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三、我部门打算在十月份开展一个“大学生创业’征文比赛,以增强新生的创业激情。
四、下学期我部将继续定期制作"大学生创业、就业宣传栏”,积极为我院广大学生提供可靠、及时的就业信息以及兼职信息。
五、总结上学期的工作,我部在提供兼职方面的工作上还有一定的不足,本学期我部将加大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争取使兼职数量再创新高。主要是加强同培训中心、家长的联系,为我院学生提供更多的家教岗位。
六、我部将会举办一场比较大型的兼职招聘会,为我校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兼职岗位。
篇2
Key words: university and college;poor students' association;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173-02
0 引言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中的三大难点问题(质量、就业、贫困)之一,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现的社会问题[1]。针对这一问题,全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以贫困生为主体的社团,通过社团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但是,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保持社团的精神,怎样处理与非贫困生社团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将使贫困生社团发展缺乏后劲,持续性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2]。本文结合“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强社”的发展经验,对高校贫困生社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 完善社团章程,强化社团文化
1.1 不断修订社团章程,规范社团管理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组织类型主要包括社会基金项目型、自立自强奋斗型、自助助人公益性等三种。根据社团的组织类型,定期对社团的机构性质、社团精神、社歌、宗旨、组织结构,社团干部选拔等内容进行修订;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完善社团内部评奖评优的制度,可以使活动开展有依据,确定工作目标和范围,从而确保工作不随社团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规范社团的管理。[3]
1.2 开展社团文化建设,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高校贫困生社团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是保持社团成员纪律性、组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的建设应从招新、社团干部选拔和培养、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贯穿;以“树典型、学先进”为平台,通过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部委、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发挥榜样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爱心图书馆”和“社团历史馆”,让社团成员了解社团的发展史和社团中涌现的优秀社员,增强社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根据社团设立时的宗旨与目标以及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不断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特有的社团精神。[4]
2 社团“导师”的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贫困生社团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但是由于贫困生社团的特殊性,各高校在尊重社团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基本上都配备了“导师”,这部分导师大部分由负责贫困生工作的辅导员或团委的教师兼任,对社团的指导主要通过个人工作经验或兴趣爱好,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往往会导致社团发展滞后,出现管理混乱、人员流动性大等弊端。[5]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导师”对社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社团与上级部门的桥梁,是社团的智多星。因此,应选拔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或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或杰出社长、社友兼任。上级部门要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考核和选聘。只有确保“导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才有利于保持社团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才有利于社团的品质提升和活动质量的提高。
3 积极开拓社团经费渠道,保障社团正常运行
目前,高校贫困生社团由于其特殊性,一般不收取社费。它的经费来源缺少固定性和不确定性,社团经费不足经常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开拓。
3.1 设立“自强”基金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充分发挥社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设立“自强”基金,主要由贫困生、非贫困生、全体社员进行自愿捐赠,实现贫困生从它助到自助的转变。
3.2 团委下拨社团经费适当倾斜
高校贫困生社团作为团委的重要社团之一,应根据其特殊性,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专项经费划拨,对经费的数额适当倾斜。
3.3 寻求社会资源,获得赞助
通过社团举办的活动,积极与公司洽谈,获得赞助,实现双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社友会”,积极为社团募集资金。
3.4 依托学校资源,获得经费支持
目前,各高校可以通过上报贫困生特色活动获得贫困生专项经费支持,或通过申报“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获得项目经费。
4 创新特色活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根据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尝试并形成适合贫困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一系列活动。其特色活动应本着高校贫困生“需要锻炼什么就开展什么,什么实效性好就多开展”的原则,营造一种奋发向上,不断创新和树立社团品牌活动的氛围。
4.1 开通“技能”培训绿色通道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积极为贫困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内容包括: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开展前的前期培训;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等考试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礼仪、舞蹈等。
4.2 以专业为单位,开展“贫困生能力建设主题活动月”
根据贫困生的分布情况,在同年级以班级或专业每个学期开展2次以上“贫困生能力建设主题活动月”活动,定期进行考核和评选,促进贫困生的班级凝聚力,提高贫困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4.3 适当开展中、大型特色活动
高校贫困生社团应不断尝试适合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色活动,确保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中、大型活动。例如:“我的××梦”PPT制作大赛,“畅想青春,凝聚你我”合唱比赛,“树典型、学先进”优秀贫困生宣讲等系列活动。
5 密切联系贫困生,提高活动的参与性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宗旨主要是“全心全意为贫困生服务”。密切联系贫困生,确保活动的参与性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5.1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贫困生融入社团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社员包括常任社员和普通社员。被认定的贫困生是普通社员,通过社团招新,进行选拔后的大学生才能成为常任社员。从大一起,要让全体贫困生认可社团,为进入高校贫困生社团而骄傲。
5.2 培养班级安全信息员,提高其执行力
高校贫困生工作开展主要以班级安全信息员为核心。班级安全信息员是由班上贫困生公开选举的学生干部,具有很强的号召性和威信。高校贫困生社团应把班级安全信息员纳入每学年的社团干部培训和评优计划,牢牢抓住,才能确保所开展的活动的宣传性和参与性。
6 正确处理与非贫困生社团的关系,去贫困生社团的“标签”化
6.1 积极宣传,树立高校贫困生社团的“正能量”
高校贫困生社团往往因为自身宣传力度不够,造成贫困生或非贫困生不愿意加入该学生组织,歧视或抵触该社团的活动。社团应通过社刊、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把社团的宣传贯穿在所有开展的活动中,让广大师生了解高校贫困生社团创建的意义、社团的宗旨、精神等,树立贫困生社团的“正能量”,这样才能确保所开展活动的参与性。
6.2 与其他非贫困生社团实现互帮互扶,共同发展
高校贫困生社团的社员主要由贫困生组成,社团本身兼有自我发展和为贫困生提供服务的双重压力,其总体实力和其他社团有一定的差距,应积极向其他社团学习,尤其是艺术特长型、体育运动型等社团。学校、导师、社团干部等要积极为高校贫困生社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局面。
7 结论
高校贫困生社团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形式,如何配备社团的导师,保障经费充足,保持和传承社团文化,正确处理与非贫困生社团的关系,密切联系贫困生,尝试和形成适合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的特色活动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高校贫困生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令熙.高校创建贫困生社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2007(9):18.
[2]岳若惠.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J].学园:教育科研,2011(22):22.
篇3
一、常见的高等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受助后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效价的情绪,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1]。个体的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倾向,我们只要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就能预见和把握其行为倾向。目前,负性情绪是影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贫困生的心理生活品质有着直接的不良影响,同时,长时间负性情绪体验也会给贫困生的生理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常见的高校贫困生获助后的负性情绪主要包括:
1.获助后感到羞愧、羞耻。这部分贫困生主要包含以往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实难以接受的学生,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给别人以自卑或者较敏感的印象。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2]。自卑的同学在其日常行为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羞怯、忧郁、孤僻、退缩、缺乏主动等,较多自卑情绪体验过重的同学会同时兼有敏感的情绪体验,敏感,在性格上可认为是过度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善于将之放大,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3]。这些学生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情过度在意,不能够正视家庭贫困的事实,往往不想别人知道自己获助,消极面对获助这一事实,认为助学金的获得使自己陷入羞耻、尴尬的局面,部分较为敏感的同学甚至会有别人瞧不起自己、讨厌自己的错误想法和认知。
2.获助后压力过大,感觉焦虑。这部分同学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有部分同学甚至将改变家庭环境作为己任,迫切希望通过读大学改变家庭困境和自身现在的生活状态,由此带来的压力感会促使这部分家庭贫困的同学有着比其他同学更高的使命感和追求卓越的动力。获助后,和这些同学进行深入访谈时,往往了解到他们有“压力很大”,“别人帮助了我意味着我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去回报社会”,“我如果表现不优秀,对不起家人、老师及社会上帮助过我的人”等想法,由于这部分家庭贫困学生责任感过强,以至于责任感成为其内在的压力。接受资助后,有责任感,能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是过重的责任感成了内在压力却会促使贫困生加倍努力地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尤其是学业目标,从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身心不必要的伤害。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常、适度的压力会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当过度的、持久的压力带来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时,会给家庭贫困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处于焦虑中会引发肌体的紧张不安和忧虑的情绪,并会使贫困生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易怒,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问题。所以针对高校受助生的焦虑状况,我们绝不能忽视。
3.获助后变得麻木,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这是极个别的家庭贫困的同学较为极端的一些想法,多产生在较高年级的同学身上。笔者所在高校属于医学高等学校,学生学制普遍较长。高年级的同学获得资助次数相对较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心理和情绪上均渐渐变得麻木,对自我放松要求,产生惰性思想。这部分贫困生会将自己每年都获得资助看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明显表现是在每次不同形式的资助申请结果公布之后,会主动联系老师,内容包括这次的资助款项金额,我和谁情况类似,为什么他有我没有;我上一年拿了多少钱,为什么今年获得的资助比上年减少了;我已经拿了XX助学金了,但最近另外一个助学金,我还想申请等情况不一而足,在对这些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的时候发现,多数同学家庭情况和以往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他们已经获得的资助基本上可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部分或者基本满足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并不需要更多的资助项目和金额。而且有极少数的同学在评定贫困生等级时在家庭材料上弄虚作假,以期获得更高的贫困等级的资助。这些同学拿到资助之后,经过其周围同学反映,很多同学并不是用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比如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电子类奢侈品和请客吃饭等。
二、高校家庭贫困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分析。
获助的贫困生之所以产生这些负性情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对待自身家庭贫困及他们需要社会、学校予以资助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负性情绪都会带来不好的行为后果,一定程度上的负性情绪,比如焦虑、羞耻等会成为贫困生追求成功的动力,但是过强、持久的负性情绪势必会带来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如何处理这些负性情绪呢?第一,我们必须识别出贫困生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识别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从贫困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止结合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表现判断出他们是不是产生了负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强度;接着对已经产生的负性情绪再作出细微的辨析,并结合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绪。第二,针对贫困生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适当、适时、方法得当地进行情感疏导,并且针对贫困生的个体情况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三、针对高校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开展教育干预措施的实践探索。
目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帮助贫困生接受自己家庭贫困的现实,正视家庭贫困现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如何让刚刚进入大学的高校大学生正视并接受自己家庭贫困,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不一,网上也存有很多争议。笔者认为,正视家庭贫困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贫困事实陈述出来,从而帮助贫困的同学意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错,更不是让人感觉羞愧或者羞耻的事情,正视贫困并积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最值得尊重的做法。具体的做法,建议在贫困生认定环节,鼓励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同学在小范围(班级、贫困生评议小组等)内进行家庭情况自述,少数特别内向拒绝自述的同学,可以放宽要求,在贫困生认定结束后抓住其他机会加强对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勇敢地当众讲述自己家庭贫困,不但会使周围的非贫困同学加深对家庭贫困同学的了解,对于贫困生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能够学会不逃避人生,直面挫折。
2.降低无偿的物质资助比例,增加有偿资助比例。目前,较多高校采用的有偿资助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而贫困生获得到的更多资助都是无偿性质的助学金、补贴和学费减免等。过多的无偿资助,不仅会助长贫困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养成“等、靠、要”的习惯,也会使周围非贫困的部分同学产生心理不平衡,对贫困生产生仇视或者轻视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人际关系紧张的程度。加大有偿资助的比例,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可以采用规定不同等级和金额的助学金的申请与贫困生每学期参加多少次义务劳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课外活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公益活动等内容相挂钩,这样在获取贫困生资助资金的过程中,贫困生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得以不断凸显,逐步弱化了“等、靠、要”等消极依赖心理,培养了自身的自立精神、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对于贫困生更多地采用积极关注,及时奖励。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较为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父母多为农民,受原有比较单一、封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会较家庭优越的孩子落后。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较多地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压力。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极度渴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改变家庭命运,往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对于贫困生的积极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关注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他们的每次进步都要做出肯定。与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完全采用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往往会使贫困生反感,尊重与认可才是他们最渴望的交往方式。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维护对方的自尊。高校贫困生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比起非贫困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卑,所以与贫困生相处时更应该投以更多的宽容,包容他们的不足,并更加积极地关注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更多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注重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4.注意加强对贫困负性情感的疏导,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加强对贫困生负性情绪的关注与疏导,及时排除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在和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从贫困生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依据他们的心理状况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关注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深入辅导和帮扶活动,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造成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感产生的原因复杂而多样,有时候不仅仅是贫困生自身的原因,而且周围非贫困同学的态度也会对贫困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端正他们对于贫困生同学获助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对于贫困生负性情感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2000(1).
[2]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心理学,2001(8).
[4]马琪山,黎晓娜,何兆东.正确对待负性情绪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新时期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5]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J].青年研究,2002(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4
1改革资助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资助模式的改革有助于让更多贫困生受益,现在我们国内高校都在发挥各方面作用为贫困生开辟更多的绿色通道,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资助模式的经验,借鉴创新,针对我国现行贫困生资助模式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在资助方面做法有以下几种:
(1)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奖、助、减、免、补、缓为辅的资助系列,同时拓展帮扶渠道,根据实际情况给困难学生提供一些物质补助,如节假日发节日补助,冬天发棉衣补助等,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家庭发生突况的学生给予临时补助,帮助其渡过难关。多增加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让贫困学生利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学业上的资助,既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并获得合法报酬,让其能够没有心理负担地接受大家对他们的帮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贫困生的评定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一方面要在各班级成立“贫困生调查小组”,听取广大学生的推荐意见,另一方面要亲自深入学生中调查,做好对贫困生经济情况的摸底了解,进而及时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详细调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经济情况、严把审核关,尽可能多、尽可能详细地搜集贷款学生的个人信息并加强管理。
(2)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机制,逐步解决近年来出现的“诚信”问题。首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使贷款真正发放到需要的学生手中。发放贷款阶段的原则:应贷尽贷、贫困优先、诚信优先、教育在先、保证学业。催交贷款本息阶段的方法和原则: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努力,诚信为本、还息为基,还本为佳、能还尽早。
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出现的诚信问题,就做好毕业生还款还息工作,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针对往届毕业生还本还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催还利息是助学贷款工作最艰难的内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鼓励和催促往届毕业生还款还息。①给所有贷款学生的邮箱里发提醒其还款还息的邮件。②通过班级的QQ群,和个人的QQ发提醒其还款还息的消息。③直接电话联系,通知提醒贷款学生还本还息。④拨打114联系学生所在地的乡政府、村委会找联系学生家长督促其还息。还有部分家长也联系不上的学生,学院组织生源地的学生干部进行家访,了解贷款毕业生的动向,督促其还息。
二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提前还款的教育。
①做好贷款信息的毕业确认工作。毕业生确认工作能否做好,跟毕业生能否及时还贷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对应届毕业生中所有贷过款的学生进行信息确定,登记其工作去向、家庭地址、本人及至少两个亲友的联系方式,QQ、Email等今后可能联系到学生的方式。
②召开诚信动员会,组织学生做诚信还贷宣誓。我院多次给所有贷款的毕业生召开诚信还款大会,主动给毕业生做耐心细致的诚信还贷教育。从毕业生的角度分析了诚信还贷的重要性,从利害关系上给毕业生做工作。组织毕业生进行诚信还贷宣誓,增强学生诚信还贷的意识。
三是针对个别未能按期还息的同学采取的措施。
针对这类学生,能环学院印发了《致未按时还息贷款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按照学生入学登记表上的地址寄给学生家长,每个学期寄一次,希望学生家长跟我们共同督促学生还款。
对没有回信的,我们将信寄往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干部,希望通过他们的积极配合,促使这些学生还款还息。
(3)建立困难学生帮扶基金,通过校企合作、校友捐助等方式募集资金,向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发放奖优助学金。尽可能消除大学教育范畴中的贫富差距,让大学生们能够在相对平衡的环境中度过单纯的大学生活。
2转换思路,改善育人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思政工作备受关注,对于贫困生这一群体,思政教育更为关键。“扶人先扶志,育人先育心”,我们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偏差,积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其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体方法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实现健康知识的多学科渗透,为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打下基础;开放心理健康咨询,建立个案咨询保障体系,实现学生无障碍咨询。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规律及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和抗挫能力,为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和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积极引导创先争优,发挥榜样力量。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引导、教育受资助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其在专业知识、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贯彻资助育人理念,指导学生多参与各项活动,以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习上,鼓励创先争优,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同时辅导员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提高要求、因材施教。大力宣传典型的自强自立贫困生,把他们的事迹多途径传播给每一位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在这一点上,能环学院做的相对较好,学院每年都会涌现一批“自强之星”、“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作为正面的教材广为宣传,效果显著。
篇5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的不断上升,我国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也在经历着一个从无到逐步完善的渐变过程。因资助政策的实施,每年约有30%的学生获得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资助,学校通过国家奖、助、贷等政策来保障在读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积极拓展资助平台,挖掘更多勤工助学岗位来缓解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有效地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基本问题,缓解现实压力,有利于校园和谐与稳定。从目前的资助体系运行过程来看,奖、助、贷等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解困的目的,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需要,但是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性不大,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形式简单,多为服务型或劳动型工种,没有技术含量或创新潜力。经济困难学生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支出,就要寻求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耗费很多课余时间,势必影响学业的提升,再加上自卑心理作祟,往往会使一部分学生从经济困难生转变成“双困”,甚至是“三困”、“四困”学生(经济贫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最后难以完成学业,不能顺利毕业。
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并分析,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理念、挖掘载体、更新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体系,真正实现经济困难学生中的“知识脱贫”与“精神扶志”的双效目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成才。
二、现阶段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就业特点
(一)贫困学生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和动机带有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观意图,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贫困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从小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把考大学、谋求一个好单位作为自己摆脱贫穷的生活境况的唯一途径,极少有学生希望毕业后回家乡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们的思想境界相对比较狭隘,学习动机受到限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2.既自尊又自卑。
面对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悬殊,贫困学生因为自卑而过于自封,因为自尊而过于孤僻;在情绪上既忧郁又焦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幸福感低;在人际交往上既自我封闭又软性自卫,乐群性差。
3.依赖心理强。
在资困工作中,我们常常注意物质解困,错误地认为只要对贫困生给予经济资助,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但时间一长,就会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会理所当然地依赖政府、学校、社会和他人的资助,在助学金评定中,不是谦让,而是互不相让。甚至有的学生拿着国家的助学金,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
(二)贫困学生就业特点。
1.学业成绩优势少,综合素质欠缺多。
在贫困生中不乏成绩优异者,但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的农村,教育基础本来就差,加上为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奔波担任兼职,课程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成绩一般者居多。许多学生要在学习上战胜别人,“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活动,特别是一些需要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差,就整体而言,贫困生综合素质比一般大学生差。
2.就业竞争压力大,职业期望实现难,心理障碍排解难。
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原因,面对尚不完善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贫困生在联系就业单位时,总体上处于不利位置。同时在就业思想上,被家长寄托着留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希望,很少有贫困生愿意到贫困的地方去创业,不能正视现实“先就业”,过高的家庭期望成为贫困大学生“有业不就”的重要诱因之一。贫困生在面临就业时,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显得表层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治安问题。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资困体系的思考
(一)建立专门的资困机构,实现高职资困工作的系统化。
资困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也是多方面的,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综合的管理机构,对困难学生资助实行专项管理,也可以称之为资困服务中心,中心由专兼职教师与困难学生组成,负责建立健全资困工作规章制度,制订科学的教育管理实施方案,实现高职资困工作的系统化、有序化。
(二)丰富资困体系的教育内涵,体现高职资困工作的发展化。
结合贫困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等心理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
(三)提升资困体系的管理效能,体现高职资困工作的科学化。
做好贫困大学生家庭困难认定,完善贫困生档案管理,不断实践多元化资困体系,加强学生诚信管理,以最全、最新、最真、最准的要求,掌握贫困生全方面成长信息。
(四)完善资困体系的服务职能,体现高职资困工作的人文化。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给予贫困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提高在校学习和进行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资困体系的实践
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完成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困难学生完成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秉持“做中学、学中做”及项目管理模式,改变以往事务型的资困管理体系,开展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程的阶段性资困教育与管理活动,建设系统化、发展化、科学化、人文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全程、分阶段开展教育与管理活动。
1.进校初期,以开展心理扶助工作为主。
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演讲辩论赛、团队训练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赏识教育,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贫困生,帮助其树立信心,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学会自我接纳、接纳现实,以平常心态面对贫困。
2.大一新生期中考试后,开展学风建设与感恩教育。
期中考试后,立即汇总贫困生考试成绩,开展成绩分析比较会,由本专业的大二学生带领大一学生去开展分析成绩得失的原因,指导改变固有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同时在全体大一学生班级中开展“算一算亲情帐”的主题班会,计算上好一节课的教育成本,感悟社会、家庭所赋予的希望和责任,鼓励学生自发学习、自主学习、科学学习。
3.大一第一学期末,组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颁奖及宣讲会。
每年11月末、12月初,定期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颁奖及宣讲会,做好典型教育,安排获奖学生中的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激发贫困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对缺乏精神支柱的贫困生群体而言,那些身在逆境、百折不挠的典型人和事,是激励和鞭策他们的直接动力。先进事迹一旦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就可以产生极大的教育力量。
4.大一第二学期初,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讲授,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测评,全面认识与了解自我,积极开展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将优秀学生引导进入社团活动中去,鼓励轮流担任学生干部,吸引他们参加多项具有竞争性比赛,强化竞争意识,以锻炼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
5.大一暑期,组织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大一暑期,联系相关部门、相关专业教研室,筹措经费,开展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多个8―20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内容包括社会基本情况调查、社会服务等,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信心,注重贫困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合作观念,不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形成开放的性格和合作意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一个向社会、向资助者表达感激之心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劳动、实践带来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6.大二第一学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总结宣讲会。
组织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各级、各类、各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开展总结宣讲会,介绍他们在技能大赛备战中的艰辛、经验,以收获来鼓励学生们积极学好专业课程,牢固掌握专业技能,明确“技能”对日后求职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们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端正学习动机,加强对专业课学习的自我压力,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7.大二第二学期,求职、创业技能培训。
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帮助贫困生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淡化“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加强求职技巧培训,巩固求职心理承受度,考虑到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尽可能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积极整合校内资源,为具有创业创新意愿的学生,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8.大三实习期,跟踪实习表现与思想动态。
进入大三实习期,资助中心将实习生分派至相应的辅导员、专业论文指导老师处,加强实习表现与思想动态管理,要求每月做好思想交流与汇报。
(二)秉持“做中学、学中做”,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全程、分阶段开展教育与管理活动中,资助中心专兼职教师起到的是策划与管理作用,大部分活动的具体实施是交由大二学生带领大一学生去完成的。
“做中学,学中做”,当大二学生带着大一学生组织实施、传授经验的时候,他们也会去反思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做得更好,有所创新,更具教育意义;大一学生的溶入,会带来形势的微妙变化,每一级新进校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因素多少是会有所偏差的,所以活动的主旨不变,但内容及评价方式是需要及时进行修订的。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帮助他们深刻领会教育者的教育用意,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教育的实际效能,并积极转化为内因,阳光快乐、成长成才。
五、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进行经济资困治标不治本,更主要的是实现“精神脱贫”目标。高校作为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主体,应积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资困体系,有效地将资困与育人有机统一,共同关注贫困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感受社会的尊重与爱,构建起高职院学生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育人体系,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篇6
Key words: aid for poor students;credit education;inspiration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64-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高等院校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诸多社会问题在高校的延伸和反映。资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和思想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涉及千家万户、利国利民的民生之举,也是做好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任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领地,提供了新内容。因此,资助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教育工作已经贯穿于学生求学的始终,这是当前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人性化的细化、渗透思想教育、深化教育效果的极好方式。
1 做好教育设计,明确“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方案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学生资助工作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在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公正地调查、认定和评审学生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资助的关心和温暖及时送到贫困生的心坎上,这是衡量高校辅导员政策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1]。把贫困生资助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拓宽教育面和扩大教育效果,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苦难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他们在得到经济援助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关怀和体贴,感受党和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从政治上尽快的成长进步,是这一工作的升华和发展[2]。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在资助工作中摸索出“以学生为本加强教育和思想引导,全体教育与学生个别教育相结合,“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工作思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应用,总结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工作中应坚持的工作方案:即将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及时的心理疏导贯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报国之志,坚持诚信为本,心怀感恩之情,正确面对贫困问题和生活困难,解除心理顾虑,走出因贫困而形成的心理误区,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变“输血”为“强体”,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励志成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为党和国家献身、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2 分解工作步骤,扩大“三个教育一个疏导”的教育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一次助学金的评定全程来解读在贫困生的资助教育流程,体现“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的教育原则,展示资助教育工作具体操作步骤。
2.1 做好摸底工作,打好资助教育基础 首先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摸底工作,认真理清班级学生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全面详细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分布情况和贫困原因,按照“救急扶贫不助懒”的原则,准确科学地确定资助认定对象。
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教育摸底分为两种,新生入学时认定和每学期认定。时间分别在新生入学两个月之后和每个学期开始之时,针对这两个摸底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便于能够在班级中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笔者制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表》,表中包含: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受助情况三项内容。在新生入学时学生可以自愿填写这一表格。每个学年度,通过谈话、调查等方式核实更新表中的内容,尤其重点记录学生的受助情况、学习情况和学费上交情况。这些内容为如何开展学生教育和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了参考。
在初步排查采集信息的基础上,要做好科学准确的分析排队工作。对新生入学摸底信息的分析,主要是全盘把握全体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重点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困难程度、家庭类型和原因。而对于老生学期的摸底,重点应放在家庭出现变故、消费方式突然发生变化、学习生活情绪急剧低落的对象排查上,同时兼顾了解学生的学费缴纳情况,对欠费学生区别孤儿单亲、天灾人祸、地域贫困、多子女家庭、不当消费等贫困成因,以因析果,分类排队确定重点资助教育对象。
2.2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实施教育疏导 在摸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特殊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和普通学生四个区段确定班级内的学经济分布板块,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以上结果显示:在四个区段中,因为家庭的贫困状况不同在学生群体中占有的比例份额差异较大。“特殊困难”是指家庭出现突然变故或突遇自然灾害等类危困状况;“比较困难”是指孤儿单亲,下岗职工,父母伤残,多子女家庭,经济落后地区生源等类状况;除此而外,相对于“普通学生”凡提交了困难申请符合认定条件者均确定为“一般困难”[3]。辅导员资助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对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殊困难的三类学生,按照摸底的两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实施“三个教育和一个疏导”资助教育活动。
根据新生入学摸底分析结果可看出,此时同一班级的同学之间刚刚开始熟悉,对家庭经济情况等也只是初步了解,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上,除特殊原因外,宜适当扩大一般困难贫困生的资助面,加大理想信念和诚信教育的力度,辅之于必要的思亲别家排异心理疏导。如教育新生诚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提供个人真实有效的信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和面对家庭经济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可以采用利用周点名播放励志电影,邀请自强自立的老生或校友典型作报告,讲解国家以及学校的资助政策等,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式开展普遍性教育活动。
对于每学期的摸底分析,主要目的一是甄别出 “伪贫困”学生,二是发现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这两种情况的排查结果,对如何开展教育非常重要。针对“伪贫困”学生,如出现伪造贫困证明,在资助评定前后消费方式差异与平时的奢侈突变等情况,这些学生的行为严重影响评定的公平性,在学生中造成特别恶劣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助长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污染学生的心灵。对其绝不可以姑息迁就,必须严肃批评,在评优和综合评分中予以惩罚,行为记入诚信档案。此时的教育内容就以诚信教育为主,同时要关注他们造成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而针对第二种情况,在及时资助、雪里送炭的同时,以单独谈话为主重点对其进行励志教育和心理援助疏导,给予及时地关心扶助,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避免因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创伤,放下心理包袱。必要时还可以采用“集体援手募捐”的方式扩大教育效果。
2.3 公正透明评定,巩固教育疏导效果 在资助评定阶段,名额的分配、评定条件的制定和过程程序的控制是三个关键的步骤,特别是评定操作的公开透明与民主是教育活动的重点;“三个教育一个疏导”贯穿于评定活动的始终。
在评定结束后,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受助学生和未受助学生进行具体的教育和心理疏导。鉴于助学金的评定结果已经确定,对于受助和未受助学生的教育重点就要因人因事具体对待了,对受助学生,教育内容主要应围绕诚实守信、立志励志、感恩回报的教育内容展开,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国家资助的意义,心怀感恩、焕发热情、投身为国学习、为民成才的奋斗行列。在具体的操作中,通常采用直面谈话的方式,将预先设定好的谈话内容融入到“三个教育一个疏导”当中。与受助学生谈话应突出强调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正确理解国家助学金的设立意图,及时缴纳学杂费,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必要时辅导员还可以和家长联系,告诉家长学生在校表现、所获得资助的数额等,让家长了解国家、学校的资助体系和政策,实施有效督促监管,避免学生发生诚信危机,从学校和家庭多方面对学生的经济情况和消费进行监督,防止不当消费,将国家助学金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无论助学金评定有多么公开透明,受到资助者总是少数,总会有学生对评定结果不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这些未获得资助的学生,沟通的重点自然放在了励志教育、心理疏导和对奖助金评定工作的解释上。辅导员要及时对评选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说明,让学生懂得外部的资助是有限的,改变自身命运更多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不因未获得资助而影响情绪、学习和生活;注意尊重学生行使民主监督和提出异议的权利,无论何种意见和建议,都要给他们充分释放和宣泄的机会,以励志教育、失衡心理的疏导和必要的解释安慰为着力点,把失落的情绪及时转变为奋起直追、奋发有为、创造机会的动力。
从以上贫困生资助教育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及时有效地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部分。辅导员既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又要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最迫切愿望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以自己的卓越奉献回报祖国和人民。
参考文献:
篇7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 Students may arise through poor self-perception bias, adjustment disorders, anxiety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withdrawn for analysis, exploring tak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 make up for the gap, build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to be adapted to the releva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effective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nti-frustration,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is; adjustment
1 贫困大学生现状与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比例为20%,其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甚至超过30%,特困生比例已超过15%。
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在思想和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当他们遇到环境、学业、能力挑战、角色、人际关系等的困惑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当今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造成了贫困生和其他学生群体生活境遇上的差异。经济条件好、品学兼优的学生,会成为褒奖和美誉的对象,各类奖励和资助接踵而至;相反,那些相对脆弱、孤僻、敏感的贫困学生便遭遇到了诸如责任感缺失、水准低下等多方面的责难。第二,在严峻的现实压力之下,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加之个人缺乏调节能力,他们缺乏信心、迷失自我,不敢去追求成功,主观上便采取消极的态度。第三,随着国家助贫资源的日益丰富,贫困生获助机会的逐渐加大,无形中也加剧了贫困生群体与非贫群体之间的疏离与隔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边缘化现象。封闭的交际圈子,加上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陷入孤独的境地。第四,对于部分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人情冷漠和缺乏关爱对他们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都发生着深刻影响,他们在成年之后就会暴露出种种问题,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同时,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他们也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
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上和生活上反而取得了比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更好的成绩。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各种心理困境。这些心理问题涉及学生的学习、交往、情感和人格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他们,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疏导、帮助与教育,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方面的原因,过度的自卑与自我否定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到了大学阶段,人格特质已经基本定型,同时不良的自我认知也走向极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者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不断进行研究,但当一部分都集中于对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与描述,这些研究确实起到了相应的积极作用。但有研究者为强调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严重性,认为贫困大学生往往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并不断强化这种结果。
由于当今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严峻的社会竞争压力,消极的心理特征或心理问题并不是贫困生的“专利”,这些问题可能人人都有。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经研究发现,如果不再使用或淡化“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这一称谓,而是客观地发现他们身上积极的心理特征或优点并进行积极引导,他们渐渐地就会变得阳光、自信,还会表现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坚强进取、自立自强等特征,有利于逐渐走出心理困境。
3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3.1 端正认识,树立信心,全面引导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我认知产生的偏差。解决这种认知偏差,核心是要帮助贫困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不把贫困当作负担,引导他们以(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45页)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展现和肯定自己。
激励贫困生树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提高贫困生心理自救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帮助贫困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面对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真正做到“贫而不坠青云之志”。
3.2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加强各方面的教育辅导
随着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如果能够针对个体不同的心理状况,在入学时对贫困生进行重点普查,专门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就能够尽早发现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诊断和心理疏导,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救援和帮扶工作。
目前,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专题讲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贫困生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3 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各种人文关怀模式
建立一种和谐、向上、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心理阴影是十分关键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升华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感受到校园的人文关怀。
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培养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最大限度地改善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的焦虑、内向和孤僻性格。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氛围中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
学校除了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经济方面的资助手段,也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一定的工作和实践岗位给贫困学生。以我校为例,由贫困生组成的“修车服务队”为教师们提供免费修理自行车服务,按工作时数由勤工助学部门下发工资。每一学期,学校各院系及各职能处室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给贫困生。这些工作岗位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自力更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问题。
篇8
一、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基础是贫困生的认定,贫困生认定是对学生上交的材料进行评定等级,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等级一一对应贫困生认定的等级。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
(一)贫困生证明弄虚作假,真伪难辨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来确定是否是贫困生。《调查表》中需填写家庭年收入,人均年收入,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信息,还需要加盖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印章。由于国家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开具证明缺乏严格监督,再加上去核实《调查表》内容成本过高,部分《调查表》未被仔细审核,填写不完整或不规范,有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为了省事,要学生本人以民政部门的名义写份证明,就可以盖上印章。因此,大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调查表》,这就助长了许多非贫困学生开虚假证明的风气,大家争着做“贫困生”。有的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持有信息完整的《调查表》和《贫困证明》,学生都争当贫困生,而学校贫困生认定小组成员不可能一一去生源地核实学生的家庭情况,只能凭借《调查表》中的信息和印章来确定是否贫困,这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贫困生证明夸大事实,准确度难分
一般情况下国家助学金的分配就是按照认定的贫困等级分配,一般困难学生只能获得三等助学金,困难学生可获得二等、三等助学金,特别困难学生可获得一、二、三等助学金,贫困等级越高获得的助学金越多。许多学生填写《调查表》和《申请表》夸大事实,把一般困难的状况写成特别困难来获取同学和老师的同情,骗取被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资格。所以许多学生上交的《调查表》和《申请表》信息准确度不高,不能客观地说明家庭经济情况,以至于一个班上纳入到贫困生数据库的学生有4/5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三)国家奖助学金的认定依据过于单一,主观性强
国家奖助学金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申请表》,表格主要是学生个人陈述申请认定的原因,班级评审小组依据这表格来认定是否有资格受助及受助等级。这张表格的主观操作性强,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把自己家庭描述非常贫困,而且贫困生认定的依据过于单一留给许多非贫困生钻空子的机会,而且不便于客观公正地操作,仅凭贫困证明是不能客观地说明是否是贫困生,因此需要制定多维度、多层面、操作性强的贫困生认定标准。
(四)国家奖助学金程序缺乏有效监督,过多流于形式
国家奖助学金的主要程序是学生自愿申请;班级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小组对证明材料进行民主评议,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学院辅导员对评议结果进行审核、公示。贫困生认定程序看似公平公正,但是在操作中很难按照要求去执行,主要原因是整个认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程序的设计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
一是以班主任为首的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小组在评议过程中未深入贫困生当中调查他们实际的消费状况,凭借认定小组成员的认定来评定贫困等级,而认定小组成员碍于情面,一般不会轻易说出同学不贫困的表现,导致了凡是递交《调查表》和《申请表》的学生都可以被认定贫困生,一个班上超过半数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
二是有的班主任并未组织贫困生认定小组讨论、评议,甚至连评议小组长的意见都是学生代签,认定小组只是根据上交的证明内容来认定等级,而许多证明是夸大事实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班上超过半数的贫困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三是辅导员对评议结果进行审核操作性不强,审核只能疲于应付形式。由于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分管多项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去学生的生源地一一调查情况,很难去甄别每份证明材料的真伪。
(五)贫困生认定后续管理严重不足,数据库不能及时更新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后续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给许多家庭经济状况改善的贫困生制造可乘之机,他们不愿退出贫困生数据库。主要体现在:
一是贫困生数据库缺乏动态管理。虽然贫困生认定每年进行一次,但是学生从大一进入贫困生数据库后,绝大部分学生会继续留在数据库里,不愿退出。许多高校为了减少贫困生认定的工作量,规定:想继续留在数据库的老生只需要填写《申请表》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四年里不会一直不变,许多贫困生的认定理由是家中有多位子女读书或是家中父母重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认定理由可能会得到改善。此外,每年也会有老生自身或家庭出现突发事件,想纳入贫困生数据,这就导致贫困生数据库里没有脱贫的老生,只有追加贫困的老生。这就导致了真正贫困的学生未及时享受资助或者享受的资助不够,这就违背了国家设置国家助学金的初衷,注重了机会均等,却忽略了结果均等。
二是对于贫困生信息的跟踪和反馈缺乏监督。许多高校规定,每学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从事贫困生的跟踪和反馈工作的很多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跟踪贫困生数据库的监督机制,这就使得班主任和辅导员很多时候只是走走过场,甚至未对数据库信息进行跟踪。
二、改进国家奖助学金评审的主要对策
(一)高度重视,确保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1. 提高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
地方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要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为组长的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评选日程安排和评审程序开展工作,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谁经办、谁负责”、“谁违规、谁担责 ”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来加强管理。同时学校要对上报学生材料进行逐一评审,经评审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通过后才能公示。学校在评审过程中若遇问题要及时向评审工作指导小组联系人反映,积极妥当处理问题,确保评审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强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
在开展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前,地方民族院校要组织参评老师、学生认真学习相关评审文件,准确把握文件精神。要通过晚点名、公告栏、网页、QQ群、短信等一切可能之方式将国家和学校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宣传到所有学生及每一个参加评审的老师,并且做好记录,让学生和老师都清楚评审条件、评审程序、投诉办法及各种违规情况的处理意见。避免因政策、评审条件、程序宣传不到位造成投诉。
3. 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投诉机制
首先,地方民族院校要求各班进行班级民主评议并要保存好记录,学校要集中存档。民主评议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参加评议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要掌握评议、评审全过程情况,各二级学院集中评审也要保存好评审记录。
其次,地方民族院校必须设立咨询、投诉电话及电子邮箱,要公布在本单位网页、公告栏,并在班级或寝室张贴,确保咨询、投诉渠道畅通,及时接受学生的咨询、投诉,初审学生名单至少公示3个工作日,确保评审工作公开透明;凡是上报学校后被举报经查不符合评选条件者将直接取消资格。
再次,地方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积极妥当的处理。若因处理不积极或评审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学生将问题投诉到学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经调查核实,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按规定与下一年度奖助学金安排和年度工作考核挂钩。
第四,地方民族院校将及时把此通知及名额分配情况在办公网、学生论坛,并将统一印制和发放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宣传海报(包括评审条件、评审纪律、名额分配、举报方式等),粘贴在学生活动的密集地。
(二)严格评审条件,确保受助学生符合要求
1. 确保受助学生有学籍。地方民族院校组织国家奖助学金申请前要明确告知学生必须是有正式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籍且在校就读者才能申请。
2. 确保受助学生符合评审条件。地方民族院校要严格按照评审条件进行评审,各二级学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评审细则。
3. 合理确定评审范围。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范围是所有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求大二以上),地方民族院校不得把毕业班学生排除在受助学生范围外,要结合学生实习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实习报酬等确定合理资助比例;也不得把上学年获得过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排除在本学年申请范围外,要根据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统一评审。
4. 实事求是开展奖助学金评审。地方民族院校如发现下达奖助学金指标多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人数,应将多余指标结存起来,在上报名单时单独说明结余指标情况,不得出现为完成评审任务而将奖助学金指标评给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结余资金由学校收回后集中安排到下一学年使用。
(三)加强受助学生的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1. 加强受助学生的后续管理。地方民族院校如发现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及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本学年度严重违规违纪或本学期考试不及格科目超过两门、受资助后存在请客、送礼或有其它高消费、奢侈消费行为的,学校将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 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地方民族院校要利用奖助学金评审、发放时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做好感恩、诚信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3.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利用资助政策行骗。
(四)加强督导检查,认真总结评审情况
地方民族院校在评审过程中要建立定点联系制度,选择部分班级,参与评审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主动深入到学生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通过随机座谈的方式,了解班级评审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对评审工作的意见。学校在完成评审后要认真总结本学年奖助学金评审情况,上报评审总结,主要包括评审工作情况(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评审过程发现的问题、对下年度评审工作的有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保证每个学生不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中央财政支持建立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综述[N].中国财经报,2011-03- 03.
篇9
一、抓好自身的理论学习:
政治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力争多学多看,使自身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坚持在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熟悉国家政策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作风上我努力做到“严、实、精”三字方针。“严”就是对工作、个人要求严,对学生工作不马虎,不松懈,不拖拉;“实”就是工作要实实在在,表里如一,按客观规律办事;“精”就是对工作精益求精,不应付。与此同时我不断的加强个人修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辅导员我首先要做到光明磊落,正大光明,说道就要做到,并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耐心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和重视。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好的落到实处,我非常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本着“先疏后导”的原则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我刚接手测绘、工程管理、设备工程专业04级的六个班的时候,我们彼此是非常陌生的。04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一年的大学生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已经有了初步的定型。为了消除他们思想上对我在工作上和感情上会产生“厚此薄彼”的想法,从开学初到现在我已经分班召开了班会(48次),走访学生宿舍(40次),找学生谈心(80次)以及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20次)等方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些工作不但消除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而且使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部分思想上比较松懈,有问题的学生,我先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兴趣爱好,想其所想,然后给予一定的引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端正了思想。同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因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我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由点到面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思想上能又一个健
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另外一方面我还建立了每两周一次的班会制度,在班会上总结过去两周的问题,指明下两周的努力方向。事实证明,例会制度的效果是明显的、长久的。
三、加强学风、班风、舍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班风、舍风正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本学期还明确了规范的考勤制度,每堂课考勤班长点名后必须由任课老师核实签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对于个别极端分子,采取“说服教育与严惩不贷”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重新走会教室。同时针对学习成绩的差异,在各班开展了“以好帮差,带动全体”的一帮一学习活动。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找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整体上带动全班的学习气氛。目前04级的学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学习。在班风建设方面我一直将学生干部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主张班委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班委干部每周例会制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04级学生没有了固定教室,这就将工作的阵地由教室逐渐转移到了宿舍。鼓励舍长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实施舍长点名制度,凡是夜不归宿外出者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在舍长处签名。此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凝聚宿舍的向心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宿舍是我家”的意识,都有与宿舍共荣辱的观念。
四、关注贫困生工作:
目前我所带的260生中有近10%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1%的学生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在贫困生的评定过程中,我一方面听取广大学生的推荐意见,另一方面亲自深入学生中调查,同时在各个班级成立“贫困生调查小组”成员由各宿舍长及部分学生组成,其目的就是能长期深入的在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初评、复评,最后公示,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争取将国家、学校的每一项政策切实的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生的手中。在物质帮助的同时,我同样注重思想上的帮助,经常与贫困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解除他们心中的自卑心理,保证他们的思想不掉队,使他们能振奋精神,安心学习。
五、班干部改选工作:
一个团结协作的班级必需要有一套有效运作的干部班子。国庆节回来以后,我便组织我带的04级六个班进行了干部民主选举。经过一年的相处,同学之间相互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相信学生们能够做出自己准确而公平的选择。报名参与竞选的同学十分踊跃,而且个个优秀,竞争相当激烈。经过竞选者演讲、同学们提问、投票、唱票等透明公开的程序后,新一届的干部班子建立起来了。为了培养同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我在传统的
班干部和年级干部之外新设了一名年级管理小组成员。每班民主选举一名同学担任此职,代表全班同学履行对班级干部和年级干部的监督、参与年级活动事项的出谋划策及过程监督、建立与辅导员之间直接的沟通渠道。这一职务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自我管理意识,也在我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我要求各班班长每周组织召开班会,填写班会记录表。刚开始学生都觉得又是无聊的开会,但慢慢地他们发现,在班会上大家畅谈的都是与自身发展切切相关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就班级乃至年级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而这些意见又会通过班会记录表及时反馈给我,我一一作出及时的处理。现在,每周一次的班会已成为我带的六个班的一个惯例,学生们已习惯了通过这种方式向我直书其言、倾吐内心;每周的班会加强了各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同学间友谊,避免了大学人际关系惯有的疏远与冷漠。我还与班干部一起制定了优秀班干考评细则初稿,初稿由各班同学审阅修改后正式确定下来。这样,学生干部的考核就有了规范化的依据,无论是对干部自身的激励还是对同学的监督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催交学费工作:
在催缴学费方面,我也花了大力气。从班干部到我都行动起来,能向学生解释清楚,给学生做好缴费的思想工作,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不激化矛盾,又能催缴学费,最大限度地做好这一重要的工作。
七、团学网设计与制作工作:
筹备与规划中不断完善的宿迁学院建工系团学网,经过我与杨琪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制作,已于2005年12月9日正式开通(jgxtxw.sqc.edu.cn) 。该网站将作为一个独立展示宿迁学院建工系学生风采的窗口,为更多关心和支持宿迁学院建工系发展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交流与进步的平台。网站内容涉及团总支、学生会、活动风采、社团在线、资源中心、在线留言等版块。
篇10
一、案例介绍
郑某来自江苏苏中地区农村,2011年考入扬州大学,服从调剂进入本学院。父亲在其读初中期间不幸意外去世,母亲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家中还有一年迈且行动极其不方便的爷爷与他们相依为命,家庭条件极为艰苦。
开学报到第一天,并没有发现郑某与其他新生有什么区别:全额缴纳学费、住宿费等所有相关费用,除了办理手续整个过程一言不发之外,只发现他身边没有家人陪同,当时以为这个学生独立性强。我们在场回忆了一下他的相关信息(报到前班主任、辅导员老师需了解班级新生所有可供信息),印象中是班级内唯一的单亲家庭,心里产生了“这孩子早当家,独自一人来报到,蛮好”的感慨。可是等郑某离开后,不远处两位老人悄悄地走上来,说想单独跟我聊聊。他们拉着我的手,满眼泪水,“老师,这孩子命太苦了,请你一定要好好帮助他,教育他好好学习”。后来才知道,这两位老人是郑某的邻居,他们不放心孩子一个人过来,便不辞辛苦大老远赶过来,“孩子家里只剩下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和不能自理的爷爷,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次上学的费用,卡里存的两万块钱全部是村里人无偿捐给孩子的。孩子很懂事,就是性格太孤僻,太要强,不愿意别人戳他的伤……”我听到这些话后,感动得泪流满面,并感到莫名的揪心。
之后的新生入学班会、年级大会、军训、学生机构招聘,我都会不时地留意,发现他总是一个人一个角落,独来独去,一言不发,包括在班会上的自我介绍,他只说了一句话:“大家好,我是郑某,很高兴来到这个集体,谢谢!”按当今“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很多人会以为这样的学生有个性,不走寻常路,而我却隐隐担心:这个学生内心在挣扎着什么。军训他主动要求加入阅兵方阵,学生机构招聘,他只选了校学生会XX部门,并强调不服从调剂,结果是他的惜字如金被拒门外。了解到这些,我都只当是他对自己的一种磨炼。军训结束后没几周,他开始买电脑,买新衣服,买新手机。竞选班委时他公开反对,坚持认为这样的竞选不公平、不合理。由于他的反对,没办法选出大家公认的学生干部。大家一定也在疑惑,平时少言的他怎么了。
二、助引过程
郑某来自贫困家庭,上初中时父亲意外去世,母亲的精神疾病病情加重,如今已无法自理,年迈的爷爷也是靠邻居一日隔一日的照顾。高中生活完全是靠亲戚与邻居接济及学校的一些政策补助勉强度过,进入大学后,他似乎要改变很多东西。
班会结束那天,我把郑某叫到办公室,问他:“今天的竞选是临时联系人征得班级同学意见之后实施的,竞选的结果也是得到除你之外的所有同学的认可的,你的意见也很重要,但为什么要在结果已经完全定格时弄这一出?在之前的准备过程中,为什么你有想法却不表达?”或许我的严厉震到他了,他一时有点不知所措,“我只是在表达我的看法……之前的时候我还没想到。我其实是有这样的想法……我突然就来情绪了!”零零碎碎,他表达着自己已经意识到的失态。“你的情况我都了解了,开学时送你过来的赵爷爷是你邻居吧,他都告诉我了。”趁着这个机会,讲明了,我一直在关注他。他突然站了起来,一脸怒气,“我的事不要你管”。说完扭头就走了,拦都拦不住。
发现问题超出事前的料想了,于是连续拨打他的手机,被拒,被拒,直到关机。后来怕他出事,我一直在宿舍门口等,晚上快十点,才看见他幽幽的影子从远处走来。“看你没事,我就放心了,先回去好好休息。”说完,我离开了宿舍区,回办公室收拾东西下班,并发了信息给班长,让他关注全班男生最近所有的动态,尤其是个别与班级气氛不太融合的。
事情出现转机是第二天下班,发现他站在走廊里,似乎是在等我,我想冷静了一天一夜,他应该是有话要说的。通过近两小时的交谈,我了解了,原来他的高中生活一直在老师、同学的特殊关心下度过,给他带来了极重的心理负担,总是担心自己学不好,犯错,让别人另眼相看,别人无心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会成为刺痛他内心的针。高三下学期,他甚至消失近三天,差点放弃高考。进入大学,他再也不想过以前那种他认为超级压力的“特殊照顾”日子,一个劲地掩饰自己,包括外在与内心,很累。他认为,只要不与人相处,则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他的背后是那样的“凄惨”(用他的话说),他会过得更自在些。用那些钱买那些东西,也是在他内心折磨、挣扎之后做的决定。他的犀利语言风格,是他内心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让他不愿输给别人点滴,要么沉默,要么爆发。“周老师,我觉得你是个好老师,我希望我今天说的,能不要再有下文。”我不信这个理,坚持把他按在椅子上,要求他听我把话讲完。首先表示认同他内心曾经受的那些压力,但否定他现在的做法与自以为是的保护措施,鼓励他正确认识贫困,人穷志不短,他已经做到,但正确面对与积极面对却需要很好的调整,大家没有有色眼光,老师也不会有,永远也不会有。个人的前途,靠自己的努力,拼成绩、拼战果,与贫困与否没有关系。如果刻意地掩饰,内心的矛盾会影响到自己努力的程度,导致事倍功半。我让他回去好好考虑,利用周末时间回家,看看家人,并打了个电话给邻居赵爷爷,在说明情况的同时,希望从关心的角度走进郑某的内心,开导他。
开学后,他似乎又变成了以前沉默的样子,没几天学校发文通知各学院,梳理贫困学生到各家庭所在地办理贫困认定申请,各班级根据家庭情况交上的初步梳理名单,没有他的名字。我让他来到办公室,手指一长串名单,告诉他,如果大家都因为这因为那而不敢正视自己的客观情况,那么国家、学校、学院想关心你都无从入手,何苦苦了家庭,苦了自己,拿未来做赌注。交谈很顺畅,他默默地离开,依旧一言不发。第二天交上了申请材料,他已悄悄迈出了一小步,开始慢慢地正视自我。
之后的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顺理成章,有他的主动,也有我的刻意引导。慢慢地,他变了,总是与大学室友同进同出。我知道,其中一员——班长同学发挥了很大作用。令人喜悦的是,第一学期考试成绩名列班级第十,勤工助学岗受到聘用老师的电话好评。一年级下学期的班级改选,他成功竞选副班长一职,并积极为班级策划、组织各项有意义的活动,代表班级参加各项比赛,获得好成绩。
三、具体做法
1.充分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特点,在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更注重心理症结的解决。对于本案例中的贫困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观,或引导学生走出认知误区。
2.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打开学生心扉,仅靠老师一臂之力,或许不能立即见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并获得家长的帮助,可能更容易找到学生自身情感的突破点。虽然本案例中的“家长”是邻居,但这样的邻居爷爷在该同学的内心里胜似亲人。
3.提供平台让贫困生展现自我,正确对待成绩,勇敢面对失败。重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提升自信与对他人的信任。
四、成效显著
1.经济贫困得到了缓解。通过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勤工助学的酬劳保证了生活费用。村民捐赠的钱款可另作他用,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2.培养了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保护、自我要求意识。能正确面对自身的贫困身份,积极利用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磨炼意志、自强不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力求做得更好。
3.与人相处愉快,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提高。改变与同学相处的模式,提高对同学的信任度,自己的生活也变得轻松愉悦,有心情、有自信地接触更多机会,展现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健康向上地成长。
五、几点体会
篇11
An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the Solving Measures
JIN Yan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society and school gave great support and help the poor students, so that they enjoy the fair education,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But with the aid of strength increase and funding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students work,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funding mechanism,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campus,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work;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 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意义和现状
1.1 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意义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涉及社会公平、民生及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和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贫困生助困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贫困生问题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家庭困难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人格发展,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完成,而且将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产生不利影响。
(2)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是实行教育公平的需要。我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列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1.2 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现状
为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我国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广大学生,尤其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充分享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制度上基本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2007年5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及关于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生源地信用贷款等系列落实配套文件。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配合下,建立起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有机结合的新的、比较完善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新资助体系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高校助学的财政投入、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到300多亿元,受助学生超过400万人。从制度保证了每一位考上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入学,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虽然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不再面临失学的困扰,但目前的助困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解决。
2 当前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2.1 认定制度的缺失
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意见提出贫困生认定需先由申请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再经过班级、院系、学校层层审核,最终确定贫困生名单的认定方式和程序。该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各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办法,使认定有章可依,但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还会出现其他情况。比如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的出现,当然也存在一部分贫困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汇报等等。
2.2 后续管理的缺失
随着国家下拨助学金数额的逐年提高,如何对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的行为进行后续管理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事情。如何做好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后却并不珍惜可以继续学习的机会,而是产生攀比心理,产生高消费行为,宁可不交学费也要将助学金进行挥霍。甚至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来勤工助学,仅仅希望通过国家、学校的各项资助解决经济困难,这些行为会在高校中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有碍资助体系的良性发展。
2.3 全面育人的缺失
国家的财政资助、社会的慷慨解囊为贫困生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绝不是把资助金发放下去就算完成。除了经济的帮扶外,我们更要注重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情况、学业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目前有少数贫困生认为给予他们资助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心安理得的享受经济资助,认为国家帮助他们是应该的,把家庭的贫困当成了获取经济资助的资本,觉得不要白不要,这是非常危险的思想,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通过全面育人来加以引导和扭转,要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3 当前高校助困工作中的对策建议
3.1 经济资助与困难认定相结合,加强困难生档案的动态管理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将加盖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作为参考,由班级同学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评定小组,对贫困生进行贫困等级的划分,严格按照困难等级给予不同的资助力度。
加强贫困生档案的动态化管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经济好转的贫困生就应该退出贫困生行列,把资助机会让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而原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好的学生则也有可能因遭受天灾人祸而变成贫困生。所以,我们要建立起贫困生档案,定期跟踪调查,动态分析调整,做好贫困生管理、教育、扶助工作。另外,对于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学生曾经享受过的资助,也要及时更新备案,避免发生重复发放和遗漏现象。
3.2 经济资助与监管评估相结合,确保资助机制的良性发展
接受资助的同学有义务向学校提供真实的家庭收入状况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得虚构,也不得随意夸大。同时,还有义务提供消费结构说明。学校有权力对贫困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核查,如发现贫困生有奢侈消费行为,应根据情况减少或暂停资助。而对于尚欠学费的同学,在助学金等经济资助打入学生银行卡后,学校应优先扣除学费。另外,经济资助可采取分期发放的方式,学校通知学生本人发放期限和发放方式,如此则有利于减少奢侈消费现象,确保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3 经济资助与自我救助相结合,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的资助方式
单纯的发放助学金、给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容易使贫困生滋生“等、靠、要”的思想,而勤工助学作为有偿的资助方式,则很好地倡导了学生通过自食其力来完成学业。所以,高校要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成长成才的方式来加以认识,勤工助学不仅是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增强高校贫困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自立、自强、自尊的品格。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生活中,要切实帮助贫困生把经济资助和自我救助结合起来。
3.4 经济资助与全面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其一,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感恩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要通过教育的不断引导。高校可以对于贫困生享受资助设置要求,如要求他们每学期参加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才能获得资助。通过这些为别人服务的活动,他们可以看到人与人是相互支持的,正因为有了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那么他们也必须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祖国,来奉献社会。
其二,加强对贫困生的朋辈教育。高校的贫困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强,容易自卑等特点,通过与之有相同背景的人来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则易于被其接受。所以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对贫困生进行教育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倡导贫困生之间的互助,要善于发现贫困学生中品学兼优、励志奋斗的优秀典范,用他们的生动事例来勉励广大的贫困学生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其三,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并不可怕,贫困也并不是丢人的事情,高校应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制的基础上,增强对贫困生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与系统性。通过给贫困生开办讲座等形式,让贫困生逐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克服自卑情绪,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应付挫折、表达情绪的能力;鼓励他们协调好人际关系,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使贫困生正确对待逆境和挫折,放弃不安全和戒备情绪,融入集体生活中来。
其四,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教育。高校贫困生在获得资助前,需本着诚信意识提供各项证明材料。在获得资助后,也因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就拿国家助学贷款来说,办理的学生不需要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这本是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推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即部分受助学生不遵守合同规定,在规定时间内不予还款。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广大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信用观念,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
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下,高校助困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我们仍必须看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还存在着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只有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总结成功经验,修正资助政策,才能真正帮助高校贫困生全面成长成才,才能确保助困工作的良性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SZJ11224
参考文献
篇12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就给班级工作定下了工作重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掀起勤奋刻苦的学习风气,营造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
人的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班集体,对个人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一个立志成才的学生,如果处于较好的集体中,就会有如鱼得水之感,相反,如果班集体不理想,就会感到处处受压,甚至在成才的道路上中途夭折。理想的班集体,应该是既宽松和谐,又充满竞争气息。宽松和谐能够保证大家心情舒畅,互帮互学, 竞争气息又能推动学生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在班干部的选择任用上,我要求我们每个班的团支部、班委会成员精干负责。同时保障学生监督干部的权利,兼听则明。遇事从多方面调查,保证班级工作公平公正。班级工作的开展,要求每周组织一次班会,讨论当前最受同学们关注的问题,班会的目标是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难。
二、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学生群体,我们不能开展同一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我把学生分类,在进行统一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有重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类的学生进行教育。
1、政治理论学习
首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从实际行动上,结合理论知识,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帮他们分析,使他们了解到自己身边的小事也能与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挂钩,从而使他们发现政治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较大的群体,我带5个班,共193人,其中有近36℅的不同程度的贫困生。所以关注贫困生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心。在关心贫困学生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更为重要。
首先,我对班级里的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分出不同程度的贫困生,并组织调查统计和掌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当他们连生活费都紧张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积极推荐他们从事勤工助学等活动。认真仔细地做好奖学金评定、贫困补助等工作,把国家、学校有限的专项拨款用准用好,尽力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压力。
其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贫困生因经济原因常产生自卑心理,对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正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以知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精神粮食来充实自己,在精神上脱贫。
3.注重女生工作
我代的五个班的女生多,女生多了有女生多的好处,但也有女生多的麻烦。要充分发挥女生多的优势,就要作好女生工作。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她们谨记自尊自重自爱。教育她们正确地看待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同居等现象,摆正她们的位置,端正她们的生活作风,不断地给她们敲警钟。平时多深入到女生寝室,跟她们聊天,做她们的大姐姐,帮她们解决一些感情困扰,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当代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我们在注重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产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平时要多关心学生,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地开导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以下三点,让学生工作稳中求进,力求创新。
一、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并注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除了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平时我不仅加强学习哲学,还加深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原理,而且还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心理学、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争取能做到一专多能。另外我还积极参与到学生实践和活动的组织管理中去,并从中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造,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自我的认识能力,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我们辅导员的工作是纷繁复杂的,更是多样化的,而所工作的对象——学生的思想更是日趋复杂的,要想在较少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好的形象,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我要保证一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制定好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发挥每个同学特别是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要与他们交心谈心,坦诚相待;对学生的困难要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实事求是、公正严明,热爱、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工作中奖惩分明,弘扬正气,使好人好事得到表扬和支持,不良倾向得到批评和纠正,这样才能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篇13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15—02
收稿日期:2014—04—08
作者简介:桂媛(1981— ),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省宿迁学院六系团总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波(1987— ),男,山东枣庄人。江苏省宿迁学院六系团总支副书记,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现象,依靠出口拉动的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每年600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环境。又因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化体制改革相脱节,使得面临就业需求减少的大学毕业生举步维艰,甚至各类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局面。面对日益上升的大学生失业人数,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心理、悲观心理、挫折心理、迷茫恐惧心理、消极怨恨心理、功利心理、无奈心理等方面。[1]贫困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比较少,就业成本又较高,对于眼前的就业困境难免出现上述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他们往往容易走上歧途,甚至危及个人生命,给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无法挽救的损失。因此,目前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刻不容缓,关系到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高校贫困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了顺利读完大学,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校内外的各种兼职工作,而父母也节衣缩食,辛苦劳作,甚至四处借债供他们读书。但在与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下,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贫困生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面试的体面正装,也没有踏往他乡求职的路费、住宿费等。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大学期间交往范围狭窄,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卑,几乎不与同学往来,造成在毕业求职时缺少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另外,贫困生对工作的渴望更具有迫切性,他们更急切找到一份工作,改善家庭条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种种压力之下,高校贫困生承受着煎熬,较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威胁到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因此,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十分必要。
(一)贫困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心理品质交织、影响形成的整体心理品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提升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能促使他们抵御不良心理现象的干扰,积极与周围的人群沟通和交往,在遇到就业挫折和打击时,能坦然接受,从容应对,并能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就业,面对家庭、社会压力时,他们也能够找到正确的途径进行自我疏导。可见,提升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也为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贫困生家庭融洽氛围形成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更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责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他们理解父母,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让父母感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学会了为人处事,尽管没有找到工作,但困难是暂时的,相信他们将来会找到好的工作,事业有成。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解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毕业生社会经验较少,在遭遇用人单位歧视后,情绪激动,容易出现报复社会的心理,因此,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可以提前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感恩,奉献社会,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心理学途径
(一)一般心理素质提升途径
心理咨询技术是能够为广大人群学习、掌握并且简单易用的一般心理素质提升技术。普及一般心理咨询技术有助于高校教师和周围同学随时对贫困生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得贫困生能够获得最广泛的心理层面的支持,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维护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十分有益。
1.尊重贫困生
尊重意味着平等,与贫困生在价值观、信仰、地位、金钱、个性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因差异批评、指责贫困生,更不能因为贫困生的相貌和穿着打扮歧视他们。尊重还意味着对贫困生的信任,信任是尊重的基础与前提,只有信任贫困生,才能尊重贫困生,才能热心帮助贫困生,解除其心理烦恼。尊重意味着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对贫困生的隐私给予接纳和保护,不去赞赏或批评,也不要随意传播。
2.做到与贫困生共情
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贫困生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如果我们站在贫困生的角度去体验其因为买不起体面的面试服装而表现出的自卑和羞愧,即使没有类似的经历,也完全可以深入、准确地体验贫困生的内心世界。
3.充分利用积极关注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对他人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他人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对那些自卑感强或因面临挫折而消极颓废的贫困生,在利用积极关注时,我们自己应该做到辩证、客观地看待贫困生,帮助贫困生积极关注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等,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与资源,同时,立足现实,做到实事求是,避免盲目乐观。
(二)特殊心理素质提升途径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我们可以帮助贫困生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念,从而使他们用正确的理念去寻找工作,而各种消极心理问题也会随之消除。一般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都可以对贫困生实施这种方法,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找出其错误就业观念,提出相应的正确观念,并通过丰富的案例使他们认知自己的错误,从而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内心不良情绪体验。
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保证,只有家庭经济基础得到巩固,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发展。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也是促进个人顺利就业、实现家庭和谐的重要前提。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不仅可以预防贫困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感恩、报国之情,推动他们利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
参考文献]
[1]叶琳,李慧英.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成才之路,2008(11).
[2]贾晓明,陶勑恒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