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层建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建筑防火的问题
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要遵循畅通安全的相关原则,在进行楼道设计时,能够保证人员进行畅通流动,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人员疏散,同时应在相应的采光设施以及照明系统位置设立显眼的疏散标志这样能够实现紧急情况下,人员快速进行安全撤离,有效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对相应的防火分区进行合理设置,同时合理设置相应的消防器械以及疏散通道,这样在火灾发生时候,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同时有效进行人员的疏散。要保证在同一层楼体的任何一个位置,两个消防栓的水枪能够同时到达。在进行建筑室内室外消防系统设计时,要充分满足相应的消防用水的要求以及灭火水压,同时消防水池的容量也要满足相应的防火要求。
2.2建筑抗风的问题
要根据建筑物周围的气流状况以及受到外力作用下,建筑物的形体变化,结构不稳定或者产生疲劳性破坏,因而建筑围护结构成为高层建筑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风灾损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破坏建筑的结构,甚至导致倒塌现象,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时,能够对工程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2.3建筑电气的设计
(1)消防电源与配电的设计。在进行高层建筑消防电源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①相应的供电电源要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发电厂,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或者发生突发事件,能够保证建筑的电源能够正常运行。②相应的供电电源要求来源于2个不同的区域的变电站。③搞成建筑其中一个电源要来自于相应的区域变电所,而另外的一个电源为自备的发电设备。
(2)建筑应急照明设计。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或者其他故障时,可能会对建筑的正常照明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启动相应的应急照明系统,这被称为事故照明,进行高层建筑应急照明的安装设计时要遵循人性化的相关原则,将应急照明设施设置在相应的疏散楼梯、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前室、消防水泵房、电源室、变配电室或者防排烟机房的墙面位置以及顶棚位置。
(3)电梯设计。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电梯在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为,电梯位置设置合理,运行噪音较小,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还要根据居住结构的形式对电梯的最大载荷进行调整。这样能够充分保证居民方便进行出行。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电梯要能够提供安全便捷的疏散方式。为了能够充分确保电梯的安全正常运行。同时便于进行人员的施救以及火灾的抢救,要设计相应的排水设施。一般会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将相应的消防泵房、变配电站以及柴油电机放置在地下室位置,这样如果地下室出现积水现象,就很难进行有效的灭火措施。因此应该在充分重视地下室排水的建设与设计,在进行电梯设计时通常要设计两套相应的供电系统,一套用于正常供电,另一套时供电系统则是用于紧急情况时候,进行自备发电,进而充分保证电梯安全运行。
(4)排烟设计。在众多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中,很多人由于烟气产生窒息以及中毒现象,在封闭性的楼梯间可以再楼梯入口的位置设置相应的置阳台或者凹廊。这样能够及时进行排烟,能有效减少相应的人员伤亡事故。同时在设计中,可以将消防电梯前室与楼梯前室进行合并使用,同时采用相应的常闭防火门。
(5)防雷击设计。在进行高层建筑防雷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多重保护”的相关设计原则,积极做好相应的防雷设施的设计。在建筑的顶端以及其他容易受到雷击作用的部位,可以社会自设置相应的避雷针,避雷带以及避雷网,利用建筑结构中的主钢筋作相应的防雷引下线,同时在建筑物周围设置相应的避雷带;同时还要将建筑物内的金属设施以及突出屋面的金属部件进行接地处理,有效防止静电火花的产生。
篇2
一、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一)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二)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三)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四)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二、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一)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二)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三)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
三、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篇3
一、施工前的准备
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施工前我们在现场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对施工方案反复的进行了讨论,并做出了充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对市区内可能产生的道路堵塞、可能造成的停电、停水、及现场设备出现故障等均相应地做好了应急的准备工作。我们对泵送混凝土搅拌站选用方面我们选用了市区一家最有实力、且一家公司分别有两个不同方向运送混凝土的搅拌站,如果出现东面断道就从西面供给,西面断道就从东面供给的方式,确保混凝土能满足施工的需求。在用电方面先用了两路电源并备用一台360千瓦/时发电机确保施工用电万无一失。在用水方面我们除了准备自来水之外,还利用市政2米的排水管道设闸堵水以防停水时无法降温而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现场的各种设备都相应地做了应急准备。
二、施工方案的选定
(一)为了保证相邻住房的安全,我们选定以西向东推进的施工方案。
(二)由于施工场地比较宽敞,充分发挥优势,泵站选用HP—800自动配料机2台,现场采用HBT—60混凝土输送泵三台,管径直125mm2,同时还采用一台12m3/h的汽车混凝土输送泵,专用来做小体积混凝土的补救及找平。
(三)采用38台6m3/台混凝土运输车。
(四)人员采用四班不间隔连续作战的的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进度,每班交接班需提前半小时。
(五)为了防止由于混凝土自身产生的高温而烧坏混凝土的现象,我们采用双排直径为50mm的钢管通水降温的方法,(左右间隔1米,上下1米且交叉布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保证混凝土出厂质量的措施
(一)选择高质量的水泥
我们选用“珠江牌”625R硅酸盐水泥。
(二)混凝土出厂前的技术处理
为了减少水泥的水化热,降低混凝土自身的温度,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保证用泵输送的前提下,将625R硅酸盐水泥控制在450kg/m3。
(三)适当参加一定的添加剂,控制水灰比
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和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它具有防水、膨胀、缓凝而一体,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减少20%左右,水灰比一般能够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可延长4小时左右,对大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四)对骨料的控制
选用70—40mm连续配碎石,细度模数2.8—3.0的中砂,砂石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并不能混有其他有机杂质和使用海砂。(五)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根据设计强度和泵送混凝土对坍塌度的要求,经试验确定采用:625R硅酸盐水泥,其水∶水泥∶砂∶碎石∶复合剂=0、25∶1∶1、82∶2、5∶0、04。
(六)加强技术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分工由监理单位安排人员跟班检查,并对每批原材料都做详细的记录。
(七)采用确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浇灌混凝土同采用三班人员交叉流水作业的形式,分层次地采用跑道式的施工路线,一层一层向前推进,每层保证振动器跟上施工步伐,在施工最后一层混凝土时除了采用平板振动器外,还采取长4米的园条形振动器做一次压平处理,事后人工压浆收尾。
(八)混凝土的保养
为了防止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由于产生的高温而烧坏混凝土,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我们采用了循环水系统降温的办法,保证进入口水温在C25度以下,出口水温在C58—C68度以内,在水温超过C70时我们采用加快循环水量的办法,并在混凝土上部采用麻袋湿水保养的办法,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了一丝不苟,其结果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在30小时内元满地完成了5876.69m3混凝土的施工任务。
四、谈几点体会
(一)施工前的准备和施工时可能出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给施工增加了保证力量。
(二)采用内外降温的养护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的升温,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时的采用尤其重要。
篇4
1.2上下层柱网、轴线的改变,转换层的上下层结构形式不变,仅柱网、轴线有所变化,常用于筒体结构建筑中。
1.3上下层不仅结构类型有所改变,而且柱网、轴线也有所改变,常用于上下层功能变化较大或较复杂的建筑物。
2转换层的结构形式
由于转换层上下结构转换有多种类型,所以转换层本身的结构形式也有不同,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2.1梁式结构的转化层。梁式结构的转化层一般在转换层的楼面设置纵横交错的钢筋砼承重大梁。为适应上部荷载的需要,梁的截面尺寸比较大,常用的尺寸有1000mm×2000mm,1200mm×250
0mm,1500mm×3000mm等。
2.2桁架式结构的转换层。桁架式结构的转换层是有梁式结构的转化层变化而来的,整个转换层由多榀钢筋混凝土桁架组成承重结构,桁架的上下弦杆分别设在转换层的上下楼面的结构层内,层间设有腹杆。由于桁架高度较高,所以上下弦的截面尺寸相对较小。
2.3箱式结构的转换层。箱式结构的转换层实际上也是有梁式结构的转化层变化而来的。有纵横交错的双向主次梁连同上下层楼面的楼板结构以及四周墙壁构成全封闭的箱式结构转换层,整个转换层就像一只大箱子,当然四周也可以适当开洞。
2.4板式结构(厚板)的转换层。板式结构的转换层通常适用于上下层既有结构类型的改变,又有柱网、轴线的变化整个转换层是一块厚达2.0~3.0m的实心钢筋混凝土承重板。有的板式转换层中在一定的部位也设置暗梁,以满足上部结构的变化要求。
3转换层的施工特点
3.1模板支撑系统。转换层结构的体量大、自重大,对模板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进行详细的计算,切不可凭经验办事。以梁式结构转换层为例,梁本身的线荷载通常在60~100KN/m,加上施工荷载就更大,对于板式结构,每平方米的荷载(楼板荷载+施工荷载)也在100~150KN,因此,往往需要搭设满堂红支撑系统,其立柱一直搭至地下室,使荷载直接传值房屋基础。当作为多层支撑荷载传递时,上下立柱的位置应对齐,防止上下楼面因
在梁式结构转化层施工中,由于梁的侧向高度较大,厚度较薄,所以尚应验算模版系统侧向稳定性和侧向强度,防止整体跑位和胀模。
3.2钢筋绑扎。转换层中的钢筋,其特点一是数量多,而是直径大。对梁式结构转化层来说,其钢筋绑扎通常在梁的底模板架设完成后进行,钢筋绑扎完毕经过验收后安装大梁两侧的模板。钢筋绑扎中应切实注意钢筋骨架侧向的稳定,防止倾倒伤人。
粗直径竖向钢筋接头宜用电渣压力焊或冷挤压接头,按规范要求,同一断面接头应错开50%。
钢筋保护层应用相应的粗直径钢筋头焊于主筋上,常用的砂浆垫块易压碎。
当转换层的梁或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时,应在施工缝上增设若抗剪钢筋,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牢固。
转换层结构设计中,目前也较多采用后张拉预应力结构。
3.3混凝土浇筑。转换层的混凝土一次浇筑量很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较高,一般为C40~C60,特别是梁式结构转换层和板式结构转换层,混凝土浇筑量大,大多属于大体积混凝凝土施工,不仅对模板支撑系统带来很大困难,而且混凝土内部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为此,很多工程的施工,在征得设计单位的认可后,将混凝土二次叠浇成型,即分层浇筑,形成整体。这样做,既可减轻模板支撑系统的承载荷重,因为利用先浇注部分混凝土的龄期强度参与模板职称一起承受上部后浇筑混凝凝土的荷载重量以及施工荷载,从而节约模板支撑费用,同时页保证了混凝土浇筑质量。由于梁式或板式转换层承受的上部荷载都很大,在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应保证上下层之间衔接紧密,通常采用在衔接面上假设竖向抗剪钢筋或在衔接面上设置若干抗剪槽,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紧密。
篇5
一、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强化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图纸是工程施工的依据,工程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要组织监理人员熟悉工程图纸与项目有关的规范标准、工艺技术条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同时,要组织施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检查施工图纸中的“错、漏、碰、缺”,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减少因图纸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的影响。其次是认真审查钢结构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全面指导工程实施的技术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因此,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查要针对性和重点,主要内容有:①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②特殊工种的培训合格证和上岗证;③新工艺的应用;④对工程项目的针对性;⑤质量、进度控制的措施和方法;⑥施工计划(工期)的安排。
二、塔吊的选择与布置
塔吊是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施工的核心设备,其选择与布置要根据建筑物的布置、现场条件及钢结构的重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并保证装拆的安全、方便、可靠。在塔吊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内爬式塔吊,因为钢结构建筑采用内爬式塔吊不需要对楼层进行加固,并且在起重机布设位置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采用内爬式塔吊进行钢结构高层建筑吊装施工,对塔吊起重能力和幅度要求不像采用附着式塔吊那样苛刻。从经济上考虑,为节约成本,优先选用内爬式塔吊进行钢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施工。
三、严格原材料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大,耐火性差。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耐火钢的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为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选择中,首先钢筋的质量证明文件应齐全有效,且进场检验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连接套筒应有出厂合格证,材料一般为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其设计抗拉承载力标准值应不小于被连接钢筋的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1.2倍,套筒长为钢筋直径的二倍。
四、钢构件验收
钢构件住进入安装现场后,由专业质量检测人员对构件的质量进行检杏。弹出钢柱的安装轴线,若发现在运输过程中钢构件发生变形缺陷后,马上进行矫正和处理。同时还需要对构件纵横两个方向的安装中心线进行验收,对中心线不清晰的要重新弹上安装线。
五、螺栓安装
钢结构工程中螺栓连接一般用高强螺栓和普通螺栓,普通螺栓连接,每个螺栓一端不得垫2个以上垫片,螺栓孔不得用气割扩孔,螺栓拧紧后外露螺纹不得少于2个螺距;高强螺栓使用前我们检查螺栓的合格证和复试单,安装过程中板叠接触面应平整,接触面必须大干75%,边缘缝隙不得大干0.8mm,高强螺栓应自由穿入,不得敲打和扩孔;高强螺栓不得作为临时安装螺栓,螺栓拧紧应按一个方向施拧,当天安装的应终拧完毕,终拧完毕应逐个检查,对欠拧、超拧的应进行补拧或更换。
六、钢柱安装
按结构平面形式分区段绘制吊装图,吊装分区先后次序为:先安装整体框架梁柱结构后楼板结构,平面从中央向四周扩展,先柱后梁、先主梁后次梁吊装,使每日完成的工作量可形成一个空问构架,以保证其刚度,提高抗风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便于调整柱的垂商度,在预埋螺栓上先拧上数个螺母全部拧到接触基础面,并用水平仪找平后,开始吊装钢柱。吊装钢柱时,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出现,在柱的上端活系两根缆风绳,可以从多个方向临时固定,也可用来调整垂直度。测量校正,钢柱吊装就位后,用两台经纬仪和水平仪对钢柱进行测控,微调通过调整柱底脚板下的螺母来实现。七、焊接
钢结构使焊前,对焊条的合格证进行检查,按说明书要求使用,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一、二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弧坑裂纹,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满焊等缺陷,一、二级焊缝按要求进行无损检测,在规定的焊缝及部位要检查焊工的钢印。原则是采用结构对称、节点对称、全方位对称焊接。多层焊接宜连续施焊,每一层焊道焊完后应及时清理检查,清除缺陷后再焊。焊接接头要求熔透焊的对接和角接焊缝多层梁柱焊接时,应根据安装情况先焊顶层柱与梁节点,其次焊底部柱与梁节点,最后焊中间部分的柱与梁节点。在焊接顶层梓与梁节点时,应先焊梓顶垂直偏差较大的部位,以利用焊接后收缩变形应力达到减少柱顶垂直偏差。焊接顺序宜从中间轴线柱向四周扩散施焊。
八、门窗工程安装
钢窗安装质量的控制重点有两点,一是,钢窗进场合格证、产品试验报告及外观的检查。二是,钢窗和固定钢窗的立柱之间的间隙控制。先施工固定钢窗的立柱,有可能出现钢窗与立柱之间缝隙过大或钢窗安不上。我们在控制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先固定钢窗一边的立柱,待钢窗完全固定就位后,再焊接另一边的立柱,这样保证钢窗与立柱之间无缝隙。
总之,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钢结构高层民用建筑,我们应及时组织考察总结已建成的钢结构住宅工程的经验,满足住宅在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方面的综合要求,形成完善的建筑体系。但愿我国的钢结构高层民用建筑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杨鹏宇,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施工[J].山西建筑,2006,32(16):140-141.
[2]郝燕春,大型钢网架安装技术[J].山西建筑,2007,33(10):195-196.
[3]魏明钟,钢结构[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4]沈祖炎,钢结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6
1.1确定影响因素的因素集U确立待评价的目标指标U,各评价指标为子集u。
1.2确立评价标准集V和隶属度矩阵R结合确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集,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定,可得出各个单指标的评价矩阵,其中各子集表示对上一目标层的隶属度。
1.3对各指标进行重要程度的赋值文中是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各评价指标按照属性和关系分组,形成递阶结构,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度经过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之下的重要程度,继
而构成了判断矩阵,然后确定权重。对比两两指标,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相应的判断矩阵。比较方法用9标度法。
1.4模糊合成运算根据所得的权重矩阵Q和评价矩阵R,将其进行合成运算得出模糊矩阵H。即:H=Q*R
2实例分析
以邯郸地区某高层住宅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该企业承办的住宅项目占地43,000平方米。设计项目高度为90米的5栋高层。历经2个月的实地调查和咨询,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出影响其安全施工的
主要因素。安全要素可以分成四种: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安全各个因素下面又分了具体的分项。
①安全管理组织包括了安全生产组织、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考核取证。
②安全技术管理包括了机械设备作业技术、用电和防火技术、防尘防毒技术、特种和专项技术及安全技术交底。
③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了劳保品使用制度、检验验收交接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资金保障制度、应急救援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④施工现场安全包括施工现场安全达标、资质和资格管理、保险、安全标志。由此可知,目标层邯郸市某高层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安全设为Z,在其下方的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施
工现场安全分别为一级指标,用Y来表示,二级指标用y表示。由资料显示对施工安全评价一般设定为5个标准等级,分为安全,基本安全,一般,危险,很危险。表示为V={v1,v2,v3,v4,v5},其中v1
代表安全等级,v2代表基本安全等级,v3代表一般等级,v4代表危险等级,v5代表很危险等级。根据主要负责人、技术人员、领域专家进行调查问卷,根据评价结果得出了各因素的评价矩阵。依据所选
用的层次分析方法对个指标进行了权重的赋值,并且通过C.I.的计算其一致性达标,符合一致性要求。
3结论
以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日益增多的工程施工事故,找出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层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通过利用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模糊对具
篇7
1.2细部尺度原则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所采用的施工材料的质感,是更为细腻的建筑尺度划分。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应透彻地了解人们对建筑材质的标准要求及喜好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通过眼观以及手摸的方式去对事物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从主、客观角度对该项事物做出综合性评价。所以,设计人员应遵循细部尺度原则,采用人们能够接受的喜爱的建筑材质塑造建筑工程作品,给人们带细部尺度主要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指高层建筑更细分的尺度大小。
2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2.1高层建筑采光设计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节能型建筑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发展的总体态势。高层建筑内的照明能耗比较大,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及利用日光照明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重视的课题。目前,比较先进的日光采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高单位面积进光区的日光量,利用太阳光为建筑提供照明需求,可有效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消耗。(2)为了能在不增加窗户周围的阳光强度且能使其到达采光更深的工作区域,可以通过阳光发射到屋顶平面来完成。(3)在不改变建筑构造的基础上,如增大建筑窗户的面积或数量来采集更多的太阳光,而能较好地满足建筑内照明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觉,可通过阳光直射阻挡系统来解决。该系统是利用光线的折射计反射原理为设计依据的。
2.2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抗震设计质量对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地震频发的现实情况,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现行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关注及重视的问题。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建筑大厅的四角及建筑外墙位置应设置构造柱,并根据高层建筑要求的具体抗震等级合理确定构造柱数量。建筑框架山墙以及纵向方向的墙体是否设置构造柱用来分担砖墙荷载;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前设计人员应深入到施工工地进行工程地质勘探,牢固掌握高层建筑施工所在地地质情况及发生地震灾害的频率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划分的设防等级进行设计不得以经验随意地更改建筑的设防等级,如果提高建筑的设防等级会额外地增加工程成本投入,而降低建筑设防等级则会降低建筑的抗震能力,一旦地震灾害来临将会对建筑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篇8
2常态化管理体系
面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特点,我们除了拨打消防热线,求助消防部门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措施。通过常态化管理体系的探讨,以使得我们生活的更加安全化。
2.1根据人群特点设置设备高层建筑现在都有名称各异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要从全局、消防角度为基准,对高层建筑的硬件设施要充分考虑到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扑救面及特殊房间的位置等,考虑到建筑使用者的人群特点,针对不同的使用群体安置的不同的硬件设施的种类及其分布也有不同的特点。
2.2使得消防安全设施到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地处于紧张状态,任何建筑商都想地尽其用,不愿让逃生通道占过多的面积。高层建筑的垂直疏散距离远且高层建筑中的人员高度集中,这就会延长疏散的时间。这就得需要高层建筑的管理者对日常生活中对楼道环境进行严密地有规律地安排,保证逃生通道,设置消防应急照明和安全疏散指示标志。这样可以在出现消防问题的时候,可使人员处于暂时的安全状态,并能够在消防队的组织指挥下,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得遇难人员能够有秩序地被疏散到最终的安全区域。
2.3物业对消防设施的管理消防设施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灯,灭火器,对讲电话系统、室外消防栓等。消防设施的使用存在着紧急性,只有平时维护好消防设施,才能保证消防设施随时可被使用。对下消防设施的管理,首先是对消防设施的安置,安置的地点要符合人体身高的需要,安置的方式既要保障消防设施的安全性也要保障使用的方便性。其次是要按规定对消防设施进行自检功能检查,对于不能自检的消防设施,要检查是否符合使用标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同时在对消防设施要进行维护时要注意细节,保证消防设施不被腐蚀、不被损坏等,需要配电使用的消防设施要注意检查供电情况。对于消防设施的管理要有指定的进过特殊培训的负责人,制定合理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定期的抽查工作也是必要的。对消防设施的合理管理,是做好消防工作的重要的准备工作。
2.4进行实际有效的演练在实际的演练之前,对居住者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及日常的宣传工作,使得居住者理解实际演练的重要性,同时也使用者懂得如何使用消防设施,如何进行正确的预防居住者明白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消防安全,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消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实际的演练中,能够使得居住者真正的体验如何逃生,如何自救,如何互救等,这样能够使得居住者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在演练中积极的主动地观察被疏散的人群的情况,通过总结,以备后用。
2.5对法律知识的关注及重视无论是作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居住者,我们都是社会的公民,了解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培养法律思维并运用。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安全部门要按规定进行防火等巡查,及时报告并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2.6充分发挥物业管理的作用物业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职责是集中多种管理服务职能,整合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地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居民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和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居民住宅区的消防安全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成为了物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物业管理责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安全隐患,能够有效的减少居民区消防安全问题的发生。此外,还应加大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的科技含量,采取先进消防设施,安置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等智能系统,对消防安全形成保障。与此同时积极地改善管理制度。在硬件与软件有效结合的条件下,确保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使得社会更加的稳定。
篇9
由于现场山体开挖坡度陡峭,坡体加固处理不能满足建筑物支承和荷载传递的需要,使得结构基础和支承柱不能落在山体边坡上,且由于建筑逐渐缩进,会导致楼层质心与刚心逐渐缩进、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结构自身抗倾覆及倒塌能力极弱等不利因素。针对这种体型特别复杂的特殊复杂高层结构,必须将变化异常的体型及设计限制条件转化为有序和可行的结构体系,才能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现场对山坡坡顶、坡底的详细勘察,坡底具有良好的中风化石灰岩持力层,具备承担塔楼产生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能力,而坡顶结构的受力点必须远离边坡的边缘,以降低塔楼荷载对边坡稳定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水平方向设计与岩石咬合的抗剪键以抵抗推力,并确保其在多遇地震到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具备以上条件之后,再通过适当的结构传力形式,将塔楼产生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有效地传递到坡顶和坡底,结构传力途径示意见图5,图5中G1,G2均为重力。由图5可以看出,上部结构的重量和水平荷载一方面通过转换梁传递至坡顶支座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转换柱及端部剪力墙和斜墙传递至坡底基础,竖向荷载对坡顶产生的内推水平荷载对边坡稳定有利。依据上述设想,建立具有框架和剪力墙双重体系,并由支撑斜柱、斜墙和转换梁联系的特殊结构形式,塔楼结构模型。
3斜墙及斜墙处楼板处理
本项目结构依山而建,在①~⑤轴,瑏瑩~瑐瑣轴之间布置斜墙,斜墙一方面传递从上部转换梁传来的竖向荷载,另一方面承担X向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端部斜墙布置与竖向荷载传递路径示意如图7所示,斜墙倾斜角度约60°~80°。7层处由于直墙和斜墙的折角可使该层楼板承担一定的拉力。结构分析表明,在竖向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仅靠此处楼板本身承担拉力时楼板拉应力较大,初步设计时在此处楼板下部设置交叉斜撑分担楼板拉应力,保证楼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产生过大的拉力,进行交叉斜撑分析设计时偏保守地采用楼板开裂的刚度以尽可能分担更多的拉力。
4主要结构构件
剪力墙采用混凝土材料,其厚度在底部最大为1000mm,个别剪力墙由于底部局部剪力较大,在内部配置了钢板或型钢,形成钢板剪力墙或钢骨剪力墙。上部结构的剪力墙厚度由1000mm减小至700mm(端墙)和600mm(中部墙),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由于结构变形和承载力较大,需要适当增加柱子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因此,靠近边坡一侧的框架柱主要为型钢混凝土柱。柱截面尺寸介于1000×1000~1500×1500之间。远离边坡一侧的框架柱一般为普通混凝土柱。而对于在传力体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斜柱则全部采用1200(1800)×3000的型钢混凝土矩形柱(含钢率6%)。转换梁的跨度约为30m,截面高度为3000mm,为型钢混凝土梁(含钢率5%~6%),以保证转换梁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建筑两端跨度36m的楼板采用大跨度钢蜂窝梁板结构(图8),将结构和机电空间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较好的使用空间。其他部分楼层结构采用普通混凝土梁板体系,并对整体楼板进行应力分析和设计,为保证楼板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保证水平力的转递以及满足大跨区域使用的舒适度设计要求,将部分楼板的厚度增大至200mm。
5性能化抗震设计
考虑到坡地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复杂性和本结构的特点,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指标难以对结构体系的真实表现做出评价,因此在抗震审查确认将本工程总体定性为特殊类型的高层建筑后,采用性能化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进行结构设计是本项目的必然之选。根据本工程的超限情况和结构特点,以及场地条件、社会效益、结构的功能和构件重要性,并考虑经济因素,结合概念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基本概念,将本工程结构总体的抗震性能目标定为C级。结构关键构件为转换柱、转换梁、支承大跨梁的端部剪力墙以及受拉楼板处加强的面内支撑构件;耗能构件为框架梁、连梁;普通竖向构件为剪力墙、框架柱。根据设计条件及要求,为保证此建筑的安全性,实际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采用较当地提高一度的标准进行设计,抗震措施按照乙类建筑的要求加强,具体性能化抗震设计目标[3]见表1。
6结构分析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计算模型基本按实际情况考虑,采用ETABS建立模型(图9)进行弹性分析,同时利用MIDAS建立模型检验分析结果。其中,剪力墙采用壳单元模拟,部分楼层局部楼板因承受了较大的面内荷载,采用壳单元来模拟楼板的面内应力变化情况。
6.1自振周期本工程采用ETABS和MIDAS两种软件进行弹性分析,塔楼的前6阶周期和振型如表2所示,第1扭转周期T3与第1平动周期T1的比值为0.74(按ETABS计算结果),满足高规[3]要求。
6.2楼层剪力和倾覆力矩分配表3为按ETABS模型计算得到的小震作用下及风荷载作用下基底总剪力和基底总倾覆力矩。图10~12分别为地震作用下剪力、倾覆力矩及剪重比沿楼层的分布。小震作用下产生的基底总剪力与基底总倾覆力矩为风荷载作用下的4倍以上,是主要的水平荷载。
6.3最大层间位移角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如表4所示,由表可知,无论在风荷载作用下还是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远小于规范限值1/80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外荷载较小,结构响应小;另一方面为塔楼抗侧力构件截面尺寸由轴压比、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图12地震作用下剪重比沿楼层分布图控制,不宜进一步减小。
7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价
为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防倒塌的抗震设计目标,采用以抗震性能为基准的设计思想和以位移为基准的抗震设计方法。非线性分析采用LS-DYNA软件进行,依据表1所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采用七条地震波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阻尼比为0.05,其目标谱采用规范反应谱,Tg取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简称抗规)要求增加0.05s。根据本项目基底嵌固于地面和8,9层转换梁嵌固于60m高的山坡顶端的特点,参考抗规关于山地建筑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放大的规定,研究山体地震波传递特点后,本次计算需在基底和8,9层转换部位施加多点激励。输入X向为主的地震波后,七条地震波计算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149,平均层间位移角为1/211,见图13,满足抗规1/100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输入Y向为主的地震波后,七条地震波计算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100,平均层间位移角为1/117,见图14,满足抗规1/100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分析结果,作为关键构件的端墙和斜墙,在大震作用下混凝土受拉开裂轻微,混凝土受压以及钢筋受拉基本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其他剪力墙钢筋虽有屈服,但都远小于钢筋的极限拉应变;转换梁和斜柱基本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仅转换梁局部出现塑性铰,且塑性铰开展轻微,能够满足性能目标的要求;框架柱处于弹性状态的居多,部分出现塑性铰,但都能满足部分中度损坏的性能目标的要求;作为耗能构件的框架梁和连梁,在大震作用下塑性铰开展充分,且仍然能满足性能目标的要求,起到很好的耗能作用,符合抗震设计概念,通过对塑性耗能的统计,连梁、框架梁的塑性耗能约占到总塑性耗能的70%~80%。综上所述,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及各构件的抗震性能满足抗震性能目标要求,结构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8山地建筑地震作用的研究
8.1山地建筑的地震作用放大系数根据抗规第4.1.8条,本项目的山坡场地条件符合条文的规定,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λ为[4]:λ=1+ξα(1)式中:ξ为附加调整系数,与建筑场地距离突出台地边缘的距离L1与相对高差H的比值有关;α为局部突出地形的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与突出地形的高度H、岩质和非岩质地层以及建筑场地距离突出台地边缘的侧向平均坡降角度有关。计算表明,本场地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λ=1.6。可见抗规的计算公式本身已考虑了突出台地形的高差、坡降角度以及场地突出台地边缘的相对距离、岩质和非岩质情况对于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因此公式本身对于台地建筑的地震作用估算是适合的。但是,本项目的特殊性在于本建筑同时支承于坡顶和坡底,因此对于此类复杂建筑坡顶部的地震激励除了至少满足抗规的要求外,尚应估算山坡本身的动力特性对于地震波传递和上部结构的影响。
8.2场地的地质条件拟建场地东南侧正进行边坡开挖,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岩坡向西北倾斜,边坡总高度约为60m。西北侧为刚建成的道路,西南、东北两侧为空地,总体地形如图15所示,剖面及现场分别见图3,4。坡底的持力层为中风化石灰岩﹐岩层距离地面约0.5~2.5m﹐覆盖层主要由中硬~软弱土构成,总体上属Ⅱ类中软场地土;坡顶的持力层也为中风化石灰岩﹐岩层距离地面约0.0~1.30m﹐覆盖层主要由耕土构成﹐总体上属Ⅱ类软场地土。本项目坡顶采用竖向支座(竖向受力桩)和水平支座(抗推力桩)分离的形式,如图5所示,根据设计要求,覆盖层需要整体铲除,因此坡顶的地震激励是直接通过基岩传递的。
8.3山坡对于地震作用的影响分析
8.3.1坡顶地震动作用估算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对山坡进行简化的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岩质山坡的基本周期在0.1s左右,而拟建场地勘察期间考虑覆盖层的场地微震测试成果建议整个场区的卓越周期可采用0.158s,可见岩质山坡本身的弹性刚度非常大,从地震波的传递和反应谱规律看,本项目山坡为短周期时(卓越周期0.1~0.16s),坡底和坡顶的相位差极小,即位移差对结构的影响不大,但是相应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却很显著。图16,17分别为采用二维有限元模拟分析山坡时得出的坡顶和坡底加速度及位移时程曲线(人工波2)比较。图16坡顶和坡底加速度时程曲线(人工波2)由图16,17可见,坡顶的地震加速度峰值较坡底的放大较多,但坡顶、坡底的位移时程则基本一致。因此进行时程补充地震分析时,坡顶和坡底需输入相应的地震波进行多点激励计算,以评估结构的地震响应。
8.3.2山坡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构分析表明,山坡本身的动力特性对于结构的地震响应有较大的影响,而山坡的动力特性与其自身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进入塑性的程度有关。由于贵阳市属于6度区,一般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岩石山坡的刚度退化很小。因此,研究了岩质山坡基本周期在0.10~0.20s之间时对于本项目的设计影响,图18为人工波作用下且山坡基本周期为0.2s时,结构各部位的拟加速度反应谱。图18结构各部位的拟加速度谱(人工波2)由图18可见,当山坡的基本周期在0.2s以内时,山坡具有足够大的刚度,可避免山坡与结构的基本振型重叠,即避免山坡与结构发生共振现象而令地震作用显著放大。由此可知,现有的结构设计基本可以实现极端情况下山坡和建筑各自都可以较为独立,相互干扰效应很小。
8.3.3山坡动力特性的进一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山坡动力特性对建筑的影响,以本项目的模型为例,假设山体为土质,即假设山体的刚度大大减小,则可预见,由于土质山体本身的基本周期较长,山体和结构有可能发生共振效应,图19为调整山体材料为土质后,假定卓越周期为0.3s时的结构各部位的地震响应。由图19可见:1)由于山坡下部结构的低阶振型都是短周期的情况,因此下部结构与山坡发生了明显的共振现象,引起整体结构包括上部结构地震图19结构各部位的拟加速度谱(假设土质山坡)加速度谱值的显著增大;2)上部结构本身的基本振动规律受山坡的影响程度不如下部结构;3)整体结构的地震响应显著增大。以上探讨研究表明,山坡的地质情况和动力特性对于边坡建筑的地震响应影响很大,进行详细勘察和合理的分析评估很有必要。
篇10
高层建筑承担着城市的高级偶像的作用。高层建筑有提供天际线视觉趣味的独特的城市设计机会,能够创造壮丽的天际线,而在街道层上却以人的尺度行事。建筑物的顶部一般服务于天际线,衬在天空上的形状是高层建筑“联系于无限”之点,是塔楼的一个特色。没有天际线的摩天楼大概就像空间里一大堆不引人注目的体快。像高度发达的纽约和弹丸之地的香港都是由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且看这两大城市的天际线,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间中穿插的塔楼,为城市的天空勾画了优美的轮廓,线条生动活泼、色彩缤纷多变。城市的天际线只是一维的立面边线为主的轮廓线,可正如一幅艺术摄影,照片是单向面的,可它反映的是三维的城市空间,以及整个城市风貌的特点。也就是说,三维城市空间的布局,不仅仅是功能性的问题,也有个审美意向在内——对建筑风貌的选择与城市风貌的构建。城市天际轮廓线,是城市规划宏观把握中必不可少的参照,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美学的体现。
3高层建筑的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是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使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除了需注意以上两点外,还应考虑细部尺度。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应从城市设计的整体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高层建筑不是单个存在,而是整体存在。城市设计及城市规划应将高层建筑群集中设计,以形成城市的主节奏,使城市天际线统一且富于变化。然后根据不同街区的需要设计具有该区特色的高层建筑,最后使高层建筑与外部街道生活及周围环境相适应,最终达到城市设计的目的。
4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城市空间
随着近几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这是在当今建筑设计思想中的一种新思潮。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都注重把绿化引入建筑楼层,考虑日照、防晒、通风,以及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等因素。此外,屋顶绿化也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做法,可以看出建筑的第五立面显得尤为重要,最重要的是使城市空间更加丰富。伴随着建筑物的增加,大块的绿地面积锐减,相应的环境条件愈加恶化,致使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可看到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都充分利用各块绿地,增加绿地面积,即便这样,还是达不到人们预期的目的,而现代建筑物大多为平屋顶,屋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结构,现代的建筑方法是在预制板上面做隔热防水层,从空中鸟瞰,一栋栋楼群好似戴着黑帽子,住在屋顶的居民也备受沥青之害,过着冬冷夏热的生活。近两年许多人开始建造屋顶花园,让死气沉沉的屋顶生机盎然。
5高层建筑顶部造型处理
造型独特的顶部设计对高层建筑的整体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成为林立在建筑群中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城市的标志。在十分重视城市空间设计的今天,高层建筑顶部造型在保护传统街道空间特色和维护城市空间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肤浅甚至盲目地把它仅仅当作权利、财富和技术的象征,极力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产生了一批极尽奢华甚至怪异的高层建筑顶部,或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制造了大量平庸的复制品。这个结果导致了整个城市空间的破坏,城市整体性的支解和“千城一面”的局面。
篇11
以上报道只是重庆市的现状,这种现状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是会存在。今年国外和国内也发生了几起高层建筑火灾,所幸没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是一种侥幸,只要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不彻底解决,火灾随时会发生。
1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常见问题
(1)消防设施配备不符合规范要求。依据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建筑在建设时,应设有较完善的消防设施,以便为火灾预防和火灾扑救、自救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在工程竣工验收或日常监督检查中经常会发现,高屡建筑或多或少存在着消防设施欠缺、质量性能低劣和功能全等违规行为。有些建筑由于缺少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事内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的经常性维修保养工作导致了部分消防设施长期处于故障或瘫痪状态,不能正常使用。
(2)擅自降低消防技术标准,将按规范要求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高层建筑物擅自取消,有的取消了消防水池、消防水泵、屋顶水箱以及联动控制装置的设置,仅靠市政室内消火拴管网,更有甚至靠生活用水管网供水,根本不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导致消防水源、工作压力无保障。有的管道材质、管径不符合要求。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道未按国家规范要求采用热镀锌钢管。有的连接方式不规范,自动喷水系统未按规范要求采用丝接或构楷式机构连接,而是大量焊接,未对焊接处进行二次镀锌。更严重的是部分场所出现“假喷淋”现象,将喷头置于吊顶而不与供水管网连接;有的受管道材质和施工质量影响,产生漏水,业主干脆将其关闭。
(3)应设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高层建筑改设集中报警系统或区域报警系统,有的根本不设火灾向动报警系统。有的高层建筑消防水泵、防排烟设施、消防电梯、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电动的防火门、窗、防火卷帘、以及非消防电源的切换等无法实现联动控制。
(4)消防电源无法保证消防用电设备需要。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应设计满足电力负荷的高层建筑,不考虑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防排烟设施、消防电梯、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电动的防火门、窗、防火卷帘,以及其它消防用电设备的消防用电;个别高层建筑在无自备发电设备的情况下,都仅有一路供电;且消防用电线路的敷设未按要求,应穿管保护的消防用电线路,穿管不到位,造成大量的线路。
(5)防排烟系统设计施工随意性大。按照规范要求,一些本应设置机构加压送风防烟设施的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问、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却不设加压送风系统;有些虽然设置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防火门未安装或损坏严重,达不到防烟楼梯间压力要求。
(6)消防电梯功能不具备。消防电梯的消防电源、消防电源线路敷设、末端自动切换、消防电梯前室设置、消防电梯载质量、消防电梯运行速度、井底排水和电梯门挡水设施以及前室内的室内消火栓、应急照明或正压送风系统等不满足规范。消防电梯缺少上述条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会危及消防队员生命安全。
(7)防火门、防火卷帘材质各异。一些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的填充材料违规采用可燃材料;一些防火门的木制品只经过了的阻燃浸泡处理,耐火极限达不到规定要求;有的防火门装饰面层未经过阻燃处理,采用普通油漆,降低防火门耐火极限;闭门器回弹力度不够,导致无法正常关闭;复合防火卷帘达不到背火面温升要求采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保护时,未设置独立的喷水保护系统;用作防火分区的防火卷帘无消防电源和联动控制装置,发生火灾断电后只能靠人为手动关闭。
2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和业主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一无所知。二是经济制约了消防安全的发展。为了“节约”成本,降低消防技术标准,将应当按规范要求设置消防设施大量节俭,埋下大量火灾隐患。三是执法不严,不廉,给少数人可乘之机.
3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整改对策
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工作必须把重点放在管理措施的落实上。
(1)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60号令等法律法规,就消防安全责任作了具体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应严格遵守,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消防安全艾务,努力提高全体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增强抗御火灾整体能力。高层建筑涉及多家产权位,承包、出租或委托经营时,又涉及多家使用单位。各产权单位、租赁单位在房地产商签订购买租赁合同时,必须与房地产商签定相应的消防安全责任,明确各自责仟,共同维护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房地产商应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产权单位与使用单位应在订立合同中明确备方消防安全责任,特别是各产权单位在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疏散设施和其他建筑消防设施方面明确管理责任。同时,针对高层建筑的管理特点,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要细化消防安全管理,落实自主管理,严格日常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高层建筑安全。
篇12
2拓宽高层建筑基坑施工地下水再利用渠道
杜绝或减轻许昌高层建筑基坑施工地下水的浪费现象,除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法律法规的健全、建设以及监管部门的强有力监管之外,另一方面要求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汲取的地下水进行多渠道再利用,使得地下水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循环和再生,即拓宽高层建筑基坑施工地下水再利用渠道,如图3所示。从图3高层建筑基坑施工地下水再利用渠道系统图可以看出,高层建筑基坑施工地下水汲取之后,可以通过简单的处理进行建筑场地内和场地外地下水再利用。建筑场地内地下水再利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用来冲洗施工现场的施工器具、作为混凝土的拌合用水、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建筑工人生活用水、锅炉采暖用水、建筑场地消防用水、建筑场地地面洒水、建筑场地公用厕所冲洗用水等。如果地下水水质达标,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施工现场混凝土搅拌用水和部分建筑工人生活用水。此外,还可以将汲取的地下水进行建筑场地外转移,作为建筑场地外用水。如直接将地下水用来作为许昌市内河水补给来源(如图4所示)、作为乡镇农田水利灌溉来源、市政绿化用水来源、城市道路路面洒水、建筑工地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等。经过拓宽地下水再利用渠道,使得高层建筑基坑施工汲取的地下水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间接杜绝或减少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3加快地下水绿色回收技术开发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一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施工中的体现,因此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方面,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所提出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与舒适空间的要求。这些方面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汲取的地下水后处理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汲取的地下水归还于地下,这样不但可以保护有限地下水资源的稳定循环,同时减少由于过度汲取地下水造成相邻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因此加快地下水绿色回收技术开发是解决许昌高层建筑基坑施工地下水浪费问题的环保型对策,亦是最该优先选用的地下水处理方法。地下水绿色回收技术指没有经过污染的地下水,经过过滤或简单的处理手段对地下水进行回收。回灌井点技术是在降水井点与保护建筑物之间采用一般降水井点降水设备加回灌水箱等构成回灌井点,通过回灌形成一道隔水帷幕,以补水保持原地下水位。此外,还可以在回灌井点附近设置砂井,并沿砂井设置砂沟,将井点抽出的地下水适时、适量地排入砂沟,再经砂井回灌到地下的砂沟砂井回灌技术。通过地下水绿色回收技术开发能大大降低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可节省大量的地下水处理费用,起到经济、绿色、环保三重作用。
篇13
1.2模板工序
在模板施工作业工序进行时,其施工方案应能涵盖支撑设计、安装、拆模等重要工序的详细工艺说明;另外,季节性变化时作业要考虑到泵送混凝土支撑系统的防护措施,可结合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规范作业,特别是拆模时应当切实落实先支后拆的作业工序,即拆除模板承重构件需要后续拆除,非承重部分先予以拆除,并且拆除时应设警戒线,做好监理工作。
1.3作业用电
作业电源的使用需要配置特定电房,即两级保障和三级配电,作业场地用电接地所用的供电系统要采用三相五线制用电电缆。
1.4模板支撑
模板支撑搭设要顾及到其稳定性能的发挥,这就需要施工作业进行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作业规范去搭设模板。目前,仍然有不少施工单位用简易的竹竿或木杆代替支撑系统,这种简易撑护系统安全系数很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另外也有部分施工单位违规拆除支护系统,这些现象都应极力杜绝。
1.5塔吊和电梯的使用
高层作业塔吊和电梯的使用很常见,但违规操作现象经常会由最初的重视变成忽视,久而久之,作业人员的专业上岗证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1.6人员素质因素
部分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存在条件差,场地脏乱的现象,同时给排水系统设置薄弱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出现,与现场作业人员的人员素质、工作观念有着必然联系。
2高层建筑施工作业落实安全管理的有利措施
2.1提高意识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
2.1.1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培养
安全生产,规范作业才是保质保量完成工期项目作业的关键之处,普及安全知识教育,依托安全法律法规,才能逐渐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唯有这样,作业施工前,作业人员才能明确自身权责与义务所在。这其中主要包括:日常安全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作业典型案例的分析与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安全施工法规的宣传与再教育,安全施工讲座的积极指导,实行奖惩安全机制的表彰与教育。总之,营造良好的施工安全文化培养,树立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尤为关键。
2.1.2安全责任负责人的权责利要加以明确
施工项目工期内的各个作业工序的全面安全管理,应由项目经理统筹负责,对于安全管理的重点,分项作业的完成目标,各个项目作业的安全计划署编制等都要考虑周详,旨在切实按照规范施工的基础上,保证人员操作安全,安全施工顺利进行。而顾忌到这些因素,就要明确安全生产负责人,即项目经理在安全生产这一块的权、责、利,真正以目标为方向,切实落实到人头,合理支配人力、物力与财力,避免材料资源铺张的同时,搞好安全管理工作。
2.1.3工前与作业进行中的安全控制
施工作业进行前和工程项目作业施工进行中,应时时强调以预防为主,在开工前安全管理准备工作要充分做足。这就需要工前能够分步骤、分阶段性的对施工场地现有条件,施工工艺操作等进行充分调查,比如对于地质的勘探记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安全施工技术的培训指导、施工工艺的规范作业、各个工序的交底验收等要充分了解并加以掌握。而且,特别需要项目作业设计文件能够和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技术方案形成对应和协调。这就好比应力支撑系统的验收工作能够和施工设计意图要求相配套一样;各施工构件荷载受力与计算相一致;施工全程动态掌握与人员规范操作相协调等等。
2.2加强安全施工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高层建筑项目作业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场地时,应首先了解各项工艺的基本作业安全规范,各个入场设备的安全操作要求;施工单位除了要在工前建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机制外,还要建立专门的安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安全机构要编制安全验收交底计划书,以及安全讲座指导大纲等。同时,施工作业人员要阶段性的进行安全施工操作考核,其中有进场时的必要安全知识考试,阶段性的安全设备操作和工艺技术的规范作业等。另外,在施工现场除落实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负责人之外,还要配置专门的安全生产员展开巡查,以随时了解整个项目作业的施工全程动态,是否能够发现场地安全隐患,能否及时发现作业设备是否存在故障或者是否需要检修等。当然,施工项目的各个组织单位部门,也应当全面了解安全防范常识,以避免异常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并在事后做出安全总结;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作业工序进行限期整改,整改之后进行校验追踪,并保存整改验收后的记录说明,以作为各施工单位安全奖惩机制的赏惩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使各项作业做到全面的安全施工质量管理。
2.3建立完善的危险源控制方案
施工作业进行时,各个项目工序作业都可能存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各项工序施工时,应明确负责各个项目负责人或是监管人的职责;对于高危性质的危险源处,应对其安置警示标识,并在警示牌上加以说明,说明存在的危险源,以及提示由危险源引发的意外事件处理的扼要应对方案等。
2.4定期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安全手册》
在建立专门负责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后,由部门负责人带头牵线,对各个施工组织单位的安全管理员进行安全教育与指导,并且结合施工场地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等编制出实践性、实用性可靠的《安全知识手册》,即在满足各项作业规范与图纸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的《安全知识手册》,更能让作业人员容易理解,贴近实际施工现实,而非死板不切实际的硬性规定;以此为基础,定期组织各部门单位作业人员学习安全防范知识、我国施工安全法规以及安全施工技术等。
2.5重视重要施工工序的安全管理
脚手架和模板的施工工序是高层建筑施工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安全事故一旦发生,造成脚手架、模板倒塌必然在建筑材料特性上、施工作业方案设计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致命疏忽。比如,扣件式脚手架的钢管外径规格应当以采用48mm作为标准,并确保壁厚控制在3.0mm-3.5mm,即过薄的钢管壁经过多年时间沉淀,锈蚀发生,其惯性距损失也要减少,安全自然存在隐患。另外,模板支护系统的搭建及拆除应以先支后拆为原则,并留有专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