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动态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动态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动态论文

篇1

一、经济周期与人力资源战略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内涵及类型

根据美国学者舒勒和沃克(Sohuler&Walker,1990)所给出的定义,人力资源战略是程序和活动的集合,它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努力来实现未来的绩效及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而库克(Cook,1992)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指针对员工发展以及处理对员工具有重要和长期影响的决策,它表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战略指企业管理者从组织全局、整体和企业长远的根本目标出发,通过周密的科学论证,所设计的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性的、可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方法的谋划、方针与策略。

从国内外研究情况看,关于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将其划分为两类:吸引累积型战略和效用稳定型战略(见表1)。

(二)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周期反映的是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变化,经济周期的一般运行机制是: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为了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企业着重于加大投资力度。由于固定资本投入的沉淀性、不可逆性和风险性,使得其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相对下降,最终形成了超过需求的供给能力,企业利润和产出能力大规模下降,而企业还不得不承担全部产出能力的固定资产投入所产生的折旧和利息,这些沉重的负担势必进一步挤压工资,使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当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整个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阶段时又重新达到了平衡,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新的巨大需求,经济又开始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从1978年到2008年,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9-10年,其运行曲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若按波峰年计算,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共完成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67年;若按波谷年计算并且假定2009年是谷底,那么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中也完成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33年。1999年我国经济完成了上一轮周期的筑底之后,从2000年开始进入复苏阶段,2003年以后进入繁荣阶段,经济从冷到热,再到过热,到2007年已经持续了8年的扩张期。

(三)经济周期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与动态的经济周期相一致,体现在总体发展态势上就是进、退还是守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在经济处于上升期时,应加快发展,实施扩张性战略;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企业应在稳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适度或大规模地进行业务收缩,以规避风险和渡过难关。

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的职能战略之一,它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必须匹配于企业总体战略,即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满足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经济周期变化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关系(见图2)。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一)经济上升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经济上升时期,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营业务不断扩展并快速增长,各种资源全面紧张,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如何使企业获得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顺利实现该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策略为:吸引和获取企业所需的关键人才,制定鼓励关键人才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关键人才的作用,加速企业发展;完善培训、考评和薪酬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1.招聘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关键人才。要获得关键人才,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部挖掘培养,一种是外部获取,即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或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内部挖潜,往往时间较长,所以,从外部获取关键人才仍然是重要的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广泛建立同高级人才市场特别是专业的人才介绍机构的联系,掌握人才供应信息;另一方面是关键人才的招聘,企业可以花较多时间与费用仔细挑选最合适的人才。除了以高薪等优厚的物质报酬来吸引人才,良好的职业前景、工作的挑战性也是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

2.加强员工培训以提高其岗位技能和素质。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能够应对各种竞争变化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各层级员工不断的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技能。对一般员工来说,主要为岗位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员工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获得成效;对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来说,主要加强其管理等软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作为公司某些部门的核心力量,带领其他员工一起成长;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培训主要集中在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主要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

3.完善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建立多元化、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员工的激励需要“以人为本”,根据员工不同的个性心理、需求偏好、成熟度采用相应的模式。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晋升激励、荣誉激励、培训激励、授权激励、情感激励、工作环境激励等多种方式。

对核心人才、关键人才以长期激励为主,考虑采取股权激励措施。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更是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企业的远景规划、战略目标、文化理念以及独特的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这样建立的制度才能被组织接受,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建设的核心制度有岗位管理制度、招聘与培训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薪酬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

(二)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调整

经济衰退时期,随着市场的不景气、消费下滑,企业市场规模缩减,赢利能力全面下降,危机开始显现,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寻求企业重整和再造,使企业获得新生。在这一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人心不稳,核心人才流失严重,一般人员严重过剩;人力成本凸显,企业人力资源经费锐减。为应对企业发展战略变化的需要,这一时期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是:妥善裁减多余人员,严格控制人工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调整企业人事政策,吸引并留住关键人才,为企业重整创造条件。

1.优化组织结构,减少人力配置。为了安全渡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保证利润不下滑,企业所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成本控制中,削减人力资源成本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人力资源部门应会同决策层和各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量和工作流程需要,调整或合并组织,减少管理层,使组织扁平化,优化人力配置,减少冗余人员;对于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对原先的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重点关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避免因组织内部沟通不畅而导致工作量增加。

同时,对工作岗位重新进行分析,裁并一些工作职能雷同的岗位;对储备人员和普通岗位的招聘计划,一律严格控制,通过减少招聘次数、缩短招聘周期来控制招聘开支。

2.调整薪酬结构,适当缩减福利和津贴。对于原有的薪酬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方法。即通过增加绩效收入的比例,调整固定和津贴部分的比例,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同时,通过增加绩效考核周期的频度,全面加强业绩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有些福利方面的设置,可以采取不取消但是降低总预算的方式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3.积极沟通,做好裁员管理。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艰难的工作之一。企业既要面对经费严重不足,感情难于割舍的困局,又要面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种种制约。做好企业的裁员管理,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和裁员策略的选择。

首先,企业必须在充分了解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效益和产量的基础上,按照先定岗后定员的原则,分析企业的人力需求情况;其次,要向员工说明企业现状及企业策略,以得到员工的理解,以便裁员工作的开展;第三,企业必须明确裁员标准,且标准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第四,为保证裁员策略的顺利实施,要完善考评系统,依据考评成绩和综合评分竞争上岗,选出企业最需要的员工,予以保留,将对企业无关紧要甚至对企业失去意义的员工列入裁员名单,避免裁员不公,“裁能留庸”;第五,企业实施裁员的具体手段要丰富化,可以包括临时解聘、冻结招聘、提前退休、工作分担、转岗分流等等。研究表明,与临时解聘相比,提前退休、工作分担等替代性的裁员方式对员工的负面影响较小。

4.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防止关键人员流失。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和行业不景气,企业效益下滑,企业将直接面临关键人员流失的问题。为了防止关键人员流失,这个时期的激励方式应以非物质激励为主。对于关键人员而言,其工作热情主要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需让其在工作中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并保证其社交和权力的需要,比如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施展其才能比一些短期的、经济上的激励更有效。

5.调整培训方式,增加内部培训。经济衰退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管理要有所侧重,重点在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员工身上加大投资,对他们加大培训力度,让其知晓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要明白摆脱这一困境需要什么样的策略,而要落实这一策略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师队伍。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培训费用,而且可以释放出企业对这些员工非常重视的一个信号,对于稳定员工队伍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是企业增加员工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最好方式,能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梅洛著,吴雯芳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篇2

2.资源利用率低。东北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加工利用程度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许多企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在工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明显落后;工业技术和装备落后,个别国有企业还在使用20世纪40年代的耗能设备。2005年,东北三省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1.6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2%。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东北历来是重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5年,东北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为43.41亿吨,其中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仅为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5908.7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极低。

4.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由于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资源只知索取不知保护,造成东北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城市的扩建,使许多工厂、企业迁到郊区或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土地占用、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导致耕地锐减,农民收入减少。

二、建设生态经济是振兴东北的现实选择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的一种经济模式。

1.建设生态经济是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东北地区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建设生态经济就是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生态经济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

2.建设生态经济是推进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经济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形式。它依靠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调控,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破坏,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注重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体内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三、推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1.调整现行税制,完善生态环境税收体系。建设生态经济,有效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杜绝破坏性开采、过度浪费资源行为。政府必须及时调整税收政策,以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首先,应尽快完善资源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和淡水等自然资源列入征收范围,限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并为恢复生态平衡提供资金;同时,将现行其他各类资源性收费并人资源税,设置不同税目,统一征收管理。二是调整计税依据及税率。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采取累进制方式,将资源产量划分档次,不同档次使用不同的税率,税率级次应跳跃式增加,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应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其次,应着力调整消费税。一是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高档建筑装饰材料、高尔夫球具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二是提高消费税的税率。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三是开征燃油税。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适当提高含铅汽油和低标号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再次,应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凡在中国境内从事有害环境应税产品的生产和存在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环境保护税的税目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等;根据

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对环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税率应高于对环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成分的税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社会化”或“外部化”,环境的真实成本被湮没,环境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企业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不会像珍惜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去珍惜环境。因此,应大力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革除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积弊。首先,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向环境排污,“侵占”或“消费”的是有限的环境容量,排污权可以被视为环境使用权或占有权的一种具体形式。所有污染企业必须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照核定的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对各个污染源的排放行为(如排放的浓度、速率、数量、时段、烟囱高度等)做出具体规定,进一步将排污权具体化、商品化。从而变得可定价、可交易。其次,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将排污权卖给企业,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迫使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关心环保,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用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排污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主动减排,同时可使减排的社会总体费用大规模下降。排污权交易是引入市场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后,必然产生珍惜环境、减少排污权使用即减少排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从而促使企业自觉采用生态经济的生产方式或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3.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应设立生态经济发展基金,组成专家委员会,对生态经济有关项目、企业、技术进行评估、审核,采取由专项资金直接拨款,或通过财政贴息、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式,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行业、项目、企业、技术予以资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低能耗产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支持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生态经济产业是一种挑战性的产业,该产业投资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效益较差,资产负债率高,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生态经济产业资金支持,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改变政府预算内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对促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东北地区发展的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和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扩大和深化“三北”防护林体系,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风力发电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公路水路通道,建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等。由于上述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生态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增加政府专项补助支出,帮助单一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解决资源枯竭问题、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下岗职工生活、再就业问题,提高对采煤沉陷区资金补助比例,增加发展替代产业的补助和人员培训投入,给予资源枯竭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安置资金补助,保证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补助和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支出。

4.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税收激励机制。为推进生态经济的建设,应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因此,对发展生态经济的企业、项目,应给予各种税收优惠:一是调整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费用全部给予税前扣除;对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对购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全部抵扣,并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税收优惠;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使用废弃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予以免征相关税收。二是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在进口税方面,降低低耗能产品进口关税,对相关进口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对导致高能耗的仪器、设备、技术的进口提高进口关税与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税收政策。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对研发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补贴,对节能生产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产品生产企业降低所得税税率;对流通企业实施增值税减免;对消费者免收此类商品消费税,降低此类商品燃料税税率;对专门回收此类商品的企业减免所得税。

5.全面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由于政府采购数额巨大,实施绿色采购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实施绿色采购能够直接减少政府日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榜样。首先,应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制定公开产品相关环境信息的规范,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建立人大和公众等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机制。其次,财政部门在进行政府采购预算时,应对进入绿色“清单”产品的购买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此来保证采购人购买绿色产品时有资金来源。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对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应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以补偿生产企业对环境的治理费用和保护稀缺资源,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生产。

篇3

东北地区是我国起步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制约该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资源面临全面枯竭。随着自然资源的采掘资源储量逐渐减少,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下降,资源开采工业的生产成本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矿产资源产业的整体萎缩已经相当明显。辽宁省的资源产业枯竭和衰退主要体现在煤炭、有色金属矿产上。目前,全省7个矿区除铁法区外,都是萎缩矿区,煤炭产量逐年下降。黑龙江省、吉林省也同样面临着资源产业萎缩的问题。

2.资源利用率低。东北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加工利用程度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许多企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在工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明显落后;工业技术和装备落后,个别国有企业还在使用20世纪40年代的耗能设备。2005年,东北三省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1.6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2%。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东北历来是重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5年,东北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为43.41亿吨,其中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仅为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5908.7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极低。

4.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由于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资源只知索取不知保护,造成东北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城市的扩建,使许多工厂、企业迁到郊区或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土地占用、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导致耕地锐减,农民收入减少。

二、建设生态经济是振兴东北的现实选择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的一种经济模式。

1.建设生态经济是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东北地区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建设生态经济就是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生态经济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

2.建设生态经济是推进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经济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形式。它依靠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调控,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破坏,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注重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体内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三、推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1.调整现行税制,完善生态环境税收体系。建设生态经济,有效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杜绝破坏性开采、过度浪费资源行为。政府必须及时调整税收政策,以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首先,应尽快完善资源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和淡水等自然资源列入征收范围,限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并为恢复生态平衡提供资金;同时,将现行其他各类资源性收费并人资源税,设置不同税目,统一征收管理。二是调整计税依据及税率。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采取累进制方式,将资源产量划分档次,不同档次使用不同的税率,税率级次应跳跃式增加,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应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其次,应着力调整消费税。一是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高档建筑装饰材料、高尔夫球具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二是提高消费税的税率。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三是开征燃油税。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适当提高含铅汽油和低标号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再次,应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凡在中国境内从事有害环境应税产品的生产和存在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环境保护税的税目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等;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对环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税率应高于对环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成分的税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社会化”或“外部化”,环境的真实成本被湮没,环境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企业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不会像珍惜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去珍惜环境。因此,应大力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革除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积弊。首先,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向环境排污,“侵占”或“消费”的是有限的环境容量,排污权可以被视为环境使用权或占有权的一种具体形式。所有污染企业必须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照核定的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对各个污染源的排放行为(如排放的浓度、速率、数量、时段、烟囱高度等)做出具体规定,进一步将排污权具体化、商品化。从而变得可定价、可交易。其次,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将排污权卖给企业,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迫使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关心环保,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用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排污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主动减排,同时可使减排的社会总体费用大规模下降。排污权交易是引入市场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后,必然产生珍惜环境、减少排污权使用即减少排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从而促使企业自觉采用生态经济的生产方式或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3.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应设立生态经济发展基金,组成专家委员会,对生态经济有关项目、企业、技术进行评估、审核,采取由专项资金直接拨款,或通过财政贴息、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式,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行业、项目、企业、技术予以资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低能耗产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支持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生态经济产业是一种挑战性的产业,该产业投资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效益较差,资产负债率高,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生态经济产业资金支持,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改变政府预算内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对促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东北地区发展的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和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扩大和深化“三北”防护林体系,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风力发电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公路水路通道,建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等。由于上述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生态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增加政府专项补助支出,帮助单一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解决资源枯竭问题、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下岗职工生活、再就业问题,提高对采煤沉陷区资金补助比例,增加发展替代产业的补助和人员培训投入,给予资源枯竭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安置资金补助,保证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补助和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支出。

篇4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篇5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篇6

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将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论文写作,船岸通信。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1995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

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工作卫星先后发射成功。

2003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2003年5月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备份星)发射成功。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3.“北斗一号”卫星组网方式

“北斗一号”系统是一种新型、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4.北斗卫星覆盖范围

“北斗一号”系统服务区: 东经70度~东经145度;北纬5度~北纬55度, 覆盖我国沿海和周边海域。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船舶动态管理及船-船、船-岸通信方面的应用

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实现:(1) 船舶动态回报,回报频率5次/分钟。 (2) 船-船短报文通信。安装了北斗终端的船舶可以实现相互的短报文通信。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3) 船-岸短报文通信。陆地用户可以利用普通手机与船载北斗终端进行相互的短报文通信。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使用船众网(manyships.com)实现船舶动态管理和船-岸短报文通信管理,具体是: (1)船队动态监控。在电子海图、气象传真图、地图或卫星遥感图上显示船队所有船舶通过船载北斗终端或AIS回报的位置和动态信息。(2)船舶查询:通过输入船名、呼号、IMO 编号或MMSI, 可以查找某条船舶的实时动态,并将它及其附近的船只信息叠加显示在电子海图上。(3)船舶跟踪。用户设定一条船舶,系统将自动跟踪这条船舶,一直将它显示在电子海图上,并显示它的尾迹。(4)船舶历史位置或轨迹查询。可以查询过去某一时刻某条船舶的位置和状态,也可以查询某段时间内某条船舶的航行轨迹。 (5)船舶动态订阅。可根据用户订阅,将船舶的抵达和离开事件或船舶的位置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 彩) 信发送给用户。 (6)北斗短信功能。包括给北斗船站群发或选发短信、短信发送失败提示、已发或已收短信保存等。论文写作,船岸通信。(7)地标查询功能。输入一个地理名称,可直接在电子海图上定位该地标。(8)手机登陆。利用手机登陆船众网,也可对船队进行监控。

系统可为用户提供一种方便的船舶动态信息获取手段,将一改传统的被动等待船舶动态信息(船位报)的处境,全面主动地掌握航行船舶的动态, 并据此科学地组织有关业务操作(如调整靠泊计划)或核准有关信息(如海事过程与责任判析)。因此,本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船舶动态监控的效率和便利性,促进船岸之间以及公司内部信息交换,提升船舶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本项目可显著提高航运有关物流作业的连接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与AIS监控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拓展船舶动态监控的地理范围,可完全覆盖东海救助局的救助范围。与Inmarsat通信方式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通信费用更为低廉。论文写作,船岸通信。利用北斗船载终端,可实现救助船之间的全天候短信通信。无论用户所处何地,只要能上网或能用手机,即可对船队进行监控和通信。

6.发展前景与展望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1年前后建成。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定位精度提高到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克服“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同时具备通信功能,其为目前船舶导航和通信设备的一个有力的补充,相比海事卫星的通信成本大大降低。随着航运界的快速发展,各船公司对船舶动态管理的需求的增强,船舶监控和船舶便捷通信必然成为船舶管理的必须途径,因此该系统在船舶管理和通信方面也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我国成功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2010年,第35卷(第3期)

[2]我国的北斗卫量导航系统.《时事资料手册》2010年第4期

篇7

[2]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胡寄窗等.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1.

[5]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2009(9).

[6]张守一.经济学拳击:凯恩斯VS弗里德曼[J].当代财经,2009(6).

[7]刘彤.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左金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方法论探析[J].经济经纬,2005年第6期

[2]龚唯平:新制度经济学究竟“新”在哪里[J].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3]道格拉斯·C·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4]陆家骝:经济学与经济学范式转换[J].哲学研究,1999年第3期

[5]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C].上海,三联书店,1994

[6]周海欧.经济增长、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一个形式化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贡献[J].当代财经,2013,15(05):5-14.

[7]蒋志勇.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演进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和城市化理论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01):1-3.

[8]李颋.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10,24(03):66-70.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继详.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辨析[J].江汉论坛.2000,(05).

[2]余斌.“第二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创新研讨会[J].研究.2009(08).

[3]程恩富.王朝科.用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J].教学与研究,2010(02).

[4]刘汉林.从经济学的分类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8

一、对学生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

对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这一阶段而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毕业论文是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还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两者相结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去。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若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自身毕业论文写作提出的意见,在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同时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积极性教育意义。

(二)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本文所讲的文献资料,具体指的是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与其所选择的题目相关联的专业书籍以及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实际论文写作时,重点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验,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是多多关注近年来与本次选题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通常来讲,若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越高的情况下,则说明该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通过这种类型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之后的问题分析方面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学生应该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在有限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针对性查阅。

(三)积极听取教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时,若没有指导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论文选题开始主动与指导教师就本次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征求教师对自身进行论文写作的意见,学生听从教师提出的意见并改进。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而言,学生遇到的写作困难以及问题都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并解决问题,若出现因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困难或问题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也应尽最大可能将困难与问题对毕业论文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二、对教师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认真履行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职责

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行使自身作为指导教师的权利。(熟体而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对毕业生写作全过程的指导,对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结构、文字质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签署自身对该论文的评审建议内容。从整体上来讲,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主要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文终稿以及论文答辩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符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顺利毕业。

(二)指导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合理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选择以及需要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基于以上,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尽可能贴近当下实际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就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例如题目《浅析企业领导如何在管理中实现有效授权》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如题目《当前中小企业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人才》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对于以上几种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一定的制止和纠正。例如题目《A市XX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策略》这样的论文题目比较清晰,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选题。

(三)定期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指导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明确当前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知识;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领域专业知识,也应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在之后学生毕业论文上提供比较全面的、深入的指导。基于以上,这就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有《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时还要对当前各大行业、政府机构等的最新经济动态以及数据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者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需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当前信息化手段,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因其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时间比较少,这时候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以便于学生在之后论文写作中借鉴使用,作为班主任、管理机构等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培养学生对电子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能力,引导其访问各大高校、省级等电子图书馆,以此来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来;除上述网络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自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例如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提出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

(二)对指导全过程的监控

就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学生很容易因论文写作期间某个困难点而放弃写作,教师因此放弃指导,而这也就从侧面对远程教育组织者提出了挑战难题。基于以上,为有效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监控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解决其在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定期与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系,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对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应对毕业论文写作建立全过程的长效监控机制,并将其提升至对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中,以此来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篇9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来评估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运用文献计量法可对总量达13万多的经济学与商学文献进行精细分析,实现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态势的全面了解,也可实现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近距离细致分析。关于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经济学研究状况的我国已经有文献报道,万珊珊对2005-2014年期间ESI数据库中经济学与商学高被引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分析[2],罗润东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数据源计量分析了2015年我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了十大研究热点领域[3],顾海兵基于中国知网对1995-2017年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结构特征[4]。但国内对于经济学与商学全部国际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还很少,将基于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SCI、SSCI数据库中近五年经济学与商学国际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挖掘出世界范围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机构、学者和刊物,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密度和发展轨迹。

2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平台检索近五年数据库核心合集SCI、SSCI数据库中的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具体方法是在高级检索中检索全部经济学与商学相关大类即Economics;Business;BusinessFinance;AgriculturalEconomicPolicy等四大类中的全部文献,文献类型包括ARTICLE、REVIEW、LETTER,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共得到文献133318篇,其中中国论文有11913篇,下载全部133318篇国家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题录信息,并借助Excel对全部论文的所属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来源期刊、资助基金、学科方向、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统计分析,并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论文现状分析

3.1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分布

为考察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高产国家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第一作者地址对全部机构进行甄别、合并和统计。按发文数来讲,2014年至2018年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46387篇,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论文总数的35%;其次是英国和德国分别为17046篇和12186篇,占总数的12.79%和9.14%。中国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成果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为11913篇,占总数的9%。就发文数量而言,美国一枝独秀,发文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金融领域研究成果的最大产出国;英国、德国和中国发文量位居第二梯队均为1万多篇,是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所在国度;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六国位居第三梯队,发文量在5000~10000篇之间,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国际产出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量前10名的机构依次是伦敦大学(3400篇)、加利福尼亚大学(3993篇)、国家经济研究局(2637篇)、弗洛里达州立大学(1687篇)、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567篇)、美国联邦储备局(1546篇)、格鲁吉亚大学(1500篇)、哈佛大学(1498篇)、德州大学(1407篇)、伦敦政治经济学与商学院(1404篇),详见图2。产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美国有8个,英国的有2个,说明美国和英国的拥有研究力量强大的研究机构,并且许多研究机构内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其中英国的伦敦大学是世界产出量最大的研究机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紧随其后。我国经济学与商学国际研究论文发文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产量可观,但中国没有研究机构进入前50强,说明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中国研究力量比较分散,未形成较集中的强势研究团体。另外,伦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国家经济研究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联邦储备等高校或研究机构排位靠前,可以作为我国学者访学和取经的首选单位,同时也可以作为我国学者合作研究的优选单位。

3.2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

发文量仅仅反映研究产出量,为了从质量或影响力的角度来反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影响力分布,我们综合了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论文被引百分比、高被引论文数量、h指数、引文影响力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为论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年、同学科、同类型论文被引次数的平均值,通过标准化来减弱不同学科引文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学科间差异,CNCI在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可比性。筛选出排名靠前的20所学术机构详见图1。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伦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系统、牛津大学等。这些学校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的学术和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是先进的。综合各国研究产量、质量和影响力等多方面表现来讲,美国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中独占鳌头,英国位列第二,美国远超过其他国家。英国的伦敦大学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产量和影响力均位列前两位,是世界研究力量分布中实力最强的研究机构。另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综合影响力前20名中是亚洲地区的领先研究机构。

3.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重要作者

近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约有10万名作者,产量最多的前50名作者发文量占了文献总量的13.76%。发文最多的作者分别是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ofPretoria)的RANGANGUPTA(143篇)、德雷塞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的SHAWKATHAMMOUDEH(85篇)、诺森比亚大学的NICHOLASAPERGIS(70篇)、逢甲大学(FengChiaUniversity)的TSANGYAOCHANG(张仓耀54篇)、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的RUSSELLSMYTH(54篇),他们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4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热点及前沿

关键词表达了文献的主题内容,通过作者关键词词频统计能够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采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和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五年整体分析和分年具体分析。首先,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年~2018年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图6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关键词图谱,分析图6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学与商学关于模式(15351)、绩效(10225)、市场(9216)、影响(8148)、行为(6185)、增长(6069)、信息(5947)、风险(5542)、公司(5356)、管理(5023)、政策(4999)、改革(4905)、视角(4549)、价格(4333)、决定因素(3954)、竞争(3906)、工业(3646)、投资(3633)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绩效、市场、模式、行为、工业、增长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高。另外,运用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主题密度视图进行逐年分析后发现,近五年核心研究热点为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五年中这三个关键词均列前三位,且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说明近五年国际经济研究主要围绕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展开;另外,年度的次要研究热点是渐进改变的,2014年次要研究热点为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公司治理;2015年次要研究热点为公司治理、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2016年次要研究热点为教育、人力资本、新兴市场;2017年次要研究热点为社会媒体、不确定性、信任;2018年次要研究热点为企业社会责任、气候变化、公平性研究。可以说,五年主要研究热点不变,次要研究热点从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企业管理逐渐转移到人力资本、新兴市场、社会媒体、气候变化等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上。

篇10

本文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中经济刊物的200个标题为基础,根据其结构特征分为词组型标题、分句型标题和提示性标题三大类, 词组型标题可分为偏正词组型标题(82个,占41%),联合词组型标题(53个,占26.5%),动词词组型标题(5个,占2.5%);分句型标题(4 个,2%)可分为陈述句和疑问句;提示性标题可分为含破折号(28个,14%)和冒号(28个,14%)的标题。下文详细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并提出对应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

 

2 对词组型标题的分析

 

词组型标题中的偏正词组型标题可分为以名词为中心和以动词为中心的两种标题。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常使用直译法。中英文的修饰语位置不同,中文修饰语常放名词前,而英文修饰语常放中心词后。如:

 

(1)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in China(《经济学动态》,2007, 12)

 

事实上,以动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型标题是由动宾词组演化而来。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有“分析”,“研究”,“考略”,“探讨”等,常将其翻译成名词,如:

 

(2)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The Study of the cost of Inflation in China(《经济研究》,2007, 4)

 

但有时也为了简练而不译,如:

 

(3)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Difference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ibid, 2007, 7)

 

联合词组型标题靠连词“与”“和”连接,英译时采用对应的格式。多数情况下采用直译法,但有动词词组时要英译为名词词组,如:

 

(4)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 Ownership,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pital Allocation(ibid, 2007, 12)

 

动词词组型标题一般英译为名词词组,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有“论”“谈”“评”“议”等,要么不译,要么译为介词on,如:

 

(5)论又好又快发展 On the Development with Better-fast Growth(ibid, 2007, 6)

 

3 对分句型标题的分析

 

此类标题不常出现,可分为陈述句和疑问句,只占2%,一般英译为分句,如:

 

(6)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吗?Are Currency Appreciations Contractionary in China? (ibid, 2007, 1)

 

(7)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Why Does China Enjoy So Much Bett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ibid, 2007, 3)

 

4 对提示性标题的分析

 

冒号或破折号将标题分为前后两部分,英译时基本上保持原格式,或者符号互换(即原标题为冒号的英译为破折号,反之亦然),或者省略一部分不译,或者省略符号合译,如:

 

(8)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 China’s Long-run Coal Demand: Impacts and Policy Choice(ibid, 2007, 2)

 

(9)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11个城市的证据The Impact of SOE Reform on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11 Cities(ibid, 2007, 3)

 

(10)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Local Officials and Economic Growth(ibid, 2007, 9)

 

(11)外商直接投资:垂直型还是水平型?Vertical FDI or Horizontal FDI? (ibid,12)

 

(12)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研究——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仿射模型实证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n China with Kalman Filter(《南方经济》, 2006, 12)

 

篇11

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其天生的市场导向体制优势,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并且,通过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因如此,讨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如何选择发展方向经济学论文,就显得格外必要。

不可否认,我国民营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长期保持着强劲的资本扩张态势。然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逐步到位的今天,民营企业自身的劣根性也悄然涌现。诸如,产品质量差、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不断被社会所指责。

由此可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转变经济方式的大背景下,须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不足,展开建设性的梳理与对策分析。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分析

基于生物学隐喻可知,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由拉马克主义原理可得,作为类似于生物体的民营企业,惟有进行适应性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经济学论文,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为此,首先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则显必要。

(一)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受到我国社会制度的作用,国内经济环境主要由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其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成为了目前的主要内容。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1.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工业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实际,国家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决策。这样一来,国家就在企业的入市门槛,以及产品的生产领域,建立了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主导的评价指标。由此,从我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现状来看,上述评价体系将极大的约束其未来的生产经营。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链条上的尴尬局面,惟有在国家意志层面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产品研发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来实现企业的市场势力。但是经济学论文,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约束,必然将弱化其自身创新能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国外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来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都属于外向型企业类型。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广泛存在的“绿色壁垒”,极大的阻碍了他们的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设立。

由此可见,处于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类型贸易保护主义也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此,在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进行探究后,则须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上述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探究

由上文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从组织资源的范畴下,来探究其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一)困境形成的内部原因探究

上文提到的企业创新能力,实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之间经济学论文,存在着逻辑关联。即,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力,不但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切实优化产品的生产工艺。而这一切目标实现,则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以及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两个要素,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稀缺。

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成为某核心企业的外围生产协作伙伴。民营企业在通过网络化企业组织架构来获取报酬的同时,则锁定了自身生产能力的匹配性。而外围协作伙伴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科技含量极底,这又造成了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激励。

(二)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探究

芝加哥行为学派的认为,企业的行为偏好决定着市场结构(本文采信该观点)。根据上述理论逻辑,正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便使得自身产品的需求替代弹性较大。这一客观事实经济学论文,决定了同类型民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往往呈现出过度与无序并寸的态势,即,我国物流民营企业便是典型的例子。该市场结构,则压低了民营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最终,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资金的供给。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讨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时,应把握问题出现的逻辑起点。上文已经指出,民营企业惟有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开展适应性调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具体阐述如下:

(一)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针对民营企业组织资源的次优现状,可以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局部创新,来渐进式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努力需长期保持。由马克思价值转型原理可知: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全社会剩余价值平均化过程中,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此经济学论文,作为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形:超额利润,便能有效支撑该企业未来的创新需要。

(二)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无论民营企业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展开的生产实践,还是形成持久的组织创新能力,都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做支撑。为此,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就格外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几个原则:(1)从战略上储备企业未来5年内所需要的科技人才;(2)对于管理人才的储备而言,最好选择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3)激励机制的构建。对人才的选择与储备,只是从静态的存量上满足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此时,还应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推动他们在企业价值创造上的能动性。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须针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演化过程,动态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发展方向的选择还应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着手,即: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春花.刍议家族企业继承机制[J].商业时代,2005(4).

[2]刘莹.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篇12

[3]赵春艳.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张鹏侠.劳动价值论―构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代形式[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士论文,2007.

[5]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J].经济经纬,2003,(05).

[6]X伯海.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十个认识[J].理论前沿,2002,(07).

[7]晏智杰.关于应当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性[J].北京大学学报,2002,(02).

[8]晏智杰.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J].经济评论,2004,(03).

[9]钱津.对劳动若干基本范畴划分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3,(03).

[10]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郭冠清.对劳动价值论探讨中两个问题的再思考[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2002,(02).

[12]宋子和.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十个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1-9-1.

[13]许成安,杨青.私营经济和雇佣劳动制并不恒等于剥削[J].学术论坛,2001,(01).

[14]曹新.关于劳动、剥削等问题讨论的综述[J].理论动态,2001,(14).

篇13

选题依据:森林旅游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认识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开展森林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较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解决好森林旅游面临的问题的对策通过对森林旅游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10月20日—20**年11月10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20**年11月11日—20**年11月30日实地调研,相关访谈,拟草稿。20**年12月01日—20**年12月20日撰写论文初稿。20**年12月21日—20**年12月3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一周内根据指导教师的点评,完善论文,并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06月19日—20**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