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政元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中英语课程在应用思政元素时,教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对思政元素缺乏认识,并且在原来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主动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应用在一起;其次,对于教学方法,教师也没有适当的方法将思政元素和英语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一)英语教师对应用思政元素认识的不足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应用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涉及的范畴,与其他学科无关,有些教师还觉得在英语课上谈思政是主次不分的,对涉及到的“思政元素”也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还会觉得在专业课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应用思政元素是浪费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抱怨自己精力不够。
(二)英语教师对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短缺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守的仍然是原来的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注重单科的英语知识教学,缺乏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应用和突出,缺乏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能力。
(三)英语教师应用思政元素方法的短板
作为英语专业课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基于英语知识的讲授。通过英语知识讲授生搬硬套的进行思政元素的输出,这种方法在英语课堂上应用思政元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使“思政元素”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很难发挥思政的教育功能。
二、“思政元素”在高中英语课堂应用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所以“思政元素”能否恰当应用,最关键的作用在于教师,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政认识
提高英语教师对思政的认识,纠正他们传授专业课知识的误区。在高中英语中应用思政元素其实质是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然而单单传授英语知识仅仅实现了“教育”的教学任务,忽略了“育人”。所以教师要明确“教书育人”的具体做法,是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不该将二者相割裂,不能片面地对待。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形成足够的思政意识,能够将知识为主的教学思路转移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上。首先,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教师交流活动,让思想政治教师和各科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各老师间的交流,提高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认识,同时,学校也要改变教学氛围,努力营造立德树人的氛围,增强教师对思政元素得重视。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自己能够身临其中,提高自己对实际用应用的意识,落实自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思政元素。
(二)提高教师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
应用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应用思政元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英语学科来讲,其中包含的思政元素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应用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并且具有足够的应用能力。在英语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爱国、诚实、文明、谦虚、友善等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应用到教学中,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首先,教师应该多参与一些高校组织的有关应用“思政元素”的课程,学习高校教师应用“思政元素”的方法,在不断的借鉴学习中去提高自身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一些与之相关活动,使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去检验并提高自己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
(三)创新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是讲授法,在讲授时,涉及到思政元素的部分,直接一语带过,并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枯燥且无用,并不能使学生明白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同时教材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有些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只会浮于表面,做一些表面文章,讲一些虚的东西。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发掘提炼教材中所蕴含思政元素,并从专业课的角度讲述思政元素,设计教育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思政教育目标体系。以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Culturalheritage为例,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式导入,向同学提问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古城古建筑,有什么著名传统文化,有哪些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通过导入引起学生对我国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思考,在设计课程三维目标时,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英语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并且能够介绍出它们的现状及特点;情感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敬慕之情,以及文化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自信。其次,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教材内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预见未来,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发展着的客观现实,因此分析教学内容有要高于教材,并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从而给学生留有深刻印象。并且通过失败的教训,具有警示意义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反思,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以高中英语课为例,分析了英语教师对“思政元素”应用时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教师在认识、能力和应用方法的不足,并且提出了有效对策,为现实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篇2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篇3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自从“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推进,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也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偏科比较严重,平时不喜欢主动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还存在厌学、暴力、早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处于叛逆的状态,思想不是很成熟。2.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也非常方便,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青年学生涉世较浅,很容易被迷惑和利用,影响其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主要是为商贸零售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商贸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对商贸零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线上经济非常火爆,市场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投放人群也越来越精准,需要专业型人才来进行营销。现在网络信息非常杂乱,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阻碍学生接触网络,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多利用网络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了解线上营销,通过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服务单位和客户。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市场营销是我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的基础课,学好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主要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内容,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充分的掌握营销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商贸零售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职业道德。市场营销课程都是与经济和市场相关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以此来开展市场活动。新时期的营销活动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非常火爆的今天,虚假营销、恶意竞争的事件层出不穷,把营销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虚假营销、恶意营销的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学习正确的观念,让学生拥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专业自信,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为单位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把课程思政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以应对纷杂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与充实价值观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往的思政课都比较单调,教师空讲理论,学生机械记忆,甚至很多学生逃课或者不听课,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育部门推行“课程思政”后,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一门课堂上掌握两门专业内容,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市场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十几岁的年纪,这正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将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如遇到错误的思想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式的发展,全球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正在冲击我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在这样复杂的态势下,我国市场营销一定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施行“课程思政”是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教学的协同效应,学校应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任何时期都不能有所放松,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营销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恶意营销、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
(二)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多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一定要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今后在面对经贸工作时才能从容不迫,积极社交。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效,例如消费者分析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市场营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思政方面的创新,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好网络技术和APP,在通信软件上群发课程信息,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四)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中
高职院校想要尽快推行“课程思政”就要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知识点越多越巧妙,评价分数就越高,同时还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组织活动也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篇4
课程组在经过组内集体备课、邀请思政课教师座谈、外出培训后,积极挖掘,专门编写了课程思政版教学融合章节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每个章节中。
3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下面以课程第五章节“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植物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
3.1“时代楷模”钟杨事迹简介
利用“雨课堂”向学生提前推送微电影《播种未来》,让同学们了解复旦大学钟杨教授作为杰出的中国植物学家,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援藏16年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3.2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专业知识中
在介绍植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以我国为例引入:(1)首先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高等植物有三万多种,名列巴西和哥伦比亚之后,居世界第三”;“中国还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山药、苹果等农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2],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许多植物的原产地;(2)然后介绍植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状:“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不断加剧;盗采红豆杉、盗挖肉苁蓉和甘草等现象时有发生,南方的兰花和苏铁更是由于多年来的过度采挖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2];”(3)保护植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钟杨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北坡,采集了生长在最高处的植物的种子,这是中国植物学采样的最高点。“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这是钟杨的信仰,亦是中国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信仰。钟杨用脚步丈量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毕生都奉献给了采集种子的事业,钟杨说:“这项工作在短期看不到经济利益,但也许过了一百年,人类可以从采集的资源中找到新药的元素,这将造福全人类。”
3.3课下学生反馈
篇5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思想导向
受传统式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依旧注重培养高级专门性技术人才,因此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培养培训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大都流于形式,实质性教育内容较少,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识缺乏。因此,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较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欠缺,思政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这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教育教学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成就感低下,教学改革停滞不前,职业倦怠随之出现。
1.2教师思想意识薄弱,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足
高职院校中缺乏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很大部分是由行政领导兼职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由于领导工作繁忙,精力有限,不能较好的满足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及时更新,对那些追求时尚和人文素养元素的学生来说,起不到有效的教育性作用和意义。这也必将导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无法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和探讨。
1.3思想教育方式落后,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部分是大合堂教学,利用的是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统一学生思想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合堂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会因为教育对象人数过多导致师生难以有效互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泛化使得教师不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针对性不强。灌输法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导模式,但这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缺乏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1.4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特色,与高职院校相脱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依旧采用全国统一版本的思政教材进行教学,虽然这套教材理论性知识较强,内容也比较丰富系统。但其空洞的知识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内容缺乏,不能很好的起到思想教育的结果。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2.1当前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了多元化发展。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中,企业过分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将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相挂钩。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重视技能训练,而轻视思想教育的观念。尤其是在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的环境下,学生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忙于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而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2.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院校素来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就在于学生技能技巧的培训,以便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一味强调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在这种办学模式下,教师必然会忽视思想政治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素养要求也会相应的降低,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3学生家庭环境与个人因素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社会上各种负面消息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对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影响不大。在学校里面只需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就行,所获得的职业从业资格证书越多越好。这就导致学生无暇顾及思政教育,最终导致思想教育被学生家长和本人忽视的现象。
3.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3.1转变教育理念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单纯的灌输思政知识都难免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课的讲授,或结合最新的案例,更加直观的剖析道德问题。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讲述就业后的思政问题和职场规则,力争使思政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2以“典型引领”的教育方式变灌输为引导
“典型引领”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李素丽、许振超等来自基层工作岗位的模范人物被树立起来,引导和鼓舞学生奉献社会,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从班级中的学生党员和班团干部入手进行思政教育。学生骨干先接受思政教育,进而影响周围同学,可以为思政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以人文本,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不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合理需求和利益,而只要求他们放弃非合理的要求和利益。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他才会体会到满意和幸福,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才会主动负起更多的责任。
3.3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需求完善培育机制
学生良好的思政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共同构建,高职院校要使这四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良好的学生品行仅仅依靠几年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进行积极的感化和引导,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改善和优化学生的思想体系。疏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齐心协力对学生进行监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良性循环态势,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只有针对其制约性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途径,共同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6
要让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活”起来,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课程资源。校本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所学校的校本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友资源、家长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等都是重要的校本资源。校本资源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贴近学生的特点,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校本资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元素。
一、开发和利用校史资源,
增加教学的历史厚度
我们南通中学拥有百年校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一大批成就卓著的校友,校史资源丰厚,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校训“诚恒”的引领下,学校百年办学取得了斐然的育人成果。“诚恒”精神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代学子,并积淀下了“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学校传统。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以20位院士和一大批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为代表的优秀人物。深入挖掘这些得天独厚的校史资源,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加历史厚度,提升教学实效。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将它们与校史资源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生活与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内容时,我在分析了教材内容后,着力引导学生探讨我校一贯倡导的“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是如何体现哲学思想的,帮助学生懂得“实”就是要遵循规律,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到学校提出的教学态度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本要求的。我校之所以能英才辈出,就是因为学校的教师、学子具备了“以实为要”的学习、工作态度。把校本资源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一点一滴渗透,不仅能培养学生以校为荣的自豪感,更能增强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自觉性,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百年来,从学校走出了一批杰出校友,他们的人格品质和卓越成就令师生敬仰,这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丰富的校本资源。在组织“正确看待金钱”这一综合探究课时,我引用了中科院院士李大潜等一批校友在母校设立奖(助)学金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校友的金钱观”,学习优秀校友为国家、为社会、为母校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提供了身边的示范,使教学内容更显丰满,教学中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也更有说服力。在教学《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我展示了1955届校友、著名画家袁运生先生1979年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一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该作品一出现就在当时社会上引发了一场该不该张贴女人画的激烈争论。我用此例说明人们对事物认识不同,对其评价也会不同。这种结合校友事例的教学让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使学生从校史和优秀校友身上汲取丰厚的精神营养,使思想政治课富有吸引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史,都有属于自己的资源优势,我们要挖掘和利用好各自独特校史资源,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
增加教学的内涵深度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丰富、不断扩展的校本课程资源,政治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身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要比开发其他的课程资源容易得多,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首先,政治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执著的事业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众的人格魅力,都是宝贵的校本资源。政治教师要以良好的“身教”去积极影响学生:一要要用高尚的人格品位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去影响学生,二要用爱生情感和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去感召学生,三要用得体的课堂形象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政治教师用心对待每一个“身教”细节,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把思想政治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其次,由于思想政治学科综合性较强,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该课教学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简单照搬教材和教参内容,要充分利用本校各学科的教师资源,将其他学科内容整合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联系,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我整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资源,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政治生活》时,我经常与历史老师探讨西方民主制度、宗教等有关问题。《生活与哲学》教材以及许多哲学试题,大量引用了文言文篇章,为了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清楚这些文言文篇章隐含的哲学道理,我常向语文老师请教。在教学《文化生活》时,我经常就教材中提及的艺术作品、历史知识等向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的老师请教,使“文化生活”更有内涵深度。开发和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师资源,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更为精彩生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面对学生提问时,教师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增加教学的情感力度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和自身经历等都可以构成校本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发和合理利用学生这一无穷的课程资源,可以使教学更加生活化,从而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加教学的情感力度。
首先,开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为教学服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收集和运用学生熟识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要注意把学生日常关心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亲近和实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开发本校特色学生资源为教学服务。我校长期承担生培养任务,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校本资源。比如在教学《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这一内容时,我借用了学生在藏历新年、学校文艺节、校运会、新春联欢会、藏族文化宣传周和其他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藏族文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校园里也存在着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开发学生的活动资源为教学服务。我校学生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青年志愿者接力活动,为社区孤寡老人提供服务,成为南通市文明新风典型。另外,我校近年来深入开展班级与社区居委会结对共建活动,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我将这些校本资源与《文化生活》中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相关内容有机结合,使枯燥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具体了。
四、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
增加教学的内容广度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要重视挖掘家长身上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
篇7
2.部分新苏木镇所在地的布局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基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苏木镇政府所在地应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具有积聚和辐射作用,应布局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通讯便利的地方。但实际改革当中,部分苏木镇所在地的布局却没有权衡考虑上述因素,甚至存在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处。虽然合并后的新苏木镇在更多的人、财和物投入情况下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撤并过程本身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甚至引起了一些社会纠纷,同时也提高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本。
3.改革一定程度上存在只治表,不治本的现象。这次苏木镇机构改革的重点只停留在撤并镇、精简机构和人员分流上,对政府职能的转换、原有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服务意识的加强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改革实践中多采取改一步算一步,能改多少算多少,甚至存在摆花架子,走过场,名改实不改等现象,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结果,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却没有转变政府职能,也没有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甚至由于牧区苏木镇面积过大、技术条件差等原因,使得边远嘎查村的社会管理和医院、邮电、防疫、金融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减弱,一定程度又隐藏着“膨胀-精简-再膨胀”之患。
(二)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民负担。牧区中小学大幅度撤销并集中到旗政府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民负担,对“两免一补”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其中最明显的有:中小学搬到旗政府所在地后,牧民子女上学、父母看管孩子所需的交通费用迅速增加;布局调整后各学校虽然加大了学生宿舍的扩建和改建工作,但部分中小学仍出现学生宿舍紧张情况,加之家长担心年龄较小、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学前班、小学生尤为突出),在学校附近租(买)房陪读,产生了昂贵的租房费用;相对于苏木、嘎查中小学,城镇中小学周围环境相对繁华,各种针对学生市场的店铺、场所远远超过牧区,诱发学生许多不必要的消费等。
2.新学校在管理、教学和硬件设施上都遇到新的挑战。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率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对城镇重点中小学的管理、教学和硬件设施上都带来了挑战。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很多牧区学生自动集中到城镇条件好、教学质量相对高的中小学,出现学生数量剧增现象,使这些学校来不及做应急准备,教室、宿舍、教学仪器、座椅等软硬件设备严重短缺,学校管理紧张,甚至每个班级学生数量超出合理的教学范围,教学质量随之下降。而部分新建或原来条件一般、教学质量相对低的学校,生源严重短缺,又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3.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值得关注。民族教育的重点不仅是要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也要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众所周知,蒙古族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游牧文化在千百年来是依靠民间口头传承、非文字记录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环是父母、长辈在长期实践中对孩子的传授。而大部分中小学集中到城镇所在地,缩短了父母与孩子共处时间,小孩很少参与牧业实践,很少与父母进行交流,自然就切断了文化的口头传承环节。
4.引起其他诸多社会问题。除上述问题外,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引起诸多社会问题,如父母与子女、夫妻间感情疏远;牧户劳动力相对缺乏;城镇公共服务压力加大等等。
二、关于牧区苏木镇布局调整及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
(一)建立规模适当的牧区苏木镇
苏木乡镇是我国农村牧区基层政权。合理的苏木乡镇规模和适当的管理幅度及管理层级是农村牧区社会有效治理的基础。我们认为,苏木镇规模的合理限度在于能否满足农牧民群众公共需求并实现苏木镇社会的有效治理。从世界范围来看,基层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大都从便于行政和便于居民参加本地管理出发,考虑历史、地理、民族诸因素,根据一个基层行政单位能有效管理的地域、人口而确定的。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是判断基层政府治理规模大小的重要依据。此外,治理规模也受制于苏木镇所在地的辐射能力、管理的技术条件及财政能力。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的改善以及财政能力的增强,治理能力也相应增强,从而为扩大治理规模创造条件。
(二)要同时促进保留或新并苏木镇与被撤销苏木镇所在地的经济发展
撤并后,由于新的建设需要以及政绩冲动和人口回流,新的苏木镇所在地将面临着规模膨胀的压力。这需要尽早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发展定位,及时正确引导并有序调整,避免对保留或新并苏木镇政府所在地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以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相互协调。为此,要采取加大对被撤并苏木镇的服务性投入,建立临时性办事机构,安排集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相关项目时坚持优先向被撤并苏木镇倾斜等必要的措施,努力减小因撤并苏木镇对这些地方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有效利用和加强管理已有的基础设施,使之持续发挥好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尤其要大力支持和壮大本地的特色产业,防止其经济功能的萎缩和弱化,促进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安排适合牧区特点的中小学布局
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牧区教育资源的快速整合,必须在儿童就近入学和适度规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率。所以,考虑牧区发展状况和儿童年龄等因素,儿童就近入学和适度规模之间平衡的动态性可以理解为对年龄越小的儿童,教育公平越优先。而随着儿童年限的增长,教育等级的提高,效率逐渐占主导地位。既要适当保留牧区嘎查和苏木部分小学或教学点,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使年龄较小的牧民子女能够有学上;也要适度集中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提高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为牧民子女提供与城镇孩子相同的优质教育。
(四)改革成本值得核算
本次改革的初衷在于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实际中缺乏对改革成本效益的核算。我们认为,在改革中最少发生了如下几种不合理性成本支出:1.部分固定资产闲置、流失,但又存在重复建设;2.撤并苏木镇及分流人员的补助;3.牧民办事成本的增加;4.分流人员困难,可能减了机构却没有减人。
(五)对牧区改革的几点启示
1.牧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特殊性决定牧区改革的特殊性。在历次进行的全国性涉及农村牧区的改革中,牧区改革总是参考、仿效或搬套农村改革模式,却没有符合牧区自身条件的,单独的改革方案,使得牧区改革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有悖于改革初衷的现象。牧业属于大农业系统,但牧区不应属于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特殊性决定它有别于农村,同样有别于城市,不能把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成功模式硬套给牧区。
篇8
邢永芹,女,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中教高级教师。
当前戏剧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普遍接受和认可,戏剧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凸显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观念,成为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借鉴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戏剧教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戏剧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而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可以合二为一。
戏剧教育(Drama in Education)的理念是把戏剧的结构化解为一个个要素,如剧本创作、角色模仿、戏剧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等,融人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戏剧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戏剧教育,“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的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作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和生活技能。因此戏剧可作为语文、史地、社会科学等诸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具弹性、活泼的教学。”香港教育专家黄婉萍先生研究认为,“戏剧教育的性质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元素:(1)透过参与戏剧活动而培养语言交际所需的技巧(例如发声、肢体、表情等技巧);(2)个人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社交技巧、认识情绪EQ、注意力集中等)。”现代教育理论一再强调:若要学习有效果,则其过程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即所谓的“学生中心论”。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体验、解决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学本质上还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因而戏剧教育的理念完全可以为高中政治教学所借鉴,戏剧教育元素也完全可以用来改革现有高中政治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
据黄爱华教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运用戏剧化手段进行教学,因为这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认知习惯。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的理性判断思维日趋成熟,富有独创性,更渴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学效率低下。而高中思想政治,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它理性、抽象,甚至比较深奥(堪称人文学科之最,“政治是灵魂”),“高、大、上”最需要接“地气”。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策略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学实践证明,“戏剧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可是,目前国内对于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实践操作更是处于自发摸索状态。
我校是一所艺术特色普通高中(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学已逾十年,戏剧教育在我校取得累累硕果,承担的市级课题《以戏剧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我校坚持专业型(面向戏剧文学表演专业学生)和普适性(面向普通高中班学生)相结合,戏剧教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普遍展开。我们政治教研组经过多年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探索运用戏剧教育元素来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旨在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多年来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证明,采用戏剧教育方法手段构筑新型课堂教学策略,既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生动体现,也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实例
现代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立足于人的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观的指导之下,我们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表演等戏剧教育元素,合理处理思想政治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以及影响政治课堂良好生态建立的各方面因素,来构筑高中政治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在教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一课时,笔者选择在我校新落成的“社会实验场”(有中央舞台、三台各自投影的电脑、多部ipad、几部幻灯投影仪、白板、茶馆式桌椅……)进行。笔者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戏文班学生,虽主修专业是戏剧文学创作,可是有好几个学生表演的热情丝毫不逊于隔壁的表演班,学生普遍个性突出、感情丰富、乐于表现,形象思维见长(用一个男生的话来说:“不让我动起来,我会上课睡着的!”)。一个月前他们在政治课上精彩演绎了央视“3. 15”晚会上的小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表演现成的作品——他们要自编自导自演。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前端分析,笔者决定采取戏剧小品导入,用三幕剧贯穿整节课。
戏剧小品:工地上的遭遇
第一幕剧:方科建筑公司一工地上
【小宋正在卖力工作,此时,砖头落下,砸伤小宋脑袋】
小宋(尖叫十倒地用手捂住脑袋)
【工友帮忙送小宋去医院,小宋头破血流缝了5针,还因为轻微脑震荡留院观察一天,两天后拿着医药单挣扎着回到工地】
小宋:赵老板,我受工伤了。(拿出医药单)你要付我该有的医药费、营养费,还有我前两天没能上班,要有赔偿金、误工费。
赵老板(不屑的眼神):头砸破,哼!明明是你自己没戴安全帽!
小宋:可是是你说安全帽不够,过几天去买,我才没有戴的啊。
赵老板(狡猾的眼神):你说了那么多,怎么能证明你这伤是在我工地所造成的呢?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外面受了什么伤,然后谎称是受工伤来索取医药费的。
小宋(惊讶的表情):什么!我就是在你的工地受的伤!而且我没有骗人。我前天受伤的时候有其他工友们在旁边,他们就是人证!还有那块沾着我的血的砖头,那就是物证!
【小唐,小苏,小刘赶忙来到赵老板面前帮着小宋作证】
小唐:我能作证(拍胸脯),前天我亲眼看到小宋在工地上受伤的。
小苏:是的,是我们帮忙一起把小宋送到医院的,是我打的120!
小唐,小刘(附和):嗯嗯。
赵老板:就算是这样,我现在也没钱!……(顿了顿,转而又冷笑):不对啊,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联合起来一起骗我。(瞥了一眼小宋和工友们)咦?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小宋(急了起来):怎么可能,赵老板,你不要乱说。我和你朝夕相处那么长时间,你肯定认识我的!!!
赵老板:谁说的?每天进进出出工地的人那么多,我怎么会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怎么会记得清楚每张脸。这么说吧,你根本不是我工地上的人!
小宋(生气):你瞎说,你……
赵老板:怎么,觉得我说的不对么。我们之间签过合同吗?谁能证明你就是我工地上的工人呢?
小宋(无言以对):……
唐诸葛(挺身而出):你想耍赖!欺负我们,以为我们不懂法吗?当初我们至少五次想要和你签合同,可是你说不要签,没关系的,工资奖金之类的一分不会少,我们这才一直没和你签合同的。
小宋:就是啊。我们在这里工作了3年,每天没日没夜辛辛苦苦地给你工作,没周末,没休假,没奖金,工资也时时拖欠,还没给我们办保险!给你那么卖命的工作,现在怎么翻脸不认人了呢?!
赵老板(作哭相):告诉你们,我最近真的没钱!不要说最近工地没有接到新项目,前面的工程款全部在拖欠中。没有新项目,我们全体老少都要喝西北风!这样吧,只要有一家拖欠的款项给我,我马上赔你医药费。我身边有300元钱,你先用着吧。
小宋(接过钱):可是……
赵老板:好了好了,散了吧,别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走走走!
【小宋和工友们只好散开】
第二幕剧:方科建筑公司工地门口(略)
双方僵持不下,赵老板一方不肯赔偿小宋医药费,小宋一方也不肯就此罢休,双方都不肯退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宋呢?
第三幕剧:(略)
说这个“王牌”编剧才华横溢毫不夸张,可是她却表达了创作中的苦恼:原先第二幕剧的场景设计是在法庭上,小宋和赵老板原被告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可是因为法律知识和体验的缺乏,她编不下去……笔者眼前一亮:这不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好问题吗?!谁说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仅仅出现在课堂上呢?
篇9
(3)确立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院校特殊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院校的教育定位、教育方略、教育训练安排以及各专业教学的具体实施,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而展开。
(4)确立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政治理沦教学的目标体系进行科学审视和界定,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目标。
2确立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2.1与国家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原则
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确立的逻辑前提,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方位体现和服从我国教育目的。
2.2充分体现学员成长成才要求的原则
必须坚持把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实际为出发点,体现和满足学员成长成才的需求,促进学员个性的充分发展。
2.3准确反映时展要求的原则
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跟上时展的步伐,反映时展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自身。
3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3.1政治素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政治素质目标主要是对民族、阶级、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关系等方面的立场、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政治信念是政治素质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政治思维能力是政治素质目标的高层次要求。政治信念,是人们对于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政治活动的认可、信仰,并为之奋斗的坚定决心。政治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政治信念的指引下,在复杂形势中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政治信念是对信仰的要求,而政治思维是对能力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信仰、信念是理念、精神层次上的,而不是理论、知识层次上的。不能把政治理论像教物理化学那样教给学员,而是应当将信仰目标融化、隐藏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中。对政治思维能力目标的培养,依靠的是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关于政治观、政党观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政治观的教育,以及对西方主要政治思想评介的教育。二是关于国情、世情、党情的教育内容[1]。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的教育、当代世界大国政治博弈与形势分析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培养学员政治思维能力的主干课程,其目的是使学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
3.2思想素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篇10
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建设新增能源产业中心,将有助于俄能源安全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已遭破坏的区域间能源燃料联系的恢复与加强,有助于已遭破坏的区域联邦主体间能源燃料联系的恢复与加强,有助于联邦层级、跨区域层级和区域层级诸多重要任务的解决;必须把俄东部地区能源产业快速大发展及打入日、中、韩等东北亚国家能源市场,看成是及时保持俄在世界这一战略要冲区域的应有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俄东部和东北亚构建输气管道、输油管道、输电线路等先进的能源基础设施,将会降低载能体的价格,提高对有关各国用户供应电力和燃料的可靠性,有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
二、科学院在能源政策构想中的作用
科学院对我国东向能源政策构想的提出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联科学院远东经济区天然气开发利用筹备和2000年出口日、中、韩等东北亚国家可行性研究临时研究工作委员会于1989年完成的论文。即使以今天的观点看来仍不失为这一课题的开先河之作。
M.A.斯特里科维奇院士领导下的这个苏联科学院临时研究工作委员会是遵照科学院1989年1月12日命令成立的,其中包括以下六个工作组:资源与开采研究工作组;远东的天然气需求研究工作组;日、韩市场上我国竞争的供货价格与条件研究工作组;东北亚区域政局研究工作组;苏联天然气在中、日、韩市场的前景研究工作组;向中、日、韩输气研究工作组。
该委员会的总结文件研究并且从经济学角度评估了雅库特和萨哈林岛大陆架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及其用于国内需要并且以液化形态出口中、日、韩的各种可行方案。
这些资料于1991年被外经财团在苏联科学院积极参与下用于拟定雅库特、萨哈林天然气及东西伯利亚、远东矿物原料开发构想。同年,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受俄联邦部长会议委托,提出了以东西伯利亚和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油气田为基础建立油气工业的构想。在该区域综合开采、加工、利用烃以及建设燃气化工项目的方法成为该构想的基础。从而为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新增油气开采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被经济主体和政府机构采纳用于解决具体实践任务。以雅库特为例,上述研究成果被运用到该地区油气地质勘探工作中,还被运用到1994年萨哈石油公司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合作项目,即通过萨哈(雅库特)―阿穆尔州―中国输气管道对华供应天然气项目上。
至于萨哈林岛大陆架,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被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项目以及目前正在远东实施的输气管道系统项目所采用。
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企业界对开发萨哈共和国(雅库特)恰扬达气田和伊尔库次克州科维克京凝析气田的密切关注,其C1+C2储量已由1991年的3580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万亿立方米,这就使得科维克京凝析气田的所有者们变成了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天然气领域的关键竞争者。
1993~1995年,根据俄燃料能源部与日本通产省之间的协定,俄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西伯利亚能源研究所与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在俄日双方有关公司的积极参与下制定过俄能源可能出口亚太国家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能源开发总体计划。这项工作研究了32个投资项目。俄经济部、燃料能源部与日本通商产业省于1996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日圆桌会议研讨了这项工作的结果。可以说,俄日联合研究项目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因为下列三大跨国项目很快拟定出来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
1、电力工业部门有通过能力达180亿千瓦时的出口输电线路,该项目(伊尔库次克―中国)由伊尔库次克州电力局开放型股份公司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于1997年拟定。2、安加尔斯克―赤塔―外贝加尔斯克―大庆出口输油管道项目,该项目由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俄中能源合作委员会决议和俄联政府委托的框架内于2000年拟定。3、伊尔库次克州―中国―韩国出口输气管道项目,该项目由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韩国天然气公司费时五年提出,并于2004年呈报俄联邦政府审批。这个项目规定每年供应200亿立方米科维克京天然气给中国用户、100亿立方米给韩国用户。
2001年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能源系统研究所接受俄联邦燃料能源部指定的任务,制定了建设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采输一体化系统,并将油气打入亚太国家市场的构想。
通过对俄能源出口日、中、韩等东北亚国家项目的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有些项目即使属于同一部门也没能在部门内部做到相互协调,而且全都没同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2、与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有关的一些项目,应当客观地建立在共同的原料基地之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次克州和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烃储量状况表明,任何一个联邦主体都不可能长期填满出口油气管道,而只有不同区域向出口管道联合供烃才能做到这一点。
3、多数经过审核的项目都定位于中国市场,而这在原则上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作为俄能源的垄断用户的一方,往往将自己的定价强加于人。必须通过积极吸纳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开发油气和其他资源的办法,使我国东部能源出口市场多样化。
4、对油气等原料性资源出口项目的实践投入是可以做到大大廉价化的,只要切实做好协调工作就是了。
三、俄罗斯东向能源政策落实现状
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大量的规划文件制定工作,这些文件规范着与亚太国家能源合作相结合的俄东部能源开发。
关于东向能源战略的落实动态,其现状如下:
1、俄政府赞同与有利可图的出口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市场相结合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天然气开采、输送和供应一体化系统建设规划,它规定每年对中韩供应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2、附设年输送能力达2500万~3000万吨的斯科沃罗季诺(阿穆尔州西北部小城)―中国支线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正在建设中。
3、俄统一电力系统开放型股份公司正在研究自2015年起每年对华供电300亿~350亿千瓦时,到2020年达600亿~700亿千瓦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这就要求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建立装机总容量1000万~1200万千瓦时的发电能力,其中600万千瓦时到2015年必须建成投产。
东向能源政策是在一个幅员极为辽阔的地域操作的,牵动了诸多俄罗斯和外国参与方,规划措施(特别是跨国能源项目)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投入,而落实它们离不开密切的国际能源合作。因此,其落实工作相当复杂。
篇11
作者简介:张焕强,男,北京市育英学校,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教育理念已突破民间走向政令,国学的教育模式也已从传统说教踏上与市场结合的快速通道。作为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重任的政治教师,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为提升新时代的新公民的新素质倾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本文尝试探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国学元素。
一、《经济生活》的国学元素
1.中华民族的节俭观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是我们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色彩斑斓的生活,我们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学会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智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家主张“节用”、“节葬”,以为“厚葬靡财而贫民”。儒家对节俭是认同的,《论语》中讲“节用而爱人”,孔子自己一向崇尚节俭,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秦汉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儒、墨两家的观点,二十四史中对于能够节俭的人物大加称赞。《后汉书·吴祐传》称“祐以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胶东侯相”,尤其是官吏的升迁考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诚信观念与市场经济。“诚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国学资源中不乏推崇“诚信”的论述。孔子主张以信任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或前提,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孟子则把孔子提出的“信”,提升到终极价值目标的高度,提出“诚”的观念,“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观念具有超历史、超时代的恒常价值,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这就更需要讲诚信。消费者要讲诚信消费;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让儒家的诚信观念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基因。
二、《政治生活》的国学元素
1.人本思想与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追溯历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所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诗集《诗经·大雅·抑》也有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则强调“民为贵,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管诸多国学资源中的“人本思想”是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阶级立场上的,但在今天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因此,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和谐思想与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倡导君子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孟子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可见,我们的国学文化是以和谐为目标,而弘扬国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政府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三、《文化生活》的国学元素
1.“仁礼、兼爱、法治”等国学思想促进文化发展。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的“礼”与“仁”思想,墨子“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思想,以及韩非子“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等“百家争鸣”,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相互独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仁礼、兼爱、法治”等思想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孝道”美德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曾子“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孝道”是我国千年一脉历久不衰的传统道德,也是国学精髓的重要内容。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对君主的忠,甚至变成“愚孝”、“奴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对传统孝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国学经典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五千年,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成为了传之千古的智慧结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诸子百家、诗赋、《周易》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中华文化,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生活与哲学》的国学元素
1.国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从哲学角度看,其中无疑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例如,《苟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突出的是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2.国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智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原则。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离开阴阳更无道”,看到了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蕴含着普遍联系、在整体中把握事物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坤,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饱含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而道家创始人老子则留下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阐述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矛盾观点。
篇12
一、安全保证
1、安全用电: 遵守公司相关规定,在宿舍指定电源处用电,不乱接电线,不使用大功率电器,安全节能,人走关灯。
2、防火防盗: 不在宿舍区吸烟,不在宿舍内使用明火,不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个人贵重物品现金妥善保存,以防丢失。不擅自在宿舍留宿他人。
3、行政治安: 不在宿舍大声喧哗和大声插放音乐,不做影响他人的事。不在宿舍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私藏凶器。【公司员工住宿保证书模板】公司员工住宿保证书模板。不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配合管理部门完成各项表格登记,和安全检查。
二、卫生保证
1、个人卫生: 个人被褥叠放整齐,枕巾床单,清洁卫生,床下物品摆放有序,散乱衣物装箱存放,不得乱拉绳索,乱扔乱挂。自觉将室内物品摆放整齐。
2、公共卫生: 自觉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卫生。不乱堆乱放东西,不随手乱丢废弃物,保持公厕卫生,便后冲水。小心使用洗浴设施,自觉节约用水。
三、行政管理
1、设宿舍主管一名,管理住宿相关事宜,并对住宿人员违纪违规行使管理权,对不服从管理者,取消其住宿资格,(可清出宿舍)。
2、施行宿舍长负责制。每个宿舍设宿舍长一名。
3、建立卫生值日制度,每室每天有人负责本舍卫生。
4、所有人员应在23:00前返回宿舍(因公司工作安排而临时不能归宿者除外),超过23:00不归者视为夜不归宿。有三次以上夜不归寝者,将取消住宿资格。如员工有私事而不能按时归的,需向舍长或主管提前说明。
5、公司将不定期抽查各宿舍卫生、安全情况,住宿员工必须配合。
四、其他
1、员工对所居住宿舍,保持原有结构的安全完整,不得随意改造或变更房舍。
2、有关宿舍现有的器具设备,本公司以完好状态交予员工使用,如有疏于管理或恶意破坏,酌情由现住人员负担该项修理费或赔偿费,并视情节轻重论处。
签 字:
年 月 日
公司员工住宿保证书范文二
为保证住宿环境清洁、卫生、安全,给员工一个良好之休息场所 ,特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1、室内个人用具摆放有序,不得乱拉绳索、订铁钉,严禁在室内外乱写乱画、乱接电线。
2、保持室内外及公厕卫生,自觉节约水电,爱护公物,损坏(浪费)公物按价赔偿。
3、自觉将室内物品摆放整齐。
4、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以开除论处,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 在宿舍偷窃他人财物者。
(2) 在宿舍打架、斗殴者。
(3) 在宿舍内吸毒、赌博、等不法行为者。
(4) 在宿舍私藏凶器、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者。
(5) 留宿外来人员者。
5、施行宿舍长负责制。每个宿舍设宿舍长一名。
6、住宿人员注意事项:
(1)宿舍房间内的清洁卫生工作由宿舍员工负责,确保宿舍整洁卫生。
(2)经常清理屋顶的蜘蛛网。
(3)各人床铺应摆放整齐。
(4)节水节电,对宿舍的用电器,煤气,饮用水及时检查更新。
(5)做好宿舍的安全保卫工作,出入房间随手关门,注意安全防盗。
(6)出门前应检查各用电器是否处于开启、待机状态,应及时关闭,以免发生火灾。
(7)出门前应关闭水阀,以免因长流水造成水资源浪费。
(8)宿舍仅限本公司员工住宿,未经许可一律不得容留非本寝人员造访。
(9)所有人员应在22:00前返回宿舍(因公司工作安排而临时不能归寝者除外),超过22:00不归者视为夜不归寝。一个月内有4次以上夜不归寝者,公司将取消其免费住宿的福利待遇,由其本人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7、公司将不定期抽查各寝室卫生、安全情况。
篇13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比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或说最基本的文明教养。要提高将来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在中学这个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的阶段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学生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可以转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再则,良好行为习惯的获得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某个教育阶段,因教育不到位,训练不落实,就会形成学生社会化水平的滞后现象,使将来社会成员文明程度降低,即或日后想力图纠正也十分困难,严重的还可能生发许多人格和心理障碍。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帮助学生认准自己的定位。即要有一个做人的基调,基调上不去,内驱力就爆发不出来。人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对自己作低调要求,这就抑制了潜能的发挥。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可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
第二,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教育是人自我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才能的显露与成器,有早有迟,因而要确信人人有才,又人无全才,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提供其发展的各种条件。中学是潜在人才的聚散地,要对潜在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创设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环境。如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我校科技艺术节开展的十项小人才比赛,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自荐演说、“创新素质实践行”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就可使学生不同特长和才华得以施展,荣获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金奖的撒贝宁不就是从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的吗?
第三,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素质教育的内涵已揭示出教育的着眼点已投向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呼唤,而自我意识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心理活动,是学习创新的动力之一。也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以学生志趣为主,可自愿参加、自行选择、自己创作,一般不定名额、不必选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如优质班会方案设计比赛,学校科技艺术节徽标设计比赛,自办小报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策划、筹办主持,而在自我意识培养与发展中,自律精神的培养也自在其中。所谓自律,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适应社会规范,自觉以组织纪律、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使之为今后立足社会生存竞争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如各种文化活动即或是娱乐游戏活动都有它各自的游戏规则,这规则是学生乐于遵守的,不是强制的,比如球赛和趣味体育大比拼活动中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规则,棋赛中的棋艺、棋德都可给学生多方面的启示和教益,这些活动因寓教于乐即或是内含有极其严肃的教育因素也对学生有着乐于接受的亲和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铸塑校园精神,简括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故1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奋。如到北大清华就使人由然而升这种感觉。清华大学在90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承传升华,演绎为今天体现时代精神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成为清华学子在国家各个岗位上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由这种清华文化环境不断孕育积淀形成了清华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是传递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场所,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文化的累积过程,尤其是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格调和布局。但是时代的发展又不断对学校办学提出新的要求,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这常常是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拓展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中融入现代性,现代性中体现历史的积累。历史性是学校的财富。现代性是学校的活力,学校的历史积累是宝贵的,但是学校发展又是必需的。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应当随历史发展不断吸收时代精神,但它们都有自己历史渊源,有着凝聚了学校基本精神为学校成员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扬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是维系学校精神的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续性和继承发扬的价值,其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学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如我校是所具有70年悠久历史的江城老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又要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把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育人效应。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集中体现在言简意赅的校训之中。如我校“严谨、求实、文明、活泼”的校训,虽只八个字,但它反映了教育观念、价值标准、伦理意识、行为准则。学校历来办学风格的低调内敛务本求实正体现着这种“严谨求实”的校园精神。师生形象的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要求全体师生致力于校风、教风、学风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形象代表阗学校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这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就能达到铸塑校园精神的目的的。其校园精神在于一种被认可被接受的办学理念长期积淀,传承升华而成的优良传统在师生内心建立了一种自我教育且能持久作用的道德环境,因此具有动力价值,并且表现为价值导向、群体凝聚、情操陶冶、规范约束、心理建构、辐射社会等6个方面的功能。
对一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已形成成熟的校园精神的学校,由于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经确定,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别力,可有力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如一个拼搏进取学风浓厚的学校,厌学舞弊之风就难成气候。一个纪律严明校风良好的学校,那“前卫”“扮酷”的装束就没有流行的市场,因此说校园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引自光明日报99年10月29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当今要大力弘扬的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包括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操;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宽容合作及互助奉献的精神。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它与科学精神同属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其表现形态与主题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上看,古典人文主义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但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引自教育研究97第11期《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里没有评述她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共建,促进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而文化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文化底蕴是否厚实充足造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下文野之分。
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