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②林地——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以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的草山、草坡。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4.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属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小;

②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人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对水资源的污染和人为浪费严重;③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5.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一是开源,包括①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②开发地下水;③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开发利用冰川;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节流,包括①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②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6.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及优缺点

A、东线(长江—京杭运河—天津):①优点——水源充足,可调水量大;有京杭运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资小。②缺点——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需建火电站,运转费用大;水质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线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次生盐碱化。

B、中线(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①优点——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质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水源有保证,可调水量较大;封闭输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线盐碱化。②缺点——新挖渠道或铺设管道,工程量大,投资大。

C、西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西北地区):①优点——输水线路短;水质好;可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②缺点——地形复杂,工程巨大,投资大;可调水量小;可能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7.我国水能、太阳能、风能的分布

A、水能资源:①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区;西南最多,华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黄河和珠江水系水能蕴藏量也较大。

B、太阳能资源:①丰富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丰富。②贫乏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及湖南一带,其中四川盆地最贫乏。

C、风能资源——①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岛屿;②西北内陆地区(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东北地区和河北北部。

8.我国北方和西北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大,形成强劲的偏北风;

②该地靠近亚洲高压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气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因暖空气干燥易形成大风沙暴天气;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峡谷风,或因地形平坦开阔对风的阻力小。

9.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海陆风;

②夏季风偏南风强劲;③夏秋季节多台风;④海面对风的阻力小。

10.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大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直射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

②有众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③有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泛到上层,使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别丰富,吸引大批鱼类到来。

11.舟山渔场的成因——①有台湾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

②长江、钱塘江带来有机质和营养盐类;③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位置适中,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的必经之地。

12.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①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②水温;③光照;等。

13.海水晒盐的条件——①有大面积平坦的泥质海滩;

②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我国主要盐场——长芦盐场(最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14.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区)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天然气:①石油——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大陆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沿海大陆架也蕴藏着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庆、辽河、华北、胜利、中原及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气——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准盆)、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鄂尔多斯)四大气区,以四川盆地最多。

C、铁矿——铁矿,南北平分:鞍山、本溪、迁安、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马鞍山、石碌。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2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我国内、外流区域的界线——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线。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与河网密度、河流弯曲系数、水系形状等。

4.我国四类地区河流的判断:①春汛、夏汛东北地区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长南方地区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节变化大华北地区河流。

5.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

②气候因素中的降水强度;③植被覆盖状况;④土壤质地;等。

6.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及防治

A、洪水的来源——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汉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B、长江中下游洪灾严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这是因为:流域内气候湿润,雨季长,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使长江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二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较缓,水流不畅,排洪不畅;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们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还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可见,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洪水灾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兴修水库,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分洪等);④长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⑤修建三峡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7.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的原因——①径流量小。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且流域面积较小,支流少,使黄河年平均径流量较小;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少有支流汇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现断流。②工农业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黄河沿岸工业以煤炭、钢铁、纺织、化学等工业为主,耗水量大;农业灌溉多以漫灌为主,需水量大;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极大。黄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径流量进一步减少。③由于节水意识不强和管理及技术落后等原因,使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的浪费较大。④由于蒸发和渗漏损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8.黄河水害及治理

A、黄河水害及成因——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黄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生物措施(造?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和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对拦沙、调沙、防洪、防凌、解决下游断流问题将起到作用)。③兴修、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黄河凌汛

A、发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宁夏、内蒙古境内);②下游山东境内一段。

B、发生时间——冬季(河水开始封冻时)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

10.黄河下游流域狭窄,几乎无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无法汇入。

11.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势起伏大,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

②河流径流量大(原因:气候湿润,降水丰沛)。

12.建设水电站(基地)的条件:一般从方面进行分析:①水能是否丰富;

②建坝难易及工程投资大小(地形、地质条件);③移民规模及难度;④淹没损失(耕地和城镇等)大小;⑤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

13.河流洪涝灾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b、地势低平,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c、地上河两岸河堤易决口溃堤;d、扇状水系或东西对称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时汇入干流,使干流洪峰叠加;e、河道泥沙淤积或入海河道单一,使排洪不畅。②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气候特征: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多暴雨;b、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及植被破坏导致的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涝灾害的治理原则、措施

(1)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1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即发展内河航运的条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响落差进而影响水流速度。流经平原的河流河宽水缓,有利通航。②气候——径流量及变化、结冰期或封冻期:a、降水——影响河流水量、水位及季节变化。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b、气温——影响水温,从而影响结冰期或封冻期,影响通航时间。③水系特征——河道宽阔,河网稠密,有利于航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

16.我国的两大湖泊分布区是: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17.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1)干旱地区的湖泊——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使湖水减少(或由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使湖水减少);(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和人们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减少。(人为原因)

(2)湿润地区的湖泊——①流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积;②人类大量围湖造田,使湖面缩小。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3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

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①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②推移规律: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大陆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绵绵冬雨。)

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③季风的影响。

15.我国的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B、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

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

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水热组合状况(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气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等方面描述。

25.影响气温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

②下垫面状况(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运动;④天气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26.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

篇2

一、课程内容比较

大陆历史课程的涵盖面相对较广,包括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思想,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去突出政治史的弊端;同时,大陆历史课程采用了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专题式编排体系,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主线”的通史式章节体体系,但是专题内部和专题间的衔接没有达到合理的优化,知识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而香港中国历史科甲部以政治史和社会史为主线,乙部以中国内政和外交为主线,香港不管是历史科还是中国历史科,都注重政治史和社会史的教学,忽略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史,没有体现历史多样性和综合性。中国历史科的必修部分采用通史式的章节体体系,与大陆相比香港中国历史科颇具特色,它从时间角度纵向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又由于其选取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典型,使历史教材的繁杂问题得到有力改善;中国历史科的选修部分采用专题式形式,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科在设置没有像大陆一样网罗所有的历史知识于一体而是截取了离当代相对较近的历史片段进行专题式的系统的编排,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时代久远而对史实做出的不客观地评价,而且有利于学生立足现实。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国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历史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面。可见他们都是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阐述课程标准。但是香港的历史课程对史料的运用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 ,它明确指出“接触各种历史资料,学习阅读及整理史料的方法,并运用通畅之语言及文字表达学习历史的成果”、“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课程实施的比较

《标准》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实施建议,包括了课程实施的各个部分,是非常全面的,但是《标准》只对课程的实施做了一个宏观的指导和规划。《指引》在第四章阐述教学建议,第五章阐述评价建议,第六章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议,虽然不如《标准》全面但更加具体。在此笔者结合《标准》和《指引》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阐述。

(一) 关于教学建议

《标准》从五个宏观方面来阐述教学建议,其建议学校严格安排教学,教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至于在安排教学、落实目标、把握内容,处理教与学以及客观评价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标准》中没有一个指导性的答案。相对而言《指引》在“学与教”这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历史科的《指引》,而历史科《指引》对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突出了重要发展趋势及历史概念,充分处理了带有争议性的问题等。由此可见,《标准》的教学建议较为全面,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而《指引》虽然不够完整但在学与教方面给与了具体有效的指导。

(二)关于教学评价

《标准》指出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其是既注重结果、过程也注重三维目标实现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作。《指引》则从评估的角色、进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目标、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和公开评估入手来阐述。相对而言《指引》的评价更加具体,它在评估的角色一节中展示了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标准》和《指引》都强调了评价的反馈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的重要作用,但《指引》更加充分具体明确。除此之外《指引》还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方式、评价目标和评价原则,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合理化和规范化,这一点是《标准》中没有涉及到的。《标准》虽然也介绍了多种评价方式,但是《标准》的评价虽然全面但还是不够具体。

(三)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标准》和《指引》都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标准》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香港中国历史科《指引》指出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响资源等,此外尚包括遗迹与遗址等;历史科《指引》中指出资源不仅是指教育局或其他机构制作的教科书、作业、视听教材等资料,还包括不同类型的网上学习资源、电脑软件,以及互联网、传媒、自然环境、图书馆及人力资源。可见,大陆和香港都重视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的利用。一个较为明显区别就是《标准》将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充分肯定了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不管是大陆的《标准》还是香港的《指引》都是为高中历史课程服务的,它们都有我们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课程内容上大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值得香港的学习和借鉴,而在体系的安排上具体采用通史式章节体体系还是专题体体系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讨;课程目标上大陆和香港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史料运用上大陆需要进一步改善;课程的实施上大陆和香港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陆需要更具体一些,而香港则要充分注意教师这一独特的资源。

参考资料:

篇3

【作者简介】腾俊,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历史教学。

一、教材分析

(一)中国历史文化综述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以及古代对外文化交流。这部分内容对中国历史文化做了高屋建瓴的综述,起到了统领整本教材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视频资料,在学生课前预习教材、收集资料的前提下,设计“问题情境”导入的方式,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和行业现状的教学环境。

(二)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民俗文化

这部分内容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做了整体概述,包括语言、文字、书籍、文房四宝等。同时对中国古代民俗中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节日娱乐、禁忌习俗也做了论述。对这一类的历史文化内容,教师可采取实物情境、图片和视频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结合语言情境做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历史文化传播媒介和民俗文化与名胜古迹的结合,是本章节教学的切入点,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中国宗教文化、文保单位和馆藏文物

这部分内容对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做了具体论述;对中国重要文保单位的一些宫殿、祠堂、园林、桥梁和水利工程、石窟、摩崖造像等做了具体介绍;对馆藏文物中的一些玉器、铜器、丝织刺绣、绘画、书法篆刻也做了描述。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具体的实物情境、视频和图片情境、实地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文化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宗教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升华情感的过程中内化知识。

(四)中国烹饪文化和特产文化

中国烹饪文化介绍了烹饪原料和各类传统历史文化菜肴。特产文化则重点讲到了名茶、名酒、中药、工艺品等知识。本章节可采取实物情境创设、人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高职院校可以现有烹饪专业为平台,以饮食文化和烹饪素材为切入点,邀请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激趣、设疑,最终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和欣赏饮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烹饪文化和土特产,这一部分的教学可利用情境教学法加以推进。

二、“中国历史文化”教学情境设计要点分析

(一)加强实物情境、影视和视频资料情境、语言情境的有机结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实物、视频和语言的多重情境驱动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出疑问,重构知识,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民俗、文物、烹饪、特产等具体知识点,教师可结合多种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在情境的相互作用下,结合已有知识背景,更好地吸收、掌握知R。

(二)加强实地情境和问题情境的相互穿插,和谐互动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实地情境,在古代寺庙、祠堂、古典园林的氛围中,结合问题情境的导入,强化学生思考的力度,在真实场景中构建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最终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真正内化知识。此外,可结合多媒体资料,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如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可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料,在“烹饪文化”这一章节中辅助教学活动。

(三)提高人物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在讲解中国古代民俗、文房四宝、馆藏文物、名茶名酒、特产文化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引入实物情境和视频图片情境,更可邀请行业精英、博物馆专家、茶艺师、品酒师、民俗文化大家等进行视频连线,甚至亲临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真人真事,培养兴趣,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情境。

(四)提高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地位

篇4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教学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到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篇5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埋下了伏笔,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篇6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强的学科,知识面广。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国历史,纵横几千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纵观现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形势十分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学校领导不重视;2. 各学校没有专业的历史老师,任课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3. 学生对历史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以上因素,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点记得不牢,考试起来就一味地翻书,直接影响中考的历史成绩。特别是2013年中考对题型的改革,并增加了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内容,让学生非常不适应,从而导致整体水平为历年来中考最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的现状,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从只学不考到要学要考,再到要考深考透,这一过程令无数历史老师无比纠结。中考历史分值只有那么可怜的五十分,当然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大科目相比,“一直是在历史遗忘的角落”。可作为一名历史教学人员,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我们不希望喧宾夺主,但也不容忽视配角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此提几点自己的想法,供参考: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职的历史老师,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历史教学研讨,促进教师成长;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了如指掌;深刻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许多学校因师资问题,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七八年级不作考查要求,这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特别是中考非常不利。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开卷考试简单,不外乎就是抄书而已;分数又不多,只有那么五十分。上课不认真,课后也从来不翻书、不复习,对要识记、背诵的知识点一无所知,更不要说理解与应用。因此,我每次在九年级第一节课上都会对学生做要求:学习历史与其它科目一样,要记忆与背诵,更要理解与应用;常规工作自然也不能少,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照常要做;并且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抄书,更要注重方法与技巧。只有学生重视这门学科,才能认真去学习,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自己初中时的一位同窗,对中国历史知识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同学们羡慕不已,问其原因,兴趣爱好是其学习历史最初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才能取得好成绩。历史知识本身枯燥无味,如果教师采用一贯的教学方法,学生便会对你及你的历史学科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常规课与多媒体课相结合、历史课本知识与课外历史小知识相结合、制作历史小卡片与写历史小论文相结合……通过多渠道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习方法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目的非常明确――中考,在中考中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应把握这一心理,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一些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让你的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怎样去从容应对考试。就学习方法而言,最根本在于平时的积累,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时间轴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建构成体系,一目了然;学习历史还要学会对比(古今中外),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这是近年来命题的主要方向;对于解题技巧来说,直接关系学生成绩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平时应着重对此进行总结,并在练习及试卷讲评中适当渗透,如选择题的排除法与时间排序法等。

篇7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历史课上,时间是有限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学好历史,不单单是应付考试,掌握课本内容。历史是浩瀚的,在这片知识海洋里,如果想游得畅快,游得自如。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课下的努力了,我会在课上介绍一些历史读物,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多读些相关历史刊物,历史小说,一些大家写的作品,对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内涵的提高都非常的有帮助。有学生问我,关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问题,是不是多多益善。现在的历史电视剧,内容往往是戏说,甚至是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编剧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心里,题材内容浮华,脱离历史实际。这类制作粗糙的历史电视剧不看也罢。看的话权当消遣,可以用学过的知识玩找茬游戏,在里面找漏洞,找纰漏。我个人比较推荐的电视节目是百家讲坛,它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该节目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多多观看这样的节目,通过这些大家学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历史形象的展现在眼前,这种讲述的方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历史知识。

三、开拓眼界,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单一的,我建议学生们多出去看看,在一些历史古迹,文化古都里面游览观光。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查询,再去那些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景点游玩。则会有更加丰富的收获。不要走马观花的逛一个景点,去之前做些笔记,做些调查。这样的观赏才更有价值,才能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参观博物馆对于学习历史知识非常的有帮助,里面关于文物,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可以很好地与课本知识结合。把书本上提到的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更加生动客观。与其看那些夸张粗陋的电视剧,不如去北京故宫转一转。作为几代帝王执政生活的宫殿,故宫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都是极其高的。例如,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子庙。其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观孔庙对于了解历史非常有帮助。

篇9

一、利用连锁联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连锁联想,是指由一个知识点出发,一环接一环的产生一连串的联想。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产生它的原因,也会带来一定的历史结果。因此,历史知识就由因果网络组成了一个整体。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能只是机械地掌握、记忆分散的知识点,而应采用一定的方法,抓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地掌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对历史知识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中,分析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美国市场广阔的原因,进而想到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宅地法》,促使了西部大开发,从长远看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利用跨越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跨越联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的某一点突然联想到与之差距很大的另一事物或现象。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历史现象才具有借鉴意义。历史现象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成了统一复杂的历史整体。所以,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可以进行跨越联想,对每一个历史现象研究它的起因,探访它的结果,寻求不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也可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时间上找出在同一时间段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历史现象,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关系。

例如,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在分析失败原因之一是由于失去宋神宗这个有力的支持者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改革从这点能借鉴到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分析出社会主义改革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作保障。由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思考,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两个历史事件的原因。

三、利用接近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接近而产生联想。学习一个知识点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

比如,学习《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启示学生对照前一节的《美国的独立战争》,从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几个方面对比阅读课本,展开联想的翅膀,将两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又如,复习明朝和清朝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方面展开联想。政治方面: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出现了“洪武之治”“康乾盛世”;经济方面: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南北经济的融合发展;民族方面: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接近联想复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对比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比联想,是指通过事物的对立、比照而产生的联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目前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例如,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型改革进行研究,如秦朝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等。通过对这一系列改革历史的专题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每次改革发生的历史条件,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而对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总之,联想教学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条框、形式,举一反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点拨―创新”教学的特色,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设计一些最能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能积极地去思考,甚至在此基础上大胆置疑。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三、精心设计试题,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术”,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每套试题精心筛选,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平时时间紧,相对而言中考时间就会比较充裕),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掌握窍门,比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比较醒目,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第四,关心热点,关注生活。从近年历史开卷考试以来,中考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似贴近生活实际,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11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篇12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篇13

历史课程标准 比较 香港 台湾

2014年1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对2007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同年2月,台湾也对《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以下简称《纲领》)进行了修订。这两份文件修订时间相近,本文将从两地高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框架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包括概论、课程架构、课程规划、学与教、评估、学与教资源和附录七个部分。第一章概论从背景、课程理念、课程宗旨、课程目标、学习成果,以及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等部分进行阐述。第二章课程架构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架构及组织两个方面论述。第三章从主导原则、学习进程、课程规划策略和课程统筹四个方面来论述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包括知识与学习、主导原则、取向与策略、课堂互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第五章具体介绍了评估的角色和评估的目标及方法。第六章学与教资源不仅介绍了教科书、参考材料、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等重要的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和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强调要注意资源的管理。

台湾地区《纲要》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四个部分,其中主要介绍了必修和选修纲要,这两个纲要均包括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方法五个部分。其中必修目标方面从历史知识、能力、自我认同感、多元文化认识、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选修目标方面从培养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核心能力方面均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和运用史料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教材纲要作为《纲要》中最重要的部分,必修对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主题进行分类,选修主要选择六种世界文化类型进行阐释,说明各主题中的基础知识,并标明重点。实施方法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相关配合事项。

港台地区都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等进行了探讨。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详尽介绍了其制定的理念以及作为高中课程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从更大的系统背景对其解读。内容方面,台湾地区《纲要》更简洁明了,香港地区《指引》则更详尽,比如《指引》在附录部分作了七个案例,并在附录词汇释义部分解释了“公开评核”等24个核心用语,并罗列了14页参考文献给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备课的资源。

二、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1.课程目标分析比较

香港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次。其中知识层面的要求主要有: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用不同的方式陈述和诠释历史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信念、经验以及行为对世界的影响,理清主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技巧层面的要求主要有:分辨客观史实与主观见解,构建历史的观点与视野;比较、鉴别、诠释历史数据,运用新史料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辨别、解释历史档案和文献;合理地选择、取舍史料,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学会搜集、整理、甄别、选择史料,对史料的价值给予鉴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解决问题。价值观和态度层面的要求主要有:站在当时的立场、置身当时的环境来解读当时的历史;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保持探究人类文化的精神;拥有全球和世界视野,具有国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台湾的课程目标是从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层面来规定的。其中必修课方面规定: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具备搜集史料、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历史思维;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选修课方面规定:认识世界各重要文化的内涵,进而养成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了解世界重要文化演变的重大问题及现象,进而养成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从文化省思与传承的角度,关怀世界重要文化的发展,以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

香港和台湾的课程目标表述都逻辑分明、条理清晰、层次感强。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从知识、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历史教育提出了目标要求,同时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运用史料等四项学科核心能力,并单独作为第二部分表述。

2.课程内容分析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港台两地都采取了将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符合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在必修科中两地都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用以培养学生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在选修课设置方面,香港地区从文化、地理、人物、制度、宗教和性别等六个不同的角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和自身的关系。而台湾地区则是从文明的角度,介绍不同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更具全球视野。

从时间分配上看,香港地区历史课总共约为250个课时,其中必修课14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56%),选修课7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28%),中国历史概论(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8个课时,历史研习的态度与方法(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12个课时,校本评核部分20个课时。台湾地区的历史课程课时总共为206个,其中必修课128个(占总课时的62%),选修课78个课时(占总课时的38%)。

3.课程实施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在《指引》第四章“学与教”中指出:归纳、分析、比较、综合、评价等,都是常用的历史研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接讲授、问题探究、对话交流、善用资料研习、创设模拟历史情境、利用资讯科技学习、从阅读中学习、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台湾地区《纲要》特别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和学习为起点,灵活考虑如讲述、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指出小组讨论法是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

香港地区在《指引》中详细论述了教科书、参考材料(史料、史学论著与论文、工具资源)、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四种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要注意资源的管理,包括学与教资源的共享、学与教资源的整理两方面。台湾地区强调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指出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挂图、重大历史事件演进历程表、重要文物模型;历史教学的幻灯片、录像带、光盘、视听教学设备、人物画像复印件、历代碑帖拓片以及和教材相关的照片等。

4.课程评价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根据评估的两个重要目的(促进学习、了解学习成果)将评估分为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香港的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笔试)及校本评核两部分。公开考试占总分的80%,分历展和历史专题进行,分别占48%和32%。评核准则不再单凭内容要点评分,而是采用水平评核方式。

台湾地区的教学评价包括总结式评量、形成式评量和诊断式评量,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纲要》指出教学评价除了要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外,还要配合教学目标,以及核心能力、教材纲要内容的要求,兼顾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能力,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就和学习困难,作为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成效的依据。《纲要》建议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同时《纲要》还提出:要把学生平时各项学习活动的表现,详细、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评价的参考资料。

两地的评价都加入了形成性评价,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同时两地都建议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台湾地区《纲要》提出考核的方式可包括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香港地区《指引》还提出了如专题研习、评论写作、服务学习、考察活动、读史心得、课堂汇报、小型研习/模拟研究(可分阶段评分)、史事分析、史料搜集、历史悬案讨论、历史剧讨论、反思日志等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对最后的公开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比重作了详尽介绍,而台湾地区《纲要》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介绍。

三、启示

从文本的表达方式上看,香港地区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的编排方式,将课程目标编写得更加清晰明了,高度精炼概括,使用起来快捷方便。而台湾地区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学习香港地区考虑课程标准的实用性,给中学历史教师更多的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同时提供更多的备课资源。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看,香港地区的课程内容必修从历史线索的角度,选修从专题的角度来截取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必修科各单元主题选取的知识点可以看出,香港课标所选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重点选择典型材料,避免了教材编写的烦难杂。选修课的六个主题基本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未来更具能力参与社会事务及处理个人问题。

从课程评价的制定看,相比台湾地区的课程评价,香港地区的课程评价更加具体和全面,不仅指出了评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评价的规范化和合理化,香港地区的历史教学评价各部分比例以及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公开评核又注重校内评估,尤其成绩调整部分和按照分数来界定五个表现等级的具体方法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