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学校教育在该孤独症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孤独症学生康复过程的核心环节。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封闭,与世隔绝造成了语言发展的先天障碍。语言能力的严重滞后,阻碍着孤独症学生敞开心扉去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成为孤独症儿童训练中的关键。
在训练中,首先要对孤独症学生现有语言水平有清晰的了解,训练目标起点要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我在训练时,分两步:第一步先训练其被叫名字马上有反应及应答。第二步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其次训练中多结合游戏,以提高兴趣为主,让孤独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接受教师有目的性的语言训练。
2.行为能力的训练
孤独症学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理解语言的能力差,不擅长语言表达,因此,平淡的讲解当然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行为能力的训练就不一样,它能帮助孤独症学生培养达成预期的行为效果。
在训练时,分三步:第一步敢与人对视,能和家长教师有语言交流。第二步学会与人主动打招呼。第三步在教师组织下和班级同学一起参加群体活动。
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可帮助孤独症学生引起持久注意和增强记忆,促进其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取代呆滞、自残等行为,塑造形成正常的新行为。
在训练中可运用音乐来陶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可加大运动量的训练,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训练中群体训练与个别训练应有力地结合在一起,可取得较好效果。
二、孤独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1.尊重、关心和信任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
孤独症学生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兴趣,更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喜欢一般性的说教,他们缺乏理解语言的能力,有效的刺激必须建立在患者对治疗者和治疗环境的欣然接纳之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孤独症学生他们更需要尊重和关心、信任,从而获取信心,营造一个快乐友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不是哪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是孤独症,他们往往存在个体差异、多方面的障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多种干预技术综合运用。
另外,学校教育有利于孤独症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其适应社会交往能力,因此,除对每个学生采用不同训练方式外,个体化教育与团体训练相结合还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3.活动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
学生在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或活动时间持续过长时,易疲劳,以致厌倦,从而注意力也易转移。因此,必须丰富活动内容,经常变换活动形式,提高参与的兴趣非常重要。即使是要训练某种能力,也应根据情况,对活动进行重组或提供一些新鲜有效刺激。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student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with autism on an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of social intercourse for a period of eight months of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adopted visual text intervention, games and culture (PCI),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gam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peer the most obviou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rvention, peer intervention game interven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special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improved,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ordinary children charity, for autistic students social integr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autism; social interaction; games and cultural intervention (PCI);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peer intervention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晓东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情况如下:
(1)性格特征:该生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害羞,听从老师指令,待人友善。容易兴奋,情绪容易波动,有些刻板与固执。
(2)家庭情况:该生是独生子,父母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曾系统学习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
(3)学习情况:该生堂上表现较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会和同学说话。课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思考问题难于转弯,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
(4)确诊及康复训练情况:该生三岁时于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其父母就带他去医院及特训机构做康复治疗,持续到小学一年级。曾接受过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地板时光(DIR),游戏文化介入(PCI)等多种方法训练,多年的康复训练预后效果明显。
(5)医疗机构量表测验结果:该生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4、92和81,其百分比分别是4.70、30.50、10.40。受试者的言语智商较操作智商弱,差度具有高度显著性。
2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行为问题及原因分析
该生有较强的社会交往意愿,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但是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感觉比同龄人天真幼稚,不容易得到同学的认同;行为有点刻板固执,在同伴游戏中容易出现分歧而不懂得处理,因而不受到男同学们的欢迎,班里也没有好朋友。而与老师交往,因为老师的包容性使他表现出较大的社会交往的兴趣。
该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较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差。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一就是语言沟通障碍。该生不能较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较难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同龄人。
(2)刻板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刻板地遵守自己认同的游戏规则,不会灵活改变。该生在游戏时只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玩法来玩,而不会改变自己去迁就别人,因而不易受到同龄人欢迎。
(3)社会交往技能薄弱。社会认知障K及引发的社会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儿童固有的核心问题。该生有强的交往意愿,喜欢和小朋友玩。但在眼神辨认、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较弱,缺乏交流的技巧,与同伴的交流多以失败告终。
3 确定行为干预方式
针对研究对象的上述情况,拟采用以下的干预方式:
(1)视觉文本干预。重点干预措施是心智解读,通过心智解读的训练来引导儿童,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提高他们在社会适应与人际互动的能力。所谓心智解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心等生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表明和预测的能力,是个体顺应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2)游戏与文化介入(PCI)。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
4 干预研究过程
4.1 干预研究阶段
本个案的干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16年5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个案观察记录阶段(2015年9月),对个案个性、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研究,分析个案的在社会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确定行为干预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视觉文本干预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重点是心智解读:运用不同的相片或图片做辅助引导儿童辨认基本情绪表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正确表达自己要求与情绪。
第三阶段为游戏与文化介入(PCI)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如轮流、合作、分享、互让等。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根据个案的测试结果,选择《儿童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第二级学徒第五阶段至第七阶段的内容开展干预训练。在这一阶段引进同伴,教导对象要负起责任去维持与同伴互动的协调性。
基于三种干预方式各有交集,在干预过程中会按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4.2 干预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者对个案干预研究是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五16:25-17:15(见表1-4)。
5 干预效果评估
(1)个案自我评价。现在喜欢和班里的几位同学玩,放假也想找他们玩,称徐xx同学是自己的“兄弟”。
(2)个案班主任的评价。个案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动语言变多,会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并且会赞美别人如“你今天好漂亮哦”,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我不喜欢”,会寻求帮助,与同学们交往时分歧减少。
(3)个案父母评价。个案之前不接受游戏规则的变化,同小区的两位小哥哥交往相处容易闹矛盾,现在可以跟随两位哥哥的变化玩新游戏,相处比较和谐。个案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会主动关心父母,看见妈妈生病吃药会倒水给妈妈,同理心增加。
(4)研究者评价。个案在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增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猜测别人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刻板行为减少,可以接受规则与环境的改变,情绪比较稳定。
(5) 医疗机构量表测验评估。个案于2016年5月到中山三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7、95和84,其百分比分别是7.20、35.50、15.40。与干预研究之前的测验评估相比,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数分别提高了3、3、3,证明干预效果明显。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次干预研究针对个案的社会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文化介入(PCI)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每种干预方式都至少持续了两个月,结果表明:这三种干预方式对于改善个案的社会交往状况都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游戏中的同伴介入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在训练过程中,同伴可以做到很好的引领,个案能模仿同伴,社会交往技能得到提高;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的积极干预对个案社会交往状况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6.2 建议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全纳与融合。如何让孤独症学生不再孤独呢?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师生观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对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应该是接纳与宽容,而非视为负担。学校应该对师生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有正面的引导,还应该普及关于孤独症的基本知识。老师要教给孤独症学生具体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常识,还应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既使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也使普通儿童懂得仁爱互助。
(2)专业特教人员的介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学校投入专业特教人员,以促进融合教育的真正实施。目前开展随班就读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在硬件(资源教室)与软件(特教人员)上都严重短缺。例如,增城区全区小学143间,目前只有5间资源室,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就难以针对特殊学生开展普特结合的教育工作。
(3)家庭干预的增强。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要积极干预。邹小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展行为中心主任)认为:治疗孤独症,父母才是最靠谱的康复机构。家长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干预活动,节假日应该多创造机会给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交流玩耍,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干预,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120157397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阿斯伯格症学生实用教学策略[M].杨宗仁,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2] 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3] 欧阳佩婷,何修瑜.解开人际关系之谜[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4] 刘慧丽.融合教育理念下资源老师角色的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黄B译.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少年、青少年与成人版[M].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传统筝曲现代筝曲音乐风格教学心得
筝,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因此又被称为"古筝"。古筝因其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的钢琴",筝在东汉,三国时代被文人雅士称颂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和"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这说明了筝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民族民间乐器了。这件古老的乐器流传了二千多年,成了各种音韵特点和不同的演奏技法,同时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古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卫之音的河南筝;齐鲁雅韵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等等,古筝流派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各大流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近年来,在古筝演奏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又创作出现了大批现代筝曲,形成了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并存的局面,在这里我选取了《渔舟唱晚》和《临安遗恨》两首乐曲进行讲解和比较,现代筝曲和传统筝曲的异同。
1.《渔舟唱晚》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历史背景
《渔舟唱晚》是传统筝曲曲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曲目,《渔舟唱晚》其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90多年前(1912年)金灼南先生将1873年前的山东民间筝曲《双板》双板及其变曲《三环套月》《流水激石》编成一曲,取名《渔舟唱晚》20世纪20-30年代金先生在北京"道德学社"传授此曲,其后魏子猷于1929年进行改编,有了魏本的《渔舟唱晚》。紧接着娄树华师承魏并与金有筝艺交往,于1938年前后进行改编,最终有了娄树华版本的《渔舟唱晚》。
此曲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形象鲜明,其慢板与快板的相结合宛如一张美丽的中国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全曲大至可分为四个弹奏乐段。
第一乐段为慢板,八度弹奏轻柔的引出富于歌唱性的优美动听旋律:
从开始的第一小节,八度弹奏贯穿始终,乐曲一开始浑厚深沉的音色似乎把一幅微微泛黄的古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除了八度的运用还加入了大量上下划音的处理,以及左手颤音的配合,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慢板旋律时而绵延悠长,时而浑厚深沉,第一乐段由十四小节构成其中采用4/4拍子开始,4/5拍子穿插出现:
随旋律慢慢延伸,节拍略有变化,更进一步给人以时缓时急,悠长深远的湖上泛舟的画面。
第二段上十七小节构成,旋律慢慢推向,音乐节奏缓缓加快,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此段学生演奏中往往忽略力度的强弱对比,使的曲子缺少韵味,教师的引导和试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年龄小的学生很难理解乐曲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对曲子情感和意境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乐曲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弹奏乐曲。
二段的结尾处仿佛使人看到一抹落日映红了晚霞浩渺无垠的水面上洒满了夕阳的余晖,随风荡起的路花絮在微微的清风中萧萧扬扬的风舞,此处要求学生演奏时一小节靠近琴马处,力度稍弱,后一小节靠近前梁处,力度稍强,给人强弱相互对比的感觉,从而描绘出一幅水波荡荡,渔民们摇着桨,架舟归来的情景。
第三段由八小节组成,2/4拍和3/4拍交替出现:
同时采用音节式进行,进一步推动音乐的升华,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连抹演奏手法:
给人一种扁舟在平静的水面中慢慢滑行,渔夫悠然自得地轻舞着船桨,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船后的轨迹和划痕印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展现给听众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第四乐段为最后一个乐段,也是全曲的部分,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的演奏手法:
同时也采用了2/4拍子,使节奏显得整齐有序,这一段开始为由慢渐快的进行,运用大勾搭大指托劈加刮奏的指法弹奏,要求学生在演奏时连贯,流畅,形象第刻画了荡桨声和浪花飞溅的声音,达到后重复演奏三遍而且一遍比一遍速度加快,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展现出渔舟靠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
结尾乐曲在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三部分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如谱:
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
全曲开头舒缓典雅,描绘夕阳斜照碧波粼粼的画面,接着音调逐层递降,反复变化,表现渔舟唱晚的情趣,接下来的是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并且逐渐加快,音乐跌宕起伏,表现了流水层涌回荡,渔船随波渐远的情景,而就一首传统筝曲而言,每一个音符,揉,颤,按,滑的分寸把握才是这首筝曲的韵味所在,而要把握好传统筝曲的真正韵味和内涵则要通过不断的持之以恒的坚持练习才能达到,这个过程无疑是对每一位筝学员的考验和历练。
2.《临安遗恨》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比较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现代筝曲《临安遗恨》在演奏技巧和乐曲旋律来说都有了很大的创新,首先它不同于《渔舟唱晚》独奏的演奏形式,采用了西洋乐器钢琴的协奏形式,大胆的将民乐与西洋乐器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使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临安遗恨》是一首钢琴与古筝协奏曲,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于1990年发表了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1992年又将其改为古筝协奏曲。全曲采用《满江红》的音乐基调,进行反复加工,快、慢板结合,歌颂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由立志报国、征战沙场下狱临安,痛饮御酒的悲壮人生经历。
乐曲共分为七段,在钢琴悲壮的前奏之后,古筝一进入即采取强有力的和旋与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结合,继续渲染悲愤的情绪,确定了音乐内容表现基调,如谱:
进入慢板后,以极为抒情的旋律,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悲凉情绪。第十六至十九小节,用长摇技法弹奏出哀伤的旋律,此处要求学生在演奏时可处理的稍自由些,用力度、音色、节奏的变化来形成对比。第二十五小节起,连续十几小节相同节奏型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逐渐加强,如谱:
此乐段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身处牢狱之中的岳飞肩扛枷锁,脚戴铁镣,仍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
乐曲主题段是以传统乐曲《满江红》为旋律素材发展变化而成,并在全曲中贯穿,淳厚的曲调,既展现了英雄豪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主人公此时内心复杂的情感,慢板抒情的结束句好似一声长叹,那是由无奈引发出的情感。
接下来的快板段音乐情绪一转,古筝奏出的战马奔驰的节奏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疆场,快捷、激昂的音乐描绘了岳飞大将军率领三军将士,为保卫江山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古筝在此处点指的运用更加生动的体现了这一场面,此处也是体现基本功的一处技巧,高级别班的学生通常比较好把握,但也需要平时对基本功的不断练习,在曲子中才能游刃有余的表现快板。当情绪达到时音乐戛然而止,钢琴以极弱的音响引出古筝的一段柔板,这一段音乐表现了英雄另一面的情感,同时这段在演奏时非常要求学生对乐曲的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充分试奏,引导学生对音乐感觉的理解,如诉的旋律寄托了岳飞对家人的思念,对勉励自己慈母的眷恋;转而轻快的曲调表现了主人公对昔日与家人欢聚的情景的回忆。如谱:
突然乐曲曲调一变,描写刑场一阵擂鼓的巨响,将主人公从美好的思绪中拉回现实,曲作者在这一段采用协奏曲常用的华彩段手法,给承示者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多的表现手法,同时更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就义前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
最后一段是主题再现,旋律在转变的调性上奏出,哀婉平缓的曲调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追思。
3.《渔舟唱晚》与《临安遗恨》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异同
《渔舟唱晚》与《临安遗恨》分别是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的两大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深受广大听众所喜爱的作品,两首乐曲鲜明的主题特点,分别以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有了深入的诠释,二者既有一定的相同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第一、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在演奏理念上有一定的不同。传统筝曲是以左右手来划分功能区的,右手以弹奏旋律为主,而左手则以在琴马左侧按弦、颤音为主要目的的,还是以辅助右手弹奏为主,而现代筝曲在这方面就比较随意了,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可以随时加入进去演奏,常见的有爬音、刮奏等,以《临安遗恨》为例,是以加入大量左右手的点指来丰富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能,和古筝丰富的指法表现力。
第二、现代筝曲充分利用了古筝这件"和音"乐器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塑造出种种新的多样化的和音效果《临安遗恨》中乐曲一开始就以音层的变化表现出深沉浑厚的音响效果。而在《渔舟唱晚》中则更多的运用八度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比较古朴的风格。现代筝曲在意境的表达方面也更注意思想内涵的创新,如《溟山》、《箜篌引》、《莲花瑶》等等。
第三、传统筝曲往往采用单一的"五声调式"谱曲,而现代筝曲打破了这一常见调式,加入了更多的自由调性,以《临安遗恨》来说就采用了D大调转向G大调的调式结构形式,一般在古筝演奏中传统的转调要移动琴马才能实现,但在《临安遗恨》中,作者巧妙的运用左手按弦的手法使其达到转调的音效,而并没有移动琴马,这也是有所创新的一个方面。
第四、就是在筝曲的记谱上,传统筝曲一般采用简谱的记谱方式,而现代筝曲则大量采用五线谱的记谱方式,更加扩大了古筝谱曲的范围,也进一步规范了古筝的记谱方法,这样一来古筝同其他乐器的合奏,协奏也更加方便了。
第五、传统筝曲往往以独奏的演奏方式演奏,现代筝曲不但保留可独奏的演奏方式,还进一步将古筝与各式各样的乐器相结合,以《临安遗恨》为例,巧妙和谐的将西洋乐与中国传统民乐相结合,给人新的音乐享受,同时也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使古筝音乐更加丰富与丰满起来,在教学中安排这样的曲目不但对学生琴技有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通过学习乐曲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音乐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而有别于书本教育,乐曲抒情的慢板进一步扣人心弦,激情的快板更加动人心魄。
总之,不管是传统筝曲还是现代筝曲之所以守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主要得益于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吸取古今中外音乐创作的优秀成果,以造就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能对欣赏者产生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任何的创新都必须在良好的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全面地了解传统,才能继承传统,在沿着民族音乐发展的正确轨迹上进行二度创作,面对新作品时,除了表现作品内容以外,在有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音乐才具有魅力而能动人,如此方能经历时间的考验。
?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4
XI Zhuang-xin,XU Jing
(1.Department of Hematology,Suzhou Canglang Hospital,Suzhou 215000,Jiangsu,China;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Suzhou Loufeng Hospital,Suzhou 2150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high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by contras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AG/CAG scheme.MethodsThe total 40 cases of elderly high-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re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3 January to 2014 January were randomly,respectively,economic type HAG (n=20) or CHG (n=20) treatment,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ResultsThe study group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80%)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0%),but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ontrast the resul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Research groups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45%,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0%,contrast the resul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HAG;CAG;Acute myeloid leukemia;High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Clinical effect
近年来,医疗科技发展成就卓著,白血病治疗技术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但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剂量化疗、强烈联合化疗仅可用于年轻患者,未改善老年患者治疗状况,如何对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1]。本文选取相关病例,就经济型CAG方案和HAG方案应用效果展开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选取40例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研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临床检查(免疫学分型、血常规、组织化学染色、骨髓细胸学涂片等检查)确诊],男26例,女14例,年龄60~82岁,平均(65.7±4.8)岁,其中AML22例(初治16例,难治6例);MDS18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及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CAG方案和HAG方案治疗,组间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方案组成①研究组:CAG方案,第1~4d,取阿克拉霉素(Acla)静脉滴注,剂量为Acla・14mg・m-2・d-1;第1~14d,取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应用,1次/12h,剂量为10mg・m-2・d-1;第0-14d,取重组人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剂量为100μg・m-2・d-1。②对照组:HAG方案,第1~14d,取高三尖杉酯碱(HHT)静脉滴注,剂量为1mg・m-2・d-1,G-GSF、Ara-C同CAG方案用量、用法。
1.2.2方案实施步骤老年AML及MDS治疗时,均可取改良的CAG方案或HAG方案作预激性应用,本次CAG组和HAG患者各20例。G-CSF在中性粒细胞(ANC)>10.0×109/L时暂用,用量依据ANC计数调整。结束1个疗程后,间隔2~3w,检查骨髓细胞形态,CR(完全缓解)或PR(部分缓解)者,原化疗方案可继续应用,如效果不佳,则上述方案可交替应用,完成下一周期化疗,共2个疗程。同时完善口腔卫生防护、保肝药物应用等对症支持。
1.3 指标观察化疗过程中做好血常规监测,并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观察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1.4效果评定依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评定,疗效: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NC(无变化)、PD(进展),总有效率(RR)=CR+PR。
2结果
2.1临床疗效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应用不同方案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00%)虽略高于对照组(70.00%),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DS4例,AML6例应用初治HAG或CAG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改用交替应用,3例1个周期后转为CR,2例转为PR。
2.2不良反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应用不同方案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00%,显著低于对照组70.0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与年轻患者比较,老年白血病患者具一定特殊性,如常合并重要脏器疾病、机体条件差;多为AML,故耐受化疗不佳,在化疗药物应用对骨髓产生抑制后,有较差的恢复能力,故死亡率居较高水平,化疗后并发症死亡的人数约占25%;分析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征,以复杂核型多见,预后不良,患者中部分自MDS转化,故易出现耐药,对化疗药物应用的敏感性较低,或大或中剂量Acla组合,CR率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并发症、化疗毒性及死亡率随之增加[2,3]。故采用DA/MA等传统的经典方案对老年AML患者治疗时,有较大的化疗风险。目前最佳诱导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方案尚未确定。MDS高危型,含RAEB-Ⅰ型,Ⅱ型,以老年人多见,强列化疗应用时,有较差耐受性[4]。
临床单药化疗如小剂量Ara-C应用虽广泛,但有较低的缓解率。随着研究的深入,去甲基化新型药物在近年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医疗费用较高,观察期短,较难普及[5]。有研究示,HHT将Acla替代构成的HAG方案和CAG方法,在老年高危MDS及老年性白血病治疗中,均可取得理想效果。本次采用HAG及CAG治疗复发或初诊的老年高危组MDS及AML,G-CSF均为低剂量,效果较理想,且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部分患者首次化疗效果不佳,而转为两种方案交替应用,可起到一定效果,表明2个方案间有较小的交叉耐药性。血小板减少及粒细胞缺乏在化疗后的程度较轻,有较低出血和感染风险。
综上,老年AML及MDS采用经济型HAG/CAG方案治疗,CAG效果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针对首次化疗无效者,2种方案交替应用,具较高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世宏,徐泽峰,杨栋林,等.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20(3):131-133.
[2]Fu Kumoto J S,Greenberg P L.Managementof patient s with higher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Crit Rev Ohcol Hematol,2005,56:179-192.
篇5
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古筝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在这种环境中的教学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古筝教学枯燥、单调并乏味。古筝教学中老师一直喋喋不休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对学生的关怀。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甚至禁止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来的情况下发火,造成学生更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这种传统的讲学模式压制了学生学习古筝的积极性,上课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学习古筝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本身的应有的发挥,也无法感受到古筝演奏之中本来所带的精髓。
二、教学讲师本身业务问题
目前有些古筝教学教师本身缺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教师虽然具备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古筝教学中,经常词不达意,表达不请,把一些正确的知识曲解并教给孩子,或者不负责任的教学,教授学生课程中任其天马行空做错误理解置之不理不加以纠正。一些古筝老师具备很好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却没有教学经验,不知如何掌握教学规律,不懂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教学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学生了解。有些教师讲课不懂得灵活变通,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把从自己老师那学到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再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变得单调,学生依样葫芦,古筝教学变的食古不化,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不能进行实际演练
学生学习古筝往往就是应用到考级和考试中,实际生活中就是一味的联系,没有上台的机会,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古筝就应当适当就行舞台表演,很多同学上台后大脑一片空白,有的甚至忘谱,这都是缺乏舞台经验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原因,平常的练习固然重要,但是舞台经验也必不可少。常年的关起门来埋头苦练造成学生对古筝学习丧失了积极性,学生把古筝学习也当做一门课程,当成任务,丢失学习古筝的本身意义,古筝表演变成了“古筝写作”,“关起门来做文章”。
四、对于作品依葫芦画瓢
学生对音乐作品不甚了解,拿到之后只关心音符怎么弹,没有去随之去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创作的环境以及作曲者的情感,导致学生在弹奏过程中盲目学习盲目弹奏,只明白‘老师这样说,我们照着弹’,弹出来的曲子只有形没有实,机械的完成谱面上所谱写的内容。造成了学生在音乐表达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比如,肢体僵硬,手和身体不协调,整个人僵在演奏中,缺乏应有的气息和动作。有的就是记不住谱子,常常在一个曲子某一段落学生记不住,翻来覆去饶不出来。
解决方法:
(一)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
古筝老师上课要多和学生互动,多跟学生沟通,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多跟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或偶尔带着学生出去观看一场音乐会或带着学生体会大自然,从自然中去领悟音乐的真谛,也可以适当涉及一些拓展知识,打破音乐局限性,适当的引进一些国外音乐知识,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精髓,让学生从心底爱上古筝学习,了解为什么学古筝,如何正确的学习古筝,调动学生学生本身的兴趣,让学生从默默听课到敢于表达,善于沟通。
(二)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教学地点都是熟人介绍,毫无教学经验,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可以采用试用,或者实习,上课的时候有经验教学者在后面听课,课后指点。课上要有耐心,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点,引导学生正确演奏的重要性,在教课途中慢慢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教课老师采取教案记录方式,不停跟进教学进度,在点滴记录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中改进,让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吸收新鲜的教学方法,从培训中吸收新鲜的血液,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把从老师那得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方式结合学生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让古筝教学从实质上发生变化,使学生们的听课质量变的更高。
(三)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
舞台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音乐表演本来就是通过比赛、表演达到检验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所学知识,学到了多少。也可从中解决一些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问题,比如怯场。胆子是慢慢磨练出来的,让学生们把表演当做一种享受,从一开始的惧怕表演到慢慢习惯音乐表演在舞台上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篇6
《瑶族舞曲》是刘铁山与茅沅共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后来经过尹其颖改编成古筝独奏曲,全曲主要描述瑶族人民欢度节日、载歌载舞的情景。乐曲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述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欢歌起舞的热闹场面。全曲分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为A(1+2)+B+A1。
第一部分在简短的引子中渲染出宁静安溢的气氛。
例如:
此处摇指一定要尽量远离前岳山,左手微颤中右手进行而具有连贯性的弱摇,只有在连贯的匀速弱音中才能体现宁静、安溢、柔和、朦朦胧胧的情景。注意7的音一定要按准。
随后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夜幕降临皓白的月亮初升的时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纷纷加入舞蹈行列翩翩起舞,逐渐情绪高涨起来,所以在主A的节奏、力度(强弱)、旋律的线条上造成不同的对比。
首先,例如:
此处力度比前面音乐的感觉突出一些,右手摇指音的频率均匀、衔接要连贯、强弱都要体现,这样才具有抒情性、左手用小指演奏音色上比较厚重、听觉上比指尖发出的声音要浑厚。
此处左手第一小节的主旋律音比第二小节主旋律音力度上有一个对比(第一小节强,第二小节稍弱)。
其次,例如:
此句音乐具有鲜明的起伏感,而且7音一定要准确没有杂音。此处需采用止弦方法更为清晰、形象。止弦6再滑到7的准确位置,同样7到6也是一样,将7音止住后再回到6音。
最后,例如:
此处在力度上比前面音乐更加一倍,而且右手每一拍的第一个音需重音弹奏,这样才能体现力度与前面音乐的对比。
第二主题B是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随即小伙子们情不自禁也加入到姑娘们中间尽情欢舞,速度加快、节奏变密,音乐情绪更加热烈、奔放,甚至有些粗狂,表现了热情的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
例如:(快板段)
此段节奏是快四点,右手伴奏做到绝对准确,手指小关节一定要小幅度的往掌心运动,
此处附点具有比较短的韵味、弹得很短促、很弱,在慢练中逐渐加速进行。最后音乐越来越弱、越来越轻。表现出队伍人群跳累了,停下来休息。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似乎在表现一对对瑶族青年男女,用他们本民族传统的歌舞形式来相互诉哀肠,真挚的、淳朴的爱情加上对美好生活的幢憬,这时候作者运用了同主音转调的手法,是音乐曲d弱调转为D宫调、节拍转为3/4,左右手旋律的交融中更富有歌唱性(抒情优美的3/4拍中速)
但中间处出现:
此处表现出笙吹奏出轻快活跃的旋律,加上竹笛那跳跃节奏、音型的点缀,使音乐具有明显的舞蹈性,所以弹奏小撮时指尖促弦的深度、角度及注意主音的走向。
第三大部分A1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气势比A要加强一些,调性也由D宫调回复到d羽调。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也越来越奔放,好像不管男女老幼,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歌舞的行列,大家纵情地歌唱、舞蹈,歌声、鼓乐声伴随着人们飞旋的舞姿,简直要把这静溢的月夜变成欢闹的白昼,最后乐队强烈的全奏把音乐推向,全曲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此段有二处要注意。第一处如:
双手动作要小,音色要统一,在统一音区上演奏,点指将手指小关节动起来弹奏,大撮或点指一定要做到主音突出,在旋律中谁是主音就要偏向谁。
第二处如:
此处扫弦技法需手臂力量带动到指尖于低音区扫弦,为了在欢乐中结束最后左手音改为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筝独奏曲,此曲深刻表现出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欢歌起舞的热闹场面。练习者必须要科学规范地运用好按音、和音、摇指、扫弦等技法,从而使乐曲感情更丰富、更鲜明。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对《瑶族舞曲》教学及学生反映效果良好的基础上,能充分地在乐曲的分析及演奏技法上有很好的改进作用,更好地促进该曲的音乐表现乃至筝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芳. 《瑶族舞曲》教案设计[J].音乐天地.2009(08).
[2]吴润霖. 迷人的瑶族风情画卷――民乐合奏《瑶族舞曲》赏析[J].音乐爱好者.1987(01).
[3]黄虹. 欢歌狂舞如诗似梦的瑶寨节日之夜――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赏析[J].教育导刊.1998(S2).
[4]李虻,闫璇璇.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赏析[J].琴童.2013(02).
[5]李琨. 关于民族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的指挥艺术[J].音乐生活.2006(01).
作者简介:
篇7
二、精挑细选,合理运用
我们常说:“新时期的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口井。”所以,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但是这些材料,并不是全部适合这节课。所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最合适的,真正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材料,无用的要坚决舍弃。尤其是视频材料,视频在选择的时候首先一定要符合本节课的内容,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才是清晰度和视觉效果,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比如《劳动的歌》一课中,笔者选用了许多视频材料,可以说每一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截取其最精华、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其中有一段“舂米”的小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秒钟,但是配上《杵歌》的音乐,再加上课堂上的语言描述,就把高山族边唱《杵歌》边“舂米”的劳动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比起教师干巴巴的描述,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教学设计,逻辑性强
这里所说的逻辑性,指的是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教学主线一定要明确,设计思路要清晰。笔者在听课的时候通常有这样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很美、有亲和力,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课堂上也非常“热闹”。但是,听完后总感觉各个知识点分散,存在许多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不知道教学重点是什么。这就是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不强,没有深入研究教材的问题。所以,不管是唱综课还是欣赏课,教学主线一定要清晰明确。比如在《劳动的歌》一课中,教师以劳动为主线,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为学生创设劳动时的情境,依据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了抬木头、舂米等学生喜欢的体验活动,并且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巧妙的用舂米的动作来给歌曲伴奏、数拍子,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劳动气息。而且,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体验,最终体现音乐学科审美育人、德育育人的目标。
四、教无定法,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长期以来,由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单调,导致许多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产生厌恶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如欣赏《空山鸟语》时,教师会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的运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意境,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欣赏,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作大胆的尝试,采用室外教学的方法进行。根据地理优势(崂山脚下,三面环山),把学生带到学校后山(在学校教学楼后面,沿木栈道可以爬到半山腰的凉亭)的木栈道和凉亭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小鸟鸣叫,蜜蜂嗡嗡,苍松挺拔,桃花嫣红……然后,播放《空山鸟语》,让学生闭目聆听,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美,与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比起教师在室内上课,准备若干课件、图片、音视频材料,然后语言启发讲的口干舌燥,这一次尝试有效地借助周边自然环境,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与环境的完美融合,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也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例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肯动脑、肯用心,总会找出最适合的那一种。
五、提高技能,服务教学
音乐教师中,不乏专业技能高超之人,每一次技能大赛都展示了教师们高超的技艺。展示的同时,有人又不禁会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合理地运用和展示这些技能呢?”“教师技能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解决问题而表现的,盲目的炫技看似热热闹闹,但却是与课堂无关的无用功。比如有位教师古筝技艺高超,在讲《茉莉花》的时候,给大家表演了一段江苏民歌《茉莉花》。古筝优美的音色,再加上她高超的演奏技巧,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身临其境真地看到了美丽的茉莉花,是技能展示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但是在接下来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时候,这位教师还用古筝来给学生伴奏,陕北民歌的高亢、豪放,用古筝来表现,未必合适。学生也仅仅是唱出了歌曲的旋律,完全没有感受到歌曲的风格,更不用说表现了。所以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让技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课堂锦上添花。
篇8
徐州十三中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学校,积极确立素质教育办学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的所有课程。不补课、不加班加点、坚决杜绝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一日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一律进课表,进课堂,实事求是,认真落实,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课务中解放出来,以规范的课程设置带动规范的教学行为,为教师的团队研修提供时间保障。
二、全面课改——校本教研从个体走向全体
“是改还是不改?”作为徐州市区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初级中学,当课改来临,这个问题曾经让学校愁肠百结。2007年,学校做出了重要的选择——改只会更好,不改将会丧失学校高位发展的有利契机,因此十三中成为徐州市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
“是真改还是假改?”2008年,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质疑之声不断,很多教师认为课改是在作秀,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再次做出重要选择——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实实在在地走下去。
“是小改还是大改?”2009年,部分优秀教师、学科骨干带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是少数教师的改革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会遇到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等各方的阻力,教师们都在观望。
于是,学校组织教师们一次次地外出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宜兴实验中学、新沂六中等等,来来回回的旅程就是一场场精彩的沙龙式研讨,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从教师中产生——学校要发展,必须搞课改,不但要改,还要真改、要大改,全校上上下下一起改,才会产生整体效应。
因此,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些举措在校内形成了一股旋风,将所有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形成了改革、实验、研讨、反思的良好氛围。
三、网络教研——合作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
徐州十三中斥巨资引入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们的集体备课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个人预备课。第二步,主备人把备课资料,含教案、课件和其他备课素材上传到校园网平台上,所有教师在任何地点只需上网登录就可以对主备人的资料进行讨论、修改。第三步,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大家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个人教学材料进行修改。第四步,在主备人备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删、增、调、换形成个人教案、课件,备课材料的修改部分须用红色明确标识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课件等备课材料,本人再将定稿后的备课材料传至校园平台上。第五[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步,下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写出教后小结,再次传到校园网上,教师共享。这样的备课过程对于每位教师来讲共经历了四次备课,实现了团队合作,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5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55岁以上的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电子或纸质备课的形式,其余教师备课将全面实行网上交流查评的方式。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个人的教学资料,年级处和教务处将根据网上上传的教学资料,对个人及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查评、反馈。
经过这样的改革,教师的备课、教研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的交流时间,利用课余、课外,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上还专门设有讨论空间,为教师随时随地交流提供方便。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创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导学与作业设计、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学模式设计等等都促进了教师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研究的开放。
四、任务驱动——团队合作从外控转为自觉
学校在前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反思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课改方案。一方面扩大探究的群体,各年级全面铺开,共同开展高效课堂的探究,另一方面重点做好高效课堂建设的主题深化研究,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师开展符合不同年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探究与实践。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建设高效课堂。
继续深化“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课改模式,通过示范课、展示课 、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形成研讨氛围,重点做好研讨课的专题性研究和市级公开课的开设,努力打造高效大课堂。重点通过以下四类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1.常态(过关)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的督导,作为加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个突破口。本学期,由教科室牵头组成年级教学督导组,分别到三个年级随机听课。听课是学习,是交流,是检查,是管理。提倡听推门课。听课不在记多少文字,重在自己得到多少启发,能够提出多少合理的建议。
2.校内研讨(交流)课。每周各年级推出2-3节研讨课,公布在学校每周工作日程上,要求本年级教师前去听课。听课后,重在做好课后主讲人的说课,组内教师的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网上“晒教案”“晒感想”,听课教师在校园网上跟帖“晒收获”,自觉形成了教研之风。通过讲、评的实战演练,增加教师群体的参与度和研讨性。
3.校内观摩(示范)课。每月从校内研讨课中选择优秀典型推出2节校级专题示范课,引导全校教师听课,课后开课教师本人说课,其所在学科组长作重点点评,其他教师参评。在过程中校长及时总结并以此为载体引导校内研讨交流向深度发展。
4.市级公开(展示)课。开学初以备课组为单位个人申报公开课,学校根据随机听课情况进行选拔,确定开课人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总结、提炼学校课改的新成果。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形成“阳光课程”系列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借助“汉推基地”,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与研究,进一步开设好双语课程及小语种选修课。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在已有的古筝、琵琶、太极拳、剪纸等课程基础上,开发楹联教育课程、武术操教育课程、书法教育课程等。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成立古筝、琵琶、合唱团等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自发组成课程研发小组,提高了研发水平。
任务驱动法提高了教师团队合作的内驱力,为了完成一些公开课教学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等,教师们明确了研修的主题,增强了研修的动力,凸显了研修的价值。
五、研训一体——研修效果从低层走向高效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师培训蜂拥而至,填补了教师仅有的一些空余时间。目前许多教师培训的误区在于,把教师看作被动地施加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知识的对象,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被尊重,很难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教师培训往往成为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师的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物。在对“您对参加教师培训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66.1%的教师选择了“勉强愿意参加”或“不太愿意参加”,有18.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参加”。但教师培训的时间却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从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分割出来,如有些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名优教师评选、职称评定中明确地将继续教育时间作为重要衡定指标之一。管理体制的文本设计试图“松控”或“释放”,而行政实践却仍在“紧控”与“规训”,原有的时间支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将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形成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有志于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逐渐形成了由教师自由组建成教师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在志同道合、性格相融的的基础上组建,属民间自愿团体,小组长由成员自主产生。学校为小组活动提供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小组采用学习研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群体反思、跟踪改进、博客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做合一,寓研于乐,凝聚共识,不断提升课改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评课模式研究、教学案一体化资源研究、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研究、翻转课堂微课制作等研究。以研代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研训相济。教师在研训中研究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研修效果逐步提高。
六、评价导引——从重评个人到团队督导
1.重集体教研。关于集体备课,在落实“三定”“四统一”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动态检查,各年级安排年级中层以上干部包干到相关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督导备课组工作,严把团体仗的第一关。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集体备课的流程、活动开展的时效,参与的人数、研讨的氛围、说课稿的使用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存储。2011年9月,学校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复盘式”评课教研模式,集中团队的力量,运用课堂结构式观察法审视课堂,形成组合分工评课模式。2012年11月27日,学校对全市召开“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复盘式”评课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
2.重团队督导。由校长室牵头组成学科督导组,加强对学科团队课改的整体把关,避免走弯路。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作业、学生访谈、家长访谈、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团队合作教研的实施情况。针对团队中的每个人单独评价打分,总体积分、全面评价。经过一个学期的督导,写出督导报告,向教师团队集体反馈,指出问题,责令整改。
3.重团队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科命题组的作用,严把命题质量关,每次练习检测都有制卷人、审核人,命题前有目标,后有考核及评价,引导团队共同参与。其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教务处、年级处制定了相关的团队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形成有效的检查、记录、反馈、调整等监控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年级处[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学科组等平台,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年级处汇总学科情况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教务处汇报每一次质量检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及时召开教学工作分析会,及时加强薄弱环节,保证教学工作处于常态的均衡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利用团队研修进行教学改 革实验研究,明确提出要坚决杜绝加班加点的做法,走内涵发展之路,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乐学、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四环六步”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的培训和实践,“四环六步”的课改模式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学校一个个优秀教师团队的逐渐形成,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9
(一)抓好教师团队培养
下放管理权到各教研组,以科组为基础单位,充分发挥科组长的引领作用。抓好科组和备课组建设,每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后都由科组长及时组织科组教师进行反馈交流。每学期,学校教导处都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教师”科组长论坛活动,让学校的各位科组长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提高。
(二)变检查为指导,变检查为引领
1.每周对学校教师的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在学校OA网上进行反馈,对于特别好的做法或不足之处在教师例会上重点强调。
2.加强课堂教学校本研修,预期达到以下目标:让教师掌握“亦师亦友亦伙伴”的案例剖析模式;大幅提高我校教师的“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让“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模式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积累一些具有本土特色、有一定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构建集教、学、研于一体的“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研究模式。
根据以上目标,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模式是指以“亦师亦友亦伙伴”的教学设计、研课、课堂评价项目的设计与思考三个环节为一个整体的模式运作机制,组织好这一模式的落实开展。
(2)关注“时效”“情感”“重构”三个维度,结合学科及任教班级的特点构建各科各班凸显“生成”“互动”的“亦师亦友亦伙伴”教学设计研究。
(3)以“研课”为策略的“亦师亦友亦伙伴”研究:一师同课异班同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众师同课同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一师同课同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众师同课异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
(4)以“课堂评价项目的设计与思考”为策略的“亦师亦友亦伙伴”研究:反思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自评);欣赏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评他);批判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评价自己);品鉴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引领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专家、学校主管评价教师)。
在本研究中,重点是结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实际,构建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亦师亦友亦伙伴”课堂,研究出轻负高质的教、学、研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测量,并找出教师构建与优化“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内部机制。
(三)重视“送出去,请进来”,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科组长带头认真学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在教师例会上分享学习成果,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亮点。近几年,玫瑰与深村、藻绵、河宕、高明更合、千禧小学和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等组成了联校,在联校教研中,从阅读、习作指导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们为高效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四)以竞赛为契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种教学、学生竞赛活动整合到教师团队培养工作中来。我们认为,一位优秀教师不仅要自身素质高,更重要的是能把培养学生和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结合起来。任何一次比赛,教导处都带领科组长在赛前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训练时扎实到位,赛后及时小结,以达到玫瑰师生“一次竞赛,一次提升”的目标。
二、亦友,尊重学生,当好孩子的知心人
打造孩子喜欢的学习平台,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每学期我们都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项目有:音乐科组的舞蹈队、合唱队、古筝队;美术科组的丝网花制作小组和绘画制作小组;数学科组的育苗杯小组;语文科组的小主持人小组;体育科组的田径队、毽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科学科组的科技发明小组;信息科组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编程小组、足球机器人小组及电脑制作活动小组。各年级还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阅读、书法、剪纸、英语课本剧等活动小组。教师用心耕耘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收获不断,效果显著。
(一)打破常规的课堂模式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构筑“活动化”“儿童化”的课堂为目标,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困惑和收获,把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堂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小结等。在实践时教师也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接纳和认同每一名孩子。做到“真情实意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染学生”。
篇10
当今教学研讨活动流行“同题异构”,有青年教师间“同题异构”赛课,也有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或者特级教师间“同题异构”展示。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教者手中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再开发中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有差异,对文本的二度处理有不同。那么,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和再构文本呢?
一、音乐教学文本解读的三境界
1.体验感悟进入文本。
音乐是听觉艺术,作为音乐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我们以“听众”的身份去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聆听与感悟。记得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上,浙江一位高中老师现场展示了欣赏课《欢乐颂》,教者对音乐文本的挖掘、选择、整合充满深度和内涵,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源源不断的震撼力,深深感染到现场每一位学生、老师、专家。在点评环节,专家询问当初选这样有挑战性课题时的想法,他讲到了对古典音乐的喜欢,更说出了一个让我们现场老师都震撼的数字,为了准备这节课,这段名曲他已经熟悉聆听了上千次,每一次都会听到浑身战栗,情不自禁站起来挥舞双手。这个案例笔者也常常对身边的青年教师说起,也落实在自己每一次的备课中,和学生一起融入到音乐中,把身心交给音乐,让音乐浸濡自己的感官,这是音乐老师解读文本的首要境界,也是作为智慧教师的必备条件。
2.音乐要素深入文本。
聆听音乐,获得体验,学生有了整体的感受,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此。音乐要素是师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一架桥梁,也是师生深入文本的一种工具。王次萁淌谒的《音乐美学》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尹润萍老师显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她执教的一年级歌唱教学《小黑猪》,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尝试用不同的速度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用慢速来表现小黑猪呀么呼呼睡一觉睡到大天亮的懒样,用稍快的速度表现小黑猪“衣服穿在脚,袜子套在耳朵上,急得满头大汗”的逖,速度的对比演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歌曲幽默风趣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音乐教学中渗透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最终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语言,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小黑猪》第三段歌词演唱,学生顺其自然地把速度和力度进行了改变演唱,表现出小黑猪因为做错事情的害羞样,真实而感人。音乐要素让文本解读更有水到渠成的境界。
3.情感升华融入文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解读是音乐教学的“根”,有了“根”的滋润,才能让学生走进音乐,触摸音乐获得情感共鸣。罗丹说“艺术即情感”,在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执教的《渔舟唱晚》课堂中,你能时时触摸到诗情画意的意境,获得与作者、文本、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她抓住《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从初步感受到完整聆听,以及学唱、模唱、对比性地欣赏作品,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渗透,特别在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板块中,黄老师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古筝演奏的特殊记号:花指,学生说像一朵小花一样,老师让学生听一听古筝是怎样演奏的,并用动作学着做一做,引导学生想象这声音像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流水、浪花,参与式的聆听中,让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音乐文本中,一个灵动的小设计、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记号,学生融入进文本,品出了音乐的味道,并在实践中获得对音乐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这种细腻入微的文本解读对老师来说需要深厚的底蕴,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文本解读最有效性的境界。
二、音乐教学文本再构的三基于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悟是不断积累的,这时候有素养底蕴的老师会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把禅悟到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修正再创造,形成对文本解读后的调整、整合、补充的新文本,这种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再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技能。
1.基于教材内容的再构。
在文本再构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如再构的文本与原教材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如原来教材太简单是否可以直接“抛弃”再构?新再构的文本是否会增加原来的难度,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在黄美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能找到很好的答案:
课题:《渔舟唱晚》
(1)古筝曲《渔舟唱晚》;
(2)诗人文思根据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
再构后的文本:
(1)古诗吟诵《滕王阁序》;
(2)根据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演唱;
(3)长笛、高胡、笙演奏的《渔舟唱晚》片段;
(4)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三位小提琴演奏家演奏的《渔舟唱晚》片段;
(5)古筝曲《渔舟唱晚》;
(6)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文本的再构并不是要教师自己创编出音乐旋律或者编写教材等,它必须来源于原教材,忠实于原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和补充。再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仔细研读教材,掌握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而用自己的方式挖掘出教材的深层内涵,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促使有意义文本的生成。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不能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教材只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传达,并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经验灵活地建构出更丰富、更充实、更符合时代特点、学生特点的文本。
2.基于学生主体的再构。
文本再构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再构,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经验积累出发,脱离学生实际过高或者过低的延伸拓展或者二度开发,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文本再构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音乐作品的切入点往往是隐藏在音乐文本中,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观察、分析,用心去体验,不难发现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黄美华老师在《渔舟唱晚》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就是“文化”,文本再构之所以入得深,因为切入点抓得准,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将音乐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让儿童去认识,在音乐文化链中让学生认识世界、抒感、表达心声,文本再构是服务于学生的。
3.基于音乐课标的再构。
文本再构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大背景是新课标的改革。2011版音乐新课标第一部分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课程设计思路,其中第五条是相关课程内容的设计说明: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在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第3条),谈到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第4条新增)谈到要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
新课标为教师文本再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能力发挥平台,给老师一个专业反思和成长的空间,让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仔细研读文本后,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对教材进行更有意义的、更深刻的、更丰富的文本再构,以此来挖掘文本的深度,拓展课堂的宽度,提升学生视野的高度。
文本是有内容的,文本是有思想的,文本是有感情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解读的功力和水平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而文本再构,更需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这是教师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
篇11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在课程网络课件的制作上有着共同的显著优势:课件内容比较全面,课程大纲、课程简介、参考文献、背景资料、即时练习、课程作业、例题分析等项目都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结构设计上,由学生自主选择控制,可以方便地查找所需要地内容;页面风格设计也基本能符合课件需要,等等。但是,网络课件在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偏重于讲解,忽视了学习中互相交流的重要作用,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页面打开的速度较慢等问题影响数学效果。
根据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课件使用过程中的体会,仅对山东大学《现代汉语网络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三个文史类课件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特色和有待改进之处。
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网络课程》隶属于山东语言学网站。就网络课件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第一,从页面设计而言,操作方式非常新颖,界面被设计成书的形式,生动活泼并且便于操作。第二,从教学内容而言,将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分为章节结构,条理清晰。第三,方言演示、形体演变、隶变示意、书法欣赏几部分内容对于培养语言学生文字学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外知识面有很大帮助,能够丰富知识点的外延和内涵。第四,从现代汉语学习者的角度,我认为网站导航是一项非常实用的链接,对于现代汉语专业学习者进一步深入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极大地扩大了本专业学习的知识面,提高了专业水平。第五,课件中的问题解答部分所提供的问题比较全面,能适应大多数学习者的需要。
应该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主要有:第一,页面设计稍显简单,可以在背景图片、动画效果等方面增加一些美感和生动感。第二,可以进一步增强互动性,提高学习者参与度以增加学习兴趣。第三,可对一些国内外较新的、与现阶段现代汉语专业学习联系较为密切的研究论文进行筛选,集中设立一个板块。
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是通过网站的形式进行展示的。该网站包括了现当代文学学习的各方面内容,分为课程建设、教材教案、教学录像、论文精集、资源下载、学术交流等几个板块。该网站所设的内容对学习者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教材教案和教学录像两部分,做到了课堂教学内容较完整地再现,能够使学习者获得比课堂上更丰富的知识,收到优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已经听过课堂授课的学习者而言,这部分内容是对课堂知识的很好补充。比如,一些课堂上遗漏的知识、来不及做笔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这一部分查缺补漏。另外,教学录像较为生动地再现了老师上课的情景,使课堂教学场景得以再现。论文精集和资源下载两部分扩充课外知识丰富全面,基本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各方面内容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课程最大的优点在于学习者参与度很好。学习与现当代文学有关的课程时,老师一般会要求同学们在该网站论坛上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在学术交流这一板块上形成讨论。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可以展开交流。另外,展开学术旅行活动,增强了学生课堂之外的自觉性。活动成果展示,也使同学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篇12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13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影视引进高中语文教学,妙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影视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完成相关的文本解析,然后观看电影,调动学生情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教学活动,足以展示了影视的优越性,明证了影视是教学中极为可贵的外物凭借,巧用影视可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当收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幕时,文本中感受不到的贾府的气派一下子鲜活地展现在眼前,画面上让人感受到了贾府这簪缨世家的气派:奉皇帝之命“敕造”的宁、荣两府,皇帝御笔所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的陈设,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处处都表现出贾家不同凡响的尊贵地位。在这种直观的影视镜头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何会那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小心谨慎。此情此景,令我们不禁为这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的孤傲才女掬一把同情泪。一组组影视镜头,使作品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使学生深刻感悟了课文内涵,生动地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美,获得了精神的陶冶。
二、运用影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人的感官。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场景,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比如:在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首先引入了《渔舟唱晚》的古筝名曲,再配上一幅幅与诗歌意境相契的影视镜头,画面以古画为主,色彩偏于冷色,都与田园相关,力求与诗意契合,极力达到静、淡、雅。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诗文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净化。
三、运用影视提升名著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水平。文学名著作为经受了岁月洗练的黄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选自名著名篇,可喜的是这些名著大多被改编成了影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将这些影视引进课堂,在教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探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