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礼仪教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礼仪教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礼仪教程

篇1

肉排:用叉子或尖刀插入牛肉,猪肉或羊肉排的中心。如果排骨上有纸袖,你可用手抓住,来切骨头上的肉,而这样就不会使手油腻。在正式场合或者在饭店就餐时即使包有纸袖也不能用手拿着骨头啃着吃。这些多余的东西基本上是用来作装饰的,而没有让你暴吃一顿的意思。另外,在非正式场合,只有骨头上没有汤时才可以拿起来啃着吃。

鱼先用刀叉把鱼头和鱼尾割下,放在盘边。然后用刀尖顺着鱼骨把鱼从头到尾劈开。这时你有三种选择:

1、将鱼骨滑出

2、将鱼平着分开,取出鱼骨

3、揭去上面一片,吃完后再去骨

如果嘴里吃进了小骨头,用姆指和食指捏出,爱吃鱼的人会连小鱼头吃掉,而吃到鱼的脸颊是很幸运的事。

面包的吃法

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是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的害是非曲直包,应先把刀刺入中央部分,往靠近自己身体的部分切下,再将面包转过来切断另一半。切时可用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喝酒的姿势与方法

篇2

一、社交礼仪教学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道德教育相结合

社交礼仪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交际艺术,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展潮流,深刻挖掘其中内涵。同时还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明白学习社交礼仪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礼仪是在人们日常社交活动中形成的,礼仪美是一个人外在美、心灵美的体现,而心灵美则是礼仪美的基石,并能够为礼仪美提供有力的支持。心灵美主要包括道德美、智慧美量方面,在社交礼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释道德修养的作用、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更好地展示出礼仪美[1]。

二、社交礼仪教学应注重实践

其一,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教学法,即先提出典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模仿学习。比如:在有关养成优雅风度、高尚气质的礼仪教学过程中,选用白岩松、苏菲・玛索、杨澜、于丹等社会名人的风度气质为典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名人进行观察、学习,然后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与高尚的气质。

其二,可以采用行为动作训练法,社交礼仪课程中的仪表仪态教学内容,大多采用的都是行为动作训练法,比如:站姿、走姿、卧姿、坐姿、握手礼等。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教师先要作示范,讲要领,然后让学生分解训练、连贯训练,最后教师对每名学生进行逐个点评。为了让仪态变得更富有美感,节奏感,在进行行为动作训练时最好为学生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2]。

其三,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方法。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或者是同一种事物不同时间段的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交礼仪这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学生讲授并且训练谈吐举止、个人礼仪这节课前后分别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两分钟左右的即兴演讲,让学生自己对两次演讲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完社交礼仪这门课后取得的进步,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他们不断进步,提高礼仪素养。

其四,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教学,一般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礼节、仪式的教学。学生通过对礼节、仪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礼节、仪式,还可以在情景模拟法的帮助下将学到的基本礼仪知识融入相应的生活情节中去[3]。比如:邀请和应约的相关礼节、谈判签约仪式及办公室礼仪等等。采用这种方法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讲解基本流程、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分派角色、道具,布置相关场地等。其次进行有计划的排练,模拟表演,当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找出不足,不断进步。

三、社交礼仪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虽然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社交礼仪理论知识的任务,但是如果将课堂活动适当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那么就既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能够学以致用[4]。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自发组织学生承担起学校内外举办大型活动时的礼仪服务工作,这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就能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积累社交经验,展现个性。随后当学生将自己的感染体验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时,就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用社交礼仪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改革评定学生社交礼仪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社交礼仪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难免会造成学生重视理论知识成绩、轻视实践应用的结果,根本无法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所以非常有必要改革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待学生学习完社交礼仪课程之后,为了更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对和礼仪相关的理论知识、社交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创新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其中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交礼仪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多寡,面试主要考查的学生对社交礼仪实践技能的程度。比如:通过考查学生的服饰礼仪可以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住了西装领带的正确系法。通过面试中学生的仪态礼仪可以了解其对坐、立、行礼仪要求的掌握程度。这种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社交礼仪这门课的积极性,还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社交礼仪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莉. 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篇3

一 课程性质与作用

旅游服务礼仪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礼仪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深入阐述了旅游接待人员所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礼仪规范,旨在深化学生对服务意识及礼仪规范的理解,为从事旅游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在学生实践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其实际应变能力及应用旅游礼仪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现代社交礼仪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的基础上,掌握仪容仪态礼仪、礼貌语言的运用、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及旅游行业主要接待服务礼仪的基本知识。

三 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第一,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普高及职高升学组成,普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接触较少,职高学生则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旅游服务礼仪的具体知识同样很少接触。

第二,开设本课程是在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学生初步树立了发展职业能力的目标,学习的职业导向性明确。

第三,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

针对以上学生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策略:(1)理论结合实际,精讲多练,注重实训实践;(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反思等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并结合理论作业、实验作业和参观、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4)针对复杂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四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加强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注重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掌握各类礼仪的基本技巧、规范及操作方法,更好地胜任旅游岗位工作,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见左表)

五 教学方法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理论讲授。对于旅游服务礼仪的理论部分,包括概念、历史、思想、原则、功能、性质、特征等内容,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设施,扩大信息量,提高其生动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案例分析。在教学中鼓励教师运用大量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礼仪在旅游工作中、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知道礼仪在具体应用时要遵循的原则和灵活性,体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

第三,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也是本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针对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如: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旅游工作者的礼貌修养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等问题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都有了深入的思考,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四,专题模拟。由于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服务工作的经验,如果只采用理论讲授会枯燥无味,学生也缺乏互动,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在旅游服务中具体应用规范的掌握。所以在实务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取专题模拟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场景,自己参与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验、思考、总结归纳、评价。

第五,实际训练。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在旅游服务礼仪的能力培养部分,主要涉及社交基本礼节、礼貌语言运用、仪容仪表修饰、仪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在相关内容的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现了这门课的运用性。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旅游礼仪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幻灯投影、视频、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不同方式进行授课,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对礼仪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仪表礼仪”章节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VCD,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仪表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平.现代社交礼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鄢向荣.旅游服务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一、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是基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学习发展是在实施某种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情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第一主体,教师第二主体,共同参与实施,按部就班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实践操作行为。这是现代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一)礼仪实践教学在礼仪课堂中创设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在这种优化环境中,教学单位及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设施和智力支援。在这种优化环境中,例如在星级酒店演练,可以为实践主体提供极为丰富的情境环境,可以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而如果是在课堂内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茶艺表演的相关器具,图片展示,音乐背景,身着演出服装的学生进行模拟现场演示。这符合主体感知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对所学知识特点的理解吸收。

(二)礼仪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第一主置。学生在教学中充当第一主体,并不等于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由教师引导,这样作为第一主体的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进行高效率地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思考,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正确引导,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三)实践教学构建了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主体参与现场操作、模拟实践情境演练、知识概念现场感知、操作思维反馈总结四个层面的逻辑结构。

在礼仪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作为第一主体直接参与课堂操作活动,通过感官直观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并通过理性的分析获得事物内部与外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模拟情境强化演练并获得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后做出思维反馈总结,得到课堂实践教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

二、礼仪课堂实践教学过程

旅游学科的礼仪课堂可以是教室内的实践模拟教学,也可以是教室外的实践实训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地点可以选择在教室、学院实验室、实训的星级酒店等地方。礼仪课程强调以学生为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教学过程以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掌握礼仪基础知识,强化对实践技能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提高自身的礼仪操作能力。即遵照体验感受、质询问疑、强化操作等方法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礼仪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依照以下具体步骤逐步开展: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制定和教材的纲目特点,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专题,并确定每个专题的教学目的,在每个专题下面安排实践操作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相应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和学科老师要为实践教学模拟情景的进入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并做好对相关场景的解说,分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二)导入课程。作为引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性情境描述,对所要进行的实践操作进行解说,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合乎情境的音乐及视频展示,来增加课堂的渲染力,以此使学生融入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这可以通过课前师生精心准备,使得整个操作过程遵照预期的教学进程步入下一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应当随时关注场景的变化及情境角色扮演中学生的行为,并在教学进程中,采取适当的体态与口头语言维持操作行为的稳步发展,适时适当又不过度地纠偏。未介入场景的学生则可以体验感受,操作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信息。

1、体验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体验是抓住情感在认知转化为行为过程中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动应对。

舞会礼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舞会礼仪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精心准备穿着,同时要重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邀请舞伴和共舞礼仪。在场地选择上,可以选择学院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设计出舞会场合的庄重典雅气氛,在针这种情境之下,学生有着强烈的展示欲望,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体验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质询问疑。在实践教学中,同样可以选择饭店或者咖啡厅,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角色,选择座次,通过不同座次的选择,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获得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明确在座次礼仪中,我国的政务礼仪与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讲究。在课堂演示中,给出鸿门宴的图片,对其位次进行分析,明确中国传统礼仪是“以左为尊”。

3、强化操作。寓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突出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求提高,在训练中求能力。礼仪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强化训练十分重要的。训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不同梯度的训练内容与形式,让学生选择,从而激发学生以较强的主体意识投入行为技能的练习中。这正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这一阶段,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

在站姿训练中,标准站姿所要求的头正、微笑、肩平、挺胸、收腹、立腰、提臀、夹腿,练习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对于条件差的学生,一个课时往往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对于条件好的学生,一个课时单项强化练习后就能进行综合练习和持久性练习。练习进程因人而易,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都得到了增强,练习不再是一件被动、强迫的事,因为谁都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训练合格,考核过关。同时,学生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形式:微笑练习有“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挺胸练习有“双人背靠背”、“单人靠墙”;腿形训练“膝盖夹纸”等。学生回到宿舍后,可以自主训练,教师则可以督促其学习进程。

(四)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情况反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学情况反馈最终对各种能力和行为加以考查,以利教学单位和教师经验的总结提高。教学反馈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效果来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由卸去角色的扮演者开始,要求他对这个角色的感受和下个扮演者将要获得的感受做出区别,并把他们的体验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联系起来,同时要求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阐述自身的感受并写出相应的课堂作业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三、结语

最后在学院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学单位和教师可以召开师生实践教学研讨会,选择学生进行现场展示,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表扬和建议。学生群体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估,给相关课程以相应的等级,以此对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总结。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一、开设礼仪课程的现实意义

我校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礼仪课程,加强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德育内容。

礼仪既是人们交往中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行为,也是一个人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往往也从待人接物、仪表仪态、气质风度、谈吐教养等行为举止各个方面表现出高尚的礼仪。幸福型职教需要一个文明知礼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求每位学生成为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因此,开设礼仪教学,强化学生礼仪养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用礼仪、礼节、礼貌来造就良好校园环境和校风,用礼仪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净化和美化学生心灵,提高德育实效。

礼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礼仪不仅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程度,还可以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以课程形式开展礼仪教育,能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社会期望和时代要求的新的轨道,并按着社会需要和社会效益来调整自己的言行。

(三)提高学生的修养,规范学生行为引领学生学会做人。

礼仪是构成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因言谈举止不雅,生活习惯不良等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在中职学校不是新鲜事。以课程形式通过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温文有礼、谈吐不伪,养成守纪律、讲卫生的习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劳动纪律。培养学生待人以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和优良品质,追求高尚的精神情界,给人们美的印象。

(四)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引领学生学会做事。

所谓形象,就是双方在对方心目中形成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它的形成大多数通过礼仪来传递、并直接影响着交往双方关系的融洽与否和交际的成败,学生能否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同,其良好形象尤为重要。在社会生活中,约见、应约、介绍、握手、问候、告别等,都有诸多礼仪;着装方式、打电话的态度、招呼人的用语、交际场合的举止等,都会传递出各种相关信息,同时也无不影响着学生自身形象,以课程形式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约之以礼、守之以礼、行之以礼的良好形象。

二、中职礼仪课程教学的体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职教育承担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要求中职学校注重内涵提升,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发学生天生的潜能,促使其自主发展,塑造职校生的素质、人格、人品、促使其养成做人的典范,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自律、学会合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加强认识,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礼仪教育看成一种后天的教育,即需要灌输的一种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观,而中职生对条分缕析的思想教化深感厌烦,教师的“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不仅忽略了品德、礼仪层面的一些东西就潜伏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就潜伏在人性之中的事实,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生记的传统模式,教学重点不能简单地把某种概念、原则装入学生的脑袋,而应该通过各种介质,把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挖掘出来,把人性中假丑恶的一面管理起来、控制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

礼仪作为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不是为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礼仪的价值,培养礼仪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礼仪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体验为主的课程,教学活动应强调“四个注重”。

(1)注重探究学习。通过探索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获取礼仪知识和能力。如教师借助“素以‘礼仪之帮’”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仍得不到他人尊重的残酷课题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全方位引导学生探讨“钱与别人尊重从来不是对等的,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行为、气质、举止”和把握“自尊、自重、自觉、自省”的路径,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自由探索、自我成长的习惯。

(2)注重体验学习。教学活动广泛组织诸如“站有站样、坐有坐姿”、“孝敬长辈”、“和睦同学”、“待人接物”、“要做什么事,怎样做事”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更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内驱力。

(3)注重合作学习。如结合“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感恩活动,以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礼仪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平台,有目的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思考、发现、解决和创造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共同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习惯。

(4)注重自主学习。结合课程,成立礼仪形象协会,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发表自己意见,并主动参与问题的解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活动中注重与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参加活动负责的养成。

(三)从学生自身生活中提炼素材,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生礼仪教学内容必须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学生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突出以“礼仪、礼节、礼貌”为重点的行为规范养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要求和规范。不仅要求教师用宽广的视野去联系社会实际,更要求教师放眼身边,去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学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意、体验密切相连,学生的学习、生存、协调与做事很多是在现实自身的生活实践中进行的。礼仪教学要与学生自身现实生活相联系,要充分挖掘生活中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能够从身体力行的小事进行综合探索。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共鸣,把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中,自觉实践规范、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礼仪教学应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性发展奠基,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提供保障。其教学内容涉及校园礼仪、职场就业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生活礼仪等,并以课程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形式呈现。如小组讨论分享、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通过活动来收获学生对礼仪的感悟。教学方式多为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自我反省法和榜样示范法等,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探究,体验和养成,以期实现教学效果。

(五)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注人的内在发展、和谐发展。礼仪教学从内容和要求上和素质教育一脉相承,也是大德育观的具体体现。礼仪教学必须做到“四个相结合”:与学校传统教育相结合,让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定期开展以“企业需要怎么样的人”、“感恩教育”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感动震撼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只有通过讲究礼仪,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得到帮助和被群体接纳。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礼仪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形象礼仪大赛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增强自尊、自重、自觉、自省的优良品质。

篇6

一、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

古人云:“人无礼,无以立”。所谓重礼,是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礼仪在社会生活和秘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所谓知礼,是指在重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础知识,理解并领会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涵,熟练掌握日常生活和秘书工作中常用的各种礼仪规范。如果不了解或不熟悉这些规范,必然会在人际交往和秘书工作中失礼失仪。所谓行礼,是指秘书礼仪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秘书工作中灵活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文明的使者、礼仪的楷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态度,使学生的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和一般职业培训的不同之处。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仍然采用突出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认识,“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能脱离实践。近年来兴起的情境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结合。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境,便于形象教学的方法。文秘专业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很强的专业,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应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必须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确定新的课程体系,增设技能实践课程,并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如讲授办公室礼仪时,有接听电话、接待来宾的模拟训练;个人礼仪中有头发的修饰、女士化妆、着装原则等模拟训练。只有多采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课堂示范等情境教学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和专业技能。因此,合理地处理好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关系,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迅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也是专业实习实训前的预演。

2、建立系统性的实训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在一些课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不大。目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其教学效果较难得到保证。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实际操作经验的重要,在理论讲授之后开设模拟实训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讲,如在讲到站姿、坐姿、奉茶、引领等具体的礼仪内容时,首先由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然后组织安排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学以致用,提倡学生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再到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学科中应用广泛,由于其提高学生技巧水平的效果较为明显,因而引入到秘书实务教学当中来。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重任就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学习。秘书礼仪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讲,如果教师只是介绍一些商务礼仪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会给人枯燥乏味之感,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是学生了解现实问题的重要媒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因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分析价值等。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应当是学生已学过的或即将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尽管教材上提供了一些礼仪小故事作为案例,但是在这些案例之后紧跟着就给出了分析和点评,学生不必分析和讨论,自然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查找、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礼仪案例提供给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的编写上,要力求客观生动。即在保证真实客观事例的基础上,可采用场景描写、心理刻画、人物对白等手法,使其生动,旨在调动学生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案例教学。首先,我们可以用案例作为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授职业形象这一课时,我们用到了下面这个案例:郑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总经理。有一次,他获悉一家著名的德国企业的董事长正在本市进行访问,并有寻求合作伙伴的意向。于是他想尽办法,请有关部门为双方牵线搭桥。让郑伟欣喜若狂的是,对方也有兴趣同他的企业合作,而且希望尽快与他会面。到了双方会面的那一天,郑伟对自己的形象刻意进行了一番修饰,他根据自己对时尚的理解,上穿夹克衫,下穿牛仔裤,头戴棒球帽,足凳旅游鞋。无疑,他希望自己给对方留下精明强干、时尚新潮的印象。讲完这个案例后,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你认为郑伟和德国公司的董事长能否就合作之事达成共识?郑伟的着装有何不妥?他应该如何穿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其次,我们可将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用,即在讲完某一章节后,呈现多个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并分析对错、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4、行为教学法

首先,我们通过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礼仪理论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讲授商务拜访和接待模块后,让学生参加各种展览展销活动、庆典活动、新闻会以及由政府或企业举行的大型活动,让学生顶岗实习,参与这些活动中的对领导、嘉宾、媒体、参展商等人员的接待工作,包括机场或车站的接待、会议和宴会的接待。通过亲身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礼仪综合素质及待人接物的礼仪技巧。其次,可通过情境模拟活动来实现实践教学。模拟活动是一种模仿性的准实践活动。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情境模拟,还可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由老师根据所学内容,提供各种情境,如机场接待、办公室接待、商务介绍和交换名片、接听电话和留言、商务赠礼、关于价格与交货日期的谈判、西餐点菜等。学生根据情境要求设计语言、表情、服装、动作、情节,最后表演出来。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二是活动的各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老师只是加以引导,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改革课程的评价体系

传统秘书礼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基于行为导向的秘书礼仪教学考核评价不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中心,而是以学生技能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这一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动态化的评价过程以及职业化的评价标准。

多元化评价方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根据考核的目的、性质、内容及特点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评价因子,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应尽可能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用技能测试、模拟练习、口头面试、书面问答、直接观察等多种评价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礼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考核礼仪素质和礼仪技能外,教师还要兼顾学生的其他职业能力,如工作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秘书礼仪课程的考核要建立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等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礼仪学习状态、礼仪技能应用和礼仪素质水平。如秘书礼仪实训考核,根据不同案例的实训要求,采取学生小组和教师共同评分的办法,从态度、知识、技能、形象、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学生首先对自己的“工作”即礼仪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同时,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成立礼仪课程考核评价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构建职业化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的评价标准即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引入具体课程。职业资格鉴定经过专家的研讨和多年实践的检验,其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技能要求的比重及其与专业的关联度、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比例等要素相对客观、合理。构建职业化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提高考核的效度和合理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缩短毕业后岗位适应期。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增强学生的礼仪观念、提高礼仪素养是培养高素质秘书人才的需要。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提高秘书礼仪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50-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能满足一线工作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及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突出行业和职业特色。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某个岗位或岗位群中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切实有效地贯彻“能力本位”并以企业工作的操作流程为导向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一、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立足于职业岗位要求,强调以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操作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僵化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法及教学模式。以专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进行衔接。将原本生硬死板的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精心设计成一个有趣的情景、一个具体的项目、一个独立的任务,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二、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差别较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等诸多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高职高专学生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如活泼好动、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敢于大胆尝试和探索等。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与创新。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则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评价者对整个项目完成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教学趣味性高、针对性强。二是教学实施以企业一线的工作形式、工作环节为依据,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技能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而非注重“教”。三是反馈及时、评价客观。通过对教学情景任务的分解与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商务礼仪”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的设计

“商务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交叉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动口、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熟悉和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规范,使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均能达到职业要求,赢得大家的尊重与赏识。“商务礼仪”课程的整体设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商务活动为载体,以一套完整的商务接待流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商务礼仪”课程运用任务驱动法完成项目化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再依照经典的案例模拟出声情并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根据教学情景完成各种角色的扮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使学生既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又熟悉实践操作环境。教学设计强调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环节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情景设计与企业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

1.“商务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方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课程项目化设计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关键所在,课程设计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能力只能通过周而复始的训练获得和提高,课程项目化的载体就是项目和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项目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第一,项目准备阶段。教师依照教学总体目标确定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与项目要求、学习目标等,并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保证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日后学有所用,教师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与保持密切的联系,到企业中去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并具备课程项目研究与开发的能力。第二,项目实施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项目成员的身份接受任务,学习、搜集、整理与项目有关的各种信息,讨论、分析、确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教师应根据项目的需要随时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具体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做到充分备课,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还应具备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来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第三,项目评价阶段。评价内容包括对课堂项目活动成果评价、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2.“商务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高等职业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从业能力、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而课程项目化教学是将过去枯燥、僵硬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运用不同手段、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使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项目设计与编排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商务礼仪”课程中求职面试礼仪(仪容、仪态)部分为例,课程设计了A、B两个项目。A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内完成,B项目则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面试资料的准备)。A项目的具体情境设计为某同学即将毕业,要参加某服装公司的面试,应聘财务出纳一职。那么,为了给公司面试人员留下好印象,她格外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如何打扮?到达服装公司后,她站在面试间外边,做何准备?进入面试间后,她的言行举止又该如何?在角色设计上,教师作为某服装公司的面试官甲,同时选择两名学生作为某服装公司的面试官乙和面试官丙。其他学生作为来自不同学校的求职者甲、乙、丙等。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各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每位同学完成具体项目(任务分配、角色扮演等)。当各小组依次将A项目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对面试求职时出现的若干个问题进行评价,即值得肯定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缺憾。

总之,在“商务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三点:一是课程的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将项目内容细化到每一节课中。二是课堂的项目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项目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年龄、认知能力、兴趣等。三是进行课堂项目设计时应注意分散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应考虑教学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在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点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教师布置项目—提出完成项目的思路—学生思考完成项目内容—教师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通过教师的课堂示范,可以缩短学生盲目自主探究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听、读、抄”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简介: 赵昆(1973―),男,汉族,山东即墨人,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讲师,伦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频繁和深入,加强社会礼仪教育,已迫在眉睫。从空间上看,礼仪教育应包括学校礼仪教育、社区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从对象上看,应包括全日制学校的礼仪教育,更应包括正在走向繁荣的成人高校的礼仪教育。

一、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开展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成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公众沟通,从面对面地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不见面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地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地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人际沟通的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条件下,要进行有礼有节的交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和”的竟成界,就必须加强礼仪教育,学会和运用礼仪。试想,在一个开放的,处处都讲协作、讲合力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不懂得礼仪知识的专才将会遭遇怎样的尴尬,陷入怎样的困境。

(二)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学员自身发展、提升能力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一种提升教育。随着社会发展,成人教育已从解决学历层次问题,发展为解决学员在职业生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其它新问题,进而升华人的思想和灵魂。可以说成人教育的学习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模式的又一新阶段。其教育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人的外型和有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提升人的内在品质,升华人的境界。礼仪教育正是学员提升内在品质,升华人生境界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员,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特别是对即将或已经走上社会的成人学员来讲,更是如此。

但目前礼仪教育却普遍空缺,存在误区。有人认为,成人教育重要的是传授文、理科专业知识,让学员掌握一两项在社会上得以谋生的本领。再说礼仪之类的知识,大多数人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可以无师自通。还有人认为,礼仪教育仅仅是酒店管理、旅游和公共关系等少数专业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完全没必要开设。其实礼仪学习可以从实践中来,但并不都可以无师自通。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真正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现代文明人。

(三)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学员事业成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礼仪是一封永久的推荐信,是走向成功殿堂的敲门砖。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常见有这样的报道:某经理在商务谈判中因不懂礼仪而失去大笔订单;某应聘者因不懂礼仪在面试中败下阵来还不知缘由。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细节决定命运,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

成功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通过礼仪教育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从而具有譬如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以及恭谦礼让、尊师敬长、遵时守信等品质,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彼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公民文明行为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公民文明行为的基础。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也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礼仪修养,培养学员应对酬答的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如果人人讲礼仪,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有些矛盾冲突需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解决,但不少碰撞则更需要依托一种行为规范来指导和化解。礼仪教育就是这样一罐净化社会环境的清新剂。它倡导以修身养性律己,以宽容厚德待人,从而构建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人的礼仪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简单地靠一两次学习就能形成。它需要适当的环境氛围和多年的学习与培育。作为终生教育的机构,各类成人高校有义务承担起这个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优异专业技能知识,又懂礼仪、讲道德的有用之才。

(一)转换教育理念,课程专设、多头并进

目前,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不设礼仪课程。礼仪教育普遍空缺,对学生而言,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礼仪知识除了来自深浅不一的家庭教育外只能从学校其它学科中零星地获得一些,这种状况与社会的需要及发展极不相称。

因此在成人高校的高专高职阶段安排20―30学时,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礼仪教育入课堂,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员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礼仪教育应多头并进,不仅要设专业课程,还应结合其它相关学科进行。如推销学、谈判学、秘书学、组织行为学、公关关系学、电子商务学等学科,都应围绕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开展相关的礼仪教育。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实践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和研究。此外,外向型学校应注重学生国际礼仪的培养。这样既能形成良好氛围,又能通过不断重复,养成礼仪习惯,强化礼仪知识。

(二)强化师资培训,树立全员教育意识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还应从强化师资培训入手,树立全员教育意识。其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目前这支队伍总体上力量偏弱,专业工作者相对介入较少,要在扩大后者的队伍上多下工夫,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育和研究的水平。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其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每一个教职员工在校内、外任何一个场所一次得体或不得体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学员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教育没有课内和课外之分,没有专职教师和非专职教师之分。这就要求学校全体员工不论是教师还是其他管理人员树立全员教育意识,能够做到:在教学活动、日常管理和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成为学习、应用礼仪的表率,不断地、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渗透。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成人院校也应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把学校建成学习、普及、应用礼仪知识的大课堂。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健康的育人环境会对学员的心理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不断趋同,提升境界。加强礼仪教育需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个人的风范。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等。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礼仪修养教育实践

礼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即时性,加之本身的开放性,使得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学员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极大地拓展了学员的视野。网络环境下的礼仪教育能够贴近学员,贴近社会,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和咨询等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的“渗透”教育。由此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强化礼仪教育,健全学员人格。

当然,学员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礼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5-02

《旅游礼仪》作为旅游类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其职业礼仪素养,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助其寻求职业归属感,帮助学生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间。然而一直以来,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地处尴尬,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和操作流程的灌输,教学内容教条化,教学方法单一、流于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旅游礼仪》课程也迫切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勇于创新,努力探索适应新型旅游人才要求的全新课程模式。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能够指导《旅游礼仪》课程科学、系统、深入地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一、国外典型职教课程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尝试各种举措,其中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重要切入口。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受到各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有:

1.MES1课程。 MES课程为每一个具体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然后确定其必备的全部职能(Function),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若干不同的工作任务(Tasks),并以每一项工作任务形成一个模块(Modular Unit简称 MU)。其特点是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具有评估反馈系统2。

2.CBE课程。加拿大、美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普遍实行CBE(Competency?鄄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知识(Knowledge),指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Attitude),指动机、情感领域;经验(Experience),指活动领域;反馈(Feedback),指评价、评估领域。

3.TAFE3培训包。澳大利亚的TAFE培训包是由行业协会专家、企业家、政府官员、TAFE学院著名学者共同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及培训框架、认证框架和国家资格认证标准。每个专业都有一个培训包,每个培训包都有通用的、三个等级要求的“核心能力”,其能力标准有七项技能,大致内容为:①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技能;②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技能;③规划与组织活动的技能;④团队合作的技能;⑤使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技能;⑥解决问题的技能;⑦使用科技的技能。

学生考核有12种标准测试的方法,包括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作制作、书面答卷、录像以及其他,教师可以随意选择其中的几种方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4。

4.BTEC5课程。国的BTEC课程分为文凭课程(Diploma)和证书课程(Certificate)两类,从级别上分为初级(First)、中级(National)和高级(Higher National)三个级别。BTEC课程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理念为基础。每一门BTEC课程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具体的行业知识,而且可以对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估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双元制”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普通理论课教学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加强了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强调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侧重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广泛适应性,便于其迅速就业和转岗。

其教学程序是: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相结合,学生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6。

从当今世界各国在职教课程改革方面的主要对策和趋势来看,现代职教课程呈现出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变,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劳动力本位”转变,并且将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纳入职业教育过程之中的特点。

二、国内典型职教课程模式

国内职业教育工作者针对职教课程改革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1.实践导向课程模式。此模式倡导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以综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7。

2.建构课程模式。此模式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职业教育课程的展开可采用建构模式,即倒三角形顺序,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倒三角形的课程展开模式虽然切入点小,但很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

3.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第一层,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第二层,教学方式以情景教学为典型;第三层,教学环境以真实职业环境为代表。此种模式将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确定工作任务――转换学习领域――设计教学情景”三步上,并提出应关注学生的感性认识,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关注企业的先进文化,关注教师的教研能力,关注教学的评价机制,认为与课程系统相适应的实训基地、校企融合和师资团队是课程改革的三大支撑点,也是关键点9。

4.项目导向课程模式。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10。

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尽管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但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上也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部分:①课程改革要充分结合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内容选取均要体现市场导向的原则;②课程改革要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承担者;③课程改革要以专业实训条件的建设和完善为保障,以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有效实施;④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依托于考试模式的转变,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⑤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考核评定,以便不断改革、持续发展。

三、《旅游礼仪》课程改革思路与探索实践

依据国内外典型课程模式对职教课程改革的启示,笔者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尚存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多年礼仪教育研究心得和任课经历,选取湖北省某高职院校进行试点改革,通过对本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依据市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实施为期三年的课程改革实验,形成了如下课改思路。

1.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1)课程性质。将《旅游礼仪》视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突出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强调其实践性。(2)课程作用。作为一门重要的职业素养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礼仪素养,唤醒学生礼仪意识,陶冶学生职业情操,增强学生职业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能够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综合职业素养。(3)课程目标。重新定位以后,本课程力求实现四级目标,即知识目标:向学生传授必需够用的礼仪规范,增其知识;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礼仪服务技巧,强其技能;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助其“入行”;职业目标:强学生职业情感,帮其“入职”。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因此本课程也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4)课程设计理念。促进教学主客体地位的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从而实现“学”和“教”高度统一、“能”和“知”完美结合、“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并行不悖。

2.课程内容的选取与重组。(1)内容选取。通过调研旅游企业7个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其任职要求,拟定19个礼仪服务能力目标,提炼出4个学习情境,包含24个子情境。(2)内容序化。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序化,以学生能力水平的稳步提升和知识层面的不断扩展为主线,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情境一为个人礼仪,包括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语言礼仪4个子情境,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情境二为社交礼仪,包括会面礼仪、接待礼仪、交通礼仪、通联礼仪、馈赠礼仪、舞会礼仪6个子情境,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情境三为岗位礼仪,包括导游接团礼仪、导游带团礼仪、导游送团礼仪、酒店前厅部服务礼仪、酒店餐饮部服务礼仪、酒店客房部服务礼仪、酒店康乐部服务礼仪、酒店商场部服务礼仪、会议服务礼仪、展览服务礼仪10个子情境,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情境四为拓展礼仪,包括涉外礼仪、客源国礼仪、宗教礼仪、少数民族礼仪4个子情境,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从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到岗位礼仪、拓展礼仪,其间呈现出递进关系,层次逐渐提升,难度逐渐加大,从而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培养过程。

3.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教学实验过程中,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着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成有机整体。

在课程教学中尝试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同时,积极运用一体化教室、真实工作场景、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课程考试模式的探索实践。注重过程化考核、开放式考核、综合性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由情境学习效果检测、实践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教学参与程度测评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学生成绩。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面试及实操考评,多途径考核,多样化测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相结合。面试考官由课程主讲教师团队组成,通过考官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5.课程改革保障条件的不断完善。一方面,要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培养理实俱优的课程主讲教师,建设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多元化”课程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牵头,企业、政府、行业共同参与建设,在资金筹措上,学校自筹、吸引社会捐赠、企业投入和实训基地产业收入相结合;在功能开发上,融教学、培训、产品研发、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诚然,《旅游礼仪》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提档、不断优化,尤其是教学内容要依据行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确保课程教学适时所需。

注释:

1.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译意为“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是国际劳工组织在收集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通常称为“模块教学”。

2.邓泽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 2002(20).

3.TAFE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

4.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

5.BTEC即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由BEC(商业教育委员会)和TEC(工艺技术教育委员会)合并而成。

6.孙震,梁君. 国外职教课程模式对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131-132.

篇10

此前,全体与会者必须肃立。该项程序,有时亦可略去。不过若能安排这—程序,往往会使交接仪式显得更为庄严而隆重。

第三项,由施工、安装单位与接收单位正式进行有关工程项目或大型设备的交接。

具体的作法,主要是由施工、安装单位的代表,将有关工程项目、大型设备的验收文件、一览表或者钥匙等等象征性物品,正式递交给接收单位的代表。此时,双方应闻带微笑,双手递交、接收有关物品。在此之后,还应热烈握手。至此,标志着有关的工程项目或大型设备已经被正式地移交给了接收单位。假如条件允许,在该项程序进行的过程之中,可在现场演奏或播放节奏欢快的喜庆性歌曲。

在有些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营造出——种热烈而隆重的气氛,这一程序亦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负责人为有关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的启用而剪彩所取代。:

第四项,各方代表发言。

按惯例,在交接仪式上,须由有关各方的代表进行发言。他们依次应为:施工、安装单位的代表,接收单位的代表,来宾的代表,等等。这些发言,一般均为礼节性的,并以喜气洋洋为主要特征。它们通常宜短忌长,只需要点到头止的寥寥数语即可。原则上来讲,每个人的此类发言应以三分钟为限。

篇11

在企业家的交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慰问、会客、迎送等人们接触不多而时间又比较短暂的场合中,容易发生把称呼弄错的张冠李戴现象。这样不仅失礼、令人尴尬,有时还会影响交际效果。如何避免张冠李戴呢?

1.企业家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张冠李戴的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

在某市的一次经济技术开发洽谈会上,一方的负责人竟连续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引起了另一方的注意,觉得这样的合作者头脑不清晰,生产经营能力不可信赖,从而取消了合作的打算。可见,对张冠李戴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因为它是交际活动的障碍。

2.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

交际刚开始时,一般双方都要互相介绍,但比较简略,速度也快,印象难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人物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经过介绍后,印象就比较深刻。必要时,在入室落座或会谈、就餐前,再做一次详细介绍。有条件的,交换名片则更理想。

3.注意观察对方的特征,掌握记忆方法

篇12

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当人们试图占有排他性资源时,就很自然地能观察到稀缺的存在。在稀缺的世界里,人们常常需要设法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一个人在努力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需求和权利,这就是人们在权利的行使和选择过程中的相互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性导致了人们之间交易的出现,对交易的研究就导致了对产权、制度以及博弈规则研究的深化。在研究交易问题的理论演进过程中,交易成本概念成为该理论演进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概念。

首先,交易成本概念源于西方经济学,最初是指协商签订契约以及契约签订后付诸实施所需要的成本,后来,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将交易成本概念广泛地应用于经济、法律、历史和政治等领域,使其逐步地被一般化了。

其次,在产权的各种形态上,一端是私有产权,另一端是共有产权,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两种产权形态一般都不存在,现实中存在的往往是界于私有产权与共有产权之间的产权形态。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对私有产权的界定必然会在界定努力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达到均衡,由于交易成本大于零,所以,总有一部分产权会落入公共领域。而对共有产权来说,对其不受约束的使用将会导致共有资源价值的急剧降低,为了保持共有资源的价值,对其使用需要进行必要的限制。因此,人们为了减少租金消散所做的各种努力,大大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很少见到‘纯粹’形式的共有产权。

经济个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通过外部性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权利,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权利和规则本质上是同义的”,不加限制的权利的使用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外部性,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严格地说,一项没有任何约束的公共财产是没有所有权的;如果把这一产权结构扩展至一切资源,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人都挨饿。“而一项财产之所以被共有,是因为它可获得的租金低于实施排他权利的成本。”高昂的交易成本阻碍了排他权利的形成,从而给个体经济行为的外部性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在现实世界里,如同处于另一极端的完全私有产权一样,共有产权导致租金完全消散的情况同样是十分鲜见的,高昂的交易成本阻碍了明晰产权形成时,形成适当的惯例或习俗将成为合适的选择,建立有效的制度在经济上不再是有效率的,因为这仅仅是社会经济个体之间经过长期的博弈所自发形成的选择。

再次,制度作为社会或组织的规则,帮助人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形成合理的预期,以减少现实世界的机会主义。制度是交易成本的内在含义,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总是那些能有效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但是,当高昂的交易成本阻碍了正式制度的形成时,惯例或习俗将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有效方式。出于经济效率方面的考虑,明晰的产权结构是一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在产权的界定和行使以及对行为的考核需要花费成本时,也就是说存在交易成本时,一个社会就需要通过伦理和道德力量来克服共有产权导致的外部性问题,缩小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所以,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是个人在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工具,是寻求社会稳定的灵丹妙药,起着协调人们的经验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又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公平道德和伦理评价等交织在一起。这意味着有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观念,即在相互对立的理性和意识形态中进行选择。并且,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路不相符时,人们就会试图改变意识形态。所以,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问题。

“义利”思想: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础

一个社会中的思想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的思想家不断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而产生的一种思想和理论。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富民”一直是历代思想家的口头禅,也成为明君贤主所力图达到的目标,同时各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们在讲“利”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利”的约束和引导,这就产生了中国古代思想“义”的方面,从而引发了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恒久的“义利”之辨。我国的义利观发端于春秋时期,成型于先秦,经过西汉和两宋两次理论上大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利”本意是用农具从事农业生产,后来被引申为利益、功利,以后逐渐限定在物质与交换领域。春秋至战国时期,当时的土地制度采取井田制,当时由于采用力役地租形式,存在着监督上的困难,导致了该种制度下较高的交易成本。同时,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也提高了力役地租的相对价格。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税收制度开始发生变动,贵族按亩收租,认田不认人,久而久之,土地所有权便逐渐转移到农民手中。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使各土地经营主体获得了利益相对独立的地位,原有的由贵族分配土地并加以协调的经济制度消失了。“井田制破坏了,现在耕者有其地,土地所有权转给农民了,然而相随而来的,则是封建时代为民制产的一种均产制度也破坏了。从前是一种制约经济,现在变成自由经济了。”但是,没有制约的自由经济不是真正的“自由经济”,其中存在着霍布斯所谓的丛林法则,即所谓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争斗,而经济租金将会在争斗中消失殆尽,因此,约束自由经济中对“利”的追求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时缺乏必要的制度来为经济提供活动框架的情况下,“义”就成了为经济提供约束的主要手段和思想意识。

“义”的含义在春秋时就已比较明确,后来逐渐引申为善、应该、规范等抽象概念。“义,宜也”。将“义”定义在“宜”正是表明了社会个体逐渐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义”提供了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与标准。在经济生活中,以“义”来规范和约束经济个体对“利”的追求,探索“义”、“利”之间的关系成为各时代重要思想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利”的思索导致了“义”的产生,即所谓“见利思义”。因为虽然对“利”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是在社会一定范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不受约束的个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会带来强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利”加以引导和限制就成为社会发展与演进的必然选择,“义”就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与规范。然而,义是抽象的,要实行它,还必须把它具体化、制度化,于是就有了“礼”:“礼者,义之文也”。礼为经济个体提供了制度方面的约束,使得参与交易的各方都能获得稳定的预期,交易成本在这个框架下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义”与“利”也就获得了统一。

然而,“礼”作为“义”的制度化,注重的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内省和自律,并不能为社会经济行为提供强制的约束,“民知礼矣,然未知务,”怎么办呢?然后“布法以任力”,以法律的强制力来解决礼义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在我国古代社会,“人治”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法”的精神和手段却大为欠缺。在标准的制度框架缺失时,强调对“义”的利用,以“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交易成本中的“义利”思想

交易成本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社会中各分立的交易个体的存在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出现。社会的发展过程或是努力寻求低交易成本的组织、制度形式,或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以各种手段约束人们的求利行为,以达到约束条件下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社会利益相互协调。各交易个体利益的分立导致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而作为个体之间协调费用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又使得完全界定私人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其他人越是倾向于影响某人资产的收入流而又不需要承担他们行动的全部成本时,该资产的价值就越低,因此,资产净值的最大化需要能有效地约束无补偿利用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的出现取决于这种资产的易变性。“当资产能够产生的最高收入要求进行交易时,一部分潜在的收入将在实施交易的过程中消耗掉,因此,资产将产生怎样的净收入取决于权利的界定,也就是说,取决于权利受到怎样的保障。”所以,对私人利益进行必要的限制就成为经济效率的内在含义和必然要求。

在资源稀缺的经济世界里,虽然对“利”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但是人们对利益追求过程的社会博弈的结果就是“义”,也就是对人们来说能够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最节约交易成本的社会交往形式。而“礼”作为制度化的、外化的“义”,可以为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约束。然而,在我国古代社会缺乏必要的法治约束的情况下,社会惩戒机制单纯地依赖道德约束力量进行,这必然会加大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人们之间交易行为的短期化,并且不能在广大的范围内进行拓展。虽然,我国历史上也出现了晋商、徽商、山西票号等成功的商人、商业典型,但其经营往往是“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有法律也有司法机关的存在,但他们处理的大多是婚、户、田土方面的纠纷,而对商业行为少有过问,使得各时期有很大一部分社会经济行为游离于政府司法行为以外,这无形中必然加大了交易成本,使得社会经济效率低下,经济也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参考资料:

1.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商务印书馆,2002

2.(美)爱伦•斯密得,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钱穆,国史新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篇13

一、 实验教学,创造成功的契机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自己学习与创造的成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人去进一步创造成功的欲望和信念。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成功的机会。当然,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如果受到挫折和失败,可能会丧失信心,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研究改进方法,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望成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通过“紧张”的学习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经常在这种成功的激励下,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就会对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更感兴趣,倍加努力地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从而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形成创新能力。

二、 分层次教学,增加成功的概率

不可否认,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信息的接受、理解、掌握能力不一定相同。如果在相同的时间里,用同一把尺、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使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感受成功的乐趣。要较好地实施分层教学,笔者认为,其一,应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进行电功率教学时,基础差的学生只需要求他们掌握电功率公式、单位及电功率的简单计算,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要会灵活应用电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和较为复杂的计算。其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把较为容易的问题和题目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做,有一定难度的让中等学生做,难度最大的让优秀学生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三,分层布置作业。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减少作业量,布置作业前也可对作业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其扫除作业障碍,使他们稍作思考和努力就能完成作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反之优秀的学生可增加一定难度,完成一些灵活多变的习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培优的目的。其四,精心编制试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进步就意味着成功,所以编制试题时要力求90%以上的学生能及格,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通过增设附加题来满足其学习要求。大量的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普遍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