接实验。有更多的内容,更宽的实验范围,更深的层次供学生选择。例如,基础性焊接实验是必做的开放性实验,在焊接方法和设备这门课程里,由原来大纲上的4个实验项目可以拓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TIG焊、CO:气体保护焊,MIG焊,电阻点焊MAG焊,等离子弧焊项目,我们将这些焊接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操作规程、工艺及设备等内容挂在网上,供学生们参考及选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又如探
索性实验,是选作的开放性实验,主要针对擅长实验,动手能力强,对某些学术问题有较浓厚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学生自主立题,查阅文献,写出实验可行性论证报告,经任课教师讨论通过后,学生参与准备工作,直到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后,进行实验,最后提交实验总结
报告或研究论文,也可在专业课上交流。
3.开放性综合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实验采取时间开放、设备开放和内容开放。时间开放 :周一至周五由实验室人员负责协助指导,由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实验设备开放 :所有焊机及焊接仪器对学生开放,但实验申请报告及预习报告中必须详细了解操作规程,严格按实验室规章制度执行。实验内容开放:所有焊接专业课程,可在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实验大纲范围选择,但项目的内容大大增加,必做的开放性实验不得低于大纲要求,时间可适当延长,对有能力有兴趣而且完成实验比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多选一些实验。综合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是选做的开放性实验。学生自己选题,也可自己立题,学生和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主要适合于擅长实验、动手能力强、有浓厚的科研兴趣的学生。所有实验教学管理工作采用网上管理,实现网上选题、网上预约、网上预习指导、网上提交申请报告或实验可行性论证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进入实验室,探索性实验可网上选择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严格制定每台焊接设备的操作规程。做好设备仪器使用记录,定期专人保养,保证设备完好率,确保实验室
篇8
一.前言
钢结构的安装施工具有复杂性,安装施工质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现场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一旦出现工程问题,不仅仅会严重耽误工期,影响爱那个工程进度,造成了很多施工材料的浪费,也让整个钢结构的外观被破坏,而且容易产生安全事故,造成施工人员的伤残,威胁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十分消极的后果,因此,在钢结构进行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施工标准,规范施工操作,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控制,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实现安全施工。不仅仅有助于实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钢结构安装工程特点
1.工序繁多,多立体施工
工序繁多,高层施工,立体施工,相互交叉施工,这是钢结构工程施工的第一特点,也是施工的难点之一,必须做好全面细致的科学设计,统筹安排,从设计施工到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都要有着极其高的标准和要求。
2.空中作业多,作业空间小
钢结构施工多半位于高空,空间狭小,但由于工序繁多,需要准备的各种部件和施工器械品种繁多,操作人员的空间移动位置小,安全保障难度高,对众多的零部件和施工的构件无处安放,对升降传输速度安全性有着高端要求。
3.工程进度控制难度大
工程进度控制难度大,高空作业,超高的施工标准,严格的施工规范,高端的材料处理,科学的安装,合理安全的拆迁等一系列巩固都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材料的质量,各种构件的传送,自然气候因素,焊接技术等各个方面。
三.钢结构的安装与施工质量控制
钢结构的安装施工工序繁多,施工复杂,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从一些具体的施工环节做出探讨,对相关环节的施工步骤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作出分析。
1.钢柱安装施工步骤及质量控制
( 一) 钢柱的安装
根据构件的设计参数、现场条件、施工工期,选配相应的吊运机具和人力;并做好吊装前的检验。之后要确定柱子吊装时合适吊点。无论构件大小都要试吊一次,使构件离地200 mm 左右,检查各部位有无问题,在确保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正式吊装; 柱子就位时回钩要缓慢,穿引螺栓要准确,柱子地脚螺栓紧固牢固。柱子顶端用4 根缆绳封固; 横梁就位后两端各用2根缆绳封固,缆绳方向与横梁垂直。主构件完全稳定,找正精平后,临时缆绳拆除。
(二)钢柱校正质量控制
工程中钢柱安装校正采用单构件安装校正法,以每节柱的柱顶中心线相重合为原则进行安装校正。校正方法用2 台经纬仪从两个不同方向进行测控,如两条基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说明柱子不垂直,需要进行调整,最终将柱顶偏差控制在2 mm 范围内。对标高测量控制,保证同一节高度柱顶标高偏差在5 mm 范围之内。
2.高强度螺栓安装
高强度螺栓的连接和固定的质量控制: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在供货、装运、保管过程中应轻装轻放,防止螺栓损伤与沾污。安装时要确保穿孔的自由通过,严禁锤击穿孔,穿孔方向要保持一致,垫圈位于螺母一侧,确保高强度螺栓连接板接触面的平整。
3.钢结构的焊接
(一)钢结构主要焊接内容和形式
柱和柱接头焊接、柱与梁连接板焊接和栓钉焊接。焊接形式为全熔透焊接。焊工需取得平焊、立焊、横焊的技术资格,并且熟悉工程的焊接要求。施工时制定的焊接顺序为: 对整体来说,由平面中心向四周扩展,采用结构对称、节点对称焊,先焊钢梁、后焊钢柱。
(二)焊接质量控制要求
雨天不安排焊工作业; 焊接过程中每一条焊缝的焊渣都要清理干净,并认真检查焊缝质量; 焊接完毕后用角向打磨机将焊缝两侧各100 mm 范围内打磨干净,以便探伤。
4.钢结构的除锈与涂装
(一)防绣漆质量控制
钢结构在工厂涂装二底防绣漆,现场只需对高强螺栓接头、焊接接缝、运输吊装碰撞损伤部位进行补涂。
(二)防火涂料质量控制
现场涂装防火涂料。涂装前对涂装部位表面进行清理,按二级防火标准设计要求的涂层厚度和遍数涂装施工。
四,钢结构工程在现场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控制
做好安全控制是整个钢结构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由于钢结构的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空作业较多,工序较为复杂,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比如高空坠物砸伤施工人员或者是行人,安全带,安全网的损坏,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等事故,不仅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严格中影响到施工的安全。必须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
1.要建立健全安全控制管理体系。施工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的检查,减少因为施工材料设备而带来的安全隐患。规范操作,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实施全过程的安全控制。
2.要据各种构件的高度来安装好爬梯,如此,以方便施工人员的上下,同时,要做好爬梯的绑扎固定。同时,要张挂水平安全网进行防护,在进行水平安全防护网的安装中,防护网一般在高空施工人员的十米以内。
3.施工人员要挂好安全带。安全带是整个钢结构安装施工过程中重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之一。比如,在钢梁安装完毕之后,要设置好安全绳,如此可以方便让施工人员将安全带佩戴好。
五. 结束语
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具有极大的技术性和挑战性,施工单位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设计,设定严格科学的施工规范,并精心准备施工所用各种器械设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整个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施工时候既要保证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又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统筹全局,兼顾细节,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的科学合理性,保证整个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稳定,优质高效。为推动我国建筑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永坚 钢结构安装工程过程中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科学之友》 -2010年6期
[2]王欣宇 某钢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建筑设计管理》 -2009年9期
[3]葛久翔 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的几个要点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年2期
[4]詹永明 周继光 钢结构厂房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信息》 -2007年15期
篇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06
一、前沿
《焊接物理冶金》讲授材料受焊后组织、性能、化学成分变化和产生缺陷的原因,旨在透过内在规律,探明材料受焊过程和受焊后物理、化学和微观的变化行为,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防止各种焊接缺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因此,我们以2014、2015级焊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对象,从能力本位出发,探索互动与启迪教学方法,增加知识储备、丰富知识体系,启迪思维,开启智慧,提供正确科学思维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高层次、研究和应用型人才。
二、能力本位模式的基本理念
能力本位模式起源于二战时的美国,用来培训技术工人。20世纪80年代后被逐渐推广到许多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进行实验试验。能力本位模式的内涵是以具体任务为动机,注重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教学活动为主,重视学生执行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为用而学,在用中学”的“互动”理念,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变。然而,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教学中还存在不足:(1)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研究生被动接受,懒得参与互动。(2)教材上经典理论与十多年前的工程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3)课程考试的目的性太强,启示性较差,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能力本位模式在焊接物理冶金中的应用
(一)优化教学内容,利用互动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了解了往届毕业生工作岗位、具体任务、具备技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情况后,我们以教材为理论基础,优化课程内容,并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对热点、难点、重点及争议的问题展开讲授,加强与拓宽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同时,对于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且不是很重要的内容,以PPT呈现给学生,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钻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目前,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等不断涌现,我们在以课程大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课程内容,插入焊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焊接技术研究新进展、新热点,使课程内容具有新颖性、现代气息性,保证了课程一定的先进性和工程应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注重创新,启迪思维
能力本位模式是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转变,因此,以课本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传授已经不适用于研究生授课模式。研究生在读期间,不仅有课程学习,更要完成学位论文,要真正提高科研能力,将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自位本能要求出发,要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互动与启迪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研究精神,从而逐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还要在PPT讲授或是课堂讨论阶段,抓住“设疑”“析疑”“重点突破”和“难点分解”等环节,发挥民主性、组织性、生动性和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保证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力求达到课前有复习、课上有认知、课后有复习,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钻研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
(三)互动模式提高实践教学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式,以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为了继承经典理论,又兼顾创新知识获取,因此,实践教学形式应有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题研究、教育调查、课堂观摩等多种形式。而且,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教材大纲,让学生明确课程目的、目标、内容。教师还应以精讲多思为主,强调原理、方法和分析过程,结合某一案例,简化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以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等研究方法获得结论,再以分组讨论形式,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提供教师的看法和建议,学生则根据教师建议可对结论进行修改,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术交流能力,更培养了学术论文规范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校企互动与启迪,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把学生储备理论知识与生产结合起来,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例如,在讲授力学行为分析时,关于夹紧力的位置及大小确定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于某单位联合建立的实验室,让学生接触多种企业使用的焊接夹具,了解了夹紧力。这样结合某汽车上臂手弧焊接夹具,根据焊件夹紧位置、夹紧装置及实际变形情况,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知识点。此外,学生结合焊接热源特点,可以拓宽到焊接夹具作业性、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等知识面。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检验了知识储备量,参与了企业生产、研发环节,检验了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锻炼了研究生操作能力、软件的应用能力,还为研究生获得了直观的职业信息和机会。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培养资源,能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科技飞速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性、高素质、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应以能力本位模式为基础,不断总结、探索、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并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创新精神、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及团队写作能力等,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篇10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篇11
职业学校的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毕业生出去能适应一定的职业,谋得一份工作。
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使毕业出去的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远大的追求,正确的社会分工概念,对本职工作充满激情。人们都有一个老的观念,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思想,包括不想当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我们称之为“白领情结”,觉得当“白领”风光、自在、收入高。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恐惧什么呢?一怕脏、苦、累。当工人就得沽油腻,当工人就得费体力,当工人就得实实在在干够8小时。二怕当不了官。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还是当官有出息。三怕没面子,怕被人瞧不起。觉得当了工人,找个对象都成了问题。四怕收入来得慢,’与个高级技术工人,每月几千块,当然也不错,但那得熬到哪年哪月呀!等到四五十岁,什么都晚了。由此可见,人们不仅恐惧当“蓝领”,就足像技上、高级技工这样的“技术蓝领”也不被年轻人看好。结果是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麻雀跟着燕飞”, 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瞄准的是大学而不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至于最后上了职业学校的学生,那是出于尤J奈何,小得已而为之。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这种观念。我们知道,德国素以重视教育著称,在教育发达的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牛汽接考人学的比例通常不足二分之一,其余的则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照样拿高工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待遇和社会地位很高。德国教育的努力方向,并不是把所有的孩子都送进大学,因为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像汽车机械师、银行商务员、数据处理员,特别是大量的产业技术工人,不是一般的大学所能造就的,都需要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为年轻人带来的是娴熟的技巧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还使他们因职业责任而在心理上加快成热。当然,在我们国家,人们“白领情结”的背后还有诸如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整个工人群体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以及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好在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某些领域“蓝领”收入超过了“白领”,对人们旧有的观念是一种冲击,同时也会对偏激的认识起到纠正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学生。然而学生对我们职教理念是否理解,是否认可,是否接受,是否配合,这是我们育人模式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有些学生对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模糊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还有的学生厌恶劳动等等。因此职业学校应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做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紧密结合技术工人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职业思想教育列入学生教育的重点。
其次职业学校学校要加强焊接专业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状况,对就业指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焊接专业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以及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怕脏、怕累、怕吃苦,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就无从谈起。所以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增强自身的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焊接专业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心理和技术适应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具有焊接技术的人才。 转贴于
学校要打造焊接专业建设,其核心就是建设一支充足、优秀的焊接专业课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资源。学校的焊接专业建设,依靠焊接专业教 师去完成。一支优秀的焊接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焊工的重要力量。而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教师有其特殊性。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 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这就要求焊接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述,更重要的是焊接技能的传授训练。这种关系体现在焊接师资队伍上,表现为教师要具有双向双师的特点,职业学校要有一支双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双向,即来源的双向(企业、学校)和上作参与的双向。双师,即在拥有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同时,还拥有焊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就是理论上你能讲课,实践上你能操作。一体化是教帅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指导学生实操、实训能力。为什么要求专业课教师能说又能i.,这是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检验的标准就是应知与应会。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校现在焊接技术专业课就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学日土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下午就到焊接车间实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操中落地生根。在这种情况下,焊接专业课教师调节不出合适的焊接电流,拿起焊钳不能正确操作,不能焊出美观、合格的焊缝是小叮想象的。
第三,职业学校要加强生产型实训慕地的建设。教学本身是一种实践,而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与普通学校的教学实践相比,又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那就是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要使从职业学校毕业的焊接专业学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上于,那么学校就要加强学生的实训工作,使学生在校就能熟练操作各种焊接设备进行生产。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不容置疑,实训基地是焊工教学的主课堂,校内生产型实训应根据焊接结构件的要求,以项目或任务型生产带动实训,合理安排实训地点、时间,使学生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焊接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同时,围绕焊接项目或任务型焊接生产实训,聘用和培养焊接专业教师、开发教材、调整课程体系,使之主动适应工学结合,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合格焊工。
社会的任务
学生在中职校接受焊接专业教育的时间是短暂的,学校培养出的焊工最终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工作和受教育的时间是漫长的。要使学生最终成为合格的焊工和高级焊工甚至焊接技师,那么就有赖于社会或企业的继续培养。
篇12
《焊接冶金学》是其他焊接专业课的基础,主要介绍了焊接温度场,焊接热循环,焊接化学冶金特点,气相、熔渣对金属的作用,焊接材料,熔池凝固及焊缝固态相变,焊缝热影响区的组织及性能,裂纹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因此,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知识点多且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焊接冶金学的实验课程,而这些实验的开设就成为了学生进入焊接专业学习阶段的入门专业实验课。各个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然而,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焊接冶金学实验课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课,缺乏一些创新思想和学生自身的动手思考能力的培养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改进,巧设综合性试验,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本人根据《焊接冶金学》的教学大纲以及现有实验条件,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内容:(1)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分析实验;(2)焊接热循环测定实验;(3)焊条配置及其工艺性能实验;(3)高能束焊接制备技术实验;(4)氩弧焊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实验;(5)焊接电弧和熔滴过渡的观察与分析实验;(6)焊接裂纹、气孔的特征分析实验。
一、验证型实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实验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某种假说,为了验证这种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其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事实材料,而是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从而对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和规律的认识。焊接冶金学主要设立的实验为这类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设立了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验证性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现认识质的飞跃。然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按老师既定的步骤一步一步机械操作,甚至一些学生不动手,而是由其他同学或老师代替完成实验内容,导致了学生思维固定,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验证性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单一,通常限于验证某个结论或某种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分析实验,一般是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某一种焊接或某几种接头的组织特点,学生可以粗略了解某一种和某几种接头的组织特点。在对这个实验的改革中,课程负责人及实验室准备了大量接头的金相照片,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集中加以对比、鉴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对比不同焊接接头组织的形貌特点,对焊接接头的组织有深入的认识及掌握。实验手段的改革也很重要,比如对于焊接电弧和熔滴过渡的观察与分析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电弧形态和熔滴过渡特征,认识各种电弧和熔滴过渡过程,了解特点,同时可以熟悉常见焊接方法的电弧形态及熔滴过渡条件。通过高速摄影方法可以以每秒几百到几万幅的拍摄速度,记录整个熔滴过渡的形态及电弧状态。同时,高速摄影机与电脑、投影仪配套,可以在线的观察到整个过程,且对整个过程进行回放等。(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首先实验前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预习,熟悉相关的实验设备的使用,认识实验器材,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要精心讲授实验相关知识。讲授时间不宜太长,控制在15~20分钟,主要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实验的目的,与本实验的相关原理及理论,如何分析实验结果等。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再者,学生实验过程一般5~7人一组,控制每次学生的人数。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撰写实验报告时,除要求学生按常规的方式撰写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以及获得相应结论,还应强调让学生分析实验,记录实验中的心得体会等。
二、开放型实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开放型实验教学主要包含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主体的开放。实验教学可以是单维度的开放,如对于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一般规定每个学生在十几分钟完成实验内容,此时,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对学生开放,即通过开放学生的实验时间,学生可以想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但这个时间来自于在实验室设定的时间段(比如平时课程之余、节假日、周末等),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实验练习。另外实验教学也可以是二维的。比如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可以开放,而实验主体不开放,即学生必须参加并完成实验,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题目,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实验内容,在开放的实验时间内反复进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还有一种实验教学是三维开放,即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及实验主体都是开放的。如氩弧焊工艺参数及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自己拟定题目,选择实验母材、实验工艺参数等,也可以是老师指定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工艺参数。实验时间可以自己选择,不限制学生的时间,由学生联系实验室工作人员,预约实验,进行相关的实验内容学习以及后续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另外,此种实验不但焊接专业的同学可以参加,焊接外其他专业也可以参加,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技术、场地、设备的综合利用。然而需注意,实验教师或实验工作人员在整个开放过程中应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以及实验设备的调试等。
三、设计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当学生学习《焊接冶金学》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对基础课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开始进行设计研究型实验,如焊条配置及其工艺性能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焊接材料知识,以及焊条工艺性能要求,结合长三角焊条生产厂商产品研发需求,根据企业产品研发目标,拟定焊条配方,学生自主测试焊条的工艺性能及各类焊接缺陷,分析焊条成分与焊条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配置出企业需求的焊条成分。因此,学生需要自己设计试验,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付诸于实验过程中,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工艺和焊接操作技能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焊接工艺能力。最后把实验总结成实验论文。此类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都较高。然而,此类实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进行精心的前期准备,同时,为了协同学生完成实验论文,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实验老师的工作强度。
四、先进焊接方法实验
利用本校的设备优势,开设高能束焊接实验课程,如激光焊实验、激光-MIG复合焊实验以及电子束焊接实验,让学生接触到目前比较先进的焊接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焊接冶金学是焊接专业基础专业课,其配套的实验教学需要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因而应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对传统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明,张湘伟,丁政,等.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系统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2(1):62-64.
篇13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welding professional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45-02
0 引言
近年来,高职焊接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我国焊接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在今后5~10年内焊接结构用钢比例将达到65%,焊接自动化率达到70%,汽车年产量将超过800~1000万辆,造船年吨位约达到1000万t以上[1],焊接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数倍以上,而且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也不断涌现,国外专家认为:“到2020年焊接仍将是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工艺。它是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并且是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比焊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材料的连接,并对所焊的产品增加更大的附加值。”因此,为焊接专业人才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是,我国目前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通才教育政策,使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偏离实践越来越远,而技校教育过多注重实践操作,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对焊接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就为高职焊接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就业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企业所需的焊接职业技术人才奇缺,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焊接人才的饥渴状态。另一方面国家培养的大量焊接专业高职生找不到工作或转行到其他专业。这不仅造成了高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高职教育焊接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的影响。
高职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其原因很复杂。有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究其深层次、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在于高职院校在确立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还差强人意。
因此,如何培养大批量的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新型高素质焊接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如何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适合高职焊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1 目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1.1 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清 职业教育是以工业化为基础,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中心,以突出实践为方式,有别于我们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中心的常规的教育体系,其特色就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应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针对高职焊接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高的要求,学生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在焊接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时要找准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要具有针对性。而这正是我们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短板,使得其焊接专业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清,受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焊接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目标宽广,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焊接人才,使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脱节。
因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到相关岗位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弄清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到底需要焊接专业什么类型的人才;反复论证高职焊接专业所针对的岗位群是哪些,这些岗位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高职高专的焊接人才的定位是什么等等,弄清这些内容以后,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就能够建立起科学的高职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
1.2 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建设滞后,实践性教学欠缺 社会对焊接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使得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而一些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不顾及开办焊接专业需要投入大、消耗高、专业性强等因素,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就盲目设置专业,由于焊接设备有限,焊接工位少,学生多,实训条件不具备,环境差,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师资水平有限,现有师资大多数从材料、热加工、机械加工或其他相关专业及企业工人调派,其中一些老师所学专业基本上和本专业相近,理论多而实践少,另一部分老师是通过自学或者其他的有关焊接专业的研讨会或培训来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从企业来的技术工人在实践中只会操作却不会讲解,其知识储备大多相对于焊接专业来说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
对于高职焊接专业的教材建设还不够完善,大部分沿用本科教材,适合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教材几乎很少。在课时设置上,理论课时占用学时多于实践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有些将现有的材料和热处理专业及一些短期培训焊接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在实践环节中,实训设备数量少,学生人数多,实践操作课时得不到保障,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了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从而造成毕业生专业功底欠缺,表现在专业知识上不如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上不如技校生,学生知识面窄,实践可操作性不强,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差,这极不符合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由此使毕业生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从而造成毕业生专业功底欠缺,表现在专业知识上不如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上不如技校生,学生知识面窄,实践可操作性不强,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差,这极不符合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以上原因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发展,如果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寻求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找到一种适合高职焊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造成高职院校对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丧失信心,从而失去专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建立焊接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高职院校每一个专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学生更好就业重要途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摸索出适合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不同于职业培训,而是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过程。体现培养什么样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思考的问题。焊接专业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我校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全面素质的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和专业技能的巩固提高,也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视野、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设置专业就业岗位群 教育是为社会各行业服务的,特别是高职教育直接面向行业的第一线,更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因此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应建立在对本行业广泛的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才能了解专业人才本行业的岗位和能力素质要求。 近四年来,本院组织专业教师在南方各三角洲地区近百家企业对焊接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就业岗位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表明: 焊接专业人才在各大企业是一个庞大市场, 专业人才奇缺,如造船业、汽车、桥梁工程等,目前以焊接加工操作为主,还有焊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焊接质量的检验与分析、现场生产管理与技术管理、焊接自动化操作等,特别是焊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人才短缺。根据这一目标, 学院组织以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体,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理论、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教学实践环节中,构成合理的教学、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和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并形成焊接基本专业操作训练、焊接专业技能强化实训、焊接专业顶岗实践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
2.3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和实践并重构建课程模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焊接专业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焊接专业特点,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必须讲授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过程中去,根据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的新特点,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按工作过程、按职业证书所要求的能力设必修课,按专业岗位群知识结构要求设置部分选修课。学生明确工作角色和定位,极大地提高了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
首先,按工作过程设课。焊接专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焊接操作技术、焊接工艺的制定、焊机的维护与维修和焊接质量的检测与评定等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次,按职业证书要求的能力设课。鉴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必须从职业证书角度为其度量和设置课程。学院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证书的获得,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学院规定本专业必须取得相应的中级焊工资格证书或特种作业操作证书,所以按此思路将课程设置为焊接基本操作实训焊接技能提高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的层次,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又有利于学生考取职业证书。再次,按专业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能够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根据各个企业性质与管理机制的不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专业要求、尤其是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群设置选修课程。
在选修课上设置不同就业方向,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分别设置焊接加工操作、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焊接质量的检验与分析、焊接自动化操作四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和选择权,为学生今后发展作好铺垫。
2.4 以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方法 近年来,通过课程组的研讨、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等方式,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地改进,由原来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扩展为现场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教学方法,应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性、实用性的实验实训。
2.5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途径和方法
2.5.1 实现实践教学程序上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即按照焊接基础实践、焊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阶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础实践阶段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课、社会调查和认知实习等。通过基础实践,使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专业实践阶段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调研、第二课堂活动等。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社会实践阶段要求学生在校外结合专业参加实际生产、管理和经营,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使学生的综合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
2.5.2 在校内创设产学结合的环境 广泛开展生产、教研、科研活动,通过学院的研究机构、工业加工中心或校办工厂等,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焊接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又可模拟仿真加工过程;另外 还可以启动对外的生产加工业务,如焊接自动化技术开发与服务、模具设计与制造、各种材料焊接加工和冶金机械设备研制等,这样既可以为学院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可以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3 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专业对口而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且要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使企业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锻炼,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优秀企业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把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标志。合作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免除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减轻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开销,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可发挥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主动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承担企业的技术服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通过合作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专业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我们要根据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企业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综合型、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高级焊接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菲森,文申柳,陈玲.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电焊机,2009,(3).
[2]楼世洲.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