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读书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歌颂劳动发扬传统关注民生关注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及农村建设与发展“颂五一,庆五四”毕节学院大学生美术协会首届书画展。
3、艺术系“歌舞书画”联谊会(音、美、舞、设四协会)。
二、主要协会活动
1、常规评比指导活动(指导老师毕节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主任杨教授)
为加强艺术学习氛围提高同学之间的专业学习与交流。把协会及艺术系美术专业的所有学生平时习作作品每周为一期限放在艺术楼美术专业活动走廊定期展出并由专业老师及学生欣赏学习。
2、专业培训(就协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为油画、国画、书法、素描、水粉、漫画等培训,培训接着上一学期的继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3、非专业培训(就协会发现培养行政管理宣传人才)
主要为POP及简单应用文书写作(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策划、会议记录)培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三、思想交流及文化教育活动
1、思想交流活动
户外采风活动
为作品创作和加强协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本学期春天进行一次户外采风活动。(详情见活动策划)
2、文化教学学习活动
(1)禁毒知识宣传活动(看电影、图片播放等)
月日为国际禁毒日协会通过观看相关电影,和找相关行政部门讲解相关的知识图片展览,参与知识问答等进行禁毒思想教育。
篇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98-02
一、引言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逻辑、思辨、分析能力,是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在文科专业中,由于学生高等数学基础底子薄,而且与高等数学相关的课程少,因此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表现得缺乏信心和主动性。
在我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和在教师、家长的监督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进入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如果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力差、缺乏自主学习意愿,就会给其在高校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高等数学理论性强而难度大,特殊的符号、繁杂的运算、抽象的理论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在文科大学生中情况更加严重。
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已被普遍证实,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还有待明确。本文试图对文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从而了解文科大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对正确指导文科大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模型设立与数据采集
1 评价样本
本研究采取抽样方式,选择了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已经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2010年级法学专业、英语专业各130名学生进行调查。
2 测评指标选择原则
首先应遵循导向性原则,能够引导学生端正态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其次应遵循科学全面性原则,有利于进行全面、系统、客观测评;第三,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要简单易行,利于对学生的观察;最后,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在各种情况下测评标准统一。
3 评价指标的确定
通过咨询教育专家、教师和文科大学生,综合考虑制定各项指标。
4 问卷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组织文科大学生填写问卷,让学生对这些指标选择一定的分值。问卷中涉及的学习态度主要有12个题目,归为4个维度:平时学习表现、对自己专业的偏好程度、考试态度以及对课堂交流或讨论的学习方式的看法等。
5 实施调查
向抽样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后进行仔细甄别,剔除不完整及答案明显存在相互矛盾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84份,其中男生98人,女生86人。
三、数据分析
1 平时学习表现与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关系表3表明:学习表现不同的文科大学生,其高等数学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F=8.12,P
表5表明:专业喜好程度不同的文科大学生,其高等数学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F=28.72,P
2.专业喜好程度与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关系
从表4可以看出,喜好学习高等数学的文科大学生比例仅有16.85%,可见学生对于高等数学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
3 考试态度与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关系
表7表明:考试态度不同的文科大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F=15.80,P
4 课堂交流与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关系
表9表明:课堂交流偏好不同的文科大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成绩有显著差异(F=14.31,P
从表8看出,积极参与高等数学课堂讨论的文科大学生仅有8.15%,一方面说明我国长期以灌输教育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说明文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兴趣不大,或者因为学习比较吃力而难以参与讨论。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研究文科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表现、偏好程度、考试态度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等四个方面对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 文科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有效提高其高等数学的学习成绩
本研究的数据表明,高等数学的学习表现、对高等数学的偏好程度、考试态度以及高等数学课堂交流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文科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正向作用,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2 应重视通过课堂交流提高文科大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成绩
篇3
“慎独”是自我反省的追求和归宿。慎独是对反省内求修养法的进一步发展。为帮助道德主体修养的完善,书院修身观还特别强调,个人在没有他人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使道德成为其内心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
书院教育家在传承传统儒家“慎独”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做了创造性的发展,指出“慎独”既是道德自我完善的一种方法,也是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理应达到的一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其中,清初创办蕺山书院的刘宗周就慎独思想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人谱类记》),又说:“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刘子全书遗编》卷一,《证人社语录》)道德主体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完人”,慎独外别无功夫。
由前可见,古代书院教育家站在封建卫道者的立场上,却道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修养方法一“内省慎独”。经过改造之后的“内省克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批评,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剖析和反思,扬长避短。而书院“慎独”思想同样具有独到之处,应该来说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我完善方法,是中华民族严于律己精神的集中体现。无疑,中国古代书院“内省慎独”的道德教育思想,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篇4
2、就业形势研究,大学生读书目的多于现实。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大学生读书目的越来越实际。他们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杀出来的,已经习惯了考什么学什么,因而他们在读书之前总是先考虑这本书对自己是否实用,显得十分急功近利,这也和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例如很多招聘单位青睐那些拥有英语四六证书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压力,迫使大学生为了与招聘单位要求相符而读书,这无疑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功利性。
3、大学生没有读书计划,阅读意识薄弱。调查显示,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且能够严格执行,另外的30%被调查者虽有读书计划但执行要打折扣,而高达67%的被调查者没有读书计划,他们称遇到什么好书就看。然而,没有任何计划的阅读会使得外界因素的干扰力大大增强,即使遇到了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书想去阅读,但恰有另外的事情要占时间,可能这样的读者会在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书而投身到其他事情当中去,等事情忙完后,想去阅读那本书的欲望也就大大减弱了,有的可能已经彻底忘了。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阅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什么书,读多少书,怎样读书,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历史的陌生,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书籍很好地记录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变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书籍的阅读是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日常便饭”?
1、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主观意识上,大学生普遍认为阅读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然而,在客观行动上,真正能将阅读落到实处的却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主观上想去阅读,甚至于为自己制定读书计划,但在计划的执行上却是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占据了在校生原本可以用以阅读的时间,相较于这些课外娱乐活动,阅读显得有略微无趣,以至于当前在校生的阅读现状日益不乐观。因而,要有效改善在校生的阅读现状,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在校生的阅读意识着手,让其具有更强的主观阅读意念,从而更好地指引自身的客观行动。
篇5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传承民族文化、文明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资讯时代,电子杂志、博客文章、网络小说、手机书等多元化信息载体形式的出现,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这种看似“广泛”实际狭窄的阅读状态以及坐在电脑前畅游网络空间的“浅阅读”趋势,已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生态环境。
对“浅阅读”的批评矛头还指向了电子媒介的作用,认为它是“浅阅读”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电子媒介的产生,使阅读渠道更加方便,也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勿庸置疑这是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阅读发展中的又一种形式――数字阅读。但同时,也不能排除电子媒介的确给传统阅读带来了挑战,造成大学生一味接受、认同,缺乏深度思考,丧失辨别能力和批判精神。针对此现象,高校图书馆应当突破以往对大学生阅读指导活动的被动、静态、零散的传统模式,积极探寻电子化信息与纸本图书相结合的阅读指导方式,以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活动。“影像读书・沙龙”,简单地说,就是影像+图书+沙龙,即将阅读影像资料与阅读纸本书籍结合起来组织的读书沙龙活动。它是在“影像阅读”的启发下,与阅读图书进行有机组合而创造性地应用于读书沙龙的一种活动。
本文试图通过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指导模式,客观地展示其培养大学生阅读理念、阅读习惯的积极作用,旨在促进图书馆阅读指导教学工作更加深入细致。
1 创建“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的意义
视频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其内容极为丰富,成为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阅读习惯所限,在校大学生以纸本书籍的借阅为主要形式,对视频资源的了解则主要受网络娱乐信息传播的影响,对馆藏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缺乏基本认识,导致其利用率较低。
首先,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在于解决大学生阅读形式的单一问题,将文字阅读与视觉阅读结合起来开展阅读指导。在沙龙中,视频资源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音响也起到揭示社会问题、补充相关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受到现实问题的考验,引起他们深入思考,以反驳与争斗的积极思维促进知识的创新。
其次,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在于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将每一个沙龙专题作为统领,以此收集数字化资源与纸本文献,呈现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即能够达到检验馆藏文献的整体协调性的目的,又能让那些“死”的文献资源“活”起来,达到文献最大利用的效果。
最后,创建“影像读书-沙龙”的意义还在于帮助大学生延伸课堂知识,增强专业信心。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实践性的学习,即通过实践和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强化或内化已经获得和接受的各种知识。“影像读书・沙龙”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将哲学、社会学、法学、女性学等丰富的知识、实例通过影视资料表现出来,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活化大学生的课堂知识,以敏锐的见解与洞察力回味专业知识,进一步增强其继续深造的学术潜质。
2 “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的特点
2.1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动态的阅读指导
与图书馆阅读指导的静态模式,如“馆情介绍”、“读者指南”、“新书推介”等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模式相比,“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沙龙讨论式的阅读活动,有参与者积极的发言与畅谈;与“在线馆员”、“schlegel”、“人机对话”的师生交流但不直接面对的动态模式相比,“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引导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集体阅读的模式,思想和观点在讨论中交流。
2.2 “影像读书・沙龙”是图书馆的一种教学活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修订)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在探索发挥教育功能的模式上,始终没有将教学活动体现出来。举办“影像读书・沙龙”就是一改图书馆单纯且传统的服务模式,从建立教学组、集体备课、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个别辅导、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形成独特的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实现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2.3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种大学生与馆员共同成长的环境
图书馆员因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缺乏组织领导经验是必然的。因为“影像读书・沙龙”,需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面对复杂的专题选择、面对诸多的阅读要求,给馆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图书馆教学人员对组织沙龙专题所需要的视频资料、文献资料,应当首先读懂、读通,否则就无法主持沙龙,同样也不可能育人。阅读使教师得到了特别的愉悦和见识,在主持引导沙龙讨论的活动中积累教学经验,必然使其领导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读书沙龙激发大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发现兴趣、学会阅读中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在表达与争论中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显著提升。
3 “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指导内容
“影像读书・沙龙”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教和学的合作来完成。
3.1 遴选优质图书是“影像读书・沙龙”成功的前提
读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增值的关键方式。因为没有一个对人人都适用的统一读书标准,面对浩瀚书海,到底该读哪些书不免会有困惑。虽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如果书的内容有质量、有品位、有格调,融情怀、智慧、修养于其中,并考虑青年人的特殊爱好,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选取阅读那些经典性和学术性,在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它多以中外文学、语言、艺术为内容,是大学生阅读的基础性读物。
・征集学校教授、专家推荐的书目,主要是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拓展阅读,要求学生在比较学派、理论的影响与渗透中反思实践,阅读可帮助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有趣的探索。
・学生推荐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定书目。读书沙龙,是一种集体阅读的形式,应当有多人参加,共享阅
读的心得。因此,指导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个人推荐书目,选定较多人有共同兴趣的书籍,作为“影像读书・沙龙”的阅读书。
3.2 “影像读书・沙龙”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培养大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成为读书沙龙的重要任务之一。“影像读书・沙龙”可采取“四结合”方法逐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3.2.1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会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影像读书・沙龙”在提供每个专题的阅读书目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列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或者自己最为关心、探索的三个问题,强调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在沙龙中的集体探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方法来掌握知识及其结构,解决思想中的疑惑。
3.2.2 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因为缺乏与社会有效交流,所学知识多以静态方式停留其脑中。“影像读书・沙龙”既要向学生提供必读书籍,也要根据沙龙专题的需要提供扩展阅读材料,如法学专业的学生阅读有关政治学、哲学、妇女学的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阅读法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书籍。这种阅读方式,一方面使专业知识有了现实实例的依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使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面。
3.2.3 整部阅读与分部阅读相结合对一部宏大的巨著,一个功过兼之的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阅读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以小见大,以细见深地阅读一段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也会使阅读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影像读书・沙龙”的系列专题中可以设计人物专题,如对一代伟人、《大秦帝国》的秦始皇、汉代酷吏张汤等人物的评价,可采用整部阅读与分部阅读的方法,将开阔的历史视野与独特的专门话题结合在一起,能够强化对人物评析的认同感。
3.2.4 影像阅读与纸本阅读相结合“影像读书・沙龙”应当结合专题,搜集馆藏视频数据库及其他影像资料,通过播放影片、照片,运用影像本身反映的真实事例解构现实,使学生通过视觉联想外部的事物或经验,达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种方法更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共鸣。
3.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影像读书・沙龙”的终极目标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影像读书・沙龙”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渐进地、日积月累又潜移默化的阅读引导和教育,点燃他们阅读的激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香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影像读书-沙龙”不能满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阅读,而要将目标定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养成的阅读习惯上,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让阅读成为他们今后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此提升人生境界。
3.4 教师集体备课是“影像读书・沙龙”不可缺少的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能否主持、引导好一场专题沙龙,关键在于之前是否作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备课是教师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形成教学合力,取长补短,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长。集体备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确定沙龙选题;选择沙龙中适用的教学方法;确定教学人员的分工合作;教学考核与总结。
3.5 教师合作教学是“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学模式
“影像读书-沙龙”采用双讲制教学比较合适,即每场沙龙有两位教学人员,一人主讲,一人配合。教学人员应当彼此了解“谁知道是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并从同事那儿获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沙龙进行前应当确定好各自的分工,在沙龙进行中二人协调合作,互相支持,为学生展现沙龙现场的民主、平等、积极、活跃的气氛,从多方面提供信息与知识。
3.6 指导阅读是“影像读书・沙龙”的个性化服务
“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倾向和阅读需求及其阅读现状,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辅导。主要围绕培养阅读兴趣、解析阅读内容、交流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通过阅读辅导,既可以为那些有个人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制定出读书计划,也可以参与指导兴趣小组,使其逐步形成阅读风格。
3.7 建立“影像读书・沙龙”的固定场所
鉴于沙龙教学的特殊要求,“影像读书・沙龙”的教学场所应当设在图书馆内,选择容纳不超过40人的平面空间,摆放成圆桌会议形式。沙龙进行中,教师与学生可围坐在一起,这种形式便于沙龙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递。同时,给沙龙教室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开通网络等,也是支持沙龙进行的必要条件。
4 “影像读书・沙龙”的一个专题实例
沙龙专题:我的读书目标
第一部分: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使大学新生明确四年中应当阅读的专业及人文书籍,并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运用文献检索知识查找阅读资料,熟练掌握检索技能。
[教学任务]
・由学生自主查寻大学期间应当阅读的文献书籍,要求具备不同专业学生共同阅读的基础性读物以及各自专业必读书籍;
・针对阅读书籍涉及的内容查寻相关视频资料;
・对查找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排序。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讨论、观看视频、点评、总结
[课后作业]制定读书计划,教师个别辅导
[主持教师]主讲人:李军
点评人:刘亚玲
第二部分:组织沙龙
第一阶段:[开场白]未来的成功从今天的读书开始(5分钟)
・观看视频:快乐读书方法
・读书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够改变人的精神境界。知识通过阅读经典获得,在阅读中使知识与德性共同成长。
提示:由主持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文献检索知识]分享检索策略(30分钟)
参加读书沙龙的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书籍及视频,将自己运用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查找资料的过程和经验以及得到的初步成果,与大家分享。
提示:主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为主,并注意收集学生检索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读书计划]我与书结伴而行(60分钟)
参加读书沙龙的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查找的各类型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排序,并对自己将要阅读的文献进行择优、评价和推荐。
提示:主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吸纳与争辩。
第四阶段:[点评与总结]学会读书(20分钟)
培养读书的兴趣,介绍读书的技巧,掌握查寻好书的方法。
提示:由主持教师完成。
第五阶段:[反馈]我为谁读书(5分钟)
阅读指导虽然是图书馆的一项常规业务,但是,“影像读书・沙龙”将接受信息的各种官能合理利用而创造的阅读指导模式,一定会给大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龙,媒介素养通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52
[2]黄少玲高等院校图书馆阅读指导之读书活动研究,图书馆,2009(4)90-91
[3]席利,10倍速影像阅读法,李毓昭,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
[4]唐松林左彩虹学术沙龙与知识创新――兼对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高教探索,2007(4):96-99
[5]陈善礼,读书活动,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图书馆沧坛,2009(3):5-7
[6]褚雷,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教育探索,2010(2):73-75
[7]姚荔,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图书馆论坛。2006(5):112-114
[8]罗楠,基于Web的图书馆阅读指导――美国的有关研究图书馆杂志,2000(3):24-27
篇6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知识过剩的时代,各种阅读资料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怎样引导大学生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扩大阅读视野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面临的问题。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当为大学生学习经典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为他们创造各种方便条件并提供多种服务。
1.高校领导要重视推广经典阅读
“全媒体”环境下,我们所需的信息随处可得,但思考能力和精神境界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我们需要信息的同时,应更新观念。现在,在校大学生的年阅读量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指的是纸质图书。另一方面,网络阅读和电子阅读巳成为潮流,而在高校图书馆随着大量电子文献资料的产生,教工在家和手机上都能获得信息资料,教工去图书馆借还图书的次数较以前更少了,怎样保证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推广工作进行,这就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团委、学生处、图书馆、学生会、教务处等部门的互相支持和配合。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正式成立,高校也要成立专门机构推广经典阅读。
2.学科馆员要成为推广经典阅读的主力军
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高校图书馆要倡导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同时,也要学习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艺术等学科的经典著作,要逐步推广出经济学、法学、哲学等一系列的经典导读讲座。学科馆员应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组织各种学习各科经典的读书小组,使学生的学习经典内容更加丰富。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热爱阅读,热爱经典,而且善于用阅读美化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当然,这必须以馆员丰富的阅读经历以及广博的知识作基础。
3.高校要开展阅读经典活动
阅读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自身素质。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推广大学生经典阅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高校要选择一些经典作为公共课程是我国大学生阅读文化节经典的最佳途经。
高校要开展素质教育课,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所选择地给学生开设公开课,提高这些课程的影响力。如开设“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导读,“海岩作品”导读等讲座。古代经典学习要占一定的比重,如“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孟子”等作品导读,让学生选课,这样对学生阅读有更加直接的推动作用。
4.高校图书馆在推广经典阅读中要多方合作
高校图书馆因为专业性、权威性和独有的丰富资源而成为大学生读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为他们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责任。图书馆要和教师列展多方面的合作,共同为经典著作的选择、编制经典推荐书目经典导读方面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推广活动。
二、开展经典阅读解决方法
为研究和传播图书馆在经典阅读推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推广委员会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在全国图书馆及学界范围内开展以"图书馆与经典阅读推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于2011年8月举办该主题研讨会,这说明了国家高度重视推广经典阅读,现在高校学生常年处于流动的状态,推广经典的阅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推广工作。
1.开展系列推广经典导读活动
经典是读不完的,常读常新,它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历史生活中去,高校通过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举办大学生读书节,通过图书馆组织各种专题经典读书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参加各类读书会,使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并逐渐对经典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热情,邀请社会名家担任主讲人,开展系列读书报告会。
2.采集经典名著推荐经典书目和相关文献
高校图书馆负责全校的文献资料采集工作,图书馆要注重采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许多经典著作都有多种版本,究竟哪个版本更适合大学生阅读,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经典过程中经常需要了解的问题,还应当收藏各种研究经典著作的工具书和相关文献。例如,《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而现在大学生对这些并不了解,通过图书馆推荐有关研究经典的著作及论文索引,给大学生更好地阅读提供必要的指引。
3.利用网络阅读和电子阅读推广经典工作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图书馆网站开办经典阅读网,通过组织阅读经典征文活动,设立“经典推荐”“经典读后感”使学生有一个获取信息、交流经验、促进经典的学习阵地,使大学生有一个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4.成立读书小组制定推广经典计划
大学图书馆应组织各种专题的读书小组,如“论语”读书小组,“二十四史”读书小组,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的小组,也可以和各系部联合起来,使读书活动成为爱好相同的大学生交流平台,并邀请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活动,并加以指导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并对经典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的人生有指导作用。高校要建立长期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触经典著作,在大学生入校时就要进行经典阅读教育,图书馆要组织经典阅读讲座,应当常年定期举办,并建立专门的“经典阅览室”或“经典书架”并和各部门联系,以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推广活动。
经典是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真实记录,承载着作者的智慧与个性,传承着前人的精神品格,是我们学习欣赏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经典阅读带来丰富的感受。在丰富图书馆馆藏与提升阅读服务上,推广经典依然是影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第六周进行校团委学生会统一干事的招新工作,通过一轮初试及两轮复试,选出新一届的校团委素质拓展部干事并具体分配值班工作,召开第一次部门对口会议。
2、第七周工作计划
第七周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3618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的宣传工作,动员各学院做一个“36182”的推广会并择时开展“3618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的启动仪式。期间的工作重点是让09级新生对学校该工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将读书笔记在09级新生中作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3、第八周工作计划
第八周进行本学期校团委素质拓展部的第一次大型宣传活动。
①活动名称:“3618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推广活动暨成果展
②活动时间:10月29日(第八周星期四)9:00-18:00
③活动地点:兰花湖馨园门口和主校区博智楼门口
④活动主要对象:09级新生
⑤活动介绍:将以前优秀读书笔记、读书感悟录、班刊进行展示,并进行现场咨询(素质拓展学分等)和问卷调查,让同学们对“3618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有更深入地了解,进而积极参与进来
4、第九周工作计划
第九周在干事中推行国学读书会,并严格部门考勤制度,加强部门干事培训。在各学院招标,举办素质拓展学分知识竞赛。
5、第十周工作计划
第十周收集整理读书感悟录,为下一步读书感悟录的检查做准备。
6、第十一周—十二周工作计划
第十一周—十二周分配好读书感悟录并组织干事进行检查工作,策划准备联合社会实践部开展“36182”的一项品牌活动(演讲比赛等)
7、第十三周工作计划
第十三周进行部门集中期中考评,对半学期来部门所有成员进行严格的综合测评,加强部门内部的团结,并提升干事的竞争意识。
8、第十四周工作计划
第十四周集中总结部门上半期活动成果及工作不足。
9、第十五周——十六周工作计划
篇8
随着当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进行阅读的媒介、态度以及阅读品味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子书的出现、快餐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高负荷运转带来是巨大压力,使得现如今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耐着性子慢慢看书。
阅读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大学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是反映一个学校学风的标杆,因此,促进大学生课外阅读将对加强校园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今,90后大学生已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拼命追名逐利的社会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校内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呢?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不会因此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呢?90后大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阅读的动因是什么?阅读的内容又分别是什么呢?
一、90后大学生的课外安排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模式。学习的自主安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安排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大学里,属于大学生们的自由支配时间有很多。而对于课余时间如何利用这一问题,据调查统计:有近一半的人每天睡觉时间为7—8小时,花在完成老师布置内容上的时间一般为2—4时,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3时甚至更少,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在紧跟老师,而自主能力很差。由数据,仅有14%的人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辅导班,为自己的将来投资,大多数人很少把时间花在考试上。大部分人在课余时间会看一些书,集中在看小说和各类杂志。还有很少的人花时间做些兼职,不过一周一般很少超过7时,大部分人认为学业太忙,做不了。当然,作为大学生,与亲友交往花去了很多时间,以致时间没能很好的利用。据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有多于2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笔者调查了解到,面对这么多的课外时间,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主要是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体育休闲和参加社团活动等,在课外时间喜欢读书看报的90后大学生所2如何占的比例较少。因为有超过1,3的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目的是调节放松,占了37.4%;锻炼自己的能力的为25.3%,还有17.2%是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其余的选择其他目的。
关于对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的问题上,笔者建议不盲从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跟着别人,只能导致自己的规划完不成,别人的东西也学不到。还有就是少上网,他们认为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规划在心里被一遍一遍地更改,最后甚至面目全非。
二、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如何利用这些课外时间?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阅读的主要内容如何?以及如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等等,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新课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呈消遣性
在大学里,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正确的阅读心态的人却不到一成。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把其当成是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亦或是为了应付学业应付老师而临时抱佛脚的一种应付心态。这种错误的阅读心态之间导致了课外阅读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阅读目的的不明确。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无计划性、结构不合理
据多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对象是小说等书籍以及具有娱乐性的文章;却很少浏览文史社科类等书籍,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其阅读结构极不合理,且缺乏计划性。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虽然也有些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不足,但是却无力改变。从此可看出,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此,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观。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因此,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小说类等图书上,就算是偶尔阅读中外名著类图书,也是看过就抛之脑后,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仅仅只能称之为“看书”,而不能称为阅读,这也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阅读具有放松心理,放松心理能够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但是阅读目的不明确容易荒废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制力稍差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因此,我们要及时端正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课外阅读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深刻影响力。
(四)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减少
近年来,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不断减少。调查显示,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外阅读兴趣不高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于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生往往只选择言情小说类而忽视了其他类别的书籍。且相当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大多数学生选择出门游玩或呆在寝室上网睡觉,只有绝少数愿意进行课外阅读。
(五)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阅读习惯变化
在当今网络时代,进行课外阅读的载体不断多样化,这使大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和手机成为了阅读的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发挥的作用愈加显得薄弱。互联网所蕴藏的知识量是极其丰富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熟。
三、对90后阅读现状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90后大学生的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平均少于1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据调查,即使有更多地课外时间,他们也表示不太愿意把这些时间花费在课外阅读方面,大多数的大学生课外时间花费在上网或者其他消造活动方面。大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进行课外阅读;在大学,也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提供。只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一定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从各位大师前辈身上学到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
笔者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方面
1.阅读从态度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改变同学们的阅读态度,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同学们的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在活动中应该互动、比如让同学们上台讲故事等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改变阅读态度,增强阅读的兴趣。
2.引导大学生提高阅读效果,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是大学生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导大学生们把所读的书读好,提高阅读效果,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和质量。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此我们小组推荐几种方法:①选读法。此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同学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在同学去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②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要求同学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三边”(边读,边想,边批注)、一养成(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这种方法要求同学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摘录批注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阅读法,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我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大学生多读书。从教学管理角度讲,应结合选修课,在尊重学生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以“提交读书计划——教师推荐书目——学生阅读——提交读书笔记——教师评阅——取得学分“的模式,督促大学生读书,提高读书效果。
2.举行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像言情,武侠,动漫级消遣类快餐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帮助。通过举行专题读书活动,正面引导学生选择文化含量跟高的书籍阅读,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9
调查显示,63.5%的学生目前不喜欢读书,他们认为,互联网等其他多媒体日益发达,增长知识远远不止书本一种形式。只有28.9%的学生称很喜欢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二)读书空间较为便利,但有一定的闲置。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利用的阅读地点依次是宿舍,图书馆,教室,家里,有38.3%认为如果自己想阅读,一般能够找到比较便利的阅读地点,由此可见,当前我校学生读书空间的保障是没有问题。同时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目前高校图书馆和教室内部的硬件条件普遍持满意态度,其中非常满意占21.3%,基本满意占50.8%。此项调查还显示,在目前大学生读书空间比较便利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些空间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亟待挖掘图书馆,教室等现有设施的潜在功能,吸引学生读书。
(三)当前在校大学生虽然业余时间比较充裕,但从每天用来阅读的时间较少。
(四)读书类型趋向功利化、多元化。
对于主要阅读的图书类型,当前大学生群体在阅读图书的类型选择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与专业学习或考级考证类相关的书籍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比例高达52%以上。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被调查者是在外来压力下进行阅读,阅读的短期目的性比较强。对于出于何种原因借阅图书,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自身修养,为以后找工作等做铺垫等,其中选择提升涵养修养的需要占28%。在选择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高年级的学生做此选择的比例甚于低年级学生(大二学生中占66.67%,大三学生中均不超过40%),这是与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找工作的情况分不开的,同时也显示出学生们意识到了读书与工作、与未来的关系密切。总之,大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很强,也比较务实。此外选择考试考级需要的占16%,选择完成作业需要的占10%,选择消磨时间的占18%,选择其他的占5%。被动性是借阅的特点之一,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借阅无目的性,盲从性大,集中表现在18%的学生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
此次调查中,30%的人认为大学校园读书氛围一般,且功利性很强。30%的人对大学的读书氛围不关注,对读书表示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5%的同学认为其周围读书氛围浓厚。
(五)读书渠道多样但内容较浅层次。
对于主要的阅读渠道,调查数据显示,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读书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传媒、音像制品等新型读书方式正成为其新的选择。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读得最多的书是教材,阅读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期末考试的高分。对于是否读过四大名著这一类书籍,被调查者中选择读过的占59%。选择通过影视作品欣赏过的占26%,选择想读,还没有机会读的占11%,选择没想过要读的占4%。
(六)对于读书的标准意见不一。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于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并无共识,65%的人认为畅销书就是好书,18%的同学认为有思想内涵的书才是好书,11%的同学认为老师推荐的书是好书。现代社会,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们的浮躁是有目共睹的,畅销了不一定就代表有思想有内涵或对我们有所帮助。上课的时候有些老师会给我们推荐一些书,这些书一定是经过老师的反复阅读仔细筛选才选出来的,所以必定是有其思想内涵在里面,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调查发现,90%的大学生认为读书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帮助,读书能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有些书能让我们收益匪浅,为日后事业等的发展指明方向,少走弯路。但这部分被调查者中的大多数也表示,这个道理并没有成为他们生活的准则,上网等娱乐活动依然占据自己的大部分时间。
二、相关建议:
通过上述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对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在大大降低。当代大学生对读书持越来越功利的态度。大学里读书氛围也有待加强。读书阅读,尤其是对经典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不受大家欢迎,大多数学生很少去图书馆,各种读书设施和渠道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很多同学将考试等同于看书,没有明白读书的真正意义,不能够正确对待书籍阅读。同时大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阅读书籍的数量和种类偏少,且很多学生读书目的不明确。
大学生中目前读书的人数不少,但是真正能够读出深度、读出思想的却并不多。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读书选择影响巨大,更多的人重视实用、实际的技能学习,而不是内在文化素养的提高。加之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电脑网络的普及,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娱乐而非读书,即便是读书,也是选择目前网络上的快餐小说的现象更为普遍。
篇10
一、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传统的阅读以纸质书刊为主。纸质书刊因其精美的设计、淡淡的墨香及殷实的质感让一代又一代人爱不释手,然而随着视觉文本和超文本形态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几乎所有小说、文学名著等娱乐、消遣类的书籍在网上都可以很轻松的找到。而一些专业性的书籍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相关信息或订阅。网上阅读、读书频道等新型读书途径已经越来越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2.当代大学生阅读倾向具有年级差异。(1)我们发现,从年级看,文学作品备受垂青,这与文学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有关。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结晶,文学名著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魅力,成为大学生渴求的阅读目标,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生活的美好意愿和情感。当然,这是从积极的方向看。如果从相反的方向来看,那么这类书籍中也存在着一些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都流于粗制滥造的产品,其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均乏善可陈。这部分书籍对学生阅读群来说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降低其审美判断力,使其阅读趣味趋向低俗化。(2)随着年级的升高,类与其他类的差距在缩小。一年级的大学生,刚踏人大学校门,各方面都在适应阶段,其阅读心理具有不确定性,阅读需求层次较低,所以阅读比较盲目和随意,阅读大量的文学类图书可以缓减紧张高考带来的压力,阅读倾向于休闲娱乐型。到了二年级,大学生开始适应大学生活,也慢慢进入专业学习,学习任务也慢慢加重,因此阅读重心转移到专业基础学习,I类图书借阅量有所下降,语言类、?计算机类、经济类的图书量增加。主要原因是他们要应对四、六级英语考试、计算机等各种等级考试。阅读倾向于实用性、应付型。(3)四年级的大学生(毕业生),借阅最高图书种类为T类,且远超过I类文学类。而且相比于其他年级借阅量是最少的,原因可能是进入毕业阶段,职业意识增强,阅读倾向以自动化和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图书为主外,对未来职业工作、研究生考试开始作准备。
3.就业前景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我国剧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业就失业”、“先就业再择业”、“毕业生薪酬跳水”甚至“零1二资就业”和“待业啃老”等现象的出现,?都是严峻就业形势的一个侧影。就业的压力迫使当今的大学生要么为继续升造而苦读,要么为多拿一些证书以便就业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投向了考研或就业上,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导致90后大学生阅读倾向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以上说明阅读倾向会受到读者不同学习阶段的影响,阅读倾向以需要为基础的,读者阅读需求自我选择方式和目的明确,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二、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阅读特点的服务对策
针对大学生阅读的娱乐化和功利化倾向,促进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通过对传统馆藏和电子资源、 网上图书报刊的了解,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应根据读者的数量、 需求、 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 易用性、 费用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基础学科以图书为主,应用科学以报刊为主,图书以印刷为主,期刊以电子版或网上索取资源为主。 图书馆特色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图书馆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馆藏文献资源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合理配置,从而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拓展读者的阅读服务功能。
1.吸收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参与新书采访活动,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导读辅导,做好书目推荐。
2.加强对大学生的阅读指导。建议高等院校、青年团组织、大学生社团和新闻出版界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书籍阅读的指导和引导,积极推荐优秀书籍,开展读书活动,将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1)构建推荐书目,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面对大量的馆藏文献,如何有选择地阅读,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让大学生首先认识到读书本身是一种责任,一种思考。大学生作为传统与时代的传承者,对知识的涉猎、文化的熏陶,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面对时代。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前提,广泛涉猎多领域的知识,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建立比较的平台,特别是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最为重要。同时读书要有系统性、计划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一、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传统的阅读以纸质书刊为主。纸质书刊因其精美的设计、淡淡的墨香及殷实的质感让一代又一代人爱不释手,然而随着视觉文本和超文本形态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几乎所有小说、文学名著等娱乐、消遣类的书籍在网上都可以很轻松的找到。而一些专业性的书籍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相关信息或订阅。网上阅读、读书频道等新型读书途径已经越来越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2、当代大学生阅读倾向具有年级差异。(1)我们发现,从年级看,文学作品备受垂青,这与文学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有关。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结晶,文学名著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魅力,成为大学生渴求的阅读目标,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生活的美好意愿和情感。当然,这是从积极的方向看。如果从相反的方向来看,那么这类书籍中也存在着一些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都流于粗制滥造的产品,其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均乏善可陈。这部分书籍对学生阅读群来说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降低其审美判断力,使其阅读趣味趋向低俗化。(2)随着年级的升高,类与其他类的差距在缩小。一年级的大学生,刚踏人大学校门,各方面都在适应阶段,其阅读心理具有不确定性,阅读需求层次较低,所以阅读比较盲目和随意,阅读大量的文学类图书可以缓减紧张高考带来的压力,阅读倾向于休闲娱乐型。到了二、年级,大学生开始适应大学生活,也慢慢进入专业学习,学习任务也慢慢加重,因此阅读重心转移到专业基础学习,I类图书借阅量有所下降,语言类、计算机类、经济类的图书量增加。主要原因是他们要应对四、六级英语考试、计算机等各种等级考试。阅读倾向于实用性、应付型。(3)四年级的大学生(毕业生),借阅最高图书种类为T类,且远超过I类文学类。而且相比于其他年级借阅量是最少的,原因可能是进入毕业阶段,职业意识增强,阅读倾向以自动化和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图书为主外,对未来职业工作、研究生考试开始作准备。
3、就业前景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我国剧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毕业就失业"、"先就业再择业"、"毕业生薪酬跳水"甚至"零1二资就业"和"待业啃老"等现象的出现,都是严峻就业形势的一个侧影。就业的压力迫使当今的大学生要么为继续升造而苦读,要么为多拿一些证书以便就业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投向了考研或就业上,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导致90后大学生阅读倾向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以上说明阅读倾向会受到读者不同学习阶段的影响,阅读倾向以需要为基础的,读者阅读需求自我选择方式和目的明确,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二、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阅读特点的服务对策
针对大学生阅读的娱乐化和功利化倾向,促进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文献资源建设上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通过对传统馆藏和电子资源、网上图书报刊的了解,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应根据读者的数量、需求、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易用性、费用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基础学科以图书为主,应用科学以报刊为主,图书以印刷为主,期刊以电子版或网上索取资源为主。图书馆特色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图书馆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馆藏文献资源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合理配置,从而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拓展读者的阅读服务功能。
1、吸收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参与新书采访活动,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导读辅导,做好书目推荐。
2、加强对大学生的阅读指导。建议高等院校、青年团组织、大学生社团和新闻出版界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书籍阅读的指导和引导,积极推荐优秀书籍,开展读书活动,将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构建推荐书目,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面对大量的馆藏文献,如何有选择地阅读,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让大学生首先认识到读书本身是一种责任,一种思考。大学生作为传统与时代的传承者,对知识的涉猎、文化的熏陶,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面对时代。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前提,广泛涉猎多领域的知识,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建立比较的平台,特别是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最为重要。同时读书要有系统性、计划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03-23.
篇12
1.形成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分析
1.1学习压力。主要是英语学习、考级的压力。据报道,一名大学生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英语上,英语已成为大学生耗时最多的一门功课。"4级考不过,就发不了毕业证,6级考不过,就业时用人单位就怀疑英语水平不够。”因此,从进人大学校门开始,英语学习就成了大学生必过的一道“坎”,这无形中增大了学习的压力。
1.2就业压力。随着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双向选择在给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带来灵活性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再加上所学专业的冷热程度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1.3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困惑主要是指恋爱受挫。凡事有成功就有失败,恋爱也不例外。恋爱一但受挫,对人的心理打击远远超过身体创伤所形成的伤害,并且,这种打击有时与其他压力、困惑交织在一起,往往能毁掉一个人的美好前程,甚或断送一个人的生命。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性格内向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进人大学之后,旧的人际关系面临解体,而新的少际关系尚未建立,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原先的优势受到挑战,由于性格和原有习惯、见识的局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再加上沟通的困难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在心理上形成疙瘩和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就在所难免。
1.4经济因素。随着高等教育收费越来越高,给一些低收人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虽说人穷志不穷,但手头的不宽裕每每使一些大学生在许多场合很“没面子”。长此以往,必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些阴影。
1.5对疾病的恐惧。尤其是那些患有各种疑难疾病和传染病的大学生,常常因为缺少对疾病的科学认识而对治疗失去信心,再加上疾病的痛苦和各种顾虑的困扰,很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消极情绪,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2.“读书疗法”的实施
2.1实施“读书疗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读书疗法”是一种在医生或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有选择、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活动,是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0%一75%的疾病与心理因素和生活境遇有关。对于那些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型血管陛头痛、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消化隆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来说,采用单纯的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治疗效果有时并不十分理想。俗话说,心病祛,百病消;心病还需心药医。因此,对于一些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不妨辅之以“读书疗法”,或许会收到意外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何不再开列一个对症的图书目录,将身病心病一起施治?
实际上,“读书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国古代也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的说法。“读书疗法”在我国之所以一直未被推广应用,一则由于运用“读书疗法”治疗疾病的效果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二则缺乏经过专门培养的人才;三则是由医院的“心理门诊”实施还是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门实施,一直没有定论。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重要,可以边实践边探讨。而且,在高等学校开展“读书疗法”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①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②大学图书馆拥有学科门类齐全和数量丰富的藏书,甚至有的大学医院也设立了自己的图书馆或图书室,这为“读书疗法”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临床治疗经验,图书馆员拥有广博的咨询学知识并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二者为“读书疗法”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支持。因此,医务人员与图书馆员如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强强联合,“读书疗法”的实施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读书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读书疗法”能够治病疗伤,主要取决于阅读过程和图书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中内容的相关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此引起对与自己有关问题的思考、对过去的回忆、对相似事件的联想和对主人公的认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实现心理转变,进而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我调适、加速病情缓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是引发患者产生共鸣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产生美的享受、愉悦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发患者想象、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图书读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因此,具体实施“读书疗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做到“对症施书”与“因人施书”相结合。“对症施书”是说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来推荐图书。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给他推荐张问渠著的《冠心病》;对于肿瘤患者,可以给他推荐程惠华等主编的《常见肿瘤防治333问》。“因人施书”是指要针对不同的患者来对图书的内容进行选择,避免“千人一方”。例如,对于大学生患者来说,既有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大学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大学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既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既有汉族学生,又有少数民族学生;甚至,有的高校还有留学生等等,所有这些不同情况,都应该仔细斟酌,区别对待。况且,即便是同一个年级(或年龄)、同一个性别、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也还有姓氏的不同,更不用说重名重姓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不一而足,具体操作时都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在向患者推荐图书时,还要考虑图书内容的广泛性和可读性与图书形式的多样性的问题。既要包括科普性、生活常识方面的读物,也要有小说、人物传记和艺术方面的读物;既要有纯文字的图书,也要有图文并茂的图书。例如,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障碍,可以推荐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局高教研究室编的《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由匈牙利人卡莫·洛姆布著、叶瑞安翻译的《我是怎样学外语的》。又如,对于恋爱受挫的大学生,不妨建议他(她)看一看前苏联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总之,所推荐的图书在内容上要引人人胜,在形式上要赏心悦目。
第二,对患者的阅读活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适当的干预。所谓阅读指导,就是要在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阅读的内容等方面给患者以建议和引导。它要求指导者具有阅读学、咨询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从事指导的实际经验。而阅读干预就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它要求干预者善于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阅读感受,及时回答患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对原有的阅读计划做出随时调整,以适应患者的阅读需求和治疗需要。
3.“读书疗法”的评价
篇13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8日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加深专业知识的殿堂,其文献资源利用情况是体现高校学术研究水平、学校学风以及学生求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正在下降。对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相应的对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现状
总结当前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大学生到馆次数减少、纸质图书的借阅量逐年下降、电子资源整体利用率比较低、自修室利用率高。
(一)大学生到馆次数减少。根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几乎没去过图书馆的有8%,光顾校图书馆的不足30%,每学期去图书馆不超过两次的同学占10.3%。
(二)大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量在逐年下降。蓉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图书馆2006~2011年每个年度馆藏图书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年度纸质图书借阅量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和馆藏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逐年减少。
(三)大学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整体利用率比较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去电子阅览室大多是查阅专业资料,还有一部分是休闲娱乐,通常只有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为了科研创新项目或写毕业论文而去电子阅览室查找资料,而他们中使用较多的是电子期刊网,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咨讯等,对其他数据库的使用较少,对电子图书的使用更少。
(四)自修室利用率高。武汉市一所高校针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调研显示,图书馆的座位异常抢手,但高达71%的人到那里是自己带书去自习,借阅图书的同学只占6.29%。虽然自习室利用率高是高校图书馆的一大亮点,但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珍贵的专业文献资源未被利用,却沦为大型自修室,其价值的开发有待加强。
二、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影响因素
(一)图书馆方面的因素
1、图书采访人员的采购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高校办学,专业众多,各专业所需书籍有差异,图书馆采购图书有时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员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加之高校教师参与图书选购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难以采选到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动态的图书;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需求多元化和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有限性,例如对深受读者青睐的电子资源,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包库购买,这无疑降低了图书采购质量,容易造成大学生对馆藏的满意度不高。
2、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跟不上大学生的需求。目前,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还需时日,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用。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变得浮躁,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各种不重要的新闻娱乐消息或小说占据,很少进行深度阅读。有调查表明,微信、微博、BBS、网络新闻、网络小说、娱乐视频等已成为大学生网络阅读的主要内容,优秀经典的社科类或学科专业性的图书少有人问津。他们读书不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是为谋求现实利益,一般很少读教材以外的书,即使读也是为了考证等,阅读呈现功利性、实用性和娱乐性倾向。
2、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欠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和互动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在当前几乎人手一部电脑的大学校园,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强的部分大学生可能受其不良影响;第二,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缺乏认识和主动性,他们的求知欲一般只停留在自己所学专业课程上,较少寻找和利用信息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第三,一些大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较低,他们习惯于通过百度、搜狐及谷歌等搜索引擎寻找信息,对维普、万方、SPRINGER等诸多学术性数据库却使用不熟练;还有些学生根本不清楚图书馆馆藏结构以及具体的信息检索手段,不会通过检索工具对信息资料进行获取。有研究资料显示,当前我国70%的大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许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常常不知如何下手;第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对诸如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非常贫乏。
(三)外部环境因素
1、网络、手机等媒体对图书馆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数字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来获取知识和信息,造成了图书馆部分读者的流失。李海云对五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通过手机来进行阅读的大学生达到90%以上,多媒体和电子阅读分别是79.4%和37.2%,网络在线阅读比例超过纸质文献的阅读。随着手机和电脑变得越来越便宜,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台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大学校园的网络宽带也渗透学生寝室等校园各个角落,大学生在寝室就随时可以查找到所需信息,而图书馆固定的作息时间通常与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冲突,自然就不会像过去一样去图书馆。
2、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影响。从社会到大学,都流行各种考证和考公务员,而考证和考公务员的学习书籍大多带有时效性,基本上是一年一换新,并且其书籍价格也比较高,图书馆不可能即时和大量采购,这直接影响到一大批学习努力的大学生来图书馆的借书热情,他们大多自己买相关书籍学习,把图书馆当成自修室。当前社会上还有一股不良风气,认为进大学就是混个文凭,以便找个好工作。许多大学生受此影响,大学期间读书不太认真,专业教材都学不好,导致大学图书馆对其来说形同虚设,基本不去。
三、促进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策略
(一)实行读者决策采购。读者决策采购,简称为PDA,也称DDA(Demand-Driven Acquisition,即需求驱动采购),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流通情况,由图书馆确定购入。它起源于美国,已被欧洲、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引进采用。作为一种图书馆新型采购模式与传统文献采购模式相比,具有诸多优越性,例如能满足读者的即时需要,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弥补了采购人员在专业和学科方面的不足,节约购书经费等。因此,我国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这种采购方式,践行“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采购的资源是读者所需,促进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
(二)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要素,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第一,图书馆员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以准确、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优化阅读资源。第二,图书馆员应加强图书馆学及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学历,增强为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的能力。第三,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研讨会、举办学术讲座等,加强与校外图书馆的交往,开拓图书馆员的眼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大学生的阅读引导。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浅阅读、功利性阅读等不良阅读习惯,阅读结构呈现病态趋势,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还有一些大学生不知道除了学习课本外,还需要阅读什么样的书、该如何读书。大学图书馆有责任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新生入馆培训时,将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重点内容来讲,并且邀请读书好、成绩优的学兄、学姐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其次,举办读书节活动。例如,到2014年,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读书节活动,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评选优秀读者,在读者中形成读书热潮,图书借阅量明显增加,极大地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图书馆员可以将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收集整理成小册子,分发给院系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请他们一起协助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
(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检索能力较差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及信息检索的专门人才,专门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基地,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这一功能,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讲座。在大一、大二主要针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专题讲解;大三、大四主要针对信息评估和使用能力方面,从而使讲座真正发挥实际作用。二是图书馆可以将信息素养培训课件上传至图书馆主页,可以通过图书馆资源在线使用导航,让大学生了解本馆的资源。三是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协助系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作业等,最终使信息素养内容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渗透给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