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数学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① 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地和时间安排。
⑤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一个中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述五个部分的计划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每个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订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中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学习计划都必须包括以上五个部分。有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去系统自学课外读物,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学缺漏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总之,要制定一个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
第四,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意志的完成。有的优秀中学生每天还有一个学习小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第一,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第二,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第三,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第四,将新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第五,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第六,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七,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
第八,做好自学笔记。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第一,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第二,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加以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课件的错误。第三,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第四,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第一,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新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第二,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三,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第四,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第一,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第二,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课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四,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篇2
2、知己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也是一样。所以要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必须要“知己”。“知己”包括三层含义:明确学习奋斗的目标,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做到“知己”后,我们就可以制定计划了。
3、要求
列计划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你只要抓住两个字——“详、实”就足够了。
首先,要让自己知道,每天你具体干些什么,知道每周、每月的安排等。我们应该去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自己对自己心中有谱。一份计划上只出现时间和科目是不够的,最起码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笔记都应当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计划的优势。所谓“实”,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绝不可过高或过低。太低了,计划的内容松松垮垮,反而不如没有计划;但大多数人可能更容易把计划列得偏高,开始还能拼一拼坚持一下,但很快地就败下阵来。如果总是列这种过高过紧的计划,常常完不成,那么时间一久也就会对列计划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计划绝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帮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4、注意
①必须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最多只能充当一个指路标的作用,是很难完全套用的。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②列计划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要为了列计划才去列计划,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计划都是好计划。不管什么时候,列计划都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篇3
在暑假期间把所学的英语书全部拿下。
1)背英语单词
2)背语法
3)听听力。(放松时尽量都听英文歌)
4)每个星期写两篇英语作文(300字以内)
数学
弄清概念,多做题。 (好像除了这个方法也没别的能解决了)
1)每天多做3道自己不会的题。(实在是不会再厚着脸皮去问老师)
2)每天默一遍要清楚的概念。
语文
多看书,多背书,多读书,多做笔记
1)把语文书上的文章全部都重新细读
2)要背的文言文和注解全部吃透,并且全部默写下来。
3)每天上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把自己不会的或易错的点用笔记本记录下来。
(其实说起语文我还是蛮激动的,因为我很喜欢它,小学就如此,可能是因为老师的缘故,也或许是别的,就是喜欢,很纯粹的喜欢,现在的人都把语文当成最容易的来学真是不应该啊!)
政治(我最头疼的一项啦,大道理那么多,把我这么有思想的人的思维都给圈住了!!)
背概念抓要点!!切记不能谈自己的想法!!
历史
记清楚 时间 地点 人物
1)把书全部看一遍
2)做复习题
3)不会的统统记在笔记本上
地理
多看图(图是地理的灵魂)
1)把要记得图都看一遍,记清楚坐标
2)背下有关的复习内容
3)做题
好啦,以上就是我看似简单的暑期复习计划!
写完这个复习计划其实我有很多感慨呢!长这么大其实也没怎么用心去对待哪一件事,总是抱着玩玩的心理,要么就是恐惧,闷头闷脑的上完了小学,初中,现在已经是高二了,开始有一点点觉悟啦!这次是认真的。希望有这点觉悟还不会太晚.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很聪明.那句歌词叫什么来着"i believe i can fly " 这个首都医科大学的梦我会努力试着去实现的。
篇4
说了这么多,希望我们能够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暑假的到来。另外,为了让大家的暑假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制定暑假学习计划。
1、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5~6小时
2、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
3、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家应该知道在黄冈网校上最下面一个区域的“工具栏”里有个“学习计划”。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宜自己的学习计划。结合我们教你们的“四步学习方法”——知识强化,名师面授,智能测评,名师答疑来进行暑假的学习。合理利用时间,统筹规划。但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例如:你数学定的是2个小时,但2小时过后任务还没有完成,建议你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复习科目。千万不要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4、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建议把安排设置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可以把知识点没有吃牢做错的题目放在“智能测评”里“我的错题本”里面,做一个归纳,方便你们以后的查阅和复习。
5、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避免偏科现象。
6、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记住,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篇5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就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我们去买袜子的时候,老板不可能让我们先试试,如果想知道袜子的长短合不合适怎么办呢?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将袜底的部分在自己的拳头上包上一圈,如果刚好包完,说明这双袜子合适,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自己的拳头的一圈与自己的脚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就是1∶1的比例。”这样就成功地导入了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课堂的学习。
二、利用生活,检验数学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很多数学理论知识,如果将这些理论知识在生活中检验一下,不仅能够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还能促进学生的联想,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交流和讨论,教师通过询问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情况,这样可以明确一点“要想估算,就要先把两个因数的最高位留下,去掉后面的位数得到一个近似值”。为此,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一道生活化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当中找到可以估算成数值的事情,并将这件事情编成一道数学题。对于刚刚接触此类问题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如估算马路的宽度等,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生活中常见的估算,通过观察很好地完成这个作业。如有个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星期天,我家和邻居家一共6个人一块自驾游,中途停车休息的时候买了6瓶饮料,每瓶2.2元,请问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很快就算出12元[6×20=120(角)=12(元)],细心的学生很快就发现12元与实际不符,这种情况又引发学生积极地讨论。这就说明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比课本中的练习题更有问题可寻,更能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知欲望。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篇6
对于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帮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晶体结构的学习,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很多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要想深入理解一些晶体的内部结构,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并且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加形象.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它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物质的结构形式,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与构建.这既能够为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推动,也会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课程.例如,在讲“认识氯化钠晶体的结构”时.课本中对于这一晶体的结构做出如下介绍:每一个钠离子吸引6个氯离子,同时每个氯离子吸引6个钠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数量比为1∶1.在没有学科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看到这段文字很难理解这样的晶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如果用三维动画演示出来,相信即使没学过化学中这个知识点的人只要看见了就能理解氯化钠晶体是什么样子,这就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物质的结构形态的认知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的一个决定因素.有了信息技术后,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都能够一一化解,不仅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篇7
一、理论依据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提供最好的理论支持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
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最佳的理论依据,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最大的技术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被降解、消失,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例如,硫酸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上都有广泛的用途,教材以接触法制硫酸的基本化学原理和生产流程、典型设备等,第一次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化工生产知识,使学生学习化学理论跟化工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采取了实物、标本、模型或图表措施,学生还是觉得比较空洞。我采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逼真的画面,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它设计动感强,易引起学生注意,讲解步骤清楚,层次分明,板面清晰,提示、过程、结论完整;图象形象、生动、直观。哇!沸腾炉真的沸腾起来了,生成的二氧化硫经过热交换器,直奔接触室,摇身一变,变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进入吸收室洗了一个浓浓的“硫酸浴”,出来一缸热气腾腾的发烟硫酸。与此同时,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典型的练习,更是画龙点睛,错对一目了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掌握了工业制硫酸的全过程。又如,在学习《乙酸》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以及键与键的键能的不同,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因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羰基与醛类的区别等。
(二)利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甲基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在课件播放像,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在课件中播放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化工生产的教学中。如合成氨工业肥皂的制取接触法制硫酸等,教师普遍感到学生提不起兴趣。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学生摸不着头脑,只能死记硬背,效果当然不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才是理想的!但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一些资料库中摘取相关内容,穿插在课件当中,就可以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同,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科技是为生产服务。我们所学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它是多么有价值,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8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自身特点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实验现象的延时性等,往往给我们的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有些实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将难以进行。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的的一些特殊性。
1.化学实验的不可逆性
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进行演示性的教学方式,有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在实验教学演示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因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某种需要而停止实验的进行,进行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当然这个过程必将增加了我们化学实验教学的难度,因此大家在实验教学中都有过演示失败的经历,所以说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化学实验的复杂性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其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我们常常会用到数学和生物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好的话,也会影响我们实验教学的进程。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我们的实验过程和步骤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动作”来进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事先都必须考虑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以及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等。
3.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化学实验会用到有剧毒的实验药品,有时在我们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气体,一旦泄漏就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因此说我们的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从我们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角度来看,危险性一般较低,所以我们也不要过于担心,千万不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那将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春天”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春天”来了。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其本身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我们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高中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有时比较漫长,如何让学生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本身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视频,动画和图片等素材,当我们把与实验相关的素材准备好以后,我们可以制作PPT课件,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我们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遏制化学实验危险,保障师生安全。
尽管在高中化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有些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化学实验操作起难度比较大。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氧化汞加热分解、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实验操作的时候,以前我们教师亲自操作,失败率非常高,有时在演示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往往还会导致学生对我们的实验结果产生很多的疑问,甚至对正确结果产生怀疑。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的话,能够达到仿真的效果,使学生能易于观察到实验结果,保证化学实验的教学顺利进行,且有利于避免危险发生。
三、多媒体技术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过程中,的确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如果我们只是凭着其信息量大、炫目的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话,这将远远没有实验的真实过程相提并论,因为学生在自己亲自做实验过程中的那种怦然心动、望眼欲穿的体验,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无法达到和企及的。另外,如果我们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话,往往会弱化了我们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通过新媒体、新形式直观感受化学实验之时,随意性增大,不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让多媒体技术和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完美的整合。
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当然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要跟着发展,那么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的呢?值得我们所有从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的思考,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在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优势,减少其弱点,从而更好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起到桥梁和媒介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起到对化学实验教学促进作用。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深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学习如何将二者进行完美的结合,必将让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朝着高效的方向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我们教学效率,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几何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在分析几何画板应用的必要性之前,让我们先深入分析一下高中数学尤其是几何数学的特点。
1.概念太多,理解困难
高中数学这门课程,向来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及图形等著称,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如果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板书教授,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思维,并且对于概念的理解,可能只是局限于记忆层面的理解,而难以理解其精髓。久而久之,学生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在以后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达到使学生产生放弃数学的想法!
2.知识抽象,学习枯燥
高中数学不像语文那般有趣,它更多的是各种抽象知识的理解及计算,这就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兴趣。尤其是《立体几何》这个分支,其要求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教师不能在一开始就将学生领进门,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上述两个问题是高中几何数学学习中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困扰数学教师和广大学生的难题,而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二、几何画板在高中几何数学中应用的优势
1.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正如上文中所分析的那样,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简直是“铺天盖地”“比比皆是”,而这些也正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东西。在几何数学中,如果要正确的掌握这些东西,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不少同学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学习空间立体中,直线与直线、平面与平面、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时,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传授、手势比划,很难让学生理解那些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应用对象,更别提正确的应用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利用几何画板,将这些位置关系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将定理的推理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以生动形象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当遇到问题时,会不自觉的将学习的过程复现,而不是单纯的背书上的定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过程的乐趣
俗话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兴趣,我们才会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和不竭的前进动力。高中数学不像语文或英语那些文字类的课程那么有趣,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而几何画板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这些活跃的元素,学生们会很容易的感受到具有立体空间感的授课情景和氛围,会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缺失,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讲授几何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时,可以通过利用几何画板,动态的展示不同的几何方程所对应的几何曲线,亦或者几何图形,从而总结出不同的几何图样所具有的性质以及用途。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对比,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引起这些不同的原因及这些不同引起的后果。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几何教学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应用合理、适当,并且要妥善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即要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型合理科学的“双主教学模式”。使知识可以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被教授,学生可以深刻正确的理解,使几何画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刻感知到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尤其是几何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并充分的利用几何画板,使抽象的逻辑推理可以以感性具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使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可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改革也必将烙上信息化的特点。化学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化学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下论述:“未来教育=人脑+计算机+网络”,“化学教育信息化”以它具有的资源全球化、教学多样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等优势,成为化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它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法,一般按教学素材类、课程网络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教学应用平台等4个层次来建设化学教学资源.但如何将“化学教育信息化”引入高中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化学教育信息化”教学,如何快捷方便的获得教学所需的资源等实际难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以下结合这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二、信息技术中的化学教学资源
1.化学信息资源来源例析
信息资源来源的媒介可以是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通过电视、报纸等关注与化学相关联的社会新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手机生产车间的“中毒”事件,中毒物为烷烃家族中的“正己烷”,让学生感知物质的毒性,树立绿色化学概念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关注每年11月份评选出来的物理、化学等诺贝尔奖事件。2010年物理诺贝尔奖颁给了石墨烯发现者,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石墨烯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运用化学方法对石墨烯这种材料进行改造,如石墨烯和氢气进行部分加成反应,使之成为半导体,氟化石墨烯使之失去导电性等,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011.3.11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电厂核泄漏事件,在处理核危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硼酸物质吸收快中子,以阻止核裂变;在核污染通过大气层扩散后,人们因怕辐射伤害而引起恐慌,出现购买大量含碘食盐的现象,一度造成缺盐局面,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科学上讲,吸收一定浓度的碘元素可以阻止I-131的核辐射危害,但含碘食盐中碘元素含量少,无法满足摄入的碘元素处于饱和状态,若过量摄入碘元素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伤害身体,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指导性的重要性。互联网的信息更是海量,从微观结构到宏观世界,从单一教材图片到色彩丰富的图像,从静态的描述到动态的变化,从过去的化学史到现代的科学家,从课本中的实验到现实中令人惊异的化学实验等等,向我们展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2.化学信息资源特点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取长补短,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完善教与学。综合分析各种媒介的化学主题信息,主要表现了如下特点:
(1)关联“化学”名词的获取和问题的产生通过媒介迅速获取新闻中相关“化学”的事件,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产生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2)提供物质微观结构中的图片和比例模型资源平台提供了每种物质微观世界的结构式、晶胞和比例模型,还有丰富的色彩样式,是教师制作课件时的好素材。
(3)准确可靠的物理量数据参考资源平台附有详细的物质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物理量数据,方便查阅者直接引用或使用,为使用者提供了严谨的逻辑思考习惯的依据。
(4)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资源平台对化学物质的应用和联系具有时代性、新颖性,链接丰富,很好的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寓化学原理于实际问题中,可以使读者很好的体会学以致用的理念。
(5)化学实验视频的有趣性资源平台提供的实验视频多以巧妙、奇特又合理的视角冲击着我们的想象力,是课本教材外很好的实验视频补充,是化学实验付之于实践很好的启蒙老师。
3.化学信息资源的应用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相关的社会新闻”素材常常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又可以用来进行化学命题,而且,了解这些新闻是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现。
(2)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网络作为一个免费、开放性的资源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是巨大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平台进行搜索备课时相关的化学专业知识,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而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报告、反思、评价等过程,完成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再是课堂上的强化化学概念的理解等“灌输模式”,而是新课程所要求的理念,发展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和观念,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沟通能力。
三、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如何让技术恰如其分的发挥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备课中将技术与我们的化学教学相互衔接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要实现整合,其核心是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要在先进的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指导下,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个性化、系统化、实用化.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导致少数学生沉湎于网络;另外,不能利用模拟实验代替化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微观结构的动态显示时也容易犯科学性错误.因此,希望本文为后续的化学信息化学教学提供一些积极正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11
一、正确的认知
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这就导致教师对于这门技术的认识还有些模糊。许多教师都把信息技术当做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没能完全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的含义是要把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一体化,而不是还把说教当做教学的主体。化学教育实现信息化,教师在网上互相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此来学习其他教师的科学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自主化有着积极的影响。良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意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化学信息技术课堂
1.理解抽象概念
高中化学课本中,含有较多的抽象性概念。比如,“甲烷的结构”“有机化合物反应物质变化”,对于这些抽象性的知识,教师传统的化学教学中,都是用口述的形式教学。高中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对于教师的介绍容易产生误区,影响学习。而教师运用幻灯片,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详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认知,而且学生对于网路的兴趣一直比课堂大,对于观看幻灯片有着很大的兴趣,而且这种直观的观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对于学生良好地掌握知识有着积极的帮助。
2.认知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中的实际密切相关。除了课堂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还会通过电视、报纸和其他媒体进行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看到了物质在生活中的现象,没有得到详细的解说,对知识的印象不够深刻。教师如果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学生观看的同时进行解说,对于学生良好的认知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时,教师通过视频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一氧化碳的危害也会有一个良好的认知。然后,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自己说出想到的其他有毒物质,对于脑海中知识的整合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激发化学兴趣
课本上的知识是学生所要掌握的,书本中会对书中知识在人们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还会涉及课外化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目前,时展迅速,书本上的课外连接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教师通过网络,查找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最新应用,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化学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最新化学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2010年石墨烯的发展者获得了诺贝尔奖,然后教师说明石墨烯的化学及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自己联想石墨烯对于生活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互换课堂
教师在网络中交流教学经验的时候,很容易达成许多共识,许多教师对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都非常感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起网络电视这一技术。网络电视一项不受距离限制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不讲,把课堂交给学生在网络中认识的教师,让其通过网络电视的方式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感觉很新奇,进而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5.新奇化学实验
课本中许多知识点采取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如果可以转变为实验教学,就会产生引人注目的现象。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了解知识,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一些化学物品或是仪器因为价值及有毒性等原因,教师不能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中寻找与此相关的实验,对其中的实验流程及现象进行解说,让学生观看其中的化学奥秘。
6.良好化学背诵
化学虽然是一门理科学科,但是其中存在着许多的硬性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背诵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传统教学中对于这些知识,教师都会积极地找寻办法,设计一些顺口溜,方便学生的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方式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还是不够深刻。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一面让学生观看物质的本体,一面对其背诵进行积极引导,这样这些硬性知识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整合反思
信息技术涵盖了很多高科技技术,这些技术会让学生感到新奇,进而带动学习兴趣。教师把握这些技术,对于提高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完善,等其发展完备后,这一观念在以后的发展中必将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科技就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大多看到了科技消极的一面,很大一部分人都沉迷于网络虚拟游戏之中。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虽好,但是不可完全利用这种技术代替教学,要学会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可能实现这种整合的优势最大化。
化学作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学科,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进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篇12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数学学科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基础知识薄弱、概念模糊,甚至连课本上的基本公式都不清楚的问题,所学东西支离破碎,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进入高中以后, 面对信息量庞大的数学课堂、更加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性更强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些初中数学就没学好的学生来说,在数学上的学习更显艰难,感觉越来越吃力,也就越来越头疼数学,兴趣也越来越少,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从而使他们成为了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学困生。
(2)自身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及娇惯造成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我行我素、不愿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习性。这样的学生意志力差,学习态度随意,粗枝大叶,独立学习能力较弱,进取心不强。他们懒惰,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课前他们一般不会去预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新知识无法掌握,旧知识一知半解,疑惑越积越多,厌学情绪也越来越强,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了数学学科的学困生。
另外,进入高中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对那些应变能力差、自制能力差的高中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对逻辑性强、思维缜密的数学学科影响最大。
2. 外部客观因素。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外,一些外部因素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从教师方面来看,有些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交流,教学方法不得当,课堂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老师对学生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只片面追求升学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优等生的身上,而对成绩差的学生视而不见,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这不仅造成了数学学困生的自卑感,也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对数学学科必要的兴趣。
(1)家庭及社会因素。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良的家庭环境或父母教育方法的缺失是造成学困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有些学生的父母整日只顾忙自己的工作,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长期对孩子不管不问,也有些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教育孩子时态度粗暴、非打即骂,方法欠缺。另外,目前越来越普遍的离婚现象使很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都丧失了信心。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再者,有些家长对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强迫孩子学太多的东西。毕竟孩子精力有限,他们会顾此失彼,从而造成成绩下降。
(2)应试教育的影响。枯燥的应试教育方式是学困生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应有的兴趣,只是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正确的方法而收获甚微。久而久之,学困生就日趋增多。再加上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符号体系严密以及逻辑性强等学科特点,也给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困难。
二、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途经分析
结合以上我们对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数学学困生分为两类:厌学型和非厌学型。厌学型的学困生明显不喜欢学习,在数学学习上消极被动,缺乏明确的动力和目标,与教师缺乏应有的互动与合作,对学习成绩莫不关心。同厌学型的学困生相比,非厌学型的学困生看起来表现要好得多,他们在学习上态度认真,听课专心,课后用心,在学习上表现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但却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客观原因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业成绩。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学困生,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相应的转化措施。
篇13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设计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朋友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
教学模式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都主动地学习。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