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狮子和鹿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学习并运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以及将段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两次拓读,感受寓意的多样性,学习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出示《揠苗助长》《坐井观天》等寓言故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猜故事,说寓意。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寓言故事并说说寓意的方式来进行课前谈话,不是为了谈话而谈话,而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这样做,一是复习旧知,加深对寓言故事的了解;二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了解有些寓言直接告诉我们道理,有些寓言的寓意需要我们去体会。】
二、导入,明确任务
1.揭题,板书课题,读题。
2.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①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陶罐和铁罐》与此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课前提示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利用“提示语”展开教学,有利于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出示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逐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随机正音,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第三、四、五、六自然段的意思。
(用投影出示学生找到的一些关键词句:欣赏;抱怨;“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4.借助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借助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四、再读,交流体会
1.默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在课文的最后面。
课件出示:可见, 。
2.交流,提炼,请写得好的学生板书自己的体会。
3.小结:课文没有直接揭示寓意,通过阅读,我们基本理解了寓意。
【设计意图:紧扣课前连接语,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初步体会寓意。】
五、拓读,对比提升
(一)拓读一
1.屏幕出示《鹿的角和脚》。限时默读故事,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用3分钟默读文章。
3.交流阅读发现。
①同一个故事,用了两个不同的题目。
②这里直接写出了寓意,课文没有写出寓意。
4.与刚才概括的寓意对比,体会寓意表述的完整。
5.读寓意,背诵积累。
(二)拓读二
1.屏幕出示《牡鹿》(牡鹿指雄鹿、公鹿)。
2.古文不太好读,教师范读。
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通古文。
4.检查是否初步理解寓意,师读课文中的句子,生找到相对应的古文来读。
①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老虎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②就在老虎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③它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虎口逃生!”
5.借助注释,进一步理解寓意。
(故:所以;惟:只有;斯:才。)
6.对比寓意,体会寓意表述的简洁。
7.读寓意,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来思考,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提高阅读能力。在诸项阅读能力中,提取信息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能力,也是其他阅读能力的基础。因而,略读课文教学要淡化语言学习,强化训练学生根据需要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阅读课后我们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存疑,激发思考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狮子和鹿》《鹿的角和脚》《牡鹿》这三个题目,哪一个最适合这则寓言?为什么?
附:
鹿的角和脚
鹿在池边喝水,看见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两只角像树枝一样,非常好看;四只脚又瘦又细,非常难看。它就叹一口气,说:“我的角那样好看,可我的脚又这样难看,怎么配得上呢!”
鹿正在那里埋怨自己的脚为什么这样小,不料“呼呼”的一阵吼声,一只老虎跳过来要捉它。它大吃一惊,慌忙逃走,跑得非常快,老虎落在后面,追不上它。一会儿,它就钻进树林里,可是两只角被树枝挂住了。幸喜老虎还没有追到,它急忙侧着头,把角,逃到隐蔽的地方去。
篇2
(一)挖掘“主题图”资源,让“主题图”充分发挥作用
“主题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基本理念,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发挥“主题图”的情境作用
以实验教材第一册为例。第二单元“比一比”设置了“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上课伊始,学生边看“主题图”,教师边讲:“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像这样的“主题图”还有“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图”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感知全面、理解透彻。仍以“比一比”为例,教材中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资源,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兔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桌上的水果之间的比较,水果与猪和兔的比较,桌子与凳子的比较,等等。
再如教材第一册“小猴吃水果”的主题图。初看主题图,我认为主题图的目的无非就是:(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2)会用“>”“
(出示主题图后)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
生:图上画的是……猴子有3Z……
教师板书“猴子3、梨4、桃3、香蕉2”。
师:猴子有几只?桃有几个?猴子和桃比,怎么样?
生:猴子有3Z,桃有3个,猴子和桃同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和“
再细心地观察主题图,我发现了图中的如下资源:(1)小猴子与水果对应排列,渗透了统计的初步知识;(2)猴子、梨、桃和香蕉可以互相比较,因此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背后,蕴涵着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开旃}生。根据初观察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再观察发现的上述资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出示主题图,同桌互相说说图的意思。
师:图中有几只小猴在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出来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学具摆出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出如17页的象形图。)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多少,好吗?谁来试一试?
生1:猴子比香蕉多。
生2:香蕉比梨少。
生3:猴子和桃同样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抽象出:3>2,2
我认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这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结果。
3 重新选择主题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当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或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都是成功的。
教材第一册18页“第几”的主题图是一幅排队购票图。如果只看图,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几”和“第几”的。制成电脑课件,我们又不具备制作条件。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重新选择主题情境。以下是我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实录:
(1)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兔子的图片)。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学生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
教师边说边呈现小动物图片:小松鼠、大象、长颈鹿、小狮子,并把它们零乱地摆在黑板上。
(2)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师:今天,智多星邀请这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旱它们就来到了智多星家里。可是出发前,它们为怎样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
学生交流后,反馈。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再后面是长颈鹿,再后面是小狮子,最后是大象。
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在黑板上排序:
智多星 松鼠 长颈鹿 小狮子 大象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排?
生1:因为大象最笨重。
师:你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个。
师:那么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个。
师: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个,大象排在第3个,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排在最后面。
师:你这样排有什么理由?
生2:智多星是请他们来的,所以排在第1个;小松鼠第1个到智多星的家,把它排在第2个;大象比较晚一些,所以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最晚,所以排在最后一个。
教师小结: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书:第1),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是第2(板书:第2)……
智多星 松鼠 大象 小狮子 长颈鹿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排法吗?请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3)主动参与,体验意义。
师:假如今天也让你去参加音乐会的话,你准备排在哪里?
生1:我想排第1个。
师:你排第1个了,那么后面的小动物会怎样呢?
学生演示:
师:那么现在长颈鹿排在了第几个?
生(齐):第6个。
师:当这位小朋友排在第1个时,其他小动物分别在第几呢?
生(齐):智多星排在了第2,小松鼠排在了第3……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排?
生2:我准备排在第3个。
师:那么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会怎么样呢?
生2:智多星、小松鼠不变,大象排第4,小狮子排第5,长颈鹿又排到第6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注重开放性和创造性是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开放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习、探索的主动权,学生就有可能会学得更主动、生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中与生活贴近的教学事例,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用好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进行“生活中的数(学)”说话训练。开始,学生只能模仿课本说“我今年8岁了”“我家有3口人”等简单的内容。后来,学生能说出课本以外的生活中的数。例如,“黑板上边有8个大字”“我家这个月用了6吨水”“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毛衣花了31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说话内容越来越丰富。由“生活中的数”说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已能说“奶奶家养了8只大羊,2只小羊,一共是10只羊”等较复杂的数学内容了。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主要指课本以外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又与新知识直接相关的资源。例如,我班有58人,一、二组每组9人,三至七组每组8人。在教学“8和9”时,我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理解8、9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说“我们组有8个人,我坐在第2排”“我们组有8个人,再加1个就是9个”“我们组有4个男生,5个女生,一共有9个人,可以列成算式4+5=9”“我们组有8个人,今天有1个人没来,现在是7个人,可以列成算式8-1=7”……
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合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也会越来越多,生活中的购物、分配、建筑等,报刊中的数据、信息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数学资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布置模拟超市购物,使他们学会花钱买东西;“学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物体,开办“小小创意展示会”;学习“量长度”时,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身高,测量教室里物品的长度,每个人立定跳远的长度,并带到室外,让他们相互合作测量物体,回家和自己的亲人比比谁跳的远,将记录的结果给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这种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是轻松、快乐、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活”化课程资源。
篇3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学设计,不具备操作性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教学设计的操作性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落实。
1.依据标准和学情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程设计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效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明确。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写字、理解词语为例:甲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会写“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蹈、蜻、蜓”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蓬、翩、蹈、裳”4个生字;会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破裂、翩翩起舞”4个生词。乙教师的教学目标:会写生字并理解生词。甲教师目标直指靶的,便于从操作系统中优选出方法。乙教师目标盲目,一旦操作起来,难免脚踩西瓜皮,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目标要具体。以《掌声》理解内容为例:A教师理解课文内容。B教师理解课文中“掌声”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A教师目标显然太模糊。B教师目标具体,标得清楚,技术路线也好预定,提供了目标保证。
2.依据内容和环节设置过程
每堂的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在过程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更要让整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这课教学的设计片段:
师:我姓武,“武则天”的“武”(写“武”)。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讲台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刘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也希望我喜欢音乐,所以取名叫刘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生鼓掌)(可以多增加几个学生名字的分析)
师: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3.依据教学实际设置手段
教学手段不仅仅为了热闹,而是应该采取最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目的。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也是最滥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了。如一位农村的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的生字时花了半天时间制作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课件,点击绿色的荷叶,其上空出现音节,接着音节下方出现汉字,音响发出汉字读音,使学生跟着音响读三遍,紧接着一个青蛙张开大嘴,“呱、呱、呱”地叫喊着跳出来。青蛙形象、音响的强烈刺激,使学生刚才记住的读音有可能全变成“呱”音了。课件制作虽然很美,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青蛙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做不仅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识记。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盲从,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学法,针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个性差异等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例如,教法就是教学的方法,这是课程设计所要设计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时,教法的选用要灵活,或多种教法渗透并用。教学有关环保、社区活动等内容的课文,可选用“案例教学法”,如进行《狮子和鹿》的设计,可以设计一份关爱动物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报告。设计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远,语言文字又比较抽象的课文或片段教案,宜选用“情境教学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教学设计一样一成不变,应为设计师预设,而教学是真实的进行,是动态的,时刻存在生成。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预设:
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老师指导读:“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启发: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那么“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固定成某种格式,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困、思维、习惯等问题,顺学而导,随学处置,灵活机动。
篇4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知识”时,一开始,为了吸引学生,设计这样的画面: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猴妈妈端着一盘桃子走进画面,并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她的猴宝宝,接着四只小猴分别走了进来,从猴妈妈手中一人拿走了两个桃子,猴妈妈盘中的桃子刚好分完。画外音:“分桃前,猴妈妈盘中一共有几个桃子?”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得到良好的发挥,又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延伸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基本要求,重在“授之以渔”。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速学生认识和学习的进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实践者。利用多媒体形象主动的特点,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把理解的问题或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8加几”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小花狗自夸是数学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里呈现了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有8把牙刷,盒外有3把)。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得多少?前两个问题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在巩固练习时,可以安排“小动物找家”、英语歌曲《十个印第安人》等画面,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成“主动型”学习,尝到了学习乐趣的“甜味”,使得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力求新颖,提高反馈效率
一堂课结束,大部分学生的精神已很是疲劳,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削减,而练习是对整堂新授课的一个镜头回放和再次巩固,如何让学生最后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呢?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吸引学生,给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思维上的调整。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使学生乐于想像,勤于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篇5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三角形20个,4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在课间的时候听到两位学生的一段对话,我把这段话记下来了。
(1)课件出示:
小红说;“我有3本故事书。”
小兰说:“我的故事书的本书是你的4倍。”
你们知道小兰有多少本故事书吗?(12本)你是怎样想的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3本的4倍就是3乘4等于12本。
生2:小兰的故事书本数是小红的4倍,也就是说小兰有4个3本那么多,也就是4个3,是12本。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们想不想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教师出示:第一行
弟二行
师问:有几个?(4个) 有几个?(12个) 是的几倍?让学生看图思考。教师作适当引导。
(2)学生4人一组自由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生1:因为有3个的数量那么多。(是3倍)
生2:12里面有3个4。(是3倍)
生3:因为里面有3个的数量。(是3倍)
(3)老师归纳总结:要求三角是圆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板书;12÷4=3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2.用小木棒摆飞机
⑴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木棒摆的飞机。数一数,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5根)
⑵学生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飞机。
⑶你摆了几架飞机?(有2架、3架、4架)
3.进一步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⑴请一位摆了两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①摆两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这个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③小组交流。
④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生1:看出来的。
生2:这个同学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是老师的2倍。
⑵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⑴请摆了3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这个同学摆3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②3架飞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⑶口答第一个问题。
⑷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独立思考,尝试解决。②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 为什么这样解决?③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求15是3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④15÷5=3
师:这里1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呢?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3后面不要写倍字。
5.还有小朋友摆了4架飞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列算式解答
①独立解答。
②汇报交流。我提的问题是…… 列式是……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来做练习吧。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54页的“做一做”
⑴先让学生第一行摆4个。⑵再让学生用在第二行摆的三角形是第一行的倍数。⑶你摆的的个数是的几倍?⑷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是谁和4比。
7.小结
今天我们所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2.选择正确答案,用手势表示出来。
A. 操场上有6个学生打乒乓球,48个学生做游戏。做游戏的学生是打乒乓球的几倍?⑴6+48 ⑵48×6 ⑶48÷6
B. 晓燕剪了6颗黄五星,剪的红五星是黄五星的3倍,她剪了多少颗红五星?⑴6×3 ⑵6÷3 ⑶3×6
3.数学游戏。(图略)动物王国开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参加了,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能、3只小松鼠、两只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赛之前,狮子大王给他们出了几道题,请小朋友帮他们算一算,好不好?
A. 小熊的只数是老虎的( )倍。
B. 大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算式是( )。
C. 42÷6=7表示( )是( )的( )倍。
D. 梅花鹿的只数是( )的3倍。
E.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四、总结评价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评一评,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
五、完成《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12 ÷4=3 例2: 10÷5=2
15÷5=3
20÷5=4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篇6
一、巧用教材,激励学生参与英语词汇的开发
还记得听过这样一堂精彩的小学英语课,执教老师是我市(张家港市)专门从上海邀请来的荣获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的名师,她的课堂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我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她执教的是上海牛津教材,教师以各种动物引入monkey, panda, lion, dog, cat……老师不局限于长颈鹿、大象、猴子、兔子的等动物类有关单词的学习,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以肢体语言模仿动物,其余的学生们说出动物的名称,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模仿能力是出奇的强,说出了许多动物。当有的学生模仿的动物袋鼠考拉,这个单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本来学生就处于纳闷状态,处于极度地想知道用英语怎么表达的高度亢奋状态,教师没有避而不谈,而是巧妙地适时的新授kangaroo, koala,学生学习得非常快,教师随即出示世界地图,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分别居住在世界上的哪些国家?这下不仅要用英语表达动物,还要说到国家Australia,同学们可以借助于词典等学习工具学习相关的国家。同样是四十分钟一节课,在她的安排下,学生主动的参与,还通过自己的查阅学习,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比一般的课上多了几倍的词汇量!
受这节课上的启发,同时学习相关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书刊《小学教学设计(英语)》、《中小学外语教学》等,让我对词汇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付诸于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教牛津版4B教材中的第4单元《Unit4 Buying fruit》,在第一课时的水果类单词教学中,单词watermelon,这个单词中字母比较多,我就分开来教学,water(水)、melon(瓜),把这两个单词并起来就是watermelon(西瓜),一个单词引申出了三个单词,但是我觉得在学过的单词中也有类似构成的单词,就追问:“还有别的类似的单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节课中由一个单词说出了十几个单词,远远超出了书本的词汇量,让我和孩子们收获颇丰!
当然英语学习有其枯燥的一面,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既新授知识,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歌曲、小诗、图片等资源替换自编练习,学生既温故而知新,对词汇的积累有了拓展和延伸,又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二、灵活拓展,引导学生参与英语词汇的开发
1.在阅读中开发。根据研究表明,大量的阅读对英语学习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没有学过的单词,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单词,还可以通过查字典、问老师等知道这个单词的说、读。
在书报阅读中开发。现在市场上有许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报,如学生人手一份的语言文字周报(双语版),就是很好的阅读资料,我把每周的英语早读定为读报日,让学生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从一点看不懂,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到基本读懂,甚至还有的个别能流利的朗读,让我尝到了书报阅读的甜头!
在欣赏音像中开发。除了在书报阅读中开发外,我还组织学生通过欣赏音像制品VCD。音像制品把文字、声音、图象结合起来,提供了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就如组织孩子们看动画片《狮子王》来说,学生光看英语字幕肯定看不懂,但是结合了故事情节,就容易理解的多了,一些从来没接触的单词也能理解了,下次碰到,不一定马上就能达到听、说、读、写的要求,但是总比“它认识你而你不认识它”好多了!
篇7
要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除传统的教材研究、教学设计外,结合新课程的特点,还要把很多心思花在教学具准备、课件准备上。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强调过程与方法,尤其是低年级数学这个特点更为突出。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科特点创设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这些特点,课前就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如各种卡片、挂图、常用的实物教具、课件等等。例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一课时,课前我下载了动画片并适当做了剪辑,上课时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积极尝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在课堂上能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当然,对于教学课件,并不是为用而用,关键看能否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目标,实现更好的育人价值。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认真上课,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上课铃声响起,教师准时进入教室,全体起立,师生问好,行注目礼;课堂上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励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遇疑惑大胆质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树立优质高效的理念,不随便浪费课堂上的一分一秒,既认真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教学活动,同时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案。
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又要做好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还要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泛泛地读,浪费宝贵的时间。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依照学习所得,努力围绕以下四个环节结合实际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备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整体感知,扫清障碍)――品读(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延读(适当拓展,体现创意)。还是以《咕咚》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这个故事开头的精彩动画片断,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儿呢?”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时,主要让学生大致了解内容,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把重点放在了“会认字”的认读上,通过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进行认读巩固会认字。接下来,由几个问题作串连,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既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在理解“狐狸、猴子、小鹿、松鼠听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关的句子,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让他们先说说什么是“慌张”,自己有过慌张的时候吗?再让他们想想什么是“乱哄哄”,生活中自己见过哪些乱哄哄的场面。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体会到了小动物恐惧、惊慌的心情,朗读得也更有味儿了。在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动物说些什么呢?可以对小兔说,也可以对狐狸、小猴、松鼠说,还可以对狮子说。”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得很精彩,而且大都能抓住要点,揭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我还让学生自制课文中的小动物头饰,表演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质疑、独立思考和想象的时空,为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努力。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扬长补短。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例如,在执教了教学研讨课《我在家里贴字卡》(语文一年级上册)一课后,我根据专家的点评和指导及时进行了反思,找出了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值得总结应用的几点经验:(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进行识字训练;(三)练读形式多样化,避免学生产生泛味感;(四)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识字;(五)重视写字指导,典型字例可按这样的程序指导:读帖(观察笔顺)――书空――再读帖(观察占格)――示范书写――描红――带写――临摹――评议。当然,在反思中也注意到了自己在组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弱点,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有的教学术语不够规范等,这与自己的教学经历与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是相关的。进行这样的教学反思,对促进自己的业务成长作用是很大的。
再如,在上一年级下册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教学中,我重点训练了“破十法”,先用小棒进行演示和实践,再用各种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掌握情况挺好,正当我沾沾自喜时,一位有经验的老师给了我提醒,“想加算减”也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好办法,一方面可以提高速度,另一方面也有利加法的复习和巩固。听了她的话,我一下子意识到了算法多样化的重要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破十法”、“想加算减”和“平十法”都做了比较和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总之,通过及时的反思与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能够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四、精心设计作业,培养良好习惯。
不管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常规和习惯之外,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是一个重点。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作业更多是在课堂上完成,家庭作业仅仅是一些口头作业或少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比作业本身更大。对于学生课堂上的书面作业,必须坚持认真及时批改;对于回家的一些口头作业,还是应该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并做一些检查督促,使之有效落实,避免让孩子产生可做可不做的错误认识,进而形成一些拖沓应付、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对于书面作业,教师可充分利用记错本,记录下常见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还应该把作业问题突出的学生名字记录下来,面改面批,及时进行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阅读型。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主要有预习读课文,复习及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章片断等;课外阅读如读同步读本,读课外书等,以求巩固识字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外书内容相对宽泛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实践型。如语文学习了拼音以后,鼓励学生自制拼音卡片;自制识字卡片等,此类作业不做硬性要求,以鼓励为主。另外,还可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如一年级上学期制作树叶贴画,同学兴趣浓厚,制作出了一些比较漂亮的作品,有可爱的动物,也有美丽的风景画。再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之后,让同学回家拼一拼、贴一贴、做一做,效果都挺好的;还有,一年级下学期的语文百花园六上有一个“看谁想得妙”,课堂上画了,说了,但学生意犹未尽,我让他们回家画在一张美术纸上,结果有的学生竟然画了20多种,好几份作品还挺漂亮;学习了《咕咚》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练习讲故事,并自制文中的小动物头饰,排演课本剧,学生也是兴趣盎然。对于高年级来说,规定主题做一份精致的手抄报也是他们展示才华的好机会……这样的实践作业还有很多,只要多花一些心思,还是可以布置一些适合孩子,又能一举多得的实践作业的。
3、个性化作业。学生存在差异,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鼓励他们发挥特长(有时也是弥补缺漏),适当完成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如有的学生喜欢观察,写一点小日记,她就设了一本“我的心情”日记本,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还有的学生喜欢阅读,他们就设立了美词佳句采集本,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完成那种作业,都要特别注意强调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时时强调书写姿势,包括坐姿、握笔习惯等。2、强调养成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课堂作业可以少做一点,做慢一点,但一定要努力把字写工整。3、教育学生爱护书本,保持书本的整洁,杜绝乱涂乱画的现象,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评比,表扬先进。总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认真,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8
创意是动画的生命,原创能力是动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中国动画曾经历过短暂的勃兴,但在当代这个格外强调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却迟迟不能发力,深陷对美、日动画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不免引人深思如何从动画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原创能力。具体到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要格外注重动画造型设计类课程的设计,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调整,加强学生的原创意识和原创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一般来说,场景设计、角色设计、道具设计等动画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比较明确地肩负着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原创性设计思维的重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动画造型的基础知识、理解动画片的造型风格和造型特点的同时,通过不断训练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为日后能够创作出更具张力的场景和变化丰富的角色形象打下基础。
一、打破思维惯性,利用思维的连贯性
在传统的动画造型课程中比如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的课堂上,流行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无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比较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次是绘画技巧与绘制能力的训练。这种方式有其道理,也并无过错。但是如果仅仅以其为重点培养,从而忽视了创意思维的培养,这就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虽然学生在学习中绘制了大量的造型训练,但是在面临实际案例时,却仍然无法设计出更加富有新意的造型,其作品特点大同小异,没有创新性,形象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不具备独特的辨识性。这并非否定基础知识与绘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而是其中忽视了学生在造型训练中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绘画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而非通过机械式的大量训练就能够获得的,关键在于如何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何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突破出来,发挥潜能,有创造性结合其扎实的美术基础来完成创作。基于此,动画造型相关课程,要在教学活动中思考如何转变学生设计思路并开拓其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增加对事物的好奇感和疑问感,激荡他们的大脑,迸发灵感,使他们打开思路,尤其是打破思维的惯性,在素材中做到更好的提炼和创新,从而在设计作品中达到美感与新颖、观赏性与独特性的结合。
虽然思维惯性容易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模仿阻碍创新,但是在我们研究设计的时候,发现设计思维的转变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刺激大脑,反复体验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思考生活周边的各种信息,才能始终感觉自己是在一种“设计思维”的状态,而在长时间的“状态”中,灵感才会不经意闪现出来。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的教育大多数是培养造型基础的美术教育,要求掌握写实的绘画技术,这与大学期间要求培养的设计思维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学生很难短时间从写实的绘画状态快速地进入到“设计思维”的状态。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这种转变做一下预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讲述不同类型的造型风格,而设计思维的转变,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被动式传授的方法,并不适于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来形成认识上的体验。因此让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大量的造型素材就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按着自己的理解把造型素材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写实类的、拟人类的造型、水墨的造型,装饰类的造型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素材加以对比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哪些环节更好,哪些环节还不足,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们成果的优劣性。
二、在日常训练中激荡出设计思维的突发性
用动画造型的视角来观察现实生活中形形的建筑风格、自然风貌、文化差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情感状态,分析研究如何通过造型设计来表现不同的建筑特点、场景风格、文化差异、角色性格、成长环境、生活背景等等。把这些观察到的、搜集整理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在锻炼学生去体验生活是如何转变成设计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素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学会记“日记”――用笔画出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他们平时灵感闪现时的造型等,然后加以一些简单的文字描述和版式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这种方式非常喜欢,因为它给大家的感觉不是在枯燥的“学”,而是在“玩”。使学生在玩的感觉中,得到进步,获得灵感和创意的积累。这种让学生主动去“玩”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养成一个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将来的设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动画造型与写实绘画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把现实世界中的造型加以夸张、提炼、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表现;而后者只是把现实世界加以纸面上的再现。通过将观察搜集到的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提炼出基本形体特征,并以相对简单的几何元素来表示,再将这些几何类元素图形加以处理,经过艺术化的归纳重新组合起来,在外形结构、轮廓线条、颜色明暗等处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特征明确的新的造型形象。如《冰河世纪》中的剑齿虎的造型,就是把老虎的造型几何化,尤其是脸部特征有着明显的直线和曲线的变化,使得角色造型更具流畅性与装饰性特征。
动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其特殊性又必须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几何元素的组合,体验其形成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在不同组合的尝试中,分析其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的差异,从而归纳出不同元素的组合规律。例如,用弧形构成的树木与用锥形构成的树木的区别,弧形的树木感觉更加顺畅舒服,心理上感觉更加柔和亲切,而锥形构成的树木则更加硬朗,感觉更结实,心理感觉更加倔强顽强等。
一般来说,设计思路的连续性主要针对培养设计“感觉”,激荡学生的大脑,从而进入设计“状态”。在设计的“状态”中,灵感会闪现出来,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灵感的闪现,就是设计思维的突发性。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当反复思考设计各种方案时,发现总是不够满意,苦苦思索也没有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答案。但是当我们放下这些思路,放松心情,可能不经意在其他地方发现新奇,灵感瞬间出现,而且是转瞬即逝的。这当然有前面苦苦思索的功劳,它证明设计思路连续性的必要,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灵感出现的一刻,是一种顿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顿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是难以捕捉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来实现接近顿悟的状态。生活中每当有好的点子时,都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而且需要时效性,因为今天的灵感明天再记录时,会发现怎么感觉都不像前一天的那么好,甚至根本记不得之前的好点子是什么。也许只是潦草的几笔涂鸦,几句文字的标注,就可以很好地记录每一次不经意闪现的点子。当学生需要做设计项目时,就可以翻开他们的记录本,从中寻找灵感,然后加以归纳和提炼,从而把“顿悟”这种灵感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资源,并训练学生将这些造型中的元素通过归纳总结、合并删减等方法进行设计创作。这种获取“灵感”方式的前提,需要学生平时做大量的“创意存储”,养成平时将想法和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因为顿悟的偶然一定是平时积累的必然。
三、充分利用联想与逆向思维
当人们通过一件事物想起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这种思想活动称之为联想。它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反应。在艺术创作中,联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因此,动画造型设计中,联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它可以极大地拓宽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向。通过联想的方法,创作者可以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限制,从而引申至其内涵,与其象征意义等,延伸创作思路。
联想具备多元化特征。我们既可以通过造型特征联想到与其外形相似的形象,例如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骷髅、竹竿。也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联想到其比喻性或隐喻性特征,比如由这个骨瘦如柴的人联想到生病或吸毒的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或一个行为联想到其引申的内涵特征,例如红旗倒了,联想到战士的牺牲。同时,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借鉴,并获得联想的价值。“民族化对我们中国动画电影人来说更为重要”[3],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中进行联想,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得到启示,从而联想到水墨动画的可能性;《九色鹿》就是参考于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同样是出自于戏曲艺术的造型特征;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联想,能让我们拥有大量的创作资源。《埃及王子》在设计风格上,借鉴了大量的古埃及壁画中的艺术特征;从非洲大草原中吸取养料的动画如《狮子王》等。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用联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设计。
此外,在设计实践中有时还需要我们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目的就是追求差异性。对于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或定论敢于提出异议,从而用截然相反的思路进行思考。在进行造型设计时,为了追求设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点,不是与别人的设计相似,往往会运用逆向性思维,这样能够否定自己,能够敢于人们的习惯思维,从而获得一些新的尝试。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在造型设计相关课程中,应该着重强化学生们的设计思维与创作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着讲授概念性知识和训练绘画技术就能获得,必须通过有意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转变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先要引导学生克服先在的思维惯性,培养一种随时迎接灵感的思维状态,再通过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利用顿悟、联想、逆向思维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同时既增加了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原创意识。
参考文献:
[1]蒋莉莉.发达国家动画产业的原创力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文化艺术研究,2009,(1).
[2]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4.
[3]李昭栋.动画电影导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