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广场规划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广场规划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广场规划设计

篇1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规划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 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 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

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规划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 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规划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 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 、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 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 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 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 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 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规划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规划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规划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 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文化广场环境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 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理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 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 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

篇2

阎良位于古城西安东北部,距市中心70公里,总面积244平方公里,地处渭北地区中心位置,是中国的航空城。

大营房位于阎良中心地带,是一片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城区。现如今要重新规划改造这片城区,这不仅为阎良城市建设起到了空间环境质量的改进,而且还改进了人的生活质量,这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设计改造!它不仅要对大营房整个空间进行整体构思和重新安排,更要以人为主体,因此建立阎良地标型的商业综合体是不可或缺的,中航城市广场呼之欲出!

中航城市广场在大营房区域建设,其特点是依托阎良航空城,以中国航空人的精神,成就城市辉煌梦想的理念,进行商业开发与规划[1]。由于本项目位于阎良中心地带,因此,此处的商业动线要讲究连贯。在规划中要考虑拆迁和新建的种种问题,这无疑在城市规划中是最综合、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类。考虑到繁琐的拆迁、综合性的地貌改造以及东西两侧的动线比较弱等特点,中航城市广场将通过采取不同的情景化手法将人流引向商业综合体。

1广场人流量动线分析

人流量动线是商业综合体的骨架,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人流动线的设计和规划上[2]。人流动线设计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主脉,中航城市广场商业综合体人流动线设计规划将指导整个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见图1)。这里我们先从人流动线概述、人流动线人性化研究开始分析。

图1人流量动线图

中航城市广场连通商业风情街――后街业态区域,人流动线主要分为人流入口、社区入口、车辆出入口、未来人流入口这四条主线路。在这其中还有三条辅线路为较强车流动线、较弱车流动线与较强人流动线。通过这四条主线路和三条辅线路,可以概括为水平人流动线和垂直人流动线,这些动线在空间上的塑造,使商铺各个铺位都能充分展示,通过主力店和有特色的中庭店的吸引、最大限度的让人流经过各家商铺。这就好比一磁铁,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拉动了人群的有效流动,使逛商铺的人群均衡分配, 这就是中航城市广场人流分配的特点。

中航城市广场南北方向各有两个出入口,南侧及东西分布了其他楼宇主要出入口,而景观人流主要来自商业区的北侧及东侧,南侧为次要人流方向,人流主动线基本环绕围合商业楼宇,主要分布在北侧及东侧,南侧为商业后街漫步休闲人流为主,景观设计方案功能分区主要由前广场区、后街商业区及东侧广场区为主,配以东西两条商业过渡带及停车区组成。这些考虑充分的人流动线人性化的研究分析,通过水平与垂直这种空间序列的组织、整体感的设计塑造,打造出魅力的空间,最终吸引和引导人流。

2广场雕塑小品设计

中航城市广场雕塑小品设计上以“生命活力”为设计理念,以“天空树”雕塑小品作为方案表达载体。设计力求融入西式风情(美欧小镇购物街模式)和购物环境(橱窗式购物),结合阎良区航空城人民的审美情结,在中航城市广场商业中心的西北入口处配置“天空树”装饰小品(见图2)。这种具有不可复制的招示作用的雕塑,与中航城市广场人流相互呼应,又相互独立,空间感的设计基于建筑规划框架,通过建筑形式与地面铺装相呼应,营造开放、半开放、独立消费体验空间。中航城市广场商业中心通过水景、天空树、广告柱作为项目商业展示面。

图2广场雕塑分布图 图3 后街效果图

风情街区设置不同尺度的商户延展空间,结合情景雕塑、景墙、改造的大门,营造时空穿越的情景街区,丰富步行街购物的趣味性,为城市生活塑造一个理想的购物、娱乐聚集场地[3]。此处我们要打造阎良饮吧一条街――后街,这里为每个商户设立室外独立的空间,扩大了他们的经营面积,设有咖啡茶座、西式冷餐、户外凉亭,结合箱体绿化、灯具照明、雕塑、水景的设计,营造出风情街的感官效果,相信能为生活在航空城的人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聚会、休闲、浪漫场所(见图3)。

3广场绿化景观设计

中航城市广场的绿化景观设计方面,用意打破普通的方正格局,采用一些三角形式的花坛组合成现代时尚的元素,营造热闹、前卫的氛围感。运用三角形式的绿篱花坛和草皮、花灌木、乔木组合成一个个立体的空间,从而把楼前主广场区、停车区、景观过渡带区、后街商业区、航空文化区合理分配。最终为整个设计增加了序列感和三维立体感,丰富了人的视觉层次,增强了商业氛围的活跃感,从景观营造方面提高了商业地块的品位和地位。

中航城市广场的北侧景观主要以广场铺装的开阔空间为主,配以绿化带点缀,加以具有招示标志的logo及情景雕塑使整条街区富有一定特色。景观方案铺装总面积约9589平米,绿化面积约为1500平米,水景面积约为68平米。打造优雅而不张扬,奢华而不浮华高品质休闲商业综合街区。

商业街区主要围绕可经营的再生空间营造,在尽可能保持场地对建筑外立面开敞的同时,利用植栽、艺术构筑物与建筑本身围合创作一个更多人性化尺度、艺术精神的再生空间,并且以这些空间为基础,利用售货亭和户外家具营建景观化的购物消费外场,让季节销售、节庆商演和公共艺术活动主导景观场地的动态使用。针对街区狭长背街区域,方案针对性的提出了艺术化、景观化解决方案,使原本僵冷的场地变成可经营、可盈利的景观空间[4]。

局部绿化方案中,跟进对阎良区公园北路种植的实地考察,现在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隔离带破旧严重,对此进行了拆除,将原有行道树移除,并设计种植国槐29棵,下层套种大叶黄杨篱与红叶石楠篱交替种植,已达到良好的隔离作用和美化街道的效果,有些植被的叶子会根据季节变化变换颜色,比如红枫,夏天时是绿色,秋天是红色。商业建筑楼前种植池内,设计种植小叶女贞篱,并种植丛生大叶女贞,达到点缀街景的目的(见图4)。因此中航城市广场的景观种植中,我们保留了原有芭蕉及原有的法桐,种植丛生大叶女贞,增加色叶季相变化,下层套种红枫,配种小叶女贞篱与金叶女贞篱以及毛鹃,并配种红叶石楠球,搭配大叶黄杨球组团种植,形成完整的有层次的组团种植(见图5)。

图4 种植配套分析图图5植被效果图

4结语

通过规划设计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中航城市广场的功能主要包括:集会功能、商业贸易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绿化功能以及起到了整合阎良中心地带繁乱无章的区域规划功能。

(2)影响中航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社会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原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城市规划)和微观(广场的性质和功能、广场位置规模和人流量、广场原有条件、广场的空间环境、广场环境要素)两方面。在人流动向规划方面,需要调研分析人流习惯的动向、大众行为消费心理和设计者对区域的简单细化等方面。中航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以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表现的结果。

(3)中航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充分把握阎良区中心空间体系分布系统原则、控制绿化比例、考虑人群消费的方式、突出阎良区航空城个性创造的特征、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性原则。

(4)为了打造出属于阎良航空城自己的商业综合体,中航城市广场在效益方面不仅包括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还包括了符合这片航空城的社会效益,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

(5)结合众多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成功实践实例的分析与总结,探讨了城市广场在城市发展中的趋势,在阎良这片航空土地上进行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阎良区经济与商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丽. 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寻求与表达[D]. 西安:长安大学,2008.

篇3

城市广场空间的塑造,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对广场中占主体地位的人的关怀。人际结合、人际互动是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衡量标准。耍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就必须分析人在广场活动中的行为和心理及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期待,从而在设计中尽最满足不同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大到广场整体环境,周边围合,小到广场的一草一木,座椅板凳的位置、高度、可达性,都必须以人感觉舒适为标准,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城市广场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充分体现宜人化的城市广场设计理念。

2 我国城市广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不顾当地城市的市情,盲目比,特别是某些县市级的城市广场,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广场尺度过大,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业,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的建设;广场本身显得空旷,这种空旷和单调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使人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会使游人产生即刻离去的感觉,这样既损伤了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浪费了城市的宝贵土地和资金。

2.2 服务设施有待提高

广场作为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使游人尽可能在广场内就得到便捷的服务。宜人化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在不防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赏心悦目、结实耐用的服务设施,诸如售货亭、电话亭、阅报栏、书报亭、座椅长凳、公厕、垃圾箱等,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3 宜人化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探究

3.1 广场的空间形态设计

3.1.1 按平面形状设计

按平面形状设计,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设计两种,规则的设计是以完整的方形、圆形、半圆形及由其发展演变而来的对称多变形、复合形几何形态构成的大型综合性广场,如市政广场,综合性广场;不规则设计以不具备一般规则几何特征的简单几何型及没有固定构图规律的多边形、曲线形态构成。

3.1.2 按空间形态设计

按空间形态设计有平面型和空间型两种,平面型指人行、车行、建筑广场设施皆位于同一高度内或略有变化;空间型广场又分为上升式广场与下沉式广场两种,其产生的根源专为解决交通问题,在不同的高度上实现人车分流。从景观效果、空间感觉、减少干扰等方面,下沉式广场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因工程量大、排水及地下管线等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2 广场的规模尺度设计

3.2.1 功能方面的要求

广场的大小首先与广场的功能密切相关,如交通集散广场的交通量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游行集会广场集会时需容纳的人数多少及疏散要求、人流和车流的组织要求等;文化广场和纪念性广场所提供的活动项目和服务人数的多少等。此外,广场的功能还应与广场的等级有关,高等级广场要求具备更完善的功能,则需要较大的面积。此外,在整体设计框架下尤其应注意空间尺度的把握,所有人的接触中都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如果共同的兴趣和感情加深,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气氛也就变得更加亲切和融洽,相反,如果兴致索然距离就会拉大。距离既可以在不同社会场合中用来调节相互关系的强度,也可以用来控制每次交谈的开头与结尾,小于1m的距离会引起尴尬,而2.5m的距离适合一般关系的谈话,2m以内的距离适合较亲密的关系。现代从单一的空间布局考虑,在设计中尽量使之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规模尺度得到体现,笔者在陆川城东人口广场设计中把私密范围空间尺度控制在半径30m内,步行可达空间控制在200m以内(5分钟步行距离)

3.2.2 观赏方面的要求

这方面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建筑物、构筑物、纪念品、艺术品等有良好的视线和视距。在大体量建筑物的主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如建筑物的四面都有较好的造型,则在其四面应当配置场地,或利用朝向该建筑物的城市道路来显示该建筑物的面貌。从景观艺术的角度考虑广场与建筑物的相关因素决定其规模。

篇4

火车站广场的建设,不仅是铁路建设项目重要的配套工程,也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提供了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的场所。火车站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会客厅,集中体现当地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且增强本身的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促进当地的城市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体系。

二、建设背景

山西晋中南铁路(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东至山东省日照港,全长1260公里。是我国“十一五”铁路建设重点工程,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铁路经过山西省西南部地区的洪洞县、蒲县、隰县境内,并辐射大宁县。建成后,与南同蒲铁路和沁沁、武左铁路相连,将成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根据《山西晋中南铁路火车站设计建设标准》显示,该铁路建设项目在隰县预留火车站,这为隰县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现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同时也优化了隰县的投资环境。

三、建设现状

1、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隰县城南乡石家庄村,环境优美,地理优势独特。东邻209国道,西接凤凰山,北靠石家庄村居住区,南侧为石家庄村村级水泥道路。距离县城中心仅15分钟车距,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地貌

现状地势整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最高点高程为960.54米,最低点高程为910.48米,高程相差50.06米。现状用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和居民建筑等。

3、地质条件

根据项目地质勘探报告显示:该场地无断裂构造发育,地层连续、地基比较稳定,不存在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重大不良地质现象(作用),且位于泄洪口等危险地段的上游,不存在潜在的危险。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四、规划定位

隰县火车站广场的建设,以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展现隰县的特色风貌为手段,以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根本,将隰县火车站广场建设成为集商贸物流、旅游开发为特色的生态风景区。

五、规划原则

1)便捷性:项目路网的建设布局应满足各种交通工具的便捷到达和出发,体现出具有地方地形地貌特色和路网的构架。

2)艺术性:项目广场休闲景观的打造,应尽力创造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的城市广场景观特征。

3)文化性:作为城市门户和窗口的站前广场,展示在成游人面前的应该是最富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本质。本项目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与铁路特点,通过隐喻的手法,具象的造景元素和符号,在广场的设计中透漏出隰县的文化底蕴。

4)以人为本:设计从普通市民和过往游客两角度作为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满足不同情趣、不同层次的市民和过客对广场活动场所的多样需求。

六、规划手法

利用基地特有的山地地形和内外条件,以进出站人流和周边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植物造景和硬质景观搭配为主要手段,以满足内在功能前提下的景观营造,强调对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的提升,创造功能合理、交通流畅、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且服务于大众的隰县城区站前广场。

七、总体规划方案

根据《山西中南部铁路火车站设计建设标准》,该铁路线主要为货运铁路专线,客运需求量占得比重较小。考虑到隰县近年来客流量统计数据和本项目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并结合拟建项目所处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特点及未来20年内发展的可能,以隰县火车站站房设计的客流量为依据,确定隰县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停车场的设计规模。

1、总平面规划及功能布局

由于隰县火车站广场地处山区,因此规划站房至广场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广场所处位置地势变化较陡,立体空间感较为丰富。广场中心位置平均标高较站房±0.000低约3.60米。并依次布置候车厅――站前平台DD台阶DD广场中心区DD台阶(两级)――广场入口――广场前道路。

规划广场整体由“站前平台、广场中心区、广场缓冲区、西北侧停车区、南北两侧绿化景观区及广场入口”等组成。

站前平台及台阶:广场中心区与站前平台采用2组台阶进行连接,台阶两侧设置无障碍坡道,站前平台宽10米。台阶的设置高度考虑整个广场及周边区域系统联系,考虑进出站人流的合理承受能力,同时利于烘托站房的建筑主体。

广场中心区:南北长75米,东西宽66米,占地4950O。广场竖向设计整体为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广场中心的设计高程为941.335米,西侧的设计高程为941.50米,东侧的设计高程为941.10米,东西采用0.5%的设计坡度,以满足广场的排水需求。。

规划广场主要由四组立体防护绿化带、两组立体文字景观绿篱(暂定:大美隰县、笑迎八方)、两个花坛、一个中央灯塔构成。广场中心区以花岗岩及大理石铺面为主,局部辅以景观绿化作为点缀。广场中心区四组立体防护绿化带主要以草坪、花灌木及小型乔木为主,周边设有供行人休息的嵌入式木座椅。此区域为整个广场的步行交通区域,承担着广场人流集散与活动、休闲等功能。广场中心区照明采用中央灯塔及地灯。

西北侧停车区:主要为公交车、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停车场。占地面积2898.88O,共有停车位50余个。各停车场之间用小型乔木及大型灌木围和,保护整体整洁。停车场照明除利用中心区灯塔及两侧路的路灯外,还设有庭院灯。

南北两侧绿化景观区:主要为小型乔木、大小型花灌木和草坪进行混合种植,以保证保证周边自然环境及生态要求。

广场缓冲区:位于中心区与广场前道路之间,占地面积约1588.83O。纵向中轴线主要采用台阶的设计手法,进行竖向空间的提升,着重解决基地高差问题。中轴线台阶两侧与基地景观相融合处理,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缓冲区由西到东竖向高程逐渐降低,西侧高程为941.17米,东侧高程为916.69米,高度相差24.48米。

广场入口:接广场前道路,作为整个广场的入口。入口广场两侧设计进入式停车场,主要重点考虑沿街商业、休闲旅游等人流车辆的停放问题。停车场占地面积1170.6O,共设计车位35个。

2、交通流线组织

规划隰县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整体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手法,人流由广场台阶进入广场后进站上车,车流通过广场北侧的市政道路进入车站停车场,泊车后进站。由于受项目基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广场车站道路设计无法实现环路,故在项目实施运行后,应加强车站静态、动态交通的有效化管理,以满足送站、接站车辆能够高效、有序、便捷的疏散,避免造成拥堵。

3、总体竖向设计

规划广场总体竖向设计是依据隰县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的火车站候车厅及209国道道路中心线标高进行竖向设计,新建道路及排水情况,在满足城市(基地)竖向规划条件下,综合考虑项目区土地开发的土石方平衡进行纵断面设计。

4、广场照明工程

广场照明工程主要考虑各功能区的夜间照明及绿化景观灯的设置。本项目的夜间照明设施(路灯)主要围绕广场缓冲区(台阶两侧)、入口区及社会停车场进行设置,选用功能节能型高压纳光灯,单臂,杆高3~5m,间距为30m,数量约46个。广场中心区照明设置高杆灯塔一座。

本项目夜间绿化景观灯的设置主要围绕广场中心区和南北景观绿化区进行设置,选用功能节能型灯具。

5、广场绿化工程

广场绿化工程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生态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和景观性原则。同时,要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强调植物在覆盖空间中的作用,尤其是规则式配置时,要选用遮阴效果好、树型优美的树种;强调植物与景观小品、铺装的组合效果;广场空间中需强调植物自身的观赏性效果;利用复合式栽植,强调植物的组合美。植物景观形成外密内疏、南北围合、东西通透的整体景观风貌。植物材料选择:1)上层:树型优美,树冠浓郁的高大乔木;以雪松、油松、塔柏、国槐、法桐为主;2)中层:以观花、色叶小乔木为主,以木槿、紫叶李、红叶碧桃、紫薇、红枫为主,延长观花期,丰富四季景观。3)下层:选择高度不一、色彩多样的地被植物,丰富植物立面效果,重要地块选用时令花卉,营造热闹气氛。主要有胶东卫矛、红叶小檗、连翘、红花月季等。

6、广场安全防护措施及无障碍设计

整个广场设置完善的指路、指示、警告和禁令标志,设计原则:标志牌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单柱牌下缘至地面高度为1.8~2.5m,悬臂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6.0m,标志牌均为反光标志,图案文字采用钻石级反光膜,底板采用高强级反光膜。由于本项目地形高差较大,规划在站前平台、站前广场及广场缓冲区平台等四周有较大落差的地方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和挡土墙护坡等安全措施。广场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是解决如何由广场进入候车厅的高差问题,根据《城市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方案设计无障碍坡度进入站前平台,然后进入候车厅。

7、广场配套设施建设

规划广场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和广场配套商业。规划设置公共厕所两座,一座位于广场东南角,一座位于火车站候车厅内。规划广场的管理用房主要包括环卫设施、市容市貌、交警、治安等,位于候车厅西北角的综合服务楼内。广场的配套商业沿广场前道路两侧进行布置,层数为两层。

8、市政管线综合设计

1)给水:项目供水水源接至东侧石家庄村居民供水,管径DN100。

2)排水:项目雨水经雨水干管收集排至石家庄村南的排水渠,管径DN800;污水主要是候车厅及综合楼产生的污水,排至火车站化粪池。

3)供电 :项目供电电源接至至石家庄村变压器。

八、结 论

本项目在规划设计时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山地地形特有的景观要素,同时也融入了隰县当地的自然、人文等文化元素,极大地塑造了隰县火车站广场的地域特色。项目的建设,不仅为隰县城市居民出行、商贸物流、旅游资源等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40-03

1 广场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城市广场是指结点性城市空间,并有专门为祭神等祭祀活动而兴建的祭祀广场。时至今日,新型的现代城市广场应运而生,较传统城市广场有了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外学者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广场。《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对广场的定义为,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闲、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芦原义信则指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合成的城市空间。《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认为,广场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广场与人行道不同,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广场中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如果草地和绿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数量,这样的空间应称为公园,而不是广场。

2 广场的规划设计

在西方历史上无论是初期的市政广场、中世纪的宗教广场,还是发展到工业革命之后的广场,都有一定共同特点的。广场空间由周围的建筑围合而成,空间比较闭合,有较好的空间容积感。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风格、色彩统一、使立面不凌乱。广场的体量一般不大,其长度尺度与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比例良好,使人们在广场中有着良好的空间感受。广场与其周围的街道尺度对比明显,让人们在进入广场时产生一种广阔和崇敬感。此外,传统西方城市广场,其周围建筑底层大都有着不同的实际使用功能,例如商铺、咖啡座、小型演出台等,坐休憩空间的形式也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座位形式,又增加了可移动的临时咖啡座,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广场中活动,聚会、表演、闲聊不一而足。

王母宫广场规划地段位于甘肃泾川,泾、两河交汇处,王母宫山北邻312国道,东临河。广场位于王母宫山东南部,为景区前区广场,面积5.6hm2。基地西北沿山上行到达王母宫,北沿河与王母山石窟遥相呼应,东北与城市主要广场相望。基地内以农业用地为主,基地东侧有沿河绿化带。基地现为村庄用地,中部为村民住宅,以二类住宅为主,其南侧是蔬菜大棚,其余为农业用地。地势整体呈西高东低,西北有陡崖,高差约11m,除西北边缘外,坡度较缓。

2.1 广场的定性和分区

广场设计首先需要给广场定性,即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虽然现在的广场趋向“多元化”和功能的“综合化”,但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是广场成功的要点之一,明确的主题可以提供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使用功能。广场的性质受周围建筑物功能的影响,例如在市政设施附近,就会有市政广场,使之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车站、码头前,就有集散广场,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在商业中心和游览区附近,比较适合兴建休闲娱乐广场,为购物着和游览者提供小坐片刻的空间;在居住区附近,小型的居住区广场为居住区的居民提供了方便的交往空间。

规划地段依托的是泾川县城市的一个重要风景区――王母宫景区,介于景区目前的现状,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个景区的入口前导空间和综合的管理和交通疏导空间,使得这个景区的品位一直未得到提升,同时也限制了该景区的发展。该景区在泾川市旅游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这样的一个前期分析,概括的确定了广场的性质,是“以4A景区标准为基本标准,作为景区入口,充分体现门户区的概念……”的门户广场,强调的是广场的展示功能和综合的管理职能、交通组织功能。

2.2 广场的交通组织

广场的交通有多个相关因素,包括广场的可达性、停车位、广场内部和周边的交通组织、广场内的人车分流等。从广场的定性出发,考虑广场内外部的交通组织。

2.2.1 广场外部交通

广场的外部交通主要考虑一个可达性的问题,即紧邻用地的道路与用地内的地平存在高差,但解决方法可以因势利导,利用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在与广场的结合处局部扩大,形成景观平台的效果,使之功能多样化,使游人视野更开阔,能够眺望更远的景区,也是一个鲜明特色的“门户”。相对来说广场外部到达广场的可达性是良好的,同时人流,车流也能较好的分离。

2.2.2 广场内部交通

在进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时,方案是充分考虑到步行者的需求,尽量在广场内不设车流和少设车流,保证广场中行人的活动。结合原来存在的直接通达景区的道路,在广场边缘设置停车和相关管理设施,使广场的整体感不被破坏,有利于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2.3 广场的空间组织

广场空间的安排需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应考虑主从,大小、开合及有节奏结合,以衬托不同景观。尤其是与风景区结合的广场更应如此。

2.3.1 王母宫广场的空间组织

王母宫广场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为了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两部分的场地围合度也会有所不同,开放空间使人视野开阔,尤其是在较小的广场上。组织开敞的空间,可降低狭隘感,同时可以远眺王母宫景区和山体优美的自然景观,给人回归自然和心旷神怡的感受。而在另一部分则是以展示为主的“长街”,环境安静,两部分空间开合有致,使广场既开阔又幽静。在空间的组织上,应首先进行广场整体空间的限定。主要依托自然山体围合,广场外缘不强硬而富有生气。广场内部设有建筑物和其他人工设置物,包括广场中的建筑物以及亭、廊、柱列、标志物等。

2.3.2 广场空间的边界

对广场来说,边界不规整是很不理想的用地形状,但是通过空间的划分,形成多个互相联系的小空间,使每个空间各自都有“凹凸”的边界,空间感受也就变得丰富多彩。

如广场的主体建筑“管理中心”与路面的结合平台,既对空间的划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使各个空间有了一定的延续性。供游人在较高的空间上俯瞰广场和眺望远处风景,伸出的连廊将人们的视线有所阻挡,引向入口,强调了局部下沉的广场。见图1。

图1 管理中心平面图

此外,在小空间之中进行行为活动的安排、特定功能主题的设置,起到进一步占有、控制、限定或划分空间的作用。

2.3.3 广场空间的自然元素

由于广场依托的是自然风景区,引入相对较多的自然元素也会使广场的主题有所突出,比如乔木、灌木、矮墙与花池。植物与建筑不同,是一种软质的界面,用其分隔、围闭空间会有自然、通透、悦目的效果。乔木最为高大,其茂密的树冠对于广场空间可以形成良好的控制。灌木、矮墙与花池较为低矮,可以有效的限定空间、阻隔人的行动,但不遮挡人的视线,能够增加广场园林式的意境。

3 结语

总结有关风景区前区广场的规划设计,除了要在关系上注重与景区紧密衔接,将广场纳入整个风景区的景点布置之中,在功能上做好景区前的交通组织,使广场成为王母宫景区大体风貌的观景平台的同时,也应突出了广场的“特色化”和“人性化”。见图2。

图2 王母宫广场鸟瞰图

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为整体,打破了以往只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的概念。上升、下沉相互穿插结合,构成一幅既有仰视,又有俯瞰的垂直景观,与平面型广场相比,更具有点、线、面相结合,以及层次性和戏剧性的特点。营造了一个有山川之野趣,兼具服务功能完备的风景区前区广场。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 聂康才,周学红.城市规划民主与公众参与[J].城市问题,2005(4):17~18.

篇6

珏山景区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属太行山系,景区主峰海拔973米,崇山峻岭、逶迤连绵,这里自然景色迷人,人文古迹远近驰名。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2.场地分析

场址分南北两部分,如刀把型。北侧广场近方形,主要为庙会庆典活动广场,以铺装为主,基本无服务配套设施和绿化点缀。广场北侧是由缓至陡的山体背景,东西两侧由山体逐步过渡到深沟。另该地段地形复杂多变,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设计时以保护为出发点少动土方,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南侧广场狭长,主要作为停车区,广场东侧为一组建筑,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平面的错落和立体的层次变化.建筑东侧为丹河古河道冲沟,西侧由山体过渡到深沟,广场南侧为一处堆放杂物的荒地。目前作为主要活动区的北侧广场面为2490,最多可容纳3000人集会,功能单一,随着景区的发展,游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现状广场已不能满足庙会庆典、黄金旅游时段游客集散以及接待的需要,所以对广场进行重新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增加容人量,同时为景区增加一处景观亮点和服务网点势在必行。

4、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山地、环境宜人的自然条件特色,强调景区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尽量保证景区自然景观的原初性,尽量做到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4.2、文化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景区深远的历史源流造就了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与山西文化相结合,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营造出历史的,人文的、生态和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广场。

4.3、人性化原则

景区旅游是以“人”为主要元素。设计为人民服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大程度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心理、生理、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尺度的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营造出集接待、餐饮、购物、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4.4、天人合一,景观互动

广场设计中为满足游客接待、餐饮等功能,需要规划一些建筑设施,在设计时,打破建筑与园林广场截然分隔的模式,将建筑与广场、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植物、景石小品等的表现,达到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5、设计目标

结合景区现状和总体发展需求,珏山旅游文化广场设计要达到“形象展示窗口、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和生态保护示范中心”三个方面建设目标。

形象展示窗口---多视角展示景区景观形象,成为景区景观亮点。同时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使文脉、绿脉和立体景象在此交融、互动,产生和谐、动人的音符。

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特色鲜明、远近驰名,并成为景区一大卖点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满足游人休闲、购物、娱乐、观看演出等方面需求,增强景区知名度。

生态保护示范中心---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环保示范中心,将旅游污染对景区的污染降至最低。

6、功能定位与设计手法

以珏山景区总体规划与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依据,在尽量保持景区原初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广场要达到以珏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主要肌理,营造与珏山景区相和谐,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交通集散、休闲购物、观看演出、庙会庆典、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广场。

广场建筑采用山西古代建筑形式结合道教八卦图案符号、独具特色,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婉转曲折、灰色的建筑格调、建筑周边及广场上因地制宜的配置乔灌木、花卉、草以及景石,与整

个景区相映成趣,混为一体。

7、规划布局与分区设计

珏山文化广场是通往珏山景区的入口广场,我们在设计时将此广场定位为集接待、购物、餐饮、文艺演出、庙会、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广场。现有广场面积较小,空间结构不太合理,周边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面积有限;规划时在现有广场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向东、向北、向南扩大,满足广场功能需求。将现有行车道向东、南扩移,将广场划分为五个功能空间,分别为道教文化广场、商业休闲购物街、生态休闲区、交通疏导空间地下停车区和公交泊车港湾。

道教文化广场

道教文化广场是举行庙会、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广场空间,是人流集散的场所,设计面积为4300,可满足5000人在此集会。有东西北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为进入广场的主入口,西出口是由广场通往现有宾馆的主要出口,北出口是通往上山寺庙的主要出口。广场东南侧设计一组建筑,南侧主建筑以山西戏场的形式作为举行庙会庆典等大型活动时的舞台,东侧一组建筑在意义上相当于山西古建中戏楼两侧的厢房,满足人们在活动演出时的需求,同时在功能上也解决了游客的餐饮问题。北侧结合景区地形,就地取材,设计阶梯式条石坐凳,不仅满足活动时解决观众座位的需求,也使广场与景区更好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根据现有缓坡地形状况和分布,可根据景区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向北拓展适度增加观众席空间。东侧布置亭子与一组景墙,亭子下放置现有广场上的石碑,景墙镶刻整个景区游览图,与整个广场风格相统一、协调。广场铺装采用青石与卵石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景区原始、生态的感觉,广场面积大约3000平方,满足活动时游人的集散功能。在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广场又成为演出的舞台,周边的建筑反而成为观众席,此广场可以布置成为实景剧场,演绎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契合的相关节目。

商业休闲购物街

车行道路南侧结合现有广场空间及功能形成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商业街东侧保留现有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接待室、保安室、小型医疗室等满足景区的接待功能,保留负一层的空间,满足景区工作人员住宿。西侧依山就势布置亭、廊、景墙、建筑、绿化,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相容,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在入口处的建筑规划为小型珏山博物馆,设置多媒体展示,向游人讲述珏山的历史故事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珏山,向南几处建筑主要为商品展示空间,向游人出售珏山特产和一些小纪念品等等,最南边的一组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处休息的空间,通过此处可以到达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商业街东侧,现状为丹河古河道冲沟,结合现有地形在沟底种植刺槐、松树,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布置木栈道,使人们穿越其中感觉仿佛到了一片林海。对面山腰布置一组建筑,给游人提供一处饮茶、休息的空间,通过木栈道与商业街相连,与整个广场形成一体。

交通疏导空间

此处为景区交通枢纽,原有为人车混流模式,交通较为混乱。规划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交通集散空间分流,确保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安全。行车主干道在原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并作为商业空间和道教文化广场的分隔。

地下停车区

为了满足将近5000游人活动集散的功能,规划时文化广场须向南扩充,充分结合景区现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规划景区地下停车场,满足游客小部分停车,缓解一定的停车压力。在文化广场与商业街中间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文化广场东侧建筑也可直达地下停车场,方便游人。

公交泊车港湾

建议设景区交通专线,并利用广场西侧原有临时建筑改造为公共交通泊车处,满足游人进入广场的交通需求。

8、竖向设计

8.1道路、广场竖向设计

道路竖向规划结合现状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等作综合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塑造景观的要求,同时步行系统考虑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道路的纵坡度控制在0.5-10%之间,各方面的道路纵坡既结合地形又能满通的要求。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与相邻道路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5%,最大坡度(横向)可做到2%。

8.2地面排水

宜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

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各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15m以上。

合理组织地面排水,污水的排放结合道路竖向敷设管线,经集中收集后,排往污水处理; 由于广场面积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就近排至沟壑中。

9、建筑设计

广场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是山西民居建筑形式,对民居建筑符号进行抽象及概括,运用道教八卦图案作为窗、门洞等的形式,使山西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广场中规划亭、廊、景墙、与建筑相结合形成高下叠置、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窗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建筑局部采用单屋檐、残屋檐;植物与建筑混为一体等形式体现其自然性、历史性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

原有建筑设计时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改造利用,建筑外观与新建建筑相统一,竖向上稍加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12、植物景观设计

12.1、经济实用

因地制宜,在树种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12.2、季相变化丰富

植物造景注重四时季相变化,在设计中注意各季开花植物、色叶植物、常绿树种的搭配。如春夏有碧桃、连翘、花石榴、紫薇、紫荆等花开不绝;秋有黄山栾、银杏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等傲雪挺立。

12.3、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在植物种植上讲究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在达到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美化、香化、彩化的要求,使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篇7

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河(湖)湿地类,“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

2.城市广场概述

2.1广场的起源

广场、公园绿地、道路共同构成城市的开敞空间系统。广场作为城市的智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买卖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欧洲“广场”源于古希腊,最初广场的出现,是由各种建筑物围合而成的一块空旷的场地或是一段宽敞的街道,应始于公元前5世纪,成型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

2.2广场的分类

2.2.1按广场的性质分类

广场按照性质不同分为:集会游行广场、纪念广场、休闲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等。

2.2.2按广场的形态分类

广场形成的形态,因受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功能、地形地势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影响,可分三类:一类是规则的几何形广场;二是不规则的广场;三是复合型广场。

2.2.3按广场的组成形式分类

广场的组成形式可分为平面型和立体型。平面型广场在城市垂直方向没有高度变化或仅有较小变化,而立体型广场与城市平面网络间具备较大的高度差。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趋向多功能复合化和立体化,这就要求广场设计利用空间不同形态和不同层面的垂直变化。

2.3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2.3.1“以人为本”

城市广场的设计、布局、规模、设施与审美性均应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为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21世纪的设计理念应趋向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尊重人、关心人作为设计指导思想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创造中,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中都应考虑到人的特性。

2.3.2绿色生态化

合理绿化,不但可以美化广场环境,而且可以起到为人们遮阳避雨、减少噪音污染、减弱大面积硬质地面受太阳辐射而产生的辐射热,改善广场小气候的作用。

2.3.3突出城市历史及地域文化

地方特色包括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两方面。首先,城市广场设计要重视社会特色,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广场设计构思当中,以适应当地的风土民情。

其次,自然特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尽量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树木、地势高低起伏考虑广场的布局和形式,将广场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周围的环境中。

3.滨水景观

3.1滨水的概念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

3.2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

城市滨水区是临海、临湖、临河的城市区域。滨水地区具有城市中最宝贵的自然风景资源,成功的滨水区开发不仅会大大改善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而且会在促进城市功能转变、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3滨水广场中水体的应用

城市广场因为增加了水元素的内容,不但可以活跃广场的气氛,而且可以丰富广场的空间层次。“水体是城市广场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

滨水广场设计应强调广场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把“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这两门现代景观学内容中的核心学问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3.4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求

3.4.1水滨作为网络体系

水是流动的、变化的。一个自然地表水系并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结构。它像一棵树的树根、树干、枝叶和花朵,主要和次要的脉络都需要足够的空间来适应水流的变化,同时也为滨水的动植物提供丰富的生存场所。

3.4.2滨水生活品质

作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交替,水滨是久居城市的人们的重要生活地点,水域和水滨是城市和景观空间中吸引人的景观要素,也是形成美好的城市意象的关键元素。城市中的水元素加强了空间特性,向城市居民展示了洁净地表水的珍贵价值。

3.4.3滨水灾害保护

虽然水是生命的源泉,但它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滨水空间是我们预防自然水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滨水的灾害保护应与滨水景观的处理很好地融合。各种堤坝、沙丘和湿地可在海滨和内陆的江河流域形成保护区和缓冲区。

4.总结

城市滨水广场的规划设计应按照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安排和布局广场内的各项景观和设施,使水体、绿化、小品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又都独具个性,使滨水广场的设计突出城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整体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只有准确定位的广场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的脉络,才能有特色和内聚力及外引力。

参考文献:

[1]文增.城市广场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1-71.

[2]王珂,夏健.城市广场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26.

篇8

如今我们面对的现代城市广场应该定义为:以城市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道路为纽带,由建筑、道路、植物、水体、地形等围合而成的城市开敞空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多景观、多效益的城市社会生活场所。

1. 现代城市广场的类型

按广场的功能性质不同可分为8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广场、文化广场、古迹广场、宗教广场、商业广场等。

2. 现代城市广场的特点

现代城市广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改善了城市环境,带来了多重效益,同时也折射出当代特有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对现代人的需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性质上的公共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2.2 功能上的综合性

表现在多种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它是广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2.3 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广场功能上的综合性,必然要求其内部空间场所具有多样性特点,以达到不同功能实现的目的。

2.4 文化休闲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是反映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窗口”,注重舒适、追求放松是人们对现代城市广场的普遍要求,从而表现出休闲性的特点。

3. 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现代城市广场使城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它与小尺度的庭院空间、狭长线型的街道空间及联系自然地绿地空间共同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3.2 完整性原则 成功的城市广场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其完整性还包括功能的完整和环境的完整两个方面。

3.3 尺度适配原则 根据广场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确定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广场空间的尺度对人的感情、行为等都有很大影响,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

3.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就是要遵循生态规律,包括生态平衡规律、生态优化规律等,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过去的广场设计只注重硬质景观效果,大而空,植物仅仅作为点缀、装饰甚至没有绿化,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少与自然生态的紧密结合。因此,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应运用园林设计的手法,通过融合、嵌入、微缩、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另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应特别强调其小环境生态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3.5 多样性原则

由于广场是人们共享城市文明的舞台,它既反映作为群体的人的需要,也要综合兼顾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的使用要求。同时,服务于广场的设施和建筑功能亦应多样化,纪念性、艺术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兼容并蓄,给人们提供能满足不同需要的多样化的空间环境。

3.6 步行化原则

步行化是现代城市广场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广场的共享性和良好环境形成的必要前提。在大型广场,还可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考虑步行分区问题。

3.7 文化性原则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性原则。

3.8 特色性原则

广场的特色性不是设计师凭空创造,更不能套用现成特色广场的模式,而是对广场的地形、功能、环境、人文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不断地提炼,才能创造出独具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广场。

4. 现代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4.1 广场绿地布局应与广场总体布局相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4.2 广场绿地的功能应与广场内各功能区相一致。如休闲区规划则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冬季的阳光、夏季的遮阳都是人们户外活动所需要的。

4.3 广场绿地的规划应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和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

4.4 还应与该城市绿化总体风格协调一致,突出地方特色。

4.5 结合广场环境和竖向特点,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小气候为主要目的,协调好交通、人流等诸多因素。

4.6 对广场上原有的大树及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和保留,有利于广场景观的形成;还有利于体现对自然、历史的尊重。

5. 现代城市广场树种选择的原则

5.1 首先要多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环境条件的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5.2 选择耐瘠薄土壤的树种也尤为重要,因城市中的土壤大多为瘠薄土壤。

5.3 宜选择冠福大,枝叶密、深根性、无飞毛、耐修剪、绿期长和寿命长的树种。

5.4 还应选择抗病虫害、抗有害气体和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

6. 现代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

6.1 排列式种植 属于整形式,主要用于广场周围或长条形地带,用于隔离、遮挡或作背景。

篇9

1 项目概况

南宁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终年常绿、四季花开。民族广场位于南宁民族大道中段,与北广场一道相隔,周边紧邻广西人民会堂、民族宫、广西博物馆和广西科技馆等重要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建筑,地理位置卓越、场所气息浓郁、景观敏感度高,是城市重要的空间景观节点。南宁民族广场规划用地为南北长约485m,东西宽度约205m的不规则形状,规划用地面积为62319.97m2。现状用地及周边用地基本平整,地形坡度均在5°以内,适合城市建设。规划片区现状道路包括:纬武路、纬武路北一里,均为城市支路。水泥路面年久失修,质量较差。周边道路条件较好,北侧紧邻民族大道,南侧为七星路,东侧为新民路,西侧为古城路。规划用地内现状建筑大多为2~6层居民自建住房,部分公共建筑为7层或者7层以上。周边用地性质现有居住、商业、公建、公共绿地等,并主要以居住为主;商业有市场、银行、商铺等,公建有人民会堂、民族宫、广西科技馆等,现有的植物条件较好。

2 广场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分析

2.1突出地域性和文化性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要在和谐社会中创造和谐广场,势必要求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现代城市绿色环境的和谐。城市广场是外界认识了解这所城市的一面镜子,有着将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继续传承的责任。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又赋予了城市新的特色,因此,如何有机地结合传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们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使其和谐统一,是当前发展城市广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规划主张尊重场地,保留原有的肌理,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经济状况,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去。生活中有很多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地方特色”,即场地的一种特有精神。设计师需要发现并且揭示这种精神的特征,而明确场地如何使用,并巧妙地使它融入有目的的使用和特定的设计形式中,以便体现这种精神,增强地方特色。

2.2彰显人性化设计理念

关注人在环境景观中的行为心理,了解人们的群聚性,不同文化、年龄、爱好、性格的人有不同的休闲游览方式。在设计、布局、规模、设施及审美角度均应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为衡量标准,做到舒适性和趣味性,让人们在办公之余身心得到放松,让人们感受到随处可见的不经意的自然美。本广场景观设计的主题是“统和,自然,亲近”,强调以人为本,以绿为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休闲舒适和情感交流的需要。设计手法上采用中国传统园林“一池三山”与西方园林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营造现代休闲景观园林,着意创造一个既有我国传统审美意趣又有现代审美情趣的绿化景观园林。

2.3注重生态效应的发挥

合理规划广场规模的大小,控制好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比例关系,提高绿地率,改善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应。同时结合本项目的区位环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多种绿化空间。本设计以绿为主,在总体处理上,设计风格追求简洁明快,所栽种的植物以丰富的色块图案变化组合季相时序的变化营造本广场区独有的景观特色。考虑到广场区中的休憩人群,中老人、儿童是本广场最频繁的使用者,绿化景观处理有幽雅恬静和开朗活泼的空间层次变化两种形式。

3 总体规划

3 1交通设计

本项目道路系统分为三级营建,分别是城市支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城市支路宽度分别是:规划横一路为20m,横二路为15m,横三路为12m:规划竖一路为18m,竖二路为20m,其中人行道宽度为2.0~3.0m之间。小区级道路设计中,为双向车行,宽度为7~8m。组团级道路宽度为4m。采用小区内环状路网结构,各级路网分级明确,从而有效地提供了分区分流的交通组织。本规划的人行系统采用自由性的流线,增添行进过程中的趣味性。本规划的停车系统以适度超前原则考虑停车用地布局,规划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

3.2绿化设计

现代的生活方式,让处于闹市的人们越来越渴望亲近大自然,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化也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中首要任务,做好广场绿化设计,带给人们亲近自然的体验,是设计工作者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广场设计要求留有大面积的硬质铺装,设计者要力求在有限的绿化范围营造生态广场。生态园林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营造乔木大树,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园林绿地。在构建过程中,需从自然植被中提取信息,加以模拟,建立仿气候顶极的人工植物景观群落。

3.2.1以当地特色树种为主。熟悉当地树种的观赏特性和生长习性,以保护、改善当地环境为前提,运用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相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层种植。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态学特性,选择以环境和生态相适应的树种,模拟自然,接近自然、再现自然,营造一种“城市丛林”的生态景观效果。

3.2.2美学的原理。完美的植物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植物的形貌、色彩、质感及组合等营造出高低错落,疏密结合、层次多样、色彩丰富、季相分明的植物景观效果。并通过植物的线条和构图,形成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体现个体及群体美,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视觉效果。

3.2.3植物多样性原理。植物多样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影响着生态美和自然完整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以地带性植被作为植物景观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从而达到景观生态的平衡。

3.3照明设计

篇10

Key words: the city; Cultural squar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就是由城市文化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构建起来的。在对文化广场进行设计的时候,周围环境的文化也要引起重视,要使设计的文化内涵更浓郁,面对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其中的特点和差异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设计出适合这个城市发展,并且具有时代背景的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文化环境所表现出来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将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和寓意表现出来。在我国对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也有很多是比较重视的,另外,在城市文化中,夜景也是尤为重要的,我们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开敞式一般都是在城市文化广场结构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广场周围的建筑对于广场所变现出来的效果是相当重要的,在广场上一直存在的一些历史性的建筑,一定要有所保留,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这些本来就有的建筑物能够很好地融合在广场建筑之中,这样做法的作用是很重大的。在广场和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并没有在建筑中仿造其他传统的建筑进行设计,而是在广场中设立了一座玻璃金字塔,这样的设计不仅会获得采光的效果,而且它存在于广场中并不扎眼,反而融合地很好,建筑形式也没有破坏掉,而且在卢浮宫广场中的这种设计会增添它的色彩和魅力。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组成上,尝试文化广场和街道之间的联系都是尤为密切的,在广场环境质量构成的因素中,这些内容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的时候,将广场和街道的性质作为依据,进行考虑:①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及社会历史意念;②空间设计;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④应该统一考虑交通组织以及步行区域的划分,并且对于街道和广场的协调性设计也应该考虑多加入一点人性化的理念,例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这些因素存在于其中是很有必要性的。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广场性质、规模在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认为的广场都应该是开敞性的,不然的话,人们就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通常条件下,文化广场的大小应该要对这样的条件有所满足要做到以下事宜:周围建筑高度的1倍和2倍之间,是广场最为适合的宽度。在设计广场内部尺度的时候,其中存在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作为重点要注意的内容,以满足人与交通工具之间的尺度。

(4)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在城市文化广场中,不受到外界的干扰是最为重要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由城市各区域方便到文化广场中的条件是一定要有所保障的。

3.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多种处理手法

(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设计文化广场环境的时候,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在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在文化广场环境的设计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就是利用动物为广场添加更为人性的涵义,这种做法在整个广场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雕塑设计在不同的时代所要求的设计和内容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刚开始的时候,雕塑设计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和内涵都是比较严肃的,或者具有纪念性的意义,例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具有装饰性的意义,再或者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这些直接就是艺术的反映。

(3)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两点之间是轴线存在的地方,空间和形式的规则或者不规则,轴线在其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尽管看不到轴线,但是在人们的感觉中它还是存在的,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一个城市中,文化广场的设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的整体性设计中,它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表明,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要更为重要于局部的好坏。在城市设计中,虽然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只占有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一个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环境质量,它的设计手法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设计城市中每个小的布局以及整体考虑城市,才能实现城市设计,这样的话,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是很有可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 倪忠.论文化广场设计[J].常德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2] 吴云天.浅谈城市文化广场设计[J].甘肃科技2009,(07).

篇11

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就不能照搬西方的一览无余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广场景观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具体体现,是大众聚集和交流的开放性的活动中心。

广场景观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风格。但现实中,设计者们对广场景观的设计只重视草坪和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忽略了景观造景的重要要素——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树景的造景设计。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树景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广场景观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广场景观中的树景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造景设计的探索。树景是我国传统景观造景的中国要素之一,是我国传统景观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景在现代景观中的使用意义和价值已经扩大,除了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和审美之外,它还要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环保、调节区域气候、增加城市中有限的空中绿化面积、塑造立体绿化景观等作用。

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们对树景的应用却远远不够,树景只是作为景观的某种添加以填补景观空间的漏缺,当硬质景观出炉之后,树景更是被许多设计者无情抛弃,更别说是要设计者们去探求树景的更深层的景观艺术价值和审美应用了。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上。我国现有的广场景观流行西方广场一览无余的模式,完全没有中国园林式的绿荫婆娑、曲径幽通、一波三折的意境和风貌,更别提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起到的一系列的生态、社会意义了。曾有人这样概括现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例如兰州的东方红广场、西安的音乐喷泉广场、成都的天府广场都属于这种情况的典型。这种借鉴于西方模式的无树景的广场景观势必会失却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色,以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环保价值,更没起到有效的空中绿化作用。

塑造出一个能在各个季节都能体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又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开放性空间,城市的魅力就会倍增,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独具中国园林审美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树景便能达到此种目的。园林在儒、道文化的熏陶演绎之下,讲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要素之一——花木造景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其中树的造景尤为重要。花木从入土到萌芽、成株、成景,整个发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动态景观,是一个春天花开、夏日成荫、秋日落叶、冬天积雪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交流和和谐相处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加上中国式的树景讲求曲直盘旋的“姿态美”,讲求不同树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音韵铿锵的“声响美”,讲求艳阳和冷月下,婆娑的“光影美”,完美地表达着东方审美神韵。

城市广场的立体绿化还尚未提及。所谓的立体绿化,是指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的总称。然而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把立体绿化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物一定要附着于某种固体建筑物之上,立体绿化景观或空中绿化景观应该有更多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形式。我国现今的空中绿化还停留在探索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的俯视和平视的初级阶段,仰视的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景观还很少。这种具有平视、仰视和俯视的多视角效果相结合的广场景观的表现形式应是我们设计者所倡导的。那么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又怎样来解决从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形式的空中景观的设计呢?树木的造景便能很好地达到这种目的,树景既可俯视,也可仰视,还能平视。树木的空中绿化造景方便易行,效果显著,它完全可以把地面绿化带到三维空间之中,这种绿化格式对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城市闹市区的广场尤为适用。

篇12

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就不能照搬西方的一览无余的模式,而是要懂得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广场景观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具体体现,是大众聚集和交流的开放性的活动中心。

广场景观体现的就是一个城市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审美风格。但现实中,设计者们对广场景观的设计只重视草坪和硬质景观的设计,而忽略了景观造景的重要要素——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树景的造景设计。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的树景造景史给民众留下了深刻而广泛的景观印象,也深埋下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的时代,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实际,特别是中国人实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对广场景观规划的要求,在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设计理念和最新的设计成果的同时,也要技术而艺术地对我国的广场景观中的树景进行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和符合我国民族心理审美标准的造景设计的探索。树景是我国传统景观造景的中国要素之一,是我国传统景观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它在我国传统景观文化和审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景在现代景观中的使用意义和价值已经扩大,除了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和审美之外,它还要起着绿化和美化环境、促进生态环保、调节区域气候、增加城市中有限的空中绿化面积、塑造立体绿化景观等作用。

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们对树景的应用却远远不够,树景只是作为景观的某种添加以填补景观空间的漏缺,当硬质景观出炉之后,树景更是被许多设计者无情抛弃,更别说是要设计者们去探求树景的更深层的景观艺术价值和审美应用了。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上。我国现有的广场景观流行西方广场一览无余的模式,完全没有中国园林式的绿荫婆娑、曲径幽通、一波三折的意境和风貌,更别提树景在广场景观中所起到的一系列的生态、社会意义了。曾有人这样概括现今的城市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机关。”例如兰州的东方红广场、西安的音乐喷泉广场、成都的天府广场都属于这种情况的典型。这种借鉴于西方模式的无树景的广场景观势必会失却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色,以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环保价值,更没起到有效的空中绿化作用。

塑造出一个能在各个季节都能体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又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开放性空间,城市的魅力就会倍增,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独具中国园林审美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树景便能达到此种目的。园林在儒、道文化的熏陶演绎之下,讲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要素之一——花木造景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其中树的造景尤为重要。花木从入土到萌芽、成株、成景,整个发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动态景观,是一个春天花开、夏日成荫、秋日落叶、冬天积雪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交流和和谐相处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加上中国式的树景讲求曲直盘旋的“姿态美”,讲求不同树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音韵铿锵的“声响美”,讲求艳阳和冷月下,婆娑的“光影美”,完美地表达着东方审美神韵。

城市广场的立体绿化还尚未提及。所谓的立体绿化,是指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的总称。然而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把立体绿化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物一定要附着于某种固体建筑物之上,立体绿化景观或空中绿化景观应该有更多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形式。我国现今的空中绿化还停留在探索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的俯视和平视的初级阶段,仰视的空中绿化或立体绿化景观还很少。这种具有平视、仰视和俯视的多视角效果相结合的广场景观的表现形式应是我们设计者所倡导的。那么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又怎样来解决从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形式的空中景观的设计呢?树木的造景便能很好地达到这种目的,树景既可俯视,也可仰视,还能平视。树木的空中绿化造景方便易行,效果显著,它完全可以把地面绿化带到三维空间之中,这种绿化格式对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城市闹市区的广场尤为适用。

篇13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1.1 游憩集会广场

游憩集会广场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会、休息、娱乐的室外活动空间,如市政府前的广场、行政办公建筑群中的广场等,均具有集会和游憩的作用。这些广场平时可供游览及一般的活动之用,需要时可供集会游行之用。因而广场上要有足够的集会游行面积,并能合理组织交通,保证集会游行时大量人流的迅速集散。广场上应有丰富的小环境和适当的空间划分,为人们平日里交往、娱乐提供尺寸适宜的室外空间。

1.2 纪念性广场

纪念性广场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广场,如解放纪念碑、抗洪抢险纪念碑或历史文物、烈士塑像等;此外,围绕艺术或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设施等形成的建筑广场也属于纪念性广场。对这些广场的比例、尺度、空间组织以及观赏时的视线、视角等要详加考虑。纪念性广场要突出纪念主题,强化其感染力与纪念意义,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但同时应兼顾现代城市广场的多样化、复合型功能要求。

2 广场的比例尺度设计

2.1 广场的比例

为防止广场比例失调,城市广场的长宽比不得大于3∶1,并至少有70%面积位于同一高程内,以避免广场面积零散;街坊内的广场应有足够宽度,最少12m,以使阳光能直射到地坪上,产生舒适感。一般来说,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4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

2.2 广场的尺度

广场的尺度应根据广场的功能要求、广场的规模与人们的活动要求而定。大广场中的组成部分应有较大的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部分应有较小的尺度。一个满足美感要求的广场,应是既足够大,能产生开阔感使人放松,又足够小,能取得封闭而使人有安全感。广场上踏步、石阶、人行道的宽度,则应根据人的活动要求确定,车行道宽度、停车场面积等要符合人和交通工具的尺度要求。作为人们休闲、交往和群体活动的文化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和心理因素综合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m左右较为适合。

3 广场的绿化与铺装

3.1 广场的绿化

广场上设置绿化特别是艺术水平较高的绿化,不仅能增加广场的表现力,还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如对环境的美化、对空气的净化、对小气候的调节、对噪声的阻隔等。在规则形广场中多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在非规则形的广场中多采用自由式的绿化布置,而在靠近建筑物的地方宜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绿化布置应不遮挡主要视线、不妨碍交通,并与建筑物共同组成优美的景观。

3.2 广场的地面铺装

广场的地面要根据不同要求铺装,可采用石板、石块、面砖、混凝土块等镶嵌拼装成各种图案花纹,以丰富广场空间的表现力,但同时应满足排水的坡度要求,能顺利地解决场地的问题。有时因铺装材料、施工技术和艺术处理等的要求,广场地面上须划分网格或各式图案,亦可增强广场的尺度感。

4 广场设计原则

4.1 生态环境原则

城市广场建设应从设计的阶段通盘考虑,结合规划地的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到绿地安排,都应当遵循生态规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或通过规划手段恢复、改善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

4.2 适宜性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A.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B.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C.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D.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此外,根据地形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结合其它设计原则,在城市的特殊节点上发展小型广场是今后城市广场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