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校学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学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校学生论文

篇1

(3)制定教师创业教育考核制度。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乐于无私奉献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对参与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学校在评优和评职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国内现行的中职创业教育大多采用课外培养等课外实践的方式,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单纯实施课外培养,学生精力投入很难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以就业指导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的适合中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四大模块。这四大课程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过程中各课程模块相互交叉、融合。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为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围绕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开设《商务礼仪》《经济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高二开设《中职学生求职指导》、《中职学生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创业知识;邀请市场监督、金融、税务等机构的专家来校解答企业经营基本业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途径。同时,编写了《优秀学子风采展》《创业策略》等校本教材,并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创业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多层次教育渠道,启迪了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树立创业理想。

2.关注创业教育教材开发

目前市面上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但绝大部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而且基本是以理论为主,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难吸引中职学生的兴趣。校本教材开发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1)教学内容项目化。采用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教材,力图创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把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由任务要求、任务内容、知识解读、任务实施和任务拓展组成。各个项目相对独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选用。

(2)创业项目实用化。创业项目紧扣区域产业特点和中等职校专业设置要求,覆盖三大产业,突出第三产业。把创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散融合在各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创业知识;紧贴中职优秀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中职学生创业的现状,操作性强,实用性好。

(3)创业素材本土化。创业项目中所涉及的许多素材,如创业政策、创业操作流程、创业案例等要源于当地,这有利于当地广大中职学生创业,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中职学生创业时的参考。

3.深化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为保证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鼓励教师从创业教育实施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研讨,完善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如鼓励教师申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方面的课题与论文,并对这些课题实行定期检查、滚动拨款、专家指导、成果鉴定等制度,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水平。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1.增强教师创业教育技能

一是选派教师到创业企业当中挂职锻炼,学习创业教育的实践技术;二是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三是开展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团队

以校内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聘请校外各类专家为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建立创业教育教研团队,专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与各类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时时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3.建立“创业名师工作室”聘请热心中职教育的知名成功人士等,在校内成立名师创业工作室,以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对中职校学生个体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创造条件也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创业的过程,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主创业,构建双重属性的公司(既是教师经营下的校办公司又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以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四、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充满竞争意识的区域,都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美国硅谷的奇迹与当地无与伦比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人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想法,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人的创造力因此而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潜藏创造力的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塑造自身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1.营造创业环境

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如广播台、校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开专栏、专刊进行宣传,使创业教育深入人心;在历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做成展板,他们的事迹,无疑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最具感染力;聘请本地区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人才来学校兼课,通过帮带、对话交流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校园环境的熏染,让学生感到创业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为学生走创业道路树立信心。

2.组建创业社团

鼓励有志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成立创业社团,并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资源,为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定期举办“创业咨询”“创业讲座”“创业把脉”等,从而使社团成为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鼓励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团队意识。

3.开展创业竞赛

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项目申报制度,要求参赛者们以获得学校的创业基金为目的,组成创业实践竞赛小组,设计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规划书。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展示创业实践成果,如举办学生个人创业成果展、技能展示会等,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五、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1.利用校内校外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创办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性创业实践体验,使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贴近市场,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把实践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激情。例如玉环第二中等职技校利用小兵汽修公司的人才资源与管理资源,结合校内实训场地,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分店。

2.依托产学合作机制

以实训室、教室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紧扣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基本知识及技能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学生除在课堂掌握所学专业技能之外,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应比例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与教师的双重指导,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营销。使学生零距离参与创业,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创业,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学生相应学分取得依据,有利于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培育。

篇2

根据中职学校的学制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状况,职业道德教育要全员参与、分步实施、全程推进。

2.1全员参与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全员参与。不仅教师要立足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管理与服务人员也应立足本职岗位,在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中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了落实全员参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制定有关任课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2.2课堂教学

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明事理、讲原则、守信用,准确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这里的“课堂”包括德育课以及班会课、晨会课、报告会、专题讲座等。

2.3家校联动

学校每学期至少集中召开一次家长会(或网络视频会),介绍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让家长关心关注学校发展,对重大活动与事件,寄发《告家长书》;每学年每位班主任至少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活动(或网络视频对话),对潜能生班主任每周至少与家长沟通一次,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现实表现情况;任课教师一学期至少挂钩5名所教班级学生家长,每月向家长汇报学生状况。对个别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签订“家校共同教育协议书”;学校定期举办教育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或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教师与家长联手、学校与家庭合作,在融洽的家校关系下共同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2.4基地教育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建立便民服务基的便民和学雷锋送温暖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在基地服务行动中积累经验,在基地服务中强化职业道德意识。2.5校企合作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是学生初次尝试职业生活,这一时期加强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因此,要通过校企合作制度,企业与学校分工协作,各施其责,协调力量,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健全完善跟踪、反馈、应急方案,建立网络联系平台,实时报告学生在企业的各种表现和职业道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挖掘优秀典型及时表扬。

3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凝练出八种方法,既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也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

3.1依托日常管理实行渗透教育

一是努力营造一个文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展“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等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举行“身边的诚信故事演讲”“职业礼仪展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比赛,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三是利用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校园好人好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择业观、职业理想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3.2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系统教育

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一年级以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解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划分阶段目标,制定具体的职业规划;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基本出发点,开设就业指导与求职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行业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模拟应聘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三年级学生在赴企业顶岗实习前,学校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交流创业经历,或邀请合作企业有关人员为学生作“就业与创业”主题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顶岗实习和就业。

3.3开展教育活动突出主题教育

职业道德有关的系列主题教育不仅包括每天的晨会课、每周的班会课、升旗仪式等较稳定的德育教育活动,还包括新生入学军训教育和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校企衔接教育。此外,通过举办“职业道德主题征文”“企业文化主题辩论”“企业职业道德主题格言创作展”等活动将职业道德这一教育主题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真正明白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3.4开设劳动礼仪课程加强实践教育

把劳动礼仪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个班级的学生开展劳动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每天两节课在教室里接受基本规范的学习和训练,其他时间安排在校园打扫环境卫生、除草、文明督导、整理图书、协助教师开展文明宿舍和文明教室等检查评比,或组织学生到学校实习基地植树造林、养护花草林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现职业道德的力量。劳动礼仪教育周原则上一、二年级每班每年安排一次。

3.5推行5S管理制度以深化教育

引进企业优秀的管理制度与理念,在校园内推行“5S”管理制度,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和素养(Shit-suke)制度,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环境卫生管理细则,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3.6通过法制教育活动开展规范教育

根据学制和学生的年龄与将来职业特点,科学安排法制教育内容。第一年侧重于什么是违纪、违法和犯罪的教育,第二年侧重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第三年侧重劳动法、合同法基本知识教育和劳动纠纷处理案例分析。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法制教育,邀请当地公安干警、法院法官、少管所教官、法律专家等法律工作者为学生做专题报告,或组织学生到监狱、劳教所参观,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纪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7营造职业文化环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努力扩大校企合作规模,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把企业生产线引入校园,结合专业训练接受合作企业生产任务,或安排学生到校内企业参观,让学生在校内企业生产环境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二是积极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在校园内的学习区域、实验实训区域大力宣传展示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企业职业道德规范。三是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上述教育使学生在脑海中深深根植优秀的职业道德标准。

篇3

一、学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及单一校区学籍管理优势

学籍管理模式根据办学规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院校直接管理和校院两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院校直接管理模式是指学籍管理只设院校一级管理部门,不再设下一级管理部门,这种模式在学生人数少、学历层次单一的院校比较普遍。校院级管理是指学籍管理设两级管理部门,通过业务隶属共同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院校学籍管理多采用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由精英时代的统一模式向个性化转变,学籍管理单纯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管理很难保证管理的效度。上世纪90年代初,各学校纷纷将计算机管理手段引人到日常管理中。近几年,随着学校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学籍集中管理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必需。

单一校区的学籍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是专人管理,为学籍管理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便于发现问题。单一校区的学籍管理集中在学籍管理部门的专职学籍管理人员。作为学籍管理人员,都会定期提取学籍信息进行审核。面对数万条学籍信息,靠逐条查找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只有通过不同口径下的查询、不同条件下的统计才可能发现问题。、匕如,某次提取学籍数据时发现和记录数据不符,某次做氛计时两种条件下两次统计结果不一致等等。

第二,便于解决问题。学籍管理人员的常规工作就是做好日常的学籍异动及相关数据统计,即学生的休、复、转、退、升降级等工作。学籍管理人员时时都在面对不同学业情况的学生,并与数字打交道,将工作做好、保证数据准确,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一点在教务管理软件应用还不是完善阶段尤为重要。学籍管理人员每天都应从系统上通过提取、汇总、统计等多种方式清点人数,审查学籍信息。如同工人师傅干久了同一项工作就生出经验、掌握技术一样。专人管理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在问题出现了,能很快找出原因,在下次做同样操作时管理人员就会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我校综合教务系统调试阶段,就出现过丢失记录的现象。由于是专人管理,每次出现问题我们都能很快发现,并利用备用库核对、追加,及时补救,没有给其他部门的工作带来影响。

第三,凸现学籍管理的统一性。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项集政策与服务于一身的工作,它是由很多个独立且又统一的工作环节构成。在单一校区,学籍管理人员同处一室又各有分工,这一模式高效率地实现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全部职责,它一方面避免了工作中相互推诱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又在统一科室中实现相同的管理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同一校区的就像一个小家庭,他们同居一室,各有分工,完成共同的工作中的不同细节,小家庭要做好同一件事很容易实现。

二、多校区的出现及引发的学籍管理问题

我国大学多校区产生的起因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化和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多校区主要由院校合并及兴建新校区而形成,许多院校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这对原有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课题,以往单一校区的管理模式能否在一校多区的现状下顺利运行并力求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是摆在众多高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就本文涉及的学籍管理而言,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出一些问题。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多校区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院校合并,二是兴建新校区。多校区的出现势必导致学校的管理分散。多校区引发的学籍管理问题首先是管理分散与政策执行尺度统一。对于因院校合并形成多校区的高校,这一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原来两个甚至于多个独立院校合并成一所大学,一经合并,在同一培养层次上,应该执行同一学籍管理规定,并掌握相同的执行尺度,但由于原有多校情况不同,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学籍管理直接面对学生、教师及家长,在高校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提倡多层次培养人才的今天,学籍管理的服务职能更加突出,时时刻刻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学籍管理人员应当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再次,一所大学的各类证明证书统一管理、各类数据统一上报,这是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分散管理使这些本来操作简单的具体工作复杂化了,网络版的教务管理软件在多校区如何实现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如何实现了数据共享?学校中更多部门关注并依赖该系统提供的数据做具体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管理者引进软件时期望达到的目的之一。如果数据是不准确的,那高校就没法实现引进这样一套系统提高管理水平的初衷。

由上可见,多校区的出现,对高校原有运行模式和管理是一种考验。

三、做好多校区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做好多校区学籍管理工作,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业务培训,实现政策执行尺度的统一。实现政策执行尺度一致,需要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有准确理解和掌握,只有谙熟有关政策,才能做好政策的执行人。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越发重要。各高校都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实施细则。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本校相关管理文件,熟悉本职业务,逐渐成长为一名好的政策执行人。对于那些因院校合并产生的多校区学校,加强对来自不同校区的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更为迫切。

第二,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籍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多体现在为学生服务上。由于校区问题,有些工作的周期势必加长,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服务。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工作流程,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克服地域问题,提高管理的时效;此外,学籍管理人员要在布置具体工作时,充分考虑到多校区问题,提前做好预案,充分在各项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三,明确分下,责任到人。在同一校区时,学籍管理人员在同一科室办公,工作一般按类划分,同一件工作的出处保持唯一。多校区的出现,我们不得不考虑到距离问题,有些工作可以简单地用“条块”管理划分,学籍管理却无法实现简单的“条块”管理。如果必须用“条块”管理来划分的话,必须是“条块结合,时而以条为主,时而以块为主”。

篇4

建立马路文化、教室文化、饭堂文化、宿舍文化及实训室文化等,形成社团文化映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文化元素满校园的文化建设氛围,通过这些标语和文化标识的建设让学生自觉受到熏陶和感染。

3通过文明风采比赛,引导和加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要利用全国、全区文明风采比赛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加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如文明礼仪手机摄影比赛、“我发现、我说说”微信平台交流活动,文明礼仪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征文比赛,文明教室比赛等各种活动,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悟礼仪的重要性。

4建立各种社团,为学生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学校建立各种兴趣社团,每年都吸纳不同的社员,由于社员来自不同班级,各自有不同的性格,为了能融入这个群体,每个同学之间必须学会去与他人相处和沟通,促使自己的胆量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接人待物及言行举止自然得到加强。

篇5

2.1营养不良。在我国学生中存在部分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每日摄取的营养不足或者营养不均匀。学生摄取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发育各项功能不完善,甚至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迟钝或者是缓慢。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但是促进学生身体成长发育和营养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后,人民生活水平都有相应提高,但是在对待学生发育方面,多数人都是以学生的身高和体重作为标准,忽略了学生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发展,导致营养不良状况在学生中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第二,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相比发育得要早,但是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与身高增长,这也造成了城市学生体质比学生体质要低;第三,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学生明显偏爱零食,对真正促进身体发育成长的饮食方式并不喜爱,也存在很严重的挑食、偏食、厌食现象,而且很大程度上都是城市学生的生活习惯比农村学生生活习惯要差,也导致城市学生在营养不良方面表现得比农村学生更加明显。由于学生摄取的营养不均衡,造成了我国学生群体长期的营养不良,为学生体质下降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也为预防和干预学生营养不良造成了很大的困扰。2.2身体肥胖。学生的营养主要是从每天三顿正餐中摄取的,如果学生存在饮食不规律或者是挑食偏食等现象都会直接导致学生营养不良,但是如果学生每天饮食太多,摄取的热量偏大而又长期缺乏运动,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有研究数据表明,具有肥胖现象的青少年新陈代谢可能会出现异常,而维生素营养水平又与贫血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肥胖问题,在他们成年后就会难以控制学生肥胖的发展程度,也会为他们成年后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2.3视力下降。如果学生长期用眼或者是用眼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视力不良发展。也曾经有数据表明,学生的视力不良以及近视的发病率都开始出现年龄超低化的现象,而且青少年在身体机能发育时期的近视度数增长速度非常快,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在农村的学生出现视力不良的情况已经逐渐形成赶超城市学生的趋势。2.4体能素质下降。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身体成分和心血管系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学生体质检测能够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正在逐渐下降。肺活量是检验学生身体机能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肺活量极低;同时耐跑力也是检验学生体能的一项典型标准,耐跑力能够影响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在学生中存在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肺活量不足,耐跑力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学生长期缺乏运动造成的。由于缺乏运动,学生的适应性变差,无论是在运动前还是在运动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学生缺乏运动和锻炼,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就是学习的体育课存在问题。

3影响学生体质的原因

3.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身体锻炼。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格外浇灌,导致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去学校上学都是家长负责接送,更遑论是孩子自觉进行运动锻炼。3.2学校体育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形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识字,从实行教育改革开始,各学校就在强调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很少有学校将改革真正落实。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学,由于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体育课开始逐渐被其它课程所取代,导致学校的体育课仅仅成为一个形式和过场。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因在中学阶段缺乏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也就不再重视,而且大学的体育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保障措施,导致大学体育课程也逐渐流于形式。3.3学校早操和课外课活动形式化。早操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早操和课外形式都逐渐形式化,虽然在很多学校每年都还有早操比赛或者是运动会,而真正在组织的时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且非常随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没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3.4学校体育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在学校中还有体育课的主要是在小学和大学,中心时期的体育课大多被占,而在仅剩的小学和大学体育课中,体育教学逐渐成为了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首先体育教学的时间短而周期长,很难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效果。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一周一次体育课,每次90分钟,以每周一次的教学频率来说已经非常低了,例如在很多大学中体育课就是教男生踢球或者是篮球,教女生篮球或者是排球,也有高校教授学生练剑,但是由于教学频率低,学生常常都是上周学习,下周再上课就忘记了,导致课堂效率极其低下,也难以对学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自身并不重视体育课堂教学,所以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器材方面都较为欠缺。如小学体育教学以趣味性锻炼身体为主,但是很多小学由于不重视对学校体育课堂的建设,导致很多小学的体育课都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小学课堂学生自由活动,在农村学生们都习惯一起玩乐,但是城市的小学生自由活动基本上以聊天为主。再来看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部分爱好体育的学生对学习项目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学校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并不重视考核,也存在体育教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状况。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学校在实施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方式非常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导致体育教学毫无乐趣。根据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学校在对待体育教学方面并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运动的意向,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篇6

(3)情绪敏感,自尊心强,缺乏自信。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学生因为中考失利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他们是在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常抱着“失败者”的心态,缺乏自信,他们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敏感,自尊心更强,更在意他人的评价。

(4)自控能力差,存在自卑感。多数学生自控能力差、贪图玩乐,入学前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漠和家长的训斥,总觉得低人一等,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5)缺少责任感,不懂得感恩。复杂的成长环境,使中职生存在逃避、退缩、极端和玩世不恭等心理特征。

(6)是非观念淡漠,缺乏组织纪律性。有些学生品行不端,违反校纪校规,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体现出他们在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

2、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学习心理问题

中职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些学生早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行为懒散,厌学情绪严重,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这些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信心不足。

2.2情感心理问题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世界复杂多变,自控能力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行为,遇事冲动易怒、缺乏理智。有些学生对人对事态度冷淡,甚至怀有敌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在感情方面也容易遭受挫折,情感长期受到压抑、情绪体验消极,这与自身成长经历有关。问题学生多出自问题家庭,据调查,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居多,甚至一些学生被父母“抛弃”,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3个性心理品质问题

部分学生缺少积极的理想追求,生活散慢,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打发时间,他们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意志品质较差。这源于他们在初中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冷落,加上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他们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对人生的意义和自身价值没有正确的理解,性格上出现不良倾向,如暴躁、敌对、孤僻、胆怯、偏执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4人际心理问题

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成绩不好,被同学看不起,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不愿意与人打交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同异性多交往,但因心理不成熟,不能理智对待情感,容易引绪波动,影响学业。另外,一些中职生从前经常受老师的批评、指责,存在有对立情绪,师生关系不和谐。中职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容易跟父母形成代沟,造成家庭矛盾冲突。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

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导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和焦虑。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意志薄弱、缺乏自信、精神颓废往往是因没有树立职业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的,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未来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2)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做学生心育的引路人。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学生最了解的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以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他们关爱,教导他们做人。当老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时,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协助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放松学生心情,形成良好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校本培训,比如心理咨询师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校园心灵关爱”活动,给学生发放相关学习资料,可以设置“心灵信箱”或通过“网上答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

篇7

(一)写作的心理储备——积累阶段:惰性让学生的题材库“长期亏空”。

积累阶段的惰性心理主要表现在观察惰性和思维惰性两个方面。许多中学生由于害怕观察的艰辛和浪费时间,不愿意付出劳动,或者是长期性的无意识观察身边的世界,于是便形成一种观察的惰性心理。调查表明,有56%的学生认为生活面太窄,学校和家庭构成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使自已提起笔来,便感觉“无话可说”。虽然这是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但事实上中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都生活在一种“题材环境”中,日常琐事是写作的题材,小巷轶事是作文的源泉,甚至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信息等都遍布写作的材料,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只是因为观察惰性的作祟才使学生有“没啥写”的处境。另外,有些学生虽然通过观察收集到一些感性材料,但又受到思维惰性的影响,不愿去动脑筋,努力思考,分析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内涵、价值和规律。只是随便把客观事物与现象往脑子里一装了事,缺乏一个理性的积累,散乱的材料很快便成过眼烟云。结果在需要写作材料时,便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难堪局面。

(二)写作的心理萌动——审题阶段:不安和模糊混乱使学生无法找到写作的切入口。

审题阶段既包括对感性材料的满怀情感的进一步认识、筛选和过滤,也包括对感性材料所作的心理完形。审题过程是包括在老师布置作文题和要求到构思前的一段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不安和模糊混乱的心理。

在老师布置作文题和要求时,学生立即接收到一个写作信号的刺激。一旦老师的要求和学生的好恶发生矛盾时,学生接收的刺激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比如老师要求写作的文体不合学生“胃口”,或是在字数上相差甚远,或是要求的文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的话,学生必定会产生不安,感到无从下手。同时,学生在筛选、过滤材料的心理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审题的技巧掌握不够或理解能力不足,令其无法人繁杂的生活材料中筛选适合的材料,使学生产生模糊混乱的心理,影响了写作材料的选定和以后的几个写作阶段的心理状况,乃至写作成品的质量。

(三)写作的心理孕育——构思阶段:焦虑和压抑使学生无法在脑子里谋篇布局,形成成品的骨架。

构思阶段是写作心理流程的中心环节。构思是思维最活跃和心理变化频繁的过程,在这心理的孕育中存在不少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和压抑最为明显。调查表明,有22。7%的学生在构思过程中有焦虑的心理。

高焦虑和低焦虑导致学生思维认识和思维创造的闭合,甚至导致厌恶作文的心理情绪;对学生的写作构思有着消极的影响,包括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少有“灵感”出现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样,在焦虑中的学生不可能将作文的“框架”搭好,更不可能打好腹稿。

压抑是构思阶段的另一种心理障碍。调查表明,有压抑感的学生约占27%。这里的压抑是指由于外界的干扰而造成学生写作构思上的压抑。外界的干扰比较常见的是社会、家庭和教师对学生的过分要求,而使学生形成写作心理上的压抑。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写作的目的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对付升学考试。由于外界的干扰,写作对于学生来说便是“要我写”而非“我要写”,是被动地写而不是主动地写了。

(四)写作的心理物化——传达阶段:各种心理障碍积重难返使成品粗制滥造。

传达阶段也叫表现,即把内在构思用文学符号表现出来。在传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最为复杂,而存在的心理障碍也是最多的。如果在审题阶段产生的不安和模糊混乱并未消除,在构思阶段产生的焦虑和压抑未得到缓解,那么这些心理障碍可能被激化,使学生积重难返,使学生在进行艰苦的表达劳动的同时,还要受到多种心理障碍的缠绕,从而产生烦躁、厌恶等严重影响表达和写作效果的心理。致使学生在未审好题、立好意、选好材、构好思的基础上慌忙下笔,要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开不了头,或将有关题目的素材“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写成的成品必然存在文不对题,详略不当等毛病。

(五)写作的心理完善——修改阶段:自卑感使学生无法完善成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仍然产生、存在自卑等障碍。调查表明在修改阶段中有自卑感的学生占很大比例(约53%)。由于学生在传达阶段未能够很好地生产“初成产品”,与自已所期望的相差甚远。于是,他(她)在传达后的自我修改更会受到自卑感的侵袭;或是在老师批改后,他(她)无法接受批评,回想起自已很少或没有过写作成功的实践体会和获得成功的心理快慰,留下的只有老师的冷遇或同学的白眼,于是,他感到“技不如人”,在参照意见修改时便无法摆脱自卑阴影的笼罩。这样,他就不可能按自己的期望和老师的意见对文章进行美饰和完美,最后的成品还是低层次的产品。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卑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对写作也失去了兴趣。

在以上的五个阶段中存在有一些不利于写作顺利进行的心理障碍,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指出的每个阶段的学生心理障碍并非只发生在那个阶段,比如惰性,不少学生在整个写作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他们不仅懒于积累,而且审题、构思、传达、修改也敷衍了事。反过来说,某个阶段产生的心理障碍也不只限于文中所指,往往是多种心理障碍的缠绕,只是在某个阶段都有所侧重罢了。而且,各个阶段的心理障碍是相互影响的。

另外,还有一种心理障碍却是始终存在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它在五个阶段中都会以不同程度出现,而且它的存在还会导致其它心理障碍的产生,它就是写作挫折感。调查表明60%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写作中都有过挫折的心理体验,其中又有一部分学生(约占13。3%),经常有这种感受,而不能自拔。学生写作挫折感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教师造成的,有些教师评分过严,学生在写作中期待不到什么成绩,花费了心血而看不到成功。长期性的屡战屡败,屡写屡挫的“感知”无疑向许许多多自尊心理异常强烈而且又很脆弱的学生的心理投下难以驱散的阴影。如果这种挫折“感知”没有得到适时的迁移和补换,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便在写作中出现“梗塞”,不安、自卑、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障碍也随之而来,并愈演愈烈。

消除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建议——写作氛围: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营造;写作指导;靠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写作主体:靠中学生优化心态,用行动实现目的,在满足中获取写作,以克服写作障碍。超级秘书网

总之,变畏惧作文为喜欢作文。也就是说要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认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为解决学生“没啥可写”的普遍问题,我们在具体写作训练中,第一,要指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紧紧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以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以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为基本内容,来命题立意。形成一个熟悉、宽松能够激趣、引起联想的写作氛围,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和要求。第二,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实际上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劣到精严的发展过程。比如,在“命题作文”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具体、固定、一下子把题定死的做法。命题范围要宽泛,先是宏观把握。可以是某一类人,某一类事,某一类议论,某一类思想。题目松了绑,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一定的自。然后,让学生在老师指定的目标范围之内,结合自己熟悉的题材去具体命题、写作。这样做,缩小了老师具体命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缓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可怕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写作。再如,写作的初始阶段,对语言驾驭能力,遣词造句,推敲锤炼,也不可苛刻要求,赶鸭子上架,要循序渐进,逐步地加工提炼,精益求精,逐步地向高标准迈进。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情趣,训练目标,方法要切合实际,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大而空、漫无边际的目标、方法,只会让学生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把学生拒之门外。在这方面,实践证明,让学生从课文里边学作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是专家选编的名家作品,估且不论。作为教材,有老师讲解,有学生阅读,有思考、有作业,因此,从标题到立意,从语言到段落,它毕竟是学生最熟悉的作品。结合语文教学,我们在作文指导时,让学生从课文里边学标题,学开头结尾,学构思立意,学遣词造句,学细节描写。这样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训练,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产生相对轻松之感。不仅如此,语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紧密结合,相辅相承,学以致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都是有力的促进。

参考资料:

[1]刘建祥郑建伟《全程写作训练论》《写作》2002年10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杨颖《论作文的定势与创新》

[4]篮秋燕《试谈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篇8

1.2学生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进程缓慢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档案管理还是手工纸质操作管理模式,造成了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水平较低、查找时间长,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迅猛发展的需要。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增加档案管理人员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信息化的电子工具管理学生档案,才能使学生档案管理规范、科学、系统、高效。

1.3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管档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技术

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兼职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接受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的培训较少,而且其他工作较繁杂,他们一般难以实现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只停留在简单的手工查找的阶段,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量大、时间花费长、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极高,不适应现代学生档案管理的要求。随着中职学生数量的增长,这就要求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

2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2.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主要是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中职学校要建立学生档案信息化的新理念,做好宣传工作,更新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学校要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配置与档案信息化相适应的软、硬件。

2.2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一部分,是学生的重要信息材料。用人单位、学校、学生本人经常需要查询学生档案,而传统的查询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会发生档案查找不到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应用扫描仪、计算机和网络把学生档案以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计算机,以备查找,防止丢失。通过专用软件将学生档案中的录检表、学籍册、毕业生审核登记表、毕业生派遣花名册等分类编目、排序。在实行分类后,检索时可依据不同内容快速查找到相关材料信息。学校要配备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向利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档案查询系统库,分析学生档案查找利用较多材料,有针对性的优先这些数据,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篇9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篇10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价值观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这样的良好局面益于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大力培养,同时,也雄辩的说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思想启蒙者,父母对于孩子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根据工作实践简要分析来看,父母工作在政府机关的大学生政治意识比较敏感,考虑问题相对周全;父母从事经商活动的大学生表现的更加务实,政治意识相对较弱,参与度不高。从家庭构成来看,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的现象。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出现两种极端,部分表现为个性独立,自理能力较强;部分表现为心理脆弱,一定程度上自暴自弃。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个中的影响是较为明显。与此同时,社会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局面,使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二)个人主观的对于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个人的社会阅历、学业成绩、自我约束等因素是决定其思想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通常而言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但是往往不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却在评优过程中据成绩优势;成绩优势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心理上有较强负担,时而会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经验中促进思想准社会阶段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工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集体观念、自主创新意识和文明修养,激发他们刻苦学习,锻炼和完善各方面的能力。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缺乏,大学生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定型,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多变性、矛盾的特点。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深刻而复杂,这就要求大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正确认识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心理健康状况。

三、对策

(一)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现阶段,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为侧重点,将学生能力培养为抓手,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主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的教育体系。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娱活动一是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为大学生搭建表现自己兴趣爱好的平台,以积极的爱好、健康的活动充实业余生活。二是积极开展党团活动,开展针对性较强、活动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思想教育活动,如"大学生活展望”、"三观主题教育”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篇11

二、教师合理评价,以身作则

篇12

(一)两大法系国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认定普遍采用公共行政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公共职能的组织含有公权力因子,代替政府承担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事务,具有行政权能,享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两大法系国家用“公务法人”概念界定了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作为“公务法人”,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它以公务为基础对中央集权进行限制和分权,既是民事主体,也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公务法人兼有私法人和公法人的特点,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行政职能设定的服务性机构,有别于“正式作出决策并发号施令之科层式行政机关”。公务法人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享有一定公共权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它与相对人之间既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私法关系),也具有行政法律关系(公法关系)。公务法人有若干种类,高等学校只是类型之一,校生关系可以借鉴为公务法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二)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务法人地位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与两大法系国家的公立高等学校类似,是依法成立、专门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的公共管理组织,承担了高等教育的公共职能,含有公权力因子,具有特定的行政权能,除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外,还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高等学校行使教育行政权和公共管理权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学生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教育法》第28条规定,高校拥有招生权,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聘任教师及其奖励、处分权等,这些权力具有明显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属于教育行政权力,接受行政司法审查。苏林琴指出,高等学校作为“公务法人”,在履行公务权利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前者,还论述了这种关系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宿舍管理领域存在的限度和可行性。将学校定义为公务法人,并区分公务法人与其相对人之间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以此界定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很好地解决把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若干困扰。普通高校依公法设立,承担公共职能,拥有一定的行政权限,行使一定的公权力。这种法律地位既满足了国家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需要,保证了高校的公益性,又有利于高校自治,保持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避免行政上过于僵化的手续和官僚习气,也容易得到社会的赞助,还有助于司法机关对高校进行必要的监督等。这种观点是高等教育自由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主流。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界定

(一)行政司法诉讼行为的判定标准高校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许多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共职能与高校为自身存在和发展而履行的职能混杂在一起。如何界定高校行为是行政行为,还是内部管理行为?在判断高校行为性质前,首先确定应当适用的法律,排除高校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的民事行为。高校《合同法》行为不管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多大影响,也只能是民事行为,不能视为行政行为。如,因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的收缴而分别建立起来的服务与消费合同关系、租赁合同关系及委托关系。“非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是甄别行政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高校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他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时,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除此之外,高校拥有内部裁量权,不受行政诉讼审查,确保办学自的实现。具体界定标准有两条,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方能认定高校在行使这些事项的职权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首先,高校行为损及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学校内部规则无权予以限制或剥夺,只能由法律规定,且这类法律一般属于行政法律规范或来自其授权或委托,所以高校的这类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如,高校在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涉及校生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学籍管理,因纪律处分影响到文凭和学位证书发放时应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其次,高校行为对相对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衡量标准不以仅对某个学生的影响程度为考量,这种影响带有普遍性、基础性和深远性,即“三性”的判断标准。如高校对学生的记过处分,对有的学生可能影响重大,对有的学生影响不那么严重,不具备“三性”要件,不视为重大影响。关于这方面最好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规制。如,台湾地区规定“改变学生身份并损及其受教管理与评价-41-育的机会,属于对宪法中的受教育权有重大影响,发生纠纷时应进行行政诉讼。”这个条件是区分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和行政行为的主要界限。

篇13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由由教务处主管,主要侧重宏观指导,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考察进度,抽查质量;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经验交流;评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主持学生选题、成绩评定及存档工作等。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

㈠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够用心地投入论文写作。选题应注重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特点的结合,注意理论型与实践型的结合。并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论文的学科专业性特点。选题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具体目标和专业特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选题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需要,能结合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际,能体现指导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研究特色,使学生学以致用。

2、深度、难度与可行性相结合。选题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可心完成的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选题应当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当前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的研究

3、选题应做到一人一题。每个学生选做一个题目,并在教师指导下开题和独立撰写论文。如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每个学生选题应不同。

㈡选题过程与方式

1、学校指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相关指导教师,学生以班为单位自选指导教师报送教务处,并提交论文领导小组协调,原则上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应大体平衡。

2、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题目,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题,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并以班为单位交送教务处。鼓励学生自选研究课题,拟定论文题目,但应注意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3、学生选题完成后,各班应迅速填写好《论文选题汇总表》报送教务处,便于提交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并下发各班审批情况。

4、学生在选定题目后,一般不得变更。如有正当理由要求变更题目,须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报教务处和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批。

5、班主任应做好本班学生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之一,是毕业前必修的学习内容。督促每一位学生选好论文题目。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并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工作思路。

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应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校内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初级职称的校内教师经论文领导小组同意,也可担任论文指导工作。

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特长,严格要求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发挥最大效绩。

2、指导学生选题,并根据选题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科学实践,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审阅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解答学生的问题。如发现文章确系严重抄袭或请人,应严肃指正,令其改正;如发现文章存在原则性错误,应具体点明,让学生重新撰写,必须把好论文初稿的质量关。

5、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论文。

6、认真审阅论文质量,给出合理、客观的论文评定和评分。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㈠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楚,版面清晰。

㈡撰写论文提纲:

1、学生在确定好论文题目后,应尽快做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写好论文写作提纲。

2、论文提纲应交指导教师指导、修改,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填写好《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提纲审阅表》,并以班为单位上交教务处备案,正式提纲完成后,学生开始论文的撰写。

㈢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有封面、正文(包括中文或外文题名、作者(含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三部分构成;每篇文章应在3000字以上;摘要一般为300—500字;参考文献和注释必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具体详见《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求》。

㈣送交论文一律用打印稿。各班以班为单位,将本班论文收好后统一送交到教务处。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定

㈠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每篇论文由指导教师进行初评,填写论文评语,后由论文领导小组终评。

㈡根据论文评审成绩,评选出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20*届学生优秀毕业论文,给予奖励。

六、指导教师安排

如学生本人提出其他指导教师,报请教务处和论文领导小组审批。

六、毕业论文(设计)的注意事项

㈠我校大专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且成绩及格以上者,才可以毕业。

㈡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求异创新。

㈢坚决杜绝抄袭,论文定稿前指导教师师要认真查核,有抄袭行为的,以不及格论处。

㈣多作调查研究,形式可以是问卷、访谈、报表等。

㈤加强理论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对论文所论述的问题确实能提供理论支持;

七、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1、选题时间:20*年9月25日—11月30日。12月1日以班为单位交选题登记表。

2、交送论文写作提纲:20*年12月30日。

3、论文完成时间:论文初稿、成稿必须于20*年3月1日前完成,在此时间以前,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论文撰写、修改的指导工作,确保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20*年3月15日(下学期开学初),学生以班为单位交送论文及有关表册到教务处。

附一:

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求

一、论文构成

毕业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目录、正文(包括中文或外文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三部分构成。论文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题名作者(含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致谢等。

二、纸张及印刷装订规格

毕业论文一律用A4纸张电脑打印。左侧装订。

1、页面设置:

①纸型:选用“A4”,“纵向”,个别表格或图表页可采用“A4”,“横向”。

②文档网格:一律使用“无网格”。

③页边距:上:2.5cm,下:2.0cm,左:3.0cm,右:2.5cm。装订线位置居左。

2、段落:

①论文题目居中,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②行距:一律1.5倍。

四、封面要求

上交的每份论文都一律采用格式,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的姓名、论文完成时间。

五、论文摘要

1、字数:300—500字。

2、摘要内容:要求概括地表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结果和主要结论。字体为5号宋体。

六、正文要求

1、字数:3000字以上。

2、字体:正文一般用宋体小四号字打印,题名用黑体小三号打印,文章中的各段标题用黑体、小四号打印,并且前后要一致。

3、序号:全文的序号编排要规范。论文的正文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层次。

中文层次系统为:

第一层:一、二、三、……第二层:㈠㈡㈢……

第三层:⒈⒉⒊……第四层:⑴⑵⑶……

第五层:①②③……

第一、二层标题应单独成行,第三、四、五层次标题可与文章其他内容同列一行。

每页要插入阿拉伯数字页码,置于居中。

七、参考文献和注释

对参考文献和注释格式规范作如下要求:

1、(期刊论文)作者.题目.刊物名称,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图书)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3、(报纸)作者.题名.报纸名称,年-月-日(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