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产业汇报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业汇报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产业汇报材料

篇1

我们从调查报告中得知,80%的农户年甘桔种植理论知识不足,仅是从农药化肥经销商中获取相关的基本知识,仅有5%的农户具有充分的了理论知识。年甘桔种植业为i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也因为农户着理论知识的不足,相关部门的引导工作做的不够完善,农户的逐利心态使得年甘桔的产业结构不完善,不稳定,容易因为气候和外在市场的变化,而导致波幅起跌,甚至产业崩溃,人心惶惶,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现在这一问题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苗头,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外流,出现局部地区的打工潮。

从报告上看,现在的年甘桔种植已经占了改县总农业种植量的70%以上,对于该县的来讲,年甘桔种植已经可以影响了全县的经济动态,所以一定要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不可以放任自由了,要提高相关部门的领导能力和规划能力,更重要的是宣传能力,以第一者的身份去为该县的年甘桔种植业打响品牌,打开新的销售渠道,使得该县的年甘桔种植业可以更加的合理化,拥有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布,,年甘桔销售的渠道可以更加的多,销售的更远。

调查报告中也显示了,90%的农户已经觉得年甘桔种植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45%的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10%的农户已经面临了种植其他作物,或外出打工的选择性问题,如果不采取积极有力的政策与措施,长久下去,甚至该县的年甘桔种植业将不复存在。

在本次调查中,95%的农户属于农场户口,是一种小农户的生产模式,没有引入农村以外的更多资金和技术进入,这就已经决定了该模式无法长期存在,无法进入年甘桔大规模种植的生产模式。所以有关部门的作用就更加的明显了,其引导的职能必不可缺。同时,也看到了一种现象,年甘桔联盟的出现,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可以更好的打开销售渠道和增加效益。

三、调查结果

篇2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元江县政府向省旅发委、市旅发委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对元江旅游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元江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共辖5乡2镇3街道81个村(居)委会763个村(居)民小组,国土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8%)。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7%;生产总值72.11亿元,财政总收入6.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0元。境内山坝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坝区常年无冬,终年无霜,县城年平均气温23.9℃,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成,老国道213线改扩建,以及泛亚铁路、永金高速公路、元江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元江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近年来,元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抢抓省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机遇,组织成立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充分挖掘“一片四线”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16至2020年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避寒养生 花果元江”旅游品牌形象,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把元江建设成为云南最美热区、云南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冬季避寒旅游胜地。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树立项目储备意识。按照我县旅游规划总体修编,“十三五”期间共谋划旅游储备项目42个,2018年计划新增5个。目前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滨江傣族蒙面情歌园、哈尼罗槃王宫等6个前期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下步精准招商做足准备。二是高站位远谋划,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入库。积极与旅游企业对接,做到应统尽统、应纳尽纳,今年以来共入库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印象大酒店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4.72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投资70亿元的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并成立由县长及云南建投集团副董事长为组长,双方共建共担责任机制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建设;投资3.4亿元的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8年可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2亿元的红河谷热海投入试运营;投资5000万元的印象大酒店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5亿元高标准高规划建设十里滨江旅游休闲带,做美做优道路景观建设。四是以示范创建为目标,夯实旅游基础。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投入170万元公开招投标,委托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开展元江县全域旅游策划编制工作,并于12月8日完成编制策划第二轮汇报。全力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实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制定了《元江县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打造坡垤村、者嘎村、曼来移民新村片区等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推进坡垤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启动坡垤农业旅游庄园策划,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元江坡垤谷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整合项目资金1600万元完成整体村落改造。利用“旅游+农业”模式,推进曼来移民新村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整合项目资金1880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完成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接待户业务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七届荔枝节。目前,曼来移民新村片区共有农家乐和民宿客栈6家,床位83个,可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用餐。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经市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元江县依江风辣木体验庄园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经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领导小组评定,元江县城外城饮食城等7家单位被评为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元江县傣乡情农家乐等4家单位被评为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目前,我县共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1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4家,星级农家乐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打响“厕所革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17年元江县共投资405万元建设旅游厕所9座,不断深化、创新突破,完善“以商养厕”运营模式,抓管理、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厕所脏、乱、差、少、偏的实际问题。在旅游厕所选址上,我们充分满足群众之所需,不做雪中送炭,只为锦上添花,超前布局、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及游客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得到大幅提升,也对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目前,我县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完成惠隆佳园特色小镇3座旅游厕所建设,云南省低海拔训练基地1座旅游厕所改造建设,红侨五队及莫郎2座旅游厕所建设;在县城新农贸市场新建商贸城旅游厕所2座。我们将以 “厕所革命”为抓手,完善元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向智慧旅游等领域延伸。

(四)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元江共投入255万元成功举办春节系列活动、龙潭正月十六街、甘庄花街节、白族三月会米干节、曼来荔枝节、傣族蒙面情歌节、甘庄彝族火把节、梯田人家“喍奢扎”、哈尼狂欢十月年等节庆活动,精心举办好每年一届的“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并在传统举办活动基础上创新办节方式。水果、土特产、美食一条街等活动陆续推向市场化运作,更增加了啤酒音乐嘉年华、越野车邀请赛等互动性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元江旅游过节。金芒果节期间,我县星级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100%,接待省内外游客共28.95万余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0%和35%,进一步提升了“花果元江”旅游形象。

元江作为云南省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以滑翔伞、山地自行车等活动为载体,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吸引了中国第一支软式网球队到元江进行为期半年的冬季集训,积极备战明年举办的亚运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元江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县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县市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规划滞后,与全域旅游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景点周边及县城区住宿条件单一,缺乏精品客栈、公寓、民宿等多样化的住宿渠道,在旅游六要素中,娱、购环节薄弱,能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选择甚少。三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专业人才,未配备专业旅游车队和导游团队,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弱。四是我县财政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贷款融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列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宣传营销,抓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加快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素质。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评选旅游星级宾馆酒店、特色餐饮名店、旅游商品店、时鲜果蔬店,促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四、恳请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恳请省旅发委将元江县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重点项目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已开工建设,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土地调规难的问题,恳请省旅发委帮助元江县政府向省司法厅协调解决果香四季项目地的土地问题,以及山云华界融资难的问题,并将果香四季、山云华界两个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三)恳请省旅发委将曼来镇移民新村纳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两山”理论创新实践点。

(四)恳请省旅发委给予旅游扶贫示范村坡垤村更多的资金、政策倾斜。

篇3

(二)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三)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资入股、技术指导、合资等方式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集体有偿流转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四)广泛宣传,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篇4

我市木桨纸生产能力过往是3万吨,目前进步到了15万吨,成为全国的包装纸重要基地,年需求木材60多万立方,使得我市的木材也供不应求,大部分原料要从省外购进,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

我市的楠竹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嘉丰竹业生产的竹制容器已被日本政府定为供货基地,预备在日本全面推广,替换泡沫塑料容器;华兴竹业和三鑫竹业生产的竹木地板订单纷至踏来,使得我市的楠竹资源供不应求。

我市比较大的油料加工企业有2家,*植物油公司,年加工能力已达到5万吨,正在兴办的*茶油公司,加工能力也将达到5万吨,使我市油茶原料也供不应求,这两家公司所需要的原料也大量从外地购进。

在优质稻加工方面,我市的规模企业已达到5家,加工能力突破了25万吨,其中,天龙米业和银利来米业加工能力分别达到8万吨以上,是省级龙头企业,他们瞄准广东市场,引进了广东农科院的高档优质稻,使我市优质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种植优质稻成为了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今年全市的优质稻种子市场出现了互相争抢、供不应求的情况。

目前,我市年销售收进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7家,1000万元以上的37家,500万元以上的80家。

在如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我们突出抓了一条,就是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我市柑桔加工企业能够迅速在全国崭露头角,靠的就是这个。熙可公司原来是我市一家不起眼的小罐头厂,后来引进了英国EJ公司,通过与他们合作,利用他们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迅速做大成为了全省最大、全国第二大的柑桔加工企业、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熙可公司正抢抓国家资金参股龙头企业试点的机遇,争取引进国家这个大股东投资,上一条柑橘采后商品处理线,使企业不仅成为加工的龙头企业,还成为鲜销的龙头企业。永州罐头厂的起步比熙可还晚,但他们引进了香港都成食品公司,香港股东把浙江两万吨的厂迁了过来并投产了,使永罐的加工能力扩大到了5万吨,年销售收进达到1.3亿元,成为了省级龙头企业。往年,他们又跟上海糖酒公司这个上市公司联姻,签定了建设三十万吨果蔬加工生产线的合同。另外,厦门市国贸公司这个上市公司也已登陆永州,正在祁阳上一条5万吨的水果加工生产线。

我市湘江纸业公司之所以能从3万吨的加工能力扩大到15万吨,主要是整体并进了岳纸团体,成为了全国的包装纸生产基地。

总之,引进战略投资者,使我市龙头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使农业结构调整开拓了新的路子。

一个方面,我们改变考核机制,把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过往,我们调整农业结构比较盲目,经常出现产品销不出,价格上不来,农民受损失的情况,有的地方政府错位,替换了市场主体的作用,逼着农民调整结构,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既鼓励农民自己各显神通,更重要是把着力点放在加产业的原料基地上。我们考核一个地方调整结构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行政命令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压着农民种了多少面积,而是看他与龙头企业签了多少定单,为龙头企业办了多少亩基地。县里对乡镇调结构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往的农林牧副渔面面俱到,转到了一个乡镇只突出考核一两个产业。

考核机制的改变,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到了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使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到了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政府的行政命令推动提升到了龙头企业的利益引导。目前,全市共建设原料基地18O0多个,开发面积266万亩,联接农户6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3%,形成特色专业乡镇25个、特色专业村1100多个。

另一方面,我们促使龙头企业自办基地,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调结构。过往,有的龙头企业以为,加工是企业的事,原料生产供给是政府和农民的事,过分依靠政府和随行就市收购,这样,原料生产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积极推动资本与劳动的结合,鼓励龙头企业出资本,农民出土地和劳力,或者龙头企业“上山下乡”,合办或自办原料基地。现在,我市果蔬、优质稻、林纸板、药材、油料、烤烟、养殖等七大产业链的加工龙头企业,都自办或与农民合办了自己的加工原料基地。这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原料题目的模式之一,成为我们抓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增长点。

三、构建“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要把企业做大,需要企业、农民、中介组织、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而利益机制是它们之间的桥梁。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构建利益机制。

篇5

(一)目标任务

09年县委、政府下达我乡指令性种植面积2700亩,指令性收购任务8000担。为抓实我乡香料烟生产,圆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乡党委、政府将指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下达种植面积3590亩,指令性收购烟叶8496担。其中上甸村2210亩,5304担;小街子村360亩,864担;下甸村360亩,864担;大城村510亩,1224担;芒回村150亩,240担。

(二)生产情况

1、全乡共有5个村,50个村民小组,1*4户种植香料烟,种植总面积达3486.3亩。各村种植情况为:上甸村,8个村民小组,209户,种植面积2280.8亩;小街子村,12个村民小组,188户,种植面积350.5亩;下甸村,12个村民小组,256户,种植面积216亩;大城村,12个村民小组,329户,种植面积536亩;芒回村,6个村民小组92户,113亩。

2、目前,我乡香料烟生产已全面进入采摘调制阶段,*烟站将于4月16日开始收购。截止4月14日,全乡累计采摘3394亩,1*2户;调制烟叶5850棚;干烟累计下架158.8吨,961户;堆捂142.1吨,949户;累计砍采面积2350亩,852户,累计砍采结束58亩,54户。各村情况为:

上甸村:累计采摘2270亩,209户;调制烟叶4200棚;干烟累计下架112吨,209户;堆捂104吨,209户;累计砍采1650亩,200户。

小街子村:累计采摘320亩,183户;调制烟叶480棚;干烟累计下架14吨,183户;堆捂11吨,183户;累计砍采240亩,176户,砍采结束5亩,5户。

下甸村:累计采摘175亩,246户;调制烟叶210棚;干烟累计下架4.8吨155户;堆捂4.5吨,150户;累计砍采75亩110户,砍采结束11亩,13户。

大城村:累计采摘525亩,324户;调制烟叶820棚;干烟累计下架25吨,324户;堆捂20吨,317户;累计砍采345亩,293户,砍采结束35亩,29户。

芒回村:累计采摘104亩,90户;调制烟叶140棚;干烟累计下架3吨,90户;堆捂2.6吨,90户;累计砍采40亩,73户,砍采结束7亩,7户。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烟农户数多,各项措施难以落实,标准化水平不高。今年香料烟种植面积翻番,点多面广,地块分散,小户多,尤其是新烟农多,有633户新增烟农,占60%,指导难度大,田间管理水平低,有的采摘调制不够及时,直接影响烟叶质量。

二是种烟大户多,劳力紧张,采摘调制不及时。今年种烟农户中,10亩以上大户有115户,由于劳力紧张,采摘不及时,导致部分地块出现烟叶落黄现象,势必对任务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是香料烟产业工序多,用工量大,与果蔬产业相比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不明显。

四是扶持力度不够,生产能力不足。今年突出的问题是公司扶持力度不够,钢架棚供应严重不足,加之穿烟机、大棚膜等烟用物资没有及时足额到位,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烟叶生产能力低,影响了香料烟产业在我乡的正常发展。

四、下步打算

一是及时采摘调制,促进烟叶质量。全面及时抓好采摘工作,杜绝烟叶过熟黄烂现象,做到应采尽采,要求技术员进村入户督促采摘,分类指导科学调制堆捂。协调落实好大户烟叶堆捂装储场地,保障烟叶生产质量。

篇6

一、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

为使我镇猕猴桃产业上档次、上规模,我们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示范园区的的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入住园区,带动全镇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现已在天雄、石盘两村发展820亩,其中天雄村150亩,一社70亩,四社80亩;石盘村670亩,其中一社185亩,二社188亩,三社62亩,四社43亩,6社140亩,七社52亩。目前长势良好,即将挂果产生效益。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猕猴桃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

我镇加强宣传动员,走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重点宣传猕猴桃发展前景及猕猴桃种植技术,激起了群众的极大热情和干劲。协同村组落实地块,协调业主与农户关系,使业主引进来、留得住。并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会、现场会、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对猕猴桃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增强群众建设基地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区上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极大地调动起了广大群众发展猕猴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猕猴桃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修建蓄水池,铺设管网等等。从而,为我镇猕猴桃的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篇7

二、以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奶牛养殖的综合效益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奶产业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已建成奶牛科技示范性园区83个,入园奶牛3.1万头,入园率达到35%。但奶牛养殖综合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深层次的制约矛盾已不容回避。为此,今年市委、政府借助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将“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作为奶产业提质上档的新突破口,全面实现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切实推动我市奶产业发展。20*年总的计划是新建机械化挤奶站70座,使全市挤奶台总数达到140座,确保奶牛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奶牛专业村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奶牛存栏比率达到65%以上。按照分区域建设、分段实施、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70座挤奶台全部以协议的形式落实到企业、经纪人、合作社等建设单位,并已有33座开工建设,其余正在筹备阶段。

三、借助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壮大葡萄产业

*山东麓中部冲击地带被国家农业部划为最适宜酿酒葡萄种植地区,这说明我市有发展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我市酿酒葡萄产业的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市20*年酿酒葡萄种植已达到4.6万亩,御马公司拥有先进的葡萄工艺和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今年,我们将加大对企业与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无偿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规范专业合作组织与产业协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开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覆盖给酿酒葡萄产业减负助推,力争20*年基地规模再扩大1.8万亩。

四、以做亮品牌为切入点,努力做大滩羊、滩鸡产业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抓好滩羊的保种、选育工作,优化滩羊品种,达到优质优价。全面做好滩羊品牌的宣传、管理、使用、保护工作,重点扶持壮大滩羊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进程。在巩固滩羊品牌的基础上,加快“*滩鸡”商标的申报注册。抓好滩鸡育雏、养殖、加工、防疫等环节的工作,实现滩羊、滩鸡的无公害生产。年内争取*滩羊饲养量达到120万只,出栏率达到55%,滩鸡饲养量达到300万只,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出栏周转,提高综合效益。

五、加快以孙家滩地区为主的高酸苹果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市的又一新兴产业

篇8

(三)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形成初具规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保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不断显现;鼓励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工作重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实现合理布局。筹建文体广电活动中心,占地面积50亩,拟投资0.36亿元,以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锻炼、文化活动的需求。

2、争取资金为60个行政村修建农村健身广场,并为100余个行政村配发健身路径,争取在2020年实现健身路径全县覆盖率达100%。

3、争取上级资金修建一个标准化足球场,建设一个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馆,以满足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要求。

4、争取资金修建临清古城遗址保护项目,2016年下半年做出保护规划。

(二)社会文化事业。

1、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扶持民间文化组织,提升群众参与度,繁荣业余创作,力争有作品获省、市级奖项。

2、打造区域化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普及图书自助借阅,健全图书馆服务网络。

3、实施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一月一村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任务。

4、提升农家书屋工程效率,建立以基层群众为主的选书机制,更新一批适应农业生产和留守儿童需要的书籍,探索提高书屋综合效能的办法。

(三)体育事业。

篇9

一是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农业面积达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2个,面积100多万亩。20*年茶叶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产值达13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6.8%。目前全市已拥有3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镇)和13个全国特色之乡,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如诸暨市珍珠产业,养殖遍布全国10多个省,总面积已达38万亩,年产珍珠7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

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企业1110家,20*年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亿元以上达41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172.6万户,联结基地736.5万亩。

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全市正在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总投资达29.8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达97家。其中投产的97家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32.1%,集聚效应初现。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受加工“瓶颈”制约,缓解要素制约,全市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抢抓机遇,积极做好新一轮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调查,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意向扩容面积近3420亩,计划投资近20亿元,其中已落实征地1325.1亩,意向入园企业达30家。如嵊州市通过创建一批名茶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不完全统计,贵门、谷来等乡镇相继建了32家名茶加工集聚区,有600多户茶农进入集聚区。

四是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坚持“四外并举”,着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还有500多家企业在全国设立40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其中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日本、美国、摩洛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到20*年底止,全市农产品外贸供货值达6亿美元以上,其中自营出口达3.23亿美元,农业外向度35%左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1、创新理念,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化经营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自19*年代未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手段经营农业,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政策引导下,掀起了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热潮。大量工商业主涉足农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将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有41家。这41家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由工商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改造传统产业而实现。近年来工商资本投资又将生物高科技企业、种子种苗业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战略投资的重点。从调查情况看,该市21家重点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其中有一半以上为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如绍兴市中亚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由一家建筑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起来的水产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心现有工厂化养鳖基地70多亩,年产商品鳖100万只,产值5000多万元。公司所属的绍兴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是全国两家中华鳖原种场之一,目前该公司被评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不仅是为农业注入资本金,更重要的是为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实施强龙工程,抓龙头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绍兴市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认定和扶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19家,市级92家。1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116.9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1.8%,其中2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包括2家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1%。如国家级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叶有限公司,在浙江嵊州、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直接或间接联结基地8万亩,联系茶农6万户。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35家茶叶加工企业群,年加工、出口茶叶1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额达1.5亿美元。

3、搭建平台,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充分发挥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探索集约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浙江丰岛实业集团投资2.2亿元,在新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兴建了“丰岛农产品加工园”,主要生产橙汁、西柚汁、白葡萄汁等饮料。丰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成投产,对新昌水果、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明显带动作用。目前集团已形成拥有12个子公司,联结农户8万多户,联结基地28万亩,年销售农产品达6.74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还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最多时日用农民工达1万人。丰岛集团计划到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60亿元,要在水果罐头、鲜切花、杨桐柃木等三个产品上力争全国第一。

4、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四外并举”,农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基地建出去。绍兴市农业外拓工作起步始于上世纪*年代初,到*年代中后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发挥资金、技术、产业等优势,走出市外、省外、境外发展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外拓从当年的杭州西湖捕捞承包到目前江西军山湖、新疆博斯腾湖水面承包,从周边地区的茶园经营到跨国森林经营等。目前全市有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外建农业基地711万亩,去年实现外拓农业产值29.6亿元,在市外基本形成了茶叶等五大原料基地。二是市场拓出去。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加大对外向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新产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农业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三是资金引进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视大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引进,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如珍珠产业是绍兴市传统优势产业,近三年来,共引进外资近5000万美元,新上项目40多只,新办企业19家,其中境外新创办企业5家。外资的引进和利用,较好地解决了珍珠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珍珠深加工项目、普通珠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珍珠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市珍珠农业龙头企业达500多家,诸暨的珍珠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市场,并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珍珠产业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5、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是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创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投改投入,创办农业研发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示范,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能力。据对全市12家规模型农业科技企业调查,20*年12家农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资总额为7325万元,是2004年投入3633万元的1.16倍;是20*年投入5325万元的1.38倍。随着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些自主研发的专利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出全球首创的纯物理纳米珍珠粉制备技术。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打造国际生物质降解塑料专业生产科研基地,研究开发的生物质降解材料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二是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应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开发新兴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全市积极实施了“淡水鱼综合利用加工”、“出口有机茶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纳米珍珠粉研究”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60多项,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新产品。如浙江金大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生猪屠宰副产品中开发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肝素钠、胰岛素。这些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三是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绍兴市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到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2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2只、绿色食品55只、有机茶36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浙江名牌产品35只,市级农业名牌产品81只,中国驰名商标7只,省级著名商标33只、市级著名商标127只,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6、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创新组织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办,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4家,入社社员1.9万人,带动农户25万户,联结基地面积(包括外拓基地)1*万亩。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5亿元,带动当地农业产值25亿元,农民从参加合作社中增收3194万元。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到20*年底止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耕地)65万亩,流转面积占到总耕地承包土地面积的30%;全市10亩以上大户近2万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营造产业化经营良好氛围。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绍兴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银行合作、市场运作”方式,共组建6家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74亿元,到目前止,累计为196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殖大户提供担保贷款70981万元,有效地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意见。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绍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存在如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初加工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导产业发展还应加快。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导产业发展,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市各地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相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发展仍存在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雷同、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特色优势、区域优势的文章做的还很不够,特色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2、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该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总体上规模不小,但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从资产规模上看,全市1110家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从销售情况看,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不足2000万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也仅为41家,目前尚未一家超过10亿元。

3、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近年来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农民的期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全市368家合作社带动农户数占全市总农户数的比例仅为22.7%,全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产值还仅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由合作社创建品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建设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等项目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4、农产品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绍兴市农产品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方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明显成效。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内销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本省和上海市场。另外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区域性、全国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尚处发展之中,现有的农产品市场辐射半径较小,集聚能力有限。从出口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20*年出口到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占全市出口额的80%左右。出口品种的结构也较为单一,以茶叶、果蔬、竹木、珍珠、生猪、羽毛羽绒为主,除茶叶、珍珠外在行业内所占的份额较少,且大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粗制品出口较多,终端产品和精加工品较少,产品档次不高,制约着国际市场的拓展。

5、制约产业化经营因素仍较多。近年来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发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苏丹红”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正面临自然、市场、疫情等多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土地紧缺、资金紧缺、能源紧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宏观调整带来的要素制约将直接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

1、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政发〔20*〕17号文件精神,按照“7+1”高效生态农业工作体系,围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做大做强茶叶、生猪、蔬菜、花卉、麻鸭、珍珠、长毛兔、名果、特种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2、育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绍兴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扶农、以工促农,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外来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加强规范管理。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培训,提高经营者队伍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3、继续实施“开放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继续深化实施“开放兴农”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提升外拓基地。要围绕“巩固、提高、完善、稳定”这一主题,规范运作,不断完善外拓基地承包合同及承包方式,在继续推进外建基地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更多地重视基地产出能力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加快基地结构调整和投入力度,加强基地经营管理,抓好标准化生产,实现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推进农业外拓基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境外兴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到国外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把境外资源开发和市内出口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二是努力开辟国际市场。积极采用多种有效方式,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有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扩大绍兴市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国际市场覆盖面。三是积极开拓市场。要继续按照“设窗口、进超市、办展销、强品牌”的总体要求,创新营销理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引进、配送、拍卖、期货和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挥农业部门在指导和管理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组织体系优势,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在合作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构建公共植保体系等项目,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到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农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能力。要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指导合作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

5、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业标准制订,特别是主导产业如茶叶、珍珠、蔬菜、水产等优势出口农产品,要按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制定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健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二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创牌意识,注重品牌运作,积极开展各类认证和品牌展示、推广工作,努力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特别是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绍兴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haccp、gap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信誉。同时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做好品牌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自绍兴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及农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篇10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三月二十五日我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了农业产业化工作,成立了由乡长单正稳同志为组长、副乡长唐宝清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经站,杜双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通过成立组织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2、制定详细性的发展规划

三月二十五日党政联席会议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制定详细符合我乡实际,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二、龙头企业培植发展及农产品连片情况,我乡筹划并实施了黄澳粮贸公司,今年四月份投入500万元,占地300亩,日产30万吨大米的龙头企业,目前正在实施中。

永恒粮贸有限公司积极向县申创宝贝、久久香大米品牌,目前已申报成功,并领取了相关证件。

三、农村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情况

我乡土地流转4000亩具体分布在、草安、韩圩、仁巷等村,用于种植“三品”蔬菜、草莓等农产品生产。其中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在村。目前,正在规划1000亩集中连片土地流转。

1、草安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发挥作用,连片200亩,目前已具规模,见成效。

2、村水面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面积达500亩已具规模成效。

3、村陈永兵、陈长金、陈长丰集中连片养殖家禽4万只。刘朝辉鸭子养殖5000只,韩圩村陈必忠家禽养殖5000只,目前,已见规模成效。

4、韩圩村高丽霞等人“三品”蔬菜和草莓生产已具规模成效。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及运行带动情况,目前我乡已有两个专业合作社,现在正在积极申报良种专业合作社,相关证件正在办理中。

草安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辐射全乡的仁巷村、村、韩圩村三个村的发展,受益群众达人。水面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水面养殖的品种多样化、精品化,辐射到韩圩、前黄、孙集三个村的水产养殖。

五、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编制情况。

1、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有草安草莓、的毛蟹养殖、孙集的精品水产养殖等。

2、二月十五日及三月二十五日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制定了农业招商引资项目。

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规划编制及启动情况。

1、编制情况:(1)、四家刘两个村亩麦、稻示范区。

篇11

一是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农业面积达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2个,面积100多万亩。20*年茶叶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产值达13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6.8%。目前全市已拥有3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镇)和13个全国特色之乡,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如诸暨市珍珠产业,养殖遍布全国10多个省,总面积已达38万亩,年产珍珠7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

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企业1110家,20*年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亿元以上达41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172.6万户,联结基地736.5万亩。

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全市正在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总投资达29.8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达97家。其中投产的97家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32.1%,集聚效应初现。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受加工“瓶颈”制约,缓解要素制约,全市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抢抓机遇,积极做好新一轮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调查,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意向扩容面积近3420亩,计划投资近20亿元,其中已落实征地1325.1亩,意向入园企业达30家。如嵊州市通过创建一批名茶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不完全统计,贵门、谷来等乡镇相继建了32家名茶加工集聚区,有600多户茶农进入集聚区。

四是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坚持“四外并举”,着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还有500多家企业在全国设立40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其中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日本、美国、摩洛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到20*年底止,全市农产品外贸供货值达6亿美元以上,其中自营出口达3.23亿美元,农业外向度35%左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1、创新理念,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化经营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自19*年代未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手段经营农业,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政策引导下,掀起了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热潮。大量工商业主涉足农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将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有41家。这41家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由工商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改造传统产业而实现。近年来工商资本投资又将生物高科技企业、种子种苗业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战略投资的重点。从调查情况看,该市21家重点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其中有一半以上为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如绍兴市中亚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由一家建筑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起来的水产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心现有工厂化养鳖基地70多亩,年产商品鳖100万只,产值5000多万元。公司所属的绍兴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是全国两家中华鳖原种场之一,目前该公司被评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不仅是为农业注入资本金,更重要的是为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实施强龙工程,抓龙头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绍兴市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认定和扶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19家,市级92家。1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116.9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1.8%,其中2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包括2家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1%。如国家级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叶有限公司,在浙江嵊州、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直接或间接联结基地8万亩,联系茶农6万户。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35家茶叶加工企业群,年加工、出口茶叶1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额达1.5亿美元。

3、搭建平台,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充分发挥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探索集约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浙江丰岛实业集团投资2.2亿元,在新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兴建了“丰岛农产品加工园”,主要生产橙汁、西柚汁、白葡萄汁等饮料。丰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成投产,对新昌水果、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明显带动作用。目前集团已形成拥有12个子公司,联结农户8万多户,联结基地28万亩,年销售农产品达6.74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还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最多时日用农民工达1万人。丰岛集团计划到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60亿元,要在水果罐头、鲜切花、杨桐柃木等三个产品上力争全国第一。

4、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四外并举”,农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基地建出去。绍兴市农业外拓工作起步始于上世纪*年代初,到*年代中后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发挥资金、技术、产业等优势,走出市外、省外、境外发展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外拓从当年的杭州西湖捕捞承包到目前江西军山湖、新疆博斯腾湖水面承包,从周边地区的茶园经营到跨国森林经营等。目前全市有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外建农业基地711万亩,去年实现外拓农业产值29.6亿元,在市外基本形成了茶叶等五大原料基地。二是市场拓出去。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加大对外向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新产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农业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三是资金引进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视大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引进,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如珍珠产业是绍兴市传统优势产业,近三年来,共引进外资近5000万美元,新上项目40多只,新办企业19家,其中境外新创办企业5家。外资的引进和利用,较好地解决了珍珠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珍珠深加工项目、普通珠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珍珠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市珍珠农业龙头企业达500多家,诸暨的珍珠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市场,并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珍珠产业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5、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是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创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投改投入,创办农业研发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示范,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能力。据对全市12家规模型农业科技企业调查,20*年12家农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资总额为7325万元,是20*年投入3633万元的1.16倍;是20*年投入5325万元的1.38倍。随着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些自主研发的专利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出全球首创的纯物理纳米珍珠粉制备技术。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打造国际生物质降解塑料专业生产科研基地,研究开发的生物质降解材料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二是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应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开发新兴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全市积极实施了“淡水鱼综合利用加工”、“出口有机茶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纳米珍珠粉研究”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60多项,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新产品。如浙江金大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生猪屠宰副产品中开发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肝素钠、胰岛素。这些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三是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绍兴市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到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2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2只、绿色食品55只、有机茶36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浙江名牌产品35只,市级农业名牌产品81只,中国驰名商标7只,省级著名商标33只、市级著名商标127只,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6、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创新组织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办,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4家,入社社员1.9万人,带动农户25万户,联结基地面积(包括外拓基地)1*万亩。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5亿元,带动当地农业产值25亿元,农民从参加合作社中增收3194万元。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到20*年底止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耕地)65万亩,流转面积占到总耕地承包土地面积的30%;全市10亩以上大户近2万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营造产业化经营良好氛围。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绍兴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银行合作、市场运作”方式,共组建6家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74亿元,到目前止,累计为196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殖大户提供担保贷款70981万元,有效地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意见。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绍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存在如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初加工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导产业发展还应加快。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导产业发展,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市各地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相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发展仍存在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雷同、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特色优势、区域优势的文章做的还很不够,特色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2、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该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总体上规模不小,但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从资产规模上看,全市1110家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从销售情况看,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不足2000万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也仅为41家,目前尚未一家超过10亿元。

3、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近年来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农民的期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全市368家合作社带动农户数占全市总农户数的比例仅为22.7%,全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产值还仅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由合作社创建品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建设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等项目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4、农产品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绍兴市农产品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方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明显成效。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内销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本省和上海市场。另外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区域性、全国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尚处发展之中,现有的农产品市场辐射半径较小,集聚能力有限。从出口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20*年出口到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占全市出口额的80%左右。出口品种的结构也较为单一,以茶叶、果蔬、竹木、珍珠、生猪、羽毛羽绒为主,除茶叶、珍珠外在行业内所占的份额较少,且大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粗制品出口较多,终端产品和精加工品较少,产品档次不高,制约着国际市场的拓展。

5、制约产业化经营因素仍较多。近年来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发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苏丹红”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正面临自然、市场、疫情等多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土地紧缺、资金紧缺、能源紧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宏观调整带来的要素制约将直接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

1、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政发〔20*〕17号文件精神,按照“7+1”高效生态农业工作体系,围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做大做强茶叶、生猪、蔬菜、花卉、麻鸭、珍珠、长毛兔、名果、特种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2、育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绍兴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扶农、以工促农,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外来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加强规范管理。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培训,提高经营者队伍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3、继续实施“开放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继续深化实施“开放兴农”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提升外拓基地。要围绕“巩固、提高、完善、稳定”这一主题,规范运作,不断完善外拓基地承包合同及承包方式,在继续推进外建基地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更多地重视基地产出能力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加快基地结构调整和投入力度,加强基地经营管理,抓好标准化生产,实现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推进农业外拓基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境外兴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到国外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把境外资源开发和市内出口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二是努力开辟国际市场。积极采用多种有效方式,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有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扩大绍兴市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国际市场覆盖面。三是积极开拓市场。要继续按照“设窗口、进超市、办展销、强品牌”的总体要求,创新营销理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引进、配送、拍卖、期货和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挥农业部门在指导和管理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组织体系优势,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在合作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构建公共植保体系等项目,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到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农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能力。要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指导合作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

5、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业标准制订,特别是主导产业如茶叶、珍珠、蔬菜、水产等优势出口农产品,要按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制定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健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二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创牌意识,注重品牌运作,积极开展各类认证和品牌展示、推广工作,努力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特别是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绍兴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haccp、gap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信誉。同时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做好品牌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自绍兴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及农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篇12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和扶持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围绕建设“著名的光伏产业基地”这一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抓规划引导。我们将紧密联系的产业基础,按照编制的“省光伏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强化保障措施,狠抓内培外引,大力推进光伏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光伏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做大做响光伏产业基地品牌,努力实现光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抓难题破解。在用地指标方面,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并优先支持光伏企业发展;在融资方面,继续加大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力争光伏企业每年新增贷款额度达到1亿元,最大限度地满足光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出资聘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继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类“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在人才引进方面,继续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光伏企业招聘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

第三,抓平台建设。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一契机,大力拓展开发区规模,做到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再拓展开发区面积100公顷以上,不断提升提高开发区的产业承载能力;按照地征到哪里,路网等配套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开发区路网、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开发区设施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广大企业特别是光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抓招商引资。在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省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每年招商引资额在20亿元以上,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把光伏产业链条做粗做长。同时,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将支持政策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第五,抓龙头企业培育。近期的重点是,全力扶持百盛半导体科技年产2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化项目建设,使其尽快投产见效,让百盛半导体成为光伏产业基地的领头羊。

三、要求和建议

1、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能全面开花,处处冒烟,搞孤立运作,而应整合资源,扶持促进光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此,需要省政府制定本省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并以集群政策替代传统产业政策。

2、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其风险也高,为此,建议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要支持设立光伏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使其成为光伏产业企加快发展的催化剂。

篇13

3、工资:20*年计划265.85万元,实际发生工资268.88万元,超计划3.03万元,人均收入达1.49万元,(不含矿所发的各项奖项)工资超的原因超产1.02万吨产量所致。

4、工效:20*年平均计划工效6.169吨/工,实际达到7.2067吨/工,超1.0377吨/工,完成年计划的116.82%。

二、20*年矿下达各项经济指标及各班组分配指标

1、产量:20*年计划生产原煤28.82万吨,其中生产一班10万吨,生产二班10万吨,生产三班8.82万吨。

2、材料:20*年计划材料费295.69万元,其中生产一班材料费102.60万元,生产二班102.60万元,生产三班90.49万元。

3、工资:20*年计划工资257.16万元,其中生产一班工资76.67万元,生产二班工资76.67万元,生产三班工资67.65万元。其它辅助工资35.97万元。

4、工效:20*年计划工效6.133吨/工,其中生产一班工资7吨/工,生产二班工资7吨/工,生产三班工资7吨/工。

5、块煤率:20*年计划块煤率49%,其中生产一班块煤率51%,生产二班块煤率51%,生产三班块煤率51%。

6、质量标准化:20*年工程质量优良品率90%,其中生产一班优良品率达到95%,生产二班优良品率达到95%,生产三班优良品率达到95%。

7、设备管理:设备完好率90%,五小电器合格率90%,电缆合格率90%,其中机电维修班每周二检查设备完好率92%,五小电器合格率95%,电缆合格率95%。

8、党建达一类党支部,其中每月考核都在一类支部行列,精神文明建设得分在90分以上,党建得分85分以上。

三、积极探索研究分配机制,推动传导型绩效考核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现状:20*年以前实行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只有8名同志参与分配,其余员工都没有涉及到。超额工资的分配主要是每位员工出勤得分,以分计奖在考核方面主要是依据工长对班组长的考核、班组长对员工每天劳动纪律,工序操作等情况进行考核,月底兑现奖惩,奖惩的比例大约是30%左右。20*年实施的传导型绩效考核涉及到全队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从原来有奖30罚20的考核办法,变为对每一个岗位员工每天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只罚不奖的考核办法(每天进行百分制打分,月底汇总兑现超额工资)

(二)、传导型绩效考核的管理流程:

每天发放日考核表----队长、书记----技术员、工会、团支部负责人、材料、核算员,副队长、工长----溜子司机、泵站司机、班长----放炮员、组长、----二工、小工----第二天收集上机汇总----月末核算员核算每人的超额工资。

(三)、具体的操作方法:

1、从20*年12月份到20*年2月份对传导型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宣传学习。

形式是:每周学习日、班前会。

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传导型绩效考核办法学习、贯彻

二是只罚不奖考核观念的转变。

存在的问题:缺少传导型绩效考核配套措施,主要是解决奖的问题,比如帮助完成任务,临时加班,但又不够一个工作日的情况。

2、考核办法:按照传导型绩效考核的考核细则、考核人资格,把日考核表发放在每个考核人手中。按工作业绩80%、工作态度20%,每天对考核的各项目进行打分,月底汇总,个人绩效考核月度得分=所得总分除以工作日就是本人本月绩效考核得分。超额工资的计算方法是当月分值*岗位总得分*绩效得分/100。结果就是每一个岗位员工月度超额工资。

存在的问题:每天对每一个工作岗位考核需164份日考核表,用纸量大、汇总、统计工作量大,需要队上安排专人负责。

(四)为确保以上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劳动力管理方面: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上级劳动部门及集团公司、矿两级单位关于加强劳动力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规定等一系列规定,在全队员工范围内进行贯彻学习,使他们充分掌握本职岗位所需遵守的规定,做到用政策指导纪律,以纪律来规范员工日常行为。20*年我队规划员工培训率100%,员工流失率5%,员工出勤率达到95%,持证上岗率100%,我队将紧紧围绕上述几个指标开展工作,全队范围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对成绩突出和低劣的员工做到奖罚分明,并用队务公开的形式公示于众,让每个员工都清楚在做每件事前,会产生什么后果,自己会担什么责任,逐步在我队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

2)安全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贯彻“管理、培训、装备并重的原则”。我队在元月19日发生了一起片帮煤伤人事故,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们将以此为教训,在员工中开展一次问卷调查的方式,元月19日片帮煤伤人事件的认识和你认为我队怎样抓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队上将根据问卷调查情况改变现有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对鼓足干劲把今后的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牢。

3)工程质量及工序操作方面: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的要求,细化、量化工程质量,在每一个工序操作中着重加强过程管理,避免出现返工现象,树立“返工质量不是标准”的思想,确保一次合格率,在工程质量、工序操作方面我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五比”劳动竞赛,每月一总结,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指导,突出重点管理。在工序操作方面,抓住采煤工作面的关键工序、重点岗位,尤其是放炮工序、回柱放顶工序,强调安全操作距离方面的规定,严格执行放炮段长、放炮警戒的具体规定,落实班组长盯炮机制度;回柱放顶工序要着重抓好三人配合作业、先支后回、隔离支柱的正确打设方面。

4)机电设备方面:落实机电三率90·5·1的要求,加强日常检查、维修、保养力度,对出现问题按照“五定”的要求进行处理,并如实填写好四层次记录,做到有据可查、有案可稽。

5)块煤生产是我矿创收的主要环节,作为主产块煤的区队,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针对我队爆破工分布情况并结合采煤工作面煤层赋存地质条件,制定了采煤一队炮组人员考核管理细则,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单循环块煤产量,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打眼工、装药工、放炮员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爆破管理规定及《作业规程》爆破作业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作业。近期Y262(1)采煤工作面伪顶赋存面积增大,给块煤生产带来了影响,根据这种状况,我们经过现场调查到证,对打眼眼距、距顶距离、距底距离、装药量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我队在抓好安全、质量的基础上,必须注重经营管理工作,我队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经营”这条主线,重点抓住材料消耗、劳动用工等方面,以三级核算为手段,落实各班组经营责任,提高各生产班的劳动积极性,增强职工劳动的主动性。

我队各项工作的开展,以质量管理体系关于四层次记录的要求组织,做每一项工作都要留下记录,记录要真实、及时、完整。并能确切地反映出我队开展的每一项工作,以此来促进、改进、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方法、工作能力。

四、加强劳动力管理,合理组织生产,确保20*年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

20*年在四五月份放假安装的情况下,安排我队28.82万吨的原煤产量,生产任务相当艰巨,(主要是元月份欠产4700多吨,2月份又实行两班生产),为确保28.82万吨产量任务的完成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我们将严格按照矿上每月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分解到班级组,按照传导性绩效考核办法调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劳动力管理,用《劳动合同》和《员工奖惩21条》和队上配套的措施规范员工行为,鼓励多上班,多挣钱,对上述学习,队上计划在每季度第一月第一周学习一次。

3、对一些不好好上班的职工,多家访谈心,掌握思想动态,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转变不好好上班的恶习。

4、制定与传导性绩效考核相配套的措施,对班组、个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材料节约的班组、个人按50%的比例奖罚。

5、鼓励职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工作,对具有直接经济效益或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建议,队上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根据效益多少奖励100-300元。

五、20*年生产管理中成绩和不足

20*年我队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职工合理化建议中提出改变网子规格,从根本上扭转班班披网的弊端,提高了工时利用,保证了安全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是好的一面,另外,机电维修方面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减少了自身的影响,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做了了积极贡献。

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