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幸福感调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分析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幸福指数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两个年龄组的人幸福指数超过中年人,分别为92.8%和90.8%;46岁-60岁年龄组幸福指数相对偏低,为85.6%;幸福指数较低者多数是在校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人群;31岁-45岁年龄组的人,既是工作中的主力,又肩负着家庭中的重任,更多的责任相对减少了对幸福的感觉,因此幸福指数最低,为69.7%。
篇2
河北省在外务工人员总计626万,其中在省外务工者达326万,主要集中在京、津。绝大多数农民工居所呈现临时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家庭同城居住,这即意味着河北农村留守妇女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她们不仅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还担负着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的重任。她们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到农村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课题组深入到河北省11个地市25个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对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的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河北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河北农村留守妇女具有以下特点:从年龄上看,以中年女性为主,处于30~39岁年龄段的约为45%;其次是40~49岁约为 39%,平均年龄为39.34岁。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和小学,可见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家庭子女个数和需要照顾的老人的数量看,大多数留守妇女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负阶段,有2个孩子的占47%,需要照顾的老人数在2个的占35%。从经济收入看,留守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是一个普遍特征。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仅占27%。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从家庭类型看,核心家庭占41%,主干家庭占45%,独自照顾子女,承担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的留守妇女占绝大多数。
河北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
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比较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在幸福感指数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说明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状况较差,这是因为她们独立承担起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的重任,还要照顾老人、教育孩子,心理压力很大。由于和丈夫分居两地,长期性压抑、内心孤寂、缺乏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持所导致。虽然他们表现出自强、乐观、宽厚、吃苦耐劳等正性情感状态,但她们内心的苦楚只有自己能感觉到。这与李楠、杨洋的研究不太相符②。
表1 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在幸福感上的差异
表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分析。笔者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自变量,以幸福感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因素。结果表明,除家庭子女个数外,其他变量都对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见表2)
研究显示,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越高,幸福感得分也越高;大部分(76%)的留守妇女至少需要照顾2位老人,沉重的负担使她们感觉更不幸福;家庭收入是影响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收入越高越感到幸福;健身娱乐活动和相应的设施能提升留守妇女的幸福感;住房宽敞和够住的两类妇女的幸福感显著高于住房很挤的妇女。其他如交通路况、家庭结构等都影响留守妇女的幸福感。
二是留守状况变量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分析。将留守状况作为自变量,幸福感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因素。结果发现,除变量5、7外,其他变量都对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身体上的劳累还不是影响留守妇女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她们最在乎的是与丈夫的沟通方式及感情、对孩子的教育及母子关系和公婆的关系等。(见表3)
表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留守妇女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分析。从对留守妇女寻求社会支持的调查发现,她们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项目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占55.9%;其次是繁重农活和卫生医疗,各占 45.9%;在寻求帮助照顾老人方面,占45.6%;在精神文化方面渴望得到帮助的占36.7%。这可能和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抽象的“精神文化”不理解或由于自身承载着较重的生活负担,无暇考虑精神生活有关。在财务和人生安全方面,选择比例是32.7%。(见表4)
表4 留守妇女最渴望得到帮助(%)
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文化教育对策
在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中,本研究力求通过文化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妇女提高文化程度、调整心态、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夫妻团聚机会或便捷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等对策,提升她们的幸福感水平。
构建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与互助网络。一是要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构建社会支持网路。真正使各级妇联成为留守妇女的“娘家人”,使留守妇女的问题解决落到实处。村委会也要对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组建留守妇女服务队和家庭互助组,建立开放型基层妇女组织,力求使所有妇女都由社会人变成组织人,从而保证她们参与发展有“婆家”,维权诉求有“娘家”,开展活动有“媒家”。
二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力度。积极发动医疗机构和高校、社会团体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群体,尤其要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可以组织一些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到偏远地区为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免费体检义诊和心理疏导,为留守妇女送去关爱和温暖。
搞活农村文化服务方式。一是要为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建立起良性沟通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和用工单位可以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或制定农民工探亲假制度,也可资助留守妇女到外地探亲(报销车费、提供必要的食宿等)。
二是要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加快村民娱乐中心和健身场地的建设,开展简便、易学、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如健身操、广场舞、大秧歌等,缓解或转移留守妇女精神上的压抑和苦闷。
开展立体化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有近60%的留守妇女十分渴求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他们明显感到教育子女有心无力。因而,调动高校力量,定期对留守妇女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咨询十分必要。加强农副业实用技能培训。留守妇女不仅支持丈夫外出打工,还有想学技术致富的强烈愿望。有关部门应制定计划,对她们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构建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村级综治、调解、警务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的建设,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社会矛盾;严厉打击盗窃、抢劫、、诈骗等严重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留守妇女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构建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提升她们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6】
篇3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偏差。基于调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1.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体验幸福感的机会和平台;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4.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加强自我完善。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faced with more severe pressures such as learning, employment, family, marri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lso chang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colleger is in good condition, but there are devia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first, strengthen the well-be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 a positive mental quality; secondly, strengthe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buil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third,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romote students’ happiness levels; forth,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elf-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关键词: 幸福感 大学生 调查 建议
Key words: happiness; colleger; investiga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55-02
0引言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 、“颇扑不破的原则”。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转变,仅仅通过物质的满足程度、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已经不能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标准,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上,更加追求一种内在的、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充实需求,幸福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较高,思维较敏锐,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荣辱与兴衰。近年来,大学生学业、人际、就业等压力加剧,弃学、厌学甚至自杀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态主观认知和体验中消极、不科学的一面。因而,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话题的探讨理应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
1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所谓幸福感,是指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幸福感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体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8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1.1 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正确理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反映,对大学生幸福理解状况的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们追求幸福的方向。在“家庭幸福、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事业成功、有份满意的工作、有知心朋友、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受到理解和尊重、有目标和追求、学习顺利、为社会做出贡献、自由自在、有权、有钱、随心所欲、吃喝玩乐”等16个选项中。一致性最高的前五个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百分数分别为92%、75.56%、92.86%、77.1%、82.7%。而排列后五位的是,自由自在、有权、有钱、随心所欲、吃喝玩乐,百分比分别为19%,12%,9.8%,7.2%,5%。“有目标和追求”“为社会做出贡献”等社会评价指标已不是衡量“幸福”的首选标准,表明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选择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价值。
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健康的,对幸福的追求方向也是理性的,有价值的。当然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对影响这些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探析,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价值观。
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2]主观幸福感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学习满意度、自我外貌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自我总体满意度。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可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主观幸福感10项满意度进行5个等级划分,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调查结果如表2。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幸福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爱情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自我总体满意度三项指标评价较低,说明由于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独立地位,大学生面临着经济、求职压力,学生时代的爱情是奢侈品,这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
1.3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要素分析通过开放式问卷和个人访谈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因素有: 客观因素,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身体外貌形象、家庭状况、社会支持等;主观因素,如人际关系、精神、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等。
①身体外貌形象:身体外貌形象因素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无法改变的,因而当有些学生在对自己这方面不满意时,很可能引起心理上的自卑,从而影响到对幸福的感知度。②家庭状况:在这里家庭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家庭社会地位等。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长于和谐、融洽家庭孩子的幸福感更高。家庭经济与家庭社会地位主要是通过影响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来影响学生的幸福感。当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较好,或者来自于城市家庭,其生活满意度较高。相对的,当学生的家庭贫困时,要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可能影响到其对幸福的感知度,从而导致对幸福的理解偏差。③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大学生来自于情感的支持, 比如人际关系间的友情支持、爱情支持、以及来自于老师的认可支持,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④人格因素: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这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大多研究认为,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外向性和生活满意度正相关。[3]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会对相同的事情做出较为不同的反应。⑤自尊:很多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和总体自尊呈中等程度相关。即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信,有较好的应急方式,所以能较好的应付各类问题,幸福感相对高。同时, 集体自尊感较高的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位置,能够在集体中体验到较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的大学生会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⑥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水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4]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如面对、解决问题,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逃避等,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可见,提高安康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培养其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2对增进大学生幸福感的思考与建议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构建,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针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建议从大学生本身和学院两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2.1 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本质,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体验幸福,增强主观幸福感的前提;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地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体验幸福感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
幸福感是外部环境与内在心理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幸福是在人们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心存一份美好的感情,不断地追求幸福,深切地感受幸福,努力地创造幸福,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促进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从而提升幸福感水平。
2.4 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加强自我完善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确立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抓住在校期间一切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同时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努力成才;加强与父母同学、朋友、师长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应对挫折、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能力;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积极、乐观、严谨、开放、自信、自强、独立而稳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04).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698名公安民警参与调查,完成调查的为652人,其中男性604人,女性48人。平均年龄(32±6.5)岁(18~55岁)。
1.2 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内容包括了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本量表共33项,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8]。本量表已在大学生、教师、公务员、心身疾病患者等群体得到广泛使用[9-10]。此调查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评定,将测试结果输入上海惠诚心理测量软件进行分析,总分>102表示精神状态良好,指精力旺盛,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有信心,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充实,内心世界充满愉悦的心情,对未来的生活有一定的安排,没有心理上和身体上不舒适的感觉。87
2 结果
2.1 总体幸福感的分布
652例公安民警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达到良好、一般、差的比例分别为64.33%、22.29%、13.38%;样本总体及达到良好、一般、差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105.3±10.13)、(114.5±10.46)、(95.6±3.39)、(77.19±6.7)。
2.2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段公安民警的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公安民警的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比较
2.3 不同职务、警龄、警种公安民警的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比较 不同职务、警龄段公安民警的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0年警龄段的评分高于其它警龄段,不同警种的总体幸福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2 不同职务、警种、警龄段公安民警的总体幸福感比较
3 讨论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学概念与生活质量有间接的联系,它们是自尊、抑郁、心理控制源和情感疏远,但唯有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最终标明了个体生活质量的基线[5]。警察职业属特殊职业,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测试,某种程度上可反映公安民警的生活质量。于海霞等[7]对监狱民警的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1/2以上的监狱民警有比较高的幸福感。陈世平等[12]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生活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较高(72.6%)。本次总体幸福感量表的研究结果提示达到较高幸福感的比例为64.33%,幸福感高于以监狱民警为样本的研究,但低于以社会人群为样本的研究,考虑与警察的特殊职业有关。本研究从不同性别角度看,总体幸福感评分女性高于男性。考虑女民警多承担机关事务性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工作环境较男性民警相对较好有关。不同年龄段总体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小者较高,考虑与新从警人员常豪情万丈、对压力和紧张估计不足,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现状有关。不同文化程度公安民警的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幸福感是一种态度,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文化程度可能会影响到警察的认知水平,但对认知成分、情感成分的影响还有其它更多可能的因素,文化程度并非其决定性因素。不同职级警察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比较,副科的评分低于正科、科员,考虑副科警察虽然职级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更多的是业务骨干,过大的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过高的期望值都可能会抵消本身职级所带来的主观幸福感。5~10年评分高于其它警龄段的调查结果正好与不同年龄段的调查结果相符。
实际上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警龄、职级、警种的总体幸福感评定结果也可以从幸福感评定的心理动力学机制来解释,人的幸福感的产生取决于外部环境,但对于警察来说,在给定的外界环境下,内在精神过程如何产生主观幸福感,可以用缺口或比值学说与社会心理影响学说来解释。人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期望值与成就感之间的“缺口”或“比值”。至于是采用缺口公式还是采用比值公式则部分地取决于如何测试期望的成就。在缺口公式中,缺口等于期望值与成就感之间的差,期望值往往高于成就感。两者间的差越小,主观幸福感就越高。负差产生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在比值公式中,比值等于成就感除以期望值。比值越大,幸福感就越高。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警龄、职级、警种中的期望值与成就感肯定有所不同,必定影响到幸福感评分水平。
社会心理影响学说是对缺口/比值学说的补充。其目标是探索有可能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因素并观察它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联程度。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如下;应激、社会支持、内在控制(自信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外在控制(感到被他人所控制或感到被机遇所控制)以及角色扮演(即对家庭、工作和社会角色扮演的好与不好)。不同性别、年龄段、职级、警龄段、警种尽管同属警察群体,但均可从应激、社会支持、内在控制、外在控制以及角色扮演找到其区别,更支持本研究结果。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银川警察的总体幸福感较好,不同性别、年龄、职级警龄段的警察其总体幸福感有所不同。提示对警察进行群体心理辅导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警察职业是压力较大和充满精神创伤的职业,心理不健康的警察在执法中难免会出现违法犯罪、警民关系紧张等问题,但尽管如此,还是要尽量减少公众与媒体对反面典型的渲染,多些正面宣传工作,提高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杨德森.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I理论构思[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36-139.
[2] 李凌江.医学领域生活质量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59-62.
[3] 李凌江.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职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1995,4(2):58-62.
[4] 连春亮.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2):54-57.
[5] 李岩.监狱警察工作倦怠与控制点、心理健康及两者的关系[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3):279-280.
[6] Diener E, Eunkook MS, Richard EL, et al. Subjectire well-being :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276-294.
[7] 于海霞.监狱人民警察的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30-31.
[8]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则[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0-83.
[9] 刘永恒.不同来源、性别、专业的地方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6,20(1):49-50.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对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转向了较高的层次。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全面衡量人民的幸福状况。随着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政府部门意识到要衡量社会和谐与否,一个GDP指标还远远不够,于是纷纷将幸福指数纳入其评价体系当中。但是,对于如何衡量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还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指标体系和设置合理的考评方式。而在建立合理的测量机制之前需要先明确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以蚌埠市居民为研究样本,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该市居民幸福感进行调查。
蚌埠市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之一,位于淮河中下游,安徽省北部,面向长三角,背靠中原大地,经济腹地十分宽广,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工业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现辖怀远、固镇、五河3县和蚌山、龙子湖、禹会、淮上4区。研究的区域范围只包括蚌埠市4辖区。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集中在蚌埠市的经济中心区域,所以只选择4区研究,3县在此不作为研究范围。
蚌埠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崛起、享受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据统计,蚌埠市2011年人均GDP为21443元,全国排名中208位,省内第10位。本文通过对蚌埠市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旨在引导蚌埠市居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为蚌埠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二、幸福感的内涵
对于幸福感,不同研究者对幸福感含义的界定和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一些研究者在认知的层面上加以理解,将幸福感等同于生活满意感(life satisfaction)。另一些研究者则在情感层面上使用这一术语,将其理解为happiness。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完善论幸福观为基础的幸福感研究,则力图超越快乐主义幸福观,更多强调自身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
综合以上这些关于幸福感内涵的观点,本文将幸福感的界定为,幸福感是人们对于自己现阶段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个人价值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理解也不同。然而,正是这一抽象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幸福才会成为千百年来社会理想与个体价值诉求的中心。
三、蚌埠市居民问卷样本特征统计及数据分析
(一)蚌埠市居民问卷调查及问卷样本特征统计
问卷基本构成:
参考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结合蚌埠市特点,以及调查的实际情况,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该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收入;
第二部分:该部分旨在调查蚌埠市居民对蚌埠市长期以来的社会状况的客观评价,以及在这种状况下,居民对自己近三个月的主观感受评价和幸福感打分。其中,客观评价由社会环境、社会体制、社会关系、社会氛围、发展前景构成,各项含义如下:(1)社会环境指标包括住房成本、城市环境、物价水平、交通条件、商业水平五个方面。(2)社会体制指标主要包括社会治安、医疗保障、教育资源三个方面。(3)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个体与家人、邻里、同事的关系。(4)社会氛围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和尊重、社会的文明与公平。(5)发展前景是指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二)问卷的样本特征
本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两种方式,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478份,经筛选,共获得379份有效问卷。
(三)实证结果分析:
1、运用软件:SPSS Statistics 19
2、分析方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功能,分别分析性别、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与总分的相关程度,分析同一个项目内不同分段之间的相关程度。同时,对于只有两个分段的性别项目做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变量为总分,分组变量为性别)。具体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1)性别(有显著差异)
从表1.1结果显示得出,蚌埠市女性和男性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sig.=0.001)。通过对六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发现,女性在社会关系(sig.=0.030)、近三个月主观感受(sig.=0.003)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性,其他几个维度差异不显著。
(2)从事的职业:(有显著差异)
从表1.2、1.2.1结果显示得出,蚌埠市不同职业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sig.=0.000)。
(3)教育程度(有显著差异)
从表1.3、1.3.1结果显示得出,蚌埠市不同教育程度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差异(sig.=0.004)。
(4)每月收入
从表1.4、1.4.1结果显示得出,蚌埠市不同月收入水平的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差异(sig.=0.000)。
(四)数据分析总结
根据sig.
四、蚌埠市居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SPSS Statistics 19软件所得出的数据和分析结论以及从问卷中统计出的数据结论,对性别、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做进一步探讨。
(一)性别差异对幸福感影响显著
统计的问卷中,男性占51.98%,女性占48.02%,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社会关系、主观感受对男性和女性影响显著,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关系优于男性,女性的主观感受和和幸福感评分也明显高于男性。性别与幸福感显著相关。从表2.1可以看出,女性的平均幸福感指数高于男性。由此可见不同性别间对幸福感的评价存在差异,由调查情况可以得出,蚌埠市居民中女性比男性更幸福。
(二)职业对幸福感影响显著
在除社会环境之外的其他因素中,不同职业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实证分析得出,职业与幸福感显著相关。通过对六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发现,农民、国家社会管理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商业服务业员工的主观幸福感要明显小于私营企业主小于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小于经理人员、办事人员以及工人。
根据第四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不同职业的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最为复杂,职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社会体制、经济水平创造了不同的职业,影响着不同职业的发展,而不同的职业则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关系以及主观体验,各种因素纵横交错,决定了职业对幸福感的显著影响。
(三)收入对幸福感影响显著
问卷中,月收入1000-3000元的占42.74%,3000-5000元的34.83%,且在社会体制、社会氛围、发展前景、主观感受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月收入在3000以下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要明显低于3000-5000的群体,且月收入在3000-5000的居民主观幸福感要明显低于5000以上的群体。
由此可见,蚌埠市居民幸福感的幸福感与收入存在正相关性。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不少研究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例如Bradburn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有较好的正性情感,而低收入者则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Campbell的研究也表明,高收入者的幸福感高于低收入者。本研究支持主观幸福感随收入水平增高而上升的结论。当前我国社会才刚刚进入小康社会,从总体看来收入因素仍然是制约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条件的关键因素。
(四)受教育程度对幸福感影响显著
根据第四部分的数据,可以发现看出,在社会氛围、发展前景、主观感受方面,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幸福感差异。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居民主观幸福感要明显低于高中到大学本科的居民,而高中到大学本科的居民幸福感要明显低于硕士及以上的群体,大致表现出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会带来较好的心理体验的倾向。教育是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由此看出将教育程度越高,生活的态度越是积极,而受教育程度越高,也意味着可能有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遇,因而也就越可能较多地体验到幸福。
参考文献:
[1]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的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
[2]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研究[J].理论学刊.2002(5).
[3]孙英.幸福论[M].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4.1.
[4]张瑾.国民幸福指数:社会发展评价的新尺度[J].领导科学,2006(15).
[5]Alan·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6]吴明隆.SPSS操作与应用: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
基金项目:蚌埠市GDP与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XSKY1133。
作者简介:
篇6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年龄为18~25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73份。其中,男性75人,女性98人。
二、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为了探讨不同性别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研究不同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珠三角地区男、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与性别的关系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在研究初期,学者在研究主观幸福感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性别对个体自认的、公开的幸福感没有影响,个体的快乐是不分性别的。近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积极新的平均水平上,男性与女性非常接近。一些研究认为,女性倾向于体验比男性更高水准的不愉快情感。有的学者认为,造成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是因为情境的特殊性。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珠三角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可能因为对于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而言,面对的是比较开放、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比较多的环境,从而导致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在评价主观幸福感水平时,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信任的积差相关分析
由表2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4个P值都小于0.001,所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预测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赖存在比较高的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四、多元回归结果
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为因变量,以依靠性、预测性、信赖的得分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信赖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
从表3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可以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主观幸福感总分的估计值=57.658+0.749×信赖
五、因子分析
为了探讨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4的分析结果可知,KMO值=0.821,因此,可以认为,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Bartlett’S值=329.681,且P=0.000
由表5的分析结果可知,若提取3个因子,则能解释全部信息的78.957% ,接近80%,能反映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根据表6分析结果,可以建立以下因子模型:
生活满足=0.895F1-0.158F2-0.162F3;控制感=-0.016F1-0.036F2+1.OO3F3
忧郁愉快=0.786F1-0.011F2+0.114F3;就业担忧=-0.056F1+0.984F2-0.036F3
松弛紧张=0.549F1+0.325F2+4.387E-02F3;精力=0.806F1+8.785E-03+5.814E-02F3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表5)可知,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3个因素为:
第1个主因子在生活满意度、忧郁愉快,松弛紧张、精力4个变量上的负荷较大,可理解为积极情绪。
第2个主因子是就业担忧,是指大学毕业生对毕业后就业情况的担忧程度。
第3个主因子是控制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思想的控制。
六、讨论
由表2可知,尽管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预测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赖存在比较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研究的假设。但从分析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调查的样本较大,所以仍然存在比较高的显著正相关关系。
由表6可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第一个主因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包括心情忧郁愉快、生活满意度、精力、松弛紧张,换而言之,是对生活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对生活感到满足,感到愉快,精力充沛。其次,是个体处于较放松的状态。第二个主因子是就业担忧,主要是担忧毕业以后的就业情况,尽管就业担忧是暂时的,但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第三个主因子是控制感。
七、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差异;
2.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信任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篇7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门诊工作1 年以上的护士80人。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编制、职称、受教育情况。
1.2.2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订制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于评价受试者对于幸福的陈述。该研究共有33个条目,前18项得分总和代表总体主观幸福感, 女性常模为(71±18)分,得分与幸福感呈正比。此外, 还通过6个量表用来衡量幸福感的6个因子, 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
控制、松弛与紧张。
1.3 工作满意度指数量表 IWS是目前公认的用于反映护士在实际工作所获得的收入、自主性、组织决策性、职业地位及互动合作的满意度。该量表采用Liket5分评分法, 共44个条目, 每个条目得分1~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1分)、部分不同意(2分)、不确定(3分)、基本同意(4分) 以及完全同意(5分), 得分越高表示受试者的满意度越高。采用调查问卷法, 发放问卷80份, 第2天统一回收,回收76份, 回收率95%; 针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最后选择符合要求问卷71份, 有效回收率93畅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畅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门诊护士与女性常
模的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 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3~54岁, 平均(31畅37±5畅48)岁;本科及以上14人(19畅7%),大专22人(31畅0%),中专35(49畅3%); 已婚55人(70畅4%), 未婚25人(35畅2%); 主管护师及以上39人(54畅9%), 护士32人(45畅1%)。
2 2 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状况
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77畅23±12畅61)明显高于女性常模(71畅00±18畅00)(P
2 3 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状况
见表2。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各项目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被认可、与同事关系、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管理、工作本身、个人成长与发展、工作负荷、工资与福利。
2 4 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
3.讨论
3 1 门诊护士的总体主观幸福感较高
本调查显示,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女性常模,考虑是因为护士工作专业性强、相对稳定,社会保障较好,并且相对临床工作,门诊护士工作时间较为规律,无需上夜班,可以正常休息和照顾家人,因而主观幸福感较高。但本组门诊护士中高于女性常模者只有66%,仍有34%低于女性常模,考虑可能的原因有:①对健康的担心。可能门诊护士长期与各种患者接触,深知疾病危害和健康重要性,常担心工作过程中感染疾病。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而门诊人口流动大、环境拥挤、嘈杂,门诊护士每天要面对形形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容易受到患者及家属不满、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影响,这导致门诊护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
3 2 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本调查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 说明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有待提高。在工作满意度各项目中,工资及福利得分最低, 其次为个人成长与发展得分。护理工作风险高、强度大, 应当享有合理的薪酬分配, 但与其他卫生专业人员或不同行业同年龄人员比较, 其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薪资报酬与劳动强度不成比例。此外, 门诊护士工。
篇8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采取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自行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国内段建华[4]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修订的量表,该量表共有33项,对该量表的前18项进行测试,该量表在国内大学生幸福感调查中有较好的运用[5],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生源地、月消费等)和幸福感状况等。
1.3 数据处理。将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码、输入并校对,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共312名,收回有效问卷300份。统计有效问卷,其中男生为156人,女生144人;独生子女170人,非独生子女130人;农村187人,城市113人;大四见习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五实习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四见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6.14分,大五实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0.48分。
2.2 不同特征的大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主观幸福感得分。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2.97分,女生的平均得分为73.84分,不同性别在幸福感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平均得分为74.26分,非独生子女平均得分为72.38分,独生子女与非独1生子女在幸福感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72.56分,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74.06分,城乡差异之间无统计意义(p>0.05)。月消费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得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与蒋凌琳等做的“在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同,他们做的统计表明月消费不同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统计学差异[6]。而见习学生和实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学生自我评价情况。6.67%的见习学生感觉“非常幸福”,72.67%的见习学生感觉“基本满意”,20.66%的见习学生感觉“说不清楚”,见习学生中没有人认为自己“不幸福”。12.67%的实习学生感觉“非常幸福”,63.33%的实习学生感觉“基本满意”,12.67%的学生感觉“说不清楚”,11.33%的实习学生感觉“不幸福”。见表2。
2.4 其它情况。相比现实而言,80%的学生认为网络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90%的实习学生感觉正在受到就业、考研和实习约束的压力。75%的见习学生在临近考试时感到焦虑,87%的实习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合理统筹的时候感到焦虑。15%的学生通过跑步等体育运动来排解焦虑,34.66%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博客的形式进行自我解压,25.33%的学生找心理老师或朋友倾诉,其他同学不会特别在意,任其发展。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刻苦和奋斗”、“良好的社会关系”、“机遇”这个四个选项中,对于人生获得幸福的根本条件是什么,40%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43.33%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刻苦与奋斗”。
篇9
本研究样本取自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全体新生2957名,最后有效被试为2817名,平均年龄18岁。来自农村的为1734人,城市的为1083人。独生子女为750人,非独生子女2067人。文科学生为1014人,理科学生为1803人,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本次调查采用《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MHQ 是在整合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理论框架与测评指标的基础上,建构的多方位、多测度、多功能的本土化的幸福感测评工具。该问卷包括一个指数(幸福指数)、两个模块(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九个维度(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获取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 0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大一新生幸福感及各维度描述性分析
大一新生幸福指数分值均数为6.21,标准差为1.76,最高分9 分, 最低分1 分。超过5 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1.7%,认为有些幸福的22.3%;幸福的35.9%;很幸福的12.6%;非常幸福的3.9%。居于两者之间的占17.0%,有8.3%在中点分5 分以下。表1数据显示出四高(高健康关注、高利他行为、高自我价值、高友好关系)模式,提示大一新生具有健康向上、自信自尊、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参见表1
2.2 大一新生幸福感比较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因素对幸福感影响,我们对人口统计项目进行了分析。
表2数据显示,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幸福指数上没有差异,但是在生活满意度和生命活力二个维度上,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表现为更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更愿意帮助他人,富有爱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等特征。
表3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幸福指数上没有差异,但在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4数据显示,幸福指数在文理科组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人格成长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正性情感维度上,文科大一生高于理科大一生;而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人格成长维度上,理科大一生却高于文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大一新生幸福指数是6.21分;显示出四高(高健康关注、高利他行为、高自我价值、高友好关系)模式,大学生幸福指数高于高中生(6.09±1.91)、中专生(5.73±1.83),但低于研究生(6.60±1.08),提示教育水平可能增进幸福感水平。早期研究,往往把独生子女视为问题儿童,认为其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幸福指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高的幸福自我评价,更多的生活满意以及较少的负性情感,提示独生子女幸福感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
篇10
一、引言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拥有农村户口的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务工人员;根据务工所在地又可划分为本地农民工和外来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的拉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囿于户籍制度限制、文化水平落后,外来务工人员遭受诸多的不公平待遇,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权益保障方面,农民工频繁出现拖欠工资情况;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较低;此外,在签订劳动合同、行业歧视、地区差异等方面,农民工和城市人们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了他们的一个心病,在教育资源的争夺下,农民工和城市人口的矛盾进一步上升。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低下、精神压力巨大、生活幸福感指数骤降。
农民工占据了20.4%的全国人口,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的特殊群体,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能解决,不能稳定、幸福的生活,势必会给农民工自身生存、企业运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幸福状态;同时运用模型分析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对幸福感的影响权重和方向。
二、房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现状分析
小组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72份,回收率86%。本文对房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现状分析,主要基于小组问卷数据分析,以及小组实地走访以及访谈。
从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房山区外来务工农民工整体幸福感偏低,总体标准差相对较大,个体间波动性较大。生活水平、休闲娱乐、工作环境、未来预期、居住地点、社会尊重远低于一般水平。
通过采取各种参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收入水平”“休闲娱乐”“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家庭关系”等因素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不妨进行一个有根据的推测,更高的收入往往会给农民工带来更多进行休闲娱乐的机会,而高收入的工作环境往往会附带着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而当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因素都能得到提升时,有利于农民工全体的家庭关系的改善,相反,这些因素的恶化也容易带来家庭关系的紧张。但是“生活水平”与“居住地点”在一定等级内,反而成负相关。这是因为当大城市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提高其收入。但是中国近几年一线城市房价高烧不退,高价格推高了房屋租金,也提高了农民工的生活成本。相关材料表明,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G在集体宿舍里,21G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这是因为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工资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居住水平和饮食条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
农民工饮食总体状况则可以概括为吃得饱但吃得不好。表示“能吃饱”的为100%。但食物|量和就餐环境质量水准很低。多年来,我国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关注和监管长期处于盲区。各地建筑工地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工饮食质量低劣、就餐环境差,他们对食品安全和饮食营养的自觉水平很低,已经构成社会一大隐患。
农民工的不同个体间差别较大,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不同农民工之间也有着智力,体力等素质的差别,拥有更高素质的农民工往往在工作中拥有更高的效率,能够适应更长的工作时间。农民工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和加班费组成,基本工资又是取决于最低工资标准,因此劳动者个体间的差异全部由劳动时间决定。由于农民工更多的是进行简单无差异的劳动,因此获得的工资与我们曾经认同的劳动经验无关。
三、结论及建议
(一)对农民工进行在再教育培训
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再教育模式可选择分摊模式,一则政府有责任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改善,及改善本地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水平,此外外来务工人员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的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做贡献,二则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本身能力的提升,可以帮他们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工资,改善家庭生活,三则再教育的进行必然会交由中介教育组织操作,可以促进此类公司的发展,因此可知外来务工人员再教育的进行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政府,个人,教育组织成本分摊,以此推动再教育的进行。
(二)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外来务工农民工业余生活
开展休闲娱乐活动对于提升外来务工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明显作用,具体方式可以有以下,一则组织当地艺术团去表演,二则组织一些志愿者去与外来务工人员互动,三则在某些景区设立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站点,给予他们门票打折或者某些日子给予极大的优惠,以丰富其生活等政策,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落实。
(三)减轻子女教育压力
关于子女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关于政策,明确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之前各自的责任,最终形成良性的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协作机制;第二关于入学,在教育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外来务工农民工教育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加强与财政、公安、劳动保障等机构的沟通,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情况、数量、教育的需求等,解决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第三关于心理,以往政府仅仅解决的是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很少关心其心理上的改变,但其实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异地求学心理上的影响亦很大,因此在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应辅以一定时期的心理辅导,在特定的时候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打开心扉,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生活,此举对孩子有好处、也为父母解决了心中的担忧,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出一个优秀人才;第四关于教育公平,适时定期进行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专项督导活动,确保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
篇11
2 调查内容及结果
2.1 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
在“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幸福生活的前五个标准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身体健康、和爱人一起生活、有许多知心朋友,百分数分别为92.86%、75.56%、92.86%、77.1%、82.7%。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认为有钱、有权势地位、随心所欲、吃喝玩乐就是幸福,表现出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个性放纵的一面。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又如何?在“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学习满意度” 、“经济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2.3 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在回答“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中,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并且据此次调查统计,7%学生曾经有轻生的念头,38%学生自认为心理有问题,45%学生需要心理辅导和帮助。
3 幸福感缺失原因分析
调查中发现,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贫困、心理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的比例分别为74.8%、32.7%、18.4%、、15%、9.4%、9.4%,可见就业压力的影响最大,学习压力为第二原因。大学生幸福感缺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大学阶段的特殊性与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不同,自觉、自主、自立、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学生造成现实和理想的不统一的落差,并且从读书开始,家长只注重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不注重学生情感上的交流。(3)社会现实的影响。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与大学生本身的能力存在差距,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兼职、就业等方面遭受挫折,觉得大学学习的书本知识和社会脱节,造成严重的挫折感。(4)人际交往关系困难。目前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他们极度沉迷于网络,喜欢“宅”在宿舍里,长期不与人接触,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 积极心理的培育与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4.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心理学思潮,致力于发现并激发人的内在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提升生活品质。曾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的Seligman 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强大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动力源泉,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要求自我实现的力量,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
4.2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的关系
积极心态是大学生成长所需的重要心理素质,心态对人的行为起导向和支配作用。心态即心理态度,是由当前事物和过去经验引起个体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积极心态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习惯。
积极情绪往往伴随着某种愉悦和幸福的主观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和体验,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促进其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并寻求更大的挑战,并逐步走上自我发展与超越之路。
4.3 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篇12
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
国外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较早,也相对比较全面,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大都是集中在对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只有个别是直接针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大都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收入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但也有不少学者得出差异较大的结论,认为收入只是影响主观幸福感诸多因素之一,主观幸福感受到国家、地域、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等众多因素影响。现将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1收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这种观点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收入更高时,人们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其主观幸福感相对也就更强,但此效用相对低收入群体要比高收入群体大得多。2000年Schyns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对比较理论及个人特征理论,建立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研究证明了此观点。同年,Dieneretal在加尔各答对贫穷人群研究中发现,个体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密切。
1.2收入仅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其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有限
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对幸福感的作用存在一个最高极限,一旦达到这个极点,收入的增加将不会使幸福感产生变化。Graham and Pet-tinato (2001) 发现,当收入水平较低时,绝对收入的增长能够导致主观幸福感的增强,但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会变弱。Cum-mins (2000) 分别分析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及高收入组的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于高收入群体,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 0.135;对于低收入群体,收入与幸福感相关系数上升到 0.257。以上研究刚好和美国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1974)有关收入增长与幸福指标研究结果相吻合。他的结论是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并非直线型的,而是存在一个临界点,呈U型关系,即在收入较低的群体中,收入是其快乐的主要影响因素,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但是,相对于中高等收入群体来说,收入的增加反而伴随着“快乐收益”快速递减现象,在较高的收入阶段,收入与幸福感的曲线关系几乎趋于水平状态,即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增加,这就是“伊斯特林悖论”。
1.3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
决定主观幸福感除了收入等经济因素外,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例如健康、家庭生活、年龄、业余生活、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社会价值导向等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2012年,广东省调查过群众的幸福满意度发现,民众认为在影响其幸福感的各因素中,家庭生活、健康、人际关系等项高居首位,而后才是工作稳定,收入增长,富余的业余时间,第三是社会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最后是完善的社会保障、福利等体制。
2.数据来源及调查结果描述及分析
本文的数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取得,结合福州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平均收入水平,确定以收入水平和职业为划分依据,选定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来说,就是选出福州地区人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的区间内的群体为样本,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如会计、律师、医务人员、记者等)、个体经营户和其他职业的人群为主要受访者。本次调查问卷共设置十个客观题目和一个主观表述题,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有关受访者的收入现状、收入满意度等;二是有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构成、影响因素以及主要压力等项目;第三部分是针对主观幸福感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大小、目前所得收入与其幸福指数是否匹配,最后,还从收入角度出发,直接给自己的幸福指数打分等。
本研究共预定500份纸质问卷,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过程中,将无效问卷剔除,有效问卷共计437份,其中,月收入在3000-6000元区间的,即符合项目研究设定样本——中等收入群体的有248份。
下面针对问卷样本数据进行具体统计和分析。
(1)不同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评价统计,如表1。
调查问卷中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分值设置为91-100、81-90、71-80、61-70、51-60五段区间段,计算具体指标时分别折算为95、85、75、65、55五级。通过统计发现,不同的收入群体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收入较高的群体,总体主观幸福感自我评价也较高,平均值达到79.4;而中等收入群体的评价分值也居中,平均值为78.82;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平均自我评价只有74.33,差距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中较高收入者,除温饱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外,还可以有富余的收入来丰富额外的、有关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所以幸福的自我评价也较高,反之,收入较低时,生活的主要重心还在为温饱而努力,基本生活外的可支配收入就相对缺乏,人的需求满足程度就比较低,所以,其主观幸福感评价也低。
(2)福州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按照职业标准分类情况统计,如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群体对主观幸福感评价平均得分是78.22(百分制),相对较高,这与前人的研究中结论认为,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收入的增加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用仍然较大是相吻合的;从评分标准差看,样本总标准差达到11.39,可能是因为问卷中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自我评分区间间距较大,这在预估范围内,尚可接受;按职业分类统计分析发现,相对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差值尤为显著,达到了17.2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分类较多,差异较大,其收入和工作压力差异也大,所以主观幸福感的样本离散程度也较大;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标准差只有9.27,低于平均值,说明其职业和收入相对稳定,所以人的主观感觉也较相似。
(3)中等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关系图,如表3。
表3 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关系图
从上表看,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仅占18.9%,而认为他们之间有一定关系的就有135人,占样本总数的55.65%,而且还有25.4%的人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很有关系。说明在这一样本群体中,超过八成的人都认为收入还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的。分析其原因,由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已经能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但是,跟高收入者相比,其富余的程度远远不够,还是对收入的增加有一定的期待,所以,大都认为收入对其幸福感的提升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4)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表,如表4
表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表
从上表看出,在影响收入的各种因素当中,比例最大的是生活质量,将近七成的人都认为,它是重要影响因素;而收入项目仅有60人选择,只占四分之一不到的比例;超过40%的人认为,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是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同时,社会环境、政府服务也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此项统计,再一次表明,收入与生活质量、业余生活、社会环境和政府服务等各因素一样,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但是其作用并不显著。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基础之上,总结有关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福州地区中等收入群体实证调查,据统计分析表得出如下结论,即这一群体的幸福满意度达到中上水平;而且大部分人都肯定,收入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收入对提升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弱化;人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深受生活质量、业余生活、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服务所影响。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伊斯特林悖论”。
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1)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人们的收入,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2)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丰富的业余生活项目,维持安定、良性的社会环境,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为提升主观幸福感创造客观的因素。
(3)从个体内在看,要加强社会学、心理学的教育,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感知能力。
(4)要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导向,培养民众快乐的人生观和正面的价值观。 [科]
【参考文献】
[1]任国强,桂玉帅,刘刚.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的经验与国内的证据.经济问题探索[J].2012(7):24-29.
[2]管皓.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J].南开经济研究,2010(5):56-70.
篇13
在中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农村老年人口占了70%左右。老年人幸福感是其对健康、生活状况乃至生存质量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因此研究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可为健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主观幸福感,改善生存质量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参考国家对于幸福指数的设计,结合农村老人实际生活状况以及澧县乡镇自身特点这三个方面综合设计而成。
1.1 研究对象
澧县现辖14个镇,18个乡。一般可以按地形分为洪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本次调查只选取如东乡(洪湖区),大堰镇(山区)和张公庙镇(平原区)三个乡镇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对象覆盖孤寡老人和普通的分散居住的老人。符合标准、完成问卷而资料完整可做统计分析者共119人(男68人,女51人);无配偶(包括丧偶、未婚、离婚)66人,配偶健在53人;60-69岁49人,≥70岁61人;有子女且尚在的82人,子女死亡或者无子女的37人。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采用了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该量表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四个分量表构成。其理论结构是情感平衡理论,这一理论把幸福理解为两种对立而同样重要的,彼此独立的情感之间的平衡,即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总的幸福度,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的幸福度,总的幸福度是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量表共有24个条目,其中5个反映正性情感(PA),5个条目反映负性情感(NA),7个条目反映正性体验(PE)。7个条目反映负性体验(NE)。总的幸福度=PANA+PENE。得分范围-24至+24,为了便于计算,加上常数24分,记分范围0-48分。以12为基数,分为四个梯度:0-12分表示非常不幸福,13-24分表示不幸福,25-36分表示幸福,37-48分表示非常幸福。所有条目内容涉及被调查者近期对生活过得如何的评价,对自己的命运、健康、孤独、忧虑、愉快、烦恼、希望、长寿等多方面反映,以及和过去的比较等。本研究还采用了自编问卷来调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内容包括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等,以探讨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相关社会因素并进行跨地区比较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评价
本次研究对象119人,幸福感强的114人,占全部研究对象的95.80%;感到不幸福的5人,占4.20%。正性情感与体验得分远大于负性情感与体验得分,表明样本老人总的说来幸福、满意。
2.2 不同区域农村老人的幸福度
各区老年人幸福度得分各不相同,但是彼此差距不大,如东乡最高,张公庙最低。数据反映,澧县农村养老情况相对较好,政策等落实都到位,整体情况比较均衡,不同地区条件老人感觉大致相同。一方面,澧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澧县作为农村新型养老的试点区,从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缓解了经济负担。
2.3 性别对幸福度的影响
通过统计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男女性别对幸福度影响并不大,幸福度都比较高,这也与我们调查实际情况相符。
2.4 配偶的存在与否对幸福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配偶健在的老人明显要比配偶死亡的老人生活幸福。特别是在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方面,配偶健在老人的统计数据明显很低。由此可以说明,配偶建在的老人在各方面由于有老伴的照顾,感到精神上比较充实,生活上比较满足,这是最好的证明。
2.5 各个年龄阶段幸福感比较
农村老人对于生活要求相对城市老人较低。无论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对生活都充满了向往。相对来说,年纪大的老人对生活更看得开,面对死亡更加坦然。因此数据说明了,年龄在一定范围内,对衣食皆有保障的老人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3 农村老人养老方面存在的缺陷
3.1 物质生活基本解决,但美中不足,存在漏洞
调查发现,缺衣少食的老人比较少,但是仍然有8%左右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生活在这些家庭的老人,在很大年纪的情况下仍然还要承担很重的生产劳动,养老一说无从谈起。另外,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平均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每天生活经费不足十块钱。在当下社会,这样的生活水平只能解决基本的吃饭问题,老人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能无法满足,基本生活补助有待提高。
3.2 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较差。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很少,不少人家的电视机也是大多放在孩子的房间。老人们的活动往往是几个人拉拉家常,有的则参与赌博等,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容易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诱发疾病。
3.3 敬老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应更公开透明化
由于大部分乡镇敬老院都多少有一份自耕地,条件好的还自喂牲口等。收成好能卖出一部分获取经济收入,用以添置敬老院的公共配置。这些收益大多是发动敬老院的老人劳动所得,院长或者工作人员以记工分分配劳动所得。由于财务管理不够透明,不能得到大多数老人的信任,同时也反映了敬老院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3.4 社会关注度偏少,后续支持有望提高
乡镇敬老院修建时间普遍比较早,大部分房子开始出现年久失修的状况。由于敬老院属于社会福利性的机构,固定的财政收入比较少,修理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部分电缆已经开始老化,容易引起火灾等。有的敬老院的门窗玻璃破碎情况严重,修补的经费不足。另外,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的工资较低,大部分的职工工资只有四五百元,对于当下物价水平,标准偏低。
3.5 其他问题
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反映自己年轻时的档案在一些历史过程中丢失,身份得不到承认,可以享受的政府补贴无法落实,希望相关部门予以解决;还有一些老人因为户口问题而担心,因为无法领到农村老人保险金而抱怨;还有老人对敬老院的管理有意见,但是却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向相关部门反映。
4 澧县农村养老体系的优势
4.1 澧县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体系
农村的普通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孤寡老人分层次或者分散供养或者进入敬老院,每个老人根据不同的情况,得到了不同的照顾。另外,澧县的养老政策落实比较到位,老人受惠不少。
4.2 澧县敬老院的经营模式为孤寡老人生活改善提供了可能
澧县敬老院普遍采用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自耕地能够让老人既可以劳动锻炼身体,又能有笔改善生活的收入。
5 对于农村养老体系构建的建议
5.1 加强政府和社会对于老年人生活保障的支持力度
尤其对那些没有收入来源,又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政府应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来源。鼓励和发动各种慈善机构的力量,运用社会团体,鼓励将社会公司企业和某一个乡镇的老年弱势群体或者敬老院结成对子,这样既能使老年人的生活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同时对公司单位的形象树立也是有积极影响,政府可以为企业单位做宣传。
5.2 在弘扬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加强法律宣传
对拒绝抚养或者虐待老人的部分人群要给予法律的严惩,在社会中形成尊敬礼让老人的风气,同时鼓励基层政府培养村民形成和老人多讲话、“常回家看看”等敬老观念。
5.3 初步建立乡镇一级的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社团组织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各种性质的有益活动,充实自己,快乐他人,让他们参与其中得到乐趣。同时,挖掘老人潜力,给有余力的老人继续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
5.4 应特别地关爱那些身有残疾或患病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此类老人不仅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并且由于不能自理加重家人的负担而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再加上活动不便而导致孤独感,都会降低这些老人的幸福指数。因此家庭、社区、社会应给予这些老人特别的关爱。
5.5 进一步提高乡镇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待遇,为养老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